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吹风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常用电器之一,人们通常在洗完澡之后使用吹风机对头发进行吹干,目前市面上吹风机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常温模式和热风模式,在常温模式下,吹风机只需要通过驱动电机吹出自然风即可,而当吹风机处于热风模式下时,需要通过加热丝对驱动电机吹出的自然风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吹风热风的效果。
在吹风机处于热风模式下时,整机的温度将会持续上升,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吹风机PCB控制板的温度上升,例如,由于女士的头发长度较长,通常吹风机在热风模式下也需要工作较长的时间,这样将会对PCB控制板上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用于洗地机的补水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吹风机,包括主体部、手柄部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手柄部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外壳、中空腔、散热件和PCB板,所述中空腔与所述外壳在径向上间隔布置以在所述中空腔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外部通道、并在所述中空腔中形成内部通道,所述外部通道和所述内部通道的出口作为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所述中空腔、所述散热件和所述PCB板依次布置,所述外部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手柄部的出风端相连通,所述散热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部的出风端的斜向挡板和出风孔,所述斜向挡板朝向所述出风端,所述斜向挡板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内部通道相连通,所述散热孔和所述出风孔之间形成的风道至少经过部分所述PCB板。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体部还包括出风聚集件,所述出风聚集件包括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外环和阻挡件,所述外环和所述阻挡件之间的间隙空间作为所述外部通道的出风口,所述外环至少覆盖部分所述外部通道,所述间隙空间在径向上的面积小于所述外部通道在径向上的面积。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阻挡件的直径大于所述内部通道的直径,所述阻挡件至少在径向上覆盖所述内部通道。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部通道包括风路延伸段和转角段,所述转角段内的风道发生转向,所述风路延伸段通过所述转角段与所述外部通道相连通。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空腔包括内部件和包覆件,所述包覆件覆盖所述内部件的外表面,所述内部件上设置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包覆件的上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开口相连通。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空腔还包括外覆件,所述包覆件还包括外翻件,所述外覆件安装在所述包覆件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翻件之间、并覆盖部分所述缺口。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为弧形结构且所述盖板的两边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斜向挡板安装在所述间隔空间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双向贯通口,所述双向贯通口为多边结构,所述双向贯通口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斜向挡板之间,所述双向贯通口的一边为所述盖板的边缘、另一边为所述斜向挡板的边缘。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双向贯通口在所述盖板的边缘的一边作为第一边,所述双向贯通口在所述斜向挡板的边缘的一边作为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上各点至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的平均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边上各点至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的平均距离。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单向贯通口,所述单向贯通口设置在所述散热件的上端,所述双向贯通口设置在所述散热件的下端。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单向贯通口与所述双向贯通口的连线经过所述出风孔。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申请将风路分成两路,一路为外部通道,相当于主流体通道,而另一路为内部通道,相当于附属流体通道,外部通道能够保持吹风机整体的风量,同时在保持风量的同时,内部通道能够实现对PCB板的散热作用,而且内部通道内的自然风经过PCB板之后并没有直接排出去而被浪费,而是进一步到达吹风机的吹风口,整机的风量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吹风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吹风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散热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主体部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申请的出风聚集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内部通道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内部通道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申请的散热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吹风机,包括主体部1、手柄部2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手柄部2中,手柄部2的底端为吹风机的进风口,从吹风机的进风口进入的自然风由驱动电机带动从主体部1的前端吹出。
如图2和3所示,主体部1包括外壳11、中空腔12、散热件13和PCB板14,中空腔12与外壳11上径向方向间隔布置,便于理解的,即外壳11套设在中空腔12外部,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由此中空腔12的内部空间形成内部通道15,中空腔12和外壳11之间的空间形成外部通道16,内部通道15和外部通道16的出口作为吹风机的吹风口,中空腔12、散热件13和PCB板14依次布置,外部通道16的进风口与手柄部2的出口端相连通,由此手柄部2的自然风能够通到主体部1中,并由此进入到内部通道和外部通道中去。
如图3和4所示,散热件13包括斜向挡板131和出风孔132,斜向挡板131位于手柄部2的出口端,朝向该手柄部2的出口端,由此保持一个倾斜的状态,用于将手柄部吹来的自然风引导到外部通道16中,进一步的,斜向挡板131上设置有散热孔133,由于PCB板14位于散热件13的后端,通过散热孔133能够将自然风引导至PCB板14上,同时散热孔133和出风孔132之间形成的风道至少部分经过PCB板14。
本申请将风路分成两路,一路为外部通道,相当于主流体通道,而另一路为内部通道,相当于附属流体通道,外部通道能够保持吹风机整体的风量,同时在保持风量的同时,内部通道能够实现对PCB板的散热作用,而且内部通道内的自然风经过PCB板之后并没有直接排出去而被浪费,而是进一步到达吹风机的吹风口,整机的风量更大。
举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斜向挡板131上设置有三个散热孔133,这三个散热孔分别对应到PCB板上的三个芯片,由于芯片在工作过程中本身的发热量较大,每个散热孔都能够将自然风导向芯片,由此通过斜向挡板131上的散热孔实现对PCB板上的芯片的散热。
如图6所示,主体部1还包括出风聚集件17,出风聚集件17包括外环171和阻挡件172,外环171和阻挡件172在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外环171至少覆盖部分外部通道16,由此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173,该间隙空间173作为外部通道16的出风口,间隙空间173在径向上的面积小于外部通道16在径向上的面积,自然风从大空间进入小空间内,通过出风聚集件17实现对风量的聚集效用,在吹风机的出风口实现风量的增大,阻挡件172的直径大于内部通道15的直径,阻挡件172至少在径向上覆盖进风通道15。
如图7所示,内部通道15包括风路延伸段151和转角段152,转角段152内的风道发生转向,风路延伸段151通过转角段152与外部通道16相连通,内部通道15能够实现与外部通道16在吹风机内部相连通,由此对PCB散热的风最终还能够回到外部通道内,对外部通道内的风量进行一个补偿,提高了吹风机的工作效率。
如图7和8所示,中空腔12包括内部件121和包覆件122,包覆件122覆盖内部件121的外表面,内部件121上设置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开口123,包覆件122的上端设置有缺口124,缺口124与开口123相连通,由此中空腔内的自然风能够通过缺口124流入到外部通道16内,进一步的,中空腔12还包括外覆件125,包覆件122还包括外翻件126,外覆件126安装在包覆件122的外表面和外翻件124之间、并覆盖部分缺口124,由此形成一个多层结构,每层的开口不断减小,一方面能够实现内部通道内的风速增大后与外部通道中的自然风汇合,另一方面通过多层结构能够减小每层的风量损失。
如图9所示,为了提高PCB板的散热量,本身的散热件13还包括盖板134,盖板134为弧形结构且盖板134的两边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斜向挡板131安装在间隔空间中,当然,为了制造方便,盖板134和斜向挡板131实际也可以一体成型进行制造,如图8所示,散热件13还包括双向贯通口135,双向贯通口135为多边结构,双向贯通口135设置在盖板134和斜向挡板131之间,双向贯通口135的一边为盖板134的边缘、另一边为斜向挡板131的边缘,由此自然风能够通过该双向贯通口进入和排出PCB板,进一步的,双向贯通口135在盖板134的边缘的一边作为第一边,双向贯通口135在斜向挡板131的边缘的一边作为第二边,第一边上各点至吹风机的吹风口的平均距离大于第二边上各点至吹风机的吹风口的平均距离,为了便于理解的,可以理解为第一边和第二边并不是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二边进行斜向布置更加靠近手柄部2的出口端,由此,自然风能够通过双向贯通口的第二边顺利进入到PCB板上,同时,如图8所示的,第一边能够形成一个直角式的边线,同时第一边相比于第二边更加远离手柄部2的出口端,在PCB板中的自然风能够通过该口再次流出到外部通道中。
同时,为了更好的对整块PCB板进行散热作业,散热件13还包括单向贯通口136,单向贯通口136设置在散热件13的上端,双向贯通口135设置在散热件13的下端,由于芯片等散热量需求大的部件主要设置在PCB板的下端,因此在下端设置双向贯通口,从而实现自然风的快速流动,而在PCB板上未通过双向贯通口排出的自然风通过上端的单向贯通口进行排出,从而提高了PCB板上的自然风流速,进一步的,单向贯通口136与双向贯通口135的连线经过出风孔132,通过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风口,自然风能够在PCB板的表面经过较短的行程,实现更快速的降温。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