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3163A -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43163A CN114543163A CN202210073297.9A CN202210073297A CN114543163A CN 114543163 A CN114543163 A CN 114543163A CN 202210073297 A CN202210073297 A CN 202210073297A CN 114543163 A CN114543163 A CN 1145431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oor unit
- branch pipe
- air
- sub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同一室内空间中设有多个室内机,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多个室内机与多个空间区域一一对应,每个室内机移动地设于其对应的空间区域内,每个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空间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位置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多个室内机配合实现大空间内各区域的不同空气处理方式,提高各区域的空气调节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某一室内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系统一般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有时是一个室外机配置多个室内机,多个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空间的不同位置处。但是,室内机一般都采用固定的安装方式,位置不可调节。
在教室、剧场、礼堂等大面积的室内空间使用空调时,由于室内空间比较大,不同区域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可能都会有所差异,那么不同区域对空气调节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区域需要调节温度,有的区域需要处理空气质量,而又由于室内机位置不可调节,也就无法做到针对大空间各区域进行不同的空气处理方式,降低了各区域的空气调节效果。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室内机移动设置,室内机根据室内空间不同区域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区域进行相应的空气调节,多个室内机配合实现大空间内各区域的不同空气处理方式,提高各区域的空气调节效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包括:
室内机,其移动地设于室内空间中,以对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冷媒总管路,其沿所述室内机的移动路径延伸设置,所述冷媒总管路上设有多个冷媒支管接入口,每个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处设有第一控制阀;
冷媒支管,其连接于所述室内机中的换热器,所述室内机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所述冷媒支管与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对应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支管处设有第一套管;
所述第一套管朝向靠近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与所述冷媒支管连接;
所述第一套管朝向远离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与所述冷媒支管断开。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风总管路,其沿所述室内机的移动路径延伸设置,所述新风总管路上设有多个新风支管接入口,每个所述新风接入口处设有第二控制阀;
新风支管,其连接于所述室内机的新风入口,所述室内机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所述新风支管与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对应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支管处设有第二套管;
所述第二套管朝向靠近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与新风冷媒支管连接;
所述第二套管朝向远离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与新风冷媒支管断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装置;
同一室内空间中设有多个所述室内机,所述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多个所述室内机与多个所述空间区域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室内机移动地设于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
每个所述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位置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间区域内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内都设有温度检测器和空气质量检测器,所述室内机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空气质量检测器反馈的检测信息进行移动,以对各所述子区域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每个所述空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
每个所述空间区域内移动地设有一所述室内机;
系统获取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
所述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以对所述子区域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系统根据所述空间区域内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将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所述室内机对各所述子区域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空气调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系统在对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时,优先级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手动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子区域所对应的优先级也相邻时,所述室内机对其中一所述子区域执行完空气调节后,先不对相邻的另一所述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而是移动至其他所述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空调系统中,同一室内空间中设有多个室内机,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多个室内机与多个空间区域一一对应,每个室内机移动地设于其对应的空间区域内,每个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空间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位置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多个室内机配合实现大空间内各区域的不同空气处理方式,提高各区域的空气调节效果。
室内机对各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时,系统根据空间区域内各子区域的空气状态,将各子区域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室内机对各子区域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空气调节,实现空气调节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从Q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多个室内机在某一室内空间中的布局方式;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一;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二;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三。
附图标记:
10-空间区域;
20-子区域;
100-室内机,110-出风口,120-进风口,130-齿轮,141-第一室内机,142-第二室内机;
210-冷媒总管路,211-冷媒支管接入口,220-冷媒支管,230-第一套管;
310-新风总管路,311-新风支管接入口,320-新风支管,330-第二套管;
400-滑轨,410-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参照图1和图2,其包括室内机100,室内机100上设有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10,室内机100移动地设于室内空间中,以对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室内空间可以为教室、剧场、礼堂等大空间,通过室内机的移动,可以对较大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按需进行不同模式的空气调节,以使室内空间的各个区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空气调节,提高空气调节效果。
对于实现室内机100的移动结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内空间的侧墙壁或顶棚上设有滑轨400,室内机100的壳体上设有移动部,移动部滑动地设于滑轨400内,实现室内机100沿滑轨的移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3,滑轨400内设有齿条410,移动部为齿轮130,通过齿条410与齿轮130之间的啮合运动,实现室内机100的移动。
齿轮130由电机驱动,电机开启,齿轮130沿齿条410运动,带动室内机100移动;电机关闭,齿轮130停止运动,室内机100也停止运动,并止位于特定位置处。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未图示),移动部为滚轮,滚轮沿滑轨滚动,带动室内机移动。
对于冷媒管的具体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室内机100是移动的,为了实现冷媒管的布置及走管,该空调室内机装置的冷媒管包括冷媒总管路210和冷媒支管220,冷媒总管路210与室外机连接,冷媒支管220与室内机100中的换热器连接。
室内机100移动至工作位置时,冷媒总管路210与冷媒支管220连通,以将换热回路导通,实现制冷/制热。
冷媒总管路210沿室内机100的移动路径延伸设置,以室内机100通过滑轨400进行安装为例,冷媒总管路210沿滑轨400延伸设置。
对应室内机100不同的工作位置,冷媒总管路210上设有多个冷媒支管接入口211,每个冷媒支管接入口211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未图示),室内机100移动至指定的工作位置时,冷媒支管220与冷媒支管接入口211对应连接。
需要室内机100在该工作位置执行温度调节时,则该工作位置所对应的第一控制阀开启,冷媒总管路210与冷媒支管220连通,换热回路导通,其他位置的第一控制阀关闭。
进一步的,参照图1,冷媒支管220处设有第一套管230,第一套管230朝向靠近冷媒支管接入口211的方向运动时,可以将冷媒支管接入口211与冷媒支管220连接,此时开启第一控制阀,即可导通整个换热回路。
反之,第一套管230朝向远离冷媒支管接入口211的方向运动,则可以将冷媒支管接入口211与冷媒支管220断开,此时第一控制阀关闭,冷媒无法从此处外泄。
更为具体的,第一套管230设于冷媒支管220的外周,第一套管230内设有内螺纹,对应的,冷媒支管接入口211处设有外螺纹,通过第一套管230的前后运动,使内外螺纹螺接或彼此分离,即可实现冷媒支管接入口211与冷媒支管220之间的连接或断开。
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除了具有调温功能以外,还具有新风功能,具体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装置还包括新风总管路310和新风支管320,新风总管路310沿室内机100的移动路径(比如滑轨400)延伸设置,新风总管路310上设有多个新风支管接入口311,每个新风接入口311处设有第二控制阀(未图示)。
新风支管320连接于室内机100的新风入口,室内机100移动至指定的工作位置时,新风支管320与新风支管接入口311对应连接。
需要室内机100在该工作位置执行新风功能时,则该工作位置所对应的第二控制阀开启,新风总管路310与新风支管320连通,新风风路导通,其他位置的第二控制阀关闭。
进一步的,参照图2,新风支管320处设有第二套管330,第二套管330朝向靠近新风支管接入口311的方向运动时,可以将新风支管接入口311与新风支管320连接,此时开启第二控制阀,即可导通整个新风风路。
反之,第二套管330朝向远离新风支管接入口311的方向运动,则可以将新风支管接入口311与新风支管320断开,此时第二控制阀关闭,新风无法从此处进入。
更为具体的,第二套管330设于新风支管的外周,第二套管330内设有内螺纹,对应的,新风支管接入口311处设有外螺纹,通过第二套管330的前后运动,使内外螺纹螺接或彼此分离,即可实现新风支管接入口311与新风支管320之间的连接或断开。
根据室内空间不同区域的空气状态,室内机100执行调温功能和/或新风功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和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室内机装置。
同一室内空间中设有多个室内机100,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10,多个室内机100与多个空间区域10一一对应,也即每个室内机100负责一个空间区域10的空气调节。每个室内机100移动地设于其对应的空间区域10内。
每个室内机100根据其对应的空间区域10内不同位置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位置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以图4为例,室内空间划分为空间区域A和B,每个空间区域10内都配置一个可移动地室内机100,分别记为第一室内机141和第二室内机142,第一室内机141用于对空间区域A进行空气调节,并且根据空间区域A的空气状态进行调温和/或新风引入;第二室内机142用于对空间区域B进行空气调节,并且根据空间区域B的空气状态进行调温和/或新风引入。
更进一步的,每个空间区域10内划分为多个子区域20,每个子区域20内都设有温度检测器(未图示)和空气质量检测器(未图示),室内机100根据温度检测器和空气质量检测器反馈的检测信息进行移动,以对各子区域20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仍以图4为例,空间区域A内划分为三个子区域,分别为子区域A1、A2及A3,空间区域B内划分为三个子区域,分别为子区域B1、B2及B3,以第一室内机141调节空间区域A为例,通过温度检测器和空气质量检测器的检测,子区域A1、A2及A3都会有各自的空气调节需求,比如,子区域A1空气质量达标,但是温度较高,需要降温调节;子区域A2空气质量不达标,但是温度达标;子区域A3空气质量不达标,但是温度较低,需要升温调节。那么第一室内机141根据各个子区域20的空气调节需求,移动至子区域A1对应的工作位置处,对子区域A1进行降温调节;移动至子区域A2对应的工作位置处,对子区域A2进行新风引入调节;子区域A3对应的工作位置处,对子区域A3进行升温和新风引入调节。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10,又将空间区域10划分为多个子区域20,这些划分只是虚拟上的划分,并不是通过实体(比如隔板)进行的划分。
比如,一台室内机根据其匹数可以调节20平方米的空间,而室内空间总大小为80平方米,那么就将该室内空间划分为两个空间区域10,每个空间区域10内都安装一台室内机100,再将每个空间区域10又划分为两个子区域20,每个子区域20的大小为20平方米,室内机100对应每个子区域20都有一个工作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实施例二中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10(A、B、C……),每个空间区域10划分为多个子区域20(A1、A2、A3……,B1、B2、B3……,C1、C2、C3……);
每个空间区域10内移动地设有一台室内机100;
系统通过温度检测器、空气质量检测器获取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包括温度、空气质量等);
室内机100根据其对应的空间区域10内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移动至合适的工作位置,以对子区域20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比如某一子区域20温度较低,那么室内机100对该子区域20执行升温调节,又比如某一子区域20空气质量差,那么室内机100对该子区域20执行新风引入调节;
按照优先级顺序,室内机100对各子区域20都执行完空气调节之后,系统再重新获取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重复上述过程。
进一步的,参照图5,室内机100对各子区域20进行空气调节时,系统根据空间区域10内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将各子区域20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室内机100对各子区域20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空气调节。
设置几个优先级,与子区域20的数量有关。比如空间区域10内划分为四个子区域20,那么优先级需要设置四个,以保证各子区域20都能够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空气调节。
系统预设优先级排序规则,比如,系统预设四个优先级 ,第一优先级为用户有确实需要,空气温度和质量均不达标,需要升/降温和新风引入调节;第二优先级为用户有确实需要,空气温度达标,空气质量不达标,需要新风引入调节;第三优先级为用户无确实需要,但是检测到空气质量不达标,提示用户,用户接收;第四优先级为用户有确实需要,空气质量达标,但是温度不达标,需要升/降温调节。
以四个优先级为例,参照图6,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具体如下:
空调系统启动;
系统通过温度检测器、空气质量检测器等获取个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
系统根据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将各子区域20的空气调节根据预设规则进行优先级排序;
系统将第一优先级的位置发送至用户,用户选择是否需要;
用户确认需要,室内机100移动至第一优先级对应的子区域20工作位置进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第一优先级对应的子区域20空气调节完毕后,系统将第二优先级对应的子区域20的位置发送至用户,用户选择是否需要;
用户确认需要,室内机100移动至第二优先级对应的子区域20工作位置进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以此类推,直至对所有子区域20都执行完空气调节;
系统再重新获取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重复上述过程。
有时上一优先级处理完后,到下一优先级时,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跳过下一优先级的处理,直接再向下进行。
比如,室内机100对第一优先级的位置空气调节完毕后,第二优先级所对应的子区域20不需要空气调节(比如该子区域内没有人),此时用户可以向系统发送不需要处理第二优先级的信号,然后系统直接跳到第三优先级。
图6所示的控制流程为智能控制,也即系统根据预设规则进行的优先级排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系统在对各子区域20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时,优先级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手动设置。
具体的,参照图7,手动控制流程如下:
系统获取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
系统结合各子区域20的空气状态及用户需求,将各子区域20的处理级别进行排序,设置优先级,并反馈用户排序等待时间;
室内机100对各子区域20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空气调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比如在室内空间中坐了一些贵宾,那么用户可以手动将贵宾所处区域设置为VIP优先级,室内机先对VIP优先级所对应的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后,再对其他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子区域20所对应的优先级也相邻时,室内机100对其中一子区域20执行完空气调节后,先不对相邻的另一子区域20进行空气调节,而是移动至其他子区域20进行空气调节。
这是因为由于各子区域20之间不是通过物理上的隔板进行分隔的,那么相邻两个子区域20之间空气是流通的,对其中一个子区域20执行完空气调节后(比如升温),那么与其相邻的另一子区域20的温度也会受影响上升,此时若立即对后一个子区域20进行空气调节则可能会产生温度误差,影响空气调节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其移动地设于室内空间中,以对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冷媒总管路,其沿所述室内机的移动路径延伸设置,所述冷媒总管路上设有多个冷媒支管接入口,每个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处设有第一控制阀;
冷媒支管,其连接于所述室内机中的换热器,所述室内机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所述冷媒支管与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支管处设有第一套管;
所述第一套管朝向靠近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与所述冷媒支管连接;
所述第一套管朝向远离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冷媒支管接入口与所述冷媒支管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新风总管路,其沿所述室内机的移动路径延伸设置,所述新风总管路上设有多个新风支管接入口,每个所述新风接入口处设有第二控制阀;
新风支管,其连接于所述室内机的新风入口,所述室内机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所述新风支管与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支管处设有第二套管;
所述第二套管朝向靠近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与新风冷媒支管连接;
所述第二套管朝向远离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的方向运动以将所述新风支管接入口与新风冷媒支管断开。
5.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装置;
同一室内空间中设有多个所述室内机,所述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多个所述室内机与多个所述空间区域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室内机移动地设于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
每个所述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空气状态进行移动,以对不同位置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区域内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内都设有温度检测器和空气质量检测器,所述室内机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和所述空气质量检测器反馈的检测信息进行移动,以对各所述子区域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7.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室内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区域,每个所述空间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
每个所述空间区域内移动地设有一所述室内机;
系统获取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
所述室内机根据其对应的所述空间区域内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以对所述子区域执行相应的空气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系统根据所述空间区域内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状态,将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所述室内机对各所述子区域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空气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系统在对各所述子区域的空气调节设置优先级时,优先级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手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子区域所对应的优先级也相邻时,所述室内机对其中一所述子区域执行完空气调节后,先不对相邻的另一所述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而是移动至其他所述子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73297.9A CN114543163A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73297.9A CN114543163A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43163A true CN114543163A (zh) | 2022-05-27 |
Family
ID=8167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73297.9A Pending CN114543163A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43163A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63745A (ja) * | 1997-08-08 | 1999-03-05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封入量指示装置及び監視装置 |
JP2011069577A (ja) * | 2009-09-28 | 2011-04-07 |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 空気調和制御システム、空気調和制御方法、空気調和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制御プログラム |
CN104879965A (zh) * | 2015-06-12 | 2015-09-02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用分配器 |
CN105241043A (zh) * | 2015-10-26 | 2016-01-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
JP2016038159A (ja) * | 2014-08-07 | 2016-03-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6352494A (zh) * | 2016-10-10 | 2017-01-2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联动环境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7166816A (ja) * | 2017-06-30 | 2017-09-21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調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7477794A (zh) * | 2017-08-24 | 2017-12-15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 机房内的温湿度监控系统及方法 |
CN109269081A (zh) * | 2018-11-05 | 2019-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移位组件及空调器 |
CN208952236U (zh) * | 2018-07-13 | 2019-06-07 | 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10398012A (zh) * | 2019-08-27 | 2019-11-01 | 上海盈达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复合式中央空调系统及方法 |
CN111174297A (zh) * | 2018-10-24 | 2020-05-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1-21 CN CN202210073297.9A patent/CN11454316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63745A (ja) * | 1997-08-08 | 1999-03-05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封入量指示装置及び監視装置 |
JP2011069577A (ja) * | 2009-09-28 | 2011-04-07 |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 空気調和制御システム、空気調和制御方法、空気調和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6038159A (ja) * | 2014-08-07 | 2016-03-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4879965A (zh) * | 2015-06-12 | 2015-09-02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用分配器 |
CN105241043A (zh) * | 2015-10-26 | 2016-01-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352494A (zh) * | 2016-10-10 | 2017-01-2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联动环境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7166816A (ja) * | 2017-06-30 | 2017-09-21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調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7477794A (zh) * | 2017-08-24 | 2017-12-15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 机房内的温湿度监控系统及方法 |
CN208952236U (zh) * | 2018-07-13 | 2019-06-07 | 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11174297A (zh) * | 2018-10-24 | 2020-05-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
CN109269081A (zh) * | 2018-11-05 | 2019-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移位组件及空调器 |
CN110398012A (zh) * | 2019-08-27 | 2019-11-01 | 上海盈达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复合式中央空调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24467B (zh) |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JP641123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7327929B (zh) |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5352214A (zh)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及控制方法 | |
JPH1131143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190015937A (ko) | 공기조화 장치 | |
CN115264621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212511502U (zh) | 窗式空调器 | |
EP3594582B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 |
CN106871395B (zh) | 一种双板双冷源热回收新风机组 | |
CN110594871B (zh) | 空调系统 | |
CN114543163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2511503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03687384A (zh) | 一种带制冷空调的通信机柜 | |
CN107327930B (zh) |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JP2004003866A (ja) | 換気空調装置 | |
CN207268485U (zh) | 立式空调器 | |
KR100601220B1 (ko) |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 |
JP6906008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S6335321Y2 (zh) | ||
CN207268486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106225074A (zh) | 下回侧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 |
CN219976644U (zh) | 一种岗位送风空调系统 | |
CN205980043U (zh) | 下回侧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 |
CN206086740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52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