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696162B -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6162B
CN114696162B CN202011589131.XA CN202011589131A CN114696162B CN 114696162 B CN114696162 B CN 114696162B CN 202011589131 A CN202011589131 A CN 202011589131A CN 114696162 B CN114696162 B CN 114696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shield
connector
pair signal
differential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91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96162A (zh
Inventor
吴才章
马兹国
刘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913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6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96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6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线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连接器单元包括屏蔽片、屏蔽壳组件、多个屏蔽罩和多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屏蔽壳组件设于屏蔽片上,多个屏蔽罩设于屏蔽片一侧,多个屏蔽罩具有开口,相邻两个屏蔽罩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每一屏蔽罩内均设置有差分对信号端子,各差分对信号端子分别用于和伸入屏蔽壳组件内的各线缆电连接。屏蔽壳组件则能够对伸入其内的线缆进行有效屏蔽。又由于相邻的两屏蔽罩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这样相邻的两屏蔽罩便实现了对两者之间的连通空间的良好隔离和阻断,较佳地降低了相邻两屏蔽罩内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的电磁波串扰,实现了对差分对信号端子的全方位屏蔽。

Description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各个工作模块之间通常需要利用由多个连接器单元组成的连接器模组和电子设备的背板相连接。连接器单元中通常具有多个独立的连接单元,各个连接单元均具有用于连接线缆的差分对信号端子组和围绕在差分对信号端子外的屏蔽罩。
现有技术中,由于屏蔽罩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避免侵占差分对信号端子组与外界设备插装配合的空间,因此屏蔽罩不能完全将差分对信号端子组的周侧包覆住,需要在差分对信号端子组的周侧留出开口(且开口方向相同),使得屏蔽罩呈半开放设计,如此会导致相邻两差分对信号端子组之间产生较为严重的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单元的相邻两差分对信号端子组之间存在严重串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单元,包括屏蔽片、屏蔽壳组件、多个屏蔽罩和多个差分对信号端子,屏蔽壳组件设置于屏蔽片上,多个屏蔽罩均设置于屏蔽片的一侧,且多个屏蔽罩均具有开口,相邻的两屏蔽罩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每一屏蔽罩均设置有差分对信号端子,各差分对信号端子分别用于和伸入屏蔽壳组件内的各线缆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其差分对信号端子与线缆相连接,这样当差分对信号端子插设于外界设备的接口内时,便实现了线缆与外界设备的电连接,从而实现了连接器单元的电连接功能。同时,由于差分对信号端子是设置于屏蔽罩内的,这样屏蔽罩的屏蔽保护作用能够减少差分对信号端子所受到的外界信号干扰。而屏蔽壳组件则能够对伸入其内的线缆进行有效屏蔽。又由于相邻的两屏蔽罩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这样相邻的两屏蔽罩便实现了对两者之间的连通空间的良好隔离和阻断,如此便较佳地降低了相邻的两屏蔽罩内的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的电磁波串扰,实现了对差分对信号端子的全方位屏蔽。
可选地,屏蔽壳组件包括多个屏蔽壳,各屏蔽壳排列设置于屏蔽片上,且分别对应各屏蔽罩设置,各差分对信号端子分别和伸入各屏蔽壳的各线缆电连接。各屏蔽壳分别和屏蔽片围设形成有多个屏蔽腔,即也就是说,屏蔽壳组件和屏蔽片所围设形成的屏蔽空间,实际是由多个屏蔽腔所组成的。
可选地,定义开口方向为正方向的各屏蔽罩为第一屏蔽罩,分别对应于各第一屏蔽罩设置的屏蔽壳为第一屏蔽壳,屏蔽壳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各第一屏蔽壳和各第一屏蔽罩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两侧。这样便使得各第一屏蔽壳、各第一屏蔽罩和第一连接件构成了一个整体件。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包括横条段和分别设置于横条段两端的两个竖条段,各第一屏蔽壳和各第一屏蔽罩分别连接于横条段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竖条段设置于屏蔽片上。两个竖条段可设置于屏蔽片上,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屏蔽片的固定。
可选地,定义开口方向为反方向的各屏蔽罩为第二屏蔽罩,分别对应于各第二屏蔽罩设置的屏蔽壳为第二屏蔽壳,屏蔽壳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各第二屏蔽壳背向第二屏蔽罩的一侧均连接于第二连接件。这样各第二屏蔽壳便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形成一体结构。
可选地,屏蔽壳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包线夹和多个第二包线夹,各第一包线夹设置于屏蔽片背向各第一屏蔽罩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第一屏蔽壳设置,各第二包线夹设置于第二连接件背向各第二屏蔽壳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第二屏蔽壳设置,各第一包线夹和各第二包线夹均用于包夹线缆外露出的铝箔层。样第一包线夹和第二包线夹的设置位置便能够保持一致,进而实现对线缆外露出的铝箔层的良好夹持。
可选地,各第一包线夹和各第二包线夹均具有开口,且各第一包线夹的开口方向和各第二包线夹的开口方向相反。相邻的第一包线夹和第二包线夹在包夹线缆外露出的铝箔层时,能够对相邻的两铝箔层所产生的电磁波信号的有效隔离和屏蔽。
可选地,各第一屏蔽罩沿差分对信号端子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的构型为C形、U形或矩形;
和/或,各第二屏蔽罩沿差分对信号端子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的构型为C形、U形或矩形。
可选地,各第一屏蔽壳焊接或铆接于屏蔽片上;
和/或,各第二屏蔽壳焊接或铆接于屏蔽片上。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模组,包括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至少有一个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由于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至少有一个包括有上述的连接器单元,而上述的连接器单元能够较佳地降低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如此便降低了连接器模组内电信号的传输损耗,有利于连接器模组内电信号的高速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背板和多个单板,各单板上均设置有工作模块,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的连接器模组,连接器模组设置于背板上,各工作模块通过连接器模组和背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连接器模组,而上述的连接器模组能够较佳地降低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实现了对差分对信号端子的全方位屏蔽,如此具有上述连接器模组的电子设备也较佳地提升了其内部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切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第一屏蔽罩、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第一屏蔽罩、屏蔽片和第一包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第二屏蔽壳、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包线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第一屏蔽罩和第二屏蔽罩的装配方向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的串扰值-基频曲线的和对照组连接器模组的串扰值-基频曲线的比较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连接器模组 11—连接器单元 12—屏蔽片
13—屏蔽壳组件 14—屏蔽罩 15—差分对信号端子
16—屏蔽壳 17—第一连接件 18—第二连接件
19—第一连接件 20—线缆 21—子线缆
30—电子设备 31—背板 32—单板
33—工作模块 111—支撑框架 121—插槽
141—第一屏蔽罩 142—第二屏蔽罩 151—信号端子
152—绝缘支撑块 161—第一屏蔽壳 162—第二屏蔽壳
163—插脚 171—横条段 172—竖条段
173—插接片 191—第一包线夹 192—第二包线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说明:
串扰:是指两条信号线之间发生耦合、互感或互容而引起的噪声干扰。
基频:是指在自由振荡系统中的最低振荡频率。
背板:是指支撑设备中的多个单板的电路板,实现其他电路板上的器件之间相互连接,并为其他电路板上的器件提供电源和数据信号的电路板或框架。
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连接器模组10和连接器单元11。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可以是通信设备、服务器设备、大型计算机和存储设备等多种。电子设备30可包括背板31和多个单板32,各单板32上均设置有工作模块33,工作模块33为单板32上通信器件等模块的统称。连接器模组10设置于背板31上,各工作模块33可通过连接器模组10和背板31电连接,而连接器模组10能够在上述设备的工作模块33和背板31之间传输高速差分信号、单端信号和高速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模组10可以包括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至少有一个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单元(11)。以通信设备为例,当连接器模组10为背板连接器模组时,其本端连接器可固定于通信设备的背板31上,其对端连接器可固定于单板32上,并通过线缆20或单板走线和通信设备内的单板32上的通信器件等工作模块33相连接。
具体地,连接器单元11包括支撑框架111、屏蔽片12、屏蔽壳组件13、多个屏蔽罩14和多个差分对信号端子15,其中,差分对信号端子15为成对设置的信号端子151。两信号端子151都用于传输信号,且两个信号的振幅相同,相位相反。
更具体地,屏蔽壳组件13设置于屏蔽片12上,多个屏蔽罩14均设置于屏蔽片12的一侧,且多个屏蔽罩14均具有开口,其中,屏蔽罩14的开口是通过制作屏蔽罩14的金属片弯折形成罩体后,金属片相邻近的两边缘间隔形成的。相邻的两个屏蔽罩14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正方向是相对于反方向的概念,正方向和反方向并不意味着限定相邻两个屏蔽罩14的开口方向必须是以固定的方向设置,而仅是指相邻两屏个蔽罩的开口方向是相反的。每一屏蔽罩14均设置有差分对信号端子15,各差分对信号端子15分别用于和伸入屏蔽壳组件13内的各线缆20电连接。而屏蔽片12、屏蔽壳组件13、多个屏蔽罩14和多个差分对信号端子15所组成的整体结构则可排列设置于支撑框架111内。
更具体地,屏蔽壳组件13和屏蔽片12围设形成有供线缆20伸入的屏蔽空间,其中,屏蔽空间可以是四周密封式的,这样当伸入屏蔽空间的线缆20需要露出其金属层,以便与差分对信号端子15电连接时,其金属层即可受到屏蔽空间的良好屏蔽保护。同时,屏蔽空间也可以是沿着差分对信号端子15和线缆20的连接方向贯通设置,这样便于差分对信号端子15和线缆20的连接配合。可选地,每一屏蔽内还均设置有绝缘支撑块152,绝缘支撑块152为塑胶块,差分对信号端子15设置于绝缘支撑块152上,以实现在第一屏蔽罩141或第二屏蔽罩142内的稳固设置。
请参考图3,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11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11,其差分对信号端子15与线缆20相连接,这样当差分对信号端子15插设于外界设备的接口内时,便实现了线缆20与外界设备的电连接,从而实现了连接器单元11的电连接功能。同时,由于差分对信号端子15是设置于屏蔽罩14内的,这样屏蔽罩14的屏蔽保护作用能够减少差分对信号端子15所受到的外界信号干扰。而屏蔽壳组件13则能够对伸入其内的线缆20进行有效屏蔽。又由于相邻的两屏蔽罩14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这样相邻的两屏蔽罩14便实现了对两者之间的连通空间的良好隔离和阻断,如此便较佳地降低了相邻的两屏蔽罩14内的差分对信号端子15之间的电磁波串扰,实现了对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全方位屏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10,由于其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至少一个包括有上述的连接器单元11,而上述的连接器单元11能够较佳地降低差分对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如此便降低了连接器模组内电信号的传输损耗,有利于连接器模组内电信号的高速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30,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连接器模组10,而上述的连接器模组10能够较佳地降低差分对信号端子15之间的串扰,实现了对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全方位屏蔽,如此具有上述连接器模组10的电子设备30也较佳地提升了其内部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屏蔽壳组件13包括多个屏蔽壳16,各屏蔽壳16设置于屏蔽片12上,且分别对应各屏蔽罩14设置。其中,各屏蔽壳16具体是成一横排设置于屏蔽片12上。各差分对信号端子15分别和伸入各屏蔽壳16的各线缆20电连接。
具体地,各屏蔽壳16分别和屏蔽片12围设形成有多个屏蔽腔,即也就是说,屏蔽壳组件13和屏蔽片12所围设形成的屏蔽空间,实际是由多个屏蔽腔所组成的。而各屏蔽腔分别对应于各屏蔽罩14设置,这样,伸入屏蔽腔的线缆20即可与对应的屏蔽罩14内的差分对信号端子15实现电连接。而屏蔽腔则能够为线缆20外露出的金属段实现良好的屏蔽保护作用。
示例性地,伸入屏蔽腔的线缆20可以包含两股子线缆21,而两股子线缆21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屏蔽罩142内的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一对信号端子151电连接。
可选地,各屏蔽壳16均铆接或焊接于屏蔽片12上,这样可以提高各屏蔽壳16设置于屏蔽片12上的稳固性,并实现屏蔽壳16和屏蔽片12的稳定连接。而各屏蔽壳16朝向屏蔽片12一侧的边缘处可形成有插脚163,屏蔽片12对应插脚163的位置也相应开设有插槽121,插脚163插设于插槽121内,并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插槽121内,这样一方面便于第一屏蔽壳161相对于屏蔽片12的对位和预安装,另一方面也更佳地提升了第一屏蔽壳161设置于屏蔽片12上的稳固性。
可选地,屏蔽壳16朝向屏蔽片12一侧的相对两边缘处均可形成插脚163,这样插脚163插设于对应的插槽121内,可更佳地提升屏蔽壳16设置于屏蔽片12上的稳定性。同时,插脚163呈长条状,而插槽121也相应为长槽,如此可提升插脚163插设于插槽121内的稳定性,避免插脚163在插槽121内左右晃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定义开口方向为正方向的各屏蔽罩14为第一屏蔽罩141,分别对应于各第一屏蔽罩141设置的屏蔽壳16为第一屏蔽壳16,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7,各第一屏蔽壳16和各第一屏蔽罩141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7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连接件17将各第一屏蔽壳161和各第一屏蔽罩141相连接,这样便使得各第一屏蔽壳161、各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一连接件17构成了一个整体件,那么在组装制造连接器单元11时,各第一屏蔽壳161连同各第一屏蔽罩141即可一次性完成安装。
示例性地,以各第一屏蔽壳161为例,其在安装时,首先可使得各第一屏蔽壳161的第一插脚163插设于对应的插槽121内,其次再一起将第一插脚163焊接于对应的插槽121内即可,如此仅需两个步骤即可完成各第一屏蔽壳161的安装,且由于各第一屏蔽壳161通过第一连接件17与各第一屏蔽罩141相连接,那么当各第一屏蔽壳161完成安装时,各第一屏蔽罩141也能够安装到位,从而提高了连接器模组10的整体组装效率。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17可以是长条状件或是片状件,同时,第一连接件17也可以和各第一屏蔽壳161以及各第一屏蔽罩141一体成型,如此可提高各第一屏蔽壳161、各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一连接件17所构成的整体件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降低各第一屏蔽壳161、各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一连接件17的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7包括横条段171和分别设置于横条段171两端的两个竖条段172,各第一屏蔽壳161和各第一屏蔽罩141分别连接于横条段171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竖条段172设置于屏蔽片12上。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连接件17包括横条段171和两个竖条段172,两个竖条段172即可设置于屏蔽片12上,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7相对于屏蔽片12的固定,这样第一连接件17和各第一屏蔽壳161均固定于屏蔽片12上,如此便更佳地提升了由各第一屏蔽壳161、各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一连接件17所构成的整体件的结构强度。
而使得各第一屏蔽壳161和各第一屏蔽罩141分别连接于横条段171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这样则充分利用了横条段171宽度方向两侧的装配空间,从而使得形成的整体件的体积能够得到良好的优化,如此也有利于降低连接器模组10的整体空间占用率。
可选地,两个竖条段172朝向屏蔽片12的一端可设置有插接片173,而屏蔽片12对应插接片173的位置可开设有插接孔,插接片173插设于对应的插接孔内,并通过铆接或焊接实现固定,如此便更佳地提升了第一连接件17相对于屏蔽片12的安装位置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定义开口方向为反方向的各屏蔽罩14为第二屏蔽罩142,分别对应于各第二屏蔽罩142设置的屏蔽壳16为第二屏蔽壳16,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8,各第二屏蔽壳16背向第二屏蔽罩142的一侧均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8。
具体地,通过使得各第二屏蔽壳162均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8,这样各第二屏蔽壳162便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18形成一体结构。如此,各第二屏蔽壳162即可一次性安装于屏蔽片12上时,再一次性与屏蔽片12焊接或铆接牢固,这样便更佳地提升了连接器模组10的组装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多个第一包线夹191和多个第二包线夹192,各第一包线夹191设置于屏蔽片12背向各第一屏蔽罩141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第一屏蔽壳16设置,各第二包线夹192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8背向各第二屏蔽壳16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第二屏蔽壳16设置,各第一包线夹191和各第二包线夹192均用于包夹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
具体地,通过将各第一包线夹191设置于屏蔽片12背向各第一屏蔽罩141的一侧,并将各第二包线夹192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8背向各第二屏蔽壳162的一侧,这样第一包线夹191和第二包线夹192的设置位置便能够保持一致,进而实现对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的良好夹持,如此一方面可实现对线缆20的良好固定,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与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电连接,确保线缆20侧屏蔽的连续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各第一包线夹191和各第二包线夹192均具有开口,且各第一包线夹191的开口方向和各第二包线夹192的开口方向相反。具体地,各第一包线夹191和各第二包线夹192均通过金属片弯折包覆于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而形成,各第一包线夹191和各第二包线夹192的开口形成的原因是:在金属片弯折之后,金属片的两端边缘相互接近而形成的。
而通过使得各第一包线夹191的开口方向和各第二包线夹192的开口方向相反,那么相邻的第一包线夹191和第二包线夹192在包夹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时,便产生开口方向相反的屏蔽罩14所能够实现的效果,即能够对相邻的两铝箔层所产生的电磁波信号的有效隔离和屏蔽。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各第一屏蔽罩141沿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构型为C形、U形或矩形。具体地,各第一屏蔽罩141沿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构型可以根据容置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体积以及空间占用情况而设计为C形、U形或矩形。
较佳地,各第一屏蔽罩141沿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构型可以为U形,这样一方面能够尽可能的扩展第一屏蔽罩141所围设形成的空间,进而使得第一屏蔽罩141内的各差分对信号端子15具有足够的装配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各第一屏蔽罩141的弯折处能够呈圆角或倒角过渡,从而降低弯折处的应力集中现象,防止第一屏蔽罩141开裂。
同理地,各第二屏蔽罩142沿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构型亦可为C形、U形或矩形。上述构型所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和第一屏蔽罩141的投影构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类似,本实施例不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如下技术参数,对连接器单元11的技术效果进行了串扰检测实验验证:
请参考图8,首先,定义屏蔽壳16的高度为H,其中,屏蔽壳16的高度是指屏蔽壳16在装设于屏蔽片12后,其沿垂直于屏蔽片12方向的高度尺寸。
其次,定义相邻的屏蔽罩14内的两相邻差分对信号端子15之间的间距为L,且满足L≤2H,屏蔽壳16、差分对信号端子15以及屏蔽片12均为铜合金材料,且各屏蔽罩14沿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构型均为U形。
再次,取上述参数相同,但各屏蔽罩14的开口方向相同的连接器单元11作为对照组,进行串扰检测试验。如图9所示,实线线段代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单元11的串扰值-基频曲线,虚线线段代表对照组的连接器单元11的串扰值-基频曲线。在基频25GHz点和35GHz点处,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11的串扰值分别为47.4db和41.9db,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在基频25GHz点和35GHz点所对应的串扰值,且在基频范围为25GHz~35GHz频段内,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单元11的串扰值相对于对照组连接器单元11的串扰优化超过5db,从而能够更佳地支撑包括有连接器单元11的连接器模组10的56G或112G的高速串行性能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器单元11设计时,由于受到不同屏蔽罩14的相邻两差分对信号端子15间隔距离的限制,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二屏蔽罩142的高度尺寸往往需要满足L≤2H,以形成连接器单元11内的差分对信号端子15排布的高密场景,如此会导致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二屏蔽罩142无法完全包覆住差分对信号端子15,在此条件下,使得第一屏蔽罩141和第二屏蔽罩142交错排列,且开口方向相反,则能够更佳地降低相邻两差分对信号端子15之间的串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片(12)、屏蔽壳组件(13)、多个屏蔽罩(14)和多个差分对信号端子(15),所述屏蔽壳组件(13)设置于所述屏蔽片(12)上,多个所述屏蔽罩(14)均设置于所述屏蔽片(12)的一侧,且多个所述屏蔽罩(14)均具有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屏蔽罩(14)的开口方向分别为正方向和反方向,每一所述屏蔽罩(14)内均设置有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15),各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15)分别用于和伸入所述屏蔽壳组件(13)内的各线缆(20)电连接,所述屏蔽壳组件(13)和所述屏蔽片(12)围设形成有供线缆(20)伸入的屏蔽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组件(13)包括多个屏蔽壳(16),各所述屏蔽壳(16)设置于所述屏蔽片(12)上,且分别对应各所述屏蔽罩(14)设置,各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15)分别和伸入各所述屏蔽壳(16)的各所述线缆(2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定义开口方向为正方向的各所述屏蔽罩(14)为第一屏蔽罩(141),分别对应于各所述第一屏蔽罩(141)设置的所述屏蔽壳(16)为第一屏蔽壳(161),所述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7),各所述第一屏蔽壳(161)和各所述第一屏蔽罩(141)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7)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7)包括横条段和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条段的两端的两个竖条段,各所述第一屏蔽壳(161)和各所述第一屏蔽罩(141)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条段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竖条段设置于所述屏蔽片(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定义开口方向为反方向的各所述屏蔽罩(14)为第二屏蔽罩(142),分别对应于各所述第二屏蔽罩(142)设置的所述屏蔽壳(16)为第二屏蔽壳(162),所述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8),各所述第二屏蔽壳(162)背向所述第二屏蔽罩(142)的一侧均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组件(13)还包括多个第一包线夹(191)和多个第二包线夹(192),各所述第一包线夹(191)设置于所述屏蔽片(12)背向各所述第一屏蔽罩(141)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一屏蔽壳(161)设置,各所述第二包线夹(192)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8)背向各所述第二屏蔽壳(162)的一侧,且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二屏蔽壳(162)设置,各所述第一包线夹(191)和各所述第二包线夹(192)均用于包夹所述线缆(20)外露出的铝箔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包线夹(191)和各所述第二包线夹(192)均具有开口,且各所述第一包线夹(191)的开口方向和各所述第二包线夹(192)的开口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屏蔽罩(141)沿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的构型为C形、U形或矩形;
和/或,各所述第二屏蔽罩(142)沿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15)的轴向所形成的投影的构型为C形、U形或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屏蔽壳(161)焊接或铆接于所述屏蔽片(12)上;
和/或,各所述第二屏蔽壳(162)焊接或铆接于所述屏蔽片(12)上。
10.一种连接器模组(10),其特征在于:包括本端连接器和对端连接器,所述本端连接器和所述对端连接器至少有一个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单元(11)。
11.一种电子设备(30),包括背板(31)和多个单板(32),各所述单板(32)上均设置有工作模块(3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30)还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所述连接器模组(10)设置于所述背板(31)上,各所述工作模块(33)通过所述连接器模组(10)和所述背板(31)电连接。
CN202011589131.XA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696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9131.XA CN1146961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9131.XA CN1146961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162A CN114696162A (zh) 2022-07-01
CN114696162B true CN114696162B (zh) 2023-06-16

Family

ID=82132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9131.XA Active CN1146961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616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500A (zh) * 2020-04-01 2020-08-07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全链路屏蔽式高速电连接器
CN211351162U (zh) * 2019-08-28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49329B1 (en) * 2011-12-08 2013-05-2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able header connector having cable subassemblies with ground shields connected to a metal holder
US8888533B2 (en) * 2012-08-15 2014-11-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able header connector
CN107257038B (zh) * 2013-03-13 2020-04-07 莫列斯有限公司 信号对单元
CN204809560U (zh) * 2015-06-10 2015-11-2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组件
JP6941279B2 (ja) * 2018-01-26 2021-09-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0391550B (zh) * 2019-07-22 2020-12-04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N210430298U (zh) * 2019-09-11 2020-04-28 东莞市林积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全屏蔽低电平差分信号连接器
CN210489984U (zh) * 2019-11-04 2020-05-08 深圳市西点精工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背板连接器
CN211428490U (zh) * 2019-12-31 2020-09-04 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092342B (zh) * 2020-01-20 2021-12-0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连接器的插座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351162U (zh) * 2019-08-28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509500A (zh) * 2020-04-01 2020-08-07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全链路屏蔽式高速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6162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591C (zh) 电转接装置
CN112652906B (zh) 插接模组以及线缆连接器
CN110299649A (zh) 信号连接器
CN102738660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EP3817150B1 (en) Connector component
CN100536253C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2142645A (zh) 具有后壳的连接器组件
CN110808499A (zh)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CN103427230A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5415568A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such contact
US10170874B1 (en) Cable assembly having a substrate with multiple passive filtering devices between two sections of the cable assembly
CN115021033B (zh) 连接器
CN114696162B (zh) 连接器单元、连接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8907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WO2022057422A1 (zh)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9981537U (zh) 电连接器
CN117855967A (zh) 电连接器及其安装附件
US5695366A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2412343U (zh) 线缆连接器
CN210957068U (zh) 一种母线系统
CN2646898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KR100254118B1 (ko) 케이블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6289110U (zh) 一种端子模组
CN222749820U (zh) 一种应用于电连接器的插头组件
CN219321662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