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7773B -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37773B CN114837773B CN202210592632.6A CN202210592632A CN114837773B CN 114837773 B CN114837773 B CN 114837773B CN 202210592632 A CN202210592632 A CN 202210592632A CN 114837773 B CN114837773 B CN 1148377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flow channel
- particle
- gas flow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4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3618 particulate mat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5 vermicu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02 vermicu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354 vermiculi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5 asbesto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83 diesel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16 fuel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5 mot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95 riebeck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cooling, or for removing solid constituents of, exhaust
- F01N3/021—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cooling, or for removing solid constituents of, exhaust by means of filters
- F01N3/0211—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filtering elements in housing, e.g.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9/00—Electrical control of exhaust gas treating apparatus
- F01N9/002—Electrical control of exhaust gas treating apparatus of filter regeneration, e.g. detection of clogg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Processes For Solid Components From Exhaus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颗粒捕集装置,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颗粒捕集器和第二颗粒捕集器;第一颗粒捕集器位于第一壳体内,第一壳体的进气端与排气管相连,第一壳体的出气端与第二壳体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第二颗粒捕集器位于第二壳体内,第一颗粒捕集器的出气端与第二颗粒捕集器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颗粒捕集器和第二颗粒捕集器后,排出至大气中。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使颗粒捕集装置的更换过程更加便捷,同时所需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从化石能源中提炼出的汽、柴油等燃料是目前车辆的主要能源。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燃料通常无法完全燃烧,并且未完全燃烧的燃料所形成的颗粒物会随着车辆排气管排放至大气中。由于这些颗粒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一旦排放至大气中,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以及国家对于车辆尾气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车辆上设有不同的用于降低尾气中有害颗粒的装置。
相关技术中,是通过在车辆上设置一体化的颗粒捕集装置,用来吸附排气管所排气体中含有的颗粒物。当颗粒捕集装置中积累的颗粒物含量较高后,则需对颗粒捕集装置整体进行更换。由于在更换颗粒捕集器时,需要将颗粒捕集装置与周围的所有零部件进行逐一拆分,导致该更换过程十分繁琐且容易对周围的零部件造成损伤,因此不仅新的颗粒捕集装置本身成本较高,因更换所导致的维修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该颗粒捕集装置的更换过程更加便捷,同时所需成本较低。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捕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颗粒捕集器和第二颗粒捕集器;
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的进气端与排气管相连,所述第一壳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和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后,排出至大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沿气流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沿所述气流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一一对应;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后,排出至大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和第二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相邻,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壁面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壁面相通;
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封闭,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开放;
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都开放;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的进气端进入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内,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或者第二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排至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第三子气流通道和第四子气流通道,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和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相邻,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的壁面与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的壁面相通;
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对应,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对应;
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都开放;
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开放,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封闭;
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排出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或第四子气流通道,然后通过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排至大气中。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衬垫,所述第一衬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之间,且所述第一衬垫包裹在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衬垫,所述第二衬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之间,且所述第二衬垫包裹在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内的压力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内的压力之差。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压差传感器发送的压力差;
当所述压力差达到第一目标值时,所述控制器生成再生指令,所述再生指令用于指示对第一颗粒捕集器和/或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中的颗粒物进行再生。
可选地,当所述压力差达到第二目标值时,所述控制器生成更换指令,所述更换指令用于指示更换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颗粒捕集装置中包括第一颗粒捕集器和第二颗粒捕集器两部分。当颗粒捕集装置中捕集的颗粒物量较大,会对颗粒捕集装置造成堵塞风险时,只需将第二颗粒捕集器拆除并更换即可。由于仅需更换颗粒捕集装置的一部分结构,因此该更换过程不仅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同时还能减少对颗粒捕集装置周围的零部件造成的损伤,降低了维修风险及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颗粒捕集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颗粒捕集装置中气流通道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
100、第一壳体;
200、第二壳体;
300、第一颗粒捕集器;310、第一气流通道;320、第二气流通道;311、第一子气流通道;312、第二子气流通道;321、第三子气流通道;322、第四子气流通道;
400、第二颗粒捕集器;
500、第一衬垫;
600、第二衬垫;
700、压差传感器;
800、控制器;
900、卡箍;
1000、进气端法兰;
1100、出气端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捕集装置,该颗粒捕集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位于第一壳体100内,第一壳体100的进气端与排气管相连,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与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位于第二壳体200内,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出气端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后,排出至大气中。
一般地,车辆的排气管中所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的颗粒物有三个来源,第一种来源是不可燃物质,第二种来源是可燃物但未进行燃烧的物质,第三种来源是燃烧生成物。颗粒物主要由含碳颗粒和灰分颗粒组成,其中灰分颗粒主要因机油里的添加剂产生。当排气管中所排除的气体流经颗粒捕集器装置时,气体中的含碳颗粒一般会集中在颗粒捕集装置的前端,灰分颗粒一般会集中在颗粒捕集装置的后端,也就是说,上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主要用于捕集含碳颗粒,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主要用于捕集灰分颗粒。随着颗粒物不断被捕集,两个颗粒捕集器中的颗粒物含量越来越高,其中,含碳颗粒可以通过再生的方式排至大气中,而灰分颗粒则无法进行再生。当灰分颗粒积累到一定含量时,会堵塞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使得车辆的排气系统中的气流不通畅,进而导致排气背压过高,发动机工况极具变差。可以理解的是,虽然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中也会捕集到极少量的灰分颗粒,但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中捕集到的灰分颗粒含量极少,因此一般不会造成堵塞风险。上述堵塞风险主要由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中捕集到的大量灰分颗粒所致。当判定颗粒捕集装置存在堵塞风险时,则需要对颗粒捕集装置进行更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颗粒捕集装置中包括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两部分。当颗粒捕集装置中捕集的颗粒物量较大,会对颗粒捕集装置造成堵塞风险时,只需将第二颗粒捕集器400拆除并更换即可。由于仅需更换颗粒捕集装置的一部分结构,因此该更换过程不仅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同时还能减少对颗粒捕集装置周围的零部件造成的损伤,降低了维修风险及维修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颗粒捕集装置的细节和作用进行更具体详尽的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的形状相同,从而便于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壳体200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当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为圆柱体时,则第一壳体100为圆筒体,当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为圆柱体时,则第二壳体200为圆筒体;或者,当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为长方体时,则第一壳体100为长方形管体,当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为长方体时,则第二壳体200为长方形管体,等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0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壳体200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形状相匹配。排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者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会产生震动,通过该种形状配合,可以更好地将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在第一颗粒捕集器300或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分别在第一壳体100或第二壳体200中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的进气端通过进气端法兰1000与其他结构相连,例如通过进气端法兰1000与排气管的管道相连。第二壳体200的出气端通过出气端法兰1100与其他结构相连,例如通过出气端法兰1100与消音器相连。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与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通过卡箍900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卡箍900位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连接处,卡箍900内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壳体100的外表面紧贴,卡箍900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壳体200的外表面紧贴。需要说明的是,该卡箍900为环状,卡箍900通过螺栓紧固在第一壳体100的外表面和第二壳体200的外表面,只需拆除螺栓,即可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进行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固定有第一法兰盘(图中未示出),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固定有第二法兰盘(图中未示出),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与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只需拆除螺栓,即可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进行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法兰垫,法兰垫呈环形。法兰垫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石墨或石棉等材质。通过设置该法兰垫,可以提高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之间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法兰垫设有通孔,连接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的螺栓穿过该通孔。
如图1所示,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气流通道310,第一气流通道310沿气流方向布置。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气流通道320,第二气流通道320沿气流方向布置,第一气流通道310与第二气流通道320一一对应。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气流通道310和第二气流通道320后,排出至大气中。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为圆柱体时,圆柱体的轴向为气流方向。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会对气流中的颗粒物进行捕集,捕集是指对颗粒物进行吸附的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气流先流经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第一气流通道310,再流经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从而可以实现两次捕集过程,提高了对气流中颗粒物的吸附效果,更好地防止了有害物质直接排至大气中,减少了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减少了有害气体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通道的示意图。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310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相邻,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壁面与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相通。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进气端封闭,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出气端开放。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进气端和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都开放。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经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进气端进入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内,然后通过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出气端或者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排至第二气流通道320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流通道310包括多个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多个第二子气流通道312,每个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每个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相邻。通过将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进气端封闭,可以迫使气体从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出气端或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流出至第二气流通道320,增加了气体在第一捕集器内停留的时间,提高了气体与各个气流通道内壁的碰撞频率,进而提高了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对气体中颗粒物的捕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捕集器为陶瓷材质。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壁面和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为稀松微孔结构,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内的气体可以流入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内,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内的气体也可以流入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内。结合图2所示,气体从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进气端进入后,可以有以下几种流通方式:
第一种,气体直接从该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流出至第二气流通道320内。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气体中的颗粒物被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所吸附。
第二种,气体从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流至相邻的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后,再流出至第二气流通道320内。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气体中的颗粒物被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和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壁面所吸附,提高了对颗粒物的吸附效果。
第三种,气体从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流至相邻的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然后通过该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壁面流向其他的第二子气流通道312,最后从该其他的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流出至第二气流通道320内。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气体中的颗粒物被多个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和多个第一子气流通道311所吸附,提高了对颗粒物的吸附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气流通道的设置,增加了气体中的颗粒物与各个气流通道的内壁的碰撞频率,提高了对颗粒物的吸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出气端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进气端紧贴在一起。从而可以使得气体更多地从第一气流通道310流至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0内,并与各个气流通道的内壁发生碰撞,以使得气体中的颗粒物更好地被吸附,提高了颗粒捕集装置对排气管所排气体中颗粒物的吸附效果。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流通道320包括第三子气流通道321和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第三子气流通道321和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相邻,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壁面与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壁面相通。第三子气流通道321与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对应,第四子气流通道322与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对应。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进气端和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出气端都开放。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进气端开放,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出气端封闭。从第一气流通道310排出的气体进入第三子气流通道321或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然后通过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出气端排至大气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捕集器为陶瓷材质。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壁面和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壁面为稀松微孔结构。需要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出气端封闭,从而可以迫使流入第四子气流通道322内的气体只能通过第四气流通道的壁面流至第三子气流通道321,最后从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出气口排至大气中。通过该种设置,增加了气体中的颗粒物与各个气流通道的内壁的碰撞频率,提高了对颗粒物的吸附效果。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一衬垫500,第一衬垫500位于第一壳体100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之间,且第一衬垫500包裹在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排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颗粒捕集装置会产生震动,通过在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与第一壳体100之间设置第一衬垫500,可以起到缓冲、保护颗粒捕集器的作用,还能防止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在第一壳体100中发生窜动,避免影响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捕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垫500的材质为蛭石。由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为陶瓷材质,当颗粒捕集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装置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可能会出现受热膨胀变形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一衬垫500,将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一壳体100进行阻隔,可以避免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变形而导致第一壳体100变形,也就是说,第一衬垫500起到了缓冲及保护的作用。
第一衬垫500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当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为圆柱体时,则第一衬垫500为圆筒体,此时第一衬垫500的内壁与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外壁紧贴,该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外壁指圆柱体的柱面,第一衬垫500的外壁与第一壳体100的内壁紧贴。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第二衬垫600,第二衬垫600位于第二壳体200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之间,且第二衬垫600包裹在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外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衬垫600的材质为蛭石。第二衬垫600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形状相匹配,其中,第二衬垫600的内壁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外壁紧贴,第二衬垫600的外壁与第二壳体200的内壁紧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衬垫600与第一衬垫500的结构和作用类似,即第二衬垫600可以对第二颗粒捕集器400起到缓冲及保护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压差传感器700,压差传感器700用于测量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内的压力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内的压力之差。需要说明的是,压差传感器700与控制器800相连,压力传感器将测得的压力差发送至控制器800,进而控制器800基于该压力差生成相应指令。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00,控制器800用于接收压差传感器700发送的压力差。当压力差达到第一目标值时,控制器800生成再生指令,再生指令用于指示对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或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中的颗粒物进行再生。可以理解的是,当气流流经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后,虽然大部分含碳颗粒已经被第一颗粒捕集器300捕集,但仍会有极少量的含碳颗粒被第二颗粒捕集器400捕集,因此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中的含碳颗粒也可以进行再生。需要说明的是,再生是指将颗粒捕集器所吸附的颗粒物进行再生,其基本原理是颗粒发生氧化反应变成二氧化碳,然后再排至大气中。再生的方式有多种,以下举出可能的三种再生方式:
第一种,升温再生,该方式需要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800相连,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颗粒捕集装置内的温度,并将温度值发送至控制器800。当温度值达到预设温度时,利用排气中的氧或额外输入的氧气进行供氧,使得颗粒捕集装置中所捕集的含碳颗粒可以进行二次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后,排至大气中。
第二种,喷油再生方式,该方式是在第一颗粒捕集器300进气端增加一套喷油器,基于再生指令,喷油器向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或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内喷入少量燃油。利用排气中的氧或额外输入的氧气进行供氧,然后用火花塞或电热塞点燃,此时颗粒捕集装置内所捕集的含碳颗粒可以进行二次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后,排至大气中。
第三种,电加热再生方式,该方式需设置导电装置,通过控制器800控制导电装置通电,以对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或第二颗粒捕集器400进行加热,利用排气中的氧或额外输入的氧气进行供氧,进而促使颗粒起燃。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通过微波再生、燃油添加剂再生等方式进行再生过程,在此不作一一例举。通过再生,可以使颗粒捕集装置所捕集的颗粒物进行二次燃烧,防止颗粒物含量较高,堵塞颗粒捕集装置。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压力差达到第二目标值时,控制器800生成更换指令,更换指令用于指示更换第二颗粒捕集器400。需要说明的是,当压力差达到第二目标值时,说明颗粒捕集装置有堵塞风险,若不进行更换,则可能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影响排气系统及车辆的正常使用。因此,通过该种方式,能及时避免排气系统发生堵塞的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目标值大于第一目标值,从而不仅能及时对颗粒物进行再生,还可以避免多次更换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由于只需在必要时对第二颗粒捕集器400进行更换,因此大大降低了更换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800将该更换指令发送至车辆中的显示屏,显示屏基于该更换指令生成更换提示信息,例如“更换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等文字提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800将该更换指令发送至车辆中的语音系统,语音系统基于该更换指令生成语音提示信息,例如通过喇叭播放提示语“更换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从而能及时地提醒用户对第二颗粒捕集器400进行更换,避免因长时堵塞导致发动机及排气系统功能的下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颗粒捕集装置中包括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两部分。当颗粒捕集装置中捕集的颗粒物量较大,会对颗粒捕集装置造成堵塞风险时,只需将第二颗粒捕集器400拆除并更换即可。由于仅需更换颗粒捕集装置的一部分结构,因此该更换过程不仅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可以理解的是,颗粒捕集装置周围一般还安装有其他零部件,由于只需对第二颗粒捕集器400进行拆卸,因此在更换第二颗粒捕集器400时,还能减少对颗粒捕集装置周围的零部件造成的损伤,降低了维修风险及维修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捕集装置,该颗粒捕集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位于第一壳体100内,第一壳体100的进气端与排气管相连,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与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位于第二壳体200内,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出气端与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后,排出至大气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颗粒捕集装置中包括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两部分。当颗粒捕集装置中捕集的颗粒物量较大,会对颗粒捕集装置造成堵塞风险时,只需将第二颗粒捕集器400拆除并更换即可。由于仅需更换颗粒捕集装置的一部分结构,因此该更换过程不仅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同时还能减少对颗粒捕集装置周围的零部件造成的损伤,降低了维修风险及维修成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8)
1.一种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第二颗粒捕集器(400);
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内,所述第一壳体(100)的进气端与排气管相连,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00)内,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进气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后,排出至大气中;
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出气端固定有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二壳体(200)的进气端固定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设有法兰垫,所述法兰垫呈环形;
所述装置还包括压差传感器(700),所述压差传感器(700)用于测量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内的压力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内的压力之差;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00),所述控制器(800)用于接收所述压差传感器(700)发送的压力差;当所述压力差达到第二目标值时,所述控制器(800)生成更换指令,所述更换指令用于指示更换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
所述控制器(800)用于将所述更换指令发送至车辆中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基于所述更换指令生成更换提示信息;或者所述控制器(800)用于将所述更换指令发送至所述车辆中的语音系统,所述语音系统基于所述更换指令生成语音提示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气流通道(310),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0)沿气流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内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气流通道(320),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20)沿所述气流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0)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20)一一对应;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0)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20)后,排出至大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0)包括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第二子气流通道(312),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相邻,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壁面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壁面相通;
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进气端封闭,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出气端开放;
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进气端和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都开放;
所述排气管中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进气端进入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内,然后通过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的出气端或者第二子气流通道(312)的出气端排至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2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320)包括第三子气流通道(321)和第四子气流通道(322),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和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相邻,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壁面与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壁面相通;
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与所述第一子气流通道(311)对应,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322)与所述第二子气流通道(312)对应;
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进气端和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出气端都开放;
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进气端开放,所述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的出气端封闭;
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0)排出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或第四子气流通道(322),然后通过所述第三子气流通道(321)的出气端排至大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衬垫(500),所述第一衬垫(50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与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之间,且所述第一衬垫(500)包裹在所述第一颗粒捕集器(300)的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衬垫(600),所述第二衬垫(600)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00)与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之间,且所述第二衬垫(600)包裹在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压力差达到第一目标值时,所述控制器(800)生成再生指令,所述再生指令用于指示对第一颗粒捕集器(300)和/或所述第二颗粒捕集器(400)中的颗粒物进行再生。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颗粒捕集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92632.6A CN114837773B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92632.6A CN114837773B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37773A CN114837773A (zh) | 2022-08-02 |
CN114837773B true CN114837773B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2571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92632.6A Active CN114837773B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837773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69141B2 (ja) * | 2003-02-18 | 2009-11-18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ハニカムフィルタ及び排ガス浄化システム |
JPWO2012046484A1 (ja) * | 2010-10-06 | 2014-02-24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排ガス浄化装置 |
CN104747254B (zh) * | 2015-03-24 | 2018-01-02 | 常州君堃电子有限公司 | 即时燃烧式颗粒物捕集器及其捕集方法 |
CN106481393A (zh) * | 2015-08-29 | 2017-03-08 | 华玉娣 | 黑烟过滤效果好的尾气过滤器 |
CN110159396A (zh) * | 2019-07-04 | 2019-08-23 | 天津大学 | 分段式滤芯及其发动机微粒捕集器 |
CN212838016U (zh) * | 2020-04-17 | 2021-03-30 | 南京诺奥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双dpf结构的尾气颗粒捕集器 |
-
2022
- 2022-05-27 CN CN202210592632.6A patent/CN11483777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37773A (zh) | 2022-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50800B2 (en) | Radial mounting for regeneration device | |
JP2014505827A (ja) | 小型再生ユニット | |
CN1891986A (zh) | 再生组合件 | |
JP5468263B2 (ja) | 後処理を伴う空気処理システム | |
ITRM950001A1 (it) | Procedimento per la riduzione delle emissioni di idrocarburi da motori a combustione interna. | |
KR20000018255A (ko) | 금속 또는 세라믹 구슬을 적용한 매연 포집 방법 및 그방법을 이용한 매연저감 장치 | |
CN114837773B (zh) | 颗粒捕集装置及车辆 | |
JP2013515905A (ja) | 添加剤注入装置を備える動力系 | |
JP2010078315A (ja) | 火炎グロープラグ | |
JP2020045889A (ja) | 排気浄化装置 | |
CN205977333U (zh) | 柴油引擎黑烟净化及再生装置 | |
TWM568896U (zh) | Improved diesel engine black smoke purification and regeneration device | |
KR102205187B1 (ko) | 디젤 미립자 필터 재생장치 | |
CN114526139A (zh) |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机械的尾气净化装置 | |
KR20030003599A (ko) | 매연저감장치의 재생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재생장치 | |
KR20170027645A (ko) | 버너를 구비한 dpf장치의 화염안정기 | |
KR20070054139A (ko) | 촉매를 갖는 배기 가스 재생기 | |
CN220581117U (zh) | 一种dpf再生装置及尾气处理系统 | |
KR20170003780A (ko) | 자동차의 흡배기관 및 연소실 클리닝용 집진장치 | |
KR100553193B1 (ko) | 재생식 매연 포집기 | |
JP3427043B2 (ja) | 黒煙除去装置 | |
CN112240234B (zh) | 一种农业机械用具有排气净化效果的柴油机 | |
KR100479654B1 (ko) | 디젤차량의 매연정화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상연소방지방법 | |
JP5417959B2 (ja) | フィルタ再生システム | |
CN101050737A (zh) | 发动机臭氧离化进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