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0934B -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20934B CN114420934B CN202210060249.6A CN202210060249A CN114420934B CN 114420934 B CN114420934 B CN 114420934B CN 202210060249 A CN202210060249 A CN 202210060249A CN 114420934 B CN114420934 B CN 1144209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tubes
- electrode material
- molybdenum
- oriented carbon
- lith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7/00—Sulfur; Compounds thereof
- C01B17/02—Preparation of sulfur; Purific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9/00—Selenium; Tellurium; Compounds thereof
- C01B19/007—Tellurides or selenides of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58—Carbon nanotubes
- C01B32/16—Prepa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58—Carbon nanotubes
- C01B32/168—After-treat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极材料,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所述电极材料为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本发明中的电极材料中的定向碳纳米管具有丰富的碳缺陷,丰富缺陷的定向碳纳米管不仅能作为单质硫的限域空间,使单质硫呈现纳米颗粒状态,从而提高单质硫的利用率,高活性的碳缺陷还能显著降低电化学势垒,促进多硫化物转化;另一方面碲化钼量子点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与富缺陷的定向碳纳米管协同作用,有效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进而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背景技术
锂-硫电池以其不可比拟的高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材料的价格低廉、存储量大等优越性受到了研发人员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外对锂-硫电池的研究相当活跃,技术突破已达到实际应用的阶段。锂-硫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Wh/kg)、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一系列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下一代二次电池之一,可以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航天航空等高耗能器件提供能量,同时又可以作为廉价高效的储能电池。但是现有技术中锂-硫电池尚存在着因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而引起的容量衰减过快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实用化进程。目前,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在于通过正极材料来抑制其“穿梭效应”,因此,设计制备高性能的正极材料是锂-硫电池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综上,在制备电极材料领域,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材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锂-硫电池尚存在着因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而引起的容量衰减过快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催化剂和碳源混合均匀后,以石英管为反应容器,以钼片为碳纳米管生长基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体,以CVD方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
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进行杂质处理以及活化处理;
在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上负载碲化钼量子点,然后与单质硫混合均匀,保温处理后得到电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碳源为二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或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为氯化铁、硝酸铁、二茂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按照质量比,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碳源的比例为1:3-1:7。
进一步地,所述杂质处理为:往所述定向碳纳米管中添加浓硝酸,并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8h-12h。
进一步地,所述活化处理为:按照碱与定向碳纳米管质量比为4:1-7:1的比例,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与碱混合,在温度为750℃-950℃的条件下处理2h-4h。
进一步地,所述负载碲化钼量子点为: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500SCCM-1000SCCM的速率通入惰性气体,以25-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950℃,保温处理30min-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进一步地,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单质硫的含量占所述电极材料的70%-8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所述锂-硫电池包括所述电极材料。
上述方案中制备的电极材料中的定向碳纳米管具有富缺陷特点,不仅能作为单质硫的限域空间,使单质硫呈现纳米颗粒状态,从而提高单质硫的利用率,定向碳纳米管中高活性的碳缺陷还能显著降低电化学势垒,促进多硫化物转化;另一方面碲化钼量子点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与富缺陷的定向碳纳米管协同作用,有效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进而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透射电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的透射电镜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的XRD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的热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的CV曲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
图7为对比例1中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XRD示意图;
图8为对比例1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
图9为对比例2中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XRD示意图;
图10为对比例2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
图11为对比例4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
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极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为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催化剂和碳源混合均匀后,以石英管为反应容器,以钼片为碳纳米管生长基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体,以CVD方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
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进行杂质处理以及活化处理;
在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上负载碲化钼量子点,然后与单质硫混合均匀,保温处理后得到电极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源为二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或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照质量比,所述二甲苯与环已胺的比例为1.5:1-2.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剂为氯化铁、硝酸铁、二茂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照质量比,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碳源的比例为1:3-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催化剂和碳源混合均匀后,搅拌处理10min-15min,然后超声分散10min-15min,作为反应物备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CVD方法为: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20min-35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制备定向碳纳米管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氩气、氮气中的一种或两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杂质处理为:往所述定向碳纳米管中添加浓硝酸,并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8h-12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化处理为:按照碱与定向碳纳米管质量比为4:1-7:1的比例,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与碱混合,在温度为750℃-950℃的条件下处理2h-4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化处理为:将定向碳纳米管置于750℃-950℃的无氧条件下,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处理2h-4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载碲化钼量子点的方法为: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500SCCM-1000SCCM的速率通入惰性气体,以25-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950℃,保温处理30min-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本申请中当载气的速率低于500SCCM时,会使得碲粉和三氧化钼迁移速度不够,生成非量子尺寸的碲化钼;当载气的速率高于1000SCCM时,会使得碲粉和三氧化钼迁移速度太快,生成的碲化钼量子点的量太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氧化钼的放置点与所述定向碳管的放置点的距离不超过3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负载碲化钼量子点过程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氩气、氮气中的一种或两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单质硫的含量占所述电极材料的70%-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负载单质硫过程的保温处理温度为155℃,所述保温处理的时间为6h-8h。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所述锂-硫电池包括所述电极材料。
上述方案中制备的电极材料中的定向碳纳米管具有富缺陷特点,不仅能作为单质硫的限域空间,使单质硫呈现纳米颗粒状态,从而提高单质硫的利用率,高活性的碳缺陷能显著降低电化学势垒,促进多硫化物转化;另一方面碲化钼量子点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与富缺陷的定向碳纳米管协同作用,有效抑制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进而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电极材料,包括以下制备方法: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8g二茂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5min以及超声分散15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 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30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20℃条件下处理10h,过滤、清洗、干燥后,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5的比例混合,于800℃的条件下,在氩气的气氛下保温3h,得到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
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且距离为1cm,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70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以2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保温处理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按照复合物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实施例2: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8g二茂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2min以及超声分散12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 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25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10℃条件下处理8h,过滤、清洗、干燥后,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5的比例混合,于780℃的条件下,在氩气的气氛下保温2.5h,得到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
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且距离为1cm,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以28℃/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20℃,保温处理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按照复合物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实施例3: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2g二茂铁、3g氯化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5min以及超声分散15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35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20℃条件下处理10h,过滤、清洗、干燥后,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6的比例混合,于800℃的条件下,在氩气的气氛下保温4h,得到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
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且距离为1cm,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60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以28℃/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30℃,保温处理38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按照复合物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实施例4: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5.69g氯化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5min以及超声分散15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 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32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10℃条件下处理11h,过滤、清洗、干燥后,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4的比例混合,于850℃的条件下,在氩气的气氛下保温2h,得到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
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且距离为1cm,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80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以26℃/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10℃,保温处理34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按照复合物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对比例1:
一种电极材料,包括以下制备方法: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8g二茂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5min以及超声分散15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 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30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20℃条件下处理10h,过滤、清洗、干燥后,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5的比例混合,于800℃是条件下,在氩气的气氛下保温3h,得到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
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对比例2:
一种电极材料,包括以下制备方法:
将53.57g二甲苯、34.8g环己胺、18g二茂铁置于圆底烧瓶中,搅拌15min以及超声分散15min后,作为反应物备用;取一块4cm x4cm的钼片经稀盐酸、蒸馏水反复清洗后,于60℃真空烘箱中干燥3h,随后将钼片置于石英管中,将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与石英管连接;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石英管升温至900℃,将上述装有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放到喷雾器上,并打开喷雾器,以750sccm的速率通入氩气使得反应物被带入石英管内,当所述反应物全部带入至石英管后,继续保温30min,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钼片上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浓硝酸中,并在120℃条件下处理10h,过滤、清洗、干燥后,得到定向碳纳米管;按照定向碳纳米管与单质硫的质量百分比为25:75混合均匀,于155℃的条件下保温6h,得到电极材料。
对比例3-5: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在制备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的条件不一样,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为了验证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5的电极材料的应用性能,将实施例1-4制备的电极材料以及对比例1-5制备的电极材料分别应用于制备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体制备方法为:将实施例1-4制备的电极材料与对比例1-5制备的电极材料分别与导电炭黑、PVDF按照8:1:1的质量比混合,随后分别涂布于铝箔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并将实施例1-4中的分别标记为应用例1、应用例2、应用例3以及应用例4,将对比例1-5中的标记为对比应用例1、对比应用例2、对比应用例3、对比应用例4、对比应用例5,然后进行循环性能测试。
在1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结果如下表2所示,单位为:mAh g-1。
表2:
从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本申请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在1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比容量较高,甚至高达921mAh g-1,但是对比例1中的放电比容量与实施例中的放电比容量相差较远,说明碲化钼量子点对本申请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对比例2中的放电比容量与对比例1中的放电比容量相差较远,说明活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具有高活性的碳缺陷,能明显影响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例3-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制备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时,改变了保温时间,单位质量的富缺陷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中,碳含量相对减少,高活性的碳缺陷和孔容也会相对减少,孔容的减少会导致硫不能全部容纳在碳管道中,从而会有部分硫附着在碳管表面,这些附着在表面的硫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发生“穿梭效应”,从而导致容量的衰减;另一方面,碳缺陷的减少也会减少对多硫化物的催化效应,也会增加“穿梭效应”,从而导致容量的衰减导致放电比容量比实施例1的差,说明了此处的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放电比容量,使得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变差,说明了本申请中的工艺优化后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合图1-10分析可知: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透射电镜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的定向碳纳米管具有明显且丰富的缺陷;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的透射电镜示意图;图3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的XRD示意图,从图2以及图3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工艺能稳定得到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的复合物;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的热重示意图,从图4的热重可以确定单质硫的含量为74.6wt%;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的CV曲线示意图,从图5中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其CV曲线呈现经典的锂硫电池特征峰;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经过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高达921mAh g-1,且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实施例2-4与实施例1具有相似的特点,在此不做赘述。图7为对比例1中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XRD示意图;图8为对比例1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从图8分析可知在1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29mAhg-1;图9为对比例2中制备的定向碳纳米管的XRD示意图;图10为对比例2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从图10分析可知在1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307mAh g-1;图11为对比例4中制备的电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循环性能示意图,从图11中可知在1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62mAhg-1。对比例3以及对比例5的循环性能示意图中数据如表2中记载,因此不再赘述。
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材料为定向碳纳米管和碲化钼量子点负载单质硫的复合材料;
所述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催化剂和碳源混合均匀后,以石英管为反应容器,以钼片为碳纳米管生长基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体,以CVD方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
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进行杂质去除处理以及活化处理,且所述活化处理为:按照碱与定向碳纳米管质量比为4:1-7:1的比例将碱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混合,在温度为750℃-950℃的条件下处理2h-4h;
在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上负载碲化钼量子点且所述负载碲化钼量子点为: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500 SCCM-1000 SCCM的速率通入惰性气体,以25-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950℃,保温处理30min-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与单质硫混合均匀,保温处理后得到电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二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或甲苯与环已胺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氯化铁、硝酸铁、二茂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比,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碳源的比例为1:3-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去除处理为:往所述定向碳纳米管中添加浓硝酸,并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8h-12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单质硫的含量占所述电极材料的70%-80%。
7.一种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催化剂和碳源混合均匀后,以石英管为反应容器,以钼片为碳纳米管生长基底,以惰性气体为载气体,以CVD方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
将所述定向碳纳米管进行杂质去除处理以及活化处理,且所述活化处理为:按照碱与定向碳纳米管质量比为4:1-7:1的比例将碱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混合,在温度为750℃-950℃的条件下处理2h-4h;
在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上负载碲化钼量子点且所述负载碲化钼量子点为:将活化处理后的定向碳纳米管置于石英管恒温区,然后将三氧化钼放置于所述定向碳纳米管的上游,将碲粉放置于所述三氧化钼的上游,以500 SCCM-1000 SCCM的速率通入惰性气体,以25-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950℃,保温处理30min-4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与单质硫混合均匀,保温处理后得到电极材料。
8.一种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硫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60249.6A CN114420934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60249.6A CN114420934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0934A CN114420934A (zh) | 2022-04-29 |
CN114420934B true CN114420934B (zh) | 2023-12-05 |
Family
ID=81276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60249.6A Active CN114420934B (zh) | 2022-01-19 | 2022-01-19 |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209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16781A (zh) * | 2022-12-23 | 2023-06-06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一种管间限域诱导合成超细纳米线/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28622A (zh) * | 2015-11-30 | 2016-03-23 | 中南大学 | 一种钠离子电池硫掺杂硒化钼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32252A (zh) * | 2016-06-03 | 2016-09-07 | 东华大学 | 一种硫硒化钼/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07053784A (zh) * | 2017-04-21 | 2017-08-1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无机‑无机纳米叠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CN110267913A (zh) * | 2017-02-10 | 2019-09-20 | 北德克萨斯大学 | 通过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二维材料的锂金属的钝化 |
CN111777059A (zh) * | 2019-04-04 | 2020-10-16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碳纳米管载体的活化方法、碳纳米管载体及其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35683B1 (ko) * | 2011-10-06 | 2013-12-03 | 한국전기연구원 | 2차원 나노소재에 의해 전도성이 향상된 1차원 전도성 나노소재기반 전도성 필름 |
US10637043B2 (en) * | 2017-11-30 | 2020-04-28 |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 Anode particulates or cathode particulates and alkali metal batteries containing same |
US11652206B2 (en) * | 2020-04-03 | 2023-05-16 |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 Two dimensional (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TMD) materials and alloys as catalysts for cathode in lithium sulfur (Li-S) batteries |
-
2022
- 2022-01-19 CN CN202210060249.6A patent/CN1144209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28622A (zh) * | 2015-11-30 | 2016-03-23 | 中南大学 | 一种钠离子电池硫掺杂硒化钼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32252A (zh) * | 2016-06-03 | 2016-09-07 | 东华大学 | 一种硫硒化钼/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
CN110267913A (zh) * | 2017-02-10 | 2019-09-20 | 北德克萨斯大学 | 通过用于可再充电电池的二维材料的锂金属的钝化 |
CN107053784A (zh) * | 2017-04-21 | 2017-08-1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无机‑无机纳米叠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CN111777059A (zh) * | 2019-04-04 | 2020-10-16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碳纳米管载体的活化方法、碳纳米管载体及其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Carbon Nanotube with Vertical 2D Molybdenum Sulphoselenide Nanosheet Arrays for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Jing Yang等;ACS Appl. Energy Mater.;第1卷(第12期);7035–7045 * |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MoSe2 nanoflakes as an interlayer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邵智韬 等;新型炭材料;第36卷(第1期);219-22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0934A (zh) | 2022-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188726A1 (zh) | 氮掺杂石墨烯包覆纳米硫正极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9860534B (zh) | 一种碳量子点修饰的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148716B (zh) | 一种多球堆积碳包覆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 |
WO2022032747A1 (zh) | 一种硫掺杂ReSe2/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8987729B (zh) |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硫电池 | |
CN108539144A (zh) | 一种超小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529442B (zh) | 基于锗纳米粒子/多层石墨复合物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6299344B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钛酸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808859A (zh) | 一种二维层状MXene复合TiN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4420934B (zh) | 一种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电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 |
CN105449187A (zh) | 一种高性能共掺杂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0581265A (zh) | 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中空球状CeO2-x@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2939053B (zh) | 一种制备含有氧空位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 | |
CN112201785B (zh) | 一种亲锂-亲硫位共掺杂二维层状石墨化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7452945A (zh) | 一种具有氮掺杂碳包覆层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0518216A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492089A (zh) | 一种碳包覆三氧化二铁与五钒酸钾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992294B (zh) | 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
CN116040614A (zh) | 一种自支撑基底负载普鲁士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1517297B (zh) | 一种异质结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0323436B (zh) | 钛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 |
CN110137483B (zh) | 一种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WO2021047354A1 (zh) | 松枝状氧化钐石墨烯硫凝胶结构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5375004A (zh) | 一种长寿命高能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834635A (zh) | 一种单原子钼分散的钼-氮-碳纳米片材料、其制备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