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900279A -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0279A
CN114900279A CN202210625082.3A CN202210625082A CN114900279A CN 114900279 A CN114900279 A CN 114900279A CN 202210625082 A CN202210625082 A CN 202210625082A CN 114900279 A CN114900279 A CN 1149002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vehicle networking
geographic position
region
network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50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0279B (zh
Inventor
赵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250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00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0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0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9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g. room numb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38Address allocation for local use, e.g. in LAN or USB networks, or in a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中国申请201880001538.0的分案申请。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80001538.0、申请日为2018年09月28日、发明名称为“直连通信的数据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的中国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支持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应用,人们对V2X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3G/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蜂窝车联网技术(Cellular based V2X,C-V2X),适用于车载设备和位于车辆地理位置周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
在两个车联网设备的组播收发场景中,发送设备在物理层发送数据包和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是优先物理层数据发送或同时发送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接收物理层数据的相关信息。接收设备通过盲检测监听控制信息,并接收控制信息对应的物理层数据。对于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该数据包的媒质接入控制包数据单元(Media Access ControlPacket Date Unit,MAC PDU)包括有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对该数据包的MAC层中的目标MAC地址,根据该目标MAC地址是否为自身对应的组播地址来判断该数据包是否是传输给本设备的数据。
上述方法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才能实现组播通信,而建立组播组的过程会增加通信延时,不利于实现车联网通信场景的低时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可以解决车联网设备直连通信时,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才能实现组播通信,而建立组播组的过程会增加通信延时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第二车联网设备从MAC PDU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方法还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控制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
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方法还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的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使用目标接收波束,按照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接收方式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装置包括:
定位模块,被配置为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第一发送模块,被配置为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第一获取模块,被配置为从MAC PDU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发送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装置包括:
第二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三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定位模块,被配置为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控制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被配置为从控制信息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的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使用目标接收波束,按照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接收方式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联网设备,该车联网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直连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两个车联网设备在直连通信时的通信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地球表面的子区域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道路的子区域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行政区域的子区域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子区域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用户数据包的传输流程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联网设备的发送波束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联网设备的发送波束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联网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车辆12、其它车辆14、基础设施16和行人18。
车辆对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是指车辆12与其它车辆12之间的通信,本方车辆将本方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对方车辆,相关信息包括行驶速度、地理位置、行驶方向和行驶状态等。
车辆对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是指车辆12与基础设施16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16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基础设施,包括红绿灯、公交站、大楼和隧道等建筑设施。
车辆对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是指车辆12与行人18之间的通信。行人(Pedestrian)泛指行人携带的具有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将车辆12称为第一车联网设备(也称发送设备),将其它车辆14、基础设施16和行人18称为第二车联网设备(也称接收设备)来举例说明,但是两者也可以互换角色,对此不加以限定。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中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201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用户数据包是第一车联网设备需要单发或组发给第二车联网设备的IP数据包。用户数据包由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应用层产生。例如,第一车联网设备在车辆进行加速、刹车、转向、变道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用于向附近车辆告知自身行驶状态的IP数据包。
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用于采用地理位置的方式来指示该用户数据包的接收范围。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可以是一个地理点、多个地理点、一个地理区域或多个地理区域。
第一车联网设备包含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第一车联网设备利用GNSS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GNSS包括: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俄罗斯的格雷纳斯系统或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唯一的。
图3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球表面的子区域划分方式,该子区域划分方式中采用网格来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为矩形,每个矩形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采用数字来表示,也可以采用其它字符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1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1。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可以是任一子区域和该子区域对应的数字进行表示。图3中存在有四个子区域标识为1的子区域,任意两个子区域标识为1的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比如第一阈值是4个网格的边长。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采用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图4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的子区域划分方式,该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道路区段来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每个道路区段的长度相同,每个道路区段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采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3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3。图4中存在有两个子区域标识为3的子区域,两个子区域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4,第二阈值是4个道路区段的长度。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图5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行政区域的子区域划分方式,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每个行政区域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2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2。图5中存在有两个子区域标识为4的子区域,两个子区域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1,第三阈值1是指两个行政区域之间间隔行政区域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实施例不对子区域的形状、子区域的标识方式和阈值加以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图6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子区域划分方式,图中包含有多个子区域,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为正六边形。每个正六边形的子区域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用数字和覆盖半径r来表示。其中,以覆盖半径为r形成的圆,该圆的圆心是正六边形的中心点,可选的,该圆的圆心是子区域内的任意一点。比如,用数字5标识一个子区域,可以称该子区域为子区域5,当覆盖半径为r时,目标地理位置可以表示为子区域5-r或(5,r)。
在步骤202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图7示出了用户数据包的传输流程示意图。第一车联网设备71的传输协议层包括从上往下排列的:应用层710、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rol,PDCP)层711、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712、MAC层713和物理(Physical,PHY)层714。
在应用层710产生用户数据包后,用户数据包从应用层710传递至PDCP层711。
PDCP层711将用户数据包的包头压缩,再加密,形成带有PDCP头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包数据单元(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rol Packet Date Unit,PDCP PDU)。然后,PDCP PDU被传递至RLC层712。
RLC层712执行PDCP PDU的分段,以及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的相关处理,形成带有RLC头的无线链路控制包数据单元(Radio Link ControlPacket Date Unit,RLC PDU)。RLC头用于第一车联网设备71的按序发送,以及重传情况下的RLC PDU鉴定。然后,RLC PDU被传递至MAC层713。
MAC层713复用大量的RLC PDU,以及混合ARQ的相关处理,形成带有MAC头的MACPDU。每个MAC头包含一个或多个MAC PDU子头,每个子头对应一个MAC SDU或一个MAC控制单元或填充。存在一个MAC PDU子头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MAC PDU的原始信息域中存在源地址信息域和目标地址信息域,该源地址信息域用于携带源设备(或称发送设备)的MAC地址,目标地址信息域用于携带目标设备(或称接收设备)的MAC地址。而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不需要携带源设备的MAC地址和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携带在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新增信息域是指在MAC PDU中设置单独的信息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预留信息域中。预留信息域是指MAC PDU中预留的空白信息域。
在步骤203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PHY层714接收MAC层713传输过来的MAC PDU,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后得到物理层数据,该物理层数据也称传输块。
可选的,PHY层714还为传输块添加循环冗余码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以便接收端进行错误检测。
在步骤204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承载在物理信道的目标时频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车联网设备。
可选的,第一车联网设备还会在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物理层数据发送的同时,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
可选的,接收相关信息包括:用于承载物理层数据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相关信息还包括:物理层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标识(Hybrid ARQProcess Number,HARQ-ID)、新数据指示(New-Data Indicator,NDI)等信息。
在步骤205中,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承载在物理数据信道所对应的目标时频资源上的物理层数据。该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由控制信息来指示。
可选的,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是第一车联网设备在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同时发送的。然后,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获取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根据接收相关信息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步骤206中,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如图7中所示,第二车联网设备72的传输协议层包括从下往上的:PHY层714、MAC层713、RLC层712、PDCP层711和应用层710。
第二车联网设备72的PHY层714接收物理层数据,并对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PHY层714将MAC PDU传递至MAC层713。
在步骤207中,第二车联网设备从MAC PDU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车联网设备的MAC层接收MAC PDU,从MAC PDU子头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步骤208中,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的自身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几何中心点或任意一点),该子区域标识用于表示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自身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当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联网设备,本方车将要行驶至十字路口,并右转。本方车辆的驾驶员开启右转向灯,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物理层数据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可选的,目标地理位置用子区域标识表示,子区域包括右转车道、十字路口的人行道和本方车辆将要驶入的道路中的至少一种。以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右转车道为例,第一车联网设备获取右转车道的子区域标识。第二车辆上设置有第二车联网设备,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物理层数据,并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的自身地理位置,并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右转车道中的一点,该子区域标识用于表示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当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第二车联网设备的MAC层将MAC PDU转发至RLC层以及应用层处理。当第二车联网设备自身地理位置不符合预设条件时,MAC层忽略(或者丢弃)该MACPDU。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辆承载有第一车联网设备,当第一车辆的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加速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物理层数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用子区域标识表示,子区域包括第一车辆所在道路的后方道路或第一车辆所在道路的前方道路。以子区域为第一车辆所在的前方道路为例。第二车辆承载有第二车联网设备,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物理层数据,并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覆盖半径可以是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车速设置的。当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第二车联网设备的MAC层将MAC PDU转发至RLC层处理。当第二车联网设备自身地理位置不符合预设条件时,MAC层忽略该MAC PDU。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在基于图2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或者,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上述步骤202可以替代实现成为步骤202a,步骤204可替代实现成为步骤204a和步骤204b,步骤205可替代实现成为步骤205a和步骤205b,替代步骤如下:
在步骤202a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或者,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承载在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902中,以替代目标地址信息域902中原始设计中需要携带的目标MAC地址。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25,可以用5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当目标地址信息域是7比特时,大于5比特,可以通过填充0的方式补足剩余的2比特,比如,剩余的2比特时最后的2个比特。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25,覆盖半径为{20,30,40,50}米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用5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用2比特表示不同的覆盖半径。可选的,该覆盖半径是可变的,比如,该覆盖半径与车辆的车速呈正相关关系,或者,该覆盖半径与用户数据包的重要等级呈正相关关系。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MAC PDU中设置有新增信息域1002,新增信息域1002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5,可以用3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在MAC PDU中设置有3比特的新增信息域。当设置的新增信息域是5比特时,可以通过填充0的方式补足剩余的2比特,比如,剩余的2比特是最后的2个比特。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5,覆盖半径为{10,15,20,30}米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用3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用2比特表示不同的覆盖半径。在MAC PDU中设置有5比特的新增信息域。当设置的新增信息域的比特位数大于5比特时,可以通过填充0的方式补足剩余的比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MAC PDU的预留域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MAC PDU通常设置有预留域,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填入预留域中。
在步骤204a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
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步骤205a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
可选的,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接收物理层数据之前或同时接收控制信息。
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
在步骤204b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可选的,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发送物理层数据之前或同时发送控制信息。本实施例以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发送物理层数据之前发送控制信息为例。
可选的,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接收相关信息包括:用于承载物理层数据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相关信息还包括:MCS、HARQ-ID和NDI等信息。
在步骤205b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可选地,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确定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将用户数据包转发至RLC层。该方法通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设置在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中,节省了MAC PDU信息域。或者,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设置在MAC PDU中的新增信息域中,保留了原来设计的信息域。
图11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中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1101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
源发送地理位置是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应用层生成用户数据包时,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定位组件获取的第一车联网设备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源发送地理位置可以采用子区域标识表示。源发送地理位置可以采用子区域标识的表示形式与目标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的标识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源发送地理位置是第一车联网设备在生成用户数据包时所处的地理位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需要接收该用户数据包的第二车联网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
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源发送地理位置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源发送地理位置不同时,源发送地理位置是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子集。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还与车辆的车速、行驶方向、用户数据包的数据类型有关。
在步骤1102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MAC PDU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源发送地理位置是指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发送用户数据包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源发送地理位置是通过定位组件获取的,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Pre-determined),预定义是指通信标准定义,第一车联网设备将预定义的映射关系储存在第一车联网设备中。用户目标数据传输时,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定位组件获取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配置的(Pre-configured),预配置是指基站预先配置给车联网设备的使用的配置方式,可选的,基站通过系统广播给车联网设备配置,或者,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se Control,RRC)专用信令给第一车联网设备配置。可选的,映射关系通过基站发送的下行信令通知车联网设备的,或者,映射关系通过应用层在地图消息中传输给车联网设备的。
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源发送地理位置承载在MAC PDU的源址信息域901中,替代源地址信息域901中原始设计中携带的源MAC地址。
参照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源发送地理位承载在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1001中。
在步骤1103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在步骤1104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
第一车联网设备还会生成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可选的,该控制信息是第一车联网设备在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同时发送的。
在步骤1105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
在步骤1106中,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车联网设备1201所在的位置是源发送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所1202在的位置是目标发送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1201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1203。
在步骤1107中,第一车联网设备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步骤1108至步骤1111的内容与步骤205至步骤208的内容相同或相类似,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另一方面,第一车联网设备可以根据目标地理位置,主动调节目标发送波束的方向,减少了通信的延时。
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是MAC PDU中携带有目标地理位置时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下述实施例将从控制信息中携带有目标地理位置的实施方式,描述本公开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图13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中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1301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用户数据包是第一车联网设备需要单发或组发给第二车联网设备的IP数据包。用户数据包由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应用层产生。例如,第一车联网设备在车辆进行加速、刹车、转向、变道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用于向附近车辆告知自身行驶状态的IP数据包。
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用于采用地理位置的方式来指示该用户数据包的接收范围。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可以是一个地理点、多个地理点、一个地理区域或多个地理区域。
第一车联网设备包含GNSS,第一车联网设备利用GNSS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GNSS包括: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系统、俄罗斯的格雷纳斯系统或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唯一的。
图3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球表面的子区域划分方式,该子区域划分方式中采用网格来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为矩形,每个矩形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采用数字来表示,也可以采用其它字符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1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1。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可以是任一子区域和该子区域对应的数字进行表示。图3中存在有四个子区域标识为1的子区域,任意两个子区域标识为1的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比如第一阈值是4个网格的边长。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采用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图4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的子区域划分方式,该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道路区段来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每个道路区段的长度相同,每个道路区段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采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3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3。图4中存在有两个子区域标识为3的子区域,两个子区域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4,第二阈值是4个道路区段的长度。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图5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行政区域的子区域划分方式,其中,任意两个子区域不相交,每个行政区域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标识为数字2的子区域称作子区域2。图5中存在有两个子区域标识为4的子区域,两个子区域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1,第三阈值1是指两个行政区域之间间隔行政区域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实施例不对子区域的形状、子区域的标识方式和阈值加以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图6示出了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子区域划分方式,图中包含有多个子区域,各个子区域的形状相同且为正六边形。每个正六边形的子区域对应各自的子区域标识,该子区域标识可以用数字和覆盖半径r来表示。其中,以覆盖半径为r形成的圆,该圆的圆心是正六边形的中心点,可选的,该圆的圆心是子区域内的任意一点。比如,用数字5标识一个子区域,可以称该子区域为子区域5,当覆盖半径为r时,目标地理位置可以表示为子区域5-r或(5,r)。
在步骤1302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
可选的,接收相关信息包括:用于承载物理层数据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相关信息还包括:MCS、HARQ-ID、NDI等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的原始设计是用于携带用户设备ID或其它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可选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是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Network Tporary Identifier,C-RNTI)。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用来携带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新增信息域是指在控制信息中设置单独的信息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预留信息域中。预留信息域是指MAC PDU中预留的空白信息域。
在步骤1303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
在步骤1304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
在步骤1305中,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从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步骤1306中,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自身地理位置对比,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指示的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的自身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几何中心点或任意一点),该子区域标识用于表示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自身地理位置进行对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表示。比如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子区域5,第二车联网设备获取自身地理位置,当自身地理位置是子区域标识5时,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指示的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当自身地理位置不属于子区域标识5时,第二车联网设备不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表示。比如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子区域9-r(9,r),r是覆盖半径,覆盖范围是以子区域9中的任意一点为圆心,r为半径形成的圆的面积。第二车联网设备获取自身地理位置,当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处于覆盖范围时,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指示的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当自身地理位置不属于子区域标识5时,第二车联网设备不接收物理层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根据目标地理位判断是否接收物理层数据,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在基于图13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图1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上述步骤1304可以替代实现成为步骤1404、步骤1405和步骤1406,替代步骤如下:
在步骤1404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不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或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本步骤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步骤202的描述。
在步骤1405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物理层接收MAC层传输过来的MAC PDU,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后得到物理层数据,该物理层数据也称传输块。
可选的,物理层还为传输块添加循环冗余码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以便接收端进行错误检测。
在步骤1406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承载在物理信道的目标时频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车联网设备。
可选的,第一车联网设备还会在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物理层数据发送的同时,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
可选的,接收相关信息包括:用于承载物理层数据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相关信息还包括:MCS、HARQ-ID、NDI等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中携带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物理层数据,或者,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物理层数据,根据物理层数据中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可以灵活的选择接收方式,从而减少了通信的延时,提高了通信效率。
在基于图13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域。上述步骤1302可以替代实现成为步骤1502,替代步骤如下:
在步骤1502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承载在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中。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25,可以用5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当目标地址信息域是7比特时,大于5比特,可以通过填充0的方式补足剩余的2比特。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25,覆盖半径为{20,30,40,50}米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用5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用2比特表示不同的覆盖半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息中设置有新增信息域,新增信息域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可选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假设子区域标识为1至5,可以用3比特来携带子区域标识。在控制信息中设置有3比特的新增信息域。当设置的新增信息域是5比特时,可以通过填充0的方式补足剩余的2比特,比如,剩余的2比特时最后的2比特。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地理位置。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另一方面,该方法通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设置在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中,节省了MAC PDU信息域。或者,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设置在MAC PDU中的新增信息域中,保留了原来设计的信息域。
图16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系统中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1601中,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本步骤的实现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步骤1301的描述。
在步骤1602中,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车联网设备1201所在的位置是源发送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所1202在的位置是目标发送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1201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1203。
在步骤1603中,第一车联网设备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MAC PDU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源发送地理位置是指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发送用户数据包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源发送地理位置是通过定位组件获取的,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车联网设备的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步骤1604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
可选的,第二车联网设备还会在接收物理层数据之前或接收物理层数据的同时,接收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本实施例以第二车联网设备还会在接收物理层数据之前接收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指示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
可选的,接收相关信息包括:用于承载物理层数据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相关信息还包括:MCS、HARQ-ID、NDI等信息。
在步骤1605中,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
第一车联网根据控制信息在控制信息所指示的目标时频资源上发送物理层数据。
在步骤1606中,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
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的源地址信息域中获取源发送地理位置。
可选的,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或者,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在步骤1607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接收的目标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主动调节接收目标接收波束的方向,该方向指向目标发送波束。
在步骤1608中,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第二车联网设备使用目标接收波束,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使用目标接收波束,在控制信息所指示的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Pre-determined),预定义是指通信标准定义,第一车联网设备将预定义的映射关系储存在第一车联网设备中。用户目标数据传输时,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定位组件获取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映射关系是预配置的(Pre-configured),预配置是指基站预先配置给车联网设备的使用的配置方式,可选的,基站通过系统广播给车联网设备配置,或者,基站通过RRC专用信令给第一车联网设备配置。可选的,映射关系通过基站发送的下行信令通知车联网设备的,或者,映射关系通过应用层在地图消息中传输给车联网设备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的自身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几何中心点或任意一点),该子区域标识用于表示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将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与自身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当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表示。比如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子区域5,第二车联网设备获取自身地理位置,当自身地理位置是子区域标识5时,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指示的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当自身地理位置不是子区域标识5时,第二车联网设备不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表示。比如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是子区域9-r(9,r),r是覆盖半径,覆盖范围是以子区域9中的任意一点为圆心,r为半径形成的圆的面积。第二车联网设备获取自身地理位置,当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处于覆盖范围时,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第二车联网设备的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控制信息指示的物理层数据所占用的目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当自身地理位置不是子区域标识5时,第二车联网设备不接收物理层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另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位置,调整目标接收波束的方向,减少了通信的延时。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的第一车联网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701,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生成模块1702,被配置为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处理模块1703,被配置为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1704,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和/或,
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
和/或,
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包括:
定位模块1705,被配置为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一确定模块1701,被配置为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1701,被配置为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第一发送模块1704,被配置为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的第二车联网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1901,被配置为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第二处理模块1902,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第一获取模块1903,被配置为从MAC PDU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传输模块1904,被配置为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将MAC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将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进行处理。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的第一车联网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2001,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发送模块2002,被配置为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发送模块2002,被配置为发送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二生成模块2003,被配置为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三处理模块2004,被配置为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2002,被配置为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定位模块,被配置为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2001,被配置为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确定模块2001,被配置为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第二发送模块2002,被配置为使用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控制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地理位置。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上行数据传输的第二车联网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2201,被配置为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2202,被配置为从控制信息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二接收模块2201,被配置为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中心点是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自身地理位置属于覆盖区域时,根据控制信息接收物理层数据。
可选的,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息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该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2203,第三确定模块2203被配置为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目的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第二接收模块2201,被配置为使用目标接收波束,按照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接收方式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发送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的控制信息;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并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物理层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另一方面,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位置,调整目标接收波束的方向,减少了通信的延时。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联网设备的框图。例如,车联网设备2400可以是第一车联网设备或第二车联网设备。如图24所示,车联网设备2400可以包括:处理器2401、接收器2402、发射器2403和存储器2404。接收器2402、发射器2403和存储器2404分别通过总线与处理器2401连接。
其中,处理器24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24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以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第一车联网设备或第二车联网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存储器240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具体的,存储器2404可存储操作系统24041、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模块24042。接收器2402用于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通信数据,发射器2403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通信数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组件执行时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该芯片运行时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34)

1.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所述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将所述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将所述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其中,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者发送的同时,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区域标识还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所述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所述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使用所述目标发送波束将所述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7.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其中,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是由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向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之前或者同时发送的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将所述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所述MAC PDU中获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时,将所述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判断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自身地理位置属于所述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判断符合预设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判断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所述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所述中心点是所述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自身地理位置属于所述覆盖区域时,判断符合预设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所述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13.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在所述控制信息发送之后或者发送的同时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物理层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所述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所述MAC PDU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将所述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所述物理层数据;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将所述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所述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所述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
或,
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通过定位组件获取当前地理位置;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当前地理位置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所述映射关系是地理位置与子区域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根据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发送波束;
使用所述目标发送波束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21.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是由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向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之前或者同时发送的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从所述控制信息中获取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自身地理位置属于所述子区域标识对应的子区域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中心点和所述覆盖半径确定覆盖区域,所述中心点是所述子区域标识所指示的子区域中的一点;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根据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自身地理位置属于所述覆盖区域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映射关系是预定义的或预配置的。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所述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所述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所述控制信息的目标用户标识信息域;
或,
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所述控制信息的新增信息域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指向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的方向确定目标接收波束;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使用所述目标接收波束,按照所述控制信息所指示的接收方式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
29.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车联网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第一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所述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所述MAC PDU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其中,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物理层数据发送之前或者发送的同时,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与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30.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车联网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目标时频资源上接收物理层数据,其中,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接收与物理层数据相关联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是由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向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之前或者同时发送的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第二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物理层数据进行解调制和解码,得到MAC PDU;
第一获取模块,被配置为从所述MAC PDU中获取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时,将所述MAC PDU中的用户数据包交由应用层处理。
31.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车联网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携带有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来表示;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控制信息发送之后或者发送的同时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
32.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车联网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第一车联网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数据的接收相关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是由所述第一车联网设备在向所述第二车联网设备发送所述物理层数据之前或者同时发送的信息,所述控制信息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源发送地理位置,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所述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所述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所述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
第二获取模块,被配置为从所述控制信息中获取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和自身地理位置符合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物理层数据。
33.一种车联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8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段程序,所述至少一段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8任一所述的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210625082.3A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14900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5082.3A CN114900279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8487 WO2020062101A1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201880001538.0A CN109417685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202210625082.3A CN114900279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1538.0A Division CN109417685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0279A true CN114900279A (zh) 2022-08-12
CN114900279B CN114900279B (zh) 2024-09-10

Family

ID=654624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5082.3A Active CN114900279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201880001538.0A Active CN109417685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1538.0A Active CN109417685B (zh) 2018-09-28 2018-09-28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69753B2 (zh)
EP (1) EP3860169A4 (zh)
CN (2) CN114900279B (zh)
WO (1) WO20200621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5873A (zh) * 2019-03-26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11866718B (zh) 2019-04-26 2024-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054881B (zh) * 2019-06-06 2022-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291742B (zh) * 2019-07-25 2022-04-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直连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0662195B (zh) * 2019-08-28 2020-11-03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指挥车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636898B (zh) * 2019-09-24 2023-03-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677021B (zh) * 2020-05-15 2024-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463850B2 (en) * 2020-05-29 2022-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per layers realization of unicast for C-V2X
CN112333002B (zh) * 2020-10-10 2021-09-0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配电网去中心化状态估计方法
CN113923742B (zh) * 2021-08-16 2023-09-12 南通大学 一种车联网车辆结点间短距离通信路由方法
CN114339679B (zh) * 2022-01-24 2025-02-28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浮车地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相关组件
CN119906588A (zh) * 2025-04-01 2025-04-29 常州唯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0695B1 (en) * 2012-04-24 2013-08-27 Zet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LC—ForC Series Time-slot-based system and method of inter-vehicle communication
US20150073702A1 (en) * 2013-09-06 2015-03-12 Apple Inc. Providing transit information
CN105721482A (zh) * 2016-03-03 2016-06-29 天津大学 基于车联网的移动端手持车辆管理方法
CN106413019A (zh) * 2015-07-31 2017-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及第一转发设备
WO2017050144A1 (zh) * 2015-09-25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17049870A1 (zh) * 2015-09-24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信息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70127231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wide area network based vehicle-to-vehicle signaling
CN107276902A (zh) * 2017-06-12 2017-10-20 北京邮电大学 地理位置与ip地址结合的车联网路由寻址方法
WO2017196085A2 (ko) * 2016-05-11 2017-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v 통신을 위해 하향링크 방송을 향상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749193A (zh) * 2017-09-12 2018-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驾驶风险分析及风险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US20180124186A1 (en) * 2015-04-10 2018-05-0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sing Cellular Identifier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N107995605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直通单播发送控制方法
US20180270624A1 (en) * 2017-03-17 2018-09-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uppor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60657C1 (ru) * 2012-10-05 2018-07-09 Интердиджитал Пэйтент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лучшения покрытия устройств связи машинного типа (mtc)
US10602452B2 (en) * 2012-11-20 2020-03-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5187529B (zh) * 2015-09-08 2018-05-11 常熟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定位信息的车联网实现方法
CN107396293B (zh) * 2017-08-03 2020-12-18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d2d通信的v2x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0695B1 (en) * 2012-04-24 2013-08-27 Zet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LC—ForC Series Time-slot-based system and method of inter-vehicle communication
US20150073702A1 (en) * 2013-09-06 2015-03-12 Apple Inc. Providing transit information
US20180124186A1 (en) * 2015-04-10 2018-05-0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sing Cellular Identifier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N106413019A (zh) * 2015-07-31 2017-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及第一转发设备
WO2017049870A1 (zh) * 2015-09-24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信息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7050144A1 (zh) * 2015-09-25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US20170127231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wide area network based vehicle-to-vehicle signaling
CN105721482A (zh) * 2016-03-03 2016-06-29 天津大学 基于车联网的移动端手持车辆管理方法
WO2017196085A2 (ko) * 2016-05-11 2017-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v 통신을 위해 하향링크 방송을 향상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995605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直通单播发送控制方法
US20180270624A1 (en) * 2017-03-17 2018-09-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uppor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vehicle
CN107276902A (zh) * 2017-06-12 2017-10-20 北京邮电大学 地理位置与ip地址结合的车联网路由寻址方法
CN107749193A (zh) * 2017-09-12 2018-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驾驶风险分析及风险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69753B2 (en) 2024-08-20
EP3860169A1 (en) 2021-08-04
US20210345430A1 (en) 2021-11-04
CN109417685B (zh) 2022-07-01
CN114900279B (zh) 2024-09-10
WO2020062101A1 (zh) 2020-04-02
EP3860169A4 (en) 2022-05-04
CN109417685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685B (zh) 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JP7230815B2 (ja) 通信装置
CN107040557B (zh) 资源申请、分配方法,ue及网络控制单元
EP3857529B1 (en) A vehicle-initiated approach to joining a group
US20170086081A1 (en) Operation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node supporting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network
US11978342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afety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sidelink and apparatus therefortherefor
WO2020209420A1 (ko) V2x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153029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softv2x 서버가 vru의 이동 경로와 관련된 vru 경로 맵을 생성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342314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170036623A (ko) 네트워크에서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통신 노드의 동작 방법
WO2018015612A1 (en) Determin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a broadcast or multicast transmission
KR20220153028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가 vru 메시지를 병합하여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4242938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image on basis of v2x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228210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osition compensation by first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sidelink
KR2023012942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0267359B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路侧单元及存储介质
KR20220146513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빔 관리 id를 할당받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220153030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vru 장치가 진입 경로를 예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230002811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1 장치가 제1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20230008164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1 장치가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9716857B (zh) 一种中继确定方法及装置
EP4546844A1 (en) Method for first device transmitting request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23210547A1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node
KR2024009917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04244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1 서버가 제2 서버에게 서버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