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0969B -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20969B CN114420969B CN202210061972.6A CN202210061972A CN114420969B CN 114420969 B CN114420969 B CN 114420969B CN 202210061972 A CN202210061972 A CN 202210061972A CN 114420969 B CN114420969 B CN 1144209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cm
- follower
- suction plate
- along
- s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01000000760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2 incom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3—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with 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fram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边框贴合装置包括CCM供料机构、贴合辊、转移机构及随切机构。吸板在接料位置承接CCM料带后,能够由随切机构裁切成CCM片料,吸板再沿环形轨道滑动,便能够将CCM片料转移至贴合工位并与边框料带进行贴合。承载有CCM片料的吸板移出接料位置后,能够加速至第二速度,以与贴合辊实现同步。同时,还能够使相邻两个CCM片料之间产生所需的间隔。多个吸板沿环形轨道不断流转,能够连续承接将CCM供料机构提供的CCM料带,并将随切机构裁切得到的CCM片料不断地转移至贴合位置。如此,边框料带及CCM料带在贴合过程中均可实现连续走带,从而显著提升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在燃料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在CCM(catalyst coated membrane,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组件)的两侧贴合边框得到五合一组件。CCM与边框的贴合方式一般包括片对片贴合及不连续的卷对卷贴合。
片对片贴合方式中,CCM及边框来料均为片料,CCM与第一片边框进行对位贴合后的半成品再与另一片边框进行贴合。不连续的卷对卷贴合方式中,边框来料为卷料,CCM的来料也可为卷料。此时,需要先在设备上进行半断裁切并得到带跳距的单片CCM,再对跳距处的废料排废。接着,再将单片CCM与两层边框依次进行贴合。
片对片贴合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个片料的CCM与边框都需要进行定位对齐。而在不连续的卷对卷贴合的方式中,贴合动作只能在料带不走带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现有的贴合方式会导致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的边框贴合装置。
一种边框贴合装置,包括:
CCM供料机构,用于以第一速度提供CCM料带;
贴合辊,边框料带能够绕经所述贴合辊;
转移机构,包括环形轨道及多个吸板,多个所述吸板能够沿所述环形轨道在接料位置及贴合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吸板能够以所述第一速度通过所述接料位置并承接所述CCM料带;及
随切机构,能够将随所述吸板转移的所述CCM料带切断,以得到吸附于所述吸板的CCM片料;
其中,吸附有所述CCM片料的所述吸板能够以与所述贴合辊的线速度一致的第二速度通过所述贴合位置,并使所述CCM片料与所述边框料带贴合,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CCM供料机构包括:
CCM放卷轴,用于放卷所述CCM料带;
分条组件,用于对所述CCM料带的两侧进行裁切;
导向辊,经所述分条组件输出的所述CCM料带能够绕经所述导向辊,移动至所述接料位置的所述吸板能够与所述导向辊的表面抵接,以承接所述CCM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板为弧形板状结构,且每个所述吸板的曲率中心与所述环形轨道的圆心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
第一凸轮,与所述环形轨道同心设置并能够绕轴线旋转,所述第一凸轮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轮槽,每个所述第一凸轮槽包括沿所述第一凸轮的轴向延伸的平行段及相对于所述平行段倾斜的倾斜段;
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吸板的多个第一随动器,多个所述第一随动器分别可滑动地设于多个所述第一凸轮槽,以使所述吸板能够在所述第一凸轮的带动下沿所述环形轨道滑动;
变速组件,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变速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进入所述倾斜段,所述第一随动器沿所述倾斜段滑动以使所述吸板切换至所述第一速度;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变速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以使所述吸板切换至所述第二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轨道包括两个同心且相对设置的圆形滑轨,每个所述吸板的两端通过弧形滑块设置于两个所述圆形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两个所述圆形滑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组件包括:
第二凸轮,位于所述第一凸轮的一侧且相对于所述环形轨道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凸轮的表面开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轮槽;
多个连杆,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随动器连接,每个所述连杆远离所述第一随动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随动器,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随对应的吸板沿所述第二凸轮槽滑动;
其中,所述第二随动器沿所述第二凸轮槽滑动能够使所述连杆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移动,且在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驱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进入所述倾斜段,在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驱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对所述第一随动器提供弹性力,在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弹性力能够将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平行段推入所述倾斜段,在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连杆驱使所述第一随动器克服所述弹性力,并使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吸板上设置有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延伸的导柱及弹簧导杆,所述导柱上套设有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上固定设置有轴承安装板,所述轴承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随动器,所述第一随动器通过滑块连接板安装于所述吸板,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弹簧导杆并与所述轴承安装板抵持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三随动器在所述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抵持于所述滑块连接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随切机构包括:
弧形导轨,沿所述环形轨道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弧形导轨的曲率中心与所述环形轨道的圆心重合;
飞切滑块,安装于所述弧形导轨并能够沿所述弧形导轨往复滑动;
垂直导轨,安装于所述飞切滑块,所述垂直导轨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延伸并能够在所述飞切滑块的带动下与位于所述接料位置的所述吸板保持同步;
飞切刀,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垂直导轨,以将随所述吸板转移的所述CCM料带切断。
上述边框贴合装置,吸板在接料位置承接CCM料带后,能够由随切机构裁切成CCM片料,吸板再沿环形轨道滑动,便能够将CCM片料转移至贴合工位并与边框料带进行贴合。承载有CCM片料的吸板移出接料位置后,能够加速至第二速度,以与贴合辊实现同步。同时,还能够使相邻两个CCM片料之间产生所需的间隔。多个吸板沿环形轨道不断流转,能够连续承接将CCM供料机构提供的CCM料带,并将随切机构裁切得到的CCM片料不断地转移至贴合位置。如此,边框料带及CCM料带在贴合过程中均可实现连续走带,从而显著提升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边框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边框贴合装置中转移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转移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转移机构沿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边框贴合装置中随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发明一个实施例中CCM料带经分条组件裁切后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边框料带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边框料带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复合料带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及边框贴合装置10,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该边框贴合装置10。其中,边框贴合装置10包括CCM供料机构100、贴合辊200、转移机构300及随切机构400。
CCM供料机构100能够连续提供CCM料带20;待贴合的边框料带30能够绕经贴合辊200;转移机构300包括环形轨道310及多个吸板320,多个吸板320能够沿环形轨道310在接料位置与贴合位置之间移动;吸板320在接料位置承接CCM料带20后,由随切机构400将所承接的CCM料带20切断,从而得到吸附于吸板320表面的CCM片料21;接着,吸板320将所吸附的CCM片料21转移至贴合位置,便可使CCM片料21与边框料带30进行贴合。
如图9所示,CCM片料21与边框料带30贴合后可得到第一复合料带40,边框料带30可以作为上边框,也可以作为下边框。边框料带30背向CCM片料21的一侧一般还附着有保护膜料带31,CCM片料21背向边框料带30的一侧一般还附着有支撑膜片料23。五合一成型设备还能够对第一复合料带40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譬如,在第一复合料带40的设有CCM片料21的一侧贴合另一个边框料带,从而完成五合一料带的制备。
CCM供料机构100以第一速度匀速提供CCM料带20,贴合辊200则以第二速度带动其上的边框料带30转动。其中,第一速度及第二速度均为线速度,且第一速度小于第二速度。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CCM供料机构100包括CCM放卷轴110、分条组件120及导向辊130。
CCM放卷轴110用于放卷CCM料带20;分条组件120可以由底辊及与底辊相对设置的刀辊构成,分条组件120用于对CCM料带20的两侧进行裁切。如图6所示,分条组件120裁切的目的是将CCM料带20一分为三,以将CCM料带20裁切成所需宽度并送入导向辊130,而两侧裁切下来的部分则形成废料带22。经分条组件输出的CCM料带20能够绕经导向辊130,移动至接料位置的吸板320能够与导向辊130的表面抵接,以承接CCM料带20。而且,通过导向辊130与吸板130接触配合实现CCM料带20的转移,能够避免CCM料带20在转移至吸板130的过程发生位移。
进一步的,CCM放卷轴110放卷的CCM料带20在进入分条组件120之前还需经过张力控制组件140,从而使CCM料带20保持所需的张紧力。张力控制组件140一般包括两个过辊141及位于两个过辊141之间的摆辊142,CCM料带20能够绕经两个过辊141及摆辊142。而且,摆辊142通过上下摆动便可对CCM料带20的张紧力实现控制。
另外,CCM供料机构100还包括破碎刀150及废料盒160。分条组件120裁切产生的废料带22能够穿过破碎刀150,并经过破碎刀150破碎后可由废料盒160进行收集。
贴合辊200一般由独立的驱动件,如伺服电机进行驱动。待贴合的边框料带30一般在制备时预先涂布有热熔胶,故贴合辊200一般是加热辊。因此,当边框料带30绕经贴合辊200时,贴合辊200能够通过加热将边框料带30上的热熔胶激活,以便于与CCM片料21贴合。当然,若边框料带30的初始粘性较高,则贴合辊200也可采用普通的压辊。
如图7及图8所示,边框料带30在延伸方向上依次形成有多个内框301,内框301区域的材料被镂空。在进行贴合时,多个CCM片料21需要依次与多个内框301对应的区域进行对齐。
环形轨道310固定设置,可固定于机架(图未示)。多个吸板320能够沿环形轨道310滑动,从而在接料位置及贴合位置之间切换。而且,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滑动的速度可调。具体的,吸板320能够以第一速度通过接料位置。由于CCM供料机构100以第一速度持续提供CCM料带20,故吸板320可在接料位置与CCM料带20保持相对静止,从而顺利承接CCM料带20。
而且,在接料位置一般由至少两个吸板320共同承接CCM料带20,共同承接CCM料带20的至少两个吸板320在接料位置实现密布,即相邻两个吸板320相互紧靠。如此,可避免转移至吸板320的CCM料带20局部悬空。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板320为弧形板状结构,且每个吸板320的曲率中心与环形轨道310的圆心重合。因此,当多个吸板320在接料位置密布时,能够共同拼接成一个较大的弧形板结构,且该较大的弧形板结构能够与环形轨道310较好地的贴合。如此,相邻两个吸板320之间过渡更平滑,从而能够防止CCM料带20在两个吸板320的结合处拱起,以方便后续随切机构400对CCM料带20进行裁切。
随切机构400能够将随吸板320转移的CCM料带20切断,以得到吸附于吸板320的CCM片料21。具体的,随切机构400能够从CCM料带20最前端将CCM料带20裁断,从而依次裁切出多个CCM片料21。随切机构400能够在CCM料带20移动的过程中进行裁切,故CCM料带20无需停止走带。
请一并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随切机构400包括弧形导轨410、飞切滑块420、飞切滑块420、垂直导轨430及飞切刀440,
弧形导轨410沿环形轨道310的周向延伸,且弧形导轨410的曲率中心与环形轨道310的圆心重合。飞切滑块420安装于弧形导轨410,并能够沿弧形导轨410往复滑动。垂直导轨430安装于飞切滑块420,垂直导轨430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延伸并能够在飞切滑块420的带动下与位于接料位置的吸板320保持同步。具体的,飞切滑块420沿弧形导轨410滑动的角速度与吸板320的角速度相同时,便可使垂直导轨430与吸板320保持相对静止。飞切刀440可滑动地安装于垂直导轨430,以将随吸板320转移的CCM料带20切断。
吸板320承接CCM料带20后,飞切滑块420将带动飞切刀440从初始位置移动至与CCM料带20的切断线(相邻两个吸板320结合处对应的区域)对齐,并加速至使飞切刀440与承接有CCM料带20的吸板320保持相对静止。接着,飞切刀440沿垂直导轨430滑动,便可在CCM料带20移动的过程中将其切断并得到CCM片料21。最后,飞切滑块420沿弧形导轨410回退并带动飞切刀440回到初始位置,以准备裁切下一个CCM片料21。以此类推,便可将吸板320承接的CCM料带20依次裁切成多个CCM片料21。
进一步的,吸附有CCM片料21的吸板320将沿环形轨道310移出接料位置,并能够加速至第二速度。而且,吸板320能够以第二速度通过贴合位置。如此,吸板320上的CCM片料21便能够与贴合辊200上的边框料带30实现同步,并在贴合辊200与吸板320的配合下进行贴合。同时,由于吸板320加速的过程还可以增大与后一个吸板320之间的距离,故进入贴合位置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1之间将产生所需的间隔,从而使得多个CCM片料21能够与边框料带30上的多个内框301一一对齐。
由此可见,虽然CCM料带20的走带速度小于贴合辊200的线速度(即边框料带30的走带速度),但通过多个吸板320的过渡,边框料带30及CCM料带20在贴合过程中均可实现连续走带,从而显著提升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转移机构300还包括第一凸轮330、多个第一随动器340及变速组件350。
第一凸轮330与环形轨道310同心设置并能够绕轴线旋转。边框贴合装置10工作的过程中,第一凸轮330的转速是固定的。具体的,转移机构300还包括传动轴360,传动轴360可与电机、旋转气缸等外部动力组件传动连接,从而带动第一凸轮330旋转。第一凸轮330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轮槽331,每个第一凸轮槽331包括沿第一凸轮330的轴向延伸的平行段3311及相对于平行段3311倾斜的倾斜段3312。
第一随动器340的数量与吸板320的数量一致,多个第一随动器340分别安装于多个吸板320。而且,每个第一随动器340能够相对于所在的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滑动。具体的,吸板320下侧安装有导轨垫块(图未标),导轨垫块上设有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延伸的直线导轨(图未标),滑块连接板341通过滑块可滑动地安装于直线导轨上,第一随动器340则固定于滑块连接板341上。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随动器340分别可滑动地设于多个第一凸轮槽331,以使吸板320能够在第一凸轮330的带动下沿环形轨道310滑动。第一凸轮330的旋转力矩可由第一随动器340传递至对应的吸板320,从而驱动吸板320滑动。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滑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随动器340还能够沿吸板320滑动,故第一随动器340的位置能够在第一凸轮槽331的平行段3311及倾斜段3312内切换。
具体的,第一随动器340位于平行段3311内时,第一随动器340及吸板320的角速度与第一凸轮330的角速度一致。因此,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轮330的转速,便可使吸板320以第二速度沿环形轨道310滑动;第一随动器340位于倾斜段3312时,第一随动器340不仅能随第一凸轮330旋转,还会沿倾斜段3312滑动,故第一随动器340及吸板320的角速度为第一凸轮330的角速度与第一随动器340在倾斜段3312内滑动的速度的合速度。因此,通过对第一凸轮槽331的形状进行合理设置,便可使吸板320以第一速度沿环形轨道310滑动。
变速组件350能够带动第一随动器340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滑动。具体的,吸板320进入接料位置时,变速组件350能够带动第一随动器340进入倾斜段3312。此时,第一随动器340将在倾斜段3312内滑动,吸板320则以第一速度沿环形轨道310滑动,从而顺利承接CCM料带20。吸板320移出接料位置时,变速组件350能够带动第一随动器340由倾斜段3312进入平行段3311。此时,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的滑动的速度将由第一速度切换成第二速度,从而便可带动CCM片料21进入贴合位置与边框料带30进行贴合。
由于相邻两个第一凸轮槽331的平行段3311之间的间隔是固定的。而且,承载CCM片料21的吸板320在进入贴合位置之前,其对应的第一随动器340均移动至第一凸轮槽331的平行段3311。因此,通过对相邻两个平行段3311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设置,可使得相邻两个吸板320能够保持预设距离,从而方便对进入贴合位置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1之间的距离进行控制。
此外,相邻两个第一凸轮槽331的倾斜段3312之间的距离要小于平行段3311之间的距离。如此,在吸板320移动至接料位置而第一随动器340进入倾斜段3312时,第一随动器340可带动相邻的两个吸板320相互靠近,从而使吸板320在接料位置实现密布。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环形轨道310包括两个同心且相对设置的圆形滑轨(图未标),每个吸板320的两端通过弧形滑块321设置于两个圆形滑轨上,第一凸轮330位于两个圆形滑轨之间。如此,可使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滑动时更顺畅。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350包括第二凸轮351、多个连杆352及多个第二随动器353。
第二凸轮351位于第一凸轮330的一侧且相对于环形轨道310固定设置。具体的,第二凸轮351也可固定于机架。其中,第二凸轮35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凸轮槽3511,第二凸轮槽3511沿第二凸轮351的周向延伸。在第二凸轮槽351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凸轮槽3511的宽度(即图4所示尺寸h)是变化的。
连杆352的数量与第一随动器340及第二随动器353的数量一致。其中,多个连杆352分别与多个第一随动器340连接,每个连杆352远离第一随动器34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随动器353。多个第二随动器353均设于第二凸轮槽3511。而且,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滑动时,将带动第二随动器353沿第二凸轮槽3511滑动。
其中,第二随动器353沿第二凸轮槽3511滑动时,能够与第二凸轮槽3511配合并使连杆352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即图3及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移动。具体的,在吸板320进入接料位置时,第二随动器353驱动对应的连杆352带动第一随动器340进入倾斜段3312。而且,在吸板320移出接料位置时,连杆352带动第一随动器340由倾斜段3312进入平行段3311。
而且,连杆352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移动的方向及距离由第二凸轮槽3511的宽度h决定。由此可见,只需通过对第二凸轮槽3511的宽度h进行合理设计,即可达到上述要求,从而对吸板320在环形轨道310不同位置的滑动速度进行自动调节。
以图3及图4为例,第二凸轮351位于第一凸轮330的右侧,第二凸轮槽3511与接料位置对应的部分宽度h大于其他部分的宽度h。因此,当吸板320进入接料位置时,连杆352将向右带动第一随动器340,从而使得第一随动器340进入倾斜段3312。当而吸板320移出接料位置时,连杆352将向左带动第一随动器340,从而使得第一随动器340进入平行段3311。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350还包括弹性件354,弹性件354对第一随动器340提供弹性力,在吸板320进入接料位置时,弹性力能够将第一随动器340由平行段3311推入倾斜段3312。如此,便可将吸板320减速至第一速度。在吸板320移出接料位置时,连杆352驱使第一随动器340克服弹性力,并使第一随动器340由倾斜段3312进入平行段3311。如此,便可将吸板320加速至第二速度。
由此可见,第二随动器353与第二凸轮槽3511配合,只需提供使第一随动器340由倾斜段3312进入平行段3311的作用力即可,而第一随动器340由平行段3311进入倾斜段3312的作用力则由弹性件354提供。如此,在第二凸轮351的轴向上,第二随动器353与只需与第二凸轮槽3511的一侧(图示为右侧)保持接触即可,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二随动器353沿第二凸轮槽3511滑动的过程中出现卡死。
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吸板320上设置有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延伸的导柱322及弹簧导杆323,导柱322上套设有直线轴承324,直线轴承324上固定设置有轴承安装板325,轴承安装板325上设置有第三随动器355,弹性件354为套设于弹簧导杆323并与轴承安装板325抵持的压缩弹簧,第三随动器355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抵持于滑块连接板341。
具体的,导柱322及弹簧导杆323均可固定设置于弧形滑块321。弹性件354的弹性力通过轴承安装板325传递至直线轴承324,从而驱动直线轴承324沿导柱322滑动,并通过轴承安装板325上的第三随动器355作用于滑块连接板341。如此,滑块连接板341便可推动第一随动器340,以使第一随动器340由平行段3311进入倾斜段3312。第三随动器355直接与滑块连接板341接触,在推动滑块连接板341沿环形轨道310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相对于滑块连接板341的表面进行滚动。如此,第三随动器355与滑块连接板341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有助于减少磨损,从而使得吸板320的移动更加精确并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上述边框贴合装置10,吸板320在接料位置承接CCM料带20后,能够由随切机构400裁切成CCM片料21,吸板320再沿环形轨道310滑动,便能够将CCM片料21转移至贴合工位并与边框料带30进行贴合。承载有CCM片料21的吸板320移出接料位置后,能够加速至第二速度,以与贴合辊200实现同步。同时,还能够使相邻两个CCM片料21之间产生所需的间隔。多个吸板320沿环形轨道310不断流转,能够连续承接将CCM供料机构100提供的CCM料带20,并将随切机构400裁切得到的CCM片料21不断地转移至贴合位置。如此,边框料带30及CCM料带20在贴合过程中均可实现连续走带,从而显著提升燃料电池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CCM供料机构,用于以第一速度提供CCM料带;
贴合辊,边框料带能够绕经所述贴合辊;
转移机构,包括环形轨道及多个吸板,多个所述吸板能够沿所述环形轨道在接料位置及贴合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吸板能够以所述第一速度通过所述接料位置并承接所述CCM料带;及
随切机构,能够将随所述吸板转移的所述CCM料带切断,以得到吸附于所述吸板的CCM片料;
其中,吸附有所述CCM片料的所述吸板能够以与所述贴合辊的线速度一致的第二速度通过所述贴合位置,并使所述CCM片料与所述边框料带贴合,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CM供料机构包括:
CCM放卷轴,用于放卷所述CCM料带;
分条组件,用于对所述CCM料带的两侧进行裁切;
导向辊,经所述分条组件输出的所述CCM料带能够绕经所述导向辊,移动至所述接料位置的所述吸板能够与所述导向辊的表面抵接,以承接所述CCM料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板为弧形板状结构,且每个所述吸板的曲率中心与所述环形轨道的圆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还包括:
第一凸轮,与所述环形轨道同心设置并能够绕轴线旋转,所述第一凸轮的表面沿周向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轮槽,每个所述第一凸轮槽包括沿所述第一凸轮的轴向延伸的平行段及相对于所述平行段倾斜的倾斜段;
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吸板的多个第一随动器,多个所述第一随动器分别可滑动地设于多个所述第一凸轮槽,以使所述吸板能够在所述第一凸轮的带动下沿所述环形轨道滑动;
变速组件,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变速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进入所述倾斜段,所述第一随动器沿所述倾斜段滑动以使所述吸板切换至所述第一速度;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变速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以使所述吸板切换至所述第二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轨道包括两个同心且相对设置的圆形滑轨,每个所述吸板的两端通过弧形滑块设置于两个所述圆形滑轨上,所述第一凸轮位于两个所述圆形滑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组件包括:
第二凸轮,位于所述第一凸轮的一侧且相对于所述环形轨道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凸轮的表面开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轮槽;
多个连杆,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随动器连接,每个所述连杆远离所述第一随动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随动器,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随对应的所述吸板沿所述第二凸轮槽滑动;
其中,所述第二随动器沿所述第二凸轮槽滑动能够使所述连杆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移动,且在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驱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进入所述倾斜段,在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第二随动器能够驱使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对所述第一随动器提供弹性力,在所述吸板进入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弹性力能够将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平行段推入所述倾斜段,在所述吸板移出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连杆驱使所述第一随动器克服所述弹性力,并使所述第一随动器由所述倾斜段进入所述平行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板上设置有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延伸的导柱及弹簧导杆,所述导柱上套设有直线轴承,所述直线轴承上固定设置有轴承安装板,所述轴承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随动器,所述第一随动器通过滑块连接板安装于所述吸板,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弹簧导杆并与所述轴承安装板抵持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三随动器在所述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抵持于所述滑块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切机构包括:
弧形导轨,沿所述环形轨道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弧形导轨的曲率中心与所述环形轨道的圆心重合;
飞切滑块,安装于所述弧形导轨并能够沿所述弧形导轨往复滑动;
垂直导轨,安装于所述飞切滑块,所述垂直导轨沿所述环形轨道的轴向延伸并能够在所述飞切滑块的带动下与位于所述接料位置的所述吸板保持相对静止;
飞切刀,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垂直导轨,以将随所述吸板转移的所述CCM料带切断。
10.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边框贴合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61972.6A CN114420969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61972.6A CN114420969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0969A CN114420969A (zh) | 2022-04-29 |
CN114420969B true CN114420969B (zh) | 2024-02-23 |
Family
ID=81275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61972.6A Active CN114420969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209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00476B (zh) * | 2022-08-03 | 2022-09-30 |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CN115149059B (zh) * | 2022-09-06 | 2022-11-11 | 融科氢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质子膜裁切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65161A (en) * | 1965-07-09 | 1969-09-24 | Revrolle & Company Ltd A | Tape or Sheet Winding Machine |
JP2003022810A (ja) * | 2001-07-09 | 2003-01-24 | Hond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の膜・電極接合体搬送装置 |
JP2007287433A (ja) * | 2006-04-14 | 2007-11-01 | Nissan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の電極用触媒層の形成方法および電極用触媒層 |
CN207630130U (zh) * | 2017-10-21 | 2018-07-20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飞切机构及卷绕机 |
CN110626006A (zh) * | 2019-09-29 | 2019-12-31 | 佛山市豹王海莎过滤器有限公司 | 滤清器滤芯贴边机 |
CN111168765A (zh) * | 2018-11-13 | 2020-05-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制造用于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组件的切割装置和方法 |
CN111313039A (zh) * | 2020-03-30 | 2020-06-19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贴合设备 |
CN111755723A (zh) * | 2020-06-01 | 2020-10-09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膜电极边框的制备装置 |
CN113097506A (zh) * | 2021-04-09 | 2021-07-09 | 湖南隆深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五层组装设备 |
CN113697559A (zh) * | 2021-08-27 | 2021-11-26 |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电芯自动贴胶系统 |
CN214956963U (zh) * | 2021-04-09 | 2021-11-30 | 湖南隆深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五层组装设备 |
CN113793961A (zh) * | 2021-08-06 | 2021-12-14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CN113809374A (zh) * | 2021-08-06 | 2021-12-17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59805844D1 (de) * | 1998-12-28 | 2002-11-07 | Mohr Adolf Maschf | Planschneidmaschine zum Schneiden von gestapeltem, blattförmigem Gut |
-
2022
- 2022-01-19 CN CN202210061972.6A patent/CN1144209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65161A (en) * | 1965-07-09 | 1969-09-24 | Revrolle & Company Ltd A | Tape or Sheet Winding Machine |
JP2003022810A (ja) * | 2001-07-09 | 2003-01-24 | Hond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の膜・電極接合体搬送装置 |
JP2007287433A (ja) * | 2006-04-14 | 2007-11-01 | Nissan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の電極用触媒層の形成方法および電極用触媒層 |
CN207630130U (zh) * | 2017-10-21 | 2018-07-20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飞切机构及卷绕机 |
CN111168765A (zh) * | 2018-11-13 | 2020-05-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制造用于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组件的切割装置和方法 |
CN110626006A (zh) * | 2019-09-29 | 2019-12-31 | 佛山市豹王海莎过滤器有限公司 | 滤清器滤芯贴边机 |
CN111313039A (zh) * | 2020-03-30 | 2020-06-19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贴合设备 |
CN111755723A (zh) * | 2020-06-01 | 2020-10-09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膜电极边框的制备装置 |
CN113097506A (zh) * | 2021-04-09 | 2021-07-09 | 湖南隆深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五层组装设备 |
CN214956963U (zh) * | 2021-04-09 | 2021-11-30 | 湖南隆深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五层组装设备 |
CN113793961A (zh) * | 2021-08-06 | 2021-12-14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CN113809374A (zh) * | 2021-08-06 | 2021-12-17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CN113697559A (zh) * | 2021-08-27 | 2021-11-26 | 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电芯自动贴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0969A (zh) | 2022-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20969B (zh) |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 |
JP7016364B2 (ja) | 一体化巻取組立設備 | |
CN114497680B (zh) | 一种极片复合裁切机及极片复合裁切方法 | |
CN111313039B (zh) | 贴合设备 | |
WO2023142660A1 (zh) | 一种料带裁切装置及叠片设备 | |
CN116969239B (zh) | 一种不间断换料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209971690U (zh) | 一种填充袋制袋机 | |
CN114506091B (zh) | 转移机构及片对卷贴合装置 | |
CN114551949B (zh) | 五合一成型装置 | |
EP1017606A1 (en) | Dual web singulating cutter | |
CN211890998U (zh) | 胶条裁切装置 | |
CN216464840U (zh) | 一种光学膜切割装置 | |
CN114520358B (zh) | 边框贴合装置 | |
CN217062231U (zh) | 连续往复式叠片装置 | |
CN216720018U (zh) | 往复式折叠机构和叠片机构 | |
CN212889341U (zh) | 一种覆膜机 | |
CN116565337A (zh) | 连续往复式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 |
CN210475310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翅片自动成型生产线 | |
EP0765220B1 (en) | Machine for making honeycomb material | |
CN215207693U (zh) | 一种碳带分切装置 | |
CN216958136U (zh) | 移摆式连续往复折叠机构 | |
CN219066890U (zh) | 料带接续装置、料带供料装置及切叠一体机 | |
CN216889301U (zh) | 一种自动换料膜切机 | |
CN217035717U (zh) | 连续往复式折叠机构和叠片机构 | |
CN219026069U (zh) | 一种板栅连片的分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