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19353B -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19353B CN114719353B CN202111431163.1A CN202111431163A CN114719353B CN 114719353 B CN114719353 B CN 114719353B CN 202111431163 A CN202111431163 A CN 202111431163A CN 114719353 B CN114719353 B CN 1147193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oil
- refrigerant
- air
- humid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during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during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during de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2—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设置于室内,包括主盘管和副盘管,所述主盘管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以提供满足设定湿度的空气,所述副盘管将被除湿的空气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并向室内提供;以及室外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副盘管连接,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室外膨胀阀以及四通阀,根据所需的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来确定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所述室外机根据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控制所述四通阀,从而按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提供制冷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恒温恒湿空调机,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热回收型(Heatrecovery)热泵来在所有运转模式下能够运转的恒温恒湿空调机。
背景技术
恒温恒湿空调机是一种将所需的空间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保持为所需的条件的装置,通常,通过压缩冷冻装置进行制冷和除湿,或者通过电加热装置进行制热,或者通过复数个热泵来分别进行制冷、制热以及除湿。
韩国授权特许公告第10-0938820号公开了这种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由复数个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构成,在除湿运转时,根据除湿容量和温度降低程度,使第一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和第二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以制冷运转驱动,并且使其中另一个选择性地以停止、制热运转、除湿运转中的任意一种驱动,或者,使所述第一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和第二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中的任意一种以除湿运转驱动,并且使其中另一个选择性地以驱动停止、除湿运转、制热运转中的任意一种驱动。
在该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复数个热泵式制冷制热装置,因此存在安装和维护费用增加且能耗也增加的问题,并且由于在现有的制冷制热装置附加额外的制冷制热装置,因此在空间的利用上存在问题。
为了弥补如上所述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热回收型(Heat recovery)产品,不仅韩国的制造公司在使用,而且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制造公司也在使用。热回收型产品作为单个系统,可以使室内侧复数个盘管以制冷和制热模式同时运转。
然而,为了形成这种循环,热回收型产品通过组合热回收单元(Heat recoveryunit)来控制室内侧的各个盘管的制冷剂流动,因此存在循环结构变复杂且费用上升的缺点。
作为弥补了这种缺点的现有技术,韩国特许公开10-2012-0082975号中构成了如下的循环:从与一般的热泵室外机的压缩机吐出部连接的配管分流出热气并供应给再热盘管(制热),将再热盘管中被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和室外机中被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合流并在膨胀阀膨胀后,将其供应到主盘管(制冷)进行蒸发,然后将低压制冷剂回收到室外机。
此时,分割再热盘管并通过开启/关闭电磁阀来控制各个部分的流量,由此控制再热热量,并且控制电磁阀以使从压缩机吐出的冷凝制冷剂的流动不被阻塞,由此确保可靠性。
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一个室外机来实现并控制恒温恒湿空调机所要求的进行冷却除湿后再进行加热,但是存在有如下问题。
首先,由于再热盘管只能进行制热运转,因此当不需要进行再热时,再热盘管只会造成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产生使循环效率降低的负面效果。
其次,当制热负荷大于制冷负荷时,无法供应充分的再热热量,这是因为无法向冷凝器供应相较于在蒸发器中蒸发的热量更大的热量。因此,需要追加设计电/蒸汽等用于制热的设备,以进行稳定的再热控制。
另外,在从一般热泵室外机的热气配管分流并向再热盘管供应热气的情况下,中间的循环部件(检修阀、电磁阀等)的压力损失较大,因此相对于制冷热量将不易充分地供应再热热量,并且由于分割再热盘管并通过开启或关闭电磁阀来控制向各个部分供应热气与否,因此不易线性地控制再热热量,并且在再热盘管内可能发生液体制冷剂的积聚现象。
最后,由于使用大量的电磁阀,因此安装费用和控制费用增加,并且故障的频度也可能增加。
韩国授权特许公报第10-0938820号(公告日:2010.1.26.)
韩国特许公开公报10-2012-0082975号(公告日:2012.11.29.)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其可以利用一个室外机来使主盘管(除湿)和再热盘管(制热)进行多样的循环运转,而无需配备额外的制冷剂流动调节单元(Heat recovery unit:热回收单元)。
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其可以构成能够将主盘管和再热盘管的运转模式自由地调节为制冷/制热模式的循环,并且能够进行稳定的循环运转。
本发明的第三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当制冷负荷较大时,使再热盘管以制冷模式运转,从而能够提高制冷运转效率。
本发明的第四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当主盘管以制冷模式运转、再热盘管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将室外机的模式切换控制为制冷为主或制热为主,从而能够提高废热回收效率,并且能够多样地实现室外机运转模式以容易确保再热热量。
本发明的第五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测量温度和湿度,并在制热负荷很高的情况下,使主盘管也以制热模式驱动,从而能够在多样的模式下运转,并且在无需配备追加的用于再热控制的电加热和蒸汽等制热设备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再热热量。
本发明的第六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可以在以多样的运转模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使阀的使用最小化。
本发明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设置于室内,包括主盘管和副盘管,所述主盘管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以提供满足设定湿度的空气,所述副盘管将被除湿的所述空气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并向室内提供;以及室外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副盘管连接,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室外膨胀阀以及四通阀,根据所需的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来确定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所述室外机根据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控制所述四通阀,从而按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提供制冷剂。
本发明的恒温恒湿空调机还可以包括:阀部,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根据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旁通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配管可以包括:液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以及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所述液管连接配管可以被分流为第一室内液管配管和第二室内液管配管,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与所述主盘管连接,所述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与所述副盘管连接。
所述制冷剂配管还可以包括旁通配管,所述旁通配管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连接,所述阀部包括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设置于所述旁通配管上,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旁通。
所述阀部还可以包括:气管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上,以与所述旁通阀排他的方式开放或断开,从而使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
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可以与所述副盘管连接,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主盘管连接。
本发明的恒温恒湿空调机还可以包括:主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上,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主盘管流动或膨胀;以及副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上,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副盘管流动或膨胀。
当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均以制热模式运转时,所述旁通阀可以开放,从而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的制冷剂同时供应给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
所述室内机可以包括:外部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外部空气;循环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以及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所述副盘管的后端并向所述室内吐出空气。
所述室内机可以包括:复数个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所述循环空气吸入口以及所述空气排出口靠近地设置,检测外部空气、循环空气以及吐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可以从复数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周期性地读取温度和湿度来计算所述室内机的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并根据计算出的所述制热负荷和所述制冷负荷来确定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
可以根据所述制热负荷和所述制冷负荷的大小来确定所述室外机的运转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设置于室内,包括主盘管和副盘管,所述室外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副盘管连接,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室外膨胀阀以及四通阀,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从所述室内机的复数个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接收检测信号的步骤;比较设定湿度和当前湿度而确定用于空气的除湿的所述主盘管的制冷模式的步骤;比较设定温度和当前温度而确定用于空气的再热的所述副盘管的制热模式的步骤;当所述主盘管为制冷模式且所述副盘管为制热模式时,根据所述主盘管的制冷负荷和所述副盘管的制热负荷的大小来确定所述室外机的运转模式的步骤;以及根据确定出的所述运转模式来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以使制冷剂同时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步骤。
使制冷剂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步骤可以包括:根据所述运转模式使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所述制冷剂旁通的步骤。
所述制冷剂配管可以包括:液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以及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旁通所述制冷剂的步骤可以包括:当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均以制热模式运转时,连接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而将在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旁通到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从而将所述制冷剂同时供应给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
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可以与所述副盘管连接,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主盘管连接。
可以控制为,当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旁通到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时,使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的制冷剂不流向所述主盘管。
所述室内机可以包括:外部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外部空气;循环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所述副盘管的后端并向所述室内吐出空气;以及复数个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所述循环空气吸入口以及所述空气排出口靠近地设置,检测外部空气、循环空气以及吐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步骤中从复数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周期性地读取温度和湿度。
当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以彼此不同的运转模式运转时,可以周期性地读取所述检测信号来执行流量控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一个室外机来使主盘管(制冷)和再热盘管(制热)进行多样的循环运转,而无需配备额外的制冷剂流动调节单元(Heat recovery unit:热回收单元)。尤其是,可以构成能够将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再热盘管的运转模式自由地调节为制冷/制热模式的循环,并且能够进行稳定的循环运转。
另外,当制冷负荷较大时,使再热盘管以制冷模式运转,从而能够提高制冷运转效率。并且,当主盘管以制冷模式运转、再热盘管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将室外机的模式切换控制为制冷为主或制热为主,从而能够提高废热回收效率,并且能够多样地实现室外机运转模式以容易确保再热热量。
并且,测量温度和湿度,并在制热负荷很高的情况下,利用主盘管确保再热热量,从而使作为冷凝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体积增加,进而使制热运转中用于达到目标的系统高压下降,其结果能够增加运转效率。
最后,在无需配备追加的用于再热控制的电加热和蒸汽等制热设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制热运转,并且可以在以多样的运转模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使阀和配管的使用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用于图1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模式运转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图2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室内机和阀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图2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模式选择的控制图。
图5是示出图4的模式1、模式2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图6是示出图4的模式3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图7是示出图4的模式4、模式5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模式4中的阀部的各个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图4的模式6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恒温恒湿空调机;A:室外机热交换器;A1:室外第一热交换器;A2:室外第二热交换器;C:阀部;B:室内机;13:主盘管;14:副盘管;53、54:压缩机;52、55:储液器;65、67:第一室外膨胀阀、第二室外膨胀阀;110、120:四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它们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样的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结构要素。
如图所示,作为关于空间的相对性术语的“之下(below)”、“下方(beneath)”、“下部(lower)”、“上(above)”、“上部(upper)”等,可以为了便于说明一个结构要素和另一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而使用。关于空间的相对性术语除了附图中所示的方向之外,还应该理解为包括在使用时或动作时结构要素的彼此不同的方向的术语。例如,在将附图中图示的结构要素倒转的情况下,描述为位于另一结构要素“之下(below)”或“下方(beneath)”的结构要素可以安放于另一结构要素的“上方(above)”。因此,作为示例性术语的“下方”可以将下方和上方均包括。结构要素可以沿其他方向取向,因此,关于空间的相对性术语可以根据取向来解释。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到的术语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在本说明书中,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在说明书中使用到的“包含(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并不表示除了提及到的结构要素、步骤和/或动作之外,存在或追加一个以上的其他结构要素、步骤和/或动作。
除非另有其他定义,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到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可以作为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共通理解的意思使用。另外,除非有明确的特别定义,否则通常使用的词典中定义的术语不应被理想化或夸大解释。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和说明的明确性,各个结构要素的厚度或尺寸被夸大或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另外,各个结构要素的尺寸和面积并不完全反应实际尺寸或面积。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用于图1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模式运转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图2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室内机和阀部的放大图。
参照图1至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100。恒温恒湿空调机100包括:恒温恒湿室内机B、至少一个恒温恒湿室外机A以及阀部C。
恒温恒湿室外机A可以与恒温恒湿室内机B联动,去除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中的湿气并将空气以所设定的目标湿度提供到室内,同时可以对该空气进行再热或制冷,从而保持所设定的目标温度。
即,作为利用一个室外机A来同时进行用于除湿的制冷剂循环和用于再热的制冷剂循环的热回收型室外机,可以根据一个室内机B上配置的两个热交换器的彼此不同的模式来提供适当的条件的制冷剂。
详细而言,恒温恒湿室外机A可以包括:室外机外壳(未图示)、配置于所述室外机外壳内部的压缩机53、54、室外热交换器A1、A2、储液器52(accumulator)、四通阀110、120、油分离器58、59、室外膨胀阀65、67以及过冷却单元68。
室外机外壳(未图示)包括:第一气管阀138a,与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连接;第二气管阀130a,与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连接;以及液管阀134a,与液管连接配管134连接。液管阀134a、第一气管阀138a以及第二气管阀130a通过阀部C与室内机B连接,并且使室外机A的制冷剂循环。
压缩机53、54可以使用能够通过调节运转频率来控制制冷剂量和制冷剂的吐出压力的逆变器压缩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可以分为第一压缩机53和第二压缩机54。第一压缩机53和第二压缩机54可以并联配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设置有两个压缩机53、54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为一个实施例,其也可以是包括与此不同的数目的压缩机53、54。
另外,各个压缩机53、54可以是容量彼此不同的压缩机。
压缩机53、54中的任意一个可以是转数可变的变频压缩机,而另一个压缩机可以是定速压缩机。
在各个压缩机53、54可以连接有旁通单元,当所述压缩机53、54的内部储存有过多的油时,所述旁通单元将多余的油排出到所述压缩机53、54的外部。所述旁通单元包括:复数个旁通配管,分别与各个所述压缩机53、54连接;以及共通配管,用于使在各个旁通配管流动的油或制冷剂合流。共通配管可以与储液器吐出配管33连接。
旁通配管可以在相较于压缩机53、54所需的最低油位更高的位置或相同的位置上与各个所述压缩机53、54连接。根据压缩机53、54内的油位,可以从旁通配管仅排出制冷剂,或者仅排出油,或者一同排出制冷剂和油。
在旁通配管可以设置有:减压部,对从所述压缩机53、54排出的流体进行减压;以及阀,对通过旁通配管流动的流体的量进行调节。
油分离器58、59配置于压缩机53、54的吐出侧。本实施例的油分离器58、59可以区分为:第一油分离器58,配置在第一压缩机53的吐出侧;以及第二油分离器59,配置在第二压缩机54的吐出侧。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经过油分离器58、59流向四通阀110、120。
油分离器58、59回收所吐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油并再次提供给压缩机53、54。
油分离器58、59还包括:油回收管30、31,将油引向压缩机53、54;以及止回阀,配置于油回收管30、31,使制冷剂向一侧方向流动。
油分离器58、59设置于压缩机吐出配管34。
在储液器52也可以配置有能够将油回收到压缩机53、54的油回收结构。可以配置有将储液器52的下侧和储液器吐出配管33连接的油回收配管,以及配置于油回收配管并控制油的流动的回油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外热交换器A1、A2由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A2构成。为了提高室外热交换器A1、A2的热交换,配置有室外送风风扇61。
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连接有用于使制冷剂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A1、A2与第一四通阀110之间流动的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包括:第一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8,连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和第一四通阀110;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9,连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A2和第一四通阀110。连接于第一四通阀110的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被分流为第一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8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9。
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9配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用于阻断从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供应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四通阀连接配管29。
还可以配置有连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9的变通配管41,在所述变通配管41还可以配置有变通阀42。
所述变通阀42可以选择性地工作。在所述变通阀42开放的情况下,沿着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流动的制冷剂可以经过所述变通配管41和变通阀42,并被引导至所述第一四通阀110。
在所述变通阀42断开的情况下,当进行制热运转时,经由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供应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
在所述变通阀42断开的情况下,当进行制冷运转时,通过了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流向液管连接配管134。
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外膨胀阀65、67使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的制冷剂膨胀。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外膨胀阀65、67使制冷剂通过,而不使其膨胀。
室外膨胀阀65、67可以使用能够根据输入的信号来调节开度值的电子膨胀阀(EEV)。
室外膨胀阀65、67包括:第一室外膨胀阀65,使流向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的制冷剂膨胀;第二室外膨胀阀67,使流向第二室外热交换器A2的制冷剂膨胀。
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67与液管连接配管134连接。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在室内机B中冷凝的制冷剂供给到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67。
为了与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67连接,液管连接配管134被分流,并且分别与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67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二室外膨胀阀67并联配置。
将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65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A1的配管定义为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将连接第二室外膨胀阀67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A2的配管定义为第二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7。
储液器52容纳并储存制冷剂,并且向所述压缩机53、54提供制冷剂。储液器52配置于压缩机53、54的吸入侧,并且与四通阀110、120连接。
本实施例的室外机A还可以包括贮液器(receiver)51。贮液器51可以为了调节循环中的制冷剂的量而储存液体制冷剂。贮液器51独立于储存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52并另行储存液体制冷剂。
当循环中的制冷剂的量不足时,贮液器51向所述储液器52供应制冷剂,而当循环中的制冷剂的量较多时,回收并储存制冷剂。
也可以将液管连接配管134中连接室外膨胀阀65、67和过冷却热交换器68a的配管区分为过冷却液管连接配管并进行定义,但不限于此。
四通阀110、120设置于压缩机53、54的出口侧,并且对在室外机A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四通阀110、120与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100的制冷/制热模式相匹配地适当地对从所述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
本实施例的四通阀110、120可以区分为第一四通阀110和第二四通阀120,所述第一四通阀110将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室外热交换器A1、A2,或者将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储液器52提供给压缩机53、54,所述第二四通阀120将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或者将从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流入的制冷剂经由储液器52提供给压缩机53、54。
另外,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机A侧的第一四通阀110将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A1、A2的制冷剂提供给压缩机53、5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
本实施例的第一四通阀110和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在关闭(off)状态下,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0、120,而在开启(on)状态下,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四通阀110、120。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中,当室外机A为进行制冷模式时,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开启状态,而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中,当室外机A进行制热模式时,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而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可以包括:热气单元,在压缩机53、54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所述热气单元流动。在压缩机53、54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热气旁通配管流入室外热交换器A1、A2。
热气单元可以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旁通的热气旁通配管和热气阀。
作为一例,可以配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和压缩机吐出配管34的第一热气旁通配管,第一热气旁通配管的一端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6连接,而其另一端与压缩机吐出配管34连接。可以配置有连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7和压缩机吐出配管34的第二热气旁通配管,第二热气旁通配管的一端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配管77连接,其另一端与压缩机吐出配管34连接。
在第一热气旁通配管可以配置有第一热气阀,在第二热气旁通配管配置有第二热气阀。第一热气阀和第二热气阀可以采用能够调节开度量的电磁阀,也可以采用开闭阀。
第一热气旁通配管和第二热气旁通配管可以分别与压缩机吐出配管34连接,但是也可以在合流后作为一个配管与所述压缩机吐出配管34连接。
在液管连接配管134可以配置有过冷却单元68。
过冷却单元68包括:过冷却热交换器68a;过冷却旁通配管68b,其从液管连接配管134旁通并与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68a连接;过冷却旁通阀68c,其配置于所述过冷却旁通配管68b并选择性地使流动的制冷剂膨胀;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连接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68a和压缩机53、54;以及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其配置于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并选择性地使流动的制冷剂膨胀。
本实施例的过冷却单元68还包括储液器旁通配管68d,其连接所述储液器52、过冷却热交换器68a以及所述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所述储液器旁通配管68d将所述储液器52的制冷剂与通过了过冷却热交换器68a的过冷却的制冷剂合流并提供给所述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被分流为第一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和第二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在第一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设置有第一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在第二过冷却-压缩机连接配管68e设置有第二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
在储液器旁通配管68d还配置有过冷却膨胀阀68f。
过冷却膨胀阀68f使储液器52的液体制冷剂膨胀并提供给过冷却热交换器68a,膨胀的制冷剂在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68a蒸发,由此冷却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68a。经由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的液体制冷剂,可以在通过过冷却热交换器68a的同时被冷却。过冷却膨胀阀68f可以选择性地工作,并且可以控制所述液体制冷剂的温度。
在过冷却膨胀阀68f工作时,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被开放,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53、54流动。
过冷却膨胀阀68f可以选择性地工作,并将储液器52中的液体制冷剂提供给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
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可以选择性地工作,并通过使制冷剂膨胀来降低供应给压缩机53、54的制冷剂的温度。当压缩机53、54超过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时,在过冷却-压缩机膨胀阀68g中膨胀的制冷剂可以在压缩机53、54中蒸发,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53、54的温度。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还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测量制冷剂的压力;温度传感器,测量制冷剂的温度;以及过滤器(strainer),对在制冷剂管流动的制冷剂等中存在的杂质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的空调机100包括:制冷剂配管130、134、138,连接复数个室外机A、室内机B以及阀部C,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配管130、134、138中流动。
制冷剂配管130、134、138可以区分为液管连接配管13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液体制冷剂在所述液管连接配管134中流动,而气态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中流动。
在室外机A内部延伸有液管连接配管13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
根据模式,在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中可以流动有低压或高压的气态制冷剂。
另一方面,在室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恒温恒湿室内机B,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恒温恒湿室内机B中,在室内机外壳(未图示)内的正面部可以设置有能够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6,在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6的背面可以形成有能够去除灰尘的过滤器(未图示)。
在正面部的上部面设置有能够吸入室内循环空气的室内循环空气吸入口17。在室内循环空气吸入口17的背面也可以形成有过滤器(未图示),并且在所述过滤器的背面设置有用于除湿的主盘管13,以使外部空气和室内循环空气在混合状态下达到目标湿度。
主盘管13主要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以将混合空气(mixing air)的湿度降低到用户所设定的目标湿度,但是在达到了目标湿度的情况下,根据情况,所述主盘管13是可以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热交换器。
当所述主盘管13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可以通过将由所述外部空气和室内循环空气混合构成的混合空气的湿度降到露点(DEW-POINT)以下来使所述混合空气的湿度达到目标湿度。因此,由于能够一次性地将混合空气的湿度控制为所需的湿度,因此可以去除因与循环空气的混合而引起的湿度变化的可能性。
将室内配管238、230、234定义为从所述室外机A的配管延伸并使制冷剂流向室外机阀130a、134a、138a之后的室内机B的制冷剂配管。
根据室内机B和室外机A的模式,在所述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中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态制冷剂。
将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定义为从所述室外机A的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延伸并使制冷剂流向第一气管阀138a之后的室内机B的制冷剂配管。
根据室内机B和室外机A的模式,在所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中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态制冷剂。
将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定义为从所述室外机A的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延伸并使制冷剂流向第二气管阀130a之后的室内机B的制冷剂配管。
在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中,液态制冷剂根据室内机B和室外机A的模式而变换方向流动。
所述主盘管13与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连接,使来自室外机A的制冷剂循环。
另一方面,在所述主盘管13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对被除湿的混合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副盘管14。
所述副盘管14在变更模式的同时进行热交换,使得被除湿为所设定的目标湿度的混合空气的温度被冷却或加热至所设定的目标温度。
所述副盘管14与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使来自室外机A的制冷剂循环。
因此,通过调节制冷剂的温度,可以利用一个副盘管14来进行制冷或制热两者,而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冷却的冷却单元或用于加热的加热单元。
如上所述的室内机B被设计为,将转换为室内所设定的目标湿度和目标温度的混合空气通过设置于主体背面部的空气排出口18供应到室内,使得室内恒温及恒湿。
如上所述的空气排出口18和空气吸入口16、17均可以形成为管道式,并且可以形成有具有供气孔的压力腔室11,以使被除湿和制冷或制热的气流从所述恒温恒湿室内机B供应到室内,在所述压力腔室11的一侧和另一侧可以形成有具有喷嘴的腔室,以将被除湿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向室内加压喷出。
如图所示,所述压力腔室11可以形成在外部空气和内部循环空气流入并混合的区域,但是不限于此,所述压力腔室11也可以形成在副盘管14的后端。
在副盘管14的后端的外部空气的湿度非常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形成有用于提高湿度的加湿单元或用于再次过滤最终吐出的空气的过滤器单元15,但不限于此。
另外,在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6、室内循环空气吸入口17以及空气排出口18分别形成有温湿度传感器19、20、21。
具体而言,在外部空气吸入口16的外部可以形成有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9,并且在室内循环空气吸入口17的外部可以形成有第二温湿度传感器20,并且在室内机B的外壳的外部中靠近空气排出口18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三温湿度传感器21。
各个温湿度传感器19、20、21可以被制作为一个模块并测量温度和湿度,但是与此不同地,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制作成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并配置于各个入口和出口。
温湿度传感器19、20、21检测对应位置上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并将其作为检测信号传送给控制部。
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100还包括阀部C,所述阀部C设置在室外机A和室内机B之间。
所述阀部C包括: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设置在与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连接的第一气管阀138a的后端;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设置在与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连接的第二气管阀130a的后端;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设置在与液管连接配管134连接的液管阀134a的后端;以及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分流。
所述阀部C的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与副盘管14连接并使气态制冷剂流动,而所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与主盘管13连接并使气态制冷剂流动。
此时,设置有用于旁通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和所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之间的室内旁通配管237。
当主盘管13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即主盘管13以制热模式动作而作为冷凝器动作时,所述室内旁通配管237可以使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中流动的制冷剂旁通到所述主盘管13。
为了进行如上所述的旁通,室内旁通配管237上设置有室内旁通阀25。
所述室内旁通阀25根据主盘管13的模式开放或断开,从而将所述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或阻断两个配管238、230的连接。
与所述室内旁通阀25联动地,在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上设置有室内气管阀24。所述室内气管阀24设置在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上,并且位于第二气管阀130a和室内旁通配管237之间。
当室内旁通阀25开放时,所述室内气管阀24断开,而当所述室内旁通阀25断开时,所述室内气管阀24开放,从而选择性地仅使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中的一个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
所述室内旁通阀25和所述室内气管阀24为二通阀,其仅可以进行开放/断开的动作,并且可以是电磁阀,但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在阀部C内,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被分流为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从而使液态制冷剂流向副盘管14。
因此,设置有用于使液态制冷剂被膨胀且从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流向主盘管13,或者使来自所述主盘管13的液态制冷剂流过的主盘管膨胀阀12,并且在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上设置有用于使液态制冷剂被膨胀且流向副盘管14,或者使来自所述副盘管14的液态制冷剂流过的副盘管膨胀阀22。
此时,所述主盘管膨胀阀12设置在主盘管13和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之间。
所述主盘管膨胀阀12和副盘管膨胀阀22可以通过控制开度量来使向各个热交换器注入的液态制冷剂被膨胀并注入,或者可以使从热交换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在没有开度量控制的情况下流过。此时,可以利用电子膨胀阀来实现,使得通过控制能够改变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但不限于此。
如上所述,阀部C可以在室外机A与室内机B之间的配管上由两个二通阀24、25和两个膨胀阀12、22来实现,然而阀部C也可以在室内机B内一同实现,但不限于此。
所述恒温恒湿室内机B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未图示),所述控制器从外部接收控制指令、接收检测信号,并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将其传递给室外机A。
如上所述,可以执行如下运转:通过使制冷剂同时在由一个热回收型室外机A连接的恒温恒湿室内机B内的两个热交换器中循环来去除外部空气的潜热并提供给室内,并且在此过程中对提供的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来将保持恒温恒湿的空气提供给室内。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100包括用于控制阀和压缩机53、54的动作的控制部(未图示),其根据当前的外部空气、内部循环空气以及排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使得室内机B的两个热交换器即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以及室外机A的室外热交换器A1、A2能够分别变更模式且进行运转。
所述控制部从各个温湿度传感器19、20、21获取检测信号,并且比较所设定的室内的目标温度和目标湿度与当前空气的温湿度来确定各个热交换器的模式。
控制部控制各个阀,使得能够根据确定的各个热交换器即室外机A的室外热交换器A1、A2、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以及副盘管14的模式而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进行动作,并且所述控制部控制压缩机53、54的压缩脉冲。
控制部可以由一个集成电路实现,但是与此不同地,也可以形成为由复数个电路芯片实现的模块,如上所述的模式控制可以通过算法来实现,从而还可以提供作为应用程序而在管理者的终端中执行。
以下,参照图4对恒温恒湿空调机100的模式控制进行说明。
当前恒温恒湿空调机100可以实现的模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在主盘管13或副盘管14以制冷模式工作时,相应的主盘管13或副盘管14作为蒸发器动作,对外部空气的湿气进行冷凝并除湿,或者进行室内制冷,而在主盘管13或副盘管14以制热模式工作时,相应的主盘管13或副盘管14作为冷凝器动作,向混合空气排放热量,由此对室内进行制热。
在主盘管13或副盘管14处于关闭模式的情况下,当没有除湿负荷时,定义为当前湿度与目标湿度相同,或者当没有制热负荷时,定义为当前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同。
此时,在室外机的模式为制冷为主模式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冷凝器动作并使制冷剂流动,使得室内机B能够进行制冷,而在室外机的模式为制热为主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动作并使制冷剂流动,使得室内机B能够进行制热。
恒温恒湿空调机100根据各个传感器19、20、21的检测信号来读取当前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目标温湿度以及外部空气的温湿度,分别计算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来选择表1的六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步骤S10)。
当最终选择模式时,根据相应模式选择各个热交换器13、14、A1、A2的模式,并据此控制四通阀110、120和膨胀阀65、67、12、22的开闭。
具体而言,控制部对来自外部空气吸入口16的第一温湿度传感器19的外部空气的湿度和目标湿度进行比较,当外部空气的湿度高于目标湿度时,运算用于除湿的制冷负荷并判断为需要执行除湿,并且将主盘管13设定为制冷模式(步骤S20)。
此时,用于运算负荷的湿度可以是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也可以是两种都适用。
当主盘管13被确定为制冷模式时,控制部从温湿度传感器19、20、21读取温度检测信号,以确定副盘管14的模式。(步骤S30)
当从读取到的温度检测信号判断出具有制热负荷,即混合了室内循环空气的温度和外部空气温度的混合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可以判断为具有制热负荷。
此时,当副盘管14因没有制热负荷而不是制热模式时,根据外部空气温度是否高于第二临界值来最终确定副盘管14的模式(步骤S40)。
具体而言,当外部空气温度高于第二临界值时,判断为因外部空气的温度很高而需要进行制冷,从而将副盘管14确定为制冷模式,由此最终确定为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均为制冷模式的模式1(步骤S50)。
根据模式1的确定,室外机A被设定为制冷为主模式,由此第一四通阀110开启,第二四通阀120关闭,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冷凝器动作。
另一方面,当外部空气温度低于第二临界值时,判断为因外部空气的温度不高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制冷,从而确定为阻断副盘管14的热交换即阻断流向副盘管14的制冷剂的关闭模式,由此最终确定为主盘管13为制冷模式且副盘管14为关闭模式的模式2(步骤S60)。
根据模式2的确定,室外机A被设定为制冷为主模式,由此第一四通阀110开启,第二四通阀120关闭,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冷凝器动作。
第二临界值可以是20度以上,具体而言可以是25度以上,更具体而言可以是27度以上,并且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当具有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时,控制部将主盘管13的制冷负荷和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彼此进行比较(步骤S70)。
具体而言,将用于除湿的主盘管13的制冷负荷和用于制热的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彼此进行比较,当制冷负荷大于制热负荷时,最终确定为模式3(步骤S80)。
根据模式3的确定,室外机被设定为制冷为主模式,由此第一四通阀110关闭,第二四通阀120关闭,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冷凝器动作。
相反地,将用于除湿的主盘管13的制冷负荷和用于制热的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彼此进行比较,当制冷负荷小于制热负荷时,最终确定为模式4(步骤S90)。
根据模式4的确定,室外机A被设定为制热模式,由此第一四通阀110关闭,第二四通阀120开启,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动作。
另一方面,当因没有用于除湿的制冷负荷而主盘管13的模式不是制冷时,控制部判断外部空气温度是否低于第一临界值(步骤S110)。
第一临界值是判断因外部空气温度很低而主盘管13是否也需要以制热模式运行的基准值,作为一例,可以是5度至15度,优选地可以设定为10度,但不限于此。
当外部空气温度不低于第一临界值时,判断为制热负荷不大,由此最终确定为主盘管13以关闭模式动作而仅有副盘管14以制热模式动作的模式5(步骤S120)。
根据模式5的确定,室外机A被设定为制热为主模式,由此第一四通阀110关闭,而第二四通阀120开启,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动作。
另一方面,当外部空气温度低于第一临界值时,判断为制热负荷很大,由此最终确定为主盘管13以制热模式动作,副盘管14也以制热模式动作的模式6,由此增加制热负荷(步骤S130)。
根据模式6的确定,室外机A被设定为制热为主模式,第一四通阀110关闭,第二四通阀120开启,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动作。
根据如上所述的控制逻辑,控制部可以选择最终确定的六种模式中的一种并驱动各个阀和压缩机。
以下,参照图5至图9对各个模式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制冷剂循环和各个阀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示出图4的模式1、模式2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在模式1和模式2中,室外机A的第一四通阀110和第二四通阀120的开闭保持相同。即,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开启状态,而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关闭状态。
首先,如模式1,在室内机B的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均执行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压缩机53、54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流动并进一步冷凝。
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开启(ON)状态。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关闭(OFF)状态。即,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压缩机吐出配管34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
另一方面,储液器流入配管32被分流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储液器流入配管32。
在模式1中,液管阀134a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阀138a以及第二气管连接配管阀130a也被开放。
另一方面,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开放,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彼此连接,室内旁通阀25被断开,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不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动。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四通阀120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冷凝的制冷剂经由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动,并经过阀部C流向室内机B的室内液管配管234,并且随着向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分流,根据主盘管膨胀阀12和副盘管膨胀阀22的开度而分别在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中蒸发,通过主盘管13并蒸发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的制冷剂经过储液器52流入压缩机53、54。
此时,通过副盘管14并蒸发的气态制冷剂流向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并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的制冷剂经过储液器52流入压缩机53、54。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一个热回收型室外机A来使制冷剂在通过主盘管13蒸发的过程中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并且使制冷剂在通过副盘管14的过程中对被除湿的混合空气进行制冷并供应到室内,因此能够最大限度扩大制冷容量,从而提升制冷运转效率。
另一方面,在模式2中,当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为制冷模式,副盘管14为关闭模式时,阀的开闭可以与图5相同,但是由于副盘管膨胀阀22被断开,因此液态制冷剂不流向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液体积聚,可以稍微开放副盘管膨胀阀22,从而制冷剂可以不影响循环的状态流向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而不会残留。
具体而言,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开启状态。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关闭状态。即、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压缩机吐出配管34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
另一方面,储液器流入配管32被分流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储液器流入配管32。
在模式2中,液管阀134a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阀138a以及第二气管连接配管阀130a也被开放。
另一方面,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开放,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彼此连接,室内旁通阀25被断开,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不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动。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四通阀120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动,并经过阀部C流向室内机B的室内液管配管234,但是由于副盘管膨胀阀22被断开,因此液态制冷剂不会向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分流,而是仅流向主盘管13。因此,被膨胀的液态制冷剂通过主盘管13并蒸发,被蒸发的气态制冷剂流向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并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的制冷剂经过储液器52流入压缩机53、54。
此时,尽管没有通过副盘管14的制冷剂的流动,但是为了防止液体积聚,可以开放阀22来连接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
图6是示出图4的模式3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在模式3中,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关闭状态。
即,当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为制冷模式,副盘管14为制热模式,并且制冷负荷大于制热负荷时,室外机A以制冷模式动作,从而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冷凝器工作。
因此,压缩机53、54中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流动并进一步冷凝。
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也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关闭状态。即、第一四通阀110连接压缩机吐出配管3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压缩机吐出配管34和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
另一方面,储液器流入配管32被分流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储液器流入配管32。
在模式3中,液管阀134a、第一气管连接配管阀138a以及第二气管连接配管阀130a也被开放。
另一方面,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开放,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彼此连接,室内旁通阀25被断开,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不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动。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120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动,并经过阀部C流向室内机B的室内液管配管234,从而利用主盘管膨胀阀12的开度来在主盘管13蒸发。
通过主盘管13并蒸发的气态制冷剂流向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并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的制冷剂经由储液器52流入压缩机53、54。
此时,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四通阀110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经过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流向室内机B的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被压缩的气态制冷剂在副盘管14中冷凝的过程中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
在副盘管14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与室内液管配管234合流并再次流入主盘管13。
即,将在主盘管13中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定义为,在室外机A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和在副盘管14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
此时,主盘管膨胀阀12执行用于制冷剂的膨胀的开度,副盘管膨胀阀22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以使制冷剂流动。
如上所述,通过一个热回收型室外机A来改变制冷剂流动,使得主盘管13能够以制冷模式运转且副盘管14以制热模式运转,从而可以提供一种通过一个室外机A来能够都实现除湿和制热/制冷的恒温恒湿空调机100。另外,通过回收来自主盘管13的废热来进行副盘管14d的制热即空气的再热,使热效率得到提高。
图7是示出图4的模式4、模式5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图8是示出图7的模式4中的阀部的各个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的流程图。
在模式4中,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开启状态。
即,当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为制冷模式,副盘管14为制热模式,并且制冷负荷小于制热负荷时,室外机A以制热为主模式动作,从而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工作。
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开启状态。
即,第一四通阀110连接压缩机53、5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和储液器流入配管32,使得从室外热交换器A1、A2吐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第一四通阀110将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与室内机B连接的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
另一方面,储液器流入配管32被分流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来自室内机的主盘管13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储液器流入配管32。
在模式4中,液管阀134a、第一气管阀138a以及第二气管阀130a也被开放。
另一方面,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开放,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彼此连接,室内旁通阀25被断开,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不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动。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在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室内机B,并且在副盘管14冷凝。在副盘管14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并经由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入室外机A内部。流入到室外机A内部的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65、67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蒸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四通阀120,并经由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
此时,在室内机B的副盘管14冷凝的制冷剂因主盘管膨胀阀12的开度而通过分流出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的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流入主盘管13并在主盘管13蒸发,去除外部空气的潜热并进行除湿。
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并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储液器52流入第一压缩机53、第二压缩机54。
如上所述,在模式4中,使在室内机B的副盘管14产生的液态制冷剂再次流向主盘管13,进行用于去除外部空气的湿气的制冷剂压缩,并通过第一储液器52注入到第一压缩机53和第二压缩机54,从而能够利用一个热回收型室外机A单元同时对复数个彼此不同的单元(主盘管和副盘管)进行多样的驱动。
即,在制热负荷大于制冷负荷的模式4的情况下,通过将室外机A的模式切换为制热为主模式并使室外机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动作,从而能够向副盘管14提供所需的足够的再热热量。
因此,当如模式4那样需要更多的再热热量时,即使没有额外的加热或蒸汽等模块,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再热热量。
如上所述,在模式3和模式4中,虽然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的模式实际上相同,但是根据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的大小差异来确定室外机A的模式。
即,当用于除湿的制冷负荷更大时,室外机A作为冷凝器动作,而当用于再热的制热负荷更大时,室外机A作为蒸发器动作。
根据如上所述的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控制部通过室外机控制和副盘管膨胀阀22的开度控制来能够进行线性的控制。
作为一例,如图8所示,在模式4中,在进行室外机A控制和副盘管膨胀阀22的开度控制的过程中,根据可变的温度和湿度来实时进行热量控制。
首先,确认主盘管13为制冷模式、副盘管14为制热模式(步骤S200),当根据当前的湿度和温度来比较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并确定为模式4时,使室外机A进入制热为主模式(步骤S210)。
由于室外机A的模式不易在一个循环内改变,因此可以在初始模式内根据逐渐变化的湿度和温度来控制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而无需变换第一四通阀110和第二四通阀120的开启/关闭状态。
具体而言,室外机A的初始模式为制热为主模式,为了使室外机A作为蒸发器驱动,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开启状态,并且制冷剂据此流动。
此时,为了进行主盘管13的冷却除湿控制,控制部可以进行室外机A的目标低压控制,而不是主盘管13的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步骤S220)。
具体而言,控制部测量当前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并读取关于绝对湿度的检测信息(步骤S230)。
在当前室内空气绝对湿度低于目标室内空气绝对湿度时,判断为室内绝对湿度不足,可以进行减少用于除湿的制冷负荷的控制(步骤S240)。
如上所述的制冷负荷减少控制使室外机A的压缩机53、54的目标低压上升,为此可以降低压缩机53、54的驱动频率。此时,主盘管膨胀阀12进行固定过热度控制,并且提高室外机A的目标低压,使得压缩比变小,从而主盘管13中的蒸发热量也将减少。
另一方面,在当前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不低于目标室内空气绝对湿度时,判断为室内绝对湿度充分,可以进行增加用于除湿的制冷热量的控制(步骤S250)。
如上所述的制冷负荷增加控制使室外机A的压缩机53、54的目标低压下降,并且为此可以提高压缩机53、54的频率。此时,主盘管膨胀阀12也进行固定过热度控制,因此在室外机A侧可以控制作为蒸发器驱动的室外热交换器A1、A2和主盘管13的总蒸发热量,从而能够实现蒸发热量的线性控制。
另一方面,在制热模式中,副盘管14作为冷凝器动作,因此通过对注入到作为再热盘管的副盘管14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能够控制再热负荷(步骤S260)。
即,控制部读取关于室内空气的温度的检测信息,并且比较目标室内空气温度和当前室内空气温度(步骤S270)。
此时,在当前室内空气温度低于目标室内空气温度时,可以通过减小副盘管14的开度来确保再热负荷。因此,可以对室内空气进一步制热,并且如上所述的开度减小量可以是每控制周期50pls左右,但不限于此(步骤S280)。
另一方面,在当前室内空气温度不低于目标室内空气温度时,可以通过增加再热盘管的开度来减少再热负荷。因此,能够减少室内空气的制热,并且如上所述的开度增加量可以是每控制周期50pls左右,但不限于此(步骤S290)。
需要说明的是,当以当前室内空气温度高于目标室内空气温度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时,将被看作为没有制热负荷,因此可以使副盘管14实现为关闭模式,并且能够使整个空调系统在停止的状态下切换为模式2。
虽然在图8中限定为模式4并对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的负荷控制进行了说明,但是由于模式3是与图8相反地制热负荷小于制冷负荷的情形,因此作为蒸发器动作的主盘管13的制冷负荷控制可以通过作为冷凝器动作的室外机A的压缩机53、54的目标高压控制来进行。
另外,如图8所示,作为冷凝器动作的副盘管14的制热负荷控制可以通过副盘管膨胀阀22来进行。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室外机风扇的转数控制(rpm控制)来控制整个循环的蒸发热量与冷凝热量之间的均衡,但不限于此。
再次返回图7,在模式5中,与模式4相同地,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开启状态。
即,当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为关闭模式,副盘管14为制热模式时,室外机A作为制热模式动作,从而使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工作。
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关闭状态,并且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开启状态。
即,第一四通阀110连接压缩机53、5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和储液器流入配管32,使得从室外热交换器A1、A2吐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第一四通阀110将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与室内机B连接的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
另一方面,储液器流入配管32被分流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来自室内机的主盘管13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储液器流入配管32。
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开放,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彼此连接,并且室内旁通阀25被断开,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不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和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相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动。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在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室内机B,并且在副盘管14冷凝。在副盘管14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室内液管235并经由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入室外机A内部。流入到室外机A内部的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65、67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蒸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四通阀120,并经由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
此时,在室内机B的副盘管14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分流出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的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流入主盘管13,但是由于实际上主盘管13为关闭模式,因此将主盘管膨胀阀12的开度设定为很小,以达到防止液体积聚的程度。
因此,主盘管13中的热交换不足以进行除湿,气态制冷剂流向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并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流向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储液器52流入第一压缩机53、第二压缩机54。
图9是示出图4的模式6中的制冷剂循环的动作图。
在模式6中,与模式4相同地,第一四通阀110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四通阀120保持开启状态。
即,当室内机B的主盘管13为制热模式,副盘管14也为制热模式时,室外机A以制热模式动作,从而使室外热交换器A1、A2作为蒸发器工作。
第一四通阀11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的关闭状态,并且第二四通阀120被设定为,使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二四通阀120的开启状态。
即,第一四通阀110连接压缩机53、54和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第二四通阀120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四通阀连接配管27和储液器流入配管32,使得从室外热交换器A1、A2吐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第一四通阀110将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与室内机B连接的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
在阀部C中,室内气管阀24被断开,使得第二气管连接配管130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不相连接。室内旁通阀25被开放,使得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的制冷剂通过旁通配管237旁通到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并且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的制冷剂流向第一室内气管配管238和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两者。
即,室内气管阀24和室内旁通阀25以彼此排他的方式动作,从而控制为在第二室内气管配管230中仅流动有通过了气管连接配管138、130中的一个的制冷剂。
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压缩机53、54吐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四通阀110流向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在第一气管连接配管138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向室内机B,并且在副盘管14和主盘管13冷凝。在副盘管14和主盘管13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室内液管配管235和第一室内液管配管234经由液管连接配管134流入室外机A内部。流入到室外机A内部的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65、67流向室外热交换器A1、A2。在室外热交换器A1、A2中蒸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四通阀120,并经由第一储液器52流向压缩机53、54。
如上所述,在完全不需要进行除湿的情况下,当因制热负荷很大而需要很大的再热容量时,主盘管13也可以与副盘管14一起作为冷凝器动作以进行室内空气的制热。
在现有技术中,无法进行如上所述的主盘管13和副盘管14的同时制热,而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在室内机B内的主盘管13与副盘管14之间包括旁通配管237和阀25的结构元件,能够实现上述同时制热。
如上所述,当驱动包括用于除湿的主盘管13和用于再热的副盘管14两者的恒温恒湿室内机B时,可驱动的所有组合的模式可以在没有额外的附加设备例如加热或蒸汽等再热模块的情况下实现。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主张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Claims (17)
1.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
至少一个室内机,设置于室内,包括主盘管和副盘管,所述主盘管对外部空气进行除湿以提供满足设定湿度的空气,所述副盘管将被除湿的所述空气按设定温度制冷或制热并向室内提供;以及
室外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副盘管连接,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室外膨胀阀以及四通阀,
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
第一室内液管配管,流动有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与所述主盘管连接;以及
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分支,以与所述副盘管连接,
所述室内机还包括:
主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主盘管流动或膨胀;以及
副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副盘管流动或膨胀,
根据所需的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来确定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所述室外机根据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控制所述四通阀,从而按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提供制冷剂,
当所述主盘管为除湿模式且所述副盘管为制冷模式时,所述主盘管膨胀阀和所述副盘管膨胀阀全部开放,以使液态制冷剂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阀部,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根据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旁通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所述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
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以及
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通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
所述四通阀区分为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将从所述压缩机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或者将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动的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四通阀将从所述压缩机吐出的制冷剂提供给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或者将从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流入的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配管还包括旁通配管,所述旁通配管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连接,
所述阀部包括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设置于所述旁通配管,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旁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部还包括:
气管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以与所述旁通阀排他的方式开放或断开,从而使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副盘管连接,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主盘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均以制热模式运转时,所述旁通阀开放,从而将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的制冷剂同时供应给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
外部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外部空气;
循环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以及
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所述副盘管的后端并向所述室内吐出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
复数个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所述循环空气吸入口以及所述空气排出口靠近地设置,检测外部空气、循环空气以及吐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从复数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周期性地读取温度和湿度来计算所述室内机的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并根据计算出的所述制热负荷和所述制冷负荷来确定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运转模式。
12.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恒温恒湿空调机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设置于室内,包括主盘管和副盘管,所述室外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的主盘管和副盘管连接,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室外膨胀阀以及四通阀,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第一室内液管配管,流动有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与所述主盘管连接;以及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分支,以与所述副盘管连接,所述室内机还包括:主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室内液管配管,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主盘管流动或膨胀;以及副盘管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液管配管,使液态制冷剂向所述副盘管流动或膨胀,所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
从所述室内机的复数个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接收检测信号的步骤;
比较设定湿度和当前湿度而确定用于空气的除湿的所述主盘管的除湿模式的步骤;
比较设定温度和当前温度而确定用于所述空气的再热的所述副盘管的制热模式的步骤;
当所述主盘管为除湿模式且所述副盘管为制冷模式时,确定所述室外机的运转模式的步骤;以及
根据确定出的所述运转模式来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以使所述主盘管膨胀阀和所述副盘管膨胀阀全部开放,以使所述液态制冷剂同时膨胀并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制冷剂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运转模式使流向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的所述制冷剂旁通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
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以及
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流动有高压或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旁通所述制冷剂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均以制热模式运转时,连接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而将在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旁通到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从而将所述制冷剂同时供应给所述主盘管和所述副盘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副盘管连接,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与所述主盘管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为,当所述第一气管连接配管旁通到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时,使所述第二气管连接配管的制冷剂不流向所述主盘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
外部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外部空气;
循环空气吸入口,设置于所述主盘管的前端并吸入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
空气排出口,设置于所述副盘管的后端并向所述室内吐出空气;以及
复数个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所述循环空气吸入口以及所述空气排出口靠近地设置,检测外部空气、循环空气以及吐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步骤中从复数个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周期性地读取温度和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000473A KR102587026B1 (ko) | 2021-01-04 | 2021-01-04 |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항온항습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
KR10-2021-0000473 | 2021-01-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19353A CN114719353A (zh) | 2022-07-08 |
CN114719353B true CN114719353B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2020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31163.1A Active CN114719353B (zh) | 2021-01-04 | 2021-11-29 |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14087A1 (zh) |
KR (1) | KR102587026B1 (zh) |
CN (1) | CN114719353B (zh) |
DE (1) | DE1020212148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741943B1 (ko) * | 2022-11-10 | 2024-12-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15899888B (zh) * | 2022-11-15 | 2024-09-13 |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卷烟厂制丝冷凝水闪蒸汽余热完全回收利用的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39836A (ja) * | 1993-11-12 | 1995-06-02 | Kajima Corp | ダブルコイル型ヒートポンプパッケージエアコン |
JPH07332795A (ja) * | 1994-06-02 | 1995-12-22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
CN106996657A (zh) * | 2015-09-16 | 2017-08-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KR20190005445A (ko) * | 2017-07-06 | 2019-01-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KR20190088692A (ko) * | 2018-01-19 | 2019-07-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96521B2 (ja) * | 2002-10-30 | 2010-01-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0938820B1 (ko) | 2009-08-31 | 2010-01-26 | (주)씨피아이솔루션 | 정온제습 기능을 갖는 항온항습기 |
KR101746229B1 (ko) * | 2011-01-10 | 2017-06-27 | 주식회사 두원공조 | 차량용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KR20120082975A (ko) | 2011-01-17 | 2012-07-25 | 천문현 | 두발 및 손 세정용 거품 발생장치 |
CN105716307B (zh) * | 2014-12-17 | 2018-08-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CN109790992B (zh) * | 2016-09-30 | 2023-06-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
KR20180039862A (ko) * | 2016-10-11 | 2018-04-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KR20180082240A (ko) * | 2017-01-10 | 2018-07-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시스템 |
CN110249184B (zh) * | 2017-01-26 | 2022-01-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CN106989438B (zh) * | 2017-05-02 | 2023-10-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多联室内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11747057B2 (en) * | 2018-06-14 | 2023-09-05 |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Heat pump system |
KR102218692B1 (ko) | 2019-06-25 | 2021-02-22 | 바짐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불소계 스퍼터링 타겟의 접합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접합된 불소계 스퍼터링 타겟 어셈블리 |
GB2589841A (en) * | 2019-11-15 | 2021-06-16 | The Univ Of Hull | A heat pump system |
EP4184070A4 (en) * | 2020-12-08 | 2024-01-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VENTILATION SYSTEM,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
-
2021
- 2021-01-04 KR KR1020210000473A patent/KR102587026B1/ko active Active
- 2021-11-29 CN CN202111431163.1A patent/CN114719353B/zh active Active
- 2021-12-17 US US17/554,227 patent/US2022021408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1-12-22 DE DE102021214878.6A patent/DE102021214878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39836A (ja) * | 1993-11-12 | 1995-06-02 | Kajima Corp | ダブルコイル型ヒートポンプパッケージエアコン |
JPH07332795A (ja) * | 1994-06-02 | 1995-12-22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
CN106996657A (zh) * | 2015-09-16 | 2017-08-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KR20190005445A (ko) * | 2017-07-06 | 2019-01-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KR20190088692A (ko) * | 2018-01-19 | 2019-07-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14087A1 (en) | 2022-07-07 |
KR20220098604A (ko) | 2022-07-12 |
DE102021214878A1 (de) | 2022-07-07 |
KR102587026B1 (ko) | 2023-10-06 |
CN114719353A (zh) | 2022-07-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55689B1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그 어큐뮬레이터 | |
WO2008032645A1 (fr) | dispositif de réfrigération | |
US10317113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MXPA02006289A (es) |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del tipo bomba termica de gas, multiform. | |
JP688020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719353B (zh) | 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443999A (zh) | 一种空调器 | |
KR102082881B1 (ko)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 |
KR100851906B1 (ko)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6577264B2 (ja) | 空調調和機 | |
KR102436706B1 (ko)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
KR102688990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20080060756A (ko)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 |
KR20210093560A (ko) | 냉난방 및 급탕 동시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 |
US20220090816A1 (en) | Multi-air conditioner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on | |
KR20100062405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20220045359A (ko) | 냉난방 멀티 공기조화기 | |
KR102418488B1 (ko)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
JP201028154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08114952A1 (en) | Multi-un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
KR100764707B1 (ko) |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상모드 제어방법 | |
JP658182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20060039740A (ko) | 증발탱크를 구비한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
KR102261131B1 (ko) | 제상과 바닥 및 공간의 냉,난방기능을 갖는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 |
KR20240036383A (ko) | 공기 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