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6161B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16161B CN114916161B CN202110181547.6A CN202110181547A CN114916161B CN 114916161 B CN114916161 B CN 114916161B CN 202110181547 A CN202110181547 A CN 202110181547A CN 114916161 B CN114916161 B CN 1149161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 connection end
- customer identification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56—Details of interchangeable modules or receptacles therefor, e.g. cartridge mechanisms
- H05K5/0286—Receptacles therefor, e.g. card slots, module sockets, card ground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嵌入式客户识别卡,与第一连接端电连接;卡座,与第二连接端电连接;以及射频芯片,与固定连接端电连接;其中,当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若卡座内未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固定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导通,若卡座内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固定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导通;当固定连接端根据卡座内是否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与第一连接端或第二连接端导通后,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电子设备重新启动。射频芯片通过开关可以选择连接嵌入式客户识别卡或卡座内的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提高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和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切换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如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是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无线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它也是一种将高速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
目前的CPE上设置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卡)卡座属于机械卡座,在SIM卡插拔时,该SIM卡座存在不能识别SIM卡的问题,其对应的抗干扰以及可靠性均弱于eSIM卡(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嵌入式用户识别卡),因而eSIM卡逐渐有取代SIM卡的趋势。
然而,在CPE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管理界面和方式较为复杂,在运维和接入测试时存在特殊的信息需求,因而需要使用SIM卡,此时面临着如何实现SIM卡和eSIM卡的切换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可以提高SIM卡和eSIM卡切换的方便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嵌入式客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
卡座,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卡座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以及
射频芯片,与所述固定连接端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若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导通,若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
当所述固定连接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后,所述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卡座、射频芯片和开关,所述卡座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射频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启动时,判断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
若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导通,以使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
若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以使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通过所述卡座电连接;以及
控制所述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芯片通过开关可以选择连接嵌入式客户识别卡(eSIM卡)或卡座内的插入式客户识别卡(SIM卡),通过开关的切换就可以在嵌入式客户识别卡或插入式客户识别卡之间切换,提高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和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切换的方便性。而且,只有在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才会根据卡座内是否有SIM卡来选择与射频芯片连接的为SIM卡或eSIM卡,电路结构启动完成后,开关保持当前状态直至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卡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卡座中支架、连接件和检测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结构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1所示卡座中支架、连接件和检测弹片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结构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检测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电路板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9所示电路板中卡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可以为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设备,如路由器、手机、网络转换器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客户前置设备1用于实现网络接入功能,其可以将运营商公网WAN转换到用户家庭局域网LAN。按目前的互联网宽带接入方式,可分为FTTH(光纤接入),DSL(数字电话线路接入),Cable(有线电视线接入),Mobile(移动接入,即无线CPE)等。客户前置设备1也是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无线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它能够将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可支持多个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接入网络。
在一实施例中,客户前置设备1包括壳体12和电路板(未图示)以及设于壳体12的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电性连接至电路板。壳体12形成安装空腔,电路板和射频系统安装于安装空腔,并由壳体12起到支撑、定位和保护作用。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壳体12大致呈圆筒状,客户前置设备1的外观主要由壳体12来呈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2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棱柱形等。电路板可以设置有多个暴露于壳体12的接口13,这些接口13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接口13包括电源接口131、USB接口133、网线接口135、电话接口136等。电源接口131用于接通外部电源以利用外部电源为客户前置设备1供电,USB接口133可用于客户前置设备1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电话接口136可用于外接固定电话机。当然,USB接口133和电源接口131可以集成为一体,以简化客户前置设备1的接口13的布置。网线接口135可以进一步包括有线网络接入端以及有线网络输出端。客户前置设备1可通过有线网络接入端连入网络,再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有线网络输出端连接至其他设备。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线接口135和电话接口136可以集成为一体,以简化客户前置设备1的接口13的布置。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有线网络输出端可以缺省,即客户前置设备1采用有线网络输入端接入网络后,利用射频系统将有线网络转化为无线网络(例如WiFi)以供外部设备接入网络。当然,有线网络接入端和有线网络输出端均可以省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客户前置设备1可通过射频系统接入蜂窝网络(又称移动网络),再转化为WiFi信号以供外部设备接入网络。电路板还可以设置暴露于壳体12的卡座380,卡座380可以用于用户插拔SIM卡。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射频芯片320、开关340、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eSIM卡)和卡座380。开关340包括固定连接端342、第一连接端344和第二连接端346,固定连接端342可以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与第一连接端344电连接。卡座380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SIM卡),卡座380与第二连接端346电连接。射频芯片320与固定连接端342电连接。
其中,当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若卡座380内未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则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导通,若卡座380内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则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当固定连接端342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后,开关340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
射频芯片320通过开关340可以选择连接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或卡座380内的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切换,只需要控制开关340的切换就可以在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或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之间切换,提高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和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切换的方便性。而且,只有在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才会根据卡座380内是否有SIM卡来选择与射频芯片320连接的为SIM卡或eSIM卡,电路结构启动完成后,开关340保持当前状态直至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
可以理解的是,嵌入式客户识别卡(eSIM卡)为固定在电子设备内的芯片,插入式客户识别卡(SIM卡)可插拔的安装于电子设备中。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当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射频芯片320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当射频芯片320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射频芯片320控制开关340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
射频芯片320用于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具体的,若卡座380内未有客户识别卡,则射频芯片320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导通,若卡座380内具有客户识别卡,则射频芯片320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当射频芯片320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射频芯片320控制开关340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
示例性地,射频芯片320包括检测引脚322,卡座380包括检测部382,检测引脚322与检测部382电连接。当射频芯片320的检测引脚322检测到检测部382的电平为第一电平时,射频芯片320确定卡座380内未有客户识别卡;当射频芯片320的检测引脚322检测到检测部382的电平为第二电平时,射频芯片320确定卡座380内具有客户识别卡,第二电平不同于第一电平。
射频芯片320还可以包括控制引脚324,射频芯片320根据检测部382的电平确定卡座380内是否具有SIM卡后,通过控制引脚324控制开关340的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连接。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还可以包括开关控制器330,开关控制器330的输入端与卡座380电连接,开关控制器330的输出端与开关340电连接,开关控制器330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控制开关340。
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中开关控制器330来控制开关340,开关控制器330可以为处理器或其他芯片,处理器可以与卡座380电连接,并获取卡座380内是否具有SIM卡。然后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SIM卡来控制开关340,以使SIM卡或eSIM卡与射频芯片320电连接。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开关340包括控制端348,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
开关340的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会有不同的信号。例如,若卡座380内未有SIM卡,则卡座380的检测部382为低电平,若卡座380内有SIM卡,则卡座380的检测部382位高电平。开关340的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的检测部382的高电平或低电平进行控制。例如,检测部382的低电平可以使控制端348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导通,即让射频芯片320与eSIM卡连接,检测部382的高电平可以使控制端348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二连接端346导通,即让射频芯片320与SIM卡连接。卡座380通过其电平变化可以快速控制开关340切换,切换速度快。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
开关340的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内是否有SIM卡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控制端348可以与卡座380断开连接,开关340不再被卡座380影响。其中,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可以通过开关340内的选择开关单元或开关340外独立的另一开关实现。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的断开可以为开关内部的功能部件控制,也可以为开关外的其他功能元件控制如射频芯片或处理器等。
其中,当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内是否具有客户识别卡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直至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
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开关340的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开关340的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的电平选择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与固定连接端342导通,然后射频芯片320或开关340或其他功能元件将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从而使固定连接端342固定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连接,在电子设备1未关机前,射频芯片320固定与SIM卡或eSIM卡连接。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时,开关340的控制端348默认与卡座380电连接,重新根据卡座380内是否有SIM卡选择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与固定连接端342导通。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射频芯片320与控制端348电连接;当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射频芯片320控制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控制端348控制固定连接端342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导通之后,射频芯片320控制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
电子设备1上电启动时,射频芯片320控制开关340的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开关340的控制端348根据卡座380的电平选择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与固定连接端342导通,然后射频芯片320将控制端348与卡座380断开连接,从而使固定连接端342固定与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连接,在电子设备1未关机前,射频芯片320固定与SIM卡或eSIM卡连接。电子设备1重新启动时,射频芯片320控制开关340的控制端348与卡座380电连接,重新根据卡座380内是否有SIM卡选择第一连接端344或第二连接端346与固定连接端342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设备1未关机前,电子设备1的射频芯片320或处理器等功能单元可以接收切换指令,如接收其他设备如手机的控制指令,以控制开关340切换。如使与固定连接端342连接的第二连接端346切换为第一连接端344,即将与射频芯片320连接的eSIM卡切换为SIM卡。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的切换按钮控制开关340切换。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还包括电源管理电路350,开关340还包括电源输入端343、电源第一输出端345和电源第二输出端347,电源输入端343与电源管理电路350电连接,电源第一输出端345与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60电连接,电源第二输出端347与卡座380电连接,若卡座380内未有客户识别卡,则电源输入端343与电源第一输出端345导通,若卡座380内具有客户识别卡,则电源输入端343与电源第二输出端347。不工作的SIM卡或eSIM卡不需要供电,SIM卡电路和eSIM卡电路相互隔离,减小相互之间的干扰。
请结合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卡座的分解示意图。卡座380还可以包括支架120、连接件140和检测弹片160,连接件140和检测弹片160均设置于支架120,当SIM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电连接,当SIM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间隔设置。通过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的连接状态可以判断是否有SIM卡插入卡座380。其中,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物理上抵接和分离可以准确的得到SIM卡是否插入卡座380,从而提高检测SIM卡是否插入卡座380的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卡座内设置有与SIM卡连接的检测电路,当SIM卡未插入卡座时,检测电路断路,当SIM卡插入卡座时,检测电路与SIM卡电连接从而形成回路,进而检测到SIM卡插入到卡座。但是若SIM卡插入卡座不到位或SIM卡无效,则无法有效检测。
本实施例通过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的物理连接来检测是否有SIM卡插入卡座380。当SIM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抵接实现电连接,当SIM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被SIM卡挤压使其与连接件140分离,使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间隔设置,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不再被连接件140影响。例如,当SIM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电连接,连接件140会影响检测弹片160的电平,如使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低电平,当SIM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被SIM卡挤压使其与连接件140分离,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不再被连接件140拉低,检测弹片160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弹片160的电平变化识别确定是否有SIM卡插入,检测弹片160的电平变化由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的物理连接或物理分离确定,即使SIM卡插入卡座380不到位或SIM卡无效等均不影响检测弹片160的检测,可以准确的检测SIM卡是否插入卡座380。
请结合图12、图13和图14,图12为图11所示卡座中支架、连接件和检测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结构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4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140可以包括连接部142和阻挡部144,连接部142与支架120连接,连接部142与检测弹片160间隔设置,阻挡部144自连接部142向检测弹片160突起,且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阻挡部144抵接,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阻挡部144分离。通过突出于连接部142的阻挡部144可以阻挡检测弹片160,从而使其与检测弹片160抵接和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阻挡部144抵接检测弹片160并使检测弹片160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使检测弹片160与阻挡部144紧紧抵接,保证了检测弹片160和阻挡部144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将挤压弹性弹片,因为阻挡部144突出于连接部142,所以弹性弹片可以根据外力方便的挤开阻挡部144,从而与阻挡部144分离,并与连接件140间隔开。
卡座380还可以包括顶壳180,顶壳180安装于支架120,并与支架120形成一容纳空间190,容纳空间190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
请结合图15,图15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20可以包括底板122和侧板124,侧板124突出于底板122,底板122通过侧板124连接于顶壳180,底板122、侧板124和顶壳180围绕形成该容纳空间190。检测弹片160设置于侧板124,连接件140设置于底板122。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在空间上错开,也可以理解为检测弹片160位于连接件140上方,方便检测弹片160和连接件140抵接和分离。
其中,连接部142可以设置于底板122,阻挡部144朝向顶壳180突出,即阻挡部144设置在底板122和顶壳180之间,方便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底板122和顶壳180之间的容纳空间190时顶开阻挡部144。其中,连接部142也可以设置于底板122背离顶壳180一侧,也可以设置于底板122朝向顶壳180一侧,连接部142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螺接等方式固定于底板122。连接部142也可以嵌入设置在底板122,如通过注塑等方式嵌入底板122。
阻挡部144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阻挡部144具有弹性。阻挡部144可以弯曲连接于连接部142,即阻挡部144与连接部142之间呈预设角度,预设角度可以大于90度,如120度、135度、150度等。阻挡部144可以设置在连接件140的边缘,阻挡部144与连接部142之间具有间隙,阻挡部144可以仅一端连接于连接部142,从而使阻挡部144容易产生弹性形变,方便抵接检测弹片160,也方便与检测弹片160分离。连接件140可以为一金属连接件140,即连接部142的材料也可以为金属材料。当然,连接部142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如塑料等。
可以理解的,顶壳18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顶壳180硬度较大,可以很好的保护顶壳180下的SIM卡,而且金属材料的顶壳180可以作为卡座380的地,提高卡座380内SIM卡信号的稳定性。检测弹片160设置于支架120,支架120的材料可以为非导电材料如塑料等,支架120不导电,支架120不会影响检测弹片的电平。检测弹片160与顶壳180始终间隔设置,检测弹片160不会被顶壳180的地拉低,即顶壳不会影响检测弹片160的检测。
请结合图16、图17和图18,图16为图11所示卡座中支架、连接件和检测弹片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结构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8为图11所示的卡座中检测弹片的结构示意图。检测弹片160包括固定部162和弹性部164,固定部162与底板边缘连接,弹性部164具有弹性。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弹性部164抵接阻挡部144,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弹性部164产生弹性形变并与阻挡部144分离。检测弹片160可以为一金属弹片,弹性部164的材料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弹性部164既具有弹性又能够导电。弹性部164通过固定部162连接于底板边缘,弹性部164为自由端,弹性部164容易被SIM卡挤压与阻挡部144分离,当SIM卡拔出时,弹性部164因为弹性恢复力可以方便的回弹,从而与阻挡部144抵接。
固定部162和弹性部164可以直接连接,即固定部162和弹性部164组成检测弹片160。固定部162和弹性部164也可以通过中间部连接。其中,检测弹片160也可以由金属和非导电部如塑料拼接形成,弹性部164的材料为金属,固定部162的材料可以为塑料,弹性部164与固定部162固定连接,如弹性部164部分卡入固定部162内或弹性部164和固定部162通过注塑方式拼接形成等。
底板122设有第一缺口1222,阻挡部144设置于第一缺口1222,检测弹片从底板122边缘弯折设置于第一缺口1222。检测弹片弯折延伸,弹性部164具有较大的弯折角度,能够提供较大的移动距离,SIM卡插入卡座380时,可以推动弹性部164移动较大的距离,与连接部142抵接或分离非常明显,即使SIM卡插入不到位也可以很好的将弹性部164和阻挡部144分离。另外,固定部162与底板边缘连接,弹性部164设置于第一缺口1222不会增加卡座380的整体体积,使卡座380整体结构紧凑小巧。同样的,阻挡部144设置于第一缺口1222,可以很好的阻挡弹性部164,又可以减少其占用的空间。其中,阻挡部144朝向顶壳180的表面可以不超过底板122朝向顶壳180的表面,不影响SIM卡插拔。当然,阻挡部144朝向顶壳180的表面也可以超过底板122朝向顶壳180的表面。
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弹性部164设置于底板122和阻挡部144之间,弹性部164朝向阻挡部144一侧与阻挡部144抵接,弹性部164背离阻挡部144一侧与底板122抵接。弹性部164靠近固定部162的一端抵接阻挡部144,弹性部164远离固定部162的一端抵接底板122,阻挡部144和底部位于弹性部164两侧,并使弹性部164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可以很好的限制弹性部164。其中,弹性部164设置在第一缺口1222内,弹性部164可以抵接底板122形成第一缺口1222的侧壁,弹性部164还包括超出侧壁的部分,超出侧壁的部分可以被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挤压推开。
弹性部164远离固定部162的一端可以包括抵接部1642和翘曲部1644,翘曲部1644位于弹性部164的末端,即固定部162通过抵接部1642连接翘曲部1644,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抵接部1642抵接底板122,翘曲部1644与底板122间隔,翘曲部1644从抵接部1642朝远离底板122的方向延伸,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拔出时,翘曲部1644能够使弹性部164提供更好的弹性力,使弹性部164恢复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前的状态。
可选的,连接件可以具有一容纳结构,当SIM卡未插入卡座时,检测弹片包括位于容纳结构内的弹性结构,且弹性结构与形成容纳结构的侧壁抵接,从而实现检测弹片和连接件的电连接。当SIM卡插入卡座时,弹性结构与连接件分离。例如,容纳结构为一凹槽,弹性结构从凹槽的槽口出离开并与连接件分离。又例如,容纳结构为一容纳孔,弹性结构产生弹性形变,从容纳孔的一侧弯曲离开。
请参阅图19至图21,图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电路板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9所示电路板中卡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电路板10包括基板200和卡座380,其中,卡座380设置于基板200上。
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一电平,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二电平,第二电平不同于第一电平。
具体的,连接件140包括焊接端146,焊接端146与基板200上的第一焊盘210电连接,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第一焊盘210通过连接件140与检测弹片160电连接,第一焊盘210使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一电平。基板200上的第一焊盘210通过焊接端146与连接件140电连接,连接件140与检测弹片160电连接,从而使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一电平。
基板200包括第二焊盘220,第二焊盘220与检测弹片160电性连接,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第二焊盘220使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二电平。示例性地,第二焊盘220可以与检测弹片160的固定部162的远离顶壳的一端电连接。
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分离,基板200上的第二焊盘220使检测弹片160的电平为第二电平。第二焊盘的电平和检测弹片的电平相等,检测弹片除了第二焊盘,没有其他的电路连接,此时电路板上的第二焊盘的电平为高电平,则检测弹片的电平为高电平。
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电连接,检测弹片的电平不仅收到与电路板上与第二焊盘连接的电路影响,还受连接件连接的电路影响,从而使检测弹片的电平为第一电平。如,第一焊盘为低电平或接地,其可以将与其电连接的连接件、检测弹片的电平均拉低。
示例性地,第一电平的电压可以低于第二电平的电压。例如,第一焊盘210提供的第一电平为低电平如小于0.3V或0.5V等,第二焊盘220提供的第二电平为高电平如大于1.5V或大于3V等。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未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电连接,检测弹片160的电平被与第一焊盘210电连接的连接件140拉低。当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插入卡座380时,检测弹片160与连接件140分离,检测弹片160的电平由与其电连接的第二焊盘220提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具体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卡座、射频芯片和开关,卡座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固定连接端与射频芯片电连接,第一连接端与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第二连接端与卡座电连接;控制方法包括:
401,当电子设备启动时,判断卡座内是否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
402,若卡座内未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固定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导通,以使射频芯片与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
403,若卡座内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固定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导通,以使射频芯片与插入式客户识别卡通过卡座电连接。
404,控制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射频芯片通过开关可以选择连接嵌入式客户识别卡3(eSIM卡)或卡座380内的插入式客户识别卡400(SIM卡),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切换,只需要控制开关的切换就可以在嵌入式客户识别卡或插入式客户识别卡之间切换,提高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和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切换的方便性。而且,只有在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才会根据卡座内是否有SIM卡来选择与射频芯片连接的为SIM卡或eSIM卡,电路结构启动完成后,开关保持当前状态直至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开关的方式可采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具有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中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同样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应用到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中,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嵌入式客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
卡座,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卡座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以及
射频芯片,与所述固定连接端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若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导通,若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
当所述固定连接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后,所述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所述开关包括控制端,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控制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
所述控制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之后,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断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射频芯片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
当所述射频芯片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之后,所述射频芯片控制所述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芯片包括检测引脚,所述卡座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引脚与所述检测部电连接;
当所述检测引脚检测到所述检测部的电平为第一电平时,所述射频芯片确定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
当所述检测引脚检测到所述检测部的电平为第二电平时,所述射频芯片确定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第二电平不同于所述第一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开关控制器,所述开关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开关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连接,所述开关控制器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控制所述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
所述控制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之后,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断开连接,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控制端电连接;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启动时,所述射频芯片控制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控制端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之后,所述射频芯片控制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断开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源管理电路,所述开关还包括电源输入端、电源第一输出端和电源第二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所述电源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若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第一输出端导通,若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第二输出端导通。
8.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嵌入式客户识别卡、卡座、射频芯片和开关,所述卡座用于收容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所述开关包括固定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控制端,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射频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电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启动时,通过所述控制端判断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插入式客户识别卡;
若所述卡座内未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导通,以使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嵌入式客户识别卡电连接;
若所述卡座内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则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以使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通过所述卡座电连接;以及
控制所述开关保持当前导通状态直至所述电子设备重新启动,其中,所述控制端根据所述卡座内是否具有所述插入式客户识别卡控制所述固定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导通之后,所述控制端与所述卡座断开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81547.6A CN114916161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81547.6A CN114916161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16161A CN114916161A (zh) | 2022-08-16 |
CN114916161B true CN114916161B (zh) | 2024-02-27 |
Family
ID=8276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81547.6A Active CN114916161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9161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9212B (zh) * | 2022-09-21 | 2025-03-18 | 高新兴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esim卡的电路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84293A (zh) * | 2007-12-13 | 2008-05-21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电话双卡智能切换方法 |
CN102123380A (zh) * | 2011-03-15 | 2011-07-13 |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终端及其多sim卡连接装置 |
CN202121792U (zh) * | 2011-03-07 | 2012-01-18 | 禾苗通信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 双客户识别模板切换电路以及带该电路的手机终端 |
CN205721801U (zh) * | 2016-04-18 | 2016-11-23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身份识别卡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
CN205721802U (zh) * | 2016-04-18 | 2016-11-23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身份识别卡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
CN106604261A (zh) * | 2015-10-15 | 2017-04-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业务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257734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实现用户识别卡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CN110086491A (zh) * | 2019-04-30 | 2019-08-02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远程通信单元内SIM和eSIM硬件智能切换装置 |
CN110621013A (zh) * | 2019-08-30 | 2019-12-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2232096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检测器、读卡装置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45292B1 (ko) * | 2013-01-21 | 2019-1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카드 오삽입 인식을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것의 운용 방법 |
CN111858422B (zh) * | 2019-04-26 | 2023-09-15 |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集成接口及具有所述集成接口的电子装置 |
-
2021
- 2021-02-09 CN CN202110181547.6A patent/CN1149161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84293A (zh) * | 2007-12-13 | 2008-05-21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电话双卡智能切换方法 |
CN202121792U (zh) * | 2011-03-07 | 2012-01-18 | 禾苗通信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 双客户识别模板切换电路以及带该电路的手机终端 |
CN102123380A (zh) * | 2011-03-15 | 2011-07-13 |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终端及其多sim卡连接装置 |
CN106604261A (zh) * | 2015-10-15 | 2017-04-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业务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CN205721801U (zh) * | 2016-04-18 | 2016-11-23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身份识别卡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
CN205721802U (zh) * | 2016-04-18 | 2016-11-23 |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用户身份识别卡的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
CN109257734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实现用户识别卡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CN110086491A (zh) * | 2019-04-30 | 2019-08-02 |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远程通信单元内SIM和eSIM硬件智能切换装置 |
CN110621013A (zh) * | 2019-08-30 | 2019-12-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2232096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检测器、读卡装置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16161A (zh) | 202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20395B2 (en) | Mobile terminal | |
US9985674B2 (en) | SIM card connector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IM card connector | |
EP1613027B1 (en) | Contac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6452402B1 (en) |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external device being connected | |
US10381759B2 (en) | Card socket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KR20120057039A (ko) | 삽입 감지용 유에스비 커넥터 | |
US20150173245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circuit board in contact with a case | |
EP3128623B1 (en) | Sim card connector | |
CN114916161B (zh)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
CN113225626B (zh) | 电子设备和客户前置设备 | |
WO2009111250A1 (en) | Battery interface assembly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2162649B (zh) | 主动笔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029818A (zh) | 可插拔的卡座模组及电子设备 | |
JP2002261522A (ja) | 移動体通信端末用アンテナ装置 | |
CN114094397B (zh) | 卡连接器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 |
CN102420882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防止用户识别卡热插拔的装置 | |
JP3564375B2 (ja) | 接続用端子の瞬断検出装置 | |
CN114552253A (zh) | 电子设备、电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 |
US7404723B1 (en) | Card connector | |
CN114915312A (zh) |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
CN107888216B (zh) | 一种适用于终端的卡座、正式卡托、试用卡托及插卡装置 | |
KR100701942B1 (ko) | 심카드가 장착되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 |
CN220292074U (zh) | 热像仪 | |
CN113889810A (zh) | 压合结构、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 |
JPH09147996A (ja) | 切換スイッチ付コネクタ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