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4049A -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34049A CN114534049A CN202210099146.0A CN202210099146A CN114534049A CN 114534049 A CN114534049 A CN 114534049A CN 202210099146 A CN202210099146 A CN 202210099146A CN 114534049 A CN114534049 A CN 1145340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hamber
- air
- pressure
- chamber shell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3497 Asphy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5664 Pneumo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5669 Pneumonia aspir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756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9807 aspiration pneumo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4193 respiratory fail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118 salvage 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35 tend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27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916 vomi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3 vomi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ventilators; Tracheal tubes
- A61M16/04—Tracheal tubes
- A61M16/0434—Cuffs
- A61M16/044—External cuff pressure control or supply, e.g. synchronisation with respir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1/00—Measuring steady or quasi-steady pressure of a fluid or a fluent solid material by 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G01L7/00 or G01L9/00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27—Measur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所述压力缓冲气容包括硬质的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所述气室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弹性膜片盖设于开口处,所述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所述气室壳体设有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用于连接通气器件。硬质的气室壳体本身能够通过螺丝或者结构限位等方式安装固定于气囊压力监控仪内,安装操作更为简便,还可直接在硬质的气室壳体直接固定通气器件,并通过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无需使用管道和快速接头;同时气容气室在充气膨胀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助于节省为气容气室膨胀所预留的空间,有利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背景技术
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治疗中面对呼吸衰竭的危急病人通常会利用的重要措施。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且使用人工气道气囊用于填充人体气道与气管之间的空隙,进行气体推送后使该气囊膨胀后将患者的气道口封闭,使得当进行人工输气时气体可以完全送入患者的肺部而不外露,为患者提供正压式呼吸,同时能够预防吸入性肺炎,防止患者产生的分泌物随着器官顺流至肺部或呕吐物呛入肺内等造成窒息危险。
人工气道气囊的压力需要进行控制,其压力不能过高引起患者不适甚至导致患者毛细血管受到损伤,也不能过低,导致漏气、人工气道失效进而引发误吸,增加患者肺炎的感染率。针对该问题,现有使用气囊压力监控仪对人工气道气囊的压力进行监控,其通过与所述人工气道气囊相连通,通过在气囊压力过大时泄气,在气囊压力过小时充气,使得气囊压力长时间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数值。而为了保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稳定,气囊压力监控仪自身内部通常会设置压力缓冲气容,其一般是由硅胶制作而成,其通过充气变形以达到压力缓冲的效果,以提供储气以及缓冲充气压力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硅胶气囊没有固定形状,膨胀之后呈球形,需要在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预留较多的气囊膨胀空间,不利于气囊压力监控仪的小型化;并且柔软的硅胶气囊通常不做固定地放置在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硅胶气囊容易受到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部件或者筋位的影响(戳破或者压迫,影响精度)。
并且,现有气囊压力监控仪中的压力缓冲气容其一般通过快速接头以及气管与气泵、泄压阀、压力传感器等器件进行连接;同时在将该压力缓冲气容安装至气囊压力监控仪整机中时,需要考虑到各个器件的固定以及其与人工气道气囊之间气路的连接设置,导致安装过程较为繁复,另外,过多使用的快速接头在与器件之间的连接会导致气密可靠性降低,增加了漏气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压力缓冲气容,其具有定向膨胀,便于安装固定的优点。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其包括硬质的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所述气室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弹性膜片盖设于开口处,所述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
所述气室壳体设有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用于连接通气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压力缓冲气容,其通过设置硬质的气室壳体,使其本身能够通过螺丝或者结构限位等方式安装固定于气囊压力监控仪内,相对于现有由纯硅胶制成的气囊气容,本设计其具有安装操作更为简便的优点;另外,通过在硬质的气室壳体上设置开口,并在开口处盖设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气容气室在充气膨胀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便于对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部件或者筋位进行合理空间布局设计,有助于节省为气容气室膨胀所预留的空间,有利于实现气囊压力监控仪的整体小型化,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气囊气室在膨胀时受到内部部件或筋位的压迫甚至戳破,提高设备可靠性;另外通过直接在硬质的气室壳体上设置用于连接通气器件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压力缓冲气容需要通过管道以及快速接头与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器件进行连接的设计,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案中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通气器件可直接固定安装于所述气室壳体外,无需另外考虑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器件在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固定安装问题,也无需考虑到气路的连接,有助于提高安装效率,且有效避免了使用过多的接头以及气管导致在其连接处出现气体泄漏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气室壳体包括可拆卸式固定的第一气室壳体以及第二气室壳体,所述弹性膜片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气室壳体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壳体构造成具有避让口的框型结构,所述第二气室壳体构造成具有所述开口的箱型结构,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弹性膜片的一部分夹持在所述第一气室壳体和第二气室壳体之间,所述弹性膜片的另一部分在避让口处受限于气容气室的气体压力发生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壳体朝向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的一侧表面凸起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弹性膜片过盈限位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之间。所述加强筋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加强所述第一气室壳体框型结构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对所述弹性膜片进行挤压接触,增强气密性。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膜片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气室壳体方向延伸形成包边,所述包边沿周向罩设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能够起到辅助安装并提高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第二气体壳体之间的气密性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气室壳体的开口边缘粘接,实现对所述弹性膜片的固定,结构简单且生产加工操作简便。
进一步地,所述气室壳体的外侧壁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器件包括泄压阀;
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凸起设置有若干固定卡扣;所述第二气室壳体外侧壁凸起设置有若干扣位,若干所述固定卡扣活动扣合于所述扣位;
所述固定卡扣和所述扣位围合形成气阀安装位,所述气阀安装位用于安装泄压阀。
利用所述固定卡扣与所述扣位的配合进一步提高固定稳定性,能够进行安装导向,在所述第一气室壳体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壳体之间的安装固定前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并且能够限定出泄压阀的气阀安装位,可实现对定位。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囊压力监控仪,其包括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通气器件和如上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所述硬质的气室壳体固定安装于外壳内;所述气室壳体的外侧壁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至少部分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位,且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器件包括气泵、单向阀;
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通气接头还包括出气接头以及进气接头,所述出气接头用于与待压力监控对象相连通,所述单向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泵以及所述进气接头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器件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泄压阀;
所述安装位包括传感器固定位和气阀安装位,所述气阀安装位处开设有若干气阀通气孔,所述传感器固定位处开设有若干传感器通气孔,所述气阀通气孔以及所述传感器通气孔均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传感器固定位,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端限位于传感器通气孔内;所述泄压阀固定于所述气阀安装位上,且所述泄压阀的阀口与所述气阀通气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缓冲气容还包括有若干第一弹性密封件与若干第二弹性密封件;
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气阀通气孔内,每一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均贯穿开设有第一密封通气孔,所述第一密封通气孔与所述气阀通气孔相连通,所述泄压阀的阀口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第一密封通气孔内;
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所述传感器通气孔内,每一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均贯穿开设有第二密封通气孔,所述第二密封通气孔与所述传感器通气孔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端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通气孔内。
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的设置用于封堵所述泄压阀的阀口与所述第一密封通气孔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的设置用于封堵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端与所述第二密封通气孔之间的间隙,一方面起到增强气密性的作用,同时利用其自身弹性特性,能够在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因晃动、碰撞或摔落时起到缓冲外界冲击的作用,以避免结构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气室壳体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所述外壳内,固定稳定性良好,同时安装操作简便,便于提高组装效率,且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侧表面形成一间隙,以为所述弹性膜片提供形变空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压力传感器、泄压阀以及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压力传感器、泄压阀以及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连接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结构纵剖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A-A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同时参照图1-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结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结构爆炸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压力缓冲气容1,其包括硬质的气室壳体以及弹性膜片10;所述气室壳体具有开口,弹性膜片10盖设于开口处,所述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
所述气室壳体设有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用于连接通气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压力缓冲气容,其通过设置硬质的气室壳体,使所述气室壳体本身能够通过螺丝或者结构限位等方式安装固定于气囊压力监控仪内,相对于现有由纯硅胶制成的气囊气容,本设计其具有安装操作更为简便的优点;通过在硬质的气室壳体上设置开口,并在开口处盖设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气容气室在充气膨胀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便于对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部件或者筋位进行合理空间布局设计,有助于节省为气容气室膨胀所预留的空间,有利于实现气囊压力监控仪的整体小型化,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气囊气室在膨胀时受到内部部件或筋位的压迫甚至戳破,提高设备可靠性;另外,通过直接在硬质的气室壳体上设置用于连接通气器件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压力缓冲气容需要通过管道以及快速接头与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器件进行连接的设计,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案中,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通气器件可直接固定安装于所述气室壳体外,无需另外考虑阀门、压力传感器等相关器件在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固定安装问题,也无需考虑到气路的连接,有助于提高安装效率,且有效避免了使用过多的接头以及气管导致在其连接处出现气体泄漏的问题。
具体地,弹性膜片10与气室壳体之间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如弹性膜片10可直接通过粘结固定或者二次注塑于所述气室壳体的表面以盖设于所述气室壳体的开口处,该种固定方式无需结构配合,结构简单且生产加工操作简便。另外地,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室壳体包括可拆卸式固定的第一气室壳体20以及第二气室壳体30,弹性膜片10限位固定于第一气室壳体20与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以使弹性膜片10与第二气室壳体30围合形成一独立的气容气室。又或者,所述气室壳体包括可拆卸式固定的第一气室壳体以及第二气室壳体,弹性膜片通过粘结固定或者二次注塑于第一气室壳体,而后第一气室壳体与第二气室壳体密封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同时参照图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气室壳体20构造成具有避让口的框型结构,第二气室壳体30构造成具有所述开口的箱型结构,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应,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室壳体30为顶部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且也可以是周侧或底部具有开口,其实际可根据具体应用的气囊压力监控仪产品的形状构造进行确定。
弹性膜片10的一部分夹持在第一气室壳体20和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弹性膜片10的另一部分在避让口处受限于气容气室的气体压力发生形变,具体地为弹性膜片10的四周边缘夹持在第一气室壳体20和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弹性膜片10的中部在避让口处发生变形。弹性膜片10可选用硅胶材质或其他可受力发生弹性变形的材质,进一步地,弹性膜片10的中部朝向第一气室壳体20的方向形成凸起11,且凸起11的凸起高度不大于第一气室壳体20的框型结构的厚度,第一气室壳体20能够起到保护弹性膜片10的作用,在压力缓冲气容1安装至气囊压力监控仪产品内后能够避免弹性膜片10被产品内其他高硬度或尖锐的部件戳穿。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室壳体20与第二气室壳体30为通过固定螺钉(图未示)实现可拆卸式固定。具体地,所述气室壳体还包括若干固定螺钉;第一气室壳体20的外侧表面凸起设置有若干第一气室螺钉安装柱21,每一第一气室螺钉安装柱21均贯穿开设有第一螺孔211;第二气室壳体30的外侧表面对应第一气室螺钉安装柱21的位置处凸起设置有若干第二气室螺钉安装柱35,每一第二气室螺钉安装柱35均贯穿开设有第二螺孔351;所述固定螺钉对应穿设于第一螺孔211以及第二螺孔35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螺钉的数目至少为4,对应的,第一气室螺钉安装柱21与第二气室螺钉安装柱35的数目至少为4,以确保第一气室壳体20与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固定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螺钉的数目为6,对应数目的第一气室螺钉安装柱21为沿第一气室壳体20框型结构的周向均匀设置,以保证向弹性膜片10施加均匀的压紧作用力。
利用固定螺钉以及螺孔的配合,实现第一气室壳体20以及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的紧密固定,同时能够对弹性膜片10进行紧密压合,进一步提高其与第二气室壳体30之间的气密性,避免出现所述气容气室出现气体泄漏的问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室壳体20与第二气室壳体30还可用其他方式实现可拆卸式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弹性膜片10的四周边缘还可朝向第二气室壳体30方向延伸形成包边12,包边12沿周向罩设于第二气室壳体30的外侧表面,能够起到辅助安装并提高弹性膜片10与所述第二气体壳体之间的气密性的作用。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二气室壳体30包括若干侧壁32,侧壁32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3,如图所示,第一气室壳体20其中一侧壁32的外侧表面凸起设置有卡扣固定件22,卡扣固定件22的边缘沿朝向第二气室壳体30的方向凸起设置有若干固定卡扣23;第二气室壳体30外侧壁凸起设置有若干扣位361,若干固定卡扣23活动扣合于扣位361,具体地,第二气室壳体30外侧壁凸起设置有气阀支撑件36,扣位361为气阀支撑件36贯穿开设的通孔,优选地,如图1中所示,卡扣固定件22与气阀支撑件36分别位于气阀安装位33的上下两侧,若干固定卡扣23扣合于扣位361时分别位于气阀安装位33的左右两侧,以使气阀支撑件36与固定卡扣23围合形成气阀安装位33,气阀安装位33位用于安装泄压阀。
利用固定卡扣23与扣位361的配合用以限定出气阀安装位,同时能够提高第一气室壳体20与第二气室壳体30固定的稳定性,且能够进行安装导向,在安装时先行将固定卡扣23扣合于扣位361,实现对第一气室壳体20的辅助定位,以便于进一步采用所述固定螺钉进行安装固定。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压力监控仪,其包括外壳2、设置于外壳2内的通气器件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1。所述硬质的气室壳体固定安装于外壳内;所述气室壳体的外侧壁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至少部分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位,且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具体地,所述通气器件把包括气泵、单向阀4、压力传感器5和泄压阀6.
请参照图5-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内部布局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压力传感器、泄压阀以及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压力传感器、泄压阀以及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连接结构爆炸示意图,如图所示,安装位包括气阀安装位33以及传感器固定位34,气阀安装位33处开设有若干气阀通气孔331,传感器固定位处开设有若干传感器通气孔342,气阀通气孔331以及传感器通气孔342均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压力传感器5固定于传感器固定位,且压力传感器5的传感器检测端52限位于传感器通气孔342内;泄压阀6固定于气阀安装位33上,具体地为固定于压力缓冲气容1的气阀支撑件36上,并固定限位于卡扣固定件22、固定卡扣23以及气阀支撑件36围合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泄压阀6的阀口61与气阀通气孔331相连通。
压力缓冲气容1的通气接头31包括出气接头311以及进气接头312,出气接头311通过连接管与待压力监控对象,即人工气道气囊相连通,单向阀4的两端分别与气泵3以及进气接头312相连通。压力传感器5固定于压力缓冲气容1的传感器固定位34,且压力传感器5与传感器通气孔341相连通;泄压阀6泄压阀6与气阀通气孔331相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其与人工气道气囊相连通用以对人工气道气囊的压力进行监控;由于压力缓冲气容1的出气接头311通过管道与人工气道气囊相连通,两者内部具有相同的气体压力,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5,用以对压力缓冲气容1气容气室内的气体压力,即所述人工气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进行检测;当测得气体压力过低时,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利用对内置气泵3通过单向阀4通入空气,进一步经过出气接头311以及管道通入至人工气道气囊中,达到增大气囊压力的目的;当测得气体压力过大时,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其利用泄压阀6排出所述气容气室内的气体,达到降低气囊压力的目的;通过上述两个过程,能够使所述气容气室以及所述人工气道气囊内的气体压力长时间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数值,达到压力监测的目的,同时当压力过大或过小时均可使弹性膜片10发生变形,以增大或减小所述气容气室的容积,以缓冲充气压力,以避免人工气道气囊内的压力骤增或骤减。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5为通过固定螺钉(图未示)固定于传感器固定位34,具体地,压力传感器5包括电路板51以及若干与电路板51电性连接的传感器检测端52,电路板51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511,压力缓冲气容1的侧壁32外侧表面对应所述固定螺钉的位置处凸起设置有螺钉安装柱37,所述固定螺钉对应穿过固定孔511并螺纹连接固定于螺钉安装柱37上;若干传感器检测端52对应穿设于传感器通气孔341内。
进一步优选地,压力缓冲气容1还包括有若干第一弹性密封件40与若干第二弹性密封件70。
第一弹性密封件40对应过盈限位于气阀通气孔331内,每一第一弹性密封件40均贯穿开设有第一密封通气孔41,第一密封通气孔41与气阀通气孔331相连通,泄压阀6的阀口61对应过盈限位于第一密封通气孔41内。
优选地,请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结构纵剖示意图,第一弹性密封件40沿第一密封通气孔41的中心轴方向依次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弹性限位部42以及第一弹性密封部43,第一弹性限位部42的外径大于气阀通气孔331的内径,第一弹性密封部43过盈限位于气阀通气孔331内,第一弹性限位部42的设置对第一弹性密封件40在气阀通气孔331内的穿设位置进行限制,避免第一弹性密封件40意外进入至所述气容气室内,导致密封失效,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密封部43的外侧表面还可沿周向设置环状凸起431,以加强其与气阀通气孔331过盈配合的气密性;在第一弹性密封部43的端部设置外倒角432,以便其穿入至气阀通气孔331内,在第一密封通气孔41靠近第一弹性限位部42的端部设置内倒角433以便泄压阀6的阀口61穿入至第一密封通气孔41内。
第二弹性密封件70对应过盈限位于传感器通气孔341内,每一第二弹性密封件70均贯穿开设有第二密封通气孔71,第二密封通气孔71与传感器通气孔341相连通,传感器检测端52对应过盈限位于第二密封通气孔71内。
现有压力传感器一般具有多个传感器检测端,第二弹性密封件70其结构可与第一弹性密封件40相类似,即对应每一传感器检测端52使用一个第二弹性密封件70,或者,为进一步提高安装简便性,请参照图9-1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结构侧视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A-A向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密封件70包括第二弹性限位部72以及若干第二弹性密封部73,第二弹性限位部72贯穿开设有若干限位件通孔,第二弹性密封件70凸起固定于第二弹性限位部72的一侧表面,第二弹性密封件70对应过盈限位于传感器通气孔341内,每一第二弹性密封件70均贯穿开设有密封件通孔,并对应与所述限位件通孔连通形成第二密封通气孔71,所述限位件通孔的数目及位置需根据传感器检测端52的数目及位置分布进行调整设计,第二弹性限位部7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
第一弹性密封件40和第二弹性密封件70可选用硅胶材质或其他具有弹性的材质,第一弹性密封件40的设置用于封堵泄压阀6的阀口61与第一密封通气孔41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70的设置用于封堵传感器检测端52与第二密封通气孔71之间的间隙,一方面起到增强气密性的作用,同时利用其自身弹性特性,能够在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因晃动、碰撞或摔落时起到缓冲外界冲击的作用,以避免结构损伤。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还包括电池7,电池7分别与气泵3、压力传感器5以及泄压阀6电性连接,通过内部电源的设置,能够避免需要使用导线引入外部电源。
进一步地,泄压阀6的数目至少为2,气阀通气孔331的数目至少为2,泄压阀6并排固定于压力缓冲气容1的气阀支撑件36上,并对应与所述气阀通气孔331相连通。多个泄压阀的设置,能够避免使用单一泄压阀而当其失效时导致所述气囊压力监控仪整机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提高装置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缓冲气容1的气室壳体可采用塑料制件,相对于传统的纯硅胶材质的气容气囊,本发明压力缓冲气容1能够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外壳2内,固定稳定性良好,同时安装操作简便,便于提高组装效率,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力缓冲气容1气囊在压力监控仪内固定不便的问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压力缓冲气容1的气室壳体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固定,如通过卡扣或嵌合固定等等方式;另外,第一气室壳体20的外侧表面与外壳2的内侧表面形成一间隙,以为弹性膜片10提供形变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
包括硬质的气室壳体和弹性膜片;所述气室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弹性膜片盖设于开口处,所述气室壳体和所述弹性膜片围合形成气容气室;
所述气室壳体设有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的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气孔用于连接通气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壳体包括可拆卸式固定的第一气室壳体以及第二气室壳体,所述弹性膜片限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气室壳体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壳体构造成具有避让口的框型结构,所述第二气室壳体构造成具有所述开口的箱型结构,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弹性膜片的一部分夹持在所述第一气室壳体和第二气室壳体之间,所述弹性膜片的另一部分在避让口处受限于气容气室的气体压力发生形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壳体朝向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的一侧表面凸起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弹性膜片过盈限位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膜片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第二气室壳体方向延伸形成包边,所述包边沿周向罩设于所述第二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气室壳体的开口边缘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壳体的外侧壁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器件包括泄压阀;
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凸起设置有若干固定卡扣;所述第二气室壳体外侧壁凸起设置有若干扣位,若干所述固定卡扣活动扣合于所述扣位;
所述固定卡扣和所述扣位围合形成气阀安装位,所述气阀安装位用于安装泄压阀。
9.一种气囊压力监控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通气器件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压力缓冲气容;所述硬质的气室壳体固定安装于外壳内;所述气室壳体的外侧壁构造出所述通气器件的安装位,至少部分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位,且所述通气器件固定安装至安装位时,所述通气器件与所述通气接头和/或通孔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压力监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器件包括气泵、单向阀;
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通气接头还包括出气接头以及进气接头,所述出气接头用于与待压力监控对象相连通,所述单向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泵以及所述进气接头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压力监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器件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泄压阀;
所述安装位包括传感器固定位和气阀安装位,所述气阀安装位处开设有若干气阀通气孔,所述传感器固定位处开设有若干传感器通气孔,所述气阀通气孔以及所述传感器通气孔均与所述气容气室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传感器固定位,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端限位于传感器通气孔内;所述泄压阀固定于所述气阀安装位上,且所述泄压阀的阀口与所述气阀通气孔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囊压力监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缓冲气容还包括有若干第一弹性密封件与若干第二弹性密封件;
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气阀通气孔内,每一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均贯穿开设有第一密封通气孔,所述第一密封通气孔与所述气阀通气孔相连通,所述泄压阀的阀口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第一密封通气孔内;
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所述传感器通气孔内,每一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均贯穿开设有第二密封通气孔,所述第二密封通气孔与所述传感器通气孔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端对应过盈限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通气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囊压力监控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缓冲气容的气室壳体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气室壳体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侧表面形成一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9146.0A CN114534049B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9146.0A CN114534049B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34049A true CN114534049A (zh) | 2022-05-27 |
CN114534049B CN114534049B (zh) | 2025-04-22 |
Family
ID=81674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99146.0A Active CN114534049B (zh) | 2022-01-27 | 2022-01-27 |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3404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7434A (zh) * | 2022-05-30 | 2022-09-20 | 常州智戌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用性能检测仪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0000997A1 (en) * | 1978-10-30 | 1980-05-15 | Novametrix Med Syst Inc | Combined respirator and catheter suction adapter |
US20050235988A1 (en) * | 2004-04-22 | 2005-10-27 | Hansen Craig N | Body puls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2006200625A (ja) * | 2005-01-20 | 2006-08-03 | Yamada Electric Mfg Co Ltd | アキュムレータおよびポンプ制御装置 |
WO2007069766A1 (ja) * | 2005-12-16 | 2007-06-21 | Hiroaki Nomori | 気管切開チューブ、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CN203577099U (zh) * | 2013-12-11 | 2014-05-07 | 张绪雷 | 高压氧舱吸排氧气安全头罩 |
WO2015001561A1 (en) * | 2013-07-03 | 2015-01-08 | MEway Pharma LTD | Metered dose inhaler and methods thereof |
KR20160133139A (ko) * | 2015-05-12 | 2016-11-22 | 한명환 | 기관내 튜브 |
JP6052699B1 (ja) * | 2016-06-29 | 2016-12-27 | 正裕 井尻 | 内燃機関の過給装置 |
CN206603997U (zh) * | 2016-08-18 | 2017-11-03 | 杨毅 | 一种光纤引导插入及可定位气管插管 |
WO2018107567A1 (zh) * | 2016-12-14 | 2018-06-21 | 天津美迪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指示器 |
CN109701133A (zh) * | 2018-12-15 | 2019-05-03 | 浙江大学 | 一种新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装置及方法 |
CN209253865U (zh) * | 2018-08-08 | 2019-08-16 | 首都医科大学 | 一种医用气囊压力监控设备 |
CN111195384A (zh) * | 2018-11-20 | 2020-05-26 | 大连融利达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恢复器 |
CN211577107U (zh) * | 2019-12-27 | 2020-09-25 | 青岛路博建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弹性气容 |
-
2022
- 2022-01-27 CN CN202210099146.0A patent/CN1145340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0000997A1 (en) * | 1978-10-30 | 1980-05-15 | Novametrix Med Syst Inc | Combined respirator and catheter suction adapter |
US20050235988A1 (en) * | 2004-04-22 | 2005-10-27 | Hansen Craig N | Body puls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2006200625A (ja) * | 2005-01-20 | 2006-08-03 | Yamada Electric Mfg Co Ltd | アキュムレータおよびポンプ制御装置 |
WO2007069766A1 (ja) * | 2005-12-16 | 2007-06-21 | Hiroaki Nomori | 気管切開チューブ、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WO2015001561A1 (en) * | 2013-07-03 | 2015-01-08 | MEway Pharma LTD | Metered dose inhaler and methods thereof |
CN203577099U (zh) * | 2013-12-11 | 2014-05-07 | 张绪雷 | 高压氧舱吸排氧气安全头罩 |
KR20160133139A (ko) * | 2015-05-12 | 2016-11-22 | 한명환 | 기관내 튜브 |
JP6052699B1 (ja) * | 2016-06-29 | 2016-12-27 | 正裕 井尻 | 内燃機関の過給装置 |
CN206603997U (zh) * | 2016-08-18 | 2017-11-03 | 杨毅 | 一种光纤引导插入及可定位气管插管 |
WO2018107567A1 (zh) * | 2016-12-14 | 2018-06-21 | 天津美迪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指示器 |
CN209253865U (zh) * | 2018-08-08 | 2019-08-16 | 首都医科大学 | 一种医用气囊压力监控设备 |
CN111195384A (zh) * | 2018-11-20 | 2020-05-26 | 大连融利达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恢复器 |
CN109701133A (zh) * | 2018-12-15 | 2019-05-03 | 浙江大学 | 一种新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装置及方法 |
CN211577107U (zh) * | 2019-12-27 | 2020-09-25 | 青岛路博建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弹性气容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77434A (zh) * | 2022-05-30 | 2022-09-20 | 常州智戌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用性能检测仪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34049B (zh) | 2025-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30517A (zh) | 改进的声学导引和监测系统 | |
CN110124168A (zh) | 一种辅助呼气器 | |
CN114534049A (zh) | 一种压力缓冲气容以及气囊压力监控仪 | |
CN204428579U (zh) | 气管插管装置 | |
CN115165199B (zh) | 小型气囊压力监测装置 | |
CN215537501U (zh) | 一种可实时监测显示气压的icu气管插管 | |
CN203598323U (zh) | 一种喉罩气囊压力检测装置及喉罩装置 | |
CN108635647A (zh) | 层叠膜密封面罩 | |
CN221014132U (zh) | 插管结构及面罩 | |
EP4353148A1 (en) |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apparatus | |
CN209187834U (zh) | 一种带胃管槽的呼吸机面罩 | |
CN206652064U (zh) | 便携式呼吸机及其系统 | |
CN114886400A (zh) | 一种血压手表 | |
CN210949040U (zh) | 一种电子感应充气装置 | |
CN209734696U (zh) | 一种带有电子气压检测装置的喉罩 | |
CN104667395A (zh) | 一种喉罩气囊压力检测装置及喉罩装置 | |
CN209519202U (zh) | 通气治疗设备及密封件 | |
CN210698533U (zh) | 一种专用于增压式呼吸系统的呼吸面罩 | |
CN215537494U (zh) | 一种无痛胃镜麻醉面罩 | |
CN208785523U (zh) | 正压面罩及其面罩接头 | |
CN221637008U (zh) | 一种带泄漏指示功能的经皮气管切开组套 | |
CN109045500A (zh) | 一种呼吸装置 | |
CN219896681U (zh) | 一种具有气压检测机构的双气囊气管插管 | |
CN220125299U (zh) | 一种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设备 | |
CN208974901U (zh) | 一种无创通气面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