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1181B -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81181B CN114681181B CN202111401446.1A CN202111401446A CN114681181B CN 114681181 B CN114681181 B CN 114681181B CN 202111401446 A CN202111401446 A CN 202111401446A CN 114681181 B CN114681181 B CN 1146811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ing
- piece
- sleeve
- valv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861 ventric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Ti].[Ni] Chemical compound [Ti].[Ni]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7171 Regurgit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765 aortic val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84 anatom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6 at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12 degen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848 dysente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76 he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837 heart atr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709 heart val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8578 heart valve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15 mitral val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72 standard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33 traum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591 tricuspid val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61F2/962—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 A61F2/966—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ving an outer sleeve with relative longitudinal movement between outer sleeve and prosthesis, e.g. using a push ro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61F2/9517—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ndle assembl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房室瓣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导管部分和与之连接的手柄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部分包括:内管组件(1),其中包括内管(11),内管远端设有连接部(111),用于连接瓣膜连接部(22);套管(3),套设于内管(11),内管(11)和套管(3)可相对移动,从而选择性地露出连接部(111);牵拉组件(4),包括多个牵拉件(41),每个牵拉件外均套设一个牵拉固定件(42),牵拉组件(4)环绕内管(11)均匀布置,并且可以相对于该内管组件(1)移动;以及外管(5),其包覆住内管组件、套管、以及牵拉组件,并且可以相对于这些部件移动。本发明的系统可以实现瓣膜定位可控释放的同时,最大化的减少输送系统的零部件,简化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介入瓣膜系统。
背景技术
瓣膜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对于病变瓣膜,通常采用外科手术进行人工心脏瓣膜,但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大等原因不可接受外科手术,针对此类病人可采用介入瓣膜进行,因其不需要开胸,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介入主动脉瓣膜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已成为不可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作为房室瓣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因瓣膜位置解剖结构的复杂,介入瓣膜植入体内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使得该类房室瓣膜的发展相对缓慢。不同于主动脉瓣膜主要为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狭窄病变,房室瓣主要为各类原因导致的返流病变,返流病变的瓣膜周围钙化斑块较少,介入瓣膜植入后固定较为困难。同时房室瓣通常承受两个方向的力,即心脏收缩时,心室内血液向心房方向冲击瓣膜的力,心脏收缩时向心室方向冲及瓣膜的力。因此为增加房室瓣固定的牢固性,通常都会在介入瓣膜的心房和心室面均增加固定组件,以实现瓣膜在植入位置的铆钉。对于心室面,考虑到其内部存在自然瓣膜的瓣叶、键索等结构,其固定结构设计相对复杂。
目前所采用的方式,包括倒钩结构、到刺结构、束腰结构、牵拉结构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定位。倒钩方式通过勾卡瓣叶实现定位,其定位较为牢固,对心脏的损伤较少;但瓣下结构的复杂,使得倒钩结构的释放控制较为繁琐,同时繁琐的操作也为输送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输送系统通常具备多层导管,其设置要能够通过对其手柄的操作将不同层级的撤导管实现前后移动,以实现瓣膜的释放,以及相关其他定位部件等的释放。如何在多级复杂操作下,简化收送系统设计,尤其是输送系统手柄部分操作的设计,对于提高医生可操作性,增加瓣膜功能则具有很实际的应用意义。
在房室瓣的植入途径方面,目前主要包括经血管路径、进心尖路径等;经血管路径会涉及系统不同的调弯处理、系统设计较为复杂,同时因瓣膜较大,输送直径较大,输送难度较大。而心尖路径则因为路径较短,可控选择的输送直径范围较宽,因此被广为采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房室瓣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导管部分和与之连接的手柄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部分包括:
内管组件,其中包括内管,内管远端设有连接部,用于连接瓣膜连接部;
套管,套设于所述内管,该内管和该套管可相对移动,从而选择性地露出该连接部;
牵拉组件,包括多个牵拉件,每个牵拉件外均套设一个牵拉固定件,所述牵拉组件环绕所述内管均匀布置,并且可以相对于该内管组件1移动;以及
外管,其包覆住所述内管组件、套管、以及牵拉组件,并且可以相对于这些部件移动。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柄部分从远端到近端依序包括:
手柄固定部,所述导管部分穿设于其中,并被下述部件可驱动地连接;
释放旋轮,与所述外管连接,可驱动外管相对于其内部的部件移动;
牵拉控制旋轮,与所述牵拉组件连接,可驱动该牵拉组件整体地相对于内管组件移动,该牵拉组件的牵拉件的远端可释放地连接位于所述瓣膜的近端的定位件,该定位件用于将该瓣膜固定到心室面;
最终释放旋轮,与所述套管连接,可驱动该套管和所述牵拉固定件向近端移动,使所述输送系统与瓣膜分离。
优选地,上述各旋轮包括一个轴瓦,各轴瓦通过设于其中的螺旋槽驱动所述导管部分的各部件向远端或近端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各旋轮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与所述轴瓦固定连接,旋动该外壳,各自的轴瓦同步转动。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牵拉控制旋轮的轴瓦与牵拉协同控制件和所述牵拉组件连接,所述牵拉协同控制件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一限位滑槽和第一连接槽。其中,牵拉组件的牵拉件的近端设有一个牵拉件连接件,该牵拉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槽中;牵拉组件的牵拉固定件的近端设有一个牵拉固定件连接件,该牵拉固定件连接件可滑动连接在该第一限位滑槽中。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柄部分还包括联动协同控制件,联动协同控制件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二限位滑槽、第三限位滑槽和第二连接槽。其中,所属牵拉协同控制件通过与之配合牵拉件连接件和固定件连接件配置在第二限位滑槽中,所述套管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该套管连接件可滑动连接在第三限位滑槽中,所述联动协同控制件通过联动连接件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的轴瓦连接,所述联动连接件固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槽中,通过销轴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轴瓦的螺旋槽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牵拉控制旋轮的轴瓦设有靠近远端的远端螺旋槽和靠近近端的近端螺旋槽,分别与所述牵拉固定件连接件和牵拉件连接件上的销轴相配合,并且,在所述远端螺旋槽的最远端设置有沿手柄长度方向的直槽。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的近端直接与所述的最终释放旋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部分还包括联动协同控制件,联动协同控制件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二限位滑槽和第二连接槽,其中,所属牵拉协同控制件通过与之配合牵拉件连接件和固定件连接件配置在第二限位滑槽中,所述套管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该套管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槽中,所述联动协同控制件通过套管连接件上的销轴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的轴瓦耦合连接。
本发明的系统可以实现瓣膜定位件的可控释放,操作简便,同时最大化地减少输送系统的零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实施例一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与瓣膜连接后部分释放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与瓣膜连接后完全释放远端部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仅释放出部分后倒钩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手柄部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介入瓣膜系统实施例一释放旋轮组成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控制旋轮连接轴瓦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手柄内部与导管连接各部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各连接件与牵拉协同控制件和联动协同控制件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的手柄外壳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牵拉组件远端结构局部释放图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一牵拉组件远端结构局部未释放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的牵拉协同控制件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一的联动协同控制件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二的手柄部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介入瓣膜系统实施例二的各连接件及牵拉协同控制件和联动协同控制件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瓣膜部分(仅示出瓣架部分)未压缩状态下示意图;
图18为瓣膜部分(仅示出瓣架部分)压缩状态下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输送系统处于牵拉组件远端释放,瓣膜未释放时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房室瓣瓣膜输送系统,可以通过三个旋转轮实现四个部件的直线运动,在保证瓣膜释放回收的同时,可以通过牵拉组件实现瓣膜倒钩固定结构的可控释放,同时还将瓣膜的释放与最终释放的控制旋轮区分,以使操作更为简洁直观。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预装介入瓣膜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文中,术语“近端”是指相应部件远离瓣膜、朝向手柄的一端,“远端”是指相应部件面向瓣膜、即图1中朝向tip头(12)的一端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对应的输送系统的整体示意图,图1也给出了远端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标识出了所述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和导管部分。手柄部分包括手柄固定件6、释放旋轮7、牵拉控制旋轮8、最终释放旋轮9。图2为本发明的输送系统实施例一部分释放示意图;可以看出构成导管部分的外管5,内管组件1、套管3和牵拉组件4。其中牵拉组件4位于外管5和套管3之间,内管组件位于套管之内。
作为优选,外管远端安装有所述的远端囊(图中未示出),直径范围为10-40F;用于容纳完全收入到输送系统后的介入瓣膜。本说明书附图示出的外管为同一直径和构造,外管优选采用弯度可以调节的结构,比如为带编制网的或螺旋网多层复合结构,或管材通过切割成螺纹、槽、缝隙等方式形成可弯曲的结构。内管组件的远端上有与瓣膜连接部22相连接的连接部111,同时内管远端还安装tip头,便于输送系统在血管或其他输送路径上前进。Tip头一般主体部分成圆锥型或圆球形或两者的结合体,本实施例中为圆锥形。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为降低植入过程的损伤,远端囊的外径越小越好。其中内管11远端上与瓣膜连接部22相连接的连接部11为三个卡槽,用于瓣膜固定相连。卡槽的数量也可以根据瓣膜设计的需求设定。
图3为本发明的介入瓣膜系统实施例一与瓣膜连接后完全释放状态示意图。图3中显示,牵拉组件的牵拉固定件42是套在牵拉件外面的套管(下文称之为牵拉件套管),已相对于牵拉件41向近端移动足够的距离,释放出牵拉件的弯头(见图12),这样,牵拉件即可以脱离与瓣膜倒钩的牢固连接。还可以有多种其他形式实现该牵拉固定件42的功能,只要能够可以控制牵拉件41与瓣膜的定位件24(这里是倒钩)的连接和释放即可。例如,常用的弹簧卡扣结构,牵拉件拉动卡口开合。图3中还显示,套管3相对于内管11向近端移动了预定的距离,露出内管远端用于连接瓣膜连接部22的连接部111,从而将瓣膜完全释放。图4中示出了瓣膜对应的倒钩结构翻折压缩进外管5和套管3之间的空间中,为清晰起见,其他部分以压缩状态显示。
图5示出了本发明涉及输送系统实施例一手柄部分示意图,其中为方便示意内部结构,将手柄外壳、对应的旋轮和轴瓦只显示了一半。
结合图1和图5,图中的手柄部分包括手柄固定部6、释放旋轮7、牵拉控制旋轮8、最终释放旋轮9、近端排空鲁尔件10a和远端排空鲁尔件10b,每个旋轮包括壳体和轴瓦。其中壳体分为上、下壳体两部分,两部分壳体可以通过结构设定实现直接扣合连接固定。如图6所示,释放旋轮7包括两个半壳体72和半轴瓦71,二者通过卡口结构可拆卸连接。例如在轴瓦上设置圆孔712,在壳体上设置对应的圆柱722。释放旋轮轴瓦7设置有第一螺旋槽711。类似地,释放旋轮轴瓦中的螺旋槽为第一螺旋槽,牵拉控制旋轮轴瓦81具有两段第二螺旋槽811、813,其中远端的第二螺旋槽811与牵拉组件4的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相连,近端的第二螺旋槽813与牵拉组件的牵拉件41连接件相连。远端第二螺旋槽811上设置有预定长度的沿着手柄长度方向的直槽815,如图7所示。
内管组件1从远端依次为tip头12、连接管14、内管11;其中连接管14穿设在内管11内,将tip头和内管11连接,也可将内管近端与手柄中的近端排空鲁尔件10a相连。如图3和图8所示。其中连接管14可以贯穿内管全部长度,也可再内置一个贯穿整个内管组件长度的其他管道,以便于导丝的通过等。
如图3和图8、9所示,套管3套设于内管组件外,其近端通过套管连接件31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与手柄部分的最终释放旋轮9连接。外管5通过外管连接件51与手柄部分释放旋轮6连接。牵拉组件4包括牵拉件41和牵拉件套管42,它们位于套管和外管之间,牵拉件41的近端通过牵拉连接件411与牵拉控制旋轮8连接。牵拉件套管42的近端通过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与牵拉控制旋轮8连接。套管3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31,该套管连接件31与最终释放旋轮9连接。可滑动连接在第三限位滑槽853中,
本实施例中,牵拉件由镍钛丝构成,镍钛丝的远端穿过瓣膜倒钩后折弯,穿到牵拉件套管42中。牵拉件套管42移动后,折弯的镍钛丝复原。输送系统撤出时,复原的镍钛丝随系统撤出。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2为未释放前的牵拉组件远端结构,图11为释放后的牵拉组件远端结构。
本实施例中,上述牵拉组件4和套管3是通过牵拉协同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与对应的旋轮耦合连接的,以实现各部件之间的联动或者相对移动。如图13所示。牵拉协同控制件83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一限位滑槽832和第一连接槽834,牵拉组件的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位于该第一限位滑槽832内,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行至最远端时与第一限位面835接触。牵拉组件4的牵拉件连接件411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连接槽834内,并相对于该连接槽不可轴向移动。作为变型例,牵拉件连接件411可以与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一体成型。在输送状态,整个瓣膜被径向压紧、收缩,与牵拉组件一起收纳在外管以内,瓣膜的倒钩被牵拉组件拉直。当希望释放倒钩,使其恢复倒钩形状以将瓣膜定位在某位置时,旋动牵拉控制旋轮轴瓦83,轴瓦通过销轴带动牵拉件连接件411和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向远端运动,牵拉组件的牵拉件41和牵拉件套管42同步向远端移动,瓣膜倒钩逐渐反转复原。当倒钩复原过程抓卡瓣叶不成功,可以反向旋转牵拉控制旋轮,将倒钩再次拉直,然后再次释放,这样反复操作,直至倒钩卡位良好。
图14为联动协同控制件85的示意图,结合图8和图9,联动协同控制件85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二限位滑槽851、第三限位滑槽853和第二连接槽859,图中还示出四个限位面,分别是第二限位面854、第三限位面855、第四限位面856和第五限位面858,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牵拉协同控制件83通过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11和牵拉件连接件421配置在第二限位滑槽851中,套管3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31,该套管连接件31可滑动连接在第三限位滑槽853中。联动协同控制件85通过联动连接件857与最终释放旋轮9的轴瓦连接,联动连接件857固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槽859中,通过销轴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9轴瓦的螺旋槽配合。
外管连接件51上设置有销轴,图中其他连接件上也有类似的销轴,各销轴配合在各自轴瓦的螺旋槽内,并延伸至手柄外壳对应的导向槽中。图10示出了手柄外壳相应于各连接件销轴的导向槽,其中,第一导向槽配合外管连接件的销轴,第二导向槽配合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和牵拉件连接件的销轴,第三导向槽配合套管连接件的销轴。外管连接件上也设置有与远端排空鲁尔接头相连的管道,用于排空外管。
下面介绍本实施例的输送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图及相应的操作。
状态1:
完成临床使用准备的输送系统是图1所示的状态,该状态中,瓣膜2安装在输入系统中并被外管5完全覆盖。将该状态的输送系统递送到相应的瓣膜病变位置。状态1下,各连接件在牵拉协调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的切换位置如图9中的9a所示。套管连接件31的近端面与第三限位滑槽853的近端面—第五限位面858接触。并且,联动协同控制件85处于最远离外管连接件51的位置(参考图8)。
状态2:
从状态1开始,首先操作临近手柄固定部6的释放旋轮7,带动外管5向近端移动,露出瓣膜2和倒钩24到达图4所示的状态,此时,套管3覆盖住牵拉组件4。
状态2下,各连接件在牵拉协调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的切换位置不变,依然如图9中的9a所示。但是,联动协同控制件85处于最靠近外管连接件51的位置(参考图8)。
进行该步骤操作过程中,可以检查判断瓣膜的位置。如果释放位置不准确,可通过调整释放旋轮7带动外管向远端运动将瓣膜回收后再次释放。位置正确后,进一步旋转释放旋轮7,使倒钩22露出外管。也可设置直接通过释放旋轮7的调整直接将倒钩释放,而不进行二次调整。
状态3:
从状态2开始,旋转牵拉控制旋轮8,驱动牵拉协同控制件83向远端移动,牵拉组件4(牵拉件和牵拉件套管同步)向远端移动,缓慢释放倒钩,直到完全恢复形状,完成瓣膜卡牢定位,其外观如图2所示,为清晰显示,其中的瓣膜被除去。当完成牵拉控制旋轮8的旋转时,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位于第一限位滑槽832远端,与第一限位面835接触。状态3下,各连接件在牵拉协调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的切换位置如图9中的9b所示。
如果复原过程没能有效地抓卡住瓣叶,可以反向操作牵拉释放旋轮,将倒钩回收,然后再次释放,直到可靠地抓卡住瓣叶。
状态4:
然后,操作最终释放旋轮9,通过联动连接件857驱动联动协同控制件85向近端移动,带动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同步移动。同时,由于沿着手柄长度方向的直槽815的存在,允许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拉动牵拉组件中的牵拉件套管42向近端移动,而牵拉件连接件411和外管连接件31保持不动,由此实现牵拉件套管42相对于牵拉件41的运动,使牵拉件的弯头从牵拉件套管42中脱出,如图19所示。各连接件在牵拉协调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的切换位置如图9中的9c所示。
状态5:
接下来,继续操作最终释放旋轮9,这时,套管连接件31也同步运动,带动套管3向近端移动,直到露出瓣膜连接部22,后者脱离内管远端附近的连接部11,瓣膜得以完全释放。系统外观见图3。各连接件在牵拉协调控制件83和联动协同控制件85中的切换位置如图9中的9d所示。
在本步操作中,由于直槽815的存在,允许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拉动牵拉件套管42向近端进一步移动,直到到达直槽815的底端,这时,弹性的牵拉件(例如由镍钛丝形成)的弯头恢复成直线,从而完全失去对瓣膜倒钩的拉力,将其完全释放。
本实施例中距离设置使得第三限位面855与套管连接件远端存在一定距离,此距离设置,使得牵拉组件中的牵拉件远端释放后,第三限位面854才与套管连接件31接触,带动套管运动,进而在最终旋轮继续旋转时将瓣膜连接部22从内管上对应连接部11中释放,进而实现瓣膜的最终释放。最终释放旋轮反向运动时,第五限位面858将对应的连接件向相反方向推动。
最后,缓缓撤回输送系统,使得牵拉组件中的牵拉件与瓣膜的倒钩脱离连接,直至输送系统从体内完全撤出,完成瓣膜的最终植入。
实施例二:
图15示出实施例二对应的手柄的局部示意图,图16给出了此时对应的系统牵拉控制和联动控制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套管连接件31上设置有对应的销轴,销轴直接与最终释放旋轮相连。在此时实施例下,当转动控制旋轮时,同时带动套管3和牵拉组件4中的牵拉固定件42运动。同时实现牵拉件41从牵拉固定件42内的脱离以及瓣膜连接部22从套管3的脱离,使瓣膜从输送系统上释放。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系统不仅用于对带有倒钩瓣膜的释放控制,对于任何介入房室瓣瓣膜系统,只要能够实现所需要的几个导管的运动和联动控制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比如对倒钩的控制涉及的牵拉组件的牵拉件和牵拉固定件42可以更换为相应不同的结构以实现其他的目的;或者跟换为丝线,以实现对瓣膜其他功能的控制等。
以上结合实施例和附图阐述了本发明的内容的主要创新点,对本发明中采用其他诸多细节或者次要的方面,没有充分描述。本领域人员在获得本文的教导之后,根据本领域的一般知识或者惯用手段即可得到这些细节。例如,手柄部分外壳或骨架的结构,应该允许外壳和各轴瓦牢固结合,外壳中在需要的地方设置一些例如图10中示出的销轴导向槽A1和外壳滑槽A2,其中,销轴导向槽A1是允许前述销轴的配置,外壳滑槽A2可以用于配置前述牵拉协同控制件或者联动协同控制件。
本发明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文给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实现本发明导管部分各组件之间相对移动或者同步移动的示例性方式。例如,为了实现部件A和部件B的相对移动,既可以保持部件A不动而移动部件B,也可以保持部件B不动而向相反方向移动部件A。这些不同的实施方式或者是上述实施例的等同替换,或者是进一步的改进,但是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包括导管部分和与之连接的手柄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分包括手柄固定部(6)、释放旋轮(7)、牵拉控制旋轮(8)和最终释放旋轮(9),所述导管部分包括:
内管组件(1),其中包括内管(11),内管靠近远端设有连接部(111),用于连接瓣膜连接部(22);
套管(3),套设于所述内管(11),该内管(11)和该套管(3)可相对移动,从而选择性地露出该连接部(111),套管(3)与手柄的最终释放旋轮相连;
牵拉组件(4),包括牵拉件(41)和可与之相对移动的牵拉固定件(42),所述牵拉组件可以相对于该内管组件(1)移动;以及
外管(5),其包覆住所述内管组件、套管、以及牵拉组件,并且可以相对于这些部件移动,外管(5)与手柄的释放旋轮相连;
其中,最终释放旋轮的转动同时带动牵拉固定件(42)向近端移动,使牵拉件(41)与瓣膜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管部分穿设于所述手柄固定部(6)中,并被下述部件可驱动地连接;
所述释放旋轮(7)与所述外管(5)连接,可驱动外管(5)相对于其内部的部件移动;
所述牵拉控制旋轮(8)与所述牵拉组件(4)连接,可驱动该牵拉组件(4)整体地相对于内管组件(1)移动,该牵拉组件的牵拉件(41)的远端可释放地连接位于所述瓣膜的近端的定位件(24),该定位件(24)用于将该瓣膜固定到心室面;
所述最终释放旋轮(9),与所述套管(3)连接,驱动该套管(3)和所述牵拉固定件(42)向近端移动,使所述输送系统与瓣膜(2)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旋轮(7、8、9)包括一个轴瓦,各轴瓦通过设于其中的螺旋槽驱动所述导管部分的各部件向远端或近端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系统,其中,各旋轮(7、8、9)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与所述轴瓦固定连接,旋动该外壳,各自的轴瓦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旋轮(7)的轴瓦(71)通过外管连接件(51)与第一螺旋槽(711)连接,该外管连接件(51)与所述外管(5)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控制旋轮(8)的轴瓦(81)与牵拉协同控制件(83)和所述牵拉组件连接,所述牵拉协同控制件(83)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一限位滑槽(832)和第一连接槽(834),其中,
牵拉组件(4)的牵拉件(41)的近端设有一个牵拉件连接件(411),该牵拉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槽(834)中;
牵拉组件(4)的所述牵拉固定件(42)的近端设有一个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该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可滑动连接在该第一限位滑槽(832)中;
所述牵拉件连接件(411)和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通过销轴与所述牵拉控制旋轮(8)的轴瓦(8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分还包括联动协同控制件(85),联动协同控制件(85)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二限位滑槽(851)、第三限位滑槽(853)和第二连接槽(859),其中,
与牵拉协同控制件(83)配合的所述牵拉件连接件(411)和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配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滑槽(851)中,
所述套管(3)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31),该套管连接件(31)可滑动连接在第三限位滑槽(853)中,
所述联动协同控制件(85)通过联动连接件(857)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的轴瓦连接,所述联动连接件(857)固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槽(859)中,通过销轴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轴瓦的螺旋槽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控制旋轮的轴瓦(81)设有靠近远端的远端螺旋槽(811)和靠近近端的近端螺旋槽(813),分别与所述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和牵拉件连接件(411)上的销轴相配合,并且,在所述远端螺旋槽(811)的最远端设置有沿手柄长度方向的直槽(81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3)的近端直接与所述的最终释放旋轮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分还包括联动协同控制件(85),联动协同控制件(85)从远端到近端依序设有第二限位滑槽(851)和第二连接槽(859),其中,
所述牵拉件连接件(411)和牵拉固定件连接件(421)配置在第二限位滑槽(853)中,
所述套管(3)的近端设有套管连接件(31),该套管连接件(3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槽(859)中,
所述联动协同控制件(85)通过套管连接件(31)上的销轴与所述最终释放旋轮的轴瓦耦合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固定件(42)是套在所述牵拉件(41)外的牵拉件套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1446.1A CN114681181B (zh) | 2021-11-19 | 2021-11-19 |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1446.1A CN114681181B (zh) | 2021-11-19 | 2021-11-19 |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1181A CN114681181A (zh) | 2022-07-01 |
CN114681181B true CN114681181B (zh) | 2022-09-23 |
Family
ID=82136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01446.1A Active CN114681181B (zh) | 2021-11-19 | 2021-11-19 |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811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17442B (zh) * | 2024-02-18 | 2024-05-07 | 江苏美凤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介入二尖瓣位置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08399B1 (en) * | 2009-03-17 | 2023-11-01 | Mitrassist Medical Ltd. | Heart valve prosthesis with collapsible valve |
CN102784016B (zh) * | 2011-05-17 | 2015-06-24 | 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经心尖植入瓣膜的瓣膜输送系统 |
WO2015065646A1 (en) * | 2013-10-28 | 2015-05-07 | Tendyne Holdings, Inc. | Prosthetic heart valve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the same |
EP3500214A4 (en) * | 2016-08-19 | 2019-07-24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MANUFACTURED POSITION SYSTEM FOR MITRAL REPLACEMENT VALVE AND METHODS OF USE |
MX2019013501A (es) * | 2017-05-14 | 2020-12-10 | Navigate Cardiac Structures Inc | Stent con valvula para reemplazo ortopedico de una valvula cardiaca disfuncional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
CN207871029U (zh) * | 2017-10-24 | 2018-09-18 |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介入心脏瓣膜的可调弯输送系统 |
JP7349997B2 (ja) * | 2018-01-16 | 2023-09-25 | メドフリ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組織把持デバイスおよび関連方法 |
WO2021194899A1 (en) * | 2020-03-24 | 2021-09-30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Delivery system configurations |
-
2021
- 2021-11-19 CN CN202111401446.1A patent/CN11468118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1181A (zh) | 2022-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96581B (zh) | 用于快速收回经导管心脏瓣膜递送系统的方法和系统 | |
AU2019205319B2 (en) | Heart valve prosthesis and delivery | |
EP2465568B1 (en) | Steerable guide catheter having preformed curved shape | |
US20190008641A1 (en) | Medical device, kit and method for constricting tissue or a bodily orifice, for example, a mitral valve | |
US10327901B2 (en) | Device for the deployment of a system of guide wires within a cardiac chamber for implanting a prosthetic heart valve | |
EP1284657B1 (en) | Devices with a bendable tip for medical procedures | |
JP7579810B2 (ja) | 心臓弁デバイスのための送出システム | |
US20220079753A1 (en) | Delivery systems for cardiac valve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operation | |
EP3979922B1 (en) | A system and device for reshaping a heart valve annulus | |
US20250025300A1 (en) | Ligat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heart valve repair | |
CN114681181B (zh) |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 |
CN113116604B (zh) | 腱索调控植入件、腱索调控装置及腱索调控系统 | |
US20170049440A1 (en) | Suturing backstop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EP3735206A1 (en) | Percutaneous implant retrieval connector and method | |
US12083014B2 (en) |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 |
CN108175451B (zh) | 一种心脏辅助装置的输送系统 | |
CN115429492B (zh) | 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系统 | |
WO2025072452A1 (en) | Delivery systems for cardiac valve repair devices | |
CN118785856A (zh) | 用于心脏修复的软组织锚固系统 | |
CN117731451A (zh) | 一种瓣叶捕获装置、系统及人工心脏瓣膜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