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6891B - 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86891B CN114286891B CN202080003490.4A CN202080003490A CN114286891B CN 114286891 B CN114286891 B CN 114286891B CN 202080003490 A CN202080003490 A CN 202080003490A CN 114286891 B CN114286891 B CN 1142868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fiber
- pultruded
- glass fiber
- blad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1/06—R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1/06—Rotors
- F03D1/065—R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elements
- F03D1/0675—R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the bla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40—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 B29C70/50—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for produc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e.g. prepregs, sheet moulding compounds [SMC] or cross moulding compounds [XMC]
- B29C70/52—Pultrusion, i.e. forming and compressing by continuously pulling through a di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29D99/0025—Producing blades or the like, e.g. blades for turbines, propellers, or w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80/00—Materials; Properties thereof
- F05B2280/20—Inorganic materials, e.g. non-metallic materials
- F05B2280/2006—Carbon, e.g. graphi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80/00—Materials; Properties thereof
- F05B2280/60—Properties or characteristics given to material by treatment or manufacturing
- F05B2280/6003—Composites; e.g. fibre-reinforc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风机叶片(1)的主梁(100)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其沿叶片(1)的长度方向布置;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其沿叶片(1)的长度方向布置,其中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被混合布置为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以及;第一灌注材料,其浸润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这样的主梁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环境的重视度提高,清洁能源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清洁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分布广泛、可再生、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作为清洁能源的最有潜力的代表,风力发电机的应用日益增多,并有望进一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风电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因近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而风电的核心和灵魂是叶片设计,而叶片设计的关键则依赖于主承力结构—主梁设计。
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是风力发电机捕捉风能的重要组件,其中安装在风机轮毂上的叶片在风能驱动下旋转以产生升力,通过机舱内的传动链进一步转化为转矩带动发电机发电。在相同情况下,叶片构成的叶轮越大,则能够捕捉的风能越多,因此风机的叶片有越来越长的趋势。随着叶片越来越长,净空(净空是指,风机叶片的尖端到塔架的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越来越成为瓶颈,开发新型叶片材料或叶片设计来提高净空已迫在眉睫。叶片主梁作为贡献挥舞刚度约90%的部件,由此基本决定了净空的大小。
碳纤维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材料,但同时价格也较高。因此,如何合理地将碳纤维引入叶片中以达到既提高净空的余量、又尽量少地增加叶片成本,是各大风电公司的当前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纯碳纤维主梁的成本过高,一次性投入回本时间过长,因此混杂纤维材料应运而生。混杂纤维材料是通过将一定量的碳纤维与玻璃纤维进行混编或混铺而成的复合材料。混杂纤维材料可尽量平衡性能和成本。
然而,目前的混杂纤维材料主要具有如下局限性:
1、混杂纤维材料的混合方式多是在材料尺度进行的,例如碳纤维和玻璃纤维以纤维束不同比例混杂编织在同一织物层,或一层碳纤维与一层玻璃纤维混铺而成,这样的混杂形式极度缺少设计自由度,纤维混杂的比例完全由材料供应商制约,对于不同型号的叶片,只有固定的混配比材料可以选用,无法达到针对每一款型号进行定制的需求。
2、碳纤维的最终力学性能受工艺影响很大,因此一个稳定的工艺路线对最终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至关重要。混杂纤维材料(即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混杂材料)一般多采用灌注工艺,即碳玻混合织物多层叠加一同灌注,或几层碳纤维几层玻纤布叠加一起灌注。然而,这种材料的灌注工艺容易产生气泡和褶皱等缺陷,对最终性能大打折扣。
目前需要一种至少部分地消除上述局限性的新型风机主梁或主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通过该主梁和/或该方法,可以在降低碳纤维用量的情况下提出更加经济、性能更优、可操作性更强的混杂形式,从而提高主梁的所需刚度和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来解决,该主梁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长度方向排列;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所述玻纤拉挤板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以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以及一种或多种比例组合混杂为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以及第一灌注材料,其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
在本发明中,术语“主梁”是指叶片两侧壳体中用于增强叶片的狭长结构。通常,两侧主梁与位于叶片内部的腹板连接以支撑叶片内部空间。“碳纤拉挤板”是指碳纤维经过树脂浸润以及拉挤过程固化而成的材料,“玻纤拉挤板”是指玻璃纤维经过树脂浸润以及拉挤过程固化而成的材料。优选地,主梁中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一起形成连续的主梁表面,必要时所述主梁表面具有所期望的曲率。术语“浸润”是指灌注材料浇注进灌注对象中并与之至少部分地结合并最终固化。另外,形成碳纤拉挤板的第二灌注材料可以和第一灌注材料相同,也可以是其他灌注材料,同理,形成玻纤拉挤板的第三灌注材料可以与第一灌注材料相同,也可以是其他灌注材料;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可以在垂直于主梁的厚度的方向上、如在主梁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布置以构成主梁的覆盖面积。在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为条状结构的情况下,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可以在主梁的弦向上彼此相邻布置。在此,术语“弦向”是指垂直于主梁的厚度且垂直于叶片长度方向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个扩展方案中规定,玻纤拉挤板主体的截面为矩形。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尺寸的玻纤拉挤板。例如,可以根据主梁的所期望的最终形状来确定玻纤拉挤板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个扩展方案中规定,碳纤拉挤板主体的截面为矩形。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尺寸的碳纤拉挤板。例如,可以根据主梁的所期望的最终形状来确定碳纤拉挤板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个扩展方案中规定,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m个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n个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m、n均为1至100的整数。所述碳纤拉挤板延伸于0.1%-99.9%叶片长度。叶片长度的起点为叶片根部与轮毂连接处,叶片长度的终点为叶尖。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扩展方案中规定,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p个所述玻纤拉挤板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q个所述玻纤拉挤板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p、q均为1至100的整数。
例如,在每个碳纤拉挤板的上下、左右、前后可以布置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和/或布置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同理,在每个玻纤拉挤板的上下、左右、前后可以布置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和/或布置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通过调节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不同的混杂方案、混杂尺寸、以及混杂比例,可以调节主梁的刚度,以便玻纤拉挤板与碳纤拉挤板一起在二次灌注以后实现所期望的挥舞刚度,以及更好地形成所期望的曲面。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所述碳纤拉挤板利用所述第二灌注材料固化而成,所述玻纤拉挤板利用所述第三灌注材料固化而成。其中第一灌注材料、第二灌注材料及第三灌注材料两两之间可以相同或不同,或三者均相同或均不同,三者均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含热固性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以及热塑性树脂。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浇注材料也是可设想的。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氨酯、聚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酮树脂、以及聚苯硫醚树脂。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热塑性树脂也是可设想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扩展方案中规定,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的一层或多层上,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第二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第一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玻纤拉挤板之间,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第二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碳纤拉挤板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即可以是位于所述玻纤拉挤板和所述碳纤拉挤板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也可以是位于所述玻纤拉挤板和所述碳纤拉挤板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主梁更好的被动降载,例如,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的某一层,沿弦向设计特定的混杂排布,第一弦向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一碳纤拉挤板和第一玻纤拉挤板,第二弦向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二碳纤拉挤板和第二玻纤拉挤板,以此类推,第N弦向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N碳纤拉挤板和第N玻纤拉挤板,则第一弦向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第二弦向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和第N弦向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可以错落分布,可以使叶片具有弯扭耦合效应,即在受弯的情况下产生扭转变形,利用结构的这种响应来被动降载。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在所述玻纤拉挤板和所述碳纤拉挤板的连接部位,一个或多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第一端部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第二端部。
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主梁的更好的局部强度,以及提供平缓的几何过渡,其原因在于,首先,从连接部位处开始,碳纤拉挤板与玻纤拉挤板两侧均有倒角从0过渡到全厚度,在连接部位的空白区域上下各铺设多层纤维布,纤维布的错层尺寸与两侧拉挤板的斜坡角度匹配,局部连接的碳纤拉挤板与玻纤拉挤板利用连接部位的布层进行连接,既满足强度又满足几何平缓过渡的要求,当两块拉挤板的倒角侧朝向一侧时,纤维布从最靠近两块拉挤板的连接处到完全过渡到全厚度时,纤维布的尺寸是由小到大渐变的。当两块拉挤板的倒角朝向两侧时,两块拉挤板对接刚好形成斜坡角度匹配,布置多层纤维布在两块板中间,两块拉挤板之间的空隙不在,贴合度更好,且增加了摩擦系数,使两块拉挤板之间不错位移动,局部刚度增强;另外在上一块板的上表面,及下一块板的下表面各布置a和b层纤维布,整体组成局部连接设计,这样使两块拉挤板的上下表面更加平整。由于在主梁的厚度方向上由两种拉挤板主体和两者的连接部位构成,因此在主梁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弦向方向上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性;这些活动性有利于主梁材料在灌注前形成所期望的表面形状、如曲面,因此可在灌注后固化保持所述表面形状。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所述连接部包括玻纤织物、碳纤织物、玻纤无纺布、碳纤无纺布,以及玻纤粗纱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连接部的材料也是可设想的。j个所述连接部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k个所述连接部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j、k均为1至100的整数。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前述任务通过一种制造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将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长度方向排列;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将所述玻纤拉挤板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排列;使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以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以及一种或多种比例组合混杂为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以及用第一灌注材料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以及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包括下列步骤:所述碳纤拉挤板利用第二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且所述玻纤拉挤板利用第三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将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和/或玻纤拉挤板彼此相叠布置,以及在每个所述碳纤拉挤板的周围设置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以及在每个所述玻纤拉挤板的周围设置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了碳纤拉挤和玻纤拉挤混杂,解决了纯玻纤主梁刚度不足的缺点,也避免了纯碳纤维价格过高的弊端;可以任意调配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的比例,来达到整体最优性价比;(2)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它们各自最优的工艺方式存在:拉挤;混杂材料存在正向的混杂效应,即,由于对方的存在而提高了本身的刚度,优于单纯的混配关系理论值;与纯碳纤维拉挤叶片相比,有了玻纤的混入和缓冲作用,将会降低碳纤维的工艺敏感性,提高碳纤维工艺和质量鲁棒性;(3)特殊的局部连接设计,可以使碳纤维拉挤板从叶片叶中起始成为可能,并且局部的连接设计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保证连接的局部强度满足要求,另外是提供平缓的几何过渡,避免拉挤板悬空造成富树脂等缺陷;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可以根据设计在同一层混杂,也可以在不同层混杂,有了局部连接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任意组合排布;局部连接设计是由复合材料布层来实现的,软的铺层用来连接两个硬质结构,非常灵活恰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风机叶片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利用前述的方法预制主梁,将所述主梁放置于壳体中,与壳体进行第三次灌注;或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将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长度方向排列于所述外壳内;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将所述玻纤拉挤板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排列于所述外壳内;进行第二次灌注,使所述碳纤拉挤板、所述玻纤拉挤板与其他材料一体成型。该混杂主梁可以作为预制主梁先于壳体成型,后放到壳体跟壳体二次灌注;或在初始就将两种拉挤板放到壳体中与壳体其它部分一次成型。
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中,碳纤维是一种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材料,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发明实现了最大效益的利用碳纤维材料。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是一种更加优化的设计方式。而相比于碳玻混杂编织或碳玻混杂铺层这些材料级别的混杂,本发明从更高维度上来混杂会带来更大的设计空间,不受材料定制化混杂比的制约。另外,碳纤维的各项性能对于工艺稳定性非常敏感,拉挤工艺是目前公认可以最大程度且稳定发挥碳纤维材料性能的工艺,同样,玻纤拉挤也可以稳定固化玻纤材料的性能。综上所述,碳纤拉挤和玻纤拉挤材料混杂主梁,将会发挥叶片设计最大的潜能,创造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G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主梁的多个实施例;
图2A至图2C示出了主梁中各个部件连接的示意图;以及
图3A至图3B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主梁的风机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的方法流程。
图中所示:100-主梁;101-碳纤拉挤板;102-玻纤拉挤板;103-连接部;104-连接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各附图中的各组件可能为了图解说明而被夸大地示出,而不一定是比例正确的。在各附图中,给相同或功能相同的组件配备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发明中,除非特别指出,“布置在…上”、“布置在…上方”以及“布置在…之上”并未排除二者之间存在中间物的情况。此外,“布置在…上或上方”仅仅表示两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在一定情况下、如在颠倒产品方向后,也可以转换为“布置在…下或下方”,反之亦然。
在本发明中,各实施例仅仅旨在说明本发明的方案,而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
在本发明中,除非特别指出,量词“一个”、“一”并未排除多个元素的场景。
在此还应当指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清楚、简单起见,可能示出了仅仅一部分部件或组件,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根据具体场景需要添加所需的部件或组件。
在此还应当指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相同”、“相等”、“等于”等措辞并不意味着二者数值绝对相等,而是允许一定的合理误差,也就是说,所述措辞也涵盖了“基本上相同”、“基本上相等”、“基本上等于”。以此类推,在本发明中,表方向的术语“垂直于”、“平行于”等等同样涵盖了“基本上垂直于”、“基本上平行于”的含义。
另外,本发明的各方法的步骤的编号并未限定所述方法步骤的执行顺序。除非特别指出,各方法步骤可以以不同顺序执行。
大多数传统的主梁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GFRP),在单独的主梁模具中灌注成型,先形成预制件,再放入壳模中与其他材料组装成整体的叶片壳体。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还是纯玻纤主梁,在叶片80m以上,玻纤材料已无法满足长叶片对刚度的需求,导致玻纤叶片往往异常笨重,而加入碳纤维材料可以极其高效的解决刚度问题。但目前的碳纤维主梁要么就只有纯碳纤维拉挤或纯碳纤维灌注主梁,价格极其昂贵;即使碳玻混杂主梁,也多为碳玻混杂编织或混杂铺设的材料级别混杂形式,而并没有在更高的结构设计维度进行碳材料和玻纤材料的混排。另外,即使个别专利提到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拉挤混杂设计,也并没有解决实际两种材料连接的细节设计问题,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通过该主梁和/或该方法,可以在降低碳纤维用量的情况下提出更加经济、性能更优、可操作性更强的混杂形式,从而提高主梁的所需刚度和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思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其中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被混合布置为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以及;第一灌注材料,其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可以根据设计优化结果,来决定碳板是否排布于叶片的最外侧,还是排布在中间层(在主梁厚度方向的维度),参见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该主梁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所述碳纤拉挤板101沿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所述玻纤拉挤板102也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包括:可以由几块板拼接构成叶片长度0.1%-99.9%,也可以由一整块板构成叶片长度的0.1%-99.9%。叶片长度的起点为叶片根部与轮毂连接处,叶片长度的终点为叶尖。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及玻纤拉挤板102延伸于0.1%-99.9%叶片长度。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及玻纤拉挤板102起于0.1%-99.9%叶片长度,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及玻纤拉挤板102止于0.1%-99.9%叶片长度。
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3个所述碳纤拉挤板101沿叶片厚度方向x叠放,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7个所述玻纤拉挤板102沿叶片厚度方向x叠放,且由该侧视图看出,碳纤拉挤板101排布在叶片的最外侧,玻纤拉挤板102在叶片的内侧;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和所述玻纤拉挤板102以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以及一种或多种比例组合混杂;第二灌注材料,其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第三灌注材料,其浸润所述玻纤拉挤板102。
玻纤拉挤板102主体的截面为矩形。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尺寸的玻纤拉挤板102。例如,可以根据主梁的所期望的最终形状来确定玻纤拉挤板102的尺寸。碳纤拉挤板101主体的截面为矩形。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尺寸的碳纤拉挤板101。例如,可以根据主梁的所期望的最终形状来确定碳纤拉挤板101的尺寸。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每个碳纤拉挤板101的上下布置了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碳纤拉挤板任意嵌入玻纤拉挤板,通过调节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不同的混杂方案、混杂尺寸、以及混杂比例,可以调节主梁的刚度,以便玻纤拉挤板102与碳纤拉挤板101一起在二次灌注以后实现所期望的挥舞刚度,以及更好地形成所期望的曲面。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利用所述第二灌注材料固化而成,所述玻纤拉挤板102利用所述第三灌注材料固化而成。其中第一灌注材料、第二灌注材料及第三灌注材料均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含热固性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以及热塑性树脂。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浇注材料也是可设想的。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氨酯、聚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酮树脂、以及聚苯硫醚树脂。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热塑性树脂也是可设想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扩展方案中规定,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x的一层或多层上,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玻纤拉挤板102的第二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的第一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玻纤拉挤板102之间,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102的第二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碳纤拉挤板101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即可以是位于所述玻纤拉挤板102和所述碳纤拉挤板101长度方向z上的端部,也可以是位于所述玻纤拉挤板102和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可以根据设计优化结果,来决定碳板是否排布于叶片的最叶尖部分(叶片长度方向上的维度),参见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
图1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在玻纤拉挤板102同一侧插入并连接。碳纤拉挤板101仅排布在叶尖区域,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是层内混杂。
图1D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两层长的玻纤拉挤板102中间插入短的碳纤拉挤板101。碳纤拉挤板101仅排布在叶尖区域,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是层间混杂。
图1E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层放置3块碳纤拉挤板101,第二层放置2块碳纤拉挤板101,第三层放置1块碳纤拉挤板101,弦向排布不同数目的碳纤拉挤板101,这样每一层的扭转和剪切中心会产生弦向偏移,可使主梁在受到弯曲载荷时产生扭转的变形,而扭转负向增加会导致叶片攻角减小,从而具有降载的作用。
图1F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在第六实施例中,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层(该层应具有多块碳纤拉挤板101)上,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为宏观上的直线对接。
图1G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
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七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为宏观上的之字型对接,之字形对接可减少局部应力突变带来的危害。
通过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可以实现主梁更好的被动降载,例如,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x的某一层,沿弦向y设计特定的混杂排布,第一弦向y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一碳纤拉挤板101和第一玻纤拉挤板102,第二弦向y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二碳纤拉挤板101和第二玻纤拉挤板102,以此类推,第N弦向y坐标位置上,分布局部连接的第N碳纤拉挤板101和第N玻纤拉挤板102,则第一弦向y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104、第二弦向y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104和第N弦向y坐标位置上的连接部位104可以错落分布,可以使叶片具有弯扭耦合效应,即在受弯的情况下产生扭转变形,利用结构的这种响应来被动降载。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在所述玻纤拉挤板102和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的连接部位104,一个或多个连接部103,所述连接部103覆盖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的第一端部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102的第二端部。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所述连接部包括玻纤织物、碳纤织物、玻纤无纺布、碳纤无纺布,以及玻纤粗纱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其它连接部的材料也是可设想的。j个所述连接部沿叶片厚度方向x叠放,和/或k个所述连接部沿叶片弦向y叠放,其中j、k均为1至100的整数。
通过该优选方案,可以实现主梁的更好的局部强度,以及提供平缓的几何过渡,其原因在于,首先,从连接部位104处开始,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两侧均有倒角从0过渡到全厚度,在连接部位104的空白区域上下各铺设多层纤维布(连接部103),纤维布(连接部103)的错层尺寸与两侧拉挤板的斜坡角度匹配,局部连接的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利用连接部位104的布层进行连接,既满足强度又满足几何平缓过渡的要求,当两块拉挤板的倒角侧朝向一侧时,纤维布(连接部103)从最靠近两块拉挤板的连接处到完全过渡到全厚度时,纤维布(连接部103)的尺寸是由小到大渐变的。当两块拉挤板的倒角朝向两侧时,两块拉挤板对接刚好形成斜坡角度匹配,布置多层纤维布在两块板中间,两块拉挤板之间的空隙不在,贴合度更好,且增加了摩擦系数,使两块拉挤板之间不错位移动,局部刚度增强;另外在上一块板的上表面,及下一块板的下表面各布置a和b层纤维布,整体组成局部连接设计,这样使两块拉挤板的上下表面更加平整。由于在主梁的厚度方向x上由两种拉挤板主体和两者的连接部位104构成,因此在主梁的厚度方向x垂直的方向、如弦向y方向上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性;这些活动性有利于主梁材料在灌注前形成所期望的表面形状、如曲面,因此可在灌注后固化保持所述表面形状。
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两侧均有倒角从全厚度过渡到0,在中间空白区域上下各铺设x层纤维布,纤维布的错层尺寸与两侧拉挤板的斜坡角度匹配,左右两块拉挤板利用中间的布层进行连接,既满足强度又满足几何平缓过渡的要求。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
在第八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的倒角侧朝向一侧,即第三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在层内混杂时的第一种连接方式;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
在第九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的倒角朝向两侧,即第三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在层内混杂时的第二种连接方式;有x层纤维布在碳纤拉挤板101与玻纤拉挤板102之间,另外在碳纤拉挤板101的上侧与玻纤拉挤板102的下侧各另有y和z层纤维布(连接部103),整体组成局部连接设计。
图2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
在第十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具有倒角,玻纤拉挤板102平滑,即第四实施例中,碳纤拉挤板101插入到玻纤拉挤板102中间,在层间混杂时的第一种连接方式;碳纤拉挤板101插入到玻纤拉挤板102中间,也需要做可靠平缓的连接设计,在碳纤拉挤板101上下各放置y和x层布(连接部103),起到局部连接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前述任务通过一种制造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将所述碳纤拉挤板101沿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将所述玻纤拉挤板102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使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和所述玻纤拉挤板102以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以及一种或多种比例组合混杂;用第一灌注材料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和所述玻纤拉挤板10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中规定,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以及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包括下列步骤:所述碳纤拉挤板101利用第二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且所述玻纤拉挤板102利用第三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将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和/或玻纤拉挤板102彼此相叠布置,以及在每个所述碳纤拉挤板101的周围设置玻纤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以及在每个所述玻纤拉挤板102的周围设置玻纤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风机叶片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利用前述的方法预制主梁,将所述主梁放置于壳体中,与壳体进行第三次灌注;或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101,将所述碳纤拉挤板101沿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于所述外壳内;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102,将所述玻纤拉挤板102沿所述叶片长度方向z排列于所述外壳内;进行第二次灌注,使所述碳纤拉挤板101、所述玻纤拉挤板102与其他材料一体成型。该混杂主梁可以作为预制主梁先于壳体成型,后放到壳体跟壳体二次灌注;或在初始就将两种拉挤板放到壳体中与壳体其它部分一次成型。
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中,碳纤维是一种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材料,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发明实现了最大效益的利用碳纤维材料。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是一种更加优化的设计方式。而相比于碳玻混杂编织或碳玻混杂铺层这些材料级别的混杂,本发明从更高维度上来混杂会带来更大的设计空间,不受材料定制化混杂比的制约。另外,碳纤维的各项性能对于工艺稳定性非常敏感,拉挤工艺是目前公认可以最大程度且稳定发挥碳纤维材料性能的工艺,同样,玻纤拉挤也可以稳定固化玻纤材料的性能。综上所述,碳纤拉挤和玻纤拉挤材料混杂主梁,将会发挥叶片设计最大的潜能,创造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图3A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主梁100的风力发电机叶片1的垂直叶片厚度方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B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主梁100的风力发电机叶片1的垂直叶片长度方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如图3B所示,叶片1具有叶片前缘2和叶片尾缘8,叶片1处于叶片前缘2与叶片尾缘8之前的部分被分为迎风面5和背风面6。尾缘梁7布置在靠近尾缘8处,以提高尾缘强度。主梁100分别布置在迎风面5和背风面6上、叶片前缘2与叶片尾缘8之间。主梁100之间通过腹板4连接,以增加叶片稳定性,防止向内塌陷。通过本发明的主梁100,可以提高叶片1的刚度,并且增强主梁材料的服帖性,从而提高叶片的气动性能和使用寿命。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的方法流程400。
在步骤402,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或弦向叠放,其中所述碳纤拉挤板利用第二灌注材料固化而成,其中在每两个碳纤拉挤板之间设置有玻纤灌注材料;
在步骤404,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所述玻纤拉挤板沿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或弦向叠放,其中所述玻纤拉挤板利用第三灌注材料固化而成,其中在每两个玻纤拉挤板之间设置有玻纤灌注材料;其可以与所述碳纤拉挤板相邻布置;
在步骤406,在主梁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在碳纤拉挤板和/或玻纤拉挤板上布置一个或多个覆盖层;以及
在步骤408,用第一灌注材料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玻纤拉挤板和覆盖层。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了碳纤拉挤和玻纤拉挤混杂,解决了纯玻纤主梁刚度不足的缺点,也避免了纯碳纤维价格过高的弊端;可以任意调配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的比例,来达到整体最优性价比;(2)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它们各自最优的工艺方式存在:拉挤;混杂材料存在正向的混杂效应,即,由于对方的存在而提高了本身的刚度,优于单纯的混配关系理论值;与纯碳纤维拉挤叶片相比,有了玻纤的混入和缓冲作用,将会降低碳纤维的工艺敏感性,提高碳纤维工艺和质量鲁棒性;(3)特殊的局部连接设计,可以使碳纤维拉挤板从叶片叶中起始成为可能,并且局部的连接设计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保证连接的局部强度满足要求,另外是提供平缓的几何过渡,避免拉挤板悬空造成富树脂等缺陷;碳纤拉挤板101和玻纤拉挤板102可以根据设计在同一层混杂,也可以在不同层混杂,有了局部连接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任意组合排布;局部连接设计是由复合材料布层来实现的,软的铺层用来连接两个硬质结构,非常灵活恰当;
综上,上述实施例对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的不同构型进行了详细说明,当然,本发明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中所列举的构型,任何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构型基础上进行变换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举一反三。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其端部设置有倒角从全厚度过渡到0;
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其端部设置有倒角从全厚度过渡到0,其中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的一层或多层上,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端部与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玻纤拉挤板之间,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碳纤拉挤板之间,以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其中所述碳纤拉挤板与玻纤拉挤板的连接处的空白区域上下各铺设有至少一层纤维布,所述纤维布的错层尺寸与两侧的碳纤或玻纤拉挤板的斜坡角度匹配以连接碳纤与玻纤拉挤板;以及
第一灌注材料,其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m个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n个所述碳纤拉挤板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m、n均为1至100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梁的某一区域,p个所述玻纤拉挤板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q个所述玻纤拉挤板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p、q均为1至100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拉挤板利用第二灌注材料固化而成,所述玻纤拉挤板利用第三灌注材料固化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灌注材料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含热固性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以及热塑性树脂;
所述第二灌注材料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含热固性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以及热塑性树脂;
所述第三灌注材料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含热固性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来酰亚胺、以及热塑性树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包括下列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氨酯、聚酰亚胺树脂、聚醚醚酮树脂、以及聚苯硫醚树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布包括玻纤织物、碳纤织物、玻纤无纺布、碳纤无纺布,以及玻纤粗纱中的一种或几种,j个所述纤维布沿叶片厚度方向叠放,和/或k个所述纤维布沿叶片弦向叠放,其中j、k均为1至100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拉挤板起于0.1% - 99.9%叶片长度,所述碳纤拉挤板止于0.1% - 99.9%叶片长度。
9.一种制造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其端部设置有倒角从全厚度过渡到0,将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
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其端部设置有倒角从全厚度过渡到0,将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所述叶片厚度方向的一层或多层上,使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端部与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端部连接,和/或所述碳纤拉挤板的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玻纤拉挤板之间,和/或所述玻纤拉挤板的端部插入两个所述碳纤拉挤板之间,以使得所混合的碳纤拉挤板和玻纤拉挤板具有正向的混杂效应和/或弯扭耦合效应;
在所述碳纤拉挤板与玻纤拉挤板的连接处的空白区域上下各铺设至少一层纤维布,所述纤维布的错层尺寸与两侧的碳纤或玻纤拉挤板的斜坡角度匹配以连接碳纤与玻纤拉挤板;以及
用第一灌注材料浸润所述碳纤拉挤板和所述玻纤拉挤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以及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包括下列步骤:
所述碳纤拉挤板利用第二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且所述玻纤拉挤板利用第三灌注材料浸润并固化;
将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和/或玻纤拉挤板彼此相叠布置,以及
在每个所述碳纤拉挤板的周围设置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以及
在每个所述玻纤拉挤板的周围设置灌注层以备第二次灌注。
11.一种制造风机叶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利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预制主梁,将所述主梁放置于壳体中 ,与壳体进行第三次灌注;或
提供一个或多个碳纤拉挤板,将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所述壳体内;
提供一个或多个玻纤拉挤板,将其沿叶片的长度方向布置于所述壳体内;
进行第二次灌注,使所述碳纤拉挤板、所述玻纤拉挤板与其他材料一体成型。
12.一种风力发电机,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主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0/105013 WO2022021039A1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6891A CN114286891A (zh) | 2022-04-05 |
CN114286891B true CN114286891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0038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03490.4A Active CN114286891B (zh) | 2020-07-28 | 2020-07-28 | 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86891B (zh) |
GB (1) | GB2611677B (zh) |
MX (1) | MX2023000890A (zh) |
SA (1) | SA523442326B1 (zh) |
WO (1) | WO2022021039A1 (zh) |
ZA (1) | ZA2023003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4952B (zh) * | 2022-07-22 | 2023-08-08 | 合肥茂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剥离液废水处理雾化处理装置 |
CN117162561B (zh) * | 2023-11-02 | 2024-03-22 |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 热塑性复合主梁成型方法及风电叶片主梁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5844A (zh) * | 2010-11-04 | 2012-05-23 |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 |
CN103921457A (zh) * | 2014-04-28 | 2014-07-16 |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拉挤工艺制造的单向片材制造风机叶片主梁或辅梁的方法 |
CN106368894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风力涡轮的转子叶片根部组件 |
CN109098929A (zh) * | 2017-06-21 | 2018-12-28 | 通用电气公司 | 具有混合式翼梁帽的风力涡轮叶片及制造的相关联方法 |
CN109094075A (zh) * | 2017-06-21 | 2018-12-28 | 通用电气公司 | 具有混合翼梁帽的风力涡轮叶片及相关制作方法 |
CN210859042U (zh) * | 2019-10-15 | 2020-06-26 |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主梁帽拼接结构及风机转子叶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97578B (en) * | 2011-12-16 | 2015-01-14 | Vestas Wind Sys As | Wind turbine blades |
DK3330528T3 (da) * | 2016-12-05 | 2020-10-26 | Nordex Energy Gmbh | Bæltemodul til et vindenergianlæg-rotorblad |
-
2020
- 2020-07-28 MX MX2023000890A patent/MX2023000890A/es unknown
- 2020-07-28 GB GB2300368.4A patent/GB2611677B/en active Active
- 2020-07-28 WO PCT/CN2020/105013 patent/WO202202103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7-28 CN CN202080003490.4A patent/CN114286891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09 ZA ZA2023/00355A patent/ZA202300355B/en unknown
- 2023-01-26 SA SA523442326A patent/SA523442326B1/ar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5844A (zh) * | 2010-11-04 | 2012-05-23 |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 |
CN103921457A (zh) * | 2014-04-28 | 2014-07-16 |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拉挤工艺制造的单向片材制造风机叶片主梁或辅梁的方法 |
CN106368894A (zh) * | 2015-07-22 | 2017-02-01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风力涡轮的转子叶片根部组件 |
CN109098929A (zh) * | 2017-06-21 | 2018-12-28 | 通用电气公司 | 具有混合式翼梁帽的风力涡轮叶片及制造的相关联方法 |
CN109094075A (zh) * | 2017-06-21 | 2018-12-28 | 通用电气公司 | 具有混合翼梁帽的风力涡轮叶片及相关制作方法 |
CN210859042U (zh) * | 2019-10-15 | 2020-06-26 |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主梁帽拼接结构及风机转子叶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GB2611677B (en) | 2024-04-03 |
WO2022021039A1 (zh) | 2022-02-03 |
MX2023000890A (es) | 2023-02-22 |
GB2611677A (en) | 2023-04-12 |
ZA202300355B (en) | 2024-02-28 |
CN114286891A (zh) | 2022-04-05 |
SA523442326B1 (ar) | 2024-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08852B (zh) | 一种轻量化风机叶片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9098929B (zh) | 具有混合式翼梁帽的风力涡轮叶片及制造的相关联方法 | |
CN108869167B (zh) | 风机叶片大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779625A (zh) | 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尖系统 | |
CN114286891B (zh) | 用于风机叶片的主梁及其制造方法 | |
AU2020430267B2 (en) | Main beam for fan bla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KR20110100192A (ko) | 풍력 터빈 날개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풍력 터빈 발전장치 | |
US20230182405A1 (en) | Pultruded bibre-reinforced strip for a reinforced structure, such as a spar cap | |
WO2022099922A1 (zh) | 腹板及其成型方法、腹板组件及其成型方法、叶片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11601966A (zh) | 用于转子叶片的打印增强结构的多种材料组合 | |
CN114183296A (zh) | 一种风电叶片展向分块连接结构 | |
CN113357075A (zh) | 一种风电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 |
CN113954388B (zh) | 预制限位件、翼梁帽、风机叶片及制造方法、预制板材固定方法 | |
CN210622996U (zh) | 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的主梁、叶片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116669933A (zh) | 流动增强织物、翼梁帽和风力涡轮机叶片及制造翼梁帽和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方法 | |
US20230016436A1 (en) |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a wind turbine blade | |
CN210106062U (zh) | 一种风轮叶片 | |
CN114347576B (zh) | 叶片的主梁及叶片 | |
CN214273855U (zh) | 具有组合式腹板的风电叶片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112292256A (zh) | 制造用于风力涡轮的转子叶片构件的方法 | |
CN117795190A (zh) | 用于带接头的风力涡轮叶片的带翼的翼梁帽构造 | |
CN222141431U (zh) | 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114278493B (zh) | 主梁结构、风机叶片及其加工方法、风力发电机组 | |
US20240295210A1 (en) | A blade for a wind turbine | |
CN118679051A (zh) | 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传导性翼梁帽的混合拉挤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307 Address after: 10 Anson Road, International Building # 11-07,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Far East Energy Technology PLC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214443 3 Shen Zhuang Road, Shen Gang street, Jiangyin, Wuxi,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Vision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