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4657A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14657A CN114514657A CN202080070500.6A CN202080070500A CN114514657A CN 114514657 A CN114514657 A CN 114514657A CN 202080070500 A CN202080070500 A CN 202080070500A CN 114514657 A CN114514657 A CN 1145146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terminal
- contact
- base
- m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4—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square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端子包括:本体部,由连接器本体保持;以及接触部,连接于本体部上的端且其自由端能连接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端子。接触部包括:连接基部,连接于本体部的上端;弹簧臂部,连接于连接基部的末端且以大体S字状弯曲;以及接触弯曲部,形成在弹簧臂部的自由端附近。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对侧壁部,其在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本体部。连接基部包括:外方膨出部,其从本体部的上端向连接器本体的外侧膨出且跨着侧壁部但不接触侧壁部。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9年10月11日提交的日本申请号JP2019-187288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通过援引其整体上并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地,针对安装在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已提案使用带有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够吸收未对准的构造的端子的技术,以用于吸收与配合连接器的未对准(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2是示出常规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在图中,851是安装在电路基板901的表面上的未示出的基板连接器的端子。该端子851通过冲压并弯曲金属板来制作,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852,相对电路基板901的表面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的脚片部853,连接于本体部852的下端;接触臂部854,连接于本体部852的上端;以及尾部856,使用焊料903连接并固定于在电路基板901的表面上形成的连接垫902。注意的是,脚片部853是当尾部856使用焊料903而连接并固定于连接垫902时用于维持端子851的自立(freestanding)状态的元件,且形成在与尾部856相同的平面上;然而,脚片部853未固定于电路基板901的表面。
接触臂部854为以当从侧方观察时的大体U字状弯曲的元件且能够弹性变形。此外,基端部854b连接于本体部852的上端,而弯曲接触部854a形成在末端附近以向前膨出。因为整个接触臂部854发挥弹簧作用,所以接触部854a通过弹性力压抵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的配合端子,这能够维持良好的接触状态。
此外,尾部856经由弯曲片855连接于本体部852,弯曲片855以当从后方观察时的大体U字状弯曲。弯曲片855收容在缺口部852a内,缺口部852a形成在本体部852上,弯曲片855的一端连接于尾部856而另一端在缺口部852a内连接于本体部852。本体部852的左右侧形成有被保持部852b,被保持部852b收容并保持在基板连接器的基座(未示出)的保持槽中。
在端子851安装在电路基板901的表面上之后,当基座固定于电路基板901的表面时,基座通过螺钉元件等(未示出)固定于电路基板901的表面,同时被保持部852b收容并保持在基座的保持槽中。在该情况下,端子851的尾部856固定于电路基板901的表面的位置和基座的保持槽的位置之间的未对准可能发生,这会导致接触部854a的未对准,然而,介于尾部856和本体部852之间的弯曲片855可以弹性变形以吸收未对准。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JP2013-025975
发明内容
然而,常规的连接器不足以适合于在近年来的电子设备中的部件的小型化和信号的多极化。壳体及相伴随的部件的小型低高度化在各种电子设备被要求,且采用多极化也被要求,以应对通信数据的量的增加以及通信速度和数据处理速度的高速化。然而,如上所述的用于常规的连接器的端子851大且不能满足使连接器小型低高度化的要求。为了增加各种信号的速度,也可以要求高数量的端子851(多极化),然而,因为端子851在常规的连接器中是大的,比如,如果高数量的端子851组合(多极化),那么容易想象到的是,常规的连接器将会非常大。此外,虽然常规的连接器设计为通过仅一个弯曲片855来吸收接触部854a的未对准,在多极方向上合适的吸收未对准是困难的。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常规的连接器的问题以能够按高空间效率配设端子并提供除小型低高度化外还能够合适地吸收接触部的未对准的可靠性高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因此,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并与配合连接器嵌合。所述端子包括:本体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以及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其自由端附近能连接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端子。所述接触部包括:连接基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弹簧臂部,以大体S字状弯曲,连接于所述连接基部的末端;以及接触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弹簧臂部的自由端附近。所述连接器本体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包括保持所述本体部的一对侧壁部。所述连接基部包括:外方膨出部,其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侧膨出且跨着所述侧壁部但不接触所述侧壁部。
针对另一连接器,所述连接基部还包括:上方部,从所述外方膨出部的上端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内侧延伸。
针对再一连接器,当所述接触弯曲部接触所述配合端子且接触压力被施加时,所述接触部以所述外方膨出部作为支点旋转。
针对再一连接器,所述外方膨出部通过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
针对再一连接器,所述弹簧臂部包括比所述连接基部窄的板材,且通过在所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在所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振动。
针对再一连接器,所述弹簧臂部包括两个柔性的能够变形的弯曲部。
连接器组件包括:根据本公开所述的连接器;以及配合连接器,设置有能接触所述端子的接触部的配合端子。
本公开能够以高空间效率配设端子、小型低高度化、能够合适地吸收接触部的未对准并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的示出在嵌合之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的视图而图1B是从斜后方观察的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A-4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其中,图4A是平面图,图4B是沿图4A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C是沿图4A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5A-5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的三面视图,其中,图5A是平面图,图5B是沿C-C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5C是沿D-D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的剖开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中继连接器从与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中移出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11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三面视图,其中,图11A是平面图,图11B是沿11A的E-E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1C是沿图11A的F-F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常规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的示出在嵌合之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A-4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图5A-5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的三面视图。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的剖开的立体图。注意的是,在图1A和图1B中,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的视图而图1B是从斜后方观察的视图。在图4A-4C中,图4A是平面图,图4B是沿图4A的A-A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C是沿图4A的B-B线作出的剖视图。在图5A-5C中,图5A是平面图,图5B是沿C-C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5C是沿D-D线作出的剖视图。
在图中,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且是作为连接器组件中的一方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是安装在作为安装元件的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的基板连接器,且与作为配合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相互嵌合。例如,基板可为用于电子设备等的诸如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印刷电路(FPC)等的各种类的基板。第二连接器101作为连接器组件中的另一方且是通过诸如螺栓、铆钉等的固定元件附接于诸如安装元件(未示出)的附接元件的连接器。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动作和构成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处于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适合的,就是说,当其姿势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根据所述姿势的变化来不同地解释。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具有作为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第一基座11。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为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大体长方体,且周围被包围的凹部21形成在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侧(即嵌合面11a侧(Z轴正方向))。作为端子的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4收容于凹部21内,而作为第二连接器101的后述的配合端子的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进入凹部21中。
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作为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由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第二基座111。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二基座111包括:电源端子安装部113,供第二电源端子151安装;信号端子安装部112,供第二信号端子161安装;平板状的凸缘部114;以及嵌合部115,其从凸缘部114朝向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突出。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第一基座11从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进入并收容于在嵌合部115上形成的后述的嵌合凹部115a内。注意的是,凸缘部114形成有贯通孔114a,诸如螺栓、铆钉等(未示出)的固定元件插入贯通孔114a以将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安装元件。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基座11具有:一对侧壁部12,在长度方向上(X轴方向)延伸;以及一对端壁部13,在宽度方向上(Y轴方向)延伸,连接于一对侧壁部12的两端。外壁部14形成在各侧壁部12的外侧(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上,且端子保持部15形成在外壁部14和侧壁部12之间且是用于保持第一端子51的开放的空间。在各端子保持部15中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两端由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将外壁部14和侧壁部12连接的外壁连接部14a限定。注意的是,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11b(下表面)侧由底壁部17封闭。另外,各端壁部13形成有用于保持辅助配件81的金属配件保持部13b。辅助配件81为具有当从侧方观察时的大体L字状的形状的元件,且包括:基板固定部81a,用于固定于基板的表面;以及被保持部81b,收容在金属配件保持部13b内。
注意的是,外壁部14不是必须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而是可离散的且仅在与第一端子5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部位形成。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三组的第一端子51一起较为紧密地安装在第一基座11的前端(X轴正方向端)附近,而两组的第一端子51较为离散地安装在第一基座11的后端(X轴负方向端)附近;因此,外壁部14针对基座11的前半部分连续形成而针对第一基座11的后半部分离散地形成。此外,在外壁部14离散的部位处,侧壁外凹部12c形成在彼此相邻的外壁部14之间。
另外,在外壁部14中的与第一端子5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中,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4c形成于外壁部14,且各端子保持部15的外侧部分地由从两端的外壁连接部14a延伸的锷部14b覆盖。锷部14b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行于侧壁部12的平板状的元件,且保持臂收容部15a形成在锷部14b和作为各端子保持部15的侧壁部12的端子保持壁16之间。保持臂收容部15a为第一端子51的各被保持片部55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的开放的空间,且为在三侧上由外壁连接部14a、锷部14b以及端子保持壁16限定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窄的间隙。
端子保持壁16的上端附近是针对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尺寸小的薄壁部16b。此外,在端子保持壁16的内侧(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部16c形成在薄壁部16b的下侧。倾斜部16c是倾斜为向下(Z轴负方向)行进接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的中心的部分,从而端子保持壁16具有如图5C所示的大体三角形横截面形状,这增加了其强度。
收容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4的凹部21为在三侧上由底壁部17和左右的端子保持壁16限定且在嵌合面11a(上表面)侧开放的凹状空间。凹部21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离散形成,具体地,仅在与第一端子5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形成。厚壁底部18形成在彼此相邻的凹部21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相对底壁部17大的尺寸。厚壁底部18的下表面与底壁部17的下表面齐平且为第一基座11的安装面11b。厚壁底部18的上表面位于底壁部17的上表面的上方并靠近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且因此,依赖于进入凹部21的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的形状或姿势,可存在与之的干涉。在此,以避免与配合端子干涉,干涉回避凹部18a优选形成在厚壁底部18的上表面上。另外,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中间端壁13a形成在凹部21与厚壁底部18之间的边界处的一个部位处,中间端壁13a平行于端壁部13延伸、连接一对侧壁部12且使上表面与嵌合面11a齐平,但中间端壁13a可以合适时省略。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端子保持部15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各侧为五个的合计十个的部位,且由此合计十个第一端子51附接于第一基座11。然而,端子保持部15和第一端子51的数量不限于此,且可以合适地变化。注意的是,第二连接器101包括作为配合端子的为连接于电源线的电源端子的第二电源端子151以及为连接于信号线的信号端子的第二信号端子161。然而,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51未分类成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因此,与第二电源端子151接触的第一端子51用作连接于电源线的电源端子,而与第二信号端子161接触的第一端子51用作连接于信号线的信号端子。第一基座11的前端在图中的示例中示出且从该端起位于第三和第四位置的一对第一端子51用作信号端子,而从前端起位于第二和第五位置的一对第一端子51用作电源端子。此外,各第二电源端子151和各第二信号端子161分别与左右一对的第一端子51接触。
此外,第一端子5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包括:本体部53;尾部52,连接于本体部53的下端;第一接触部54,其用作接触部并连接于本体部53的中央部的上端;以及一对被保持片55,其连接于本体部53的左右两侧的上端。
本体部53为具有大体矩形的形状的平板状的元件且收容并保持在第一基座11的端子保持部15内。另外,尾部52弯曲并连接于本体部53且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而且尾部52通过焊接等连接并固定于连接垫,连接垫连接于基板上的导电迹线。
被保持片部55为从本体部53的上端向本体部53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形成的元件且包括从本体部53的外缘向本体部53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接合凸部55a。被保持片部55压配并收容在端子保持部15的保持臂收容部15a内,且接合凸部55d[翻译注释:应为55a]咬入外壁连接部14a的针对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限定保持臂收容部15a的侧面的侧面且固定于外壁连接部14a。由此,左右的被保持片55由端子保持部15以固定的方式保持,且如此,本体部53以不能位移的方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5内。
第一接触部54包括:连接基部54a,基端连接于本体部53;第一连接臂部54b,连接于连接基部54a的末端且向下斜地延伸;下方弯曲部54c,连接于第一连接臂部54b的末端(下端)并向上斜地弯曲约180度;第二连接臂54d,连接于下方弯曲部54c的末端(上端)且向上斜地延伸;上方弯曲部54e,连接于第二连接臂54d的末端(上端)并向下斜地弯曲约180度;接触臂部54f,连接于上方弯曲部54e的末端(下端)并向下斜地延伸;以及接触弯曲部54g,形成在接触臂部54f的自由端(下端)附近。此外,连接基部54a包括:外方膨出部54a1,其从本体部53的上端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膨出;水平上面部54a2,作为上方部,从外方膨出部54a1的上端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且平行(水平)于嵌合面11a;以及内方垂直部54a3,相对水平上面部54a2的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弯曲并连接于水平上面部54a2的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且向下延伸。注意的是,水平上面部54a2不是必须具有平坦的形状,而是可以具有向上延伸的弯曲的形状。
采用这种构成,在第一端子51安装在第一基座11上的状态下,如图4C和图6所示的第一接触部54通过跨着端子保持壁16但不接触作为端子保持部15的侧壁部12的端子保持壁16而向侧壁部12的内侧延伸。具体地,因为外方膨出部54a1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膨出,所以内方垂直部54a3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薄壁部16b的内侧面位于靠近第一基座11的内侧,而将外方膨出部54a1和内方垂直部54a3连接的水平上面部54a2相对薄壁部16b不位于薄壁部16b的上端上方,从而连接基部54a不接触薄壁部16b。第一连接臂部54b位于倾斜部16c的斜上方且因此不接触倾斜部16c。因此,第一接触部54能自由地变形或位移而不与端子保持壁16干涉。
例如,即使通过与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引起接触弯曲部54g向下位移而接触压力施加给接触弯曲部54g,外方膨出部54a1相对薄壁部16b的外侧面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膨出且与薄壁部16b的外侧面大地分离开。如此,整个连接基部54a能位移成整个连接基部54a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下斜地面向,成弓形而不与端子保持壁16干涉。在此,整个第一接触部54就像外方膨出部54a1作为支点而接触弯曲部54g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而且因为支点和作用点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所以整个第一接触部54就像以作为支点的外方膨出部54a1为中心枢转来动作。
外方膨出部54a1弯曲成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膨出,以像弹簧自身一样发挥作用且能吸收在上下(Z轴)方向上的振动。
此外,从第一连接臂部54b到接触臂部54f的自由端的部分为弹簧臂部,弹簧臂部为宽度比本体部53和连接于本体部53的连接基部54a窄的板材,且由此能在第一端子5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变形并能吸收在宽度方向上的振动。
注意的是,因为不仅外方膨出部54a1而且水平上面部54a2和内方垂直部54a3均起到弹簧作用,所以针对第一端子51,从连接基部54a的连接于本体部53的基端到接触臂部54f的自由端的范围起到弹簧作用,且起到弹簧作用的该部分的路径(弹簧长度)长。因此,例如,即使接触弯曲部54g因与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接触而受到外力,外力也不容易传递至本体部53。
因为这些弹簧臂部大体以S字状弯曲且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的长的弹簧长度,所以这些弹簧臂部因此非常柔性,且能在两个弯曲部(特别是在下方弯曲部54c和上方弯曲部54e)柔性地变形。
如图4C和图6所示,在左右一对的第一端子51安装在第一基座11的情况下,左右的接触臂部54f相对彼此斜向下延伸且两接触臂部之间的间隔随着向下行进而变窄,其中它们的间隔在接触弯曲部54g处成为最小距离。由此,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顺利地插入彼此相对的左右的接触臂部54f之间。另外,因为从第一连接臂部54b到接触弯曲部54g的部分的弹簧长度长且是柔性的,所以左右的接触弯曲部54g能可靠地维持与第二电源端子151或第二信号端子161接触。
在该方式下,因为第一接触部54能自由地变形或位移而不与端子保持壁16干涉,所以,即使第一端子51相对第一基座11位移,第一接触部54的未对准能被有效地吸收,且第一接触部54能可靠地维持与配合端子的接触。因此,诸如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常规的连接器的端子851的弯曲片855的用于吸收未对准的元件的设置针对本体部53或第一端子51的其它部分而言就不再是必要的,这使得第一端子51的整体更小型低高度化。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从嵌合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中继连接器从与第一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中移出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图11A-11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三面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1A-11C中,图11A是平面图,图11B是沿11A的E-E线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1C是沿图11A的F-F线作出的剖视图。
针对本实施例,第二连接器101设置有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电源端子151。第二电源端子151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形成的元件,包括:本体部153;平板状的连接部152,弯曲并连接于本体部153的上端;弯曲的棒状的接触臂部155,连接于本体部153的下端附近端;以及平板状的接触部154,连接于接触臂部155的下端。贯通孔152a形成于连接部152的中央,用于连接导电线、导电端子等的诸如螺栓的导电连接元件插入贯通孔152a。母螺纹应形成在贯通孔152a的内表面上。第二端子151与第二基座111通过嵌件成形(包覆成形)成为一体。因此,除在电源端子安装部113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部152和从形成在嵌合部115的嵌合凹部115a的顶表面上的端子支持部116向下突出的接触部154外,第二电源端子151埋入第二基座111。
注意的是,尽管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有两个第二电源端子151,但是这能按照需要改变。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正极电源线的导电线、导电端子等连接于一个第二电源端子151的连接部152,而负极电源线的导电线、导电端子等连接于另一个第二电源端子151的连接部152。
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第二电源端子151的各接触部154插入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51的接触臂部54f之间并由左右的接触弯曲部54g挟持。这使得各第二电源端子151与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51接触并导通。
包括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信号端子161的中继连接器160附接于第二连接器101。中继连接器160包括:中继基座141,采用诸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161,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地形成。第二信号端子161与中继基座141通过嵌件成形(包覆成形)成为一体,其中形成在一端的连接部162和形成在第二信号端子161的另一端的接触部164从中继基座141的上端和下端突出,而其它部分埋入在中继基座141内。注意的是,尽管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有三个中继连接器160,但是这也能按照需要来改变。
各中继连接器160从上方插入形成于第二基座111的信号端子安装部112的各自的中继端子收容孔112a中。由此,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从形成在嵌合部115的嵌合凹部115a的顶表面上的端子支持部116向下突出。另外,第二信号端子161的连接部162位于中继端子收容孔112a内。另外,在图中未示出的诸如同轴线缆等的信号用导电线的末端插入中继端子收容孔112a并连接于连接部162。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各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部164插入在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51的接触臂部54f之间并由左右的接触弯曲部54g挟持。这使得各第二信号端子161与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51接触并导通。
注意的是,如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中继连接器160还可包括作为配合端子的第二接地端子171。在此,与第二信号端子161一样,第二接地端子171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冲压、弯曲等加工而一体地形成,且与中继基座141通过嵌件成形(包覆成形)成为一体。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171的一端的连接部172具有大体圆筒状且在中继基座141的上端附近的大体圆柱状的部分的表面上露出。形成在第二接地端子171的另一端的接触部174从中继基座141的下端突出、平行于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部164。此外,从中继基座141的下端突出的介入部144介于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和第二接地端子171的接触部174之间。
此外,插入中继端子收容孔112a中的诸如同轴线缆的信号用导电线的屏蔽元件连接于第二接地端子171的连接部172。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对应的一对第一端子51中的接触弯曲部54g中的一个接触第二信号端子161的接触部164,而另一个接触弯曲部54g接触第二接地端子171的接触部174。即,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在位于第一基座11的前端和从前端起的位于第三和第四的成对的第一端子51中,一个用作信号端子而另一个用作接地端子。
此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条部115b形成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部115的嵌合凹部115a的内壁上的多个部位。各凸条部115b对应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外壁部14之间的侧壁外凹部12c。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突出沟槽收容于并接合于侧壁外凹部12c内。这为彼此相互嵌合的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111提供了相对定位。
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之后,第二基座111通过诸如螺栓、铆钉等的固定元件插入凸缘部114的贯通孔114a的而附接于安装元件(未示出)。在该安装作业过程中,第二基座111因外力而在姿势或位置上可能发生变化,且与第二基座111嵌合的第一基座11在姿势或未对准上也可能发生变化。该使得第一基座11和第一端子51之间未对准,第一端子51的尾部5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连接垫,连接垫连接于基板的导电迹线。即使在该情况下,因为本体部53在左、右、上、下能够自由地位移的状态下由端子保持部15保持,所以第一端子51和第一基座11之间的未对准被有效地吸收。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设置有第一基座11以及安装于第一基座11的第一端子51,第一连接器1安装在基板上并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另外,第一端子51包括:本体部53,保持于第一基座11;以及第一接触部54,其连接于本体部53的上端且其自由端能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01的配合端子。第一接触部54包括:连接基部54a,其连接于本体部53的上端;从第一连接臂部54b到接触臂部54f的部分,以大体S字状弯曲,起到弹簧臂部的作用且连接于连接基部54a的末端;以及接触弯曲部54g,形成在第一接触部54的自由端附近。第一基座11包括:一对侧壁部12,其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端子保持部15,形成在侧壁部12的外侧并保持本体部53。连接基部54a包括:外方膨出部54a1,其从本体部53的上端向第一基座11的外侧膨出;水平上面部54a2,其从外方膨出部54a1的上端向第一基座11的内侧延伸;以及内方垂直部54a3,其弯曲且连接于水平上面部54a2的内端并向下延伸。连接基部跨着侧壁部12但不接触侧壁部12。
这允许第一连接器1以高空间效率配设第一端子51,基于小型低高度化来提高可靠性,并能合适地吸收第一接触部54的未对准。
另外,当接触弯曲部54g接触配合端子且接触压力被施加时,第一接触部54使用外方膨出部54a1作为支点旋转。由此,第一接触部54能就像成弓形地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向下斜地指向地位移,但不与端子保持壁16干涉。
此外,外方膨出部54a1基于弹性变形能够吸收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因此,即使接触弯曲部54g接触配合端子并受到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这样的振动也不会传递至本体部53和第一基座11。
此外,从第一连接臂部54b到接触臂部54f的起到弹簧臂部作用的部分包括比连接基部54a窄的板材且通过在第一端子51的宽度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在第一端子51的宽度方向上的振动。因此,即使接触弯曲部54g接触配合端子且受到第一端子51的宽度方向上的振动,这种振动也不会传递至本体部53和第一基座11。
此外,从第一连接臂部54b到接触臂部54f的起到弹簧臂部作用的部分包括两个柔性的能够变形的弯曲部。在该方式下,因为弹簧臂部的高柔性,所以接触弯曲部54g能可靠地维持与配合端子接触。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合适的示例性实施例有关的特征。通过阅览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以想到所附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和构思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和变形。本公开能适用于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laims (7)
1.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以及附接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并与配合连接器嵌合;
所述端子包括:本体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以及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其自由端附近能连接于所述配合连接器的配合端子;
所述接触部包括:连接基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弹簧臂部,以大体S字状弯曲,连接于所述连接基部的末端;以及接触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弹簧臂部的自由端附近;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对侧壁部,其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保持所述本体部;以及
所述连接基部包括:外方膨出部,其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侧膨出且跨着所述侧壁部但不接触所述侧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基部还包括:上方部,从所述外方膨出部的上端向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内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弯曲部接触所述配合端子且接触压力被施加时,所述接触部以所述外方膨出部作为支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方膨出部通过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在上下方向上的振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簧臂部包括比所述连接基部窄的板材,且通过在所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在所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振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簧臂部包括两个柔性的能够变形的弯曲部。
7.连接器组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以及配合连接器,设置有能接触所述端子的接触部的配合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7288A JP7353123B2 (ja) | 2019-10-11 | 2019-10-11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2019-187288 | 2019-10-11 | ||
PCT/US2020/052351 WO2021071676A1 (en) | 2019-10-11 | 2020-09-24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14657A true CN114514657A (zh) | 2022-05-17 |
Family
ID=7543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70500.6A Pending CN114514657A (zh) | 2019-10-11 | 2020-09-24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95184B2 (zh) |
EP (1) | EP4042517A4 (zh) |
JP (1) | JP7353123B2 (zh) |
CN (1) | CN114514657A (zh) |
WO (1) | WO202107167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95059B2 (en) | 2019-04-25 | 2021-08-17 | Molex, Llc | Connector |
JP7364363B2 (ja) * | 2019-04-25 | 2023-10-18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042621A1 (en) * | 2005-08-17 | 2007-02-2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20090318029A1 (en) * | 2005-08-03 | 2009-12-24 | Ryotaro Takeuchi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for mounting on a circuit board |
US20110201222A1 (en) * | 2008-10-27 | 2011-08-18 | Paul Potters |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terminals |
WO2014160664A1 (en) * | 2013-03-25 | 2014-10-02 | Fci Asia Pte.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including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EP3144154A1 (en) * | 2015-09-18 | 2017-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ermin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cartridge |
JP2018073747A (ja) * | 2016-11-02 | 2018-05-1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59769A (en) * | 1992-09-29 | 1993-11-09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reloaded spring-like terminal with improved wiping action |
JP3377123B2 (ja) * | 1994-03-22 | 2003-02-17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 |
JP3746106B2 (ja) * | 1996-06-27 | 2006-02-15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US6729890B2 (en) * | 2000-12-29 | 2004-05-04 | Molex Incorporated | Reduced-siz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JP3595938B2 (ja) * | 2002-01-29 | 2004-12-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ゲージ |
JP2005209441A (ja) | 2004-01-21 | 2005-08-04 | Smk Corp | コネクタ |
JP4207952B2 (ja) * | 2005-12-15 | 2009-01-14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932676Y (zh) | 2006-07-03 | 2007-08-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5578833B2 (ja) * | 2009-11-09 | 2014-08-27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端子 |
JP5786515B2 (ja) * | 2011-07-20 | 2015-09-30 | Smk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
CN108258484B (zh) * | 2016-12-28 | 2020-02-2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2019
- 2019-10-11 JP JP2019187288A patent/JP735312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4 WO PCT/US2020/052351 patent/WO2021071676A1/en unknown
- 2020-09-24 US US17/630,516 patent/US1209518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24 EP EP20874175.1A patent/EP404251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24 CN CN202080070500.6A patent/CN11451465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318029A1 (en) * | 2005-08-03 | 2009-12-24 | Ryotaro Takeuchi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for mounting on a circuit board |
US20070042621A1 (en) * | 2005-08-17 | 2007-02-2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20110201222A1 (en) * | 2008-10-27 | 2011-08-18 | Paul Potters |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terminals |
WO2014160664A1 (en) * | 2013-03-25 | 2014-10-02 | Fci Asia Pte.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including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EP3144154A1 (en) * | 2015-09-18 | 2017-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ermin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cartridge |
JP2018073747A (ja) * | 2016-11-02 | 2018-05-1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042517A4 (en) | 2023-11-01 |
EP4042517A1 (en) | 2022-08-17 |
US20220247104A1 (en) | 2022-08-04 |
JP2021064471A (ja) | 2021-04-22 |
US12095184B2 (en) | 2024-09-17 |
JP7353123B2 (ja) | 2023-09-29 |
WO2021071676A1 (en) | 2021-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55882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US11233346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JP738890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3105047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
KR102189222B1 (ko) | 커넥터 | |
JP5006610B2 (ja) | コネクタ | |
US8092232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TW201904145A (zh) | 連接器 | |
TW201535879A (zh) | 連接器 | |
JP2007149477A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 |
JP623159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3905518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
KR102165751B1 (ko) | 콘택트 | |
TWI446635B (zh) | 連接器及連接器裝置 | |
CN108155503A (zh) | 具备防脱结构的连接器装置 | |
CN114514657A (zh)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JP201419188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12142860B2 (en) |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21064470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
WO2022168886A1 (ja)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
JP6998199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544098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stopper mechanism defining a movable range of a housing receiving a connection object | |
CN221961258U (zh) | 浮动连接器及其配对连接器 | |
JP7326928B2 (ja)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JP2025004423A (ja) | 中継コネク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