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01492A -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01492A CN114401492A CN202210110723.1A CN202210110723A CN114401492A CN 114401492 A CN114401492 A CN 114401492A CN 202210110723 A CN202210110723 A CN 202210110723A CN 114401492 A CN114401492 A CN 1144014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device
- call
- notification
- identifier
- ser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04W8/245—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from a network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包括: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若存在,通过数据网络向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来电信息,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在身边,为了让用户在第一时间知晓有来电,可以通过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来通知用户。如果终端设备没有插入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则无法通过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来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呼叫通知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若存在,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呼叫通知服务器,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查找单元,用于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标识映射表中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确定单元,用于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呼叫通知服务器,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步骤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中的步骤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步骤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的步骤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若存在,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来电信息转移到与第一终端设备绑定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无需电信级别的网络来实现呼叫转移,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呼叫通知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到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等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系统架构,请参阅图1a,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和多个终端设备(如图1a所示的102)。其中,多个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数据网络与呼叫通知服务器101进行通信。
数据网络可以包括:移动数据网络或者WiFi数据网络。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可以是应用级服务器。比如,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可以是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远端服务器。多个终端设备中的每个终端设备上可以安装有APP(比如,呼叫通知App),可以通过安装的APP与APP的远端服务器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A呼叫终端设备B时,终端设备B未及时接听,会触发终端设备B中的呼叫通知App读取来电信息(比如,来电人姓名与号码),终端设备B可以通过安装的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终端设备B的标识(ID)和来电信息。呼叫通知服务器101从映射表中查找到与终端设备B的ID绑定的终端设备C的ID和终端设备D的ID,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向终端设备C和终端设备D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来电信息(比如,来电人姓名与号码),终端设备C和终端设备D接收并成功解析该服务器通知消息的情况下,可以显示上述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101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来电信息转移到与第一终端设备绑定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无需电信级别的网络来实现呼叫转移,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embedded-SIM,e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请参阅图1b,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多个手机(手机A、手机B、手机C、手机D等)和呼叫通知服务器。手机B、手机C、手机D等均安装有呼叫通知APP。手机A呼叫手机B时,手机B可以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携带来电信息的呼叫转移请求,呼叫通知服务器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到与手机A的标识绑定的手机C的标识和手机D的标识。呼叫通知服务器向手机C和手机D发送携带来电信息的服务器通知消息,手机C和手机D接收到服务器通知消息并且解析成功后,可以通过手机C和手机D的呼叫通知APP显示来电信息。
基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提供了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01,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网络与电信级别的网络不同。电信级别的网络可以包括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ed,CS)网络。数据网络可以包括移动数据网络或者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数据网络。比如,第一终端设备以手机为例。手机接听电话可以通过电路交换网络,手机上网可以通过移动数据网络,也可以通过WiFi数据网络。当手机接到其他手机的来电时,在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呼叫转移:当电话用户不想接听、不方便接听或者因为手机没电或者故障无法接听电话的时候,可以设置的将来电转移到其他手机上的一项功能。
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是应用级服务器。比如,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是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远端服务器。多个终端设备中的每个终端设备上可以安装有APP(比如,呼叫通知App),可以通过安装的APP与APP的远端服务器进行通信。
来电信息包括来电人号码、来电人姓名中的至少一种。来电信息还可以包括来电人号码归属地、来电人号码所在的运营商名称、来电人号码是否被标记为骚扰电话、来点人号码是否被标记为诈骗电话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的唯一标识ID,每个终端设备的标识都不同。终端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物理地址,
202,呼叫通知服务器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预先存储有标识映射表。标识映射表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申请而建立,还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增加请求进行表格内容的增加,还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删除请求进行表格内容的删除。
该标识映射表包括用于呼叫转移的绑定对应关系。绑定关系可以是1对1,也可以是1对多。请参阅表1,表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标识映射表。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绑定关系可以是1对多,比如:终端设备B的标识为:B-ID,其绑定的标识包括:C-ID和D-ID。绑定关系可以是1对1,比如:终端设备C的标识为:C-ID,其绑定的标识包括:B-ID。终端设备D的标识为:D-ID,其绑定的标识包括:C-ID。
203,若存在,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向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来电信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只需要连接WiFi数据网络,呼叫通知服务器即可将服务器通知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可以安装有APP(比如,呼叫通知App),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安装的APP与呼叫通知服务器进行通信。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接收到该服务器通知消息并且该服务器通知消息被解析成功后,可以提取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的来电信息,在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显示该来电信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还用于通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出提示音,该提示音用于提示用户有呼叫转移来电。该提示音可以是呼叫转移APP内设置的呼叫转移铃声。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来电信息转移到与第一终端设备绑定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无需电信级别的网络来实现呼叫转移,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基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提供了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01,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302,呼叫通知服务器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303,若存在,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向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来电信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
其中,步骤301至步骤303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304,呼叫通知服务器在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解析成功通知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请求已响应消息,第二终端设备是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请求已响应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将服务器通知消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安装的APP(比如,呼叫通知App)和数据网络接收到该服务器通知消息。第二终端设备解析该服务器通知消息。在该服务器通知消息解析成功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安装的APP(比如,呼叫通知App)和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消息解析成功通知,以通知呼叫通知服务器该服务器通知消息解析成功。该服务器通知消息被解析成功后,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提取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的来电信息,在第二终端设备的显示界面显示该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基于电信商提供的数据网络(移动数据网络或WiFi数据网络)服务,搭建自己的应用级服务器,并部署在网络中,终端设备上安装的呼叫通知APP可以通过因特网(Internet)访问到该呼叫通知服务器(比如,应用服务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通知服务器在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解析成功通知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请求已响应消息,第二终端设备是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请求已响应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及时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及时知晓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二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可以显示来电信息,还可以发出提示音,以通知用户有呼叫转移来电。当用户看到第二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来电信息,或者听到提示音后,可以根据示屏上显示的来电信息进行回电。比如,用户可以根据来电信息(来电信息可以保存在第二终端设备上安装的呼叫通知APP内),通过身边的可以回电的终端设备(安装了SIM卡的终端设备或者支持eSIM卡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回电。
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需要经过电信商开通相关业务,且需要月费;本申请实施例只要部署了呼叫通知服务器(比如,应用服务器),且终端设备上安装了对应APP(呼叫通知APP),即可完成来电信息的通知,可以在实现呼叫转移的来电信息的通知的情况下降低通信资费。
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的实现需要至少两张SIM卡(两个号),且每个号都不能存在欠费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只要被呼叫的终端设备安装SIM卡,而其他绑定的终端设备只要能连接到Internet网络即可获取到服务器通知消息,实现呼叫转移的来电信息的通知的要求较低。比如,被呼叫的终端设备是安装SIM卡的手机,其他绑定的终端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
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的只有单向的转移,比如,终端设备A开通的转移号是终端设备B,那么只能在终端设备A被呼叫时,才有可能转移到终端设备B;反之,终端设备B被呼叫时,不能转移到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只要用户允许,标识映射表可以保存任意的绑定关系,可实现多向通知,即终端设备A来电未接后,可将服务器通知消息转发给终端设备B、终端设备C等绑定设备。
电信级别的“呼叫转移”功能的只能一对一,不能一对多;如终端设备A只能呼叫转移到终端设备B或者终端设备C,不能同时转移。本申请实施例中,标识映射表可以保存任意的绑定关系,可实现多向通知,即终端设备A来电未接后,可将服务器通知消息转发给终端设备B、终端设备C等绑定设备。
基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提供了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401,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注册请求,第一注册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
402,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注册请求,第二注册请求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安装的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第一注册请求,在服务器进行注册。该第一注册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申请者的如账号名称、年龄、性别等信息。可以基于根据用户信息,采用哈希(hash)算法动态生成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呼叫通知服务器可以保存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从而实现注册。
类似的,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其安装的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第二注册请求,在服务器进行注册,注册过程不再赘述。
步骤401和步骤402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
可选的,图4所示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1)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绑定请求,所述绑定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12)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绑定申请请求;
(13)呼叫通知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返回的确认绑定通知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绑定关系写入所述标识映射表。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1)至步骤(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将绑定关系写入标识映射表的过程。比如,用户有两个手机,手机A和手机B,可以通过手机A通过数据网络和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绑定请求,绑定请求携带手机B的标识,请求将手机A的标识和手机B的标识绑定在一起,则呼叫通知服务器向手机B发送绑定申请请求,手机B的呼叫通知APP弹出“是否绑定”的弹窗,并且显示“手机A请求与你进行呼叫转移的绑定”,若用户点击“是否绑定”的弹窗中的“是”,手机B即可通过数据网络和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确认绑定通知;若用户点击“是否绑定”的弹窗中的“否”,手机B即可通过数据网络和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拒绝绑定通知。
需要说明的是,手机A可以向呼叫通知服务器请求与手机B绑定,手机B也可以向呼叫通知服务器请求与手机A绑定,二者的绑定可以是双向的。
可选的,图4所示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绑定关系写入标识映射表的方法,可以在经过被绑定设备的同意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实现绑定,即可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呼叫转移的来电信息的通知。
(21)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解绑请求,所述绑定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22)呼叫通知服务器在所述标识映射表删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绑定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步骤(21)至步骤(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解绑绑定关系的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标识映射表中删除绑定关系的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解除绑定,灵活的对标识映射表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
403,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404,呼叫通知服务器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405,若存在,呼叫通知服务器通过数据网络向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来电信息,该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
其中,步骤403至步骤405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3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提供了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501,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转移条件可以包括如下任意一种:1、第一终端设备上安装的呼叫通知APP检测到来电请求时;2、第一终端设备上安装的呼叫通知APP检测到来电请求时,如果检测到用户在该呼叫通知APP上的呼叫转移操作时;3、第一终端设备上安装的呼叫通知APP检测到来电请求之后开始定时,时长达到第二阈值时。
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和呼叫通知APP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502,第一终端设备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时长可以预先进行设定,可以存储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存储器中。比如,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秒。比如,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4秒、8秒、16秒、32秒、64秒、128秒、256秒、512秒中的任一种。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后,开启定时器,设定定时器的时长为所述预设时长,触发检测是否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当定时器未走完预设时长时,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则确定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当定时器走完预设时长时,未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则确定呼叫转移请求未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呼叫通知服务器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及时知晓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
基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提供了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601,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该呼叫转移请求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602,第一终端设备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其中,步骤601至步骤602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步骤501至步骤502。
603,第一终端设备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601是第一终端设备第一次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步骤603是第一终端设备第N次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N大于或等于2。可以在数据网络出现问题(比如,由于网络质量较差暂时断开)时,重复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保证呼叫通知服务器能够收到该呼叫转移请求。
可选的,预设时长可以是设置的固定值,也可以是在检测到一次来电请求后,与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相关。比如,预设时长可以与N正相关。N越大,预设时长越大。举例来说,第一终端设备第1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4秒;第一终端设备第2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8秒;第一终端设备第3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16秒;第一终端设备第4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32秒;第一终端设备第5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64秒;第一终端设备第6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128秒;第一终端设备第7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256秒;第一终端设备第8次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时,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512秒。
604,第一终端设备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可以预先进行设定,第一阈值可以存储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第一阈值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比如,第一阈值可以设置为8次。
第一终端设备在第N次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N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避免在某个时间段的数据网络存在问题,导致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转移请求没有成功发送。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数据网络仍然有问题,则不再发送,可以节省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降低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耗。
下面以第一终端设备是手机为例来具体说明本申请的来电信息通知方法,手机侧安装有呼叫通知App。手机通过呼叫通知APP和数据网络与呼叫通知服务器通信。
该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基于图1b所示的系统架构,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手机B、手机C、手机D均下载安装呼叫通知App,并注册身份标识(identitydocument,ID)到呼叫通知服务器;
2.在手机B的App侧绑定其他ID,如B-ID与C-ID、D-ID之间进行绑定;绑定后的结果会同步到呼叫通知服务器;
3.呼叫通知服务器中维护一个标识映射表,其中保存了每个ID与其对应的绑定ID,如下形式:
ID编号 | 绑定的ID编号 |
B-ID | C-ID |
B-ID | D-ID |
C-ID | B-ID |
4.手机A呼叫手机B时,手机B未及时接听,会触发手机B中的呼叫通知App读取来电信息(来电人姓名与号码),并发送呼叫转移请求(Request-Notify)到呼叫通知服务器;
5.呼叫通知服务器根据Request-Notify中携带的ID,查找本地映射表,找到B-ID绑定的ID有C-ID与D-ID;发送携带来电信息的服务器通知消息(Server-Notify)到C-ID所在的设备(手机C)与D-ID所在的设备(手机D);
6.C-ID所在的设备(手机C)与D-ID所在的设备(手机D)在接收到服务器的Server-Notify后,解析并还原消息,给用户推送有未接来电的消息通知。
7.呼叫通知服务器在收到消息解析成功通知(Notify–OK)后,回复请求已响应消息(Request-Done)到手机B。
8.若4s内未收到呼叫通知服务器的Request-Done,则重新发送一次。之后按照2的倍数进行回退:4s->8s->16s->32->64s->128s->256s->512s。重新发送8次后无果,
则停止发送。
上述主要从方法侧执行过程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700应用于呼叫通知服务器,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700可以包括第一通信单元701和查找单元702,其中:
第一通信单元701,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查找单元702,用于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在所述标识映射表中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之后,在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解析成功通知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请求已响应消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是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所述请求已响应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可选的,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700还可以包括生成单元703。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注册请求,所述第一注册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
生成单元7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注册请求,所述第二注册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
生成单元703,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700还可以包括绑定单元704。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绑定请求,所述绑定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还用于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绑定申请请求;
所述绑定单元704,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701接收到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返回的确认绑定通知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绑定关系写入所述标识映射表。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查找单元702、生成单元703和绑定单元704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单元701可以是呼叫通知服务器中的通信模块。
图7所示的来电信息通知装置700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图2至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来电信息转移到与第一终端设备绑定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无需电信级别的网络来实现呼叫转移,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800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800可以包括第二通信单元801和确定单元802,其中:
第二通信单元801,用于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确定单元802,用于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二通信单元801,还用于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
可选的,该来电信息通知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803。
处理单元803,用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801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等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确定单元802和处理单元803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单元801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中的通信模块。
图8所示的来电信息通知装置800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图5至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呼叫通知服务器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及时知晓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呼叫通知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呼叫通知服务器900包括处理器901和存储器902,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可以通过通信总线903相互连接。通信总线903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通信总线90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存储器9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处理器901被配置用于调用程序指令,上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图2~图4所示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处理器9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9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此外,该呼叫通知服务器9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904,该通信模块904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天线等通用部件,在此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将第一终端设备的来电信息转移到与第一终端设备绑定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通过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来电信息,无需电信级别的网络来实现呼叫转移,可以在终端设备没有插入SIM卡或者不支持嵌入式SIM卡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来电信息的通知。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第一终端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可以通过通信总线1003相互连接。通信总线1003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通信总线100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存储器10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处理器1001被配置用于调用程序指令,上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图5~图6所示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处理器10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10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此外,该第一终端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1004,该通信模块1004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天线等通用部件,在此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呼叫通知服务器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及时知晓该呼叫转移请求是否已被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何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申请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程序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程序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呼叫通知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若存在,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解析成功通知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请求已响应消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是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所述请求已响应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注册请求,所述第一注册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
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注册请求,所述第二注册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用户信息生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数据网络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绑定请求,所述绑定请求携带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
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绑定申请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返回的确认绑定通知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的绑定关系,将所述绑定关系写入所述标识映射表。
5.一种来电信息通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来电请求并且满足呼叫转移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呼叫转移请求已被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通过数据网络向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呼叫转移请求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返回的请求已响应消息,并且在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的次数等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呼叫通知服务器发送所述呼叫转移请求。
8.一种来电信息通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呼叫通知服务器,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数据网络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所述呼叫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来电信息;
查找单元,用于从标识映射表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标识映射表中存在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绑定的至少一个设备标识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网络向所述至少一个设备标识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器通知消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携带所述来电信息,所述服务器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显示所述来电信息。
9.一种呼叫通知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0723.1A CN114401492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0723.1A CN114401492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01492A true CN114401492A (zh) | 2022-04-26 |
Family
ID=81232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10723.1A Pending CN114401492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01492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03323A (zh) * | 2022-06-21 | 2022-09-23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行车记录仪的电话转接方法及装置 |
CN115473756A (zh) * | 2022-07-29 | 2022-12-13 |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WO2024120562A1 (de) * | 2022-12-09 | 2024-06-13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für eine anrufübergab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1131A (zh) * | 2015-06-18 | 2015-11-25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来电接听方法及装置 |
CN105721728A (zh) * | 2016-02-16 | 2016-06-29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WiFi的呼叫转移方法及智能终端 |
US20170195493A1 (en) * | 2015-12-30 | 2017-07-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version of a Call to a Wearable Device |
-
2022
- 2022-01-29 CN CN202210110723.1A patent/CN11440149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1131A (zh) * | 2015-06-18 | 2015-11-25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来电接听方法及装置 |
US20170195493A1 (en) * | 2015-12-30 | 2017-07-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version of a Call to a Wearable Device |
CN105721728A (zh) * | 2016-02-16 | 2016-06-29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WiFi的呼叫转移方法及智能终端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03323A (zh) * | 2022-06-21 | 2022-09-23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行车记录仪的电话转接方法及装置 |
CN115473756A (zh) * | 2022-07-29 | 2022-12-13 |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WO2024120562A1 (de) * | 2022-12-09 | 2024-06-13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für eine anrufübergab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01492A (zh) | 来电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呼叫通知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
US1002156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 |
CN101753674B (zh) | 通信终端的来电处理方法及装置 | |
KR960016215A (ko) | 복수의 가입자 식별부를 갖고 있는 무선 전화 및 작동 방법 | |
CN101951432A (zh) | 一种在通信录中增加联系人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8810123B (zh) | 开通移动蜂窝网络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651731A (zh) | 一种通信录管理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 |
CN104854852A (zh) | 用于为电话通话的语音到文本转录确定语言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3856324A (zh) | 一种身份确认、通讯请求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EP2854429B1 (en) | Terminal device,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device, missing call reminding system and method | |
US8520511B2 (en) | Automatic handling of incoming communications at a wireless device | |
CN108271130B (zh) | 一种通讯系统及识别伪基站短消息的方法 | |
CN101778469B (zh) | 一种实现快捷注册服务的方法、移动终端和系统 | |
CN104202742B (zh) | 多平台下收集各个sim卡的副号码信息的方法、客户端 | |
CN107295500B (zh) | Sim卡数据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US7869798B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for redirecting telephone calls from a wireless device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CN101351000A (zh) | 一种信息呈现方法及通讯终端 | |
CN103118358A (zh) | 一种唯一识别手机用户注册方法 | |
CN108881633B (zh) | 一种网络电话与本地电话相互通信方法、系统及电话网关 | |
CN111010677A (zh) | 回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2300183A (zh) | 数据业务保护方法及装置 | |
CN101415268B (zh) | 一种自动识别双模移动终端中双号码的方法 | |
CN111464705A (zh) | 视频彩铃的管理方法、系统、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 |
CN102655690A (zh) | 一种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1340642A (zh) | 一种传输电子名片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