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583340B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3340B
CN114583340B CN202011404806.9A CN202011404806A CN114583340B CN 114583340 B CN114583340 B CN 114583340B CN 202011404806 A CN202011404806 A CN 202011404806A CN 114583340 B CN114583340 B CN 1145833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electrode terminal
tab
hol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04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3340A (zh
Inventor
姜利文
方伍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048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833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83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3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3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3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该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以及贯穿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通孔;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和端盖,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均设置于端盖,端盖位于第一极耳的远离第二极耳的一侧,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电连接;以及连接部件,连接部件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二极耳,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从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至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领域中,电池单体通常包括电极组件和两个电极端子。采用两端出电极端子设计方案(即,两个电极端子分别位于电极组件的两侧),在将电池单体组装为电池时,需要分别在电池单体的两端进行高压连接,这种方式占用电池单体的内部空间多,导致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以改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以及贯穿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通孔;
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和端盖,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均设置于端盖,端盖位于第一极耳的远离第二极耳的一侧,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电连接;以及
连接部件,连接部件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二极耳,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从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至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将两个电极端子布置在电极组件的同一侧,可以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第一通孔贯穿电极组件两端,可以将连接部件设置于第一通孔内,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设置于电极组件的中心。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能更好地利用电池单体空间,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转接部件,第一转接部件被配置为将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转接部件,能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简化电池单体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部件包括基体部,基体部设有第二通孔,连接部件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二电极端子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使连接部件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二电极端子连接,进而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通孔覆盖第一通孔。
第二通孔覆盖第一通孔可以使得两个通孔贯通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连接部件的结构简单;另一方面,可以使连接部件更容易装配至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设有向第二通孔延伸的凸出部,凸出部用于与第一电极端子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凸出部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一转接部件与第一电极端子的连接面积,提高过流能力;另一方面,凸出部的设置能使第一转接部件与第一电极端子的连接更加简单有效,进而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还包括与凸出部连接的第一极耳连接部,第一极耳连接部用于与第一极耳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极耳连接部能使第一转接部件与第一极耳的连接更加简单有效,进而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还包括环部,环部用于连接凸出部和第一极耳连接部,以使第一极耳依次通过第一极耳连接部、环部、凸出部与第一电极端子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环部将凸出部和第一极耳连接部连接起来,能使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部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连接于基体部且沿着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第一极耳。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简单有效地定位第一转接部件和第一极耳,降低因第一转接部件与第一极耳偏移而造成第一转接部件与电池单体的壳体短路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还包括第三通孔,第三通孔设置于环部的外周以使得基体部与第一定位部能够发生相对运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通孔使得基体部与第一定位部能够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增加装配或焊接时的变形和操作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孔为环形,第一定位部通过第一极耳连接部与基体部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环形的第三通孔增加基体部与第一定位部的相对运动余地,进一步增加装配或焊接时的变形和操作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转接部件,第二转接部件包括本体部,本体部被配置为贴合于第二极耳,连接部件通过本体部连接至第二极耳。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转接部件,能使第二电极端子与第二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简化电池单体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上还设有用于连通至电极组件的端面的第四通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第四通孔增加了电解液渗入电极组件的路径,提高了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第四通孔的设置便于排出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提高电池单体的电化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和本体部中的一者设有定位突起,另一者设有定位孔,定位突起与定位孔相互配合以定位连接部件和本体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突起和定位孔的设置能使连接部件与本体部简单有效地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部件还包括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连接于本体部且沿着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第二极耳。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将第二转接部件简单有效地定位在第二极耳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设有第五通孔,连接部件穿过第五通孔伸出端盖外以与第二电极端子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使连接部件穿过端盖的第五通孔与第二电极端子连接,进而使第二电极端子与第二极耳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与第二电极端子一体成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单体的装配更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端盖的中心位置,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端盖的偏离中心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布置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的位置,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电池单体,电池单体为第一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通孔的电极组件;
提供包括端盖以及设置于端盖的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的端盖组件;
将端盖配置为位于第一极耳远离第二极耳的一侧;
将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一极耳电连接;
提供连接部件,将连接部件的一端配置为连接第二极耳;
将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配置为从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至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能将第一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端子布置在电极组件的同一侧,得到能量密度较高的电池单体。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彼此连接的两个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端面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沿图4中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第一转接部件与端盖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第一转接部件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第二转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图5中F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列表
V-车辆;
P-电池;
D-驱动电机;
C-控制器;
L-电池单体;
J–汇流件;
E–长度方向;
1-电极组件;
11-第一极耳;
12-第二极耳;
13-第一通孔;
2-端盖组件;
20-电极端子;
21-第一电极端子;
22-第二电极端子;
23-端盖;
231-第六通孔;
232-第五通孔;
25-第一端子延伸部;
26-第二端子延伸部;
27-第一绝缘件;
28-第二绝缘件;
29-密封圈;
3-连接部件;
31-定位突起;
4-第一转接部件;
41-基体部;
42-第二通孔;
43-凸出部;
44-第一极耳连接部;
45-环部;
46-第一定位部;
47-第三通孔;
5-第二转接部件;
51-本体部;
52-第四通孔;
53-定位孔;
54-第二定位部;
6-壳体;
61-端壁;
7-第三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过程中,为了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本说明书不可能对实际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均作详尽的描述。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在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正如在任意一个工程项目或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开发者的具体目标,为了满足系统相关的或者商业相关的限制,常常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决策,而这也会从一种实施方式到另一种实施方式之间发生改变。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除非另作定义,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也不限于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安全性、循环寿命、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能量密度。
发明人发现,两端出电极端子设计方案占用比较多的电池内部空间,且成组工艺繁琐。针对这一问题,发明人设计了一端出电极端子方案,即两个电极端子位于电极组件的同一侧,通过将连接部件的一端配置为连接于第二极耳,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配置为从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至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从而实现一端出电极端子,且连接部件占据电极组件原有的第一通孔,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设备不做特殊限制。该用电装置包括动力源,该动力源用于为用电装置提供驱动力。其中,该用电装置的驱动力可全部为电能,也可包括电能和其他能源(例如机械能)。该动力源可为电池单体(或电池),该动力源也可为电池单体(或电池)和发动机等。因此,只要能够使用电池单体(或电池)提供电能的用电装置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装置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V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彼此连接的两个电池单体L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辆V包括电池P和车辆主体,该电池P设置于车辆主体,电池P可以设置在车辆V的底部或车头或车尾。电池P可以用于车辆V的供电,例如,电池P可以作为车辆V的操作电源,用于车辆V的电路系统,例如,用于车辆V的启动、导航和运行时的工作用电需求。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电池P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V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V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V提供驱动力。
车辆V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D和控制器C,且驱动电机D经由控制器C与电池P电连接,由电池P提供电能,驱动电机D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辆主体上的车轮连接,从而驱动车辆V行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P,包括箱体(未示出)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电池单体L。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图中未示出)和第二箱体(图中未示出),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形成容纳腔(图中未示出),多个电池单体L设置在容纳腔内,多个电池单体L可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P。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电池单体L可以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P,混联是指既有串联又有并联。也就是说,多个电池单体L先组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再组成电池P。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箱体可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等固定件固定于第一箱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箱体的密封性,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还可设置密封件(图中未示出)。
多个电池单体L可以通过汇流件J串联和/或并联。如图2所示,两个电池单体L由汇流件J连接起来。汇流件J与电池单体L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铆接来实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电池单体L的电极端子20的端部设有螺栓孔(图中未示出),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将汇流件J与电池单体L连接。在另一种可能设计中,在电极端子端部设有凸起,将电极端子20充当铆接的铆钉,在汇流件J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电极端子20的凸起穿过汇流件J的通孔,然后用外力将电极端子20上凸起部分压接在汇流件J上,压接方式可以采用物理重量压接或用超声波热熔焊接压接。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端面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沿图4中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3-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L包括电极组件1、端盖组件2和连接部件3,其中,电极组件1包括位于电极组件1两端的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以及贯穿电极组件1两端的第一通孔13;端盖组件2包括电极端子20和端盖23,电极端子20包括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均设置于端盖23,端盖23位于第一极耳11的远离第二极耳12的一侧,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电连接;连接部件3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二极耳12,连接部件3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从电极组件1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13至电极组件1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22。
一方面,将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设置于电极组件1的同一侧,从而便于多个电池单体L成组(如图2所示),省去了电极组件1另一侧的空间,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第一通孔13贯穿电极组件1两端,连接部件3穿过第一通孔13,不需要占用电极组件1周向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设置于电极组件1的中心。通过第一通孔13的位置设置,能更好地利用电池单体L空间,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设置于电极组件1的偏离中心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与第一通孔13的内壁之间设有隔离件(图中未示出)以提高连接部件3与电极组件1的绝缘性能。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L还包括第一转接部件4,第一转接部件4被配置为将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转接部件4,能使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简单有效地电连接,简化电池单体L的装配。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第一转接部件4与端盖组件2的组装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第一转接部件4的侧视图。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部件4包括基体部41,基体部41设有第二通孔42,连接部件3穿过第二通孔42与第二电极端子22连接,从而使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E上,第二通孔42覆盖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42覆盖第一通孔13可以使得两个通孔贯通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连接部件3的结构简单;另一方面,可以使连接部件3更容易装配至电极组件1。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2与第一通孔13基本同轴设置,且第二通孔4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3的横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设置于电极组件1的中心。第二通孔42设置在基体部41的偏离中心的位置。例如,第一通孔13在连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E上的投影与第二通孔42在连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E上的投影部重合,此时,转接部件3可以弯折设置,在穿过第一通孔13后进行弯折再穿过第二通孔42。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41设有向第二通孔42延伸的凸出部43,凸出部43用于与第一电极端子21电连接。一方面,凸出部43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一转接部件4与第一电极端子21的连接面积,提高过流能力;另一方面,凸出部43的设置能使第一转接部件4与第一电极端子21的连接更加简单有效,进而使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如图6-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41还包括与凸出部43连接的第一极耳连接部44,第一极耳连接部44用于与第一极耳11连接,从而能使第一转接部件4与第一极耳11的连接更加简单有效,进而使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连接部44与第一极耳11焊接连接。
如图6-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41还包括环部45,环部45用于连接凸出部43和第一极耳连接部44,以使第一极耳11依次通过第一极耳连接部44、环部45、凸出部43与第一电极端子21电连接。通过环部45将凸出部43和第一极耳连接部44连接起来,能使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部件4还包括第一定位部46,第一定位部46连接于基体部41且沿着连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第一极耳11,从而能简单有效地定位第一转接部件4和第一极耳11,降低因第一转接部件4与第一极耳11偏移而造成第一转接部件4与电池单体L的壳体6短路的可能性。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6设置于基体部41的周缘。如图5-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6可以呈连续的环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6也可以呈离散的多个(图中未示出)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6可以不与第一极耳11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46可以与第一极耳11连接,诸如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
如图6-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部41还包括第三通孔47,第三通孔47设置于环部45的外周以使得基体部41与第一定位部46能够发生相对运动。第三通孔47使得基体部41与第一定位部46能够发生相对运动,可以增加装配或焊接时的变形和操作空间。
如图6-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通孔47为环形,第一定位部46通过第一极耳连接部44与基体部41连接。在进行电池单体L的装配时,环部45和凸出部43可以以第一极耳连接部44为轴移动,使得基体部41与第一定位部46可以呈一定的角度,从而方便进行装配或焊接等操作。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第二转接部件5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图5中F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L还包括第二转接部件5,第二转接部件5包括本体部51,本体部51被配置为贴合于第二极耳12,连接部件3通过本体部51连接至第二极耳12。通过设置第二转接部件5,能使第二电极端子22与第二极耳12简单有效地电连接,简化电池单体L的装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51被配置与第二极耳12焊接连接。
如图5、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51上还设有用于连通至电极组件1的端面的第四通孔52。一方面,第四通孔52增加了电解液渗入电极组件1的路径,提高了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第四通孔52的设置便于排出电极组件1产生的气体,提高电池单体L的电化学性能。其中,电极组件1的“端面”是指电极组件1的轴向的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和本体部51中的一者设有定位突起,另一者设有定位孔,定位突起与定位孔相互配合以定位连接部件3和本体部51。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设有定位突起31,本体部51设有定位孔53,定位突起与定位孔相互配合以定位连接部件3和本体部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51设有定位突起(图中未示出),连接部件3设有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定位突起与定位孔相互配合以定位连接部件3和本体部51。因此,定位突起和定位孔的设置能使连接部件3与本体部51简单有效地定位。
如图5、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部件5还包括第二定位部54,第二定位部54连接于本体部51且沿着连接部件3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第二极耳12,从而能将第二转接部件5简单有效地定位在第二极耳12上。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4设置于本体部51的周缘。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4可以呈连续的环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第二定位部54也可以呈离散的多个定位部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4可以不与第二极耳12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4可以与第二极耳12连接,诸如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
如图5、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23设有第五通孔232,连接部件3穿过第五通孔232伸出端盖23外以与第二电极端子22连接,进而使第二电极端子22与第二极耳12简单有效地电连接。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与第二电极端子22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电池单体L的装配更简单。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与第二转接部件5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电池单体L的装配更简单。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第二电极端子22、第二转接部件5分别成型,通过诸如焊接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如图3-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22设置在端盖23的中心位置,第一电极端子21设置在端盖23的偏离中心位置,可以更好地布置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的位置,提高空间利用率。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组件2还包括第一端子延伸部25和第二端子延伸部26,第一端子延伸部25连接(例如通过铆接)在第一电极端子21上,第二端子延伸部26连接(例如通过铆接)在第二电极端子22上,从而将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固定在端盖23上。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组件2还包括两个第一绝缘件27和两个第二绝缘件28。两个第一绝缘件27分别围绕第一电极端子21设置在第一端子延伸部25与端盖23之间以及围绕第二电极端子22设置在第二端子延伸部26与端盖23之间,以使第一端子延伸部25和第二端子延伸部26与端盖23绝缘。两个第二绝缘件28分别围绕第一电极端子21和连接部件3设置在第一转接部件4(或第一极耳11,在没有第一转接部件4的情况下)与端盖23之间,以使第一极耳11或第一转接部件4与端盖23绝缘。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组件2还包括两个密封圈29。一个密封圈29设置在第五通孔232的内壁与第二电极端子22之间,以使第二电极端子22在第五通孔232内壁处与端盖23密封以及绝缘。同理,第六通孔231的内壁与第一电极端子21之间也设置有密封圈29,以使第一电极端子21在第六通孔231内壁处与端盖23密封以及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27和第二绝缘件28均设有绝缘件通孔(未示出),连接部件3穿过绝缘件通孔和第五通孔232伸出端盖23外,以与第二电极端子22连接。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通过第一转接部件4与第一极耳11连接在一起,连接部件3通过第二转接部件5与第二极耳12连接在一起。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3也可直接与第一极耳11和/或第二极耳12通过揉平(超声波揉平、机械揉平等)连接在一起。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L包括电极组件1、端盖组件2和壳体6,壳体6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和电解液。端盖组件2封闭壳体6。其中,当电极组件1为圆柱体形时,壳体6可也为圆柱体形。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L还包括第三绝缘件7,第三绝缘件7设置在第二转接部件5(或第二极耳12,在没有第二转接部件5的情况下)与壳体6的端壁61内侧之间,以使电极组件1与壳体6绝缘。其中,壳体6的“端壁”是指壳体6的轴向的端壁。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单体L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L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01、提供包括第一极耳11、第二极耳12和第一通孔13的电极组件1;
S102、提供包括端盖23以及设置于端盖23的第一电极端子21、第二电极端子22的端盖组件2;
S103、将端盖23配置为位于第一极耳11远离第二极耳12的一侧;
S104、将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一极耳11电连接;
S105、提供连接部件3,将连接部件3的一端配置为连接第二极耳12;
S106、将连接部件3的另一端配置为从电极组件1的一端延伸穿过第一通孔13至电极组件1的另一端,以连接第二电极端子22。
在本申请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的电池单体L的制造方法中的上述步骤可以根据需要变换顺序,例如最后两个步骤可以互换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L的制造方法能将第一电极端子21与第二电极端子22布置在电极组件1的同一侧,得到能量密度较高的电池单体L。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以及贯穿所述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通孔;
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和端盖,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均设置于所述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的远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以及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于所述第二极耳,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至所述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第二转接部件,所述第二转接部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被配置为贴合于所述第二极耳,所述连接部件通过所述本体部连接至所述第二极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中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转接部件,所述第一转接部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部件包括基体部,所述基体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通孔覆盖所述第一通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设有向所述第二通孔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还包括与所述凸出部连接的第一极耳连接部,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还包括环部,所述环部用于连接所述凸出部和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极耳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所述环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部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于所述基体部且沿着所述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所述第一极耳。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还包括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于所述环部的外周以使得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能够发生相对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为环形,所述第一定位部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与所述基体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上还设有用于连通至所述电极组件的端面的第四通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本体部中的一者设有定位突起,另一者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突起与所述定位孔相互配合以定位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本体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部件还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沿着所述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住所述第二极耳。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设有第五通孔,所述连接部件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伸出所述端盖外以与第二电极端子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两个密封圈,一个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端盖的第五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之间,以使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在所述第五通孔内壁处与所述端盖密封以及绝缘,另一个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端盖的第六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以使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在所述第六通孔内壁处与所述端盖密封以及绝缘。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一体成型。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端盖的偏离中心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端子延伸部和第二端子延伸部,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上,所述第二端子延伸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极端子上;
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绝缘件,两个所述第一绝缘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与所述端盖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延伸部与所述端盖之间。
2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接部件与所述端盖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壳体,所述端盖组件封闭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设置在第二转接部件与所述壳体的端壁内侧之间,以使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绝缘。
22.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为圆柱电池单体。
23.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4.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5.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通孔的电极组件;
提供包括端盖以及设置于所述端盖的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的端盖组件;
将所述端盖配置为位于所述第一极耳远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
将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
提供具有本体部的第二转接部件,将所述本体部被配置为贴合于所述第二极耳;
提供连接部件,将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配置为通过所述本体部连接至所述第二极耳;
将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配置为从所述电极组件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至所述电极组件的另一端,以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CN202011404806.9A 2020-12-02 2020-12-02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5833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4806.9A CN114583340B (zh) 2020-12-02 2020-12-02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4806.9A CN114583340B (zh) 2020-12-02 2020-12-02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3340A CN114583340A (zh) 2022-06-03
CN114583340B true CN114583340B (zh) 2024-01-26

Family

ID=81770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04806.9A Active CN114583340B (zh) 2020-12-02 2020-12-02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83340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089A (ja) * 2004-05-28 2005-12-08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らを搭載した車両
JP2006164895A (ja) * 2004-12-10 2006-06-22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および収納ボックス構造体
CN101521265A (zh) * 2008-10-10 2009-09-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包及其电池系统
CN101894927A (zh) * 2009-05-22 2010-11-24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6878046U (zh) * 2016-12-02 2018-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104198U (zh) * 2018-08-13 2019-07-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1081966A (zh) * 2019-11-21 2020-04-28 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及其加工方法
CN210743995U (zh) * 2019-11-06 2020-06-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装置
CN111312979A (zh) * 2020-04-03 2020-06-19 上海豫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多极柱端子锂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14889U (zh) * 2015-06-04 2015-09-02 遂宁宏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两端全极耳卷绕电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089A (ja) * 2004-05-28 2005-12-08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らを搭載した車両
JP2006164895A (ja) * 2004-12-10 2006-06-22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および収納ボックス構造体
CN101521265A (zh) * 2008-10-10 2009-09-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包及其电池系统
CN101894927A (zh) * 2009-05-22 2010-11-24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6878046U (zh) * 2016-12-02 2018-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104198U (zh) * 2018-08-13 2019-07-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210743995U (zh) * 2019-11-06 2020-06-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装置
CN111081966A (zh) * 2019-11-21 2020-04-28 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及其加工方法
CN111312979A (zh) * 2020-04-03 2020-06-19 上海豫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多极柱端子锂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3340A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96628U (zh)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583998A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EP4152428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21549700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US20240283109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CN216213945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US20240283059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6724459A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US20220246973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electrode assembly
KR20230130718A (ko)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전기기기 및 배터리 셀의 제조방법 및 장비
JP2023537445A (ja) 電池単体、電池、電気機器及び電池単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US20240055705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114583340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CN220066031U (zh)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9144431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719895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6759755A (zh) 电池、模组以及用电设备
CN116941075A (zh)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8676547B (zh) 电池单体、电池装置、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
CN116093533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电池单体的制造设备和方法
CN114639923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和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
CN22110221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US20240222818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EP4528864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US20250087789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