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7156B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27156B CN114327156B CN202011048661.3A CN202011048661A CN114327156B CN 114327156 B CN114327156 B CN 114327156B CN 202011048661 A CN202011048661 A CN 202011048661A CN 114327156 B CN114327156 B CN 1143271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ng
- thickness
- flexible circuit
- layer
- circuit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触控元件包括感测元件、光学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以及透光盖板。透光盖板配置于光学元件上。透光盖板、光学元件与感测元件界定出容置空间。可挠式电路元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中。透光盖板和可挠式电路元件之间形成连接空间,以配置固定层,以连接透光盖板以及可挠式电路元件。如此,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感测元件可以稳固地连接,同时不会影响到透光盖板的配置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感测模块以及显示装置,特别有关于一种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通过色彩鲜艳、低耗能的优点,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已经普遍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又因为可以弯折,更成为曲面显示装置、可挠式显示装置所应用的主要技术之一。
由于触控感测技术也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操作计算机、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的主要输入界面之一,现在的电子装置往往需要具有触控显示模块。然而,由于用以传递触控信号的可挠式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需要通过热压的方式透过异方性导电胶电性连接至触控显示模块中的触控感测元件,但异方性导电胶和可挠式印刷电路板的厚度会导致显示模块上的透光盖板变形,更进一步会导致没有空间可以填充粘胶,导致触控显示模块的良率降低。因此,如何制作出良好的触控显示模块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可以具有良好的感测信号传递线路。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元件包括感测元件、光学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以及透光盖板。光学元件配置于感测元件上。透光盖板配置于光学元件上。透光盖板、光学元件与感测元件界定出容置空间。可挠式电路元件配置于容置空间中。透光盖板和可挠式电路元件之间形成连接空间,以配置固定层,以连接透光盖板以及可挠式电路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具有感测表面。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可挠式电路元件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50%~8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具有感测表面。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固定层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40%,所述导电连接层的厚度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2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元件进一步包括可视区域与周边区域。周边区域具有连接区以设置可挠式电路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具有填胶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光胶层、偏振层以及第二透光胶层。第一透光胶层配置于感测元件的感测表面的可视区域上。偏振层配置于第一透光胶层上。第二透光胶层配置于偏振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感测元件的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可挠式电路元件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30微米至43微米的范围。或者,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10微米至15微米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还包括导电连接层。导电连接层配置于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感测元件的感测表面的连接区域之间,所述导电连接层的厚度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25%。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元件包括感测元件、光学元件以及可挠式电路元件。光学元件配置于感测元件上。可挠式电路元件连接于感测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连接于所述感测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沿第一方向的厚度小于光学元件沿第一方向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具有感测表面。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可挠式电路元件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50%~8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具有感测表面。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固定层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4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包括可视区域以及周边区域,周边区域具有连接区域以设置可挠式电路元件。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感测元件之间具有填胶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包括第一透光胶层、偏振层以及第二透光胶层。第一透光胶层配置于感测元件的感测表面的可视区域上。偏振层配置于第一透光胶层上。第二透光胶层配置于偏振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触控元件导电连接层。导电连接层配置于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感测表面的连接区域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的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可挠式电路元件于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30微米至43微米的范围。或者,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10微米至15微米的范围。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触控元件。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的透光盖板和可挠式电路元件之间形成连接空间,且固定层配置于连接空间中。因此,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感测元件可以稳固地连接,同时不会影响到透光盖板的配置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与可挠式电路元件的顶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测元件与可挠式电路元件的顶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的剖面图;以及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块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g:距离
h1:厚度
h2:厚度
h3:厚度
h4:厚度
h5:厚度
h6:厚度
L:影像光
L1:距离
S1:连接空间
S2:填胶空间
SC:感测电极
C1:第一感测电路
C2:第二感测电路
BM:遮光层
100,100’,100”,100”’:触控元件
110:感测元件
111:感测表面
112:可视区域
113:连接区域
114:边缘
115:填胶区域
116:受光表面
120:光学元件
121:第一透光胶层
122:偏振层
123:第二透光胶层
130:可挠式电路元件
131:基底层
132:第一金属层
140:透光盖板
141:边缘
150:固定层
160:导电连接层
200:触控显示模块
210:显示元件
211:显示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可以用在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可以具有良好的感测信号传递线路。
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在附加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性连接。再者,“电性连接”或“耦合”是可为二元件间存在其它元件。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主要是整合感测元件110与光学元件120所得,而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则通过热压等方式与感测元件110进行电性连接;通过以上元件的整合组装,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即后文所述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是小于光学元件120的厚度(即后文所述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以避免组装在触控元件上的透光盖板140产生变形的问题。另外,当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小于光学元件120的厚度,在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与透光盖板140之间形成间隙(即后文所述的连接空间S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连接空间S1中可填入粘胶等以形成固定层150,固定层150可使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透光盖板140与触控元件(感测元件110与光学元件120整合所得)形成组装强度较佳的高整合性产品。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的剖面图。请参照图1,为了方便说明,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100包括感测元件110、光学元件120、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透光盖板140以及固定层150。
请配合图2(为了简洁,图2并未绘制出光学元件120、透光盖板140以及固定层150),感测元件110具有感测表面111,其上可设置感测电极SC与周边线路PL,感测表面111可大致包括可视区域112以及周边区域PA,详细的说,用于感测使用者触碰/手势的感测电极SC实质位于可视区域112,而用于传递感测信号/控制信号等电信号的周边线路PL则实质位于周边区域PA。更详细的说,周边区域PA至少可具有连接区域113,连接区域113邻近感测表面111的边缘114,周边线路PL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感测电极SC,而另一端则延伸至连接区域113;周边线路PL延伸至连接区域113的一端可设置有连接部(亦称作焊垫),其可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上的电路进行电性连接,以传递信号。请参考图1,周边区域PA还可具有填胶区域115,具体而言,光学元件120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之间可界定出填胶区域115,其可用于填入固定层150,固定层150会覆盖于周边线路PL上。在一实施例中,填胶区域115可以是一种不填入固定层150的间隙(例如一空隙)。在一实施例中,周边区域PA并无填胶区域115的设计,也就是说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前缘会尽可能地朝可视区域112延伸而接触到可视区域112的边缘114。
光学元件120的位置实质对应于感测元件110,详细的说,光学元件120的尺寸大致上等同于感测元件110,但会裸露出前述连接区域113/填胶区域115。在本实施例中,可视区域112和连接区域113彼此不重叠,且填胶区域115主要是由光学元件120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相对应的侧壁所界定。
请再参考图1,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与感测元件110实质界定出容置空间,借以容置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配置于感测元件110上,具体而言,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配置于感测表面111的连接区域113,以与连接区域113上的周边线路PL的连接部达成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填胶区域115具有一距离g,以让固定层150可以良好的填入整个填胶区域115而不会产生气泡、溢胶等问题。
透光盖板140为一最外层的元件,其主要配置于光学元件120以及部分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之上。在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120的两面(如下表面及上表面)分别连接感测元件110与透光盖板140,且通过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强度及整体产品的结构性的因素考量,透光盖板140和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之间可形成一连接空间S1。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透光盖板140在第二方向d2上超出感测元件110以覆盖可视区域112及周边区域PA,如图1所示,透光盖板140的边缘141在第二方向d2上突出于光学元件120的边缘114,其形成距离L1,透光盖板140突出的部分即可用于组装终端产品的外框,可遮蔽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等非透明元件,以避免被使用者观察到,具体而言,透光盖板140设置有遮光层BM,以遮蔽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等非透明元件。在一实施例中,由于窄边框产品的需求,而越小的距离L1导致须使用粘性越强的固定层150才能将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与透光盖板140有效固接;以小尺寸产品(如手机、手表等)而言,距离L1建议在0.1mm以上,而对中大尺寸产品(如平板电脑、笔记型计算机、数字白板、电视等)而言,距离L1建议在0.5mm以上。另外,连接空间S1于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6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4的10%~40%,通过控制连接空间S1的尺寸(即距离L1、厚度h6)来取得合适的固定层150特性,进而使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与其他组件(例如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与感测元件110等等)之间具有较佳的组装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层150的尺寸(固化后)会实质等同连接空间S1的尺寸(即距离L1、厚度h6)。另外,如图1,第一方向d1平行于整个叠构的厚度方向,而第二方向d2垂直于整个叠构的厚度方向。
另一方面,透光盖板140和感测元件110之间在填胶区域115上形成一填胶空间S2,具体而言,填胶空间S2是填胶区域115沿着第一方向d1所界定出的空间,填胶空间S2会与连接空间S1相连,故粘胶等材料会灌入连接空间S1与填胶空间S2形成剖面为L型的固定层150。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层150与光学元件120形成一个共平面,以利组装透光盖板140。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以及感测元件110实质上定义出一个容置空间,其具有厚度h1,由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以及感测元件110定义出的容置空间,能够用以容置可挠式电路元件130;此外,容置空间可包括连接空间S1及/或填胶空间S2。如此,在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容置于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以及感测元件110定义的容置空间后,可以配置固定层150于连接空间S1与/或填胶空间S2,从而使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与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以及感测元件110相互固定。
由于在本实施例的触控元件100中,透光盖板140和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之间形成连接空间S1,因此固定层150可以连接透光盖板140以及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以进一步增加触控元件100的强度及稳定性。
另一方面,因为透光盖板140和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之间具有连接空间S1,因此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不会直接碰触到透光盖板140,而感测元件110、光学元件120和透光盖板140都可以彼此平行堆叠,不会被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影响。
本实施例的感测元件110可包括触控感测元件。举例而言,感测元件110的触控感测元件包括配置于感测表面111上的感测电路,例如透明导电电极或是图案化后的透明导电薄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测电路可以是可挠的,例如将金属纳米线(metal nanowire)或是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所形成的导电薄膜经过图案化后所形成的触控感应电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测电路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CTO)或掺铝氧化锌(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的透明导电膜所制成的。本文所用的“金属纳米线(metalnanowires)”是为一集合名词,其指包含多个元素金属、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的金属线的集合,其中所含金属纳米线的数量,并不影响本发明所主张的保护范围;且单一金属纳米线的至少一个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径)小于约500nm,较佳小于约100nm,且更佳小于约50nm;而本发明所称的为“线(wire)”的金属纳米结构,主要具有高的纵横比,例如介于约10至100,000之间,更详细的说,金属纳米线的纵横比(长度:截面的直径)可大于约10,较佳大于约50,且更佳大于约100;金属纳米线可以为任何金属,包括(但不限于)银、金、铜、镍及镀金的银。而其他用语,诸如丝(silk)、纤维(fiber)、管(tube)等若同样具有上述的尺寸及高纵横比,亦为本申请所涵盖的范畴。
金属纳米线可包括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层、纳米金线(gold nanowires)层或纳米铜线(copper nanowires)等。在本实施例的具体作法为:将具有金属纳米线的分散液或浆料(ink)以涂布方法成型于感测元件110上,并加以干燥使金属纳米线覆着于感测元件110的表面而成型为金属纳米线层。而在上述的固化/干燥步骤之后,浆料中溶剂等物质被挥发,而金属纳米线以随机的方式分布于感测元件110的表面,且金属纳米线可彼此接触以提供连续电流路径,进而形成一导电网络(conductive network);接着进行金属纳米线层的图案化以制作感测电路。
另外可涂布一膜层与金属纳米线形成复合结构而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机械及光学特性,例如提供金属纳米线与感测元件110的粘着性,或是较佳的实体机械强度,故膜层又可被称作基质(matrix)。又一方面,使用某些特定的聚合物制作膜层,使金属纳米线具有额外的抗刮擦及磨损的表面保护,在此情形下,膜层又可被称作硬涂层(hard coat)或外涂层(overcoat),采用诸如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硅烷、聚硅氧、聚(硅-丙烯酸)等可使金属纳米线具有较高的表面强度以提高耐刮能力。再者,膜层中可添加有紫外光稳定剂(UV stabilizers),以提高金属纳米线的抗紫外线能力。然而,上述仅是说明膜层的其他附加功能/名称的可能性,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
请先参照图2与图3。图2与图3分别绘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不同感测元件110上的感测电路的顶视图。在图2与图3中,为了简单说明的目的,相似的元件使用相似的标号。
图2绘示一种单面形式的感测元件110实施例,其中在感测元件110的感测表面111上设置彼此平行排列的多个感测电极SC。这些感测电极SC通过周边线路PL连接至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图2所绘示的感测元件110,可以应用于本揭露的触控元件(例如触控元件100)上。使用者触碰到触控元件,通过感测电极SC发出相应的电容值,并通过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传送至外部控制器(图未示),从而计算出使用者触碰到的位置或其手势。
图3绘示一种双面形式的感测元件110实施例,其中感测元件110的上表面(例如感测表面111)上配置有第一感测电路C1,感测元件110相对于感测表面111的下表面(例如受光表面116(可参考图1))上配置有第二感测电路C2,在图3中以虚线表示,而对应第一感测电路C1与第二感测电路C2,感测元件110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周边线路PL,且同于前述实施例,周边线路PL的末端均延伸至连接区域113并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电性连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可有两延伸板,分别连接感测元件110的上下表面的周边线路PL;因此,连接感测元件110的上表面的周边线路PL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延伸板是设置在前述的容置空间中,故其结构特征就类似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内容。在本实施中,第一感测电路C1可以是用于传递驱动信号的电路,而第二感测电路C2可以是用于传递感测触控信号的电路,第一感测电路C1与第二感测电路C2是分别沿水平与垂直二个方向上交错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路可以是用于传递感测触控信号的电路,而第二感测电路可以是用于传递驱动信号的电路,当使用者触碰到触控元件,可通过第一感测电路C1与第二感测电路C2之间电容值变化,并通过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传送至外部控制器(图未示),从而计算出使用者触碰到的位置或其手势。
在另一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路C1和第二感测电路C2也可以同时配置在感测表面111或受光表面116,并于彼此相交处绝缘,同样能够实现定位出所触碰到位置的功能。
回到图1。光学元件120包括第一透光胶层121、偏振层122以及第二透光胶层123。第一透光胶层121配置于感测表面111的可视区域112上。偏振层122配置于第一透光胶层121上。第二透光胶层123配置于偏振层12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胶层121、偏振层122以及第二透光胶层123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堆叠于感测表面111的可视区域112上,且第一方向d1平行于感测表面111的法线方向。偏振层122可为拉伸型偏光器。
偏振层122可包括圆偏振片(circular polarizer)。偏振层122可包含线偏光片与延迟膜,其中延迟膜可包含λ/4膜,或者延迟膜可具有包含λ/4膜及λ/2膜的多层结构。
第一透光胶层121和第二透光胶层123各自包括光学胶(optical clearadhesive,OCA)。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胶层”可包含接合层及增粘层,粘合层可使用压敏粘合(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组成物或光学透明粘合(optically clearadhesive;OCA)组成物而形成,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透光”表示光(例如可见光)的穿透率>85%、>88%、>90%、>95%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透光胶层可具有恰当粘附力,以在光学堆叠中被弯曲、弯折时不会产生脱层、气泡、剥离等,且透光胶层亦可具有粘弹性以应用于可挠性显示器。在一实施态样中,透光胶层可使用丙烯酸酯组成物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绘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100’的剖面图,偏振层122可包含涂布型偏光器。举例而言,偏振层122可包含液晶层,在不设置第一透光胶层121和第二透光胶层123的情况下直接涂布在透光盖板140与感测元件11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可将液晶组成物涂布于透光盖板140的表面以形成液晶层。也就是说,液晶层所构成的偏振层122可直接接触透光盖板140,并与感测元件110组装固定。在一实施例中,液晶组成物可包含反应性液晶化合物及二向色染料(dichroic dye);液晶组成物可还包含溶剂,例如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PGMEA)、二甲苯(Xylene)、甲基乙基酮(MEK)或氯仿等。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绘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100”的剖面图,可以仅使用一层的透光胶层。举例而言,可以仅使用第一透光胶层121,而不使用第二透光胶层123。具体而言,可利用前述液晶组成物的涂布方式直接成型偏振层122在透光盖板140上,而感测元件110再通过第一透光胶层121贴合在液晶组成物所构成的偏振层122上。
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绘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元件100”’的剖面图,可以仅使用第二透光胶层123,而不使用第一透光胶层121。具体而言,可利用前述液晶组成物的涂布方式直接成型偏振层122在感测元件110上,而透光盖板140再通过第二透光胶层123与液晶组成物所构成的偏振层122贴合固定。
回到图1。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可以包括软性印刷电路板(FPC)。触控元件100还可以包括导电连接层160。导电连接层160配置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和位于连接区域113上的周边线路PL的连接部之间。导电连接层160可以包括异方性导电层(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ACF),其厚度h5大约为6微米。进一步而言,厚度h5、厚度h1与固定层150的厚度会实质相同于容置空间的厚度。
进一步而言,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可以包括基底层131、第一金属层132。
在本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1落在30微米至43微米的范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31的厚度h2为25微米;第一金属层132的厚度h3为12微米。因此,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约为42.5微米,而光学元件120的厚度约为53.8微米(也相当于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因此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和导电连接层160的厚度不会超过光学元件120,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也不会影响到透光盖板140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h1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的79%。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32可以包括铜,且第一金属层132是通过孔镀制程形成于基底层131上;或者第一金属层132还可包括电镀层。因此,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h1可以落在30微米至45微米的范围(经过计算,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53.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55%至8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基底层131的厚度h1也可以为约10至15微米(例如约12.5微米),借以提供更薄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经过计算,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53.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23%)。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基底层131的厚度h1可以为约12.5微米,借以提供更薄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并配合厚度较薄光学元件120(例如图6所示的单层透光胶层,厚度约为28.8微米),经过计算,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28.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45%。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基底层131的厚度h1可以为约12.5微米,借以提供更薄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配合厚度较薄光学元件120(例如图6所示的单层透光胶层,厚度约为28.8微米),并考虑导电连接层160的厚度(约6微米),经过计算,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厚度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28.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55%,导电连接层160的厚度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28.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21%,固定层150的厚度相当于约占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的厚度h4(以28.8微米为计算基准)的24%。
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与感测元件110所界定出的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h4。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h1,光学元件120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h4。厚度h4大于厚度h1,并选择厚度h1为厚度h4的50%~80%的条件,使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强度足够进行后续的热压制程,即将感测元件110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的焊垫进行热压焊接的制程。因此,在组装后,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不会在结构上与光学元件120上的透光盖板140形成干涉,又能达到后续制程的机械结构要求。
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连接空间S1具有厚度h6,其对应到透光盖板140、光学元件120以及感测元件110定义出的容置空间在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4减去可挠式电路元件1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1。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连接空间S1内的固定层150在第一方向d1上也具有厚度h6。由于薄化的可挠式电路元件130,连接空间S1内的固定层150于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6,为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4的10%~40%。固定层150的厚度h6小于容置空间的厚度h4的10%时可能会造成固定层150无法有效固定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造成产品可靠性问题;而厚度h6大于容置空间的厚度h4的40%时,可能会造成可挠式电路元件130过薄而无法进行热压焊接的制程;另外,导电连接层160的厚度约占容置空间于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h4的10%~25%。综上所述,本申请主要能够避免掉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与透光盖板140在结构上干涉所导致的非预期凸起问题,也因应产品结构强度、制程需求等观点提出良好的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100可与其他电子元件组装形成一种装置/产品,例如具触控功能的显示器,如可将感测元件110贴合于显示元件210(请参考图7),例如液晶显示元件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元件,两者之间可用光学胶或其他类似粘合剂进行贴合。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100等可应用于可携式电话、平板电脑、笔记型计算机等等电子设备,也可应用可挠性的产品。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100亦可制作于穿戴装置(如手表、眼镜、智能衣服、智能鞋等)、车用装置(如仪表板、行车记录仪、车用后视镜、车窗等)上。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块的剖面图。请参照图7,触控显示模块200包括显示元件210、感测元件110、光学元件120、可挠式电路元件130以及透光盖板140以及固定层150。感测元件110、光学元件120、可挠式电路元件130、透光盖板140以及固定层150的配置类似于上述触控元件100,在此不再赘述。显示元件210具有显示表面211,且感测元件110配置于显示表面211,因此感测元件110的受光表面116可以接受影像光L让影像光L自感测表面111传出。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以及触控显示模块包括可挠式电路元件以及透光盖板,且可挠式电路元件以及透光盖板之间形成连接空间供固定层配置,因此透光盖板的平整度不会受到可挠式电路元件影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整体的稳固性。
Claims (11)
1.一种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测元件,所述感测元件的一上表面上配置有一第一感测电路,所述感测元件的一下表面上配置有一第二感测电路;
一光学元件,配置于所述感测元件上;
一透光盖板,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上,其中所述透光盖板、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感测元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可挠式电路元件,包括一第一延伸板及一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配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以连接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感测电路,所述第二延伸板连接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所述第二感测电路,且所述透光盖板和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之间形成一连接空间以配置一固定层,以连接所述透光盖板以及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
其中所述感测元件包括一可视区域以及一连接区域以设置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且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所述光学元件之间具有一填胶区域,
所述感测元件具有一感测表面,所述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一第一方向,且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50%~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包括:
一第一透光胶层,配置于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表面的所述可视区域上;
一偏振层,配置于所述第一透光胶层上;以及
一第二透光胶层,配置于所述偏振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电连接层,其配置于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所述感测表面的所述连接区域之间,所述导电连接层的厚度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30微米至43微米的范围,或者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10微米至15微米的范围。
6.一种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感测元件,所述感测元件的一上表面上配置有一第一感测电路,所述感测元件的一下表面上配置有一第二感测电路;
一光学元件,配置于所述感测元件上;以及
一可挠式电路元件,包括第一延伸板及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连接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一感测电路,所述第二延伸板连接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所述第二感测电路,且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沿一第一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光学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
其中所述感测元件包括一可视区域以及一连接区域以设置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且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所述光学元件之间具有一填胶区域,
所述感测元件具有一感测表面,所述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一第一方向,且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一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50%~8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感测元件具有一感测表面,所述感测表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一固定层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4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包括:
一第一透光胶层,配置于所述感测元件的所述感测表面的所述可视区域上;
一偏振层,配置于所述第一透光胶层上;以及
一第二透光胶层,配置于所述偏振层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电连接层,其配置于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和所述感测表面的所述连接区域之间,所述导电连接层的厚度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所述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的10%~25%。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30微米至43微米的范围,或者所述可挠式电路元件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落在10微米至15微米的范围。
1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661.3A CN11432715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KR1020200184879A KR102479227B1 (ko) | 2020-09-29 | 2020-12-28 | 터치 감지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바이스 |
JP2021001686A JP7303223B2 (ja) | 2020-09-29 | 2021-01-07 | 接触検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661.3A CN11432715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27156A CN114327156A (zh) | 2022-04-12 |
CN114327156B true CN114327156B (zh) | 2024-08-20 |
Family
ID=80998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48661.3A Active CN114327156B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03223B2 (zh) |
KR (1) | KR102479227B1 (zh) |
CN (1) | CN114327156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1663A (zh) * | 2007-06-18 | 2010-02-03 | 苹果公司 | 用户输入装置中的传感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10095B2 (en) * | 2007-01-05 | 2017-07-18 | Apple Inc. | Touch screen stack-ups |
TWI461896B (zh) * | 2012-11-07 | 2014-11-21 | Chih Chung Lin | 具光電轉換之觸控面板 |
KR102208417B1 (ko) * | 2013-12-23 | 2021-01-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CN108399860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挠式显示装置 |
KR102436249B1 (ko) * | 2017-12-27 | 2022-08-2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표시장치 |
CN108563363B (zh) * | 2018-04-27 | 2020-02-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透明光学胶层结构 |
KR102078855B1 (ko) * | 2019-01-03 | 2020-02-19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터치 센서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윈도우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
CN110597420B (zh) * | 2019-09-25 | 2023-06-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组件和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9-29 CN CN202011048661.3A patent/CN114327156B/zh active Active
- 2020-12-28 KR KR1020200184879A patent/KR102479227B1/ko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1-07 JP JP2021001686A patent/JP730322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1663A (zh) * | 2007-06-18 | 2010-02-03 | 苹果公司 | 用户输入装置中的传感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03223B2 (ja) | 2023-07-04 |
CN114327156A (zh) | 2022-04-12 |
KR102479227B1 (ko) | 2022-12-19 |
KR20220043810A (ko) | 2022-04-05 |
JP2022056304A (ja) | 2022-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61672B2 (ja) | タッチ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ウィンドウ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含む画像表示装置 | |
KR102754103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CN102141865B (zh) | 单层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TWI728402B (zh) | 觸控面板 | |
TWI452612B (zh)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 | |
CN104731429B (zh) | 触摸面板 | |
TWI706303B (zh) | 觸控顯示裝置 | |
CN204883669U (zh) | 触摸屏及触摸显示模组 | |
CN112748816B (zh) | 显示面板 | |
KR102735067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
TWM611582U (zh) | 觸控元件以及包含觸控元件的觸控顯示模組 | |
JP435641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CN114327156B (zh)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
CN213092288U (zh) | 触控元件以及包含触控元件的装置 | |
US11579724B2 (en) | Touch-sensing module and device with the same | |
TWI790484B (zh) | 觸控元件以及包含觸控元件的觸控顯示模組 | |
TWI776273B (zh) | 觸控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 |
KR102466077B1 (ko) | 터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 |
TWI803405B (zh) | 觸控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 |
US20220164082A1 (en) | Touch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CN222190174U (zh) | 显示装置 | |
CN222192960U (zh) | 显示装置 | |
US20250089531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14327144A (zh) | 一种触控组件、触控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 | |
KR20240142650A (ko) |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