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56495A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56495A CN114856495A CN202110155991.0A CN202110155991A CN114856495A CN 114856495 A CN114856495 A CN 114856495A CN 202110155991 A CN202110155991 A CN 202110155991A CN 114856495 A CN114856495 A CN 1148564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duction
- gas
- oil pipe
- pip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6—Produ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Pipeline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该装置包括中心管、油管、液体回流组件、多个电子开关阀和封隔件。封隔件用来隔绝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电子开关阀开启后,产层产出的水通过电子开关阀进入油管向下流动,并通过液体回流组件提供的动力沿着中心管排出至地面;产层产出的气通过电子开关阀进入油管向上运动进而排出地面,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提高了测量精度。在测试过程中,无需进行小修作业移动管柱即可实现不同产层连续测量,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及作业引起的储层伤害和管柱伤害,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煤层气已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多煤层合采成为主要开发方式之一。
随着排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排采管控的精细程度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对合采井开展分层气水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以了解不同产层产气产水能力及规律,从而指导制定科学高效的排采管控对策。
利用相关技术提供的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装置进行测试时,存在以下问题:
(1)测试多层合采时,无法对不同产层之间的气、水进行隔绝,导致不同产层的气、水混杂在一起,无法准确测试出各个产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并且无论是在单层排采还是在多层合采时,均无法对产出气和产出水进行分离,导致测试获得的数据可靠性较低。
(2)在测试过程中,通常每测完一个产层,就要通过小修作业上提装置以将其置于下一个产层位置。每次进行的小修作业会中断煤层气井的正常生产,也即只能对排采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的气水产出剖面进行测试,无法实现对排采过程的某个阶段或者整个排采生命周期的气水产出剖面的连续测试。另外,小修作业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在小修作业过程中容易对装置和产层造成伤害,影响测试井后续的开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以实现水气分离,提高测量的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中心管、油管、多个电子开关阀、封隔件和采流组件;
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油管内且与所述油管同轴,所述中心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油管的内径,以在所述中心管外壁和所述油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
套管的内壁、所述油管的外壁和所述封隔件的密封件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空间;
每个所述电子开关阀连接在所述油管的两段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环形空间与所述第二环形空间的连通;
所述封隔件连接在所述油管的两段之间,且位于相邻两个产层所对应的两个电子开关阀之间,其内部通道与所述油管连通,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接触,用于隔绝所述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
所述采流组件设置在所述中心管远离井口的一端,用于使流入第一环形空间的水通过所述中心管排出至地面。
优选地,所述采流组件包括动力件和导流件;
所述导流件的开口端连接到所述油管远离所述井口的一端;
所述动力件设置在所述导流件内部,连接到所述中心管的远离井口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采流组件还包括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导流件的开口端连接到所述油管远离所述井口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外挂短节。
优选地,所述封隔件为封隔器。
优选地,所述动力件为电潜泵。
优选地,所述油管与所述中心管直径的差值至少大于25mm。
优选地,每个所述电子开关阀设置在对应的产层底界以下。
优选地,所述封隔件与位于其上方的所述电子开关阀的距离至少为10m。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与井底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m。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包括中心管、油管、液体回流组件、多个电子开关阀和封隔件。封隔件用来隔绝相邻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电子开关阀开启后,目标产层产出的水进入第一环形空间内并向下流动,然后在采流组件提供的动力下,沿着中心管排出至地面;目标产层产出的煤层气进入第一环形空间内并向上流动,进而排出至地面,从而实现了水和煤层气的分开采集,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在测试过程中,无需进行小修作业移动管柱即可实现不同产层连续测量,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及作业引起的储层伤害和管柱伤害,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开关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外挂短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中心管;
2-油管;
3-电子开关阀;
31-电机;
32-连杆;
33-活塞;
4-封隔件;
5-采流组件;
51-动力件;
52-导流件;
53-连接件;
531-外挂短节;
6-套管;
7-井口装置;
X-第一环形空间;
Y-第二环形空间;
C1-第一产层;
C2-第二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目标产层”是指待开采的产层。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以图1中所示方位为基准,仅仅用来清楚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装置,并不具有限定本申请保护范围的意义。
相关技术提供的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装置不能对单一产层或者多个产层产出的气液(水和煤层气)进行分离,导致测量精度较低。并且在测试过程中,通常每测完一个产层,就要通过小修作业上提装置以将其置于下一个产层位置。
本领域中,小修作业又称维护作业,是维护油井正常生产的基础措施。小修作业的基本方法是把起下油管作为手段,把井中原来的工具通过油管起出,然后按施工设计进行项目的施工,施工目的完成后,再通过油管把更新的工具或抽油泵下入到井内预定位置,重新开始生产。可见,小修作业流程较为复杂,每测完一个产层,就要进行一次小修作业,不仅加大了工作量,延长了作业周期,而且在小修作业过程中容易对装置和产层造成伤害,影响测试井后续的开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中心管1、油管2、多个电子开关阀3、封隔件4和采流组件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封隔件、电子开关阀、采流组件均是示意性的,并不代表它们的具体结构。
中心管1设置在油管2内且与油管2同轴,中心管1的外径小于油管2的内径,从而在中心管1和油管2的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X。
套管6的内壁、油管2的外壁和封隔件4的密封件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空间Y。
每个电子开关阀3连接在油管2的两段之间,用于控制第一环形空间X与第二环形空间Y的连通。
封隔件4连接在油管2的两段之间,且位于相邻两个产层所对应的两个电子开关阀3之间,它的内部通道与油管2连通,密封件的侧面与套管6内壁接触,用于隔绝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
相关技述提供的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装置不能对相邻两个产层进行物理隔绝,因而在进行测试时,相邻产层的水气会相互影响,导致每个产层的产出水和产出气的测量结果不够准确。而本申请的封隔件4能对相邻产层的气液进行隔绝,从而可以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采流组件5设置在中心管1远离井口的第一端,用于使流入第一环形空间X的水通过中心管1排出至地面。
需要说明的是,人工井筒的深度远远大于单油管的长度,因而在实际的开采作业过程中,需要将多根单油管串接在一起,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油管2实质是多根单油管串接在一起所述形成的组合体。上述“油管2的两段之间”指的是两根单油管之间。
因此,应当理解的是,多个电子开关阀3和封隔件4均可通过单油管两端设置的螺纹接头串接在油管2上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领域中,固井是钻井过程中的重要作业阶段。固井是向井内下入套管,并向井眼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的施工作业,通过固井可以封隔易塌、易漏等复杂地层,保证了钻井的顺利进行。
上述套管是固井作业的常规设置,用在这里只是为了清楚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装置的组件的位置,其并不对本技术方案构成实质性的限定。
油管2和中心管1靠近井口的一端通过井口装置7直接与地面的排采管路连通,从而可以对第一环形空间X内的产出气和中心管1内的产出水分别进行收集。在排采过程中,随着第一环形空间X内的水量逐渐减少,使第一环形空间X的内压小于第二环形空间Y的内压,从而第二环形空间Y内的产出水和产出气会通过开启的电子开关阀3,不断地进入至第一环形空间X内。
上述井口装置7是油气井最上部用来控制和调节油气生产的主要设备,它包括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气)树三大部分,主要作用是:悬挂井下油管柱、套管柱以及密封油套管和两层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以控制油气井生产。
电子开关阀开启后,目标产层产出的水进入第一环形空间X内并向下流动,然后在采流组件5提供的动力下,沿着中心管1排出至地面;目标产层产出的煤层气进入第一环形空间X内并向上流动,进而排出至地面,从而实现了水和煤层气的分开采集,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在测试过程中,无需进行小修作业移动管柱即可实现不同产层连续测量,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及作业引起的储层伤害和管柱伤害,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同一个气井可能存在多个气藏产层,在利用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多层开采时,需要根据气井的产层数来确定封隔件及电子开关阀的数量。由于封隔件4用来阻断相邻两个产层之间的水气流通,因而封隔件4的数量应比合采产层总数少一个。而电子开关阀3用来控制第一环形空间X和第二环形空间Y之间连通状态,以使第二环形空间Y内产层产出的水气能够进入到第一环形空间X,因而电子开关阀3的数量应与合采产层总数相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气井包括C1和C2两个产层,因此,电子开关阀3的数量为两个,封隔件4的数量为一个。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采流组件5可以包括动力件51和导流件52。
其中,导流件52的开口端连接到油管2远离井口的一端;动力件51设置在导流件52内部,且连接到中心管1的远离井口的一端。
应当理解的是,动力件51具有液体泵出口和液体吸入口,液体泵出口与中心管远离井口的一端连接,液体吸入口用来吸入导流件52内的水。
第一环形空间X和第二环形空间Y连通后,目标产层的产出水从第二环形空间Y进入第一环形空间X并向下流动,设置在油管2远离井口的一端的导流件52可以盛接流下的水,防止其向下流走,起到暂时储水及将水导入动力件51的作用。位于导流件52内部的动力件51为其内部的水提供向上举升的动力,从而使水沿着中心管1输送至地面上。
如图3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52可以为瓶状,且瓶口处设有内螺纹,以与中心管1远离井口一端上的外螺纹配合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导流件52的瓶口大小适于在安装时将动力件51放置于其中,且导流件52瓶身的体积能够完全容纳动力件51。导流件52的体积足够得大,或者单位时间内导流件52液体的流入量小于液体的流出量,从而保证导流件52有足够的空间去盛接液体,避免发生液体溢出的情况。
当然,导流件5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瓶状,只要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还应当理解的是,中心管1远离井口的一端要超出油管2对应端一截,以使动力件51与油管2远离井口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第一环形空间X内的产出水可以流入至导流件52内。否则,如果中心管1远离井口的一端与油管2对应端平齐,那么连接在中心管1该端的导流件52可能会封堵住第一环形空间X的出液口,从而影响产出水向导流件52内流动。
为了提高导流件52和中心管1之间连接的灵活性,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采流组件5还包括连接件53,它用来将导流件52的开口端连接到油管2远离井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连接件53可以为外挂短节,如图4所示,该外挂短节整体为圆筒状,筒体内壁上端设有内螺纹,以与中心管1接口处的外螺纹配合连接,筒体外壁上设有外螺纹,以与导流件52接口处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封隔件4可以为封隔器。封隔器是本领域内用来封隔产层的常用井下工具。按照密封件的工作原理,封隔器通常分为自封式、压缩式、扩张式和楔入式四种,并且根据支撑方式、座封方式和解封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多种型号。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选用Y211系列封隔器。
下面对Y211系列封隔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Y211封隔器主要由三种结构组成:一是密封结构,用来密封油管和套管的连通;二是锚定结构,利用卡瓦将封隔器本体固定在套管上,为压缩密封件提供支撑力点;三是扶正体结构,用来保证封隔器本体正常下入套管,同时扶正块和套管之间的摩擦力为封隔器的解锁提供动力。
使用时,封隔器连接到油管的两段之间,并随油管下入到预定位置。通过如下步骤座封:上提管柱,使中间管上移,轨道销钉由短轨道进入换向机构,下放管柱,轨道销钉由换向机构进入长轨道,实现轨道转换。然后缓慢下放管柱,扶正体上的顶套进入锚定体部分;打开锁球的盖环,使锁球解锁;继续下放管柱,锥体下移卡瓦撑开,卡在套管上,实现锚定;继续下放管柱,以卡瓦为支撑力点,压缩密封件,使其膨胀扩大,从而实现相邻两个产层之间的物理隔绝。通过如下步骤解封:上提管柱,中间管带动密封体及锥体上移。密封件和卡瓦收回;同时,锁球、盖环、顶套等构件恢复原位,实现解封。对于本装置而言,在其使用过程中,封隔器是一直处于1座封状态的。
当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用能够实现相同功能的其它类型的封隔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动力件51可以为电潜泵。本领域中,电潜泵又分为电潜螺杆泵和电潜离心泵等。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组件51可以为电潜螺杆泵,电潜螺杆泵是一种结合了潜油电泵和螺杆泵优点的采油设备,它将螺杆泵的地面驱动变成了由电机直接通过减速器驱动,去掉了抽油杆,从而解决了因抽油杆螺纹和接箍原因造成的脱扣、断杆及磨偏等问题。
通常,电潜螺杆泵包括井下、地面和电力传动三部分。井下部分主要有:螺杆泵、柔性轴、减速器、保护器和潜油电动机等。地面部分主要有:控制柜等。电力传送部分有电缆和电缆卡子。它的工作原理为:电缆将电力传送至潜油电动机,潜油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螺杆泵低速转动,导流件内的液体经过螺杆泵增压后,被泵入中心管内,并举升至地面。
这里应当理解的是,螺杆泵的吸入口连接到中心管1远离井口的一端。
中心管1可以选用本领域中常见的金属管,其材质可以与油管2相同,中心管1的内径大小至少应当保证采流组件5泵入的液体能顺畅地举升至地面。
中心管1外壁和油管2内壁之间形成的第一环形空间X是输送目标产层的产出水、产出气的通道,因而它的空间不能过小,否则将不利于气液的采集。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油管2内径与中心管1外径的差值至少为25mm。该设定不局限于某一尺寸的油管2和中心管1,也就是说,无论选用何种尺寸的油管2和中心管1,只需保证油管2内径与中心管1外径差值至少为25mm即可,通用性较强。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基于油管2与中心管1这样的尺寸关系,可以使目标产层的产出水、产出气顺畅地分别向上、向下流动,采集效果较好。
电子开关阀3可参考申请号为201821438458.5的专利所公开的井下智能开关装置或者申请号为201220558350.6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井下分层流体取样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电子开关阀3的具体结构不再进行赘述,下面结合图2对电子开关阀3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进行说明前,对图2中各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进行解释,其中,黑色箭头代表目标产层所产出的水和煤层气的混合物;方向向上的箭头代表煤层气;方向向下的箭头代表水。
当采集气液时,电机31驱动连杆32向上移动,同时也带动与连杆32连接的活塞向上移动,电子开关阀侧部的进液口被敞开,从而目标产层所产出的水和煤层气的混合物从第二环形空间Y进入到第一环形空间X内,密度小的煤层气向上流动,直接到达地面,利用地面的气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密度大的水向下流动,先流入到导流件52内,再通过动力件51提供动力被泵入中心管1内,并沿着中心管1排升至地面,利用地面的液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从而实现了目标产层产出水和产出水的分开收集和测量。
当电子开关阀3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二环形空间Y内的产出水、产出气才能进入第一环形空间X内,因此电子开关阀3的设置位置决定着第二环形空间Y内液柱的高度。如果液柱高度过高,液面会没过目标产层,从而阻碍煤层气的产出。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电子开关阀3设置在其所对应产层的底界以下,以保证第一环形空间X内的液注不会过高,使煤层气能够顺利地向外产出。
同时本申请考虑到,如果封隔件4距离目标产层较近,那么目标产层产出水、产出气的流动空间即第二环形空间Y的体积就会较小,不利于水气的采集。并且在开采过程中,气井很容易出砂,这些砂子也会在该空间内沉积,占据第二环形空间Y的一部分的体积。当遇到出砂很严重的情形,砂子将可能占据第二环形空间Y的大部分体积,甚至会阻塞目标产层,阻碍煤层气的产出。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本申请实施例设定封隔件4与位于其上方的电子开关阀3的距离至少为10m。这里产层的顶界是指产层靠近井口的界面,底界是指产层远离井口的界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位于封隔件4上方的电子开关阀3指的是:位于封隔件4上方且与其距离最近的电子开关阀3。
类似地,如果导流件52与井底的距离过近,即两者之间的空间过小,那么砂子就可能会掩埋掉导流件52,影响其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导流件52和井底之间应留有足够空间,以用于沉砂。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流件52与井底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m,以保证砂子不会对导流件52造成影响。
下面结合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5中的大箭头代表目标产层的产出煤层气,小箭头代表目标产层的产出水。
如图5所示,封隔器对产层C1和产层C2进行物理隔绝。当产层C1为目标产层时,控制产层C1所对应的电子开关阀3开启,从而位于第二环形空间Y内的产层C1的产出水、产出气进入到第一环形空间X内。煤层气向上流动,排至地面,通过地上的气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水向下流动,流至位于油管2下方的导流件52内暂时储存,同时动力件51提供动力将导流件52内的水泵入中心管1内,并使其沿着中心管1排升至地面,通过地上的液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
类似地,当产层C2为目标产层时,产层C2所对应的电子开关阀3开启,从而位于第二环形空间Y内的产层C2的产出水、产出气进入到第一环形空间X内。煤层气向上流动,排至地面,通过地上的气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水向下流动,流至位于油管2下方的导流件52内暂时储存,同时动力件51提供动力将导流件52内的水泵入中心管1内,并使其沿着中心管1排升至地面,通过地上的液体流量计测量出流量。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在对多个产层合采的过程中,只需下入装置一次,通过控制不同产层所对应的电子开关阀的开启,即可实现不用产层水气的采集,无需进行小修作业移动管柱即可实现不同产层连续测量,从而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及作业引起的储层伤害和管柱伤害,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此外,目标产层的产出水、产出气通过不同管路输送至地面进行流量检测,从而实现了气液的分开采集,提高了测量精度。
本申请提供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包括中心管、油管、液体回流组件、多个电子开关阀和封隔件。封隔件用来隔绝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电子开关阀开启后,产层产出的水通过电子开关阀进入油管向下流动,并通过液体回流组件提供的动力沿着中心管排出至地面;产层产出的气通过电子开关阀进入油管向上运动进而排出地面,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提高了测量精度。利用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进行测试时,可对不同产层之间的气、水进行隔绝,从而可准确测试出各个产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并且还可对单个产层的产出气和产出水进行分离,从而可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利用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进行测试时,只需控制相应产层的电子开关阀的开启或关闭,无需进行小修作业移动管柱,也即利用该装置进行测试时不会中断煤气井的正常生产,从而可以实现对排采过程的某个阶段或者整个排采生命周期的气水产出剖面的连续测试。并且,也可避免频繁进行小修作业所引起的储层伤害和管柱伤害,同时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中心管(1)、油管(2)、多个电子开关阀(3)、封隔件(4)和采流组件(5);
所述中心管(1)设置在所述油管(2)内且与所述油管(2)同轴,所述中心管(1)的外径小于所述油管(2)的内径,以在所述中心管(1)的外壁和所述油管(2)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X);
套管(6)的内壁、所述油管(2)的外壁和所述封隔件(4)的密封件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空间(Y);
每个所述电子开关阀(3)连接在所述油管(2)的两段之间,对应不同的产层,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环形空间(X)与所述第二环形空间(Y)的连通;
所述封隔件(4)连接在所述油管(2)的两段之间,且位于相邻两个产层所对应的两个电子开关阀(3)之间,其内部通道与所述油管(2)连通,密封件的侧面与所述套管(6)内壁接触,用于隔绝所述两个产层之间的气液;
所述采流组件(5)设置在所述中心管(1)远离井口的一端,用于使流入第一环形空间(X)的水通过所述中心管(1)排出至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流组件(5)包括动力件(51)和导流件(52);
所述导流件(52)的开口端连接到所述油管(2)远离所述井口的一端;
所述动力件(51)设置在所述导流件(52)内部,连接到所述中心管(1)的远离井口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流组件(5)还包括连接件(53),用于将所述导流件(52)的开口端连接到所述油管(2)远离所述井口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3)为外挂短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件(4)为封隔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件(51)为电潜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2)的内径与所述中心管(1)的外径的差值至少为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子开关阀(3)设置在对应的产层底界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件(4)与位于其上方的所述电子开关阀(3)的距离至少为10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52)与井底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55991.0A CN114856495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55991.0A CN114856495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56495A true CN114856495A (zh) | 2022-08-05 |
CN114856495B CN114856495B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2623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55991.0A Active CN114856495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5649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56494A (zh) * | 2021-02-04 | 2022-08-05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75465A (en) * | 1993-04-15 | 1994-12-27 | Royal Wireline, Inc. | Method for gas/liquid well profiling |
CN107227945A (zh) * | 2017-08-11 | 2017-10-03 | 付吉平 | 气井分层开采、控制、测试的智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7401393A (zh) * | 2017-07-31 | 2017-11-28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排水采气一体化采空区瓦斯抽采井井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9653714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层试油管柱及试油方法 |
CN111946307A (zh) * | 2020-07-29 | 2020-11-17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采空区与下伏煤储层煤层气分层控压联合抽采方法 |
-
2021
- 2021-02-04 CN CN202110155991.0A patent/CN1148564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75465A (en) * | 1993-04-15 | 1994-12-27 | Royal Wireline, Inc. | Method for gas/liquid well profiling |
CN107401393A (zh) * | 2017-07-31 | 2017-11-28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排水采气一体化采空区瓦斯抽采井井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7227945A (zh) * | 2017-08-11 | 2017-10-03 | 付吉平 | 气井分层开采、控制、测试的智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9653714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层试油管柱及试油方法 |
CN111946307A (zh) * | 2020-07-29 | 2020-11-17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采空区与下伏煤储层煤层气分层控压联合抽采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56494A (zh) * | 2021-02-04 | 2022-08-05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方法 |
CN114856494B (zh) * | 2021-02-04 | 2024-03-26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56495B (zh) | 2023-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04680B (zh) | 一种油气田带压修井作业装置及方法 | |
US10858921B1 (en) | Gas pump system | |
BR122020005298B1 (pt) | Método de implantar um sistema de completação de múltiplas zonas com deslocamento único | |
RU2495235C1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гулируемой закачки жидкости по пластам | |
CN104832143B (zh) | 注水井脐带管全层位注入调控装置 | |
RU2262586C2 (ru) | Скважи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раздельной и поочеред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нескольких пластов одной скважиной | |
RU2636842C1 (ru) | Способ и компоновка для регулируемой закачки жидкости по пластам | |
CN107630685A (zh) | 一种抽油机井无杆采油管柱及方法 | |
CN105041241A (zh) | 普通油管连续正循环冲砂装置及工艺方法 | |
CN111577257B (zh) | 一种水平井分段坐封式流量计量找水管柱及其找水方法 | |
RU2405914C1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омывки скважины | |
CN114856495A (zh) | 煤层气合采井气水产出剖面测试井下装置 | |
US20200240254A1 (en) | Gas separator | |
US20200256179A1 (en) | Systems and apparatuses for downhole separation of gases from liquids | |
CN114635642A (zh) | 一种双壁钻杆充气钻井系统及其钻井方法 | |
CN115434665B (zh) | 一种免压井起下作业的井筒开关工具及工艺方法 | |
US10787900B2 (en) | Differential pressure indicator for downhole isolation valve | |
CN203685053U (zh) | 水平井注汽、采油、以及温度压力实时监测三管同井筒采油工艺设备 | |
CN111472738A (zh) | 一种水平井可开关固井滑套控水压裂方法 | |
CA3026427A1 (en) | Systems for improving downhole separation of gases from liquids while producing reservoir fluid | |
CN214886832U (zh) | 一种双壁钻杆充气钻井系统 | |
CN211422596U (zh) | 一种液力推动小直径胶筒刮管器 | |
CN204041041U (zh) | 油井增液装置 | |
CN110017127A (zh) | 酸压控水一体化装置、酸压控水管柱及酸压控水方法 | |
RU2300668C2 (ru) | Насос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шарифова для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скважины (вариант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