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8590A - 调整打印介质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 Google Patents
调整打印介质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38590A CN115038590A CN202080096465.5A CN202080096465A CN115038590A CN 115038590 A CN115038590 A CN 115038590A CN 202080096465 A CN202080096465 A CN 202080096465A CN 115038590 A CN115038590 A CN 115038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 media
- input beam
- sensor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20—Platen adjustments for varying the strength of impression, for a varying number of papers, for wear or for alignment, or for print gap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02/012—Ink jet with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示例涉及用以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距离的调整系统。该调整系统包括支撑结构和打印介质输入梁以及打印介质输出,打印介质输出可移动地耦合到用以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的支撑结构。该调整系统进一步包括输入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以分别使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相对于支撑结构在包括归位位置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移动。此外,该调整系统包括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和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该传感器组装件包括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打印系统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喷嘴的笔或打印头,该多个喷嘴将打印剂递送到打印介质上以便打印图像。在打印过程中,打印头与打印介质之间的距离、被称为打印头-打印介质间距(也被称为笔-纸间距PPS)可能会影响打印质量。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各种示例特征将从以下详细描述中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图1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打印系统的侧视图和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放大视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调整系统的等距视图。
图3图示了图2的调整系统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驱动组装件和传感器组装件。
图5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驱动组装件的驱动系统的侧视图。
图6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外轴和偏心销的运动。
图7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偏心销和打印介质输入梁的运动。
图8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传感器组装件。
图9是用以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的方法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打印系统的侧视图。打印系统100包括用以在打印介质110上递送打印介质的打印头120、用以支撑在打印介质前进方向111上前进的打印介质100的打印介质支撑件140。打印系统100包括调整系统10,用以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与打印头120之间的距离123。
打印头120可以被提供有多个喷嘴,以将打印剂例如油墨递送到打印介质110上以便打印图像。在打印期间,打印剂的点可以以特定的打印头-打印介质间距或距离121被精确地递送到打印介质110上。在本公开中,在打印介质上递送打印剂包括:将打印剂发射、喷射、喷溅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打印介质上。打印头可以包括打印剂腔室,该打印剂腔室包含要被递送到打印介质上的打印剂。
在一些示例中,加热元件可以导致打印剂腔室中的打印剂的快速汽化,从而增加该打印剂腔室内的内部压力。压力中的该增加使得打印剂的滴通过喷嘴离开打印剂腔室至打印介质。这些打印系统可称为热喷墨打印系统。
在一些示例中,压电元件可以用于迫使打印剂的滴通过喷嘴从打印剂腔室被递送到打印介质上。电压可以被施加到压电元件,该压电元件可以改变其形状。该形状改变可以迫使打印剂的滴通过喷嘴离开。这些打印系统可以被称为压电打印系统。
在一些示例中,打印头可以是静态的。打印头或多个打印头可以沿着打印介质的宽度延伸,即在打印介质宽度方向上延伸。打印头可以被安装在横跨打印介质的宽度的打印杆中。多个喷嘴可以沿着打印介质的宽度分布在打印头或多个打印头内。打印介质的宽度在打印介质宽度方向上延伸。打印介质宽度方向可以基本上垂直于打印介质前进方向。这种布置可以允许打印介质的大部分宽度被同时打印。这些打印系统可以称为页宽阵列(PWA)打印系统。
在一些示例中,打印头可以重复地跨扫描轴线行进,以用于将打印剂递送到可以沿着打印介质前进方向前进的打印介质上。扫描轴线可以基本上垂直于打印介质前进方向。扫描轴线可以基本平行于打印介质宽度方向。打印头可以被安装在滑架(carriage)上,以用于跨扫描轴线移动。在一些示例中,若干个打印头可以被安装在滑架上。在一些示例中,四个打印头可以被安装在单个滑架上。在一些示例中,八个打印头可以被安装在单个滑架上。
打印介质支撑件140支撑打印介质110以接收由打印头120递送的打印剂。打印头120在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上方,并且打印区可以被限定在它们之间。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在打印期间在打印区中引导和支撑打印介质。打印介质的下侧可以位于打印介质支撑件上。
打印介质是能够接收打印剂例如油墨的材料。打印介质可以包括纸张、硬纸板、卡纸、纺织材料或塑料材料。打印介质可以是薄片,例如纸张或硬纸板的薄片。
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包括压紧系统(hold down system),以在打印介质上施加压紧力,从而将打印介质压紧在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上。因此,当打印介质经过打印区时,压紧系统可以帮助压平打印介质。在一些示例中,压紧系统可以包括真空组装件,以在打印介质支撑件中施加真空,以用于将打印介质压平到打印介质支撑件上。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是可渗透的,以便允许真空通过打印介质支撑件的上侧将打印介质靠在打印介质支撑件。例如,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包括具有与真空源流体连通的多个通孔的上板。真空组装件可以朝向打印介质支撑件抽吸打印介质。
在一些示例中,打印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将打印介质馈送到打印区的打印介质馈送机构。打印介质馈送机构可以使打印介质在打印介质前进方向上前进。
图1的打印系统包括用以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与打印头120之间的距离123的调整系统10。调整系统10包括支撑结构20以及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以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140。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可移动地耦合到支撑结构20。
此外,调整系统10包括输入梁驱动组装件40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50,以分别使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相对于支撑结构20在包括归位位置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移动。
图1的调整系统10包括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50和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60。传感器组装件50和60包括:用以分别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是否处于归位位置的参考传感器53和63、以及用以分别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31与打印介质输出梁32之间的距离以及归位位置的相对传感器54和64。
图1的调整系统10可以通过在Z方向112上相对于打印头120移动打印介质支撑件140来精确地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与打印头120之间的距离123。打印头120因此可以维持在Z方向112上的相同位置处。调整打印头与打印介质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可以被简化。因此,可以通过移动打印介质支撑件使距离123适配于不同的打印介质厚度。可以针对给定打印介质厚度来设置打印头-打印介质间距121。距离123也可以作为期望打印图像质量的函数被适配。例如,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作为打印介质组成和/或打印图像类别(例如,照片、图形、海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或GIS(地理信息图像))的函数被调整。因此,可以增加打印系统的多功能性。针对每一个梁提供传感器组装件和驱动组装件可以增加调整系统的精度和平坦度。
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支撑梁32相对于支撑结构20的移动由输入梁驱动组装件40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50独立地驱动。输入梁驱动组装件40可以在上端与下端之间提升和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31。输出梁驱动组装件50可以在上端与下端之间提升和降低打印介质输出梁32。因此,打印介质支撑件的上和下移动可能会受到驱动组装件的运动所限制。可以避免当碰到机械止动器时使打印介质支撑件的移动停止的机械止动器或凸块。因此,打印系统组件之间的碰撞可以被减少,并且调整系统组件的操作寿命可以因此被延长。这还可以允许利用具有高扭矩和低速度的马达的驱动组装件,这可以增加打印介质支撑件相对于打印头的位置、即打印头与打印介质支撑件之间的距离的准确度。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打印介质、例如不同的打印介质厚度和/或打印图像类别来增强图像质量。
参考传感器53可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31是否处于归位位置,并且相对传感器54可以确定打印介质梁输入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因此,可以检测归位位置,从而避免机械止动器或缓冲器。使用参考传感器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可以增加测量的精度。此外,可以改进该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并且可以减少传感器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可以包括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支撑结构中的一个处的光学传感器、以及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处的参考线。光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参考线。检测到参考线可以指示打印介质输入梁处于归位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光学传感器可以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或者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处,并且参考线耦合到支撑结构或者在支撑结构处。在一些示例中,光学传感器可以耦合到支撑结构或者在支撑结构处,并且参考线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或者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处。
在一些示例中,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可以根据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相对传感器包括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支撑结构中的一个处的多个传感器条、以及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处的光学传感器。因此,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标识当打印介质输入梁被降低时穿过的传感器条的数量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在一些示例中,光学传感器可以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或者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处,并且多个传感器条耦合到支撑结构或者在支撑结构处。在一些示例中,光学传感器可以耦合到支撑结构或者在支撑结构处,并且该多个传感器条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或者在打印介质输入梁处。
在一些示例中,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的相对传感器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相对传感器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打印介质输入梁可以在输入梁方向上延伸,例如在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之间。输入梁方向可以垂直于Z方向和打印介质前进方向。类似地,打印介质输出梁可以在平行于输入梁方向的输出梁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包括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驱动系统和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驱动系统。因此,可以通过致动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来提升和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第一和第二驱动系统可以被独立地驱动。打印介质输入梁可以沿着Z方向精确地定位。
类似于输入梁驱动组装件,输出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包括接合打印介质输出梁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驱动系统和接合打印介质输出梁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驱动系统。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这可以增加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平坦度和稳定性。在一些示例中,输入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中的每一个的第一和第二驱动系统可以包括驱动马达。因此可以使用不太强大的驱动马达。因此,调整系统可以更紧凑。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包括多个参考传感器和多个相对传感器。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包括在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相对端部处的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第一参考传感器和第一相对传感器可以与第一驱动系统相关联。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可以形成传感器系统。第二参考传感器和第二相对传感器可以与第二驱动系统相关联。因此,可以增强由驱动系统中的每一个提供的对移动的检测。
在一些示例中,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示例中的任一个。例如,第一参考传感器和第一相对传感器、即第一传感器系统可以通过感测由第一驱动系统提供给打印介质输出梁的移动而与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相关联。第二参考传感器和第二相对传感器、即第二传感器系统可以感测由第二驱动系统提供给打印介质输出梁的移动。因此,可以精确地设置打印介质输出在Z方向上的相对端的位置。因此,可以改进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平坦度。
图1的打印系统10进一步包括控制器130用以控制调整系统10的操作。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器可以进一步控制打印系统的操作。
在图1中,控制器130包括处理器131和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耦合到处理器131。
处理器131对数据执行操作。在一示例中,处理器是专用处理器,例如专用于控制调整系统的处理器。处理器131也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
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可以包括存储可执行指令的任何电子、磁、光或其他物理存储设备。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可以是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存储驱动器、光盘等。
图1附加地包括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的示例的放大视图。该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是利用指令来编码的,该指令在由处理器131执行时使得处理器131:从打印介质支撑件140与打印头120之间的安全距离来降低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140的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如框710处所表示;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是否到达相应归位位置,如框720处所表示;当检测到相应归位位置时,停止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如框730处所表示;从相应归位位置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如框740处所表示;当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被降低时,监测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与相应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如框750处所表示;当针对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中的每一个检测到相应打印位置时,停止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如框760处所表示。
在框710处,可以通过致动输入梁驱动组装件来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在一些示例中,致动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包括致动在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相对端处的一对驱动系统。在一些示例中,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安全距离可以是由输入梁驱动组装件的致动所限制的上端。因此,可以防止针对打印系统的打印头或其他组件的碰撞。打印介质输出梁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被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可以从归位位置被提升到安全位置,在该安全位置处,打印介质支撑件处于相对于打印头的安全距离。
在框720处,传感器可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是否处于归位位置。例如,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即输入梁参考传感器可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是否处于归位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是否到达相应归位位置可以包括分别从输入梁参考传感器和输出梁参考传感器接收指示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是否处于归位位置的数据。
例如,输入梁参考传感器可以包括光学传感器和参考线。当打印介质输入梁从安全线被降低时,光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参考线。因此,检测到参考线可以指示打印介质输入梁处于归位位置。在一些示例中,多个输入梁参考传感器可以指示打印介质输入梁的若干个部分是否处于归位位置。打印介质输出梁的归位位置可以以类似的方式来确定。
在框730处,可以使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停止在归位位置处。处理器可以从与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中的每一个相关联的参考传感器接收数据。该数据可以指示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处于它们相应的归位位置。然后,处理器可以致动相应的驱动组装件,以使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移动在它们相应的归位位置处停止。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可以在预定时间段内维持在归位位置处,以增强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平坦度。驱动组装件的自锁传动可以防止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下降。
在确保了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归位位置之后,处理器132可以降低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如框740处所表示。例如,在一个或多个输入梁参考传感器要确定输入梁是否处于归位位置的情况下,打印介质输入梁可以在输入梁参考传感器中的每一个指示打印介质输入梁处于归位位置之后开始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因此,可以可靠地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的归位位置。
可以通过致动相应的输入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来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被降低,例如如关于框710所描述的那样。
在框750处,所表示的是,可以在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从它们相应的归位位置被降低时监测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中的每一个所行进的距离。因此,可以精确地监测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相对于它们的归位位置的位置。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距离增加可以由相对传感器来监测。
在一些示例中,监测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与相应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以包括:从输入梁相对传感器和输出梁相对传感器接收数据,从而分别对每一个相对传感器检测到的传感器条的数量进行计数。对相对传感器检测到的传感器条的数量进行计数可以指示打印介质输入和/或输出梁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在一些示例中,多个输入梁相对传感器可以监测打印介质输入梁与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例如打印介质输入梁的部分之间的距离。类似地,多个输出梁相对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打印介质输出梁与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
框760可以表示将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定位在相应的打印位置处。当处理器监测打印介质输入梁和输出梁之间的距离时,打印介质输入梁和输出梁可以被停止在相应的打印位置处。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的打印位置对应于这些梁的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处,打印头与打印介质支撑件有一定距离,以确保预定的打印头-打印介质间距。可以针对给定打印介质厚度和/或给定打印介质组成和/或给定打印图像类别来设置这种预定的打印头-打印介质间距。
在一些示例中,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32可以进一步使得处理器131获得打印介质厚度,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打印介质厚度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打印位置。专用传感器可以在到达打印区之前测量打印介质厚度。在一些示例中,打印介质厚度可以由用户经由耦合到处理器的用户接口设备来提供。在一些示例中,该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使得处理器获得打印介质组成,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打印介质组成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打印位置。在一些示例中,该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使得处理器获得打印图像类别,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打印图像类别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打印位置。
在框710、720、730、740、750和760处表示的处理器的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编码的指令可以参与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头与打印介质支撑件之间的距离。
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调整系统的等距视图。调整系统10包括支撑结构以及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以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140。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可移动地耦合到支撑结构。在该图中,支撑结构包括输入支撑结构21和输出支撑结构22。打印介质输入梁31可以可移动地耦合到输入支撑结构21,并且打印介质输出梁32可以可移动地耦合到输出支撑结构22。
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可以在Z方向112上移动。该图的打印介质支撑件140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因此,打印介质支撑件140可以在Z方向112上移动。
在该示例中,打印介质输入梁31在输入梁方向313上从第一端部311延伸到第二端部312。打印介质输出梁32在输出梁方向323上在第一端部321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输入梁方向313可以平行于输出梁方向323。
图2的调整系统进一步包括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以分别使打印介质输入梁31和打印介质输出梁32相对于支撑结构、例如相对于输入支撑结构21和输出支撑结构22在包括归位位置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移动。在该示例中,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包括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第一端部311的第一驱动系统41和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第二端部312的第二驱动系统42。在该图中,输出梁驱动组装件包括接合打印介质输出梁32的第一端部321的第一驱动系统53和接合打印介质输出梁32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驱动系统(图2中未示出)。
此外,图2的调整系统包括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和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在该图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包括第一传感器系统61和第二第一传感器62。在该示例中,第一传感器系统61与第一驱动系统41相关联,并且第二传感器系统62与第二驱动系统42相关联。
在图2中,第一传感器系统61和第二传感器系统62包括参考传感器,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31是否处于归位位置。例如,第一传感器系统61的参考传感器可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第一端311是否处于归位位置。在该图中,第一传感器系统61和第二传感器系统62包括相对传感器,以确定打印介质输入梁31与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
输出传感器组装件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系统和第二传感器系统。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系统可以包括用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出梁32是否处于归位位置的参考传感器、以及用以确定打印介质输出梁32与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相对传感器。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在该图中,一对驱动系统移动打印介质输入梁,并且一对驱动系统移动打印介质输出梁。因此,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可以被精确地支撑和移动。因此,可以精确地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少致动驱动系统的驱动马达的功率,并且可以改进该系统的可靠性。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可以与每一个驱动系统相关联。可以测量每一个驱动系统提供的移动。因此,可以独立地控制驱动系统,以确保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平坦度。
在图2中,打印介质支撑件140可以支撑在打印介质前进方向111上前进的打印介质。在该示例中,打印介质支撑件140包括打印介质输入辊141和打印介质输出辊142。打印介质输入辊141可以沿着打印介质前进方向111处于打印介质支撑件140的相对侧。在一些示例中,打印介质输入辊可以可旋转地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并且打印介质输出辊可以可旋转地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出梁。
打印介质输入辊141可以关于平行于输入梁方向313的轴线旋转,并且打印介质输出辊142可以关于平行于输出梁方向323的轴线旋转。输入梁方向313可以平行于输出梁方向323。
一个或多个带143可以接合打印介质输入辊141和打印介质输出辊142。在该示例中,打印介质输出辊142可以被旋转以引起带143的位移。支撑板144可以处于带之间,以接触打印介质。打印介质可以由支撑板和带来支撑。带142的位移可以引起打印介质的位移。因此,打印介质可以通过带的位移在打印介质前进方向上前进。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板和/或带可以包括与真空源流体连通的多个通孔,以将打印介质朝向支撑板压紧。
在图2中,调整系统包括将打印介质输入梁31连接到打印介质输出梁32的连接结构145。连接结构145可以包括在平行于打印介质前进方向111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连接梁。连接梁可以柔性地(flexibly)连接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这可以增加打印介质支撑件的灵活性。例如,调整系统与打印介质梁之间的柔性连接可以补偿由移动打印介质梁的驱动系统之间的延迟引起的变形或未对准。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或多个柱可以连接到支撑结构,以引导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的上和下移动。衬套组装件可以处于柱与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之间。衬套组装件可以吸收打印介质输入和输出梁的未对准。例如,一对柱可以引导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上和下移动,并且衬套组装件可以处于每一个柱与打印介质输入梁之间。这些衬套组装件可以吸收打印介质输入梁的倾斜和/或变形。
图3图示了图2的调整系统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图示了输入驱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41和输出驱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51。调整系统的其他驱动系统可以根据本文中描述的第一驱动系统41。
该图的第一驱动系统41连接到输入支撑结构21,并且可以引发打印介质输入梁31相对于输入支撑结构21的上和下移动。类似地,输出梁驱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51可以连接到输出支撑结构22,以引起打印介质输出梁32相对于输出支撑结构22的上和下移动。
在图3中,第一驱动系统41包括驱动马达81以及用以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81传送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传动装置82。该图的传动装置82包括可关于外轴方向183旋转的外轴81。驱动力可以引起外轴83的旋转。外轴83可以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31以引起上和下移动。在该示例中,外轴方向183垂直于驱动马达81的旋转轴线。第一驱动系统41的驱动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于输入梁方向,并且外轴方向183平行于打印介质前进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该传动装置可以包括自锁传动装置,以锁定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没有由输入梁驱动组装件提供的驱动力的情况下维持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位置。此外,可以避免用以将打印介质输入梁保持在预定位置(即预定高度)处的外部保持或制动系统。
类似于输入梁驱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41,该图的输出驱动组装件的第一驱动系统51包括驱动马达81以及用以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81传送到打印介质输出梁32的传动装置82。传动装置82包括外轴81,该外轴81可关于垂直于驱动马达81的旋转轴线的外轴方向183旋转。然而,打印介质外梁的第一驱动系统51的驱动马达51的旋转轴线平行于Z方向112。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系统可以包括齿轮箱,以减小由驱动马达提供的旋转速度并且增加扭矩。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扭矩,这可以增加提升更重负载(例如,更重的打印介质支撑件)的能力。较低的速度可以增加打印介质支撑件的移动的准确度。
图4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驱动组装件的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组装件的传感器系统。该图中所图示的驱动组装件是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并且传感器组装件是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然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和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根据关于图4描述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该图的输入梁驱动组装件40包括输入梁驱动系统41,输入梁驱动系统41包括驱动马达81以及用以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81传送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传动装置82。传动装置82可以将驱动马达81提供的旋转移动变换成线性移动,以相对于支撑结构20来提升和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31。
在图4中,传动装置82包括蜗杆驱动机构,该蜗杆驱动机构具有由驱动马达81驱动的蜗杆84和耦合到外轴83的蜗轮85。蜗杆84与蜗轮85啮合,以便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81传送到外轴83。蜗杆驱动机构可以减小旋转速度并且传送更高的扭矩。蜗杆84可以关于驱动马达的旋转轴线181旋转,并且蜗轮85可以关于外轴方向183旋转。在该图中,驱动马达的旋转轴线181垂直于外轴方向183。因此,运动可以以90度被传递。因此,驱动组装件可以更紧凑。
蜗杆驱动机构可以是自锁传动装置的示例,因为仅旋转可以从被驱动的蜗杆84传送到蜗轮85。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系统可以包括偏心销,该偏心销沿着平行于外轴方向的方向从外轴突出。蜗轮可以耦合在外轴的一端处,并且偏心销可以从相对端突出。偏心销可以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梁,以将旋转运动变换成线性运动。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包括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多个驱动系统。输出梁驱动组装件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输入梁驱动组装件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该图的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60包括传感器系统61,该传感器系统61包括参考传感器62和相对传感器63。
在该示例中,参考传感器62包括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光学传感器621和耦合到支撑结构20的参考线622。
在图4中,相对传感器63包括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光学传感器631和耦合到支撑结构20的多个传感器条634。
图5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驱动组装件的驱动系统、例如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和/或输出梁驱动组装件的驱动系统的侧视图。该图图示了驱动系统的面向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的一侧。
该图的驱动系统包括驱动马达81以及用以将驱动力从驱动马达81传送到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的传动装置82。传动装置包括可关于外轴方向183旋转的外轴83。在该图中,外轴方向183垂直于纸张。在该图中,驱动马达的旋转轴线181垂直于外轴方向183。
在该图中,偏心销86沿着平行于外轴方向(垂直于纸张)的方向从外轴突出。偏心销可以接合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以将旋转运动变换成线性运动。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中包括的偏心销和槽可以形成止转棒轭(也被称为开槽连杆机构)。止转棒轭是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
该图的偏心销中心与外轴方向分离。在该示例中,偏心销包括圆柱形形状。
图6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外轴和偏心销的运动。外轴83关于外轴方向83旋转。偏心销86沿着平行于外轴方向183的方向从外轴突出。在该示例中,偏心销与外轴83一起旋转,并且在旋转期间可以采用不同的位置。
在该图中,偏心销86处于归位位置187,偏心销86a处于上死点位置(top deadcenter position)185,并且偏心销86b处于下死点位置(bottom dead center position)186。因此,偏心销可以在Z方向112上在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移动。在归位位置处的偏心销处于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因此,偏心销在Z方向上的移动可能被限制在上死点位置与下死点位置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的距离可以在5mm与30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的距离可以在8mm与20mm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上死点位置185与归位位置187之间在Z方向112上的距离可以在0.5mm与5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上死点位置185与归位位置187之间在Z方向112上的距离可以在0.8mm与3mm之间。
图7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偏心销以及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一部分的运动。具有旋转运动的偏心销86与打印介质输入梁31接合。偏心销在平行于外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例如参见图6)。在一些示例中,偏心销86可以与打印介质输出梁而不是打印介质输入梁接合。
该图的打印介质输入梁31在输入梁方向313上延伸。输入梁方向垂直313外轴方向。在该图中,打印介质输入梁31包括在平行于输入梁方向313的方向上延伸的槽318,以接收偏心销86,从而将驱动力从外轴传送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
在该图中,偏心销86与外轴(该图中未示出)一起旋转。在图7中,偏心销86处于上死点位置185,并且偏心销86b处于下死点位置186。偏心销86因此可以在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旋转。
在图7中,偏心销被插入槽318中。偏心销86和槽318可以形成止转棒轭机构。偏心销可以在平行于输入梁方向313的方向上在该槽内滑动,但是可以引起打印介质输入梁31在Z方向112上的上和下移动。当偏心销旋转时,该销可以接触槽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以将旋转运动变换成线性运动。
因此,偏心销86可以引起打印介质输入梁在上端315与下端316之间的向上和向下移动。
在该图中,打印介质输入梁31处于上端315。当偏心销86处于上死点位置185时,打印介质输入梁31处于上端315。该图还示出了当偏心销86b处于下死点位置186时在下端316处的打印介质输入梁31b。
因此,偏心销的旋转移动可以引发打印介质输入梁在Z方向112上的线性移动。因此,打印介质输入梁的向上和向下移动可以被约束在上端与下端之间。因此,打印介质输入梁31可以在上端315与下端316之间移动,以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上死点位置185与下死点位置186之间的距离可以基本上与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上端315与下端316之间的距离相同。
图8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传感器组装件。该图中所图示的传感器组装件是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60包括形成传感器系统的参考传感器62和相对传感器63。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包括具有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的多个传感器系统。
在该示例中,参考传感器62包括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光学传感器621和耦合到支撑结构20的参考线622。参考线622可以集成在板64中。支架25可以用于将参考线622耦合到支撑结构20,例如支架25支撑包括参考线622的板64。
在一些示例中,参考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可以在支撑结构处或者耦合到支撑结构,并且参考线可以在打印介质梁处或者耦合到打印介质梁,例如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或输出梁。
参考传感器62的光学传感器621可以检测参考线622。当光学传感器621读取到参考线622时,打印介质输入梁处于归位位置。因此,当参考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到参考线时,即在归位位置处时,打印介质输入梁可以被停止。
在图8中,打印介质输入梁31处于归位位置。打印介质输入梁31可以在上端315与下端316之间移动,以调整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包括正交编码器传感器,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相对于支撑结构的移动的方向。在一些示例中,正交编码器传感器可以与参考传感器集成。在一些示例中,正交编码器传感器可以与相对传感器集成。在一些示例中,正交编码器传感器可以独立于参考传感器和相对传感器。
在图8中,相对传感器63包括耦合到打印介质输入梁31的光学传感器631和在支撑结构20处的多个传感器条632。多个传感器条632可以在板64中。板64可以由支架25支撑。
相对传感器可以监测打印介质输入梁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
相对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631可以包括线性增量编码器。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报告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位置改变。因此,可以计算被穿过的传感器条的数量。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包括正交编码器传感器,以指示传感器条的检测以及移动的方向。包括正交编码器传感器的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被称为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因此可以确定移动的相对距离和方向。因此,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检测打印介质输入梁是否被提升或降低。
使用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增加检测的精度。
由相对传感器的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于对参考线的检测中。因此,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可以将当打印介质输入梁在向上方向上移动时检测到参考线与当它在向下方向上移动时检测到参考线进行区分。例如,这可以允许当在降低打印介质输入梁时检测到参考线时停止打印介质输入梁,但是当在提升打印介质输入梁时检测到参考线时不停止打印介质输入梁。
在该示例中,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与相对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631集成。在一些示例中,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独立于光学传感器631。例如,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可以被包括在参考传感器62的光学传感器621中。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传感器条632可以包括150 LPI(每英寸150行)的分辨率。因此,传感器条之间的距离是大约170µm(170微米)。如果相对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631包括正交线性增量编码器,则测量分辨率可以是大约42µm(42微米)。该测量分辨率可以提供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位置的精确信息。
图9是用以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的方法的示例的框图。方法800包括:致动多个驱动组装件以将打印介质支撑件提升到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最小预定距离,如框810处所表示;致动该多个驱动组装件以降低打印介质支撑件,如框820处所表示;当打印介质支撑件在降低打印介质支撑件期间到达归位位置时停止该多个驱动组装件,如框830处所表示;以及致动该多个驱动组装件以将打印介质支撑件降低到打印位置,如框840处所表示。
在一些示例中,用以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可以使用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调整系统。例如,驱动组装件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用以执行该方法的指令。
在框810处,将打印介质支撑件提升到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最小预定距离。例如,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可以分别提升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的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在一些示例中,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可以被提升到上端,以将打印介质支撑件提升到最小预定距离。
在达到最小预定距离之后,可以通过致动该多个驱动组装件来降低打印介质支撑件,如框820处所表示。
在框830处,当打印介质支撑件在降低打印介质支撑件期间到达归位位置时,停止该多个驱动组装件。因此,打印介质支撑件可以被停止在归位位置处,以确保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平坦度。
在一些示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确定打印介质支撑件是否处于归位位置。可以通过使用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传感器来确定归位位置。例如,通过使用包括光学传感器的参考传感器来检测参考线。
如框840处所表示,可以将打印介质支撑件降低到打印位置。在确保打印介质支撑件处于归位位置之后,可以致动该多个驱动组装件以将打印介质支撑件降低到打印位置。
传感器可以提供关于打印介质支撑件相对于归位位置的位置的反馈。在一些示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当该多个驱动组装件将打印介质支撑件从归位位置降低到打印位置时,确定打印介质支撑件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的相对传感器可以用于确定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例如,确定打印介质支撑件从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可以包括对连接到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到的固定结构中的传感器条的数量进行计数。因此,可以对被穿过的传感器条的数量进行计算。因此,可以确定行进的距离。光学传感器和传感器条可以根据本文中公开的示例中的任一个。
已经呈现了前述描述以说明和描述某些示例。已经描述了不同的示例集合;这些可以单独地应用或组合地应用,有时具有协同效应。该描述并不意图是穷举性的或将这些原理限制到所公开的任何精确形式。鉴于上述教导,许多修改和变型是可能的。要理解的是,关于任何一个示例所描述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所描述的其他特征组合地使用,并且还可以与任何其他示例的任何特征组合地使用,或者与任何项的任何组合组合地使用。
Claims (15)
1.一种用以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的调整系统,所述调整系统包括:
支撑结构;
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用以支撑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可移动地耦合到所述支撑结构;
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和输出梁驱动组装件,用以分别使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在包括归位位置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移动;以及
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和输出梁传感器组装件,所述传感器组装件包括:
参考传感器,用以分别检测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是否处于归位位置;以及
相对传感器,用以分别确定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与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
驱动马达;以及
用以将驱动力从所述驱动马达传送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可关于外轴方向旋转的外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驱动组装件的所述驱动系统进一步包括偏心销,所述偏心销在平行于所述外轴方向的方向上从所述外轴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在垂直于所述外轴方向的输入梁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包括在平行于所述输入梁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槽,以接纳所述偏心销,从而将驱动力从所述外轴传送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蜗杆驱动机构,所述蜗杆驱动机构具有由所述驱动马达驱动的蜗杆和耦合到所述外轴的蜗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包括自锁传动装置,以锁定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驱动组装件包括接合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驱动系统和接合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驱动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参考传感器包括:
光学传感器,其耦合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一个或者在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一个处;以及
参考线,其耦合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或者在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包括正交编码器传感器,以检测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移动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输入梁传感器组装件的所述相对传感器包括:
多个传感器条,其耦合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一个或者在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一个处;以及
光学传感器,其耦合到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或者在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支撑结构中的另一个处。
11.一种用以调整打印系统的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致动多个驱动组装件以将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提升到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所述打印头之间的最小预定距离;
致动所述多个驱动组装件以降低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
当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在降低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期间到达归位位置时,停止所述多个驱动组装件;
致动所述多个驱动组装件以将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降低到打印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确定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是否处于归位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当所述多个驱动组装件将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从所述归位位置降低到所述打印位置时,确定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从所述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从所述归位位置行进的距离包括:对连接到所述打印介质支撑件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到的固定结构中的传感器条的数量进行计数。
15.一种利用指令编码的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
从打印介质支撑件与打印头之间的安全距离来降低所述支撑打印介质支撑件的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打印介质输出梁;
确定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是否到达相应归位位置;
当检测到所述相应归位位置时,停止降低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
从所述相应归位位置降低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
当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被降低时,监测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与所述相应归位位置之间的距离;
当针对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中的每一个检测到相应打印位置时,停止降低所述打印介质输入梁和所述打印介质输出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US2020/029508 WO2021216069A1 (en) | 2020-04-23 | 2020-04-23 | Adjusting distance between print media and printhead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38590A true CN115038590A (zh) | 2022-09-09 |
Family
ID=78269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96465.5A Pending CN115038590A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调整打印介质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58813A1 (zh) |
EP (1) | EP4076968A4 (zh) |
JP (1) | JP2023515203A (zh) |
KR (1) | KR20220142515A (zh) |
CN (1) | CN115038590A (zh) |
WO (1) | WO2021216069A1 (zh)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60276A (en) * | 1990-08-10 | 1994-11-01 | Siemens Nixdorf Informationssysteme Aktiengesellschaft | Printing device with adjustable printing head gap |
JPH07178979A (ja) * | 1993-12-22 | 1995-07-18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
US6561607B1 (en) * | 2000-10-05 | 2003-05-1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 substantially constant closely spaced working distance between an inkjet printhead and a printing receiver |
JP2005067105A (ja) * | 2003-08-27 | 2005-03-17 | Mutoh Ind Ltd | プリンタ |
CN1948018A (zh) * | 2005-10-13 | 2007-04-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调节压板与喷墨头之间距离的喷墨成像装置 |
CN1955000A (zh) * | 2005-09-29 | 2007-05-02 | 应用材料公司 | 用于在非平面衬底上进行喷墨打印的方法及设备 |
CN101204889A (zh) * | 2006-12-19 | 2008-06-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
CN101570082A (zh) * | 2005-04-15 | 2009-11-04 | 塔工程有限公司 | 糊状物分配器及控制糊状物分配器的方法 |
CN101830117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李解平 | 为根据打印记录载体厚度而确定打印头位置的设备 |
RU2465082C1 (ru) * | 2011-05-17 | 2012-10-27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кционерная холдинговая компания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имени академика Целикова" (ОАО АХК "ВНИИМЕТМАШ")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мены узла валков рабочих клетей |
US20130286126A1 (en) * | 2012-04-27 | 2013-10-31 | Boewe Systec Gmbh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rial printing of print media |
US20160347053A1 (en) * | 2015-05-29 | 2016-12-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alibration method thereof |
CN206485057U (zh) * | 2017-02-20 | 2017-09-12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816056A (zh) * | 2019-12-02 | 2020-02-21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步进电机的喷墨打印系统及其打印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24854U (zh) * | 1990-02-28 | 1991-12-18 | ||
DE69415129T2 (de) * | 1993-10-29 | 1999-04-29 | Hewlett-Packard Co., Palo Alto, Calif. | Selbstanpassende Steuerung des Abstandes zwischen Druckkopf und Aufzeichnungsträger in Tintenstrahldruckern |
JPH08156353A (ja) * | 1994-10-07 | 1996-06-18 | Canon Inc | プリント装置 |
JP2001261214A (ja) * | 2000-03-22 | 2001-09-26 | Ricoh Co Ltd | 用紙積載装置 |
US6921222B2 (en) * | 2001-09-07 | 2005-07-26 | Venture Manufacturing (Singapore) Ltd. | Overall system design and layout of an on-demand label/tag printer using inkjet technology |
KR20070027982A (ko) * | 2005-08-30 | 2007-03-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헤드갭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
JP4931724B2 (ja) * | 2007-07-27 | 2012-05-16 |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241323B2 (ja) * | 2008-05-23 | 2013-07-17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US8757746B2 (en) * | 2012-03-22 | 2014-06-24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head positioning for web gap adjustment |
-
2020
- 2020-04-23 KR KR1020227032480A patent/KR20220142515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20-04-23 EP EP20932249.4A patent/EP407696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4-23 CN CN202080096465.5A patent/CN115038590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4-23 JP JP2022551600A patent/JP2023515203A/ja active Pending
- 2020-04-23 WO PCT/US2020/029508 patent/WO2021216069A1/en unknown
- 2020-04-23 US US17/996,904 patent/US2023015881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60276A (en) * | 1990-08-10 | 1994-11-01 | Siemens Nixdorf Informationssysteme Aktiengesellschaft | Printing device with adjustable printing head gap |
JPH07178979A (ja) * | 1993-12-22 | 1995-07-18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
US6561607B1 (en) * | 2000-10-05 | 2003-05-1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 substantially constant closely spaced working distance between an inkjet printhead and a printing receiver |
JP2005067105A (ja) * | 2003-08-27 | 2005-03-17 | Mutoh Ind Ltd | プリンタ |
CN101570082A (zh) * | 2005-04-15 | 2009-11-04 | 塔工程有限公司 | 糊状物分配器及控制糊状物分配器的方法 |
CN1955000A (zh) * | 2005-09-29 | 2007-05-02 | 应用材料公司 | 用于在非平面衬底上进行喷墨打印的方法及设备 |
CN1948018A (zh) * | 2005-10-13 | 2007-04-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调节压板与喷墨头之间距离的喷墨成像装置 |
CN101204889A (zh) * | 2006-12-19 | 2008-06-2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
CN101830117A (zh) * | 2009-03-13 | 2010-09-15 | 李解平 | 为根据打印记录载体厚度而确定打印头位置的设备 |
RU2465082C1 (ru) * | 2011-05-17 | 2012-10-27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кционерная холдинговая компания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имени академика Целикова" (ОАО АХК "ВНИИМЕТМАШ")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мены узла валков рабочих клетей |
US20130286126A1 (en) * | 2012-04-27 | 2013-10-31 | Boewe Systec Gmbh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rial printing of print media |
US20160347053A1 (en) * | 2015-05-29 | 2016-12-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alibration method thereof |
CN206485057U (zh) * | 2017-02-20 | 2017-09-12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816056A (zh) * | 2019-12-02 | 2020-02-21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步进电机的喷墨打印系统及其打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58813A1 (en) | 2023-05-25 |
EP4076968A1 (en) | 2022-10-26 |
JP2023515203A (ja) | 2023-04-12 |
KR20220142515A (ko) | 2022-10-21 |
WO2021216069A1 (en) | 2021-10-28 |
EP4076968A4 (en) | 2023-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54975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
CN101746159A (zh) | 打印设备 | |
CN101659150B (zh) | 打印设备和用于检测输送辊的原点的方法 | |
US6910766B2 (en) | Franking machine | |
JPH06500274A (ja) | 印刷装置 | |
EP2918418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6676036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dual advance of a fluid ejector system relative to a receiving member | |
CN115038590A (zh) | 调整打印介质与打印头之间的距离 | |
US9284140B2 (en) | Belt conveyance device, media conveyance device, and printer | |
JP5316750B2 (ja) | 記録装置 | |
US20070097166A1 (en) | Position detecto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WO2020159475A1 (en) | Printer carriage arrangements | |
JP2707228B2 (ja) | プリンタの紙送りロール駆動装置 | |
US6461066B1 (en) | Printer media feed encoder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7815283B2 (en) | Printer with a movable carriage | |
US8882233B2 (en) | Inkjet printer with carriage-coupled media detector | |
JPH08152917A (ja) | 搬送装置 | |
US20130314468A1 (en) | Detecting media type using carriage-coupled sensor | |
JP5837792B2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JP2013039722A (ja) | 媒体印字装置 | |
US20040013458A1 (en) | Printer media feed encoder apparatus and method | |
KR900004743Y1 (ko) | 프린터의 인쇄거리 자동 조절장치 | |
JPH079664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WO2024015081A1 (en) | Advancing media trailing edges | |
EP1787819B1 (en) | Printer with movable carria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9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