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4025B - 一种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84025B CN114284025B CN202111604324.2A CN202111604324A CN114284025B CN 114284025 B CN114284025 B CN 114284025B CN 202111604324 A CN202111604324 A CN 202111604324A CN 114284025 B CN114284025 B CN 1142840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opening
- self
- closing mechanism
- rotating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2595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49 leather substitu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38 liquid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装置,用于对人体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该线圈装置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以及自开合机构。该第二线圈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一线圈,以在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该人体部位的容纳空间。该自开合机构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之间,并且该自开合机构用于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驱动该第二线圈相对于该第一线圈翻转,以自动地开合该容纳空间,便于摆放待扫描的人体部位至其内,而无需手动,有助于减少工作流程,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安全的、无电离辐射的一种影像光学检查手段,其主要利用磁共振的原理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射频(RF)接收线圈作为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其可以被比喻成人的眼睛,并且影像的最终清晰度直接跟线圈信噪比/灵敏度成正比。一般情况下,线圈与待扫描的人体部位之间的距离越远,则线圈的信噪比/灵敏度就越低,对应地影像的清晰度就越差,因此市场对于磁共振线圈设计的要求是线圈内壁要尽可能地贴合于人体以确保高信噪比。
例如,目前磁共振系统对头部的成像通常使用具有硬质外壳的一体式头线圈,并且为了方便患者将头部伸入该头线圈内,则该头线圈的开口尺寸不得不大于人体头部的最大横向尺寸(即头部在鼻梁处的横向尺寸),但这就使得该头线圈与待扫描头部的大部分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线圈的信噪比/灵敏度较低,对应的影像清晰度也就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由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组成的分体式头线圈,并且该分体式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通过连接器进行电气连接。这样,由于该分体式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能够分开,以便在将待扫描的头部先放置在被分开的该上半部分和该下半部分之间后,再固定地连接该上半部分和该下半部分,因此该分体式头线圈的开口尺寸能够小于人体头部的最大横向尺寸,有助于减小该头线圈与待扫描头部的大部分区域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信噪比衰减,获得清晰的头部图像。
然而,当使用该分体式头线圈扫描患者头部时,医护人员或医师需要手持该分体式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并在患者摆位固定好之后,再通过双手将该上半部分精准地连接固定于该下半部分,最后才能开始磁共振扫描。由此容易看出:该分体式头线圈的使用不仅工作流程复杂,需要多步操作,而且还需要双手操作,无法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与此同时,该分体式头线圈中该上半部分和该下半部分在合配时需要有导向定位结构,或者医护人员或医师需要很好地判断锁止位置,以便实现正确操作。此外,该分体式头线圈的上半部分在手持过程中存在脱落风险,容易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能够自动地开合其内的容纳空间,而无需手动,有助于减少工作流程,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装置能够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无需手持线圈,以减少线圈在手持过程中的脱落风险,有助于提高线圈装置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装置能够无需医护人员或医师手动操作,仅利用动力源提供的动力就能够自动地开合所述容纳空间,有助于简化开合操作,便于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装置能够使第二线圈和第一线圈自动地进行精准对位,而无需医护人员或医师来判断锁止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装置能够在所述第一线圈的侧下方设置自开合机构,以便充分利用空间,有助于使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中为了达到上述优势或目的,在本发明中不需要采用昂贵的材料或复杂的结构。因此,本发明成功和有效地提供一解决方案,不只提供一种简单的线圈装置,同时还增加了所述线圈装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优势或其他优点和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装置,用于对人体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其中所述线圈装置包括:
第一线圈;
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二线圈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以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该人体部位的容纳空间;以及
自开合机构,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并且所述自开合机构用于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第二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翻转,以自动地开合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开合机构包括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转轮和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连杆组件,其中所述连杆组件被相对固接于所述转轮,并且所述转轮被驱动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运动,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翻离或翻向所述第一线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主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其中所述主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轮,并且所述主动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线圈,其中所述从动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并且所述主动连杆和所述从动连杆上的铰接轴均平行于所述转轮的转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于所述从动连杆与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铰接轴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动连杆的一端部沿着所述转轮的径向方向被固接于所述转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开合机构进一步包括被固设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铰接连接件和被固设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铰接连接件,其中所述主动连杆的另一端部被枢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并且所述从动连杆的两端部分别被枢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开合机构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弹性元件,并且所述弹性元件对所述第二线圈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线圈的拉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动力源,其中所述动力源为气动装置,并且所述气动装置包括气缸和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的活塞,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进一步包括直旋转换件,其中所述直旋转换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转轮和所述气动装置的所述活塞,用于将所述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转轮的旋转运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旋转换件为直齿条,并且所述转轮为与所述直齿条相啮合的齿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齿条上设有与所述活塞的头部相适配的燕尾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包括设有滑槽的基座和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弧面线圈,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的所述转轮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滑槽的开口处,并且所述直齿条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滑槽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座的所述滑槽沿着所述弧面线圈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滑槽位于所述弧面线圈的侧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装置进一步包括安装基体,其中所述安装基体适于对应地安装所述第一线圈和该动力源,用于使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自开合机构与该动力源可传动地接轨。
综上所述,相比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分体式头线圈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装置,其能够自动地开合其内的容纳空间,便于摆放待扫描的人体部位至其内,而无需手动,有助于减少工作流程,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调式头线圈装置的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可调式头线圈装置的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可调式头线圈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所述可调式头线圈装置的局部动作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线圈装置;10、第一线圈;100、容纳空间;11、基座;110、滑槽;12、弧面线圈;20、第二线圈;30、自开合机构;31、转轮;311、齿轮;32、连杆组件;321、主动连杆;322、从动连杆;33、第一铰接连接件;34、第二铰接连接件;35、弹性元件;351、拉簧;36、直旋转换件;361、直齿条;40、动力源;41、气动装置;411、气缸;412、活塞;50、安装基体;51、线圈安装部;510、线圈凹槽;52、动力源安装部;520、气缸凹槽。
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被设置于”或“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附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装置1,其能够自动地开合其内的容纳空间,便于摆放待扫描的人体部位至其内,以便在使用所述线圈装置1对该人体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的过程中,无需手动,有助于减少工作流程,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本申请所提及的该人体部位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人体头部,但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该人体部位还可以被实施为诸如手部或脚部等人体的其他部位,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线圈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线圈10、第二线圈20以及至少一个自开合机构30。所述第二线圈20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以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该人体部位的容纳空间100。所述自开合机构30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并且所述自开合机构30用于在动力源40提供动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以自动地开合所述容纳空间100,其中当所述容纳空间100被打开时,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彼此张开用于移入或移出该人体部位;当所述容纳空间100被闭合时,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彼此闭合用于共同环绕该人体部位,便于对该人体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动力源40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气动装置41,以通过所述气动装置41为所述自开合机构30提供动力,使得所述自开合机构30能够驱动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以自动地开合所述容纳空间10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动力源40还可以被实施为诸如液压装置或电动装置等其他类型动力装置,只要能够为所述自开合机构30提供动力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自开合机构30可以包括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转轮31和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连杆组件32,其中所述连杆组件32被相对固接于所述转轮31,并且所述转轮31在所述动力源40提供动力的作用下被驱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转动,用于带动所述连杆组件32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进而自动地打开或闭合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100。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连杆组件32可以包括主动连杆321和从动连杆322,其中所述主动连杆321的一端部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轮31,以随着所述转轮31同步转动,并且所述主动连杆321的另一端部铰接于所述第二线圈20,其中所述从动连杆32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并且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上的铰接轴均平行于所述转轮31的转轴。这样,当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转轮31被所述气动装置41驱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转动时,所述主动连杆321随着所述转轮31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线圈20绕着所述从动连杆322与所述第一线圈10之间的铰接轴线转动,且带动所述从动连杆322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以所述从动连杆322提供的支点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而不需要将所述第二线圈20直接铰接或枢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有助于降低所述线圈装置1的组装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转轮31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正向转动时,所述主动连杆321随着所述转轮31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连杆322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正向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被翻离所述第一线圈10,以打开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100,使得所述线圈装置1处于张开状态;而当所述转轮31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反向转动时,所述主动连杆321随着所述转轮31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连杆322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反向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被翻向所述第一线圈10,以闭合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100,使得所述线圈装置1处于闭合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及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是相对的,如当正向转动为逆时针转动以张开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时,则反向转动则为顺时针转动以闭合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反之亦反,只要能够实现打开或闭合所述容纳空间100即可。
优选地,所述主动连杆321与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于所述从动连杆322与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铰接轴线,也就是说,所述主动连杆321与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铰接轴线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与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铰接轴线互不重合,即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分别不同轴地铰接于所述第二线圈20,以便通过所述连杆组件32对所述第二线圈20施加较小的翻转力,就能够使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
更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主动连杆321的一端部沿着所述转轮31的径向方向被固接于所述转轮31,以便充分利用所述转轮31的旋转力。例如,所述主动连杆321的端部可以被同轴地铰接于所述转轮31的转轴,并且所述主动连杆321可以被铆接于所述转轮31的侧面,以保证所述主动连杆321穿过所述转轮31的轴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自开合机构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被固设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被固设于所述第二线圈20的第二铰接连接件34,其中所述主动连杆321的另一端部被枢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以通过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将所述主动连杆321铰接于所述第二线圈20,并且所述从动连杆322的两端部分别被枢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以分别通过所述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将所述从动连杆322对应地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自所述第一线圈10朝向所述第二线圈20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自所述第二线圈20朝向所述第一线圈10延伸。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能够相应地缩短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的长度,有助于提高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整体结构稳定性,避免其发生弯折或被损坏。
更优选地,所述连杆组件32中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同侧倾斜地延伸,以便在通过所述连杆组件32驱动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所述连杆组件32驱动所述第二线圈20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线圈10,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翻离或翻向所述第一线圈10,以避免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发生结构干涉。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转轮31正向转动时,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上与所述第二线圈20铰接的端部远离所述第一线圈10,以使所述第二线圈20远离所述第一线圈10,进而打开所述容纳空间100;而当所述转轮31反向转动时,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上与所述第二线圈20铰接的端部将靠近所述第一线圈10,以使所述第二线圈20靠近所述第一线圈10,进而闭合所述容纳空间100。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自开合机构30可以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弹性元件35,其中所述弹性元件35对所述第二线圈20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线圈10的拉力,用于在所述动力源40撤去对所述转轮31施加的动力后,拉动所述第二线圈20盖合于所述第一线圈10,以自动地闭合所述容纳空间100。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弹性元件35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拉簧351。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弹性元件35还可以被实施为诸如橡皮筋等之类的其他元件,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拉力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拉簧35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并且所述拉簧35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其中所述拉簧351位于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之间,以确保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在仅有所述拉簧351提供拉力的作用下反向转动,便于自动地闭合所述容纳空间100。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气动装置41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气缸411和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411的活塞412,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可以进一步包括直旋转换件36,其中所述直旋转换件36分别连接于所述转轮31和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用于将所述活塞412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转轮31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所述气动装置41对所述自开合机构30施加所需的动力。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直旋转换件36被实施为直齿条361,并且所述转轮31被实施为与所述直齿条361相匹配的齿轮311,其中所述直齿条361与所述齿轮311相啮合,并且所述直齿条361的端部与所述活塞412的头部连接,这样当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进行往复运动时,所述直齿条361被所述活塞412推动以带动所述齿轮311转动,从而实现通过所述气动装置41驱动所述转轮31转动的效果,进而使所述容纳空间100被打开或闭合。
优选地,所述直齿条361上设有与所述活塞412的头部相适配的燕尾槽,这样当所述活塞412的头部插入所述直齿条361的燕尾槽时,所述直齿条361与所述活塞412完成物理连接,使得所述直齿条361能够随着所述活塞412做往复直线运动。与此同时,当从所述直齿条361的燕尾槽中拔出所述活塞412的头部时,所述直齿条361与所述活塞412完成解体,便于拆卸和维修。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10可以由硬质材料包裹射频天线制成,以在与所述第二线圈20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00的同时,还能够被固定在诸如病床等物体上并支撑病人的待扫描部位(如头部等)所施加的压力,便于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制备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硬质材料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硬质塑料、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等,本发明对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所述第二线圈20也可以但不限于由硬质材料包裹射频天线制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线圈20也可以由柔韧性材料包裹射频天线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制备所述第二线圈20的所述柔韧性材料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发泡材料EVA、人造皮革或PU皮革等材料,有助于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换言之,所述第二线圈20不仅具有一定的柔性,以便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人体部位的形状和尺寸差异进行随形的微调,以便更好地贴合人体部位;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韧性或张力,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能够维持其人体工学结构,如弧形形状,以便翻转所述第二线圈20以开合所述容纳空间100。
此外,制备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所述射频天线主要是用于贡献人体部位成像的射频信号。换言之,所述射频天线均设有一些分布式电容,用于在特定频率下产生共振,以贡献人体部位成像的射频信号。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射频天线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分别由诸如铜基材、液态金属、同轴线或导电银浆等导电材料制备而成的闭合线圈。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可以包括设有滑槽110的基座11和被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弧面线圈12,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齿轮311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滑槽110的开口处,其中所述直齿条361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滑槽110内,以确保所述直齿条361在所述滑槽110内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与所述齿轮311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基座11的所述滑槽110沿着所述弧面线圈12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滑槽110位于所述弧面线圈12的侧下方,使得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转轮31和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处于所述所述弧面线圈12和所述基座11之间的空间内,有助于提高所述线圈装置1的整体结构紧凑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弧面线圈12的侧部向上翘起,因此所述弧面线圈12与所述基座11会在所述弧面线圈12的侧下方形成较大的空间,以便安装所述自开合机构30。此时,所述连杆组件32与所述第二线圈20的铰接轴线将垂直于所述弧面线圈12的中轴线,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能够绕着与所述弧面线圈12的中轴线垂直的轴线翻转。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1至图4示出了所述线圈装置1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0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自开合机构30,但其仅为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线圈装置1也可以只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0一侧的一个所述自开合机构30,所述第一线圈10的另一侧直接与所述第二线圈20铰接在一起,只要能够实现自动开合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100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也可以被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线圈20绕着与所述弧面线圈12的中轴线平行的轴线翻转,以便完全打开所述容纳空间100,避免所述第二线圈20干扰或影响取放待扫描的人体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使用所述线圈装置1进行磁共振成像时,需要对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内的射频天线供电,因此本申请的所述线圈装置1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连接器(图中未示出)将所述第二线圈20的射频天线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以便通过统一的供电端口同时为所述第二线圈20和所述第一线圈10内的射频天线进行供电,以实现相应的磁共振成像。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还可以分别设有独立的供电端口,以分别接受供电。
值得一提的是,在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线圈装置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安装基体50,其中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动力源40适于被对应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基体50,使得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自开合机构30能够与所述动力源40可传动地接轨,以使所述线圈装置1和所述动力源40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以便通过所述动力源40为所述自开合机构30提供稳定的动力,确保所述容纳空间100被自动地打开或闭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安装基体50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床体,以便患者躺卧在床体上将所需扫描的部位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00内,有助于提高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扫描过程中的舒适度。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安装基体50也可以被实施为诸如桌椅等其他类型的基体。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安装基体50设有与所述第一线圈10适配的线圈安装部51和与所述气动装置41适配的动力源安装部52,其中所述线圈安装部51与所述动力源安装部52被对应地布置,使得被安装于所述线圈安装部51的所述第一线圈10和被安装于所述动力源安装部52的所述气动装置41相互配合,以保证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直旋转换件36与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连接,进而将所述活塞412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转轮31的旋转运动。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线圈安装部51被实施为与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基座11相匹配的线圈凹槽510,并且所述动力源安装部52被实施为与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气缸411相匹配的气缸凹槽520,其中所述线圈凹槽510与所述气缸凹槽520相连通,以允许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伸入所述线圈凹槽510,以与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直旋转换件36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基座11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直齿条361的燕尾槽的缺口,这样在将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基座11安装于所述线圈凹槽510时,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将穿过所述基座11的缺口自动地卡接于所述直齿条361的燕尾槽内,从而实现所述线圈装置1与所述动力源40的接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动力源40也可以是所述线圈装置1的一部分,即所述线圈装置1可以包括所述动力源40。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的所述动力源40的控制系统可以由软件进行控制,使得医护人员或医师无需接触所述线圈装置1就能够实现其开合,以彻底解放医护人员或医师的双手,并且通过所述自开合机构30还能够将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精准地对位,无需医护人员或医师观察、判断锁止位置,避免出现人为失误。
特别地,所述线圈装置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动力源40的控制系统可通信地连接的自动识别系统,以在所述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到患者需要将待扫描部位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00内或从所述容纳空间100内取出时,所述自动识别系统发送打开信号至所述动力源40的所述控制系统,使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动力源40提供打开动力,以使所述线圈装置1的所述容纳空间100被打开;而当所述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到患者已将待扫描部位摆放到位时,所述自动识别系统发送闭合信号至所述动力源40的所述控制系统,使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动力源40提供闭合动力,以使所述线圈装置1的所述容纳空间100被闭合,便于进行后续的磁共振成像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线圈装置,用于对人体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包括:
第一线圈(10);
第二线圈(20),其中所述第二线圈(20)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以在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该人体部位的容纳空间(100);以及
自开合机构(30),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被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并且所述自开合机构(30)用于在动力源(40)提供动力的作用下驱动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翻转,以自动地开合所述容纳空间(100);
所述自开合机构(30)包括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转轮(31)和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连杆组件(32),其中所述连杆组件(32)被相对固接于所述转轮(31),并且所述转轮(31)被驱动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32)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10)运动,使得所述第二线圈(20)翻离或翻向所述第一线圈(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32)包括主动连杆(321)和从动连杆(322),其中所述主动连杆(321)的一端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轮(31),并且所述主动连杆(32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线圈(20),其中所述从动连杆(32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并且所述主动连杆(321)和所述从动连杆(322)上的铰接轴均平行于所述转轮(31)的转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连杆(321)的一端部沿着所述转轮(31)的径向方向被固接于所述转轮(3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开合机构(30)进一步包括被固设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被固设于所述第二线圈(20)的第二铰接连接件(34),其中所述主动连杆(321)的另一端部被枢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并且所述从动连杆(322)的两端部分别被枢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连接件(33)和所述第二铰接连接件(3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开合机构(30)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之间的弹性元件(35),并且所述弹性元件(35)对所述第二线圈(20)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线圈(10)的拉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动力源(40),其中所述动力源(40)为气动装置(41),并且所述气动装置(41)包括气缸(411)和被可往复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气缸(411)的活塞(412),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进一步包括直旋转换件(36),其中所述直旋转换件(36)分别连接于所述转轮(31)和所述气动装置(41)的所述活塞(412),用于将所述活塞(412)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所述转轮(31)的旋转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旋转换件(36)为直齿条(361),并且所述转轮(31)为与所述直齿条(361)相啮合的齿轮(31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10)包括设有滑槽(110)的基座(11)和被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弧面线圈(12),其中所述自开合机构(30)的所述转轮(31)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滑槽(110)的开口处,并且所述直齿条(361)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所述滑槽(110)内。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进一步包括安装基体(50),其中所述安装基体(50)适于对应地安装所述第一线圈(10)和该动力源(40),用于使被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所述自开合机构(30)与该动力源(40)可传动地接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04324.2A CN114284025B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线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04324.2A CN114284025B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线圈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4025A CN114284025A (zh) | 2022-04-05 |
CN114284025B true CN114284025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8087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04324.2A Active CN114284025B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线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84025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6190A (ja) * | 1997-09-05 | 1999-03-23 | Shimadzu Corp | Rfコイル |
JPH11299754A (ja) * | 1998-04-23 | 1999-11-02 | Toshiba Iyo System Engineering Kk | Mri装置用分割型rfコイル |
CN1799499A (zh) * | 2004-12-31 | 2006-07-12 |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 磁共振成像设备线圈的转动定位装置 |
CN101950006A (zh) * | 2010-08-17 | 2011-01-19 |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颈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
CN102778661A (zh) * | 2011-05-06 | 2012-11-14 | 西门子公司 | 带有可翻转上部的、大小可调的头/颈磁共振表面线圈 |
CN206147082U (zh) * | 2016-09-26 | 2017-05-03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手腕线圈 |
CN106842086A (zh) * | 2015-12-07 | 2017-06-13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
CN206505170U (zh) * | 2016-12-13 | 2017-09-19 | 深圳市金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磁共振射频线圈 |
CN208297704U (zh) * | 2018-03-30 | 2018-12-28 | 达研医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 一种颈部核磁共振成像线圈滑动定位装置 |
CN213715439U (zh) * | 2020-10-09 | 2021-07-16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21621A1 (de) * | 2005-05-05 | 2006-11-16 | Hubert Noras | Empfangsspulen-Halterung für ein MR-Bildgebungssystem |
DE102011079565B4 (de) * | 2011-07-21 | 2022-09-15 |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 Direkt- Verbindungs- Kopfspule mit Höhenverstellung für z.B. Bechterew- Patienten |
US9645207B2 (en) * | 2011-09-28 | 2017-05-0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Adjustable MRI head coil apparatus and MRI system |
DE102012213594B4 (de) * | 2012-08-01 | 2016-07-28 |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 MR- Oberflächenspule mit integrierter automatischer Patientenfixierung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11604324.2A patent/CN1142840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6190A (ja) * | 1997-09-05 | 1999-03-23 | Shimadzu Corp | Rfコイル |
JPH11299754A (ja) * | 1998-04-23 | 1999-11-02 | Toshiba Iyo System Engineering Kk | Mri装置用分割型rfコイル |
CN1799499A (zh) * | 2004-12-31 | 2006-07-12 |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 磁共振成像设备线圈的转动定位装置 |
CN101950006A (zh) * | 2010-08-17 | 2011-01-19 |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颈联合射频线圈装置 |
CN102778661A (zh) * | 2011-05-06 | 2012-11-14 | 西门子公司 | 带有可翻转上部的、大小可调的头/颈磁共振表面线圈 |
CN106842086A (zh) * | 2015-12-07 | 2017-06-13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组件 |
CN206147082U (zh) * | 2016-09-26 | 2017-05-03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手腕线圈 |
CN206505170U (zh) * | 2016-12-13 | 2017-09-19 | 深圳市金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磁共振射频线圈 |
CN208297704U (zh) * | 2018-03-30 | 2018-12-28 | 达研医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 一种颈部核磁共振成像线圈滑动定位装置 |
CN213715439U (zh) * | 2020-10-09 | 2021-07-16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4025A (zh) | 2022-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30131498A1 (en) | Adjustable mri head coil apparatus and mri system | |
CA2633709C (en) | An mri guided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eutic system | |
CN102204834A (zh) | 一次性腔内切割吻合器的钉仓方向调节装置 | |
US7970453B2 (en) | Reception coil maintaining element for an MR-imaging system | |
CN114284025B (zh) | 一种线圈装置 | |
CN100360083C (zh) | 磁共振成像设备线圈的转动定位装置 | |
CN109674507A (zh) | 一种骨科医疗内外固定器械使用专用工具 | |
CN210447532U (zh) | 一种肘腕一体化康复训练设备 | |
CN115804630A (zh) | 可自锁的手持手术器械 | |
EP2699923B1 (en) | Fail-safe and easy access lock for mri receiver coil | |
CN114848063B (zh) | 一种用于腹腔镜的末端可多角度灵活转动的持针器 | |
CN213658952U (zh) | 磁共振线圈设备和磁共振设备 | |
CN112421204B (zh) | 一种用于便携式设备天线收展的联动自锁结构 | |
CN209690686U (zh) | 镜头连接装置 | |
CN111839587B (zh) | 一种便携式超声诊断仪 | |
CN113827221A (zh) | 一种核磁共振成像及治疗床一体化设备 | |
CN216117979U (zh) | 射频线圈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 |
CN218960730U (zh) | 线圈装置和医疗成像设备 | |
CN114081531A (zh) | 一种疾病检查用专用的肌骨超声装置 | |
CN109009456A (zh) | 可更换末端器械的操作臂 | |
CN109009454A (zh) | 可拆卸末端器械的从操作设备 | |
CN109009459A (zh) | 具有可拆卸末端器械的操作臂 | |
CN106371045A (zh) | 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线圈组件及磁共振设备 | |
CN221599957U (zh) | 一种带自动旋转升降b超探头的超声发生装置 | |
CN219250969U (zh) | 一种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的浮针扫散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