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0050A - 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30050A CN114730050A CN202080080921.7A CN202080080921A CN114730050A CN 114730050 A CN114730050 A CN 114730050A CN 202080080921 A CN202080080921 A CN 202080080921A CN 114730050 A CN114730050 A CN 1147300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assembly
- fiber optic
- optic connector
- bo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26—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or shape
- G02B6/383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or shape comprising a keying element on the plug or adapter, e.g. to forbid wrong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51—Ferrules having keying or co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8—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errules, branching and break-out means
- G02B6/3879—Linking of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to an overconnector, e.g. using clamps, clips, common housings comprising several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astening connecting plugs and sockets, e.g. screw- or nut-lock, snap-in, bayonet type
- G02B6/3893—Push-pull type, e.g. snap-in, push-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87—Anchoring optical cables to connector housings, e.g. strain relief features
- G02B6/38875—Protection from bending or twist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87—Anchoring optical cables to connector housings, e.g. strain relief features
- G02B6/3888—Protection from over-extension or over-compre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包括外壳,外壳包括极性键,用于将外壳在仅一个取向联接到光纤插座。插芯组件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位置以及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位置接收在外壳中。插芯组件与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护套组件可释放地连接到外壳,以使插芯组件能够插入到外壳中和从外壳中移除。护套组件包括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旋转的转子。转子包括阻挡部分,以在锁定位置阻止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并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学连接器在光通信网络中用于将光缆互连到光学设备或其他光缆。光学连接通常涉及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光学连接器。在存在多个光纤插芯的光纤连接器中,重要的是控制光学连接器的取向以使得在光学连接器插入光学插座时进行正确的连接。因此,光学连接器构造成仅在一个取向上连接到光学插座。该被选择的取向可以称为建立连接器的极性。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沿连接轴线分开的前端和后端。外壳包括极性键,其构造成用于接合光纤插座以允许外壳在关于光纤插座的仅一个取向上联接。插芯组件包括前体、第一插芯和第二插芯。第一和第二插芯由前体支撑。插芯组件构造为用于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位置以及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位置在外壳中对接接收。第一和第二插芯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都从外壳的前端突出。插芯组件构造为与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护套组件可释放地连接到外壳,以使插芯组件能够沿连接轴线插入外壳中,并且使插芯组件能够在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时沿连接轴线从外壳移除。护套组件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外壳的转子,用于关于外壳绕连接轴线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转子包括阻挡部分。阻挡部分构造成在锁定位置阻止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并且构造成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
在另一方面,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沿连接轴线分开的前端和后端。外壳包括极性键,该极性键构造成用于接合光纤插座以允许光纤连接器关于光纤插座的仅一个取向上联接。插芯组件被接收在外壳中并且构造为与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护套组件可释放地联接到外壳,以使插芯组件能够沿连接轴线插入外壳中,并且使插芯组件能够在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时沿连接轴线从外壳移除。护套组件包括钩子,该钩子构造成接合外壳以将护套组件固定到外壳。护套组件相对于外壳在钩子接合外壳以将护套组件固定到外壳的锁定位置和钩子脱离外壳以允许护套组件和插芯组件与外壳分离的释放位置之间可旋转。
本公开的其他目的和特征在下文中部分地显而易见且部分地指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的前向分解立体图;
图2是组装好的光纤连接器的后向立体图,其中外壳的一部分被移除以显示内部结构;
图3是转子位于释放位置的光纤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光纤连接器的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锁定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光纤连接器的应力消除护套的立体图;
图8是护套的正视图;
图9是包括护套和锁定装置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的一部分被剖开以显示内部细节,护套组件位于锁定位置;
图10是安装在锁定装置上的护套组件的剖视后视立体图,护套组件位于锁定位置;
图11是安装在锁定装置上的护套组件的截面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锁定位置;
图12是安装在锁定装置上的护套组件的截面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释放位置;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的转子位于锁定位置;
图16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的转子位于释放位置;
图17A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转子位于锁定位置;
图17B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转子位于释放位置;
图17C是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护套组件从光纤连接器的外壳移除;
图18A-D示出了改变图13的光纤连接器的极性的步骤;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锁定位置;
图21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释放位置;
图22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外壳的后视立体图;
图23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外壳的后视图;
图24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
图25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主视图;
图26是连接到外壳以组装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
图27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释放位置并以示意性剖视图显示以显示内部细节;
图28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其中外壳的一部分被剖开以显示内部细节;
图29是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护套组件位于锁定位置,外壳和护套组件的部分被剖开以显示内部细节;
图30A-C示出了将护套组件附接到外壳以组装图19的光纤连接器的步骤;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1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图31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以及
图35是图31的光纤连接器的护套组件的立体图,示出了应力消除护套的偏转。
相应的附图标记在整个附图中表示相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总体上用附图标记10表示。光纤连接器构造成与光纤插座(未示出)形成光纤连接。光纤插座可以是用于与光纤连接器10连接的任何合适的插座,例如另一个光纤连接器、光纤适配器等。当联接到光纤插座时,光纤连接器10和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使光学通信网络中的不同光纤组件(例如,缆线、设备等)之间能够进行通信。光纤连接器10附接到光缆C(其外护套在图1-3中示出)的一端,但其他布置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在所示实施例中,光纤连接器10是公光纤连接器,其构造为与母光纤插座对接(例如,插入)。光纤连接器10的其他配置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例如,光纤连接器10可以是构造成对接(例如,接收)公光纤插座的母光纤连接器。在另一示例中,代替光学连接或除了光学连接之外,连接器可以进行电连接或其他类型的连接。光纤连接器10是能够改变光纤连接器的极性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光纤连接器10包括外壳12和插芯组件14。外壳12具有沿连接或纵向轴线CA(图1)分开的前端或远端16和后端或近端18。外壳12限定了内部尺寸和形状以接收和容纳插芯组件14(图2)。内部在前端16和后端18之间延伸(例如,内部是开放端式的)。外壳12构造成联接到(例如,对接)光纤插座。外壳12包括极性键20,极性键20构造成接合光纤插座以允许外壳在关于光纤插座的仅一个取向联接。因此,光纤连接器10只能以一个取向联接到光纤插座。
插芯组件14构造为与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插芯组件14包括前体22、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由前体22支撑。光缆C的一根或多根光纤(未示出)附接到插芯24和插芯26。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构造成接合(例如,对接)光纤插座,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光学连接。当插芯组件14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时,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从外壳12的第一端16突出或延伸。插芯组件14可释放地联接到(例如,容纳在)外壳12。在所示实施例中,外壳12和插芯组件14彼此没有机械连接。当后端没有如下所述被封闭时,插芯组件14能够通过后端18滑入和滑出外壳12的内部。插芯组件14构造为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10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位置(图1和2)和对应于光纤连接器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位置(未示出)在外壳12中对接接收。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10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位置,第一插芯24设置在第二插芯26上方(例如,第一插芯邻近外壳12的第一侧并且第二插芯邻近外壳12的第二侧)。在对应于光纤连接器10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位置,第二插芯26设置在第一插芯24上方(例如,第二插芯邻近外壳12的第一侧并且第一插芯邻近外壳12的第二侧)。换言之,改变光纤连接器10的极性会改变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相对于外壳12、从而相对于光纤插座的取向(由于极性键20仅允许在一个取向上联接)。光纤连接器10允许插芯组件14的极性相对于外壳12改变。具体地,插芯组件14可以从外壳12取下,翻转(例如,围绕连接轴线CA旋转约180度)并插回外壳中以改变插芯组件的极性。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都从外壳12的前端16突出。
作为示例,第一插芯24可以接收光信号并且第二插芯26可以发送光信号。因此,当光纤连接器10联接到光纤插座时,第一插芯24需要定位成接收来自光纤插座的光信号,并且第二插芯26需要定位成向光纤插座发送光信号。能够将插芯组件14放置在第一或第二位置确保了第一插芯24和第二插芯26可以相对于光纤插座适当地定位以形成光学连接(例如,匹配光纤插座的极性)。如果插芯组件14相对于外壳12的极性与光纤插座的极性不匹配,则当光纤连接器10联接到光纤插座时将不会形成光学连接。
光纤连接器10包括护套组件30。通常,护套组件30将插芯组件14固定在外壳12的内部。为了将插芯组件14固定到外壳12,护套组件30通常在护套组件附接到外壳时封闭外壳的后端18。因此,当护套组件连接到外壳时,护套组件30阻止插芯组件14从外壳12移除。护套组件30可释放地连接到外壳12,以使插芯组件能够沿连接轴线CA(通过后端18)插入到外壳中,并在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时(通过后端)沿连接轴线从外壳中移除。通过从外壳12移除或分离护套组件30,插芯组件14可以(通过后端18)从外壳中移除,翻转然后(通过后端)重新插入外壳中以改变光纤连接器10的极性。然后可以将护套组件30重新连接到外壳12(通过将护套组件插入后端18)以将插芯组件14重新固定在外壳的内部。在该实施例中,护套组件30包括锁定装置28(例如,后柱)和应力消除护套32。
锁定装置28可释放地连接到外壳12并牢固地附接到应力消除护套32。具体地,锁定装置28可释放地联接到外壳12。锁定装置28插入外壳12的后端18以将锁定装置附接到外壳。当锁定装置28附接到外壳12时,锁定装置将插芯组件14固定在外壳的内部。锁定装置28通常封闭外壳12的后端18,从而将插芯组件14固定在外壳中。
参考图4-6,锁定装置28包括可偏转闩锁34(广义地说,可偏转闩锁与护套组件相关联)。可偏转闩锁34可与外壳12接合以防止护套组件30与外壳分离,并且可偏转脱开与外壳的接合以允许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在所示实施例中,可偏转闩锁34可与外壳的后端18附近的外壳接合。闩锁34包括定位成用于接合外壳12的凸片或卡扣36。具体地,凸片36接合外壳12中的凹槽或开口的边缘,以将锁定装置28(广义地说,护套组件30)固定到外壳(见图2)。闩锁34还包括定位成由用户接合的指状凸片38,用于偏转可偏转闩锁并将凸片36移出位置以接合外壳12。当凸片36离开位置以接合外壳12时,锁定装置28和整个护套组件30可以从外壳12分离或移除。因此,闩锁34能够从凸片36与外壳12接合以将锁定装置28(广义地说,护套组件30)连接到外壳的闩锁位置(图2)移动到闩锁与外壳分离以允许锁定装置与外壳分离的解锁位置(未示出)。闩锁34可弹性偏转,从而允许闩锁从解锁位置返回到闩锁位置。在所示实施例中,锁定装置28包括两个闩锁34(广义地说,至少一个闩锁)。两个闩锁34通常相同并且位于锁定装置28的相对(顶部和底部)侧。
为了将护套组件30与外壳12分离,用户按下闩锁34以将凸片36向内移动并移出外壳中的开口(例如,解锁位置)。在按下闩锁34之后,护套组件30向后移动,远离外壳12。为了将护套组件30连接到外壳12,锁定装置28被插入外壳的后端18。随着锁定装置28向前移动,朝向前端16,外壳12接合凸片36的斜面并压下闩锁34。一旦凸片36与外壳12中的开口对齐,闩锁34就返回到其原始位置或静止位置(例如,闩锁位置),从而将锁定装置28并因此将护套组件30固定到外壳上。
在该实施例中,锁定装置28包括用于将应力消除护套32安装在锁定装置上的定子40。在所示实施例中,定子40包括两个弓形的、部分圆周的凸缘41。定子40包括至少一个定子凸片或卡扣42,用于将应力消除护套32固定到定子。在所示实施例中,定子40包括两个卡扣42,每个凸缘41上各有一个。锁定装置28包括缆线开口44,其尺寸和形状允许缆线C穿过其中。在所示实施例中,缆线开口44通常与定子40的旋转轴线(例如,中心轴线CA)对齐。
参考图7-9,应力消除护套32构造成支撑缆线C的一部分以减小缆线施加在插芯组件14上的力。应力消除护套32构造成接收穿过其中的缆线C。应力消除护套32限定了缆线管腔或通道46,其尺寸和形状允许缆线C穿过其中。优选地,应力消除护套32是柔性的(例如,弹性可弯曲或可变形的)以当缆线从外壳12延伸时允许缆线C弯曲并偏离与中心轴线CA的对齐。在该实施例中,应力消除护套32联接到锁定装置28。应力消除护套32包括转子48,但是整个护套可以被认为是转子。转子48邻近应力消除护套32的前端。应力消除护套32的转子48可操作地连接到外壳12以相对于外壳和锁定装置28围绕连接轴线CA旋转。具体地,转子48可旋转地安装到锁定装置28的定子40。转子48包括容纳定子40的凸缘41的定子凹槽50。与凸缘41相比,凹槽50是弓形的并且尺寸过大,以允许转子48围绕定子40旋转(例如,围绕中心轴线CA)。转子48包括孔或槽52,每个孔或槽52的尺寸和形状都可容纳定子40的一个卡扣42。卡扣42接合限定每个槽52的转子48的边缘,以将应力消除护套32固定到锁定装置28。当转子48围绕定子40旋转时,卡扣52在槽52中移动,但锁定装置28和应力消除护套32保持牢固地相互连接。应力消除护套32还可以包括拉片54,供用户抓握以移动应力消除护套(例如,从外壳12移除护套组件30)。在所示实施例中,拉片54邻近(例如,位于)应力消除护套32的后端设置。
参考图9-12,应力消除护套32(例如,转子48)包括阻挡部分56。阻挡部分56构造成阻挡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从外壳12分离。在所示实施例中,阻挡部分56包括突起。突起通常径向向外延伸。应力消除护套32在锁定位置(图11)和释放位置(图12)之间可移动。阻挡部分56构造成在锁定位置阻挡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与外壳分离。具体地,在锁定位置,阻挡部分56设置或布置成阻止闩锁34移动到解锁位置——防止锁定装置28与外壳12分离。在锁定位置(图9-11),应力消除护套32(例如,转子48)的阻挡部分56相对于可偏转闩锁34布置,使得阻挡部分设置成与可偏转闩锁接合以防止可偏转闩锁偏转。在锁定位置,阻挡部分56与闩锁34对齐或位于其下方,以防止闩锁向内或朝向解锁位置移动(例如,被压下)。阻挡部分56定位成使得当在闩锁到达解锁位置之前被压下时闩锁34接合并由阻挡部分停止。阻挡部分56构造成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与外壳12分离(图12)。具体地,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设置或布置成允许闩锁34移动到解锁位置——使得锁定装置28和整个护套组件30能够从外壳12分离。在释放位置,应力消除护套32的阻挡部分56相对于可偏转闩锁34布置,使得阻挡部分在可偏转闩锁的途径之外以允许可偏转闩锁偏转。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56不与闩锁34对齐(例如,径向对齐),从而使闩锁能够向内偏转到解锁位置(例如,可以压下闩锁)。阻挡部分56定位成使得闩锁34在闩锁被压下时不接合并且不被阻挡部分停止。在所示实施例中,应力消除护套32包括两个阻挡部分56,分别用于锁定装置28的每个闩锁34。
在所示实施例中,应力消除护套32(例如,转子48)在锁定位置(图11)和释放位置(图12)之间可旋转。优选地,应力消除护套32构造为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大约90度或更小。这种短的旋转允许护套组件30更快地分离和连接到外壳12。甚至更优选地,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之间,旋转被限制在大约45度或更小,或者甚至更优选地,大约15度。在所示实施例中,定子40构造成限制应力消除护套32(例如,转子48)相对于锁定装置28(广义地说,外壳12)的旋转。定子40(例如,凸缘41)可以接合限定定子凹槽50的应力消除护套32的侧面,以将应力消除护套定位在锁定和释放位置(例如,限制转子48的过度旋转)。转子48和定子40之间的摩擦可以防止转子围绕定子(例如,中心轴线CA)自由旋转。
在操作中,当位于锁定位置时,应力消除护套32(例如,转子48)抑制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的有意撤回或分离。为了改变光纤连接器10的极性,应力消除护套32被移动(例如,旋转)到释放位置。之后,闩锁34被压下并且护套组件30相对于外壳12向后移动。随着护套组件30向后移动,锁定装置28从外壳12的后端18退出。在护套组件30被移除后,插芯组件14随后也可以被移除。插芯组件14相对于外壳12向后移动,并移出外壳。然后将插芯组件12翻转(相对于外壳12来说180°)并重新插入外壳中。通过翻转插芯组件14,光纤连接器10的极性被改变。插芯组件12向前移动,通过后端18进入外壳12的内部。在插芯组件12定位在外壳12的内部之后,护套组件30重新连接到外壳。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向前移动并插入外壳12的后端18。随着护套组件30向前移动,闩锁34(例如,凸片36)被外壳12接合并偏转。当凸片36与外壳12中的开口对齐时,闩锁34返回或弹回锁定位置,从而将护套组件12和插芯组件14固定到外壳12。然后应力消除护套32旋转回到锁定位置。如上所述,当转子48位于锁定位置时,阻挡部分56防止闩锁34的任何意外撤回或移动,从而将护套组件30锁定到外壳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护套组件30可操作地连接到插芯组件14。例如,应力消除护套32的缆线管腔44的尺寸和形状可接收缆线C。然后护套组件30通过应力消除护套32和缆线C可操作地联接到插芯组件14,并以合适的方式固定到插芯组件14的后柱。在该实施例中,插芯组件14和护套组件30之间的连接导致这些部件的联合运动。例如,插芯组件14和护套组件30将沿着连接轴线CA共同移动,以将插芯组件插入外壳12中并且沿着连接轴线从外壳中移除插芯组件。同样地,当插芯组件14被翻转以改变极性时,护套组件30也将被翻转(例如,围绕连接轴线CA旋转180度)。护套组件30通常是对称的并且如果翻转则可以附接到外壳。换言之,护套组件30(例如,锁定装置28)和插芯组件14都可以在第一取向和第二取向上连接到外壳12,第二取向是相对于第一取向围绕中心轴线CA旋转大约180度。护套组件30和插芯组件14的连接或联接在第一和第二取向上通常是相同的。
参考图13-18D,根据本公开的光纤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总体上用附图标记110表示。光纤连接器110总体上类似于光纤连接器10,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使用相似、类似或相同的部件时,使用“100”以上的附图标记。因此,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或指示,以上关于光纤连接器10的描述也适用于光纤连接器110。光纤连接器110包括具有极性键120的外壳112。
该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110是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类似于光纤连接器10。在该实施例中,光纤连接器110具有可移除的(例如,可释放的)护套组件130,该护套组件130具有与上述护套组件30不同的构造。护套组件130包括应力消除护套132和转子148。应力消除护套132连接到外壳112。具体地,应力消除护套132可释放地联接到外壳112。应力消除护套132是插入外壳112的后端118以将应力消除护套(广义地说,护套组件130)附接到外壳上。当应力消除护套132附接至外壳112时,应力消除护套将插芯组件114固定在外壳的内部。应力消除护套132通常封闭外壳112的后端118,从而将插芯组件114固定在外壳中。
参考图14-16,应力消除护套132包括可偏转闩锁134(广义地说,可偏转闩锁与护套组件130相关联)。可偏转闩锁134可与外壳112接合以防止护套组件130(例如,应力消除护套132)与外壳分离,并且可偏转脱开与外壳的接合以允许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闩锁134包括定位成用于接合外壳112的凸片或卡扣136。卡扣136包括相对的前斜面和后斜面,以便于应力消除护套132插入外壳112和从外壳112移除(例如,便于闩锁134的偏转)。闩锁134可以从闩锁与外壳112接合以将护套组件130固定到外壳的闩锁位置(图17A)和闩锁与外壳分离以允许应力消除护套与外壳分离的解锁位置(图17C)移动。闩锁134可弹性偏转,从而允许闩锁从解锁位置返回到闩锁位置。在所示实施例中,应力消除护套132包括两个闩锁134(广义地说,至少一个闩锁)。两个闩锁134在结构和操作上大体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转子148与应力消除护套132分离并且能够相对于应力消除护套132移动(例如,旋转)。参考图14,应力消除护套132限定了转子接收空间或空腔149,其尺寸和形状适于接收转子148。空腔149与闩锁134相邻。因此,当闩锁134偏转时,闩锁偏转或移动到空腔149中。设置在空腔149中。空腔149与缆线管腔连通。缆线C延伸穿过空腔149。转子148限定缆线C延伸穿过其中的缆线管腔或通道151。缆线管腔151通常与转子148的旋转轴线(例如,中心轴线CA)对齐。转子可围绕缆线C(例如,中心轴线CA)旋转。因此,缆线C在本实施例中用作转子148的定子。空腔149具有相对的开口侧以允许用户接合转子148以移动(例如,旋转)转子。
转子148包括阻挡部分156。在该实施例中,阻挡部分156包括弓形部分或表面。转子148包括解锁部分或空间产生部分157。解锁部分157构造为允许闩锁134偏转或移动到解锁位置(例如,移动到空腔149中足够的量使得卡扣136离开外壳112中的开口)。在该实施例中,解锁部分157包括开口159,闩锁134可以移动(例如,偏转)进入其中。在所示实施例中,开口159由解锁部分157的大致平坦部分或表面161限定并从其向内延伸。平坦部分161(例如,其中心)通常比阻挡部分156的弓形部分(例如,其中心)更径向向内设置,以产生用于闩锁134偏转的空间。转子148在锁定位置(图15和17A)和释放位置(图16和图17B-C)之间可移动。阻挡部分156构造成在锁定位置阻挡护套组件130(例如,应力消除护套132)与外壳112分离。具体地,在锁定位置,阻挡部分156设置或布置成阻止闩锁134移动到解锁位置——防止应力消除护套132与外壳112分离。在锁定位置(图15和17A),转子148的阻挡部分156相对于可偏转闩锁134布置,使得阻挡部分设置成与可偏转闩锁接合以防止可偏转闩锁偏转。在锁定位置,阻挡部分156与闩锁134对齐或位于闩锁134下方(例如,径向下方),以防止闩锁向内或朝向解锁位置移动。阻挡部分156定位成使得当在闩锁到达解锁位置之前按下闩锁时闩锁134接合并被阻挡部分停止。特别地,阻挡部分156的弓形部分与位于锁定位置的可偏转闩锁134对准。
阻挡部分156构造成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130与外壳112分离(图16和图17B-C)。具体地,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设置或布置成允许闩锁134移动到解锁位置——使得应力消除护套132能够从外壳112分离。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156的转子148相对于可偏转闩锁134布置,使得阻挡部分在可偏转闩锁的途径之外以允许可偏转闩锁偏转。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156不与闩锁134对准或对齐,从而使闩锁能够向内偏转到解锁位置(例如,可以压下闩锁)。阻挡部分156定位成使得闩锁134在闩锁被压下时不接合并且不被阻挡部分停止。换言之,解锁部分157构造成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130(例如,应力消除护套132)与外壳112分离。具体地,在释放位置,解锁部分157设置或布置成允许闩锁134移动到解锁位置——使得护套组件130能够从外壳112分离。在释放位置,转子148的解锁部分157相对于可偏转闩锁134布置成使得解锁部分与可偏转闩锁对准以允许可偏转闩锁偏转到空腔149中。在释放位置,解锁部分157与闩锁134对准或对齐,从而使闩锁能够向内偏转到解锁位置。解锁部分157定位成使得当按下闩锁时闩锁134可以移动到开口159中。
在所示实施例中,转子148包括两个阻挡部分156,分别用于应力消除护套132的每个闩锁134。同样,转子148包括两个解锁部分157,分别用于应力消除护套的每个闩锁134。应力消除护套132的两个闩锁134设置在应力消除护套的大致相对侧上。在所示实施例中,两个闩锁134限定空腔149的相对侧(例如,封闭侧)。因此,两个阻挡部分156设置在转子148的相对侧上,并且两个解锁部分157设置在转子的相对侧上。因此,转子148具有非圆形截面。阻挡部分156的弓形部分设置在解锁部分157的平坦部分161之间并相互连接。阻挡部分156具有肋以提高抓持转子148转动的能力。转子148可包括至少一个棘爪163。在所示实施例中,转子148包括位于转子相对侧的两个棘爪163,每个棘爪与阻挡部分156中的一个相邻。棘爪163延伸到应力消除护套132中的凹槽或槽165中以将转子148固定并保持在锁定位置。棘爪163覆盖在应力消除护套132相对侧的平面上,以将转子固定并保持在释放位置(图16)。棘爪163和/或应力消除护套132可弹性变形,以在转子148在用户施加足够量的手动力的情况下旋转时允许棘爪相对于应力消除护套132移动。因此,棘爪163防止转子148从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意外地移动。
参考图17A-C,为了将应力消除护套132(广义地,护套组件130)与外壳112分离,用户将转子148移动到释放位置。然后,用户可以相对于外壳112在向后的方向上拉应力消除护套132。随着应力消除护套132向后移动,每个闩锁134的卡扣136接合外壳112,这在闩锁的倾斜侧表面的帮助下将闩锁向内偏转至解锁位置(图17C)。在闩锁134位于解锁位置时,用户可以继续向后移动护套组件130,远离外壳112。插芯组件114也从外壳112移除以改变光纤连接器110的极性。为了将护套组件130(例如,应力消除护套132)连接到外壳112,应力消除护套被插入外壳的后端118。随着应力消除护套132向前移动,朝向前端116,外壳112接合卡扣136并压下闩锁134。闩锁134的偏转由闩锁的倾斜前表面促进。一旦卡扣136与外壳112中的开口对齐,闩锁134就返回到其原始位置或静止位置(例如,锁定位置),从而将护套组件130固定到外壳上。用户然后将转子148旋转到锁定位置,以将护套组件130锁定到外壳112。优选地,转子148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大约90度。
参考图18A-18D,大体示出了用于改变光纤连接器110的极性的步骤。在图18A中,光纤连接器110构造成对应于第一极性的第一配置(例如,插芯组件114位于第一位置)。在该配置中,第一插芯124设置在第二插芯126上方。为了将光纤连接器110的极性改变为对应于图18所示的第二极性的第二配置(例如,插芯组件114位于第二位置),用户从外壳中移除插芯组件114和护套组件130,如图18B所示。在该示例中,插芯组件114和护套组件130联合移动(例如,护套组件和插芯组件可操作地联接在一起),尽管在其他实施例中它们可以彼此独立地移动。在从外壳112的内部移除插芯组件114和护套组件130之后,插芯组件和护套组件被翻转,如图18C所示。然后将插芯组件114和护套组件130插回到外壳112中,从而将光纤连接器置于第二配置(图18D)。在第二配置中,第二插芯126设置在第一插芯124上方。这些用于改变光纤连接器110极性的步骤对于本文所述的其他光纤连接器通常相同。
参考图19-30C,根据本公开的光纤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总体上由附图标记210表示。光纤连接器210总体上类似于光纤连接器10,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使用相似、类似或相同的部件时,使用“200”以上的附图标记。因此,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或指示,以上关于光纤连接器10的描述也适用于光纤连接器210。
该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210是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类似于光纤连接器10。在该实施例中,光纤连接器210具有与上述外壳12不同的构造的外壳212,以及具有与上述的护套组件30不同的构造的可移除(例如,可释放的)护套组件230。外壳212包括极性键220。
参考图22和23,在该实施例中,外壳212包括护套组件接口213,其构造成将护套组件230连接到外壳。接口213与外壳212的后端218相邻。接口213包括后壁215。如下文更详细说明的,护套组件230接合后壁215(例如,它的前表面)以将护套组件固定到外壳212。接口213还包括凹槽或开口217。凹槽217至少部分地由后壁215限定(图29)。凹槽217在后壁215的前方。接口213还包括通道219。通道219通常平行于中心轴线CA。通道219的一端(例如前端)通向凹槽217,通道的另一相对端(例如后端)通向外壳212的后部。通道219从后端穿过后壁215延伸到凹槽217。接口213还包括(例如,限定)卡扣配合凹槽221。卡扣配合凹槽221邻近外壳212的一侧,该侧与通道219相邻的侧面相对。接口213包括设置在(例如,分隔)通道219和卡扣配合凹槽221之间的肋223。接口213与外壳212一体形成。在所示实施例中,外壳212包括两个护套组件接口213。两个接口213通常设置在外壳212的相对(顶部和底部)侧。两个接口213在结构和操作上通常相同。
参考图24和25,护套组件230包括应力消除护套232。应力消除护套232连接到外壳212。具体地,应力消除护套232可释放地联接到外壳212。应力消除护套232被插入外壳212的后端218以将应力消除护套(广义地说,护套组件230)附接到外壳。当应力消除护套232附接到外壳212时,应力消除护套将插芯组件214固定在外壳的内部。应力消除护套232通常封闭外壳212的后端218,从而将插芯组件214固定在外壳中。
护套组件230还包括转子248。转子将应力消除护套232连接到外壳212。在该实施例中,转子248包括构造成连接到外壳212的连接器249。连接器249构造为接合外壳212的接口213以将护套组件230连接到外壳。转子248的连接器249包括阻挡部分256。在该实施例中,阻挡部分256包括突起。特别地,阻挡部分256的突起包括钩子。阻挡部分256的钩子构造成接合外壳212(例如,后壁215)以将护套组件230固定到外壳。外壳212的通道219的尺寸和形状允许阻挡部分256移动穿过其中。因此,阻挡部分256可以通过从外壳的后端218向前移动进入并穿过通道219而移动到外壳212的凹槽217中。同样,阻挡部分256可以通过向后移动进入和穿过通道219并从后端218移出,从而远离或移出外壳212(例如,移出凹槽217)。如将变得显而易见的,阻挡部分256通过通道219的移动允许护套组件230与外壳212连接和分离。
转子248(广义地说,应力消除护套132或护套组件130)在锁定位置(图20、29、30C)和释放位置(图21、27、28和30B)之间可移动。具体地,转子248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可旋转。阻挡部分256构造成在锁定位置阻挡护套组件230与外壳112分离。在锁定位置,阻挡部分156设置或布置成阻止护套组件230与外壳212分离。具体地,在锁定位置(图20、29、30C),阻挡部分256的突起接合外壳212以将护套组件230固定到外壳上。阻挡部分256的突起与后壁215(例如,其前表面)接合,以在转子的锁定位置沿连接轴线CA阻挡护套组件230与外壳212的分离。特别地,阻挡部分256与后壁214纵向对齐(例如,轴向对齐),使得应力消除护套232的任何回馈运动导致阻挡部分的突起(例如,钩子)接触后壁。转子248的阻挡部分256相对于接口213布置,使得阻挡部分设置成与后壁215接合以防止转子向后移动。
阻挡部分256构造为在释放位置允许护套组件230与外壳212分离(图21、27、28和30B)。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256设置或布置成允许护套组件230从外壳212分离。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256的突起从外壳212分离(例如,后壁215),以允许护套组件230(以及因此插芯组件214)与外壳分离。具体地,阻挡部分256与外壳212的通道219纵向对齐(例如,轴向对齐),使得阻挡部分可以移动进入并穿过通道。在释放位置,阻挡部分256可以向后移动离开凹槽217,进入并穿过通道219,离开外壳212。应力消除护套232的突起在释放位置与通道219对齐,并且在护套组件230沿连接轴线移出外壳212时可通过通道移出凹槽217。
在所示实施例中,转子248的连接器249包括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卡扣配合连接器251构造为当转子248位于锁定位置时与外壳212形成卡扣连接,以将护套组件固定在锁定位置。在所示实施例中,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包括具有圆形外边缘的突起或肋。卡扣配合连接器251的突起的尺寸和形状适于当护套组件230位于锁定位置时被接收在卡扣配合凹槽221中。为了形成卡扣连接,护套组件230从释放位置移动(例如,旋转)到锁定位置。随着转子248沿第一方向旋转,卡扣配合连接器251移动经过肋223并进入卡扣配合凹槽221。肋223和卡扣配合连接器251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以可靠地变形以允许卡扣配合连接器在施加足够的手动力的情况下移动经过肋。随着转子248旋转到锁定位置,肋223和/或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偏转或变形。一旦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在卡扣配合凹槽221中,肋223和/或卡扣配合连接器返回或弹回到它们的未变形状态,将护套组件230固定在锁定位置。卡扣配合连接器251与限定卡扣配合凹槽221的外壳212的侧面的接合通常防止护套组件230(例如,转子248)意外移出锁定位置(例如,进入释放位置))。
为了将护套组件230从锁定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护套组件230(包括转子248)在第二方向上旋转,第二方向通常与第一方向相反,直到卡扣配合连接器251设置在通道219中。因此,通道219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收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广义地,连接器249)。当护套组件230位于释放位置时,卡扣配合连接器251设置在外壳的通道219的后部。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在护套组件230沿向前方向(例如,沿着中心轴线CA)移动以将护套组件联接到外壳212时,可以移动到通道219中,并且在护套组件沿向后方向(例如,沿中心轴线)移动以将护套组件与外壳分离时,可以移出通道。
在所示实施例中,转子248包括两个连接器249(例如,两个阻挡部分256),分别用于外壳212的每个接口213。应力消除护套232的两个连接器249设置在应力消除护套的大致相对的侧上。两个连接器249在结构和操作上通常相同。
在插芯组件214被放置在外壳212中以实现期望的极性之后,插芯组件被护套组件230保持在外壳中。参考图30A-C,为了将应力消除护套232(广义上,护套组件230)连接到外壳212,用户将转子248与外壳对齐,使得连接器249与接口213的通道219对齐(图30A)。在连接器249与通道219对齐之后,用户将护套组件230向前移动(例如,插入)到外壳212的后端218中。随着护套组件230的转子248插入到壳体212中,阻挡部分256移入并穿过通道219。同样,卡扣配合连接器251移入通道219中(广义地说,连接器249移入通道中)。转子248(例如,其表面)可接合外壳212的后端218以限制护套组件230的向前移动并将护套组件定位在释放位置(图30B)。在护套组件230位于释放位置之后,护套组件(例如转子248)旋转(图30B)到锁定位置(图30C)。用户施加足够量的手动力以将卡扣配合连接器251从通道219移动,经过肋223并进入卡扣配合槽221。卡扣配合连接器251将护套组件230固定在锁定位置。
为了将应力消除护套232(广义地说,护套组件230)与外壳212分离,用户将应力消除护套(例如,转子248)从锁定位置旋转到释放位置。用户施加足够量的手动力以将卡扣配合连接器251从卡扣配合凹槽221移动,经过肋223并进入通道219。应力消除护套232可以包括标记255(图24),指示用户需要移动应力消除护套以分离应力消除护套的移动方向(例如,旋转方向)。在所示实施例中,标记255是指向运动方向的箭头。在护套组件230位于释放位置之后,用户可随后将护套组件沿相对于外壳212的向后方向拉动。护套组件230向后移动直到其与外壳212分离,从而允许插芯组件214从外壳中移除以改变光纤连接器210的极性。
参考图31-35,根据本公开的光纤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总体上由附图标记310表示。光纤连接器310总体上类似于光纤连接器210,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使用相似、类似或相同的部件时,使用“100”以上的附图标记。因此,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或指示,以上关于光纤连接器210的描述也适用于光纤连接器310。光纤连接器310具有外壳312,外壳312具有对准键320。
该实施例的光纤连接器310是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类似于光纤连接器210。在该实施例中,光纤连接器310具有护套组件330,该护套组件330具有与上述护套组件230不同的构造。护套组件330包括应力消除护套332和转子348。在该实施例中,转子348是与应力消除护套332分离的部件。换言之,转子348不是与应力消除护套332一体成形(例如,作为一个整体)。
转子348可附接(例如,可释放地附接)到应力消除护套。优选地,转子348的连接器349(例如,突起或钩子)可释放地联接到应力消除护套332。转子348包括闩锁360,其构造成将转子连接到应力消除护套332。闩锁360可弹性偏转。闩锁360可与应力消除护套332接合以将转子348连接到应力消除护套。在所示实施例中,闩锁360可与邻近应力消除护套的前端的应力消除护套332接合。闩锁360包括定位用于接合应力消除护套332的凸片或卡扣364。具体地,应力消除护套332包括(例如,限定)尺寸和形状适于接收闩锁360的凸片364的凹槽或开口366。凸片364接合开口366的边缘以将转子348固定到应力消除护套332(图34和35)。为了将转子348附接到应力消除护套332,转子348被插入应力消除护套的前端。随着转子348被插入,闩锁360的斜面接合应力消除护套332,从而使闩锁偏转。一旦闩锁360的凸片354与应力消除护套332中的开口366对齐,闩锁返回或弹回其未变形位置,从而将转子348固定到应力消除护套。在所示实施例中,转子348包括位于转子相对侧的两个闩锁360。两个闩锁360通常是相同的(例如,是彼此的镜像)。同样,应力消除护套332包括在应力消除护套的大致相对侧上的两个开口366,一个开口用于转子348的每个闩锁360。除了转子348与应力消除护套332分开形成之外,光纤连接器310以与光纤连接器210相同的方式工作。通过使护套332与转子348分离,更容易用更柔软和更柔韧的材料制造护套。这使得护套可以很容易地随缆线弯曲(如图35所示)。同时,转子348可以由更硬的材料制成,以抵抗磨损并将插芯组件312和护套组件330可靠地定位在外壳312中。
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例如,在给出具体尺寸的情况下,应当理解它们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其他尺寸也是可能的。
在介绍本发明的元素或其实施例时,冠词“一”、“一个”、“该”和“所述”旨在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元素。术语“包括”、“包括”和“具有”旨在包含,并表示可能存在除所列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
由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结构、产品和方法进行各种改变,因此上述描述中包含的和附图中所示的所有内容都应被解释为说明性的和不是限制性的。
Claims (24)
1.一种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沿连接轴线分开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外壳包括极性键,所述极性键构造为接合光纤插座以允许所述外壳在关于所述光纤插座的仅一个取向上联接;
插芯组件,所述插芯组件包括前体、第一插芯和第二插芯,所述第一插芯和所述第二插芯由所述前体支撑,所述插芯组件构造为用于在对应于所述光纤连接器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位置和在对应于所述光纤连接器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位置在所述外壳中对接接收,所述第一插芯和第二插芯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都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前端突出,所述插芯组件构造为与所述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以及
护套组件,所述护套组件可释放地连接到所述外壳,以使所述插芯组件能够沿所述连接轴线插入所述外壳中,并且使所述插芯组件能够在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时沿所述连接轴线从所述外壳移除,所述护套组件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外壳,用于关于所述外壳绕所述连接轴线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转子包括阻挡部分,所述阻挡部分构造成在所述锁定位置阻挡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并且构造成在所述释放位置允许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转子构造成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旋转90°或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护套组件相关联的可偏转闩锁,所述可偏转闩锁能够与所述外壳接合以防止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并且能够偏转脱开与所述外壳的接合以允许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转子的所述阻挡部分关于所述可偏转闩锁布置为使得在所述转子的所述锁定位置,所述阻挡部分设置为用于与所述可偏转闩锁接合以防止所述可偏转闩锁偏转,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阻挡部分在所述可偏转闩锁的途径之外以允许所述可偏转闩锁偏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可偏转闩锁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后端附近与所述外壳可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插芯组件彼此没有机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包括连接到所述外壳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所述可偏转闩锁和将所述护套组件的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锁定装置上的定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定子构造成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将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锁定装置的旋转限制在45°或更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可偏转闩锁包括定位成用于接合所述外壳的凸片和定位成被接合以使所述可偏转闩锁偏转并且将所述凸片移出位置以接合所述外壳的指状凸片。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包括构造成接收穿过其中的缆线的应力消除护套,所述应力消除护套包括所述可偏转闩锁并且限定邻近所述可偏转闩锁的空腔,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空腔内并且关于所述应力消除护套可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转子具有非圆形横截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转子包括位于所述转子的相对侧上的平坦部分和设置在所述平坦部分之间并将所述平坦部分互连的相对的弓形部分,所述弓形部分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可偏转闩锁对准,并且所述平坦部分在所述释放位置与所述可偏转闩锁对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包括应力消除护套,构造成接收穿过其中的缆线,所述应力消除护套包括所述转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转子的所述阻挡部分包括突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护套组件相关联的可偏转闩锁,所述可偏转闩锁能够与所述外壳接合以防止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并且能够可偏转脱开与所述外壳的接合以允许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所述应力消除护套的所述突起设置为在所述转子的锁定位置阻止所述可偏转闩锁的偏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后壁,所述应力消除护套的所述突起与所述后壁可接合,以阻止所述护套组件在所述转子的所述锁定位置沿所述连接轴线与所述外壳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由所述后壁限定的凹槽和在一端开口进入所述凹槽中并且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后部相对的端部开口的通道,所述应力消除护套的所述突起在所述转子的所述释放位置与所述通道对齐,并且在所述护套组件沿所述连接轴线移出所述外壳时能够通过所述通道移出所述凹槽。
18.一种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沿连接轴线分开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外壳包括极性键,所述极性键构造为用于接合光纤插座以允许所述光纤连接器在关于所述光纤插座的仅一个取向上联接;
插芯组件,所述插芯组件被接收在所述外壳中,并且构造为与所述光纤插座形成光学连接;以及
护套组件,所述护套组件可释放地联接到所述外壳,以使所述插芯组件能够沿所述连接轴线插入所述外壳中,并且使所述插芯组件能够在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时沿所述连接轴线从所述外壳移除,所述护套组件包括钩子,所述钩子构造成接合所述外壳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到所述外壳,所述护套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钩子接合所述外壳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到所述外壳的锁定位置和所述钩子脱离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护套组件和所述插芯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的释放位置之间可旋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插芯组件和所述护套组件构造为以第一取向和第二取向联接到所述外壳。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护套组件处于所述第一取向和所述第二取向两者时,所述护套组件的所述钩子接合所述外壳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到所述外壳。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旋转。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包括卡扣配合连接器,所述卡扣配合连接器构造成当所述护套组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与所述外壳形成卡扣配合连接,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在所述锁定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钩子是第一钩子,所述护套组件还包括第二钩子,所述第二钩子构造为接合所述外壳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到所述外壳,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二钩子接合所述外壳以将所述护套组件固定到所述外壳,并且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第二钩子脱离所述外壳以允许所述护套组件与所述外壳分离。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其中,所述护套组件包括应力消除护套,所述钩子可释放地联接到所述应力消除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938117P | 2019-11-20 | 2019-11-20 | |
US62/938,117 | 2019-11-20 | ||
US202063072313P | 2020-08-31 | 2020-08-31 | |
US63/072,313 | 2020-08-31 | ||
PCT/US2020/061591 WO2021102317A1 (en) | 2019-11-20 | 2020-11-20 | Reversible polarity fiber optic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30050A true CN114730050A (zh) | 2022-07-08 |
Family
ID=75909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80921.7A Pending CN114730050A (zh) | 2019-11-20 | 2020-11-20 | 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747572B2 (zh) |
EP (1) | EP4062216A4 (zh) |
JP (1) | JP7594008B2 (zh) |
CN (1) | CN114730050A (zh) |
BR (1) | BR112022007939A2 (zh) |
TW (1) | TWI862741B (zh) |
WO (1) | WO202110231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94124A (zh) * | 2023-05-31 | 2023-08-15 | 科汉同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收发器及光收发器插拔机构 |
WO2025066381A1 (en) * | 2023-09-28 | 2025-04-03 | Anycom Technology Co., Ltd. | Outdoor waterproof multicore connector and fiber optic connector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36424B2 (en) * | 2010-10-22 | 2014-01-28 | Panduit Corp. | Optical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
US12001064B2 (en) * | 2017-07-14 | 2024-06-04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multi-purpose boot |
TWI750865B (zh) * | 2020-02-21 | 2021-12-21 | 劉美妙 | 光學連接器與光學連接器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
US20230057715A1 (en) * | 2021-08-23 | 2023-02-2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rotatable boot |
CN119790338A (zh) * | 2022-08-29 | 2025-04-08 | 康宁研究与开发公司 | 具有可旋转保护罩的光学连接器及相关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5568A (zh) * | 2009-02-27 | 2012-02-29 | 康宁光缆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适于极性颠倒的双工光纤组件和双工光纤组件的极性颠倒方法 |
CN104040393A (zh) * | 2011-05-04 | 2014-09-10 | 西蒙公司 | 具有极性改变的光纤连接器 |
CN107801412A (zh) * | 2016-06-29 | 2018-03-13 |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 双联式光纤连接插头和双联式光纤连接插头极性转换方法以及套箍研磨方法 |
US20190154922A1 (en) * | 2017-11-17 | 2019-05-2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locking feature |
US20190154930A1 (en) * | 2017-11-21 | 2019-05-23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assemblies with cable boot release |
US20190243072A1 (en) * | 2017-07-14 | 2019-08-08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multi-purpose boot assembly |
CN110249246A (zh) * | 2017-01-31 | 2019-09-17 |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光连接器及带连接器的光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5624B2 (ja) | 1998-07-03 | 2002-02-12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プラグ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US6634796B2 (en) * | 1999-06-30 | 2003-10-21 |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 Polarity reversal for fiber optic connections |
US6364537B1 (en) | 2000-02-08 | 2002-04-02 | The Siemon Company | Dual polarity fiber optic adapter |
JP4309036B2 (ja) | 2000-11-07 | 2009-08-0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 |
JP3544204B1 (ja) | 2003-04-17 | 2004-07-21 | カナレ電気株式会社 | 光コネクタの雌プラグ |
CN100394235C (zh) * | 2004-01-29 | 2008-06-11 | 京瓷株式会社 | 带光学元件的光纤接头、光插口及光模组 |
CN102854572B (zh) | 2011-06-30 | 2017-05-24 | 成都康宁光缆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3026768A (ja) | 2011-07-20 | 2013-02-04 | Molex Inc | イヤホン用コネクタ |
US9829645B2 (en) * | 2014-06-30 | 2017-11-28 | Nexans | Reversible polarity MPO fiber optic connector |
US9658409B2 (en) * | 2015-03-03 | 2017-05-23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changeable polarity |
US9946035B2 (en) | 2016-04-11 | 2018-04-17 |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
WO2018142698A1 (ja) | 2017-01-31 | 2018-08-09 |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 |
US12001064B2 (en) * | 2017-07-14 | 2024-06-04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multi-purpose boot |
US11719893B2 (en) * | 2018-04-06 | 2023-08-08 | Us Conec Ltd. | Flexible push-pull boot and crimp body for fiber optic connector |
-
2020
- 2020-11-20 CN CN202080080921.7A patent/CN114730050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1-20 WO PCT/US2020/061591 patent/WO202110231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1-20 US US16/953,686 patent/US1174757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20 JP JP2022529012A patent/JP759400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1-20 EP EP20889024.4A patent/EP4062216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11-20 BR BR112022007939A patent/BR112022007939A2/pt unknown
- 2020-11-25 TW TW109141441A patent/TWI862741B/zh active
-
2023
- 2023-08-11 US US18/448,353 patent/US12158617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11-29 US US18/964,287 patent/US2025009358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5568A (zh) * | 2009-02-27 | 2012-02-29 | 康宁光缆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适于极性颠倒的双工光纤组件和双工光纤组件的极性颠倒方法 |
CN104040393A (zh) * | 2011-05-04 | 2014-09-10 | 西蒙公司 | 具有极性改变的光纤连接器 |
CN107801412A (zh) * | 2016-06-29 | 2018-03-13 |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 双联式光纤连接插头和双联式光纤连接插头极性转换方法以及套箍研磨方法 |
CN110249246A (zh) * | 2017-01-31 | 2019-09-17 |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光连接器及带连接器的光纤 |
US20190243072A1 (en) * | 2017-07-14 | 2019-08-08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Small form factor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multi-purpose boot assembly |
US20190154922A1 (en) * | 2017-11-17 | 2019-05-2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locking feature |
US20190154930A1 (en) * | 2017-11-21 | 2019-05-23 |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 Fiber optic connector assemblies with cable boot releas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94124A (zh) * | 2023-05-31 | 2023-08-15 | 科汉同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收发器及光收发器插拔机构 |
CN116594124B (zh) * | 2023-05-31 | 2024-04-26 | 江西山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收发器及光收发器插拔机构 |
WO2025066381A1 (en) * | 2023-09-28 | 2025-04-03 | Anycom Technology Co., Ltd. | Outdoor waterproof multicore connector and fiber optic connec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158617B2 (en) | 2024-12-03 |
TWI862741B (zh) | 2024-11-21 |
JP7594008B2 (ja) | 2024-12-03 |
US20250093589A1 (en) | 2025-03-20 |
EP4062216A1 (en) | 2022-09-28 |
US20230384532A1 (en) | 2023-11-30 |
TW202127079A (zh) | 2021-07-16 |
US11747572B2 (en) | 2023-09-05 |
WO2021102317A1 (en) | 2021-05-27 |
BR112022007939A2 (pt) | 2022-07-12 |
EP4062216A4 (en) | 2023-12-20 |
JP2023502392A (ja) | 2023-01-24 |
US20210149120A1 (en) | 2021-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730050A (zh) | 可逆极性光纤连接器 | |
EP3469410B1 (en) | Connector with trigger locking feature, and cabl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6234826B1 (en) |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 |
EP1731937B1 (en) | Connector system with secondary latch sleeve for connector connections | |
US9520690B2 (en) | Push-pull plugs and tools | |
US7753711B2 (en) | Apparatus for plug-in and plug-out protection | |
EP300548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09052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snap-in lanyard | |
TWM531673U (zh) | 可快速解鎖的光纖插頭連接器 | |
EP3924760B1 (en) |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fiber optic connection systems | |
WO2014195748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JP7536465B2 (ja) | 可逆光コネクタ、並びに関連するデバイス、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US12092876B2 (en) | Field changeable fiber optic connector polarity keying | |
EP3593416B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JP7578618B2 (ja) | 機械的接続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 |
CN115315652A (zh) | 光纤连接器以及连接光纤的方法 | |
CN113759470A (zh) | 连接器保护罩 | |
US20100304587A1 (en) | Connector cover | |
JP2006071888A (ja) | 光コネクタのコネクタプラグ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
JP7326538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164934B2 (ja) | 光アダプタ | |
JP2004179069A (ja) | レバー結合式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U.S.A. Address after: Massachusetts, USA Applicant after: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Address before: Massachusetts, USA Applicant before: 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U.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