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9118A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99118A CN114599118A CN202210207500.7A CN202210207500A CN114599118A CN 114599118 A CN114599118 A CN 114599118A CN 202210207500 A CN202210207500 A CN 202210207500A CN 114599118 A CN114599118 A CN 1145991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communication
- unit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3146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37918 transfusion-transmitted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9 length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08 change requ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794 confocal Rama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500 cytoreductive surg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50096310 SIB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8910 keratinopathic ichthy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29889 Me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54 hybrid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85 persist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92 self-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构成为能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设定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收发的信号的无线格式。无线格式根据例如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在内的使用方式,按每一个通信终端装置来设定。基站装置可以构成为能根据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环境变化及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位置在内的变化信息,变更针对通信终端装置的无线格式。基站装置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收发的信号包含例如OFDM方式中的信号的码元长度、及循环前缀的长度中的至少一方不同的多个无线格式。
Description
本发明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5/080097,国际申请日为2015年10月26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580059270.2,名称为“通信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终端装置等通信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团体即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中,研究了在无线区间方面被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在包含核心网络以及无线接入网(以下也统称为网络)的系统整体结构方面被称为系统架构演进(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的通信方式(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12)。该通信方式也被称为3.9G(3.9代)系统。
作为LTE的接入方式,下行链路方向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上行链路方向使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另外,与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不同,LTE不包含线路交换,仅为分组通信方式。
使用图1说明非专利文献1(第5章)所记载的3GPP中与LTE系统的帧结构有关的决定事项。图1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系统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中,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为10ms。无线帧被分割为10个大小相等的子帧(Subframe)。子帧被分割为两个大小相等的时隙(slot)。每个无线帧的第一个和第六个子帧包含下行链路同步信号(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信号具有第一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S-SS)。
非专利文献1(第5章)中记载了3GPP中与LTE系统的信道结构有关的决定事项。假设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封闭用户组)小区中也使用与non-CSG小区相同的信道结构。
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是从基站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基站”)到移动终端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移动终端”)等通信终端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BCH传输块(transport block)被映射到40ms间隔中的四个子帧。不存在40ms定时的清楚的信令。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CFICH从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用于PDCCHs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元的数量。PCFICH按每个子帧进行发送。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DCCH对作为后述的传输信道之一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的资源分配(allocation)信息、作为后述的传输信道之一的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的资源分配(allocation)信息、以及与DL-SCH有关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信息进行通知。PDCCH传送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PDCCH传送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即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不予确认)。PDCCH也称为L1/L2控制信号。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DSCH中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以及作为传输信道的PCH。
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PM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MCH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的多播信道(Multicast Channel:MCH)。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UCCH传送针对下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responsesignal)即ACK/Nack。PUCCH传送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报告。CQI是表示接收到的数据的品质、或者通信线路品质的品质信息。PUCCH还传送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USCH映射有作为传输信道之一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
物理H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是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下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HICH传送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响应信号即Ack/Nack。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是从通信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发送用信道。PRACH传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random access preamble)。
下行链路参照信号(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是LTE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已知的码元。定义有以下5种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s:CRS)、MBSFN参照信号(MBSFN reference signals)、UE固有参照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即数据解调用参照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定位参照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PRS)、信道信息参照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CSI-RS)。作为通信终端的物理层的测定,存在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测定。
对非专利文献1(第5章)所记载的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进行说明。下行链路传输信道中,广播信道(Broadcast channel:BCH)被广播到其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BCH被映射到物理广播信道(PBCH)。
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应用利用HARQ(HybridARQ)进行的重发控制。DL-SCH能向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DL-SCH对动态或准静态(Semi-static)的资源分配进行支持。准静态的资源分配也被称为持久调度(Persistent Scheduling)。DL-SCH为了降低通信终端的功耗,支持通信终端的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DL-SCH被映射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寻呼信道(Paging Channel:PCH)为了能降低通信终端的功耗,支持通信终端的DRX。PCH被要求对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PCH被映射到能动态利用于话务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那样的物理资源。
多播信道(Multicast Channel:MCH)用于向基站(小区)的整个覆盖范围进行广播。MCH支持多小区发送中的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服务(MTCH和MCCH)的SFN合成。MCH支持准静态的资源分配。MCH被映射到PMCH。
将利用HARQ(Hybrid ARQ)进行的重发控制应用于上行链路传输信道中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UL-SCH支持动态或准静态(Semi-static)的资源分配。UL-SCH被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
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被控制信息所限制。RACH存在冲突的风险。RACH被映射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下面对HARQ进行说明。HARQ是通过组合自动重发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和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来提高传输线路的通信品质的技术。HARQ具有的优点是,即使对于通信品质发生变化的传输线路,也能利用重发使纠错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进行重发时,通过将首发的接收结果和重发的接收结果进行合成,也能进一步提高品质。
说明重发方法的一个示例。在接收侧不能对接收数据正确地进行解码时,换言之,在发生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错误时(CRC=NG),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Nack。”接收到“Nack”的发送侧重发数据。在接收侧能够对接收数据正确地进行解码时,换言之,在未产生CRC错误时(CRC=OK),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Ack”。接收到“Ack”的发送侧发送下一个数据。
对非专利文献1(第6章)所记载的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进行说明。广播控制信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是用于广播系统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作为逻辑信道的B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广播信道(BCH)、或者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寻呼控制信道(Paging Control Channel:PCCH)是用于发送寻呼信息(PagingInformation)以及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的变更的下行链路信道。PCCH用于网络不知道通信终端的小区位置的情况。作为逻辑信道的P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寻呼信道(PCH)。
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是用于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发送控制信息的信道。CCCH用于通信终端与网络之间不具有RRC连接(connection)的情况。在下行链路方向,C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在上行链路方向,C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
多播控制信道(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MCCH)是用于单点到多点的发送的下行链路信道。MCCH用于从网络向通信终端发送一个或若干个MTCH用的MBMS控制信息。MCCH仅用于正在接收MBMS的通信终端。MCCH被映射到作为传输信道的多播信道(MCH)。
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是用于以点对点方式发送通信终端与网络间的专用控制信息的信道。DCCH用于通信终端为RRC连接(connection)的情况。DCCH在上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在下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专用话务信道(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DTCH)是用于发送用户信息且与单独的通信终端进行点对点通信的信道。DTCH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都存在。DTCH在上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在下行链路中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多播话务信道(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MTCH)是用于从网络向通信终端发送话务数据的下行链路信道。MTCH是仅用于正在接收MBMS的通信终端的信道。MTCH被映射到多播信道(MCH)。
CGI为小区全球标识(Cell Global Identification)。ECGI为E-UTRAN小区全球标识(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在LTE、后述的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长期演进)以及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中,导入了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小区。
CSG(Closed Subscriber Group)小区是由操作人员特定为有使用权的加入者的小区(以下有时会称为“特定加入者用小区”)。特定的加入者被许可接入PLMN(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将允许特定的加入者接入的一个以上的小区称为“CSG小区(CSG cell(s))”。但是,PLMN存在接入限制。
CSG小区是对固有的CSG标识(CSG identity:CSG ID)进行广播,并利用CSG指示(CSG Indication)对真(TRUE)进行广播的PLMN的一部分。预先进行了使用登录并被许可的加入者组的成员利用接入许可信息中的CSG_ID来接入CSG小区。
CSG_ID由CSG小区或小区来广播。LTE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存在多个CSG_ID。并且,为了使与CSG关联的成员的接入较为容易,由通信终端(UE)来使用CSG_ID。
通信终端的位置追踪以由一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区域为单位来进行。位置追踪是为了即使在待机状态下也能追踪通信终端的位置,与通信终端通话,换言之,是为了能呼叫通信终端而进行的。该通信终端的位置追踪用的区域称为跟踪区域。
在3GPP中,研究了被称为Home-NodeB(Home-NB;HNB)、Home-eNodeB(Home-eNB;HeNB)的基站。UTRAN中的HNB、以及E-UTRAN中的HeNB例如是面向家庭、法人、商业用的接入服务的基站。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对HeNB以及HNB进行接入的3种不同的模式。具体而言,公开了开放接入模式(Open access mode)、封闭接入模式(Closed access mode)以及混合接入模式(Hybrid access mode)。
各个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开放接入模式中,将HeNB以及HNB作为通常的操作人员的常规小区进行操作。在封闭接入模式中,将HeNB及HNB作为CSG小区进行操作。该CSG小区是仅CSG成员能够接入的CSG小区。在混合接入模式中,将HeNB及HNB作为非CSG成员也同时被允许接入的CSG小区进行操作。换言之,混合接入模式的小区(也称为混合小区)是支持开放接入模式和封闭接入模式双方的小区。
3GPP中,存在所有的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中、为了由CSG小区使用而通过网络预约的PCI范围(参照非专利文献1的10.5.1.1章)。有时将分割PCI范围的情况称为PCI拆分。与PCI拆分有关的信息(也称为PCI拆分信息)通过系统信息从基站向其覆盖范围下的通信终端进行广播。被基站覆盖意味着将该基站作为服务小区。
非专利文献4公开了使用PCI拆分的通信终端的基本动作。不具有PCI拆分信息的通信终端需要使用全部PCI、例如使用所有504码来进行小区搜索。与此相对,具有PCI拆分信息的通信终端能利用该PCI拆分信息来进行小区搜索。
此外,3GPP中,作为版本10,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的标准制订正不断进展(参照非专利文献5、非专利文献6)。LTE-A以LTE的无线区间通信方式为基础,通过向其增加一些新技术来构成。
在LTE-A系统中,为了支持高达100MHz的更宽的带宽(transmission bandwidths:传输带宽),研究了对两个以上的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进行汇集(也称为“聚合(aggregation)”)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
在构成CA的情况下,UE具有与网络(Network:NW)唯一的RRC连接(RRCconnection)。在RRC连接中,一个服务小区提供NAS移动信息和安全性输入。该小区称为主服务小区(Primary Cell:PCell)。在下行链路中,与PCell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DLPCC)。在上行链路中,与PCell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ULPCC)。
根据UE的能力(能力(capability))来构成辅服务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以用于形成PCell和服务小区的组。在下行链路中,与SCell对应的载波是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DLSCC)。在上行链路中,与SCell对应的载波是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ULSCC)。
针对一个UE,构成一个PCell、及由一个以上的SCell构成的服务小区的组。
此外,作为LTE-A的新技术,具有支持更宽频带的技术(Wider bandwidthextension:带宽扩展)、以及多地点协调收发(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CoMP)技术等。关于为了在3GPP中实现LTE-A而研究的CoMP,在非专利文献7中有所记载。
移动网络的话务量有增加趋势,通信速度也不断向高速化发展。若正式开始运用LTE及LTE-A,则可以预见到通信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话务量将继续增加。
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终端的普及导致利用蜂窝类无线通信进行的话务量爆发式增大,从而担心世界上无线资源的不足。
针对话务量增加的问题,3GPP中,版本12的技术标准的制订正不断推进。版本12的技术标准中,为了应对将来庞大的话务量,研究使用小蜂窝eNB。例如,研究通过设置多个小蜂窝eNB,并构成多个小蜂窝小区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实现通信容量的增大的技术等。
其中,作为在宏蜂窝小区与小蜂窝小区重叠的情况下、通信终端与宏蜂窝小区和小蜂窝小区双方相连接的技术,探讨了双连线(dual connectivity)(参照非专利文献11)。非专利文献11中,作为在宏蜂窝小区与小蜂窝小区重叠的情况下、通信终端与宏蜂窝小区和小蜂窝小区双方相连接的技术,公开了双连线(dual connectivity)。
并且,针对越来越精细化的移动体通信,研究了以2020年以后开始服务为目标的第5代(以下有时称为“5G”)无线接入系统。例如,在欧洲,称为METIS的团体汇总了5G的要求事项(参照非专利文献12)。
5G无线接入系统中,列举了如下要件:系统容量为LTE系统的1000倍、数据传输速度为LTE系统的100倍、数据处理延迟为LTE系统的十分之一(1/10)、通信终端的同时连接数为LTE系统的100倍,并实现更低的功耗以及装置的低成本化。
为了满足上述要件,研究在宽频带下使用频率来增加数据的传输容量,以及采用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来提高数据的传输容量从而能实现空间复用的天线赋形技术等。此外,为了确保宽频带的频率,作为无线接入所使用的频率,研究使用3~30GHz的微波(SuperHigh Frequency(超高频):SHF)频带这样的高频。
在使用了高频的情况下,波长变短,因此电波的衰减量增大,与之前的通信系统相比,具有电波的传输距离变短的问题。并且,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变大,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有时会对通信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此外,各种通信终端被容纳在5G无线接入系统中,从而作为无线接入方式,从4K数字电视等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通信终端到传感器等仅支持超低速数据传输的通信终端都需要以同一系统进行处理。
因此,现有的LTE的通信方式中,由于难以满足5G的要求事项,从而需要研究新的方式来作为5G的无线接入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 V11.7.0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304 V11.2.0
非专利文献3:3GPP S1-083461
非专利文献4:3GPP R2-082899
非专利文献5:3GPP TR36.814 V9.0.0
非专利文献6:3GPP TR36.912 V10.0.0
非专利文献7:3GPP TR36.819 V11.1.0
非专利文献8:3GPP TS36.141 V11.1.0
非专利文献9:3GPP R1-134496
非专利文献10:3GPP R1-132236
非专利文献11:3GPP TR36.842 V0.2.0
非专利文献12:“Scenarios,requirements and KPIs for 5G mobile andwireless system(5G移动与无线系统的方案、要求及KPI)”[在线]、平成25(2013)年4月30日、ICT-317669-METIS/D1.1、[平成26年10月20日检索]、网络<https://www.metis2020.com/documents/deliverables/>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想要以LTE所使用的无线接入方式来实现上述5G无线接入系统的要求条件的情况下,具有无法满足的项目。
例如,在使用高频的情况下,在LTE规格的OFDM子载波间隔即15kHz下,高速移动时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变大,通信性能劣化。此外,在对宽频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OFDM调制解调用的高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大小变大,在电路规模及软件处理量等安装方面产生问题。此处,FFT大小是指进行FFT时所使用的时间区域的样本数据数。
此外,LTE的规格中,以子帧(1ms)单位来处理数据,因此为了满足LTE的十分之一(1/10)的低延迟的要求事项,需要缩小无线帧。
因此,在不对现有的LTE的无线接入方式进行任何改进的情况下,无法应用于5G的无线接入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比较高速且比较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并能容纳各种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及构成能与所述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小区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构成为能按每个所述通信终端装置设定与所述通信终端装置之间收发的信号的无线格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构成为包括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及构成能与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小区的基站装置。基站装置构成为能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设定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收发的信号的无线格式。无线格式例如根据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在内的使用方式,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来设定。因此,能以比较高速且比较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并且能获得能容纳各种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会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系统所使用的无线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3GPP中所探讨的LTE方式的通信系统20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通信终端即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即图2所示的基站203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MME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信终端(UE)进行的从小区搜索到待机动作为止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混合存在有宏蜂窝eNB和小蜂窝eNB时的小区结构的概念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信号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时间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时间单位及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时间单位及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使用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通信终端的直达波及反射波所产生的延迟离散的光速传输距离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插入了训练序列(training sequences)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插入了训练序列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二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小区#1及小区#2的无线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小区#1及小区#2的无线格式的参数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小区#1~小区#3的无线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2是表示小区#1~小区#3的无线格式的参数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是表示独立的不同基站的小区相邻的系统的图。
图24是表示一个基站对多个小区进行集中管理的系统的图。
图25是表示宏蜂窝小区与小蜂窝小区重叠的系统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的图。
图27是表示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的插入比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8是表示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的插入间隔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9是表示OFDM码元长度不同时的CR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1是表示UE#1及UE#2的TTI的周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2是表示混合存在不同TTI时的HARQ周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3是表示TTI内的对OFDM码元的数据分配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4是表示同步信号(SS)及数据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5是表示频带中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6是表示频带中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37是表示与同步信号检测处理有关的通信终端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38是表示频率方向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41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
图42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
图43是表示使用前传(fronthaul)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
图44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
图45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
图46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
图47是表示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的结构的框图。
图48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
图49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
图50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
图51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
图52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
图53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
图54是表示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是表示3GPP中所探讨的LTE方式的通信系统20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对图2进行说明。将无线接入网称为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201。通信终端装置即移动终端装置(以下称为“移动终端(User Equipment:UE)”)202能与基站装置(以下称为“基站(E-UTRAN NodeB:eNB)”)203进行无线通信,并利用无线通信进行信号的收发。
此处,“通信终端装置”不仅包括可移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装置等移动终端装置,也包含传感器等不移动的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会将“通信终端装置”简称为“通信终端”。
若对于移动终端202的控制协议、例如RRC(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无线电资源管理)和用户层面、例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分集协议)、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电链路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在基站203终止,则E-UTRAN由一个或多个基站203构成。
移动终端202与基站203之间的控制协议RRC进行广播(Broadcast)、寻呼(paging)、RRC连接管理(RRC connection management)等。RRC中的基站203与移动终端202的状态有RRC_IDLE和RRC_CONNECTED。
在RRC_IDLE中进行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选择、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的广播、寻呼(paging)、小区重选(cell re-selection)、移动等。RRC_CONNECTED下,移动终端具有RRC连接(connection),能与网络进行数据的收发。此外,在RRC_CONNECTED中,进行切换(Handover:HO)、相邻小区(Neighbourcell)的测定(measurement)等。
基站203被分类成eNB207和Home-eNB206。通信系统200具备包含有多个eNB207的eNB组203-1、以及包含有多个Home-eNB206的Home-eNB组203-2。将由作为核心网络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和作为无线接入网的E-UTRAN201构成的系统称为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有时将作为核心网络的EPC和作为无线接入网的E-UTRAN201统称为“网络”。
eNB207通过S1接口与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或者包含MME和S-GW的MME/S-GW部(以下有时称为“MME部”)204相连,在eNB207与MME部204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可以使一个eNB207与多个MME部204相连接。eNB207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接,在eNB207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
Home-eNB206通过S1接口与MME部204相连接,在Home-eNB206和MME部204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一个MME部204与多个Home-eNB206相连接。或者,Home-eNB206经由HeNBGW(Home-eNB GateWay:Home-eNB网关)205与MME部204相连接。Home-eNB206和HeNBGW205通过S1接口相连接,HeNBGW205和MME部204经由S1接口相连接。
一个或多个Home-eNB206与一个HeNBGW205相连接,通过S1接口进行信息的通信。HeNBGW205与一个或多个MME部204相连接,通过S1接口进行信息的通信。
MME部204和HeNBGW205为上位装置,具体而言是上位节点,控制作为基站的eNB207及Home-eNB206与移动终端(UE)202之间的连接。MME部204构成作为核心网络的EPC。基站203和HeNBGW205构成E-UTRAN201。
并且,在3GPP中对以下所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支持Home-eNB206之间的X2接口。即,Home-eNB206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接,在Home-eNB206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从MME部204来看,HeNBGW205可视为Home-eNB206。从Home-eNB206来看,HeNBGW205可视为MME部204。
无论是Home-eNB206经由HeNBGW205与MME部204相连接的情况、还是直接与MME部204相连接的情况,Home-eNB206与MME部204之间的接口均同样为S1接口。
基站203可以构成一个小区,也可以构成多个小区。各小区具有预定的范围作为能与移动终端202进行通信的范围即覆盖范围,在覆盖范围内与移动终端202进行无线通信。在一个基站203构成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各个小区构成为能与移动终端202进行通信。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终端即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结构的框图。对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202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首先,来自协议处理部301的控制数据、以及来自应用部302的用户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303。发送数据缓冲部303中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304,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实施编码处理而直接从发送数据缓冲部303输出至调制部305的数据。由编码器部304实施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在调制部305中进行调制处理。调制后的数据被转换为基带信号,然后输出至频率转换部306,被转换为无线发送频率。之后,从天线307向基站203发送发送信号。
此外,如下所示那样执行移动终端202的接收处理。由天线307接收来自基站203的无线信号。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306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为基带信号,在解调部308中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被传送至解码器部309,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解码后的数据中的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301,用户数据被传送到应用部302。移动终端202的一系列处理由控制部310来控制。因此,虽然在图3中进行了省略,但控制部310与各部301~309相连接。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即图2所示的基站203的结构的框图。对图4所示的基站203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EPC通信部401进行基站203与EPC(MME部204等)、HeNBGW205等之间的数据收发。其它基站通信部402进行与其它基站之间的数据收发。EPC通信部401及其它基站通信部402分别与协议处理部403进行信息的交换。来自协议处理部403的控制数据、还有来自EPC通信部401以及其它基站通信部402的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被保存到发送数据缓冲部404。
发送数据缓冲部404中保存的数据被传送给编码器部405,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实施编码处理而直接从发送数据缓冲部404输出至调制部406的数据。编码后的数据在调制部406中进行调制处理。调制后的数据被转换为基带信号,然后输出至频率转换部407,被转换为无线发送频率。之后,利用天线408对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202发送发送信号。
此外,如下所示那样执行基站203的接收处理。通过天线408来接收来自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202的无线信号。接收信号通过频率转换部407从无线接收频率转换为基带信号,在解调部409中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被传送至解码器部410,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解码后的数据中的控制数据被传送到协议处理部403或者EPC通信部401、其它基站通信部402,用户数据被传送到EPC通信部401和其它基站通信部402。基站203的一系列处理由控制部411来控制。因此,虽然在图4中进行了省略,但控制部411与各部401~410相连接。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MME的结构的框图。图5中示出上述图2所示的MME部204所包含的MME204a的结构。PDNGW通信部501进行MME204a和PDNGW之间的数据收发。基站通信部502进行MME204a与基站203之间的经由S1接口的数据收发。在从PDNGW接收到的数据是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从PDNGW通信部501经由用户层面通信部503被传送到基站通信部502,并被发送至一个或多个基站203。在从基站203接收到的数据是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从基站通信部502经由用户层面通信部503被传送到PDNGW通信部501,并被发送至PDNGW。
在从PDNGW接收到的数据是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从PDNGW通信部501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在从基站203接收到的数据是控制数据的情况下,控制数据从基站通信部502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
HeNBGW通信部504设置在存在HeNBGW205的情况下,根据信息种类来进行MME204a与HeNBGW205之间的经由接口(IF)的数据收发。从HeNBGW通信部504接收到的控制数据从HeNBGW通信部504被传送到控制层面控制部505。控制层面控制部505的处理结果经由PDNGW通信部501被发送到PDNGW。此外,利用控制层面控制部505处理后的结果经由基站通信部502并通过S1接口被发送到一个或多个基站203,并经由HeNBGW通信部504被发送到一个或多个HeNBGW205。
控制层面控制部505中包含NAS安全部505-1、SAE承载控制部505-2、空闲状态(Idle State)移动管理部505-3等,对控制层面进行所有处理。NAS安全部505-1负责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阶层)消息的安全等。SAE承载控制部505-2进行SAE(SystemArchitecture Evolution)的承载的管理等。空闲状态移动管理部505-3进行待机状态(也称为空闲状态(Idle State);LTE-IDLE状态、或简称为空闲)的移动管理、待机状态时的寻呼信号的生成及控制、覆盖范围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202的跟踪区域的追加、删除、更新、检索、跟踪区域列表管理等。
MME204a对一个或多个基站203进行寻呼信号的分配。MME204a进行待机状态(IdleState)的移动控制(Mobility control)。MME204a在移动终端处于待机状态时及活动状态(Active State)时进行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列表的管理。MME204a通过向属于UE所登录(registered:注册)的追踪区域(跟踪区域:Tracking Area)的小区发送寻呼消息,从而开始进行寻呼协议。与MME204a相连的Home-eNB206的CSG的管理、CSG_ID的管理、以及白名单管理可以由空闲状态移动管理部505-3来进行。
接着,示出了通信系统中小区搜索方法的一个示例。图6是表示LTE方式的通信系统中通信终端(UE)进行的从小区搜索到待机动作为止的概要的流程图。移动终端若开始小区搜索,则在步骤ST601中利用从周边的基站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来取得时隙定时、帧定时的同步。
将P-SS和S-SS统称为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同步信号(SS)中分配有与分配给每个小区的PCI一一对应的同步码。考虑将PCI的数量设为504个。利用该504个PCI来取得同步,并对取得同步的小区的PCI进行检测(特定)。
接着,在步骤ST602中,对取得同步的小区检测从基站发送给每个小区的参照信号(参考信号:RS)即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并对RS的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进行测定。参照信号(RS)使用与PCI一一对应的编码。能利用该编码取得相关性从而与其它小区分离。通过根据步骤ST601中特定的PCI导出该小区的RS用编码,从而能检测RS,测定RS的接收功率。
接着在步骤ST603中,从到步骤ST602为止检测到的一个以上的小区中选择RS的接收品质最好的小区、例如RS的接收功率最高的小区即最佳小区。
接着在步骤ST604中,接收最佳小区的PBCH,获得广播信息即BCCH。PBCH上的BCCH中映射有包含小区结构信息的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因此,通过接收PBCH并获得BCCH,从而能获得MIB。作为MIB的信息,例如有下行链路系统带宽(downlinksystem bandwidth;简称:dl-bandwidth)、发送天线数、系统帧数(System Frame Number:SFN)等。也将下行链路系统带宽称为发送带宽设定(transmission bandwidthconfiguration)。
接着在步骤ST605中,在MIB的小区结构信息的基础上接收该小区的DL-SCH,并获取广播信息BCCH中的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1。SIB1中包含与接入该小区有关的信息、与小区选择有关的信息、其它SIB(SIBk;k≥2的整数)的调度信息。此外,SIB1中包含跟踪区域码(Tracking Area Code:TAC)。
接着在步骤ST606中,通信终端将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SIB1的TAC与通信终端已经保存的跟踪区域列表内的跟踪区域标识(Tracking Area Identity:TAI)的TAC部分进行比较。跟踪区域列表也被称为TAI列表(TAI list)。TAI是用于识别跟踪区域的识别信息,由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国家码)、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网络码)、以及TAC(Tracking Area Code)构成。MCC是国家码。MNC是网络码。TAC为跟踪区域的码编号。
在步骤S606中比较得到的结果是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TAC与跟踪区域列表内所包含的TAC相同的情况下,通信终端在该小区进入待机动作。若比较结果为步骤ST605中接收到的TAC未包含在跟踪区域列表内,则通信终端通过该小区向包含有MME等的核心网络(Core Network,EPC)请求变更跟踪区域,以进行TAU(Tracking Area Update:跟踪区域更新)。
构成核心网络的装置(以下有时称为“核心网络侧装置”)基于TAU请求信号和从通信终端发送来的该通信终端的识别编号(UE-ID等),进行跟踪区域列表的更新。核心网络侧装置将更新后的跟踪区域列表发送给通信终端。通信终端基于接收到的跟踪区域列表来重写(更新)通信终端所保有的TAC列表。此后,通信终端在该小区进入待机动作。
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终端的普及导致利用蜂窝类无线通信进行的话务量爆发式增长,使人担心世界上无线资源的不足。与此对应,为了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探讨使小区小型化,进行空间分离。
在现有的小区结构中,由eNB构成的小区具有较广范围的覆盖范围。以往,以利用由多个eNB构成的多个小区的较广范围的覆盖范围来覆盖某个区域的方式构成小区。
在使小区小型化的情况下,与由现有的eNB构成的小区的覆盖范围相比,由eNB构成的小区具有范围较狭窄的覆盖范围。因而,与现有技术相同,为了覆盖某个区域,相比现有的eNB,需要大量的小区小型化后的eNB。
以下的说明中,将由现有的eNB构成的小区那样的覆盖范围较大的小区称为“宏蜂窝小区”,将构成宏蜂窝小区的eNB称为“宏蜂窝eNB”。此外,将经小区小型化后的小区那样的覆盖范围较小的小区称为“小蜂窝小区”,将构成小蜂窝小区的eNB称为“小蜂窝eNB”。
宏蜂窝eNB例如可以是非专利文献8所记载的“广域基站(Wide Area BaseStation)”。
小蜂窝eNB例如可以是低功率节点、局部区域节点、及热点等。小蜂窝eNB可以是构成微微蜂窝小区的微微eNB、构成毫微微蜂窝小区的毫微微eNB、HeNB、RRH(Remote RadioHead:远程无线头)、RRU(Remote Radio Unit:远程射频单元)、RRE(Remote RadioEquipment:远程无线电设备)或RN(Relay Node:中继节点)。小蜂窝eNB可以是非专利文献8所记载的“局域基站(Local Area Base Station)”或“家庭基站(Home Base Station)”。
图7是表示混合存在有宏蜂窝eNB和小蜂窝eNB时的小区结构的概念的图。由宏蜂窝eNB构成的宏蜂窝小区具有范围比较广的覆盖范围701。由小蜂窝eNB构成的小蜂窝小区具有与宏蜂窝eNB(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相比范围较狭窄的覆盖范围702。
在混合存在多个eNB的情况下,由某个eNB构成的小区的覆盖范围有可能会包含在由其他eNB构成的小区的覆盖范围内。图7所示的小区的结构中,如参照标号“704”或“705”所示那样,由小蜂窝eNB构成的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有时包含在由宏蜂窝eNB构成的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内。
如参照标号“705”所示那样,也存在多个、例如2个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包含在一个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内的情况。移动终端(UE)703例如包含在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内,经由小蜂窝小区进行通信。
在图7所示的小区的结构中,如参照标号“706”所示那样,存在下述情况,即:由宏蜂窝eNB构成的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和由小蜂窝eNB构成的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进行复杂的重复。
此外,如参照标号“707”所示那样,还存在下述情况,即:由宏蜂窝eNB构成的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和由小蜂窝eNB构成的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不重复。
并且,如参照标号“708”所示那样,还会出现下述情况,即:由多个小蜂窝eNB构成的多个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2构成在由一个宏蜂窝eNB构成的一个宏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701内。
此外,作为以在2018~2020年实现商用化为目标的第5代的无线接入方式,如非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那样,考虑容纳各种通信终端的方式。
例如,ICT-317769-METIS/D6.11(9.2章)及非专利文献12(8章)所记载的DenseUrban的方案(TC2)中,对于每个通信终端,需要使下行链路为300Mbps、上行链路为60Mbps,将通信终端数考虑在内的单位面积的通信容量需要为700Gbps/km2,在室内使用时的移动速度需要为约0km/h、在室外移动的情况下使用时的移动速度需要为3-50km/h,在浏览网页(web browsing)时每个网页(web page)的允许延迟时间需要为0.5秒(s),启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时的允许延迟时间需要为2~5ms。
此外,非专利文献12(14章)所记载的高速移动终端的方案(TC8)中,对于每个通信终端,下行链路需要为100Mbps、上行链路需要为20Mbps,将通信终端数考虑在内的单位面积的通信容量需要为60Gbps/km2、移动速度需要为350km/h,允许延迟时间需要为10ms。
由此,要件根据使用方式不同而不同,因此为了提高频率利用效率,需要对于各个通信方式而言最佳的无线格式。然而,在现行的LTE/LTE-A无线格式中,同时发送的OFDM子载波间隔是固定的,具有根据使用方式不同而使频率利用效率发生恶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基站在重新开始与通信终端进行通信时,接收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的通知,设定与该移动速度相对应的OFDM子载波间隔。通过利用该技术,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此处所说的基站可以是3GPP的eNB(evolved NodeB:演进基站),也可以是双连线时的MeNB(Master eNB:主基站)或SeNB(Secondary eNB:辅基站)。此外,也可以是被称为无线中继装置(Relay Node:RN)、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RRH)、集中器(concentrator)的装置。此外,也可以是载波聚合时的组件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CC)。
在移动体特有的多普勒定相中,已知根据移动速度产生载波偏移。将移动体的移动速度设为v,载波频率设为f,光速设为c,载波偏移由下式“v×f/c”表示。即,越是高速移动,载波偏移越大。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信号的另一个示例的图。图8中,作为一个示例,示出了OFDM子载波间隔为K1(Hz)时的信号。图9中,为了进行比较,示出了OFDM子载波间隔为K1的2倍即K2(Hz)时的信号。图8及图9中,对训练序列信号绘制阴影。
图8(a)及图9(a)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此外,图8(b)及图9(b)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功率P。在图8及图9任一个的情况下,均发送相同能量、即在图上成为相同面积的训练序列信号,例如参照信号(Reference Signal),用于同步检波。此时,在OFDM子载波间隔为K1(Hz)的情况下,训练序号信号间隔成为J1,但在OFDM子载波间隔为K1的2倍即K2(Hz)的情况下,训练序号信号间隔成为J1的二分之一(J1/2)即J2。
因此,可知OFDM子载波间隔越大,训练序列信号间隔越短,越容易检测载波偏移的时间变动,因此对于高速移动具有耐性,也就是说,即使高速移动,接收侧也能进行解调。
利用该性质,对于在室内等进行低速移动的通信终端,缩小OFDM子载波间隔,对于在新干线等中进行高速移动的通信终端,增大OFDM子载波间隔。
此外,当是传感器那样的125字节(byte)/5分左右(参照ICT-317669-METIS/D6.14.11章)的通信终端时,若缩小OFDM子载波间隔,则能缩小通信终端的发送放大器的频带,能力图实现低功耗化。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混合存在各种OFDM子载波间隔的信号。图10是表示时间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0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在时刻t9~时刻t14的范围中,OFDM子载波间隔为K1(Hz),在剩余的时刻范围中,OFDM子载波间隔为K1的两倍即K2(Hz)。
通过如图10所示那样在时间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从而在时间上能以单一的FFT大小实现OFDM信号的调制及解调。由此,能降低通信终端及基站的硬件的规模或处理量。
图11是表示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1(a)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此外,图11(b)及图11(c)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功率P。在频率f3~频率f6的范围中,OFDM子载波间隔为K1(Hz),在剩余的频率范围中,OFDM子载波间隔为K1的两倍即K2(Hz)。
通过如图11所示那样在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从而针对每个频率,OFDM信号的调制及解调能成为相同的处理。此时,若混合存在的OFDM子载波间隔彼此为n倍或n分之一(1/n)倍,则能以相同的高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或高速傅里叶变换(FFT)对配置于分离的频率的OFDM子载波进行处理。由此,能降低硬件的规模或处理量。
此外,能在不分配f3+f4、f5+f6的功率的情况下,进行将图11的虚线部分也包含在内的IFFT,并进行发送。同样,作为接收处理,能进行将图11的虚线部分也包含在内的FFT,丢弃f3+f4、f5+f6的数据。
此外,在相邻的、不同的OFDM子载波间隔的边界处,对于发生码元间干扰的频率,不进行数据的分配的方法是有效的。f1+f2的信号与f3的信号发生干扰。也就是说,在以图11的箭头示出的f3的波峰部位,f1+f2的信号的功率没有变为0,对于f3而言成为干扰功率P1。因此,不使用f3或不使用f1+f2也是有效的。为了减少无法使用的频率,更优选不使用OFDM子载波间隔较小的f3。
此外,即使在相邻的、不同的OFDM子载波间隔的边界处发生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发送与不相邻时相同的数据来简化处理也是有效的。在f3的信号功率比干扰功率要大时,或者接收侧搭载有干扰去除功能时是有效的。
图12是表示时间单位及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2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图12示出了对于每个通信终端在时间单位及频率单位的配置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的示例。
资源块(以下有时称为“RB”)11、23的OFDM子载波间隔是K1的两倍即K2(Hz),将“6子载波×14OFDM码元”设为一个资源块。其他的OFDM子载波间隔为K1(Hz),将“12子载波×7OFDM码元”设为一个资源块。图12所示的示例中,混合存在两种资源块,但也可以混合存在3种以上的资源块。
此处,“资源块”不包含多个通信终端的信息,是通信终端用于进行通信的最小单位。因此,资源块为包含用于在接收侧进行传输路径推定的训练序列的信号的数据的最小单位。此外,资源块也可以是用于传输纠错编码数据的最小单位。此外,资源块也可以是根据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合格与否来进行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Hybrid ARQ)等的送达确认的最小单位。
图13是表示时间单位及频率单位中混合存在OFDM子载波间隔不同的信号时的信号的另一个示例的图。图13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图12示出了各资源块的频率宽度K1、K2的合计及OFDM码元长度(SL)的合计分别成为相同的示例,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将与每一个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对应的部分定义为资源块。
作为每一个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量的示例,举出125字节作为上述传感器发送的数据的一块。作为与其对应的资源块的示例,举出例如4子载波×14OFDM码元、1子载波×7OFDM码元等。
对于按上述那样定义的每个资源块,针对移动终端等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的变化适当分配OFDM子载波间隔,从而能灵活地对应时间及频率,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内容,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终端等通信终端中,利用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本装置的移动速度,基站中利用通过RRC等从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测定结果来决定OFDM子载波间隔。可以从移动终端等通信终端仅将GPS等的位置信息通知给基站,在基站中根据与前一次位置信息的差分来计算出移动速度。此外,也可以在基站中测定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例如利用了随机接入信号的往返时间、或者来波的角度信息,根据其变化量来计算移动速度。
或者,以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通信终端中,根据训练序列的相位旋转量测定多普勒频率,将测定得到的多普勒频率报告给基站。基站中,利用通过RRC等从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测定结果,决定OFDM子载波间隔。或者,以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通信终端中,将一个时隙、一个子帧等规定时间内的训练序列的相位旋转量本身或其平均值报告给基站。
或者,作为通信终端性能(以下有时称为“UE性能(capability)”),设置可否对应高速移动。在即使实际上并不是高速移动的通信终端,但UE性能却可高速移动的情况下,基站将OFDM子载波间隔设定为较大。同样,在UE性能是低速或无法移动时,将OFDM子载波间隔设定为较小。
优选为将上述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规定时间中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或可支持的移动速度(UE capability)分类为几个阶段来进行报告。由此,能够减少信息量。例如,预先分类为高速[新干线/电车/车]、低速[行人]、固定这3阶段也是有效的。或者,设为移动、固定这两阶段也是有效的。
根据该报告值决定用于通信的OFDM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为与实际的移动速度或支持移动速度的倒数成比例的OFDM子载波间隔,或与其接近的值。
此外,对于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那样的用于通信终端的周边小区的监视及共通的控制的信号,无论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如何,均设为固定的OFDM子载波间隔。由此,即使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不进行控制信息的交换,也能进行收发,是有效的。
与以上的用于通信终端的周边小区的监视及共通的控制的信号相同,设为下述方式也是有效的,即:无论移动速度如何共通信道均使用子载波间隔较长的固定的OFDM子载波间隔,专用信道能根据移动速度改变OFDM子载波间隔。
此外,设为下述方式也是有效的,即:专用信道中,无论移动速度如何,专用信道所附带的共通信道(LTE中的PDCCH)均使用子载波间隔较长的固定的OFDM子载波间隔,且能按每个通信终端变更数据部的信道(LTE中的PDSCH)。
此外,设为下述方式也是有效的,即:无论移动速度如何,广播信道(LTE中的PMCH)均使用子载波间隔较长的固定的OFDM子载波间隔。
为了用于通信终端的周边小区的监视及共通的控制而设为固定的OFDM子载波间隔将OFDM子载波间隔相对地设定得较大,例如为了确保通信品质,设为对应高速移动的OFDM子载波间隔。由此,无论移动速度如何均能进行收发,是有效的。
此外,对应低速移动的OFDM子载波间隔将OFDM子载波间隔相对地设定得较小,但也可以如下所示。通过增大发送功率、或者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移相键控法)那样的调制度较少的调制方法、或者将纠错编码的纠错能力设为较高,例如降低编码率、或者hadamard代码及Zadoff-chu等的编码增益,来补偿正高速移动的通信终端的通信品质。由此,能缩小OFDM子载波间隔,能降低通信终端的功耗。
接着,对通信终端例如移动终端向基站通知本装置的位置、上述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及规定时间中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进行说明。
以下,示出随机接入时的示例。初始连接时或由于切换而开始与移动目的地的基站进行通信时,通信终端向基站发送同步用的信号、例如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10.1.5.1章、10.1.5.2章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若基站接收到由通信终端发送的同步用的信号,则作为随机接入响应,发送通知接收到了同步用的信号这一情况的信号,并且进行通信终端的发送定时的校正,调整为通信终端能在基站待机的定时进行发送。
接收到由基站发送的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请求,以作为用于能进行通信终端专用的通信的控制信息。该RRC连接请求中可以包含上述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及规定时间中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等。
接收到RRC连接请求的基站将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考虑在内,然后,发送与移动速度相对应的无线格式变更指示、例如OFDM子载波间隔的变更指示。基站在发送了变更指示后,从通信终端返回了变更指示同意的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通信终端有时会具有如下情况:如CoMP那样同时还与其他基站进行通信,为了发送相同的信号而无法变更无线格式。因此,通信终端将通信状况考虑在内,向基站返回变更指示同意或否认的响应。
以上的步骤中,能可靠地变更无线格式,但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交换次数变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基站一旦向通信终端发送无线格式变更指示,基站就可以开始利用变更指示后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该情况下,不清楚通信终端能否接收来自基站的变更指示,也有虽然接收了但根据通信终端的通信状况而不同意变更的情况。
因此,如下方式是有效的:设置定时器,在变更了无线格式后而无法建立通信的情况下,返回至原来的无线格式来进行收发。具体而言,将定时器设为测定如下时间的定时器是有效的:在基站向通信终端发送了无线格式变更指示后,利用新的无线格式从通信终端将无线格式变更后的变更同意消息(RRC)发送至基站,到基站中能接收变更同意消息为止的时间。
此外,作为上述例的其他示例,到接收随机接入响应为止与上述例相同,但在接收随机接入响应后的RRC连接请求中可以包含由通信终端根据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规定时间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等计算得到的无线格式的变更。
上述随机接入的示例中,示出了利用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交换来通知通信终端的位置、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及规定时间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但也可以如下所示。例如,可以在从移动源的基站经由X2接口向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时,通知通信终端的位置、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以及规定时间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的至少一个或者由此决定的无线格式例如OFDM码元间隔。
也可以利用经由S1接口、即经由MME的切换需求(Handover Required)取代经由X2接口来进行通知。此外,也可以利用双连线时的经由Xn接口的切换请求(HandoverRequest)来进行通知。
移动目的地的基站中,在作为对于通信终端向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发送的同步用信号的随机接入响应,设定无线信道时,作为各物理信道的设定值、具体而言物理配置(physica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值,可以设为从移动源的基站通知由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或切换需求(Handover Required)指示的无线格式、例如OFDM码元间隔。此时,移动目的地的基站中,将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考虑在内,在具有空闲资源的情况下,通知所指示的无线格式。
接着,示出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的示例。在基站与通信终端进行通信时,从基站发送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RRC),通信终端根据该设定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RRC)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通信终端利用测量报告对本装置的位置、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及规定时间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报告。接收到上述内容的基站将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考虑在内,然后,发送与移动速度相对应的无线格式变更指示、例如再配置(reconfiguration)。
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变更指示后,考虑与其他基站的通信状况、例如是否进行CoMP等,在没有与其他基站进行通信或者使用相同的无线格式的情况下,发送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基站在接收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基站在发送了变更指示后,从通信终端返回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通信终端在接收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接着,示出从通信终端发送无线格式的变更请求的示例。通信终端可以根据本装置的位置、移动速度、多普勒频率及规定时间的训练序列相位旋转量等检测出移动速度,与随机接入及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分开地发送无线格式、例如OFDM码元间隔的变更请求。
基站在接收到变更请求后,考虑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在具有空闲资源的情况下,发送变更同意响应,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通信终端在接收了变更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此外,上述示出了RRC所进行的指示无线格式例如OFDM子载波间隔的变更的示例,但为了更高速地进行切换,利用MAC来收发无线格式的种类也是有效的。此外,利用物理信令来通知发送数据所附带的无线格式的种类也是有效的。
上述记载了按每个通信终端设定无线格式、例如OFDM子载波间隔的示例,但按每个通信终端组来设定无线格式也是有效的。
作为通信终端的分组,如上述那样设为高速、低速、固定这3种也是有效的。例如,如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信道建立时通知的各物理信道的设定中通知3种无线格式,通信终端根据本装置的移动速度切换使用无线格式,基站无目的地(blindly)根据3种无线格式进行解码,使用CRC成为OK的无线格式。
或者,如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信道建立时通知的各物理信道的设定中通知3种无线格式,通信终端根据本装置的移动速度切换无线格式时,利用物理信令将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编号附加于数据。此时,物理信令将无线格式设为固定是有效的。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基站装置构成为能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设定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收发的信号的无线格式。无线格式根据例如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在内的使用方式,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来设定。因此,能以比较高速且比较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能获得能容纳各种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
本实施方式中,无线格式基于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在内的使用方式,按每个通信终端装置来设定。由此,能设定与各通信终端装置的使用方式相对应的适当的无线格式。因此,能获得能以更高速、且更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
本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和通信终端装置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进行无线通信。在基站装置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收发的信号包含OFDM中的信号的码元长度即OFDM码元长度(SL)以及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长度即CP长度(CP length:CPL)的至少一方不同的无线格式。由此,如上所述能以比较高速且比较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能以简易的结果实现能容纳各种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2.
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能缩短OFDM接入方式的CP长度(CPL)。此外,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的延迟离散的扩散较小的情况下,能缩短CP长度。
以2018~2020年实现商用化为目标的第5代的无线接入方式中,为了实现宽频带,需要推测为未使用的频率的微波(SHF)频带~毫米波(Extra High Frequency:EHF)频带,由于频率变高,因此传输损耗变大。并且,不仅传输损耗变大,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可通信容量,也需要进一步缩小基站的服务区域。因此,在第5代中使用OFDM的情况下,根据以上状况,具有能缩短CP长度的可能性。
然而,也研究了下述技术,即:在农村等人口较少的乡村区域(rural area),预想需要大容量且小区半径较大的基站,从而例如利用多元件天线能尽可能传输到远处。
此外,若载波的频率变高,则为了确保对多普勒频率的耐性,需要将OFDM子载波间隔设得比LTE/LTE-A要长。换言之,OFDM码元长度是OFDM子载波间隔的倒数,因此需要缩短OFDM码元长度。因此,CP长度的开销(overhead)会大大影响频率利用效率。
并且,若CP长度过短,则会产生如下等问题:(1)码元间会引起干扰,通信品质会恶化;(2)在通信终端以非连续接收等低功耗模式进行动作时,会因不充分的同步精度导致通信品质恶化。
如上所述,在考虑各种使用方式的过程中,现行的LTE/LTE-A的无线格式中,同时发送的下行链路PDSCH的CP长度在一个小区中为固定。该情况下,例如通信终端利用从基站发送的第二同步信号S-SS无目的地检测CP长度。在上述那样下行链路CP长度在一个小区中被固定的情况下,具有通信品质或频率利用效率大大恶化的可能性。
作为防止上述那样恶化的技术,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采用OFDM接入方式时,按每个通信终端,根据使用方式利用CP长度不同的信号。通过利用该技术,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使用的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4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图14示出了通信终端根据与基站相隔的距离,使用CP长度不同的资源块的示例。图15是表示通信终端的直达波(DW)及反射波(RW)所产生的延迟离散的光速传输距离的一个示例的图。
如图14所示,资源块(RB)1由8子载波×11OFDM码元=88OFDM码元构成。在将时钟频率的倒数即时钟周期Ts设为1/245.76MHz时,若将OFDM子载波间隔设为120kHz,则例如OFDM码元长度(SL)为2048Ts(=245.76MHz/120kHz)、资源块的起始的CP长度(CPL)为768Ts,其他的CP长度(CPL)为128Ts、资源块合计为24576Ts=0.1ms。
能支持的延迟离散的扩散与最小的CP长度相等,因此128Ts=0.52μs,即是光速下能使用到约150m为止的格式。图15所示的通信终端A(UEA)的直达波(DW)及反射波(RW)所产生的延迟离散的光速传输距离成为通信终端A(UEA)与基站(BS)之间的距离,因此能支持的小区半径的目标可视为150m。图14所示的资源块(RB)1用于存在于比150m更近的距离的通信终端。
此外,资源块(RB)2由8子载波×10OFDM码元=80OFDM码元构成,OFDM码元长度(SL)为2048Ts、资源块的起始的CP长度(CPL)为512Ts、其他的CP长度(CPL)为384Ts,资源块的合计为24576Ts=0.1ms。
能支持的延迟离散的扩散与最小的CP长度相等,因此384Ts=1.56μs,即是光速下能使用到约450m为止的格式。图15所示的通信终端B(UEB)的直达波(DW)及反射波(RW)所产生的延迟离散的光速传输距离成为通信终端B(UEB)与基站(BS)之间的距离,因此能支持的小区半径的目标可视为450m。图14所示的资源块(RB)2用于存在于比450m更近的距离的通信终端。
由此,若根据通信终端与基站相隔的距离采用适当的资源块的结构,与统一地仅使用资源块(RB)2的情况相比,资源块(RB)1中,即使是相同资源块的大小,也能使可传输的数据数增多10%。
在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改变频率来发送两种CP长度的资源块,但资源块的CP长度也可以是3种以上。此外,也可以使用按时间而不同的CP长度的资源块。
此外,图14的格式的示例中,使CP长度(CPL)、OFDM码元长度(SL)均为128Ts的整数倍。这与245.76MHz/1.92MHz=128相对应,因此,意味着成为LTE下1.4MHz带宽的通信终端的样本时钟(以下有时称为“基准时钟”)即1.92MHz的整数倍。此外,这也意味着同时成为5MHz带宽的样本时钟7.68MHz、10MHz带宽的样本时钟15.36MHz、20MHz带宽的样本时钟30.72MHz的整数倍。
由此可知,通过利用图14所示的格式,能以单一的时钟源制作LTE/LTE-A的双重模式的通信终端,能实现通信终端的低成本化。
决定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的方法采用以下所示方法是有效的。
例如,通信终端将搭载于通信终端的GPS的位置信息通知给基站。基站根据设置基站时写入基站内的存储器或对基站进行维护监视的装置内的存储器的本站位置信息和由通信终端通知的GPS的位置信息的差分,算出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或者,基站根据基站所具备的GPS的位置信息和由通信终端通知的GPS的位置信息的差分,算出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
例如,利用来自通信终端的发送信号,将与规定时间的偏差换算成距离的方法也是有效的。该情况下,与LTE/LTE-A中定时提前的控制相同,由基站接收随机接入信号,将与规定时间的偏差换算成距离即可。
此外,可以是例如不依赖于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实际距离,将通信终端中测定下行链路信号的延迟离散而得到的结果报告给基站的方法。该情况下,即使是与基站相隔较远距离的通信终端,若是从基站能见度较好、反射波较少的环境,则能将CP长度设定得较短,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关于上行链路信号的格式,由基站测定延迟离散,根据该结果决定上行链路信号的CP长度,从基站向通信终端指示CP长度即可。由此,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或者,如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那样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为相同频率时,可以由基站测定来自通信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延迟离散,设定与其对应的下行链路信号的CP长度。
此外,例如可以不依赖于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实际距离,按同一基站或者同一小区内的多元件天线的每个射束决定CP长度。该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仰角方向的射束的指向性控制、在与基站相距较近的位置筛选射束的指向性时,缩短CP长度。相反,在成为抵达与基站相距较远的位置的射束时,增长CP长度。
例如,在使用多个元件天线而射束变得非常细的情况下,延迟离散降低,因此利用来自通信终端的延迟离散报告值,即使通信终端远离基站,也能对能否缩短CP长度进行判断、控制。
接着,对设定CP长度的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CP长度的方法公开以下第一~第三方法。
第一方法是在不通知消息的情况下由接收侧检测CP长度的方法。图16及图17是表示插入了训练序列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6及图17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图16及图17示出在8子载波×11OFDM码元的资源块中插入了训练序列的情况。
图16所示的示例中,两个资源块各自起始的t1、t12的所有OFDM子载波成为训练序列。该情况下,接收侧的装置在接收了资源块的第一码元时,能算出CP长度。由此,能以资源块为单位改变CP长度。
图17所示的示例中,仅f4的频率的t1及f8的频率的t1非连续地发送训练序列,因此接收侧根据该信号检测CP长度。由此,能增加发送数据、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第二方法是将通知包含CP长度控制信息的消息的资源的CP长度设为固定或相对较长的CP长度、将进行数据的收发的资源的CP长度设为与CP长度控制信息相匹配的CP长度的方法。CP长度控制信息包含发送的数据的CP长度及通信终端所使用的CP长度的信息。
通知包含CP长度控制信息的消息的资源的分配可以设为包含周期性、例如每隔10ms发送的OFDM子载波的中央附近的频率的资源块。由此,即使是仅使用OFDM子载波的中央附近的狭窄频带的通信终端,也能利用相同频率进行控制信息的交换。
尤其在按每个射束设定CP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广播信道等那样的每个射束的共通信道的CP长度设为固定或相对较长的CP长度,并通知CP长度控制信息。由此,使用该射束的通信终端通过接收共通信道,可知数据的授受所使用的CP长度。因此,能与使射束的指向性朝向与基站相距较近的位置等射束的设定状况相匹配地设定CP长度,因此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图18是用于说明第二方法的变形例的图。图18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图18中作为第二方法的变形例,示出了预先根据通信所使用的时间资源的配置来指定CP长度的情况。图18所示的示例中,在频率f的方向具有24个资源块,在时间t的方向上以10个资源块为单位重复采用相同设定。图18中,以Tcp表示CP长度设定的重复周期。
例如,设为资源块群(RBG)1、3的CP长度=128Ts、资源块群(RGB)2、4的CP长度=384Ts。利用广播信道将这些资源配置信息及设定的重复周期通知给通信终端。
对于基站附近的通信终端,利用MAC调度程序向通信终端分配资源时,从资源块群(RBG)1、3中进行选择。例如指定为使用f2、t2。
所分配的通信终端能根据广播信息和来自调度程序的分配资源位置信息确定CP长度。在该通信终端大幅移动,接下去调度程序进行分配时需要增长CP长度的情况下,从资源块群(RBG)2、4中进行选择。
如上所述,仅通过指定资源配置能设定CP长度,无需每次交换用于CP长度设定的控制信息。图18中,利用时间资源进行了说明,但以频率资源、或资源块单位来指定CP长度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此外,以上所述示例中,以两种CP长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3种以上也是有效的。
以上说明的CP长度设定重复周期优选为广播信息的重复周期的整数分之一。
载波聚合时,也可以按载波组件不同地设定。
第三方法是使用增长CP长度后的无线格式,在满足了使用状况及使用条件后变更CP长度的方法。
例如,在通信初始阶段、DRX的动作期间(active time)中,在刚刚结束了DRX的时刻,使用增长CP长度后的无线格式,在通信终端通知了与基站已充分获得时间同步这一情况之后,基站变更CP长度。相反,基站根据DRX开始指示增长CP长度。
在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构成为能根据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环境变化及包含通信终端装置的位置在内的变化信息,变更针对通信终端装置的无线格式。由此,能对各通信终端装置设定更适当的无线格式。因此,能获得能以更高速、且更小的延迟实现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
此外,现有的3GPP下的消息中,上行链路的CP长度的变更能通过RRC连接再设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等进行,但无法变更下行链路的CP长度。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下行链路信号,也能实现如下内容:(1)根据从基站到通信终端的距离改变CP长度、以及(2)根据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改变OFDM码元长度。因此,对应5G无线接入系统中产生的因频率变高的情况及码元长度变短的情况而产生的通信状况的变化,能维持良好的通信环境。
与实施方式1同样,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无线格式(CP长度)的变更步骤进行说明。
说明通信终端向基站通知本装置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以及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
示出随机接入时的示例。初始连接时或由于切换而开始与移动目的地的基站进行通信时,通信终端向基站发送同步用的信号、例如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10.1.5.1章、10.1.5.2章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若基站接收到由通信终端发送的同步用的信号,则作为随机接入响应,发送通知接收到了同步用的信号这一情况的信号,并且进行通信终端的发送定时的校正,调整为通信终端能在基站待机的定时进行发送。
接收到由基站发送的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请求,以作为用于能进行通信终端专用的通信的控制信息。该RRC连接请求可以包含上述通信终端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
接收到该RRC连接请求的基站将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的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考虑在内,然后,发送与移动速度相对应的无线格式的变更指示、例如OFDM子载波间隔的变更指示。基站在发送了变更指示后,从通信终端返回了变更指示同意的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通信终端有时会具有如下情况:如CoMP那样同时与其他基站进行通信,为了发送相同的信号而无法变更无线格式。因此,通信终端将通信状况考虑在内,向基站返回变更指示同意或否认的响应。
以上的步骤中,能可靠地变更无线格式,但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交换次数变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基站一向通信终端发送无线格式变更指示,基站就可以开始利用变更指示后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该情况下,不清楚通信终端能否接收来自基站的变更指示,也有虽然接收了但根据通信终端的通信状况而不同意变更的情况。
因此,如下情况是有效的:设置定时器,在变更了无线格式后无法建立通信的情况下,返回至原来的无线格式来进行收发。具体而言,将定时器设为测定如下时间的定时器是有效的:在基站向通信终端发送了无线格式变更指示后,利用新的无线格式从通信终端将无线格式变更后的变更同意消息(RRC)发送至基站,到基站中能接收变更同意消息为止的时间。
此外,作为上述例的其他示例,到接收随机接入响应为止与上述例相同,但在接收随机接入响应后的RRC连接请求中可以包含根据通信终端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计算得到的无线格式的变更,例如CP长度的变更。
上述随机接入的示例中,示出了利用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交换来通知通信终端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但也可以如下所示。例如,可以在从移动源的基站经由X2接口向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时,通知通信终端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或者由此决定的无线格式例如CP长度。
也可以利用经由S1接口、即经由MME的切换需求(Handover Required)取代经由X2接口来进行通知。此外,也可以利用双连线时的经由Xn接口的切换请求(HandoverRequest)来进行通知。
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在设定无线信道时可以通知各物理信道的设定值,以作为对于通信终端向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发送的同步用的信号的随机接入响应。具体而言,作为物理配置(physica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值,可以从移动源的基站通知由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或切换需求(Handover Required)所指示的无线格式、例如CP长度。此时,移动目的地的基站中,考虑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在具有空闲资源的情况下,通知所指示的无线格式。
接着,示出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的示例。在基站与通信终端进行通信时,从基站发送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RRC),通信终端根据该设定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RRC)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通信终端利用测量报告对本装置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报告。接收到上述内容的基站将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考虑在内,然后,发送与移动速度相对应的无线格式变更指示、例如再配置(reconfiguration)。
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变更指示后,考虑与其他基站的通信状况、例如是否进行CoMP等,在没有与其他基站进行通信或者使用相同的无线格式的情况下,发送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基站在接收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基站在发送了变更指示后,从通信终端返回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通信终端在接收了变更指示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接着,示出从通信终端发送无线格式的变更请求的示例。通信终端也可以与随机接入及测量配置分开地发送根据本装置的位置、与基站的距离、延迟离散测定值中的至少一个导出的无线格式、例如CP长度的变更请求。
基站在接收到变更请求后,考虑用于面向其他的通信终端的基站的无线资源状况、例如是否具有空闲资源,在具有空闲资源的情况下,发送变更同意响应,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通信终端在接收了变更同意响应后,开始利用新的无线格式进行收发。
此外,上述示出了基于RRC所进行的指示无线格式例如CP长度的示例,但为了更高速地进行切换,利用MAC来收发无线格式的种类也是有效的。此外,利用物理信令来通知发送数据所附带的无线格式的种类也是有效的。
上述记载了按每个通信终端设定无线格式、例如CP长度的示例,但按每个通信终端组来设定无线格式也是有效的。
作为通信终端的分组,如上述那样设为延迟离散大、延迟离散中、延迟离散小这3种也是有效的。例如,如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信道建立时通知的各物理信道的设定中通知3种无线格式,通信终端根据本装置的移动速度切换使用无线格式,基站无目的地从3种无线格式进行解码,使用CRC成为OK的格式。
或者,如下方法也是有效的:在信道建立时通知的各物理信道的设定中通知3种无线格式,通信终端根据本装置的移动速度切换无线格式时,利用物理信令将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编号附加于数据。此时,物理信令将无线格式设为固定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3.
在使用相同频率的相邻小区间,作为干扰控制的技术,具有3GPP中探讨的eICIC(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为了应用本技术,需要在小区间使进行数据控制的时间及频率的单位相匹配。作为时间的最小单位,LTE系统中,定义1ms的子帧。此处,进行数据控制的时间是指最小的数据收发单位,相当于3GPP的LTE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
在小区间时间发生偏差的情况下,偏差部分的信号成为彼此小区的信号的干扰,数据的吞吐量等通信性能劣化。
5G无线系统等中,假设各种通信终端与基站相连接。该情况下,假设每个通信终端设定有不同的无线格式。无线格式例如是与OFDM码元相关的参数,可举出OFDM码元长度·OFDM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及CP长度(Cyclic Prefix)。在混合存在无线格式的情况下,认为数据控制的时间及频率的单位不匹配,小区间的干扰控制等无法表现良好的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述那样的问题,在混合存在无线格式的情况下,将由各无线格式规定的数据码元长度设为相同。此处,数据码元长度是指将OFDM码元长度和CP长度相加后的时间。图19是表示小区#1及小区#2的无线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9的横轴表示时间t。图20是表示小区#1及小区#2的无线格式的参数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9及图20示出在小区#1和小区#2中将数据码元长度(TL)相加后的情况。
例如,如图20所示,在混合存在两个无线格式的情况下,作为No.1示出的第一个无线格式中,将OFDM码元长度SL设为4.18微秒(μs),将CP长度(CPL)设为5.15μs,将合计的数据码元长度(TL)设为9.33μs。作为No.2示出的第二个无线格式中,将OFDM码元长度SL设为8.33μs,将CP长度(CPL)设为1.00μs,将合计的数据码元长度(TL)设为9.33μs。由此,能实现每个数据码元长度(TL)的干扰控制等,能实现抗小区间干扰较强的通信。例如,如图19所示,无线格式No.1在小区#2中使用,无线格式No.2在小区#1中使用。
此外,也具有如下方法:在混合存在的无线格式中,将数据码元长度设为基准数据码元长度的整数倍。该情况下,以混合存在的无线格式所使用的数据码元长度的最小公数倍的时间单位进行干扰控制,从而能在干扰去除性能不发生劣化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并且,通过将数据码元长度设为基准数据码元长度的整数倍,与自由地决定每个无线格式的码元长度的情况相比,能缩小上述最小公倍数的时间单位,因此具有能缩短干扰控制单位时间的效果。
图21是表示小区#1~小区#3的无线格式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2是表示小区#1~小区#3的无线格式的参数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1及图22示出了将各无线格式的数据码元设为基准数据码元长度的整数倍的情况。
图21中,A表示在小区#1和小区#2之间进行干扰控制的最小控制单位的时间。B表示在小区#1和小区#3之间进行干扰控制的最小控制单位的时间。C表示在小区#2和小区#3之间进行干扰控制的最小控制单位的时间。图22的Ra表示将小区#1的数据码元长度L作为基准(=1)时的数据码元长度的比率。
如图21及图22所示,小区#2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数据码元长度为小区#1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数据码元长度L的2倍,即为2L。此外,小区#3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数据码元长度为小区#1所使用的无线格式的数据码元长度L的3倍,即为3L。
作为在上述小区间数据码元长度不同时决定进行干扰控制的单位时间的决定方法,具有在进行干扰控制的相邻小区间共享数据码元长度的信息的方法和使用固定值的方法。在共享数据码元长度的情况下,能根据相邻小区的状态将进行干扰控制的单位时间设定为最小时间,因此能进行高效的数据的收发调度,其结果是,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此外,在使用固定值的情况下,无需利用相邻小区间的控制消息来发送数据码元长度的信息,因此能使控制变得简单。作为固定值的决定方法,例如具有静态地预先利用标准来决定的方法。
在小区间共享数据码元长度的方法根据小区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作为进行小区间的干扰控制等的小区结构的示例,举出3个示例。图23是表示独立的不同基站的小区相邻的通信系统的图。图24是表示一个基站对多个小区进行集中管理的通信系统的图。图25是表示宏蜂窝小区与小蜂窝小区重叠的通信系统的图。
对图23所示的、独立的不同基站的小区相邻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23所示的通信系统包括:MME/S-GW部(以下有时称为“MME部”)3201、基站(E-UTRAN NodeB:eNB)3202、通信终端装置即移动终端(User Equipment:UE)3203。图23所示的示例中,通信系统具备多个eNB3202,具体而言为2个eNB3202。MME部3201包含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MM E)、或S-GW(Serving Gateway)、或MME及S-GW。
UE3203能与eNB3202进行无线通信,利用无线通信进行信号的收发。eNB3202通过S1接口与MME部3201相连接,在eNB3202和MME部3202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可以使一个eNB3202与多个MME部3201相连接。
eNB3202之间通过X2接口相连接,在eNB3202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eNB3202构成小区3204。图23所示的示例中,独立的不同基站即两个eNB3202的小区3204相邻。
在上述独立的不同基站的小区相邻的通信系统中进行干扰控制等的情况下,利用设置于基站间的接口上的信令,将数据码元长度发送给彼此的基站。此处设置于基站间的接口上的信令具有利用S1接口经由MME部来进行的情况和利用X2接口直接进行的情况。为了进行小区间的协调,具有以下3种方法。
第一方法中,在各个基站中,将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设为任意的定时。数据码元长度变更后,利用设置于基站间的接口上的信令来通知数据码元长度,通知完成后,利用新的时间单位进行干扰控制。该结构中,能以最快速度进行与通信终端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因此能根据无线环境及通信终端的状态变更数据码元长度,能维持较高的无线品质。
第二方法中,在事先将数据码元长度通知给相邻基站的情况下,也一并通知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根据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在双方的基站中变更干扰控制的单位时间。该情况下,干扰控制与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相匹配,因此能抑制数据码元长度刚刚切换后的干扰去除性能的劣化。
第三方法中,作为系统或者在相邻基站间预先决定共通的数据码元长度变更可能定时,根据该定时进行变更。在其他小区的数据码元长度变更通知送达的情况下,认为从此后的数据码元长度变更可能定时开始变更。认定从该数据码元长度变更可能时刻以后的最初的干扰控制时间开始变更。该情况下,仅仅通知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的执行即可,因此具有能缩小基站间的信令的信息大小的效果。
对图24所示的、一个基站对多个小区进行集中管理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24所示的通信系统作为基站具备一个集中控制基站(以下有时称为“ICBS”)3301和多个远程基站(Remote Radio Equipment:RRE)3302。
集中控制基站3301进行多个远程基站3302的基带信号处理及移动控制。远程基站3302进行无线控制处理。集中控制基站3301和远程基站3302例如通过光纤等相连接。远程基站3302中可以安装基带信号处理部。移动终端3203与远程基站3302进行通信。各远程基站3302构成具有较小覆盖范围的小区3303。
本结构中,集中控制基站3301持有所有小区3303的数据码元信息,因此数据码元长度的信息始终处于共用状态。因此,即使在数据码元长度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高速地反映到干扰控制。此外,能实时地计算干扰控制用的最小时间单位,能反映到控制中。并且,各小区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可以以之前的干扰控制的最小时间的停顿来进行。
对图25所示的、宏蜂窝小区与小蜂窝小区重叠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25所示的通信系统包括:MME部3201、UE3203、宏蜂窝基站即宏蜂窝eNB(Macro eNB)3401、小蜂窝基站即小蜂窝eNB(Small eNB)3402。图25所示的示例中,通信系统具备多个小蜂窝eNB3402,具体而言为2个小蜂窝eNB3402。
宏蜂窝eNB3401构成具有较宽覆盖范围的宏蜂窝小区3403。小蜂窝eNB3402构成具有较小覆盖范围的小蜂窝小区3404。图25所示的通信系统为宏蜂窝eNB3401的小区即宏蜂窝小区3403与小蜂窝eNB3402的小区即小蜂窝小区3404重叠(overlay)的结构。
宏蜂窝eNB3401和小蜂窝eNB3402有时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有时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有时在宏蜂窝eNB3401与UE3203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信,有时在小蜂窝eNB3402与UE3203之间进行用户数据的通信。本结构中的干扰控制主要在相邻的小蜂窝eNB3402之间进行。
在对UE3203进行干扰控制的情况下,小蜂窝eNB3402间的数据码元长度的信息共享可以经由小蜂窝eNB3402间的X2接口进行,也可以经由宏蜂窝eNB3401使用Xn接口进行。
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能根据通信终端的状况动态地变更。对于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在变更前和变更后分别求出进行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控制时的最小控制时间,将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设为成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定时。作为对象的最小控制时间可以对所有相邻小区进行计算,也可以对执行干扰控制的小区进行计算。
图26是用于说明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的图。是将小区#2的数据码元长度从原来的设定:小区#2(1)变更到新设定:#2(2)时的示例。是如下示例:对于将CP长度(CPL)和OFDM码元长度(SL)相加后的数据码元长度,小区#1用为L,小区#2(1)用为2L,小区#2(2)用为3L。
图26中,A表示在小区#1和小区#2(1)之间进行干扰控制时的最小控制时间,相当于2L的时间。B表示在小区#1和小区#2(2)之间进行干扰控制时的最小控制时间,相当于3L的时间。C是成为A与B的最小公倍数的时间,相当于6L的时间。在变更数据码元的情况下,通过在C的时间周期例如箭头D的定时变更数据码元长度,从而能不间断地进行小区间的干扰控制。
此外,例如可以按多元件天线的每个射束来决定数据码元长度。在同一小区内进行射束间的干扰控制的情况以及在本小区的射束与其他小区的射束间进行干扰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应用本发明。
示出能识别基站间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的信息的生成方法的示例。各基站获取GPS的时间,生成与GPS同步后的子帧定时。各基站的子帧计数器以广播信息的发送周期来预设。由此,在所有基站中生成与GPS同步后的子帧计数器,能在基站间实现同步。作为进行通知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设为将现行的子帧计数值加上处理延迟和余量后的值。由此,能在基站间使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相匹配。
在图24所示结构的情况下,GPS可以位于集中控制基站3301,也可以位于各远程基站3302。此外,在图25所示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位于宏蜂窝eNB3401,也可以位于小蜂窝eNB3402。
上述示出了与GPS同步的方法来作为获取基站间的同步的子帧计数器的生成方法,但也可以不使用GPS,而使用NTP(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定时协议)服务器、通信终端、或IEEE1588等来使时刻同步。
作为利用通信终端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方法,具有以下3种方法。
第一方法中,通信中的基站将变更数据码元长度的定时、例如子帧编号通知给通信终端,从通知到的定时开始基站与通信终端一起变更数据码元长度。该情况下,能指定任意的变更定时,且能与设定的各通信终端分别收发信息,因此能高速地传输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信息,能根据无线环境的变化等进行迅速的干扰控制。
作为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信息的通知方法,具有在RRC消息中附加能识别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以及在PDCCH那样的L1/L2控制信息中附加能识别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此外,也具有在广播信息中附加能识别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
以上的示例中,是从基站通知通信终端的变更定时的示例,但有时也相反地从通信终端向基站进行通知。例如,具有在PUCCH等L1/L2控制信息中附加能识别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
第二方法中,作为系统或者在基站与通信终端间预先决定共通的数据码元长度变更可能定时,根据该定时进行变更。在从基站或通信终端发来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通知的情况下,认定从此后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可能定时开始变更。该情况下,仅仅通知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的执行即可,因此具有能缩小基站与通信终端间的信令的信息大小的效果。
第三方法中,在基站不向通信终端通知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的情况下变更数据码元长度。通信终端需要无目的地检测数据码元长度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作为该方法,具有根据训练信号的插入位置或训练信号的周期检测对应的无线格式,算出数据码元长度的方法。此外,也具有在基站中变更了数据码元长度后,对PDCCH的L1/L2控制信息附加变更后的信息的方法、以及利用广播信息通知该基站使用中的数据码元长度的方法。第三方法中,无需在基站与通信终端间严密地使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定时相匹配,因此能简化处理。
此处,通信终端为UE3203,基站能应用eNB3202、RRE3302、小蜂窝eNB3402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此外,数据码元长度的设定信息可以使用变更定时通知用的接口。所使用的接口的设定信息和变更定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是如下所示的结构:设定信息使用PDCCH那样L1/L2控制信息,变更定时使用广播信息此外,设定信息和变更定时的通知的定时可以是同时,也可以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在通知设定信息之前通知变更定时。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数据码元长度无需相同。因此,上述CP长度的变更可以仅是上行链路用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也可以仅是下行链路用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
小区内的数据码元长度按子帧单位、TTI单位或每个RB设为可变,从而能实现与调制解调处理单位相匹配的控制,能简化调制解调处理。此外,干扰控制时间的数据码元长度为最小单位,并且可以采用子帧的整数分之一(例如1/2)或TTI时间的整数分之一(例如1/4)的设定。由此,能与调制解调处理的控制时间相匹配地进行干扰控制,具有能使MAC调度处理等变得简易的效果。
实施方式4.
5G系统等所假设的无线系统中,考虑混合存在OFDM码元长度及CP长度的至少一方不同的无线格式。此外,也考虑OFDM码元长度及CP长度动态地变化的情况。LTE系统方式中,若从时间方向考虑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通常对7OFDM码元插入2码元。第0码元(起始:第1个)和第4码元(第5个)。
在无线格式混合存在的情况下,考虑将插入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CRS)的位置定义为各个无线格式中最佳的位置。例如,为了简化调制解调处理,有时将针对数据的CRS的插入比例设定固定。图27是表示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的插入比例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7的横轴表示时间t。T1、T2是插入数据的码元。例如,如图27所示,以每4码元1码元的比例插入CRS。该情况下,CRS的插入间隔成为CRS长度和数据长度之和,成为CRS长度+T1及CRS长度+T2。
图28是表示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的插入间隔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8的横轴表示时间t。T3、T4是插入数据的码元。T5示出CRS的插入间隔。对于上述状况,即使在无线格式混合存在的情况下,也在多个无线格式中使小区固有参照信号(CRS)的时间方向的插入间隔T5相同。由此,基站中CRS生成的控制定时成为相同,能简化装置,并且即使在一个通信终端利用多个无线格式同时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能简化处理。
此外,通过对所有OFDM码元以固定的比例插入CRS,根据小区所容纳的通信终端的特性来决定CRS的插入间隔,从而能降低CRS对于所有OFDM码元的占有率,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通信终端的特性是指受到例如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及基站的设置场所的影响。
若是移动速度,则对于移动速度较慢、多普勒频移的影响较小的小区,增大CRS插入间隔,减小CRS的占有率。相反,对于移动速度较快、多普勒频移的影响较大的小区,也具有缩小CRS插入间隔来提高接收性能的方法。在移动速度变快的情况下,具有最大地对某个特定的频率的全部OFDM码元插入CRS的情况。
此外,在移动速度非常慢的情况下,不仅增大时间方向的CRS插入间隔,还增大频率方向的CRS插入间隔也是有效的。在移动速度非常慢的情况下,不仅多普勒频移的影响较少,无线传输环境的变化也变少,因此即使减少CRS的插入率,接收性能的劣化也变少。
因此,即使增大频率方向的CRS插入间隔,接收性能也不会劣化,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在增大频率方向的CRS插入间隔的情况下,在发生频率选择性定相的情况下,具有在特定频率下接收性能劣化的可能性。该情况下,通过按CRS插入时间来变更CRS的分配频率、或进行跳频动作,从而能减轻接收性能的劣化。
若是基站的设置场所,在城市那样建筑物及人较多,能见度较少的场所,因频率选择性定相的影响等而导致无线传输环境的变化较大,因此也具有缩小CRS插入间隔、提高接收性能的方法。
图29是表示OFDM码元长度不同时的CR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9的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频率f。示出OFDM码元长度SL及OFDM子载波间隔SCI不同的无线格式REF#1、REF#2、REF#3混合存在的状态。在OFDM码元长度不同的情况下,若将CRS的时间方向的插入间隔设为相同,则OFDM码元长度较短的无线格式的情况下的CRS的合成功率变小,在通信终端的CRS的接收中,可能无法确保所需的SNR(Signal Noise Ratio:信号噪声比)等接收性能。因此,也具有在频率方向上增加CRS的插入比例(增加CRS插入子载波数)、使CRS插入码元的发送功率相对于其他的OFDM码元增加的方法。
可以按多元件天线的每个射束决定CRS的频率方向的插入比例。在由多元件天线形成射束的情况下,能根据形成射束的元件数来变更发送功率及射束的放射角。因此,也具有如下方法:例如对于元件数较多的射束,减少频率方向的CRS的插入比例,在满足所需SNR的状态下,增加数据发送所使用的资源,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此外,关于UE固有参照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即数据解调用参照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DM-RSs),与上述CRS同样,通过在不同的无线格式中设为相同,从而能实现基站及通信终端的控制的简化。关于DM-RSs,能按每个通信终端进行设定,因此可以根据通信终端的接收性能、接收品质信息、天线结构、收发数据量、允许处理延迟量等按每个通信终端决定DM-RSs的插入间隔。
作为将CR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通知给通信终端的方法,具有利用广播信息发送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的方法。通过插入到广播信息中,能同时向所有通信终端进行通知,并且通过SI(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的变更,在CR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设定变更时也能对应。
能根据接收品质等,按每个通信终端动态地变更DM-RS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通信终端中,变更DM-RSs的插入间隔及插入比例的方法具有以下2种。
第一方法中,通信中的基站将DM-RSs的设定变更内容及定时(例如子帧编号)通知给通信终端,从通知到的定时开始基站与通信终端一起变更DM-RSs的设定。该情况下,能指定任意的变更定时,且能与设定的各通信终端分别收发信息,因此能高速地传输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信息,能根据无线环境的变化等进行迅速的控制。
作为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的信息的通知方法,具有在RRC消息中附加能识别DM-RSs的设定的变更内容及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以及在PDCCH那样的L1/L2控制信息中附加能识别DM-RSs的设定的信息的方法。此外,也具有在广播信息中附加能识别DM-RSs的设定的变更内容及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
以上,是从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DM-RSs的设定的变更内容及变更定时的示例,但有时也相反地从通信终端向基站进行通知。例如,具有在PUCCH等L1/L2控制信息中附加能识别DM-RSs的设定的变更内容及变更定时的信息的方法。
第二方法中,作为系统或者在基站与通信终端间预先决定共通的数据码元长度的变更可能定时,根据该定时进行变更。在从基站或通信终端发来DM-RSs的设定的变更通知的情况下,认定从此后的DM-RSs的设定的变更可能定时开始变更。该情况下,仅仅通知DM-RSs的设定的变更的执行即可,因此具有能缩小基站与通信终端间的信令的信息大小的效果。
实施方式5.
5G系统等所假设的无线系统中,连接有各种通信终端。例如,假设FA(FactoryAutomation:工厂自动化)中使用的设备也作为通信终端连接于同一系统。FA设备重视实时性,有时无法将过去时间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来使用。
作为无线系统中发生处理延迟的最大的原因,存在有发生了HARQ的重发或RCL的重发的情况。在上述FA设备那样的情况下,考虑将HARQ等被重发的数据作为无效的数据来处理。然而,在LTE系统方式中,HARQ是必需的功能,无论连接的通信终端的种类如何,均要确保HARQ用的无线资源。因此,即使是无需HARQ重发的通信终端,也发生回复HARQACK/NACK的资源、以及伴随重发的调度信息的指示等,导致浪费地使用无线资源。
今后,5G系统中,要求对于现行的无线系统利用MMC(Massive MachineConnection:大型机器连接)等连接100倍的通信终端。因此可知,关于HARQ等重发控制的无线资源的占有率也变大。
图30是表示现有的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0的横轴表示时间t。基站BS与设备相连接,设备具备具有UE的功能的设备控制部UE_C及通信控制部UE。是基于来自基站BS的事件信息变更控制动作的示例。
步骤ST3901中发生事件,基站BS在步骤ST3903中将事件信息作为Data(1)发送给设备。利用设备的通信控制部UE进行数据解调,但解调失败,步骤ST3909中无法反映Data(1),步骤ST3904中将HARQ的NACK回复至基站BS。
基站BS在步骤ST3905中重发Data(1)。由于利用设备的通信控制部UE正常地完成了数据的解调,因此步骤ST3906中回复ACK。
然而,对于Data(1)的接收,从设备控制部UE_C的控制观点来看,到达时间较迟,是无法使用的数据,步骤ST3910中将其废弃。此时,步骤ST3912中设备控制部UE_C独立地进行动作。
步骤ST3902中,发生新的事件,基站BS在步骤ST3907中发送Data(2)。设备的通信控制部UE中正确地接收到Data(2),因此步骤ST3911中反映到设备控制部UE_C,设备控制部UE_C基于Data(2)的信息在步骤ST3913中执行控制动作。此外,步骤ST3908中回复ACK。图30的示例中,无需步骤ST3904、步骤ST3905、步骤ST3906的动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每个通信终端或每个无线承载(Radio Bearer)追加不执行HARQ控制的模式。在同一系统内能混合存在执行HARQ的模式和不执行HARQ的模式,从而能通过削减不需要的HARQ处理,将伴随不需要的HARQ的无线资源用于数据通信等,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此外,无需HARQ处理的通信终端的处理被减轻,因此也有助于节省功耗。
选择有无执行HARQ处理的单位有(1)每个通信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4)每个发送数据(数据包)、(5)每个LCG(Logical Channel Group:逻辑信道组)、(6)载波聚合CA用小区的情况下的每个CC、(7)双连线DC构成时的每个MeNB、每个SeNB、(8)每个通信终端的种类、(9)每个QoS、(10)在预定的定时切换有无HARQ等。作为基站与通信终端共享有无执行HARQ处理的设定的方法,具有L1/L2控制信息、MAC控制信息、RRC控制信息。
作为上述(1)的每个通信终端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根据通信终端的处理能力及使用环境决定有无HARQ,通信终端利用UE能力(UE capability)等向基站进行通知。
作为上述(2)的每个无线承载进行选择的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动画及音频用的承载重视实时性,设为无HARQ,数据包发送用的承载重视可靠性,设为有HARQ。
作为上述(3)的每隔某一固定时间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将控制信号的发送时间设为有HARQ,用户数据信号的发送时间设为无HARQ。
作为上述(4)的每个发送数据(数据包)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监视通信品质,在通信状况良好的情况(例如SNR较高)下,设为无HARQ,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相反地,在通信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设为有HARQ,利用HARQ动作提高通信品质。
作为上述(5)的每个LCG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对于优先度较高的LCG设为有HARQ,以确保通信品质,对于优先度较低的LCG设为无HARQ,减少无线资源的占有频带。
作为上述(6)的CA用小区的情况下的每个CC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对于通信品质良好的CC设为无HARQ,对于分配有FA设备那样的需要低延迟的通信终端的CC设为无HARQ,以实现低延迟。
作为上述(7)的DC构成时的每个MeNB、每个SeNB的选择方法,具有如下方法:MeNB对控制信息进行处理,因此设为有HARQ以确保品质,SeNB为了实现用户数据的低延迟而设为无HARQ。
作为上述(8)的每个通信终端的种类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不移动的终端的通信环境不改变,由于通信环境没有变化,因此设为无HARQ,实现低延迟的、移动的终端的通信环境会变化,因此设为有HARQ,从而构成为在急剧的通信环境的变化中能维持品质。
作为上述(9)的每个QoS的选择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在需要确保高品质的情况下设为有HARQ,此外,在低品质即可的情况下,设为无HARQ,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作为上述(10)的在预定的定时切换有无HARQ的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方法:关于到最初建立通信为止的控制信息,设为有HARQ,对于此后的用户数据通信,设为无HARQ。
作为L1/L2控制信息,有LTE系统中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通过对L1/L2控制信息追加表示有无执行HARQ的信息,从而能按每个发送数据选择有无执行HARQ。关于下行链路发送,可以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配信息附加有无执行HARQ。此外,关于上行链路发送,可以对上行链路调度许可的信息附加有无执行HARQ。作为PDCCH下的通知的特征,具有能瞬时进行对应、并且仅对所对应的PDSCH应用变更的优点。
该情况下,能进行(1)每个通信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4)每个发送数据(数据包)、(5)每个LCG(Logical Channel Group:逻辑信道组)、(6)载波聚合CA用小区的情况下的每个CC、(7)双连线DC构成时的每个MeNB、每个SeNB、(8)每个通信终端的种类、(9)每个QoS、(10)在预定的定时切换有无HARQ(例如,关于执行最初的连接时的控制信息,设为有HARQ,此后设为无HARQ)中的任一个变更。该情况下,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设定。
作为MAC控制信息,对执行Layer2等级的初始设定及再设定那样的信息、例如MAC-CE(Medium Access Control-Control Element:媒体访问控制-控制元件)附加HARQ设定信息,并在设定的定时变更有无执行HARQ。LTE系统方式中,相当于RRC连接再设定(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的RRC控制信息等。
该情况下,能进行(1)每个通信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5)每个LCG(Logical Channel Group:逻辑信道组)、(6)载波聚合CA用小区的情况下的每个CC、(7)双连线DC构成时的每个MeNB、每个SeNB、(8)每个通信终端的种类、(9)每个QoS、(10)在预定的定时切换有无HARQ(例如,关于执行最初的连接时的控制信息,设为有HARQ,此后设为无HARQ)的变更。该情况下,基站向通信终端通知设定。
作为RRC控制信息,附加于UE能力(UE capability)信息,在通信终端的无线连接设定时设定有无执行HARQ。该情况下,能按(1)每个通信终端、(8)每个通信终端的种类进行设定。该情况下,通信终端向基站通知设定。
此外,LTE系统方式中,以QCIs(Quality Class Identifiers:质量等级标识)来规定每个无线承载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品质)。也具有对该QCIs表格添加有无执行HARQ,能按(2)每个无线承载进行设定的结构。
上述记载了有无HARQ的设定方法,在一旦设定了有无HARQ的情况下,在进入下一个触发之前持续所设定的状态也是有效的。LTE系统方式中,在每次发送PDSCH时设定各种L1/L2控制信息,在持续设定的情况下,无需在每次发送PDSCH时执行设定,能减少控制信息,能减轻控制信息的开销,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作为停止设定的持续状态的触发,具有以下方法。(1)具有HARQ设定持续定时器,在该定时器届满前持续。事先执行定时器值的设定。可以由标准或每个基站的设定文件来固定地决定。(2)在具有来自通信终端、基站或基站的上位装置的设定变更的请求前持续。例如,在接收性能劣化的情况下,停止无HARQ的状态,输出变更为有HARQ的变更请求。作为接收性能劣化的检测方法,例如、具有根据数据的CRC检查求出错误率的方法以及根据训练信号测定SNR(Signal Noise Ratio)的方法。
此外,预先决定有无HARQ的默认值也是有效的。在已开始通信的情况下,在没有针对有无HARQ的设定时,例如设为有HARQ。通过预先设定默认值,能进一步减少控制信息的开销。默认值可以由标准或每个基站的设定文件来固定地决定。此外,可以利用广播信息来使有无HARQ的默认值被周知。
上述有无执行HARQ也能有助于节省传感器器件等通信终端的功耗。例如,通过仅对控制信息等必要的信息执行HARQ,除此以外不执行HARQ,从而能消除发送不需要的HARQ-ACK/NACK的情况。作为减少HARQ处理的方法,也具有如下方法:仅发送数据解调正常完成时的HARQ-ACK,而不发送数据解调错误时的HARQ-NACK。该情况下,自动地重复进行重发,直至接收HARQ-ACK为止。该情况下,作为停止重发的方法,具有利用RRC消息等来停止的方法、以及在达到最大重发次数时停止重发的方法。
实施方式6.
5G系统中,考虑使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机器类型通信)正规化。MTC中也混合存在处理延迟(Latency)规定在30秒以上这样的限制非常小的要求的通信终端。LTE系统规格中,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间隔在1子帧(1ms)中在所有的通信终端中均统一,即使是MTC的情况下,也需要根据1子帧进行动作。
实施方式6的TTI是判断HARQ的ACK/NACK的单位时间。换言之,是发送经信道编码后的数据的单位时间。对1TTI量的数据附加CRC,回复HARQ。因此,不会对2TTI量的数据附加CRC并执行HARQACK/NACK。因此,即使是处理延迟规定较宽松的MTC,也需要以1子帧单位进行动作,HARQ所进行的重发动作也需要以与其他的通信终端相同的周期进行处理。
在LTE系统规格的上行链路中,HARQ的重发周期为8子帧。此处,LTE系统规格中的TTI是执行HARQ时对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进行确认的时间,以分配给1TTI的数据单位来执行HARQ的重发处理。
因此,即使是MTC的通信终端也需要瞬时的高速处理,需要采用能处理的高性能器件等。此外,HARQ的重发数据的发送定时被决定,且被优先调度,因此即使是MTC那样优先度较低的数据,有时优先度也会瞬时地高于其他数据,阻碍其他优先度较高的数据的发送。
为了克服上述课题,采用能按每个移动终端或每个无线承载设定TTI的周期,且它们可混合存在的结构。图31是表示移动终端UE#1及移动终端UE#2的TTI的周期的一个示例的图。将OFDM码元长度设为SL。例如,如图31所示,采用如下系统:为了使某个移动终端UE#1以低处理延迟进行动作,能以T11例如0.1ms使1TTI进行动作,对于MTC那样的移动终端UE#2,将1TTI设定为T12、例如1000ms那样长。此外,通过使混合存在的所有TTI长度为基准TTI长度的整数倍,从而具有使混合存在不同TTI长度的通信终端时的RB资源分配的调度控制变得简易的效果。
由此,像MTC那样的移动终端的HARQ周期也能增长,能消除瞬时的移动终端的负荷以及瞬时的无线资源的不足。
图32是表示混合存在不同TTI时的HARQ周期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2的横轴表示时间t。移动终端UE#1设定有较短的TTI,移动终端UE#2设定有较长的TTI。
步骤ST4101中基站BS将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UE#1。步骤ST4102示出移动终端UE#1的TTI长度(以下有时记为“TTIL”),是执行HARQ处理的数据长度。移动终端UE#1对步骤ST4102的期间的数据进行解调,步骤ST4103中将HARQACK/NACK回复至基站BS。基站BS观察步骤ST4103的结果,在是NACK的情况下,在步骤ST4101中重发下一个数据。
与移动终端UE#1的示例相同,对于移动终端UE#2,在步骤ST4104中发送数据,步骤ST4105中接收数据,然后步骤ST4106中将解调结果回复至基站BS。
根据图32所示的移动终端能变更HARQ周期,无需以与优先度较高的数据相同的时间间隔来重发优先度较低的数据,从而能降低对移动终端UE#1那样的优先度较高的移动终端的数据发送的阻碍。另外,1TTI中发送的数据构成为能任意地进行RB资源分配,并且也能控制数据量,从而在混合存在多个移动终端的情况下,能实现更灵活的调度,容易实现每个移动终端的优先控制。
作为混合存在TTI的周期的方法,具有决定基准的TTI(最小时间的TTI),能设为该TTI的整数倍的TTI的方法。该情况下,基站装置根据基准的TTI进行动作,从而能使调度变得简易。
TTI内对OFDM码元的数据分配无需像LTE系统方式的下行链路信号那样连续,通过减少单位时间的处理量,能实现MTC等所使用的低速器件也能处理的分配。图33是表示TTI内的对OFDM码元的数据分配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3示出减少了单位时间的处理量的示例。具体而言,是每40ms发送4码元量的数据的示例。
图33(a)示出TTI长度T21为1ms时的示例,图33(b)示出TTI长度T23为40ms时的示例。在TTI长度T21为1ms的情况下,每1子帧的处理数据量为最大4码元的量。此外,在进行HARQ重发的情况下,负荷集中于40ms的前半。例如,在经过了T22例如7ms后接收到重发数据(RTD)的情况下,在9ms间处理8码元。另一方面,在TTI长度T23设为40ms的情况下,每1子帧的处理数据量为最大1码元的量,在发生HARQ重发的情况下,在40ms上的定时执行重发。例如,图33(b)是TTI后执行T24例如7ms重发的示例。
图33(b)中,为了进一步实现移动终端的低功耗化,如LTE方式的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那样,仅对于存在数据的码元,移动终端起动,并执行处理也是有效的。该情况下,具有执行固定的调度的方法、利用PDCCH(调度信息)事先通知1TTI内的数据的分配的方法、以及将时间方向的RB分配设为固定周期的方法,以使得可以不对PDCCH(调度信息)进行解码。
TTI的设定单位有(1)每个移动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4)每个发送数据(数据包)。作为在基站、移动终端中共享TTI设定的方法,具有L1/L2控制信息、MAC控制信息、RRC控制信息。
作为L1/L2控制信息,LTE系统中具有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通过对L1/L2控制信息追加表示TTI的设定的信息,能选择每个发送数据的TTI的设定。若为下行链路发送用,可以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配信息附加TTI的设定,关于上行链路发送,可以对上行调度许可的信息附加TTI的设定。该情况下,也能进行(1)每个移动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4)每个发送数据(数据包)的任一种变更。
作为MAC控制信息,对执行Layer2等级的初始设定或再设定那样的信息附加TTI的设定,在设定的定时变更TTI的设定。LTE系统方式中,相当于RRC连接再设定(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等。该情况下,能进行(1)每个移动终端、(2)每个无线承载、(3)每隔某一固定时间的变更。
作为RRC控制信息,附加于UE能力(UE capability)信息,在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设定时设定有无执行HARQ。该情况下,能按(1)每个移动终端进行设定。
此外,LTE系统方式中,以QCIs(Quality Class Identifiers:质量等级标识)来规定每个无线承载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品质)。也具有对该QCIs表格添加TTI的设定,能按(2)每个无线承载进行设定的结构。
在利用多元件天线形成射束的系统中,按每个射束变更TTI的设定也是有效的。例如,在与高速移动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以及使用较细射束的情况下,由于移动终端在短时间内移动至射束的照射范围外,因此需要缩短TTI周期,向移动终端中的射束的接收功率的强度以及MIMO(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多重输入与多重输出)的预编码(Precoding)等反馈无线传输区间的信道信息,控制朝向射束的方向。相反,在使用较粗射束的情况下,相比使用较细射束的情况,即使增长TTI周期,移动终端移动到射束照射范围外的情况也变少。一般而言,在天线元件数较多的情况下,射束宽度变细,在元件数较少的情况下,射束宽度变粗。因此,针对天线元件数决定TTI长度也是有效的。
作为将TTI长度通知给移动终端的方法,具有使用PDCCH等的L1/L2控制信息进行通知的方法、利用MAC的调度信息进行通知的方法、以及利用RRC消息进行通知的方法。
实施方式7.
LTE系统方式中,下行链路同步信号仅分配至发送频率的中心的72子载波(1.08MHz频带部分)。图34是表示同步信号(SS)及数据的分配的一个示例的图。5G系统中使用的频带BW变宽(例如500MHz),因此在仅分配到中心频率W1的子载波的情况下,需要使所有移动终端在中心频率下同步后,向数据收发所使用的频带W2移动。
上述那样的系统的情况下,即使是仅使用窄频带的器件等,也需要对应双频带,由此使用对应宽频带的RF器件或搭载在双频率间切换频率的电路,从而导致成本上升。
在具有多个仅对应窄频率的1频带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需要将所有的低速通信器件分配在中心频率的周边,在MMC(Massive Machine Connection)那样连接有大量的移动终端的条件下,存在发生资源不足的可能性。
作为上述的解决方法,考虑LTE-A系统方式的CA(Carrier Aggregation)。CA方式中,最大配置5个20MHz频带的CC(Component Carrier),从而实现100MHz等的宽频带化,该情况下,能每隔20MHz分配中心频率,因此能每隔20MHz配置同步信号(SS)。然而,能高速传输的移动终端需要每隔20MHz执行FFT等处理,处理变得复杂。5G系统中,使用超过500MHz的频带,因此为了简化处理,考虑使FFT等的处理单位变大的情况。该情况下,会发生上述的MMC对应的资源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不仅在中心频率配置同步信号(SS),还在整个频带或传感器等对应窄频带的移动终端所使用的频带中以固定频率间隔来配置同步信号(SS)(例如20MHz间隔)。于是,移动终端能以数据通信所使用的频率附近的同步信号(SS)进行同步,无需对应双频带。并且,即使在MMC等连接有大量移动终端的系统中,也能自由地进行资源分配。
图35是表示频带中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5的横轴表示频率f。图35示出将同步信号(SS)分配至整个频带BW的示例。用4401表示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用4402表示除此以外的以频率间隔AFI追加配置了SS配置的同步信号(SS)。4403是某一移动终端所使用的频率的数据。对4403的数据进行解调的移动终端无需利用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4401来取得同步,能利用与数据相邻的追加的同步信号(SS)4402来取得同步,能通过仅对应窄频率来实现通信。
作为同步信号(SS)的配置方法,能利用结构文件(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file))来自由地变更同步信号(SS)的位置。例如,在无需如MMC环境那样大量容纳仅对应窄频带的移动终端的基站中,同步信号(SS)仅配置于中心频率,在需要如MMC环境那样大量容纳仅对应窄频带的移动终端的基站中,在整个频带或宽频带配置同步信号(SS)。
作为结构文件的示例,记载有各基站所具有的、作为同步信号(SS)所分配的频率方向的信息的同步信号(SS)分配的子载波的频率及同步信号(SS)的频率分配周期(例如20MHz周期)的信息,或作为时间方向的信息的同步信号(SS)分配的时间位置(子帧位置等)以及同步信号(SS)的时间方向的分配周期(例如10ms周期)的信息,各基站起动时从文件读取上述信息,并应用于同步信号的分配设定及广播信息的通知信息。
也可以从基站的上位装置的MME/S-GW来设定,以取代结构文件。该情况下,关于在CA(Carrier Aggregation)及DC(Dual Connectivity)等的Assisted(辅助)结构时周边小区的同步信号分配信息,也能从MME/S-GW来设定,无需在基站间进行通知,能使控制接口变得简易。
图36是表示频带中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的另一个示例的图。图36的横轴表示频率f。图36示出仅对MMC用的分配频带配置了同步信号(SS)的示例。该示例中,不对整个频带BW配置追加的同步信号(SS),而仅对MMC所使用的频带配置追加的同步信号(SS)4503,来作为MMC用SS配置频率AF。由此,由于不在通常的能收发宽频带数据的移动终端所使用的频带配置同步信号(SS),因此无需配置无用的同步信号(SS)。
作为移动终端同步到基站的同步方法,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目的检测,一种是如下方法:在CA(Carrier Aggregation)及DC(Dual Connectivity)等的Assisted结构时,当与SCell及SeNB(Secondary eNB)相连时,从PCell及MeNB(Master eNB)获得作为同步信号(SS)所分配的频率方向的信息的同步信号(SS)分配的子载波的频率及同步信号(SS)的频率分配周期(例如20MHz周期)的信息,或作为时间方向的信息的同步信号(SS)分配的时间位置(子帧位置等)以及同步信号(SS)的时间方向的分配周期(例如10ms周期)的信息。
SCell及SeNB的同步信号的分配信息可以作为PCell及MeNB的周边小区信息包含于广播信息中。此外,SCell及SeNB的SIB信息也可以利用PCell及MeNB的广播信息进行通知。由此,关于SCell及SeNB的通信,在同步后,移动终端无需获取SCell及SeNB的SIB信息的处理,进行仅与数据通信中使用的频带对应的处理即可,能实现装置的简化及低成本化。此外,由于没有SCell及SeNB的SIB获取处理,因此也具有能即时开始数据通信的效果。
在无目的检测的情况下,最初搜索数据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同步信号(SS),在捕捉到了同步信号(SS)的情况下,使用该同步信号(SS)进行帧同步,开展通信控制。在无法捕捉该频带的同步信号(SS)的情况下,使用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执行与基站的同步。
在Assisted结构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利用主基站获取所追加的小区及针对CC的同步信号(SS)的插入位置的信息(频率、时间)。例如,作为RRC信息的相邻小区列表(Neighboring Cell List)进行通知。然后,以追加的小区及CC的对应的频率及时间来执行同步信号(SS)的搜索处理。
图37是表示与同步信号检测处理有关的通信终端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37所示流程图的各处理由通信终端来执行。若由通信终端开始小区搜索,则开始图37所示流程图的处理,转移至步骤ST4601。
步骤ST4601中,通信终端判断是否是Assisted结构。在判断为是Assisted结构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4602,在判断为不是Assisted结构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4604。
步骤ST4602中,通信终端确认追加的小区(以下有时称为“追加小区”)的同步信号(SS)所插入的频带(以下有时称为“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是否被主基站所指定。具体而言,通信终端通过判断是否能获得表示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的同步信号插入频带信息,来判断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是否被指定。
在判断为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被指定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4603,在判断为未被指定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T4604。
步骤ST4603中,通信终端利用被指定的频带的同步信号(SS),进行同步处理。
步骤ST4601中判断为不是Assisted结构的情况下、以及步骤ST4602中无法获得追加小区的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信息且判断为同步信号(SS)插入频带未被指定的情况下,通信终端在步骤ST4604~步骤ST4606中进行无目的检测。
首先,步骤ST4604中,通信终端利用数据通信中使用的频带的同步信号(SS)试行同步处理。步骤ST4605中,通信终端判断是否完成了同步。在判断为完成了同步的情况下,结束同步信号(SS)的同步处理,转移至RS检测及数据通信。在判断为无法同步的情况下,利用数据通信使用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来进行同步处理。之后,结束同步信号(SS)的同步处理,转移至RS检测及数据通信。
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由于被共通使用,所以以最小时间单位(例如1ms周期)进行插入,但作为中心频率以外的同步信号(SS)的插入方法,能与容纳的移动终端相匹配地进行稀疏发送(例如1秒周期)。例如,中心频率以外的同步信号(SS)由MTC那样的移动终端进行使用,从而可以在同步捕捉时间上花费时间,因此能使用长周期的同步信号(SS)。该情况下,通过以长周期发送中心频率以外的同步信号(SS),具有能减少同步信号(SS)的资源,能增加可分配给数据发送的无线资源的效果。
图38是表示频率方向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图38的横轴表示频率f,纵轴表示时间t。中心频率的同步信号(SS)4701例如每隔10ms进行发送。MMC-1用同步信号(SS)4702对容纳以较低周期进行动作的移动终端的频带指定并配置MMC-1用SS配置频率AF1,例如以40ms周期配置同步信号(SS)。
MMC-2用同步信号(SS)4703对容纳以较高周期进行动作的移动终端的频带指定并配置MMC-2用SS配置频率AF2,例如以20ms周期执行分配。追加配置的同步信号(SS)4702及同步信号(SS)4703可以在与中心频率相同的定时进行发送。同步信号(SS)4702的配置为示例。该情况下,Assisted结构等中,主基站利用中心频率取得同步,所追加的小区中,仅在与中心周期同步后的定时进行检测同步信号(SS)的处理,从而能节省功耗。
此外,可以如同步信号(SS)4703那样向时间方向偏移。该情况下,通过降低时间单位的同步信号(SS)分配占有率,能加快对执行高速传输的移动终端的资源分配。这是由于在同步信号(SS)占有的时间进行高速传输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数据的分配,可能会保留至下一个时隙。
在利用多元件天线形成射束的系统中,按每个射束变更所追加的同步信号(SS)的配置也是有效的。例如,在与高速移动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以及使用较细射束的情况下,增加追加配置的同步信号(SS)的时间方向的比例、或缩短频率方向的同步信号(SS)插入周期,从而移动终端易于进行同步。
本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可以用作为基站检测周边小区的基站的网络侦听(Network Listening)用的同步信号(SS)。
此外,在由基站发送测量配置(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RRC),移动终端根据该设定发送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RRC)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仅将SS配置频带作为测定对象,能减轻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荷。
实施方式8.
第5代中,需要大量在室外能进行大容量通信的基站,有线线路、尤其是光线路主要铺设于室内或地下,建筑物壁及电信柱有时难以铺设光通信的接口所需的装置。此外,单纯的中继器具有如下问题:在设置大量基站的情况下,单纯的中继器无法适应无线环境的变化,无法充分降低干扰。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利用图39对在无法铺设光通信装置的电信柱中设置基站的示例进行说明。
SGW及MME(以下称为“SGW/MME”)5001与基站(以下有时称为“BS”)5002和BS5003相连接,与各BS间进行数据的交换、进行各BS的控制管理。BS5002与本站区域内的移动终端(UE)进行通信,并且与BS5003进行通信。BS5003的天线形成指向性射束5007、5008。
本来,全部经由无线从BS5002收发BS5003中所需的信息。通过使用后述的无线接口并且以指向性射束、时间、空间资源不会产生干扰的方式进行使用,从而能设置无需铺设光通信装置的基站。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利用图40对经由无线连接基站的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构成为包括SGW/MME5001、BS5002、BS5003、UE5004、5005、5006。BS5002包括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及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BS5003包括接收天线部5103、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基站管理控制部5107、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发送天线部5110以及调度器5111。
SGW/MME5001和BS5002利用LTE/LTE-A中的S1接口相连接。从SGW/MME5001输入的信号由基站5002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进行发送处理,来作为用户层面(U-plane)的数据(DSCH)。
基站5003中,优选为根据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4,利用接收天线部5103进行使指向性朝向基站5002的射束控制。此外,根据调度器5111的指示5118,将判断为是从基站5002发送而来的数据的信号提供给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
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进行与由UE5004、5005、5006所进行的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处理相同的信号处理、例如解码处理等。此外,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中,测定接收品质、或者接收基站5002的接收品质的反馈信息5119,并提供给调度器5111。
将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中进行了信号处理的信号5115提供给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中进行与BS5002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相同的信号处理、例如编码处理等。此外,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根据来自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0进行资源的映射,并经由发送天线部5110发送至UE5004、5005、5006。
此时,发送天线部5110中,优选为根据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5进行使指向性朝向UE5004、5005、5006的射束控制。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中,将判断为是基站的维护管理数据、S1AP(S1 Application Protocol:S1应用协议)、X2AP(X2 ApplicationProtocol:X2应用协议)等控制信号的信号5112提供给基站管理控制部5107。
由UE5004、5005、5006发送而来的信号根据来自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4通过指向性朝向各UE的射束被BS5003的接收天线部5103所接收。
根据调度器5111的指示5116,将判断为是从UE5004、5005、5006发送而来的数据的信号提供给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
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进行与由基站所进行的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处理相同的信号处理、例如解码处理等。此外,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中,测定接收品质、或者接收UE5004、5005、5006的接收品质的反馈信息5117,并提供给调度器5111。
将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中进行了信号处理的信号5114提供给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根据基站的维护管理数据、S1AP、X2AP等控制信号5113,进行与UE相同的信号处理、例如编码处理等。此外,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根据来自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2进行资源的映射,并经由发送天线部5110提供给BS5002。
此时,发送天线部5110中,优选为根据调度器5111的指示5125进行使指向性朝向BS5002的射束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即使在设置大量基站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增设基站。
BS5002和BS5003之间的无线的接口方法分为以下3种。是传输回程信号的方式(以下有时称为“回程信号传输方式”)、利用双连线传输的在MeNB-SeNB间传输信号的方式(以下有时称为“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传输前传信号的方式(以下有时称为“前传信号传输方式”)。3种信号传输方式的功能框图的不同之处如图41~图54所示。
图41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在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的情况下,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包括:IP部5201、UDP(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部52021、GTP-U(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层面)部5203、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部52041、RLC(RadioLink Control)部5205、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部5206、CRC赋予部520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208、调制部5209、预编码(Precoding)部5210、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部5211以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212。
图42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包括IP部5201、UDP/SCTP/TCP部52022、GTP-U部5203、PDCP相当部52242、RLC部5205、MAC部5206、CRC赋予部520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208、调制部5209、预编码(Precoding)部5210、OFDM部521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212。PDCP相当部52242具有相当于PDCP部的功能。
图43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结构的框图。包括IP部5201、UDP/SCTP/TCP部52023、GTP-U部5203、PDCP相当部52041、RLC部5205、MAC部5206、CRC赋予部520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208、调制部5209、预编码(Precoding)部5210、OFDM部521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212。
图44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OFDM部52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215、解调部5216、信道编码(ChDecoding)部5217、CRC检查部5218、MAC部5219、RLC部5220、PDCP部52211、GTP-U部5222、UDP/SCTP/TCP部52231及IP部5224。
图45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OFDM部52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215、解调部5216、信道编码(Ch Decoding)部5217、CRC检查部5218、MAC部5219、RLC部5220、PDCP相当部52212、GTP-U部5222、UDP/SCTP/TCP部52232及IP部5224。
图46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OFDM部52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215、解调部5216、信道编码(ChDecoding)部5217、CRC检查部5218、MAC部5219、RLC部5220、PDCP部52211、GTP-U部5222、UDP/SCTP/TCP部52233及IP部5224。
图47是表示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的结构的框图。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OFDM部52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215、解调部5216、信道编码(Ch Decoding)部5217、CRC检查部5218、MAC部5219、RLC部5220以及PDCP部5221。
图48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313、OFDM部53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315、解调部5316、信道编码(Ch Decoding)部5317、CRC检查部5318、MAC部5319、RLC部5320以及PDCP部5321。
图49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313、OFDM部5314、后编码(Postcoding)部5315、解调部5316、信道编码(Ch Decoding)部5317、CRC检查部5318、MAC部5319、RLC部5320以及PDCP相当部5322。
图50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的结构的框图。包括无线接收处理部5313及OFDM部5314。
图51是表示使用回程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包括PDCP部5304、RLC部5305、MAC部5306、CRC赋予部530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308、调制部5309、预编码(Precoding)部5310、OFDM部531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312。
图52是表示使用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包括PDCP相当部5303、RLC部5305、MAC部5306、CRC赋予部530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308、调制部5309、预编码(Precoding)部5310、OFDM部531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312。
图53是表示使用前传信号传输方式时的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的结构的框图。包括OFDM部531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312。
图54是表示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的结构的框图。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包括PDCP部5324、RLC部5325、MAC部5326、CRC赋予部5327、信道编码(Ch coding)部5328、调制部5329、预编码(Precoding)部5330、OFDM部5331及无线发送处理部5332。
首先,对图41~图46中BS5002的基站发送处理部5101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回程信号传输方式中,在BS5003利用光线路与SGW/MME5001相连接的情况下,能作为基站动作的信号、具体为S1AP信号、S1-U信号、X2AP信号、X2-U信号、维护装置间信号经无线信号化处理,以无线方式从BS5002发送。例如,若图41的UDP/SCTP/TCP部52021为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则判断为S1-U信号或X2-U信号,利用端口编号分离各用户。例如与用户ID等无线资源ID进行关联。它们利用GTP-U部5203进行GTP-U(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的处理。
接着,若UDP/SCTP/TCP部52021为SCTP,则按每个会话与S1AP信号或X2AP信号进行关联。这些数据也作为用户的一种,生成PDCP~L1中所需的所有参数,并且在PDCP部52041中进行PDCP处理。
同样,若UDP/SCTP/TCP部52021为TCP,则判断为维护用的信号,作为用户的一种,生成PDCP~L1中所需的所有参数,并且在PDCP部52041中进行PDCP处理。
其他的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部5201及RLC(Radio Link Control)部5205~无线发送处理部5212在所有方式中均相同。
同样,BS5002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中,每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处理这一点。图44的PDCP52211中进行了PDCP处理之后,反向查找与无线资源之间的关联,返回至UDP/SCTP/TCP部52231。其他的IP部5224及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RLC部5220在所有方式中均相同。
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中,在MeNB-SeNB间传输信号的所有信号,具体为XnAP信号、Xn-U信号[相当于PDCP]、维护装置间信号经无线信号化处理,以无线方式从BS5002发送。由于对应的信号不同,图42的UDP/SCTP/TCP部52022与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的处理不同。
与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的不同之处不在于PDCP,而是与PDCP同等的功能、例如因装置分割而产生的新的控制层面(C-Plane)控制、上行链路的顺序控制等。
同样,基站5002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中,每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处理这一点。图45的PDCP相当部52212中进行了PDCP相当处理之后,反向查找与无线资源之间的关联,返回至UDP/SCTP/TCP部52232。其他的IP部5224及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RLC部5220在所有方式中均相同。
前传信号传输方式中,L1信号及维护装置间信号经无线信号化处理,以无线方式从BS5002发送。L1信号例如是下行链路DA输入信号及上行链路AD输出信号、或者下行链路预编码后信号及上行链路后编码前信号、或者L1-MAC间信号。由于对应的信号不同,图43的UDPTCP部52023与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的处理不同。
同样,BS5002的基站接收处理部5102中,每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处理这一点。图46的PDCP52211中进行了PDCP处理之后,反向查找与无线资源之间的关联,返回至UDP/TCP部52233。其他的IP部5224及无线接收处理部5213~RLC部5220在所有方式中均相同。
图47~图53示出BS5003的基站模式接收处理部5105、移动终端模式接收处理部5106、基站模式发送处理部5108、移动终端模式发送处理部5109。关于前传信号传输方式,示出下行链路预编码后·上行链路后编码前信号经无线信号化后的功能块的示例。
如以上详细记载的那样,在各方式的资源管理功能部中,能使BS5002和BS5003之间的信号、BS-UE间的信号在同一无线频带内实现时间、频率、空间的复用。
例如、UE5006的方向与BS5002相同,无法空间分离,但通过使用时间·频率已分离的资源区域5011,能提供稳定的通信。
此外,在BS5002和BS5003之间,即使周围的电波干扰增大、无法使用某一频率,只要在BS5003的附近就能在电波干扰较少的情况下使用该频率,在该情况下与中继器不同,能通过灵活地进行无线资源分配,与移动终端实现稳定的通信。
此外,为了实现回程信号传输方式,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第一方法是将输入至基站5003的5种信号(S1AP信号、S1-U信号、X2AP信号、X2-U信号、维护装置间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一台移动终端进行无线传输的方法。无线加密处理也汇总成一个。例如,已知关于天线的指向性控制,通信对象是一个,因此无需按每个信号进行处理。
第二方法是将输入至基站5003的5种信号作为独立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发送的方法。是具有与独立的移动终端同等的ID,进行另外的无线加密化,基于不同参数的无线发送步骤(PDCP、RLC、MAC)进行收发的方法。无需利用基站对连接目的地不同的信号进行合并的功能,因此,例如对于所连接的周边基站数(连接的X2的根数)的增减,追加或删除该信号即可。
双连线信号传输方式也与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相同,将3种信号(XnAP信号、Xn-U信号[相当于PDCP]、维护装置间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一台移动终端进行无线传输的方法、及作为独立的移动终端的方法是有效的。
前传信号传输方式也与回程信号传输方式相同,将2种信号(L1信号、维护装置间信号)作为一台移动终端进行无线传输的方法、及作为独立的移动终端的方法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8变形例1.
公开了即使在因灾害等而导致有线线路被切断,无法使用基站的情况下,也能使用基站的方法。
关于实施方式8的BS5003,在能无需有线线路的实施方式8的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如下功能:本站的有线切断或通常以没有有线线路方式运用的基站检测到与通常相连接的基站之间的连接切断时,搜索与移动终端相同的周边小区。关于有线切断,可以基于能确认TCP及SCTP的心脏跳动那样的线路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信号已消失这一点来进行判定,也可以使用以太网(注册商标)等级的LOF(Loss of Frame:帧丢失)等。
并且,可以具备如下功能:进行搜索时,通过增加多元件天线的元件数,来增大等效全向放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EIRP)。
此外,可以具备恢复时是否能使用有线的进行自我诊断的功能。利用折返接收测试用发送数据的功能来代替也是有效的。可以具备如下功能:在自我诊断结果良好时,定期发送表示这一情况的信号。该信号设为不同于P-SS或S-SS的信号是有效的。此时,可以边利用多元件天线改变指向性,边进行发送。
此外,可以具备如下功能:在找到能进行无线连接的回程、双连线的接口或前传时,执行即插即用的连接流程。
此外,在开始与周边小区进行通信时,由于灾害时音频成为主要通信方式,因此具备提高作为MCS(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以及发送功率控制的基准的所需的BLER(Block Error Rate:块错误率)的功能也是有效的。所需的BLER例如为10-6,通过提高所需的BLER的功能,可提高至例如10-2。
对于实施方式8中的BS5002,在BS5003能无需有线线路的功能的基础上,可以设置在周边搜索处于有线切断状态的小区的功能。可以利用通信未使用时的时间、频率,边改变指向性边进行接收。
此外,可以具备如下功能:虽然能在周边检测出处于有线切断状态的小区,但在无法恢复有线线路时,扩大本站的服务区域,朝向周边处于有线切断状态的小区进行射束分配。
可以具备如下功能:即使基站5002是所谓的能力小区(capacity cell),通常运用时,即使在不发送广播信道等共通信道的情况下,也向该射束发送共通信道。
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仅是本发明的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自由组合。此外,能适当变更或省略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任意构成要素。
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上述说明仅是所有方面中的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未进行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设想得到。
标号说明
3201MME/S-GW部、3202eNB、3203UE、3204小区、3301ICBS、3302RRE、3303RRE的小区、3401宏蜂窝eNB、3402小蜂窝eNB、3403宏蜂窝小区、3404小蜂窝小区。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使用多个子载波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站向所述通信终端通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站向所述通信终端通知每个时域的所述子载波的所述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站向所述通信终端通知每个频域的所述子载波的所述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站向所述通信终端通知每个时域及频域的所述子载波的所述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是作为切换的移动源的第一基站或作为切换的移动目的地的第二基站,
从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通知所述子载波的所述间隔。
6.一种基站,该基站与通信终端之间使用多个子载波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通信终端通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
7.一种通信终端,该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使用多个子载波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接收由所述基站通知的所述子载波的间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23406 | 2014-10-31 | ||
JP2014223406 | 2014-10-31 | ||
PCT/JP2015/080097 WO2016068072A1 (ja) | 2014-10-31 | 2015-10-26 | 通信システム |
CN201580059270.2A CN107148794B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通信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59270.2A Division CN107148794B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99118A true CN114599118A (zh) | 2022-06-07 |
CN114599118B CN114599118B (zh) | 2025-02-28 |
Family
ID=5585741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07394.2A Pending CN114585021A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CN20158005927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48794B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通信系统 |
CN202210207825.5A Pending CN114599119A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CN202210207500.7A Active CN114599118B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07394.2A Pending CN114585021A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CN20158005927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48794B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通信系统 |
CN202210207825.5A Pending CN114599119A (zh) | 2014-10-31 | 2015-10-26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674514B2 (zh) |
EP (2) | EP3214869A4 (zh) |
JP (5) | JPWO2016068072A1 (zh) |
CN (4) | CN114585021A (zh) |
WO (1) | WO20160680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72861B1 (en) * | 2012-09-25 | 2022-03-15 | Micro Mobio Corporation | Personal cloud with a plurality of modular capabilities |
US11553857B1 (en) | 2012-09-25 | 2023-01-17 | Micro Mobio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rough window personal cloud transmission |
US12150755B1 (en) | 2012-09-25 | 2024-11-26 | Micro Mobio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display with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
US11877842B1 (en) | 2012-09-25 | 2024-01-23 | Micro Mobio Corporation | Personal cloud with a plurality of modular capabilities |
MY182312A (en) | 2015-06-22 | 2021-01-19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Blanking pattern indication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
EP3611985B1 (en) * | 2015-07-17 | 2021-04-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Uplink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06454964B (zh) * | 2015-08-13 | 2020-04-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MX386233B (es) * | 2015-09-16 | 2025-03-1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étodo y dispositivo para ajustar parámetros de comunicación. |
RU2740307C2 (ru) * | 2016-03-08 | 2021-01-13 | АйПиКОМ ГМБХ УНД КО. КГ | Управление интервалом времени передачи |
US10721036B2 (en) * | 2016-03-29 | 2020-07-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frame structure for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798590B2 (en) * | 2016-04-06 | 2020-10-06 | Sony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virtual cell, user equipment |
US10356800B2 (en) * | 2016-05-09 | 2019-07-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calable numerology with symbol boundary alignment for uniform and non-uniform symbol d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DK3618342T3 (da) * | 2016-05-13 | 2020-11-1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ulti-underbærebølgesystem med flere numerologier |
WO2017195366A1 (ja) | 2016-05-13 | 2017-11-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WO2017206187A1 (zh) | 2016-06-03 | 2017-12-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JP2018011209A (ja) * | 2016-07-14 | 2018-01-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WO2018027983A1 (zh) * | 2016-08-12 | 2018-0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WO2018064337A2 (en) | 2016-09-28 | 2018-04-05 | Idac Holdings, Inc. | Control channel for new radio |
US10715392B2 (en) | 2016-09-29 | 2020-07-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scalable numerology for high speed train scenarios |
US11096128B2 (en) | 2016-11-03 | 2021-08-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signaling and channel design in new radio |
KR102628326B1 (ko) * | 2016-12-27 | 2024-01-24 | 5쥐 아이피 홀딩스 엘엘씨 | 대역폭 부분(bwp) 지시자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장비 |
JP2020031254A (ja) * | 2016-12-27 | 2020-02-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WO2018131078A1 (ja) * | 2017-01-10 | 2018-07-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10506578B2 (en) * | 2017-04-21 | 2019-12-10 | Apple Inc. | Hybrid multi-sync-signal for wideband NR carrier |
KR102367157B1 (ko) | 2017-04-27 | 2022-02-23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참조 신호의 전송 방법, 단말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
US10477593B2 (en) * | 2017-06-08 | 2019-1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access in a backhaul network |
US10674543B2 (en) * | 2017-08-10 | 2020-06-02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CN111328456B (zh) | 2017-11-16 | 2023-08-1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装置 |
CN109963265A (zh) | 2017-12-26 | 2019-07-02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1259203B2 (en) * | 2018-01-07 | 2022-02-22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ilities |
CN110198567B (zh) * | 2018-02-26 | 2021-11-26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检测方法和装置 |
US20210176096A1 (en) * | 2018-04-04 | 2021-06-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
US10469217B2 (en) * | 2018-04-06 | 2019-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sentangl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ignals |
WO2019244735A1 (ja) * | 2018-06-19 | 2019-12-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KR20210057094A (ko) | 2018-09-08 | 2021-05-20 | 오피노 엘엘씨 | 백홀 링크 연결 정보 |
WO2020110825A1 (ja) * | 2018-11-26 | 2020-06-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JP7570317B2 (ja) * | 2019-03-27 | 2024-10-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12583752B (zh) * | 2019-09-29 | 2022-10-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
US11570706B2 (en) * | 2019-12-23 | 2023-01-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Operation modes for L1/L2-centric inter-cell mobility |
US11849434B2 (en) * | 2020-03-18 | 2023-1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eempting, overwriting, or canceling symbols in a slot format indicator allocation |
JP2020123983A (ja) * | 2020-04-30 | 2020-08-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7182591B2 (ja) * | 2020-12-03 | 2022-12-02 |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JP7093826B2 (ja) * | 2020-12-03 | 2022-06-30 |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US20220329374A1 (en) * | 2021-04-13 | 2022-10-13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Cell reference signal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JPWO2022230047A1 (zh) * | 2021-04-27 | 2022-11-03 | ||
WO2023027024A1 (ja) * | 2021-08-27 | 2023-03-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装置及び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80313A1 (en) * | 2003-12-03 | 2005-08-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941762A (zh) * | 2005-09-27 | 2007-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正交多路频分复用系统中保护子载波的方法 |
US20070155387A1 (en) * | 2005-12-30 | 2007-07-05 | Qinghua Li | Techniques for scheduling and adaptation to combat fast fading |
CN101335731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1400082A (zh) * | 2007-09-29 | 2009-04-01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一种基站 |
CN101577857A (zh) * | 2008-05-10 | 2009-11-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的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20110211489A1 (en) * | 2008-11-03 | 2011-09-01 | Jae Hoon Chung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Multi-Carrier System |
WO2014065568A1 (ko) * | 2012-10-22 | 2014-05-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용자기기의 무선 프레임 설정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기지국의 무선 프레임 설정 방법과 기지국 |
WO2014088195A1 (en) * | 2012-12-04 | 2014-06-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hanging pattern of reference signals according to movement speed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80630B2 (en) * | 2000-07-06 | 2013-02-19 | David Paul Felsher | Information record infrastructure, system and method |
KR20040011653A (ko) * | 2002-07-29 | 2004-02-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채널 특성에 적응적인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통신 방법및 장치 |
EP1566907B1 (en) * | 2002-11-20 | 2010-06-23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
EP1855403A4 (en) * | 2005-03-02 | 2012-02-22 | Fujitsu Ltd |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CN1909534A (zh) * | 2005-08-02 | 2007-02-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可重构ofdm系统及其发送和接收操作方法 |
JP2007158834A (ja) * | 2005-12-06 | 2007-06-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7159066A (ja) * | 2005-12-08 | 2007-06-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
CN101150564B (zh) * | 2006-09-19 | 2011-1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划分帧结构的方法及其实现的系统和一种域调度的方法 |
CN101175072B (zh) * | 2006-11-01 | 2012-05-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Mac协议数据单元构造装置 |
JP4786503B2 (ja) * | 2006-11-01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セルサーチ方法、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
CN101175302B (zh) * | 2006-11-01 | 2010-05-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永远在线类型业务保持方法和装置 |
US7907675B2 (en) * | 2007-01-31 | 2011-03-15 | Fujitsu Toshib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mited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ATE528942T1 (de) * | 2007-05-02 | 2011-10-15 | Alcatel Lucent | Verfahren zur etablierung eines parametrisierten kanals zur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 |
CN101370192A (zh) * | 2007-08-15 | 2009-02-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解调参考信号模式的高层通知方法 |
CN101588337B (zh) * | 2008-05-22 | 2013-04-1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时分复用帧结构参数优化方法、通信方法、系统及终端 |
CN101790197B (zh) * | 2009-01-22 | 2015-09-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多载波系统的扫描请求发送方法 |
GB2469800A (en) * | 2009-04-27 | 2010-11-03 | Nec Corp |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20120034920A1 (en) * | 2009-04-27 | 2012-02-09 | Tadayoshi Inumaru | Handover control metho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JP5437310B2 (ja) * | 2011-05-02 | 2014-03-1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3017016A (ja) * | 2011-07-04 | 2013-01-24 | Sharp Corp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02869096B (zh) * | 2011-07-06 | 2016-05-18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网络中用于传输解调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3055126A1 (ko) | 2011-10-11 | 2013-04-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복수의 네트워크 노드로 구성된 셀을 포함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상태를 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CN104040919B (zh) * | 2011-11-13 | 2017-04-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US9332479B2 (en) * | 2012-01-04 | 2016-05-0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Network sit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247503B2 (en) * | 2012-01-29 | 2016-01-2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
KR102023009B1 (ko) * | 2012-01-31 | 2019-09-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을 위한 참조 신호 안테나 포트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KR20150043345A (ko) * | 2012-08-05 | 2015-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소형 셀을 위한 순환 전치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CN105191195B (zh) * | 2013-01-21 | 2019-03-08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使用动态传输参数的通信的方法和布置 |
CN104969488B (zh) | 2013-01-31 | 2019-04-23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设置用于d2d(设备对设备)通信的循环前缀的方法及其设备 |
CN105101458B (zh) * | 2014-05-08 | 2021-05-07 | 夏普株式会社 | D2d通信中的不同cp长度共存的配置 |
RU2625816C1 (ru) * | 2014-09-23 | 2017-07-19 |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Передатчик, приемник и способы для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сигналов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
-
2015
- 2015-10-26 CN CN202210207394.2A patent/CN114585021A/zh active Pending
- 2015-10-26 CN CN201580059270.2A patent/CN1071487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0-26 WO PCT/JP2015/080097 patent/WO20160680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0-26 EP EP15854122.7A patent/EP321486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10-26 CN CN202210207825.5A patent/CN114599119A/zh active Pending
- 2015-10-26 CN CN202210207500.7A patent/CN114599118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26 US US15/518,536 patent/US106745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0-26 JP JP2016556558A patent/JPWO2016068072A1/ja active Pending
- 2015-10-26 EP EP22157707.5A patent/EP4040843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12-09 JP JP2019221770A patent/JP2020043609A/ja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4-15 US US16/849,287 patent/US11006427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07 US US17/224,757 patent/US2021025894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1-04-30 JP JP2021077399A patent/JP2021132384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22
- 2022-06-29 JP JP2022104340A patent/JP74059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11 US US18/095,597 patent/US2023014235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2-14 JP JP2023210736A patent/JP763463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80313A1 (en) * | 2003-12-03 | 2005-08-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941762A (zh) * | 2005-09-27 | 2007-04-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正交多路频分复用系统中保护子载波的方法 |
US20070155387A1 (en) * | 2005-12-30 | 2007-07-05 | Qinghua Li | Techniques for scheduling and adaptation to combat fast fading |
CN101335731A (zh) * | 2007-06-26 | 2008-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1400082A (zh) * | 2007-09-29 | 2009-04-01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一种基站 |
CN101577857A (zh) * | 2008-05-10 | 2009-11-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的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20110211489A1 (en) * | 2008-11-03 | 2011-09-01 | Jae Hoon Chung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Multi-Carrier System |
WO2014065568A1 (ko) * | 2012-10-22 | 2014-05-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용자기기의 무선 프레임 설정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기지국의 무선 프레임 설정 방법과 기지국 |
WO2014088195A1 (en) * | 2012-12-04 | 2014-06-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hanging pattern of reference signals according to movement speed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INTEL CORPORATION: "R1-120611 "Frequency and Time synchronization aspects of additional carrier type"", 3GPP TSG_RAN\\WG1_RL1, no. 1, 1 February 2012 (2012-02-01) * |
NEC GROUP: "R1-061308 "Resource Allocation Signalling for EUTRA"", 3GPP TSG_RAN\\WG1_RL1, no. 1, 2 May 2006 (2006-05-02) * |
王晓英; 邹传云; 荣思远: "一种多载波OFDM-UWB无线通信系统", 电视技术, 17 July 2006 (2006-07-1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37119A (ja) | 2022-09-21 |
JPWO2016068072A1 (ja) | 2017-08-10 |
WO2016068072A1 (ja) | 2016-05-06 |
EP3214869A1 (en) | 2017-09-06 |
EP3214869A4 (en) | 2018-06-13 |
CN114599119A (zh) | 2022-06-07 |
EP4040843A1 (en) | 2022-08-10 |
US20170238301A1 (en) | 2017-08-17 |
JP2021132384A (ja) | 2021-09-09 |
JP7405911B2 (ja) | 2023-12-26 |
CN114585021A (zh) | 2022-06-03 |
US10674514B2 (en) | 2020-06-02 |
US20230142356A1 (en) | 2023-05-11 |
CN114599118B (zh) | 2025-02-28 |
JP2020043609A (ja) | 2020-03-19 |
US11006427B2 (en) | 2021-05-11 |
JP7634638B2 (ja) | 2025-02-21 |
CN107148794A (zh) | 2017-09-08 |
JP2024028977A (ja) | 2024-03-05 |
US20200245318A1 (en) | 2020-07-30 |
CN107148794B (zh) | 2022-03-25 |
US20210258943A1 (en) | 2021-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634638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通信端末 | |
CN110583044B (zh) | 移动通信网络、通信装置、基础设施设备和方法 | |
WO2018011777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JP7182874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JP7639075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通信端末 | |
JP6769811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EP4195866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JP7382717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
JPWO2020054642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 |
EP3606131A1 (en) |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WO2018011776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US20250119806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24050826A (ja) | 通信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