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3522B - 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93522B CN114593522B CN202210299895.8A CN202210299895A CN114593522B CN 114593522 B CN114593522 B CN 114593522B CN 202210299895 A CN202210299895 A CN 202210299895A CN 114593522 B CN114593522 B CN 1145935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heat
- flue gas
- heat pipe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5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1—Testing thereof; Determination or simulation of flow characteristics; Stall or surge detection, e.g. condition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8—Stop safety or alarm devices, e.g. stop-and-go control; Disposition of check-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7/00—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 F24H7/02—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5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air 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H9/206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air 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7/00—Cleaning by vibration or pressure wa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第三阀门上游的烟气管道中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中烟气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的开闭。本发明可以在有烟气温度满足要求的时候,在满足空气加热器产生的热空气量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量存储在储热器中,在没有烟气余热的情况下,利用烟气余热存储的热量来加热空气加热器,以满足空气加热器的实际工作需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避免过多的热量的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新式结构的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电力领域,例如电厂的余热利用等。
现有技术中,热管的外形影响了蒸发端的吸热面积,因此一般蒸发端吸热范围比较小,在热源中有时候需要设置多个热管来满足吸热需求;而且多蒸发端存在的时候,各个蒸发端因为处于热源的位置不同,会产生吸热不均匀的现象。在现有技术中,余热利用热管装置都是将冷凝端延伸到管外,这样占用了外部的面积,使得热管余热利用系统结构不紧凑。
此外,弹性振动管束在余热换热中普遍应用,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热管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但是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余热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环路热管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固定性周期性变化来调整管束的振动,会出现滞后性以及周期会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对前面的申请进行了改进,对振动进行智能型控制,从而使得内部的流体能够实现的频繁性的振动,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上述的余热利用系统控制系统缺乏,无法实现自动控制,需要人工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的余热利用系统,充分利用热源,降低能耗,实现智能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系统,以实现余热的智能化充分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设置在烟道的主管道上,所述储热器设置在副管道上,所述主管道和副管道形成并联管路;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第三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上游的烟气管道上,第四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下游的烟气管道上,第二阀门设置在主烟道的空气加热器的入口的位置,第一阀门设置在副管道的储热器的入口管的位置,所述系统还设置与烟道的主管道连接的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与烟道的主管道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三阀门的上游,所述旁通管道上设置第九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九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关闭,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是打开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上游的烟气管道中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中烟气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的开闭。
优选,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烟气温度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是打开状态,烟气可以进入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换热完成后进行排烟。
优选,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烟气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关闭,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
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打开。
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
优选,烟气主管道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其中第一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五阀门和空气加热器,空气加热器中设置第一热管,第一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主管道上设置第六阀门;其中第二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八阀门和第二空气加热器,第二空气加热器中设置第二热管,第二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主管道上设置第七阀门;
第一热管、第二热管内部设置温度感知元件,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温度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温度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第一热管、第二热管进行加热;
第一热管、第二热管进行加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第七阀门打开,第六阀门、第八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一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二热管中,使得第一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第一热管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第八阀门打开,第五阀门、第七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二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一热管中,使得第二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第二热管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第七阀门打开,第六阀门、第八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一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二热管中,使得第一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的交替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包括蒸发部和冷凝部,所述冷凝部包括左冷凝管、右冷凝管和放热管组,所述放热管组包括左放热管组和右放热管组,左放热管组与左冷凝管和蒸发部相连通,右放热管组与右冷凝管和蒸发部相连通,从而使得蒸发部、左冷凝管、右冷凝管和放热管组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蒸发部内填充相变流体,每个放热管组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放热管,相邻放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放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放热管的端部形成放热管自由端;蒸发部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管口连接左放热管组的入口,第二管口连接右放热管组的入口,左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左冷凝管,右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右冷凝管;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设置在蒸发部一侧;其中蒸发部是热管的蒸发端,冷凝部是热管的冷凝端,所述的冷凝部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在空气通道中,所述蒸发部设置在烟气管道中;所述左冷凝管与蒸发部之间设置左回流管,所述右冷凝管与蒸发部之间设置右回流管。蒸发部设置在烟道内,冷凝部加热空气加热器中的空气。
作为优选,左放热管组和右放热管组沿着蒸发部的中间位置对称。
作为优选,蒸发端为扁平管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端位于冷凝端下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发明可以在有烟气的时候,在满足空气加热器产生的热空气量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量存储在储热器中,在没有烟气余热的情况下,利用烟气余热存储的热量来加热空气加热器,以满足空气加热器的实际工作需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避免过多的热量的浪费。
2、本发明通过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累计温度差,能够在满足一定的温度差情况下,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从而切换到另一个热管中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根据温度不断的在热管中交替加热,从而形成热管的不断的振动除垢和换热。
3、一种新式结构的余热利用装置,通过在有限的空间设置更多的放热管组,增加管束的振动范围,从而强化传热,增强除垢。
4、本发明通过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放热管组管径以及间距分布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5、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优化了热管装置的参数的最佳关系,从而实现最优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余热利用系统管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余热利用系统管路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余热利用系统管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余热利用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设置旁通管道的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文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涉及公式的,“/”表示除法,“×”、“*”表示乘法。
一种烟气监测热管系统,所述系统设有依次相连的列管式过热器、热管蒸发器和热管省煤器,所述列管式过热器与高温烟气相连,所述热管省煤器与供水端相连。如图1所示,一种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所述空气加热器31设置在烟道的主管道42上,所述空气加热器31吸收烟气余热来产生热空气。所述储热器32设置在副管道43上,所述主管道42和副管道43形成并联管路。烟道中的烟气分别进入主管道42和副管道43的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在空气加热器31中产生热空气,在储热器32中进行蓄热,在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中换热后的烟气再汇流进入总烟道。
上述系统中,通过烟气余热产生热空气的同时,可以利用储热器进行蓄热。
作为优选,本系统可以仅仅设置空气加热器31,不设置副管道。
作为优选,所述烟气是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
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阀门34和第二阀门35、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第三阀门36设置在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上游的烟气管道上,用于控制进入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的总的烟气流量,第四阀门37设置在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下游的烟气管道上,第二阀门35设置在主烟道42的空气加热器31的入口的位置,用于控制进入空气加热器31的烟气的流量,第一阀门34设置在副管道43的储热器32的入口管的位置,用于控制进入储热器32的烟气的流量,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第一阀门34、第二阀门35和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一阀门34、第二阀门35和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的开闭以及开度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的烟气量。
作为优选,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还设置与烟道的主管道42连接的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与烟道的主管道42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三阀门36的上游,所述旁通管道上设置第九阀门45。所述第九阀门45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第九阀门45的开闭能够保证烟气是否通过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
作为优选,所述第九阀门45打开,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关闭。
图3公开了本发明的空气加热器所在的烟气管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空气加热器所在的烟气主管道42包括两个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其中第一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五阀门18和空气加热器31,空气加热器31中设置热管16,第一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主管道42上设置第六阀门19,通过设置第五阀门18和第六阀门19,可以控制烟气是否经过热管16进行余热利用。其中第二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八阀门23和另一个空气加热器31,空气加热器31中设置热管17,第二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主管道42上设置第七阀门20,通过设置第八阀门23和第七阀门20,可以控制烟气是否经过热管17、16进行余热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位于烟气主管道42的同一侧,如图2所示,从而使得热管16、17可以加热同一流体。
作为优选,所述热管是弹性振动管束热管,结构如图4所示,设置在烟道中的利用烟道余热装置的热管16,17,所述热管包括蒸发部8和冷凝部,所述冷凝部包括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和放热管组1,所述放热管组1包括左放热管组11和右放热管组12,左放热管组11与左冷凝管21和蒸发部8相连通,右放热管组12与右冷凝管22和蒸发部8相连通,从而使得蒸发部8、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和放热管组1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蒸发部8内填充相变流体,每个放热管组1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放热管7,相邻放热管7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放热管7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放热管7的端部形成放热管自由端3-6;蒸发部包括第一管口10和第二管口13,第一管口10连接左放热管组11的入口,第二管口13连接右放热管组12的入口,左放热管组11的出口连接左冷凝管21,右放热管组12的出口连接右冷凝管22;所述第一管口10和第二管口13设置在蒸发部8一侧。作为优选,左放热管组11和右放热管组12沿着蒸发部的中间位置对称。
其中蒸发部8是热管的蒸发端,冷凝部是热管的冷凝端。所述的冷凝部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在空气通道中,所述蒸发部8设置在烟气管道中。
作为优选,蒸发端8为扁平管结构。
所述蒸发端8位于冷凝端下部。
本发明热管在运行中,通过蒸发端8 从烟气中吸收热量,然后蒸发端8中的流体进行蒸发,通过第一管口10和第二管口13进入冷凝部,然后在冷凝部将热量释放给空气加热器31中的空气,流体进行冷凝,依靠重力的作用再进入蒸发端。
本发明通过设置热管的冷凝端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不改变热管的冷凝端体积的情况下,使得热管的蒸发端的吸热面积增加,这样可以扩大热管的放热范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保持一致大小,能够提高35%以上的换热效率。同时减少冷凝端的体积和占地面积,使得结构紧凑。
作为优选,所述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与蒸发部8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沿着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与蒸发部8水平方向延伸上设置多个放热管组1,所述放热管组1之间是并联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左冷凝管21与蒸发部8之间设置左回流管,所述右冷凝管22与蒸发部8之间设置右回流管。作为优选,所述回流管设置在水平方向的两端。
蒸发部8内填充相变流体,优选是汽液相变流体。所述流体在蒸发部8进行加热蒸发,沿着放热管束向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流动,流体受热后会产生体积膨胀,从而形成蒸汽,而蒸汽的体积远远大于水,因此形成的蒸汽会在盘管内进行快速冲击式的流动。因为体积膨胀以及蒸汽的流动,能够诱导放热管自由端产生振动,换热管自由端在振动的过程中将该振动传递至周围换热流体,流体也会相互之间产生扰动,从而使得周围的换热流体形成扰流,破坏边界层,从而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流体在左右冷凝管冷凝放热后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蒸发部。
本发明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将上管和放热管组分别设置为左右分布的两个,使得左右两侧分布的放热管组都能进行振动换热除垢,从而扩大换热振动的区域,越能够使的振动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加均匀,增加换热面积,强化换热和除垢效果。
(一)根据烟气流动控制阀门的开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阀门36上游的烟气管道中设置烟气传感器,烟气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中是否有烟气流过。所述烟气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烟气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的开闭。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有烟气经过时候,例如,锅炉在运行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是打开状态,烟气可以进入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换热完成后进行排烟。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没有烟气经过时候,例如锅炉停止运行时,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关闭,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此时利用储热器32的蓄热来加热空气加热器31,从而产生热空气。通过上述的运行,可以在有烟气的时候,在满足空气加热器31产生的热空气量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量存储在储热器32中,在没有烟气余热的情况下,利用烟气余热存储的热量来加热空气加热器31,以满足空气加热器31的实际工作需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避免过多的热量的浪费。
作为优选,所述第九阀门45打开,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关闭。
作为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烟气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45关闭,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打开。
作为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没有烟气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45打开,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关闭。
(二)根据烟气流动控制封闭循环系统风机的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副管道43上设置风机,用于在没有烟气余热的情况下,通过风机的运行使得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风机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烟气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风机停止运行。当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没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风机开始运行。通过控制风机的智能运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风机运行的智能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
(三)根据双温度检测控制风机的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储热器32内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储热器内蓄热材料的温度。所述空气加热器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空气加热器31内空气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
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则中央控制器控制风机停止运行。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高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则中央控制器控制风机开始运行。
通过检测的温度来控制风机的运行,可以实现对空气加热器自主加热。因为在研发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储热器的热量逐渐的用完的情况下,会出现储热器出来的气体的温度低于空气加热器31中的空气的温度,此种情况下再使用储热器来加热空气加热器是不可能的,反而可能会导致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被带走。因此通过根据检测的温度智能控制风机的运行,从而智能控制储热器32和空气加热器31的循环,提高热空气的产生率。
(四)根据空气加热器入口烟气温度控制阀门的开度
作为优选,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31的烟气入口的位置处,用于测量进入空气加热器31的烟气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来自动控制第二阀门35和第一阀门34的阀门开度。
优选的,当第三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低于一定的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阀门35加大开度,同时控制阀门34减少开度,以加大进入空气加热器31的烟气的流量。当第三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高于一定的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阀门35减少开度,同时控制阀门34加大开度,以减少进入空气加热器31的热空气的流量。
当第三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低到一定温度的时候,此时空气加热器31产生热空气的能力会变差,无法满足正常的需求,因此需要更多的烟气来加热空气加热器,从而产生热空气。
通过上述的运行,可以在烟气温度高的时候,在满足热空气产生需求以后,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储热器进行蓄热,在烟气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将更多的烟气进入空气加热器内用于产生热空气,保证了热空气的需求,同时节约能源。
(五)根据烟气温度控制阀门的开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阀门36上游的烟气管道中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中烟气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的开闭。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有温度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例如,锅炉在运行的时候开始排出高温烟气,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是打开状态,烟气可以进入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换热完成后进行排烟。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烟气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例如锅炉停止运行时,或者因为前面的余热利用导致烟气温度偏低,为了避免低温腐蚀或者无法对余热进行利用,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37关闭,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此时利用储热器32的蓄热来加热空气加热器31,从而产生热空气。通过上述的运行,可以在有烟气温度满足要求的时候,在满足空气加热器31产生的热空气量的情况下,将多余的热量存储在储热器32中,在没有烟气余热的情况下,利用烟气余热存储的热量来加热空气加热器31,以满足空气加热器31的实际工作需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避免过多的热量的浪费。
作为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45关闭,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打开。
作为优选,当烟气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45打开,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关闭。
(六)根据烟气流动控制封闭循环系统风机的运行
本实施例是在第(五)实施例的基础上的改进。
作为优选,所述副管道43上设置风机,烟道的烟气温度低于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风机的运行使得空气加热器31和储热器32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风机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烟气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有烟气温度高于一定温度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打开,自动控制风机停止运行。因为此时的烟气温度满足换热需要,因此可以利用烟气来加热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32。当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烟气温度低于一定温度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36和第四阀门37关闭,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风机开始运行。因为此时的烟气温度不满足换热需要,因此需要利用储热器32来加热空气加热器。通过根据烟气温度控制风机的智能运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风机运行的智能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有烟气温度高于一定温度时候,第五阀门关闭。当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烟气温度低于一定温度时候,第五阀门打开。
(七)根据储热器出口温度检测控制风机的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储热器32的出口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储热器出口气体的温度。所述空气加热器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空气加热器31内空气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
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则中央控制器控制风机停止运行。
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的温度来控制风机的运行,可以实现对空气加热器自主加热。因为在研发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储热器的热量逐渐的用完的情况下,会出现储热器出来的气体的温度低于空气加热器31中的空气的温度,此种情况下再使用储热器来加热空气加热器是不可能的,反而可能会导致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被带走。因此通过根据检测的温度智能控制风机的运行,从而智能控制储热器32和空气加热器31的循环,提高热空气的产生率。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热管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在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中,提出了一种周期性的加热方式,通过周期性的加热方式来不断的促进盘管的振动,从而提高加热效率和除垢效果。但是,通过固定性周期性变化来调整管束的振动,会出现滞后性以及周期会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对前面的申请进行了改进,对振动进行智能型控制,从而使得内部的流体能够实现的频繁性的振动,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本发明针对在先研究的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式的智能控制振动的余热利用环路热管系统。能够提高加热效率,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烟气进入两个空气加热器31中,通过热管16、17加热空气。在空气加热器31进行正常加热空气的时候,采取如下控制方式:
一、基于压力自主调节振动
作为优选,环路热管16、17内部设置压力感知元件,用于检测电加热装置内部的压力,所述压力感知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压力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压力数据的比较,获取其压力差或者压力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压力差或者压力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热管16、17进行加热。
热管16和热管17进行换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热管16内的压力感知元件检测的压力差或者压力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打开,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7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6中,使得热管17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热管17内的压力感知元件检测的压力差或者压力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热管16、17的交替加热。
通过压力感知元件检测的前后时间段压力差或者累计压力差,能够通过压力差来判断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从而切换到另一个热管中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根据压力不断的在热管16、17中交替加热,从而形成热管16、17的不断的振动除垢和换热。
通过根据压力差或者压力差变化的累计来判断流体的稳定状态,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不会因为运行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
作为优选,热管16或热管17在换热过程中,如果在前时间段的压力为P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压力为P2,如果P1<P2,则P2-P1压力差低于阈值时,控制器通过控制阀门切换到另一个热管17或16进行加热。
通过先后的压力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管是处于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热管16或热管17在换热过程中,如果在前时间段的压力为P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压力为P2,如果P1=P2,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P1大于第一数据的压力,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热管加热;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压力;优选第一数据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压力;
如果P1小于等于第二数据的压力,控制器控制热源继续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压力。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压力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压力数据。通过上述的压力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感知元件为n个,依次计算当前时间段压力 Pi与前一时间段压力Qi-1的差Di=Pi-Qi-1,并对n个压力差Di进行算术累计求和,当Y的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阀门是否切换加热热管。
作为优选,Y>0,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加热热管;如果Y<0,则低于阈值时,不切换热管。
通过先后的压力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管的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Y=0,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Pi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第一数据的压力,控制器切换热管;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压力;优选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压力;
如果Pi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第二数据的压力,控制器控制热管继续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压力。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压力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压力数据。通过上述的压力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测量压力的时间段周期是1-10分钟,优选3-6分钟,进一步优选是4分钟。
作为优选,阈值是100-1000pa,优选是500pa。
作为优选,压力值可以是时间段周期内的平均压力值。也可以是时间段内的某一时刻的压力。例如优选都是时间段结束时的压力。
作为优选,压力感知元件设置在左上管21和/或者右上管22内。
作为优选,压力感知元件设置在左上管21和右上管22内。此时可以选择两个管箱的压力平均值作为调节数据。
作为优选,压力感知元件设置在左放热管组和/或右放热管组自由端。通过设置在自由端,能够感知自由端的压力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此时可以选择两个放热管组的压力平均值作为调节数据。
二、基于温度自主调节振动
作为优选,环路热管16、17内部设置温度感知元件,用于检测电加热装置内部的温度,所述温度感知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温度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温度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热管16、17进行加热。
热管16和热管17进行换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热管16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打开,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7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6中,使得热管17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热管17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热管16、17的交替加热。
通过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能够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情况下,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从而切换到另一个热管中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根据温度不断的在热管16、17中交替加热,从而形成热管16、17的不断的振动除垢和换热。
通过根据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来判断流体的稳定状态,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不会因为运行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温度为T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温度为T2,如果T1<T2,则T2-T1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加热热管。
通过先后的温度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否切换热管。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温度为T1,相邻的在后的时间段温度为T2,如果T1=T2,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T1大于第一数据的温度,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热管加热;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温度;优选第一数据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温度;
如果T1小于等于第二数据的温度,控制器控制热管继续加热,不切换热管,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温度。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温度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温度数据。通过上述的温度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温度感知元件为n个,依次计算当前时间段温度Ti与前一时间段温度Qi-1的差Di=Ti-Qi-1,并对n个温度差Di进行算术累计求和,当Y的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阀门是否切换热管加热。
作为优选,Y>0,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热管加热;如果Y<0,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继续进行加热,不切换。
通过先后的温度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源的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管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Y=0,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Ti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第一数据的温度,控制器控制阀门切换热管加热;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温度;优选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温度;
如果Ti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第二数据的温度,控制器控制不切换热管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温度。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温度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温度数据。通过上述的温度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测量温度的时间段周期是1-10分钟,优选3-6分钟,进一步优选是4分钟。
作为优选,阈值是1-10摄氏度,优选是4摄氏度。
作为优选,温度值可以是时间段周期内的平均温度值。也可以是时间段内的某一时刻的温度。例如优选都是时间段结束时的温度。
作为优选,温度感知元件设置在左上管21和/或者右上管22内。
作为优选,温度感知元件设置在左上管21和右上管22内。此时可以选择两个管箱的温度平均值作为调节数据。
作为优选,温度感知元件设置在左放热管组和/或右放热管组自由端。通过设置在自由端,能够感知自由端的温度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此时可以选择两个放热管组的温度平均值作为调节数据。
三、基于液位自主调节振动
作为优选,热管16、17的蒸发部内部分别设置液位感知元件,用于检测热管16、17蒸发部内的流体的液位,所述液位感知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液位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液位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流体的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热管16、17进行加热。
热管16和热管17进行换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热管16内的液位感知元件检测的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打开,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7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6中,使得热管17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热管17内的液位感知元件检测的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热管16、17的交替加热。
通过液位感知元件检测的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能够在满足一定的液位(例如最低下限)情况下,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从而切换到另一个热管中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根据液位高度不断的在热管16、17中交替加热,从而形成热管16、17的不断的振动除垢和换热。
通过根据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来判断流体的稳定状态,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不会因为运行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液位为L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液位为L2,如果L1>L2,则L2-L1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切换。
通过先后的液位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管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液位为L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液位为L2,如果L1=L2,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L1小于第一数据的液位或者L1是0,控制器控制热管进行加热切换;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液位;优选第一数据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液位;
如果L1大于等于第二数据的液位,控制器控制热管不切换,继续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液位。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液位数据,包括干涸的液位,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液位数据。通过上述的液位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液位感知元件为n个,依次计算当前时间段液位Li与前一时间段液位Qi-1的差Di=Li-Qi-1,并对n个液位差Di进行算术累计求和,当Y的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是否进行切换。
作为优选,Y>0,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进行切换。
通过先后的液位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源的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Y=0,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Li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第一数据的液位或者是0,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进行切换;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液位;优选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液位;
如果Li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第二数据的液位,控制器控制热管不切换,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液位。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液位数据,包括干涸的液位,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液位数据。通过上述的液位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测量液位的时间段周期是1-10分钟,优选3-6分钟,进一步优选是4分钟。
作为优选,阈值是1-10mm,优选是4mm。
作为优选,水位值可以是时间段周期内的平均水位值。也可以是时间段内的某一时刻的水位置。例如优选都是时间段结束时的水位。
四、基于速度自主调节振动
作为优选,热管16、17的管束自由端内部设置速度感知元件,用于检测管束自由端内的流体的流速,所述速度感知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速度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速度数据的比较,获取其速度差或者速度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流体的速度差或者速度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热管16、17进行加热。
热管16和热管17进行换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热管16内的速度感知元件检测的速度差或者速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打开,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7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6中,使得热管17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热管17内的速度感知元件检测的速度差或者速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18、第七阀门20打开,第六阀门19、第八阀门23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热管16进行换热,不进入热管17中,使得热管16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热管16、17的交替加热。
通过速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流速,能够在满足一定的速度(例如最高上限)情况下,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从而切换到另一个热管中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根据速度不断的在热管16、17中交替加热,从而形成热管16、17的不断的振动除垢和换热。
通过根据速度差或者速度差变化的累计来判断流体的稳定状态,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不会因为运行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速度为V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速度为V 2,如果V 1< V 2,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切换加热。
通过先后的速度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管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管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速度为V 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速度为V 2,如果V1= V 2,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V 1大于第一数据的速度,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切换加热;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速度;优选第一数据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速度;
如果V 1小于等于第二数据的速度,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不切换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速度。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速度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速度数据。通过上述的速度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速度感知元件为n个,依次计算当前时间段速度Vi与前一时间速度Qi-1的差Di=Vi-Qi-1,并对n个速度差Di进行算术累计求和,当Y的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是否切换加热。
作为优选,Y>0,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切换加热。
通过先后的速度大小判断,来确定目前的热管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如果Y=0,则根据下面情况判断加热:
如果Vi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第一数据的速度,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切换加热;其中第一数据大于相变流体发生相变后的速度;优选是相变流体充分相变的速度;
如果Vi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第二数据的速度,控制器控制热管16、17不切换加热,其中第二数据小于等于相变流体没有发生相变的速度。
所述的第一数据是充分加热状态的速度数据,第二数据是没有加热或者加热刚开始的速度数据。通过上述的速度大小的判断,也是来确定目前的热源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非加热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热源的运行状态。
作为优选,测量速度的时间段周期是1-10分钟,优选3-6分钟,进一步优选是4分钟。
作为优选,阈值是1-3m/s,优选是2m/s。
作为优选,速度值可以是时间段周期内的平均压力值。也可以是时间段内的某一时刻的速度。例如优选都是时间段结束时的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左放热管组的放热管是以左冷凝管的轴线为圆心分布,所述右放热管组的放热管是以右冷凝管的轴线为圆心分布。通过将左右冷凝管设置为圆心,可以更好的保证放热管的分布,使得振动和加热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左放热管组、右放热管组均为多个。
作为优选,左放热管组和右放热管组沿着蒸发部的竖直方向轴心所在的面镜像对称。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换热的放热管分布更加合理均匀,提高换热效果。
作为优选,蒸发部8是扁平管结构。通过设置扁平管结构使得吸热面积增加。使得即使安装位置有点偏离,也能保证蒸发部8位于反射镜焦点位置处。
作为优选,左放热管组11和右放热管组12在水平延伸方向上错列分布。通过错列分布,能够使得在不同长度上进行振动放热和除垢,使得振动更加均匀,强化换热和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第一管口10和第二管口13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图2中设置两个,通过设置多个,可以增加蒸发端蒸汽进入冷凝端的速度,加快余热的利用。
作为优选,包括流体通道,流体在流体通道内流动。如图3所示,所述蒸发部8位于流体通道下端,如图3所示。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左放热管组11和右放热管组12设置在流体通道内,通过放热加热流体通道内的流体。
作为优选,流体的流动方向与左冷凝管21、右冷凝管22与蒸发部8延伸的方向相同。通过如此设置,使得流体在流动的时候冲刷放热管组,尤其是放热管组自由端,从而使得自由端振动,从而强化传热,达到除垢的效果。
作为优选,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放热管组1(例如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设置为多个,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放热管组1(例如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的管径不断变大。
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流体温度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换热温差不断的减小,换热能力越来越大。通过放热管组的管径变大,可以保证更多的蒸汽通过上部进入放热管组,保证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因为蒸汽量大以及振动效果好,从而使得整体换热均匀。所有放热管组内蒸汽的分配均匀,进一步强化传热效果,使得整体振动效果均匀,换热效果增加,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放热管组(例如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的放热管管径不断变大的幅度不断的增加。
通过如此设置,避免流体都在前部进行换热,而使的尽量换热向后部增加,从而形成类似逆流的换热效果。通过实验发现,采取此种结构设计可以取得更好的换热效果以及除垢效果。
作为优选,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放热管组设置为多个,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相邻放热管组的间距不断变小。具体效果类似前面的管径变化的效果。
作为优选,沿着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同一侧(左侧或者右侧)放热管组之间的间距不断变小的幅度不断的增加。具体效果类似前面的管径变化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设置在烟气的主管道上,所述储热器设置在副管道上,所述主管道和副管道形成并联管路;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第三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上游的烟气管道上,第四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下游的烟气管道上,第二阀门设置在主管道的空气加热器的入口的位置,第一阀门设置在副管道的储热器的入口管的位置,所述系统还设置与烟气的主管道连接的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与烟气的主管道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三阀门的上游,所述旁通管道上设置第九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九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关闭,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是打开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上游的烟气管道中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烟气管道中烟气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的开闭;
烟气的主管道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其中第一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五阀门和空气加热器,空气加热器中设置第一热管,第一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的主管道上设置第六阀门;其中第二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第八阀门和第二空气加热器,第二空气加热器中设置第二热管,第二旁通管路对应的烟气的主管道上设置第七阀门;
第一热管、第二热管内部设置温度感知元件,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温度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温度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控制器根据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来控制烟气是否对第一热管、第二热管进行加热;
第一热管、第二热管进行加热步骤如下:
1)第五阀门、第七阀门打开,第六阀门、第八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一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二热管中,使得第一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2)第一热管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此时控制器控制第六阀门、第八阀门打开,第五阀门、第七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二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一热管中,使得第二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3)当第二热管内的温度感知元件检测的温度差或者温度差变化的累计低于一定数值,控制器控制第五阀门、第七阀门打开,第六阀门、第八阀门关闭,使得烟气进入第一热管进行换热,不进入第二热管中,使得第一热管内的管束振动,从而达到强化传热以及除垢目的;
然后不断的重复步骤2)和3),从而实现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的交替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烟气温度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是打开状态,烟气可以进入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换热完成后进行排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烟气管道烟气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关闭,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当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超过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打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系统,当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一定温度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第九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154646 | 2020-07-23 | ||
CN202010715464 | 2020-07-23 | ||
CN202110776337.1A CN113465178B (zh) | 2020-07-23 | 2021-07-09 | 一种通讯余热利用热管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76337.1A Division CN113465178B (zh) | 2020-07-23 | 2021-07-09 | 一种通讯余热利用热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93522A CN114593522A (zh) | 2022-06-07 |
CN114593522B true CN114593522B (zh) | 2023-07-25 |
Family
ID=778793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99895.8A Active CN114593522B (zh) | 2020-07-23 | 2021-07-09 | 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 |
CN2021107763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465178B (zh) | 2020-07-23 | 2021-07-09 | 一种通讯余热利用热管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763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465178B (zh) | 2020-07-23 | 2021-07-09 | 一种通讯余热利用热管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4593522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3708A (en) * | 1974-01-07 | 1975-02-04 | Amax Inc | Modulatable heat exchanger with restraint to avoid condensation |
JPS591998A (ja) * | 1982-06-28 | 1984-01-07 | Nissan Motor Co Ltd | 排熱回収装置の熱媒体圧力制御装置 |
JPS60255524A (ja) * | 1984-05-31 | 1985-12-17 | Nippon Denso Co Ltd | ヒ−トパイプ使用伝熱装置 |
CN2249398Y (zh) * | 1995-11-06 | 1997-03-12 | 李敏杰 | 超导远红外散热器 |
CN201210024Y (zh) * | 2008-04-28 | 2009-03-18 | 江苏焱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准流线形传热管式热管空气预热器 |
US8101293B2 (en) * | 2009-05-26 | 2012-01-24 |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 System for altering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based on states of the device |
US9065159B2 (en) * | 2009-05-26 | 2015-06-23 |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 System and method of altering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or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generation device using microchannels |
CN101576360A (zh) * | 2009-06-01 | 2009-11-11 | 南京工业大学 | 基于热管和翅片管的低位能回收用高效组合式换热装置 |
CN102914042B (zh) * | 2012-10-13 | 2015-12-02 | 万建红 | 辐射平板空调系统 |
TWM455152U (zh) * | 2013-01-08 | 2013-06-11 |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 微型迴路式均溫散熱裝置 |
KR101810167B1 (ko) * | 2015-11-11 | 2017-12-19 | 전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3차원 열흡수 장치 |
CN110748912B (zh) * | 2018-07-24 | 2021-03-05 | 青岛科技大学 | 基于烟温通信控制阀门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
CN109959025B (zh) * | 2018-07-24 | 2020-06-09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种智能通信控制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
CN110529872B (zh) * | 2018-07-24 | 2020-11-17 |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入口烟气温度通信控制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
CN110398076B (zh) * | 2018-08-03 | 2020-08-28 | 伟迈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根据集热器出水温度智能控制阀门开度的太阳能系统 |
CN209802161U (zh) * | 2018-11-22 | 2019-12-17 | 长沙馨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环路热管组件及其热管换热器 |
-
2021
- 2021-07-09 CN CN202210299895.8A patent/CN114593522B/zh active Active
- 2021-07-09 CN CN202110776337.1A patent/CN11346517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65178A (zh) | 2021-10-01 |
CN114593522A (zh) | 2022-06-07 |
CN113465178B (zh) | 2022-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09177B (zh) | 一种药物熏洗治疗功能环路热管蒸汽发生器 | |
CN114593522B (zh) | 一种烟温测量协同控制热管系统 | |
CN114413666B (zh) | 一种烟气监测协同调整的热管系统 | |
CN113446885B (zh) | 一种内循环通讯控制热管系统 | |
CN113028862B (zh) | 一种酒店节能协同通信启动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3720179A (zh) | 一种酒店流控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2556466B (zh) | 一种温度差环路热管系统 | |
CN112304133B (zh) | 一种镜像对称的水位差控制振动环路热管 | |
CN112556467B (zh) | 一种速度差环路热管系统 | |
CN112304134B (zh) | 一种旋转对称的累计温差振动环路热管 | |
CN112665447B (zh) | 一种温度除垢控制方法 | |
CN112665448B (zh) | 一种换热器流速振动控制方法 | |
CN112665426B (zh) | 一种多箱体压力差控制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2082406B (zh) | 一种酒店节能流量控制换热器 | |
CN112503982B (zh) | 一种环路热管系统根据液位控制加热的方法 | |
CN112503981B (zh) | 一种环路热管系统根据温度控制加热的方法 | |
CN111928701B (zh) | 一种酒店三管节能间歇振动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2082407B (zh) | 一种酒店节能压力智控换热器 | |
CN113137876B (zh) | 一种切换热源加热气体的环路热管换热器 | |
CN112146494A (zh) | 一种旋转对称的温控振动环路热管 | |
CN112146493A (zh) | 一种镜像对称的水控振动环路热管 | |
CN113375487A (zh) | 一种均压力环路热管系统 | |
CN113686178A (zh) | 一种恒控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3375486A (zh) | 一种均流量环路热管系统 | |
CN111412772A (zh) | 一种四种流体压力差调节的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