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3721A - 电池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83721A CN114883721A CN202110163942.1A CN202110163942A CN114883721A CN 114883721 A CN114883721 A CN 114883721A CN 202110163942 A CN202110163942 A CN 202110163942A CN 114883721 A CN114883721 A CN 1148837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mounting portion
- relay
- groove
- installation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包括:底壳,底壳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五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分别设在第一安装部的两长边侧,第五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设在第一安装部的相同侧,第三安装部设在第一安装部的短边侧且靠近第五安装部;低压通讯插接件,设在底壳上且位于预充继电器和主正继电器之间;高压采样插接件,设在底壳上且位于主负继电器和电流传感器之间。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五安装部的相对位置,提高电池保护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保护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大,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电动汽车已逐步打开市场,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是整车零部件中最关键也是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部件之间。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发展纯电动汽车已被行业列为新能源汽车的一项重要战略。
BDU(电池切断单元)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断开与接通高压电的装置,对电池包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是新能源汽车上一个较为关键的部件。
但是,目前BDU面临以下问题:内部空间利用率低、布线混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可使内部各元器件布置紧凑,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提高布线整齐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五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长边侧,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相同侧,所述第三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短边侧且靠近所述第五安装部;主负继电器,所述主负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部上;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继电器设在所述第四安装部上;主正继电器,所述主正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五安装部上;预充电阻,所述预充电阻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低压通讯插接件,设在所述底壳上且位于所述预充继电器和所述主正继电器之间;高压采样插接件,设在所述底壳上且位于所述主负继电器和所述电流传感器之间;顶盖,所述顶盖设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顶盖具有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孔对应所述低压通讯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孔对应所述高压采样插接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装置,通过底壳上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五安装部的相对位置,可实现各元器件安装布置紧凑,提高电池保护装置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而且通过设置低压通讯插接件靠近预充继电器、主正继电器,可减少内部布线的长度,通过设置高压采样插接件靠近主负继电器、电流传感器,可减少内部布线的长度,进而有利于使电池保护装置内部的线束布线更整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紧邻所述底壳的短边侧,且所述第三安装槽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安装部包括:第四安装槽,所述预充继电器设在所述第四安装槽内;两个第四副槽,所述第四副槽设在所述第四安装槽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四安装槽连通,所述第四副槽上设有第四安装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五安装部的结构相同,其中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第五安装槽,所述主正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五安装槽内;两个第五副槽,所述第五副槽设在所述第五安装槽的对角线上且与所述第五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五副槽上设有第五安装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底壳的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一过线空间,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底壳的另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二过线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槽,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第五安装槽,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第三安装槽之间设有过线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两组为U形的安装座,两组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预充电阻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每组所述安装座包括两个L形板,两个所述L形板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设在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以卡紧所述预充电阻的一侧部;第二卡板,所述第二卡板设在所述间隙内,以卡紧所述预充电阻的另一侧部;抵紧件,所述抵紧板设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以弹性止抵所述预充电阻。
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还包括:布线座,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之间设有所述布线座,所述布线座上设有布线孔,所述布线孔用于安装线束;布线环,所述布线环设在所述底壳的内侧壁上,所述布线环用于安装线束。
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底壳上的电池正极端、电池负极端、输出正极端、输出负极端;第一铜排,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正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第二铜排,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正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第三铜排,所述第三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负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第四铜排,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和所述顶盖之间设有易拆结构,所述易拆结构包括:卡板,所述卡板设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卡板具有卡孔,所述底壳的外侧设有凹槽,所述卡板可配合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底壳的表面平齐;卡凸,所述卡凸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板相配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布线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的布线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底壳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电池保护装置;
10、底壳;
11、第一安装部;
17、安装座;171、L形板;172、第一卡板;173、第二卡板;174、抵紧件;
12、第二安装部;121、第二安装槽;122、第二副槽;1221、第二安装孔;
13、第三安装部;
14、第四安装部;141、第四安装槽;142、第四副槽;1421、第四安装孔;
15、第五安装部;151、第五安装槽;152、第五副槽;1521、第五安装孔;
16、凹槽;
21、主负继电器;22、电流传感器;23、预充继电器;24、主正继电器;25、预充电阻;26、低压通讯插接件;27、高压采样插接件;
30、顶盖;301、第一插接孔;302、第二插接孔;
41、卡板;411、卡孔;42、卡凸;
51、第三限位座;52、第一限位座;53、第二限位座;
61、电池正极端;62、电池负极端;63、输出正极端;64、输出负极端;
71、第一铜排;72、第二铜排;73、第三铜排;74、第四铜排;
81、第一极座;82、第一极盖;83、第二极座;84、第二极盖;85、第三极座;86、第三极盖;
91、布线座;911、布线孔;92、布线环;
003、第一过线空间;004、第二过线空间;001、第三过线空间;002、过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装置1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池保护装置100,包括:底壳10、主负继电器21、电流传感器22、预充继电器23、主正继电器24、预充电阻25、低压通讯插接件26、高压采样插接件27、顶盖30。
底壳10具有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第三安装部13、第四安装部14、第五安装部15,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分别设在第一安装部11的两长边侧,第五安装部15和第四安装部14设在第一安装部11的相同侧,第三安装部13设在第一安装部11的短边侧且靠近第五安装部15。
主负继电器21设在第二安装部12上。电流传感器22设在第三安装部13上。预充继电器23设在第四安装部14上。主正继电器24设在第五安装部15上。预充电阻25设在第一安装部11上。低压通讯插接件26设在底壳10上且位于预充继电器23和主正继电器24之间。高压采样插接件27设在底壳10上且位于主负继电器21和电流传感器22之间。顶盖30设在底壳10上,顶盖30具有第一插接孔301和第二插接孔302,第一插接孔301对应低压通讯插接件26,以通过第一插接孔301将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配合端插入到低压通讯插接件26上。第二插接孔302对应高压采样插接件27,以通过第二插接孔302将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配合端插入到高压采样插接件27上。
值得说明的是,预充电阻25的一端通过线束连接预充继电器23,预充电阻25的另一端通过线束连接主负继电器21,电流传感器22通过线束连接低压通讯插接件26,预充继电器23通过线束连接低压通讯插接件26,主负继电器21的两输出端通过线束连接高压采样插接件27,且主负继电器21通过线束连接低压通讯插接件26,主正继电器24的两输出端通过线束连接高压采样插接件2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装置100,通过底壳10上设置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第三安装部13、第四安装部14、第五安装部15的相对位置,可实现各元器件安装布置紧凑,提高电池保护装置10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而且通过设置低压通讯插接件26靠近预充继电器23、主正继电器24,可减少内部布线的长度,通过设置高压采样插接件27靠近主负继电器21、电流传感器22,可减少内部布线的长度,进而有利于使电池保护装置100内部的线束布线更整齐。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13包括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紧邻底壳10的短边侧,且第三安装槽沿底壳10的宽度方向延伸,电流传感器22设在第三安装槽内。例如,底壳10的短边侧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侧面,第三安装槽设在底壳10的靠近前方的位置,第三安装槽沿左右方向延伸。,这样能够实现底壳10内部结构布局紧凑,节省空间。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安装部14包括:第四安装槽141、两个第四副槽142。
预充继电器23设在第四安装槽141内。第四副槽142设在第四安装槽141的相对两侧且与第四安装槽141连通,第四副槽142上设有第四安装孔1421。通过设置两个第四副槽142可用于放置预充继电器23的两个安装脚,然后将安装脚上的螺栓装配到第四安装孔1421上,实现预充继电器23的装配。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四副槽142设在第四安装槽1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第四副槽142为梯形且与第四安装槽141圆弧过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将第四副槽142设置为梯形且与第四安装槽141圆弧过渡连接,则预充继电器23任一侧的安装脚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顺着梯形边进入到第四副槽142内,方便预充继电器23的装配。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和第五安装部15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五安装部15包括:第五安装槽151、两个第五副槽152。
主正继电器24设在第五安装槽151内。第五副槽152设在第五安装槽151的对角线上且与第五安装槽151连通,第五副槽152上设有第五安装孔15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两个设于对角线的第五副槽152可用于放置主正继电器24的两个安装脚,然后将安装脚上的螺栓装配到第五安装孔1521上,进而实现预充继电器23的装配。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五副槽152的两侧壁中一侧壁与第五主槽151平齐且另一侧壁与第五主槽151圆弧过渡连接,从而在安装主正继电器24时,主正继电器24的安装脚可顺着第五主槽151的侧壁移动到第五副槽152中,方便安装脚的安装。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五安装槽151与底壳10的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一过线空间003,第五安装槽151与底壳10的另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二过线空间004。具体地,例如,第五安装槽151的左侧与底壳10的左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一过线空间003,第五安装槽151的前侧与底壳10的前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二过线空间004,低压通讯插接件26与电流传感器22、主负继电器21连接的线束通过第一过线空间003、第二过线空间004进行布置,这样能够实现底壳10内部线束的整齐布置,既容纳了线束,提高整齐度,又充分利用电池保护装置100内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安装部13包括第三安装槽,电流传感器22设在第三安装槽内,第五安装部15包括第五安装槽151,第五安装槽151与第三安装槽之间设有过线槽002。过线槽002内可布置线束,例如,主正继电器24上的线束就布置在过线槽002内,可充分利用底壳10内的空间,实现线束的有序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11为第一安装槽,第三安装槽设在第一安装槽的远离第二安装槽121的一端,第三安装槽靠近第五安装槽151设置,第三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之间限定右第三过线空间001。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三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之间限定有第三过线空间001,可在第三过线空间001中布置各线束,使线束位于电流传感器22和预充电阻25之间。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流传感器22通过线束连接主正继电器24、预充电阻25、低压通讯插接件26,此段线束经过第三过线空间001,通过第三过线空间001为线束设定预定放置空间,归拢线束,提高内部线束的整齐度。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1包括:两组为U形的安装座17、第一卡板172、第二卡板173、抵紧件174。两组安装座17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预充电阻25安装在容纳空间内,也就是说,容纳空间不是直接开设在底壳10上,而是由两组呈U形的安装座17限定出,预充电阻25可直接放置在两组呈U形的安装座17之间实现装配,且由于安装座17位于底壳10上,通过两组安装座17之间的间隙,可使预充电阻25的安装和拆卸比较方便。每组安装座17包括两个L形板171,两个L形板171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卡板172设在两个安装座17之间,以卡紧预充电阻25的一侧部。第二卡板173设在间隙内,以卡紧预充电阻25的另一侧部。抵紧板设在容纳空间的底部,以弹性止抵预充电阻25。
如图2所示,具体地,两个安装座17设于底壳10的前后方向上,在左右方向上,两个L形板171之间设有第一卡板172,在预充电阻25放置在底壳10上时第一卡板172卡住预充电阻25的前后两侧部;在前后方向上,两个L形板171之间设有第二卡板173,在预充电阻25放置在底壳10上时第二卡板173卡紧在预充电阻25的左右两侧部上;在底壳10上设有两个抵紧件174,在预充电阻25放置在底壳10上时抵紧件174将预充电阻25抵紧在第一卡板172、第二卡板173上,通过第一卡板172卡住预充电阻25的前后两侧部,通过第二卡板173卡紧预充电阻25的左右两侧部,通过抵紧件174进一步提高预充电阻25与第一卡板172、第二卡板17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将预充电阻25固定在底壳10上,增加预充电阻25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100还包括:布线座91、布线环92。第一安装部11和第四安装部14之间设有布线座91,布线座91上设有布线孔911,布线孔911用于安装线束,可以理解的是,预充继电器23、主正继电器24、预充电阻25之间的连接线束可固定在布线座91的布线孔911上,从而方便固定线束,并使得线束排放整齐。布线环92设在底壳10的内侧壁上,布线环92用于安装线束,例如,底壳10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布线环92,前侧的布线环92能够固定主正继电器24的部分线束,而后侧的布线环92能够固定预充继电器23和预充电阻25的部分线束。也就是说,主正继电器24、主负继电器21、电流传感器22、预充继电器23、预充电阻25、低压通讯插接件26、高压采样插接件27之间通过线束进行连接,能够避免底壳10内布线混乱、后期维护麻烦的问题,通过布线孔911、布线环92约束线束,集中多条线束,提高电池保护装置100内部空间的整齐度。
如图1、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电池正极端61、电池负极端62、输出正极端63、输出负极端64、第一铜排71、第二铜排72、第三铜排73、第四铜排74。电池正极端61、电池负极端62、输出正极端63、输出负极端64设在底壳10上。第一铜排71的一端连接正极正极端且另一端连接主正继电器24,第二铜排72的一端连接输出正极端63且另一端连接主正继电器24。第三铜排73的一端连接电池负极端62且另一端连接主负继电器21。第四铜排74的一端连接输出负极端64且另一端连接主负继电器21。也就是说,主正继电器24的一端通过第一铜排71连接电池正极端61,主正继电器2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铜排72连接输出正极端63,电池正极端61、第一铜排71、主正继电器24、第二铜排72、输出正极端63构成BDU的主正回路。主负继电器21的一端通过第三铜排73连接电池负极端62,主负继电器21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铜排74连接输出负极端64,电池负极端62、第三铜排73、主负继电器21、第四铜排74、输出负极端64构成BDU的主负回路。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0和顶盖30之间设有易拆结构,易拆结构包括:卡板41、卡凸42。卡板41设在顶盖30上,卡板41具有卡孔411,底壳10的外侧设有凹槽16,卡板41可配合在凹槽16内且与底壳10的表面平齐。卡凸42设在凹槽16内,卡凸42与卡板41相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卡板41配合卡凸42可实现顶盖30和底壳10的可拆卸,安装方便且简单,同时顶盖30与底壳10连接固定时,卡板41的相对两侧止抵在凹槽16上,卡板41的外表面与底壳10的外表面在一个平面内,外观美观且平顺,且还能起到保护卡板41和卡凸42的作用,延长可拆结构40的寿命。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包括:第二安装槽121、两个第二副槽122。
主负继电器21设在第二安装槽121内。第二副槽122设在第二安装槽121的对角线上且与第二安装槽121连通,第二副槽12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2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两个设于对角线的第二副槽122可用于放置主负继电器21的两个安装脚,然后将安装脚上的螺栓装配到第二安装孔1221上,方便主负继电器21的安装。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副槽122的两侧壁中一侧壁与第二安装槽121平齐且另一侧壁与第二安装槽121圆弧过渡连接,从而在安装主负继电器21时,主负继电器21的安装脚可顺着第二安装槽121的侧壁移动到第二副槽122中,方便安装脚的安装。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分别紧邻第一安装部11的两长边侧设置,从而使第二安装部12、第四安装部14、第一安装部11三者布置的更紧凑,可节省空间。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为40mm~50mm。也就是说,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可以为40mm、45mm、50mm,例如,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为45mm,当然,第二安装部12和第四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40mm、50mm。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设在第一安装部11的同一侧,电池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第三限位座51,第三限位座51设在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之间,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相对两侧分别止抵在第三限位座51和底壳10侧壁上。具体地,第五安装部15设于第四安装部14前方,第五安装部15与第四安装部14的左方为底壳10的侧壁,第三限位座51设于第四安装部14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第三限位座51与底壳10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空间,低压通讯插接件26设于此空间内,这样就能使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前侧止抵在主正继电器24上、后侧止抵在预充继电器23上、左侧止抵在底壳10侧壁上、右侧止抵在第三限位座51,从而就能实现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固定,这种方式使得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装拆简单且方便。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为15mm~25mm。也就是说,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5mm、17mm、19mm、21mm、23mm、25mm,例如,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设在第一安装部11的左侧,第四安装部14位于第五安装部15的后方,第四安装部14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为20mm。当然,第四安装部14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是15mm、25mm,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13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的距离为10mm~16mm,第三安装部13和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为10mm~13mm。也就是说,第三安装部13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第三安装槽和第五安装槽15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mm、11mm、12mm、13mm。具体地例如,第二安装部12设于第一安装部11的右方,第三安装部13设于第二安装部12和第一安装部11的前方,第三安装部13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的距离为13mm,第五安装部15设于第一安装部11的左方,第三安装部13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为12mm。当然,第三安装部13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10mm、16mm,第三安装部13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10mm、13mm,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两组安装座17共同限定出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深为18mm~28mm,预充电阻25设在第一安装槽内。也就是说,第一安装槽的槽深可以为18mm、20mm、22mm、24mm、26mm、28mm,在该深度下预充电阻25在第一安装槽上的安装可靠且稳定。例如,第一安装槽的槽深为23mm,通过U形设计限制预充电阻25的前后两端从而固定预充电阻25。当然,第一安装槽的槽深也可以为18mm、28mm,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121和第五安装槽151的槽深相等,第五安装槽151的槽深为10mm~15mm。也即是说,第二安装槽121和第五安装槽151的槽深可以为10mm、11mm、12mm、13mm、14mm、15mm,在该槽深范围内可保证主负继电器21和主正继电器24的安装更稳定和更可靠。例如,第五安装槽151槽深为12mm,第二安装槽121槽深为12mm。当然,第五安装槽151槽深也可以为10mm,第二安装槽121为10mm;或者,第五安装槽151槽深为15mm,第二安装槽121槽深为15mm。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限位座52、第二限位座53。第一限位座52设在第三安装部13和底壳10之间。第二限位座53设在第三安装部13和第二安装部12之间,其中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一相邻两侧分别止抵在第一限位座52和第二限位座53上。例如,第三安装部13的右侧为底壳10侧壁,在第三安装部13与底壳10侧壁之间设置第一限位座52,第二安装部12设于第三安装部13的后方,在第三安装部13与第二安装部12之间设有第二限位座53,则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前侧可止抵在第一限位座52上、后侧可止抵在主负继电器21、左侧可止抵在第二限位座53上、右侧可止抵在底壳10侧壁上,从而能实现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固定,使得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装拆简单且方便。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极座81、第一极盖82、第二极座83、第二极盖84、第三极座85、第三极盖86。
第一极座81设在底壳10上,输出正极端63和输出负极端64设在第一极座81上。第一极盖82卡接配合在第一极座81上。具体地,外部装置连接输出正极端63与输出负极端64时只需要将第一极盖82从第一极座81上取下便可以进行连接,在需要取消外部装置与电池保护装置100的连接时将第一极盖82取下便可以进行拆解动作,通过第一极盖82卡接配合第一极座81提高外部装置与电池保护装置100的连接稳定性。第二极座83设在底壳10上,电池正极端61设在第二极座83上。第二极盖84卡接配合在第二极座83上。第三极座85设在底壳10上,电池正极端61设在第三极座85上。第三极盖86卡接配合在第三极座85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极盖84与第二极座83的连接、分离同第一极盖82与第一极座81的连接、分离类似,第三极盖86与第三极座85的连接、分离同第一极盖82与第一极座81的连接、分离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至图5,描述本发明电池保护装置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一种电池保护装置100,包括:底壳10、主负继电器21、电流传感器22、预充继电器23、主正继电器24、预充电阻25、第三限位座51、低压通讯插接件26、第一限位座52、第二限位座53、高压采样插接件27、顶盖30、易拆结构、电池正极端61、电池负极端62、输出正极端63、输出负极端64、第一铜排71、第二铜排72、第三铜排73、第四铜排74、第一极座81、第一极盖82、第二极座83、第二极盖84、第三极座85、第三极盖86、布线座91、布线环92。
底壳10上设有第一安装部11、第二安装部12、第三安装部13、第四安装部14、第五安装部15、凹槽16,第一安装部11包括:安装座17、第一卡板172、第二卡板173、抵紧件174,两组安装座17前后排布,一组安装座17贴近底壳10后端,每组安装座17均呈U形形状,安装座17包括两个L形板171,在左右方向上,两个L形板171之间设有第一卡板172,在前后方向上,两个L形板171之间设有第二卡板173,两个第一卡板172之间设有两个抵紧件174,两组安装座17共同限定出第一安装槽。
第二安装部12包括第二安装槽121及第二副槽122,第二安装部12设于底壳10的右后拐角处,第二安装部12设于第一安装部11的右方,第二安装槽121的槽深为12mm,两个第二副槽122设在第二安装槽121的对角线的两端,即一个第二副槽122设于第二安装槽121的左后侧,另一个第二副槽122设于第二安装槽121的右前侧,每个第二副槽122的两侧壁中一侧壁与第二安装槽121平齐且另一侧壁与第二安装槽121圆弧过渡连接,每个第二副槽12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221。
第三安装部13设于底壳10的右前拐角处,第三安装部13设于第二安装部12的前方,第三安装部13紧邻底壳10的短边侧,第三安装部13沿底壳10的宽度方向延伸,即第三安装部13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三安装部13与第一安装部11之间的距离为13mm,第三安装部13包括第三安装槽。
第四安装部14设于底壳10的左后拐角处,第四安装部14设于第一安装部11的左方,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二安装部12之间的距离为45mm,第四安装部14包括第四安装槽141和两个第四副槽142,两个第四副槽142设在第四安装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第四副槽142为梯形且与第四安装槽141圆弧过渡连接,第四副槽142上设有第四安装孔1421。
第五安装部15设于底壳10的右前拐角处,第五安装部15设于第一安装部11的左方,第五安装部15设于第四安装部14的前方,第四安装部14与第五安装部15之间的距离为20mm,同时,第五安装部15设于第三安装部13的左方,第五安装部15与第三安装部13之间的距离为12mm,第五安装部15包括第五安装槽151及第五副槽152,第五副槽152设在第五安装槽151的对角线上且与第五安装槽151连通,第五副槽152上设有第五安装孔1521,第五安装槽151的槽深为12mm。
主负继电器21设在第二安装部12上。电流传感器22设在第三安装部13上。预充继电器23设在第四安装部14上。主正继电器24设在第五安装部15上。预充电阻25设在第一安装部11上。第三限位座51设在第四安装部14和第五安装部15之间。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左侧止抵在底壳10侧壁上,低压通讯插接件26的右侧止抵在第三限位座51上。第一限位座52设在第三安装部13与底壳10侧壁之间,第二限位座53设在第三安装部13与第二安装部12之间。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前侧面止抵在第一限位座52上,高压采样插接件27的左侧面止抵在第二限位座53上。
顶盖30设在底壳10上,顶盖30具有第一插接孔301和第二插接孔302,第一插接孔301对应低压通讯插接件26,第二插接孔302对应高压采样插接件27。
易拆结构包括卡板41和卡板41配合的卡凸42,卡板41设在顶盖30上,卡板41具有卡孔411,底壳10的外侧设有凹槽16,卡板41可配合在凹槽16内且与底壳10的表面平齐。卡凸42设在凹槽16内,卡凸42与卡板41相配合。
电池正极端61、电池负极端62、输出正极端63、输出负极端64均设在底壳10上。第一铜排71的一端连接电池正极端61且另一端连接主正继电器24。第二铜排72的一端连接输出正极端63且另一端连接主正继电器24。第三铜排73的一端连接电池负极端62且另一端连接主负继电器21。第四铜排74的一端连接输出负极端64且另一端连接主负继电器21。
第一极座81设在底壳10上,输出正极端63和输出负极端64设在第一极座81上。第一极盖82卡接配合在第一极座81上。第二极座83设在底壳10上,电池正极端61设在第二极座83上。第二极盖84卡接配合在第二极座83上。第三极座85设在底壳10上,电池正极端61设在第三极座85上。第三极盖86卡接配合在第三极座85上。
第一安装槽和第四安装槽141之间设有布线座91,布线座91上设有布线孔911,布线孔911用于安装线束。布线环92设在底壳10的内侧壁上,布线环92用于安装线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保护装置100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第五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长边侧,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相同侧,所述第三安装部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短边侧且靠近所述第五安装部;
主负继电器,所述主负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部上;
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继电器设在所述第四安装部上;
主正继电器,所述主正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五安装部上;
预充电阻,所述预充电阻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低压通讯插接件,设在所述底壳上且位于所述预充继电器和所述主正继电器之间;
高压采样插接件,设在所述底壳上且位于所述主负继电器和所述电流传感器之间;
顶盖,所述顶盖设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顶盖具有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孔对应所述低压通讯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孔对应所述高压采样插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紧邻所述底壳的短边侧,且所述第三安装槽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安装部包括:
第四安装槽,所述预充继电器设在所述第四安装槽内;
两个第四副槽,所述第四副槽设在所述第四安装槽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四安装槽连通,所述第四副槽上设有第四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五安装部的结构相同,其中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
第五安装槽,所述主正继电器设在所述第五安装槽内;
两个第五副槽,所述第五副槽设在所述第五安装槽的对角线上且与所述第五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五副槽上设有第五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底壳的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一过线空间,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底壳的另一相邻侧壁之间限定有第二过线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槽,所述电流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第五安装部包括第五安装槽,所述第五安装槽与所述第三安装槽之间设有过线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
两组为U形的安装座,两组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预充电阻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每组所述安装座包括两个L形板,两个所述L形板之间具有间隙;
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设在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以卡紧所述预充电阻的一侧部;
第二卡板,所述第二卡板设在所述间隙内,以卡紧所述预充电阻的另一侧部;
抵紧件,所述抵紧板设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以弹性止抵所述预充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布线座,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之间设有所述布线座,所述布线座上设有布线孔,所述布线孔用于安装线束;
布线环,所述布线环设在所述底壳的内侧壁上,所述布线环用于安装线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在所述底壳上的电池正极端、电池负极端、输出正极端、输出负极端;
第一铜排,所述第一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正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
第二铜排,所述第二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正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
第三铜排,所述第三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负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
第四铜排,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负极端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和所述顶盖之间设有易拆结构,所述易拆结构包括:
卡板,所述卡板设在所述顶盖上,所述卡板具有卡孔,所述底壳的外侧设有凹槽,所述卡板可配合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底壳的表面平齐;
卡凸,所述卡凸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板相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3942.1A CN114883721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电池保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3942.1A CN114883721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电池保护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83721A true CN114883721A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2666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63942.1A Pending CN114883721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电池保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8372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519072A (zh) * | 2025-01-21 | 2025-02-2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装置、配电组件和用电设备 |
-
2021
- 2021-02-05 CN CN202110163942.1A patent/CN11488372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519072A (zh) * | 2025-01-21 | 2025-02-2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装置、配电组件和用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8334B (zh) | 电池组件用的连接器、以及具备该连接器的电池组件 | |
US10439327B1 (en) | Plug retention power outlet wall plate | |
CN103427050B (zh) | 电源装置 | |
CN114883721A (zh) | 电池保护装置 | |
CN216436235U (zh) | 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及其防护结构 | |
CN102891400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4898688U (zh) | 电池保护装置 | |
CN219717182U (zh) | 汇流排防护装置和电池包 | |
CN214588721U (zh) | 一种用于高性能设备的带线保险插座 | |
CN216288818U (zh) | 防护组件及电池包 | |
CN115036762A (zh) | 连接器组装体 | |
CN207559484U (zh) | 长条形控制器的安装结构 | |
CN218448676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2626305U (zh) | 一种耦合器结构 | |
CN219086286U (zh) | 母端子及插接结构 | |
CN210006980U (zh) | 一种发电机线束接线器 | |
CN217464187U (zh) | 磁吸灯电源盒 | |
CN221530501U (zh) | 通用型铜排插拔适配器 | |
CN214542737U (zh) |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usb充电模块 | |
CN220774803U (zh) | 一种防打火电池插接副 | |
CN222691045U (zh) | 一种快卡式面板插头座固定支架 | |
TWI776300B (zh) | 延長線 | |
CN222072367U (zh) | 一种高效安装电池连接器 | |
CN210607649U (zh) | 一种可拼接的双孔线鼻子 | |
CN220692385U (zh) | 一种新型端子座及电池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