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6185A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16185A CN115016185A CN202210683240.0A CN202210683240A CN115016185A CN 115016185 A CN115016185 A CN 115016185A CN 202210683240 A CN202210683240 A CN 202210683240A CN 115016185 A CN115016185 A CN 1150161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n film
- film transistor
- sub
- color
- pixel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OFIYHXOOOISSDN-UHFFFAOYSA-N tellanylidene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Te]=[Ga] OFIYHXOOOISSD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08 photoreceptor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5—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photoconducting or a ferro-electric layer, the properties of which can be optically or electrically varied
- G02F1/1351—Light-absorbing or blocking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5—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photoconducting or a ferro-electric layer, the properties of which can be optically or electrically varied
- G02F1/1357—Electrode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以及色阻层;阵列基板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第二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阵列基板上设置有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均分别与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电连接;色阻层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以及透明色阻块,第一色阻块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透明色阻块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该显示面板能够提高透光率,进而提高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是显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一般是由一色阻层(Color Filter,CF)、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ThinFilm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TFT Array Substrate)以及一配置于两基板间的液晶层(Liquid Crystal Layer)所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两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旋转,将背光模组提供的光线折射出来,最后穿过色阻层得到图像。当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柔性基板、薄膜晶体管层、阳极层、发光层、阴极层以及色阻层,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穿过色阻层得到图像。
其中,传统的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呈矩阵式排列的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红(Red,R)、绿(Green,G)、蓝(Blue,B)三个子像素单元。该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的形成是由在色阻层上设置对应颜色的色阻形成的。由于现有技术中,在色阻层上设置的R、G、B色阻都是吸收型色阻。当光线入射时,只有相应颜色的光才能透过,而另外两种颜色的光均被吸收,使得显示面板的透光率较低、亮度不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以及色阻层;
所述阵列基板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第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
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均分别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色阻层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以及透明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所述透明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上,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为同一栅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的面积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极、第四薄膜晶体管以及与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四像素电极,所述第三像素电极对应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第四像素电极对应第四子像素区域;
所述阵列基板上还设置有第二数据线;
所述色阻层还包括第二色阻块以及第三色阻块,所述第二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三色阻块对应所述第四子像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均分别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色阻块与所述第三色阻块的颜色相同,所述第二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所述第三色阻块为透明色阻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以及第二子数据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
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上形成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
提供一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
将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扫描线,以及将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一数据线,以形成阵列基板;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形成色阻层;
或者,提供一色阻层,并将所述色阻层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盒设置;
其中,所述色阻层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以及透明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对应,所述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所述透明色阻块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提供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设置第一有源层;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
在所述第一漏极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之后,所述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一漏极上形成第一栅极绝缘层;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形成栅极;
所述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在所述栅极上形成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二有源层,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源极以及第二漏极;其中,所述栅极为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共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包括: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形成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置导体;将所述导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二源极电连接;将所述第一源极或者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第二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二薄膜晶体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该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均与扫描线电连接,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均与第一数据线连接,所以该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可以共同控制第一像素电极以及第二像素电极,即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可以同时被充电或者被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一子像素区域时,该第二子像素区域也会相应点亮,由于第一色阻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域,该透明色阻块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透明色阻块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的亮度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RGBW像素单元的类型。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三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四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显示装置的尺寸在不断的增大,驱动电路的频率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需要迁移率更高的薄膜晶体管进行工作。其中,迁移率是指载流子(电子和空穴)在单位电场作用下的平均漂移速度,即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快慢。载流子运动得越快,迁移率越大;载流子运动得越慢,迁移率越小。现有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迁移率无法满足大尺寸的显示装置。
因此,具有高迁移率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和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得到了广泛重视,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例如IGZO(IndiumGallium Zinc Oxide,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以其迁移率高,透明,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另外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技术以其成熟的工艺及高迁移率,被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中。
显示面板是LCD显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LCD而言,其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一般是由一色阻层、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以及一配置于两基板间的液晶层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两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旋转,将背光模组提供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图像。当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柔性基板、薄膜晶体管层、阳极层、发光层、阴极层以及色阻层,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穿过色阻层得到图像。
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呈矩阵式排列的像素,每一像素包括红(Red,R)、绿(Green,G)、蓝(Blue,B)三个子像素。由于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R、G、B彩色滤光片都是吸收型色阻层,当光线入射时,只有相应颜色的光才能透过,而另外两种颜色的光均被吸收,使得显示面板的透光率较低、亮度不足。
对此,提出一种RGBW技术,RGBW技术是在原有的RGB三原色上增加了白色(W,White)子像素,成为四色型像素设计,是sub pixel rendering技术方式。其中,与白色子像素对应的光组层为透明光阻,透光率可以达到99%以上。所以白色子像素的加入,使显示器的透光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新的像素排布方式下色彩表现的一致性。同时大幅度提升了液晶面板的透光率,在显示相同亮度的画面时,其耗电量更低;而相同功耗的情况下,亮度大幅提高,这使得显示装置显示的画面层次更加分明,画面更通透。请参阅图1,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RGBW像素单元的类型。其中,第一子像素单元20为红色子像素单元,第二子像素单元40为绿色子像素单元,第三子像素单元60为蓝色子像素单元,第四子像素单元80为白色子像素单元。常见的RGBW像素单元可以分为如图1(a)条纹式RGBW、如图1(b)Pentile(像素排列)RGBW、如图1(c)特殊RGBW。
因此采用RGBW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分辨率屏幕亮度不够且功耗过高的问题。当然这种显示技术在同分辨率下保证总体像素数量不变,但红绿蓝三色各自占据的子像素数量从RGB技术的三分之一,变为如今的四分之一。
采用RGBW技术的显示装置弥补了亮度低和能耗高的问题,相同亮度下,采用RGBW技术的显示装置屏幕比采用RGB技术的显示装置屏幕降低百分之35左右的能耗,并且亮度提升百分之50左右。
所以,RGBW技术是在原有的RGB技术上增加了白色子像素单元,成为四色型像素单元设计。在新的像素排布方式下,大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在显示相同亮度的画面时,其耗电量更低(所需背光的功耗更低);而相同功耗的情况下,亮度大幅提高,使得画面层次更加分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的亮度提高。以下结合附图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该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0以及色阻层200。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当该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00以及色阻层200之间的液晶层300。其中,液晶显示面板具有机身薄、省电、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液晶电视、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当显示面板1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候,该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100以及色阻层200之间的发光层。其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为一种具有高亮度、全视角、响应速度快、可柔性显示的器件。
该阵列基板100上可以形成多个子像素区域,与多个子像素区域一一对应的,该色阻层200上设置有多个色阻块,该色阻块具有不同的颜色或者为透明色阻,以使得透过该色阻层200发出的光线具有多种色彩。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该阵列基板100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106、第二薄膜晶体管107、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108,第一像素电极106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二像素电极108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阵列基板100上设置有扫描线101以及第一数据线102,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分别与扫描线101以及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可选的,该扫描线101与该第一数据线102相互垂直,规则的线路排列能够避免线路对光线的遮挡。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为图6的拆解俯视图。色阻层200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201以及透明色阻块202,第一色阻块201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
具体的,第一薄膜晶体管105包括第一源极1051、第一漏极1052以及第一栅极1053,第一漏极1052与第一像素电极106电连接。具体的,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包括第二源极1071、第二漏极1072以及第二栅极1073,第二漏极1072与第二像素电极108电连接。
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第一数据线102连接。具体的,第一栅极1053与第二栅极107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一源极1051与第二源极1071均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一栅极1053与第二栅极1073可以分别与扫描线101电连接,也可以是该第一栅极1053与第二栅极1073电连接之后,该第二栅极107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还可以是该第一栅极1053与第二栅极1073电连接之后,该第一栅极105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一源极1051与第二源极1071可以分别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也可以是第一源极1051与第二源极1071电连接之后,该第二源极1071再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还可以是第一源极1051与第二源极1071电连接之后,该第一源极1051再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
由于第一栅极1053与第二栅极107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一源极1051与第二源极1071均与第一数据线102连接,所以该扫描线101以及第一数据线102可以共同控制第一像素电极106以及第二像素电极108,即第一像素电极106与第二像素电极108可以同时充电或者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一子像素区域103时,该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也会相应点亮。第一色阻块201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域103,该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透明色阻块202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的亮度提高。例如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红色,即同时点亮第一子像素区域103和第二子像素区域104时,该显示面板10上同时出现一个红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其中,该显示面板10设置有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106,该第一像素电极106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二薄膜晶体管107以及与第二薄膜晶体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108,该第二像素电极108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第一数据线102连接,所以该扫描线101以及第一数据线102可以共同控制第一像素电极106以及第二像素电极108,即第一像素电极106与第二像素电极108可以同时被充电或者被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一子像素区域103时,该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也会相应点亮,由于第一色阻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域103,该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透明色阻块202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的亮度提高。
表1
L(cd/m<sup>2</sup>) | CIE-x | CIE-y | |
白色子像素单元 | 478.65 | 0.2969 | 0.3167 |
黑色子像素单元 | 0.3617 | 0.2547 | 0.2494 |
红色子像素单元 | 99.178 | 0.6565 | 0.3356 |
绿色子像素单元 | 337.45 | 0.2888 | 0.6528 |
蓝色子像素单元 | 39.786 | 0.1495 | 0.0572 |
由图像成色原理,白色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可以看成一定数量的等量红绿蓝子像素的叠加,由于白色的透光率约为其他颜色透光率的3倍,所以增加白色子像素单元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增加,有利于显示面板10的功耗降低。其中,同样的光照强度的光线点亮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单元,可以得到通过对应的子像素单元后的光线的亮度。由表1可知,白色子像素单元对应的光线的亮度为478.65cd/m2,高于其他颜色的子像素单元,进一步说明增加白色子像素单元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增加,有利于显示面板10的功耗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有源层1055以及第二有源层1075可以同时为氧化物(Oxide)、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非晶硅,也可以分别为Oxide和LTPS。其中,LTPS具备高迁移率,适合高刷新频率和高PPI的应用;Oxide具备低漏电率,有益于低频下器件的性能发挥,降低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的面积可以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的面积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的面积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的面积的比值为1:1或者2:1。可以理解的是,该比值越小,该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越大;该比值越大,该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越小。其中,当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的面积与第二子像素的区域的面积为1:1时,显示面板10既能够满足较好的透光率,所产生的颜色不失真,也不会产生色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设置在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上,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107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第一栅极1053以及第二栅极1073为同一栅极。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4、图6以及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为图6的拆解俯视图。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54、第一有源层1055、彼此间隔的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一漏极1052、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以及第一栅极1053,该第一有源层1055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1054上,该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一漏极1052分别与第一有源层1055连接的两端连接,该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覆盖在第一有源层1055、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一漏极1052上。
其中,该底栅极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衬底基板1074、第二有源层1075、彼此间隔的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以及第二栅极1073,该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设置在第二栅极1073上,该第二有源层1075设置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上,该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分别与第二有源层1075的两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设置在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上,该第一栅极1053以及第二栅极1073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该第一栅极1053以及第二栅极1073可以通过导线连接,该第一栅极1053以及第二栅极1073也可以为共用栅极,即该共用栅极也可以用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也可以用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由于现有技术中,往往是一个栅极对应一个薄膜晶体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个栅极对应两个薄膜晶体管,减少了一个栅极,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以及减少工艺步骤。另外,该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层叠设置,可以减少该阵列基板100的占地空间,更有利于该显示面板1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该阵列基板100还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112、与第三薄膜晶体管112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极、第四薄膜晶体管114以及与第四薄膜晶体管114电连接的第四像素电极,所述第三像素电极对应第三子像素区域110,所述第四像素电极对应所述第四子像素区域111。
阵列基板100上还设置有第二数据线109。可选的,该第二数据线109与第一数据线102平行。色阻层200还包括第二色阻块203以及第三色阻块204,第二色阻块203对应第三子像素区域110,第三色阻块204对应第四子像素区域111。
具体的,第三薄膜晶体管112包括第三源极1121、第三漏极1122以及第三栅极1123,第三漏极1122与第三像素电极电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114包括第四源极1141、第四漏极1142以及第四栅极1143,第四漏极1142与第四像素电极电连接。
其中,第三薄膜晶体管112以及第四薄膜晶体管114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12以及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114均与第二数据线109连接。具体的,第三栅极1123与第四栅极114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三源极1121与第四源极1141均与第二数据线109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三栅极1123与第四栅极1143可以分别与扫描线101电连接,也可以是该第三栅极1123与第四栅极1143电连接之后,该第四栅极114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该可以是该第三栅极1123与第四栅极1143电连接之后,该第三栅极112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三源极1121与第三源极1121可以分别与第二数据线109电连接,也可以是第三源极1121与第三源极1121电连接之后,该第三源极1121再与第二数据线109电连接,还可以是第三源极1121与第三源极1121电连接之后,该第三源极1121再与第二数据线109电连接。
由于第三栅极1123与第四栅极114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三源极1121与第四源极1141均与第二数据线109连接,所以该扫描线101以及第二数据线109可以共同控制第三像素电极以及第四像素电极,即第三像素电极与第四像素电极可以同时充电或者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三子像素区域110时,该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也会相应点亮。由于扫描线101共同控制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所以通过对第一数据线102以及第二数据线109输入的信号不同,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再加上该色阻层200,使得显示面板10呈现丰富的颜色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薄膜晶体管114设置在第三薄膜晶体管112上,第三薄膜晶体管112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第四薄膜晶体管114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第三栅极1123以及第四栅极1143为同一栅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色阻块203与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相同,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
可选的,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相同,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与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也为蓝色,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为蓝色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子像素区域。
可选的,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不同,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红色,该第二色阻块203与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为绿色或者蓝色;又例如,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与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为绿色,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子像素区域,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为均绿色子像素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色阻块203与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不同,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第三色阻块204为透明色阻块202。在一些情况下,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与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相邻,该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相邻,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绿色,该第三色阻块204为透明色阻块202,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子像素区域,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为绿色子像素区域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为白色子像素区域;在另一些情况下,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该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与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相邻,该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相邻。又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红色,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绿色,该第三色阻块204为透明色阻块202,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子像素区域,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为绿色子像素区域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为白色子像素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三种俯视结构示意图。该阵列基板100还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119、与第五薄膜晶体管119电连接的第五像素电极、第六薄膜晶体管121以及与第六薄膜晶体管121电连接的第六像素电极,第五像素电极对应第五子像素区域117,所述第六像素电极对应所述第六子像素区域118。
阵列基板100还设置有第三数据线116。可选的,该第三数据线116与第一数据线102以及第二数据线109平行。该色阻层200还包括第四色阻块205以及第五色阻块206,该第四色阻块205对应第五子像素区域117,该第五色阻块206对应第六子像素区域118。
具体的,第五薄膜晶体管119包括第五源极1191、第五漏极1192以及第五栅极1193,第五漏极1192与第五像素电极电连接,第六子像素区域118设置有第六薄膜晶体管121以及与第六薄膜晶体管121连接的第六像素电极。具体的,第六薄膜晶体管121包括第六源极1211、第六漏极1212以及第六栅极1213,第六漏极1212与第六像素电极电连接。
其中,第五薄膜晶体管119以及第六薄膜晶体管121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119以及第六薄膜晶体管121均与第三数据线116连接。具体的,第五栅极1193与第六栅极121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五源极1191与第六源极1211均与第三数据线116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五栅极1193与第六栅极1213可以分别与扫描线101电连接,也可以是该第五栅极1193与第六栅极1213电连接之后,该第六栅极121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该可以是该第五栅极1193与第六栅极1213电连接之后,该第五栅极1193再与扫描线101电连接。可选的,该第五源极1191与第五源极1191可以分别与第三数据线116电连接,也可以是第五源极1191与第五源极1191电连接之后,该第五源极1191再与第三数据线116电连接,还可以是第五源极1191与第五源极1191电连接之后,该第五源极1191再与第三数据线116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薄膜晶体管121设置在第五薄膜晶体管119上,第五薄膜晶体管119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第六薄膜晶体管121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第五栅极1193以及第六栅极1213为同一栅极。
由于第五栅极1193与第六栅极1213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第五源极1191与第六源极1211均与第三数据线116连接,所以该扫描线101以及第三数据线116可以共同控制第五像素电极以及第六像素电极,即第五像素电极与第六像素电极可以同时充电或者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五子像素区域117时,该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也会相应点亮。由于扫描线101共同控制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三子像素区域110、第四子像素区域111、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所以通过对第一数据线102、第二数据线109以及第三数据线116输入的信号不同,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四子像素区域111、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再加上该色阻层200,使得显示面板10呈现丰富的颜色变化。
以下,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依次位于扫描线101的一侧,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依次位于扫描线101的另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沿第一方向排列,该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也沿第一方向排列。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与第四子像素区域111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及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与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也沿第二方向排列。
其中,为了实现合理布局以及节约空间的目的,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依次位于扫描线101的一侧,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依次位于扫描线101的另一侧;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位于第一数据线102的同一侧,该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与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位于第三数据线116的同一侧,该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与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位于第三数据线116的同一侧。
其中,色阻层200的第一色阻块201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二色阻块203对应第三子像素区域110,第三色阻块204对应第四子像素区域111,第四色阻块205对应第五子像素区域117,第五色区域对应第六子像素区域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色阻块205与第五色阻块206的颜色相同,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可选的,该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与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以及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均相同,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与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也为蓝色,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均为蓝色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可选的,该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与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以及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均不相同,例如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绿色,该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为红色,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为绿色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为红色,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若是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与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相同,该第五色阻块206的颜色与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相同,则第三色阻的颜色为绿色,第五色阻的颜色为红色,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为绿色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为红色,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为绿色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为红色。
可以理解的是,红光、绿光以及蓝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能够形成白光。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各个色阻块的颜色的设置,呈现RGBW的效果,以增强该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第四色阻块205与第五色阻块206的颜色不同,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第五色阻块206为透明色阻块202。例如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该第二色阻块203的颜色为绿色,该第四色阻块205的颜色为红色。若该第三色阻块204的颜色以及第五色阻块206为透明色阻块202,使得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第三子像素区域110为绿色以及第五子像素区域117为红色,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四子像素区域111以及第六子像素区域118均为白色。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中也是呈现出RGBW的效果,与上文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颜色为白色的色阻块增多,进一步的,使得该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人眼中对于蓝色的感光细胞较少,所以就需要提高蓝色子像素单元的透光率。由于该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一色阻块201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该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蓝色,所以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为蓝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为白色子像素。当点亮蓝色子像素时,白色子像素也会相应点亮,进一步地增加蓝色子像素的透光率,便于人眼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四种俯视结构示意图。第一数据线102包括第一子数据线1021以及第二子数据线1022,第一源极1051与第一子数据线1021连接,第二源极1071与第二子数据线1022连接。该第一子数据线1021以及第二子数据线1022分别输入不同的信号,使得第一子数据线1021以及扫描线101控制第一像素电极106、第二子数据线1022以及扫描线101控制第二像素电极108,第一子像素区域103与第二子像素区域104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再加上该色阻层200,使得显示面板10呈现丰富的颜色变化。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电脑、手机或者手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请参阅图16以及图17,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的制备方法,可以用于制备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该显示面板10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S1、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105。
S2、在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106,第一像素电极106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
S3、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107。
S4、在第二薄膜晶体管107上形成第二像素电极108,第二像素电极108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
S5、提供一扫描线101以及一数据线。
S6、将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连接扫描线101,以及将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连接数据线,以形成阵列基板100。
S7、在阵列基板100上形成色阻层200。
其中,该在阵列基板100上形成色阻层200这一步骤还可以替换为提供一色阻层200,并将色阻层200与阵列基板100对盒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阵列基板100上形成色阻层200,以制备有机显示面板;提供一色阻层200,并将色阻层200与阵列基板100对盒设置,以制备液晶显示面板。
其中,色阻层200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201以及透明色阻块202,第一色阻块201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第一色阻块201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105这一步骤,具体包括提供衬底基板;在衬底基板上设置第一有源层1055;在第一有源层1055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一漏极1052。
在第一漏极1052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106这一步骤之后,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105这一步骤还包括在第一有源层1055、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一漏极1052上形成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上形成栅极。
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107这一步骤,具体包括在栅极上形成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在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上形成第二有源层1075,在第二有源层1075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其中,栅极为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共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有源层1075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这一步骤之后,还包括在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上覆盖平坦层1077,再在平坦层1077上远离所述第二源极1071以及第二漏极1072的一侧设置公共电极1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二源极1071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这一步骤,具体包括: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以及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上形成通孔;在通孔内设置导体;将导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二源极1071电连接;将第一源极1051或者第二源极1071与第一数据线102电连接。其中,该第一栅极绝缘层1056以及第二栅极绝缘层1076均为层间介质层(Inter Layer Dielectric,ILD)。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源极1051以及第二源极1071分别与导体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以及显示面板10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显示面板10具有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以及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106,该第一像素电极106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103;第二薄膜晶体管107以及与第二薄膜晶体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108,该第二像素电极108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由于第一薄膜晶体管105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扫描线101电连接,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107均与第一数据线102连接,所以该扫描线101以及第一数据线102可以共同控制第一像素电极106以及第二像素电极108,即第一像素电极106与第二像素电极108可以同时被充电或者被放电。所以当点亮第一子像素区域103时,该第二子像素区域104也会相应点亮,由于第一色阻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域103,该透明色阻块202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104,透明色阻块202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的亮度提高。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以及色阻层;
所述阵列基板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极、第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
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均分别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色阻层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以及透明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所述透明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上,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为同一栅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的面积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极、第四薄膜晶体管以及与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第四像素电极,所述第三像素电极对应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第四像素电极对应第四子像素区域;
所述阵列基板上还设置有第二数据线;
所述色阻层还包括第二色阻块以及第三色阻块,所述第二色阻块对应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第三色阻块对应所述第四子像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均分别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块与所述第三色阻块的颜色相同,所述第二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蓝色或者绿色;所述第三色阻块为透明色阻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以及第二子数据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连接。
8.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对应第一子像素区域;
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
在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上形成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对应第二子像素区域;
提供一扫描线以及第一数据线;
将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扫描线,以及将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一数据线,以形成阵列基板;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形成色阻层;
或者,提供一所述色阻层,并将所述色阻层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盒设置;
其中,所述色阻层至少包括第一色阻块以及透明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对应,所述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所述透明色阻块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提供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设置第一有源层;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
在所述第一漏极上形成第一像素电极之后,所述提供第一薄膜晶体管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一漏极上形成第一栅极绝缘层;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上形成栅极;
所述提供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在所述栅极上形成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在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二有源层,在所述第二有源层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源极以及第二漏极;其中,所述栅极为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共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包括: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上形成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置导体;将所述导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源极以及所述第二源极电连接;将所述第一源极或者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83240.0A CN115016185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683240.0A CN115016185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16185A true CN115016185A (zh) | 2022-09-06 |
CN115016185B CN115016185B (zh) | 2024-01-30 |
Family
ID=83075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83240.0A Active CN115016185B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1618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235556B2 (en) | 2022-07-12 | 2025-02-25 |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072976A (ko) * | 2007-02-05 | 2008-08-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양방향 표시장치 |
CN201251665Y (zh) * | 2008-09-05 | 2009-06-03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红绿蓝白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854680A (zh) * | 2012-09-25 | 2013-01-02 |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透光率透明显示装置 |
CN103792746A (zh) * | 2014-01-27 | 2014-05-14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05185244A (zh) * | 2015-10-26 | 2015-12-23 | 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20160178954A1 (en) * | 2014-12-18 | 2016-06-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white pixel |
US20160189669A1 (en) * | 2014-12-29 | 2016-06-30 |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 Display panel |
CN106200150A (zh) * | 2016-07-19 | 2016-12-07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991925A (zh) * | 2017-06-08 | 2017-07-2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结构及其显示面板 |
CN107991818A (zh) * | 2017-12-07 | 2018-05-04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
-
2022
- 2022-06-16 CN CN202210683240.0A patent/CN1150161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072976A (ko) * | 2007-02-05 | 2008-08-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양방향 표시장치 |
CN201251665Y (zh) * | 2008-09-05 | 2009-06-03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红绿蓝白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854680A (zh) * | 2012-09-25 | 2013-01-02 |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透光率透明显示装置 |
CN103792746A (zh) * | 2014-01-27 | 2014-05-14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US20160178954A1 (en) * | 2014-12-18 | 2016-06-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white pixel |
US20160189669A1 (en) * | 2014-12-29 | 2016-06-30 |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 Display panel |
CN105185244A (zh) * | 2015-10-26 | 2015-12-23 | 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6200150A (zh) * | 2016-07-19 | 2016-12-07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991925A (zh) * | 2017-06-08 | 2017-07-2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结构及其显示面板 |
CN107991818A (zh) * | 2017-12-07 | 2018-05-04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235556B2 (en) | 2022-07-12 | 2025-02-25 |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16185B (zh) | 2024-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16876B2 (en) |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1335284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2227265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00380917A1 (en) |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display screen, and cover plate | |
CN110060650B (zh) | 多路复用型液晶显示驱动电路 | |
US20190250442A1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435636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first and second photoresists | |
CN107731101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160342042A1 (en) | Pixel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same | |
CN11236622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130619B (zh) |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445038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9436043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
US20220320221A1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8488075B2 (en) |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5016185B (zh)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US11567379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1681565B (zh) |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
WO2019085194A1 (zh) | 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 |
US20220140035A1 (en) | Flexible display | |
CN113077749A (zh)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CN106154624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7034465U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389409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9204899A (ja) |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