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6959A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86959A CN114286959A CN202080060124.2A CN202080060124A CN114286959A CN 114286959 A CN114286959 A CN 114286959A CN 202080060124 A CN202080060124 A CN 202080060124A CN 114286959 A CN114286959 A CN 1142869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group
- focusing
- lens
- optical system
- vari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2220049405 rs147669920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206010010071 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73261 Ovarian theca cell tumou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1644 the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 G02B15/142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变倍光学系统(ZL)具有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后续透镜组(GR),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GR)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G5),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G5)向像侧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不充分,难以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85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搭载上述变倍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其中,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A)、图3(B)以及图3(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4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7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9(A)、图9(B)以及图9(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0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1(A)、图11(B)以及图11(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A)、图15(B)以及图15(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6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6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该相机1由主体2以及安装在主体2的摄影镜头3构成。主体2具备摄像元件4、对数码相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主体控制部(未图示)以及液晶操作画面5。摄影镜头3具备由多个透镜组构成的光学系统ZL以及对各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控制的透镜位置控制机构(未图示)。透镜位置控制机构由对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使透镜组沿着光轴向前后移动的电机以及对电机进行驱动的控制电路等构成。
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3的光学系统ZL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4的像面I上。到达像面I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像元件4被光电转换,作为数字图像数据被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记录在存储器的数字图像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显示在液晶画面5。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摄影镜头)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变焦镜头)ZL的一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1),具备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以及后续透镜组GR,后续透镜组GR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例如,由第3透镜组G3构成)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例如,由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如在图1与对焦这样的文字一起用箭头所示,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如上所述构成为,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从而不用使对焦透镜组变得大型化而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聚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
优选的是,该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1)。
0.01<(-MVF1)/MVF2<30.0…(1)
其中,MVF1: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
MVF2: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
此外,设向像侧的移动为正。
上述条件式(1)规定对焦时的两个对焦透镜组的移动距离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确保预定的摄影距离,并且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28.00、25.00、23.00、20.00、18、00、15.00、13.00、10.00、8.00、5.00、3.00、2.00、1.80、1.50、1.20,进一步设定为1.00。另外,优选的是,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05、0.10、0.15、0.18、0.20、0.25、0.28、0.30、0.33、0.35,进一步设定为0.38。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2)。
0.20<ff1/ff2<1.70…(2)
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2)规定两个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2),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1.65、1.60、1.55、1.50、1.40、1.30、1.20、1.15、1.10、1.05、1.00,进一步设定为0.97。另外,优选的是,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23、0.25、0.28、0.30、0.33、0.35、0.38、0.40、0.42,进一步设定为0.44。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3)。
0.15<(-f1)/ff1<1.30…(3)
其中,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上述条件式(3)规定第1透镜组G1与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3),从而能够确保预定的摄影距离,并且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式(3)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1.25、1.20、1.15、1.10、1.05、1.00、0.95、0.90、0.85、0.80、0.75、0.70、0.68、0.65,进一步设定为0.63。另外,优选的是,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18、0.20、0.23、0.25、0.28、0.30、0.33、0.35,进一步设定为0.38。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4)。
0.10<(-f1)/ff2<0.95…(4)
上述条件式(4)规定第1透镜组G1与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4),从而能够确保预定的摄影距离,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0.90、0.80、0.75、0.70、0.65、0.60、0.58、0.55、0.53,进一步设定为0.50。另外,优选的是,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13、0.15、0.18、0.20、0.21,进一步设定为0.23。
在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第2对焦透镜组具有由一个凸透镜构成的结构。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不用使对焦透镜组变得大型化,而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像面弯曲进行校正。
在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第1对焦透镜组具有由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的结构。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不用使对焦透镜组变得大型化,而能够良好地对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产生的倍率色差进行校正。
另外,在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后续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该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5)。
0.10<(-f1)/f2<1.20…(5)
上述条件式(5)在规定后续透镜组的结构的基础上,规定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1.15、1.10、1.05、1.00、0.95、0.90、0.85、0.80、0.75、0.73,进一步设定为0.70。另外,优选的是,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15、0.20、0.23、0.27、0.30、0.32,进一步设定为0.35。
在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具有从物体侧依次具有三个负透镜的结构。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广角端状态下的彗差和像面弯曲进行校正。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优选以下条件式(6)。
-0.80<βWF1<0.80…(6)
其中,βWF1: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6)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6),从而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
条件式(6)的对应值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轴上光线的偏角变大,难以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在相对于主光线的对称性差时,难以进行畸变和彗差的校正。
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0.78、0.75、0.73、0.70、0.68、0.65、0.63、0.60、0.58,进一步设定为0.5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75、-0.70、-0.65、-0.60、-0.55、-0.50、-0.45、-0.40、-0.38、-0.35、-0.33、-0.31、-0.25、-0.20,进一步设定为-0.10,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7)。
-0.80<βWF2<0.80…(7)
其中,βWF2: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7)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范围。通过使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满足条件式(7),从而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
当条件式(7)的对应值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轴上光线的偏角变大,难以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在相对于主光线的对称性差时,难以进行畸变和彗差的校正。
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7)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0.78、0.75、0.73、0.70、0.68、0.65、0.63、0.60、0.58、0.55、0.53,进一步设定为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例如设定为-0.78、-0.75、-0.73、-0.70、-0.50、-0.40、-0.30、-0.20,进一步设定为-0.1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8)。
(βWF1+(1/βWF1))-2<0.25…(8)
其中,βWF1: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8)以与条件式(6)不同的形式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范围。通过使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满足条件式(8),从而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
条件式(8)的对应值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轴上光线的偏角变大,难以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在相对于主光线的对称性差时,难以进行畸变和彗差的校正。
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8)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0.24、0.23、0.22、0.20、0.18,进一步设定为0.1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9)。
(βWF2+(1/βWF2))-2<0.25…(9)
其中,βWF2: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9)以与条件式(7)不同的形式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范围。通过使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满足条件式(9),从而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
当条件式(9)的对应值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轴上光线的偏角变大,难以进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另外,在相对于主光线的对称性差时,难以进行畸变和彗差的校正。
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通过将条件式(9)的上限值例如设定为0.24、0.23、0.22、0.20、0.18,进一步设定为0.16,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17对上述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在该制造方法中,首先,在镜筒内,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步骤ST1)。另外此时,后续透镜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正的光焦度。接着,以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方式构成(步骤ST2)。而且,以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的方式构成(步骤ST3)。
根究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和具备该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以及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使对焦用透镜组变得小型轻量化,由此,不用使镜筒变得大型化而实现高速的AF、AF时的安静性,而且能够良好地抑制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的像差变动、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进行说明。图1、图4、图7、图10、图13是示出第1~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ZL(1)~ZL(5)}的结构和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在各剖视图中,用箭头示出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而且,与“对焦”这样的文字一起用箭头示出对焦透镜组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移动方向。
在这些图(图1、图4、图7、图10、图13)中,通过标号G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组,通过标号L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标号、数字的种类和位数变大而变得复杂化,对每个实施例分别独立地使用标号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透镜组等。因此,即使在实施例间使用相同的标号与数字的组合,也不意味着是相同的结构。
在图2和图3、图5和图6、图8和图9、图11和图12、图14和图15中,FNO表示F值,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或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λ=587.6nm),g表示g线(λ=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在畸变图中示出以d线为基准的畸变,在倍率色差图中示出以g线为基准的倍率色差。
以下示出表1~表5,其中,表1是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2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3是示出第3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4是示出第4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5是示出第5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在各实施例中,作为像差特性的计算对象,选择d线(波长λ=587.6nm)、g线(波长λ=435.8nm)。
在[整体参数]的表中,焦距(f)在广角端(fw)和远焦端(ft)下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О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度),ω为半视场角)。TL通过空气换算长表示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为止的距离加上BF的距离,B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终面到像面I为止的空气换算距离(后焦距)。另外,这些值在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下分别示出。
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编号(用面这样的文字表示的栏的编号)表示沿着光线行进的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使曲率中心位于像侧的面为正的值),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质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光学构件的材质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开口,(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在面编号上附上*标记并在曲率半径R的栏中示出近轴曲率半径。
在[非球面数据]的表中,关于[透镜参数]中所示的非球面,通过下式(A)表示其形状。X(y)表示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面到高度y处的非球面上的位置为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凹陷量),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常数,A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E-n”表示“×10-n”。例如,1.234E-05=1.234×10-5。另外,2次非球面系数A2为0,省略其记载。
X(y)=(y2/R)/{1+(1-κ×y2/R2)1/2}+A4×y4+A6×y6+A8×y8+A10×y10+A12×y12…(A)
在[透镜组数据]的表中,示出各透镜组各自的始面(最靠物体侧的面)和各透镜组各自的焦距。
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示出在表示[透镜参数]的表中面间隔成为“可变”的面编号下的面间隔。此处,关于对焦时无限远和近距离时的各自,分对焦到通常距离的情况和对焦到极近距离的情况示出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下的面间隔。另外,在第1行示出各变倍状态下的全体焦距f(对焦到通常距离的情况)或横向倍率β(对焦到极近距离的情况)。在最终行示出面间隔成为“Bf”的部分的面间隔。
在[倍率]的表中,关于广角端(W)、中间焦距(M)、远焦端(T)的各变倍状态,分对焦到通常距离的情况和对焦到极近距离的情况,示出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βF1和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βF2。在[其他参数]的表中,示出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1)和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2)。而且,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最近距离的物体)进行对焦时的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MVF1)和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MVF2)。
将[条件式对应值]的表放在整个实施例(第1~第5实施例)的说明的最后。在该表中,关于整个实施例(第1~第5实施例)归纳示出与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虽然对所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的长度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相同,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例)
使用图1~图3及表1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6透镜组G1~G6分别向由图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第2~第6透镜组G2~G6构成的透镜组相当于后续透镜组GR。附加在各透镜组记号中的标号(+)或(-)表示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这在以下的所有实施例中都相同。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
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1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L11b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
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2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2b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4表示树脂层L12b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树脂层L12b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6表示透镜主体L12a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构成。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
第6透镜组G6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3的接合透镜构成。另外,正弯月形透镜L61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第5透镜组G5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根据从针对远距离物体(无限远物体)的对焦状态到针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状态的变化,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向像侧移动。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0944
A4=-9.40E-06 A6=-1.18E-08 A8=3.95E-11 A10=5.57E-13
第4面
κ=-25.413
A4=-4.18E-06 A6=2.67E-08 A8=1.51E-10 A10=-2.82E-13
第25面
κ=1.00
A4=6.81E-05 A6=4.87E-07 A8=-4.55E-09 A10=5.03E-11
[透镜组数据]
[可变间隔数据]
[倍率]
[其他参数]
图2(A)、(B)及(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A)、(B)及(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在图2(A)~(C)的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横向像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在图3(A)~(C)的各像差图中,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另外,在各像差图中,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而且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也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使用图4~图6及表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6透镜组G1~G6分别向由图4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第2~第6透镜组G2~G6构成的透镜组相当于后续透镜组GR。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
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1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L11b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
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2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2b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4表示树脂层L12b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树脂层L12b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6表示透镜主体L12a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构成。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构成。
第6透镜组G6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63的接合透镜构成。另外,正弯月形透镜L61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第5透镜组G5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根据从针对远距离物体(无限远物体)的对焦状态到针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状态的变化,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向像侧移动。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2)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1002
A4=-9.02E-06 A6=-1.45E-08 A8=8.99E-11 A10=4.58E-13
第4面
κ=-4.6078
A4=-6.39E-06 A6=4.84E-08 A8=1.53E-10 A10=-2.96E-13
第25面
κ=1.0000
A4=4.61E-05 A6=2.921E-07 A8=-3.00E-09 A10=2.17E-11
[透镜组数据]
[可变间隔数据]
[倍率]
[其他参数]
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而且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也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使用图7~图9及表3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3)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5透镜组G1~G5分别向由图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第2~第5透镜组G2~G5构成的透镜组相当于后续透镜组GR。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
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1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L11b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
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2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2b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4表示树脂层L12b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树脂层L12b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6表示透镜主体L12a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2透镜组G2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构成。在第3透镜组G3中,正透镜L31和负弯月形透镜L32的接合透镜构成前侧透镜组G3A,负透镜L33构成后侧透镜组G3B。并且,前侧透镜组G3A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构成。该第4透镜组G4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
第5透镜组G5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3构成。另外,正弯月形透镜L51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3透镜组G3的像侧的一部分(前侧透镜组G3A)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第4透镜组G4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并且,根据从针对远距离物体(无限远物体)的对焦状态到针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状态的变化,第3透镜组G3的像侧的一部分(前侧透镜组G3A)向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向像侧移动。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3)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2869
A4=1.03E-05 A6=2.72E-08 A8=-1.10E-10 A10=8.60E-13
第4面
κ=12.1204
A4=1.25E-06 A6=-1.11E-08 A8=1.38E-10 A10=-2.23E-13
第25面
κ=1.0000
A4=2.71E-05 A6=7.25E-08 A8=-6.06E-10 A10=6.36E-12[透镜组数据]
[可变间隔数据]
[倍率]
[其他参数]
图8(A)、图8(A)以及图8(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9(A)、图9(B)以及图9(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而且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也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使用图10~图12及表4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4)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且在中间具有孔径光阑S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4透镜组G1~G4分别向由图10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第2~第4透镜组G2~G4构成的透镜组相当于后续透镜组GR。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
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1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L11b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
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2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2b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4表示树脂层L12b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树脂层L12b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6表示透镜主体L12a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4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5的接合透镜构成。孔径光阑S位于正弯月形透镜L23与正透镜L24之间而设置在第2透镜组G2的内部,在进行变倍时,与第2透镜组G2一起移动。另外,如图所示,第2透镜组G2由前侧透镜组G2A(由正透镜L21和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构成)、中间透镜组G2B(由正弯月形透镜L23构成)以及后侧透镜组G2C(由正透镜L24与负弯月形透镜L25的接合透镜构成)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构成。另外,如图所示,第3透镜组G3由前侧透镜组G3A(由负透镜L31构成)以及后侧透镜组G3B(由正弯月形透镜L32构成)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以及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3的接合透镜构成。另外,正弯月形透镜L41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2透镜组G2的后侧透镜组G2C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第3透镜组G3的后侧透镜组G3B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根据从针对远距离物体(无限远物体)的对焦状态到针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状态的变化,第1对焦透镜组(后侧透镜组G2C)向物体侧移动,第2对焦透镜组(后侧透镜组G3B)向像侧移动。
另外,构成第2透镜组G2的中间透镜组G2B(正弯月形透镜L23),以具有对于光轴垂直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成为对由手抖等引起的像抖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4)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0387
A4=-1.10E-05 A6=-2.98E-08 A8=1.59E-10 A10=2.68E-13
第4面
κ=0.2082
A4=-3.60E-06 A6=8.87E-08 A8=2.10E-10 A10=-2.30E-13
第25面
κ=1.0000
A4=5.63E-05 A6=4.89E-08 A8=-2.05E-09 A10=3.5E-11
[透镜组数据]
[可变间隔数据]
[倍率]
[其他参数]
图11(A)、图11(B)以及图11(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而且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也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5实施例)
使用图13~图15及表5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5)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7透镜组G7构成。在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第1~第7透镜组G1~G7分别向由图1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由第2~第7透镜组G2~G7构成的透镜组相当于后续透镜组GR。
第1透镜组G1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构成。
负弯月形透镜L11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1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1为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1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透镜主体L11a的像侧的面和树脂层L11b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3表示树脂层L11b的像侧的面。
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在玻璃制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设置树脂层L12b而构成的混合型透镜。树脂层L12b的物体侧的面为非球面,负弯月形透镜L12也是复合型的非球面透镜。在后述的[透镜参数]栏中,面编号4表示树脂层L12ba的物体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树脂层L12b的像侧的面和透镜主体L12a的物体侧的面(两者接合的面),面编号6表示透镜主体L12a的像侧的面。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构成。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3透镜组G3的像侧附近,在进行变倍时,与第3透镜组G3一起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51构成。
第6透镜组G6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1构成。
第7透镜组G7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7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73的接合透镜构成。另外,正弯月形透镜L71的像侧的面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4透镜组G4构成第1对焦透镜组,第6透镜组G6构成第2对焦透镜组。根据从针对远距离物体(无限远物体)的对焦状态到针对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状态的变化,第1对焦透镜组(第4透镜组G4)向物体侧移动,第2对焦透镜组(第6透镜组G6)向像侧移动。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5)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κ=0.1402
A4=-5.51E-06 A6=-1.51E-08 A8=2.32E-11 A10=6.51E-13
第4面
κ=-5.3009
A4=-9.86E-06 A6=3.87E-08 A8=1.40E-10 A10=-2.96E-13
第25面
κ=1.0000
A4=6.04E-05 A6=5.21E-07 A8=-5.53E-09 A10=4.16E-11
[透镜组数据]
[可变间隔数据]
[倍率]
[其他参数]
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5(A)、图15(B)以及图15(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而且在进行近距离对焦时也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最后,如下示出[条件式对应值]的表。在该表中,关于整个实施例(第1~第5实施例)总括地示出与各条件式(1)~(5)对应的值。
条件式(1)0.01<(-MVF1)/MVF2<30.0
条件式(2)0.20<ff1/ff2<1.70
条件式(3)0.15<(-f1)/ff1<1.30
条件式(4)0.10<(-f1)/ff2<0.95
条件式(5)0.10<(-f1)/f2<1.20
条件式(6)-0.80<βWF1<0.80
条件式(7)-0.80<βWF2<0.80
条件式(8)(βWF1+(1/βWF1))-2<0.25
条件式(9)(βWF2+(1/βWF2))-2<0.25
[条件式对应值]
上述的第1~第5实施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一具体例,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这些。
另外,能够在不损坏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虽然作为变倍光学系统的数值实施例,示出了4组结构、5组结构、6组结构以及7组结构,但是本申请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其他组结构(例如,8组等)的变倍光学系统。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变倍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面侧增加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另外,透镜组表示被进行变倍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
透镜面可以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时,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关于孔径光阑,也可以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构件,而是通过透镜的框来代替其作用。
在各透镜面上,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对比度高的光学性能,也可以施加在宽波长区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由此,能够减轻眩光和重影,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标号说明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4 第4透镜组
G5 第5透镜组 G6 第6透镜组
G7 第7透镜组
I 像面 S 孔径光阑
Claims (15)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
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
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
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MVF1)/MVF2<30.0
其中,MVF1: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
MVF2: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
另外,设向像侧的移动为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20<ff1/ff2<1.70
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15<(-f1)/ff1<1.30
其中,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f1)/ff2<0.9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由一个凸透镜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由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续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该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f1)/f2<1.20。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有三个负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80<βWF1<0.80
其中,βWF1: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0.80<βWF2<0.80
其中,βWF2: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βWF1+(1/βWF1))-2<0.25
其中,βWF1: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条件式:
(βWF2+(1/βWF2))-2<0.25
其中,βW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横向倍率。
14.一种光学设备,构成为搭载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15.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在光轴上排列配置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其中,
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
在从广角端向远焦端进行变倍时,相邻的所述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
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
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57435 | 2019-08-29 | ||
JP2019157435 | 2019-08-29 | ||
PCT/JP2020/031787 WO2021039696A1 (ja) | 2019-08-29 | 2020-08-24 |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6959A true CN114286959A (zh) | 2022-04-05 |
CN114286959B CN114286959B (zh) | 2024-02-13 |
Family
ID=74685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60124.2A Active CN114286959B (zh) | 2019-08-29 | 2020-08-24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91488A1 (zh) |
JP (1) | JP7218813B2 (zh) |
CN (1) | CN114286959B (zh) |
WO (1) | WO202103969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4806B2 (ja) * | 2019-11-22 | 2023-1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システム、結像光学系、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7614810B2 (ja) * | 2020-12-01 | 2025-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JP7612399B2 (ja) * | 2020-12-02 | 2025-0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07351A (ja) * | 2001-09-27 | 2003-04-09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
JP2004246043A (ja) * | 2003-02-13 | 2004-09-02 | Nikon Corp |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
CN205176367U (zh) * | 2014-11-17 | 2016-04-2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JP2016071282A (ja) * | 2014-10-01 | 2016-05-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
CN106687848A (zh) * | 2014-07-30 | 2017-05-17 | 株式会社尼康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44153B2 (ja) * | 1993-04-16 | 2001-03-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 |
JP6207164B2 (ja) * | 2013-02-04 | 2017-10-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JP2017122745A (ja) * | 2014-05-19 | 2017-07-1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CN105739069B (zh) * | 2016-04-12 | 2017-07-21 | 安徽长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广角大光圈镜头 |
JP6808382B2 (ja) * | 2016-07-08 | 2021-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JP6969358B2 (ja) * | 2017-12-20 | 2021-11-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光学系、光学機器 |
JP6830457B2 (ja) * | 2018-03-29 | 2021-02-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レンズ装置 |
JP7218210B2 (ja) * | 2019-02-28 | 2023-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
2020
- 2020-08-24 CN CN202080060124.2A patent/CN114286959B/zh active Active
- 2020-08-24 WO PCT/JP2020/031787 patent/WO202103969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8-24 US US17/637,073 patent/US2022029148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8-24 JP JP2021542875A patent/JP721881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07351A (ja) * | 2001-09-27 | 2003-04-09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
JP2004246043A (ja) * | 2003-02-13 | 2004-09-02 | Nikon Corp |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
CN106687848A (zh) * | 2014-07-30 | 2017-05-17 | 株式会社尼康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JP2016071282A (ja) * | 2014-10-01 | 2016-05-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
CN205176367U (zh) * | 2014-11-17 | 2016-04-2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91488A1 (en) | 2022-09-15 |
JPWO2021039696A1 (zh) | 2021-03-04 |
WO2021039696A1 (ja) | 2021-03-04 |
JP7218813B2 (ja) | 2023-02-07 |
CN114286959B (zh) | 202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90592B (zh) | 变焦光学系统 | |
CN111386486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
US10095012B2 (en) | Zoom lens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system | |
CN110832376A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
CN111527437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
CN110520777B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 |
CN110058391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3589500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4761854A (zh)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
CN114286959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4868067A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
CN109983385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 |
CN108139571B (zh) |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 |
CN107407795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4830007A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
CN110494786B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 |
CN117687187A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5004074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09952523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 |
CN115812171A (zh)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
CN114859535A (zh) |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14258506B (zh) |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
CN114375413B (zh) | 变倍光学系统及光学设备 | |
CN113056693B (zh) |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 |
CN106461922A (zh) |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