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7991B - 电动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07991B CN114207991B CN202080056452.5A CN202080056452A CN114207991B CN 114207991 B CN114207991 B CN 114207991B CN 202080056452 A CN202080056452 A CN 202080056452A CN 114207991 B CN114207991 B CN 1142079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 terminal
- coil
- welding
- sh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电动作业机具有电机和输出轴,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被配置于定子的内侧且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输出轴用于安装顶端工具且根据从电机传递的动力进行驱动。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线圈和熔接端子,所述线圈卷绕于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熔接端子被配置于比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与线圈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作业机。
背景技术
在电动作业机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已知一种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种具有无刷电机的电动工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05695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希望使电动作业机小型化。为了使电动作业机小型化,需要使电机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电动作业机小型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具有电机和输出轴,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且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输出轴用于安装顶端工具且根据从所述电机传递的动力进行驱动,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线圈和熔接端子,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熔接端子被配置于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与所述线圈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电动作业机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轴向一方侧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轴向另一方侧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铁芯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绝缘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下方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熔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与熔接端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流的流通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流的流通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流的流通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组合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另外,也有时不使用构成要素的一部分。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左、右、前、后、上及下的用语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这些用语表示以电动作业机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者方向。电动作业机包含具有电机的电动工具。
在实施方式中,将与电机的旋转轴线AX平行的方向适当称为轴向,将电机的旋转轴线AX的放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将环绕电机的旋转轴线AX的方向适当称为周向或者旋转方向。另外,在径向中,将与电机的旋转轴线AX靠近的位置或者接近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电机的旋转轴线AX的位置或者与之分离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外侧。
[电动工具]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中,电动工具1为震动起子电钻。如图1所示,电动工具1具有手柄壳体2、主体壳体3、输出轴6和电池安装部7,其中,所述主体壳体3被配置于手柄壳体2的上方,用于收容电机8和动力传递机构10;所述输出轴6从主体壳体3向前方突出;所述电池安装部7被配置于手柄壳体2的下部。
手柄壳体2由作业者握持。手柄壳体2从主体壳体3的下部向下方突出。手柄壳体2由合成树脂制成。
主体壳体3包含电机壳体4和齿轮壳体5,其中,所述齿轮壳体5被配置于电机壳体4的前方。输出轴6从齿轮壳体5向前方突出。
电机壳体4用于收容电机8。电机壳体4为筒状。电机8被配置于电机壳体4的内部空间。电机壳体4与手柄壳体2呈一体。电机壳体4由合成树脂制成。在电机壳体4的后部配置有后罩9。后罩9用于覆盖电机壳体4的后部的开口。后罩9由合成树脂制成。
电机壳体4具有进气口3A。后罩9具有排气口3B。排气口3B被设置于进气口3A的后方。进气口3A用于将主体壳体3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接一起。排气口3B用于将主体壳体3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接一起。进气口3A分别被设置于电机壳体4的左部和右部。排气口3B分别被设置于后罩9的左部和右部。主体壳体3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3A流入主体壳体3的内部空间。主体壳体3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3B向主体壳体3的外部空间流出。
齿轮壳体5用于收容包含多个齿轮的动力传递机构10。齿轮壳体5为筒状。动力传递机构10被配置于齿轮壳体5的内部空间。齿轮壳体5由铝制成。
输出轴6能够安装顶端工具。如钻头那样的顶端工具被安装于输出轴6。输出轴6包含主轴和卡盘,所述主轴通过由电机8产生的动力进行旋转;所述卡盘能够把持顶端工具。
电池安装部7与电池组11连接。电池安装部7被设置于手柄壳体2的下部。电池组11能够相对于电池安装部7拆装。电池组11包含二次电池。在实施方式中,电池组11包含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7,电池组11能够向电动工具1供电。
电机8产生用于使输出轴6驱动的动力。电机8根据从电池组11供给的电功率进行驱动。动力传递机构10将由电机8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6。输出轴6根据从电机8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0所传递的动力进行驱动。
电动工具1具有扳机开关12、正反切换杆13、速度切换杆14、模式转换环15、转换环16、灯17和控制器18。
扳机开关12被配置于手柄壳体2。扳机开关12从手柄壳体2的前部的上部向前方突出。扳机开关12由作业者操作。作业者能够在用左右手中的一只手握持手柄壳体2的状态下,通过手指操作扳机开关12。通过操作扳机开关12,据此从电池组11向电机8供电,从而电机8驱动。通过操作扳机开关12,能够切换电机8的驱动和停止。
正反切换杆13被设置于手柄壳体2的上部。正反切换杆13由作业者操作。通过操作正反切换杆13,能够切换电机8的旋转方向。作业者能够操作正反切换杆13,将电机8的旋转方向从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中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通过切换电机8的旋转方向,能够切换输出轴6的旋转方向。
速度切换杆14被设置于主体壳体3的上部。速度切换杆14由作业者操作。通过操作速度切换杆14,能够切换输出轴6的旋转速度。作业者能够操作速度切换杆14,将输出轴6的旋转速度从第1速度和比第1速度高的第2速度中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
模式转换环15被配置于齿轮壳体5的前方。模式转换环15由作业者操作。通过操作模式转换环15,能够切换电动工具1的作业模式。
电动工具1的作业模式包含震动模式和非震动模式,在所述震动模式下,输出轴6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振动;在所述非震动模式下,输出轴6不会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振动。非震动模式包含钻模式和离合器模式,在所述钻模式下,与作用于输出轴6的旋转负荷无关,向输出轴6传递动力;在所述离合器模式下,根据作用于输出轴6的旋转负荷,切断向输出轴6传递的动力。
转换环16被配置于模式转换环15的前方。转换环16由作业者操作。在离合器模式下,通过操作转换环16,设定用于切断向输出轴6传递的动力的释放值。释放值为作用于输出轴6的旋转负荷所涉及的值。当作用于输出轴6的旋转负荷达到释放值时,能够切断向输出轴6传递的动力。
灯17被设置于手柄壳体2的前部的上部。灯17用于射出照明电动工具1的前方的照明光。灯17例如包含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
控制器18用于输出控制电动工具1的控制信号。控制器18用于控制向电机8供给的驱动电流。控制器18被收容于手柄壳体2。控制器18被配置于手柄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下部。
[电机]
电机8为无刷电机。电机8为具有筒状的定子20和配置于定子20的内侧的转子19的内转子型电机。转子19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转子轴19S。转子19能够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定子的整体结构]
图2是从轴向一方侧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立体图。图3是从轴向另一方侧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30、绝缘体40、线圈单元50和端子单元60。
定子铁芯30由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成。定子铁芯30具有内侧铁芯31和被配置于内侧铁芯31的周围的外侧铁芯32。
绝缘体40以覆盖定子铁芯3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绝缘体40由绝缘材料制成。绝缘体40由合成树脂制成。绝缘体40具有内侧绝缘体41和外侧绝缘体42,其中,所述内侧绝缘体41用于覆盖内侧铁芯3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侧绝缘体42用于覆盖外侧铁芯3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实施方式中,将内侧铁芯31和内侧绝缘体41适当地统称为内侧部件21。另外,将外侧铁芯32和外侧绝缘体42适当地统称为外侧部件22。
线圈单元50具有多个线圈51和用于将一个线圈51与另一个线圈51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线圈单元50由金属制的绕组线53形成。
线圈51隔着绝缘体40被卷绕于定子铁芯30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线圈51被卷绕于内侧部件21的至少一部分。
线圈51设置有六个。线圈51通过卷绕绕组线53而形成。搭接线52是指一个线圈51与另一个线圈51之间的绕组线53。在轴向上,搭接线52被配置于线圈51的中心与线圈51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即,搭接线52被配置于靠近线圈51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搭接线52不从线圈51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
端子单元60用于将线圈51与电源部连接一起。电源部被配置于电机8的外部。电源部用于向电机8供给驱动电流。电源部包含电池组11。控制器18用于控制从电源部向电机8供给的驱动电流。驱动电流包含U相驱动电流、V相驱动电流和W相驱动电流。来自电源部的驱动电流被供给至端子单元60。
在轴向上,端子单元60被配置于线圈51的中心与线圈51的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即,端子单元60被配置于靠近线圈51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的位置。端子单元60不从线圈51向轴向一方侧突出。
端子单元60具有绝缘材料制的支承部件61、经由电线(未图示)而与电源部连接的外部端子62、与线圈51连接的熔接端子63、将外部端子62与熔接端子63连接一起的短路部件64、检测转子19的旋转的多个旋转检测元件65、用于输出旋转检测元件65的检测信号的信号端子66、以及将旋转检测元件65与信号端子66连接一起的信号线67。
支承部件61由合成树脂制成。支承部件61分别对外部端子62、熔接端子63、短路部件64、旋转检测元件65、信号端子66以及信号线67进行支承。
在轴向上,支承部件61被配置于线圈51的中心与线圈51的一方侧的端部之间。支承部件61不从线圈51向轴向一方侧突出。
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与转子19相向。
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线圈51的内侧。线圈51以卷绕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61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一方侧。支承部件61隔着绝缘体40被定子铁芯30支承。线圈51以卷绕定子铁芯30和支承部件61的方式配置。
外部端子62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外部端子62包含供给U相驱动电流的U相外部端子62U、供给V相驱动电流的V相外部端子62V和供给W相驱动电流的W相外部端子62W。
熔接端子63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熔接端子63设置有与线圈5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在实施方式中,熔接端子63设置有六个。在轴向上,多个熔接端子63的位置等同。
熔接端子63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熔接端子63经由从线圈5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而与线圈51连接。
熔接端子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短路部件64用于将外部端子62与熔接端子63连接一起。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短路部件64用于连接一对熔接端子63。
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短路部件64和信号线67分别由合成树脂模塑而成。在实施方式中,端子单元60包含成型电路零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
<内侧部件>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部件21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部件21的立体分解图。如图6和图7所示,内侧部件21具有内侧铁芯31和覆盖内侧铁芯3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内侧绝缘体41。
内侧铁芯31包含多个铁芯部件33。多个铁芯部件3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铁芯部件33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实施方式中,内侧铁芯31由六个铁芯部件33构成。铁芯部件33沿周向以60[°]的间隔配置。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铁芯部件33的立体图。如图6、图7和图8所示,铁芯部件33具有内壁部34、配置于比内壁部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外壁部35、以及将内壁部34与外壁部35连接一起的齿部36。内壁部34、外壁部35和齿部36呈一体。即,内壁部34、外壁部35和齿部36为单一部件。
铁芯部件33包含沿轴向层叠的多个钢板。钢板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通过层叠多个钢板而形成铁芯部件33。在轴向上,铁芯部件33的尺寸恒定。
内壁部34被配置于旋转轴线AX的周围的一部分。内壁部34为板状。内壁部34与齿部36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连接。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内壁部34为圆弧状。
齿部36从内壁部34向径向外侧突出。齿部36为块状。在齿部36上卷绕有线圈51。
外壁部35被配置于旋转轴线AX的周围的一部分。外壁部35为板状。外壁部35与齿部36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连接。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外壁部35为圆弧状。
在周向上,内壁部34的尺寸比齿部36的尺寸大。在周向上,外壁部35的尺寸比内壁部34的尺寸和齿部36的尺寸大。在周向上,内壁部34的中心的位置、齿部36的中心的位置以及外壁部35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内壁部34包含分别从齿部36的内端部向周向一方侧和周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4T。外壁部35包含分别从齿部36的外端部向周向一方侧和周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5T。
铁芯部件33的表面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表面33A、朝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33B、朝向轴向一方侧的端面33C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33D。
内表面33A被配置于内壁部34。内表面33A与转子19相向。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内表面33A为圆弧状。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包含铁芯部件33的内表面33A。
外表面33B被配置于外壁部35。外表面33B与外侧部件22相向。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外表面33B为圆弧状。
端面33C包含内壁部34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外壁部35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和齿部36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内壁部34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外壁部35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以及齿部36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被配置于同一表面内。端面33C与旋转轴线AX正交。
端面33D包含内壁部34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外壁部35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和齿部36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内壁部34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外壁部35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以及齿部36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被配置于同一表面内。端面33D与旋转轴线AX正交。
另外,铁芯部件33的表面包含被配置于内壁部34且朝向径向外侧的相向面33E、被配置于外壁部35且朝向径向内侧的相向面33F、被配置于齿部36且朝向周向一方侧的侧表面33G、被配置于齿部36且朝向周向另一方侧的侧表面33H、被配置于外壁部35且朝向周向一方侧的侧表面33I、以及被配置于外壁部35且朝向周向另一方侧的侧表面33J。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绝缘体4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内侧绝缘体41由绝缘材料制成。内侧绝缘体41由合成树脂制成。内侧绝缘体41以覆盖铁芯部件3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内侧绝缘体41由一体成型。多个铁芯部件33通过内侧绝缘体41而连接。
如图6、图7和图9所示,内侧绝缘体41包含覆盖端面33C的覆盖部41C、覆盖端面33D的覆盖部41D、覆盖相向面33E的覆盖部41E、覆盖相向面33F的覆盖部41F、覆盖侧表面33G的覆盖部41G以及覆盖侧表面33H的覆盖部41H。覆盖部41C、覆盖部41D、覆盖部41E、覆盖部41F、覆盖部41G以及覆盖部41H呈一体。
覆盖部41C被配置于比覆盖部41D靠轴向一方侧的位置。覆盖部41C与覆盖部41D隔着间隙相向。覆盖部41G被配置于比覆盖部41H靠周向一方侧的位置。覆盖部41G与覆盖部41H隔着间隙相向。齿部36被配置于由覆盖部41C、覆盖部41D、覆盖部41G以及覆盖部41H规定的空间41S的内侧。
覆盖部41E以分别覆盖从齿部36的内端部向周向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4T的相向面33E以及从齿部36的内端部向周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4T的相向面33E的方式配置。
覆盖部41F以分别覆盖从齿部36的外端部向周向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5T的相向面33F以及从齿部36的外端部向周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35T的相向面33F的方式配置。
另外,内侧绝缘体41具有连接部41J。连接部41J沿轴向延伸。连接部41J以将覆盖部41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覆盖部41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一起的方式配置。连接部41J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六个。连接部41J被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部件33之间。连接部41J的内表面与转子19相向。连接部41J的内表面被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内表面33A之间。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包含铁芯部件33的内表面和连接部41J的内表面。
如图6所示,在第1铁芯部件33的侧表面33I和与第1铁芯部件33相邻的第2铁芯部件33的侧表面33J之间设置有间隙43。间隙43被设置于覆盖第1铁芯部件33的相向面33F的覆盖部41F与覆盖第2铁芯部件33的相向面33F的覆盖部41F之间。间隙43被设置于覆盖第1铁芯部件33的端面33C的覆盖部41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覆盖第2铁芯部件33的端面33C的覆盖部41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间隙43被设置于覆盖第1铁芯部件33的端面33D的覆盖部41D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覆盖第2铁芯部件33的端面33D的覆盖部41D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
在铁芯部件33的内表面33A、外表面33B、侧表面33I以及侧表面33J的各表面上没有配置内侧绝缘体41。内表面33A、外表面33B、侧表面33I以及侧表面33J分别包含钢板(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的表面。
内侧绝缘体41具有从覆盖部41D向径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突出部41T。在周向上,连接部41J的中心的位置与突出部41T的中心的位置一致。突出部41T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六个。突出部41T用于支承搭接线52。
<外侧部件>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部件22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部件22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外侧部件22具有外侧铁芯32和用于覆盖外侧铁芯3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绝缘体42。
外侧铁芯32包含沿轴向层叠的多个钢板。钢板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通过层叠多个钢板而形成外侧铁芯32。外侧铁芯32被配置于旋转轴线AX的周围。外侧铁芯32为筒状。
外侧铁芯32具有圆筒部37和多个突出部38。圆筒部37为圆筒状。圆筒部37被配置于旋转轴线AX的周围。多个突出部38分别从圆筒部37的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多个突出部38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8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突出部38设置有六个。突出部38在周向上以60[°]的间隔配置。圆筒部37和突出部38呈一体。即,圆筒部37与突出部38为单一部件。在轴向上,外侧铁芯32的尺寸恒定。
外侧铁芯32的表面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表面32A、朝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32B、朝向轴向一方侧的端面32C以及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32D。
内表面32A被配置于圆筒部37。内表面32A包含圆筒部37的内表面。内表面32A与内侧部件21相向。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内表面32A为圆弧状。
外表面32B被配置于圆筒部37。外表面32B包含圆筒部37的外表面。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外表面32B为圆弧状。
端面32C包含圆筒部37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和突出部3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圆筒部37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与突出部38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面被配置于同一表面内。端面32C与旋转轴线AX正交。
端面32D包含圆筒部37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和突出部38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圆筒部37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与突出部38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被配置于同一表面内。端面32D与旋转轴线AX正交。
另外,外侧铁芯32的表面包含被配置于突出部38且朝向径向内侧的内表面32E、被配置于突出部38且朝向周向一方侧的侧表面32F、以及被配置于突出部38且朝向周向另一方侧的侧表面32G。
外侧绝缘体42由绝缘材料制成。外侧绝缘体42由合成树脂制成。外侧绝缘体42以覆盖外侧铁芯3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外侧绝缘体42包含覆盖端面32C的覆盖部42C、覆盖端面32D的覆盖部42D和覆盖内表面32E的覆盖部42E。
覆盖部42C被配置于比覆盖部42D靠轴向一方侧的位置。覆盖部42C与覆盖部42D隔着间隙相向。覆盖部42C与覆盖部42D经由覆盖部42E连接。覆盖部42C、覆盖部42D与覆盖部42E呈一体。
在外侧铁芯32的内表面32A、外表面32B、侧表面32F以及侧表面32G的各表面上没有配置外侧绝缘体42。内表面32A、外表面32B、侧表面32F以及侧表面32G包含钢板(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的表面。
内侧部件21被配置于外侧部件22的内侧。外侧部件22被配置于内侧部件21的周围。通过将外侧部件22的突出部38插入内侧部件21的间隙43,从而将内侧部件21与外侧部件22连接一起。内侧部件21的侧表面33I与外侧部件22的侧表面32G接触。内侧部件21的侧表面33J与外侧部件22的侧表面32F接触。
[线圈单元]
图12是从上方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50的立体图。图13是从下方观察的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单元50的立体图。
线圈单元50具有六个线圈51和用于将一个线圈51与另一个线圈51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
六个线圈51作为U(W-U)相、V(U-V)相、W(V-W)相连接。对U相、V相、W相的每一个分配一对线圈51。
六个线圈51包含分配给U相的一对U相线圈51U、分配给V相的一对V相线圈51V、分配给W相的一对W相线圈51W。
一对U相线圈51U在径向上相向地配置。一对V相线圈51V在径向上相向地配置。一对W相线圈51W在径向上相向地配置。
搭接线52包含将一对U相线圈51U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U、将一对V相线圈51V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V以及将一对W相线圈51W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W。
线圈51由绕线机形成。绕线机通过卷绕绕组线53而形成线圈51。绕组线53包含形成U相线圈51U和搭接线52U的绕组线53U、形成V相线圈51V和搭接线52V的绕组线53V、以及形成W相线圈51W和搭接线52W的绕组线53W。
U相线圈51U和搭接线52U由一条绕组线53U形成。如图12所示,绕线机为了形成一个U相线圈51U,从卷绕开始部分53US开始卷绕绕组线53U。通过卷绕绕组线53U,形成一个U相线圈51U。在形成一个U相线圈51U之后,为了形成另一个U相线圈51U,绕线机在与一个U相线圈51U相向的位置开始卷绕绕组线53U。通过卷绕绕组线53U,形成另一个U相线圈51U。如图12所示,绕线机在卷绕结束部分53UE结束卷绕绕组线53U。搭接线52U由将一个U相线圈51U与另一个U相线圈51U连接一起的绕组线53U构成。
V相线圈51V和搭接线52V由一条绕组线53V形成。如图12所示,绕线机在从卷绕开始部分53VS开始卷绕绕组线53V而形成一个V相线圈51V之后,在与一个V相线圈51V相向的位置卷绕绕组线53V而形成另一个V相线圈51V。绕线机在卷绕结束部分53VE结束卷绕绕组线53V。搭接线52V由将一个V相线圈51V与另一个V相线圈51V连接一起的绕组线53V构成。
W相线圈51W和搭接线52W由一条绕组线53W形成。如图12所示,绕线机在从卷绕开始部分53WS开始卷绕绕组线53W而形成一个W相线圈51W之后,在与一个W相线圈51W相向的位置卷绕绕组线53W而形成另一个W相线圈51W。绕线机在卷绕结束部分53WE结束卷绕绕组线53W。搭接线52W由将一个W相线圈51W与另一个W相线圈51W连接一起的绕组线53W构成。
在实施方式中,绕线机一边同时放出两条绕组线53一边形成线圈51和搭接线52。绕线机也可以一边放出一条绕组线53一边形成线圈51和搭接线52。
[端子单元]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60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60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6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单元60的立体分解图。
端子单元60具有支承部件61、用于输入驱动电流的外部端子62、与线圈51连接的熔接端子63、将外部端子62与熔接端子63连接一起的短路部件64、检测转子19的旋转的多个旋转检测元件65、用于输出旋转检测元件65的检测信号的信号端子66、将旋转检测元件65与信号端子66连接一起的信号线67。
支承部件61由绝缘材料制成。支承部件61由合成树脂制成。支承部件61分别对熔接端子63、短路部件64、旋转检测元件65、信号端子66以及信号线67进行支承。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线圈51的径向内侧。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支承部件61具有环状部611和从环状部6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12。环状部611具有开口613。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开口613实质上为圆形。
环状部611为板状。环状部611具有朝向轴向一方侧的端面611A、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611B、朝向径向内侧的内表面611C、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外表面611D。内表面611C用于规定开口613。内表面611C与转子19相向。
如图15和图17所示,环状部611的厚度Ha比开口613的直径D小。厚度Ha是指,端面611A与端面611B之间在轴向上的的距离。
环状部611具有从内表面611C向径向外侧凹进的凹部68。凹部68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六个。在多个凹部68的各自的内侧配置有熔接端子63。
环状部611具有被设置于端面611A的凹部69。凹部69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三个。在多个凹部69的各自内配置有旋转检测元件65。
突出部612从环状部611的外表面611D向径向外侧突出。突出部612在周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六个。突出部612包含第1突出部6121、第2突出部6122、第3突出部6123、第4突出部6124、第5突出部6125和第6突出部6126。
突出部612为板状。突出部612具有朝向轴向一方侧的端面612A和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面612B。
如图15和图17所示,突出部612的厚度Hb比环状部611的厚度Ha小。厚度Hb是指,端面612A与端面612B之间在轴向上的的距离。
第1突出部6121、第2突出部6122和第3突出部6123分别具有用于支承外部端子62的支承部70。在周向上,第2突出部6122与第1突出部6121相邻地配置,第3突出部6123与第2突出部6122相邻地配置。支承部70为块状。如图17所示,支承部70具有用于配置外部端子62的至少一部分的孔71。信号端子66被配置于第6突出部6126。
外部端子62与电源部连接。外部端子62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外部端子62与短路部件64连接。
来自电源部的驱动电流被输入外部端子62。外部端子62包含输入U相驱动电流的U相外部端子62U、输入V相驱动电流的V相外部端子62V、以及输入W相驱动电流的W相外部端子62W。
外部端子62由支承部件61支承。外部端子62被配置于突出部612。U相外部端子62U被配置于第1突出部6121。V相外部端子62V被配置于第2突出部6122。W相外部端子62W被配置于第3突出部6123。
熔接端子63与线圈51连接。熔接端子63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熔接端子63与从线圈5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连接。熔接端子63经由从线圈5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而与线圈51连接。
熔接端子63由支承部件61支承。熔接端子63被配置于环状部611。熔接端子63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在轴向上,多个熔接端子63的位置实质上相等。
熔接端子63设置有与线圈5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在实施方式中,熔接端子63设置有六个。熔接端子63包含一对熔接端子63U、一对熔接端子63V和一对熔接端子63W。
短路部件64由支承部件61支承。短路部件64将外部端子62与熔接端子63连接一起。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线圈51的径向内侧。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熔接端子63与短路部件64呈一体。即,熔接端子63和短路部件64为单一部件。
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短路部件64弯曲。被输入至外部端子62的驱动电流经由短路部件64和熔接端子63向线圈51供给。
短路部件64包含分别将U相外部端子62U与一对熔接端子63U连接一起的短路部件64U、分别将V相外部端子62V与一对熔接端子63V连接一起的短路部件64V、以及分别将W相外部端子62W与一对熔接端子63W连接一起的短路部件64W。熔接端子63U和短路部件64U为单一部件。熔接端子63V和短路部件64V为单一部件。熔接端子63W和短路部件64W为单一部件。
U相外部端子62U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U的一端部。一个熔接端子63U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U的另一端部。另一个熔接端子63U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U的中间部。短路部件64U的中间部是指,短路部件64U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位。
V相外部端子62V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V的一端部。一个熔接端子63V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V的另一端部。另一个熔接端子63V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V的中间部。短路部件64V的中间部是指,短路部件64V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位。
W相外部端子62W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W的一端部。一个熔接端子63W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W的另一端部。另一个熔接端子63W被配置于短路部件64W的中间部。短路部件64W的中间部是指,短路部件64W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位。
旋转检测元件65由支承部件61支承。旋转检测元件65被配置于环状部611。旋转检测元件65通过检测出设置于转子19的永久磁铁的位置,来检测旋转方向上的转子19的位置。旋转检测元件65包含霍尔元件。旋转检测元件65设置有三个。旋转检测元件65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旋转检测元件65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67和信号端子66向控制器18输出。控制器18根据旋转检测元件65的检测信号向线圈51供给驱动电流。
信号端子66由支承部件61支承。信号端子66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信号端子66经由信号线67而与旋转检测元件65连接。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短路部件64和信号线67分别被合成树脂模塑。端子单元60包含成型电路零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通过使短路部件64和信号线67分别被合成树脂模塑,从而将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熔接端子63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熔接端子63具有基部631、连接部632、第1板部633、弯曲部634和第2板部635。
基部631与短路部件64连接。此外,基部631也可以被视为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
第1板部633被配置于比基部631靠轴向一方侧的位置。第2板部635被配置于比第1板部633靠轴向一方侧的位置。
连接部632将基部63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1板部63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一起。
弯曲部634将第1板部6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2板部63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一起。
在熔接端子63中,由第1板部63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2板部6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之间规定有开口636。绕组线53能够从开口636通过。绕组线53在被配置于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的状态下与熔接端子63连接。
[线圈与熔接端子的关系]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51与熔接端子63的关系的立体图。熔接端子63包含熔接端子63U、熔接端子63V和熔接端子63W。熔接端子63U设置有两个。熔接端子63V设置有两个。熔接端子63W设置有两个。
熔接端子63U分别与周向上相邻的W相线圈51W和U相线圈51U连接。熔接端子63V分别与周向上相邻的U相线圈51U和V相线圈51V连接。熔接端子63W分别与周向上相邻的V相线圈51V和W相线圈51W连接。
短路部件64U将两个熔接端子63U连接一起。短路部件64V将两个熔接端子63V连接一起。短路部件64W将两个熔接端子63W连接一起。
U相线圈51U设置有两个。熔接端子63U与一个U相线圈51U连接。熔接端子63V与另一个U相线圈51U连接。
V相线圈51V设置有两个。熔接端子63V与一个V相线圈51V连接。熔接端子63W与另一个V相线圈51V连接。
W相线圈51W设置有两个。熔接端子63W与一个W相线圈51W连接。熔接端子63U与另一个W相线圈51W连接。
一个熔接端子63U与从W相线圈51W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W连接。另一个熔接端子63U与从U相线圈51U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U连接。
一个熔接端子63V与从U相线圈51U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U连接。另一个熔接端子63V与从V相线圈51V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V连接。
一个熔接端子63W与从V相线圈51V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V连接。另一个熔接端子63W与从W相线圈51W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W连接。
两个U相线圈51U经由搭接线52U连接。
两个V相线圈51V经由搭接线52V连接。
两个W相线圈51W经由搭接线52W连接。
图20、图21以及图22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流的流通状态的一例的图。
如图20所示,在向U相外部端子62U输入U相驱动电流时,U相驱动电流经由短路部件64U和熔接端子63U分别被供给至一个W相线圈51W和一个U相线圈51U。一个W相线圈51W和一个U相线圈51U分别例如被励磁为N极。在一个W相线圈51W中流通的U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W被供给至另一个W相线圈51W。在一个U相线圈51U中流通的U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U被供给至另一个U相线圈51U。另一个W相线圈51W和另一个U相线圈51U分别例如被励磁为S极。在另一个W相线圈51W中流通的W相驱动电流被从W相外部端子62W输出。在另一个U相线圈51U中流通的U相驱动电流被从V相外部端子62V输出。
如图21所示,在向V相外部端子62V输入V相驱动电流时,V相驱动电流经由短路部件64V和熔接端子63V分别被供给至一个U相线圈51U和一个V相线圈51V。一个U相线圈51U和一个V相线圈51V分别例如被励磁为N极。在一个U相线圈51U中流通的V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U被供给至另一个U相线圈51U。在一个V相线圈51V中流通的V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V被供给至另一个V相线圈51V。另一个U相线圈51U和另一个V相线圈51V分别例如被励磁为S极。在另一个U相线圈51U中流通的V相驱动电流被从U相外部端子62U输出。在另一个V相线圈51V中流通的V相驱动电流被从W相外部端子62W输出。
如图22所示,在向W相外部端子62W输入W相驱动电流时,W相驱动电流经由短路部件64W和熔接端子63W分别被供给至一个V相线圈51V和一个W相线圈51W。一个V相线圈51V和一个W相线圈51W分别例如被励磁为N极。在一个V相线圈51V中流通的W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V被供给至另一个V相线圈51V。在一个W相线圈51W中流通的W相驱动电流经由搭接线52W被供给至另一个W相线圈51W。另一个V相线圈51V和另一个W相线圈51W分别例如被励磁为S极。在另一个V相线圈51V中流通的W相驱动电流被从V相外部端子62V输出。在另一个W相线圈51W中流通的W相驱动电流被从U相外部端子62U输出。
[定子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组装方法。图23至图27分别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0的组装方法的图。
如图23所示,在包含内侧铁芯31和内侧绝缘体41的内侧部件21的轴向一方侧配置有端子单元60。支承部件61被配置于内侧铁芯31的轴向一方侧。支承部件61隔着内侧绝缘体41被内侧铁芯31支承。
在轴向上,支承部件61的突出部612以与齿部36相邻的方式配置。即,在周向上,以使突出部612的位置与齿部36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内侧部件21的轴向一方侧配置端子单元60。
如图23所示,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包含内侧铁芯31的内表面。内侧铁芯31的内表面包含铁芯部件33的内表面33A和连接部41J的内表面。
在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61的环状部61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径向上,环状部611的内表面611C与旋转轴线AX之间的距离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与旋转轴线AX之间的距离短。
另外,熔接端子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24所示,在将端子单元60配置于内侧部件21的轴向一方侧之后,卷绕线圈51。线圈51以卷绕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线圈51以卷绕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方式配置。
线圈51在比环状部61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卷绕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方式配置。环状部611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线圈51由绕线机卷绕。线圈51以规定的卷绕方式被卷绕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周围。作为线圈51的卷绕方式,可例示出喷嘴方式或者锭翼(flying winding)方式。绕线机具有能够送出绕组线53的喷嘴。在通过喷嘴方式将线圈51卷绕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情况下,喷嘴经由间隙43进入相邻的齿部36和突出部612之间,一边送出绕组线53一边在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周围环绕。在绕组线53被从喷嘴送出的状态下,通过喷嘴在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周围环绕,能够将线圈51设置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周围。线圈51与包含齿部36的内侧铁芯31由内侧绝缘体41电绝缘。
此外,卷绕方式并不限定于喷嘴方式和锭翼方式。
如图25所示,将多个线圈51连接一起的搭接线52被配置于内侧绝缘体41的突出部41T的周围。突出部41T从覆盖部41D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搭接线52以卷绕突出部41T的方式配置。多个搭接线52例如沿轴向层叠。
如图26所示,在卷绕线圈51之后,通过熔接装置100,将绕组线53与熔接端子63连接。在熔接端子63的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配置绕组线53。绕组线53经由开口636被插入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
熔接装置100具有第1电极101和第2电极102。第1电极101被配置于熔接端子63的上方。第2电极102被配置于熔接端子63的下方。熔接端子63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熔接装置100能够将配置于定子铁芯30的内侧的第2电极102配置于熔接端子63的下方。
熔接装置100在绕组线53被配置于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的状态下,以使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接近的方式,通过第1电极101和第2电极102推压熔接端子63。另外,熔接装置100在通过第1电极101和第2电极102推压熔接端子63的同时加热熔接端子63。由此,绕组线53与熔接端子63通过熔接而连接。
熔接装置100具有与熔接端子63的数量相同数量的第1电极101。熔接装置100具有与熔接端子63的数量相同数量的第2电极102。在多个熔接端子63的各自的上方配置有第1电极101。在多个熔接端子63的各自的下方配置有第2电极102。在轴向上,多个熔接端子63的位置相等。熔接装置100能够同时实施多个熔接端子63与绕组线53的连接。
如图27所示,安装有线圈51和端子单元60的内侧部件21被沿轴向压入外侧部件22,由此,将内侧部件21与外侧部件22连接一起。以使外侧部件22的突出部38嵌入内侧部件21的间隙43的方式,将内侧部件21压入外侧部件22。由此,形成定子20。
此外,内侧部件21与外侧部件22可以通过压入而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焊接而固定在一起,还可以通过螺栓而固定在一起。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能够将与线圈51连接的熔接端子63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定子20的径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电机8的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电动工具1的小型化。
熔接端子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以往,定子铁芯的内侧的空间大多为闲置空间。根据实施方式,熔接端子6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根据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活用闲置空间,实现电机8的小型化。
熔接端子63经由从线圈51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绕组线53而与线圈51连接。由此,能够顺利地将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熔接端子63与线圈51连接在一起。
熔接端子63包含第1板部633、第2板部635、弯曲部634和开口636,其中,所述第2板部635被配置于比第1板部633靠轴向一方侧的位置;所述弯曲部634将第1板部6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2板部63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一起;所述开口636被规定在第1板部63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2板部6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之间。绕组线53经由开口636被插入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由此,熔接装置100能够在绕组线53被配置于第1板部633与第2板部635之间的状态下,使用沿轴向配置的第1电极101和第2电极102推压熔接端子63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
熔接端子63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在轴向上,多个熔接端子63的位置相等。由此,熔接装置100能够同时实施多个熔接端子63与绕组线53的连接。
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支承部件61能够适当地支承熔接端子63。另外,由于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定子20的径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电机8的小型化。
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39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有效地活用闲置空间,实现电机8的小型化。
支承部件61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一方侧,且由定子铁芯30支承。由此,能够减小定子20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电机8的小型化。
线圈51以卷绕支承部件6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实施方式中,线圈51以卷绕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方式配置。端子单元60和定子铁芯30由线圈51固定在一起。另外,能够减小定子20的轴向上的尺寸。
支承部件61不仅支承熔接端子63,还支承短路部件64。因此,能够实现定子20的小型化。
熔接端子63和短路部件64呈一体。因此,能够简化端子单元60的制造工序。另外,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内部。端子单元60包含成型电路零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因此,能够实现端子单元60的小型化。
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与熔接端子63连接。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与外部端子62连接。熔接端子63、外部端子62和短路部件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面内。因此,能够减小端子单元60的轴向上的尺寸。
支承部件61不仅支承熔接端子63和短路部件64,还支承旋转检测元件65。因此,能够实现定子20的小型化。
在轴向上,包含支承部件61的端子单元60被配置于线圈51的中心与线圈51的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即,端子单元60在靠近线圈51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的位置上,以不从线圈51向轴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小定子20的轴向上的尺寸。
在轴向上,搭接线52被配置于线圈51的中心与线圈51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即,搭接线52在靠近线圈51的轴向另一方侧的端部的位置上,以不从线圈51向轴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小定子20的轴向上的尺寸。
定子20具有内侧部件21和外侧部件22,其中,所述内侧部件21用于卷绕线圈51;所述外侧部件22被配置于内侧部件21的周围。内侧部件21包含多个铁芯部件33和内侧绝缘体41,其中,所述多个铁芯部件33分别具有用于卷绕线圈51的齿部36;所述内侧绝缘体41用于将多个铁芯部件33连接一起。由于多个铁芯部件33由内侧绝缘体41连接一起,因此能够抑制多个齿部36的相对位置的偏移。
在将线圈51卷绕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时,喷嘴经由间隙43进入相邻的齿部36和突出部612之间,在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周围环绕。由于相邻的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间隔较大,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用于喷嘴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实施将线圈51卷绕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的作业。另外,线圈51在排列的状态下被适当地卷绕于齿部36和突出部612。因此,能够提高线圈51的占空系数。
内侧部件21具有用于外侧部件22的突出部38嵌入的间隙43。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内侧部件21和外侧部件22,且适当地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搭接线52被配置于内侧绝缘体41的突出部41T的周围。由此,能够高效地配置搭接线52。
[其他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定电动工具1为震动起子电钻。电动工具1并不限定于震动起子电钻。作为电动工具1,可例示出起子电钻、角钻、冲击起子、研磨机、锤、锤钻、圆盘锯以及往复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定电动作业机为电动工具。电动作业机并不限定于电动工具。作为电动作业机,可例示出园艺工具。作为园艺工具,可例示出链锯、绿篱修剪机、割草机、割灌机以及鼓风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定使用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7的电池组11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也可以使用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工具(电动作业机);2:手柄壳体;3:主体壳体;3A:进气口;3B:排气口;4:电机壳体;5:齿轮壳体;6:输出轴;7:电池安装部;8:电机;9:后罩;10:动力传递机构;11:电池组;12:扳机开关;13:正反切换杆;14:速度切换杆;15:模式转换环;16:转换环;17:灯;18:控制器;19:转子;19S:转子轴;20:定子;21:内侧部件;22:外侧部件;30:定子铁芯;31:内侧铁芯;32:外侧铁芯;32A:内表面;32B:外表面;32C:端面;32D:端面;32E:内表面;32F:侧表面;32G:侧表面;33:铁芯部件;33A:内表面;33B:外表面;33C:端面;33D:端面;33E:相向面;33F:相向面;33G:侧表面;33H:侧表面;33I:侧表面;33J:侧表面;34:内壁部;34T:突出部;35:外壁部;35T:突出部;36:齿部;37:圆筒部;38:突出部;39:内表面;40:绝缘体;41:内侧绝缘体;41C:覆盖部;41D:覆盖部;41E:覆盖部;41F:覆盖部;41G:覆盖部;41H:覆盖部;41J:连接部;41S:空间;41T:突出部;42:外侧绝缘体;42C:覆盖部;42D:覆盖部;42E:覆盖部;43:间隙;50:线圈单元;51:线圈;51U:U相线圈;51V:V相线圈;51W:W相线圈;52:搭接线;52U:搭接线;52V:搭接线;52W:搭接线;53:绕组线;53U:绕组线;53UE:卷绕结束部分;53US:卷绕开始部分;53V:绕组线;53VE:卷绕结束部分;53VS:卷绕开始部分;53W:绕组线;53WE:卷绕结束部分;53WS:卷绕开始部分;60:端子单元;61:支承部件;62:外部端子;62U:U相外部端子;62V:V相外部端子;62W:W相外部端子;63:熔接端子;63U:熔接端子;63V:熔接端子;63W:熔接端子;64:短路部件;64U:短路部件;64V:短路部件;64W:短路部件;65:旋转检测元件;66:信号端子;67:信号线;68:凹部;69:凹部;70:支承部;71:孔;100:熔接装置;101:第1电极;102:第2电极;611:环状部;611A:端面;611B:端面;611C:内表面;611D:外表面;612:突出部;612A:端面;612B:端面;613:开口;631:基部;632:连接部;633:第1板部;634:弯曲部;635:第2板部;636:开口;6121:第1突出部;6122:第2突出部;6123:第3突出部;6124:第4突出部;6125:第5突出部;6126:第6突出部。
Claims (7)
1.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和输出轴,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转子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且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输出轴用于安装顶端工具且根据从所述电机传递的动力进行驱动,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多个线圈、多个熔接端子、U相外部端子、V相外部端子、W相外部端子和绝缘材料制的支承部件,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圆环状铁芯和能够在内径侧与所述圆环状铁芯卡合的多个齿部;
所述绝缘体以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所述多个线圈隔着所述绝缘体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至少一个U相线圈、至少一个V相线圈及至少一个W相线圈;
所述多个熔接端子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包含与所述至少一个U相线圈电连接的U相熔接端子、与所述至少一个V相线圈电连接的V相熔接端子及与所述至少一个W相线圈电连接的W相熔接端子;
所述U相外部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U相熔接端子一体形成;所述V相外部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V相熔接端子一体形成;所述W相外部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W相熔接端子一体形成;
所述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所述多个熔接端子、所述U相外部端子、所述V相外部端子及所述W相外部端子,
所述多个线圈与所述多个熔接端子的各个连接部位配置于比所述多个齿部的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多个环状部和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多个环状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多个线圈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U相熔接端子包含第1U相熔接端子及第2U相熔接端子,至少一个所述V相熔接端子包含第1V相熔接端子及第2V相熔接端子,至少一个所述W相熔接端子包含第1W相熔接端子及第2W相熔接端子,
所述定子具有将所述第1U相熔接端子与所述第2U相熔接端子连接一起的U相短路部件、将所述第1V相熔接端子与所述第2V相熔接端子连接一起的V相短路部件及将所述第1W相熔接端子与所述第2W相熔接端子连接一起的W相短路部件,
所述U相短路部件、所述V相短路部件及所述W相短路部件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U相短路部件、所述V相短路部件及所述W相短路部件各自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U相熔接端子及所述第2U相熔接端子和所述U相短路部件为一体,所述第1V相熔接端子及所述第2V相熔接端子和所述V相短路部件为一体,所述第1W相熔接端子及所述第2W相熔接端子和所述W相短路部件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U相短路部件、所述V相短路部件及所述W相短路部件各自的至少第1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U相短路部件、所述V相短路部件及所述W相短路部件各自的至少第2部分被配置于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多个旋转检测元件,所述多个旋转检测元件以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的方式构成,
所述多个旋转检测元件配置于比所述多个齿部的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65542 | 2019-09-11 | ||
JP2019165542A JP2021044940A (ja) | 2019-09-11 | 2019-09-11 | 電動作業機 |
PCT/JP2020/024241 WO2021049124A1 (ja) | 2019-09-11 | 2020-06-19 | 電動作業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07991A CN114207991A (zh) | 2022-03-18 |
CN114207991B true CN114207991B (zh) | 2024-12-17 |
Family
ID=74864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56452.5A Active CN114207991B (zh) | 2019-09-11 | 2020-06-19 | 电动作业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55294B2 (zh) |
JP (2) | JP2021044940A (zh) |
CN (1) | CN114207991B (zh) |
DE (1) | DE112020003630T5 (zh) |
WO (1) | WO20210491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40063670A1 (en) * | 2021-02-01 | 2024-02-22 | Weg Equipamentos Elétricos S.a. |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 |
EP4300773A4 (en) * | 2021-02-25 | 2024-09-04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TATOR AND BRUSHLESS MOTO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28889A (ja) * | 2008-07-15 | 2010-02-04 | Honda Motor Co Ltd | 回転電機 |
CN102593995A (zh) * | 2012-03-14 | 2012-07-18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带绝缘架结构的直流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6506Y2 (ja) | 1977-10-20 | 1985-08-0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動機 |
JPS61207157A (ja) * | 1985-03-09 | 1986-09-13 | Asmo Co Ltd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JP4697597B2 (ja) * | 2006-02-01 | 2011-06-0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
US7588444B2 (en) | 2006-02-01 | 2009-09-15 | Nidec Corporation | Busbar unit,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o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urnished with the busba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usbar unit |
JP5672984B2 (ja) * | 2010-11-04 | 2015-02-1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JP5720185B2 (ja) * | 2010-11-04 | 2015-05-2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の電動モータを用い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2013102669A (ja) | 2011-10-19 | 2013-05-23 | Asmo Co Ltd | 駆動ユニット |
DE112013003551T5 (de) * | 2012-03-30 | 2015-04-02 | Honda Motor Co., Ltd. | Elektrische Umlaufmaschine |
US9608492B2 (en) * | 2012-03-30 | 2017-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JP5996443B2 (ja) | 2013-01-24 | 2016-09-21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6234128B2 (ja) | 2013-09-11 | 2017-11-22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WO2017026491A1 (ja) * | 2015-08-10 | 2017-02-1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6301899B2 (ja) * | 2015-12-02 | 2018-03-28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る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
JP2017135949A (ja) | 2016-01-29 | 2017-08-03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作業機 |
JP6681249B2 (ja) | 2016-04-01 | 2020-04-15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ステー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6750451B2 (ja) * | 2016-10-20 | 2020-09-0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こ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を用いたパワー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JP6968585B2 (ja) | 2017-06-14 | 2021-11-1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 |
TWM576750U (zh) | 2017-07-25 | 2019-04-11 | 美商米沃奇電子工具公司 | 電氣組合物、電動化裝置系統、電池組、電馬達、馬達總成及電馬達總成 |
JP6994873B2 (ja) | 2017-08-29 | 2022-01-14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2019050670A (ja) | 2017-09-08 | 2019-03-28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レゾルバ |
WO2019082710A1 (ja) | 2017-10-27 | 2019-05-02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7539106B2 (ja) | 2020-03-26 | 2024-08-2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
-
2019
- 2019-09-11 JP JP2019165542A patent/JP2021044940A/ja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6-19 US US17/632,949 patent/US1215529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19 DE DE112020003630.8T patent/DE112020003630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6-19 CN CN202080056452.5A patent/CN114207991B/zh active Active
- 2020-06-19 WO PCT/JP2020/024241 patent/WO2021049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4
- 2024-04-03 JP JP2024060478A patent/JP7684467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28889A (ja) * | 2008-07-15 | 2010-02-04 | Honda Motor Co Ltd | 回転電機 |
CN102593995A (zh) * | 2012-03-14 | 2012-07-18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带绝缘架结构的直流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684467B2 (ja) | 2025-05-27 |
JP2021044940A (ja) | 2021-03-18 |
CN114207991A (zh) | 2022-03-18 |
WO2021049124A1 (ja) | 2021-03-18 |
US20220337121A1 (en) | 2022-10-20 |
US12155294B2 (en) | 2024-11-26 |
DE112020003630T5 (de) | 2022-04-21 |
JP2024083452A (ja) | 2024-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60390B (zh) | 电动工具 | |
CN104426274B (zh) | 电动工具 | |
JP7684467B2 (ja) | 電動作業機 | |
CN111327140B (zh) | 电动作业机和电动作业机用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
US11811287B2 (en) | Brushless motor for a power tool | |
JP7475996B2 (ja) | 電動作業機 | |
CN110810017B (zh) | 电动作业机 | |
US11777359B2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US20250158499A1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CN107666195B (zh) | 电动工具用电机中的绕组的形成方法和电动工具 | |
CN115995923A (zh) | 电动作业机 | |
JP6803364B2 (ja) | 電動工具 | |
US20230216359A1 (en) | Electric work machine | |
CN114026769B (zh) | 电动作业机 | |
JP7537510B2 (ja) | 作業機 | |
JP4947490B2 (ja) | 電動工具 | |
CN222147261U (zh) | 用于动力工具的无刷电机 | |
CN119891643A (zh) | 电动作业机 | |
JP7313924B2 (ja) | モータ及び電動作業機 | |
JP2021035122A (ja) | 電動作業機 | |
CN116742858A (zh) | 电动工具 | |
JP2021013252A (ja) |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