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81A -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半硬切换 - Google Patents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半硬切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881A CN1142881A CN 94194906 CN94194906A CN1142881A CN 1142881 A CN1142881 A CN 1142881A CN 94194906 CN94194906 CN 94194906 CN 94194906 A CN94194906 A CN 94194906A CN 1142881 A CN1142881 A CN 11428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switch
- mobile
- switch
- base station
- semih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一个包括移动交换机(MSC)、基站(BS)和移动站(MS)的CDMA蜂窝通信系统中,使用了一种新的CDMA切换方式:半硬切换。半硬切换发生在一个边界基站(BS12)中,该基站位于两个服务区(SA1,SA2)边界上,这两个服务区由两个相邻的移动交换机(MSC1,MSC2)控制。这个边界基站连接到这两个移动交换机,而从这两个移动交换机也都可以接入到该边界基站。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蜂窝通信系统。特别是一种为移动站和基站之间切换而改进的新型系统,这些基站是连接在一个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不同移动交换中心上的。
码分多址(CDMA)调制方式是若干种数字通信技术中的一种,这些技术用来使多个移动用户能够共同使用同一个无线频段,蜂窝通信系统就是这样。其它人们熟知的无线接入技术有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与本发明紧密相关的软切换概念对上述三种多址接入技术确实非常适用,与常规硬切换方式相比,将会增加系统容量,减少漏失的呼叫。然而,在CDMA中必须使用软切换,因为常规硬切换会造成低劣的系统性能。本发明的背景是将其运用于一个CDMA蜂窝通信系统,但不应被理解为,本发明只限于CDMA。有一个将CDMA用于蜂窝通信系统的应用实例,在“将码分多址(CDMA)应用于数字蜂窝及个人通信网的系统设计”一文中对这个实例有详细描述,论文作者是Allen Salmasi和Klein S.Gilhousen.,发表于第41届IEEE移动技术会议,会议于1991年5月19-22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开。
在上述论文中,描述了一种直接序列CDMA(DS-CDMA),下文简写为CDMA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一些用户移动站(MS)与基站(BS,或称为小区节点)用CDMA无线扩频信号,在上行链路(从移动站到基站)和下行链路(从基站到移动站)上进行通信。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一种典型的CDMA通信系统的网络配置。基站BS10,12,14,16将来自或传给用户移动站20的这些CDMA无线信号转换成能和地面通信传输设备,如广泛使用的脉冲编码调制(PCM)电路设备,相配合的适用形式的信号。基站接着把上、下行链路方向上的这些用户信号传递给移动交换中心1或2(MSC,又称为移动交换机或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作进一步的处理。
上述用户通信信号包括数字化语音信号和控制信息(也称为信令)。MSC对上述支路进行复用和转换操作,并将语音信号传送给另一个用户,例如在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中的用户。MSC还生成信令信息,解释信令信息,并对信令信息作出反应,由此控制用户之间的全部通信链路。这些通信链路控制功能包括管理与一般呼叫有关的事件,如呼叫的建立和拆除,也包括管理与CDMA无线链路有关的事件,如CDMA无线链路品质的下降及接着发生的切换的开始。
如果CDMA应用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中典型的中、大型规模小区时,多路径无线传播环境里的传播平均延迟时间常常大于DS-CDMA信号的码片长度。这样使得CDMA只能在异步模式下工作,其结果是扩频多址接入用户信号的正交性无法仅通过正交扩频码获得。因此,影响通信的系统自身诱发的干扰不仅存在于来自不同小区的信号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同一小区的信号之内(称为CDMA小区内干扰)。对这样的CDMA蜂窝系统,在整体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在通信用户中产生额外的CDMA的干扰,并且,要尽可能接收和利用来自所要的CDMA用户信号中的能量。这种系统设计的要求,尽管对蜂窝通信系统的其它多址接入方式也是一个一般的要求,但对FDMA和TDMA系统,这一要求不如对CDMA那么严格,因为在这两种系统中,小区内干扰可以分别利用TDMA和FDMA的内在特性而得以避免,而且可利用预先计划的蜂窝式频率重复利用方法来加以限制。因此,与FDMA,TDMA不同,CDMA在严格限制干扰的方式下工作。
虽然软切换也能够增加TDMA的系统容量,其效果却不如CDMA系统,下面以一个CDMA蜂窝电信系统为例来说明本发明。
有几种实现上述CDMA系统设计目标的方式,可以被认为是上述CDMA蜂窝电信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例如,所谓的MS发射功率闭环控制方式,其目的在于使一个BS内收到的所有上行链路的信号质量始终保持一致,这是相对于具有快衰落和慢衰落过程的迅速变化的无线传播信道背景而言的。为此,基站周期地测量每一条MS的CDMA上行链路来的Eb/No值,这个值表明了信号的品质,然后通过下行链路发出相应的功率控制命令给MS,用来相应地调节其CDMA发射器的功率。在理想情况下,BS收到的所有MS的CDMA上行链路信号具有相同的品质,根据预先确定的品质门限值,只需最少的调节就可以维持通信链路。
另一实现前述系统设计目的的实施例是在一个正在工作的CDMA通信过程中,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辅助移动软切换方式,这一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方法将在下面阐述。
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辅助移动软切换包括以下方法:在上行和下行链路上,经由第一和第二BS,MS和MSC之间的传输段上同时传递用户通信信号,在MS和MSC进行信号分集接收以提高用户信号品质。当最初与第一BS通信的MS进入第一和第二BS覆盖区域的交叠部分,并且第二BS向MSC报告已收到足够强度的信号时MSC就需要用到上述的软切换方法。在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软切换过程中,MS与MSC的通信不会中断。MSC典型地采用后检测/解码、数字的编码语言帧选择性合并。
为了在软切换起动过程中实现MS的辅助报告功能,所有的BS都要发送一个下行链路CDMA参考信号,称为导频信号。当MS在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服务区域里漫游时,在与第一BS通信的同时,要周期性地解调来自不同的相邻BS的导频信号,从中导出相应导频信号品质指示。再者,测量到的导频信号Eb/Nb值,可以作为信号强度/品质的指示,用这个指示来确定一个可供软切换选择的基站列表,并以信令信息的方式发送给MSC。需要注意的是,第一BS也在连续地进行CDMA下行链路信号品质检测,并且这些检测的结果,发送给MSC一个软切换要求的指示。
通常,如果MS报告说,不但第一BS的导频信号,而且第二个BS导频信号品质也足够好地满足MS预先确定的门限,并且MSC和第二BS也能获得进行软切换所需的资源,于是,MSC就开始进行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软切换。接着,通过第一BS,在MSC以信令方式的指挥下,MS开始软切换,并在下行链路上开始信号分集合并。
此外,MSC经由第二BS开始用户信号的附加传递,并在上行链路方向上开始用户信号的分集合并。参与此事的这两个BS都自动实行前述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法。MS将它的CDMS发射功率设置为两BS所需功率水平的较小值,以减小对其它CDMA通信链路产生的额外干扰。
最后,当MS确切地处于第二BS的服务区域内,而且接收到的从第一BS来的导频信号已降至预先确定的MS所需门限值以下时,MS将此情况报告给MSC,MSC接着决定中止软切换及信号的分集合并,然后仅利用第二BS来保持CDMA通信。
当MS在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服务区域内移动时,根据所测量到的CDM信号品质的指示,这种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软切换将不断重复地进行。
一些现代的TDMA蜂窝通信系统也利用MS的帮助,以相应的MS下行链路信号品质测量作为指标来要求一次从第一BS到第二BS的切换,与上述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这些系统常常使用一种所谓硬切换方式,MS根据MSC的指令,切断与第一BS的联系,调谐到所指示的第二BS的TDMA无线信道上来,然后恢复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通信。MS不会同时与一个以上的BS通信,这样,在MS和MSC中都不会发生上述软切换方式中出现的信号分集合并,这种常规硬切换方法也可以类似的方式应用于CDMA,但由于下述CDMA系统容量方面的原因,尽可能不这样做。
与软切换和硬切换有关的概念中,以前提及的预先确定的门限值也被称作切换容限,它用于以下行链路信号品质的测量以确定进行切换的候选BS。为避免当MS进入两个相邻BS无线信号覆盖区域的模糊边界时,引起频繁的切换(称为切换乒乓效应)必须同时运用这些切换容限和时间平均处理方法。这种频繁的切换会引起MSC处理容量的过载。为控制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CDMA软切换,切换容限可以选择小到1-3dBd左右,与此相对比,为避免有害的切换乒乓效应,常规硬切换容限常常需要6-10dB。
考虑到前述的干扰限制了CDMA的运行,选取小的切换容限是CDMA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采用常规CDMA硬切换所必需的较大的硬切换容限会明显地降低CDMA系统容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CDMA蜂窝通信系统才会采用硬切换,而不能将其作为系统操作的一般模式。本发明的半硬切换可以弥补常规硬切换方式的不足。
另一种有问题的切换是MSC之间的切换,也就是连接在相邻MSC上的BS之间的切换。以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蜂窝系统为例,来说明这种情形。MS20可以在MSC1控制的软切换区域SA1内进行软切换,也可以在MSC2的区域SA2内进行软切换。但当它进入这两个区域的交界处时,就不能进行软切换了。例如,MS20处于BS12和BS14的交界区时,就不能进行软切换了。假定MS20与BS12相连接,而且它向BS14移动,在现有技术的系统中,若要将MS20从软切换区SA1切换到另一软切换区SA2,那末从BS12到BS14以及从MSC1到MSC2必须进行常规的MSC之间的CDMA硬切换。由于硬切换所必需的切换容限,这种常规硬切换是不可靠的,而且对CDMA容量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常规CDMA的MSC间硬切换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降低系统容量)。
本发明的一个部分是一个蜂窝通信系统,它包括:
多个移动站;
一个第一移动交换机;
一个第二移动交换机;
多个基站,其中第一组基站只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相连接第二组基站只与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相连接,在所述多个基站中,至少有一个基站是一个边界基站,同时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和第二移动交换机相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部分是一种半硬切换方式,用于将通信控制功能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切换到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而不影响所述移动站和所述至少一个边界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
按照本发明,使用了一种新CDMA切换处理方式,下文中称之为半硬切换。半硬切换发生在上述的同一个基站上(下文称之为边界基站),该基站位于两个不同的移动交换机(下文称之为相邻移动交换机)所控制的无线覆盖区域的交界处。该边界基站被连接到这两个相邻移动交换机,从这两个相邻移动交换机也都可以接入到该边界基站。
所发明的半硬切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从第一到第二相邻移动交换机的通信控制功能的切换,而不中断边界基站和移动站之间正在进行的CDMA无线通信。半硬切换要求基站上有转换设施,用来将用户无线通信信号耦合到任何与之相连的相邻移动交换机上,在实施半硬切换中这是需要的。
借助于相邻移动交换机的多路连接和边界基站上的转换设备,在相邻移动交换机之间提供了一个交叠软切换服务区,这在现有技术的蜂窝通信系统中是没有的。半硬切换发生在交叠软切换服务区内(是由边界基站引发的),这样避免了不利的常规COMA交换机间的硬切换。
从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会更加明显。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简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CDMA蜂窝通信系统实例的简图;
图3是用于CDMA蜂窝通信系统中的移动交换中心的优选实施例的框图;
图4是用于COMA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优选实施例的框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涉及的一个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实例。图中描述的系统提高了现有技术的CDMA软切换及宏分集信号合并技术,这在“将码分多址(CDMA)应用于数字蜂窝及个人通信网的系统设计”一文中有详细说明。论文作者是Allen Salmasi和Kleins Gilhousen,发表于第41届IEEE移动技术会议,会议于1991年5月19-22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开。
BS12是一个边界BS,通过链路32,34连接到相邻MSC1和MSC2,BS12同时与MSC1,MSC2的连接有效地扩大了MSC1,MSC2各自的软切换区域SA1和SA2,从而产生了一个交叠软切换区域OA。其它不处于覆盖交界区的BS10,14,只需与单个MSC(MSC1或MSC2)相连接。半硬切换发生在交叠覆盖区OA内。
下面描述半硬切换和现有技术的软切换的使用。假定MS20从软切换区SA1向SA2移动,依次穿过BS10,12,14的无线电覆盖区域。
假定MS20最初与BS10相连接,并通过MSC1与其它系统的用户(假定是PSTN中的用户)连接,当MS20继续移动,进入边界BS12的无线电覆盖区域。由于BS12通过链路32连接在MSC1上,按照现有技术的软切换开始进行。MSC1用作信号分集合并点,并且继续控制着这种连接。
当MS20远离BS10并靠近BS12,按照现有技术的软切换被终止,MS20仅与BS12通信(经由MSC1)。
MS20持续地测量来自BS10,12,14的导频信号强度,并以相邻小区测量报告的形式送回至MSC1,若这些导频信号的强度显示MS20已确切地处于BS12的覆盖区内并继续从BS10向BS14方向移动,本发明的半硬切换将由MSC1启动,其过程如下:
-从MS20所作的导频信号品质测量报告中,MSC1了解到MS20已确实处于BS12的覆盖区域内,并继续远离BS10而趋近BS14。此外,从蜂窝网络设备配置数据中,MSC1了解到BS12也可被MSC2接入(通过链路34)。因此,按照预先确定的门限参数,可由MSC1决定MSC1向MSC2的半硬切换。为了这个目的,将在数字链路40上保留一个通向MSC2的线路。MSC1也已经在下行链路方向建立了一个分路连接,将链路40上的新线路与来自PSTN的支路42连接起来。
-MSC1向MSC2发送适当的信令信息,要求进行向MSC2的半硬切换,同时指明传输链路40上新分配的线路。MSC2接着分配、启动为处理和控制正在进行的通信的所需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执行上行链路用户信息帧(用于将来可能的SA2内的软切换)分集合并的设施;用于语音通信的代码转换设备;移动站和基站信令链路终端和适当的控制处理部分。
-MSC2在与BS12相连接的数字链路32上分配一个线路,并向BS12发送适当的信令信息,要求进行BS12中的半硬切换,同时指明传输链路34上新分配的线路。
-BS12利用它的交换器250(见图4),将它与MS20之间正在传送的无线通信信号转换到链路34中新分配的线路上。然后BS12将发回适当信号给MSC2,通告该转换成功完成。
-MSC2向MSC1发回适当信号,通告半硬切换成功完成。
-在MSC2内部,将它与MS20之间的信令链路和新分配的控制处理部分连接起来。此时MSC2立即向MS20发送一个信令链路复位指示至MS-MSC链路的第二层,以恢复信令连接的一致性。MS20对它的信号链路上下文,连同MSC2,实行初始化,以作为对这个复位操作指示的响应。但这个复位操作不影响物理无线链路层(第一层)。这样,通常的CDMA闭环功率控制仍可在MS20和作为支持的BS12之间进行,而不会因半硬切换而有任何中断。此外,涉及呼叫处理(第三层)的信令也不受影响。
-MSC1收到MSC2传送的半硬切换成功完成的通告后,将链路32的上行链路方向转换成新链路40的上行链路方向,并将后者与链路42上的线路相连接。这一操作完成后,MS20的用户信息与PSTN的双向通信全部恢复。MSC1将释放涉及该用户通信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完成上行链路用户信息帧分集合并的设施;用于语音通信的语音代码转换设备;MS和BS信令链路终端和相应的控制处理部分。MSC1还释放数字链路32上连向BS12的线路。这样MSC1不再涉及呼叫控制,但仍作为数字链路40和42的转接点,这样完成了本发明的半硬切换过程。其结果是,无线链路控制功能从MSC1切换到了MSC2,而没有中断BS12和MS20间的无线链路,特别是没有中断对MS20的闭环功率控制。现有技术中由MSC2控制的软切换操作,可以在软切换区域SA2里进行,例如,当MS20继续向BS14移动时,就可以开始一个从BS12到BS14的软切换。
这样,避免了从MSC1到MSC2的常规CDMA硬切换,而相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量。
图3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用于一个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一个MSC的实施范例。
数字链路120,122,124,126将移动交换机MSC分别地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其它移动交换机MSC、基站BS相连接。
这些数字链路传送用户信息如语音,此外还有信令信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假定信令信息和用户信息一起被复用于同一个物理传输设备中。T1传输设备和第7号信令系统一起可以作为这种数字链路设备的实施范例。
利用数字交换器112,用户信息流可以在前述实体内进行交换。相应的信令信息由一个分组交换器114来进行传输,接收或中继。分组交换器114也连接在一个MSC控制处理器110上,该控制处理器110可分别作为信令信息的信源和信宿。MSC控制处理器110对发给它的信令信息进行解释和作出反应,也适时地向其它实体发送请求信令信息。MSC控制处理器110同时根据呼叫状态,去控制数字交换器112中的连接安排。此外,MSC控制处理器110在呼叫建立或拆除过程中,从相应的资源存贮区里分配设备100中的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或者释放它们。(图中仅示出一个这种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
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用于以下两者的转换:即用于PSTN中的典型的μ律语音编码;用于无线链路的诸如CELP的低速率数字化语音编码。除代码转换功能外,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还完成上行链路方向的信号分集合并和下行链路方面的信号复制。此外,在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软切换过程中,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将以下两种信息流同步起来:一种信息流是来自或发向参与通信的基站,它通过数字链路124,126传输,通过数字交换器112交换,通过线路130,132传给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另一种信息流是来自或发向PSTN,它通过数字链路120,数字交换器112和线路134传输过来。(图2中只画出两分支BS分集)。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用户通信信号,包括数字化语音信号或数据,和与这一连接有关的信令信息复用在一起,纳入数字化的帧格式,这一格式适于在BS和MSC间的地面传输链路124,126上传输。相应地,这些帧被称为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在用户信息之外,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还包括BS提供的与信号品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用于MSC内进行的上行链路方向上的信号分集合并。此外,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还包括BS和MSC提供的数字信号。这些信号,在结合信号分集合并的软切换期间,与BS和MSC之间的同步链路124,126的同步化有关。
在上行和下行链路方向上,分别通过线路130,132,134传入或传出的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都在数字存贮器104里缓存,数字处理器102周期地读/写数字存贮器中的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在上行链路方向,附属于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的信号品质指示信息经线路130、132进入存贮器104,通过检查这些指示信息,根据这些指示,处理器102执行分集选择。在下行链路方向,经线路134进入存贮器104的语音抽样,由处理器102进行代码转换和组装,形成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
通过数字处理器102,包含代码转换器和合并器的设备100,从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里提取或插入用户信令信息,通过线路140,向MSC控制处理器110提供或接收这些用户信令信息。通过这种方法,MSC控制处理器110接收到MS信令信息,如导频信号品质测量报告。这样MSC控制处理器110就获得了开始或结束软切换和半硬切换所需要的信息。此外,以这种方式,MSC控制处理器110通过线路140,130,132和链路124,126向MS发送适当的切换命令,如有必要,可以通过数字分组交换器114和链路122向其它MSC发送这些命令。
图4示出涉及本发明的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基站的一个实施范例。
模块200表示一个基站中支持单个CDMA通信所需的装置,称为CDMA信道设备。在图4中示出三个类似的信道单元200A,200B,200C。
根据本发明,基站分别通过数字链路232A和232B连接到移动交换机,例如MSC1和MSC2。在数字链路232A和232B与信道单元200之间有一个数字交换器250,它将来自或发向信道单元200A,200B,200C的用户信息流在数字链路232A和232B之间进行交换。通过数字交换器250的这种连接可以是动态连接,即它是一经要求,即时交换的线路,或者这种交换可以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的形式。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交换器250属于即时交换的线路类型。图4示出的基站配置适用于图2中的基站12,基站10和14可以是类似配置,但由于只需一个MSC链路,数字交换器250可以省去。
在上行链路方向,接收的CDMA用户通信信号来自数字CDMA无线链路230,它由CDMA解调器202解调,由解交织/解码器206进行解交织和解码,为用于地面传输,转换成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并缓存于数字存贮器210,最终通过数字交换器250转换到所选数字链路232A和232B中的一个,向MSC1或MSC2传输。
在下行链路方向,通过数字链路232A或232B,接收到来自MSC1或MSC2的代码转换器/合并器帧,由数字交换器250将它连接到信道单元200A,200B,200C中适当的一个,在数字存贮器210中缓存并转换成适合于基站的表示形式,并由编码/交织器208进行信道编码,由CDMA调制器204进行CDMA调制,最终从数字无线链路230上发送出去。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BS有一个独立于网络的时钟源220,能提供有效的CDMA运行所需的高精度参考信号,并用于CDMA信道设备200中。这种时钟源可以从比如GPS卫星信号中提取,可以提供给全球范围内的每个BS,从而建立相互同步的BS网络。
BS还包括一个BS控制处理器222,BS控制处于器222通过连接到MSC1和MSC2的数字链路232A和232B,分别地接收和发送信令信息。BS控制处理器222还执行基站资源管理,诸如用于用户连接(呼叫)的CDMA信道设备的分配和释放。BS控制处理器222将对与呼叫建立有关的CDMA信道分配请求作出响应,同样也对来自MSC的与软切换、半硬切换有关的CDMA信道分配请求作出响应。
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方向上,数字处理器212和缓存器210一起,分别从代码转换器/合成器帧中拆卸或装入以BS内部形式表示的CDMA用户通信信号。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前述代码转换器/合成器帧中还包括由解交织/信道解码器206提供的信息,该信息提供给数字处理器212,作为从上行CDMA无线链路230接收过来的CDMA无线帧信号品质的指示,并且在上行链路方向上,用于MSC内的信号分集合并。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交换机之间的切换,称为交换机间半硬切换。在这里假定这些与此切换有关的MCS,是通过数字链路永久地或临时地连接在一起,并在其间传输用户通信信号和MSC之间的切换信令信息。
同时必须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TDMA蜂窝通信系统。在一个TDMA蜂窝通信系统中,无线链路应该是TDMA无线链路,其中时隙用来向系统用户提供通信信道。在结合分集合并的软切换中,两个(或更多)时隙用来提供并行的无线信道,以供涉及切换的BS和MS使用。所有其它提及的本发明的特征,在TDMA蜂窝系统中保持不变。
前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是用来帮助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制作或使用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这些实施范例所作的各种修改将是非常明显的,并且无需用到创造才能,就可以将此处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范例中。因此,本发明并不试图限制于举出的实施范例,而应给予与此处作为新的特征公布的原理相一致的最大范围。
Claims (8)
1.一种蜂窝通信系统,它包括:
多个移动站(MS20);
一个第一移动交换机(MSC1);
一个第二移动交换机(MSC2);
多个基站,一个第一组(BS10)所述多个基站,它只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MSC1)相连接,一个第二组(BS14)所述多个基站,它只与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MSC2)相连接,至少有一个基站是一个边界基站(BS12),它同时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和第二移动交换机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中,向所述第二移动交换请求一次半硬切换的设备;
在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中,用于分配控制和分集合并资源的设备,这些资源被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用于处理和控制用户信息;
在所述至少一个边界基站中,用于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向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转换用户通信信号的设备;
在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中,利用所分配的资源以控制用户通信的设备;
在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中,向所述多个移动站中相关的一个移动站通知半硬切换的设备;
在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中,向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通告成功完成半硬切换的设备;
在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中,释放涉及用户通信的资源的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这个系统是一个CDMA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这个系统是一个TDMA系统。
5.一种蜂窝通信系统,它包括:
多个移动站;
一个第一移动交换机;
一个第二移动交换机;
多个基站,一个第一组所述多个基站,它只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相连接,一个第二组所述多个基站,它只与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相连接,在所述多个基站中,至少有一个基站是一个边界基站,同时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和第二移动交换机相连接;
半硬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进行中的用户通信的控制和信号分集合并功能,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切换到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而不中断所述多个移动站中相关的一个移动站与所述至少一个边界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这个半硬切换包括以下步骤:
由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向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发出半硬切换的请求;
分配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所要求的控制和分集合并资源,以用于处理和控制所述进行中的用户通信;
在所述至少一个边界基站上,从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向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转换所述进行中的用户通信信号;
利用所述分配的资源,由所述第二移动交换机控制所述进行中的用户通信;
向所述多个移动站中相关的一个移动站通知半硬切换;
向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通告成功完成半硬切换;
在所述第一移动交换机中,释放涉及所述进行中的用户通信的资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硬切换应用于一个CDMA系统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硬切换应用于一个TDMA系统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4194906A CN1080979C (zh) | 1994-01-27 | 1994-01-27 | 蜂窝通信系统及其半硬切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4194906A CN1080979C (zh) | 1994-01-27 | 1994-01-27 | 蜂窝通信系统及其半硬切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81A true CN1142881A (zh) | 1997-02-12 |
CN1080979C CN1080979C (zh) | 2002-03-13 |
Family
ID=5039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949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979C (zh) | 1994-01-27 | 1994-01-27 | 蜂窝通信系统及其半硬切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979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7166C (zh) * | 1999-09-30 | 2007-01-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 |
CN100414911C (zh) * | 2005-09-26 | 2008-08-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接入网络切换的优化方法 |
CN100417273C (zh) * | 2001-12-05 | 2008-09-03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优化路由的方法、移动交换中心和通信网络 |
CN101366293B (zh) * | 2005-11-29 | 2011-12-07 | 摩托罗拉移动公司 |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
CN102281606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路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333494T2 (de) * | 1992-06-24 | 2005-06-09 | Siemens Ag | Verbesserungen in Beziehung zu Mobilfunknetzen |
US7529685B2 (en) * | 2001-08-28 | 2009-05-05 | Md Datacor, Inc.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ing, retrieving, and integrating clinical, diagnostic, genomic, and therapeutic data |
-
1994
- 1994-01-27 CN CN94194906A patent/CN108097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7166C (zh) * | 1999-09-30 | 2007-01-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 |
CN100417273C (zh) * | 2001-12-05 | 2008-09-03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优化路由的方法、移动交换中心和通信网络 |
CN100414911C (zh) * | 2005-09-26 | 2008-08-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接入网络切换的优化方法 |
CN101366293B (zh) * | 2005-11-29 | 2011-12-07 | 摩托罗拉移动公司 |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
CN102281606A (zh) * | 2010-06-11 | 2011-1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路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2281606B (zh) * | 2010-06-11 | 2014-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路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9030930B2 (en) | 2010-06-11 | 2015-05-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path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979C (zh) | 2002-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90528A (en) | Semi-hard handoff 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 |
FI112764B (fi) | Menetelmä ohjauksen vaihtamiseksi solukko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 |
RU2193290C2 (ru) | Беспроводные тел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е сети, совместно использующие глобальную систему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и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й доступ с кодов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каналов | |
US6181943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requency hand-of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FI112765B (fi) | Keskustenvälinen pehmeä kanavanvaihto solukko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 |
EP0614598B1 (en) | Rearranging channels | |
CN1104112C (zh) | 在时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时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 |
KR100292638B1 (ko) |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장치 | |
CN1433650A (zh) | Wcdma中压缩模式传输的控制 | |
CN1260921A (zh) | 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配置 | |
US7003296B2 (en) | Method of signaling compressed mode parameters to a mobile station | |
CN1225764A (zh) | 多码压缩模式的ds-cdma系统及方法 | |
CN1132015A (zh) | 移交方法及蜂窝式通信系统 | |
CN1219091A (zh) | 同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接力切换的方法 | |
US2006002516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mobile station 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JPH11164346A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
CN1158686A (zh) | 模拟移动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064920A (zh) | 在td-scdma多频点小区实现越区切换的方法 | |
CN1080979C (zh) | 蜂窝通信系统及其半硬切换方法 | |
KR100345973B1 (ko) | 부호 분할 다원 접속 이동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 |
KR100329656B1 (ko) | 특정기지국에서의주파수간하드핸드오프적용방법 | |
AU681595C (en) | Inter-exchange soft handoff 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 | |
Han et al. | CDMA technology: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 |
Lee | Development of CDMA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 Kore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