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2865A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Google Patents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82865A CN114682865A CN202011599250.3A CN202011599250A CN114682865A CN 114682865 A CN114682865 A CN 114682865A CN 202011599250 A CN202011599250 A CN 202011599250A CN 114682865 A CN114682865 A CN 1146828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inless steel
- aluminum alloy
- hole
- steel composite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9/00—Machin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eating particular metal objects or for obtaining special effects or results on metal objects
- B23H9/14—Making ho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3/00—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by passing current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n electroly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3/00—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by passing current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n electrolyte
- B23H3/08—Working med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Treatment Of Metals (AREA)
- ing And Chemical Polish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孔方法,用于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一孔,包括: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一溶液中,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为阳极,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一孔;清洗并干燥带有第一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其中,第一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可解离出Cl‑的物质。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 及金属制品。
背景技术
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消费者对电 子产品的外观以及壳体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壳体成型工艺一般由单 一金属件上形成孔,再将塑胶注入孔中成型,形成壳体。但单一金属壳体的 外观逐渐满足不了需求,多金属复合的金属制品壳体开始慢慢进入消费类电 子厂家的研发中。多金属包括至少两种金属,但由于两种金属间的导电能力 不同,两种金属之间存在电位差以及电导率不同,传统的电化学方法会在其 中一种金属成孔时,另一种金属发生严重的电化学抛光而致其结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金属制品被破坏,即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很难在其中一种金属层的 表面形成合适的孔,以用于金属制品与设置于金属制品表面的材料体的结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孔方法,以解决传统电化学方法无法在多 金属复合件上形成孔的问题。
一种成孔方法,用于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一孔,包括:
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一溶液中,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为阳 极,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 形成第一孔;以及
清洗并干燥带有第一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其中,第一溶液包括有 机溶剂和可解离出Cl-的物质。
进一步地,有机溶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以及丙三醇中的至 少一种。
进一步地,可解离出Cl-的物质中包括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进一步地,可解离出Cl-的物质选自NaCl、KCl、FeCl3·6H2O、FeCl3、CuCl2·12H2O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还包括可解离出Fe3+以及Cu2+中至少一种的物质。
进一步地,可解离出Fe3+、Cu2+的物质中包括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进一步地,可解离出Fe3+的物质选自FeCl3·6H2O以及FeCl3中的至少一 种;可解离出Cu2+的物质选自CuCl2·12H2O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第一电压由 直流电源输出,第一电压的范围为60V-100V,电流密度的范围为 1A/dm2-3A/dm2。
进一步地,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第一溶液的 温度范围为50℃-70℃,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范围为5min-20min。
进一步地,在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二溶液中,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作为 阳极,施加第二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 形成第二孔,其中,第二溶液包括有机溶剂、氯化物和磷酸化合物。
进一步地,氯化物选自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铜、氯化铁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磷酸化合物选自磷酸、磷酸二氢盐、磷酸一氢盐、磷酸盐以 及偏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施加第二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第二电压由 直流电源输出,第二电压的增加速率的范围为1V/s-2V/s,电流密度的范围为 1A/dm2-10A/dm2。
进一步地,施加第二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第二溶液的 温度范围为25℃-55℃,施加第二电压的时间范围为10min-25min。
进一步地,在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三溶液,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 形成第三孔,其中,
第三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
进一步地,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包含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进一步地,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选自CuCl2·12H2O、CuSO4·5H2O 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Cu(NO3)2·3H2O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以及 Cu(NO3)2·6H2O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三溶液的步骤中,第三溶液的 温度范围为60℃-90℃。
进一步地,在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带有第二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电解液 中,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作为阳极,施加第四电压,以在铝合金-不锈钢 复合件的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第四孔。
进一步地,在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带有第三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电解液中,以铝合金-不锈钢 复合件作为阳极,施加第四电压,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铝合金的表面 形成第四孔。
一种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包括:基体及第一孔,基体包括铝合金部分和 不锈钢部分;第一孔位于不锈钢部分的表面;其中,第一孔的孔密度范围为 50%-80%。
进一步地,第一孔为球形圆孔,第一孔的孔径范围为20μm-40μm,第一 孔的孔深范围为5μm-40μm。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孔,位于铝合金部分的表面;其中,第四孔为氧 化膜孔,第四孔的孔径范围为1nm-900nm。
一种金属制品,包括: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包含基体和第一孔,基体包含铝合金部分和不锈钢 部分,第一孔设置在不锈钢部分;以及
材料体,设置于第一孔中;其中,
第一孔的孔密度范围为50%-80%。
进一步地,材料体的材料选自金属、聚合物、陶瓷、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铝合金-不锈钢工件还包括第四孔,第四孔为氧化膜孔,第四 孔的孔径范围为1nm-900nm,第四孔位于铝合金部分,材料体设置于第四孔 中。
本申请提供的成孔方法,通过在以有机溶剂为主的第一溶液中加入具有 腐蚀性的离子,有机溶剂能够增加腐蚀离子(如Cl-)迁移所需要的能量,降 低腐蚀离子(如Cl-)的扩散速率,使腐蚀离子(如Cl-)不会由于反应活性 的影响而导致分布不均,反而可以将腐蚀成孔的有效离子均匀地束缚在铝合 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从而避免在纯水溶液中由于铝合金部分和不锈钢部分 电位差的存在而在电场中形成原电池,防止腐蚀离子(如Cl-)集中在作为阳 极的铝合金部分的表面与铝合金部分反应,避免不锈钢部分作为阴极受到保护,不被腐蚀离子(如Cl-)蚀刻造孔的现象。通过电化学的牵引对铝合金- 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弱腐蚀。在施加第一电压时,铝合金部分表面形成氧 化膜(氧化铝),对铝合金部分形成一定的保护,避免腐蚀离子对铝合金部分 表面的过度腐蚀,因此,能够在保护铝合金部分的同时在不锈钢部分表面形 成高密度的孔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成孔方法的流程图。
图1B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成孔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为阳极,施加第 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对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施加第一电压 后形成第一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图3所示的具有第一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表面依次形成 第二孔和第四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图3所示的具有第一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表面依次形成 第三孔和第四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使用基恩士激光显微镜拍摄的本申请实施例2-1制作的具有第一 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的图片。
图7为图6所示的铝合金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的不锈钢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所示的不锈钢部分局部放大图以及沿线段A-A的孔径孔深测 试图。
图10为使用基恩士激光显微镜拍摄的本申请实施例5-3制作的金属工件 的不锈钢部分表面具有第二孔的图片。
图11为图10所示的不锈钢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12为电子显微镜拍摄本申请实施例5-3制作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注 塑后形成金属制品的剖面图。
图13为电子显微镜拍摄本申请实施例5-3制作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注 塑后形成金属制品的剖面图。
图14为使用基恩士激光显微镜拍摄的本申请实施例11-2制作的具有第 三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的图片。
图15为图14所示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的铝合金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的不锈钢部分局部放大图以及沿 线段B-B的孔径孔深测试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 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 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 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 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 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 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所有的和任意的组 合。
请一并参阅图1A、图1B、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孔方 法,用于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一孔30。
如图1A所示,成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S20。
步骤S10: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一溶液70中,以铝合金- 不锈钢复合件100为阳极,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请参 阅图2),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一孔30。其中,第一溶 液70包括有机溶剂和可解离出Cl-的物质。
如图3所示,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包括铝合金部分10和不锈钢部 分20。在施加第一电压的过程中,有机溶剂能够增加腐蚀离子(Cl-)迁移所 需要的能量,降低腐蚀离子(如Cl-)的扩散速率,使腐蚀离子(如Cl-)不 会由于反应活性的影响而导致分布不均,反而可以将腐蚀成孔的有效离子均 匀地束缚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从而避免在纯水溶液中由于铝合 金部分10和不锈钢部分20电位差的存在而在电场中形成原电池,防止腐蚀 离子(如Cl-)集中在作为阳极的铝合金部分10的表面与铝合金部分10反应, 避免出现不锈钢部分20作为阴极受到保护,不被腐蚀离子(如Cl-)蚀刻造 孔的现象。通过电化学的牵引对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弱腐蚀。 由于不锈钢部分20与铝合金部分10在材质上存在差别,铝合金部分10表面 形成氧化膜(氧化铝),对铝合金部分10形成一定的保护,从而避免腐蚀离 子对铝合金部分10表面的过度腐蚀,因此,能够在保护铝合金部分10的同 时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高密度的第一孔30结构。
第一溶液70包括水,水可以是单独加入第一溶液70中的水,也可以是 加入第一溶液70中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产生的水。水用于解离出Cl-。
水在第一溶液70中的质量分数为7%-63%。水的含量不宜过多。一方面, 防止水过量(超过63%),则有机溶剂含量减少,起不到束缚腐蚀离子的作 用;另一方面,防止腐蚀离子在过量的水中迁移过快而快速腐蚀铝合金部分 10表面。水的含量不应太低(低于7%),否则腐蚀离子迁移速率太慢,导 致反应效率低,增加时间成本、能耗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70还包括能够解离出Fe3+以及Cu2+中至少一种的 物质。
可解离出Fe3+与Cl-或者Cu2+与Cl-的物质中包括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其中,可解离出Fe3+的物质可以选自FeCl3·6H2O以及FeCl3中的至少一 种;可解离出Cu2+的物质可以选自CuCl2·12H2O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可解离出Cl-的物质可以选自NaCl、KCl、FeCl3·6H2O、FeCl3、CuCl2·12H2O 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当第一溶液70中含有Fe3+以及Cu2+中至少一种离子时,Fe3+与 Cu2+的电位均比单质铁(Fe)的电位高,均能够与不锈钢部分20中的铁发生 置换反应,有利于刻蚀不锈钢部分20以进一步形成更大的第一孔30。其中, Cu2+与Fe之间的电位差大于Fe3+与Fe之间的电位差,包含Cu2+的第一溶液 70相较于包含Fe3+的第一溶液70更有利于形成具有更大孔径以及更大孔深 的第一孔30。
有机溶剂可为可以与水互溶的醇类,包括但不限于乙二醇、丙二醇、二 乙二醇以及丙三醇中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与水互溶,以使水解离出的离子 均匀分散于有机溶剂中,从而在施加电压过程中,有利于腐蚀离子均匀负载 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
第一电压由直流电源输出,以使第一溶液70中的离子有秩序的迁移。
第一电压的范围可以为60V-100V,电流密度的范围可以为 1A/dm2-3A/dm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压可以是65V、76V、88V、 95V,电流密度可以是1.5A/dm2、1.9A/dm2、2.3A/dm2、2.8A/dm2。
在施加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的步骤中,第一溶液70的 温度的范围可以为50℃-7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溶液70的温 度可以是55℃、59℃、63℃、68℃。第一溶液70的温度过低,则在不锈钢 部分20形成的第一孔30的密度低;第一溶液70的温度过高,为离子的迁移 提供了能量,导致铝合金部分10被腐蚀。
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范围可以为5min-20min。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中,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可以是7min、9min、13min、17min。其中,可以根 据所需要形成第一孔30的孔径、孔深以及孔密度等因素调整施加第一电压的 时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一孔30的 步骤之前还包括对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进行表面处理的步骤,以先去除 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的杂质、油污、氧化层等,再进行造孔。其中, 表面处理包括除油处理以及剥黑膜处理。
步骤S20:清洗并干燥带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得到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
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负载的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清洗后并 干燥,以得到洁净的具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0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S12:
请一并参阅图4,将具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 二溶液中,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至铝合金- 不锈钢复合件100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其中, 第二溶液包括有机溶剂、氯化物和磷酸化合物。
第二溶液中还包括水,第二溶液中的氯化物在水中能够解离出氯离子 (Cl-),磷酸化合物在水中能够解离出磷酸根离子(PO4 3-)。在施加第二电 压过程中,铝合金部分10与不锈钢部分20表面的金属都被氧化形成氧化物,Cl-基于其半径小、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因此能够优先地选择吸附在氧化物上, 把氧原子排挤掉,然后和氧化物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从在不锈 钢部分2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另外,PO4 3-能够与铝合金部分10中的铝反应 形成一层磷酸铝膜负载在铝合金部分10表面,反应式为Al3++PO4 3+=AlPO4, 从而在铝合金部分10表面形成珊瑚状的孔。即铝合金部分10表面与不锈钢 部分20表面均形成的第二孔40,其中,铝合金部分10表面为珊瑚状的孔, 不锈钢部分20表面为点蚀状的孔。
水可以是单独加入第二溶液中的水,也可以是加入第二溶液中含有结晶 水的化合物产生的水。水可以用于解离氯化物生成Cl-、解离磷酸化合物生成 PO4 3-。
氯化物可以选自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铜以及氯化铁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氯化物选自氯化铁,这是氯化铁在第二溶液中不但 能够解离出Cl-,还能够解离出铁离子(Fe3+),其中,Fe3+能够与不锈钢部 分20中的铁(Fe)反应,以进一步形成点蚀状的第二孔40。
磷酸化合物可以选自磷酸、磷酸二氢盐、磷酸一氢盐、磷酸盐、偏磷酸 盐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电压由直流电源输出,以使第二溶液中的离子有秩序的迁移。电流 密度的范围可以为1A/dm2-10A/dm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密度可以是 1.6A/dm2、3.2A/dm2、5.6A/dm2、7.8A/dm2。
第二电压还可以采用渐变式的直流电源输出。第二电压的增加速率的范 围可以为1V/s-2V/s。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压的增加速率可以是1.2V/s、 1.4V/s、1.6V/s、1.8V/s。采用渐变式的直流电源,可以防止突然电压过大, 导致电荷集中放电,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不符合要求的大 孔。
施加第二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的步骤中,第二溶液的温度范 围可以为25℃-55℃,施加第二电压的时间范围可以为10min-25min。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在步骤S10之后,还可 以包括步骤S14:
请一并参阅图5,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三溶液,以使铝合 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三孔50,其中,第三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 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第三溶液中含有Cu2+与Cl-,Cu2+会优先在铝 合金部分10与其中的铝元素反应形成致密的铜膜,从而阻止Cu2+和Cl-进一 步腐蚀铝合金部分10。Cu2+也会和不锈钢部分20中的铁元素反应生成金属 铜,但由于不锈钢中还含有部分其他元素,如铬,镍等金属元素,导致不锈钢部分的铜膜不够致密,Cu2+和Cl-可进入铜膜空隙与不锈钢部分20中的铁 元素反应,因此会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点蚀;而铝合金部分10中铝的 含量较多,与Cu2+反应生成的铜膜比较致密,故铝合金部分10表面只有轻 微腐蚀。因此,能够在保护铝合金部分10的同时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 点蚀的第三孔50结构。
第三溶液中还包括水,水可以是单独加入第三溶液中的水,也可以是加 入第三溶液中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产生的水。水可以用于解离Cu2+与Cl-。
可以解离出Cu2+的物质可以选自CuCl2·12H2O、CuSO4·5H2O、 Cu(NO3)2·3H2O以及Cu(NO3)2·6H2O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解离出Cl-的物质可 以选自可溶性氯化物以及CuCl2·12H2O中的至少一种,可溶性氯化物可以是 氯化钠以及氯化钾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溶性氯化物可以选自 KCl,NaCl,FeCl3及FeCl3·6H2O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可溶性氯化 物是指可以溶于水的氯化物。
第三溶液的温度范围可以为50℃-90℃。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可以是 65℃、72℃、80℃、86℃。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A和图1B,在步骤S12 或者步骤S14之后,还可以包括步骤S16: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将带有第二孔4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或带有第三孔5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电解液中,以铝合金-不锈 钢复合件100作为阳极,施加第四电压,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的铝 合金部分10的表面形成第四孔60。
其中,此过程可以是阳极氧化过程,电解液中主要以水作为溶剂,以在 铝合金部分10形成阳极氧化膜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上述成孔方法形成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包括基 体210以及第一孔30,基体210包括铝合金部分10a以及不锈钢部分20a, 第一孔30位于不锈钢部分20a的表面,其中,第一孔30的孔密度范围为 50%-80%。
第一孔30为球形圆孔,第一孔30的孔径范围为20μm-40μm,第一孔30 的孔深范围为5μm-40μm。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还包括第四孔60,第四孔60位于铝合金部分10a 的表面。其中,第四孔60为氧化膜孔,第四孔60的孔径范围为1nm-900nm。 第四孔60的形状大致为柱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金属制品200,金属制品200包括上述铝合金-不锈钢 工件80以及材料体220,材料体220设置于第一孔30中从而与铝合金-不锈 钢工件80结合,第一孔30的设置,有利于增加材料体220与铝合金-不锈钢 工件80的结合力。
材料体220可以选自金属、聚合物、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种。需要 说明的是,聚合物包括常用的塑胶或树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还可以包括第二 孔40、第三孔50以及第四孔60中的至少一种,材料体220还可以设置于第 二孔40、第三孔50以及第四孔60中,以进一步增加材料体220与铝合金- 不锈钢工件80的结合力。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A和图1B,在步骤S20之 后,还可包括步骤S30:
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5,将带有第二孔40及第四孔60的铝合金-不锈钢 复合件100或带有第三孔50及第四孔6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成 型机中,将材料体220的材料成型于第二孔40及第四孔60中或第四孔60 及第四孔60中,以形成金属制品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型机可以是注塑成型机,用于将聚合物注塑进第二 孔40及第四孔60中或者第二孔40及第四孔60中形成金属制品200。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来对本申请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 实施例1-1至4-4以及对比例1-1中提供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均是经 过表面处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的型号为铝合金6013/不锈钢316; 实施例5-1至8-3以及对比例5-1至7-1中采用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均是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工件;实施例9-1至12-3以及对比例9-1中采 用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均是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工件。
表面处理的步骤包括:先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质量分数为 35%脱脂剂(汉高公司的BONDERITE C-AK 1523R)、温度为55℃的水溶液中 超声清洗3min,再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质量分数为35%的硝酸 中处理1min。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经过成孔处理后得到的铝合金-不锈 钢工件80通过光学显微镜测试其成孔情况。
实施例1-1至实施例1-5
将经过表面处理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一溶液70中,实施 例1-1至实施例1-5的第一溶液70中均包括1L丙二醇以及浓度分别为50g/L、 75g/L、100g/L、150g/L、200g/L的FeCl3·6H2O,第一溶液70的温度为55℃; 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为阳极、石墨作为阴极,施加80V的第一电压 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以形成第一孔30,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为10min; 清洗后并在80℃的温度下干燥,形成带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
对比例1-1
与实施例1-1不同的是:采用水作为溶剂。
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表1,为实施例1-1至1-5以及对比例1-1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 试结果。
表1
从表1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1中的溶剂全部采用水,采用与实施 例1-1至1-5相同的成孔流程后,铝合金部分10被大量腐蚀,且无法在不锈 钢部分20造孔;实施例1-1至1-5形成分别较为均匀的第一孔30,且第一孔 30主要分布在不锈钢部分20。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铝合金 部分10的活性比不锈钢部分20活性高,施加电压时,铝合金部分10优先被 离子腐蚀,且无法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均匀的孔;在有机溶液中时,有机溶剂增加了离子的迁移所需要的能量,将腐蚀成孔的有效离子均匀地束缚 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通过电化学的牵引对铝合金-不锈钢复合 件100表面形成弱腐蚀,在施加电压开始时,铝合金部分10表面形成氧化膜 (氧化铝),对铝合金部分10形成一定的保护,后续继续施加电压过程中, 离子无法与包覆于氧化膜内的铝合金部分10继续反应,离子从而与不锈钢部 分20反应,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第一孔30。其中,从实施例1-1至1-5可以看出,随着FeCl3·6H2O质量分数的变化,对第一孔30的分布情 况、孔深以及孔密度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增加FeCl3·6H2O质量分数可以增加 第一孔30的密度。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4
将一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一溶液70中,实施例2-1至实施 例2-4的第一溶液70中均包括1L丙二醇,还分别包括在第一溶液70中能够 解离出Cl-摩尔浓度均为300mmol/L的不同的盐,第一溶液70的温度为65℃; 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为阳极,施加80V的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 复合件100以形成第一孔30,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为8min;清洗并干燥带 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
请参阅表2,为实施例2-1至2-4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2
请参阅图6、图7、图8以及图9,为经过本申请实施例2-1的成孔方法 后得到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铝合金部分10表面基本未被腐蚀(请参阅 图7),不锈钢部分20表面具有高密度的、均匀的第一孔30(请参阅图8)。
请参阅图9,测试在不锈钢部分20形成的第一孔30的孔径以及孔深, 其中,一个第一孔30的孔径为35.23μm,一个第一孔30的孔深为6.72μm, 从测试图可以计算出第一孔30的孔径以及孔深的大致范围。
从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种类的氯化物均可以在不锈钢部 分20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第一孔30。其中,以氯化钠(实施例2-1)作为腐 蚀离子(Cl-)的来源时,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的第一孔30的孔径和孔 深均较小,且容易出现窜孔现象;而实施例2-2至2-4中的腐蚀离子除Cl-之外,还可以有Fe3+或者Cu2+,在施加电压过程的同时,Fe3+或者Cu2+与单 质铁反应,形成孔径以及孔深均更大的第一孔30,其中,实施例2-2中的孔 深明显大于实施例2-3。
实施例3-1至实施例3-5
将一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一溶液70中,实施例3-1至实施 例3-5中均分别包括总质量分数为95%的不同有机溶剂,还均包括质量分数 为5%的FeCl3·6H2O,第一溶液70的温度为50℃;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 100为阳极,施加70V的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以形成第一孔 30,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为5min;清洗并干燥带有第一孔30的铝合金-不锈 钢工件80。
请参阅表3,为实施例3-1至3-5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3
从表3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醇类作为有机溶剂均可以在不 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第一孔30,其中,选择不同的醇类对形成 的第一孔30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均没有出现铝合金部分10被腐蚀的现 象。
实施例4-1至实施例4-4
将一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一溶液70中,实施例4-1至实施 例4-4的第一溶液70中均包含质量分数为95%的丙二醇、质量分数为5%的 FeCl3·6H2O,第一溶液70的温度为60℃;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为阳 极,分别施加20V、60V、80V、100V的第一电压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以形成第一孔30,施加第一电压的时间为15min;清洗并干燥带有第一孔的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
请参阅表4,为实施例4-1至4-4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4
从表4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第一电压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孔密度。 其中,第一电压过大,不锈钢部分20边缘容易出现过度腐蚀,可以通过减小 电压避免上述现象。
实施例5-1至实施例5-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35℃的第二溶 液中,实施例5-1至5-3中的第二溶液中均包括质量分数为40%的丙二醇、 5%的乙二醇、10%的磷酸以及45%的水,实施例5-1至5-3中的第二溶液中 还分别包括浓度为2g/L、4g/L、8g/L的氯化钠。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15min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以使铝合金-不 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其中,控制电流密度为2A/dm2。最后 取出具有第二孔4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水洗,在80℃的温度下烘干 20min。
对比例5-1
与实施例5-2不同的是:第二溶液不含有机溶剂,水的质量分数为90%。 其他与实施例5-2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5-2
与实施例5-1不同的是:第二溶液不含氯化钠。其他与实施例5-1相同, 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表5,为实施例5-1至5-3以及对比例5-1至5-2的主要区别条件 以及测试结果。
表5
请参阅图10以及图11,为经过本申请实施例5-3的成孔方法后得到的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注塑塑胶后形成的金属制品200的测试图片,其中, 铝合金部分10表面以及不锈钢部分20表面均具有第二孔40,从放大图中可 以测量出第二孔40的孔径以及孔深范围。请参阅图12以及图13,为上述金 属工件80注塑材料体220后形成的金属制品200的测试图片,不锈钢部分 20表面形成点蚀状、倒钩状的第一孔30。
从表5中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对比实施例5-1至5-3以及对比例5-1, 实施例5-1至5-3均可以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倒钩状点蚀孔结构,这是 由于通过有机溶剂的加入,可以平衡不锈钢部分20与铝合金部分10化学特 性差异;仅在水溶液体系中,由于铝合金部分10的化学活性高于不锈钢部分 20,因此反应体系会以铝合金部分10化学腐蚀为主,从而无法在不锈钢部分 20表面。
对比实施例5-1至5-3以及对比例5-2,实施例5-1至5-3均可以在不锈 钢部分20表面形成倒钩状点蚀孔结构,而对比例5-2中不锈钢部分20表面 被抛光,说明Cl-具有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成孔的能力。比较实施例5-1至 5-3,随着Cl-浓度的增加,成孔能力增加,孔径以及孔深均增大,其中,当 氯化钠浓度高于8g/L时,对表面形成的第二孔40的孔径以及孔深不再有明 显变化。
实施例6-1至实施例6-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30℃的第二溶 液中,实施例6-1至6-3中的第二溶液中均包括质量分数为40%的丙二醇、 5%的乙二醇、10%的磷酸以及45%的水,实施例6-1至6-3中的第二溶液中 还分别包括能够解离出Cl-摩尔浓度均为200mmol/L的氯化钾、氯化铁、氯 化铜。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5min至铝合金- 不锈钢复合件100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其中, 控制电流密度为4A/dm2。最后取出具有第二孔4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水洗,在80℃的温度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6,为实施例6-1至6-3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6
从表6中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氯化铜的实施 例中,孔深相对会降低,这是由于氯化铁中的Fe3+会和不锈钢部分20中的 Fe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氯化铜中的Cu2+会和不锈钢部分20中的Fe 元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在反应前期会表现出反应迅速,可使孔径和 孔深变大,但是由于氧化反应生成的Fe2+和置换反应生成的单质铜会堆积在 孔中,影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导致最终的孔深相对较低,孔密度相对较低。 由于不锈钢部分20含有较多的Fe元素,在相同Cl-解离浓度下,氯化铜中 Cu2+的摩尔浓度会大于氯化铁中的Fe3+的摩尔浓度,故导致在蚀刻反应初期, 会有更多的Cu2+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含有氯化铜的第二溶液蚀刻出的孔的孔 径会比含有氯化铁的第二溶液蚀刻出的孔的孔径更大,且对铝合金部分10 无负面影响。
实施例7-1至实施例7-3、对比例7-1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45℃的第二溶 液中,实施例7-1至7-3及对比例7-1中的第二溶液中均包括质量分数为40% 的丙二醇、5%的乙二醇、5%的氯化钠以及45%的水,实施例7-1至7-3及对 比例7-1中的第二溶液中还分别包括浓度为50g/L、100g/L、200g/L、0g/L 的磷酸。以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10min至铝合 金-不锈钢复合件100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其 中,控制电流密度为6A/dm2。最后取出具有第二孔4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 件100水洗,在80℃的温度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7,为实施例7-1至7-3及对比例7-1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 结果。
表7
从表7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适量的磷酸能够提高倒钩孔的密度,但过 高的磷酸会使得不锈钢部分20表面发生电化学抛光,不加磷酸无法形成倒钩 状的点蚀孔。
实施例8-1至实施例8-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置于25℃的第二溶 液中,实施例8-1至8-3中的第二溶液中均包括质量分数为40%的丙二醇、 5%的乙二醇、5%的氯化钠、45%的水以及浓度为5g/L的磷酸。以铝合金-不 锈钢复合件100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12min至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 以使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二孔40,其中,实施例8-1至实施 例8-3分别控制电流密度为2A/dm2、5A/dm2、8A/dm2。最后取出具有第二孔 40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水洗,在80℃的温度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8,为实施例8-1至8-3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8
从表8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适当的电流密度能够在复合材料的表面形 成高密度的倒钩孔结构。其中,电流密度过低无法形成孔结构,电流密度过 低过高,则容易对不锈钢部分20产生电化学抛光,从而出现窜孔。
实施例9-1至实施例9-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三溶液,第 三溶液的温度为85℃,实施例9-1至实施例9-3的第三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 浓度分别为20g/L、40g/L、60g/L的CuCl2·12H2O,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 100在第三溶液中反应1min后取出,采用清水清洗30s后烘干,继续放入第 三溶液中反应,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三孔50。重复上 述过程10次后,在水中超声以剥黑膜,最后在80℃下烘干20min。
对比例9-1
与实施例9-3不同的是:第三溶液中的溶剂为水。其他与实施例9-3相 同,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表9,为实施例9-1至9-3以及对比例9-1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 试结果。
表9
从表9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对比实施例9-1至9-3以及对比例9-1,采 用有机溶剂可以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第三孔50,而在水体系中,铝合 金部分10发生化学腐蚀,无法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孔结构。
对比实施例9-1至9-3,说明氯化铜的加入有利于第三孔50的形成,且 随着氯化铜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孔深以及孔密度。
实施例10-1至实施例10-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三溶液,第 三溶液的温度为70℃,实施例10-1至实施例10-3的第三溶液包括丙二醇和 不同的能够解离出Cl-的物质,其中,能够解离出Cl-的物质解离出的Cl-的浓 度均为200mmol/L。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在第三溶液中反应1min后 取出,采用清水清洗30s后烘干,继续放入第三溶液中反应,以在铝合金- 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三孔50。重复上述过程10次后,在水中超声以剥黑膜,最后在80℃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10,为实施例10-1至10-3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10
从表10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0-1至10-3均能够在不锈钢部分 20表面形成孔,其中,实施例10-2与10-3引入了新的阴离子(SO4 2-、NO3 -), 对Cl-的造成影响,从而对Cl-的造孔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实施例11-1至实施例11-4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三溶液,第 三溶液的温度为65℃,实施例11-1至实施例11-4的第三溶液分别包括溶剂 为丙三醇、乙二醇、体积均分的丙二醇和乙二醇、二乙二醇和浓度均为40g/L 的CuCl2·12H2O,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在第三溶液中反应1min后取 出,采用清水清洗30s后烘干,继续放入第三溶液中反应,以在铝合金-不锈 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三孔50。重复上述过程10次后,在水中超声以剥 黑膜,最后在80℃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11,为实施例11-1至11-4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11
请参阅图14、图15以及图16,为经过本申请实施例11-2的成孔方法后 得到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80的测试图,铝合金部分10表面基本未被腐蚀(请 参阅图14),不锈钢部分20表面具有均匀的第三孔50。
请参阅图16,测试在不锈钢部分20形成的第三孔50的孔径以及孔深,
从表1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醇类有机溶剂中,均能够在铝合 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分布均匀的孔。
实施例12-1至实施例12-3
将经过实施例1-1处理后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放入第三溶液,实 施例12-1至实施例12-3的第三溶液的温度分别为50℃、70℃、90℃,第三 溶液均包括丙二醇和浓度均为40g/L的CuCl2·12H2O,将铝合金-不锈钢复合 件100在第三溶液中反应1min后取出,采用清水清洗30s后烘干,继续放入 第三溶液中反应,以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第三孔50。重复 上述过程10次后,在水中超声以剥黑膜,最后在80℃下烘干20min。
请参阅表12,为实施例12-1至12-3的主要区别条件以及测试结果。
表12
从表1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反应温度,对造孔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越高,孔径、孔深以及孔密度均有一定的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能 有效增加氯离子的运动速率,加速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了氯离子的腐蚀性 能。
本申请提供的成孔方法,通过在以有机溶剂为主的第一溶液70中加入具 有腐蚀性的离子,有机溶剂能够增加腐蚀离子(如Cl-)迁移所需要的能量, 降低腐蚀离子(如Cl-)的扩散速率,反而可以将腐蚀成孔的有效离子均匀地 束缚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从而避免在纯水溶液中由于铝合金部 分10和不锈钢部分20电位差的存在而在电场中形成原电池,腐蚀离子(如 Cl-)集中在作为阳极的铝合金部分10的表面与铝合金部分10反应,而不锈 钢部分20作为阴极受到保护,不被腐蚀离子(如Cl-)蚀刻造孔的现象。通 过电化学的牵引对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100表面形成弱腐蚀。在施加第一电 压时,铝合金部分10表面形成氧化膜(氧化铝),对铝合金部分10形成一定 的保护,避免腐蚀离子对铝合金部分10表面的过度腐蚀,因此,能够在保护 铝合金部分10的同时在不锈钢部分20表面形成高密度的孔结构。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 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 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成孔方法,用于在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一孔,包括:
将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一溶液中,以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为阳极,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以在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孔;以及
清洗并干燥带有所述第一孔的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其中,
所述第一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可解离出Cl-的物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以及丙三醇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可解离出Cl-的物质中包括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可解离出Cl-的物质选自NaCl、KCl、FeCl3·6H2O、FeCl3、CuCl2·12H2O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液还包括可解离出Fe3+以及Cu2+中至少一种的物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可解离出Fe3+、Cu2+的物质中包括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可解离出Fe3+的物质选自FeCl3·6H2O以及FeCl3中的至少一种;可解离出Cu2+的物质选自CuCl2·12H2O以及CuCl2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所述第一电压由直流电源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范围为60V-100V,电流密度的范围为1A/dm2-3A/dm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所述第一溶液的温度范围为50℃-70℃,所述施加所述第一电压的时间范围为5min-20min。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在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二溶液中,以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作为阳极,施加第二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以使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二孔,其中,
所述第二溶液包括有机溶剂、氯化物和磷酸化合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氯化物选自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铜以及氯化铁中的至少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磷酸化合物选自磷酸、磷酸二氢盐、磷酸一氢盐、磷酸盐以及偏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施加第二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所述第二电压由直流电源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的增加速率的范围为1V/s-2V/s,电流密度的范围为1A/dm2-10A/dm2。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施加第二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中,所述第二溶液的温度范围为25℃-55℃,所述施加所述第二电压的时间范围为10min-25min。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方法,在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三溶液,以使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表面形成第三孔,其中,
所述第三溶液包括有机溶剂和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包含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可以解离出Cu2+与Cl-的物质选自CuCl2·12H2O、CuSO4·5H2O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Cu(NO3)2·3H2O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以及Cu(NO3)2·6H2O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孔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第三溶液的步骤中,所述第三溶液的温度范围为50℃-90℃。
19.如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成孔方法,在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带有所述第二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电解液中,以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作为阳极,施加第四电压,以在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第四孔。
20.如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成孔方法,在所述施加第一电压至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带有所述第三孔的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放入电解液中,以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作为阳极,施加第四电压,以在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复合件的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第四孔。
21.一种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包括:
基体,包括铝合金部分和不锈钢部分;及
第一孔,位于所述不锈钢部分的表面;其中,
所述第一孔的孔密度范围为50%-80%。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其中,所述第一孔为球形圆孔,所述第一孔的孔径范围为20μm-40μm,所述第一孔的孔深范围为5μm-40μm。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铝合金-不锈钢工件,还包括:
第四孔,位于所述铝合金部分的表面;其中,
所述第四孔为氧化膜孔,所述第二孔的孔径范围为1nm-900nm。
24.一种金属制品,包括:
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包含基体和第一孔,所述基体包含铝合金部分和不锈钢部分,所述第一孔设置在所述不锈钢部分;以及
材料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孔中;其中,
所述第一孔的孔密度范围为50%-80%。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金属制品,其中,所述材料体的材料选自金属、聚合物、陶瓷、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金属制品,其中,所述铝合金-不锈钢工件还包括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为氧化膜孔,所述第四孔的孔径范围为1nm-900nm,所述第四孔位于所述铝合金部分,所述材料体设置于所述第四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99250.3A CN114682865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99250.3A CN114682865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2865A true CN114682865A (zh) | 2022-07-01 |
CN114682865A9 CN114682865A9 (zh) | 2024-04-16 |
CN114682865B CN114682865B (zh) | 2024-07-30 |
Family
ID=82132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99250.3A Active CN114682865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82865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60161A (ja) * | 1993-03-04 | 1994-09-1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安全弁 |
CA2403061A1 (en) * | 2001-09-28 | 2003-03-28 | Teijin Limited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composite porous film |
CN101070597A (zh) * | 2007-05-08 | 2007-11-14 | 南京工业大学 | 电解生产硼氢化物的方法 |
CN101104940A (zh) * | 2007-04-19 | 2008-01-16 | 华中师范大学 | 电化学合金/去合金化方法制备具有纳米孔结构的金电极 |
CN101112781A (zh) * | 2006-07-26 | 2008-01-30 | 冷博 | 带有自行挺立的裙状结构的男用安全套的制造方法及产品 |
CN101143941A (zh) * | 2007-08-31 | 2008-03-19 | 武汉大学 | 纤维素/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237056A (zh) * | 2008-02-28 | 2008-08-06 | 武汉理工大学 | 具有抗渗透层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240467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 一种纤维素—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4101778A1 (en) * | 2012-12-28 | 2014-07-03 | Shenzhen Byd Auto R & D Company Limited | Stainless steel-resin composit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
-
2020
- 2020-12-29 CN CN202011599250.3A patent/CN1146828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60161A (ja) * | 1993-03-04 | 1994-09-1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安全弁 |
CA2403061A1 (en) * | 2001-09-28 | 2003-03-28 | Teijin Limited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composite porous film |
CN1408466A (zh) * | 2001-09-28 | 2003-04-09 | 帝人株式会社 | 生产复合多孔膜的方法 |
CN101112781A (zh) * | 2006-07-26 | 2008-01-30 | 冷博 | 带有自行挺立的裙状结构的男用安全套的制造方法及产品 |
CN101240467A (zh) * | 2007-02-08 | 2008-08-13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 一种纤维素—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104940A (zh) * | 2007-04-19 | 2008-01-16 | 华中师范大学 | 电化学合金/去合金化方法制备具有纳米孔结构的金电极 |
CN101070597A (zh) * | 2007-05-08 | 2007-11-14 | 南京工业大学 | 电解生产硼氢化物的方法 |
CN101143941A (zh) * | 2007-08-31 | 2008-03-19 | 武汉大学 | 纤维素/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237056A (zh) * | 2008-02-28 | 2008-08-06 | 武汉理工大学 | 具有抗渗透层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4101778A1 (en) * | 2012-12-28 | 2014-07-03 | Shenzhen Byd Auto R & D Company Limited | Stainless steel-resin composit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2865B (zh) | 2024-07-30 |
CN114682865A9 (zh) | 202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90079B1 (en) |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an anodized material | |
CN108000795A (zh) | 一种用于纳米注塑成型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O2000001865A1 (fr) | Procede pour traiter la surface d'une preforme en aluminium | |
US20080210342A1 (en) | Anodic oxidation coating remover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removing anodic oxidation coatings | |
CA1044754A (en) | Process for making titanium supported lead electrode | |
CN114682865A (zh)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
US7094327B2 (en) | Compos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gnesium alloys | |
CN114686948B (zh) | 成孔方法、金属工件及金属制品 | |
Taylor et al. | A pulse/pulse reverse electrolytic approach to electropolishing and through-mask electroetching | |
CN108531903A (zh) | 一种使镁合金表面水滑石涂层适用于酸性环境的方法 | |
CN114682866A (zh) | 成孔方法、铝合金-不锈钢工件及金属制品 | |
CN110129855A (zh) | 一种铝合金防腐的表面处理方法 | |
Hanson | Electroplating | |
CA2112592C (en) | Phosphate chemical treatment method | |
JPH0773060B2 (ja) | 二次電池 | |
Silchenko et al. | Establishing the patterns in anode behavior of copper in phosphoric acid solutions when adding alcohols | |
CN114855256B (zh) | 成孔方法、成孔控制方法及成孔设备、金属工件及其应用 | |
JP4426383B2 (ja) | アルミニウム又は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への酸化皮膜の形成方法 | |
CN113699580A (zh) | 一种电解抛光液、电解抛光方法及应用 | |
US3841978A (en) | Method of treating a titanium anode | |
CN114622194A (zh) | 一种锌合金环保着色液及其着色工艺 | |
US3880730A (en) | Electro-galvanic gold plating process | |
JP2602621B2 (ja) | ステンレス鋼部材の電解研磨方法 | |
Moon | Pre-treatments of Mg Alloys for Anodic Oxide Coatings | |
US3766030A (en) | Method of electropolish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I02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
Correction item: Description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26-02 Page: ?? Volume: 38 |
|
CI02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