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916908A -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16908A
CN114916908A CN202110185770.8A CN202110185770A CN114916908A CN 114916908 A CN114916908 A CN 114916908A CN 202110185770 A CN202110185770 A CN 202110185770A CN 114916908 A CN114916908 A CN 114916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ement
photosensitive surface
raman
area
present disclo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57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可欣
姚明飞
孙迪
刘雪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577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169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16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69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59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 A61B5/0075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by spectroscopy, i.e. measuring spectra, e.g. Raman spectroscopy,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69Determining body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该方法包括: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Description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谱测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拉曼散射中光子的能量变化通常起源于分子振动能量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叠加,因此,拉曼散射光中包括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的信息。而由于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谱的谱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作为分子识别的指纹光谱。拉曼光谱可以根据分子间振动频率的不同来测定不同物质的成分,这使得基于拉曼光谱进行组织成分测量成为可能。并且,由于拉曼光谱具有特征峰清晰尖锐不易重叠和水的拉曼强度微弱等优点,因此,拉曼光谱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组织成分测量的技术之一。其中,组织成分可以包括血糖、血红蛋白、脂肪和蛋白质等。
在实现本公开构思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采用相关技术难以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上述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上述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上述第一预设波长和上述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上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上述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以及,根据与上述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光源模块,用于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上述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上述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上述第一预设波长和上述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上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上述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以及,处理模块,用于根据与上述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并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由于采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因此,实现了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发生抖动时采用较小面积的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发生抖动时采用较大面积的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差分测量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初始感光面上设置掩膜板得到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的框图;
图1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漫射测量的示意图;
图1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手套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1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手套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手环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手环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手臂测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不同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的示意图;
图2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固定部和测量探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配合件的示意图;
图2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配合件的示意图;
图2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区域定位部的示意图;
图2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区域定位部的示意图;
图3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图像采集部的示意图;
图3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姿势定位部的示意图;
图3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三图像采集部的示意图;
图3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示意图;
图3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示意图;
图3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测量探头上设置第一套筒的示意图;
图3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套筒的目标区域的外部设置第二套筒的示意图;
图3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未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
图3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
图3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在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
图4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4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装配过程的示意图;
图4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可穿戴设备与皮肤抖动规律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使得测量探头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示意图;以及
图4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可穿戴设备使得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小于或等于移动幅度阈值的情况下测量探头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和C中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或C中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当入射光照射到被测对象时,被测对象使入射光发生两种类型的散射,即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其中,瑞利散射只改变入射光的传输方向,并不改变入射光的频率。拉曼散射不但改变了入射光的传输方向,还改变了拉曼散射光的频率。拉曼散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差值称为拉曼位移。拉曼位移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其只与被测组织成分本身的分子结构有关,取决于分子振动能级的变化,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或基团具有不同特征的分子振动,这是拉曼光谱可以作为分析不同组织成分的依据。
由于被测组织成分本身吸收通常较弱,被测对象自身的被测组织成分浓度的变化范围通常也不大,因此,被测组织成分信号通常比较微弱。并且测量条件的变动等会轻易淹没微弱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此外,能够采集到的被测组织成分的拉曼散射光的强度也非常微弱,其中,拉曼散射光的强度可以称为拉曼强度。被测组织成分信号表示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拉曼强度变化。
在实现本公开构思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并没有实现可靠的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方面,未认识到直接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重要性,以及未认识到它是实现活体组织成分无创测量的先决条件。
第二方面,未找到直接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有效方案。由于直接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即使认识到存在上述问题,但也没有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
第三方面,过度相信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由于组织成分(例如血红蛋白、水和葡萄糖等)和物理状态(例如温度和压力等)在预设波段具有特征吸收,因此,普遍认为多变量分析方法是进行活体组织成分测量中干扰校正的潜在工具,如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处理多波长光谱数据,即通过多变量分析方法建立光学信号和被测组织成分浓度真值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从而能够间接获取到被测组织成分信号。其中,预设波段可以包括可见-近红外波段。
鉴于多变量分析方法具有上述性能,使得一些研究人员过度相信了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但由于测量条件的变动所引起的信号变化通常远大于被测组织成分浓度变化引起的信号变化,因此,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很可能会与被测组织成分以外的干扰(例如生理背景干扰)引起的信号变化之间存在偶然相关,进而导致这种间接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提取方式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伪相关结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认为能够实现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首要条件是用于实现组织成分的测量装置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其中,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可以理解为是极限测量精度。极限测量精度可以理解为当被测组织成分浓度变化所导致的光能量变化量(即测量值)与仪器的噪声水平相当时,测量值就难以从噪声中提取出来,这个最小可感知的被测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称为极限测量精度,用于组织成分测量的装置称为组织成分测量装置。
为了实现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发明人提出一种采用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进行组织成分测量的方案。其中,实现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可以采用通过提高拉曼散射光的效率的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操作S110~S130。
在操作S110,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不同测量部位具有不同的皮肤特性,可以包括光滑程度、有无毛发、平坦状态、皮肤厚度和柔软程度等。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测量探头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测量部位可以包括手指、手掌、手臂、额头和耳垂中的至少一种。测量区域可以为测量部位上的区域。
当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时,将产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与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预设拉曼位移是根据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针对被测组织成分的特异性频移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预设波长可以为对被测组织成分敏感的波长。第二预设波长所属的波段可以包括紫外波段、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中红外波段或远红外波段。
在操作S120,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测量探头上设置的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较大,且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面积连续,使得其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得以提高。
在操作S130,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采用基于干扰抑制方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以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其中,干扰抑制方法可以包括差分测量方法,差分测量方法可以包括时间差分测量方法或位置差分测量方法。或者,还可以采用非差分测量方法处理至少一个拉曼强度,以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并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由于采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因此,实现了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在屏蔽荧光干扰的情况下,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被测对象具有荧光效应,则入射光在产生拉曼散射光的同时,也会产生荧光,而荧光将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减小荧光对测量结果的不利影响,可以采用屏蔽荧光干扰的方法将荧光屏蔽,在屏蔽荧光干扰的情况下,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屏蔽荧光干扰的方法可以包括基于数学算法的基线修正方法、选择合适的预设波长、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和双波长激发移频方法和基于时间门控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基于时间门控方法屏蔽荧光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产生荧光的时间晚于拉曼散射光,因此,可以采用门控信号采集拉曼散射光,而屏蔽荧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一束入射光通过分光方法照射至不同的入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降低单位面积上的入射光的入射光强,可以采用多点入射方式,即同一束入射光从至少两个入射位置入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探头包括M个感光面。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由M个感光面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光强值,得到T个拉曼强度,其中,每个拉曼强度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感光面采集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处理得到的,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面积阈值且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面积连续,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1≤T≤M,以使得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的各个感光面可以单独使用、部分结合使用或全部结合使用,结合使用的含义是输出一个拉曼强度。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将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的感光面称为同类感光面,同类感光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其中,不同感光面结合使用的条件可以为各个感光面接收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内。平均光程范围可以为由大于或等于第一平均光程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平均光程阈值组成的范围。第一平均光程阈值和第二平均光程阈值可以是根据光程平均值和光程变化幅度确定的。光程平均值是根据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示例性的,如光程平均值为a,光程变化幅度为±30%,则第一平均光程阈值可以为0.7a,第二平均光程阈值可以为1.3a。
针对平均光程进行如下说明。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路径可以用光程和穿透深度来表示,其中,光程用于表示光在组织中传输的总距离,穿透深度用于表示光在组织中能到达的最大纵向距离。针对确定的源探距离,平均光程用于表示光在组织中光程的平均值。光程的概率分布函数可以理解是源探距离和组织光学参数的函数,其中,源探距离表示入射光的中心与感光面的中心之间的径向距离。相应的,在数学表达式上,平均光程可以理解是源探距离和组织光学参数的函数,其中,组织光学参数可以包括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各向异性因子。影响平均光程的因素可以包括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各向异性因子和源探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可以为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其中,非环形感光面可以包括扇环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扇形感光面、椭圆形感光面或多边形感光面。多边形感光面可以包括正方形感光面、长方形感光面或三角形感光面。
同类感光面可以为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同类感光面为环形感光面,可以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环形感光面。同类感光面为非环形感光面,可以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非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非环形感光面。
为了使得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可以采用提高测量探头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的方式实现。
为了提高测量探头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可以采用较大面积的感光面(即大面积感光面)的方式,即使得同类感光面的总感光面面积大于或等于面积阈值,并且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面积是连续的,感光面是采用光敏材料制成的,其不同于单点光纤接收和多个单根光纤联合接收。由于大面积感光面可以实现大范围拉曼散射光的接收,因此,可以提高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此外,采用将感光面设置于贴近测量区域的表面的方式,实现较高的拉曼散射光的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的材料可以根据第二预设波长确定。示例性的,如如果第二预设波长属于近红外波段,则感光面的材料可以选择铟镓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能够采集到与感光面对应的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实现本公开构思的过程中,发明人还发现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则得到的测量结果不同。如果将感光面设置于靠近血管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同一感光面设置于远离血管得到的测量结果相比,则远离血管设置得到的测量结果优于靠近血管设置得到的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可以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或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在研究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时,发现改变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可以体现光源照射的随机性,与血管的远近可以体现脉搏跳动的强弱,而光源照射的随机性和脉搏跳动都是导致抖动的来源。由此,发现导致难以获取到可靠的测量结果的原因之一在于抖动。
在对抖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根据引起抖动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其中,内部来源除了可以包括脉搏跳动外,还可以包括生理背景变动。外部来源除了可以包括光源照射的随机性,还可以包括入射光本身传输的不确定性。光源照射的随机性可以由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体现。并发现无论是内部来源导致的抖动,还是外部来源导致的抖动,均会影响光在组织内的传输路径,进而影响拉曼散射光在测量区域上的强度分布。为了解决由抖动导致的难以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问题,发明人发现可以采用具有较大面积的感光面(即大面积感光面)采集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方案,以有效抑制抖动对测量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即大面积感光面可以有效抑制抖动造成的不利影响,所谓“大面积感光面”可以理解为感光面的面积使得感光面能够采集到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下面将具体说明为什么采用大面积感光面采集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的方案,可以有效抑制抖动对测量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大面积感光面可以提高感光面中能够稳定接收拉曼散射光的面积占该感光面的面积的比例,因此,能够提高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稳定性,进而能够降低由抖动导致的拉曼散射光的强度分布的变化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其中,稳定性可以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或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越小,稳定性越高,光强值的标准差越小,稳定性越高。
示意性的,以脉搏跳动导致的抖动为例进行说明。脉搏跳动可以通过血管状态反映。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发生抖动时采用较小面积的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示意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发生抖动时采用较大面积的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示意图。图2和图3发生的抖动相同。图2和图3均为正方形感光面。图2中感光面A的面积小于图3中感光面B的面积。图2和图3中血管状态1表示血管收缩状态,血管状态2表示血管舒张状态,皮肤状态1表示与血管状态1对应的皮肤状态,皮肤状态2表示与血管状态2对应的皮肤状态。皮肤状态1到皮肤状态2体现抖动。
在发生相同抖动的情况下,比较采用不同面积的感光面获得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感光面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或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其中,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计算预设时间段内的最大光强值和最小光强值的差值,计算预设时间段内的出射值的平均值,计算差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将该比值作为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预设时间段可以为一个脉动周期。
测量结果也显示无论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表征测量结果,还是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测量结果,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均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
由于感光面B的面积大于感光面A的面积,因此,可以说明大面积感光面能够提高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稳定性,进而能够降低由抖动导致的拉曼散射光的强度分布的变化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大面积感光面能够在距测量区域的表面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即能够在贴近测量区域的表面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拉曼散射光的稳定性和效率。这是采用单点光纤接收和多个单根光纤联合接收所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其一,受限于光纤的数值孔径的约束;其二,受限于光纤的状态变化。光纤的状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变化对接收拉曼散射光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还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为了提高拉曼强度的信噪比,可以采用大面积感光面。换句话说,大面积感光面不仅可以起到提高拉曼强度的效率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有效抑制抖动的作用。
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尽量确保每个感光面能够采集与该感光面对应的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这就要求感光面的面积尽可能的大。每个感光面具有对应的预设防抖动范围,不同感光面的预设防抖动范围相同或不同。下面将结合示例从三个方面说明感光面的面积越大,抑制抖动的效果越好。预先设定感光面A的面积小于感光面B的面积。感光面A和感光面B均为正方形感光面。
其一,抑制由脉搏跳动导致的抖动。将感光面A和感光面B分别设置于测量区域上的同一位置,该位置为靠近血管的位置。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采用感光面A和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用感光面在一个脉动周期内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或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发现感光面B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小于感光面A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感光面B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小于感光面A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由此可以得出,无论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表征测量结果,还是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测量结果,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均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
由于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同时感光面B的面积大于感光面A的面积,因此,可以说明感光面的面积越大,抑制由脉搏跳动导致的抖动的效果越好。
其二,抑制由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变化导致的抖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比较采用感光面A和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用感光面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或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发现感光面B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变化量小于感光面A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变化量,感光面B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小于感光面A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由此可以得出,无论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相对变化量表征测量结果,还是采用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的标准差表征测量结果,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均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
由于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同时感光面B的面积大于感光面A的面积,因此,可以说明感光面的面积越大,抑制由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变化导致的抖动的效果越好。
其三,抑制由入射光本身传输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抖动。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以光子数为1015的入射光的中心入射,感光面A和感光面B分别设置于距入射光的中心为2.4mm处,模拟次数为22次。比较采用感光面A和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其中,测量结果以单位面积拉曼散射光子数的标准差表征,单位面积拉曼散射光子数的标准差越小,说明抑制效果越好。图4示意性示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的示意图。发现与感光面B对应的单位面积拉曼散射光子数的标准差小于与感光面A对应的单位面积拉曼散射光子数的标准差。即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
由于采用感光面B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采用感光面A获得的测量结果,同时感光面B的面积大于感光面A的面积,因此,可以说明采用感光面的面积越大,抑制由入射光本身传输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抖动的效果越好。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示例,说明了感光面的面积越大,抑制抖动对测量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效果越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在目标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占总光程的比例大于或等于比例阈值,其中,总光程为拉曼散射光在测量区域内传输的总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被测对象的组织模型通常是层状结构,即可分为一层或多层。而不同组织层所携带的被测组织成分的信息不同,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需要尽量使得拉曼散射光的传输路径是主要通过携带被测组织成分的信息较为丰富的组织层的。目标组织层可以理解为是携带被测组织成分的信息较为丰富的组织层,或者,是被测组织成分的主要来源的组织层。下面以被测对象为人体,被测组织成分为血糖为例进行说明。
人体的皮肤组织模型可以理解为是三层模型,由外向内分别是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其中,表皮层包含少量的组织液,不包含血浆以及淋巴液。真皮层包含大量的组织液,并且由于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还包含较多的血浆和少量的淋巴液。皮下脂肪层包含少量的细胞液,并且由于存在静脉与动脉等血管,因此,包含大量的血浆和少量的淋巴液。由此可见,不同组织层携带的被测组织成分的信息不同。
由于表皮层包含少量的组织液,因此,表皮层并不是合适的血糖信息来源。虽然皮下脂肪层包含大量的血浆和相对少量的组织液,但由于受到入射光穿透深度的限制,因此,皮下脂肪层也不是合适的血糖信息来源。由于真皮层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大量的组织液,并且入射光可以较为容易地到达真皮层,因此,真皮层可以作为血糖信息的主要来源。相应的,目标组织层可以为真皮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光程和穿透深度,确定拉曼散射光在每个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
为了尽量确保拉曼散射光的传输路径主要是经过目标组织层的拉曼散射光,需要使得每个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在目标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占总光程的比例大于或等于比例阈值,其中,总光程可以为拉曼散射光在测量区域内传输的总距离,即入射光从进入测量区域,在测量区域内传输直至到达出射位置所经历路径的总距离。其中,比例阈值与感光面的中心与入射光的中心之间的源探距离和组织光学参数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对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在目标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占总光程的比例进行了限定,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大,其是在面积范围内的大面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根据测量区域内的组织结构特征确定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可以根据测量区域内的组织结构特征确定。其中,组织结构特征可以理解为测量区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
示例性的,如测量区域为三条血管交叉的区域,如果将同类感光面设置于三条血管交叉的区域,则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受限于三条血管交叉的区域的面积,即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需要根据三条血管交叉的区域的面积确定。
又如测量区域为手指所在的区域,如果将同类感光面设置于手指所在的区域,则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受限于手指所在区域的面积,即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需要根据手指所在区域的面积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感光面的面积可以根据组织结构特征确定,而通常根据组织结构特征确定的面积不能过大,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大,其是在面积范围内的大面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降低由入射光传输的不确定性、光源的随机性、生理背景变动以及脉搏跳动导致的抖动对拉曼散射光在测量区域上的分布的影响,可以使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尽量大的原因在于。
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感光面分为两部分,即边缘部分和非边缘部分(或内部部分)。通常抖动主要影响的是边缘部分采集的拉曼散射光,而非边缘部分受到的影响小,即非边缘部分能够较为稳定地采集拉曼散射光。换个角度理解,在存在抖动的情况下,由于位于边缘部分的拉曼散射光的强度分布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因此,被边缘部分所接收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由于位于非边缘部分的拉曼散射光大部分可以较为稳定地被感光面采集到,因此,被非边缘部分所接收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由此,为了有效抑制抖动对测量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使得非边缘部分所对应的面积与感光面的面积的比值尽量大,比值越大削弱不利影响的效果越好。其中,边缘部分可以用感光面的感光周长表征,非边缘部分可以用感光面的面积表征。由此,可以使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尽量大。
示例性的,如感光面1为圆形感光面,感光面2为正方形感光面,在感光周长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感光面1的面积大于感光面2的面积,因此,感光面1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大于感光面2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由此,感光面1削弱不利影响的效果较感光面2削弱不利影响的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是在满足感光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面积阈值这一条件进行说明。针对大多数形状的感光面,通常如果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则实际上也对感光面的面积的大小进行了限定。这是由于通常针对大多数形状的图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和面积的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越大,图形的面积也越大。
示例性的,如圆形,圆形的面积为πR2,圆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为R/2,其中,R表示半径。由于圆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大小仅与半径有关,圆形的面积的大小仅与半径有关,因此,圆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和面积的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如果限定了圆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则也限定了圆形的面积的大小。又如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a2,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为a/4,a表示边长。由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大小仅与边长有关,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仅与边长有关,因此,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和面积的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如果限定了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则也限定了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比值阈值大于或等于0.04m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的感光面的面积是一个相对的大面积,即感光面的面积是在面积范围内的大面积。下面针对该情况进行说明。
其一,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小。由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大面积感光面是指感光面的面积使得感光面能够采集到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大面积感光面中的大面积是用于实现防抖动的大面积,同时,由于可以用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来表征感光面的面积使得感光面能够采集到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而在通常情况下,感光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和感光面的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如果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则实际上也对感光面的面积的大小进行了限定,即通过感光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也可以限定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小。
其二,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大。本公开实施例要求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在目标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占总光程的比例大于或等于比例阈值,和/或感光面的面积根据组织结构特征确定,上述说明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大。
由此可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感光面的面积是一个相对的大面积,即是在面积范围内的大面积。
此外,可能存在虽然感光面的面积较大,但由于感光面的周长也较大所导致的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并不大的情况,即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小于比值阈值,因此,绝对的大面积的感光面可能也难以满足防抖动的要求。还可能存在由于感光面的面积过小,感光面的周长较大,使得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周长的比值小于比值阈值的情况,因此,感光面的面积过小也难以满足防抖动的要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与测量区域的表面接触或非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组织成分测量的形式可包括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其中,接触式测量可以避免干扰光被感光面接收到,进而可以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非接触式测量可以避免温度和压力等干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如果设置感光面与测量区域的表面接触,则可以认为组织成分测量的形式为接触式测量。如果设置感光面与测量区域的表面非接触,则可以认为组织成分测量的形式为非接触式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距测量区域的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且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大于或等于效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感光面是由光敏材料制成的,感光面的面积是连续的,因此,可以实现大范围光强值的接收,提高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基于此,即使在靠近测量区域的表面的情况下,即在感光面距测量区域的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大于或等于效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不同感光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可以是采用光敏材料制成的。环形感光面可以避免方位定位的问题,还能够在较小的源探距离范围内实现较大面积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活体组织成分测量中,源探距离通常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物理量,因此,在较小的源探距离范围内实现较大面积的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一些情况下,采用非环形感光面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一,由于测量结果受测量区域的影响,通常如果感光面设置于有利于测量的测量区域,相比于感光面设置于对测量有干扰的测量区域,感光面设置于有利于测量的测量区域获得的测量结果更好,因此,可以根据组织结构特征将感光面设置在合适的位置。非环形感光面可以较为容易的避开对测量有干扰的测量区域,如血管或伤口区域,由此,采用非环形感光面将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二,由于组织非均匀性,因此,导致同一入射光在组织内的传输路径可能不同,进而不同出射位置的拉曼散射光所对应的平均光程不同。以被测组织成分为血糖为例,通常真皮层是血糖信号的主要来源,由此要求拉曼散射光是主要在真皮层中进行传输后得到的拉曼散射光,相应的,对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有一定要求。
假设根据对平均光程的要求设计了对应尺寸的环形感光面,则可以认为该环形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基本相似且是主要通过真皮层的拉曼散射光,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在此情况下,如果皮肤组织是均匀的,则上述结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由于通常皮肤组织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导致同一环形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所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差异较大,如环形感光面的一部分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基本相似,均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该环形感光面的另一部分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与前述差异较大,不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由于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可以说明拉曼散射光是主要通过真皮层的拉曼散射光,不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的拉曼散射光可能并不是主要通过真皮层的拉曼散射光,同时,环形感光面输出一个拉曼强度,因此,在皮肤组织不均匀的情况下,采用环形感光面获取到的拉曼强度的信号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而非环形感光面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上述示例为例,假设不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D内,可以采用两个非环形感光面,其中,一个非环形感光面用于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C内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另一个非环形感光面用于接收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D内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两个非环形感光面的拉曼强度与实际相符,利于保证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其三,当采用基于脉搏波的时间差分测量方法进行组织成分测量时,需要充分利用脉搏信号,即使得收缩期光强和舒张期光强相差尽可能大。在上述情况下,由于环形感光面的绝大部分并不会位于血管上方,影响了脉搏信号的采集效果,因此,降低了收缩期光强和舒张期光强的相差程度。由此可见,采用环形感光面得到的收缩期光强和舒张期光强的相差程度要小于采用非环形感光面得到的收缩期光强和舒张期光强的相差程度。
其四,由于组织非均匀性以及生理背景变动对拉曼散射光的影响,可能导致距入射光的中心具有相同源探距离的不同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具有差异,因此,可以采用距入射光的中心具有相同源探距离的不同感光面所采集的拉曼强度进行差分运算,以进行组织成分测量。上述非环形感光面可以实现,即针对同一源探距离,可以以入射光的中心为中心,离散设置至少两个非环形感光面,以实现输出两个拉曼强度。
其五,制作工艺难度较小,制作成本较低。
下面结合附图5对第四方面进行说明。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差分测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中包括四个扇环感光面,分别为扇环感光面1、扇环感光面2、扇环感光面3和扇环感光面4,四个扇环感光面单独使用,每个扇环感光面具有对应的一个拉曼强度。四个扇环感光面的中心距入射光的中心的距离相同,即具有相同的源探距离。由于组织非均匀性使得扇环感光面1和扇环感光面2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平均光程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扇环感光面1采集到的拉曼强度和扇环感光面2采集的拉曼强度进行差分运算,实现差分测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非环形感光面包括扇环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扇形感光面、椭圆形感光面或多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多边形感光面包括正方形感光面、长方形感光面或三角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圆心角,以得到对应的扇环感光面。例如,圆心角为90°的扇环感光面,圆心角为180°的扇环感光面,圆心角为45°的扇环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其中,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可以为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即从整体上,同类感光面呈现为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根据同类感光面包括的感光面的数量,可以确定从整体上呈现的形状是由一个单独的感光面形成的,还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其中,同类感光面中的每个感光面的形状可以是环形感光面,也可以是非环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为环形感光面,可以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环形感光面。同类感光面为非环形感光面,可以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非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非环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参与组合的多个感光面紧密排布,以尽量保证相邻感光面之间无间隙。由于目前圆形感光面或方形感光面较为常见,制作工艺难度较小,制作成本较低,而其它形状的感光面通常需要定制,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制作成本较高,因此,如果受限于制作成本,则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将多个圆形感光面和/或多个方形感光面组合形成其它形状的同类感光面。其中,方形包括正方形或长方形。
此外,感光面耗费制作成本的高低还与感光面的面积大小有关,通常感光面的面积越大,则制作成本越高。如果需要一个较大面积的感光面,目前存在多个较小面积的感光面,则为了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多个较小面积的感光面进行组合,以得到一个较大面积的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扇环感光面、扇形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或正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拉曼散射光的抖动情况,选择合适形状的感光面,以最大程度地削弱抖动对测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目标部位可以为抖动发生的部位。由于引起抖动的来源之一是脉搏跳动,而脉搏跳动与血管有关,因此,目标部位可以为血管。通常靠近血管的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远离血管的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较为均匀,不具有方向性。
如果同类感光面远离目标部位(例如目标血管),则可以说明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较为均匀,在此情况下,可以选择环形感光面、扇环感光面、扇形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或正方形感光面。同类感光面远离目标部位可以理解为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可以包括同类感光面中最接近目标部位的感光面的边缘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或者,同类感光面与目标部位未接触,且同类感光面中与目标部位最接近的感光面的中心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
在同类感光面远离目标部位的情况下,如果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小于或等于光程阈值,则可以说明拉曼散射光的抖动情况受到光程大小的影响,其中,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越大,则拉曼散射光的抖动情况越明显,反之,拉曼散射光的抖动情况越不明显。在此情况下,可以设计距入射光的中心越远的位置所对应的弧长越长,由此可以选择环形感光面、扇环感光面或扇形感光面。
在同类感光面远离目标部位的情况下,如果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大于光程阈值,则可以说明拉曼散射光的抖动情况与光程大小几乎无关。在此情况下,可以选择圆形感光面或正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同类感光面为扇环感光面的情况下,如果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则扇环感光面为独立扇环感光面。如果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则扇环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感光面。同样的,针对同类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正方形感光面或扇形感光面的情况,可以为独立形成的同类感光面或组合形成的同类感光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圆形感光面或方形感光面较为常见,制作工艺难度较小,制作成本较低,而其它形状的感光面通常需要定制,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制作成本较高,因此,如果受限于制作成本,则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包括圆形感光面或正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是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同类感光面靠近目标部位(例如目标血管),则可以说明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得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确定,可选地,同类感光面的形状与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是相似图形。示例性的,如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是椭圆形状,则可以设计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是椭圆感光面。或者,如果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是长方形的,则可以设计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感光面。或者,如果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是菱形的,则可以设计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是菱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包括分解为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分布和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同类感光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同类感光面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最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包括拉曼散射光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的抖动分布,其中,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的抖动分布是将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解至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得到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别称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其中,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最大,则可以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与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设置同类感光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使得同类感光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与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
示例性的,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为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则拉曼散射光沿Y轴方向上抖动幅度与沿X轴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271
同类感光面沿Y轴方向上的长度与沿X轴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272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273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包括长方形感光面或椭圆形感光面,长方形感光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椭圆形感光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包括分解为沿第一方向和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则同类感光面可以包括长方形感光面或椭圆形感光面。其中,长方形感光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椭圆形感光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基于干扰抑制方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具有难以预知和不可控的特性,因此,难以通过采用有效控制方法的方式保证此类测量条件的再现性,从而降低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但可以采用合理的数学算法减小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得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即使得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与随机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水平相当。
为了降低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采用干扰抑制方法实现,其中,干扰抑制方法可以包括差分测量方法。差分测量方法可以包括时间差分测量方法和位置差分测量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基于干扰抑制方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从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两个拉曼强度中确定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信号。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差分信号,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差分测量方法可以降低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原因在于,如果不同平均光程下的拉曼强度所携带的干扰信息基本相同,则由于不同平均光程下的拉曼强度所携带的有效信息不同,因此,可以对两个平均光程下的拉曼强度(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信号,根据差分信号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其中,干扰信息可以理解为拉曼强度对干扰的响应。有效信息可以理解为拉曼强度对被测组织成分的响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差分处理中的差分处理可以包括硬件方面的处理方式和软件方面的处理方式。其中,硬件方面的处理方式可以包括采用差分电路进行处理。软件方面的处理方式可以包括采用差分算法进行差分运算。差分算法可以包括直接差分运算和对数差分运算。其中,直接差分运算是指直接将两个参数进行作差处理。对数差分运算是指先对两个参数进行取对数运算,得到取对数后的参数,再将两个取对数后的参数进行作差处理。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差分运算方法可以实现有效地削弱共模干扰信息,进而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信号,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采用差分电路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得到差分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采用差分电路实现对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的差分处理,以直接获取差分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信号,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采用差分算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得到差分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差分算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得到差分信号,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将与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进行直接差分运算,得到差分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差分算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得到差分信号,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散射光强和第二拉曼散射光强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第一对数光强和第二对数光强。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对数光强和第二对数光强进行差分运算,得到差分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对数光强表示第一拉曼强度的对数,第二对数光强表示第二拉曼强度的对数。
差分信号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确定。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01
其中,AD表示差分信号,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02
表示第一拉曼强度,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03
表示第二拉曼强度。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04
表示与第一拉曼强度对应的平均光程,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05
表示与第二拉曼强度对应的平均光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同类感光面在不同时刻采集得到的,其中,第一拉曼强度为收缩期光强,第二拉曼强度为舒张期光强,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同类感光面在不同时刻采集得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基于脉搏波的时间差分测量方法进行组织成分测量。
脉搏即动脉搏动,是指随心脏的跳动发生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主动脉内的压力引起血管直径发生脉动性变化,血管中的血流量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改变。每个脉搏波形包括一个升支和一个降支,其中,升支表征心室收缩期动脉的扩张,降支表征心室舒张期动脉的回缩。心室一张一缩表征了一个脉动周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采用基于脉搏波的时间差分测量方法,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脉搏的信息,因此,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将感光面尽量设置在靠近目标部位(例如目标血管)的位置处。即可以将用于输出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的同类感光面设置在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阈值的位置处。其中,第四距离阈值可以为零,即同类感光面可以设置在目标部位上。用于输出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的同类感光面设置在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阈值的位置处,即用于输出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的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阈值。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阈值,可以为同类感光面中与目标部位最远离的感光面的边缘距目标血管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四距离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基于脉搏波的时间差分测量方法,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脉搏的信息与上文所述的采用大面积感光面来降低脉搏跳动对测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不矛盾,前者尽可能利用的是脉搏跳动带来的有用信息,后者尽量降低脉搏跳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第一拉曼强度也可以为舒张期光强,第二拉曼强度也可以为收缩期光强。与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可以为同一脉动周期内的拉曼强度,也可以为不同脉动周期内的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是由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同类感光面采集得到的,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二拉曼强度是由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二同类感光面采集得到的,其中,第一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第二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二预设波长,具有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其中,第一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第二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二拉曼强度。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采用位置差分测量方法处理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以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采用位置差分测量方法需要尽量避开目标部位(例如目标血管),因此,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将感光面尽量设置在远离目标部位的位置处。即可以将用于输出第一拉曼强度的第一同类感光面设置在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距离阈值的位置处,即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距离阈值。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距离阈值,可以为第一同类感光面中与目标部位最接近的感光面的边缘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距离阈值。或者,第一同类感光面与目标部位未接触,第一同类感光面中与目标部位最接近的感光面的中心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距离阈值。将用于输出第二拉曼强度的感光面设置在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六距离阈值的位置处。针对用于输出第二拉曼强度的第二同类感光面设置在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六距离阈值的位置处的理解可以参见针对用于输出第一拉曼强度的第一同类感光面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是相同的同类感光面,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是入射光从不同入射位置入射经传输得到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是不同的同类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因此,如果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包括至少两个,则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可以为同一感光面,所不同的是如果该同类感光面是用于接收与第一拉曼强度对应的拉曼散射光的同类感光面,即是作为第一同类感光面使用的,则拉曼散射光的入射位置是第一入射位置。如果该同类感光面是用于接收与第二拉曼强度对应的拉曼散射光的同类感光面,即是作为第二同类感光面使用的,则拉曼散射光的入射位置是第二入射位置,第一入射位置和第二入射位置是不同入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还可以是不同的同类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一平均光程范围是根据第一光程平均值确定的,第一光程平均值是根据第一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第二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二平均光程范围是根据第二光程平均值确定的,其中,第二光程平均值是根据第二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提高采用基于位置差分测量方法进行组织成分测量得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需要尽量确保第一同类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具有近光程的特点,第二同类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也具有近光程的特点。近光程可以理解为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内。
针对第一同类感光面,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一平均光程范围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确定第一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的第一光程平均值,确定第一光程变化幅度。根据第一光程平均值和第一光程变化幅度,确定第一平均光程范围。示例性的,如第一光程平均值为b,第一光程变化幅度为±40%,则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可以为大于或等于0.6b且小于或等于1.4b。
针对第二同类感光面,第二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二平均光程范围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确定第二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的第二光程平均值,确定第二光程变化幅度。根据第二光程平均值和第二光程变化幅度,确定第二平均光程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光程平均值与第二光程平均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属于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提高基于差分测量方法进行组织成分测量得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需要在合适位置范围内设置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下面以被测组织成分为血糖为例进行说明。针对被测组织成分为血糖来说,目标组织层为真皮层,要求拉曼强度是主要携带真皮层中的组织成分信息的拉曼强度。
其一,如果感光面的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距离过小,则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将主要携带表皮层中的组织成分信息。如果感光面的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距离过大,则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将主要携带皮下脂肪层中的组织成分信息。而真皮层位于表皮层和皮下脂肪层之间,由此可见,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的设置位置需要在一个合适位置范围内选择,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之间的距离不能够过大。
其二,虽然差分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削弱共模干扰,但是差分测量方法在削弱共模干扰的同时也会损失一部分有效信息,即血糖信息。如果两个位置极其接近,则有效信息可能被全部损失。由此可见,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的设置位置需要在一个合适位置范围内选择,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之间的距离不能够过小。
为了实现在合理位置范围内设置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可以根据有效信息测量原则、差分测量精密度优化原则和干扰信号有效消除原则确定。其中,有效信息测量原则可以指两个位置处的拉曼散射光能够尽可能多的携带目标组织层中的组织成分信息,因此,两个位置应该在一个合理位置范围内。差分测量精密度优化原则可以指两个位置之间应具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差分之后仍然保留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干扰信号有效消除原则可以指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小,以提高差分测量方法消除共模干扰的效果。
在合理位置范围内设置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反映在光程上,即是与第一同类感光面对应的第一光程平均值和与第二同类感光面对应的第二光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属于第一光程差范围。其中,第一光程差范围是根据最佳差分光程确定的。最佳差分光程可以是根据上述三个原则中的至少之一确定的。
可以理解到,对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的位置设置要求也同样要求感光面的面积不能过大,否则将影响差分效果,进而影响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尽量实现合理位置范围内设置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反映在光程上,还需要尽量保证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并且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由此可得,与第一同类感光面对应的第一光程平均值和与第二同类感光面对应的第二光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属于第一光程差范围,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并且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光程差范围是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差分光程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被测对象的测量区域确定的情况下,存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差分灵敏度,其中,最佳差分灵敏度可以表示单位被测组织成分浓度变化引起的差分信号的变化最大时的灵敏度,可以根据最佳差分灵敏度确定最佳差分光程,即可以根据差分测量精密度优化原则确定最佳差分光程,由此,将与最佳差分灵敏度对应的光程称为最佳差分光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差分光程后,可以设置上下调整幅度,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差分光程和上下调整幅度,确定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预设源探距离范围内,其中,预设源探距离范围是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浮动基准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基于浮动基准方法,设置感光面的位置。其中,针对浮动基准方法进行如下说明。
对被测对象而言,当入射光进入组织后会发生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吸收作用会直接导致光能量衰减,散射作用则会通过改变光子传输的方向来影响拉曼散射光的分布,拉曼散射光的分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浮动基准方法,针对被测组织成分而言,存在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某位置,在该位置处,由于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对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的影响程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因此,导致拉曼散射光对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变化不敏感。可将具有上述特点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或称参考位置)。基准位置处的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反映了测量过程中对除被测组织成分以外的其它干扰的响应。同时,针对被测组织成分,也存在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某位置,在该位置处的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对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变化的灵敏度大于或等于灵敏度阈值。可以将具有上述特点的位置称为测量位置。测量位置处的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反映了测量过程中对被测组织成分的响应,以及,对除被测组织成分外的其它干扰的响应。并且,基准位置和测量位置因波长而异,因被测对象而异,以及,因测量区域而异,由此可以称基准位置为浮动基准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在浮动基准位置处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主要携带测量过程中除对被测组织成分以外的其它干扰的响应,因此,可以将从浮动基准位置处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拉曼强度引入差分测量中,以最大程度地削弱共模干扰和较小程度地损耗有效信息。基于上述,在被测对象的测量区域确定的情况下,针对第二预设波长,使得M个感光面中至少存在一个感光面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预设源探距离范围内,预设源探距离范围是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浮动基准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确定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使得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预设源探距离范围内。
示例性的,如针对被测对象A的测量区域B,与第二预设波长λ1对应的浮动基准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距离为1.7mm,则与第二预设波长λ1对应的预设源探距离范围可以是1.5mm~1.9mm。
基于上述,可以确定与参考位置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和与测量位置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将与参考位置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所采集的拉曼强度称为第一拉曼强度,将与测量区域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所采集的拉曼强度称为第二拉曼强度。或者,将与测量区域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所采集的拉曼强度称为第一拉曼强度,将与参考位置处对应的同类感光面所采集的拉曼强度称为第二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从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中确定第三拉曼强度。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三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采用非差分测量方法进行组织成分测量,即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三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三拉曼强度是由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同类感光面采集得到的,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和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光程的差值属于第二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在被测对象的测量区域确定的情况下,针对第二预设波长,可以使得用于采集第三拉曼强度的同类感光面中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接近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光程,即使得用于采集第三拉曼强度的同类感光面中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和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光程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光程差范围。与该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光程可以理解为在该第二预设波长下,与被测组织成分灵敏度最大时所对应的光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拉曼强度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感光面采集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处理得到的,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将一个或多个感光面结合使用,以输出一个拉曼强度。在一个或多个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将各个感光面采集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拉曼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将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的感光面称为同类感光面,同类感光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其中,不同感光面结合使用的条件可以为各个感光面接收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在平均光程范围内。平均光程范围可以为由大于或等于第一平均光程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平均光程阈值组成的范围。第一平均光程阈值和第二平均光程阈值可以是根据光程平均值和光程变化幅度确定的。光程平均值是根据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感光面通常会与该感光面对应的放大电路配合使用,以输出一个光强值。为了使得同类感光面可以输出较为准确的拉曼强度,需要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光响应率和与该感光面配合使用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为同一个预设值,在确保每个感光面的光响应率和与该感光面配合使用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同一个预设值的情况下,实现同类感光面输出一个拉曼强度。如果存在感光面的光响应率和与该感光面配合使用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不为同一个预设值,则需要采取相应方法使得乘积为预设值。
可以采用硬件或软件方式实现同类感光面输出一个拉曼强度。
方式一,硬件方式。可以将同类感光面中不同感光面的阴极彼此电连接且阳极彼此电连接,即实现不同感光面之间共阴共阳的电连接。在此情况下,相当于将不同感光面进行并联,以实现一个或多个感光面结合使用,用以输出一个拉曼强度。需要说明的是,需要尽量保证不同感光面的光响应率一致,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拉曼强度。
方式二,软件方式。同类感光面中不同感光面之间的阴极彼此未连接且阳极彼此未连接,即每个感光面单独使用,输出一个光强值。在得到与每个感光面对应的光强值后,可以采用相应算法将同类感光面中各个感光面的光强值进行加权求和,以得到一个拉曼强度。
可选地,与同类感光面对应的拉曼强度可以通过如下公式(2)和(3)确定。
Figure BDA0002943017510000391
其中,I表示与同类感光面对应的拉曼强度,Ii表示与感光面i对应的光强值,i∈{1,2,......,N-1,N},N表示同类感光面包括的感光面的数量,1≤N≤M,M表示感光面的总数量,αi表示与感光面i对应的加权系数,H表示预设值,βi表示与感光面i对应的光响应率,γi表示与感光面i配合使用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在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情况下,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组织成分测量过程中,测量条件的变动可能会淹没微弱的组织成分信号,使得难以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针对可控测量条件,由于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影响测量结果的机理各不相同,因此,难以通过采用数学算法的方式抑制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但可以通过采用有效控制方法,以保证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方式,使得可控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即使得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与随机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水平相当。其中,有效控制方法并不是数学算法,其可以配合硬件设计实现。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可以指在每次组织成分测量时,可控测量条件保持在预设变化范围内,使得可控测量条件保持不变或基本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发明人发现针对可控测量条件的处理,合理的处理方法是采用有效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控制以实现其再现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有效控制方法对可控测量条件进行控制便能够将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由此可以避免采用复杂的数学算法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此外还降低了数据处理难度和减少了数据处理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确定定位特征。根据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其中,测量区域是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区域。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要针对测量姿势再现性和测量区域再现性。其中,测量姿势是指支撑测量部位肢体的姿势。并且在相关技术中,未发现针对测量姿势的相关内容。
其一,测量区域再现性。测量区域的定位偏差是由组织分布的非均匀性以及皮肤表面平坦状态的差异导致的,当测量探头与测量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偏差便会改变光在组织内的传输路径。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需要尽量保证测量区域再现性。
其二,测量姿势再现性。在组织成分测量中,被测对象很难保持同一测量姿势不变,而由于测量姿势变化会导致测量区域的皮肤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光在组织内的传输路径发生变化,因此,测量姿势变化将产生定位误差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其中,皮肤状态可以包括皮肤表面形状和皮肤内部结构,由此可见,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是很有必要的。测量姿势定位的目的在于使得进行组织成分测量时的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即在进行组织成分测量时,如果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则需要将当前测量姿势调整为目标测量姿势,目标测量姿势是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测量姿势。
但实际上,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略的,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未发现测量姿势再现性是影响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相关技术中,通常认为在可控测量条件方面,影响可控测量条件再现性的原因在于测量区域再现性,即如果实现了测量区域再现性,便可以实现从可控测量条件方面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而无需再考虑其它原因。换句话说,在相关技术中,改进方向是围绕如何提高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展开的,并没有发现在可控测量条件方面,测量姿势再现性也是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且,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即便实现了测量区域再现性,但由于当支撑测量部位肢体的姿势发生变化时,测量区域处的皮肤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光在组织内的传输路径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换句话说,仅确保测量区域再现性而忽视测量姿势再现性,也不利于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获取可能性的提高。
其二,未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由于未对影响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没有认识到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成分测量中,认为采用由被测对象自身通过保持身体稳定的方式即可实现测量姿势的控制,即被测对象自身如果认为其身体状态没有变化,则测量姿势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在多数情况下,测量姿势的变化并不能被被测对象感知,由此该种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的方式的误差较大,会对测量结果造成较大干扰。即即使采取方式控制测量姿势,但由于未认识到实现测量姿势再现性的重要性,该方式实质上也无法保证测量姿势再现性。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测量区域再现性,需要尽量保证测量姿势再现性,即实现测量姿势的准确定位。基于上述,测量区域再现性需要以测量姿势再现性为前提,由此,测量区域的定位需要以测量姿势的定位为前提。
在定位过程中,可以根据定位特征进行定位。其中,定位特征可以包括姿势定位特征和区域定位特征,姿势定位特征用于进行测量姿势的定位,区域定位特征用于进行测量区域的定位。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非被测对象,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非被测对象,非被测对象可以包括测量探头或其它装置。定位特征可以包括人为设置的定位特征或被测对象上的固有特征,其中,被测对象上的固有特征可以包括掌纹、指纹、胎记、痣或痦子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采用人为设置定位特征的方式,则由于人为设置的定位特征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褪色,因此,需要再次进行设置,由此可能会引入新的误差而影响了定位精度。而被测对象上的固有特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产生设置误差。
为了降低定位的复杂度,提高定位精度,可以采用将被测对象上的固有特征作为定位特征的设置方式。但即使采用将被测对象上的固有特征作为姿势定位特征的设置方式,由于皮肤内部结构会受到测量姿势变动的影响,这也会产生测量区域的定位偏差,因此,将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上的哪个位置并不是任意的,需要根据测量部位和测量部位与周边部位之间的骨骼与肌肉关系进行确定。示例性的,如测量部位为前臂伸侧,其周边部位包括手腕。针对前臂伸侧,由于手腕状态的改变会极大地影响前臂伸侧的皮肤状态,因此,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可以在前臂伸侧和手背上分别设置定位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存在可以作为定位特征的固有特征,则可以人为设置定位特征。示例性的,如定位特征可以为点状标记点或图形标记点,图形标记点可以包括十字标记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定位特征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和区域定位特征。
根据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其中,目标测量姿势是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测量姿势。在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进行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的定位时,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前提是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在完成测量区域定位后的后续测量过程中,通常测量区域无需再定位,可能还存在需要进行测量姿势定位的情况。其中,完成测量姿势定位的条件是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目标测量姿势是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所述的可能还存在需要进行测量姿势定位的情况的原因在于,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给被测对象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可以采用在非测量时允许测量部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测量时进行测量姿势定位的策略,而在测量时,需要保证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由此,如果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则需要进行测量姿势的调整以保证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基于上述,可以将定位分为首次测量姿势定位、测量区域定位和再次测量姿势定位。其中,首次测量姿势定位可以理解为配合实现测量区域的测量姿势定位。再次测量姿势定位可以理解为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之后且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量姿势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区域定位特征用于进行测量区域定位。将首次测量姿势定位所采用的姿势定位特征称为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将再次测量姿势定位所采用的姿势定位特征称为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区域定位特征、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全部相同、部分相同或全部不同。区域定位特征、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
在进行首次测量姿势定位和测量区域定位时,可以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使得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预设特征相匹配,在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预设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在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由此,完成了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可以理解为将与区域定位特征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其包括将区域定位特征所在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或将与区域定位特征具有关联关系的另一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通过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和区域定位特征,实现了同步完成测量区域的定位和测量姿势的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通过固定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其中,固定部与测量探头是一体的、部分分立的或全部分立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部用于固定测量探头,固定部与测量探头可以是一体的、部分分立的或全部分立的,即固定部可以作为测量探头的组成部分,可以与测量探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还可以部分是测量探头的组成部分,部分与测量探头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固定部可以包括固定座和第一配合件,或,固定部可以包括第二配合件。第一配合件用于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固定座用于设置测量探头。第二配合件用于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如果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第一配合件,则固定座与测量探头是分立的,第一配合件与固定座是一体的或分立的。如果固定部包括第二配合件,则第二配合件与测量探头是一体的或分立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第一配合件。通过固定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通过第一配合件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探头并不是直接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而是通过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在组织成分测量过程中,如果测量探头通过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由于固定座可以较长时间设置于测量区域而不脱离测量区域,因此,可以实现测量探头在测量时设置于固定座,非测量时脱离固定座。并且,由于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因此,在测量探头脱离固定座,后再设置于固定座时,仍然可以维持较好的定位精度,并且降低了测量探头的定位难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区域处皮肤的皮肤状态在通过第一配合件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过程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区域处皮肤的皮肤状态在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的过程中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固定固定座的动作会对对应位置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因此,为了保证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可以使得第一配合件在固定固定座的过程中,保证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指在第一配合件固定固定座的过程中,对应位置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可以包括皮肤形变。相应的,第一预设范围可以包括第一预设形变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固定测量探头的动作会对对应位置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因此,为了保证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可以使得固定座在固定测量探头的过程中,保证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其中,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指在固定座固定测量探头的过程中,对应位置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可以包括皮肤形变。相应的,第二预设范围可以包括第二预设形变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探头在固定座中不产生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测量探头固定于固定座时,也会出现因固定不牢固而影响测量条件再现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尽量保证在组织成分测量过程中,测量探头在固定座中不产生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部包括第二配合件。通过固定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通过第二配合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方式,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所述的通过固定座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直接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即无需固定座,需要第二配合件配合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需固定座可以包括如下两种理解,其一,测量探头上设置有与其一体的起到与独立的固定座相同作用的结构。其二,测量探头上未设置起到与独立的固定座相同作用的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区域处皮肤的皮肤状态在通过第二配合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过程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固定测量探头的动作会对对应位置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因此,为了保证测量区域的定位精度,可以使得第二配合件在固定测量探头的过程中,保证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皮肤状态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可以指在第二配合件固定测量探头的过程中,对应位置的皮肤的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皮肤状态产生的变化可以包括皮肤形变。相应的,第三预设范围可以包括第三预设形变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一投影特征。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光学方法实现,即将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测量区域,其中,第一投影特征是根据光学方法形成的,即由光源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光斑的形状可以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示例性的,如预设形状的光斑为十字光斑。
在获得第一投影特征后,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是否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测量探头和固定部的位置,使得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说明测量探头和固定部当前所在的区域即为测量区域。
采用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获得第一投影特征后,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是否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的位置,使得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说明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当前所在的区域即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下面从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与区域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两个角度说明基于光学方法实现的调整过程。
从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则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即根据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这里所述的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是指区域定位特征被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遮挡,而使得第一投影特征无法投射至区域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如果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不匹配,则至少存在一个第一投影特征可以投射至区域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
其二,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区域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测量探头,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并且采用的是通过设置有固定座的固定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实现的测量探头的定位,则为了能够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调整固定座的位置。在未实现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之前,测量探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调整固定座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两者匹配的情况下,将与固定座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由此,可以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其三,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区域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固定座,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并且采用的是通过设置有固定座的固定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实现的测量探头的定位,则为了能够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调整固定座的位置。在未实现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之前,测量探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调整固定座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两者匹配的情况下,将与固定座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由此,可以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其四,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其他对象,则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则可以采用与将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的类似的方式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在此不再赘述。
从区域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即根据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这里所述的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是指区域定位特征被测量探头和/或固定座遮挡,而使得第一投影特征无法投射至区域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如果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不匹配,则至少存在一个第一投影特征可以投射至区域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
其二,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与测量探头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其三,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则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与固定座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其四,如果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其他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6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7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
通过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一方面由于光源的位置与角度能够灵活调节,使得其可以较为容易地与区域定位特征匹配,因此,区域定位特征可以灵活设置,从而降低了区域定位特征设置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节拉曼散射光斑的形状,更好地实现与区域定位特征的匹配,提高定位精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一目标图像。获取第一模板图像,其中,第一模板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的位置,以获取新的第一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在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图像匹配方法实现,即将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测量区域。其中,第一模板图像可以包括区域定位特征且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一模板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在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的过程中,第一目标图像可能是未包括区域定位特征的目标图像,也可能是包括区域定位特征但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一目标图像的位置不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还可能是包括区域定位特征且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一目标图像的位置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由于第一模板图像包括位于预设位置的区域定位特征,因此,如果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则可以说明第一目标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且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一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换句话说,将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进行匹配的目的在于,使得获取到的第一目标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且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一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说明测量探头和固定部当前所在的区域即为测量区域。其中,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是否匹配可以包括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的相似度。在相似度大于或等于相似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在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不匹配。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的相似度可以包括对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的相似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的结构和区域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和区域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如果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如果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
示例性的,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8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9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二目标图像,其中,第二目标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不为第一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的位置,以获取新的第二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在确定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和/或固定部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成像方法实现,即如果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二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则可以说明完成了测量区域的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区域定位的过程即是确定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二目标图像中的位置是否为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如果区域定位特征在第二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不为第一预设位置,则可以调整测量探头和固定部的位置,以获取新的第二目标图像,直至区域定位特征在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在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说明测量探头和固定部当前所在的区域即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二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区域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二目标图像的结构和区域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的结构和区域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10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区域的定位的示意图。图11中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图11中测量探头和固定座的移动使得两者与区域定位特征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呈现在图像中的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位于第一预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二投影特征。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光学方法实现,即将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目标测量姿势,其中,第二投影特征是根据光学方法形成的,即由光源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形成第二投影特征,光斑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确定。即针对被测对象,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与其匹配的第二投影特征,使得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的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下面从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两个角度说明基于光学方法实现的调整过程。
从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为了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则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测量探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同理,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为了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则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固定座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其二,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测量探头,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测量探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此外,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首次测量姿势的定位,即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这里所述的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是指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被被测对象遮挡,而使得第二投影特征无法投射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不匹配,则至少存在一个第二投影特征可以投射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其他对象,则可以采用与将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类似的方式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在此不再赘述。
其三,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固定座,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固定座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此外,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则可以采用与将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或其他对象类似的方式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在此不再赘述。
其四,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其他对象,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则可以采用与将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将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或其他对象类似的方式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在此不再赘述。
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测量探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同理,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需要使得在首次测量姿势定位阶段,固定座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其二,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与测量探头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其三,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则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与固定座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或其他对象,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其四,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其他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则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图12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
通过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一方面由于光源的位置与角度能够灵活调节,使得其可以较为容易地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匹配,因此,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灵活设置,从而降低了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节拉曼散射光斑的形状,更好地实现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匹配,提高定位精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三目标图像。获取第二模板图像,其中,第二模板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三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在确定新的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图像匹配方法实现,即将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目标测量姿势。其中,第二模板图像可以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二模板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在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的过程中,第三目标图像可能是未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目标图像,也可能是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但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三目标图像的位置不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还可能是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三目标图像的位置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由于第二模板图像包括位于预设位置的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因此,如果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则可以说明第三目标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三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换句话说,将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进行匹配的目的在于,使得获取到的第三目标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三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说明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的结构和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和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如果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如果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
示例性的,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图像匹配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图13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四目标图像,其中,第四目标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不在第二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四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二预设位置。在确定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二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成像方法实现,即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四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二预设位置,则可以说明完成了测量姿势的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姿势定位的过程即是确定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四目标图像中的位置是否为第二预设位置的过程,如果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四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不为第二预设位置,则可以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四目标图像,直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二预设位置。在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二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说明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四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四目标图像的结构和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的结构和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的示意图。图14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如果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在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上文所述的再次测量姿势定位。可以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三投影特征。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光学方法实现,即将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目标测量姿势,其中,第三投影特征是根据光学方法形成的,即由光源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形成第三投影特征,光斑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确定。即针对被测对象,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与其匹配的第三投影特征,使得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的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下面从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两个角度说明基于光学方法实现的调整过程。
从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被测对象,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
其二,如果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测量探头和固定座,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这是由于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之后,测头探头设置于固定座所导致的。
其三,如果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不能设置于测量探头和固定座,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同样是由于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之后,测头探头设置于固定座所导致的。
其四,如果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其他对象,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其他对象,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即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这里所述的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是指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被被测对象遮挡,而使得第三投影特征无法投射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不匹配,则至少存在一个第三投影特征可以投射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所在的位置。
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设置位置角度说明。
其一,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
其二,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与测量探头和固定座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这是由于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之后,测头探头设置于固定座所导致的。
其三,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座,则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与测量探头和固定座是分立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或其他对象。同样是由于在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之后,测头探头设置于固定座所导致的。
其四,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其他对象,则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设置于其他对象,则参见上文对应部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光学方法实现测量姿势的定位,一方面由于光源的位置与角度能够灵活调节,使得其可以较为容易地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匹配,因此,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灵活设置,从而降低了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设置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节拉曼散射光斑的形状,更好地实现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匹配,提高定位精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五目标图像。获取第三模板图像,其中,第三模板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五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在确定新的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图像匹配方法实现,即将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目标测量姿势。其中,第三模板图像可以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三模板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在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的过程中,第五目标图像可能是未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目标图像,也可能是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但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五目标图像的位置不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还可能是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五目标图像的位置为预设位置的目标图像。由于第三模板图像包括位于预设位置的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因此,如果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则可以说明第五目标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五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换句话说,将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进行匹配的目的在于,使得获取到的第五目标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且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五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预设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说明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五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五目标图像的结构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如果用于采集第五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测量探头,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如果用于采集第五目标图像的结构设置于固定座,则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获取第六目标图像,其中,第六目标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不在第三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六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三预设位置。在确定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三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保证使用的灵活性和测量姿势定位的精度,可以采用成像方法实现,即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六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三预设位置,则可以说明完成了测量姿势的定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成像方法实现测量姿势定位的过程即是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六目标图像中的位置是否为第三预设位置的过程,如果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第六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不为第三预设位置,则可以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六目标图像,直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在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的位置为第三预设位置。在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三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说明当前测量姿势即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采集第六目标图像的结构可以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固定座或其他对象。其他对象可以表示除测量探头、固定部和被测对象以外的对象。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可以设置于测量探头、固定座、被测对象和其他对象中的至少一种。针对用于采集第六目标图像的结构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可以参见针对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的结构和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测量姿势定位和/或测量区域定位完成,提示信息的形式包括图像、语音或震动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用户可以及时获知测量姿势定位和/或测量区域定位是否完成,可以在完成测量姿势定位和/或测量区域定位之后,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图像、语音和震动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在确定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且测量探头未设置于固定部的情况下,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在确定固定座未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配合件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测量探头通过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在组织成分测量过程中,固定座可以脱离测量区域,测量探头可以脱离固定座,在需要测量时,如果固定座未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可以通过第一配合件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如果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且测量探头未设置于固定座,则可以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示例性的,如针对短期的随时测量,可以使得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测量探头可以脱离固定座,在需要进行测量时,再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针对长期测量,固定座可以脱离测量区域,测量探头可以脱离固定座,在需要测量时,再通过第一配合件将固定座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固定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操作。
在确定测量探头未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合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测量探头直接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在组织成分测量过程中,测量探头可以脱离测量区域,在需要测量时,再通过第二配合件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为在初始感光面上设置掩膜板后得到的,掩膜板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透光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掩膜板的形状是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目前圆形感光面或方形感光面较为常见,制作工艺难度较小,制作成本较低,而其它形状的感光面通常需要定制,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制作成本较高,因此,如果受限于制作成本,则可以采用在初始感光面上设置掩膜板的方式,其中,初始感光面上被掩膜板遮挡的部分由于掩膜板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透光率阈值而难以接收光强值。
基于上述,可以根据实际所需的形状和面积,设置掩膜板的形状和位置,以实现得到预设形状和面积的感光面。其中,实际所需的形状和面积可以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情况确定。
示例性的,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初始感光面上设置掩膜板得到感光面的示意图。图15中初始感光面为正方形感光面,感光面为圆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均匀。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得被测对象能够在更为宽松的要求下进行组织成分测量,从而更好地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采用保证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均匀的方式实现。同时,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越均匀,对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要求越低,对采用差分测量方法抑制不可控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效果越好,由此,也可以更好地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此外,由于使得入射光的光斑在测量区域上的强度分布均匀的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衰减入射光的光能量,而组织成分测量要求入射光的光能量不能够过小,因此,需要尽量在保证入射光的光斑在测量区域上的强度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入射光的光能量衰减尽可能小。此外,如果入射光是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实现的,则使得入射光的光斑在测量区域上的分布均匀,也减小了光纤抖动对测量结果的不利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光斑面积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得被测对象可以在更为宽松的要求下进行组织成分测量,从而更好地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采用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光斑面积阈值的方式实现。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面积越大,对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要求越低,对采用差分测量方法抑制不可控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的效果越好,由此,也可以更好地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其中,光斑面积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如果入射光是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实现的,则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光斑面积阈值,也减小了光纤抖动对测量结果的不利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需要尽可能保证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其二,尽量减小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不利影响。其二三,尽量保证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保证了上述三个方面。
针对用于实现组织成分的测量装置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通过采用大面积感光面实现较高的接收出射光的稳定性和效率。针对减小不可控测量条件的变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采用差分测量方法实现。针对控制可控测量条件,通过采用有效控制方法实现。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的框图。
如图16所示,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包括光源模块1610、采集模块1620和处理模块1630。
光源模块1610,用于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
采集模块1620,用于获取由测量探头1640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
处理模块1630,用于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并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由于采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因此,实现了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时间门控模块,时间门控模块用于屏蔽荧光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一束入射光通过分光方法照射至不同的入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探头1640包括M个感光面。
采集模块1620包括采集单元。采集单元,用于获取由M个感光面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光强值,得到T个拉曼强度,其中,每个拉曼强度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感光面采集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处理得到的,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面积阈值且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面积连续,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一个拉曼强度,1≤T≤M,以使得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能够采集到与感光面对应的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在目标组织层中的平均光程占总光程的比例大于或等于比例阈值,其中,总光程为拉曼散射光在测量区域内传输的总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是根据测量区域内的组织结构特征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的面积与感光面的感光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比值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比值阈值大于或等于0.04m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与测量区域的表面接触或非接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距测量区域的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且感光面接收拉曼散射光的效率大于或等于效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不同感光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非环形感光面包括扇环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扇形感光面、椭圆形感光面或多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多边形感光面包括正方形感光面、长方形感光面或三角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或非环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为环形感光面,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环形感光面。同类感光面为非环形感光面,包括:在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为独立非环形感光面。在同类感光面包括多个感光面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是根据多个感光面组合形成的非环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包括环形感光面、扇环感光面、扇形感光面、圆形感光面或正方形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同类感光面距目标部位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同类感光面的形状是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包括分解为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分布和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同类感光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同类感光面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最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包括长方形感光面或椭圆形感光面,长方形感光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椭圆形感光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是根据拉曼散射光沿第一方向上的抖动幅度与拉曼散射光沿第二方向上的抖动幅度的比值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的各个部分与对应的入射光所在方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的每个部分与对应的入射光所在方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以实现漫射测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波长特征和/或测量区域特征,确定合适的感光面的设置位置,其中,波长特征可以包括波长的穿透深度,测量区域特征可以包括测量区域的厚度。可选地,通常可以设置感光面的各个部分与对应的入射光所在方向的夹角呈预设角度。
示例性的,如果波长的穿透深度较深和/或测量区域的厚度较薄,则可以设置感光面的位置与对应的入射光的入射位置位于测量区域的异侧。如果波长的穿透深度较浅和/或测量区域的厚度较厚,则可以设置感光面的位置与对应的入射光的入射位置位于测量区域的同侧。
示例性的,图1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漫射测量的示意图。图17中感光面C与入射光之间的夹角为90°,感光面D的位置与入射光的位置位于测量区域的同侧,感光面E的位置与入射光的位置位于测量区域的异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处理模块1630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基于干扰抑制方法处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存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同类感光面,其中,同类感光面用于在不同时刻采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或第二拉曼强度,第一拉曼强度为收缩期光强,第二拉曼强度为舒张期光强,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存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其中,第一同类感光面用于采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第二同类感光面用于采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二拉曼强度,第一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第二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拉曼强度和第二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是相同的同类感光面,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是入射光从不同入射位置入射经传输得到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和第二同类感光面是不同的同类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一平均光程范围是根据第一光程平均值确定的,第一光程平均值是根据第一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第二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属于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其中,第二平均光程范围是根据第二光程平均值确定的,其中,第二光程平均值是根据第二同类感光面的各个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光程平均值与第二光程平均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属于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第二平均光程范围小于或等于第一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光程差范围是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差分光程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一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预设源探距离范围内,其中,预设源探距离范围是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浮动基准位置距入射光的中心的源探距离确定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存在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同类感光面,其中,同类感光面用于采集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三拉曼强度,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第三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不同感光位置接收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平均光程和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最佳光程的差值属于第二光程差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同一感光面的不同部分在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可以为平面感光面或立体感光面,其中,如果感光面的不同部分均在同一平面,则感光面为平面感光面。如果存在感光面的不同部分在不同平面,则感光面为立体感光面。具体采用平面感光面或立体感光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针对接触式测量,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尽可能使得感光面的目标表面与测量区域的皮肤表面之间处于较好的贴合状态。其中,感光面的目标表面表示与测量区域接近的表面。由于测量区域的皮肤表面的平坦程度可能不高,如果采用平面感光面,则可能导致难以实现感光面的目标表面与测量区域的皮肤表面之间处于较好的贴合状态,而立体感光面是存在不同部分处于不同平面的感光面,因此,可以采用立体感光面,并且可以根据测量区域的组织结构特征设置具体立体感光面的形式。
图1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手套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图1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手套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手环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图2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手环形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
图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手臂测量的立体感光面的示意图。图22中,可以根据手臂的组织结构特征设置感光面的不同部分距预设平面的距离。图22中h1和h2表示感光面的不同部分距预设平面的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集在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其中,感光面集包括多个感光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集中包括的每个感光面可以为平面感光面或立体感光面。如果感光面集包括的多个平面感光面,则可以通过采用将这多个平面感光面中的部分平面感光面或全部平面感光面设置于不同平面的方式,实现感光面集呈现的感光面形式是立体感光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由多个平面感光面形成的立体感光面,也可以实现上述针对接触式测量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不同感光面的阳极彼此未电连接、部分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或全部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的每个感光面可以单独使用,在此情况下,M个感光面中不同感光面的阳极未电连接。
M个感光面中的部分感光面可以结合使用,在此情况下,结合使用的不同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
M个感光面中的全部感光面可以结合使用,在此情况下,结合使用的不同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2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不同感光面的阳极电连接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将全部感光面的阳极进行了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光源模块包括光源单元。光源单元,用于在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情况下,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第二确定模块和设置模块。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定位特征。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其中,测量区域是满足可控测量条件的再现性的区域。设置模块,用于将测量探头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定位特征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和区域定位特征。
第二确定模块可以包括第一调整单元和第一确定单元。第一调整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调整被测对象的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定位特征,确定测量区域。
如图2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固定部1650,固定部1650用于将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其中,固定部1650与测量探头1640是一体的、部分分立的或全部分立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24中固定部1650和测量探头1640可以是一体的或分立的。
如图2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部1650包括固定座1651和第一配合件1652。第一配合件1652,用于将固定座1651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固定座1651,用于固定测量探头164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包括第一硬度和第二硬度,其中,第一硬度小于第二硬度,第一硬度是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的过程中所对应的硬度,第二硬度是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后所对应的硬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第一配合件1652能够对固定座1651起到固定作用,需要第一配合件1652较为坚硬。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产生的影响,又需要第一配合件1652具有一定的柔性。由此可见,上述对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提出了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改变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的方式,即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包括第一硬度和第二硬度。其中,第一硬度表示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的过程中所对应的硬度,第二硬度表示第一配件1652件固定固定座1651后所对应的硬度,第一硬度小于第二硬度,上述可以尽量保证第一配件件1652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又可以尽可能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配合件1652包括第一魔术贴或第一松紧带。
示例性的,图2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配合件的示意图。图26中第一配合件1652为魔术贴。由于魔术贴的毛面的材质非常柔软,因此,可以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产生的影响,此时,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为第一硬度。同时,为了使其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可以在第一配合件1652将固定座1651固定后,将勾面粘贴在毛面上,使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增加,此时,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为第二硬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的过程中所对应的硬度为第一硬度,其可以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尽量保证测量区域处皮肤的皮肤的皮肤状态在通过第一配合件1652将固定座1651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过程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硬度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二硬度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满足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要求,除了可以采用上文所述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硬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硬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硬度阈值的材质来制作第一配合件1652的方式,同样也可以实现第一配合件1652能够对固定座1651起到固定作用,且尽可能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产生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硬度阈值和第二硬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27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磁性部1660,第一配合件1652的全部或部分为金属铰链,并且第一磁性部1660配合第一配合件1652以固定固定座1651。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满足第一配合件1652的硬度要求,除了可以采用上文所述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第一配合件1652的全部或部分为金属铰链的方式,同样也可以实现第一配合件1652能够对固定座1651起到固定作用,且尽可能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产生的影响。
针对固定作用,实现方式如下。在第一配合件1652完成对固定座1651的固定后,可以将第一磁性部1660吸附至第一配合件1652,以使第一磁性部1660配合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上述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可以参见图27。图2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配合件的示意图。图27中第一配合件1652的全部为金属铰链。可以在第一配合件1652完成对固定座1651的固定后,将第一磁性部1660吸附至第一配合件1652。第一磁性部1660可以为微型电磁铁。
此外,由于金属铰链是铁磁性金属,而金属易吸热,金属铰链与皮肤直接接触会对皮肤温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金属吸热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影响,可以采用在金属铰链下面放置隔热物的方式。可选地,隔热物可以为绒布。
上述可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由于金属铰链的柔性较好,因此,可以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第一配合件1652完成对固定座1651的固定后,由于第一配合件1652上吸附有第一磁性部1660,两者的配合使得第一配合件1652变得较坚硬,因此,可以实现固定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配合件1652的全部或部分为金属铰链,而金属铰链的柔性较好,其可以降低第一配合件1652固定固定座1651时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尽量保证测量区域处皮肤的皮肤的皮肤状态在通过第一配合件1652将固定座1651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的过程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配合件1652的表面设置有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如下至少一种方式将测量探头1640固定于固定座1651:测量探头1640通过胶带固定于固定座1651。测量探头1640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固定座1651。测量探头1640通过磁力固定于固定座1651。测量探头1640与固定座1651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或等于摩擦系数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实现测量探头1640固定于固定座1651,并保证测量探头1640在固定座1651中不产生移动,可以采用如下至少一种方式。
方式一,可以通过胶带将测量探头1640固定于固定座1651。方式二,可以通过紧固件将测量探头1640固定于固定座1651。方式三,可以通过磁力将测量探头1640固定于固定座1651。方式四,测量探头1640与固定座1651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或等于摩擦系数阈值。可选地,固定座1651的材质为橡胶、铝或塑料。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固定部1650包括第二配合件。第二配合件,用于将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配合件的硬度包括第三硬度和第四硬度,其中,第三硬度小于第四硬度,第三硬度是第二配合件固定测量探头1640的过程中所对应的硬度,第四硬度是第二配合件固定测量探头1640后所对应的硬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配合件包括第二魔术贴或第二松紧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配合件的硬度大于或等于第三硬度阈值小于或等于第四硬度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二磁性部,第二配合件的全部或部分为金属铰链,并且第二磁性部配合第二配合件以固定测量探头164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配合件的表面设置有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针对第二配合件的相关说明可以参见上文对第一配合件1652的说明,在此不再具体赘述。所不同的是,第二配合件用于固定测量探头164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第一投影特征。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如图28~图2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区域定位部1670,区域定位部1670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区域定位部1670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2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区域定位部的示意图。图28中未示出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区域定位部1670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第一投影特征为十字光斑。区域定位特征为十字标记点。
图2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区域定位部的示意图。图29中区域定位部1670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是一体的,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的手背。区域定位部1670用于投射第一投影特征,第一投影特征为十字光斑。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区域定位部1670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区域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在确定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固定部1650的情况下,区域定位特征未设置于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区域定位部1670包括第一激光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激光器可以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以形成第一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目标图像。获取第一模板图像,其中,第一模板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的位置,以获取新的第一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在确定第一目标图像与第一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如图30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3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一图像采集部的示意图。图30中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是一体的,区域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的手背。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用于采集第一目标图像。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可以为图像传感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目标图像,其中,第二目标图像包括区域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不为第一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的位置,以获取新的第二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在确定新的第二目标图像中区域定位特征的位置为第一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将与测量探头1640和/或固定部1650对应的区域确定为测量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二图像采集部,第二图像采集部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二图像采集部用于采集第二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二图像采集部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区域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在确定第二图像采集部设置于固定部1650的情况下,区域定位特征未设置于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调整单元,用于:获取第二投影特征。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如图3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用于投射第二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在确定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设置于固定部1650的情况下,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包括第二激光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激光器可以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以形成第二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调整单元,用于:获取第三目标图像。获取第二模板图像,其中,第二模板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三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在确定新的第三目标图像与第二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如图3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3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第三图像采集部的示意图。图32中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是一体的,第一姿势定位特征设置于被测对象的手背。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用于采集第三目标图像。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可以为图像传感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调整单元,用于:获取第四目标图像,其中,第四目标图像包括第一姿势定位特征。在确定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不在第二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四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二预设位置。在确定新的第四目标图像中第一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二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四图像采集部,第四图像采集部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四图像采集部用于采集第四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四图像采集部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在确定第四图像采集部设置于固定部1650的情况下,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50还可以包括第三确定模块和调整模块。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如果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则在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测量姿势的情况下,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至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调整模块可以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二调整单元和第二确定单元。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三投影特征。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二姿势定位部,第二姿势定位部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二姿势定位部用于投射第三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部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在确定第二姿势定位部设置于固定部1650的情况下,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姿势定位部包括第三激光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三激光器可以投射预设形状的光斑,以形成第三投影特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调整模块可以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三获取单元、第三调整单元和第三确定单元。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五目标图像。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三模板图像,其中,第三模板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第三调整单元,用于在确定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不匹配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五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新的第五目标图像与第三模板图像匹配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五图像采集部,第五图像采集部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五图像采集部用于采集第五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调整模块可以包括第四获取单元、第四调整单元和第四确定单元。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六目标图像,其中,第六目标图像包括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第四调整单元,用于在确定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不在第三预设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当前测量姿势,以获取新的第六目标图像,直至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三预设位置。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新的第六目标图像中第二姿势定位特征的位置在第三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确定当前测量姿势为目标测量姿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第六图像采集部,第六图像采集部设置于被测对象、测量探头1640、固定部1650或其他对象,第六图像采集部用于采集第六目标图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确定第六图像采集部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在确定第六图像采集部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的情况下,第二姿势定位特征未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和固定部165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六图像采集部、第五图像采集部、第四图像采集部、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和第二图像采集部可以不同、部分相同或全部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采用光学方法进行测量区域和测量姿势的定位时,区域定位部1670、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和第二姿势定位部可以是全部相同的、部分相同的或全部不同的,所述的部分相同是指上述三种结构中存在两种是相同的。如果三种结构是全部相同的,则可以说明同一结构可以用于产生第一投影特征、第二投影特征和第三投影特征。上述方式可以实现简化定位结构的复杂度。
当采用图像匹配方法进行测量区域和测量姿势的定位时,用于第一图像采集部1680、第三图像采集部1700和第五图像采集部可以是全部相同的、部分相同的或全部不同的,所述的部分相同是指上述三种结构中存在两种是相同的。如果三种结构是全部相同的,则可以说明同一结构可以用于生成第一目标图像、第三目标图像和第五目标图像。上述方式可以实现简化定位结构的复杂度。
当采用成像方法进行测量区域和测量姿势的定位时,第二图像采集部、第四图像采集部和第六图像采集部可以是全部相同的、部分相同的或全部不同的,所述的部分相同是指上述三种结构中存在两种是相同的。如果三种结构是全部相同的,则可以说明同一结构可以用于产生第二目标图像、第四目标图像和第六目标图像。上述方式可以实现简化定位结构的复杂度。
针对区域定位部1670、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和第二姿势定位部是同一结构。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区域定位特征是完全相同的,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是部分相同的。测量区域为前臂伸侧。
图3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示意图。区域定位部1670、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和第二姿势定位部均包括激光器1和激光器2。激光器1和激光器2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
在进行首次测量姿势定位时,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基座,在未完成首次测量姿势定位前,测量探头1640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一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二投影特征匹配,在两者匹配的情况下,说明完成首次测量姿势定位。
在进行测量区域定位时,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被测对象,根据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调整测量探头1640的位置,直至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一投影特征匹配,在两者匹配的情况下,说明完成测量区域定位。
在测量探头1640设置于被测对象之后,如果当前测量姿势不为目标姿势,则在测量之前,需要进行再次测量姿势定位。根据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调整当前测量姿势,直至第二姿势定位特征与第三投影特征匹配,在两者匹配的情况下,说明完成再次测量姿势定位。
针对区域定位部1670、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以及第二姿势定位部是同一结构。区域定位特征与第二姿势定位特征完全相同,与第一姿势定位特征部分相同。测量区域为前臂伸侧。
图3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测量姿势和测量区域定位的示意图。图34中区域定位部1670和第二姿势定位部均包括激光器3和激光器4。第一姿势定位部1690包括激光器5和激光器6。激光器3和激光器4设置于测量探头1640。激光器5和激光器6设置于基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可以包括提示模块。提示模块,用于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测量姿势定位和/或测量区域定位完成,提示信息的形式包括图像、语音或震动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为在初始感光面上设置掩膜板后得到的,掩膜板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透光率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掩膜板的形状是根据拉曼散射光的抖动分布确定的。
如图3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测量探头1640上设置有第一套筒1710。第一套筒1710的第一端面超出测量探头1640的目标表面,其中,第一端面表示与测量区域接近的端面,测量探头1640的目标表面表示与测量区域接近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屏蔽干扰光,可以在测量探头1640上设置第一套筒1710,使得第一套筒1710上与测量区域接近的端面超出测量探头1640的目标表面。干扰光可以包括表面反射光和/或衍射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套筒1710的第二端面和/或内部的区域设置散射物,其中,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为相对的两个端面,内部的区域包括内部的部分区域或内部的全部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均匀,可以采用在第一套筒1710的相应部分设置散射物的方式。散射物可以包括硫酸纸、硅胶或目标混合物,其中,目标混合物可以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与二氧化钛颗粒的混合物。
如图3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还包括第二套筒1720,第二套筒1720设置于第一套筒1710的目标区域的外部,其中,目标区域表示第一套筒1710超出测量探头1640的目标表面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的光斑尽可能大,可以采用在第一套筒1710的目标区域的外部设置第二套筒1720的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套筒1710设置有散射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果设置有第二套筒1710,则为了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光斑的强度分布均匀,可以采用在第二套筒1710的相应部分设置散射物的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套筒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内径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套筒的第一端面的开孔大于或等于第一套筒的第二端面的开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使得入射光照射至测量区域的的光斑尽可能大,可以采用使第一套筒171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内径阈值,和/或第一套筒1710的第一端面的开孔大于或等于第一套筒1710的第二端面的开孔的方式,即使得接近测量区域的第一套筒1710的端面的开孔大于或等于远离测量区域的第一套筒1710的端面的开孔。
如图38~图3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感光面和测量区域之间填充有折射率匹配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抖动会导致测量区域的皮肤表面不稳定,进而使得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发生变化,影响了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尽量抑制抖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在感光面和测量区域之间填充折射率匹配物,提高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稳定性和效率。
示意性的,以脉搏跳动导致的抖动为例进行说明。脉搏跳动可以通过血管状态反映。图3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未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图37中血管状态1表示血管收缩状态,血管状态2表示血管舒张状态,皮肤状态1表示与血管状态1对应的皮肤状态,皮肤状态2表示与血管状态2对应的皮肤状态。从图37可以看出,抖动会导致测量区域的皮肤表面不稳定,进而使得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发生变化。
图3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
图3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在填充折射率匹配物的情况下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示意图。
从图38和图39可以看出,在感光面和测量区域之间填充折射率匹配物,可以提高感光面接收出射光的稳定性和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M个感光面中的S个感光面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用于滤除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和提取第二预设波长的滤光片,1≤S≤M。滤光片包括长通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或,滤光片包括带阻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获得第二预设波长,可以采用在感光面的表面设置滤光片的方式实现。其中,滤光片可以包括长通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长通滤光片用于尽量滤除第一预设波长(即入射光),带通滤光片用于使得第二预设波长(即拉曼散射光)通过,两者配合实现滤除第一预设波长,测量到第二预设波长。此外,滤光片还可以包括带阻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带阻滤光片用于尽量滤除第一预设波长,带通滤光片用于使得第二预设波长通过,两者配合实现滤除第一预设波长,测量到第二预设波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模块、单元中的任意多个、或其中任意多个的至少部分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单元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被拆分成多个模块来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单元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硬件电路,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s,PLA)、片上系统、基板上的系统、封装上的系统、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可以通过对电路进行集成或封装的任何其他的合理方式的硬件或固件来实现,或以软件、硬件以及固件三种实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以其中任意几种的适当组合来实现。或者,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计算机程序模块,当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被运行时,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
例如,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中的任意多个可以合并在一个模块/单元中实现,或者其中的任意一个模块/单元可以被拆分成多个模块/单元。或者,这些模块/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的至少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模块/单元的至少部分功能相结合,并在一个模块/单元中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硬件电路,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片上系统、基板上的系统、封装上的系统、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可以通过对电路进行集成或封装的任何其他的合理方式等硬件或固件来实现,或以软件、硬件以及固件三种实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以其中任意几种的适当组合来实现。或者,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计算机程序模块,当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被运行时,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组织成分测量装置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组织成分测量方法部分是相对应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部分的描述具体参考组织成分测量方法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图4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图40示出的可穿戴设备40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40所示,可穿戴设备4000包括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第一预设波长和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并根据与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由于采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因此,实现了具有感知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获取到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
如图4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穿戴设备4000还包括卡扣部4010和本体4020。卡扣部4010和本体4020用于配合实现固定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160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图4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装配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穿戴设备4000的质量小于或等于质量阈值,以实现可穿戴设备4000的移动规律与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规律保持一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4000的质量较轻,以实现当将可穿戴设备4000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时,可穿戴设备4000能够跟随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即可穿戴设备4000的移动规律可以与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规律保持一致,由此,使得测量探头1640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上述可以实现测量探头1640接收到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原因在于,如果可穿戴设备4000能够跟随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则可以实现测量探头1640在测量区域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由此,测量探头1640能够接收到从固定的出射位置出射的出射光,这里所述的固定的出射位置表示与测量区域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或基本保持不变的出射位置。同时,在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过程中,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在测量区域上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由此,在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和出射光的出射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尽量保证出射光的平均光程保持不变。
示例性的,图4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可穿戴设备与皮肤抖动规律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使得测量探头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示意图。在皮肤抖动过程中,测量探头1640(图42未示出)能够稳定接收到入射光从测量区域处的入射位置A入射后从测量区域处的出射位置B所出射的出射光。皮肤的移动幅度用ζ1表示,测量探头1640的移动幅度用ζ2表示,ζ1=ζ2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穿戴设备4000使得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小于或等于移动幅度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提高获取真实的被测组织成分信号的可能性,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4000的质量较大,当将可穿戴设备4000设置于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位置时,能够压住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即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小于或等于移动幅度阈值,由此,使得测量探头1640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上述可以实现测量探头1640接收到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原因在于,如果可穿戴设备4000能够压住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则可以尽量保证测量探头1640在测量区域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由此,测量探头1640能够接收到从固定的出射位置出射的出射光。同时,在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过程中,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在测量区域上的相对位置能够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由此,在入射光的入射位置和出射光的出射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尽量保证出射光的平均光程保持不变。
示例性的,图4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在可穿戴设备使得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小于或等于移动幅度阈值的情况下测量探头接收的出射光的平均光程在皮肤抖动过程中保持在预设光程范围内的示意图。图43中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接近于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组织成分测量装置的具体说明可以参见上文对应部分,在此不再具体赘述。此外,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包括处理器,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处理器例如可以包括通用微处理器(例如CPU)、指令集处理器和/或相关芯片组和/或专用微处理器(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等。处理还可以包括用于缓存用途的板载存储器。处理器可以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不同动作的单一处理单元或者是多个处理单元。
在RAM中,存储有组织成分测量装置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ROM以及RAM通过总线彼此相连。处理器通过执行ROM和/或RAM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各种操作。需要注意,所述程序也可以存储在除ROM和RAM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处理也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各种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输入/输出(I/O)接口也连接至总线。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连接至I/O接口的以下部件中的一项或多项: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通信部分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可拆卸介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装置/系统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装置/系统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或闪存)、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uter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上文描述的ROM和/或RAM和/或ROM和RAM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的程序代码。
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装置中限定的上述功能。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描述的系统、装置、模块、单元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模块来实现。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依托于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等有形存储介质。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也可以在网络介质上以信号的形式进行传输、分发,并通过通信部分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网络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具体地,可以利用高级过程和/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或汇编/机器语言来实施这些计算程序。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诸如Java,C++,python,“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或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s,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包括:
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所述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所述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波长和所述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
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所述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以及
根据与所述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包括:
在屏蔽荧光干扰的情况下,获取由所述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时间门控方法屏蔽荧光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同一束所述入射光通过分光方法照射至不同的所述入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探头包括M个感光面;
所述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所述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包括:
获取由所述M个感光面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光强值,得到T个拉曼强度,其中,每个所述拉曼强度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所述感光面采集到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处理得到的,同类感光面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面积阈值且所述同类感光面中每个感光面的面积连续,所述同类感光面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光面,所述同类感光面用于输出一个所述拉曼强度,1≤T≤M,以使得所述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所述感光面能够采集到与所述感光面对应的预设防抖动范围内的出射位置所出射的拉曼散射光的光强值。
7.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包括:
光源模块,用于以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测量区域,所述第一预设波长的入射光通过所述测量区域后从出射位置出射形成至少一束第二预设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波长和所述第二预设波长之间的波长差是根据预设拉曼位移确定的;
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由测量探头采集的与每束所述拉曼散射光对应的拉曼强度,其中,设置有所述测量探头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具有满足分辨预期组织成分浓度变化的信噪比水平;以及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第二预设波长对应的至少一个拉曼强度,确定被测组织成分的浓度。
8.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成分测量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质量小于或等于质量阈值,以实现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移动规律与测量区域处的皮肤抖动规律保持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使得所述测量区域处的皮肤的移动幅度小于或等于移动幅度阈值。
CN202110185770.8A 2021-02-11 2021-02-11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49169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770.8A CN114916908A (zh) 2021-02-11 2021-02-11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770.8A CN114916908A (zh) 2021-02-11 2021-02-11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6908A true CN114916908A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04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5770.8A Pending CN114916908A (zh) 2021-02-11 2021-02-11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1690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7259A (ja) * 1998-01-13 1999-07-27 Hitachi Medical Corp 治療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患者の位置決め装置
US20050075549A1 (en) * 2003-10-02 2005-04-07 Kazuya Kondoh Optic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optic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metho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decision apparatus,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150323882A1 (en) * 2014-05-07 2015-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flec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70205385A1 (en) * 2014-07-21 2017-07-20 7386819 Manitoba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Bone Scan in Meat
CN108814620A (zh) * 2018-05-30 2018-11-16 清华大学 柔性生理信息监测装置
CN111214209A (zh) * 2018-11-27 2020-06-02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感测模块
CN111317442A (zh) * 2018-12-14 2020-06-23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7259A (ja) * 1998-01-13 1999-07-27 Hitachi Medical Corp 治療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患者の位置決め装置
US20050075549A1 (en) * 2003-10-02 2005-04-07 Kazuya Kondoh Optic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optic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metho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decision apparatus,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150323882A1 (en) * 2014-05-07 2015-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flec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70205385A1 (en) * 2014-07-21 2017-07-20 7386819 Manitoba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Bone Scan in Meat
CN108814620A (zh) * 2018-05-30 2018-11-16 清华大学 柔性生理信息监测装置
CN111214209A (zh) * 2018-11-27 2020-06-02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感测模块
CN111317442A (zh) * 2018-12-14 2020-06-23 天津先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成分无创检测装置、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16908A (zh) 基于拉曼光谱的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4B (zh)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3B (zh)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2B (zh)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0B (zh) 检测活体组织成分的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CN114468991B (zh) 抖动影响的抑制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RU2826213C1 (ru)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глюкозы в кров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глюкозы в крови и носимый прибор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глюкозы в крови
WO2022170881A1 (zh) 组织成分测量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RU2826894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состава ткани и носимый прибо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