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1619B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41619B CN114641619B CN201980102072.8A CN201980102072A CN114641619B CN 114641619 B CN114641619 B CN 114641619B CN 201980102072 A CN201980102072 A CN 201980102072A CN 114641619 B CN114641619 B CN 1146416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portion
- peripheral side
- inner peripheral
- blade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5—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pressure side of a rotor bla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20—Three-dimensional
- F05D2250/29—Three-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 F05D2250/291—Three-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hollow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70—Shape
- F05D2250/71—Shape curved
- F05D2250/711—Shape curved conv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轴流风扇具备:轮毂,所述轮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叶片,所述叶片与轮毂连接,并具有前缘部及后缘部,叶片具有流动控制部,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前缘部与后缘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对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流动控制部具有:区域内缘部,所述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区域外缘部,所述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截面部,所述截面部在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径向上的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径向上的成为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在截面部中,在将从作为连结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的直线的截面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突出量的情况下,随着从前缘部侧朝向后缘部侧而突出量变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叶片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在圆筒状的轮毂具备多块薄叶片的轴流风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形成为叶片的外周侧弦长比轮毂侧弦长长。并且,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半径方向截面中,在连结叶片的轮毂部与外周部的叶片长度内将轮毂侧1/3附近作为曲率点,外周侧叶片形状构成为直线形状,轮毂侧相对于上风侧构成为凸形形状。
专利文献1公开的轴流风扇通过具备该结构,外周侧直线状部和轮毂侧凸状部会促进从叶片外周流入的半径方向上的流体的流入,使自然的叶片周围的流动状态成为最佳。因此,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低压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扇特性、即风扇效率提高及低噪音化的效果,能够降低空气调节机的季节性消耗电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68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一般而言,在空气调节机用的室外机中,通过将热交换器设计成高压损,从而使朝向叶片外周的半径方向成分的流体的流动变强。由于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在半径方向截面中将外周侧设为直线形状,因此,在朝向叶片外周的半径方向成分的流体的流动变强时,流体有可能会在叶片外周端从正压面侧的叶片面泄漏而朝向负压面侧,这有可能会牢固地形成叶片端部涡流。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流体在叶片外周端从正压侧的叶片面泄漏并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轴流风扇具备:轮毂,所述轮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叶片,所述叶片与轮毂连接,并具有前缘部及后缘部,叶片具有流动控制部,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前缘部与后缘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对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流动控制部具有:区域内缘部,所述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区域外缘部,所述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截面部,所述截面部在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径向上的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径向上的成为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在截面部中,在将从作为连结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的直线的截面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突出量的情况下,随着从前缘部侧朝向后缘部侧而突出量变大。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轴流风扇、对轴流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以及收容轴流风扇及驱动源的壳体。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和具有冷凝器及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路,送风装置向冷凝器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吹送空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轴流风扇形成为使作为区域内缘部与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径向上的成为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将流体的流动引导至高效地工作的叶片的外周侧。并且,由于轴流风扇的截面部的突出量随着从前缘部侧朝向后缘部侧而变大,因此,正压面侧的流体容易沿着截面部流动,正压面侧的流体的流动会集中在截面部。因此,轴流风扇能够在叶片的外周端抑制流体从正压面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子午面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比较例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另一比较例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另一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的子午面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具备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的室外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8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10的轴流风扇的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19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11的轴流风扇的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方式1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要图。
图21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时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
图23是示出从室外机卸下风扇格栅后的状态的图。
图24是从室外机将风扇格栅及前表面面板等去除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包含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构件的相对尺寸的关系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用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及“后”等),但这些表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这样记载,并不对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朝向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轴流风扇10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此外,图中用箭头示出的旋转方向DR表示轴流风扇100旋转的方向。另外,图中用双向箭头示出的周向CD表示轴流风扇100的周向。周向CD包含旋转方向DR及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另外,相对于纸面的里侧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成为上游侧,相对于纸面的跟前侧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成为下游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上游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为空气的吸入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下游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为空气的吹出侧。
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进行说明。轴流风扇100是形成流体的流动的装置,例如用于空气调节装置或换气装置等。轴流风扇100通过以旋转轴RA为中心而沿旋转方向DR旋转,从而形成流体的流动。此外,流体例如为空气等气体。如图1所示,轴流风扇100具备设置在旋转轴RA上的轮毂10和与轮毂10连接的多个叶片20。轴流风扇100包含多块叶片20中的相邻的叶片20的前缘侧和后缘侧以不经由凸台地成为连续面的方式连接的所谓的无凸台型的风扇。
(轮毂10)
轮毂10被马达(省略图示)等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RA。轮毂10以旋转轴RA为中心进行旋转。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为图1中用箭头示出的逆时针的方向。但是,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并不限定于逆时针,也可以通过设为对叶片20的安装角度或叶片20的朝向等进行了变更的结构而使其沿顺时针旋转。轮毂10与马达(省略图示)等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轮毂10例如既可以构成为圆筒状,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板状。轮毂10只要如上述那样与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即可,其形状并不被限定。
(叶片20)
叶片20形成为从轮毂10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20从轮毂10朝向径向外侧呈辐射状配置。多个叶片20在周向CD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叶片20为三块的形态,但叶片20的块数并不限定于三块。
叶片20具有前缘部21、后缘部22、外周缘部23及内周缘部24。前缘部21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即,前缘部21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前方。前缘部21在产生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上游侧。后缘部22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的后退侧。即,后缘部22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后方。后缘部22在产生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下游侧。轴流风扇100具有前缘部21作为朝向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的叶片端部,并具有后缘部22作为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前缘部21为相反侧的叶片端部。
外周缘部23是以将前缘部21的最外周部与后缘部22的最外周部连接的方式在旋转方向DR上沿前后延伸的部分。外周缘部23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但是,外周缘部23并不限定于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结构。外周缘部23在轴流风扇100中位于径向(Y轴方向)的外周侧的端部。
内周缘部24是以将前缘部21的最内周部与后缘部22的最内周部连接的方式在旋转方向DR上沿前后延伸的部分。内周缘部24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但是,内周缘部24并不限定于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结构。内周缘部24在轴流风扇100中位于径向(Y轴方向)的内周侧的端部。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通过与轮毂10一体地形成等而与轮毂10连接。
叶片20相对于与旋转轴RA垂直的平面倾斜地形成。叶片20通过伴随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而利用叶片面对存在于叶片20之间的流体进行按压,从而对流体进行输送。此时,将叶片面中的按压流体而压力上升的面设为正压面25,将正压面25的背面且压力下降的面设为负压面26。在叶片20中,相对于流体的流动方向,叶片20的上游侧的面成为负压面26,下游侧的面成为正压面25。对于叶片20而言,在图1中,叶片20的跟前侧的面成为正压面25,叶片20的里侧的面成为负压面26。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子午面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在包含旋转轴RA和叶片20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的形状。在轴流风扇100中,用叶片投影部20p示出了在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叶片20,用轮毂投影部10p示出了在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轮毂10。
前缘投影线21p是使前缘部21以旋转轴RA为中心在包含旋转轴RA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而得到的线。后缘投影线22p是使后缘部22以旋转轴RA为中心在包含旋转轴RA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而得到的线。外缘投影线23p是使外周缘部23以旋转轴RA为中心在包含旋转轴RA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而得到的线。内缘投影线24p是使内周缘部24以旋转轴RA为中心在包含旋转轴RA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而得到的线。
在图2中用基于剖面线的纵条纹箭头示出的流动方向AF表示流体相对于轴流风扇100流动的方向。另外,在图2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轴向AD表示旋转轴RA的轴向。另外,在图2中用基于剖面线的横条纹箭头示出的视点VP表示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视线的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Y轴表示轴流风扇100的相对于旋转轴RA的径向。轴流风扇100的相对于Y1侧的Y2侧为轴流风扇100的内周侧,轴流风扇100的相对于Y2侧的Y1侧为轴流风扇100的外周侧。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此外,在图3中,为了说明叶片20的结构,仅图示多个叶片20中的一个叶片20而省略其他叶片20的图示。在图3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气流FL示出了叶片20的下游侧的空气的流动。另外,用空心箭头示出的气流FL的大小示意性地表示风量,用空心箭头示出的气流FL的大小表示风量的多少。
在叶片20中,叶片长度27为内周缘部24与外周缘部23之间的距离,假想叶片中间线28示出了径向上的叶片长度27的中央。即,假想叶片中间线28示出了内周缘部24与外周缘部23之间的距离的中间位置。叶片长度27在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上的任意位置均为相同的长度。即,叶片20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范围内叶片长度27的长度恒定,且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AD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外周缘部23的形状为圆弧。但是,叶片20并不限定于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范围内叶片长度27的长度恒定的形状。叶片20也可以形成为叶片长度27的长度根据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的位置而不同。即,也可以是,叶片20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AD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外周缘部23的形状并非为圆弧。
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分别表示与旋转轴RA垂直的截面的位置。对于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而言,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次位于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位于由位置P1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位于由位置P2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位于由位置P3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与此相对,对于位于由位置P1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位于由位置P2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及位于由位置P3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的关系而言,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不同的位置的部分。此外,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示出了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各自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位置P1~位置P3这三处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位置P1~位置P3的关系不仅适用于位置P1~位置P3这三处,也适用于四处以上的位置的关系。
(流动控制部30)
叶片20具有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是在叶片20中对在正压面25上流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的部分。流动控制部30形成于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形成为在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即径向上具有恒定的宽度。流动控制部30是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区域。流动控制部30具有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区域内缘部31和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区域外缘部32。区域外缘部32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区域内缘部31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但是,区域内缘部31也可以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内周侧的位置。
区域内缘部31形成为弧状,并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同样地,区域外缘部32形成为弧状,并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流动控制部30是形成在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区域。另外,流动控制部30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形成。即,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叶片20中沿轴流风扇100的径向延伸并且沿周向CD延伸。
在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上的任意位置,流动控制部30的径向的宽度均形成为恒定的宽度。即,在流动控制部30中,在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上的任意位置,径向上的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距离均形成为恒定。但是,区域内缘部31及区域外缘部32并不限定于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轴流风扇100形成为径向的宽度根据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的位置而不同的大小的宽度。
流动控制部30在叶片20的径向上相对地位于外周侧。例如,流动控制部30的假想区域中间线33形成为位于比外周缘部23与内周缘部24之间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即,作为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33形成为位于比径向上的成为叶片20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
在流动控制部30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周向CD的至少一部分,叶片板以径向上的叶片截面凸向与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弯曲并翘曲。另外,在流动控制部30中,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周向CD的至少一部分,叶片板以在通过叶片20形成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凸向上游侧的方式弯曲并翘曲。即,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叶片20的正压面25侧在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上的至少一部分凹陷。
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的截面部S示出了流动控制部30中的叶片20的截面。截面部S示出了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流动控制部30具有截面部S,所述截面部S在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作为与旋转轴RA垂直的截面而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截面部S以凸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弯曲。另外,截面部S以在流体的流动方向AF上凸向上游侧的方式弯曲。截面部S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Y轴方向)上,作为截面部S的一方的端部的内周侧的端部为区域内缘部31,作为截面部S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周侧的端部为区域外缘部32。此外,叶片20的截面部S只要以正压面25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即可,负压面26侧的形状并不被限定。换言之,在轴流风扇100形成的流体的流动方向AF上,叶片20的截面部S只要形成为正压面25侧凸向上游侧即可,负压面26侧的形状并不被限定。
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的截面部S1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位置P1处流动控制部30中的叶片20的截面部S。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的截面部S2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位置P2处流动控制部30中的叶片20的截面部S。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的截面部S3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位置P3处流动控制部30中的叶片20的截面部S。更详细而言,截面部S1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P1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另外,截面部S2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P2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另外,截面部S3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P3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在轴流风扇100的径向(Y轴方向)上,作为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的一方的端部的内周侧的端部为区域内缘部31,作为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周侧的端部为区域外缘部32。
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次位于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的截面部S。换言之,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是在轴流风扇100的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依次位于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的截面部S。
在此,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将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直线设为截面直线W。并且,在截面部S中,将从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突出量L。突出量L是在截面部S中从截面直线W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最凸出的位置的最深部35为止的距离。最深部35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最深部35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截面直线W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最深部35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截面部S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截面部S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P1处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中,将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直线设为截面直线W1。并且,在截面部S1中,将从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1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突出量L1。突出量L1是在截面部S1中从截面直线W1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最凸出的位置的最深部35a为止的距离。最深部35a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最深部35a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中截面直线W1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最深部35a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1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截面部S1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截面部S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P2处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2中,将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直线设为截面直线W2。并且,在截面部S2中,将从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2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突出量L2。突出量L2是在截面部S2中从截面直线W2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最凸出的位置的最深部35b为止的距离。最深部35b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2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最深部35b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2中截面直线W2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最深部35b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2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截面部S2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截面部S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P3处的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3中,将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直线设为截面直线W3。并且,在截面部S3中,将从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3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突出量L3。突出量L3是在截面部S3中从截面直线W3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最凸出的位置的最深部35c为止的距离。最深部35c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3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最深部35c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3中截面直线W3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最深部35c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3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截面部S3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在叶片20的流动控制部30中,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流动控制部30以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突出量L变大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即,叶片20的流动控制部30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以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朝向上游侧的叶片20的弯曲变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叶片20的流动控制部30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以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正压面25侧的凹陷的深度变大的方式形成。因此,叶片20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突出量L2比突出量L1大,并形成为突出量L3比突出量L2大。叶片20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的关系。此外,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即使在将截面部S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在周向CD上后缘部22侧的突出量L也比前缘部21侧的突出量L大。
[轴流风扇100的动作]
在使轴流风扇100沿图1所示的旋转方向DR旋转时,各叶片20利用正压面25将周围的空气推出。由此,在沿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流动时,更详细而言,在轴流风扇100沿图1所示的旋转方向DR旋转时,会产生从图1的纸面里侧朝向纸面跟前侧的流体的流动。另外,在轴流风扇100旋转时,负压面26侧的压力比正压面25侧的压力小,在各叶片20的周围,会在正压面25侧和负压面26侧产生压力差。
[轴流风扇100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形成为作为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33位于比径向上的成为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轴流风扇100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截面部S的突出量L变大。因此,在轴流风扇100中,正压面25侧的流体容易沿着截面部S流动,正压面25侧的流体的流动MF会集中在截面部S。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能够避免向叶片20的外周侧的过剩的流体的引导,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的外周端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此外,叶片端部涡流是指由于在叶片20的正压面25与负压面26之间产生的压力差而在叶片20的端部产生的空气的涡流。由于叶片端部涡流的产生会导致多余的能量的消耗,因此,通过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产生,从而能够提高轴流风扇100的效率,能够降低消耗电力。另外,由于叶片端部涡流会产生噪音,因此,通过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与叶片20的旋转相伴的噪音的产生。
在流动控制部30中,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作为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33位于比作为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与外周缘部23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由于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外周侧具有以正压面25凹陷的方式弯曲的截面部S,因此,如图3的流体的流动MF所示,能够将流体从比截面部S靠内周侧的位置引导到位于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的截面部S。如图3所示,在轴流风扇100中,在高效地工作的叶片20的外周侧流动的气流FL的量比在叶片20的内周侧流动的气流FL的量多。因此,由于与流体较多地在叶片20的内周侧流动的轴流风扇相比,轴流风扇100能够高效地进行工作,因此,能够降低轴流风扇100所需的消耗电力。
图4是示出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L的叶片20L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叶片20L的流动控制部30L具有截面部SL。截面部SL示出了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L的截面。此外,截面部SL1为图2的位置P1处的截面部SL,截面部SL2为图2的位置P2处的截面部SL,截面部SL3为图2的位置P3处的截面部SL。在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L中,叶片外周侧的截面部SL未弯曲而成为直线形状。由于轴流风扇100L的叶片外周侧的截面部SL未弯曲而形成为直线形状,因此,无法将朝向叶片外周侧的流体的流动引入到内周侧,有可能会在叶片20L的外周端产生流体泄漏的流动。
轴流风扇100L中的正压面25侧的流体的流动随着从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具有径向的成分地在叶片20的径向上移动。因此,如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那样,通过设为具有截面部S的叶片20的形状,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能够避免向叶片20的外周侧的过剩的流体的引导。而且,在轴流风扇100中,由于流动会在叶片20集中于截面部S,因此,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的外周端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
在轴流风扇100L中,为了抑制叶片20L的叶片端部涡流,截面部SL未形成为凸形形状,而是成为将流体的流动引入到内周缘部24侧的面朝向,另外,形成为从前缘部21起到后缘部22没有凹凸的变化。轴流风扇100L有可能通过该结构而将流体的流动引入到内周缘部24侧,能够抑制在叶片20的外周端产生的流体的泄漏。但是,轴流风扇100L无法将高效地工作的叶片20的外周侧的负荷提高,无法充分地降低轴流风扇100的消耗电力。
另外,由于轴流风扇100L会将流体引入到内周缘部24侧,因此,会在正压面25侧产生流体集中地流动的最大风速区域MA。如图4所示,集中于最大风速区域MA并流出的气流FL的量变得比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侧及外周缘部23侧的气流FL的量多。因此,在轴流风扇100L中,与位于最大风速区域MA的下游侧的格栅等构造物的碰撞所导致的能量的损失变大,有可能会产生噪音的恶化,并导致轴流风扇100L的消耗电力的恶化。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使位于径向的外周侧的截面部S的风速增大。因此,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能够在径向上的比最大风速区域ML靠外周侧的区域使流动的流体吹出的风速的分布均匀化。因此,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能够抑制与位于下游侧的格栅等构造物的碰撞所导致的能量损失。另外,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能够降低与位于下游侧的格栅等构造物的碰撞所导致的噪音,能够降低轴流风扇100所需的消耗电力。
图5是示出另一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R的叶片20R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叶片20R的流动控制部30R具有截面部SR。截面部SR示出了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流动控制部30R的截面。此外,截面部SR1为图2的位置P1处的截面部SR,截面部SR2为图2的位置P2处的截面部SR,截面部SR3为图2的位置P3处的截面部SR。
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R的截面部SR以凸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弯曲。截面部SR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但是,在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R中,从前缘部21起到后缘部22为止,截面部SR1、截面部SR2及截面部SR3的形状相同。即,叶片20R的流动控制部30R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的关系。
叶片20R的流动控制部30R具有截面部SR,并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的关系。比较例的轴流风扇100R通过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凸向上游侧的截面部SR的形状,能够将流体从比截面部SR靠内周侧的位置引导到位于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的截面部S,能够提高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的负荷。
但是,由于在轴流风扇100R中,从前缘部21起到后缘部22为止,突出量L形成为一样的形状,因此,向外周侧的流体的流动MB的引导会变得过剩。如图5所示,随着从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侧朝向外周缘部23侧,在叶片20的外周缘部23侧流动的气流FL的量会变得比在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侧流动的气流FL的量多。因此,轴流风扇100R会在叶片20的最外周产生流体的流动MB的泄漏,有可能会产生与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相伴的噪音的恶化,或者产生轴流风扇100R的消耗电力的恶化。
与此相对,由于在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中,截面部S的突出量L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变大,因此,正压面25侧的流体容易沿着截面部S流动,正压面25侧的流体的流动会集中于截面部S。因此,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的外周端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
实施方式2.
[轴流风扇100A]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的叶片20A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6,对叶片20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3的轴流风扇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对流动控制部30A的最深部35的位置进行特定。
如上所述,最深部35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另外,最深部35是在流动控制部30的截面部S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截面部S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最深部35a是流动控制部30A中的截面部S1的最深部35。最深部35b是流动控制部30A中的截面部S2的最深部35。最深部35c是流动控制部30A中的截面部S3的最深部35。流动控制部30A的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是在轴流风扇100A的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依次位于截面部S1、截面部S2及截面部S3的截面部S。
图6所示的距离R1是在轴流风扇100A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最深部35a之间的距离。同样地,距离R2是在轴流风扇100A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最深部35b之间的距离。同样地,距离R3是在轴流风扇100A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最深部35c之间的距离。轴流风扇100A的流动控制部30A形成为距离R2比距离R1大,并形成为距离R3比距离R2大。即,轴流风扇100A形成为距离R1<距离R2<距离R3。轴流风扇100A的流动控制部30A形成为在周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最深部35的位置在径向上从旋转轴RA远离。流动控制部30A形成为在周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最深部35在径向上从内周侧趋向于成为叶片20A的外周缘的外周缘部23侧。
[轴流风扇100A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的流动控制部30A形成为在周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最深部35趋向于径向外周侧。伴随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而沿着叶片20A的正压面25流动的流体的流动在叶片20A的正压面25最集中于截面部S的最深部35。因此,轴流风扇100A通过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使最深部35趋向于径向的外周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将流体的流动引导到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A能够使流体较多地流动到高效地工作的叶片20A的外周侧,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A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3.
[轴流风扇100B]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B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7,对叶片20B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6的轴流风扇100及轴流风扇100A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对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的朝向进行特定。
截面直线W1是在图2的位置P1处的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1中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在此,将截面直线W1与区域内缘部3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1a,将截面直线W1与区域外缘部3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1b。内周侧端部W1a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1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1b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1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1b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1a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1a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1b位于后缘部22侧。即,流动控制部30B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1a相比,外周侧端部W1b位于轴流风扇100B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1a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1a,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1b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1b。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1a与直线M1b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1。角度θ1是在直线M1a及直线M1b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1a及直线M1b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B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1中的内周侧端部W1a及外周侧端部W1b的直线。
同样地,截面直线W2是在图2的位置P2处的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2中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在此,将截面直线W2与区域内缘部3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2a,将截面直线W2与区域外缘部3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2b。内周侧端部W2a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2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2b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2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2b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2a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2a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2b位于后缘部22侧。即,流动控制部30B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2a相比,外周侧端部W2b位于轴流风扇100B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2a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2a,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2b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2b。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2a与直线M2b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2。角度θ2是在直线M2a及直线M2b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2a及直线M2b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B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2中的内周侧端部W2a及外周侧端部W2b的直线。
同样地,截面直线W3是在图2的位置P3处的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3中连结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的截面直线W。在此,将截面直线W3与区域内缘部3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3a,将截面直线W3与区域外缘部3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3b。内周侧端部W3a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3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3b是径向上的截面直线W3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3b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3a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3a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3b位于后缘部22侧。即,流动控制部30B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3a相比,外周侧端部W3b位于轴流风扇100B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3a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3a,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3b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3b。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3a与直线M3b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3。角度θ3是在直线M3a及直线M3b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3a及直线M3b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B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流动控制部30B的截面部S3中的内周侧端部W3a及外周侧端部W3b的直线。
内周侧端部W1a、内周侧端部W2a及内周侧端部W3a为第一内周侧端部,外周侧端部W1b、外周侧端部W2b及外周侧端部W3b为第一外周侧端部。另外,直线M1a、直线M2a及直线M3a为第一直线,直线M1b、直线M2b及直线M3b为第二直线。该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为角度θ。
叶片20B的流动控制部30B形成为角度θ2比角度θ1大,并形成为角度θ3比角度θ2大。叶片20B的流动控制部30B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角度θ1<角度θ2<角度θ3的关系。在周向CD上,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B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此外,即使在将截面部S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流动控制部30B也同样地构成。即,在流动控制部30B中,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B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
[轴流风扇100B的效果]
在流动控制部30B中,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B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根据该结构,轴流风扇100B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由截面部S和截面直线W包围的面朝向内周侧。因此,轴流风扇100B能够抑制朝向比流动控制部30B靠外周侧的位置的流体的径向的流动,能够使朝向叶片20B的外周侧的流体的流动集中于流动控制部30B。并且,由于轴流风扇100B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B的外周侧的端部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因此,轴流风扇100B能够提高效率,能够降低轴流风扇100B所需的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4.
[轴流风扇100C]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的叶片20C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8,对叶片20C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7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B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对流动控制部30C的截面部S的朝向进行特定,朝向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中的流动控制部30C的截面部S不同的方向。
叶片20C的流动控制部30C形成为角度θ2比角度θ1小,并形成为角度θ3比角度θ2小。叶片20C的流动控制部30C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角度θ3<角度θ2<角度θ1的关系。在周向CD上,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C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小。此外,即使在将截面部S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流动控制部30C也同样地构成。即,在流动控制部30C中,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C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小。
[轴流风扇100C的效果]
在流动控制部30C中,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流动控制部30C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θ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小。根据该结构,轴流风扇100C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由截面部S和截面直线W包围的面朝向旋转方向DR。由于轴流风扇100C能够利用该结构来抑制朝向流动控制部30C的内周侧或外周侧的流体的径向成分的流动,因此,能够使流体的流动集中于流动控制部30C的截面部S。并且,由于轴流风扇100C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C的外周侧的端部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因此,轴流风扇100C能够提高效率,能够降低轴流风扇100C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C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5.
[轴流风扇100D]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叶片20D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9,对叶片20D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8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C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对叶片20D的后缘部22的结构进行特定。
后缘部22具有形成于叶片20的旋转轴RA侧的突出部22a和相对于突出部22a形成于叶片20的外周缘部23侧的外周侧后缘部22b。突出部22a在径向上形成于叶片20的内周侧。突出部22a使后缘沿周向延长。即,与外周侧后缘部22b相比,突出部22a向叶片20D的旋转方向DR的后退侧突出地延伸。
突出部22a形成为平板状,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突出部22a形成为相对于突出方向而末端变细。但是,突出部2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三角形形状。例如,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突出部22a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或具有多个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形状等其他形状。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叶片20D的概略结构的另一主视图。如图10所示,轴流风扇100D也可以在叶片20D的径向的外周侧具有流动控制部30D。此外,流动控制部30D由上述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A、流动控制部30B或流动控制部30C中的任一个构成。
[轴流风扇100D的效果]
后缘部22具有形成于叶片20的旋转轴RA侧的突出部22a和相对于突出部22a形成于叶片20的外周缘部23侧的外周侧后缘部22b。与外周侧后缘部22b相比,该突出部22a向叶片20D的旋转方向DR的后退侧突出地延伸。轴流风扇100D能够利用构成内周侧的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而使比最大风速区域靠径向的内周侧的风速增大。因此,轴流风扇100D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另外,轴流风扇100D通过与形成于叶片20的径向的外周侧的流动控制部30D的组合,能够谋求在径向整体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均匀化。
实施方式6.
[轴流风扇100E]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的子午面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的叶片20E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1示出了在包含旋转轴RA和叶片20E的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轴流风扇100E的形状。在轴流风扇100E中,用叶片投影部20q示出了在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叶片20E,用轮毂投影部10p示出了在子午面进行旋转投影的情况下的轮毂10。使用图11及图12,对叶片20E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0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D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2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分别表示与旋转轴RA垂直的截面的位置。对于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而言,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次位于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位于由位置Q1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位于由位置Q2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位于由位置Q3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部分。与此相对,对于位于由位置Q1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位于由位置Q2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及位于由位置Q3表示的截面上的部分的关系而言,分别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位于不同的位置的部分。此外,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示出了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各自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对位置Q1~位置Q3这三处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位置Q1~位置Q3的关系不仅适用于位置Q1~位置Q3这三处,也适用于四处以上的位置的关系。
(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
叶片20E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是在叶片20E的内周侧对在正压面25上流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的部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在周向CD上至少形成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所述中腹部29为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中间位置。另外,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以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突出部22a的形成区域重叠的方式形成为具有恒定的宽度。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是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区域。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具有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和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内周侧的位置。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内周侧的位置。但是,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也可以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位于比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
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形成为弧状,并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同样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形成为弧状,并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是形成在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之间的区域。另外,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形成。即,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在叶片20E中沿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延伸并且沿周向CD延伸。
在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上的任意位置,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径向的宽度均形成为恒定的宽度。即,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在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上的任意位置,径向上的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之间的距离均形成为恒定。但是,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及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并不限定于形成为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距旋转轴RA的距离恒定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径向的宽度根据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的位置而不同的大小的宽度。
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在叶片20E的径向上相对地位于内周侧。例如,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假想区域中间线43位于比外周缘部23与内周缘部24之间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即成为叶片20E的半径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内周侧的位置。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优选在径向上形成于与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相等的范围。但是,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并不限定于在径向上形成于与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相等的范围的结构。例如,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既可以在径向上形成于比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小的范围,也可以形成于比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大的范围。只要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形成于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即可。
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在叶片20E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周向CD的至少一部分,叶片板以径向上的叶片截面凸向与轴流风扇100E的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弯曲并翘曲。另外,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在叶片20E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周向CD的至少一部分,叶片板以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凸向上游侧的方式弯曲并翘曲。即,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叶片20E的正压面25侧在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上的至少一部分凹陷,并形成为与该部分对应的叶片20E的负压面26侧凸出。
在图12中用虚线示出的内周侧截面部SI示出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的叶片20E的截面。内周侧截面部SI是在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之间作为与旋转轴RA垂直的截面而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部分。内周侧截面部SI示出了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截面。内周侧截面部SI以凸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弯曲。另外,内周侧截面部SI以在流体的流动方向AF上凸向上游侧的方式弯曲。内周侧截面部SI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Y轴方向)上,作为内周侧截面部SI的一方的端部的内周侧的端部为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作为截面部S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周侧的端部为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
在图12中用虚线示出的内周侧截面部SI1示出了在图11所示的位置Q1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的叶片20E的内周侧截面部SI。在图12中用虚线示出的内周侧截面部SI2示出了在图11所示的位置Q2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的叶片20E的内周侧截面部SI。在图12中用虚线示出的内周侧截面部SI3示出了在图11所示的位置Q3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的叶片20E的内周侧截面部SI。更详细而言,内周侧截面部SI1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Q1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截面。另外,内周侧截面部SI2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Q2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截面。另外,内周侧截面部SI3示出了在轴向AD的位置Q3处与旋转轴RA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截面。在轴流风扇100E的径向上,作为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的一方的端部的内周侧的端部为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另外,作为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外周侧的端部为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
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是在旋转轴RA的轴向AD上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次位于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内周侧截面部SI。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是在轴流风扇100E的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依次位于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内周侧截面部SI。
在此,在轴流风扇100E的轴向AD的同一位置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将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直线设为内周侧直线WI。并且,在内周侧截面部SI中,将从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内周侧突出量LI。内周侧突出量LI是在内周侧截面部SI中从内周侧直线WI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E最凸出的位置的内周侧最深部45为止的距离。内周侧最深部45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内周侧最深部45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内周侧直线WI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内周侧最深部45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内周侧截面部SI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内周侧截面部SI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Q1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将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直线设为内周侧直线WI1。并且,在内周侧截面部SI1中,将从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1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内周侧突出量LI1。内周侧突出量LI1是在内周侧截面部SI1中从内周侧直线WI1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E最凸出的位置的内周侧最深部45a为止的距离。内周侧最深部45a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内周侧最深部45a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内周侧直线WI1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内周侧最深部45a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内周侧截面部SI1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内周侧截面部SI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Q2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将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直线设为内周侧直线WI2。并且,在内周侧截面部SI2中,将从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2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内周侧突出量LI2。内周侧突出量LI2是在内周侧截面部SI2中从内周侧直线WI2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E最凸出的位置的内周侧最深部45b为止的距离。内周侧最深部45b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内周侧最深部45b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内周侧直线WI2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内周侧最深部45b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内周侧截面部SI2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与针对内周侧截面部SI的上述说明同样地,在位置Q3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将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直线设为内周侧直线WI3。并且,在内周侧截面部SI3中,将从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3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正压面25为止的距离设为内周侧突出量LI3。内周侧突出量LI3是在内周侧截面部SI3中从内周侧直线WI3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叶片20E最凸出的位置的内周侧最深部45c为止的距离。内周侧最深部45c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即,内周侧最深部45c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内周侧直线WI3与正压面25的距离最远离的部分。换言之,内周侧最深部45c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
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即,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朝向上游侧的叶片20E的弯曲变小。换言之,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正压面25侧的凹陷的深度变小。在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在存在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的情况下,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至少存在于叶片20E的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的区域。此外,叶片20E的中腹部29是旋转轴RA的轴向上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中间位置。
例如,如图12所示,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内周侧突出量LI2比内周侧突出量LI1小,并形成为内周侧突出量LI3比内周侧突出量LI2小。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内周侧突出量LI3<内周侧突出量LI2<内周侧突出量LI1的关系。此外,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形成为即使在将内周侧截面部SI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在周向CD上后缘部22侧的内周侧突出量LI也比前缘部21侧的内周侧突出量LI小。
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并不限定于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结构。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只要不是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大即可,也可以存在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相等的区域。在叶片20E中,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相等的区域既可以为一部分的区域,也可以为所有的区域。另外,在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在存在内周侧突出量LI相等的区域的情况下,内周侧突出量LI相等的区域至少存在于叶片20E的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的区域。
例如,在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内周侧突出量LI1与内周侧突出量LI2也可以形成为相等的大小(突出量L1=突出量L2)。或者,在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内周侧突出量LI2与内周侧突出量LI3也可以形成为相等的大小(突出量L2=突出量L3)。或者,在叶片20E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突出量L1、内周侧突出量LI2及内周侧突出量LI3也可以形成为相等的大小(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
即,叶片20E至少具有从前缘部21与后缘部之间的叶片20E的中腹部29起到后缘部22为止内周侧突出量LI相等的区域,或者至少具有随着从叶片20E的中腹部29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即,叶片20E形成为具有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不变化的区域、或者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
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F的叶片20F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轴流风扇100F在叶片20F的内周侧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在叶片20F的外周侧具有流动控制部30。此外,流动控制部30也可以为流动控制部30A~流动控制部30D中的任一个。如上所述,图2所示的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示出了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各自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3所示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中的内周侧截面部SI的位置Q1、位置Q2及位置Q3既可以为与流动控制部30中的截面部S的位置P1、位置P2及位置P3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为不同的位置。
[轴流风扇100E及轴流风扇100F的效果]
叶片20E形成为具有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不变化的区域、或者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因此,轴流风扇100E能够避免在径向上从与形成于叶片20E的内周侧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相比高效地进行工作的叶片20E外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引导流体的流动,并且能够增大内周侧的风速。因此,轴流风扇100E不需要增加轴流风扇100E所需的消耗电力,能够使吹出的气流FL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叶片20F形成为具有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不变化的区域、或者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小的区域。因此,轴流风扇100F能够避免在径向上从与形成于叶片20F的内周侧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相比高效地进行工作的叶片20F外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引导流体的流动,并且能够增大内周侧的风速。因此,轴流风扇100F不需要增加轴流风扇100F所需的消耗电力,能够使吹出的气流FL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而且,在流动控制部30中,在沿与旋转轴RA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作为区域内缘部31与区域外缘部3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33位于比作为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与外周缘部23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28靠外周侧的位置。轴流风扇100F具有截面部S,所述截面部S在叶片20F的外周侧在通过叶片20形成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凸向上游侧。因此,如图13的流体的流动MF所示,能够将流体从比截面部S靠内周侧的位置引导到位于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的截面部S。因此,轴流风扇100F能够降低轴流风扇100F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由于轴流风扇100F的截面部S的突出量L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变大,因此,正压面25侧的流体容易沿着截面部S流动,正压面25侧的流体的流动会集中于截面部S。因此,轴流风扇100F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F的外周端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
实施方式7.
[轴流风扇100G]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G的叶片20G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14,对叶片20G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3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F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虽然在图14中并未图示流动控制部30,但轴流风扇100G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F那样在轴流风扇100G的外周侧具有流动控制部30。在轴流风扇100G具有流动控制部30的情况下,流动控制部30只要为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D中的任一个即可。
(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
叶片20G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是在叶片20G的内周侧对沿着正压面25流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的部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是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区域。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具有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和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形成于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优选在径向上形成于与形成有后缘部22的突出部22a的区域相等的区域。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的形成内周侧突出量LI的结构与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不同。
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大。即,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朝向上游侧的叶片20G的弯曲变大。换言之,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相对于径向上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的外侧部分的区域而正压面25侧的凹陷的深度变大。在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中,内周侧突出量LI变大的区域至少存在于叶片20G的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的区域。
例如,如图14所示,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内周侧突出量LI2比内周侧突出量LI1大,并形成为内周侧突出量LI3比内周侧突出量LI2大。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内周侧突出量LI1<内周侧突出量LI2<内周侧突出量LI3的关系。此外,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即使在将内周侧截面部SI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在周向CD上后缘部22侧的内周侧突出量LI也比前缘部21侧的内周侧突出量LI大。
[轴流风扇100G的效果]
图15是用于说明具备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G的室外机50L的结构的示意图。室外机50L具有热交换器68、压缩机64及轴流风扇100G。室外机50L的内部通过作为壁体的分隔板51g而被划分为设置有热交换器68及轴流风扇100G的送风室56和设置有压缩机64的机械室57。轴流风扇100G与风扇马达61连接,风扇马达61安装于马达支承部69。
在室外机50L中,在由于通过将热交换器68设计为高压损来提高轴流风扇100G的外周侧的工作的贡献而阻碍向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的情况下,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有可能会降低。另外,在室外机50L中,在由于配置在轴流风扇100G的上游侧的马达支承部69等构造物而阻碍向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的情况下,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有可能会降低。此外,在图15中,流动FL2表示受到马达支承部69的影响的流体的流动的一例。在室外机50L中,在如上述情况那样阻碍向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的情况下,由于轴流风扇100G的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降低,因此,有可能会在轴流风扇100G产生较大的负荷,消耗电力有可能会增加。
叶片20G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大。轴流风扇100G通过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从而能够将流体的流动F3从叶片20G的外周侧引导到叶片20G的内周侧,能够谋求轴流风扇100G的高效化。另外,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突出量LI变大。因此,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能够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的外周侧的区域中的前缘部21侧有效地工作之后,逐渐地将流体的流动引导到内周侧。轴流风扇100G能够谋求比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靠外周侧的区域中的工作量的确保,并且能够通过内周侧的流入增大来降低内周侧的负荷。因此,轴流风扇100G能够谋求轴流风扇100G的高效化,能够谋求所需的消耗电力的降低。另外,轴流风扇100G能够使吹出的气流FL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8.
[轴流风扇100H]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的叶片20H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16,对叶片20H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G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8的轴流风扇100H对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的内周侧最深部45的位置进行特定。此外,虽然在图16中未图示流动控制部30,但轴流风扇100H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F那样在轴流风扇100H的外周侧具有流动控制部30。在轴流风扇100H具有流动控制部30的情况下,流动控制部30只要为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D中的任一个即可。
如上所述,内周侧最深部45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正压面25侧最凹陷的部分。另外,内周侧最深部45是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的内周侧截面部SI中负压面26侧最突出的部分,是构成内周侧截面部SI的凸形形状的顶点部分。内周侧最深部45a是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中的内周侧截面部SI1的内周侧最深部45。内周侧最深部45b是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中的内周侧截面部SI2的内周侧最深部45。内周侧最深部45c是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中的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内周侧最深部45。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是在轴流风扇100H的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依次位于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及内周侧截面部SI3的内周侧截面部SI。
图16所示的距离RI1是在轴流风扇100H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内周侧最深部45a之间的距离。同样地,距离RI2是在轴流风扇100H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内周侧最深部45b之间的距离。同样地,距离RI3是在轴流风扇100H的径向上旋转轴RA与内周侧最深部45c之间的距离。轴流风扇100H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形成为距离RI2比距离RI1小,并形成为距离RI3比距离RI2小。即,轴流风扇100H形成为距离RI3<距离RI2<距离RI1。轴流风扇100H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形成为在周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最深部45的位置在径向上接近旋转轴RA。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形成为在周向CD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最深部45从径向的外周侧趋向于内周侧。
[轴流风扇100H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H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形成为在周向上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内周侧最深部45从径向的外周侧趋向于内周侧。伴随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而沿着叶片20的正压面25流动的流体的流动在叶片20的正压面25中最集中于内周侧截面部SI的内周侧最深部45。因此,轴流风扇100H通过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使内周侧最深部45趋向于径向的内周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将流体的流动引导到轴流风扇100H的内周侧。其结果是,轴流风扇100H能够通过向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增大而高效化,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H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9.
[轴流风扇100I]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100I的叶片20I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使用图17,对叶片20I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6的轴流风扇100~轴流风扇100G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9的轴流风扇100I对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的朝向进行特定。
内周侧直线WI1是在图11的位置Q1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在此,将内周侧直线WI1与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1d,将内周侧直线WI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1e。内周侧端部W1d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1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1e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1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1e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1d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1d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1e位于后缘部22侧。即,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1d相比,外周侧端部W1e位于轴流风扇100I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1d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1d,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1e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1e。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1d与直线M1e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1。角度Φ1是在直线M1d及直线M1e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1d及直线M1e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I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1中的内周侧端部W1d及外周侧端部W1e的直线。
同样地,内周侧直线WI2是在图11的位置Q2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在此,将内周侧直线WI2与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2d,将内周侧直线WI2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2e。内周侧端部W2d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2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2e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2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2e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2d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2d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2e位于后缘部22侧。即,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2d相比,外周侧端部W2e位于轴流风扇100I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2d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2d,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2e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2e。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2d与直线M2e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Φ2。角度Φ2是在直线M2d及直线M2e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2d及直线M2e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I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2中的内周侧端部W2d及外周侧端部W2e的直线。
同样地,内周侧直线WI3是在图11的位置Q3处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连结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内周侧直线WI。在此,将内周侧直线WI3与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1的交点定义为内周侧端部W3d,将内周侧直线WI3与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2的交点定义为外周侧端部W3e。内周侧端部W3d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3的内周侧的端部,外周侧端部W3e是径向上的内周侧直线WI3的外周侧的端部。在周向上,外周侧端部W3e相对于内周侧端部W3d位于前缘部21侧,内周侧端部W3d相对于外周侧端部W3e位于后缘部22侧。即,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形成为与内周侧端部W3d相比,外周侧端部W3e位于轴流风扇100I的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
接着,将通过旋转轴RA和内周侧端部W3d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3d,将通过旋转轴RA和外周侧端部W3e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3e。并且,在周向上,将直线M3d与直线M3e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Φ3。角度Φ3是在直线M3d及直线M3e这两条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所述直线M3d及直线M3e是从成为轴流风扇100I的中心的旋转轴RA起分别连结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截面部SI3中的内周侧端部W3d及外周侧端部W3e的直线。
内周侧端部W1d、内周侧端部W2d及内周侧端部W3d为第二内周侧端部,外周侧端部W1e、外周侧端部W2e及外周侧端部W3e为第二外周侧端部。另外,直线M1d、直线M2d及直线M3d为内周侧第一直线,直线M1e、直线M2e及直线M3e为内周侧第二直线。该内周侧第一直线与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为角度Φ。
叶片20I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形成为角度Φ2比角度Φ1大,并形成为角度Φ3比角度Φ2大。叶片20I的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形成为在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角度Φ1<角度Φ2<角度Φ3的关系。在周向CD上,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内周侧第一直线与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Φ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此外,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中,即使在将内周侧截面部SI设为四处以上的情况下,周向上的角度Φ的关系也相同。即,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内周侧第一直线与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Φ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
[轴流风扇100I的效果]
在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中,在从旋转轴RA起分别将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的内周侧端部及外周侧端部连结的内周侧第一直线与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定义的角度Φ形成为后缘部22侧比前缘部21侧大。根据该结构,轴流风扇100I形成为随着从前缘部21朝向后缘部22而由内周侧截面部SI和内周侧直线WI包围的面朝向内周侧。因此,由于轴流风扇100I能够将流体的流动引导到内周侧,因此,能够通过向内周侧的流体的流入增大而高效化,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I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10.
[轴流风扇100J]
图18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10的轴流风扇100J的室外机50的示意图。使用图18,对轴流风扇100J的叶片20J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7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10的轴流风扇100J进一步对后缘部22的结构进行特定。如图18所示,在轴流风扇100J工作时,流体F在送风室56内从轴流风扇100J的上游侧UA朝向下游侧DA流动。
轴流风扇100J具有流动控制部30。此外,流动控制部30D由上述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A、流动控制部30B或流动控制部30C中的任一个构成。
叶片20J的后缘部22形成为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与径向的内周侧相比,径向的外周侧相对于通过叶片20J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位于下游侧。更详细而言,与后缘部22的内周侧端部22f相比,后缘部22的外周侧端部22g在通过叶片20J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上位于下游侧。此外,外周侧端部22g是指后缘部22的径向的外周侧的端部,是外周缘部23的后缘部22。另外,内周侧端部22f是指后缘部22的径向的内周侧的端部,是内周缘部24的后缘部22。
[轴流风扇100J的作用效果]
轴流风扇100J形成为与径向的内周侧相比,径向的外周侧相对于通过叶片20J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位于下游侧。因此,轴流风扇100J能够将流体的流动FL4从叶片20J的内周侧引导到位于高效地工作的外周侧的流动控制部30。因此,轴流风扇100J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J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11.
[轴流风扇100K]
图19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具备实施方式11的轴流风扇100K的室外机50的示意图。使用图19,对轴流风扇100K的叶片20K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8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11的轴流风扇100K进一步对流动控制部30中的形成位置进行特定。如图19所示,在轴流风扇100K工作时,流体F在送风室56内从轴流风扇100J的上游侧UA朝向下游侧DA流动。
轴流风扇100K具有流动控制部30。此外,流动控制部30D由上述流动控制部30、流动控制部30A、流动控制部30B或流动控制部30C中的任一个构成。
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更详细而言,在与旋转轴RA垂直的截面中,以正压面25侧凹陷且负压面26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截面部S形成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此外,如上述那样,中腹部29是旋转轴RA的轴向上的前缘部21与后缘部22之间的中间位置。
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中腹部29朝向后缘部22而图3所示的突出量L变大。即,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中腹部29朝向后缘部22而朝向上游侧的叶片20的弯曲变大。换言之,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随着从中腹部29朝向后缘部22而正压面25侧的凹陷的深度变大。因此,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突出量L2比突出量L1大,并形成为突出量L3比突出量L2大。叶片20K的流动控制部30形成为在中腹部29与后缘部22之间满足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的关系。
[轴流风扇100K的作用效果]
在室外机50中,将轴流风扇100K配置成使轴流风扇100K的上游侧在径向上敞开,并使轴流风扇100K的下游侧在径向上成为被喇叭口63包围的半敞开形。由于轴流风扇100K的下游侧被喇叭口63包围,因此,在叶片20的外周缘部23,流体泄漏的流动较少。轴流风扇100K通过将流动控制部30设置在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基于流动控制部30的对流体泄漏的流动的抑制效果,能够进一步降低轴流风扇100J所需的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12.
[制冷循环装置70]
在本实施方式12中,对将上述实施方式1~11的轴流风扇100等应用于作为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室外机50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20是实施方式12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概要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制冷循环装置70,对将其用于空调用途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制冷循环装置70并不限定于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70例如用于冰箱或冷冻库、自动售货机、空气调节装置、制冷装置、热水器等制冷用途或空调用途。
如图20所示,制冷循环装置70具备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64、冷凝器72、膨胀阀74及蒸发器73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71。在冷凝器72配置有向冷凝器72吹送热交换用的空气的冷凝器用风扇72a。另外,在蒸发器73配置有向蒸发器73吹送热交换用的空气的蒸发器用风扇73a。冷凝器用风扇72a及蒸发器用风扇73a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实施方式1~10中的任一个轴流风扇100等构成。此外,制冷循环装置70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在制冷剂回路71设置有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四通阀等流路切换装置,对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进行切换。
图21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50时的立体图。图22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50的结构的图。图23是示出从室外机50卸下风扇格栅后的状态的图。图24是从室外机50将风扇格栅及前表面面板等去除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21~图24所示,作为壳体的室外机主体51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侧面51a及侧面51c、前表面51b、背面51d、上表面51e以及底面51f的框体。在侧面51a及背面51d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另外,在前表面51b中,在前表面面板52形成有作为用于向外部吹出空气的开口部的吹出口53。而且,吹出口53被风扇格栅54覆盖,由此,能够防止室外机主体51的外部的物体等与轴流风扇100接触,能够谋求安全。此外,图22的箭头AR示出了空气的流动。
在室外机主体51内收容有轴流风扇100和风扇马达61。轴流风扇100经由旋转轴62与位于背面51d侧的作为驱动源的风扇马达61连接,被该风扇马达61旋转驱动。风扇马达61对轴流风扇100赋予驱动力。风扇马达61安装于马达支承部69。马达支承部69配置在风扇马达61与热交换器68之间。
室外机主体51的内部通过作为壁体的分隔板51g而被划分为设置有轴流风扇100的送风室56和设置有压缩机64等的机械室57。在送风室56内的侧面51a侧和背面51d侧设置有在俯视时呈大致L字状延伸那样的热交换器68。此外,热交换器68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73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72发挥功能。
在配置于送风室56的轴流风扇10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喇叭口63。喇叭口63将轴流风扇100的外周侧包围,对由轴流风扇100等形成的气体的流动进行调整。喇叭口63位于比叶片20的外周端靠外侧的位置,并沿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呈环状。另外,分隔板51g位于喇叭口63的一侧的侧方,热交换器68的一部分位于另一侧的侧方。
喇叭口63的前端以将吹出口53的外周包围的方式与室外机50的前表面面板52连接。此外,喇叭口63既可以与前表面面板52一体地构成,或者也可以分体地被准备为与前表面面板52相连的结构。利用该喇叭口63,将喇叭口63的吸入侧与吹出侧之间的流路构成为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即,利用喇叭口63将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与送风室56内的其他空间隔开。
设置于轴流风扇100的吸入侧的热交换器68具备以板状的面平行的方式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和在该并列设置方向上贯通各翅片的传热管。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传热管内流通。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8构成为传热管在室外机主体51的侧面51a和背面51d呈L字状延伸,且多级传热管一边贯通翅片,一边蜿蜒。另外,热交换器68经由配管65等与压缩机64连接,而且,与省略图示的室内侧热交换器及膨胀阀等连接,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71。另外,在机械室57配置有基板箱66,通过设置于该基板箱66的控制基板67对搭载在室外机内的设备进行控制。
[制冷循环装置70及送风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10中,也能够得到与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1~9同样的优点。例如,轴流风扇100能够抑制流体在叶片20的外周端从正压面25侧的叶片面泄漏,能够抑制叶片端部涡流的成长。另外,轴流风扇100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因此,制冷循环装置70及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50能够降低所需的消耗电力。另外,轴流风扇100能够在径向上使吹出的流体的风速的分布进一步均匀化,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因此,制冷循环装置70及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50能够降低产生的噪音。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了一例,既可以与其他的公知技术进行组合,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毂、10p轮毂投影部、20叶片、20A叶片、20B叶片、20C叶片、20D叶片、20E叶片、20F叶片、20G叶片、20H叶片、20I叶片、20J叶片、20K叶片、20L叶片、20R叶片、20p叶片投影部、20q叶片投影部、21前缘部、21p前缘投影线、22后缘部、22a突出部、22b外周侧后缘部、22f内周侧端部、22g外周侧端部、22p后缘投影线、23外周缘部、23p外缘投影线、24内周缘部、24p内缘投影线、25正压面、26负压面、27叶片长度、28假想叶片中间线、29中腹部、30流动控制部、30A流动控制部、30B流动控制部、30C流动控制部、30D流动控制部、30L流动控制部、30R流动控制部、31区域内缘部、32区域外缘部、33假想区域中间线、35最深部、35a最深部、35b最深部、35c最深部、40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G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H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0I内周侧流动控制部、41内周侧区域内缘部、42内周侧区域外缘部、43内周侧假想区域中间线、45内周侧最深部、45a内周侧最深部、45b内周侧最深部、45c内周侧最深部、50室外机、50L室外机、51室外机主体、51a侧面、51b前表面、51c侧面、51d背面、51e上表面、51f底面、51g分隔板、52前表面面板、53吹出口、54风扇格栅、56送风室、57机械室、61风扇马达、62旋转轴、63喇叭口、64压缩机、65配管、66基板箱、67控制基板、68热交换器、69马达支承部、70制冷循环装置、71制冷剂回路、72冷凝器、72a冷凝器用风扇、73蒸发器、73a蒸发器用风扇、74膨胀阀、100轴流风扇、100A轴流风扇、100B轴流风扇、100C轴流风扇、100D轴流风扇、100E轴流风扇、100F轴流风扇、100G轴流风扇、100H轴流风扇、100I轴流风扇、100J轴流风扇、100K轴流风扇、100L轴流风扇、100R轴流风扇、AD轴向、AF方向、AR箭头、CD周向、DA下游侧、DR旋转方向、F流体、FL气流、L突出量、L1突出量、L2突出量、L3突出量、LI内周侧突出量、LI1内周侧突出量、LI2内周侧突出量、LI3内周侧突出量、MA最大风速区域、ML最大风速区域、R1距离、R2距离、R3距离、RI1距离、RI2距离、RI3距离、RA旋转轴、S截面部、S1截面部、S2截面部、S3截面部、SI内周侧截面部、SI1内周侧截面部、SI2内周侧截面部、SI3内周侧截面部、SL截面部、SL1截面部、SL2截面部、SL3截面部、SR截面部、SR1截面部、SR2截面部、SR3截面部、UA上游侧、VP视点、W截面直线、W1截面直线、W1a内周侧端部、W1b外周侧端部、W1d内周侧端部、W1e外周侧端部、W2截面直线、W2a内周侧端部、W2b外周侧端部、W2d内周侧端部、W2e外周侧端部、W3截面直线、W3a内周侧端部、W3b外周侧端部、W3d内周侧端部、W3e外周侧端部、WI内周侧直线、WI1内周侧直线、WI2内周侧直线、WI3内周侧直线、Φ角度、Φ1角度、Φ2角度、Φ3角度、θ角度、θ1角度、θ2角度、θ3角度。
Claims (18)
1.一种轴流风扇,其中,所述轴流风扇具备:
轮毂,所述轮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
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轮毂连接,并具有前缘部及后缘部,
所述叶片具有流动控制部,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对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
区域内缘部,所述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
区域外缘部,所述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
截面部,所述截面部在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所述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径向上的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所述径向上的成为所述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
在所述截面部中,
在将从作为连结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的直线的截面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所述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突出量的情况下,
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突出量变大,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最深部,所述最深部是在所述截面部中所述正压面侧最凹陷的部分,
所述最深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在所述径向上从内周侧趋向于成为所述叶片的外周缘的外周缘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将所述截面直线与所述区域内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一内周侧端部、将所述截面直线与所述区域外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一外周侧端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内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第一直线、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外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第二直线、将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的情况下,
所述角度θ形成为所述后缘部侧比所述前缘部侧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将所述截面直线与所述区域内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一内周侧端部、将所述截面直线与所述区域外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一外周侧端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内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第一直线、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外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第二直线、将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θ的情况下,
所述角度θ形成为所述后缘部侧比所述前缘部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部具有:
外周侧后缘部,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外周侧的后缘;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内周侧的后缘,并且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相比向所述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退侧突出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部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径向的内周侧相比,所述径向的外周侧相对于通过所述叶片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位于下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中腹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所述中腹部为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
7.一种轴流风扇,其中,所述轴流风扇具备:
轮毂,所述轮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
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轮毂连接,并具有前缘部及后缘部,
所述叶片具有流动控制部,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对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
区域内缘部,所述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
区域外缘部,所述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
截面部,所述截面部在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所述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径向上的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所述径向上的成为所述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
在所述截面部中,
在将从作为连结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的直线的截面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所述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突出量的情况下,
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突出量变大,
所述后缘部具有:
外周侧后缘部,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外周侧的后缘;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内周侧的后缘,并且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相比向所述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退侧突出地延伸,
所述叶片还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形成在中腹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突出部的形成区域重叠,对所述叶片的内周侧的所述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所述中腹部为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具有:
内周侧区域内缘部,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
内周侧区域外缘部,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
内周侧截面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在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所述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内周侧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所述径向上的所述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中,
在将从连结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的内周侧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所述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内周侧突出量的情况下,
所述内周侧截面部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内周侧突出量不变化的区域、或者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内周侧突出量变小的区域,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最深部,所述最深部是在所述截面部中所述正压面侧最凹陷的部分,
所述最深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在所述径向上从内周侧趋向于成为所述叶片的外周缘的外周缘部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具有内周侧最深部,所述内周侧最深部是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中所述正压面最凹陷的部分,
所述内周侧最深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在所述径向上从外周侧趋向于内周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将所述内周侧直线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二内周侧端部、将所述内周侧直线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二外周侧端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内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内周侧第一直线、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内周侧第二直线、将所述内周侧第一直线与所述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Φ的情况下,
所述角度Φ形成为所述后缘部侧比所述前缘部侧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部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径向的内周侧相比,所述径向的外周侧相对于通过所述叶片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位于下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所述中腹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
12.一种轴流风扇,其中,所述轴流风扇具备:
轮毂,所述轮毂被旋转驱动并形成旋转轴;以及
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轮毂连接,并具有前缘部及后缘部,
所述叶片具有流动控制部,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对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
区域内缘部,所述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
区域外缘部,所述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
截面部,所述截面部在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所述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径向上的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所述径向上的成为所述叶片的中间位置的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外周侧的位置,
在所述截面部中,
在将从作为连结所述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区域外缘部的直线的截面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所述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突出量的情况下,
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突出量变大,
所述后缘部具有:
外周侧后缘部,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外周侧的后缘;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形成所述叶片的内周侧的后缘,并且与所述外周侧后缘部相比向所述叶片的旋转方向的后退侧突出地延伸,
所述叶片还具有内周侧流动控制部,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形成在中腹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并且形成为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突出部的形成区域重叠,对所述叶片的内周侧的所述正压面上的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所述中腹部为所述前缘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具有:
内周侧区域内缘部,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形成内周侧的缘部;
内周侧区域外缘部,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形成外周侧的缘部;以及
内周侧截面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在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之间作为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截面而以所述正压面凹陷的方式弯曲,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形成为作为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内周侧假想区域中间线位于比所述径向上的所述假想叶片中间线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中,
在将从连结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的内周侧直线起到在法线方向上位于最远离的位置的所述正压面为止的距离定义为内周侧突出量的情况下,
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所述内周侧突出量变大,
所述流动控制部具有最深部,所述最深部是在所述截面部中所述正压面侧最凹陷的部分,
所述最深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在所述径向上从内周侧趋向于成为所述叶片的外周缘的外周缘部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内周侧流动控制部具有内周侧最深部,所述内周侧最深部是在所述内周侧截面部中所述正压面最凹陷的部分,
所述内周侧最深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而在所述径向上从外周侧趋向于内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将所述内周侧直线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内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二内周侧端部、将所述内周侧直线与所述内周侧区域外缘部的交点定义为第二外周侧端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内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内周侧第一直线、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二外周侧端部的直线定义为内周侧第二直线、将所述内周侧第一直线与所述内周侧第二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角度Φ的情况下,
所述角度Φ形成为所述后缘部侧比所述前缘部侧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后缘部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径向的内周侧相比,所述径向的外周侧相对于通过所述叶片的旋转而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位于下游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流动控制部形成在所述中腹部与所述后缘部之间。
17.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对所述轴流风扇赋予驱动力;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收容所述轴流风扇及所述驱动源。
1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送风装置;以及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冷凝器及蒸发器,
所述送风装置向所述冷凝器及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吹送空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44363 WO2021095122A1 (ja) | 2019-11-12 | 2019-11-12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41619A CN114641619A (zh) | 2022-06-17 |
CN114641619B true CN114641619B (zh) | 2024-10-29 |
Family
ID=75911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102072.8A Active CN114641619B (zh) | 2019-11-12 | 2019-11-12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060196B1 (zh) |
JP (1) | JP7292405B2 (zh) |
CN (1) | CN114641619B (zh) |
WO (1) | WO2021095122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43594U (zh) * | 1980-03-31 | 1981-10-29 | ||
CN110325745A (zh) * | 2017-02-28 | 2019-10-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螺旋桨式风扇、送风机以及空调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59919B2 (ja) * | 2005-07-21 | 2013-08-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軸流ファン |
JP5263198B2 (ja) | 2010-02-26 | 2013-08-1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羽根車と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2011236860A (ja) | 2010-05-13 | 2011-11-24 | Panasonic Corp | プロペラファンとそのプロペラ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WO2014024305A1 (ja) * | 2012-08-10 | 2014-02-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ロペラファン、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給湯用室外機 |
EP3217018B1 (en) * | 2014-11-04 | 2020-09-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ropeller fan, propeller fan device, and outdoor equipment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CN108350903B (zh) * | 2015-11-02 | 2019-1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轴流风扇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 |
JP6068720B2 (ja) * | 2016-07-29 | 2017-0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用プロペラファン、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
EP3667096B1 (en) * | 2017-08-09 | 2022-11-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ropeller fan, air blow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ng cycle device |
-
2019
- 2019-11-12 JP JP2021555659A patent/JP72924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12 CN CN201980102072.8A patent/CN114641619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12 EP EP19952815.9A patent/EP4060196B1/en active Active
- 2019-11-12 WO PCT/JP2019/044363 patent/WO2021095122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43594U (zh) * | 1980-03-31 | 1981-10-29 | ||
CN110325745A (zh) * | 2017-02-28 | 2019-10-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螺旋桨式风扇、送风机以及空调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60196B1 (en) | 2025-02-26 |
JPWO2021095122A1 (zh) | 2021-05-20 |
WO2021095122A1 (ja) | 2021-05-20 |
CN114641619A (zh) | 2022-06-17 |
EP4060196A1 (en) | 2022-09-21 |
JP7292405B2 (ja) | 2023-06-16 |
EP4060196A4 (en) | 2022-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6009047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7062139B2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4641619B (zh)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
WO2020261379A1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258136B2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258225B2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WO2021234859A1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671033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4089808A1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WO2018216164A1 (ja) |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WO2022130519A1 (ja) | 送風機、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7387012B2 (ja) | 軸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7275312B2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36082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7483171B1 (ja) |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1255882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WO2024247249A1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470630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4209504A1 (ja) | 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6507809A (zh)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
WO2024009490A1 (ja) |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5017889A1 (ja) | 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