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2495B - 一种覆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覆膜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52495B CN114652495B CN202210536253.5A CN202210536253A CN114652495B CN 114652495 B CN114652495 B CN 114652495B CN 202210536253 A CN202210536253 A CN 202210536253A CN 114652495 B CN114652495 B CN 1146524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nt
- main body
- section
- opening
- gr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2254 renal artery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363 mesenteric artery superior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3090 iliac artery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447 ips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489 tectorial membran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10000004379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702 aorta abdomina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1367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0713 mesen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26 s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02223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07474 aortic aneury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192308 Agrostis hyem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02329 Aneury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975 mesenteric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619 316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WAIPAZQMEIHHTJ-UHFFFAOYSA-N [Cr].[Co] Chemical class [Cr].[Co] WAIPAZQMEIHHT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923 batch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78 visc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39 cover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Ti].[Ni] Chemical compound [Ti].[Ni] HZEWFHLRYVTOI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9 aort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9553 vascular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835 viscer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1—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 A61F2/915—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made from perforated sheets or tubes, e.g. perforated by laser cuts or etched holes with bands having a meander structure, adjacent bands being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02/821—Ostial st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通过两个所述开窗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肾动脉对接相通;通过每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分别与一个所述开窗相连,两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腔中,且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朝向与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以对肾动脉的开口流出的血流起到引流作用,并顺应血流的自然走向,使其更接近人体的原始血管形态,还降低了对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的柔顺性要求,保证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远期良好的通畅率,还极大地避免了内嵌分支结构在与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体内拼接时可能产生的拼接内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血管疾病患者提升了生存概率。人体血管分叉众多,一些动脉瘤的病变区域会累及到分支血管区域。以腹主动脉结构为例,腹主动脉为人体诸多内脏供血,而双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均发自于腹主动脉,因此,在进行腔内手术治疗时,需确保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这3根动脉的血流通畅,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患者的腹主动脉瘤的起始位置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且与肠系膜上动脉下缘距离大于4mm时,现有的标准血管支架无法同时保证支架不发生移位和双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通畅,然而这两点对于患者来说是致命的。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风险高的缺点,尤其不适合年龄较大的患者。而国外市场上存在的极少的覆膜支架虽然可治疗此类动脉瘤,但这些覆膜支架的结构设计和方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具有术式复杂,售价昂贵,支架拼接处存在内漏风险和无法长期保证双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通畅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可以解决支架拼接处存在内漏风险和无法长期保证双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通畅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覆膜段和两个内嵌分支结构,所述覆膜段设置有两个开窗,两个所述开窗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肾动脉对接相通;每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开窗处,并与所述开窗相连,两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腔中,且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朝向与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
可选的,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为轴向贯通的管状结构,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开窗相连;
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近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近端设置;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远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远端设置;或者,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垂直时,所述第二开口水平设置。
可选的,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为轴向贯通的管状结构,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包括第一变高支架段、内嵌分支覆膜和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内嵌分支覆膜包裹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内嵌分支覆膜和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固定在所述开窗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矮棱和至少两根第一高棱,所有所述第一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第一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一高棱的棱高;
所述内嵌分支结构设有第一矮棱和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第二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仅设有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由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空膜段与所述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拼接来确定。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处的内嵌分支覆膜的朝向所述主体部侧的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
可选的,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轴向长度为2mm~18mm。
可选的,所述覆膜段包括一窗口,所述窗口与两个所述开窗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窗口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对接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覆膜段包括主体支架和主体覆膜,所述主体覆膜包覆所述主体支架,并使得所述主体支架的远端沿轴向形成封闭内腔,所述主体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和至少一个第一等高支架段,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所有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沿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远端,所述窗口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之间的主体覆膜上,所述开窗设置在包覆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或者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包括两根第二矮棱和多根第二高棱,所有所述第二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所述第二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二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二高棱的棱高,所述窗口沿轴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第二矮棱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由多个等长的棱柱首尾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开窗位于相邻的两个棱柱之间,且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同一个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或者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或者,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包覆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均设有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窗口处设有第二定位环结构,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外侧,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内侧,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和第一定位环结构均包括支撑丝和显影丝,所述支撑丝呈圆环状,所述显影丝缠绕在所述支撑丝上或所述显影丝和所述支撑丝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束径结构,所述束径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与主体覆膜上,且所述束径结构包括束径线圈和缝合线圈,所述束径线圈沿周向环抱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所述缝合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远端的顶点、近端的顶点或棱上。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线圈设置于所述棱上时,每个所述棱上设置两个缝合线圈,两个所述缝合线圈与各自对应距离最近的顶点间的间距相等;或者,每个所述棱上设置一个缝合线圈,所述缝合线圈位于棱的中点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远端的顶点、近端的顶点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裸段,所述裸段的远端连接所述主体覆膜的近端,且所述裸段轴向上与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裸段包括支架环和位于所述支架环近端的倒钩结构,所述倒钩结构包括倒钩和倒钩柄,所述倒钩柄的远端连接所述支架环,所述倒钩柄的近端连接所述倒钩的近端,所述倒钩的远端向远离所述支架环的轴线方向外翻,且所述倒钩与所述支架环的轴线的夹角为10°~70°。
可选的,还包括拼接部,所述拼接部拼接在所述主体部的远端,所述拼接部包括第一拼接部,所述第一拼接部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部的远端。
进一步的,所述拼接部包括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一拼接部的远端具有同侧分支和对侧分支,所述第二拼接部的近端连接所述同侧分支,并用于建立同侧髂动脉血流,所述对侧分支用于拼接后建立对侧髂动脉血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通过两个所述开窗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肾动脉对接相通;通过每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分别与一个所述开窗相连,两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腔中,且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朝向与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以对肾动脉的开口流出的血流起到引流作用,并顺应血流的自然走向,使其更接近人体的原始血管形态,还降低了对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的柔顺性要求,保证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远期良好的通畅率,还极大地避免了内嵌分支结构在与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体内拼接时可能产生的拼接内漏。
进一步的,内嵌分支结构设有第一矮棱和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仅设有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设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空膜段与所述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拼接来确定第二开口的朝向,即使设有所述第一高棱和内嵌分支覆膜的部分形成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大弯侧,使仅设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空膜段形成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小弯侧,易于拼接,且本发明的第一变高支架段的设计可以保证小弯侧的柔顺性良好;小弯侧可以加强锚定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同时降低覆膜支架整体的压握尺寸,进而降低了对入路血管直径的要求。
进一步的,主体部、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的拼接,以及窗口、开窗和内嵌分支结构均集中设置在主体部中,使得主体部根据需求进行设计,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可以批量生产无需专门定制,从而使得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制备难度降低,可以快速配货及交货,大大缩短了穿着的等待时间,同侧分支可直接重建同侧髂动脉血流,与市场上的采用同侧髂动脉支架体内拼接相比,消除了该处的III型内漏,还降低了手术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包括两根第二矮棱和多根第二高棱,所有所述第二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第二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二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二高棱的棱高,所述窗口沿轴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第二矮棱之间。该结构可以提高覆膜支架近端的柔顺性,第二矮棱可以避让肠系膜上动脉开窗,同时两个第二矮棱的对称分布既可给开窗(即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提供足够的避让空间,又可以为与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水平方向上平齐的覆膜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保障与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水平方向上平齐的覆膜与腹主动脉的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嵌分支结构的不同朝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包裹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第一变高支架段的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拼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部;2-拼接部;3-肠系膜上动脉窗口;4-内嵌分支结构;
100-裸段;110-支架环;120-倒钩柄;130-倒钩;141-8字型显影点;142-O字型显影点;200-第一覆膜段;210、220-第二变高支架段;211、221-第二矮棱;212、222-第二高棱;300-第二覆膜段;310-第一等高支架段;311-棱柱;410-第一变高支架段;411-第一矮棱;412-第一高棱;413-大弯侧;414-小弯侧;415-空腹段;420-内嵌分支覆膜;400a-第一开口;400b-第二开口;500-束径结构;510-束径线圈;520-缝合线圈;600-第一拼接部;610-主体下段;611-第二等高支架段;620-分叉段;621-同侧分支;622-对侧分支;623-椭环支架段;700-第二拼接部;710-第一等径段;720-过渡段;730-第二等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一种覆膜支架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而仍然实现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本文中,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中,术语“远端”、“近端”均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医生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远端”、“近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远端”通常是指该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近端”通常是指靠近患者的心脏的一端。本文中,术语“棱高”指的是例如图2中第二变高支架段中相邻的两个顶点A和A’在覆膜支架轴向上的长度。本文中,“横向”指的是垂直于主体部的轴线的方向,也就是图1中从左到右的方向。
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覆膜支架,所述覆膜支架可以用于治疗起始位置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且与肠系膜上动脉下缘距离大于4mm的腹主动脉瘤。
图2为本实施例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覆膜支架包括主体部1和拼接部2,所述拼接部2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部1的远端。所述主体部1用于设置在主动脉内脏区。
所述主体部1包括裸段100和覆膜段,所述裸段的远端与所述覆膜段的近端连接,所述裸段100用于锚定所述覆膜支架近端。所述覆膜段包括主体支架和主体覆膜,所述主体覆膜包覆所述主体支架,并使得所述主体支架的远端沿轴向形成封闭内腔。所述主体覆膜包覆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形成所述覆膜段。所述主体部1的覆膜段可以使动脉瘤与血流隔绝并使血流从覆膜支架100内部流过。
所述覆膜段包括沿轴向设置的第一覆膜段200和第二覆膜段300,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的主体覆膜与所述裸段100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远端的主体覆膜与所述第二覆膜段300的近端的主体覆膜连接。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主体覆膜上开设有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所述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用于与肠系膜上动脉连通;所述第二覆膜段300的主体覆膜上设有内嵌分支结构4,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用于与肾动脉连通。本实施例中的覆膜支架从裸段100到第一覆膜段200均能提供用于锚定所述覆膜支架的近端的径向支撑力。所述裸段100、第一覆膜段200和第二覆膜段300的径向截面呈环状,且所述裸段100、第一覆膜段200和第二覆膜段300的直径相同。
所述裸段100用于将覆膜支架的近端与正常血管锚定在一起,同时用于延长覆膜支架的锚定区域以及在覆膜支架与输送器配合时达到裸段后释放的目的。为了保证裸段100与正常血管的充分贴壁,所述裸段100需要具备足够的径向支撑力,其实现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所述裸段由316不锈钢、钴铬合金或镍钛合金管径切割而成。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裸段100的锚定效果,所述裸段100具有多个倒钩结构,所述倒钩结构用于锚定所述覆膜支架的近端。如图2所示,所述裸段100包括一个呈波浪状的支架环110,该波浪状的支架环100具有良好径向可伸缩性,以便于裸段压握,也能够提供锚定支撑力。所述支架环100的直径为18 mm -38mm,以适配血管的尺寸。所述倒钩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架环110靠近所述裸段100的近端的波峰(顶点M)上。
所述倒钩结构包括倒钩柄120和倒钩130,所述倒钩柄120的远端连接所述支架环110靠近所述裸段的近端的顶点M上,用于支撑所述倒钩130,所述倒钩130的近端连接在所述倒钩柄120的近端,所述倒钩130和所述倒钩柄120分别成型后连接,例如分别切割成型后再通过焊接连接,或者,所述倒钩130与倒钩柄120为一体式结构,例如可以是一体切割形成。所述倒钩130的远端为自由端,其向远离所述支架环110的轴线的方向外翻,且所述倒钩130与所述支架环110的轴线的夹角为10°~70°,所述倒钩结构便于实现覆膜支架从输送器中完全释放前的倒钩保护,使覆膜支架在半束缚状态下在血管腔内进行调整时不会划伤血管。所述倒钩130的长度为1mm~6mm,且所述倒钩130的远端呈锥形。所述裸段100的上述形状的配合可在覆膜支架的半束缚状态下为其他耗材的导入提供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裸段100的远端缝合在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的主体覆膜上,所述裸段100轴向上与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重叠,即所述裸段100的远端与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沿所述主体支架的轴向具有重叠区域,且所述裸段100的远端靠近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的顶点M’位于所述重叠区域,且所述裸段100靠近所述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的顶点M’到所述主体覆膜的近端边缘的距离为2mm~4mm,这样,所述裸段100与第一覆膜段200的近端的第二变高支架段在主体支架的轴向存在重叠区(例如距离第一覆膜段的近端边缘附近2mm处,所述裸段100与第一覆膜段的近端的第二变高支架段在主体支架的轴向存在重叠),可以增加覆膜支架的径向支撑的点位,使得覆膜支架的近端的圆整形更好,从而有效防止由于覆膜支架的近端与血管内壁贴合不紧密产生的Ia型内漏。
所述第一覆膜段100包括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膜段100包括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即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沿主体支架的径向对称,且设置在主体支架的近端),且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沿所述主体支架的轴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之间的最小的轴向间距为1mm~6mm,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之间的轴向间距可以根据血管弯曲程度进行调整,以便于调整肠系膜上动脉窗口附近的第二变高支架段的柔顺性,最终完全适配血管走向。当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血管弯曲程度严重时,可以增加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之间的轴向间距,反之,则可以减小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之间的轴向间距。
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可使覆膜支架的近端与正常血管壁贴合地更加紧密,以有效防止由覆膜支架的近端与正常血管壁贴合不紧所产生的Ia型内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与裸段100作为覆膜支架的近端的锚定区域,它们均能提供用于锚定所述覆膜支架的近端的径向支撑力,且共同保证覆膜支架的近端与正常血管的充分贴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为完全相同的两个支架,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包括第二矮棱211和第二高棱212,第二变高支架段220包括第二矮棱221和第二高棱222,其中,第二矮棱211、221的数量为2根,第二高棱212、222的数量为多根,所有的第二矮棱211依次衔接后分别与所有的依次衔接的第二高棱212再衔接形成了环形波浪状的第二变高支架段210,所有的第二矮棱221依次衔接后分别与所有的依次衔接的第二高棱222再衔接形成了环形波浪状的第二变高支架段220。其中,所述第二矮棱211、221的棱高小于第二高棱212、222的棱高,且所述第二矮棱211、221的棱高为2mm~8mm,所述第二高棱212、222的棱高为8mm~16mm。由于第二高棱和第二矮棱的棱高均较小,形成的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沿覆膜支架的轴向的长度较小,可以提高覆膜支架的近端的柔顺性。由于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横向对称设置,因此,第二变高支架段210的两根第二矮棱衔接后在其远端形成的顶点A与第二变高支架段220的两根第二矮棱衔接后在其近端形成的顶点A’正对设置,第二变高支架段210的任两根第二高棱衔接后在其远端形成的顶点与第二变高支架段220的其中两根第二高棱衔接后其近端形成的顶点正对设置,这就造成顶点A与顶点A’之间的间距为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之间为第二变高支架段210在其远端的顶点与其正对的第二变高支架段220在其近端的顶点中距离最大的。该间距可以有效的为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预留空间,因此,该第二矮棱211、221的设计主要用于避让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还可以用于在径向上为包裹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的覆膜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以保证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的周围的覆膜与腹主动脉的紧密贴合。根据血管的尺寸,所述顶点A、A’分别与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之间的间距小于3mm。
所述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用于重塑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通畅。所述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包括在顶点A、A’之间的主体覆膜上裁出的窗口(例如圆形窗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窗口处的第二定位环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为圆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缝制在所述窗口外侧的主体覆膜上,所述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的尺寸为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的内径的尺寸,以使得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对准。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由支撑丝和显影丝构成,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丝和显影丝平行设置(相互独立,不缠绕)或所述支撑丝和显影丝相互缠绕,第二定位环结构的组成既保证肠系膜上动脉开窗的刚度要求,又保证射线下的位置跟踪,从而增加了覆膜支架的可视性,也方便了手术操作。其中,所述支撑丝的材质为316不锈钢、钴铬合金或镍钛合金等,所述显影丝的材质为显影性良好的黄金等。优选的,所述支撑丝和所述显影丝呈圆环状,所述支撑丝和显影丝形成的圆环的直径相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显影丝在支撑丝的本体上缠绕(例如螺旋缠绕),从而形成圆环状的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的内直径为6mm~14mm,以匹配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直径。所述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内可以放置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所述第二覆膜段300用于支撑血管壁,以提高覆膜支架的贴壁性。所述第二覆膜段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等高支架段310,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由多个等长的棱柱311首尾衔接形成环形波浪状的支架段。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310可有效的为内嵌分支结构4预留空间。其中,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210、220和至少一个第一等高支架段310沿所述覆膜支架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且通过主体覆膜固定连接。所述棱柱311的棱高为6mm~12mm,由于棱柱311的棱高较小,可以保证覆膜支架的整体的柔顺性。第二变高支架段220与其相邻的第一等高支架段310之间的间距为1mm~5mm。当第一等高支架段310数量至少为两个时,相邻的第一等高支架段310之间的间距为1mm~5mm,且至少两个第一等高支架段310可以沿轴向均匀分布,也可以沿轴向非均匀分布,以达到避让内嵌分支结构4的开口的目的。
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两个内嵌分支结构4,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设置在所述第二覆膜段300的主体覆膜上,以使得覆膜支架的内部通过两个内嵌分支结构4分别与两个肾动脉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覆膜段300的主体覆膜上具有两个开窗,两个所述开窗可以沿周向设置在同一个第一等高支架段310中的两个相邻的棱柱之间,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第一等高支架段310中的两个相邻的棱柱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开窗还可以设置在包覆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且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包覆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每个开窗分别与一个肾动脉的开口对准,且每个开窗均用于连接一个内嵌分支结构4。手术时可在内嵌分支结构内放置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重建肾动脉血流。
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包括第一变高支架段、内嵌分支覆膜420和两个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内嵌分支覆膜420包裹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以形成轴向贯通的管状结构,即内嵌分支结构4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为便于描述,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400a,第二开口400b。具体地,在管状结构的第一开口400a和第二开口400b处均固定有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其中,与第一开口400a相连的第一定位环结构,其先置于主体覆膜的外表面上,再衔接内嵌分支结构4。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设置在所述覆膜支架的内腔,且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内嵌分支结构4和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固定在所述开窗处,且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外侧,第二开口400b为没有连接结构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内侧。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与第二定位环结构的材料及形状分别相同,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的内直径为3mm~9mm,以匹配人体肾动脉血管直径。
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处的内嵌分支覆膜朝向所述主体部侧的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详细的,图3a-3c为本实施例的内嵌分支结构的不同朝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3c所示,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朝向根据血管走向设计,具体的,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朝向(即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的朝向)与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如图3b所示,当肾动脉开口在腹主动脉附近走向朝向近端(即上方)的,可将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朝向近端(即上方),以顺应血管的自然走向,降低了对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的柔顺性要求,同时也更接近人体的原始血管形态,保证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远期良好的通畅率。如图3a所示,当肾动脉开口朝向远端(即下方)的,可将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朝向远端(即下方),也可起到上述同样的效果。如图3c所示,当肾动脉在腹主动脉附近走向基本水平(即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垂直),可采用水平方式进行缝制来降低对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的柔顺性要求,此时所述第二开口水平设置,即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与肾动脉开口的连线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垂直。本实施例中内嵌分支结构4的缝制方式可以为朝上缝制、朝下缝制和水平缝制,因此,两个内嵌分支结构4根据患者血管走向组合使用可以形成双朝上、双朝下、双水平、一朝上一朝下、一水平一朝上或一水平一朝下等组合,所述两个内嵌分支结构4的朝向可以通过第二开口缝合控制朝向,也可以通过空膜段的尺寸控制。
图4为本实施例的包裹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第一变高支架段的周向展开后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410包括第一矮棱411和第一高棱412,所有的第一矮棱和第一高棱分别依次首尾衔接后再衔接形成了环形波浪状的支架段,且所述支架段的至少一端上的所有顶点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其中,第一矮棱411的数量为4根~8根,第一高棱412的数量为4根~8根,且所有的第一矮棱411依次衔接后与所有的第一高棱412依次衔接。其中,所述第一矮棱411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一高棱412的棱高,且所述第一矮棱411的棱高为2mm~10mm,所述第一高棱412的棱高为3mm~16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410的一端上的所有顶点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即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设有第一矮棱和第一高棱的一端的所有顶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则该端为所述第二开口,则另一端(即所有顶点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端,也就是所有顶点连线为曲线或折线的一端)为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仅设有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开口。具体来说,由于第一矮棱411和第一高棱412的棱高差,内嵌分支结构4中靠近其中第一开口处没有第一矮棱411支撑的覆膜区域为空膜段415,见图4所示,当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一开口400a与开窗处拼接时,通过调整第一开口400a上空膜段415与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拼接,即可确定第二开口400b的方向。其原理为:通过空膜段415与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在缝制时缩进第二开口400b与空膜段对应侧的距离,即形成了靠近主体覆膜的小弯侧414,以及与小弯侧414相对的大弯侧413。本实施例中,所述大弯侧413位于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410中所有的第一高棱412衔接的区域,所述小弯侧414位于空膜段415。小弯侧414的弯曲程度较大弯侧413的弯曲程度大,对内嵌分支结构4的柔顺性要求高,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空膜段415形成该小弯侧414。
请继续参阅图3a-3c以及图4,在将内嵌分支结构4缝制至主体覆膜上,且内嵌分支结构4朝上或朝下缝制时,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一开口400a缝制在所述第二覆膜段的覆膜的开窗处,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400b可以为自由端,也可以通过将靠近第二开口400b的内嵌分支覆膜420朝向主体覆膜的部分缝制在所述第二覆膜段的主体覆膜上,以将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二开口400b固定在第二覆膜段的覆膜上,具体的,内嵌分支结构4缝制在所述第二覆膜段的主体覆膜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400b的朝向,由所述第一开口400a处设有内嵌分支覆膜的部分(即空膜段415)与所述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拼接来确定。具体可为,缝制时,将第一开口400a缝制在第二覆膜段的覆膜的开窗处。如图3a和图4所示,以内嵌分支结构4第二开口朝下缝制为例,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一开口400a对应开窗,且空膜段415位于开窗的远端侧,采用如图4的第一变高支架段来缝制方法,即:根据方向需要,第一开口400a处,将设有第一高棱412的区域与开窗的远端侧对应,将仅有内嵌分支覆膜420的空膜段415与开窗的远端侧对应,同时第一定位环结构置于开窗处的覆膜的外表面;内嵌分支结构4的内嵌分支覆膜420从开窗处伸出至第二覆膜段的外表面,并包覆第一定位环结构,以此缝制,通过控制空膜段415处伸出开窗的长度可控制内嵌分支结构4的倾斜角度,这样可以保证小弯侧414的柔顺性良好,还可以降低覆膜支架整体的压握尺寸,进而降低覆膜支架对入路血管直径的要求。当内嵌分支结构4与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配合使用时,由于空膜段415没有支架支撑,故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在空膜段的球扩(膨胀)尺寸更大,可使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卡在第一变高支架段的第一矮棱411和第一定位环结构之间。
在将内嵌分支结构4缝制至主体覆膜上,且内嵌分支结构4水平缝制时,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一开口缝制在所述第二覆膜段的覆膜的开窗处,也就是说,当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入路为远端时,第一变高支架段410的第二开口400b朝向远端,降低了覆膜支架的压握尺寸,以便于压握。同时,当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球扩覆膜支架在内嵌分支结构内腔撑开时,球扩覆膜支架在空膜段具有更大膨胀空间,从而加固锚定球扩覆膜支架,防止移位。当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入路为近端时,第一变高支架段的第二开口400b朝向近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肾动脉在腹主动脉附近走向基本水平时,内嵌分支结构可包括等高支架段、内嵌分支覆膜和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内嵌分支覆膜包裹所述等高支架段,所述等高支架段包括多个首尾衔接的等高棱。
所述内嵌分支结构4的轴向长度为2mm~18mm,可以保证肾动脉的血流畅通,还极大地避免了主体部1与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体内拼接时可能产生的拼接内漏(即III型内漏)。
如图5所示,所述拼接部2包括位于近端的第一拼接部600和位于远端的第二拼接部700,所述第一拼接部600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一拼接部600为一体式分叉结构,且第一拼接部600的远端包括自近端向远端的方向分开为两个管状腿部结构,即同侧分支621和对侧分支622,其中,同侧分支621的轴向长度较对侧分支622的轴向长度长。所述第一拼接部600的近端与所述主体部2的远端连接,所述同侧分支610的远端与第二拼接部700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部1位于人体主动脉内脏区,主要用于提供覆膜支架近端的密封性,以及向内脏分支重建提供通路。所述第一拼接部600位于瘤腔内,主要用于在腹主动脉瘤瘤腔内提供封闭的血流通道,以隔绝腹主动脉瘤瘤腔。所述第二拼接部700位于腹主动脉瘤瘤腔的远端并延伸至患者的同侧髂动脉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第一拼接部600和第二拼接部700分别通过缝合方式拼接成为一个覆膜支架整体。与市场上的采用同侧髂动脉支架体内拼接相比,缝合式的一体支架消除了该处的III型内漏,降低了手术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该种拼接结构可实现快速交货,让患者尽可能的减少等待时间。同侧即为与输送系统入路方向相同的一侧,对侧即为与同侧相对的一侧。
所述第一拼接部600包括主体下段610、分叉段620和第一拼接覆膜,主体下段610设置在分叉段620的近端,且所述第一拼接覆膜包覆所述主体下段610和分叉段620,所述第一拼接覆膜的近端连接主体部1的主体覆膜的远端。其中,所述主体下段61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等高支架段611,所述第二等高支架段的形状、直径、材料等均分别与第一等高支架段310的形状、直径、材料相同。所述第一拼接覆膜包裹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等高支架段611。
所述分叉段620包括波浪形的椭环支架段623,所述椭环支架段623的近端的径向截面为圆形,其远端的径向截面为椭圆形,且所述椭环支架段623自近端向远端的径向截面的长轴和短轴均逐渐减小,以使得分叉段620的分叉平滑。所述同侧分支621的支架段和对侧分支622的支架段的直径、材料、形状均分别相同,其中,所述对侧分支622的支架段采用等高支架,使得对侧分支622的径向直径为定直径设计,其可以更好的配合对侧髂动脉分支支架段的使用,用于拼接后建立对侧髂动脉血流;所述同侧分支621的支架段也采用等高支架,使得同侧分支621的径向直径为定直径设计,使得第二拼接部700的与其等直径连接,从而有利于第二拼接部700的批量生产。
所述第二拼接部700的近端连接在所述同侧分支621的远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拼接部700的覆膜的近端缝制在同侧分支621的远端的第一拼接覆膜上。所述第二拼接部700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第一等径段710、过渡段720和第二等径段730,所述第一等径段710的近端连接同侧分支621的远端,所述过渡段720的近端连接第一等径段710的远端,所述过渡段720的远端连接第二等径段730的近端,第一等径段710的支架段和第二等径段730的支架段均为等高支架,且均为波浪形环状结构,第一等径段710支架段直径与同侧分支的支架段的直径相同,且第二等径段730的直径较第一等径段710的直径大,过渡段720的支架段为变直径支架,使得过渡段720的直径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等径段730的直径与过渡段720的远端直径相等,具体的,第二等径段730的直径为6mm~28mm,长度为20mm~180mm。所述第二等径段730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部700与病变血管的管壁贴合,还用于第二等径段730的远端的密封。
请继续参阅图2,主体覆膜的近端设置有两种显影点来实现射线下覆膜支架近端的位置标定,所述显影点分别为O字型显影点142和8字型显影点141,所述O字型显影点142和8字型显影点141沿主体覆膜的近端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覆膜的近端设置有一个8字型显影点141和三个O字型显影点142,每个显影点之间的间距相同(每个显影点之间的夹角为90°),且所述8字型显影点141设置在覆膜支架的同侧或对侧,三个O字型显影点142设置在其他三个方向。
为了实现覆膜支架的束径功能,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束径结构500,所述束径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与主体覆膜上。所述束径结构500包括多个束径线圈510和多个缝合线圈520,所述束径线圈510由PTFE、PET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软性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束径线圈沿周向环抱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即每个支架段(例如第二变高支架段、第一等高支架段、第一变高支架段、第二等高支架段、主体下段的支架段等)中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束径线圈51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架段均具有两个所述束径线圈510,两个所述束径线圈510可以重叠,也可以沿覆膜支架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束径线圈510可以设置在支架段的棱中或者顶点的任意位置,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两个所述束径线圈510一端可以从同一点或不同点往相反方向出发,沿周向“抱住”支架段,两个束径线圈510沿周向“抱住”支架段后,主体导丝穿过两个束径线圈的另一端,从而在径向上的束缚支架段,以达到束经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束径线圈510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在各支架段的近端和/或远端的顶点上。
所述缝合线圈520为缝制在所述主体部的主体覆膜,以及第二等高支架段的第一拼接覆膜上的中空线圈,其直径为0.5mm~2mm。缝合线圈520设置于每个支架段远端的顶点(即A顶点)处、近端的顶点(即V顶点)处或者棱上。当缝合线圈520设置于每个支架段的棱上时,每个棱上可以设置两个缝合线圈520,两个缝合线圈与各自对应最近的顶点间距相等;每个棱上还可以设置一个缝合线圈520,该缝合线圈520位于棱的中点位置上,即其与两侧的顶点的间距均相等,或者,位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远端的顶点、近端的顶点上。A顶点即为每个支架段的波峰处,V顶点即为每个支架段的波谷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束径线圈510穿设在缝合线圈中,且在所有缝合线圈与支架段的重叠位置处穿过缝合线圈后环抱支架段,使得缝合线圈520在A顶点、V顶点或棱上将各支架段与包裹其的覆膜固定,该结构简单易操作,效果牢靠。采用这种结构可有效避免释放时线结点被卡主导致的支架段无法弹开。所述束径线圈510穿过缝合线圈520后被限制住,只可在圆周方向上移动,保证束径的稳定性。通过调整束径线圈的长度,可调整束径的比例为名义直径的40%-90%。
需要说的是,所述束径线圈510和缝合线圈520在遇到所述开窗和窗口时需要进行避让。即所述束径线圈510不可挡住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和内嵌分支结构在主体覆膜上的开窗,因此,在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的第二定位环结构和内嵌分支结构4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上,所述缝合线圈520将束径线圈510固定在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和内嵌分支结构4的外侧。在肠系膜上动脉窗口3和内嵌分支结构上的缝合线圈的数量可以分别为1个~4个。
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第一等高支架段、第一变高支架段、第二等高支架段、主体下段的支架段、分叉段620的支架段和第二拼接部的支架的材料均为镍钛、钴铬合金或316不锈钢材料,形状为环形波浪状。所述主体覆膜、内嵌分支覆膜、主体下段覆膜、分叉段覆膜和第二拼接部700的覆膜的材料均为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软性材料,可使支架段在轴向上形成封闭的内腔。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通过两个所述开窗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肾动脉对接相通;通过每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分别与一个所述开窗相连,两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腔中,且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朝向与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以对肾动脉的开口流出的血流起到引流作用,并顺应血流的自然走向,使其更接近人体的原始血管形态,还降低了对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的柔顺性要求,保证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远期良好的通畅率,还极大地避免了内嵌分支结构在与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体内拼接时可能产生的拼接内漏。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一高棱衔接区域的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和内嵌分支覆膜作为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大弯侧,位于所述第一矮棱衔接区域中没有所述第一矮棱支撑的所述内嵌分支覆膜作为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小弯侧,所述小弯侧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使得所述第一矮棱避让所述第一开口。本发明的第一变高支架段的设计可以保证小弯侧的柔顺性良好;小弯侧可以加强锚定配合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或自膨支架,同时降低覆膜支架整体的压握尺寸,进而降低了对入路血管直径的要求。
进一步的,主体部、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的拼接,以及窗口、开窗和内嵌分支结构均集中设置在主体部中,使得主体部根据需求进行设计,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可以批量生产无需专门定制,从而使得第一拼接部和第二拼接部制备难度降低,可以快速配货及交货,大大缩短了穿着的等待时间,同侧分支可直接重建同侧髂动脉血流,与市场上的采用同侧髂动脉支架体内拼接相比,消除了该处的III型内漏,还降低了手术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包括两根第二矮棱和多根第二高棱,所有所述第二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第二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二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二高棱的棱高,所述窗口沿轴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第二矮棱之间。该结构可以提高覆膜支架近端的柔顺性,第二矮棱可以避让肠系膜上动脉开窗,同时两个第二矮棱的对称分布既可给开窗(即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提供足够的避让空间,又可以为与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水平方向上平齐的覆膜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保障与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水平方向上平齐的覆膜与腹主动脉的紧密贴合。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 “第一”、“第二”、“第三”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覆膜段和两个内嵌分支结构,所述覆膜段设置有两个开窗,两个所述开窗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肾动脉对接相通;每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开窗处,并与所述开窗相连,两个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腔中,且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朝向与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一致;
所述内嵌分支结构设置在所述覆膜支架的内腔且为轴向贯通的管状结构,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包括第一变高支架段和内嵌分支覆膜,所述内嵌分支覆膜包裹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所述第一开口处的内嵌分支覆膜固定在所述开窗处;
所述第一变高支架段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矮棱和至少两根第一高棱,所有所述第一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第一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一高棱的棱高;所述内嵌分支结构设有第一矮棱和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第二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仅设有第一高棱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中靠近其中第一开口处没有第一矮棱支撑的覆膜区域为空膜段,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由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内嵌分支覆膜的空膜段与所述开窗的近端侧或远端侧拼接来确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分支结构为轴向贯通的管状结构,其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开窗相连;
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近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近端设置;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远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主体部的远端设置;或者,所述肾动脉的开口朝向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垂直时,所述第二开口水平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分支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环结构固定在所述开窗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内嵌分支覆膜的第二开口处的朝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轴向长度为2mm~18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段包括一窗口,所述窗口与两个所述开窗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窗口用于使所述主体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对接相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段包括主体支架和主体覆膜,所述主体覆膜包覆所述主体支架,并使得所述主体支架的远端沿轴向形成封闭内腔,所述主体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变高支架段和至少一个第一等高支架段,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横向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所有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沿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远端,所述窗口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之间的主体覆膜上,所述开窗设置在包覆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或者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包括两根第二矮棱和多根第二高棱,所有所述第二矮棱依次衔接后分别与依次衔接的所有所述第二高棱再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二矮棱的棱高小于所述第二高棱的棱高,所有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两根第二矮棱所述窗口沿轴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第二矮棱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由多个等长的棱柱首尾衔接形成环状波浪形结构,所述开窗位于相邻的两个棱柱之间,且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同一个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或者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一等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或者,两个所述开窗沿周向位于包覆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的主体覆膜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分支结构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均设有第一定位环结构,所述窗口处设有第二定位环结构,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外侧,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一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内侧,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位于所述主体覆膜的外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环结构和第一定位环结构均包括支撑丝和显影丝,所述支撑丝呈圆环状,所述显影丝缠绕在所述支撑丝上或所述显影丝和所述支撑丝平行设置。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束径结构,所述束径结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与主体覆膜上,且所述束径结构包括束径线圈和缝合线圈,所述束径线圈沿周向环抱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所述缝合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远端的顶点、近端的顶点或棱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圈设置于所述棱上时,每个所述棱上设置两个缝合线圈,两个所述缝合线圈与各自对应距离最近的顶点间的间距相等;或者,每个所述棱上设置1个缝合线圈,所述缝合线圈位于棱的中点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二变高支架段和/或第一等高支架段远端的顶点、近端的顶点上。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裸段,所述裸段的远端连接所述主体覆膜的近端,且所述裸段轴向上与所述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段包括支架环和位于所述支架环近端的倒钩结构,所述倒钩结构包括倒钩和倒钩柄,所述倒钩柄的远端连接所述支架环,所述倒钩柄的近端连接所述倒钩的近端,所述倒钩的远端向远离所述支架环的轴线方向外翻,且所述倒钩与所述支架环的轴线的夹角为10°~7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拼接部,所述拼接部拼接在所述主体部的远端,所述拼接部包括第一拼接部,所述第一拼接部的近端连接所述主体部的远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部包括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一拼接部的远端具有同侧分支和对侧分支,所述第二拼接部的近端连接所述同侧分支,并用于建立同侧髂动脉血流,所述对侧分支用于拼接后建立对侧髂动脉血流。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36253.5A CN114652495B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一种覆膜支架 |
PCT/CN2023/088841 WO2023221712A1 (zh) | 2022-05-18 | 2023-04-18 | 一种覆膜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36253.5A CN114652495B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一种覆膜支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52495A CN114652495A (zh) | 2022-06-24 |
CN114652495B true CN114652495B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03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36253.5A Active CN114652495B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一种覆膜支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52495B (zh) |
WO (1) | WO20232217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52495B (zh) * | 2022-05-18 | 2022-08-30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支架 |
CN115919504B (zh) * | 2023-02-23 | 2023-05-23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分体式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 |
CN116035788B (zh) * | 2023-03-30 | 2023-06-16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开窗支架、覆膜支架系统及开窗支架的缝合方法 |
CN221154417U (zh) * | 2023-04-28 | 2024-06-18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管腔支架及植入装置 |
CN117224296B (zh) * | 2023-11-14 | 2024-02-13 | 浙江归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开窗支架 |
CN119033503B (zh) * | 2024-11-01 | 2025-01-24 |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3594A (zh) * | 2020-12-25 | 2021-04-06 | 卢莉茵 | 血管覆膜支架、血管覆膜支架组件及血管覆膜支架捆绑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5242B1 (en) * | 2000-12-11 | 2003-11-11 | Stephen F. Quinn | Bifurcated side-access intravascular stent graft |
US8870946B1 (en) * | 2000-12-11 | 2014-10-28 | W.L. Gore & Associates, Inc. | Method of deploying a bifurcated side-access intravascular stent graft |
US7955374B2 (en) * | 2005-09-02 | 2011-06-07 | Medtronic Vascular, Inc. | Modular branch vessel stent-graft assembly |
CN101836911A (zh) * | 2009-03-18 | 2010-09-22 |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 侧支型覆膜支架 |
CN206761796U (zh) * | 2016-12-26 | 2017-12-19 | 微创心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支架系统 |
JP7354520B2 (ja) * | 2017-11-27 | 2023-10-03 | Sbカワスミ株式会社 |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及びステントグラフト留置装置 |
CN209827101U (zh) * | 2018-11-28 | 2019-12-24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血管支架及其内嵌分支支架 |
CN111227990B (zh) * | 2018-11-28 | 2025-07-11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改进显影性能的血管支架及其内嵌分支支架 |
CN216136110U (zh) * | 2020-12-29 | 2022-03-29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覆膜支架系统 |
CN113876467B (zh) * | 2021-12-08 | 2022-04-15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覆膜支架 |
CN114098883B (zh) * | 2022-01-27 | 2022-06-17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输送装置及支架输送系统 |
CN114652495B (zh) * | 2022-05-18 | 2022-08-30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支架 |
-
2022
- 2022-05-18 CN CN202210536253.5A patent/CN114652495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4-18 WO PCT/CN2023/088841 patent/WO202322171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3594A (zh) * | 2020-12-25 | 2021-04-06 | 卢莉茵 | 血管覆膜支架、血管覆膜支架组件及血管覆膜支架捆绑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52495A (zh) | 2022-06-24 |
WO2023221712A1 (zh) | 2023-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52495B (zh) | 一种覆膜支架 | |
US11833288B2 (en) | Anastomotic devices and methods | |
US9427306B2 (en) | Variable depression stents (VDS) and billowing graft assemblies | |
US10905540B2 (en) | Stent-grafts systems with skirt | |
US20110218617A1 (en) | Endoluminal vascular prosthesis | |
CN109717986B (zh) | 一种分支型覆膜支架和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 | |
US20220395365A1 (en) | Support ring for vascular aortic repair and methods of use | |
WO2020238604A1 (zh) | 一种血管重建装置 | |
CN117281658A (zh) | 覆膜支架、支架系统及应用方法 | |
WO2022265989A1 (en) | Support ring vascular aortic repair and methods of use | |
CN116035788A (zh) | 开窗支架、覆膜支架系统及开窗支架的缝合方法 | |
CN117281657A (zh) | 覆膜支架及支架组件 | |
CN114569300B (zh) | 覆膜支架 | |
US20230248506A1 (en) | Stent-Graft System | |
CN117281656A (zh) | 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 |
US9408689B2 (en) | Iliac stent graft | |
CN217960411U (zh) | 覆膜支架及血液通道修复组件 | |
CN219070799U (zh) |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 |
WO2021223621A1 (zh) | 血管分流架及血管支架 | |
CN119015011B (zh) | 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组 | |
US12364798B2 (en) | Anastomotic devices and methods | |
WO2021223622A1 (zh) | 血管分流架及血管支架 | |
CN114767326A (zh) | 覆膜支架、血液通道修复组件及覆膜支架的撑开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