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5148A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15148A CN114815148A CN202210285401.0A CN202210285401A CN114815148A CN 114815148 A CN114815148 A CN 114815148A CN 202210285401 A CN202210285401 A CN 202210285401A CN 114815148 A CN114815148 A CN 1148151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optical imaging
- optical
- image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66221 tf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并以至少一关系式控制相关参数,而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缩短镜头长度并提升热稳定性。
Description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分案申请。原案的申请号是201910512176.8,申请日是2019年06月13日,发明名称是: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相机、平板计算机、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组件-光学成像镜头也更加多样化发展,不仅追求轻薄及有良好的成像质量,更追求更小焦距与更大视场角有利于多镜头变焦之元件设计。现有大角度之光学成像镜头不仅系统长度较长且重量较厚重,其畸变等成像质量也较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光学成像镜头设计并非单纯将成像质量佳的镜头等比例缩小就能制作出兼具成像质量与微型化的光学镜片组,设计过程牵涉到材料特性,还必须考量到制作、组装良率等生产面的实际问题。此外,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这些电子装置,环境温度的差异可能使得光学成像镜头聚焦的位置产生偏移进而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期望光学成像镜头能维持热稳定,也就是系统焦距偏移量(focalshift)不容易受温度的变化影响。因此如何制作出符合应用的光学成像镜头,并持续提升其成像质量并缩小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同时具备热稳定的功效,一直是业界持续精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缩短镜头长度并提升热稳定性。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六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为了便于表示本发明所指的参数,在本说明书及图式定义:T1代表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二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三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3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四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4代表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五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5代表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56代表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六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6代表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6F代表第六透镜至滤光片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TF代表滤光片在光轴上的厚度、GFP代表滤光片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f1代表第一透镜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镜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镜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镜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镜的焦距、f6代表第六透镜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代表第六透镜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代表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代表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代表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5代表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代表第六透镜的阿贝数、E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焦距、TL代表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第六透镜之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代表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ALT代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六个透镜厚度总和(即T1、T2、T3、T4、T5、T6之和)、AAG代表第一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二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二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三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三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四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四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五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及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六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的总和(即G12、G23、G34、G45、G56之和)、B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即第六透镜之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即G6F、TTF、GFP之和)、HFOV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ImgH代表光学成像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的像高、Fno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且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V5/n5≦34.000。
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且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V5/n5≦34.000。
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且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V5/n5≦34.000。
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且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V5/n5≦34.000。
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且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T1+G12+T2)/T5≦1.400及(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
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至少一条件式:
EFL/(T1+G45)≦5.000;
(G23+T3+G34+T4)/(G12+T2)≦2.800;
(T6+G12+G34)*Fno/T1≦6.000;
EFL/(T1+G56)≦4.100;
EFL/(T1+G12)≦2.600;
(T1+G23+G45+G56)/T6≦3.300;
EFL/(T2+G23)≦2.600;
EFL/(T3+G45)≦2.200;
EFL/T5≦2.200;
(T6+G34+G56)/G23≦2.400;
HFOV/ImgH≧20.000°/mm。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条件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不等数量施用于本发明之实施态样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前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选用各种材质或其他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可维持成像质量,如:畸变像差较低之良好光学性能,同时缩短镜头长度并提升热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范例一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4是范例二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5是范例三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6、47、48、49统列出以上十个实施例的各参数及(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值的比较表的表格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2,3,4,5,6,7,8,9,10光学成像镜头;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211平行光线;212平行光线;STO光圈;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TF滤光片;IMA成像面;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物侧面;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像侧面;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轴区域;Z2,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圆周区域;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OB光学边界;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EL延伸线;Z3中继区域;M相交点;R相交点。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乃提供有图式。此些图式乃为本发明揭露内容之一部分,其主要系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之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之优点。图中的元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元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元件。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元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乃是一定焦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设置六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透过设计透镜之面形特征及参数数值范围,而可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时,同时缩短镜头长度并提升热稳定性。
在此设计的前述镜片之特性主要是考量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特性、镜头长度及热稳定性,举例来说:使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或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有利于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使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有利于增加半视角的同时调整像差。使第三透镜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或第六透境具有负屈光率有利于增加半视角的同时修正畸变像差。
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V5/n5≦34.000或V3/n3≦34.000条件式并配合面形限制时,有利于维持0℃的焦距偏移量在±0.015mm以内且维持60℃的焦距偏移量在±0.030mm以内;较佳的限制为10.000≦V5/n5≦34.000或10.000≦V3/n3≦34.000,最佳的限制为10.000≦V5/n5≦34.000,如此可达到0℃的焦距偏移量在±0.002mm以内且维持60℃的焦距偏移量在±0.010mm以内。
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HFOV/ImgH≧20.000°/mm条件式时,有利于维持半视角的同时,增加影像传感器的分辨率,较佳地限制为20.000≦HFOV/ImgH≦28.000°/mm。
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HFOV/TTL≧9.000°/mm或HFOV/TL≧11.000°/mm条件式时,有利于在维持半视角的同时,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较佳地限制为9.000°/mm≦HFOV/TTL≦15.000°/mm或11.000°/mm≦HFOV/TL≦20.000°/mm。
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EFL/(T1+G12)≦2.600、EFL/(T1+G45)≦5.000、EFL/(T1+G56)≦4.100、EFL/(T2+G23)≦2.600、EFL/(T3+G45)≦2.200或EFL/T5≦2.200条件式时,有助于使系统焦距与光学各参数维持一适当值,避免任一参数过大而不利于该光学成像系统整体之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参数过小而影响组装或是提高制造上之困难度。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0.900≦EFL/(T1+G12)≦2.600、1.200≦EFL/(T1+G45)≦5.000、1.200≦EFL/(T1+G56)≦4.100、0.650≦EFL/(T2+G23)≦2.600、0.800≦EFL/(T3+G45)≦2.200、0.500≦EFL/T5≦2.200。
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T1+G12+T2)/T5≦1.400、ImgH*Fno/ALT≦1.900、AAG*Fno/BFL≦3.100、(T6+G12+G34)*Fno/T1≦6.000、(T1+G23+G45+G56)/T6≦3.300、(G23+T3+G34+T4)/(G12+T2)≦2.800、(T6+G34+G56)/G23≦2.400、(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或Gmax/Gmin≦11.000条件式时,有助于使各透镜的厚度与间隔维持一适当值,避免任一参数过大而不利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整体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参数过小而影响组装或是提高制造上之困难度。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0.500≦(T1+G12+T2)/T5≦1.400、0.600≦ImgH*Fno/ALT≦1.900、0.750≦AAG*Fno/BFL≦3.100、1.500≦(T6+G12+G34)*Fno/T1≦6.000、1.350≦(T1+G23+G45+G56)/T6≦3.300、0.750≦(G23+T3+G34+T4)/(G12+T2)≦2.800、0.500≦(T6+G34+G56)/G23≦2.400、1.500≦(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3.000≦Gmax/Gmin≦11.000。
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的条件式时,能较佳地使本发明的成像质量提升镜头、视场角增加、镜头长度缩短、光圈值缩小及/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实施例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或其他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以及制造上良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材质设计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可为玻璃、塑料、树脂等各种透明材质制作之透镜。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增加视场角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aperturestop)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一滤光片TF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IMA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TF为红外线滤光片(IRcutfilter)且设于第六透镜L6与成像面IMA之间,滤光片TF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例如过滤掉红外光波段,可使得红外光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IMA上。
光学成像镜头1之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六透镜L6在此示例性地以塑料材质所构成,第五透镜L5以玻璃材质所构成,然不限于此,亦可为其他透明材质制作,如:树脂。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且形成细部结构如下: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物侧面L1A1的光轴区域L1A1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1A1P为凸面。像侧面L1A2的光轴区域L1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1A2P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L1A1与像侧面L1A2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2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2A2。物侧面L2A1的光轴区域L2A1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像侧面L2A2的光轴区域L2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2A2P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与像侧面L2A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3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3A2。物侧面L3A1的光轴区域L3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3A1P为凸面。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与像侧面L3A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4A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4A2。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4A1P为凹面。像侧面L4A2的光轴区域L4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4A2P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与像侧面L4A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5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5A2。物侧面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5A1P为凸面。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5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与像侧面L5A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6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6A2。物侧面L6A1的光轴区域L6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6A1P为凹面。像侧面L6A2的光轴区域L6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6A2P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与像侧面L6A2皆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系设计各透镜L1、L2、L3、L4、L5、L6、滤光片TF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IMA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隙,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使任两相对的透镜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之空气间隙。
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8。关于各条件式(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6、47。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L1A1及像侧面L1A2、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及像侧面L2A2、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及像侧面L3A2、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及像侧面L4A2、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及像侧面L5A2及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及像侧面L6A2,共十二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R表示透镜表面近光轴处之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ConicConstant);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各个非球面之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9。
图7的(a)绘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纵向球差,纵轴为视场。图7的(b)绘示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图7的(c)绘示本实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场曲像差,纵轴为像高。图7的(d)绘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百分比,纵轴为像高。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于的成像点附近,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8~0.010mm,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2~0.03mm内,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2~0.045mm内,而畸变像差维持于-5~8%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1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Focalshift)为-0.0015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2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15mm。据此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60.657度,提供Fno为2.019及6.499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参考图10至图13,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5A2,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二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L5A1和像侧面L4A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仅标示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而省略相同凹凸配置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且以下每个实施例亦仅标示透镜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省略相同处的标号,并不再赘述。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L4A2的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2。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6、47。
从图11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8~0.010mm以内。从图11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5~0.025mm内。从图11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5mm内。图11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40~0%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2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001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为0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45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将半视角扩大至64.641度,提供Fno为2.019及5.572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三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5A2,L6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三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和像侧面L4A2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L4A2的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在于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6。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6、47。
从图15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6~0.012mm以内。从图15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15mm内。从图15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5~0.035mm内。图15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4~6%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3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亦为0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15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将半视角扩大至64.641度,提供Fno为2.019及5.419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5A2,L6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四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L5A1和像侧面L4A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L4A2的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且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0。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6、47。
从图19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4~0.004mm以内。从图19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mm内。从图19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6mm内。图19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4~16%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及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4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0005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为0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25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将半视角扩大至60.027度,提供Fno为2.019及6.483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2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五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五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及后焦距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4。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6、47。
从图23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12mm以内。从图23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2mm内。从图23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5mm内。图23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5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8~2%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5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04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77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将半视角扩大至62.666度,提供Fno为2.019及5.139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六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及像侧面L4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L4A2的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圆周区域L5A2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8。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8、49。
从图2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12mm以内。从图2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4mm内。从图2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8mm内。图2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6的畸变像差维持在-9~5%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6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06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53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将半视角扩大至60.622度,提供Fno为2.019及5.362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七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2。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8、49。
从图31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5~0.03mm以内。从图31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05mm内。从图31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10mm内。图31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7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0~15%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7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15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45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将半视角扩大至62.500度,提供Fno为2.019及5.964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八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八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5A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光率。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6。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8、49。
从图35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2~0.010mm以内。从图35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3mm内。从图35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6mm内。图35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8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4~6%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8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05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62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将半视角扩大至60.874度,提供Fno为2.019及5.831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38至图41,其中图3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九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九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L5A1和像侧面L5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且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光率。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圆周区域L5A2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0。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8、49。
从图39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08mm以内。从图39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3mm内。从图39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7mm内。图39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9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0~10%的范围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2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03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055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将半视角扩大至64.617度,提供Fno为1.907及5.913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光圈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42至图45,其中图4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4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十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十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L5A1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此外本实施例之第三透镜L3以玻璃材质所构成,第五透镜L5由塑料材质所构成。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4。关于(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请参考图48、49。
从图43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06~0.012mm以内。从图43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0mm内。从图43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35mm内。图43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0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5~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弧矢方向、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以常温20℃为基准温度,光学成像镜头10在此温度下的焦距偏移量为0mm,若降温至0℃,焦距偏移量仅为0.0123mm,若升温至60℃,焦距偏移量仅为-0.0263mm。据此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将半视角扩大至63.305度,提供Fno为2.020及5.713mm镜头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并且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镜头长度较短。
图46~49统列出以上十个实施例的(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以及各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中,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及/或条件式(2)~(20)之至少任一。其次,此处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属本发明据以实施之范畴。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场曲像差、畸变像差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透镜的设计与相互搭配,能产生优异的成像质量。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此外,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该光学成像镜头并满足:V5/n5≦34.000,V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一阿贝数,n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该光学成像镜头并满足:V5/n5≦34.000,V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一阿贝数,n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3.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该光学成像镜头并满足:V5/n5≦34.000,V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一阿贝数,n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4.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或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或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六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该光学成像镜头并满足:V5/n5≦34.000,V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一阿贝数,n5代表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1+G45)≦5.0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G23+T3+G34+T4)/(G12+T2)≦2.800,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T6+G12+G34)*Fno/T1≦6.000,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Fno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1+G56)≦4.1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1+G12)≦2.6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T1+G23+G45+G56)/T6≦3.300,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2+G23)≦2.6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1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
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以上六片,该光学成像镜头并满足:(T1+G12+T2)/T5≦1.400及(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Fno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1+G12)≦2.6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1+G45)≦5.0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3+G45)≦2.2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T5≦2.2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T6+G34+G56)/G23≦2.400,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HFOV/ImgH≧20.000°/mm,HFOV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半视角,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在一成像面上成像的一像高。
19.根据权利要求1、3、4或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1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85401.0A CN114815148A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12176.8A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CN202210285401.0A CN114815148A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12176.8A Division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15148A true CN114815148A (zh) | 2022-07-29 |
Family
ID=680280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85401.0A Pending CN114815148A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CN201910512176.8A Active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12176.8A Active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378782B2 (zh) |
CN (2) | CN114815148A (zh) |
TW (3) | TWI86918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7479A (zh) * | 2019-07-15 | 2019-08-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6577915A (zh) * | 2023-07-13 | 2023-08-11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07649B (zh) * | 2019-12-27 | 2021-09-24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77658B (zh) * | 2019-12-30 | 2022-04-29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367047B (zh) * | 2020-03-31 | 2024-06-18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367048A (zh) * | 2020-03-31 | 2020-07-0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6500762A (zh) * | 2020-06-05 | 2023-07-28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65787B (zh) * | 2020-08-25 | 2023-05-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KR102457870B1 (ko) * | 2020-09-18 | 2022-10-2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12269243B (zh) * | 2020-12-14 | 2021-03-23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311569B (zh) * | 2021-06-03 | 2023-09-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2646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摄影系统组 |
US20140247507A1 (en) * | 2013-03-03 | 2014-09-04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
CN105204144A (zh) * | 2015-10-20 | 2015-12-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超广角镜头 |
CN106483634A (zh) * | 2015-08-24 | 2017-03-08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US20180239113A1 (en) * | 2016-07-12 | 2018-08-23 |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 Camera le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53498B2 (en) * | 2003-06-18 | 2005-02-08 | Samsung Techwin Co., Ltd. | Zoom lens |
JP4560745B2 (ja) * | 2008-08-06 | 2010-10-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
CN201302618Y (zh) * | 2008-08-21 | 2009-09-02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JP5320163B2 (ja) * | 2009-05-26 | 2013-10-2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576717B2 (ja) * | 2010-04-12 | 2014-08-2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846792B2 (ja) * | 2011-07-22 | 2016-01-20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TWI472826B (zh) * | 2012-06-06 | 2015-02-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 |
TWI451121B (zh) * | 2013-02-08 | 2014-09-01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
CN103777329B (zh) * | 2013-10-31 | 2016-05-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
JP6208003B2 (ja) * | 2013-12-25 | 2017-10-0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479190B (zh) * | 2014-03-24 | 2015-04-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以及車用攝影裝置 |
TWI540336B (zh) * | 2014-05-23 | 2016-07-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KR101681387B1 (ko) * | 2014-12-08 | 2016-11-3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CN104808321B (zh) * | 2015-01-23 | 2017-05-10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CN204462509U (zh) * | 2015-03-09 | 2015-07-08 | 襄阳锦翔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广角摄影镜头 |
TWI674433B (zh) * | 2015-05-20 | 2019-10-11 |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 |
JP6619970B2 (ja) * | 2015-08-24 | 2019-12-11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588524B (zh) * | 2015-11-27 | 2017-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17173347A (ja) * | 2016-03-18 | 2017-09-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576630B (zh) * | 2016-03-31 | 2017-04-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7807449A (zh) * | 2016-04-29 | 2018-03-16 | 充梦霞 | 采用光学镜头系统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
JP6798803B2 (ja) * | 2016-06-28 | 2020-12-09 | 天津欧菲光電有限公司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6646835B (zh) * | 2016-08-08 | 2018-12-0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镜头 |
JP6753749B2 (ja) * | 2016-09-23 | 2020-09-09 | 天津欧菲光電有限公司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8663774B (zh) * | 2017-03-31 | 2020-10-2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
CN108873245B (zh) * | 2017-05-09 | 2021-04-20 |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广角镜头 |
TWI634364B (zh) * | 2017-05-22 | 2018-09-0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片式廣角鏡片組 |
CN109116512B (zh) * | 2017-06-26 | 2020-11-17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片式广角镜片组 |
US10175461B1 (en) * | 2017-07-04 | 2019-01-08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with a wide field of view |
JP6699949B2 (ja) * | 2017-08-09 | 2020-05-27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TWI656376B (zh) * | 2017-08-30 | 2019-04-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2041678B1 (ko) * | 2017-09-26 | 2019-11-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7664813B (zh) * | 2017-10-19 | 2020-02-1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709658B (zh) * | 2017-10-25 | 2021-02-05 |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JP6684033B2 (ja) * | 2017-12-12 | 2020-04-22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07991759B (zh) * | 2017-12-18 | 2020-05-29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7957618B (zh) * | 2017-12-22 | 2021-11-12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车载镜头 |
US10578834B2 (en) * | 2017-12-29 | 2020-03-03 |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08459395B (zh) * | 2018-03-30 | 2020-06-0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646391B (zh) * | 2018-03-30 | 2020-03-1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761714B (zh) * | 2018-04-03 | 2020-08-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US10775588B2 (en) * | 2018-04-26 | 2020-09-15 |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10412721B (zh) * | 2018-04-28 | 2021-01-08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08802972B (zh) * | 2018-06-15 | 2019-12-1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1352221B (zh) * | 2018-10-10 | 2021-09-1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 |
JP7207038B2 (ja) * | 2019-03-14 | 2023-01-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装置、撮像光学系及び移動体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2210285401.0A patent/CN114815148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13 CN CN201910512176.8A patent/CN11029730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30 TW TW113104143A patent/TWI869189B/zh active
- 2019-07-30 TW TW108126954A patent/TWI801635B/zh active
- 2019-07-30 TW TW112113012A patent/TWI835620B/zh active
- 2019-12-03 US US16/702,419 patent/US11378782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01 US US17/829,520 patent/US2022040458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2646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摄影系统组 |
US20140247507A1 (en) * | 2013-03-03 | 2014-09-04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
CN106483634A (zh) * | 2015-08-24 | 2017-03-08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CN105204144A (zh) * | 2015-10-20 | 2015-12-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超广角镜头 |
US20180239113A1 (en) * | 2016-07-12 | 2018-08-23 |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 Camera lens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7479A (zh) * | 2019-07-15 | 2019-08-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0187479B (zh) * | 2019-07-15 | 2024-05-2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6577915A (zh) * | 2023-07-13 | 2023-08-11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6577915B (zh) * | 2023-07-13 | 2023-11-1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78782B2 (en) | 2022-07-05 |
TW202445199A (zh) | 2024-11-16 |
US20200393655A1 (en) | 2020-12-17 |
TWI835620B (zh) | 2024-03-11 |
TW202328730A (zh) | 2023-07-16 |
US20220404589A1 (en) | 2022-12-22 |
CN110297307A (zh) | 2019-10-01 |
TWI869189B (zh) | 2025-01-01 |
TW202045971A (zh) | 2020-12-16 |
CN110297307B (zh) | 2022-04-22 |
TWI801635B (zh) | 2023-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326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163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7334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7437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249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7051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1531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688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64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0596861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I7577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4281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026692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95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12708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034005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86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45067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21375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175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21374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6681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4355570A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