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0991A -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90991A CN114590991A CN202210086239.XA CN202210086239A CN114590991A CN 114590991 A CN114590991 A CN 114590991A CN 202210086239 A CN202210086239 A CN 202210086239A CN 114590991 A CN114590991 A CN 1145909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ass
- oxygen
- hydrogen
- sealing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892 electric spa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10000004127 vitreous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200 defla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4 deto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Sod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C([O-])=O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8 formation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09 mel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Di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O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738 Limesto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BPQQTUXANYXVAA-UHFFFAOYSA-N Orthosilicate Chemical group [O-][Si]([O-])([O-])[O-] BPQQTUXANYXVA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04 Quartz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TZCXTZWJZNENPQ-UHFFFAOYSA-L barium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O-]S([O-])(=O)=O TZCXTZWJZNENPQ-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AYJRCSIUFZENHW-DEQYMQKBSA-L barium(2+);oxomethanediol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O-][14C]([O-])=O AYJRCSIUFZENHW-DEQYMQKB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8 bar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01 bary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38 bora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KGBXLFKZBHKPEV-UHFFFAOYSA-N b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B(O)O KGBXLFKZBHKP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27 bor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2 di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3 feldsp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46 gaseous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28 lime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2 rapid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29 sod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550 sodium carbon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795 sodium metasilic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11 sodium silic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28 sodium tetrabo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339 sodium tetrabor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82 wollaston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3/00—Re-forming shaped glass
- C03B23/20—Uniting glass pieces by fusing without substantial reshap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玻璃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使用前可在两个连接模具的内部分别放入两个需要待结合的玻璃体,同时分开两个待连接的连接模具;第二步:同时将氧气罐和氢气罐与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相连接。本发明通过采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改变原有的升温方式,利用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与氧气相结合,氧气为其提供了燃烧环境,将其点燃后可迅速达到五百度以上的高温,而此温度以完全满足玻璃熔融时的温度,可使得玻璃迅速升温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同时由于采用两种气体的混合燃烧,摒弃了传统升温时所消耗的电能以及其他能源,所消耗的成本较低,进而提高实际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熔融,是指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增大,导致结晶破坏,物质由晶相变为液相的过程;是一级相变,有热焓、熵和体积的增大,在玻璃的生产过程中以及玻璃密封连接器等生产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到熔融密封工艺来实现两个玻璃之间的连接,即将两个玻璃加热到融化温度后使其结合完成两个玻璃之间的连接,此时就需要使用到一种适用于玻璃熔融密封的装置。
常见的玻璃熔融工艺中,主要包含三大步骤,即首先将待结合的两个玻璃进行加热,待两个玻璃体均达到融化温度后对其进行定位后使其结合,完成结合后对其冷却,待冷却完成即可得到两个结合后的玻璃体,然而采用这种工艺进行玻璃熔融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普通玻璃的熔融温度一般为五百度左右,要想玻璃达到熔融温度时,一般会采用电力或炉火的方式使玻璃加热到熔融温度,显然将玻璃从常温下加热的熔融温度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同时在加热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造成生产成本的显著提高,同时因为加热时间过长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
在玻璃熔融工艺中,在将玻璃加热到预定熔融温度后,需要快速对其定位并使得两个玻璃之间进行结合,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气缸或电机的传动装置带动两个连接模具完成定位后并相互结合,但由于熔融时的温度较高,采用电机或气缸进行传动时,工作环境会长时间受到高温的影响,极易对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同时采用气缸或电机进行定位和结合时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和传动时间,过长的反应时间会造成熔融质量的下降,无法做到迅速的定位和结合,同时易发生故障。
当两个玻璃体完成结合后,为了尽快的得到玻璃体成品,常需要对玻璃体进行冷却,常见的冷却方式一般为自然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前者需要依靠空气带走热量,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而后者则需要较多的冷却水才能实现玻璃体的降温,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冷却水温度在一直升高,为增加冷却效果,需要长时间的补水实现流动水流才能满足冷却需求,这显然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不利于节能环保的方针。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使用前可在两个连接模具的内部分别放入两个需要待结合的玻璃体,同时分开两个待连接的连接模具;
第二步:同时将氧气罐和氢气罐与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相连接,此时即可在储气管的内部进行混合,且开启点火环放出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第三步:混合气体被点燃后会迅速爆燃,产生高温,温度升至五百度以上,并迅速膨胀,推动动能装置内部的运动产生动力,当活塞板运动到输热管输入端的一侧时即可将燃烧的混合气体通过输热管输入到储热箱的内部,并进入储热箱底端的换热管,此时即可快速将连接模具加热到五百度左右,使得玻璃进入熔融状态;
第四步:燃烧的混合气体在进入输热管的内部的同时,会带动定位装置的运动,在定位装置的带动下即可带动两个连接模具相互靠近实现定位和结合操作,完成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结合;
第五步:完成熔融玻璃的结合后,位于换热管内部的混合气体燃烧结束生成水蒸气迅速降低温度对玻璃进行降温,同时水蒸气在进入储热箱内部时会经过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经过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环的处理或会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内部冷凝成水,再次对玻璃体进行降温,同时可开启电磁阀排出冷凝水,完成生产。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包括连接模具,所述连接模具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储热箱,所述储热箱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侧面与连接模具的外侧面相接触,所述换热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箱,所述连接模具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储热箱的右端均固定连通有输热管,两个所述输热管之间设有动能装置,两个所述连接模具相对靠近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耳板,所述耳板的右端活动安装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的右端与动能装置活动连接,所述输热管的另一端与动能装置外侧面靠近右端的上下两侧固定连通,所述换热箱的底端与密封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形状为螺旋形,两个所述密封板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垫,所述密封板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模具的左端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之间活动卡接,所述固定柱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固定孔。
使用前,可将需要熔融结合的两个玻璃体放入两个连接模具的内部,并向动能装置的内部分别注入氧气和氢气,通过动能装置内部的装置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此时即可产生爆燃,并快速升温达到五百度以上的温度,通过推动动能装置内部装置的位移,将爆燃的混合气体通过输热管输送到储热箱的内部,并通过储热箱输入至换热管的内部,此时即可利用换热管内部的高温爆燃气体对玻璃体快速加热使其达到熔融温度,为后续定位结合提供熔融的必要条件;
通过采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改变原有的升温方式,利用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与氧气相结合,氧气为其提供了燃烧环境,将其点燃后可迅速达到五百度以上的高温,而此温度以完全满足玻璃熔融时的温度,可使得玻璃迅速升温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同时由于采用两种气体的混合燃烧,摒弃了传统升温时所消耗的电能以及其他能源,所消耗的成本较低,进而提高实际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动能装置包括储气管,所述储气管外侧面靠近左侧的顶端固定连通有氧气接头,所述储气管外侧面靠近左端的底端固定连通有位于氧气接头正下方的氢气接头,所述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分别连接有氧气罐和氢气罐。
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单向阀的方向为向内导通以及向外截止,使用前可通过外界的氢气罐和氧气罐将两种气体均注入储气管的内部,且需注意氧气和氢气的比例,以体积比1:2、质量比8:1为宜,使得氢气和氧气充分燃烧,避免充分混合造成过度爆炸引发危险。
优选的,所述储气管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储气管内部的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外侧面与储气管的内侧面之间活动套接,所述活塞板位于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的右端,所述活塞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点火环。
优选的,所述输热管的输入端端位于储气管外侧面的右端且位于活塞板和储气管内腔底端之间的位置上。
使用时,当氧气和氢气通过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进入储气管内部时,可通过开启点火环,点火环随即放出电火花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点燃后迅速升温到五百度以上,并开始迅速膨胀推动活塞板向右侧位移,当活塞板位移至输热管进气端的一侧时,此时高温的爆燃气体即可通过输热管被输出,并最终进入螺旋形的换热管内部对连接模具内部的玻璃体进行加热。
利用了氢气和氧气混合后容易燃烧的特性将温度迅速升高,避免传统加热装置加热时间长,同时利用了氧气和氢气混合燃烧后体积的迅速膨胀将高温的混合气体自动导入到需要加热的玻璃体外侧面,整个过程自动发生无需人工过多干预且反应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储气管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等角度开设有完全贯穿的螺栓孔。
在使用前,可利用螺栓孔并使用固定螺栓对固定板进行固定,防止储气管工作时在出现晃动影响装置的实际运行。
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右端与活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左侧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安装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耳板之间活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杆相互平行时两个密封板相互接触。
当氢气和氧气在储气管内部混合燃烧时,会推动活塞板的向右移动,此时即可在活塞杆的带动下带动活动块向右侧移动,当活动块向右侧位移时,由于连杆的整体长度不变,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律,连杆会向内侧发生偏转,两个连杆之间的夹角减小,位于连杆另一端的两个耳板便会相对中间靠近,此时两个连接模具在限位块的带动下可相对限位槽滑动,当两个连杆相互平行时,两个连接模具底端的密封板刚好相互贴合,完成定位和结合。
通过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在产生高温爆燃气体的同时会实现定位装置的运动,将燃烧时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并最终推动两个连接模具的相互靠近直接实现定位和结合,由于气体燃烧迅速,在燃烧的同时即可实现气体的膨胀,所以可快速实现能量的转换完成结合,且结构可靠纯机械结构不会受到高温影响,寿命较长,反应迅速,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可快速实现两个玻璃体的定位和结合,自动化程度高且不易发生故障。
优选的,所述储热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换热管进气端的内侧面。
第一限位环的存在保证了高温爆燃气体在进入储热箱内部时仅能存在储热箱和第一限位环以及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无法进入储热箱的中心,且由于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使得高温爆燃气体仅能从换热管导出。
优选的,所述储热箱的内腔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限位环内侧面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储热箱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气端位于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的位置上。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透气膜。
当高温爆燃气体进入换热管的内部时,当气体燃烧殆尽后会反应生成水蒸气,即换热管内部的高温爆燃气体会转变为水蒸气,而水蒸气的温度显著低于高温爆燃气体的温度,通过螺旋状的换热管可快速使得玻璃体降温,同时水蒸气流入储热箱内部时会通过第一限位环外侧面的透气膜进入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且触碰到第二限位环时会快速冷凝成水,而水无法通过透气膜流出被留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通过冷凝水可进一步对玻璃体进行降温,使其快速固化,同时可开启电磁阀将多余的排水管排出即可。
通过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利用氧气和氢气燃烧后生成水的特性,将水留在装置的内部,来对装置内部的玻璃体进行冷却,避免了传统冷却过程中冷却时间长和需要耗费大量的流动水的缺点,利用加热时所消耗的气体重新作用于冷却时所需要冷却水,无需额外的了冷却装置的辅助,利用了氢气和氧气混合时易燃易爆的特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加热,同时还实现了快速的结合定位,并进一步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冷却,完成闭环,符合节能减排的方针,适合推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采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改变原有的升温方式,利用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与氧气相结合,氧气为其提供了燃烧环境,将其点燃后可迅速达到五百度以上的高温,而此温度以完全满足玻璃熔融时的温度,可使得玻璃迅速升温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同时由于采用两种气体的混合燃烧,摒弃了传统升温时所消耗的电能以及其他能源,所消耗的成本较低,进而提高实际生产效率。
2、本发明通过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在产生高温爆燃气体的同时会实现定位装置的运动,将燃烧时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并最终推动两个连接模具的相互靠近直接实现定位和结合,由于气体燃烧迅速,在燃烧的同时即可实现气体的膨胀,所以可快速实现能量的转换完成结合,且结构可靠纯机械结构不会受到高温影响,寿命较长,反应迅速,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可快速实现两个玻璃体的定位和结合,自动化程度高且不易发生故障。
3、本发明通过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利用氧气和氢气燃烧后生成水的特性,将水留在装置的内部,来对装置内部的玻璃体进行冷却,避免了传统冷却过程中冷却时间长和需要耗费大量的流动水的缺点,利用加热时所消耗的气体重新作用于冷却时所需要冷却水,无需额外的了冷却装置的辅助,利用了氢气和氧气混合时易燃易爆的特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加热,同时还实现了快速的结合定位,并进一步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冷却,完成闭环,符合节能减排的方针,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固定柱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动能装置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定位装置的单独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密封垫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换热管和换热箱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储热箱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限位环内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连接模具;2、密封板;3、限位块;4、固定柱;5、固定孔;6、限位槽;7、密封垫;8、换热箱;9、换热管;10、储热箱;11、排水管;12、电磁阀;13、第一限位环;14、第二限位环;15、安装槽;16、透气膜;17、耳板;18、定位装置;181、活动块;182、固定座;183、连杆;19、动能装置;191、储气管;192、氧气接头;193、氢气接头;194、活塞杆;195、活塞板;196、固定板;197、螺栓孔;198、点火环;20、输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使用前可在两个连接模具的内部分别放入两个需要待结合的玻璃体,同时分开两个待连接的连接模具;
第二步:同时将氧气罐和氢气罐与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相连接,此时即可在储气管的内部进行混合,且开启点火环放出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第三步:混合气体被点燃后会迅速爆燃,产生高温,温度升至五百度以上,并迅速膨胀,推动动能装置内部的运动产生动力,当活塞板运动到输热管输入端的一侧时即可将燃烧的混合气体通过输热管输入到储热箱的内部,并进入储热箱底端的换热管,此时即可快速将连接模具加热到五百度左右,使得玻璃进入熔融状态;
第四步:燃烧的混合气体在进入输热管的内部的同时,会带动定位装置的运动,在定位装置的带动下即可带动两个连接模具相互靠近实现定位和结合操作,完成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结合;
第五步:完成熔融玻璃的结合后,位于换热管内部的混合气体燃烧结束生成水蒸气迅速降低温度对玻璃进行降温,同时水蒸气在进入储热箱内部时会经过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经过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环的处理或会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内部冷凝成水,再次对玻璃体进行降温,同时可开启电磁阀排出冷凝水,完成生产。
如图1和图2以及图5所示,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包括连接模具1,连接模具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储热箱10,储热箱10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管9,换热管9的外侧面与连接模具1的外侧面相接触,换热管9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箱8,连接模具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储热箱10的右端均固定连通有输热管20,输热管20的输出端安装有单向阀,且单向阀的方向为向内导通,向外截止,两个输热管20之间设有动能装置19,两个连接模具1相对靠近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板2,密封板2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耳板17,耳板17的右端活动安装有定位装置18,定位装置18的右端与动能装置19活动连接,输热管20的另一端与动能装置19外侧面靠近右端的上下两侧固定连通,换热箱8的底端与密封板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换热管9的形状为螺旋形,两个密封板2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垫7,密封板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3,连接模具1的左端设有固定柱4,固定柱4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6,限位块3与限位槽6之间活动卡接,固定柱4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固定孔5。
第一个实施例:
使用前,可将需要熔融结合的两个玻璃体放入两个连接模具1的内部,并向动能装置19的内部分别注入氧气和氢气,通过动能装置19内部的装置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此时即可产生爆燃,并快速升温达到五百度以上的温度,通过推动动能装置19内部装置的位移,将爆燃的混合气体通过输热管20输送到储热箱10的内部,并通过储热箱10输入至换热管9的内部,此时即可利用换热管9内部的高温爆燃气体对玻璃体快速加热使其达到熔融温度,为后续定位结合提供熔融的必要条件;
通过采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改变原有的升温方式,利用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与氧气相结合,氧气为其提供了燃烧环境,将其点燃后可迅速达到五百度以上的高温,而此温度以完全满足玻璃熔融时的温度,可使得玻璃迅速升温避免长时间的等待,同时由于采用两种气体的混合燃烧,摒弃了传统升温时所消耗的电能以及其他能源,所消耗的成本较低,进而提高实际生产效率。
如图3所示,动能装置19包括储气管191,储气管191外侧面靠近左侧的顶端固定连通有氧气接头192,储气管191外侧面靠近左端的底端固定连通有位于氧气接头192正下方的氢气接头193,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分别连接有氧气罐和氢气罐。
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单向阀的方向为向内导通以及向外截止,使用前可通过外界的氢气罐和氧气罐将两种气体均注入储气管191的内部,且需注意氧气和氢气的比例,以体积比1:2、质量比8:1为宜,使得氢气和氧气充分燃烧,避免充分混合造成过度爆炸引发危险。
如图2和图3所示,储气管19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活塞杆194,活塞杆19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储气管191内部的活塞板195,活塞板195的外侧面与储气管191的内侧面之间活动套接,活塞板195位于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的右端,活塞板19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点火环198,输热管20的输入端端位于储气管191外侧面的右端且位于活塞板195和储气管191内腔底端之间的位置上。
使用时,当氧气和氢气通过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进入储气管191内部时,可通过开启点火环198,点火环198随即放出电火花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点燃后迅速升温到五百度以上,并开始迅速膨胀推动活塞板195向右侧位移,当活塞板195位移至输热管20进气端的一侧时,此时高温的爆燃气体即可通过输热管20被输出,并最终进入螺旋形的换热管9内部对连接模具1内部的玻璃体进行加热。
利用了氢气和氧气混合后容易燃烧的特性将温度迅速升高,避免传统加热装置加热时间长,同时利用了氧气和氢气混合燃烧后体积的迅速膨胀将高温的混合气体自动导入到需要加热的玻璃体外侧面,整个过程自动发生无需人工过多干预且反应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3所示,储气管19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96,固定板196的底端等角度开设有完全贯穿的螺栓孔197。
在使用前,可利用螺栓孔197并使用固定螺栓对固定板196进行固定,防止储气管191工作时在出现晃动影响装置的实际运行。
如图4所示,定位装置18包括活动块181,活动块181的右端与活塞杆19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活动块181左侧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座182,固定座182的另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安装有连杆183,连杆183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耳板17之间活动连接,两个连杆183相互平行时两个密封板2相互接触。
第二个实施例:
当氢气和氧气在储气管191内部混合燃烧时,会推动活塞板195的向右移动,此时即可在活塞杆194的带动下带动活动块181向右侧移动,当活动块181向右侧位移时,由于连杆183的整体长度不变,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律,连杆183会向内侧发生偏转,两个连杆183之间的夹角减小,位于连杆183另一端的两个耳板17便会相对中间靠近,此时两个连接模具1在限位块3的带动下可相对限位槽6滑动,当两个连杆183相互平行时,两个连接模具1底端的密封板2刚好相互贴合,完成定位和结合。
通过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在产生高温爆燃气体的同时会实现定位装置18的运动,将燃烧时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并最终推动两个连接模具1的相互靠近直接实现定位和结合,由于气体燃烧迅速,在燃烧的同时即可实现气体的膨胀,所以可快速实现能量的转换完成结合,且结构可靠纯机械结构不会受到高温影响,寿命较长,反应迅速,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可快速实现两个玻璃体的定位和结合,自动化程度高且不易发生故障。
如图6和图7所示,储热箱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环13,第一限位环13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10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环13位于换热管9进气端的内侧面。
第一限位环13的存在保证了高温爆燃气体在进入储热箱10内部时仅能存在储热箱10和第一限位环13以及第一限位环13和第二限位环14之间无法进入储热箱10的中心,且由于电磁阀12处于关闭状态,使得高温爆燃气体仅能从换热管9导出。
如图7和图8所示,储热箱10的内腔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限位环13内侧面电磁阀12,电磁阀12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10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储热箱10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通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的进气端位于第一限位环13和第二限位环14之间的位置上,排水管11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电磁阀12,第一限位环13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安装槽15,安装槽1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透气膜16。
第三个实施例:
当高温爆燃气体进入换热管9的内部时,当气体燃烧殆尽后会反应生成水蒸气,即换热管9内部的高温爆燃气体会转变为水蒸气,而水蒸气的温度显著低于高温爆燃气体的温度,通过螺旋状的换热管9可快速使得玻璃体降温,同时水蒸气流入储热箱10内部时会通过第一限位环13外侧面的透气膜16进入第一限位环13和第二限位环14之间,且触碰到第二限位环14时会快速冷凝成水,而水无法通过透气膜16流出被留在第一限位环13和第二限位环14之间,通过冷凝水可进一步对玻璃体进行降温,使其快速固化,同时可开启电磁阀12将多余的排水管11排出即可。
通过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燃烧,利用氧气和氢气燃烧后生成水的特性,将水留在装置的内部,来对装置内部的玻璃体进行冷却,避免了传统冷却过程中冷却时间长和需要耗费大量的流动水的缺点,利用加热时所消耗的气体重新作用于冷却时所需要冷却水,无需额外的了冷却装置的辅助,利用了氢气和氧气混合时易燃易爆的特性,不仅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升温加热,同时还实现了快速的结合定位,并进一步实现了玻璃体的快速冷却,完成闭环,符合节能减排的方针,适合推广。
Claims (10)
1.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在使用前可在两个连接模具的内部分别放入两个需要待结合的玻璃体,同时分开两个待连接的连接模具;
第二步:同时将氧气罐和氢气罐与氧气接头和氢气接头相连接,此时即可在储气管的内部进行混合,且开启点火环放出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第三步:混合气体被点燃后会迅速爆燃,产生高温,温度升至五百度以上,并迅速膨胀,推动动能装置内部的运动产生动力,当活塞板运动到输热管输入端的一侧时即可将燃烧的混合气体通过输热管输入到储热箱的内部,并进入储热箱底端的换热管,此时即可快速将连接模具加热到五百度左右,使得玻璃进入熔融状态;
第四步:燃烧的混合气体在进入输热管的内部的同时,会带动定位装置的运动,在定位装置的带动下即可带动两个连接模具相互靠近实现定位和结合操作,完成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结合;
第五步:完成熔融玻璃的结合后,位于换热管内部的混合气体燃烧结束生成水蒸气迅速降低温度对玻璃进行降温,同时水蒸气在进入储热箱内部时会经过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经过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环的处理或会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内部冷凝成水,再次对玻璃体进行降温,同时可开启电磁阀排出冷凝水,完成生产。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模具(1),所述连接模具(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储热箱(10),所述储热箱(10)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管(9),所述换热管(9)的外侧面与连接模具(1)的外侧面相接触,所述换热管(9)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换热箱(8),所述连接模具(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储热箱(10)的右端均固定连通有输热管(20),两个所述输热管(20)之间设有动能装置(19),两个所述连接模具(1)相对靠近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板(2),所述密封板(2)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耳板(17),所述耳板(17)的右端活动安装有定位装置(18),所述定位装置(18)的右端与动能装置(19)活动连接,所述输热管(20)的另一端与动能装置(19)外侧面靠近右端的上下两侧固定连通,所述换热箱(8)的底端与密封板(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9)的形状为螺旋形,两个所述密封板(2)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垫(7),所述密封板(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3),所述连接模具(1)的左端设有固定柱(4),所述固定柱(4)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6),所述限位块(3)与限位槽(6)之间活动卡接,所述固定柱(4)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固定孔(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能装置(19)包括储气管(191),所述储气管(191)外侧面靠近左侧的顶端固定连通有氧气接头(192),所述储气管(191)外侧面靠近左端的底端固定连通有位于氧气接头(192)正下方的氢气接头(193),所述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分别连接有氧气罐和氢气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管(19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活塞杆(194),所述活塞杆(19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储气管(191)内部的活塞板(195),所述活塞板(195)的外侧面与储气管(191)的内侧面之间活动套接,所述活塞板(195)位于氧气接头(192)和氢气接头(193)的右端,所述活塞板(19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点火环(19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热管(20)的输入端端位于储气管(191)外侧面的右端且位于活塞板(195)和储气管(191)内腔底端之间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管(19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96),所述固定板(196)的底端等角度开设有完全贯穿的螺栓孔(197)。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18)包括活动块(181),所述活动块(181)的右端与活塞杆(19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181)左侧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座(182),所述固定座(182)的另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安装有连杆(183),所述连杆(183)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耳板(17)之间活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杆(183)相互平行时两个密封板(2)相互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箱(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环(13),所述第一限位环(13)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10)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环(13)位于换热管(9)进气端的内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箱(10)的内腔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限位环(13)内侧面电磁阀(12),所述电磁阀(12)的上下两端与储热箱(10)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储热箱(10)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通有排水管(11),所述排水管(11)的进气端位于第一限位环(13)和第二限位环(14)之间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11)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电磁阀(12),所述第一限位环(13)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安装槽(15),所述安装槽(1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透气膜(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6239.XA CN114590991A (zh) | 2022-01-25 | 2022-01-25 |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6239.XA CN114590991A (zh) | 2022-01-25 | 2022-01-25 |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90991A true CN114590991A (zh) | 2022-06-07 |
Family
ID=81806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86239.XA Pending CN114590991A (zh) | 2022-01-25 | 2022-01-25 |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9099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08593A (zh) * | 2024-08-29 | 2024-10-22 | 宁波赛维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止压铸成品变形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50095A2 (en) * | 1984-01-24 | 1985-07-31 | AT&T Corp. | Glass fiber splicing by flame fusion |
CN1880249A (zh) * | 2005-06-06 | 2006-12-20 | Hoya株式会社 | 精密模压成型用预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
US20110203321A1 (en) * | 2010-02-22 | 2011-08-25 | Gilbert De Angelis | Apparatus for sealing a joint between vessels for conveying molten glass |
CN108975658A (zh) * | 2018-10-24 | 2018-12-11 | 重庆星源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 | 玻璃熔接专用装置 |
CN110818245A (zh) * | 2019-12-18 | 2020-02-21 | 中建材衢州金格兰石英有限公司 | 一种气熔连拉石英棒的生产设备及工艺 |
US20200231488A1 (en) * | 2019-01-22 | 2020-07-23 | Heraeus Quartz North America Llc | High-strength welding process for making heavy glass preforms with large cross sectional areas |
-
2022
- 2022-01-25 CN CN202210086239.XA patent/CN11459099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50095A2 (en) * | 1984-01-24 | 1985-07-31 | AT&T Corp. | Glass fiber splicing by flame fusion |
CN1880249A (zh) * | 2005-06-06 | 2006-12-20 | Hoya株式会社 | 精密模压成型用预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
US20110203321A1 (en) * | 2010-02-22 | 2011-08-25 | Gilbert De Angelis | Apparatus for sealing a joint between vessels for conveying molten glass |
CN108975658A (zh) * | 2018-10-24 | 2018-12-11 | 重庆星源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 | 玻璃熔接专用装置 |
US20200231488A1 (en) * | 2019-01-22 | 2020-07-23 | Heraeus Quartz North America Llc | High-strength welding process for making heavy glass preforms with large cross sectional areas |
CN110818245A (zh) * | 2019-12-18 | 2020-02-21 | 中建材衢州金格兰石英有限公司 | 一种气熔连拉石英棒的生产设备及工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08593A (zh) * | 2024-08-29 | 2024-10-22 | 宁波赛维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止压铸成品变形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 |
CN118808593B (zh) * | 2024-08-29 | 2024-12-17 | 宁波赛维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止压铸成品变形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590991A (zh) | 一种玻璃密封连接器熔融密封工艺及装置 | |
CN104909541A (zh) | 玻璃熔炉以及玻璃熔化方法 | |
CN104033293A (zh) | 一种甲醇及甲醇裂解氢全代燃动力装置 | |
CN111995426A (zh) | 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832725A (zh) | 20度气化真空超导散热器 | |
CN201463529U (zh) | 一种直焰燃烧熔化-坩埚保温混合型铝合金炉 | |
CN204689866U (zh) | 一种逐级熔化的玻璃熔炉 | |
CN201762110U (zh) | 一种用于连续化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高温管式炉设备 | |
CN204400807U (zh) | 高强度低密度闭孔空心玻璃微珠燃气成珠炉 | |
CN212361978U (zh) | 一体铸造模块组合式蒸汽发生器 | |
CN204588992U (zh) | 一种伸缩式烧枪 | |
CN212774539U (zh) | 一种转子结构斯特林发动机 | |
CN218002222U (zh) | 一种提高余热发电量装置 | |
CN210796190U (zh) | 一种玻璃器皿窑炉用高效加热装置 | |
CN207991243U (zh) | 一种岩棉生产的全氧燃烧熔化炉 | |
CN207936517U (zh) | 一种真空管倒置间接加热叠箱式太阳能饮水装置 | |
CN2235599Y (zh) | 广口式圆块石墨换热器 | |
CN111170326A (zh) | 一种泡花碱冷却成型设备 | |
CN217877172U (zh) | 一种玻璃微珠炉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0458338C (zh) | 粉煤灰陶粒烧结平炉 | |
CN215667747U (zh) | 一种智能水泥配料控温设备 | |
CN212962868U (zh) | 一种玻璃加工熔制设备热量可回收利用结构 | |
CN114433550A (zh) | 一种用钕铁硼冶炼渣生产高纯镨钕氧化物的冲淋装置 | |
CN217686548U (zh) | 一种铸轧车间铝料恒温炉 | |
CN113294790B (zh) | 一种危险废物玻璃化调控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0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