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3646B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63646B CN114263646B CN202111648372.1A CN202111648372A CN114263646B CN 114263646 B CN114263646 B CN 114263646B CN 202111648372 A CN202111648372 A CN 202111648372A CN 114263646 B CN114263646 B CN 1142636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core
- main valve
- main
- damping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liding Valv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包括:主阀芯,主阀芯包括左侧主阀芯和右侧主阀芯;阀体,阀体内设置有与主阀芯配合的主阀芯通道,主阀芯向右移动预设距离后,左侧主阀芯会将主阀芯通道封堵,主阀芯向左移动预设距离后,右侧主阀芯会将主阀芯通道封堵,主阀芯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在主阀芯向左移动时,左侧阻尼阀组为主阀芯提供阻尼力,在主阀芯向右移动时,右侧阻尼阀组为主阀芯提供阻尼力。由于在主阀芯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左侧阻尼阀组或者右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所以主阀芯的移动速度缓慢,因此便能够确保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之间充分地建立平衡,以有效制动反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转马达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背景技术
请参考附图1,附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的剖视图。在附图1中,阀芯杆2a配合在主阀芯通道14a内,且阀芯杆2a能够在主阀芯通道14a内往复移动。阀芯杆2a内设置有与第一油口11a连通的第一通道21a和与第二油口12a连通的第二通道22a。第一通道21a和第二通道22a能选择性通过连通腔13a连通。阀芯杆2a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通道23a和第二控制通道24a。
假设第一油口11a为供油口,第一油口11a为高压区,第二油口12a为低压区。高压油经过第一控制通道23a到达阀芯杆2a一端的第一容腔141a,第一容腔141a中的压力大于第二容腔142a,推动阀芯杆2a向右移动,第一容腔141a的容积增大,第二容腔142a的容积变小,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处于右位工作状态。此时,由于第二通道22a被阀体封堵,因此第一油口11a与第二油口12a处于截止状态。
当回转马达单向旋转过程中接到停止旋转信号时,第一油口1a停止供油。在惯性作用下回转马达继续旋转,第一油口11a处的压力逐渐降低,第二油口12a处的压力逐渐升高,从而为回转马达提供反向制动扭矩,使回转马达单向止动逐渐停止运动。与此同时,高压油经过第二控制通道24a到达阀芯杆2a一端的第二容腔142a,第二容腔142a中的压力大于第一容腔141a,推动阀芯杆2a向左移动。当阀芯杆2a被推动至中位时,第二油口12a高压油通过第二通道22a流入连通腔13a,由于此时连通腔13a也与第一通道21a连通,因此第一油口11a和第二油口12a连通,进而使得第一油口11a和第二油口12a之间建立平衡,由于第二油口12a处压力降低,回转马达失去反转驱动扭矩,停止反转。
但是,当阀芯杆2a被推动至中位后可能会来不及使第一油口11a和第二油口21a建立平衡,阀芯杆2a就会被继续推到左位。由于在左位时,第一油口11a和第二油口21a之间不连通,因此第二油口21a处的压力仍高于第一油口11a处的压力,继续提供回转马达反转扭矩,从而造成回转马达出现小范围反转,如此便会导致回转装置出现震荡。
因此,如何延长防反转阀的两个油口的相通时长,从而确保两个油口之间充分地建立平衡,以有效制动反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延长防反转阀的两个油口的相通时长,从而确保两个油口之间充分地建立平衡,以有效制动反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包括:
主阀芯,所述主阀芯包括相互连接的左侧主阀芯和右侧主阀芯;
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与所述主阀芯配合的主阀芯通道,所述主阀芯向右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左侧主阀芯会将所述主阀芯通道封堵,所述主阀芯向左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右侧主阀芯会将所述主阀芯通道封堵,所述主阀芯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
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所述左侧阻尼阀组和所述右侧阻尼阀组分设在所述主阀芯的两侧,在所述主阀芯向左移动时,所述左侧阻尼阀组为所述主阀芯提供阻尼力,在所述主阀芯向右移动时,所述右侧阻尼阀组为所述主阀提供阻尼力。
优选地,所述左侧阻尼阀组包括左侧阻尼阀芯和左侧阻尼阀座,所述左侧阻尼阀座和所述左侧阻尼阀芯之间设置有左侧弹簧,在所述左侧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左侧阻尼阀芯抵接在所述左侧主阀芯或者所述主阀芯通道的左端部上,所述左侧阻尼阀芯与所述左侧阻尼阀座形成的容腔通过左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所述右侧阻尼阀组包括右侧阻尼阀芯和右侧阻尼阀座,所述右侧阻尼阀座和所述右侧阻尼阀芯之间设置有右侧弹簧,在所述右侧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右侧阻尼阀芯抵接在所述右侧主阀芯或者所述主阀芯通道的右端部上,所述右侧阻尼阀芯与所述右侧阻尼阀座形成的容腔通过右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左侧阻尼孔沿着轴向贯穿所述左侧阻尼阀芯,所述左侧主阀芯的左端部为半球状;
所述右侧阻尼孔沿着轴向贯穿所述右侧阻尼阀芯,所述右侧主阀芯的右端部为半球状。
优选地,所述主阀芯通道包括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适配的左侧主阀芯通道,还包括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适配的右侧主阀芯通道,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相通;
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左侧油槽,所述左侧油槽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左侧端壁沿轴向向右延伸,且所述左侧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长度,所述左侧主阀芯能够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右端部形成封堵;
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右侧油槽,所述右侧油槽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右侧端壁沿轴向向左延伸,且所述右侧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长度,所述右侧主阀芯能够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左端部形成封堵。
优选地,所述左侧油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左侧油槽分设在所述左侧主阀芯的两侧;
所述右侧油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右侧油槽分设在所述右侧主阀芯的两侧。
优选地,沿着所述主阀芯通道的轴向,在两个所述左侧油槽中,其中一个所述左侧油槽长于另一个所述左侧油槽;
沿着所述主阀芯通道的轴向,在两个所述右侧油槽中,其中一个所述右侧油槽长于另一个所述右侧油槽。
优选地,所述左侧主阀芯的右端部连接有左侧连杆,所述右侧主阀芯的左端部连接有右侧连杆,所述左侧连杆和所述右侧连杆相互连接;
所述主阀芯通道包括连杆通道,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左侧连杆和所述右侧连杆适配,所述连杆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以及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杆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径,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交界处形成左侧台阶部,所述左侧主阀芯与所述左侧连杆之间通过左侧锥部过渡,所述左侧锥部能够与所述左侧台阶部形成左侧环形封堵;
所述连杆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径,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交界处形成右侧台阶部,所述右侧主阀芯与所述右侧连杆之间通过右侧锥部过渡,所述右侧锥部能够与所述右侧台阶部形成右侧环形封堵。
优选地,所述主阀芯通道成型于阀套上,所述阀体内设置有阀套腔,所述阀套螺纹锁紧于所述阀套腔内。
优选地,所述阀套的一端设置有旋拧部,所述旋拧部的外径小于所述阀套的外径,所述旋拧部与旋转工具卡配,所述旋拧部上设置有供油通过的豁口。
优选地,所述阀套上与所述连杆通道对应的部分的外圆向内凹陷。
优选地,所述阀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左侧阻尼阀组配合的左侧阻尼阀组腔,还设置有与所述右侧阻尼阀组配合的右侧阻尼阀组腔,所述左侧阻尼阀组腔和所述右侧阻尼阀组腔分设在所述阀套腔的两侧;
所述阀套腔的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对应的部位的内径大于所述右侧阻尼阀组腔的内径,所述左侧阻尼阀组腔的端口处封堵有螺堵。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假如在初始阶段第一油口通入的为高压油,左侧主阀芯受到高压油的作用,会推动整个主阀芯向右移动,在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左侧主阀芯会将主阀芯通道封堵,那么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之间通路被切断,回转马达在回转扭矩的作用下正常作业。
在回转马达接收到停止信号后,第一油口处的油压变为低压油,第二油口处的油压变为高压油,那么右侧主阀芯受到高压油的作用而推动整个主阀芯向左移动。左侧主阀芯解除对主阀芯通道的封堵,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导通。由于在主阀芯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左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所以主阀芯的移动速度缓慢,因此,第二油口处的高压油具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主阀芯通道向第一油口处泄压,如此,便能够确保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之间充分地建立平衡,以有效制动反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体提供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处于导通状态时的剖视图;
附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附图4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的左侧主阀芯封堵主阀芯通道时的剖视图;
附图5为图4中B的放大图;
附图6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阀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阀套的剖视图;
附图8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阀套的侧视图;
附图9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左侧主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a为阀体、11a为第一油口、12a为第二油口、13a为连通腔、14a为主阀芯通道、141a为第一容腔、142a为第二容腔、15a为第一测压口、16a为第二测压口、2a为阀芯杆、21a为第一通道、211a为第一子通道、212a为第二子通道、213a为第一连通通道、22a为第二通道、221a为第三子通道、222a为第四子通道、223a为第二连通通道、23a为第一控制通道、24a为第二控制通道、3a为第一节流螺堵、4a为第二节流螺堵、5a为第一螺堵、6a为第二螺堵、7a为第三螺堵;
1为主阀芯、2为左侧阻尼阀芯、3为左侧阻尼阀座、4为左侧弹簧、5为右侧阻尼阀芯、6为右侧阻尼阀座、7为右侧弹簧、8为第一油口、9为第二油口、10为左侧主阀芯、11为右侧主阀芯、12为左侧连杆、13为右侧连杆、14为连杆通道、15为左侧主阀芯通道、16为左侧油槽、17为右侧主阀芯通道、18为右侧油槽、19为阀套、20为旋拧部、21为螺堵、22为左侧锥部、23为右侧锥部、24为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该防反转阀具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泄压,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回转马达反转。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包括:主阀芯1、阀体、左侧阻尼阀组以及右侧阻尼阀组。其中,主阀芯1包括相互连接的左侧主阀芯10和右侧主阀芯11。阀体内设置有与主阀芯1配合的主阀芯1通道。主阀芯1与主阀芯1通道的特征之处在于:主阀芯1向右移动预设距离后,左侧主阀芯10会将主阀芯1通道封堵。主阀芯1向左移动预设距离后,右侧主阀芯11会将主阀芯1通道封堵。主阀芯1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油口8和第二油口9连通。
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分设在主阀芯1的两侧。在主阀芯1向左移动时,左侧主阀芯10会挤压左侧阻尼阀组,左侧主阀芯10会受到左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从而阻碍左侧主阀芯10,或者说阻碍整个主阀芯1向左移动。在主阀芯1向右移动时,右侧主阀芯11会挤压右侧阻尼阀组,右侧主阀芯11会受到右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从而阻碍右侧主阀芯11,或者说阻碍整个主阀芯1向右移动。
假如在初始阶段第一油口8通入的为高压油,左侧主阀芯10受到高压油的作用,会推动整个主阀芯1向右移动,在移动一定的距离后,左侧主阀芯10会将主阀芯1通道封堵,那么第一油口8和第二油口9之间通路被切断,回转马达在回转扭矩的作用下正常作业。
在回转马达接收到停止信号后,第一油口8处的油压变为低压油,第二油口9处的油压变为高压油,那么右侧主阀芯11受到高压油的作用而推动整个主阀芯1向左移动。左侧主阀芯10解除对主阀芯1通道的封堵,第一油口8和第二油口9导通。由于在主阀芯1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左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所以主阀芯1的移动速度缓慢,因此,第二油口9处的高压油具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主阀芯1通道向第一油口8处泄压,如此,便能够确保第一油口8和第二油口9之间充分地建立平衡,以有效制动反转。
接下来具体介绍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左侧阻尼阀组包括左侧阻尼阀芯2和左侧阻尼阀座3。左侧阻尼阀座3上设置有与左侧阻尼阀芯2适配的内腔。左侧阻尼阀座3上套设有左侧弹簧4。左侧弹簧4的一端抵接在左侧阻尼阀座3的左端的凸部上,另一端抵接在左侧阻尼阀芯2右端的凸部上。左侧弹簧4对左侧阻尼阀芯2形成向右的推力,以使左侧阻尼阀芯2抵接在主阀芯1通道的左侧端壁上,或者抵接在左侧主阀芯10上。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阻尼阀座3之间围成容腔,该容腔通过左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假如初始时第一油口8处的油为高压油,那么高压油通过第一油口8进入到主阀芯1通道时,还会通过左侧阻尼孔进入到左侧阻尼阀座3和左侧阻尼阀芯2形成的容腔内。之后在回转马达接收到停止信号后,主阀芯1在油压的作用下向左移动时,左侧主阀芯10会挤压左侧阻尼阀芯2,左侧阻尼阀芯2会压缩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阻尼阀座3之间的容腔,容腔内的油会通过左侧阻尼孔向外泄出。同时,左侧主阀芯10还需要克服左侧弹簧4的弹力。因此,在主阀芯1向左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左侧弹簧4的弹力和左侧阻尼孔的阻尼力,主阀芯1移动缓慢,第二油口9具有充足的时间向第一油口8泄压。
与左侧阻尼阀组的结构原理相同,右侧阻尼阀组包括右侧阻尼阀芯5和右侧阻尼阀座6。右侧阻尼阀座6和右侧阻尼阀芯5之间设置有右侧弹簧7。在右侧弹簧7的作用下,右侧阻尼阀芯5抵接在右侧主阀芯11或者主阀芯1通道的右端部上。右侧阻尼阀芯5与右侧阻尼阀座6形成的容腔通过右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假如初始时第二油口9处的油为高压油,那么高压油通过第二油口9进入到主阀芯1通道的同时还会通过右侧阻尼孔进入到右侧阻尼阀芯5与右侧阻尼阀座6形成的容腔中。之后在回转马达接收到停止信号后,第一油口8处的油压变为高压油,从而推动主阀芯1向右侧移动,主阀芯1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右侧弹簧7的弹力和右侧阻尼孔的阻尼力,因此主阀芯1移动缓慢,第一油口8具有充足的时间向第二油口9泄压。
左侧阻尼孔设置在左侧阻尼阀芯2上,且沿着轴向贯穿左侧阻尼阀芯2。左侧阻尼阀芯2的一端与左侧阻尼阀组的容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
当主阀芯1向左侧移动时,左侧主阀芯10的左侧端部与左侧阻尼阀芯2相接触,向左挤压左侧阻尼阀芯2。左侧阻尼阀芯2和左侧阻尼阀座3形成的容腔中的油需要通过左侧阻尼孔向外泄,而左侧阻尼孔的外端口位于左侧阻尼阀芯2的右端面上。为了防止左侧阻尼孔的外端口被左侧主阀芯10堵死,本发明特将左侧主阀芯10的左端部设置为了半球状。
另外,为了确保左侧阻尼阀芯2和左侧主阀芯10之间具有充足的间隙,本发明还将左侧阻尼阀芯2的右端部设置为了锥状,以减小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主阀芯10之间的接触面积。如此,便能够既确保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阻尼阀芯2之间相接触,使左侧主阀芯10受到左侧阻尼阀组的阻尼力,同时又能够确保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阻尼阀芯2之间具有充足的间隙,以便左侧阻尼阀组内的油泄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假如初始阶段高压油通过第一油口8流入到主阀芯1通道,那么只有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主阀芯10之间具有充足的间隙,才能够确保高压油顺利作用到左侧主阀芯10的左侧端面上,从而推动主阀芯1向右移动。
右侧阻尼孔的结构和功能与左侧阻尼孔相同。右侧阻尼孔沿着轴向贯穿右侧阻尼阀芯5,右侧主阀芯11的右端部为半球状。关于右侧阻尼孔的阻尼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介绍主阀芯1和主阀芯1通道。主阀芯1包括左侧主阀芯10和右侧主阀芯11。对应地,主阀芯1通道包括左侧主阀芯通道15和右侧主阀芯通道17。左侧主阀芯通道15与左侧主阀芯10适配,右侧主阀芯通道17与右侧主阀芯11适配,且左侧主阀芯通道15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相通。
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内壁上设置有左侧油槽16,该左侧油槽16向外,或者说沿着径向向着远离左侧主阀芯通道15轴线的方向凹陷。左侧油槽16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左侧端壁沿轴向向右延伸,并且左侧油槽16的长度小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长度。或者可以理解为:左侧油槽16在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左端为开放结构,而左侧油槽16的右端未至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端。
当左侧主阀芯10位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设置有左侧油槽16的部位时,高压油能够通过左侧油槽16以及左侧主阀芯通道15右侧部位流入右侧主阀芯通道17内。当左侧主阀芯10向右移动至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端部时,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之间形成封堵,那么此时高压油便无法通过左侧主阀芯通道15进入到右侧主阀芯通道17内。
相类似地,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右侧油槽18,右侧油槽18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右侧端壁沿轴向向左延伸,且右侧油槽18的长度小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长度。当右侧主阀芯11位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设置有右侧油槽18的部位时,高压油能够通过右侧油槽18以及右侧主阀芯通道17左侧部位流入左侧主阀芯通道15内。当右侧主阀芯11移动至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左端部时,右侧主阀芯11与右侧主阀芯通道17之间形成封堵,那么此时高压油便无法通过右侧主阀芯通道17进入到左侧主阀芯通道15内。
本发明将左侧油槽16设置为两个,两个左侧油槽16关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轴线对称布置。如此,如果左侧主阀芯通道15内进油,那么位于两个左侧油槽16内的油能够均衡左侧主阀芯10在径向上的受力,从而确保左侧主阀芯10,或者说整个主阀芯1稳定移动。
同样道理,本发明将右侧油槽18设置为了两个,两个右侧油槽18关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轴线对称布置,以均衡右侧主阀芯11在径向上的受力。
关于左侧主阀芯10和右侧主阀芯11的连接方式: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连接有左侧连杆12,右侧主阀芯11的左端部连接有右侧连杆13。左侧连杆12和右侧连杆13之间相互连接。主阀芯1通道除了包括左侧主阀芯通道15和右侧主阀芯通道17外,还包括连杆通道14。连杆通道14与左侧连杆12和右侧连杆13适配。连杆通道14的两端分别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以及右侧主阀芯通道17连通。
左侧连杆12的直径小于左侧主阀芯10的直径,右侧连杆13的直径小于右侧主阀芯11的直径。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连杆12之间通过左侧锥部22过渡连接,右侧主阀芯11与右侧连杆13之间通过右侧锥部23过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主阀芯10和左侧连杆12一体化加工成型,右侧主阀芯11和右侧连杆13一体化加工成型,之后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左侧连杆12和右侧连杆13连接为整体。
在主阀芯1通道内,连杆通道14的内径小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内径,同时也小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内径。如此,连杆通道14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交界处形成左侧台阶部,连杆通道14与右侧主阀芯通道17的交界处形成右侧台阶部。当主阀芯1从左向右移动时,左侧锥部22会逐渐与左侧台阶部形成左侧环形封堵,以切断左侧主阀芯通道15和右侧主阀芯通道17。当主阀芯1从右向左移动时,右侧锥部23会逐渐与右侧台阶部形成右侧环形封堵,以切断右侧主阀芯通道17和左侧主阀芯通道15。
封堵的过程如下:以左侧主阀芯10从左向右移动为例,在起始状态时,左侧主阀芯10位于左侧主阀芯通道15内设置有左侧油槽16的部位,高压油能够通过左侧油槽16流入到右侧主阀芯通道17。当左侧主阀芯10越过左侧油槽16进入到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未设置左侧油槽16的部位(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侧部位)时,由于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未设置左侧油槽16的部分之间的间隙较小,对高压油形成节流作用,因此形成了初步封堵。随着主阀芯1的进一步右移,当左侧主阀芯10的左侧锥部22与左侧台阶部相接触后,便形成了左侧环形封堵,即全面封堵,切断左侧主阀芯通道15和右侧主阀芯通道17。初步封堵结合全面封堵的方式能够使封堵逐步进行,避免造成对左侧主阀芯10的瞬间冲击,提高了左侧主阀芯10或者说整个主阀芯1移动的稳定性。
解封的过程如下:以左侧主阀芯10从右向左移动为例,左侧主阀芯10的左侧锥部22离开左侧台阶部,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未设置左侧油槽16的部位之间具有小间隙,右侧的高压油通过该小间隙向左流动,从而实现初步解封。随着左侧主阀芯10的进一步左移,左侧主阀芯10进入到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设置有左侧油槽16的部位,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未设置左侧油槽16的部位(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侧部位)成为空腔,并且左侧油槽16与左侧主阀芯10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因此能够确保高压油顺利地向左流动,实现了全面解封。初步解封结合全面解封的方式确保了主阀芯1的稳定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左侧油槽16的长度不等。两个左侧油槽16都是从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左端壁起始向右延伸,其中一个左侧油槽16比另一个左侧油槽16先截止。在左侧主阀芯10从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首先越过较短的左侧油槽16,那么首先对较短的左侧油槽16形成初步封堵,随着左侧主阀芯10的右移,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再越过较长的左侧油槽16,从而对较长的左侧油槽16形成初步封堵。对于两个左侧油槽16的初步封堵是逐步进行的,因此进一步确保了左侧主阀芯10的稳定运行。
关于解封,对于两个左侧油槽16,初步解封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对于全面解封,由于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首先经过较长的左侧油槽16的右端部,因此首先对较长的左侧油槽16形成全面解封,之后再对较短的左侧油槽16形成全面解封。对于两个左侧油槽16的全面解封是逐步进行的,因此进一步确保了左侧主阀芯10的稳定运行。
对于右侧主阀芯11,其封堵和解封的原理与左侧主阀芯1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便于加工制造考虑,本发明设置了阀套19,在阀套19上加工出主阀芯1通道。在阀体上设置阀套19腔,将阀套19腔螺纹锁紧在阀套19腔内即可。在阀套19上加工出左侧主阀芯通道15、右侧主阀芯通道17、连杆通道14、左侧油槽16以及右侧油槽18。
由上文的描述可知,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分设在主阀芯1通道的两侧,也即设置在阀套19的两侧。阀体内除了设置有阀套19腔,还设置有左侧阻尼阀组腔和右侧阻尼阀组腔。左侧阻尼阀组腔和右侧阻尼阀组腔分设在阀套19腔的两侧。左侧阻尼阀组腔、阀套19腔、右侧阻尼阀组腔为连通腔,且该连通腔为盲孔结构,仅仅在左端具有开口。在组装完毕后在左端的开口旋拧上螺堵21。盲孔结构的连通腔确保了防反转阀的密封性。
本发明限定右侧阻尼阀组腔的内径小于阀套19腔的内径,如此在右侧阻尼阀组腔和阀套19腔的交接处形成台阶部,阀套19螺纹旋拧在阀套19腔内,并抵在台阶部的端面上。
基于方便装配考虑,本发明限定阀套19上与连杆通道14对应的部分的外圆向内凹陷。如此,便减小了阀套19与阀套19腔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阀套19与阀套19腔之间的摩擦,从而利于阀套19的安装。
为了便于对阀套19旋拧,本发明还在阀套19的左端设置了旋拧部20。旋拧部20的外径小于阀套19的外径。旋转工具能够卡配在旋拧部20上,从而利于对旋拧部20施加旋拧力。为了避免阻挡高压油进出左侧主阀芯通道15,本发明还在旋拧部20上设置了供油通过的豁口24,且豁口24为多个,多个豁口24围绕旋拧部20的轴线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主阀芯10能够在旋拧部20的内腔自由移动。通过合理设计旋拧部20的尺寸以确保左侧主阀芯10的封堵和解封速度与右侧主阀芯11的封堵和解封速度相同。
本发明中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的工作过程如下:假设第一油口8为高压区,第二油口9为低压区。那么第一油口8的高压油进入到阀套19的左侧后,会流入到左侧主阀芯10和左侧阻尼阀芯2之间的空隙中,之后作用在左侧主阀芯10的左端部上,从而推动左侧主阀芯10或者说整个主阀芯1向右移动。与此同时有一小部分高压油会通过左侧阻尼孔进入到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阻尼阀座3形成的容腔内。高压油推动左侧主阀芯10向右移动,在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越过左侧油槽16进入到左侧阀芯通道的未设置左侧油槽16的部位(或者说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侧部位)后,会形成初步封堵。随着左侧主阀芯10的进一步右移,待左侧主阀芯10的左侧锥部22与左侧台阶部相接触后便形成全面封堵。此时左侧主阀芯通道15与右侧主阀芯通道17之间的通路被切断,也即第一油口8和第二油口9的通路被切断。如此,回转马达就能够在回转扭矩的作用下稳定旋转。
在回转马达接收到停止信号后,第一油口8处变为低压区,第二油口9处变为高压区。高压油通过第二油口9进入到阀套19的右侧。高压油流入到右侧主阀芯11与右侧阻尼阀芯5之间的空隙中,从而作用在右侧主阀芯11的球状端面上,推动右侧主阀芯11或者说整个主阀芯1向左移动。左侧锥部22会离开左侧台阶部,高压油通过左侧主阀芯10与左侧主阀芯通道15右侧部位之间的间隙通过,从而实现初步解封。主阀芯1通道导通,第二油口9的高压油向第一油口8泄压。之后左侧主阀芯10的右端部经过了左侧油槽16的右端部,那么高压油便能够通过左侧主阀芯通道15的右侧部位以及左侧油槽16流入到第一油口8,从而实现全面解封。在左侧主阀芯10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左侧主阀芯10会挤压左侧阻尼阀芯2,左侧阻尼阀芯2会压缩左侧阻尼阀组的容腔,容腔内的油会通过阻尼孔向左侧阻尼阀芯2与左侧主阀芯10的间隙泄出。同时左侧阻尼阀芯2还会压缩左侧弹簧4。由于受到左侧弹簧4的弹力以及阻尼孔的阻尼力,主阀芯1向左移动的速度缓慢。在主阀芯1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右侧主阀芯11会依次实现初步封堵和全面封堵。由于主阀芯1向左移动的速度缓慢,因此在右侧主阀芯11形成全面封堵前,第二油口9处的高压油能够充分地流入到第一油口8而进行泄压,从而有效防止回转马达反转。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阀芯,所述主阀芯包括相互连接的左侧主阀芯和右侧主阀芯;
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与所述主阀芯配合的主阀芯通道,所述主阀芯向右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左侧主阀芯会将所述主阀芯通道封堵,所述主阀芯向左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右侧主阀芯会将所述主阀芯通道封堵,所述主阀芯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通;
左侧阻尼阀组和右侧阻尼阀组,所述左侧阻尼阀组和所述右侧阻尼阀组分设在所述主阀芯的两侧,在所述主阀芯向左移动时,所述左侧阻尼阀组为所述主阀芯提供阻尼力,在所述主阀芯向右移动时,所述右侧阻尼阀组为所述主阀芯提供阻尼力;
所述左侧阻尼阀组包括左侧阻尼阀芯和左侧阻尼阀座,所述左侧阻尼阀座和所述左侧阻尼阀芯之间设置有左侧弹簧,在所述左侧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左侧阻尼阀芯抵接在所述左侧主阀芯或者所述主阀芯通道的左端部上,所述左侧阻尼阀芯与所述左侧阻尼阀座形成的容腔通过左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所述右侧阻尼阀组包括右侧阻尼阀芯和右侧阻尼阀座,所述右侧阻尼阀座和所述右侧阻尼阀芯之间设置有右侧弹簧,在所述右侧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右侧阻尼阀芯抵接在所述右侧主阀芯或者所述主阀芯通道的右端部上,所述右侧阻尼阀芯与所述右侧阻尼阀座形成的容腔通过右侧阻尼孔与外部连通;
所述左侧阻尼孔沿着轴向贯穿所述左侧阻尼阀芯,所述左侧主阀芯的左端部为半球状;
所述右侧阻尼孔沿着轴向贯穿所述右侧阻尼阀芯,所述右侧主阀芯的右端部为半球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芯通道包括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适配的左侧主阀芯通道,还包括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适配的右侧主阀芯通道,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相通;
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左侧油槽,所述左侧油槽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左侧端壁沿轴向向右延伸,且所述左侧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长度,所述左侧主阀芯能够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右端部形成封堵;
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右侧油槽,所述右侧油槽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右侧端壁沿轴向向左延伸,且所述右侧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长度,所述右侧主阀芯能够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左端部形成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油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左侧油槽分设在所述左侧主阀芯的两侧;
所述右侧油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右侧油槽分设在所述右侧主阀芯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主阀芯通道的轴向,在两个所述左侧油槽中,其中一个所述左侧油槽长于另一个所述左侧油槽;
沿着所述主阀芯通道的轴向,在两个所述右侧油槽中,其中一个所述右侧油槽长于另一个所述右侧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主阀芯的右端部连接有左侧连杆,所述右侧主阀芯的左端部连接有右侧连杆,所述左侧连杆和所述右侧连杆相互连接;
所述主阀芯通道包括连杆通道,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左侧连杆和所述右侧连杆适配,所述连杆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以及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径,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左侧主阀芯通道的交界处形成左侧台阶部,所述左侧主阀芯与所述左侧连杆之间通过左侧锥部过渡,所述左侧锥部能够与所述左侧台阶部形成左侧环形封堵;
所述连杆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内径,所述连杆通道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的交界处形成右侧台阶部,所述右侧主阀芯与所述右侧连杆之间通过右侧锥部过渡,所述右侧锥部能够与所述右侧台阶部形成右侧环形封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芯通道成型于阀套上,所述阀体内设置有阀套腔,所述阀套螺纹锁紧于所述阀套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的一端设置有旋拧部,所述旋拧部的外径小于所述阀套的外径,所述旋拧部与旋转工具卡配,所述旋拧部上设置有供油通过的豁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上与所述连杆通道对应的部分的外圆向内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左侧阻尼阀组配合的左侧阻尼阀组腔,还设置有与所述右侧阻尼阀组配合的右侧阻尼阀组腔,所述左侧阻尼阀组腔和所述右侧阻尼阀组腔分设在所述阀套腔的两侧;
所述阀套腔的与所述右侧主阀芯通道对应的部位的内径大于所述右侧阻尼阀组腔的内径,所述左侧阻尼阀组腔的端口处封堵有螺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48372.1A CN114263646B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48372.1A CN114263646B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3646A CN114263646A (zh) | 2022-04-01 |
CN114263646B true CN114263646B (zh) | 2024-11-19 |
Family
ID=8083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48372.1A Active CN114263646B (zh) | 2021-12-29 | 2021-12-29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63646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13168U (zh) * | 2013-08-12 | 2014-01-29 | 龙工(上海)精工液压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4835B1 (zh) * | 1968-08-14 | 1975-02-24 | ||
JP2558115Y2 (ja) * | 1988-07-14 | 1997-12-17 |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 弁装置 |
KR19980031865U (ko) * | 1996-11-30 | 1998-08-17 | 이해규 | 유압모터의 반전방지밸브 구조 |
CN101718288B (zh) * | 2009-12-11 | 2012-09-05 | 上海诺玛液压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行走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双作用平衡阀 |
KR101470461B1 (ko) * | 2013-02-26 | 2014-12-08 | 성보 피앤티 주식회사 | 중장비용 카운터 밸런스 밸브 |
CN105736501B (zh) * | 2016-04-20 | 2017-10-17 | 宁波诚威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 正反转过载卸荷阀 |
KR102034339B1 (ko) * | 2016-12-20 | 2019-10-18 | 현대코어모션 주식회사 | 릴리프 밸브의 공용화가 가능한 건설장비용 반전방지밸브 |
JP6931308B2 (ja) * | 2017-09-26 | 2021-09-01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揺れ戻し防止装置 |
KR102092481B1 (ko) * | 2018-12-19 | 2020-04-20 | 주식회사 두산 | 건설장비용 선회모터의 반전방지 밸브 |
-
2021
- 2021-12-29 CN CN202111648372.1A patent/CN1142636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13168U (zh) * | 2013-08-12 | 2014-01-29 | 龙工(上海)精工液压有限公司 | 一种挖掘机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3646A (zh)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14883B2 (ja) | 電子膨張弁 | |
CN114263646B (zh)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
CN111207128A (zh) | 一种转阀式液压换向阀、液压系统以及板栅冲切设备 | |
JP2006194334A (ja) | リリーフバルブ | |
CN216382016U (zh) | 一种基于负载反馈的液压马达自动变量阀用调节机构 | |
CN114278635B (zh) | 一种回转马达用防反转阀 | |
CN210440590U (zh) | 气动开关阀及具有该气动开关阀的机械加工设备 | |
CN215235104U (zh) | 一种按压喷枪 | |
CN218266576U (zh) | 一种简易单向节流阀 | |
CN109026888B (zh) | 一种回转缓冲阀 | |
CN110159615B (zh) | 缓冲套及使用该缓冲套的液压装置的工作缸 | |
CN107956902B (zh) | 节流阀 | |
JPH0247601B2 (zh) | ||
CN113719491B (zh) | 一种使用稳定的组合负载控制阀 | |
CN219911342U (zh) | 一种直动式比例阀 | |
WO2018030299A1 (ja) | レベリングバルブ | |
CN219734322U (zh) | 双向断气自锁阀 | |
CN214617298U (zh) | 一种摆阀油缸缓冲装置及作业机械 | |
CN217271109U (zh) | 一种冲洗梭阀和闭式液压系统 | |
CN221610313U (zh) | 液压马达用双向溢流阀 | |
CN222702422U (zh) | 一种离合器主缸 | |
CN209976951U (zh) | 一种同步控制流量双路阀 | |
CN112392986A (zh) | 一种低功耗电磁球阀 | |
CN219035664U (zh) | 油压缸的止逆阀 | |
US11384857B1 (en) | Bidirectional pressure relief valv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