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03252A - 支架移植物 - Google Patents
支架移植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03252A CN115003252A CN202180010733.1A CN202180010733A CN115003252A CN 115003252 A CN115003252 A CN 115003252A CN 202180010733 A CN202180010733 A CN 202180010733A CN 115003252 A CN115003252 A CN 1150032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tubular member
- stent
- rings
- cent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04—Hollow or tubular parts of organs, e.g. bladders, tracheae, bronchi or bile ducts
- A61F2/06—Blood vessels
- A61F2/07—Stent-graf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89—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the wire-like ele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adjacent rings flexibly connected by separate memb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1—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 A61F2/915—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61F2002/91508—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meander having a difference in amplitude along the ba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1—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 A61F2/915—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61F2002/9151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meander having a change in frequency along the ba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1—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 A61F2/915—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61F2002/91525—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within the whole structure different bands showing different meander characteristics, e.g. frequency or amplitud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230/00—Geometry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 A61F2230/0002—Two-dimensional shapes, e.g. cross-sections
- A61F2230/0028—Shapes in the form of latin or greek characters
- A61F2230/0054—V-shap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250/00—Special features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 A61F2250/0014—Special features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having different values of a given property or geometrical feature, e.g. mechanical property or material propert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in the same prosthesis
- A61F2250/0037—Special features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having different values of a given property or geometrical feature, e.g. mechanical property or material propert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in the same prosthesis differing in height or in lengt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支架移植物(1A)具备:管状构件(2A),遍及轴向D的一侧的端部即中枢端(21)和另一侧的端部即末梢端(22)之间地延伸;多个支架环(2B),一边交替地向中枢端(21)侧与末梢端(22)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所述多个支架环(2B)至少包括波动环(5)及小型固定环(3),其中,所述波动环包括振幅为第一值的第一区域和振幅为比第一值小的第二值的第二区域,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振幅的最大值为比第一值小的第三值;裸顶(7),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中枢端(21)而配置于末梢端(22)侧的相反侧,由一边交替地向作为末梢端(22)侧的端部的基端侧和作为末梢端(22)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前端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架移植物。
背景技术
作为主动脉瘤的治疗法,公知支架移植物介入手术。在支架移植物介入手术中,将收缩支架移植物而收纳起来的导管插入主动脉,使其移动到患部为止后,将支架移植物留置。被留置在患部的支架移植物因支架的恢复力而扩展,粘附于血管的内壁。由此,支架移植物抑制血液相对于主动脉瘤的流入。支架移植物介入手术不需要将身体切开较大的外科手术,因此是微创的治疗法。
专利文献1公开用于在弓主动脉留置的支架移植物。该支架移植物作为用于与弓主动脉的急弯对应的构造而具有倾斜构造。在构成支架移植物的环状单元的线状支柱中,使峰部与谷部之间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在圆周方向上变化,由此形成倾斜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4756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在支架移植物之中形成了开口的端部,要求相对于血管内壁的高密接性。相对于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支架移植物在端部中相对于血管内壁的密接性有时会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形成了开口的端部适当地与血管内壁密接的支架移植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支架移植物的特征在于,具备:管状构件,遍及给定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即中枢端和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即末梢端之间地延伸;多个支架环,被固定于所述管状构件的侧壁,由一边交替地向所述中枢端侧与所述末梢端侧弯折、一边沿着所述管状构件的圆周方向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构成,所述多个支架环至少包括波动环及小型固定环,所述波动环包括所述轴向的振幅为第一值的第一区域和所述振幅为比所述第一值小的第二值的第二区域,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振幅的最大值为比所述第一值小的第三值;以及裸顶,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中枢端而配置于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由一边交替地向作为所述末梢端侧的端部的基端侧和作为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前端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构成。
支架移植物能够使管状构件之中的波动环的部分密接于血管的急弯部的内壁。此外,支架移植物能够使裸顶密接于血管的内壁。此外,支架移植物通过优化裸顶的中枢端的角度,从而能够使管状构件之中形成了开口部的中枢端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小型固定环相对于所述裸顶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所述波动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该情况下,支架移植物能够利用裸顶与小型固定环,使管状构件之中形成了开口部的中枢端更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中枢端侧的端部而位于所述末梢端侧,所述裸顶的所述前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中枢端侧的端部而位于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所述波动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支架移植物能够利用裸顶与小型固定环,使管状构件之中形成了开口部的中枢端更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的多个极点与所述小型固定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支架移植物可抑制裸顶与小型固定环干涉。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的多个极点与所述小型固定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支架移植物能够利用裸顶与小型固定环的重复部分将管状构件更有效地向外侧扩展,从而与血管密接。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的从所述基端朝着所述前端的延伸方向,沿着与穿过所述管状构件的中心并在所述轴向延伸的中心线分开的方向上延伸。支架移植物能够通过在裸顶产生的弹力,使裸顶密接于血管的内壁。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具有: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中枢端而向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延伸且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并行的基准方向的角度为第一角度;以及第二部位,是包括所述前端的部位,且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准方向的角度比所述第一角度小。支架移植物在使裸顶的第二部位接触到血管的内壁的情况下,能减轻裸顶的前端对血管的内壁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多个支架环还包括:大型固定环,所述振幅的最大值为比所述第三值大的第四值,且配置在比所述波动环及所述小型固定环更靠所述末梢端侧的位置。支架移植物能够使大型固定环密接于从血管的急弯部分起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被固定于所述管状构件之中的所述中枢端的内表面。支架移植物能够使管状构件的中枢端与血管密接。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多个支架环被固定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外表面。支架移植物能减轻通过管状构件的内侧的各种器件(例如导线)勾住多个支架环的可能性。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多个支架环被固定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内表面。支架移植物能够通过多个支架环的弹力将管状构件向外侧扩展,从而与血管的内壁密接。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第三值比所述第二值小。支架移植物能够进一步增强使管状构件之中形成了开口部的中枢端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的力。
本发明中,也可以具备多个所述波动环和一个所述小型固定环。支架移植物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血管的急弯部的内壁的密接性。
本发明中,也可以所述波动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排列在假想线上,该假想线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并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支架移植物能够增强使管状构件之中形成了开口部的中枢端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支架移植物1A的侧视图。
图2是将支架移植物1A的中枢端21附近放大的侧视图。
图3是小型固定环3的展开图。
图4是将支架移植物1A的第一波动环51~第三波动环53的附近放大的侧视图。
图5是第一波动环51的展开图。
图6是第n波动环5n的展开图。
图7是将支架移植物1A的末梢端22附近放大的侧视图。
图8是第m大型固定环6m的展开图。
图9是支架移植物1A的侧视图。
图10是裸顶7及小型固定环3的展开图。
图11是将支架移植物1A的中枢端21附近放大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配置在胸部主动脉8的支架移植物1A的图。
图13是将图12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14是在变形例中将裸顶7及小型固定环3示意性地放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移植物1A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地加以限定,将支架移植物1A以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作为前提,来说明方向、距离等。将图1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定义为支架移植物1A的中枢侧及末梢侧。将遍及中枢侧与末梢侧之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D。将图1的上侧及下侧分别定义为支架移植物1A的大弯侧及小弯侧。将遍及大弯侧与小弯侧之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膨胀收缩方向E。
<支架移植物1A的概要>
支架移植物1A被利用于通过支架移植物介入手术对胸部主动脉之中弓主动脉的附近所形成的主动脉瘤或者中枢侧分离腔(入口)在弓主动脉的附近形成的主动脉分离进行治疗。如图1所示那样,支架移植物1A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而具有管状构件2A、多个支架环2B及裸顶(bare top)7。
支架移植物1A在向内侧被折叠的状态下,容纳于未图示的传送系统。传送系统从在腿根部的血管开设的缝隙被插入体内,直至感应到患部。然后,支架移植物1A被留置于患部。支架移植物1A的管状构件2A通过多个支架环2B的弹力而被扩展,并与患部的内侧密接。管状构件2A抑制血管之中血液相对于动脉瘤或分离腔的部分的流动,以对血管实施保护。支架移植物1A的裸顶7通过优化中枢端的角度,从而抑制血液从被留置在患部的管状构件2A的开口21A泄漏而向主动脉瘤或分离腔流动的现象(末端泄漏)的产生。另外,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就将管状构件2A通过多个支架环2B而被扩展的状态(图1等所示的状态)作为前提,对支架移植物1A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管状构件2A>
管状构件2A是透水性低的人工血管(移植物)。管状构件2A通过合成树脂制的移植物材料来形成。管状构件2A具有中空且细长的构造,沿着轴向D延伸。在管状构件2A的轴向D的两端部之中,将中枢侧的端部称为中枢端21,将末梢侧的端部称为末梢端22。管状构件2A遍及中枢端21与末梢端22之间地延伸。通过与轴向D正交的平面将管状构件2A的侧壁20切断的情况下的剖面形状为圆形。侧壁20的内表面23具有在轴向D贯通的内腔20P。内腔20P的直径r遍及中枢端21与末梢端22之间而固定。支架移植物1A被容纳于传送系统内,沿着导线在血管内移动。将穿过管状构件2A的内腔20P的中心并沿着轴向D延伸的假想线定义为中心线C。将沿着管状构件2A的侧壁20的外表面24的方向且与轴向D交叉的方向定义为圆周方向。
管状构件2A的厚度d、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到末梢端22之间的轴向D的长度1及直径r没有特别限制。作为一例,厚度d为0.1mm以下,长度1为100~200mm,直径r为20~45mm。直径r也可以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遍及到末梢端22而并不统一。通过与轴向D正交的平面将管状构件2A的侧壁20切断的情况下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椭圆形等。
<多个支架环2B>
多个支架环2B分别是沿着管状构件2A的圆周方向以环状延伸的支架支柱。更详细而言,多个支架环2B分别是剖面形状为圆形、或角部弯曲的四边形的引线。多个支架环2B分别在轴向D上一边向中枢侧与末梢侧交替地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换句话说,多个支架环2B一边向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侧与末梢端22侧交替地弯折、一边沿着管状构件2A的侧壁20的外表面24以环状延伸。多个支架环2B通过用缝合线被缝合于管状构件2A的侧壁20的外表面24而被固定。另外,多个支架环2B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其他方法。例如多个支架环2B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胶带剂而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此外,例如也可以在与管状构件2A同等的构件和管状构件2A之间配置多个支架环2B,利用热等固定安装与管状构件2A同等的构件和管状构件2A,由此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
多个支架环2B具有后述的小型固定环3、多个波动环5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构成小型固定环3、多个波动环5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支柱的粗细也可以并不相同。后述小型固定环3、多个波动环5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详细。
关于多个支架环2B的各个,将从中枢端21侧向末梢端22侧弯折的多个极点的各个称为中枢极点P。换句话说,中枢极点P与多个支架环2B各自之中的中枢端21侧的极点对应。中枢极点P朝着中枢端21侧以凸状弯曲。将连结多个在相邻的两个中枢极点P之间延伸的线段而形成的环状的假想线称为中枢包络线S。关于多个支架环2B的各个,将从末梢端22侧向中枢端21侧弯折的多个极点的各个称为末梢极点Q。换句话说,末梢极点Q与多个支架环2B各自之中的末梢端22侧的极点对应。末梢极点Q朝着末梢端22侧以凸状弯曲。将连结多个在相邻的两个末梢极点Q之间延伸的线段而形成的环状的假想线称为末梢包络线T。将中枢包络线S与末梢包络线T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定义为振幅G。
将中枢包络线S与末梢包络线T之间的轴向D上的中心的位置定义为中心位置H。中心位置H在轴向D上被配置于中枢包络线S与末梢包络线T之间,以环状延伸。将中枢极点P及末梢极点Q各自的数量的倒数称为弯折周期W。
<小型固定环3>
如图2所示那样,小型固定环3被配置于以下位置: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和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各自的位置在轴向D上相同。换句话说,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沿着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配置。图3表示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在与小弯侧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将小型固定环3切断并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作为一例,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及多个末梢极点Q3各自的数量为18,作为一例,弯折周期W3为1/18。
如图2、图3所示那样,小型固定环3具有弯曲部分31、32及直线部分33。弯曲部分31是小型固定环3之中各中枢极点P3的附近的部分。弯曲部分32是小型固定环3之中各末梢极点Q3的附近的部分。直线部分33是小型固定环3之中遍及弯曲部分31、32间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弯曲部分31、32的曲率R3相同,作为一例,是0.6mm。将从弯曲部分3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而向小弯侧倾斜延伸的直线部分33称为直线部分33A。将从弯曲部分3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向大弯侧倾斜延伸的直线部分33称为直线部分33B。直线部分33A、33B将穿过分别连结的弯曲部分32而沿着轴向D延伸的基准轴作为中心,对称地配置。作为一例,直线部分33与轴向D之间所成的角度θ3是14.5°。
连结多个中枢极点P3的中枢包络线S3和连结多个末梢极点Q3的末梢包络线T3分别与轴向D正交。中枢包络线S3及末梢包络线T3各自延伸的方向相互平行。中枢包络线S3及末梢包络线T3的轴向D上的中心位置H3与轴向D正交。中枢包络线S3和末梢包络线T3之间的距离即第三振幅G3,遍及小型固定环3的环状的整个区域而固定,作为一例,是6.5mm。
<多个波动环5>
如图1所示那样,多个波动环5具有第一波动环51、第二波动环52、第三波动环53、第四波动环54、第五波动环55。第一波动环51~第五波动环55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侧朝着末梢端22侧,以第一波动环51、第二波动环52、第三波动环53、第四波动环54、第五波动环55的顺序排列。如图1、图4所示那样,第二波动环52~第五波动环55的形状相同。第一波动环51的形状和第二波动环52~第五波动环55的形状不同。详细后述。
图5表示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在与小弯侧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将第一波动环51切断,并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图6表示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在与小弯侧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将第二波动环52~第五波动环55的各个切断,并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
如图2、图4、图5、图6所示那样,多个波动环5各自的多个中枢极点P5(参照图2、图4)及多个末梢极点Q5(参照图2、图4)各自的数量在第一波动环51~第五波动环55中是相同的,作为一例是7。作为一例,弯折周期W5是1/7。多个波动环5分别具有弯曲部分501、502及直线部分503。弯曲部分501是各中枢极点P5的附近的部分。弯曲部分502是各末梢极点Q5的附近的部分。直线部分503是遍及弯曲部分501、502间而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将从弯曲部分50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向小弯侧倾斜延伸的直线部分503称为直线部分503A。将从弯曲部分50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向大弯侧倾斜延伸的直线部分503称为直线部分503B。直线部分503A、503B将穿过分别连结的弯曲部分502而沿着轴向D延伸的基准轴作为中心,对称地配置。
以下,有时会将第一波动环51~第五波动环55的各个标记为第N(N为1~5中的任一整数)波动环5N。有时会将第二波动环52~第五波动环55的各个标记为第n(n为2~5中的任一整数)波动环5n。
<第一波动环51>
如图2所示那样,第一波动环51相对于小型固定环3在末梢端22(参照图1)侧相邻配置。连结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的中枢包络线S51沿着圆周方向延伸,并与轴向D正交。换句话说,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在沿着管状构件2A的外表面24在圆周方向延伸且与轴向D正交的假想线(中枢包络线S51)上排列。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的轴向D的位置相同。
小型固定环3的末梢包络线T3和第一波动环51的中枢包络线S51相互平行。末梢包络线T3和中枢包络线S5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12对应于小型固定环3的末梢极点Q3和第一波动环51的中枢极点P5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距离L12在整个圆周方向是相同的,例如为0.5mm。
如图5所示那样,将第一波动环51的各中枢极点P51标记为中枢极点P51[1]、P51[2]...P51[7],将第一波动环51的各末梢极点Q51标记为末梢极点Q51[1]、Q51[2]...Q51[7]。连结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末梢极点Q51的末梢包络线T51具有:与轴向D正交的正交部分T511、T521;以及相对于轴向D倾斜的倾斜部分T531、T541。正交部分T511遍及末梢极点Q51[4]、Q51[5]间地延伸。正交部分T521遍及末梢极点Q51[6]、Q51[7]、Q51[1]、Q51[2]、Q51[3]间地延伸。倾斜部分T531遍及末梢极点Q51[3]、Q51[4]间地延伸。倾斜部分T541遍及末梢极点Q51[5]、Q51[6]间地延伸。正交部分T511沿着管状构件2A之中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管状构件2A的大弯侧的端部附近的部分而延伸。正交部分T521沿着管状构件2A之中相比于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管状构件2A的中心更靠从大弯侧的部分到小弯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而延伸。
将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的最大值称为第一振幅G511。第一振幅G511对应于中枢包络线S51和末梢包络线T51的正交部分T51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作为一例,第一振幅G511为15mm。将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第二振幅G521。第二振幅G521对应于中枢包络线S51和末梢包络线T51的正交部分T52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作为一例,第二振幅G521为10mm。第一振幅G511比第二振幅G521大。第一振幅G511及第二振幅G521均比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参照图2)大。
如图5所示那样,将第一波动环51之中的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振幅G511的部分称为第一区域A511。关于第一区域A511,具体地说,第一区域A511包括第一波动环51之中的中枢极点P51[4]及末梢极点Q51[4]、Q51[5]。将第一波动环51之中的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二振幅G521的部分称为第二区域A521。具体地说,第二区域A521包括第一波动环51之中的中枢极点P51[1]、P51[2]、P51[6]、Q51[7]及末梢极点Q51[1]~Q51[3]、Q51[6]、Q51[7]。
相对于与轴向D正交的方向,末梢包络线T51弯曲,与之相应地第一波动环51的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轴向D上的中心位置H51一边相对于与轴向D正交的方向弯曲、一边沿着圆周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那样,小型固定环3的中心位置H3与第一波动环51的中心位置H51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小的距离L30,与中心位置H3、H51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距离L30为8.75mm。
<第n波动环5n(第二波动环52~第五波动环55)>
如图4所示那样,第二波动环52相对于第一波动环51而配置于末梢端22(参照图1)侧。第n波动环5n(其中将n=2刨除)相对于第n-1波动环5(n-1)(其中将n=2刨除)而配置于末梢端22侧。
如图6所示那样,连结第n波动环5n的多个中枢极点P5n的中枢包络线S5n,不同于第一波动环51,向轴向D弯曲。将第n波动环5n的各中枢极点P5n标记为中枢极点P5n[1]、P5n[2]...P5n[7],将第n波动环5n的各末梢极点Q5n标记为末梢极点Q5n[1]、Q5n[2]...Q5n[7]。连结第n波动环5n的多个中枢极点P5n的中枢包络线S5n具有:与轴向D正交的正交部分S51n;以及相对于轴向D倾斜的倾斜部分T53n、T54n。正交部分S51n遍及中枢极点P5n[5]、P5n[6]、P5n[7]、P5n[1]、P5n[2]、P5n[3]间地延伸。倾斜部分S53n遍及中枢极点P5n[3]、P5n[4]间地延伸。倾斜部分S54n遍及中枢极点P5n[4]、P5n[5]间地延伸。连结第n波动环5n的多个末梢极点Q5n的末梢包络线T5n具有:与轴向D正交的正交部分T51n、T52n;以及相对于轴向D倾斜的倾斜部分T53n、T54n。正交部分T51n遍及末梢极点Q5n[4]、Q5n[5]间地延伸。正交部分T52n遍及末梢极点Q5n[6]、Q5n[7]、Q5n[1]、Q5n[2]、Q5n[3]间地延伸。倾斜部分T53n遍及末梢极点Q5n[3]、Q5n[4]间地延伸。倾斜部分T54n遍及末梢极点Q5n[5]、Q5n[6]间地延伸。
如图4所示那样,正交部分S51n(S512、S513)沿着管状构件2A之中相比于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中心更靠从大弯侧的部分到小弯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而延伸。倾斜部分S53n(S532、S533)、S54n(参照图6)沿着管状构件2A之中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大弯侧的端部附近的部分而延伸。正交部分T52n(T522、T523)沿着管状构件2A之中相比于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管状构件2A的中心更靠从大弯侧到小弯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而延伸。
如图6所示那样,将中枢包络线S5n与末梢包络线T5n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的最大值称为第一振幅G51n。第一振幅G51n对应于中枢包络线S5n的倾斜部分S53n、S54n的交点即中枢极点P5n[4]与末梢包络线T5n的正交部分T51n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作为一例,第一振幅G51n为15mm。将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第二振幅G52n。第二振幅G52n对应于中枢包络线S5n的正交部分S51n与末梢包络线T5n的正交部分T52n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作为一例,第二振幅G521为10mm。第一振幅G51n比第二振幅G52n大。第一振幅G51n及第二振幅G52n比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参照图2)大。第一振幅G51n和第一波动环51的第一振幅G511相同。第二振幅G52n和第一波动环51的第二振幅G521相同。以下,将第一振幅G511、G51n总称为第一振幅G51。将第二振幅G521、G52n总称为第二振幅G52。第二振幅G52比第三振幅G3大。
如图6所示那样,将第n波动环5n之中的中枢包络线S51与末梢包络线T51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振幅G51n的部分称为第一区域A51n。关于第一区域A51n,具体地说,第一区域A51n包括第n波动环5n之中中枢极点P5n[4]及末梢极点Q5n[4]、Q5n[5]。将第n波动环5n之中的中枢包络线S5n与末梢包络线T5n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二振幅G52n的部分称为第二区域A52n。具体地说,第二区域A52n包括第n波动环5n之中的中枢极点P5n[1]、P5n[2]、P5n[6]、Q5n[7]及末梢极点Q5n[1]~Q5n[3]、Q5n[6]、Q5n[7]。
第n波动环5n的中枢包络线S5n与末梢包络线T5n之间的轴向D上的中心位置H5n沿着圆周方向而在与轴向D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如图9所示那样,第一波动环51的中心位置H51与第二波动环52的中心位置H52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大的距离即第一距离L31,与中心位置H51、H52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第一距离L31为21.5mm。第n波动环5n的中心位置H5n与第n+1波动环5(n+1)的中心位置H5(n+1)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大的距离即第n距离L3n,与中心位置H5n、H5(n+1)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第n距离L3n(第二距离L32、第三距离L33、第四距离L34)与n的值无关,是相同的,作为一例是19mm。第一距离L31为第n距离L3n以上。
如图4所示那样,第一波动环51的末梢包络线T51与第二波动环52的中枢包络线S52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大的距离L41,与末梢包络线T51和中枢包络线S52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韩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距离L41为11.5mm。第一波动环51的末梢包络线T51与第二波动环52的中枢包络线S52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小的距离L61,与末梢包络线T51和中枢包络线S52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大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距离L61为4mm。
如图9所示那样,第n波动环5n的末梢包络线T5n与第n+1波动环5(n+1)的中枢包络线S5(n+1)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大的距离L4n(距离L42、L43、L44),与末梢包络线T5n和中枢包络线S5(n+1)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距离L4n与n的值无关,是相同的,作为一例,为9mm。距离L41为距离L4n以上。第n波动环5n的末梢包络线T5n与第n+1波动环5(n+1)的中枢包络线S5(n+1)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小的距离L6n(距离L62、L63、L64),与末梢包络线T5n和中枢包络线S5(n+1)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大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距离L6n与n的值无关,是相同的,作为一例,为4mm。
第n波动环5n的各参数(第一距离L31、第nL3n、距离L41、L4n、L61、L6n、第一振幅G51n、第二振幅G52n),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值。例如,距离L61也可以是比0mm大的任意的值。距离L6n也可以是比0mm大的任意的值。第一振幅G51n和第二振幅G52n之比(第一振幅G51n/第二振幅G52n)也可以是1.5~2的范围。
<多个大型固定环6>
如图1、图7所示那样,多个大型固定环6具有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二大型固定环62、第三大型固定环63。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三大型固定环63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侧朝着末梢端22侧,以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二大型固定环62、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顺序排列。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形状相同。第一大型固定环61相对于第五波动环55而与末梢端22侧相邻配置。第三大型固定环63被配置于以下位置: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与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末梢极点Q6各自的位置在轴向D上相同。换句话说,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末梢极点Q6沿着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配置。
图8表示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在与小弯侧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将第一大型固定环61切断并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如图7、图8所示那样,多个大型固定环6各自的多个中枢极点P6及多个末梢极点Q6各自的数量,在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三大型固定环63中是相同的,作为一例,为6。作为一例,弯折周期W6为1/6。多个大型固定环6分别具有:各中枢极点P6的附近的弯曲部分601;各末梢极点Q6的附近的弯曲部分602;及遍及弯曲部分601、602间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分603。弯曲部分601、602的曲率R6在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三大型固定环63是相同的,作为一例,为0.8。将从弯曲部分602朝着中枢侧并相对于轴向D向小弯侧倾斜地延伸的直线部分603称为直线部分603A。将从弯曲部分602朝着中枢侧并相对于轴向D向小弯侧倾斜地延伸的直线部分603称为直线部分603B。直线部分603A、603B将穿过分别连结的弯曲部分602并沿着轴向D延伸的基准轴作为中心而对称地配置。直线部分603与轴向D之间所成的角度θ6,在第一大型固定环61~第三大型固定环63是相同的,作为一例,为26°。
连结多个中枢极点P6的中枢包络线S6和连结多个末梢极点Q3的末梢包络线T6,分别沿着与轴向D正交的方向延伸。中枢包络线S6及末梢包络线T6各自延伸的方向相互平行。中枢包络线S6及末梢包络线T6的轴向D上的中心位置H6和轴向D正交。中枢包络线S6与末梢包络线T6之间的距离即第四振幅G6,遍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各自的环状的整个区域而固定,作为一例,为15mm。第四振幅G6比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大,且和多个波动环5的第一振幅G51相同。
第一大型固定环61的末梢包络线T61与第二大型固定环62的中枢包络线S62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51,与第二大型固定环62的末梢包络线T62和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中枢包络线S63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52相同。作为一例,距离L51、L52为4mm。
如图9所示那样,第五波动环55的中心位置H55与第一大型固定环61的中心位置H61之间的轴向D上的最大的距离L40,与中心位置H55、H61各自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距离L40为19mm。如图7所示那样,第一大型固定环61的中心位置H61与第二大型固定环62的中心位置H62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41,与第二大型固定环62的中心位置H62和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中心位置H63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42相同。作为一例,距离L41、L42为19mm。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和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末梢极点Q63在轴向D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各参数(弯折周期W6、曲率R6、角度θ6、第四振幅G6、距离L30、L41、L42、L51、L52),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值。例如,弯折周期W6也可以是1/4~1/12的范围内的任一值。距离L51也可以是比0mm大的任意的值。距离L52也可以是比0mm大的任意的值。
<裸顶7>
如图1所示那样,裸顶7相对于小型固定环3而配置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侧。裸顶7是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更详细而言,是剖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引线。裸顶7一边在轴向D上交替地向中枢侧与末梢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
如图2所示那样,将裸顶7之中轴向D上的中枢侧的端部称为前端71,将轴向D上的末梢侧的端部称为基端72。换句话说,裸顶7一边交替地向前端71侧与基端72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基端72是裸顶7之中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侧的端部,与朝着末梢端22侧以凸状弯曲的多个极点的各个(以下,称为末梢极点Q7。)对应。前端71是裸顶7之中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而与末梢端22相反侧的端部,与轴向D上朝着中枢侧以凸状弯曲的多个极点的各个(以下,称为中枢极点P7。)对应。连结多个中枢极点P7的中枢包络线S7和连结多个末梢极点Q7的末梢包络线T7分别与轴向D正交。中枢包络线S7与末梢包络线T7之间的距离即裸顶振幅G7,遍及裸顶7的环状的整个区域而固定,作为一例,为12mm。
图10表示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在与小弯侧的端部对应的部位将裸顶7及小型固定环3切断并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作为一例,裸顶7的多个中枢极点P7及多个末梢极点Q7各自的数量为8,作为一例,弯折周期W7为1/8。裸顶7具有:各中枢极点P7的附近的弯曲部分701;各末梢极点Q7的附近的弯曲部分702;及遍及弯曲部分701、702间地延伸的线状部分703。将从弯曲部分70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向小弯侧倾斜地延伸的线状部分703称为线状部分703A。将从弯曲部分702朝着中枢侧且相对于轴向D向大弯侧倾斜地延伸的线状部分703称为线状部分703B。线状部分703A、703B将穿过分别连结的弯曲部分702并沿着轴向D延伸的基准轴作为中心而对称地配置。作为一例,线状部分703与轴向D之间所成的角度θ7为12.5°。
如图2所示那样,裸顶7的包括基端72的一部分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内表面23。裸顶7之中,被固定在管状构件2A的部分(包括基端72的一部分),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而配置在末梢端22侧。作为一例,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与裸顶7的基端72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21为4mm。因此,裸顶7的基端72与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L1 1也为4mm。
裸顶7的各末梢极点Q7和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各自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那样,穿过裸顶7的各末梢极点Q7并沿着轴向D延伸的假想性的直线Di和穿过小型固定环3的各中枢极点P3并沿着轴向D延伸的假想性的直线Dj未被配置于一直线上。
如图2所示那样,在裸顶7之中,除了被固定在基端72的部分(包括基端72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而配置于轴向D的中枢端侧,换句话说,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而配置于末梢端22的相反侧。以下,将该部分称为突出部70。突出部70的轴向D上的距离L20与裸顶7的前端71和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对应。作为一例,距离L20为8mm。
在突出部70中,从基端72朝着前端71的方向称为延伸方向F。延伸方向相对于轴向D倾斜。更详细而言,延伸方向F向从中心线C远离的朝向倾斜地延伸。因此,相比于连结基端72的多个末梢极点Q7的末梢包络线T7的直径,连结前端71的多个中枢极点P7的中枢包络线S7的直径更大。
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如图11所示那样,裸顶7弯曲。裸顶7具有基端部位76、第一部位77及第二部位78。基端部位76是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的部分。第一部位77与基端部位76的前端连结,朝着中枢侧并沿着延伸方向F77延伸。第二部位78与第一部位77的前端连结,朝着中枢侧并沿着延伸方向F78延伸。第二部位78的前端与裸顶7的前端71对应。将延伸方向F77、F78的各个和与中心线C并行的基准方向B之间所成的角度标记为第一角度θ77、第二角度θ78。作为一例,第一角度θ77为12°。作为一例,第二角度θ78为0°。第二角度θ78比第一角度θ77小。
裸顶7的各参数(裸顶振幅G7、弯折周期W7、曲率R7、角度θ7、距离L11、L20、L21、第一角度θ77、第二角度θ78)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值。例如,弯折周期W7也可以是1/4~1/12的范围内的任一值。距离L11也可以是0mm~4mm的范围内的任一值。距离L21也可以是0mm~4mm的范围内的任一值。
<使用方法>
支架移植物1A以被折叠的状态被容纳于传送系统。传送系统从在腿根部的血管开设的缝隙被插入体内。此时,换句话说,支架移植物1A的中枢侧在轴向D上设置了裸顶7的一侧朝向传送系统的行进方向。支架移植物1A在感应到患部后从传送系统被挤出,留置于血管内。支架移植物1A的管状构件2A通过多个支架环2B的弹力而被扩展。
如图12所示那样,支架移植物1A与胸部主动脉8的内侧密接,并沿着弓主动脉8B弯曲。支架移植物1A的裸顶7在弓主动脉8B之中与更接近心脏的胸部主动脉的位置密接。支架移植物1A的管状构件2A之中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被配置于弓主动脉8B的小弯部81侧。多个波动环5各自的小弯侧的端部与成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的小弯部81密接。管状构件2A之中的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大弯侧被配置于弓主动脉8B的大弯部82侧。多个波动环5各自的大弯侧的端部与弓主动脉8B的大弯部82密接。多个大型固定环6在胸部主动脉8之中,与更接近腹部主动脉的下行主动脉8C的位置密接。
如图13所示那样,在膨胀收缩方向E上的小弯侧的部分之中多个波动环5各自之间的部分收缩,由此管状构件2A在成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分的小弯部81弯曲。在此,如图9所示那样,第一波动环51与第二波动环52之间的小弯侧的距离L41比大弯侧的距离L61大。第二波动环52与第三波动环53之间的小弯侧的距离L42比大弯侧的距离L62大。第三波动环53与第四波动环54之间的小弯侧的距离L43比大弯侧的距离L63大。第四波动环54与第五波动环55之间的小弯侧的距离L44比大弯侧的距离L64大。因此,管状构件2A在固定有多个波动环5的位置处相比于大弯侧在小弯侧变得易于收缩,易于弯曲。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使管状构件2A与成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分的小弯部81密接。
如图12所示那样,支架移植物1A通过管状构件2A来抑制血液相对于在弓主动脉8B形成的主动脉瘤80的部分的流动,对胸部主动脉8施以保护。支架移植物1A的裸顶7与多个支架组合,由此能够使在管状构件2A之中形成于中枢端21的开口21A更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抑制血液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开口部泄漏而向主动脉瘤80流动的现象、即末端泄漏的产生。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支架移植物1A能够针对作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分的小弯部81的内壁,使管状构件2A之中固定了多个波动环5的部分密接。此外,支架移植物1A能够使裸顶7密接于弓主动脉8B的上行主动脉8A的内壁。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使管状构件2A之中形成在中枢端21的开口21A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因此能够抑制末端泄漏的产生。
小型固定环3相对于裸顶7而与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侧相邻。多个波动环5相对于小型固定环3而与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侧相邻。换句话说,在为了使管状构件2A良好地弯曲而被设置的多个波动环5与裸顶7之间,配置小型固定环3。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比多个波动环5的第一振幅G511、G51n小。此外,小型固定环3的弯折周期W3比多个波动环5的弯折周期W5大。因此,小型固定环3能够以更强的弹力使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开口21A与血管密接。因此,支架移植物1A通过裸顶7与小型固定环3,能够使管状构件2A之中在中枢端21形成的开口21A更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
裸顶7的基端72所对应的多个末梢极点Q7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和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由此,支架移植物1A即便在裸顶7的多个末梢极点Q7和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裸顶7与小型固定环3接触。
裸顶7的从基端72朝着前端71的延伸方向F沿着从管状构件2A的中心线C分开的方向上延伸。该情况下,在将支架移植物1A配置到血管内时,裸顶7易于接触血管的内壁。因此支架移植物1A通过在裸顶7产生的弹力,能够使裸顶7密接于血管的内壁。此外,裸顶7可减轻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开口相对于血管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裸顶7具有:相对于基准方向B的延伸方向F的角度为第一角度θ77的第一部位77;以及相对于基准方向B的延伸方向F的角度为比第一角度θ77小的第二角度θ78的第二部位78。该情况下,在将支架移植物1A配置到血管内时,相比于裸顶7的前端71,第一部位77~第二部位78更易于接触血管的内壁。换句话说,裸顶7通过以第一部位77~第二部位78整体接触血管,从而能够减轻仅前端71与血管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减轻裸顶7的前端71对血管的内壁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支架移植物1A具备具有第四振幅G6的多个大型固定环6。多个大型固定环6相对于多个波动环5及小型固定环3而配置于末梢端22侧。该情况下,支架移植物1A使多个大型固定环6密接于从血管的急弯部分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例如,下行主动脉8C)。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第四振幅G6比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大。因此多个大型固定环6能够使管状构件2A以适当的强度按压并密接于直线状地延伸的下行主动脉8C。
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为多个波动环5的第二振幅G521、52n以下。该情况下,小型固定环3能够提高利用弹力将管状构件2A向外侧扩展的力。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进一步增强使管状构件2A之中的中枢端21的开口21A密接于血管的内壁的力。
利用缝合线等将裸顶7的基端72固定于管状构件2A之中的中枢端21的内表面23。该情况下,裸顶7利用弹力将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开口21A向外侧扩展。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使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适当地密接于血管的内壁。此外,多个支架环2B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的外表面24。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减轻通过管状构件2A的内侧的各种器件勾住多个支架环2B的可能性。
多个支架环具备五个波动环5和一个小型固定环3。该情况下,支架移植物1A能够利用五个波动环5进一步提高管状构件2A相对于作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分的小弯部81的内壁的密接性。此外,支架移植物1A能够利用一个小型固定环3使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的开口21A适当地密接于血管。
连结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的中枢包络线S51沿着圆周方向延伸,并与轴向D正交。换句话说,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在沿着管状构件2A的外表面24在圆周方向延伸且与轴向D正交的假想线(中枢包络线S51)上排列。该情况下,由于小型固定环3和第一波动环51在维持固定的间隔的状态下排列,故将管状构件2A向外侧扩展的力,尤其在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中增强。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进一步增强使管状构件2A之中的中枢端21的开口21A密接于血管的内壁的力。
另外,多个支架环2B各自的振幅G被定义为,连结中枢端21侧的多个中枢极点P间的中枢包络线S与连结末梢端22侧的多个末梢极点Q间的末梢包络线T之间的轴向D上的距离。由此,能够基于振幅G容易地对使血管的内壁密接的多个支架环2B的形状进行规定。另外,在多个波动环5中,大弯侧的第一振幅G51n比小弯侧的第二振幅G52n大。因此,支架移植物1A能够管状构件2A之中固定有多个波动环5的部分密接于作为弓主动脉8B的急弯部分的小弯部81的内壁。
<变形例>
本发明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各样的变更。支架移植物1A未被限定于被留置在弓主动脉来使用的情况,也可以被留置在其他血管的部位来使用。
关于多个波动环5各自的振幅,也可以从最大的第一振幅G51朝着最小的第二振幅G52逐渐减小。该情况下,中枢包络线G5及末梢包络线T5也可以在相互接近的朝向以直线状延伸。
裸顶7的形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裸顶7的前端71也可以矩形状地弯曲。裸顶7的基端72也可以被固定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裸顶7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固定方法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将裸顶7固定于管状构件2A。
裸顶7、小型固定环3、多个波动环5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个数及排列顺序,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按裸顶7、第一波动环51、小型固定环3、第n波动环5n及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顺序来排列。也可以在多个波动环5与多个大型固定环6之间设置小型固定环3。也可以相对于第三大型固定环63而在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侧设置小型固定环3。也可以设置多个小型固定环3。在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也可以设置裸顶。
如图14所示那样,裸顶7的基端72也可以并不位于小型固定环3之中的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侧的端部、即相对于中枢极点P3的末梢端22侧。即,裸顶7的基端72和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也可以在轴向D上并不重复。另外,裸顶7的前端71相对于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而位于末梢端22侧的相反侧。
也可以裸顶7的多个末梢极点Q7和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各自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更具体地说,穿过裸顶7的各末梢极点Q7并在轴向D延伸的假想性的直线Di和穿过小型固定环3的各中枢极点P3并在轴向D延伸的假想性的直线Dj也可以配置于一直线上。裸顶7的多个末梢极点Q7也可以与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接触。
裸顶7也可以具有多处角度不同的部位。裸顶7也可以从基端72朝着前端71以一直线状延伸。或者,裸顶7也可以与轴向D并行地延伸。该情况下,裸顶7也可以相对于轴向D并不倾斜。
多个支架环2B也可以仅具有小型固定环3及多个波动环5,而不具有多个大型固定环6。该情况下,多个波动环5也可以被配置到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的附近为止。
裸顶7也可以将基端72固定于管状构件2A之中的中枢端21的外表面24。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裸顶7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安装。也可以在管状构件2A的内表面23固定多个支架环2B。该情况下,利用多个支架环2B使管状构件2A更适当地向外侧扩展,能够使管状构件2A与血管密接。
多个波动环5的第一振幅G511、G51n和多个大型固定环6的第四振幅G6也可以不同。小型固定环3的第三振幅G3既可以比多个波动环5的第二振幅G521、G52n大,也可以是第三振幅G3和第二振幅G521、G52n相同。
多个波动环5及大型固定环6的个数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多个波动环5的个数也可以是2~4、6以上的任一者。此外,多个支架环2B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波动环51或者第二波动环52。换句话说,支架移植物1A也可以仅具有一个波动环5。
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的轴向D的位置也可以并不一致。更具体地说,也可以连结第一波动环51的多个中枢极点P51的中枢包络线S5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与轴向D正交的方向倾斜。例如,第一波动环51也可以具有和第n波动环5n相同的形状。
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也可以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而配置于末梢侧。即,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和管状构件2A的中枢端21也可以在轴向D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配置于最末梢端的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多个末梢极点Q6也可以相对于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而配置于中枢侧。即,第三大型固定环63的多个末梢极点Q6和管状构件2A的末梢端22也可以在轴向D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裸顶7的弯曲部分701的曲率和弯曲部分702的曲率,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弯曲部分701的曲率既可以在多个中枢极点P7的全部都一致,也可以按多个中枢极点P7的每个而不同。
也可以裸顶7的各末梢极点Q7和小型固定环3的中枢极点P3各自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该情况下,支架移植物1A能够利用裸顶7与小型固定环3的重复部分将管状构件2A更有效地向外侧扩展,并与血管密接。
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中枢极点P3也可以在轴向D上并未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也可以连结多个中枢极点P3的中枢包络线S3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轴向D倾斜。同样地,小型固定环3的多个末梢极点Q3也可以在轴向D上并未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也可以连结多个末梢极点Q3的末梢包络线T3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轴向D倾斜。也可以中枢包络线S3与末梢包络线T3之间的距离即第三振幅G3根据小型固定环3的圆周方向的位置而变动。
Claims (14)
1.一种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具备:
管状构件,遍及给定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即中枢端和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即末梢端之间地延伸;
多个支架环,被固定于所述管状构件的侧壁,由一边交替地向所述中枢端侧与所述末梢端侧弯折、一边沿着所述管状构件的圆周方向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构成,所述多个支架环至少包括波动环及小型固定环,其中,所述波动环包括所述轴向的振幅为第一值的第一区域和所述振幅为比所述第一值小的第二值的第二区域,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振幅的最大值为比所述第一值小的第三值;以及
裸顶,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中枢端而配置于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由一边交替地向作为所述末梢端侧的端部的基端侧和作为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前端侧弯折、一边以环状延伸的支柱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型固定环相对于所述裸顶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
所述波动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中枢端侧的端部而位于所述末梢端侧,
所述裸顶的所述前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的所述中枢端侧的端部而位于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
所述波动环相对于所述小型固定环而与所述末梢端侧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的多个极点与所述小型固定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的多个极点与所述小型固定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的从所述基端朝着所述前端的延伸方向沿着与穿过所述管状构件的中心并在所述轴向延伸的中心线分开的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具有:
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中枢端而向所述末梢端侧的相反侧延伸且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并行的基准方向的角度为第一角度;以及
第二部位,是包括所述前端的部位,且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基准方向的角度比所述第一角度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支架环还包括:
大型固定环,所述振幅的最大值为比所述第三值大的第四值,且配置在比所述波动环及所述小型固定环更靠所述末梢端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裸顶的所述基端被固定在所述管状构件之中的所述中枢端的内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支架环被固定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外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支架环被固定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值比所述第二值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所述波动环和一个所述小型固定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移植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动环之中的所述中枢端侧的多个极点排列在假想线上,该假想线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并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16955 | 2020-07-07 | ||
JP2020-116955 | 2020-07-07 | ||
PCT/JP2021/025625 WO2022009923A1 (ja) | 2020-07-07 | 2021-07-07 |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03252A true CN115003252A (zh) | 2022-09-02 |
Family
ID=79553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0733.1A Pending CN115003252A (zh) | 2020-07-07 | 2021-07-07 | 支架移植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57806A1 (zh) |
EP (1) | EP4180005A4 (zh) |
JP (1) | JP7517657B2 (zh) |
CN (1) | CN115003252A (zh) |
WO (1) | WO2022009923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17768Y (zh) * | 2005-05-24 | 2006-09-20 |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支架的主体支架段及覆膜支架 |
CN109152639A (zh) * | 2016-05-25 | 2019-01-04 | 波顿医疗公司 | 支架移植物和用于治疗动脉瘤的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1868A (ja) * | 2000-02-25 | 2001-08-28 | Arata Ishimaru | ステント及びステントグラフト並びにステント構成部材 |
JP2003062086A (ja) * | 2001-08-30 | 2003-03-04 | Manii Kk | ステント |
EP1750616A2 (en) * | 2004-05-20 | 2007-02-14 | Med Institute, Inc. | Enhanced biological fixation of grafts |
US7318835B2 (en) * | 2004-07-20 | 2008-01-15 | Medtronic Vascular, Inc. | Endoluminal prosthesis having expandable graft sections |
GB2467097B (en) * | 2008-11-06 | 2011-01-12 | Cook William Europ | Stent member |
JP6543119B2 (ja) * | 2015-07-10 | 2019-07-10 | 有限会社Ptmc研究所 |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
JP6937240B2 (ja) | 2015-09-18 | 2021-09-22 |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
DE102015123000A1 (de) | 2015-12-30 | 2017-07-06 | Jotec Gmbh | Selbstexpandierende Gefäßprothese |
CN109966016B (zh) * | 2017-12-27 | 2021-02-23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覆膜支架 |
-
2021
- 2021-07-07 WO PCT/JP2021/025625 patent/WO2022009923A1/ja unknown
- 2021-07-07 CN CN202180010733.1A patent/CN115003252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7-07 EP EP21837791.9A patent/EP4180005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7-07 JP JP2022535369A patent/JP7517657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05 US US18/150,520 patent/US20230157806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17768Y (zh) * | 2005-05-24 | 2006-09-20 |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支架的主体支架段及覆膜支架 |
US20080195191A1 (en) * | 2005-05-24 | 2008-08-14 | Qiyi Luo | Flexible Stent-Graft |
CN109152639A (zh) * | 2016-05-25 | 2019-01-04 | 波顿医疗公司 | 支架移植物和用于治疗动脉瘤的使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2009923A1 (zh) | 2022-01-13 |
JP7517657B2 (ja) | 2024-07-17 |
EP4180005A1 (en) | 2023-05-17 |
WO2022009923A1 (ja) | 2022-01-13 |
US20230157806A1 (en) | 2023-05-25 |
EP4180005A4 (en) | 2024-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338986A1 (en) | Delivery device for a stented prosthetic heart valve | |
ES2983672T3 (es) | Injertos tubulares autosellantes | |
US5389106A (en) | Impermeable expandable intravascular stent | |
EP2809266B1 (en) |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 |
EP2635241B1 (en) | Apparatus for placement of a graft or graft system | |
ES2856185T3 (es) | Endoprótesis cubierta torácica aórtica | |
KR102094046B1 (ko) | 혈관조영 카테터 | |
CN102458314A (zh) | 具有高抗疲劳性的植入物、植入物输送系统及使用方法 | |
JP2009513289A (ja) | フレア状のステント及び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を搬送する方法 | |
CN101325928A (zh) | 用于支架分叉血管的导管系统 | |
ES2987462T3 (es) | Endoprótesis con compresibilidad variable | |
US20140135891A1 (en) | Balloon Catheter for Curved Vessels | |
JP2014524291A (ja) | ステントシステム、配置装置及び二股に分かれた病変のための方法 | |
CN114126700B (zh) | 柔性管状弹簧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刻痕球囊导管 | |
EP0901799A2 (en) | Right coronary artery catheter | |
EP1629861A1 (en) | Soft stent with excellent follow-up capability to blood vessel | |
JP2023085467A (ja) | 管状治療具、管状治療具セット及び管状治療具留置装置 | |
CN115003252A (zh) | 支架移植物 | |
CN115003251A (zh) | 支架移植物 | |
US20050261723A1 (en) | Folded balloon for catheter | |
US20040167608A1 (en) | Medical tube-like stent | |
JP4351802B2 (ja) | 生体内留置用ステントおよび生体器官拡張器具 | |
US10143544B2 (en) | Low profile intraluminal medical devices | |
JP2009195555A (ja) | 生体器官拡張器具 | |
AU2006202826A1 (en) | A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hollow bodi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