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8421B -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78421B CN114978421B CN202210483810.1A CN202210483810A CN114978421B CN 114978421 B CN114978421 B CN 114978421B CN 202210483810 A CN202210483810 A CN 202210483810A CN 114978421 B CN114978421 B CN 1149784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t number
- data
- target
- decision
- encoded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3066 decision tre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72778 Cygnus atr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45 classification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1 model calc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及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编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由于通信采集手段的提升和终端设备的大量的普及导致网络中的通信带宽变的日益拥挤不堪,往往导致网络拥塞的事件频频发生,造成网络点对点通信中经常传送大量无效信息编码的情况,即:整个信息传送过程中熵编码的值过大。
相关技术中,经常发生的信息往往价值较低,在通信中会产生大量无效信息编码;而对于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采用同样的编码方式,往往就淹没在这些冗余的大量无用的信息之中无法被及时的发现,导致不经常发生但很有用的信息没有收到,或者因为噪声的干扰被无故的丢弃,或者也可能在某些bit位发生错误不能及时纠正,使得某些异常事件往往成为决定事情最终成败的“黑天鹅”事件,往往给指挥决策和调度分配带来灾害性的后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动态编码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
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
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动态编码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
编码模块,用于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本公开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动态编码方法。
本公开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公开的动态编码方法。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并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并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能够对高频发送的相同信息以较短比特位进行编码以减少通信过程中无效信息编码,而对低频发送的异常信息以较长比特位进行编码以保证及时被发现,并且还能够节省第二时间段发送数据的带宽,从而可以提高后续决策和调度的效率。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边缘计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装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相反,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动态编码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动态编码装置,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以配置在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终端、服务器端等。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可以由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射端执行,发射端首先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
其中,通信过程中发射端向接收端发送的数据可以被称为编码数据,编码数据可以是任意类型的数据,其与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相关,对此不作限制。
而发射端在第一时间段t0已经发出的编码数据可以被称为第一编码数据,第一编码数据例如可以是一组或者多组数据;而与第一时间段t0连续的下一时段可以被称为第二时间段t1,而发射端在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编码数据可以被称为第二编码数据,第二编码数据可以是一组数据或者多组数据,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第一编码数据可以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进行编码,而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也即是说,本实施例对第二编码数据的编码比特位数可以动态调整。
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例如可以应用到矿井边缘计算系统,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边缘计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矿井边缘计算系统例如可以由多个边缘计算设备(即,终端设备)和综合管控平台系统组成,每个终端设备与该综合管控平台系统通信,并且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相互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其中,该动态编码方法例如可以由边缘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发送端执行,而每个终端设备都可能作为发送端或者接收端。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包括采样模块、量化模块、编码模块、发射接收模块(TX/RX模块),可以对发送端采样的数据进行编码发送,此外,发送端还设有边缘计算模块,可以根据编码规则进行动态编码,也即是说,本实施例的动态编码方法的部分或者全部步骤可以由边缘计算模块执行。对应的,接收端包括发射接收模块(TX/RX模块)、解码模块、验证模块、还原模块以及边缘计算模块,可以对发送端发送的编码数据进行解码还原。
举例而言,发送端(终端设备)可以连接井下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采集矿井下的环境数据(例如:温度、湿度、瓦斯数据等),而发射端例如可以对该环境数据进行量化、编码等操作得到编码数据,并将编码数据发送至接收端。其中,发送端在第一时间段t0已经发送的多组环境数据的编码数据可以被称为第一编码数据,而在第二时间段t1还未发送的编码数据被称为第二编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发送端(更具体的是发送端的边缘计算模块)可以确定该第一编码数据和第二编码数据。
S102: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举例而言,第一编码数据例如包括a1、a2、a3、...、an等多组数据,第二编码数据例如包括b1、b2、b3、...、bn,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编码数据和第二编码数据中可能存在相同的数据,例如:b2与a2相同,也即是说,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采集的环境数据存在相同的数据,则b2与a2可以被称为目标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编码数据和第一编码数据中可以存在一组或者多组相同的目标数据,对此不作限制。
S103: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上述确定第一编码数据和第二编码数据后,进一步地,发送端的边缘计算模块可以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其中,发送频率用于描述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比例,例如:第一时间段t0一共发送10组第一编码数据(即,发送10次),其中,目标数据a2发送了2组(即,两次),则发送频率为2*10=0.2。
比特位数,也可以表示为bit长度,其用于表述对采样的数据(环境数据)进行编码所需的bit位,例如:第一编码数据中每组数据采用3bit位编码。而用于对第二编码数据中的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采用的比特位数可以被称为目标比特位数。
其中,可以根据第一编码数据中的目标数据的发送频率确定该目标比特位数。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发送频率与设定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即:目标数据是高频率事件,则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目标比特位数小于第一时间段编码目标数据采用的初始比特位数,也即是说,目标比特位数为较短bit位。其中,设定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设定,对此不作限制。
举例而言,第一时间段t0对目标数据a2编码所采用的初始比特位数为5位,即:5bit,在发送频率为0.2,设定阈值为0.15的情况下,确定的目标比特位数可以小于该初始比特位数,目标比特位数例如4位。
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发送频率小于设定阈值,则表示该目标数据是不经常发送的低频事件,其可能是重要的异常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目标比特位数可以大于第一时间段编码目标数据采用的初始比特位数,也即是说,目标比特位数为较长bit位,以便于对异常事件进行及时发现。
举例而言,第一时间段t0对目标数据a2编码所采用的初始比特位数为5位,即:5bit,在发送频率为0.2,设定阈值为0.3的情况下,确定的目标比特位数可以大于该初始比特位数,例如:6bit。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无损传输,本实施例的目标比特位数不小于编码的信息熵,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例如
一些实施例中,发送端采用预先训练的决策树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决策树模型基于发送端所发送的编码数据的频率特征构建。
具体地,发送端在发送编码数据后,可以将所发送的编码数据作为决策树的训练样本,并且,将编码数据的频率作为决策树的特征,例如:按照发送频率小于50%、小于25%、小于20%等频率特征作为决策树的特征,将目标比特位数作为分类结果,例如:频率小于50%采用4bit,小于25%采用6bit等,具体特征选择和分类结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灵活设定,对此不作限制。然后采用训练样本对决策树进行训练,直至决策树不在增长,得到该决策树模型。在确定目标比特位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决策树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输出目标比特位数的分类结果。从而,采用决策树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S104: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
也即是说,发送端(编码模块)可以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第二时间段的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也即是说,动态比特位数可以是目标比特位数,实现对目标数据进行动态编码得到对应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对小概率的异常事件采用较长比特位数进行动态编码,以保证异常事件可以被及时准确发现;而对于大概率事件采用较短比特位数进行动态编码,以减少通信过程中无效比特位数。
一些实施例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也即是说,第二时间段发送的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从而,发送端(发射接收模块)将第二时间段的第二编码数据发送至接收端过程中,可以节省传输带宽。
一些实施例中,发送端还可以将决策树模型和目标数据的编码规则(即,目标比特位数)发送至接收端,从而接收端可以根据编码规则进行解码操作。此外,接收端还可以将该决策树模型与接收端训练的决策树模型进行合并,在接收端在作为发送端的情况下,合并的决策树模型可以避免过拟合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并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并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能够对高频发送的相同信息以较短比特位进行编码以减少通信过程中无效信息编码,而对低频发送的异常信息以较长比特位进行编码以保证及时被发现,并且还能够节省第二时间段发送数据的带宽,从而可以提高后续决策和调度的效率。
图4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
S402: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S401-S402的描述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403:接收设备管理平台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其中,决策森林模型由多个发送端训练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发送端(即,终端设备)在训练好自身的决策树模型后,可以将决策树模型发送至设备管理平台(即,综合管控平台系统),例如:通过EIP协议统一上传到综合管控平台,而设备管理平台可以进行统一计算,将多个发送端训练的决策树模型构建为决策森林模型,并将该决策森林模型下发至每个终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设备管理平台(即,综合管控平台系统)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
S404:将决策树模型替换为决策森林模型,并采用决策森林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也即是说,发送端采用决策森林模型代替决策树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从而,每个终端设备可以有统一的模型决策目标比特位数,并且该决策森林模型相比于决策树模型可以防止过拟合的现象。
S405: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
S405的描述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并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并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能够对高频发送的相同信息以较短比特位进行编码以减少通信过程中无效信息编码,而对低频发送的异常信息以较长比特位进行编码以保证及时被发现,并且还能够节省第二时间段发送数据的带宽,从而可以提高后续决策和调度的效率。此外,每个终端设备可以有统一的模型决策目标比特位数,并且该决策森林模型相比于决策树模型可以防止过拟合的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动态编码过程如下:
(1)对于图2的边缘计算系统而言,包括以下步骤:
S1.各个终端设备根据自身收到的信息编码数据,通过决策树模型生成自己的本身编码分类模型。
S2.把这些生成的信息编码数据通过EIP协议统一上传到综合管控平台进行统一的模型计算,形成一个决策森林(每个设备上的决策树重新优化组成形成决策森林,统一模型,可以防止单个设备模型的过拟合现象)
S3.把综合管控平台系统生成的模型下发到各个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收到的模型,对收发的数据按照模型进行分类,对于再次发送相同的高频率出现的信息编码,用短bit位长度进行重新编码,而对于再次发送相同的低频率出现的信息编码,用长bit位长度进行重新编码。
(2)对于图3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而言,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发送端,对于某一个时间段t0内,对所发出的信息编码数据,通过使用决策树的算法进行自学习分类,按照各个信息编码的概率分布大小为特征值进行决策树的建立。
S2.在接收端,对于某一个时间段t0内,对接受数据做上述S1步骤同样的操作,并且对于收到的错误的信息编码同样加入上述决策树内。
S3.在发送端,对于S1、S2所述的t0的下一时段t1,对于t1时段内发送的信息编码与t0时刻内的信息编码相同,可以按照t0时段内生成的决策树对该t1时段内的信息编码进行决策,按照(1)S3后半部分的规则进行重新编码。并且记录原信息编码的旧规则,同时把该信息编码的新规则,即决策树模型作为分类的依据通过EIP的协议格式发给接受端。
S4.在接收端,对于S3所属的下一时段t1,把本终端发送时形成的决策树模型和接受到的决策树模型进行归一合并。
S5.各个终端把最终合并后的决策树统一通过EIP协议发送给综合管控平台系统,同(1)S2形成统一的决策树森林。
S6,不断迭代S1-S5的步骤,知道决策树不再增长,或者在某个时间段tn被综合管控平台系统的的控制指令叫停,或者被其决策森林替代设备自身的决策树,表示该过程收敛结束。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动态编码装置。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动态编码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动态编码装置5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501,用于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
第二确定模块502,用于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第三确定模块503,用于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
编码模块504,用于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确定模块503,具体用于:
采用预先训练的决策树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决策树模型基于发送端所发送的编码数据的频率特征构建。
一些实施例中,装置50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设备管理平台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其中,决策森林模型由多个发送端训练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并且,第三确定模块503,具体用于:将决策树模型替换为决策森林模型,并采用决策森林模型对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目标比特位数。
一些实施例中,装置50还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决策树模型发送至设备管理平台。
一些实施例中,装置50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二编码数据和决策树模型发送至接收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上述各模块的功能及具体实现原理,可参照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的动态编码装置,通过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并确定第二编码数据中与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并根据目标数据在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目标比特位数小于初始比特位数,否则目标比特位数大于初始比特位数;以及采用目标比特位数对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能够对高频发送的相同信息以较短比特位进行编码以减少通信过程中无效信息编码,而对低频发送的异常信息以较长比特位进行编码以保证及时被发现,并且还能够节省第二时间段发送数据的带宽,从而可以提高后续决策和调度的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动态编码方法。
图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框图。图6显示的电子设备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以下简称: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Association;以下简称: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ion;以下简称:PCI)总线。
电子设备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电子设备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下简称: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电子设备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6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
尽管图6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CD-ROM)、数字多功能只读光盘(Digital Video Disc Read OnlyMemory;以下简称: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公开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电子设备12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2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电子设备12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2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例如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动态编码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公开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动态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与所述第一时间段连续的下一时段被称为所述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
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中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在所述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所述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小于所述初始比特位数,否则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大于所述初始比特位数;以及
采用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对所述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数据在所述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包括:
采用预先训练的决策树模型对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其中,所述决策树模型基于所述发送端所发送的编码数据的频率特征构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数据在所述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之前,还包括:
接收设备管理平台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其中,所述决策森林模型由多个所述发送端训练的所述决策树模型构建;
并且,采用预先训练的决策树模型对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包括:
将所述决策树模型替换为所述决策森林模型,并采用所述决策森林模型对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所述目标比特位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管理平台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决策树模型发送至所述设备管理平台。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和所述决策树模型发送至接收端。
6.一种动态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时间段发送的第一编码数据和连续的第二时间段待发送的第二编码数据,其中,与所述第一时间段连续的下一时段被称为所述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一编码数据采用固定的初始比特位数编码,所述第二编码数据采用动态比特位数编码;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数据中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相同的目标数据;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数据在所述第一编码数据中所占的发送频率,确定目标比特位数,其中,在所述发送频率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小于所述初始比特位数,否则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大于所述初始比特位数;以及
编码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对所述目标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其中,重新编码后的第二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不大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的总比特位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预先训练的决策树模型对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所述目标比特位数,其中,所述决策树模型基于所述发送端所发送的编码数据的频率特征构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设备管理平台下发的决策森林模型,其中,所述决策森林模型由多个所述发送端训练的所述决策树模型构建;
并且,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决策树模型替换为所述决策森林模型,并采用所述决策森林模型对所述发送频率进行决策,确定所述目标比特位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决策树模型发送至所述设备管理平台;以及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编码数据和所述决策树模型发送至接收端。
10.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83810.1A CN114978421B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83810.1A CN114978421B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78421A CN114978421A (zh) | 2022-08-30 |
CN114978421B true CN114978421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2981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83810.1A Active CN114978421B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78421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6521A (en) * | 1992-06-03 | 1995-05-16 | Toshiba Corporation | Variable-rate video coding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average bit-rate |
US5650783A (en) * | 1995-02-10 | 1997-07-22 | Fujitsu Limited | Data coding/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
CN104868922A (zh) * | 2014-02-24 | 2015-08-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压缩方法及装置 |
US10666289B1 (en) * | 2019-01-16 | 2020-05-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ata compression using dictionary encoding |
WO2020194292A1 (en) * | 2019-03-25 | 2020-10-01 | Ariel Scientific Innovations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ata compression |
CN113709510A (zh) * | 2021-08-06 | 2021-11-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高速率数据实时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CN114039704A (zh) * | 2021-12-21 | 2022-02-11 |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16888B2 (en) * | 2014-03-26 | 2017-07-25 | Vixs Systems, Inc. | Video processing with static and dynamic regions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with |
GB2530312B (en) * | 2014-09-19 | 2016-09-14 | Imagination Tech Ltd | Data compression |
KR20170007665A (ko) * | 2015-07-10 | 2017-01-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킵 모드 정보를 이용한 레이트 조절 인코딩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인코딩 장치 |
-
2022
- 2022-05-05 CN CN202210483810.1A patent/CN1149784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6521A (en) * | 1992-06-03 | 1995-05-16 | Toshiba Corporation | Variable-rate video coding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average bit-rate |
US5650783A (en) * | 1995-02-10 | 1997-07-22 | Fujitsu Limited | Data coding/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
CN104868922A (zh) * | 2014-02-24 | 2015-08-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压缩方法及装置 |
US10666289B1 (en) * | 2019-01-16 | 2020-05-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ata compression using dictionary encoding |
WO2020194292A1 (en) * | 2019-03-25 | 2020-10-01 | Ariel Scientific Innovations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ata compression |
CN113709510A (zh) * | 2021-08-06 | 2021-11-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高速率数据实时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CN114039704A (zh) * | 2021-12-21 | 2022-02-11 |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无线组播网络中应用网络编码的动态组合重传算法;李彬;李泉;张若南;蒋毅;杨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2);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78421A (zh) | 202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56230B (zh) | 数据压缩存储方法、数据压缩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2135140B (zh) | 视频清晰度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1164064A1 (zh) | 一种信道编码和纠错译码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CN112685248B (zh) | 智能网卡监控日志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756568B (zh) | 文件的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1283349A (zh) | 用Golomb码压缩语言模型 | |
KR101166910B1 (ko) | 압축된 정수 데이터 저장 및 전송 시스템 | |
CN114978421B (zh) | 动态编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6709037A (zh) | 一种基于5g摄像头的风雨天气的监控关键数据传递方法 | |
CN10202598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处理方法、系统及对应的led显示系统 | |
CN101540901A (zh) | 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 |
CN117676239A (zh) | 视频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
CN119543957A (zh) | 基于无损压缩算法的数据存储方法 | |
US11868778B2 (en) | Compacted addressing for transaction layer packets | |
CN118555510A (zh) |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光通信装置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 |
CN114726892B (zh) |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边缘数据收集方法 | |
CN118740541A (zh) | 控制器域网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TWI517681B (zh) | 應用於數位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系統之解碼方法及解碼裝置 | |
CN114726893B (zh) | 可支持多种底层承载协议的物联网应用层接入方法和系统 | |
CN115941936A (zh) | 异常码流生成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1935237B (zh) | 日志处理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230025081A1 (en) | Model training method, failure determin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gram product | |
WO2020155538A1 (zh) | 视频处理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8764650B (zh) | 一种熵解码方法、熵解码器、熵解码装置及熵解码设备 | |
CN104765856A (zh) | 保留用户选择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