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3239A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23239A CN114923239A CN202210526742.2A CN202210526742A CN114923239A CN 114923239 A CN114923239 A CN 114923239A CN 202210526742 A CN202210526742 A CN 202210526742A CN 114923239 A CN114923239 A CN 1149232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fluorine pump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conden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using natural energy, e.g. solar energy, energy from the grou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了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氟泵、节流元件和蒸发器,冷凝器上设置有冷凝风机和喷淋装置,喷淋装置的喷射方向与冷凝风机的风向逆流;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支路和第二旁通支路,第一旁通支路连接在压缩机的两端,第一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旁通支路连接在氟泵的两端,第二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该系统通过控制压缩机和氟泵的启停,形成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共三种工作模式,而且其增设有喷淋装置,当室外干球湿球温差较大时,通过喷淋装置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能够降低压缩机能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IT设备功率密度大,热负荷高,对温湿度有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专用的空调系统保证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根据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分析,空调系统是数据中心内除了IT设备以外第一大能耗系统,其耗电量占数据中心总耗电的35%-40%。
为了节约空调系统的耗电量,现有的空调系统通常采用氟泵和压缩机的复合空调系统,在传统压缩机系统中串联进氟泵系统,在夏季等室外温度较高情况下采用压缩机制冷循环,而在冬季等室外温度较低情况下采用氟泵制冷循环,利用氟泵驱动制冷剂将机房内的热量引导至机房外部,并散发至环境中。由于氟泵的运行功耗要小于压缩机的运行功耗,使用氟泵制冷循环来取代压缩机制冷循环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氟泵和压缩机的复合空调系统节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当室外干球湿球温差较大时,室外空气直接进入冷凝器,会增加压缩机的能耗,不利于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增设有喷淋装置,当将室外干球湿球温差较大时,通过喷淋装置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从而能够降低压缩机能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氟泵、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氟泵、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所述冷凝器上设置有冷凝风机和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风面,所述喷淋装置的喷射方向背向所述冷凝器,并与所述冷凝风机的风向逆流;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支路和第二旁通支路,所述第一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氟泵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氟泵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优选地,还包括吸气电磁阀,所述吸气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
优选地,还包括排气单向阀,所述排气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置在所述氟泵的进口端,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在所述氟泵的出口端。
优选地,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氟泵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储液器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氟泵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视液镜,所述视液镜设置在所述氟泵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上设置有蒸发风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如上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三种工作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压缩机制冷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开启,所述氟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氟泵制冷模式,所述氟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混合制冷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氟泵开启,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关闭;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压缩机制冷模式,若否,则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氟泵制冷模式,若否,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混合制冷模式;
判断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温差预设值,若是,则开启所述喷淋装置,若否,则关闭所述喷淋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压缩机和氟泵的启停,形成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共三种工作模式,在夏季高温季节,系统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在春秋季过渡季节,系统运行混合制冷模式,降低压缩机冷凝压力,通过氟泵加压提高节流元件前的压力,增加冷媒流速,达到所需制冷量;在冬季低温季节,系统运行氟泵制冷模式,完全利用免费自然冷源提供所需制冷量,极大降低系统能耗,达到全年节能运行的目的。
第二,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增设有喷淋装置,当室外干球湿球温差较大时,通过喷淋装置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从而能够降低压缩机能耗。而且,喷淋装置的喷射方向与冷凝风机的风向逆流,能够增加喷雾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更充分的降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能够使系统根据室外环境温度自适应调整至对应的运行模式,从而能够降低系统能耗,使系统达到全年节能运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压缩机;2、排气单向阀;3、冷凝器;4、冷凝风机;5、第一过滤器;6、储液器;7、第一截止阀;8、氟泵;9、第二截止阀;10、第二过滤器;11、视液镜;12、节流元件;13、蒸发器;14、蒸发风机;15、吸气电磁阀;16、第一旁通支路;161、第一单向阀;17、第二旁通支路;171、第二单向阀;18、喷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3、氟泵8、节流元件12和蒸发器13,压缩机1、冷凝器3、氟泵8、节流元件12和蒸发器13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冷凝器3上设置有冷凝风机4和喷淋装置18,喷淋装置18设置在冷凝器3的进风面,喷淋装置18的喷射方向背向冷凝器3,与冷凝风机4的风向逆流;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支路16和第二旁通支路17,第一旁通支路16的第一端与蒸发器13和压缩机1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一旁通支路16的第二端与压缩机1和冷凝器3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一旁通支路16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61,第二旁通支路17的第一端与冷凝器3和氟泵8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二旁通支路17的第二端与氟泵8和蒸发器13之间的管路连接,第二旁通支路1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71。
可以理解地,冷凝器3设置在室外,蒸发器13设置在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压缩机1和氟泵8的启停,形成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共三种工作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工作,氟泵8不工作;氟泵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不工作,氟泵8工作;混合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和氟泵8均工作。
进一步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时,判断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若大于温差预设值时,则开启喷淋装置18,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由于喷淋装置18的喷射方向与冷凝风机4的风向逆流,能够增加喷雾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更充分的降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
可选地,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预设值为5摄氏度。
可选地,蒸发器13上设置有蒸发风机14,从而能够通过强制对流来增强换热效果。
可选地,压缩机1以制冷需求为目标进行控制,制冷需求是指通过PID算法计算出的送/回风温度与目标温度的接近程度。在送风温度较低时,为防止送风侧凝露吹水,在控制中设置了防凝露控制,当检测到送风温度小于回风露点温度时,压缩机1降频,蒸发风机14升转速,提高送风温度,防止送风温度过低凝露吹水。
可选地,氟泵8为变频氟泵8。混合制冷模式下,氟泵8以扬程(即氟泵8进出口的压差)为目标与冷凝压力联合进行控制,当扬程小于目标值时,氟泵8转速升高,当扬程大于目标值时,氟泵8转速降低。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蒸发压力较低,冷凝压力也低,如果蒸发压力低于0.7MPa,对应的饱和蒸发温度则低于0℃,此时,如果有冷凝水产生,蒸发器13表面将会结霜甚至结冰。为了提高蒸发压力,冷凝风机4以低转速运行甚至是不运行,压缩机1降转速运行。
氟泵制冷模式下,氟泵8以纯泵模式下的较高扬程为目标运行,以此来提高节流元件12前冷凝压力,从而提高蒸发压力及对应饱和蒸发温度,避免蒸发器13表面结霜或结冰。
可选地,节流元件12为电子膨胀阀,相对于热力膨胀阀、毛细管等其他节流装置,电子膨胀阀具有更高的调节能力和调节精度,能够对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压缩机1和氟泵8的启停,形成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共三种工作模式,在夏季高温季节,空调系统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在春秋季过渡季节,空调系统运行混合制冷模式,降低压缩机1冷凝压力,通过氟泵8加压提高节流元件12前的压力,增加冷媒流速,达到所需制冷量;在冬季低温季节,空调系统运行氟泵制冷模式,完全利用免费自然冷源提供所需制冷量,极大降低空调能耗,达到全年节能运行的目的。
第二,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增设有喷淋装置18,当室外干球湿球温差较大时,通过喷淋装置18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从而能够降低压缩机1能耗。而且,喷淋装置18的喷射方向与冷凝风机4的风向逆流,能够增加喷雾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更充分的降低室外进风干球温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请参阅图1所示,示例性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吸气电磁阀15,吸气电磁阀15设置在压缩机1的吸气端。运行纯泵模式时,压缩机1吸气端有积液风险,压缩机1启动时容易带液启动,造成压缩机1液击损坏。该空调系统通过在压缩机1吸气端设置吸气电磁阀15,吸气电磁阀15与压缩机1同开同关,以避免液态冷媒在压缩机1吸气端积存,消除压缩机1启动带液风险。
进一步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排气单向阀2,排气单向阀2设置在压缩机1与冷凝器3之间。
在此基础上,第一旁通支路16的第一端设置在吸气电磁阀15与蒸发器13之间,第一旁通支路16的第二端设置在排气单向阀2与冷凝器3之间。
请参阅图1所示,示例性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截止阀7和第二截止阀9,第一截止阀7设置在氟泵8的进口端,第二截止阀9设置在氟泵8的出口端,通过在氟泵8的进口端设置第一截止阀7以及在氟泵8的出口端设置第二截止阀9,使得氟泵8可以在线更换维护,无需使整个空调系统停止,无需放掉机组全部冷媒,极大减少维修成本。氟泵8故障时,启动压缩机1制冷,冷媒通过第二单向阀171循环,氟泵8、第一截止阀7和第二截止阀9被旁通掉,关闭第一截止阀7和第二截止阀9,将氟泵8中的冷媒通过针阀放掉,即可更换氟泵8,氟泵8更换完毕后通过针阀对氟泵8处抽真空,补冷媒后,打开第一截止阀7和第二截止阀9,即可完成维修。
在此基础上,第二旁通支路17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截止阀7与冷凝器3之间,第二旁通支路17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截止阀9与节流元件12之间。
请参阅图1所示,示例性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储液器6,储液器6设置在冷凝器3与氟泵8之间,储液器6在系统中能够起到贮藏、气液分离、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等作用,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所示,示例性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器5,第一过滤器5设置在冷凝器3与储液器6之间,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器5,能够对制冷剂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从而防止杂质进入氟泵中,造成氟泵损坏。
更进一步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器10,第二过滤器10设置在氟泵8与节流元件12之间,通过设置第二过滤器10,能够对制冷剂中的水分以及杂质进行吸收,从而防止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脏堵”或者“冰堵”等问题,提高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所示,示例性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视液镜11,视液镜11设置在氟泵8与节流元件12之间,该视液镜11的设置,能够帮助检修人员了解循环管路中制冷剂的品质和含水量等信息,提高检修的效率。
可以理解地,在某一实施例中,该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共三种工作模式的工作流程如下:
压缩机制冷模式的工作流程如下:
压缩机制冷模式:
第一单向阀161关闭,氟泵8关闭,第二单向阀171开启,压缩机1开启,吸气电磁阀15开启,压缩机1、排气单向阀2、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第二旁通支路17、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和吸气电磁阀15形成闭合回路,制冷剂从压缩机1流出后,依次通过排气单向阀2、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第二旁通支路17、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和吸气电磁阀15之后,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冷循环。
具体地,压缩机1将从蒸发器13循环过来的制冷剂进行高度压缩,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并送到冷凝器3中,进行散热后成为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而该液态制冷剂又可通过节流元件12进行进一步进行降压、降温,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混合状态,然后进入蒸发器13中,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蒸发器13内汽化,制冷剂从液态到气态的相变过程吸收大量的热量,实现对机房内环境的制冷。从蒸发器13出来的制冷剂变成了过热的气态,然后气态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继续循环。
氟泵制冷模式:
第二单向阀171关闭,压缩机1关闭,吸气电磁阀15关闭,第一单向阀161开启,氟泵8开启,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氟泵8、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和第一旁通支路16形成闭合回路,制冷剂从氟泵8流出后,依次通过第二截止阀9、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第一旁通支路16、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和第一截止阀7之后,回到氟泵8内完成制冷循环。
在氟泵8的作用下,较低温度的制冷剂流经蒸发器13,在蒸发器13内汽化吸收室内的热量,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效果,之后因为吸热而温度升高的气态制冷剂流经设置于室外的冷凝器3,由于室外的环境温度较低,而冷凝器3内制冷剂的温度要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因此可以通过冷凝器3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到室外,而温度降低冷凝成液态的制冷剂回到氟泵8中继续循环。使用氟泵8代替压缩机1来为系统循环提供动力,由于氟泵8功率远小于压缩机1的功率,因此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混合制冷模式:
第一旁通支路16关闭,第二旁通支路17关闭,压缩机1开启,氟泵8开启,压缩机1、排气单向阀2、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第一截止阀7、氟泵8、第二截止阀9、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和吸气电磁阀15形成闭合回路,制冷剂从压缩机1流出后,依次通过排气单向阀2、冷凝器3、第一过滤器5、储液器6、第一截止阀7、氟泵8、第二截止阀9、第二过滤器10、节流元件12、蒸发器13和吸气电磁阀15之后,回到压缩机1内完成制冷循环。
可以理解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时,还需判断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若大于温差预设值时,开启喷淋装置18,将室外干球温度预冷到接近湿球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若否,则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氟泵制冷模式,若否,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混合制冷模式;
判断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温差预设值,若是,则开启喷淋装置18,若否,则关闭喷淋装置18。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为25摄氏度,第二预设温度为5摄氏度。
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此仅作为举例说明。一般来说,在夏季高温季节,空调系统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在春秋季过渡季节,空调系统运行混合制冷模式;在冬季低温季节,空调系统运行氟泵制冷模式。
可以理解地,空调系统可以根据上述控制方法自动切换运行模式,可以通过人工手动切换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能够使系统根据室外环境温度自适应调整至对应的运行模式,从而能够降低系统能耗,使系统达到全年节能运行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氟泵、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氟泵、所述节流元件和所述蒸发器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所述冷凝器上设置有冷凝风机和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进风面,所述喷淋装置的喷射方向背向所述冷凝器,并与所述冷凝风机的风向逆流;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旁通支路和第二旁通支路,所述第一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旁通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氟泵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旁通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氟泵和所述蒸发器之间的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气电磁阀,所述吸气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单向阀,所述排气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置在所述氟泵的进口端,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在所述氟泵的出口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氟泵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储液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氟泵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视液镜,所述视液镜设置在所述氟泵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上设置有蒸发风机。
10.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混合制冷模式三种工作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压缩机制冷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开启,所述氟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氟泵制冷模式,所述氟泵和所述第一单向阀开启,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关闭;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混合制冷模式,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氟泵开启,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关闭;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是,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压缩机制冷模式,若否,则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氟泵制冷模式,若否,则所述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所述混合制冷模式;
判断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的温差是否大于温差预设值,若是,则开启所述喷淋装置,若否,则关闭所述喷淋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26742.2A CN114923239A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26742.2A CN114923239A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23239A true CN114923239A (zh) | 2022-08-19 |
Family
ID=82807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26742.2A Pending CN114923239A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23239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9639A (zh) * | 2022-09-28 | 2022-11-04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899885A (zh) * | 2022-11-11 | 2023-04-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氟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6105336A (zh) * | 2023-01-06 | 2023-05-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氟泵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14016A (zh) * | 2017-04-20 | 2017-08-04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自然冷却蒸发式冷凝冷水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613430A (zh) * | 2018-04-26 | 2018-10-02 |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与氟泵循环制冷系统 |
CN108662698A (zh) * | 2018-05-23 | 2018-10-16 |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双循环机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043781A (zh) * | 2019-12-13 | 2020-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CN113310233A (zh) * | 2021-06-11 | 2021-08-27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热回收复合制冷系统 |
CN216146604U (zh) * | 2021-04-29 | 2022-03-29 | 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况节能双循环空调 |
CN218269371U (zh) * | 2022-05-16 | 2023-01-10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
2022
- 2022-05-16 CN CN202210526742.2A patent/CN1149232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14016A (zh) * | 2017-04-20 | 2017-08-04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自然冷却蒸发式冷凝冷水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613430A (zh) * | 2018-04-26 | 2018-10-02 |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与氟泵循环制冷系统 |
CN108662698A (zh) * | 2018-05-23 | 2018-10-16 |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双循环机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043781A (zh) * | 2019-12-13 | 2020-04-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CN216146604U (zh) * | 2021-04-29 | 2022-03-29 | 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工况节能双循环空调 |
CN113310233A (zh) * | 2021-06-11 | 2021-08-27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热回收复合制冷系统 |
CN218269371U (zh) * | 2022-05-16 | 2023-01-10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89639A (zh) * | 2022-09-28 | 2022-11-04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氟泵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899885A (zh) * | 2022-11-11 | 2023-04-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氟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6105336A (zh) * | 2023-01-06 | 2023-05-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氟泵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14862A1 (zh) |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
CN100595490C (zh) | 基于热湿独立处理的冷水机组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 |
CN114923239A (zh)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7063321A1 (zh) | 基于超疏水翅片管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喷淋除霜装置 | |
CN201104060Y (zh) | 一种间接蒸发式冷却/冷凝装置 | |
CN104819594B (zh) | 一种冷冻再生的溶液除霜型热泵机组 | |
CN103940164B (zh) | 一种溶液喷淋式无霜空气源热泵装置 | |
CN101776353A (zh) | 基于冷却塔的溶液型冷热水机组 | |
CN218269371U (zh) | 一种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 |
CN104061727B (zh) | 基于结霜初始过程液滴快速蒸发的空气源热泵除霜装置 | |
CN108870591A (zh) | 一种粮库用蒸发冷凝式空调机组 | |
CN116358141A (zh) | 空调制冷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438396U (zh) | 具有蓄能功能的空调机组 | |
CN106322810B (zh) | 基于调湿与蒸发冷却的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156662C (zh) | 热泵系统 | |
WO2011085527A1 (zh) | 空气能水源热泵一体化机组 | |
CN106705494A (zh) | 一种具有防止风侧换热器结冰功能的空气源热泵节能系统 | |
CN210861760U (zh) | 一种自然冷却制冷系统 | |
CN202581632U (zh) |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热泵空调机组 | |
CN112503664A (zh) | 一种间接蒸发冷与热管双动力联合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08124664U (zh) | 一种复叠式超低温热泵冷热水机组 | |
CN108278791B (zh) | 双蓄热装置的空气源空调系统及除霜方法 | |
TWM647474U (zh) | 大氣熱交換系統 | |
CN206207778U (zh) | 一种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15406023A (zh) | 一种氟泵双循环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