CN115083278B -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83278B CN115083278B CN202210726637.3A CN202210726637A CN115083278B CN 115083278 B CN115083278 B CN 115083278B CN 202210726637 A CN202210726637 A CN 202210726637A CN 115083278 B CN115083278 B CN 1150832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color
- color conversion
- light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07 epitax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其中,显示组件包括:第一显示部,第一显示部包括相互分离且间隔设置的发光部和色彩部,色彩部包括:载体层;色彩转换层,设于载体层上,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保护层,设于色彩转换层上并覆盖色彩转换层;发光部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发光像素单元与至少一个色彩转换单元对应设置,色彩转换单元用于改变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的颜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折叠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可弯曲显示组件兼顾大屏和便携两种不同场景的需求,因此可弯曲显示组件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对可弯曲显示组件进行弯曲时,显示面板会出现损坏,导致显示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至少解决显示面板因弯折而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组件,包括:第一显示部,第一显示部包括相互分离且间隔设置的发光部和色彩部,色彩部包括:载体层;色彩转换层,设于载体层上,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保护层,设于色彩转换层上并覆盖色彩转换层;发光部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发光像素单元与至少一个色彩转换单元对应设置,色彩转换单元用于改变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的颜色。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显示组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发光部和色彩部分离设置,使得第一显示部在弯折的过程中,仅需要弯折色彩部,而不需要弯折发光部,从而使得第一显示部的弯折部的厚度大大减薄,有利于大幅降低第一显示部因重复弯折损坏的风险。
而且,由于发光部和色彩部间隔设置,因此即使色彩部发生折叠也不会与发光部接触,从而减少发光部在色彩部弯折过程中的摩擦损伤,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一显示部因重复弯折而损坏的风险。
此外,由于发光部和色彩部分离且间隔设置,发光部固定,色彩部可弯折可形变,从而可以有效增大色彩部形状设计的灵活性,扩大第一显示部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显示部,110发光部,111发光像素单元,112透镜组件,113透镜单元,120色彩部,121载体层,122色彩转换层,123保护层,124色彩转换单元,200第二显示部,210光学偏光片,220支撑基材,230显示面板,240保护基材,250钛合金基材,300第三显示部,400第一壳体,500第二壳体,600转动部,70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包括:第一显示部100。第一显示部100包括相互分离且间隔设置的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色彩部120包括:载体层121、色彩转换层122以及保护层123。色彩转换层122设于载体层121上,色彩转换层122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保护层123设于色彩转换层122上并覆盖色彩转换层122.发光部110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至少一个色彩转换单元124对应设置,色彩转换单元124用于改变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的颜色。
发光部110用于发光,色彩部120具有色彩转换的功能,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能够经过色彩部120,色彩部120将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转换为特定色彩的光,从而可以使得显示组件可以显示色彩丰富的画面。
具体地,发光部110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每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具有独立发光的功能。色彩部120中的载体层121对色彩转换层122起到承载作用,其中,色彩转换层122包括色彩转换单元124,一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能够经过至少一个色彩转换单元124,使得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能够经过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24进行发光颜色调整。保护层123覆盖在色彩转换层122上,保护层123对色彩转换层12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色彩转换层122被污染或发生损坏,有利于提高显示组件的显示稳定性。
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相互分离,且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间隔设置。因此,在显示组件应用在可弯折屏幕的电子设备上的情况下,当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时,由于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没有连接关系,因此即使色彩部120发生弯折,也不会对发光部110产生影响,从而避免发光部110因弯折而发生损坏。
通过将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分离设置,使得第一显示部100在弯折的过程中,仅需要弯折色彩部120,而不需要弯折发光部110,从而使得第一显示部100的弯折部的厚度大大减薄,有利于大幅降低第一显示部100因重复弯折损坏的风险。
而且,由于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间隔设置,因此即使色彩部120发生折叠也不会与发光部110接触,从而减少发光部110在色彩部120弯折过程中的摩擦损伤,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第一显示部100因重复弯折而损坏的风险。
此外,由于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分离且间隔设置,发光部110固定,色彩部120可弯折可形变,从而可以有效增大色彩部120形状设计的灵活性,扩大第一显示部100的应用场景。
同时,由于发光部110和色彩部120之间进行具有一定的间隙,相当于对显示组件进行了减薄处理,可有效提高显示组件的耐弯折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部110还包括用于调整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出光角度的透镜组件112,透镜组件112设于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色彩转换层122之间,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透镜组件112射入对应的色彩转换层122。
透镜组件112位于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色彩转换层122之间,透镜组件112能够对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出光角度进行调整,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过透镜组件112的角度调整,确保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可以传导至色彩转换层122上的指定位置,使得发光像素单元111可以准确地对光进行颜色调整,保证显示组件所显示图像的完整性。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透镜组件112可以连接于发光部110,或者透镜组件112连接于色彩部120。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透镜组件112包括多个透镜单元113,透镜单元113与发光像素单元11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透镜单元113使对应的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入射至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124。
发光部110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以及透镜组件112包括多个透镜单元113,发光像素单元111的数量与透镜单元113的数量相同,且为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得透镜组件112可以通过各个透镜单元113对每个发光像素单元111进行独立的出光角度调整,有利于提高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
透镜单元113可以为独立的透镜,每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对应的透镜单元113具有不同的表面形貌,因而具有不同的折射和扩散角度,以实现对每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出光角度的独立调控。
多个透镜单元113的排列方式与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的排列方式相同,使得多个透镜单元113与多个发光像素单元111的位置相对应,确保透镜单元113可以对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出光角度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透镜单元113在发光像素单元111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像素单元111至少部分重合,可以确保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可以直接照射至透镜单元113。
在其它实施例中,透镜组件112也可以为一个完整的透镜,透镜上的不同区域与不同的发光像素单元111一一对应,从而也可以实现通过一个透镜对不同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出光角度进行调整的功能。
示例性地,发光像素单元111为微型LED,发光部110还包括电路板,微型LED安装于电路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部110中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密度大于色彩部120中色彩转换单元124的密度。
显示组件内部空间的布局决定显示组件的体积,为了便于用户携带或持握显示组件,需要控制显示组件的体积,也就需要提高显示组件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发光部110产生的光经过透镜组件112折射通过对应的色彩部120后显示于人眼中。透镜组件112与色彩部120间隔设置的情况下,透镜组件112对每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进行扩散,因此,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发光面积可以远小于色彩转换单元124的透光面积。所以,即使在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色彩转换单元124一一对应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透镜组件112的设计,发光部110上的发光像素单元111可以做的更小更加密集,从而可以显著减少发光部110的整体发光面积,并以此来降低发光部110的占用空间。
通过透镜组件112的设置以及增大发光部110的像素密度,可以有效减小发光部11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小显示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减小装配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透镜组件112的折射角度,发光部110中发光像素单元111的个数小于色彩部120中色彩转换单元124的个数。即,单个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透镜组件112的折射可入射至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24内。该设计也可以有效减小发光部11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小显示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减小装配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的体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透镜组件,而是将发光部110中的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色彩部120中色彩转换单元124相对设置,使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直接入射至与之相对的色彩转换单元124中。具体的,发光部110中发光像素单元111的面积与色彩部120中色彩转换单元124面积相等,发光部110中发光像素单元111的个数与色彩部120中色彩转换单元124的个数相等,确保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直接入射至与之相对的色彩转换单元124中而减少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色彩转换层122包括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和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转换后的颜色与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转换后的颜色不同,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经透镜组件112调整后分别入射至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和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
用户所获取到的图像通常为RGB图像,RGB图像包括:红色图像、绿色图像和蓝色图像,因此,需要色彩转换层122将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转换为不同颜色的光。
示例性地,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为红光转换单元,因此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将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转换为红光进行输出。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为绿光转换单元,因此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将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转换为绿光进行输出。
经过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和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对光的颜色进行转换,使得显示组件可以显示特定色彩的图像。
在其它实施例中,色彩转换层122还包括第三色彩转换单元124,第三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为蓝光转换单元,第三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将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转换为蓝光进行输出。
经过第一色彩转换单元124、第二色彩转换单元124以及第三色彩转换单元124对光的颜色进行转换,使得用户可以看到显示组件上显示的RGB图像,提高显示组件显示图像的颜色多样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像素单元111阵列设置,色彩转换单元124与发光像素单元111一一对应设置。
由于色彩转换单元124与发光像素单元111一一对应设置,因此每个色彩转换单元124可以单独对一个发光像素单元111的颜色进行改变,避免出现不同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相互干涉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显示色彩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发光像素单元111、透镜单元113以及色彩转换单元124均一一对应设置。
由于发光像素单元111阵列设置,因此色彩转换单元124也阵列设置,不同色彩转换单元124发出的光不易相互重叠,进一步提高显示组件显示色彩的准确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二显示部200,第二显示部200与色彩部120连接,且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二显示部200可弯折,第二显示部200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
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二显示部200可进行弯折,因此显示组件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显示组件处于大屏显示状态,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屏幕的使用需求。在折叠状态下,显示处于小屏显示状态,此时可以满足用户便于持握和携带的需求。
第二显示部200可以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部的结构相同,当显示组件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二显示部200相对色彩部弯折,第二显示部200本身不需要发生形变,防止第二显示部200中的层与层之间滑移量不一致出现相邻层之间发生摩擦的问题,因此第二显示部200内的显示面板230不易与相邻的部件产生摩擦,降低显示面板230的损坏率。以及,显示面板230也不会因频繁的弯折而发生损坏,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230的损坏,保证第二显示部200的功能稳定性,避免出现显示组件异常显示的问题。
示例性地,液晶显示结构通常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夹设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等结构。
有机发光显示结构通常包括柔性基板以及设置于柔性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层、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层以及封装层等结构。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载体层121覆盖且固定于第二显示部200上,色彩转换层122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显示部200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外侧。
色彩部120与第二显示部200相连接,且载体层121固定于第二显示部200上,因此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通过载体层121相连接,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为一体结构,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不易分离,从而保证显示组件显示图像的完整性。
色彩转换层122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显示部200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的外侧,因此,色彩转换层122以及第二显示部200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没有发生重叠,所以,色彩转换层122和第二显示层在空间上错开设置。发光部110发出的光可以直接照在色彩转换层122上,而不会被第二显示部200所遮挡,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的显示内容不易相互干涉,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显示内容的完整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载体层121由第二显示部200中的任一透光层外延形成。对于第一显示部100中的载体层121,是由第二显示部200中的任一透光层外延而形成,因此,可以利用相关技术中的第二显示部200的结构,就可以得到第一显示部100中的载体层121,而不需要单独对第一显示部100中的载体层121进行加工,从而可以降低对显示组件的加工难度以及进一步减薄显示组件的厚度。而且,将第二显示部200中的透光层外延作为第一显示部100的载体层121,能够使得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共用一层透光层,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可以为一体结构,二者不易相互分离,且第一显示部100和第二显示部200之间不易出现缝隙,保证显示组件可以更加准确的显示画面。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还包括设于色彩部120相对两侧的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分别与色彩部120连接,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二显示部200可弯折,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三显示部300可弯折,第二显示部200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第三显示部300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第二显示部200通过第一显示部100中的色彩部120与第三显示部300可转动地连接。
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可相对色彩部120进行弯折,因此显示组件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显示组件处于大屏显示状态,可以满足用户对大屏幕的使用需求。在折叠状态下,显示处于小屏显示状态,此时可以满足用户便于持握和携带的需求。
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可以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部的结构相同,当显示组件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本身不需要发生形变,防止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中的层与层之间滑移量不一致出现相邻层之间发生摩擦的问题,因此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内的显示面板230不易与相邻的部件产生摩擦,降低显示面板230的损坏率。以及,显示面板230也不会因频繁的弯折而发生损坏,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230的损坏,保证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的功能稳定性,避免出现显示组件异常显示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的结构相同,以第二显示部200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二显示部200包括:光学偏光片210、显示面板230和支撑基材220。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在第二显示部200的底部还可以设置保护基材(PSA+PI+PSA)240和钛合金基材(Pattern SUS)250,从而对第二显示部200起到防护的作用,第三显示部300同理。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载体层121为设于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上的玻璃层,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分别与载体层121粘贴固定,保护层123包括有机封装层,保护层123通过光学胶封装色彩转换层122。
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与相关技术中的显示屏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均包括玻璃层,玻璃层具有良好的透光效果,所以可以将玻璃层作为第一显示部100中的载体层121。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通过粘接的方式与载体层121进行固定,粘接的方式不会对载体层121、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的结构造成破坏,保证第一显示部100、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的结构完整性。
保护层123采用的是有机封装材料制成,有机封装材料制成的有机封装层能够起到绝缘和支撑的作用,保护层123能够保护色彩转换层122的结构不易受到破坏。
保护层123通过光学胶对色彩转换层122进行封装,能够对色彩转换层122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色彩转换层122不易被污染,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的功能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保护层123为热塑性聚酯层。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载体层121与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内的透明层同层设置,载体层121的一端设于第二显示部200内,载体层121的另一端设于第三显示部300内,色彩转换层122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显示部200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和第三显示部300在载体层121上的正投影之间。
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位于色彩部120的两侧,且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均与色彩部120错开设置,因此第二显示部200以及第三显示部300不易与色彩部120的发光过程产生干涉,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的显示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载体层121与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中的基板、封装层或偏光片为同一层。
载体层121可以为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中的基板的延伸层。或者,载体层121为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中的封装层的延伸层。或者,载体为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中的偏光片的延伸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发出蓝光,色彩转换单元124包括量子点材料,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24以激发量子点材料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24时,可以激发色彩转换单元124中的量子点材料发出红光、绿光或蓝光,不同量子点材料发出的光的颜色不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且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00、第二壳体500和转动部600,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通过转动部600可转动的连接;显示组件还包括设于色彩部120相对两侧的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分别与色彩部120连接,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二显示部200可弯折,色彩部120相对于第三显示部300可弯折,第二显示部200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第三显示部300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第二显示部200设于第一壳体400,第三显示部300设于第二壳体500,发光部110设于转动部600,色彩部120与发光部110相对;第一壳体400相对于第二壳体500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二显示部200相对于第三显示部300转动,色彩部120弯折。
壳体由两个壳体和转动部600组成,转动部600位于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之间。
在第一壳体400相对于第二壳体500转动的过程中,色彩部120会出现弯折,而发光部110与色彩部120分离且间隔的固定在转动部600上,发光部110不受壳体转动的影响。第二显示部200固定于第一壳体400上,第三显示部300固定于第二壳体500上,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同样不受壳体转动的影响。即,显示组件的弯折部分仅包括色彩部120,所以显示组件的弯折部分的厚度大幅小于两侧的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从而可以让显示组件弯折更省力且耐弯折能力更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转动部600可选择质地较软的材料,显示组件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转动部600容易发生形变,用户切换显示组件的使用状态时更加省力。
由于仅需要对电子设备的中部进行弯折,因此可以将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选用不易发生形变的材料,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的质地较硬,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显示组件进行支撑。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色彩部120与第二显示部200与第三显示部300之间围合形成凹槽700,第二显示部200与第三显示部300为凹槽700的相对两侧壁,色彩部120为凹槽700的底部,发光部110固定于转动部600,发光部110设于凹槽700开口处。
由于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为凹槽700的相对两侧壁,因此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之间设置有间隙,发光部110发出的光可以通过这个间隙传导至色彩部120,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不会对发光部110发出的光产生遮挡。
另外,由于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弯折时,第二显示部200和第三显示部300之间的间隙为弯折过程提供便利,弯折过程更加省力,而且也不易出现层与层之间的摩擦问题。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滑动连接于转动部600。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和展开之间切换时,转动部600相对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滑动。示例性地,将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转动部600在弯折时,还会逐渐伸出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转动部600逐渐伸入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由于转动部600与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活动连接,避免第一壳体400和第二壳体500对转动部600产生拉扯,也避免转动部600发生堆积,从而可以避免转动部600被拉扯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发光部110还包括用于调整发光像素单元111的出光角度的透镜组件112,透镜组件112设于发光像素单元111与色彩转换层122之间,透镜组件112包括多个透镜单元113;发光像素单元111阵列设置,透镜单元113与发光像素单元11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透镜单元113使对应的发光像素单元111发出的光入射至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12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相互分离且间隔设置的发光部和色彩部,所述色彩部包括:
载体层;
色彩转换层,设于所述载体层上,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
保护层,设于所述色彩转换层上并覆盖所述色彩转换层;
所述发光部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单元,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与至少一个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对应设置,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用于改变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的颜色;
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与所述色彩部连接,且所述色彩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可弯折;
所述发光部和所述色彩部分离且间隔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显示部在弯折的过程中,所述发光部不弯折,所述色彩部弯折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发光像素单元的出光角度的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设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与所述色彩转换层之间,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经所述透镜组件射入对应的所述色彩转换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多个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透镜单元使对应的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入射至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彩转换层包括第一色彩转换单元和第二色彩转换单元;
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经所述第一色彩转换单元转换后的颜色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经所述第二色彩转换单元转换后的颜色不同,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经所述透镜组件调整后分别入射至所述第一色彩转换单元和所述第二色彩转换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像素单元阵列设置,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显示部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层覆盖且固定于所述第二显示部上,所述色彩转换层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由所述第二显示部中的任一透光层外延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色彩部相对两侧的第二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分别与所述色彩部连接,所述色彩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显示部可弯折,所述第二显示部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
所述第二显示部通过所述第一显示部中的色彩部与所述第三显示部可转动地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层覆盖且固定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上,所述色彩转换层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位于与所述第二显示部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外侧,所述色彩转换层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位于与所述第三显示部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层为设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上的玻璃层,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分别与所述载体层粘贴固定,所述保护层包括有机封装层,所述保护层通过光学胶封装所述色彩转换层。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层与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内的透明层同层设置,所述载体层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内,所述载体层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三显示部内,所述色彩转换层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部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显示部在所述载体层上的正投影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与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中的基板、封装层或偏光片为同一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蓝光,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包括量子点材料,所述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入射至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以激发所述量子点材料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动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动部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色彩部相对两侧的第二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分别与所述色彩部连接,所述色彩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显示部可弯折,所述第二显示部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液晶显示结构或有机发光显示结构;
所述第二显示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三显示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发光部设于所述转动部,所述色彩部与所述发光部相对;
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的过程中,使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于所述第三显示部转动,所述色彩部弯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三显示部之间围合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显示部与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所述色彩部为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发光部固定于所述转动部,所述发光部设于所述凹槽开口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还包括用于调整所述发光像素单元的出光角度的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设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与所述色彩转换层之间,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多个透镜单元;
所述发光像素单元阵列设置,所述透镜单元与所述发光像素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透镜单元使对应的发光像素单元发出的光入射至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26637.3A CN115083278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26637.3A CN115083278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83278A CN115083278A (zh) | 2022-09-20 |
CN115083278B true CN115083278B (zh) | 2024-07-16 |
Family
ID=83255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26637.3A Active CN115083278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83278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73992A (zh) * | 2018-05-08 | 2018-09-25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62238B1 (ko) * | 2010-04-02 | 2016-10-1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Led 모듈,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6450028A (zh) * | 2016-10-31 | 2017-02-2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950271B (zh) * | 2017-12-20 | 2022-03-25 |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器 |
CN108878502B (zh) * | 2018-07-26 | 2020-08-25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673411B (zh) * | 2018-09-07 | 2023-10-10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
KR102711143B1 (ko) * | 2018-11-27 | 2024-09-3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10707132A (zh) * | 2019-09-06 | 2020-01-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10610978A (zh) * | 2019-09-29 | 2019-12-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WO2021099880A1 (ja) * | 2019-11-21 | 2021-05-27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CN111415599A (zh) * | 2020-04-26 | 2020-07-14 | 恩利克(浙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量子点光色转换膜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屏 |
CN113097398A (zh) * | 2021-03-30 | 2021-07-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4078944B (zh) * | 2021-11-15 | 2024-12-20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10726637.3A patent/CN1150832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73992A (zh) * | 2018-05-08 | 2018-09-25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83278A (zh) | 2022-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520116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210202620A1 (en) | Integrate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9585487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像素结构 | |
CN104620040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14242874A (zh) |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 |
KR20230001578A (ko) | 발광 표시 장치 | |
CN110531549A (zh) | 双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2259589A (zh) | 显示屏、电子装置和制造方法 | |
CN111613732A (zh) | 电子装置 | |
EP3767382B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5083278B (zh) |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4864797A (zh) | 发光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20526921U (zh) | 发光显示装置和具有发光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 |
CN113791511B (zh) | 电子设备 | |
WO2010150445A1 (ja) | 表示装置 | |
KR20130058264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4241943B (zh) |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 |
CN115988917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230021213A (ko) |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WO2023093401A1 (zh) |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5884626A (zh) | 发光显示装置 | |
US11971623B2 (en) |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screen | |
JP2006310833A (ja) | 光源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220359682U (zh) | 发光显示装置 | |
TWI760983B (zh) | 背光模組與顯示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