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901158B -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158B
CN114901158B CN202080078393.1A CN202080078393A CN114901158B CN 114901158 B CN114901158 B CN 114901158B CN 202080078393 A CN202080078393 A CN 202080078393A CN 114901158 B CN114901158 B CN 114901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l end
proximal end
distal
stopper
proces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83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1158A (zh
Inventor
石兵纯
时百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Anjisi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Anjisi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Anjisi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Anjisi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01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1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68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U-shaped staples or clamps, e.g. without a forming anvil
    • A61B17/0684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U-shaped staples or clamps, e.g. without a forming anvil having a forming anvil staying above the tissue during stap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61B17/072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 A61B17/07207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for applying a row of staples in a single action, e.g.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imultaneously the staples being applied sequential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8Wound clamps or clips, i.e. not or only partly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Devices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edges of a wound
    • A61B17/083Clips, e.g.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wound clamps, e.g. containing only one clamp or staple; Wound clamp magaz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09Implements for ligaturing other than by clamps or clips, e.g. using a loop with a slip knot
    • A61B17/12013Implements for ligaturing other than by clamps or clips, e.g. using a loop with a slip knot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7Spring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or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8Accessories or related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90/0807Indication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处理单元(11)、输送组件及操作组件。处理单元(11)包括囊体(111)及夹臂(112),囊体(111)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40,40a,40b)。输送管(21)远端及/或囊体(111)近端还具有能沿输送管(21)的径向扩张与收缩的第二限位部(50,50a,50b,50c,50d)。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不仅增强囊体(111)与输送管(21)之间的结合,便于对夹臂(112)进行张开和闭合操作,而且还使得处理单元不会因外扩的第一限位部(40,40a,40b)而对输送管(21)内壁产生干涉或卡顿,能保证处理单元(11)在输送管(21)内的移动顺畅,进而使得处理单元(11)在被释放前能实现有效重复开闭。还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的使用方法。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9年11月14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1111454.5,发明名称为“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及本申请要求2020年2月1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010099167.3,发明名称为“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内窥镜诞生50多年来,经历了从疾病诊断到疾病治疗的阶段,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已经十分有效和可靠,其中软式内窥镜因其不需要外科开腹、微创的特性,在消化、妇科、泌尿、呼吸道及心脑血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与软式内窥镜相配合的手术器械提出了微小化、可操作性与高度柔性相结合的技术要求。生物的胃、肠道经常会因为各种疾病或意外损伤或内镜诊疗术中的损伤而导致出血或粘膜损伤甚至穿孔。临床中,可以通过止血夹子机械压迫止血,止血夹能够抓取伤口周围的组织并暂时将伤口边缘保持在一起以闭合伤口,其也被应用于创面缝合。手术中有时需要不止一个止血夹,频繁的器械切换会降低手术效率,提升患者风险。
由于内窥镜器械通道直径在2.8mm至3.2mm之间,且会在反镜手术中出现180°以上的弯曲,如何保证在上述极限弯曲姿态下实现微创多发止血夹自由旋转、输送、前后切换与重复开闭功能的精密结合是传统多发止血夹需要克服的问题。传统的多发止血夹,其输送管内设有多个夹子单元,后方夹子单元可能受到前方夹子单元的干涉而卡顿,同时由于多个夹子单元收容在输送管内部导致在极限弯曲姿态下无法顺利通过弯曲的输送管腔道,也无法在夹子单元伸出输送管后实现稳定的重复开闭。
申请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包括囊体以及夹臂,所述夹臂容纳于所述囊体内并能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所述囊体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输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单元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具有朝向所述输送管轴心延伸的挡台,以及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操纵构件,所述操纵构件能够驱动所述处理单元从最远端处理单元结合与输送管远端的结合配置向最远端处理单元脱离于输送管远端释放配置切换;操作组件,包括与所述输送管的近端结合的手柄部,以及套设于所述手柄部且与所述操纵构件的近端相结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用以驱动所述操纵构件移动;其中,所述输送管远端及/或所述囊体近端还具有用以与所述挡台相抵持、能沿所述输送管的径向扩张与收缩的第二限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挡台的近端,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靠近所述囊体轴心的内收部,所述内收部用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持,并限位所述囊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释放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挡台形成第一通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径中的较小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用以容置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延伸部、以及套设于所述延伸部近端侧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内侧面抵持于所述延伸部的外侧面,并用以收拢所述内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基部容置于所述囊体的近端,所述第一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凸部伸出于所述囊体的侧壁,并限位于所述挡台近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的面夹角小于等于30°,且所述第一基部的近端端面上设置有致变部,所述致变部用以在所述第一基部受力时使所述第一基部发生变形或失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致变部贯穿所述第一基部的近端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纵构件的远端侧沿径向凸设有头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中心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能够供所述头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最小内径小于所述头部最大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囊体的近端,所述底座内具有用以容置所述第一基部的容置腔,且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凸部伸出的第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挡台内并卡接于所述挡台,在释放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操纵构件作用下变形或失效并与所述挡台解除卡接,所述挡台形成的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端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内径自所述输送管的近端朝向所述输送管的远端方向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并容置于所述挡台的近端侧,在未受径向力状态下,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远端内径小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外径,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内径大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远端与所述内收部相抵持,所述挡台的近端抵持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端面,所述操纵构件能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所述夹臂;在释放配置下,所述滑动部的近端侧移动解除所述操纵构件与所述处理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结合关系,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挡台的结合失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所述输送管的周向间隔排布且向输送管远端聚拢的数个齿部,所述齿部的远端面用以与所述内收部抵持,所述齿部的近端侧用以与外扩的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基部以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基部容置于所述囊体内,所述第二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部伸出于所述囊体的侧壁,并限位所述挡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部的数量设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二基部的周向方向相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设有能提供变形余量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及/或,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自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的近端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周向相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纵构件的远端侧构造为头部、内凹部与肩部;以及,所述夹臂近端侧具有供所述内凹部穿行并固定的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分别抵持于所述头部的近端侧以及所述肩部的远端侧,且所述卡固件在受到预定力时失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包括一对穿设于所述夹臂近端侧的销片,所述销片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一端一体成型成U状或者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挡条,所述挡条用以限位所述销片并将所述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夹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部的远端面向中轴内倾以确保所述操纵构件卡固于所述卡固件的近端,从而带动所述处理单元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包括自所述夹臂的臂面向内过渡并形成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与所述夹臂围设并形成用以卡抵所述内凹部的两个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设置于两所述夹臂之间的限位构造,在闭合配置下,所述操纵构件穿行于所述限位构造且被所述限位构造限定为所述头部向近侧抵持于所述卡固件的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臂近端的部分侧壁向外延伸并形成有锁定部,所述囊体的部分侧壁向内弯折并在所述囊体的侧壁上形成卡孔部,所述卡孔部与所述锁定部适配并能限制所述夹臂朝向所述囊体远端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包括相对位于远端的第一管和相对位于近端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固定于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由扁丝绕制而成,所述第二管由圆丝绕制而成,所述第一管用以容置所述处理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输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组件的输送管,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推送管,以及穿设于所述推送管的操纵构件,其中所述推送管的远端抵持于近侧的所述处理单元;操作组件,包括与所述输送管的近端相结合的手柄部;与所述操纵构件近端相结合的滑动部,以控制远端所述处理单元的开闭与释放;以及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上的推送组件,其中所述推送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推送管近端的固定座;其中所述手柄部上设有用于供固定座滑行的滑槽,且所述手柄部沿所述滑槽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座相配合、指示所述处理单元数量的标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送组件还包括锁定件及复位件,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锁定件之间,并抵持于所述锁定件,所述锁定件上设有第一锁定部,所述手柄部上设有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能与所述第二锁定部啮合或脱离啮合,以使所述锁定件与所述手柄部之间锁定或解除锁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上设置有标记部,所述标记部的数量设置为沿所述固定座的移动方向等距布置的多个;所述标记部为数字标记,所述数字标记用于指示剩余所述处理单元的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有朝向所述锁定件延伸的导向柱,所述锁定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柱伸入的导向槽,所述锁定件能相对于所述锁定件沿所述导向柱的轴线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件上还设有能在锁定配置下伸出于所述手柄部侧壁的伸出部,所述手柄部侧壁相应开设有供所述伸出部伸出并滑动的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送组件还包括压接件,所述压接件套设于所述推送管并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接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压接件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基于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所述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组件、输送组件及推送组件,所述处理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所述推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组件的输送管,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推送管,以及穿设于所述推送管的操纵构件,其中所述推送管的远端抵持于近侧的所述处理单元;所述推送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推送管近端;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释放输送管最远端的处理单元后,向近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操纵构件,直至获得指示着后一处理单元与所述操纵构件远端相结合的第一用户反馈;进一步向远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推送组件,通过固定于推送组件的推送管使所述处理单元向所述输送管远端移动,直至获得指示着所述后一处理单元与所述输送管远端相结合的第二用户反馈;获得第二用户反馈后,驱动操作组件使得最远侧的处理单元自由开闭以获得期望动作姿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还包括:所述推送组件包括固定座、锁定件及复位件,所述复位件抵持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锁定件之间,所述锁定件上设有与手柄上第二锁定部相配合的第一锁定部,移动推送管时,按压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解除锁定;移动到预期位置后,松开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恢复锁定。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囊体近端设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输送管远端设有与第一限位部卡接的挡台,且第一限位部与挡台卡接配置下,夹臂能在张开和闭合配置之间进行切换。输送管远端及/或囊体近端设有与挡台相抵持的第二限位部,该第二限位部对应位于挡台内侧或挡台外侧,并能通过外扩或收缩而使得囊体远端能够通过挡台,一方面增强第一限位部与输送管之间的卡接,另一方面限制囊体相对于输送管近端方向的移动。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既能保证处理单元在输送管内的移动顺畅,外扩的第一限位部不会对输送管内壁产生干涉或卡顿,还能通过与第一限位部的作用实现处理单元在被释放前的有效重复开闭。
由于操纵构件能够与每一处理单元特别是与后一处理单元之间能有效加载并使其能够重复开闭,如此可以保证每一处理单元的释放过程均稳定可靠。且一次插入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便可以释放多个处理单元对病灶部位进行夹持,能极大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中的不适感。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通过设置于手柄部内的推送组件可作用于推送管并带动推送管同步移动,以使相对位于输送管近端的处理单元能够向远端方向移动,以使操纵构件能够对位于其加载行程外的处理单元进行有效加载和操作,进而使得输送管内处理单元的容置数量得到提高,并保证每一处理单元均能得到有效加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能有效地进行重复开闭操作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这里公开的那些发明的实施例和/或示例,可以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所公开的发明、目前描述的实施例和/或示例以及目前理解的这些发明的最佳模式中的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在其中一个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9(c)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在其中一个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操纵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单元与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与第一限位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单元与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9为图18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2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21为图20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及第一限位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2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及第一限位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2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夹臂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与处理单元、操纵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与处理单元、操纵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在活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在自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在活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单元在自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6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图37的剖视示意图。
图39为图36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图39的剖视示意图。
图4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42为图41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3为图41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4为C部分的另一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4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推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7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8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手柄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9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2为图51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6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8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9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0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1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处理组件-10;处理单元-11;囊体-111;卡孔部-1111;开孔-1112;夹臂-112;锁定部-1121;锁定座-1122;底座-113;第三通孔-1131;限位构造-114;卡固件-12;销片-121;挡条-1211;翻折部-122;间隔件-13;输送组件-20;输送管-21;第一管-211;第二管-212;操纵构件-22;头部-221;内凹部-222;肩部-223;安装部-23;第一通孔-230;座体-231;挡台-232;齿部-233;第四通孔-234;凸缘-235;推送管-25;操作组件-30;手柄部-31;第二锁定部-311;滑槽-312;标记部-313;滑动部-32;连接杆-321;滑动指环-322;拇指环-323;第一限位部-40,40a,40b;腔道-400;延伸部-41a;卡设部-42a;卡凸部-42a1;内收部-43a;弹性件-44a;第一基部-41b;第二通孔-41b0;致变部-41b1;第一凸部-42b;第二限位部-50,50a,50b,50c,50d;第二基部-51d;第二凸部-52d;第一开口-53;第二开口-54;推送组件-60;固定座-61;导向柱-611;锁定件-62;第一锁定部-621;导向槽-622;伸出部-623;复位件-63;压接件-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方位词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近端”、“近侧”在本文中用来意指手术过程中距离施术者较近的一端或一侧,并且是与术语“远端”、“远侧”相反的位置或方向;“远端”、“远侧”指的是手术过程中距离施术者较远的一端或一侧,并且是与术语“近端”、“近侧”相反的位置或方向。
传统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能在生物体内连续释放多个处理单元,并通过抓取伤口周围的组织以夹持伤口的边缘并实现闭合伤口的效果。处理单元在被释放以前,需要通过处理单元的前后移动和转动来对病灶部位的夹持进行调整。在前后移动处理单元时,处理单元的远端能够在张开和合拢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实现处理单元的重复开闭,在转动处理单元时,能够调整处理单元的夹持角度,并提高夹持手术的精确性,如此能够更好的对准病灶并对病灶进行有效的夹持。
处理单元通过1米-2米的软式内窥镜进入生物体内并被送达病灶处,内窥镜在生物体内将进行较大角度的弯曲,易导致传统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处理单元会出现无法过弯,或无法向远端处理单元传递扭矩的情况。
此外,传统的处理装置也能实现一次插入释放多个处理单元以对多个病灶部位进行夹持,但前一个处理单元释放以后,后一处理单元难以有效地与操纵装置进行加载并实现重复开启,导致多发功能失效或受限。因此,为了保证每一处理单元的夹持操作以及稳定释放,对每一处理单元均能够有效加载非常重要。
目前,处理单元通过在近端设置能弹性变形的限位凸,可实现处理单元在被释放前重复开闭。具体地,操纵构件抵持于限位凸并能使限位凸径向外扩,操纵构件与限位凸脱离时,限位凸能够径向收缩,该限位凸通过弹性变形与输送管远端进行配合,使得处理单元在重复开闭夹持病灶时,其近端的限位凸能约束于输送管远端。但是传统的多发处理装置,如果限位凸径向变形的程度较大,则弹性变形后的限位凸会与输送管内壁产生干涉,影响处理单元在输送管内的顺畅移动,且不利于自输送管释放入生物体内;而如果限位凸径向变形的程度较小,则易于从输送管远端脱离,不利于重复开闭的操作。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既不会对输送管21内壁产生干涉,还能有效地进行重复开闭操作。其中,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的放大示意图。
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包括:输送组件、操作组件、处理单元11、第一限位部40b以及第二限位部50c。
具体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21、操纵构件22以及安装部23。
输送管21内容纳有至少一个的处理单元11,以在一次伸入生物体内能连续释放多个处理单元11。优选地,处理单元11的数量设置为2~10个。
输送管21优选为但不限于弹簧软管,其外部还可以设有套管,该套管可以由柔性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输送管21包括第一管211和结合于第一管211近端的第二管212,第一管211由扁丝绕制而成,第二管212由圆丝绕制而成。例如第一管211由断面为四边形的金属丝绕制而成,相对于由断面为圆形金属丝绕制而成的第二管212,在具有相同外径的前提下,第一管211的壁厚较小,并具有较大的内径,便于处理单元11在第一管211内的运动,同时第一管211具有较强的促动力,便于对输送管21的远端在生物体内进行夹持操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管211和第二管212之间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管211和第二管212之间还可以为螺接、铆接、胶接或卡接等其它固定方式。分段设计的优势在于保证必要的促动力与容置空间的同时,能够降低输送管21的整体制造成本。
操纵构件22穿设于输送管21内,并能够驱动处理单元11从最远端处理单元11结合与输送管21远端的结合配置向最远端处理单元11脱离于输送管21远端释放配置切换。操纵构件22为具有良好扭矩传递性能的多根金属丝缠绕成的绳、管或者单根的金属丝或管,其直径为0.2mm~1.0mm,可以实现1:1的扭矩传递,该操纵构件22在输送管21内能前后移动和旋转,并带动与其结合的处理单元11同步前后移动和旋转。
安装部23固定于输送管21的远端,并包括朝向输送管21轴心延伸的挡台232。容置于输送管21内部的每一处理单元11在被释放以前都需要穿过挡台232,并与挡台卡接,从而能够通过操纵构件22来实现对夹臂112的开合和转动操作。处理单元11与挡台脱离卡接后,将从输送管21内释放,并进入生物体内。
操作组件包括手柄部31以及套设于手柄部31的滑动部32。手柄部31与输送管21近端结合,用于带动输送管21同步运动。滑动部32连接于操纵构件22的近端,并带动操纵构件22及处理单元11同步运动。这样用户可以根据病灶情况的需要通过移动手柄部31及滑动部32来调整处理单元11与病灶的角度和距离,以便更好的对准病灶、夹持组织。
处理单元11具有囊体111以及夹臂112,夹臂112近端收容于囊体111内部。在结合配置下,夹臂112的近端连接于操纵构件22,并能在操纵构件22的作用下相对于囊体111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同时,夹臂112的远端能够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进行切换。完成夹持操作后,处理单元11为闭合配置并固定于囊体111。
为了使操纵构件22远端能够在释放前一处理单元11后能顺利有效地与后一处理单元11进行加载,并使每一处理单元11均能实现重复开闭及操作,以对病灶部位进行更高效地夹持,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内设置有第一限位部40b和第二限位部50c。
第一限位部40b设置于囊体111的近端,并能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变形或失效,对应于与挡台卡接或脱离卡接。第一限位部40位于挡台232近侧并卡接于挡台232,能够限制处理单元11朝向输送管21远端方向的移动。在结合配置下,操纵构件22能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夹臂112;在释放配置下,第一限位部40在操纵构件22作用下变形并与挡台232解除卡接。
第一限位部40b能设置相对较小的外径,以与挡台有效卡接,从而处理单元11不会对输送管21内壁产生干涉或卡顿,能保证处理单元11在输送管21内的移动顺畅。第一限位部40b与囊体111之间可以分体设置或一体成型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50c套设于囊体111的近端,与囊体111一并过盈穿越于挡台232,第一限位部40b被保持在输送管21远端。在结合配置下,位于挡台232远端的第二限位部50抵持于挡台232远端,以限制囊体111朝向输送管21近端方向的移动;第一限位部位于挡台232内并卡接于挡台232,操纵构件22能在张开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夹臂112;在释放配置下,第一限位部在操纵构件22作用下变形并与挡台232解除卡接。如此,可使第一限位部40在外扩时能够与挡台232的近端更好的卡接,避免第一限位部40径向变形的程度过大或过小造成的不良影响。
应予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50还可以设置于输送管21的远端,并在结合配置下位于挡台232的近端;也可以是,第二限位部50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并同时位于输送管21的远端及囊体111的近端。
即,第二限位部可以设置于输送管21的远端并在结合配置下位于挡台232内,也可以设置于囊体111的近端并在结合配置下位于挡台232外,也可以同时设置于输送管21的远端及囊体111的近端,从而起到双重限位。具体地,在结合配置下,第二限位部能够沿输送管21的径向外扩或收缩,并与挡台232相抵持,以使囊体111能够通过,而外扩的第一限位部限位于输送管21近端,使得处理单元11能够张开或闭合。
进一步地,挡台232形成的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一限位部的远端外径,并小于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外径。
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中,在实现夹持操作后,用户可朝向输送管21的近端拉动滑动指环322,使夹臂112并拢并锁定于囊体111内,然后继续朝向输送管21的近端施加驱动力。当施加的驱动力大于预设的驱动力值时操纵构件22远端与夹臂112断开连接,第一限位部40b弹性内缩或变形,并脱离与挡台的卡接,从而能完成一个处理单元11的释放。重复该操作,继续完成对容置于输送管21内的处理单元11的释放。
图5中,安装部23固定于输送管21远端,安装部23与输送管21之间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并通过螺接、焊接、铆接、胶接或方式进行固定。
安装部23包括座体231以及自座体231的远端向轴心侧过渡并形成的挡台232,座体231套设于输送管21的远端且座体231内形成有内腔(图未示),挡台232上开设有供囊体111和第二限位部50c穿设的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用以限位第一限位部。
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与图5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安装部23还包括设置于挡台远端的凸缘235。该凸缘235自挡台232的远端端面朝向安装部23的远端方向延伸,且该凸缘235的内侧面与挡台232的远端端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面(图未示),以限制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的过度外扩。
具体地,处理单元11在结合配置下,囊体111及第二限位部50c自第一通孔穿设,且第二限位部50c抵持于挡台232的远端端面。由于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相对于远端外扩并具有较大的外径,因而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与囊体111的外侧壁之间不接触,在受到朝向输送管21近端方向的驱动力时,第二限位部50c可能会发生晃动,结构不够稳固。
该凸缘235的设置能使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容置于安装部23的远端,凸缘235的内侧面能对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边缘构成限位,以防其过度晃动,该结构较为稳固。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7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安装部2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安装部23还包括自挡台232沿轴向过渡并形成的齿部233,安装部23上开设有多个第四通孔234,多个第四通孔234沿安装部23的周向方向相间隔排布,各第四通孔234分别贯穿齿部233的远端并过渡至挡台232及座体231,以使齿部233能径向伸缩。如此设置,多个第四通孔234将安装部23上齿部233进行径向分裂,并使齿部233在受到径向向外的抵持力时能够外扩,多个第四通孔234的设置更易于安装部23自身的弹性变形。
进一步参阅图9(a)~图9(c),图9(a)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b)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在受力并变形状态时的示意图;图9(c)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在受力并失效状态时的示意图。
第一限位部40b包括第一基部41b以及第一凸部42b,第一基部41b容置于囊体111的近端,第一凸部42b从第一基部41b向外延伸直至伸出于囊体111的侧壁,从而限位于挡台232近侧。优选地,第一凸部42b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第一基部41b的两端。考虑到第一限位部40b受力平衡,以更好地限位挡台232,两个第一凸部42b位于同一轴线上并对称设置。
优选地,第一基部41b与第一凸部42b之间的面夹角α小于等于30°,第一基部41b可以相对于第一凸部42b朝向近端弯折或者朝向远端弯折。为了使第一限位部40b易于变形,第一基部41b与第一凸部42b优选位于同一平面。
考虑到便于第一限位部40b的变形或失效,以使处理单元11能够脱离与挡台232的限位,并从输送管21内释放,第一基部41b的近端端面上设置有致变部41b1,致变部41b1用以在第一基部41b受力时使第一基部41b发生变形或失效。
该致变部41b1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基部41b上的开孔或开槽,优选地,致变部41b1大致呈凹槽状并贯穿第一基部41b的近端端面。更为优选地,致变部41b1位于第一基部41b的中心轴线上,并与两个第一凸部42b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应予说明,致变部41b1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基部41b的近端端面上的其它位置,并可呈不贯穿的孔或槽状,在不影响第一限位部40b受力变形或失效的前提下,本申请对致变部41b1的结构及设置位置不予限制。
第一基部41b的中心形成有供操纵构件22贯穿的第二通孔41b0,操纵构件22的远端穿过该第二通孔41b0并与处理单元11结合,以带动处理单元11同步运动,操纵构件22的远端在第二通孔41b0内不发生相对转动。操纵构件22的远侧段设置为非圆结构,其横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且操纵构件22的近侧段设置为圆柱形结构,便于在输送管21内同步移动并不会对其它未加载的处理单元11造成影响。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操纵构件22的结构示意图。操纵构件22的远端从远至近依次具有头部221、内凹部222以及肩部223,以便于操纵构件22带动最远端的处理单元11同步运动。操纵构件22除头部221以外的部件的外径均小于圆形孔的内径。
为了便于操纵构件22从第一基部41b近侧向远侧穿越并保留第一限位部40b的致变效果,同时提高装配效率,第二通孔41b0的形状与操纵构件22的远端适配,第二通孔22最小内径小于头部221最大外径,并大致呈长方形孔,且第二通孔41b0的横截面上的两条长边分别外凸并形成圆形孔,该圆形孔的直径大于操纵构件22的近端的外径,以使操纵构件22的近端能够在该第二通孔41b0内进行转动;该圆形孔的直径小于操纵构件22的头部221的最大外径,从而限制头部221朝向第一基部41b近端方向的移动,在第二通孔41b0内的转动。装配时头部221自第一基部41b的近侧向远侧穿过长方形孔后旋转操纵构件22,操纵构件22除头部221以外的部件的外径均小于圆形孔的内径,从而得以穿行;在头部221转动一定角度后,头部221能够抵接在第二通孔41b0的周壁上,从而无法反向撤出第二通孔41b0。需要说明的是,反向撤出的方向是指,头部221穿过第二通孔41b0时行进方向的反向。
请一并参阅图11至图13,分别为本申请不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5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中提供的第二限位部50a为圆柱弹簧。图12中提供的第二限位部50b可以为塔式弹簧,该塔式弹簧的外径沿着朝向输送管21远端的方向呈逐渐减小趋势。图13中提供的第二限位部50c上开设有第一开口53,第一开口53沿第二限位部50c的轴线方向过渡,以提供变形余量并易于第二限位部50c自身的径向弹性变形。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限位部50b或50c的内径自输送管21的近端朝向输送管21的远端方向减小。
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50设置于输送管21的远端,并容置于挡台232的近端侧,在未受径向力状态下,第二限位部50的远端内径小于处理单元11的外径,第二限位部50的近端内径大于处理单元11的外径。
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50的侧壁上设有能提供变形余量的第一开口53,第一开口53贯穿第二限位部50的侧壁;及/或,
第二限位部5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开口54,第二开口54自第二限位部50的侧壁的近端端面延伸至第二限位部50的侧壁,第二开口5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开口54沿第二限位部50的周向相间隔排布。
第一开口53及/或第二开口54的设置能降低第二限位部50的远端在穿越挡台232时的径向反作用力,便于第二限位部50由输送管21内推出。应予说明,第二限位部50在自挡台232处推出后,其远端恢复径向外扩以更好地抵持于挡台232远侧。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单元11与第一限位部40b、第二限位部50c的装配示意图。第一限位部40b容置于囊体111的近端,以抵持于挡台232的近端端面,第二限位部50c套设于囊体111的近端。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111与第一限位部40b的装配示意图;图1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底座11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装配第一限位部40b,处理单元11还包括底座113,底座113固定于囊体111的近端,底座113内具有用以容置第一基部41b的容置腔,且底座113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凸部42b伸出的第三通孔1131。优选地,底座113与囊体111的近端之间通过焊接予以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17至图19,图17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部50d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单元11与第一限位40b、第二限位部50d的装配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第二限位部50d设置于挡台232远端时,除了上述呈现形式,还可以有如图14所示的结构。第二限位部50d包括第二基部51d以及第二凸部52d,第二基部51d容置于囊体111内,第二凸部52d自第二基部51d向外延伸直至伸出于囊体111的侧壁,并限位挡台232。第二基部51d与囊体11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铆接、卡接、铰接等固定方式。
进一步地,第二基部51d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开口53,以便于第二限位部50d从挡台232通过。优选地,第二凸部52d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并沿第二基部51d的周向向内方向相间隔排布。相应地,囊体111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二凸部52d伸出的多个开孔1112。
请一并参阅图20至图22,图2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的剖视图;图21为图20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2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111及第一限位部40a的装配示意图。
为了使操纵构件22远端能够在释放前一处理单元11后能顺利有效地与后一处理单元11进行加载,并使每一处理单元11均能实现重复开闭及操作,以对病灶部位进行更高效地夹持,本优选实施例的第一限位部40a的内侧面形成有供操纵构件22贯穿的腔道400,操纵构件22的远端穿过腔道400并连接于处理单元11,第一限位部40a在操纵构件22的抵持作用下能够弹性变形,并沿囊体111的周向方向外扩,以与输送管21的远端卡接;通过较大的拉力向输送管21的近端驱动操纵构件22时,操纵构件22将脱离于腔道400,第一限位部40a能沿囊体111的周向方向收缩,以与输送管21的远端解除卡接,此时,囊体111以及第一限位部40a能够自输送管21的远端释放。
具体的,第一限位部40a的中心形成有供操纵构件22贯穿的腔道400,操纵构件22的远端穿过腔道400并连接于处理单元11,第二限位部50c位于输送管21远端并位于挡台232近侧。
进一步细说,第一限位部40a包括延伸部41a、卡设部42a以及内收部43a,延伸部41a连接于囊体111的侧壁,卡设部42a连接于延伸部41a的近端。卡设部42a的内侧面向内延伸并形成有卡凸部42a1。卡凸部42a1在操纵构件22的抵持作用下能够弹性变形,并沿囊体111的径向方向外扩,以与第二限位部50c的远端卡接。内收部43a的外侧面抵持于第二限位部50c的内侧面,卡设部42a的远端端面抵持于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端面,延伸部41a的近端端面抵持于第二限位部50c的远端端面。
如此设置,在不增加囊体111外径的情况下,使囊体111能够较为稳固地卡接于挡台232的远端。此外,第一限位部40a与操纵构件22在未结合配置下,卡设部42a弹性内收,不会对输送管21的内壁造成干涉或卡顿,如此有利于处理单元11在内窥镜钳道180°以上极限弯曲的情况下在细小的输送管21的腔道内自由输送。
更进一步地,延伸部41a的近端与囊体111的近端齐平,且延伸部41a与囊体11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延伸部41a也可以连接于囊体111的近端。
第二限位部50c中心通孔的近侧内径小于卡设部42a的外径且大于或等于囊体111的外径,同时第二限位部50c中心通孔的内径从近端向远端减小,以使处理单元11在被驱动向远侧移动的同时产生使第二限位部50c径向扩张的促动力,从而在囊体111通过第二限位部50c后,不能沿输送管21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从而处理单元11被第一限位部40a、第二限位部50c保持在输送管21远端。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30的内径大于第二限位部50c的远端外径,并小于第二限位部50c的近端外径。
结合配置下,第二限位部50c的远端抵持于卡设部42a与内收部43a之间的台阶面,挡台232的近端与第一限位部40a的远端面抵持,操纵构件22能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夹臂112,第一限位部40a的外径大于第一通孔230的直径与第二限位部50内径中的较大者。
释放配置下,滑动部32的近端侧移动解除操纵构件22与处理单元11以及第一限位部40a的结合关系,通过较大的驱动力向输送管21的近端驱动操纵构件22时,操纵构件22将脱离于腔道400,第一限位部40a能沿囊体111的径向向内方向收缩,以使卡设部42a与第二限位部50c的远端解除卡接,第一限位部40a与挡台232的结合失效,第一限位部40a的外径小于挡台232形成第一通孔230的直径与第二限位部50内径中的较小者。此时,囊体111以及第一限位部40a能够自输送管21的远端释放。
延伸部41a与囊体111的侧壁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并通过螺接、焊接、铆接或其它常见的固定方式连接于囊体111的侧壁,本实施例对此不予限制。
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0a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限位部40a相对于囊体111的侧壁呈中心对称设置,在不影响第一限位部40a能够弹性外扩或内缩的前提下,本申请对第一限位部40a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不予限制。
当然,多个第一限位部40a也可以沿囊体111的周向方向相间隔排布。优选的,第一限位部40a的数量设为两个,并相对于囊体111的周向方向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0a的数量可以设为3个以上,在不影响第一限位部40a能够弹性外扩和内缩的前提下,本申请对第一限位部40a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不予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23,图2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囊体111及第一限位部40a的装配示意图。为了便于第一限位部40a在与操纵构件22脱离时能够更好的弹性内缩,处理单元11还包括套设于内收部43a的弹性件44a,弹性件44a的内侧面抵持于内收部43a的外侧面。
通过设置于第一限位部40a上的内收部43a,可使第一限位部40a的直径较小,而不会对输送管21的内壁造成干涉或卡顿,如此有利于处理单元11在内窥镜钳道180°以上极限弯曲的情况下在细小的输送管21的腔道内自由输送。
弹性件44a优选为但不局限于弹性环,操纵构件22穿过腔道400连接于处理单元11时,卡凸部42a1的内壁面抵持于操纵构件22的外壁面,第一限位部40a以及弹性件44a均呈现为弹性外扩的状态。当操纵构件22断开与处理单元11的相互连接并脱离于腔道400时,内收部43a在弹性件44a的弹力作用下径向向内收缩,以便于处理单元11自挡台232处通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40a也可以由弹性材质制成并依靠自身的回弹力进行径向向内收缩。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操纵构件22能与后一处理单元11稳定结合,处理单元11还包括容置于夹臂112内的限位构造114(如图20所示),在闭合配置下,操纵构件22穿行于限位构造114且被限位构造114限定为头部221向近侧抵持于卡固件12的方向,以使操纵构件22在朝向输送管22近端方向移动时,限制操纵构件22在夹臂112内的周向转动。优选地,限位构造114大致呈管状,其中心空腔的截面形状与操纵构件22的外侧面相匹配。该限位构造114径向最大外径小于闭合配置下两夹臂112之间的最小间隙。
请一并参阅图24和图25,分别为不同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构造114的结构示意图。图24提供一种横截面呈长方形的限位构造114a,图25提供一种横截面呈椭圆形的限位构造114b。
当前一处理单元11释放以后,向输送管21近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22,在操纵构件22远端与后一处理单元11完成有效加载以前,若操纵构件22可在输送管21内自由转动,将不利于操纵构件22的远端与后一处理单元11的有效加载。因此,操纵构件22在限位构造114的作用下仅能相对于输送管21的轴线方向移动,直至与处理单元11完成连接。后一处理单元11的夹臂112处于张开配置时,限位构造114可以自处理单元11内掉落于生物体内。
可以理解的是,该限位构造114可以与夹臂112分体式设置,也可以与夹臂112一体成型。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26和图27,提供一种与夹臂112一体成型的限位构造114c。该限位构造114c为设置于夹臂112内侧壁的凸起部,且该凸起部由其中一夹臂的部分内侧壁朝向与其相对的另一夹臂方向延伸形成,以减小两夹臂之间的间隙,并使该限位构造114c之间的间隙小于操纵构件22的最大外径,用以限制操纵构件22相对于夹臂112的周向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28,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12与处理单元11、操纵构件22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处理单元11包括两个相对且相间隔设置的夹臂112,处理单元11包括设置于两夹臂112之间的卡固件12。其中,内凹部222通过卡固件12固定于两夹臂112之间,卡固件12分别抵持于头部221的近端侧以及肩部223的远端侧,卡固件12能在预定压力下向外变形或失效以解除内凹部222与两夹臂112之间的相互连接。当卡固件12受力超过预设值时,卡固件12与内凹部222的连接处将发生轻微形变或断裂,操纵构件22脱落于处理单元11。进一步的,肩部223的远端面向中轴内倾以确保操纵构件22卡固于卡固件12的近端,从而带动处理单元11旋转。
具体地,卡固件12包括两个销片121,两个销片121均穿设两个夹臂112,销片121能够卡抵内凹部222的两个端面并限位操纵构件22。本实施例中,两个销片121可以采用分体结构。
进一步地,销片121穿设两个夹臂112,销片121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上设置有挡条1211,挡条1211用以限位销片121并将第一端固定于夹臂112上,第二端为活动端。如此设置,卡固件12在受力时,活动端能够朝向第一端移动以提供变形余量,以利于操纵构件22与卡固件12断开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29,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12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两个销片121一体成形并呈U形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卡固件12在夹臂112上的安装。
请一并参阅图30,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固件12与处理单元11、操纵构件22的装配结构示意图。该卡固件12包括自夹臂112朝向操纵构件22过渡并形成的翻折部122,具体地,每一夹臂112上形成有朝向内凹部222的两个侧面过渡的翻折部122,两个夹臂112上的翻折部122共同配合并与夹臂112之间围设,用以卡抵内凹部222的两个端面。在该优选实施例中,翻折部122与夹臂112之间为一体成型设置,每一夹臂112上的两个翻折部122由夹臂112的中部位置的一部分朝向内凹部222过渡形成。
进一步地,考虑到处理单元11在夹持完目标组织以后需要保持在夹持状态并从输送管21远端释放,因此需要在处理单元11上设置自锁功能,以使夹臂112能锁定在囊体111内部。夹臂112的近端可移动地容置于囊体111内部,在通过操纵构件22将处理单元11自输送管21内部向外部推出的过程中,夹臂112能相对于囊体111的轴线方向移动,以调节夹臂112与目标组织之间的间距、角度,以及夹臂112的张开角度。待夹臂112夹持好目标组织以后,通过向近端操作操纵构件22并带动夹臂112同步移动,以使夹臂112收容于囊体111并锁定,且夹臂112闭合。
请一并参阅图31至图33,图3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112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112在活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3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112在自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夹臂112近端的部分侧壁向外延伸并形成有锁定部1121,囊体111的部分侧壁向内弯折并在囊体111的侧壁上形成卡孔部1111,卡孔部1111与锁定部1121适配并用以限制夹臂112朝向囊体111远端移动。活动状态下,操纵构件22穿过囊体111连接于夹臂112,此时夹臂112能相对于囊体111的轴线方向移动,自锁状态下,操纵构件22与夹臂112断开连接,夹臂112的远端合拢并锁定于囊体111内。
请一并参阅图3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夹臂112在活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囊体111内壁固定与夹臂112近端适配的锁定座1122,在向近端方向操作操纵构件22时,通过驱动力使夹臂112近端卡接于锁定座,也可以实现夹臂112的自锁。且该锁定座可以与囊体111内壁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式设置。应予说明,在不影响夹臂112的自锁效果的前提下,本申请对夹臂112的自锁方式不予限制。
相邻的两个处理单元11之间设有间隔件13(如图20所示),间隔件13将两个相邻的处理单元11间隔开,间隔件13套设于操纵构件22。如此设置,将每一处理单元11间隔开来,一方面,可以防止处理单元11之间相互作用而损坏;另一方面,防止在推出处理单元11时后面的处理单元11过分露出而造成囊体111的端面不能收入输送管21内,导致器械失效。值得说明的是,间隔件13的内径大于操纵构件22的外径,这样可以让操纵构件22从间隔件13内孔中顺利到达下一个处理单元11的位置,以便能够控制下一个处理单元11。
进一步地,针对传统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输送管内容置有多个处理单元,操纵构件能够前后移动或转动以驱动处理单元在结合配置与释放配置间进行切换。位于该多发处理装置近端的操作组件具有与操纵构件近端结合的滑动部,滑动部能够驱动操纵构件移动。特别地,当位于远端的处理单元被释放以后,通过向近端操作滑动部并带动操纵构件移动,从而使操纵构件与后一处理单元结合,直至该处理单元被释放,然后通过移动滑动部重复对操纵构件的操作,继续释放后一处理单元。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用户一只手操作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另一只手则用以操作内窥镜,因此滑动部的移动行程s1受到用户手掌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跨度的限制,并考虑到操作方便性原因,滑动部能驱动操纵构件的移动行程s3较为有限。如此,对位于输送管内相对靠近近端的处理单元来说,由于其位于操纵构件的移动行程外的s2,将难以与操纵构件有效结合,将导致输送管内不能容置较多的处理单元,限制了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进一步应用。
有鉴于此,请一并参阅图36至图40,本申请其中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容置较多处理单元11并能使每一处理单元均得到有效加载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100包括:
处理组件10,包括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11,处理单元11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
输送组件20,包括用以容置处理组件11的输送管21,穿设于输送管21的推送管25,以及穿设于推送管25的操纵构件22,其中推送管25的远端抵持于近侧的处理单元11;
操作组件30,包括:
与输送管21的近端相结合的手柄部31;
与操纵构件22近端相结合的滑动部32,以控制远端处理单元11的开闭与释放;以及
设置于手柄部31上的推送组件60,其中推送组件60包括固定于推送管25近端的固定座61;
其中手柄部31上设有用于供支撑座61滑行的滑槽312,且手柄部31沿滑槽312设置有与固定座61相配合、指示处理单元11数量的标记。
进一步地,输送管21内设置有推送管25,且操纵构件22贯穿于推送管25。推送管25的材料包括PTFE(聚四氟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Peek(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种,能够减小操纵构件22与输送管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操纵构件22在输送管21内进退自如,推送管25的远端直接或通过间隔件13(参阅图53)抵持于最近侧的处理单元11。推送管25管径较小,驱动力有限,为了避免推送管25在推动过程中发生弯折,因此可以通过间隔件13间接作用于处理组件10。
通过向输送管21的远端方向推动推送管25而使得相对位于输送管21近端的处理单元11能够向远端方向移动,以使操纵构件22能够对位于原加载行程外s2的处理单元11进行有效加载和操作。
请一并参阅图41至图44,图中s1表示滑动指环322的移动行程,s3表示操纵构件22能够对处理单元11进行有效加载的行程,通常,s1=s3。而位于该s3近端的s2表示,通过操作滑动指环322无法使操纵构件22对位于该范围内的处理单元11进行有效加载,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向输送管21远端方向移动推送管25来使位于s2的处理单元11能够逐个地移动至s3。
请一并参阅图45,本实施例的推送组件60包括固定座61,固定座61套设于推送管25并与推送管25固定连接,固定座61能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推送管25相对于输送管21移动。如此,通过滑动指环322对操纵构件22进行操作,通过推送组件60对推送管25进行操作,可使位于输送管21内的多个处理单元11均能得到有效加载。
固定座61套设于推送管25,相应地,固定座61上开设有供推送管25贯穿的轴孔(图未示),且固定座61可通过胶接方式固定于推送管25,其它实施例中,固定座61与推送管25之间还可以通过铆接、焊接、卡接等方式予以固定。且固定座61还可以固定于推送管25的外侧壁,在不影响固定座61与推送管25同步运动的前提下,本申请对固定座61的结构及设置位置不予限制。
进一步地,推送组件60还包括锁定件62及复位件63,锁定件62连接于固定座61,复位件63设置于固定座61与锁定件62之间,并抵持于锁定件62,锁定件62上设有第一锁定部621,手柄部31上设有第二锁定部311,第一锁定部621能与第二锁定部311啮合或脱离啮合,以使锁定件62与手柄部31之间锁定或解除锁定。
锁定件62与手柄部31之间处于锁定状态时,推送管25无法移动。由于操纵构件22的远端在与相应的处理单元11加载并结合时,需要自输送管21的远端向近端方向操作操纵构件22,此时需要保证处理单元11不能向输送管21的近端方向移动,否则将造成操纵构件22与处理单元11同时向近端移动而使操纵构件22不能对处理单元11进行有效加载。因此本实施例中推送管25处于锁定状态时,处理组件10由于推送管25的限制而无法朝向输送管21的近端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保证锁定状态时每一处理单元11的有效加载。
本实施例中,复位件63设置于固定座61与锁定件62之间,且复位件63的一端抵持于固定座61,另一端抵持于锁定件62,以使锁定件62始终具有与第二锁定部311啮合的趋势。可以理解的是,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锁定部621与第二锁定部311之间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锁定,比如卡接、磁吸等。优选地,锁定件62上的第一锁定部621呈齿条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朝向固定座61按压锁定件62可使锁定件62与手柄部31之间解锁,此时能够沿着输送管21的轴线方向移动锁定件62,并带动固定座61和推送管25同步移动。撤销按压力以后,锁定件62在复位件63的作用下朝向手柄部31移动,并恢复与第二锁定部311的锁定。
进一步地,第二锁定部311的数量设置为沿固定座61的移动方向布置的多个,并呈连续齿条设置。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锁定部621与第二锁定部311经过一次解锁、移动并重新锁定的移动行程对应于一个处理单元11的长度。
请一并参阅图46和图47,固定座61上设有朝向锁定件62延伸的导向柱611,锁定件62上设有供导向柱611伸入的导向槽622,锁定件62能相对于锁定件62沿导向柱611的轴线方向移动。如此,对锁定件62的移动进行导向,可使其解锁和锁定操作更为平稳可靠。
锁定件62上还设有能在锁定配置下伸出于手柄部31侧壁的伸出部623,手柄部31侧壁相应开设有与伸出部623匹配并移动的滑槽312。优选地,伸出部623的端面上设有滚花(图未示),以增大伸出部623的摩擦力,便于对其进行移动操作。
优选地,第二锁定部311设置于手柄部31的内壁,第一锁定部621位于锁定件62朝向第二锁定部311的端面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锁定部311还可以设置于滑槽312的侧壁上,第一锁定部621相对位于锁定件62朝向第二锁定部311的端面上。
请一并参阅图48,为了便于使用,手柄部31上设置有标记部313,标记部313的数量设置为一个以上,并用以标记输送管21内剩余的处理单元11的数量。该标记部313的排布及数量可根据输送管21内容置的处理单元11的数量多少进行调节。作为优选,标记部313的数量设置为沿固定座61的移动方向等距布置的多个。进一步的,标记部313选用数字标记。可以理解,标记部313也可以采用图案标记等其他标记方式。
进一步地,为了使固定座61与推送管25之间的同步移动更为稳固可靠,推送组件60还包括压接件64,压接件64套设于推送管25并与固定座61固定连接。优选地,压接件6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压接件64分别固定于固定座61的两端。
请一并参阅图49至图61,图49至图55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56至图61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一实施例中,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释放位于输送管远端的一个处理单元后,向输送管近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直至一定的驱动力下无法进一步向近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并获得该处理单元与操纵构件相结合的第一用户反馈。第一用户反馈包括操纵构件与处理单元相结合的声音以及无法进一步拉动的操作。此时操纵构件能带动处理单元同步移动;
第二步,向输送管远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直至一定的驱动力下无法进一步向远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并获得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卡接的第二用户反馈。第二用户反馈包括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卡接的声音以及无法进一步拉动的操作。操纵构件能够带动处理单元相对于囊体前后移动并旋转,以对处理单元进行重复开闭及旋转操作,直至处理单元完成夹持操作。
第三步,夹持组织后,向输送管近端方向驱动操纵构件,第一限位部变形(如图52所示)或失效,释放该处理单元。
其中一实施例中,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向输送管的远端方向移动滑动部,使位于滑动部移动行程内的多个处理单元由操纵构件驱动并逐个被释放;
第二步、按压推送组件,并使推送组件向输送管的远端方向移动,使位于滑动部移动行程外的多个处理单元由推送管驱动并逐个被释放。
其中一实施例中,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基于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所述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组件、输送组件及推送组件,所述处理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所述推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组件的输送管,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推送管,以及穿设于所述推送管的操纵构件,其中所述推送管的远端抵持于近侧的所述处理单元;所述推送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推送管近端。
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释放输送管最远端的处理单元后,向近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操纵构件,直至获得指示着后一处理单元与所述操纵构件远端相结合的第一用户反馈;
第二步、进一步向远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推送组件,通过固定于推送组件的推送管使所述处理单元向所述输送管远端移动,直至获得指示着所述后一处理单元与所述输送管远端相结合的第二用户反馈;
第三步、获得第二用户反馈后,驱动操作组件使得最远侧的处理单元自由开闭以获得期望动作姿态。
进一步的,所述推送组件包括固定座、锁定件及复位件,所述复位件抵持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锁定件之间,所述锁定件上设有与手柄上第二锁定部相配合的第一锁定部;上述第二步还包括:
进一步向远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推送组件,移动推送管时,按压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解除锁定;获得第二用户反馈后,松开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恢复锁定。
此时,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释放输送管最远端的处理单元后,向近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操纵构件,直至获得指示着后一处理单元与所述操纵构件远端相结合的第一用户反馈;
第二步、进一步向远侧相对于所述输送管驱动推送组件,移动推送管时,按压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解除锁定;获得第二用户反馈后,松开锁定件,使第一锁定部与第二锁定部恢复锁定;
第三步、获得第二用户反馈后,驱动操作组件使得最远侧的处理单元自由开闭以获得期望动作姿态。
以此类推,可以逐个释放输送管内收纳的处理单元,用户能在一次插入该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便可以释放多个处理单元对病灶部位进行夹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手术时间,为患者和医护人员争取救助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内窥镜检测过程中的不适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处理单元,包括最远端处理单元及至少一个非远端处理单元,每个所述处理单元包括囊体以及夹臂,所述夹臂容纳于所述囊体内,所述囊体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
输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单元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具有朝向所述输送管轴心延伸的挡台,以及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操纵构件,所述操纵构件能够驱动所述处理单元从最远端处理单元结合于输送管远端的结合配置向最远端处理单元脱离于输送管远端的释放配置切换;以及
操作组件,包括与所述输送管的近端结合的手柄部,以及套设于所述手柄部且与所述操纵构件的近端相结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用以驱动所述操纵构件移动;
其中,所述输送管远端及/或所述囊体近端还具有用以与所述挡台相抵持、能沿所述输送管的径向扩张与收缩的第二限位部;
所述操纵构件能够与每一个所述处理单元加载,且能够沿所述输送管远端指向近端的方向活动以切换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至释放配置,并与邻接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的一个非远端处理单元相结合;
结合配置下,所述操纵构件能够在张开配置和闭合配置之间移动所述夹臂,所述操纵构件贯穿所述非远端处理单元,并穿出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的第一限位部的远端,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端抵持并卡接于所述挡台的近端,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持所述挡台以限制所述囊体朝向所述输送管的近端方向移动;
释放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操纵构件的作用下变形或失效并与所述挡台解除卡接,在释放前一处理单元后,所述操纵构件远端与后一处理单元加载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挡台的近端,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靠近所述囊体轴心的内收部,所述内收部用以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持,并限位所述囊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释放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挡台形成第一通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径中的较小者;及/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套设于所述内收部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内侧面抵持于所述内收部的外侧面,并用以收拢所述内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基部以及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基部容置于所述囊体的近端,所述第一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凸部伸出于所述囊体的侧壁,并限位于所述挡台近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的面夹角小于等于30°,且所述第一基部的近端端面上设置有致变部,所述致变部用以在所述第一基部受力时使所述第一基部发生变形或失效,所述致变部贯穿所述第一基部的近端端面,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囊体的近端,所述底座内具有用以容置所述第一基部的容置腔,且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凸部伸出的第三通孔;或者,
所述操纵构件的远端侧沿径向凸设有头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中心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能够供所述头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最小内径小于所述头部最大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挡台内并卡接于所述挡台,在释放配置下,所述挡台形成的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端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内径自所述输送管的近端朝向所述输送管的远端方向减小,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并容置于所述挡台的近端侧,在未受径向力状态下,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远端内径小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外径,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内径大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结合配置下,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远端与所述内收部相抵持;在释放配置下,所述滑动部的近端侧移动解除所述操纵构件与所述处理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结合关系,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挡台的结合失效;及/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所述输送管的周向间隔排布且向输送管远端聚拢的数个齿部,所述齿部的远端面用以与所述内收部抵持,所述齿部的近端侧用以与外扩的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基部以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基部容置于所述囊体内,所述第二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部伸出于所述囊体的侧壁,并限位所述挡台;所述第二凸部的数量设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二基部的周向方向相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设有能提供变形余量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及/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自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的近端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周向相间隔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构件的远端侧构造为头部、内凹部与肩部;以及,
所述夹臂近端侧具有供所述内凹部穿行并固定的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分别抵持于所述头部的近端侧以及所述肩部的远端侧,且所述卡固件在受到预定力时失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远端面向中轴内倾以确保所述操纵构件卡固于所述卡固件的近端,从而带动所述处理单元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件包括一对穿设于所述夹臂近端侧的销片,所述销片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为活动端,所述第一端一体成型成U状或者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挡条,所述挡条用以限位所述销片并将所述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夹臂上;或者,
所述卡固件包括自所述夹臂的臂面向内过渡并形成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与所述夹臂围设并形成用以卡抵所述内凹部的两个端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设置于两所述夹臂之间的间隔件,在闭合配置下,所述操纵构件在所述间隔件的限制下,朝所述头部向近侧抵持于所述卡固件的方向穿行于所述间隔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近端的部分侧壁向外延伸并形成有锁定部,所述囊体的部分侧壁向内弯折并在所述囊体的侧壁上形成卡孔部,所述卡孔部与所述锁定部适配并能限制所述夹臂朝向所述囊体远端移动;及/或,
挡台开设有供囊体和第二限位部穿设的通孔,第二限位部的近端外径大于挡台通孔的直径,第二限位部能够过盈穿越于挡台通孔;及/或,
至少两个处理单元沿所述输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布设,且所述处理单元能够逐个离开所述输送管的内腔,并逐个地从所述输送管的远端释放。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相对位于远端的第一管和相对位于近端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固定于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由扁丝绕制而成,所述第二管由圆丝绕制而成,所述第一管用以容置所述处理单元;及/或,
所述操作组件能够带动所述非远端处理单元沿所述输送管近端指向远端的方向活动,使得所述非远端处理单元当中最远端一者到达所述输送管远端。
17.一种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至少两个所述处理单元包括最远端处理单元及至少一个非远端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的近端具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失效的第一限位部;
输送组件,包括用以容置所述处理组件的输送管,穿设于所述输送管的推送管,以及穿设于所述推送管的操纵构件,其中所述推送管的远端抵持于近侧的所述处理单元;
操作组件,包括:
与所述输送管的近端相结合的手柄部;
与所述操纵构件近端相结合的滑动部,以控制远端所述处理单元的开闭与释放;以及
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上的推送组件,其中所述推送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推送管近端的固定座;
其中所述手柄部上设有用于供固定座滑行的滑槽,且所述手柄部沿所述滑槽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座相配合、指示所述处理单元数量的标记;
所述操纵构件能够与每一个所述处理单元加载,且能够沿所述输送管远端指向近端的方向活动以切换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至释放配置,并与邻接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的一个非远端处理单元相结合;
结合配置下,所述操纵构件贯穿所述非远端处理单元,并穿出所述最远端处理单元的第一限位部的远端;释放配置下,所述操纵构件远端在释放前一处理单元后与后一处理单元加载结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组件还包括锁定件及复位件,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锁定件之间,并抵持于所述锁定件,所述锁定件上设有第一锁定部,所述手柄部上设有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能与所述第二锁定部啮合或脱离啮合,以使所述锁定件与所述手柄部之间锁定或解除锁定;其中: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朝向所述锁定件延伸的导向柱,所述锁定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柱伸入的导向槽,所述锁定件能相对于所述锁定件沿所述导向柱的轴线方向移动;或者,
所述锁定件上还设有能在锁定配置下伸出于所述手柄部侧壁的伸出部,所述手柄部侧壁相应开设有供所述伸出部伸出并滑动的滑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上设置有标记部,所述标记部的数量设置为沿所述固定座的移动方向等距布置的多个;所述标记部为数字标记,所述数字标记用于指示剩余所述处理单元的数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组件还包括压接件,所述压接件套设于所述推送管并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压接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压接件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
CN202080078393.1A 2019-11-14 2020-11-10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4901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11454 2019-11-14
CN2019111114545 2019-11-14
CN2020100991673 2020-02-18
CN202010099167 2020-02-18
PCT/CN2020/127767 WO2021093723A1 (zh) 2019-11-14 2020-11-10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158A CN114901158A (zh) 2022-08-12
CN114901158B true CN114901158B (zh) 2025-01-07

Family

ID=759117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88021.3U Active CN214414866U (zh) 2019-11-14 2020-11-10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
CN202080078393.1A Active CN114901158B (zh) 2019-11-14 2020-11-10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88021.3U Active CN214414866U (zh) 2019-11-14 2020-11-10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86856A1 (zh)
EP (1) EP4052662A4 (zh)
CN (2) CN214414866U (zh)
WO (1) WO20210937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60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夹子器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564A (zh) * 2004-12-24 2007-12-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9656B2 (ja) * 2001-03-07 2008-03-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DE10334083A1 (de) * 2003-07-26 2005-02-24 Carl Stahl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doskopischen Applizierung von sich schließenden medizinischen Clips
ES2454540T3 (es) * 2004-04-28 2014-04-10 Bayer Essure Inc. Suministro endoscópico de dispositivos médicos
DE202009019043U1 (de) * 2008-06-19 2015-10-28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ämostatische Klemmvorrichtung
JP5588711B2 (ja) * 2010-03-30 2014-09-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結紮装置
CN103124530B (zh) * 2010-09-22 2016-03-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和在该结扎装置中使用的夹子单元
WO2013067662A1 (zh) * 2011-11-11 2013-05-16 Zhu Jian 一种夹持或结扎装置
WO2014013860A1 (ja) * 2012-07-20 2014-01-2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止血クリップ
WO2017066986A1 (zh) * 2015-10-23 2017-04-27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连发结扎装置
WO2017066987A1 (zh) * 2015-10-23 2017-04-27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结扎装置
CA2958160A1 (en) * 2016-02-24 2017-08-24 Covidien Lp Endoscopic reposable surgical clip applier
ES2842933T3 (es) * 2016-08-08 2021-07-15 Touchston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Co Ltd Dispositivo de cierre de tejido
CA3033084C (en) * 2016-12-06 2021-02-2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Compressive coupler for reloadable hemostasis clipping device
US11259815B2 (en) * 2017-05-04 2022-03-01 Hangzhou Ags Medtech Co., Ltd. End effector instrument, end effector device, delivery device, and assembly box
CN108420494B (zh) * 2018-03-26 2024-07-02 元毓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推进式头皮夹持器械
CN109394291A (zh) * 2018-12-17 2019-03-01 江苏常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止血夹子组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564A (zh) * 2004-12-24 2007-12-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52662A1 (en) 2022-09-07
EP4052662A4 (en) 2023-03-08
US20220386856A1 (en) 2022-12-08
CN114901158A (zh) 2022-08-12
WO2021093723A1 (zh) 2021-05-20
CN214414866U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2936B2 (en)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apparatus
US11013524B2 (en) Systems for performing endoscopic procedures
US10639044B2 (en) Ligation clip module and clip applier
CN110234280B (zh) 带有备用机械闭锁的磁性组织压缩装置
US8231640B2 (en) Suture instrument
EP2934347B1 (en) Applicators for modular magnetic anastomosis device
US10786254B2 (en) Through the scope tension member release clip
CN103228223B (zh) 具有可脱离可枢转钳口的医疗设备
JP2021035501A (ja) スリーブに係合部を備える再搭載可能な止血クリップ装置
WO2020186838A1 (zh) 一种医用止血夹
JP5073236B2 (ja) 使い捨て吻合リングアプライヤー
CN110393568A (zh) 末端执行器组件、驱动套管以及包含它们的手术施夹器
JP7521122B2 (ja) 止血クリップ
CN114126500B (zh) 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基于缝合的闭合装置
CN114901158B (zh) 内窥镜用多发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6710000A (zh) 一种夹子装置、夹子器械及夹子解锁方法
JP2006312052A (ja) 吻合リング供給装置の挿入および引き抜きを可能にするためのシース
US2023017261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moclip deployment
WO2022173024A1 (en) Clip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clip device
WO2023041011A1 (zh) 夹子器械
CN117179846A (zh) 端部执行器械
CN115211925A (zh) 内窥镜手术器械及用于其的近端输送装置和远端操作装置
CN119700231A (zh) 一种夹子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