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058A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84058A CN114784058A CN202210247915.7A CN202210247915A CN114784058A CN 114784058 A CN114784058 A CN 114784058A CN 202210247915 A CN202210247915 A CN 202210247915A CN 114784058 A CN114784058 A CN 1147840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discharge structure
- display panel
- layer
-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0—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ostatic charges or discharges, e.g. Faraday shield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能够对显示面板中的晶体管均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设置有静电释放结构,静电释放结构位于非显示区的衬底之上的层的边缘区域,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显示面板的衬底的切割边缘齐平,静电释放结构与用于提供固定电压的恒压结构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日常使用中,电子设备的屏幕会经常与手指或者衣物发生摩擦,从而在屏幕表面积累摩擦电荷。当摩擦引起的摩擦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屏幕的表面积累的摩擦电压可能会达到负几百伏甚至负一千伏左右,此时,摩擦电荷会朝向显示面板的基底传导和感应,在显示面板底部形成电场。该电场会造成显示面板中晶体管的特性发生漂移,使得晶体管的漏电流增大,进而导致显示面板出现绿屏、闪屏、灰斑等不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能够对显示面板中的晶体管均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静电释放结构,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衬底之上的层的边缘区域,所述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衬底的切割边缘齐平,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用于提供固定电压的恒压结构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释放结构在非显示区延伸,且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衬底的切割边缘齐平,因而静电释放结构可对显示区进行周圈防护,当摩擦引起的摩擦电荷经由显示面板的外边缘进入时,会直接被静电释放结构导走,有效降低了摩擦电荷流入显示面板底部的风险,进而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的底部形成电场。该静电释放结构的防护范围更广,可对整个屏幕中的晶体管均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因而能有效避免显示面板内的晶体管出现特性漂移,有效解决因摩擦电荷引起的绿屏、闪屏等不良显示问题。
而且,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衬底的切割边缘为显示面板的外边缘,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衬底的切割边缘齐平,也就是与显示面板的外边缘齐平,一方面,摩擦电荷刚到达显示面板的外边缘时就会沿着静电释放结构导走,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摩擦电荷进一步向显示面板内部流入的风险。另一方面,结合上述对显示面板膜层的阐述可知,显示面板内包括平坦化层、有机封装层等多个有机层,在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对显示面板进行切割时,这部分有机层的边缘可能会被激光碳化而形成具有一定导电能力的碳化层,如若将静电释放结构设置在切割边缘内侧,碳化层与静电释放结构之间会形成高阻抗结构,不利于摩擦电荷朝着静电释放结构流动。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显示面板的切割边缘齐平,可以使静电释放结构的阻抗较低,由于电荷更趋向于朝着阻抗较低的位置流动,因而能更有效引导摩擦电荷沿着静电释放结构被导走,使静电释放结构的静电屏蔽效果更佳。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静电释放结构仅在非显示区围绕显示区设置,无需位于显示区,因而还可有效降低因静电释放结构脱离、分层而导致的对显示区功能的不良影响,降低模组失效的风险。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恒压结构包括埋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体内的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摩擦电荷由切割边缘流入时,首先经由静电释放结构和第一连接走线流入显示区的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中,然后再经由固定电位信号线流至与其相连的信号引脚,从显示面板中释放出去。在上述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仅需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显示面板内原有的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即可接收固定电压,显示面板中无需再设置额外的信号线或信号引脚为其提供固定电压,简化了面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多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多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间隔设置。
令静电释放结构通过多条第一连接走线与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一方面,提高了静电释放结构与固定电位信号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效保证静电释放结构上的摩擦电荷能够经由固定电位信号线流至与其相连的信号引脚。另一方面,还增加了静电导出路径,不同位置处的摩擦电荷能够经由与其相距最近的第一连接走线导出,从而加快了摩擦电荷的导走速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所述绑定区包括固定电位引脚;所述恒压结构包括所述固定电位引脚,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电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静电释放结构中的摩擦电荷直接经由绑定区的固定电位引脚导走,导出路径更短,因而导走速率更快。而且,该种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无需通过连接走线引到显示区与显示区内的恒压结构电连接,尤其是对于侧面弯曲的曲面屏,如若静电释放结构通过连接走线引到显示区,侧面弯曲位置处的连接走线容易在弯折力的作用下发生断线,因此,上述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因连接走线断线而导致的静电传输路径断开的风险,静电释放结构的防护能力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过孔与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走线还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电连接。
也就是说,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二连接走线引到固定电位引脚上以实现与固定电位引脚的电连接,第二连接走线可以作为静电释放结构与固定电位引脚之间的辅助连接层,进而提高静电释放结构与固定电位引脚的连接可靠性。而且,在该种设置方式中,仅需在静电释放结构与第二连接走线之间的绝缘层中刻蚀出过孔,使静电释放结构通过过孔与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连接方式也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在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之间。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固定电位引脚和第二连接走线均为显示面板中原有的用于向固定电位信号线传输固定电压的结构,显示面板中无需为静电释放结构单独增设固定电位引脚和第二连接走线,简化了面板结构,且节省了引脚在绑定区所需占用的空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释放结构与第一导电层的材料相同时,也就意味着静电释放结构与第一导电层可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即,在沉积用于形成第一导电层的金属膜层后,仅需改变用于形成第一导电层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在对该金属膜层进行光刻时,同时在显示区形成第一导电层以及在非显示区形成静电释放结构。该种设置方式无需增加形成静电释放结构的额外的工艺流程,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与原有流程保持一致,不会增加工艺复杂度。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所述电路功能层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有源层,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有源层的材料相同。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有源层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而且,该种结构下静电释放结构与基底相距较近,可以更大程度的将基底附近的摩擦电荷导走,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底部形成电场。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恒压结构包括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有源层的材料相同。
当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显示区中的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时,通过将第一连接走线也与有源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可以更大程度地简化工艺流程,而且,静电释放结构与第一连接走线之间无需打孔连接,连接可靠性更高。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所述电路功能层包括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栅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栅极的材料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第二极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第二极板的材料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源极、所述漏极的材料相同。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上述某一金属层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而且,该种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与基底相距较近,可以更大程度的将基底附近的摩擦电荷导走,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底部形成电场。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和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电路功能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异层设置的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的材料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触控走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触控走线的材料相同。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触控电极或者触控走线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工艺流程更加简单,工艺成本也较低。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屏。
由于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屏,因而该电子设备能够对整个屏幕中的晶体管均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避免显示面板内的晶体管出现特性漂移,有效解决因摩擦电荷引起的绿屏、闪屏等不良显示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电位信号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图9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2为图7沿B1-B2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图7沿C1-C2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在阐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前,本申请首先对显示屏的结构以及对显示屏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屏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屏具体可以包括沿显示屏的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承载层100、支撑层200、显示面板300、偏光片(Polarizer,POL)400和盖板玻璃(Cover glass,CG)500。其中,承载层100和支撑层200用于对显示面板300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偏光片400用于消除反射光,盖板玻璃500则用于对显示屏进行保护。
其中,承载层100可以包括沿显示屏的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钢板1001、第一光学胶层1002和树脂层1003,树脂层1003具体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材料形成。此外,显示屏还可包括位于树脂层1003与支撑层200之间的第二光学胶层600、以及位于显示面板300与偏光片400之间的第三光学胶层700,从而利用光学胶层使不同膜层之间粘接固定,防止膜层发生脱离。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300的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300包括:衬底101、位于衬底101一侧的缓冲层102、位于缓冲层102背向衬底101一侧的电路功能层103、位于电路功能层103背向衬底101一侧的发光功能层104和位于发光功能层104背向衬底101一侧的封装层105。
其中,衬底101具体可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层1011、第二衬底层1012和第三衬底层1013,第一衬底层1011和第三衬底层1013可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材料形成,第二衬底层1012可采用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此时,显示面板具体可为柔性显示面板。缓冲层102可采用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
电路功能层103具体可包括用于构成像素电路的多个晶体管1031和存储电容1032,其中,晶体管1031包括有源层p、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存储电容1032包括第一极板c1和第二极板c2。一般来说,晶体管1031的源极s和漏极d同层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晶体管1031包括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1032的第一极板c1通常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g进行复用,存储电容1032的第二极板c2位于第一极板c1背向衬底101的一侧。此外,有源层p与栅极g之间还设有栅极绝缘层1033,以实现有源层p与栅极g之间的绝缘;栅极g与存储电容1032的第二极板c2之间还设有第一层间介质层1034,以实现栅极g与第二极板c2之间的绝缘;储存电容的第二极板c2与源极s和漏极d之间还设有第二层间介质层1035,以实现第二极板c2与源漏极之间的绝缘;源极s和漏极d背向衬底101的一侧还设有平坦化层1036,以实现膜层平坦化。
发光功能层104具体可包括位于平坦化层1036背向衬底101一侧的阳极1041、位于阳极1041背向衬底101一侧的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ing layer,PDL)1042、位于像素定义层1042的开口内的发光层1043和位于像素定义层1042和发光层1043背向衬底101一侧的阴极1044。其中,像素定义层1042用于对发光功能层104的发光区域进行限定,显示区AA中的阴极1044通过与阳极1041同层设置的连接引线106引出到非显示区NA,实现与非显示区NA中的负性电源信号线107的电连接。
封装层105具体可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051、有机封装层105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053。可以理解的是,封装层105也可以是单层结构,为有机封装层或者无极封装层。
此外,显示面板还可包括隔垫物108,隔垫物108位于非显示区NA,用于隔绝水氧,避免水氧渗入显示区AA内部。隔垫物108具体可以包括第一隔垫物1081和第二隔垫物1082,其中,第一隔垫物1081与平坦化层1036的材料相同,第二隔垫物1082与像素定义层1042的材料相同,这样一来,第一隔垫物1081与平坦化层1036可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第二隔垫物1082与像素定义层1042可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更加简化。
此外,显示面板还可包括支撑柱109,支撑柱109在形成第二隔垫物1082和像素定义层1042之后形成,支撑柱109用于在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支撑对发光层1043进行光刻的掩膜板,以便后续刻蚀形成发光层1043的图案。
如背景技术所述,显示屏表面摩擦引起的摩擦电荷会对显示面板中晶体管的特性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显示区内设置底层屏蔽金属(Bottom shieldmetal,BSM),用以对摩擦电荷进行屏蔽。
具体地,图3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晶体管1031的有源层p与衬底101之间设置有底层屏蔽金属120,该底层屏蔽金属120接收固定电压,防止摩擦电荷继续朝着衬底101方向进行传导和感应,进而屏蔽摩擦电荷引起的电场的影响。示例性的,底层屏蔽金属120位于缓冲层102与衬底101之间,且与有源层p中的有源区交叠。
如上所述,衬底101中的第一衬底层1011由聚酰亚胺材料形成,缓冲层102由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由于金属材料与聚酰亚胺材料、氧化硅材料之间的粘附性较差,因此,在设置底层屏蔽金属120时,底层屏蔽金属120无法覆盖整个显示区AA,只能将其设置为网状结构或者独立的块状结构,以防止底层屏蔽金属120发生脱离。如此一来,底层屏蔽金属120就无法对显示区AA中的全部晶体管1031都进行防护,只能优先对部分晶体管,例如对功能更为重要驱动晶体管进行防护,这就导致其余晶体管仍会受到电场干扰而发生特性漂移。
此外,由于金属材料的热力学性质与聚酰亚胺材料、氧化硅材料的热力学性质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底层屏蔽金属120还极易在可靠性冷热循环中出现分层,从而导致显示面板的模组功能失效。
对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在显示面板内设置一种静电释放结构,可以利用该静电释放结构可以对整个显示区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屏的具体结构已在上述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
其中,非显示区NA设置有静电释放结构1,静电释放结构1位于非显示区NA的衬底101之上的层的边缘区域,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显示面板的衬底101的切割边缘齐平,静电释放结构1与用于提供固定电压的恒压结构(图4和图5中未示意)电连接,例如,恒压结构用于提供接地电压或者其它不超过100V的固定小幅度偏压。
其中,显示区AA也被称作AA(Active area)区,为显示面板中用于进行画面显示的区域,显示区AA具体可以包括如前所述的晶体管1031、存储电容1032和发光元件等结构,非显示区NA则为围绕显示区AA的边框区,具体可以包括外围走线3等结构,例如包括如前所述的连接引线106、负性电源信号线107等。
需要说明的是,衬底101的切割边缘2为显示面板最外侧的边缘,该边缘是在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对母板进行切割以形成独立的显示面板时所产生的。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衬底101的切割边缘2齐平也就是指在垂直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显示面板的外边缘是重合的,此时,结合图4,静电释放结构1的侧面暴露在面板外部,不被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绝缘层1033、第一层间介质层1034、第二层间介质层1035、平坦化层1036、像素定义层和封装层105等膜层覆盖住。静电释放结构1位于非显示区NA的衬底101之上的层的边缘区域时,静电释放结构1可以沿着衬底101的切割边缘进行延伸,以形成一个围绕显示区AA的闭合的环状导电结构或是开放的环状导电结构。当静电释放结构1为开放的环状导电结构时,该静电释放结构1可以在显示面板的至少一条边或者一条边的部分区域未闭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静电释放结构1在非显示区NA内延伸,且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衬底101的切割边缘齐平,因而静电释放结构1可对显示区AA进行周圈防护,当摩擦引起的摩擦电荷经由显示面板的切割边缘2进入时,会直接被静电释放结构1导走,有效降低了摩擦电荷流入显示面板底部的风险,进而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的底部形成电场。该静电释放结构1的防护范围更广,可对整个屏幕中的晶体管1031均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因而能有效避免显示面板内的晶体管1031出现特性漂移,有效解决因摩擦电荷引起的绿屏、闪屏等不良显示问题。
而且,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衬底101的切割边缘2齐平,一方面,摩擦电荷刚到达切割边缘2时就会沿着静电释放结构1导走,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摩擦电荷进一步向显示面板内部流入的风险。另一方面,结合上述对显示面板膜层的阐述可知,显示面板内包括平坦化层1036、有机封装层1052等多个有机层,在显示面板的工艺制程中,对显示面板进行切割时,这部分有机层的边缘可能会被激光碳化而形成具有一定导电能力的碳化层,如若将静电释放结构1设置在切割边缘2内侧,碳化层与静电释放结构1之间会形成高阻抗结构,不利于摩擦电荷朝着静电释放结构1流动。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静电释放结构1的外边缘与显示面板的切割边缘2齐平,可以使静电释放结构1的阻抗较低,由于电荷更趋向于朝着阻抗较低的位置流动,因而能更有效引导摩擦电荷沿着静电释放结构1被导走,使静电释放结构1的静电屏蔽效果更佳。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静电释放结构1仅在非显示区NA围绕显示区AA设置,无需位于显示区AA,因而还可有效降低因静电释放结构1脱离、分层而导致的对显示区AA功能的不良影响,降低模组失效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显示面板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示例性的,再次参见图4,显示面板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者圆角矩形。或者,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的形状为异形,例如,显示面板包括水滴型、美人尖型或刘海型的凹槽。本申请中的静电释放结构可以是闭合的环状导电结构,例如,可以和显示面板外边缘相匹配的环状结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环状导电结构,例如,该静电释放结构在显示面板的至少一条边或者一条边的部分区域未闭合。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如图7所示,恒压结构包括埋设于显示面板体内的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5,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走线6可以由非显示区NA延伸至显示区AA。
结合上述对显示面板膜层的阐述可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包括晶体管1031和存储电容1032,其中,上述固定电位信号线5是指与晶体管1031和/或存储电容1032电连接的信号线,该类信号线用于向与其电连接的晶体管1031和/或存储电容1032提供固定电压,以驱动像素电路的正常工作。示例性的,该固定电位信号线5可以包括用于提供电源电压的电源信号线,或者可以包括用于提供复位电压的复位信号线,再或者还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接地电位的接地信号线。
基于上述结构,摩擦电荷由切割边缘2流入时,首先经由静电释放结构1和第一连接走线6流入显示区AA的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5中,然后再经由固定电位信号线5流至与其相连的信号引脚,从显示面板中释放出去。在上述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1仅需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显示面板内原有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即可接收固定电压,显示面板中无需再设置额外的信号线或信号引脚为其提供固定电压,简化了面板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以固定电位信号线5包括用于提供电源电压的电源信号线为例,再次参见图7,固定电位信号线5可以在显示区AA内纵向延伸,此时,静电释放结构1可以和与其相距最近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以缩短摩擦电荷在第一连接走线6上的传输路径,或者,静电释放结构1也可以与其中任意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
或者,为降低固定电位信号线5的走线负载,进而降低电源信号的衰减程度,固定电位信号线5也可以呈横纵交叉的网格状结构。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电位信号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固定电位信号线5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线51和第二固定电位信号线52,其中,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线51纵向延伸,第二固定电位信号线52横向延伸,以形成网格状结构。此时,静电释放结构1可以与第一固定电位信号线51和第二固定电位信号线52中的任意一条或任意几条信号线电连接。
进一步地,再次参见图7和图8,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多条第一连接走线6与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多条第一连接走线6间隔设置。
令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多条第一连接走线6与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一方面,提高了静电释放结构1与固定电位信号线5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效保证静电释放结构1上的摩擦电荷能够经由固定电位信号线5流至与其相连的信号引脚。另一方面,还增加了静电导出路径,不同位置处的摩擦电荷能够经由与其相距最近的第一连接走线6导出,从而加快了摩擦电荷的导走速率。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如图9所示,非显示区NA包括绑定区7,绑定区7为非显示区NA中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进行绑定的区域,印刷电路板绑定在绑定区上之后弯折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以实现显示面屏中较窄的下边框宽度。绑定区7包括用于提供固定电压的固定电位引脚8,恒压结构包括固定电位引脚8,静电释放结构1与固定电位引脚8电连接。可选地,绑定区中还包括所述显示面板与外部器件或者电路连接的接口或者管脚(引脚)。
基于上述结构,静电释放结构1中的摩擦电荷直接经由绑定区7的固定电位引脚8导走,导出路径更短,因而导走速率更快。而且,该种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1无需通过连接走线引到显示区AA与显示区AA中恒压结构相连,尤其是对于侧面弯曲的曲面屏,如若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连接走线引到显示区AA,侧面弯曲位置处的连接走线容易在弯折力的作用下发生断线,因此,上述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因连接走线断线而导致的静电传输路径断开的风险,静电释放结构1的防护能力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10为图9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结合图9和图10,静电释放结构通过过孔140与第二连接走线9电连接,第二连接走线9还与固定电位引脚8电连接。也就是说,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第二连接走线9引到固定电位引脚8上以实现与固定电位引脚8的电连接,第二连接走线9可以作为静电释放结构1与固定电位引脚8之间的辅助连接层,进而提高静电释放结构1与固定电位引脚8的连接可靠性。而且,在该种设置方式中,仅需在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二连接走线9之间的绝缘层中刻蚀出过孔140,使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过孔140与第二连接走线9电连接即可,连接方式也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第二连接走线9电连接在固定电位信号线5与固定电位引脚8之间。示例性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为电源信号线,电源信号线通过位于非显示区NA的电源总线(第二连接走线9)与绑定区7的固定电位引脚8电连接。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固定电位引脚8和第二连接走线9均为显示面板中原有的用于向固定电位信号线5传输固定电压的结构,显示面板中无需为静电释放结构1单独增设固定电位引脚8和第二连接走线9,简化了面板结构,且节省了引脚在绑定区所需占用的空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图18,显示区AA包括第一导电层130,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一导电层130的材料相同。可选地,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一导电层130的材料也可以不同,例如,静电释放结构1采用金属材料构成,第一导电层130的材料是在半导体材料中通过掺杂导电离子形成的导电结构。
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一导电层130的材料相同时,也就意味着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一导电层130可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即,在沉积用于形成第一导电层130的金属膜层后,仅需改变用于形成第一导电层130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在对该金属膜层进行光刻时,同时在显示区AA内形成第一导电层130以及在非显示区NA内形成静电释放结构1。该种设置方式无需增加形成静电释放结构1的额外的工艺流程,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与原有流程保持一致,不会增加工艺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静电释放结构1与显示区AA中的第一导电层130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时,该静电释放结构1既可以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显示区AA中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也可以延伸至绑定区7与固定电位引脚8电连接。
进一步地,以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显示区AA中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为例,图12为图7沿B1-B2方向的剖视图,图13为图7沿C1-C2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103,电路功能层103包括晶体管1031,晶体管1031包括有源层p;静电释放结构1与有源层p的材料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有源层p包括有源区p1和掺杂区p2,其中,掺杂区p2用于与源极s和漏极d电连接,静电释放结构1和有源层p中的掺杂区p2一同掺杂。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静电释放结构1与有源层p采用同一构图工艺,二者同层同材料形成。此时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有源层p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而且,该种结构下静电释放结构1与衬底101相距较近,可以更大程度的将衬底101附近的摩擦电荷导走,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底部形成电场。
进一步地,结合图7和图11,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固定电位信号线5用于提供固定电压,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第一连接走线6与有源层p的材料相同,此时,第一连接走线6也和有源层p的掺杂区p2一同掺杂,静电释放结构1、第一连接走线6与有源层p均同层且同材料设置。
当静电释放结构1通过第一连接走线6与显示区AA中的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时,通过将第一连接走线6也与有源层p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可以更大程度地简化工艺流程,而且,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一连接走线6之间无需打孔连接,连接可靠性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中,固定电位信号线5与部分晶体管1031的源极s或漏极d电连接,结合图11,第一连接走线6可以与这部分晶体管1031的有源层p中的掺杂区p2连通,以实现第一连接走线6与该晶体管1031的源极s或漏极d的直接相连,进而再通过该晶体管1031的源极s或漏极d与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当然,第一连接走线6也可以通过过孔直接与固定电位信号线5电连接。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103,电路功能层103包括晶体管1031和存储电容1032,晶体管1031包括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存储电容1032包括第一极板c1和第二极板c2。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一导电层130包括栅极g,静电释放结构1与栅极g的材料相同,此时,静电释放结构1可与晶体管1031的栅极g同层同材料设置,静电释放结构1与栅极g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或者,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一导电层130包括第二极板c2,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二极板c2的材料相同,此时,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二极板c2同层同材料设置,静电释放结构1与第二极板c2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再或者,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第一导电层130包括源极s和漏极d,静电释放结构1与源极s和漏极d的材料相同,静电释放结构1与源极s、漏极d同层同材料设置,静电释放结构1与源极s和漏极d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上述某一金属层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而且,该种结构中静电释放结构1与衬底101相距较近,可以更大程度的将衬底101附近的摩擦电荷导走,避免摩擦电荷在显示面板底部形成电场。
或者,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静电释放结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103和触控层110,触控层110位于电路功能层103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例如位于封装层105背向衬底101的一侧,触控层110包括异层设置的触控电极1101和触控走线1102。在手指触摸显示屏时,触控电极1101之间或者触控电极1101与地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触控走线1102将用于反馈耦合电容变化量的检测信号传输至检测装置中,进而根据耦合电容变化量的大小对指纹的谷脊进行判断,以实现对指纹的识别。
参见图17,第一导电层130包括触控电极1101,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电极1101的材料相同。或者,参见图18,第一导电层130包括触控走线1102,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走线1102的材料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区分,在图17中,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电极1101所在膜层的填充图案相同,以表示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电极1101的材料相同。在图18中,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走线1102所在膜层的填充图案相同,以表示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走线1102的材料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中,触控层110通常位于封装层105背向衬底101的一侧,由于封装层105可不延伸至显示面板的切割边缘2处,因此,当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电极1101或者触控走线1102材料相同,即静电释放结构1与触控电极1101或者触控走线1102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时,静电释放结构1可以与触控电极1101或者触控走线1102位于不同的膜层位置,例如,触控电极1101和触控走线1102位于封装层105上侧,而静电释放结构1则位于第二层间介质层1035上侧。当然,若封装层105延伸至显示面板的切割边缘2处,静电释放结构1也可以与触控电极1101或者触控走线1102位于同一层。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无需改变显示面板原有的工艺流程,仅需调整用于形成触控电极1101或者触控走线1102的掩膜板的图案即可,工艺流程更加简单,工艺成本也较低。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7和图18,触控层110还可包括位于封装层105与触控走线1102之间的触控封装层1103、以及位于触控电极1101与触控走线1102之间的触控绝缘层1104。此外,显示面板还可包括位于触控层110背向衬底101一侧的透明光学层111。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屏1000,该显示屏1000的具体结构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9所示的电子设备仅仅为示意说明,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例如智能手表、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静电释放结构,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衬底之上的层的边缘区域,所述静电释放结构的外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衬底的切割边缘齐平,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用于提供固定电压的恒压结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压结构包括埋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体内的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多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一条或多条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多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所述绑定区包括固定电位引脚;
所述恒压结构包括所述固定电位引脚,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过孔与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走线还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在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与所述固定电位引脚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所述电路功能层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有源层,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有源层的材料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恒压结构包括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通过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固定电位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有源层的材料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所述电路功能层包括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栅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栅极的材料相同;
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第二极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第二极板的材料相同;
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源极、所述漏极的材料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电路功能层和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电路功能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异层设置的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
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触控电极的材料相同;
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触控走线,所述静电释放结构与所述触控走线的材料相同。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47915.7A CN11478405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3/078925 WO2023174053A1 (zh) | 2022-03-14 | 2023-03-01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47915.7A CN11478405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84058A true CN114784058A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2423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47915.7A Pending CN114784058A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784058A (zh) |
WO (1) | WO2023174053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05046A (zh) * | 2022-10-20 | 2023-01-13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Cn)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3174053A1 (zh) * | 2022-03-14 | 2023-09-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N118136636A (zh) * | 2024-05-06 | 2024-06-04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N118315394A (zh) * | 2024-05-06 | 2024-07-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706827B1 (en) * | 2012-09-10 | 2017-02-22 | BlackBerry Limited |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arrangement for an active matrix display |
CN104049392B (zh) * | 2014-06-10 | 2017-01-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防止显示面板异常放电的装置和显示面板制备系统 |
CN109686866B (zh) * | 2019-01-29 | 2021-04-16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3690276B (zh) * | 2021-07-27 | 2024-02-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4784058A (zh) * | 2022-03-14 | 2022-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N115050910A (zh) * | 2022-06-14 | 2022-09-1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3-14 CN CN202210247915.7A patent/CN114784058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01 WO PCT/CN2023/078925 patent/WO202317405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74053A1 (zh) * | 2022-03-14 | 2023-09-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CN115605046A (zh) * | 2022-10-20 | 2023-01-13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Cn)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8136636A (zh) * | 2024-05-06 | 2024-06-04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N118315394A (zh) * | 2024-05-06 | 2024-07-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N118136636B (zh) * | 2024-05-06 | 2024-08-0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N118315394B (zh) * | 2024-05-06 | 2024-08-16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74053A1 (zh) | 2023-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784058A (zh) |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CN102314254B (zh) | 触摸面板 | |
KR20190056477A (ko) | 표시 장치 | |
CN104391389B (zh) | 一种基板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US20210373712A1 (en) | Input detection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684777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US1202270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2569727B1 (ko) | 표시장치 | |
CN113517262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16979737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 |
KR102533228B1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CN106354320B (zh) | 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2667107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650513B1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US11803264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member and antistatic line | |
CN215680696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510942B1 (ko) |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 |
CN111399695A (zh) |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3961099B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US20240393899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338091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2578498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6560518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 |
CN117062470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4087180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