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173309A - 音频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音频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3309A
CN114173309A CN202011292453.8A CN202011292453A CN114173309A CN 114173309 A CN114173309 A CN 114173309A CN 202011292453 A CN202011292453 A CN 202011292453A CN 114173309 A CN114173309 A CN 114173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uetooth headset
electronic device
audio
bluetooth
c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92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观军
张小强
朱宇洪
苏炯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EP218658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19955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3063 priority patent/WO2022052756A1/zh
Priority to US18/044,451 priority patent/US20230325145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173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33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82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 G06F21/84Protecting input, output or interconnection devices output devices, e.g. displays or moni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G06F3/165Management of the audio stream, e.g. setting of volume, audio stream path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 H04M1/6033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for providing handsfree use or a loudspeaker mode in telephone sets
    • H04M1/6041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 H04M1/6058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volving the use of a headset accesso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portable telephone
    • H04M1/6066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volving the use of a headset accesso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portable telephone including a wireless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33Headphones for stereophonic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4Circuit arrangements, e.g. for selective connection of amplifier inputs/outputs to loudspeakers, for loudspeaker detection, or for adaptation of settings to personal preferences or hearing impair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1Input selection or mixing for amplifiers 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3Connection circuits to selectively connect loudspeakers or headphones to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7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loudspeakers or wireles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媒体音频流;蓝牙耳机用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二操作,通过除蓝牙耳机之外的第一预设声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蓝牙耳机还用于当接收到用户的第一操作时,还执行以下至少一项动作:断开蓝牙耳机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蓝牙连接;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本申请方案可以避免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Description

音频控制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9月10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950808.1、申请名称为“音频控制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领域中的音频控制方法和音频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蓝牙耳机可以支持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下面以手机1和手机2为例)连接,其中两个手机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在蓝牙耳机与两个手机连接的情况下,蓝牙耳机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个手机之间的业务仲裁和抢占。尤其对于蓝牙耳机与两个手机连接、且这两个手机没有连接的情况,完全需要蓝牙耳机来仲裁。
目前,当手机1和手机2均发起音频业务时,例如手机1发起音频业务1,手机2发起音频业务2,蓝牙耳机侧可能会出现业务冲突,此时若蓝牙耳机侧当前处理音频业务1而不处理音频业务2,则手机2传输的音频流可能会在蓝牙耳机侧被丢弃;若蓝牙耳机侧当前处理音频业务2而不处理音频业务1,则手机1传输的音频流可能会在蓝牙耳机侧被丢弃。由此可见,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会出现信息丢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二操作,通过除所述蓝牙耳机之外的第一预设声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当接收到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时,所述蓝牙耳机还执行以下至少一项动作: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通过上述方案,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其中一个电子设备传输媒体业务的媒体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再发起媒体业务,对于设备均发起媒体业务,先发起的业务先抢占蓝牙耳机,后发起的媒体业务不抢占蓝牙耳机,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被抢占方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被抢占方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媒体音频流,被抢占方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媒体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的情况下,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音频声道已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则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和所述第一预设声道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正在被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三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所述第三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为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降低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音量,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除所述蓝牙耳机之外的第一预设声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向其他蓝牙设备发送第二媒体音频流,其中所述其他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建立第三蓝牙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扬声器或听筒播放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执行第一动作;所述第一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并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一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通过上述方案,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一个电子设备传输媒体业务的媒体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发起通话业务,由于通话业务被设置为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因此通话业务可以抢占蓝牙耳机来输出通话音频流,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另一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另一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媒体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检测到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为预设业务提示音,则将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和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混音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为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降低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音量,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通话音频流,则执行第四动作;所述第四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一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选项;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一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二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所述第二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和免提规范HF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和所述HFP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并将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不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不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通过上述方案,当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和第一电子设备,而机主使用第二电子设备时,当第二电子设备有通话业务(包括来电或去电)时,由于蓝牙耳机当前不是机主佩戴,因此,第二电子设备不会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通过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主的通话隐私被泄露,并且能够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包括:所述蓝牙耳机根据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或者语音识别的方式,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一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一动作;所述第一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并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二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二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通过上述方案,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一个电子设备传输通话业务的通话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后发起通话业务,对于两个设备均发起通话业务,后一路通话业务可以优先于前一路通话业务抢占蓝牙耳机,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被抢占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被抢占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通话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通话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为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将所述第一通话业务切换为呼叫保持,通过第一预设声道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通过第一预设声道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降低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的音量,将所述第一通话业务切换为呼叫保持并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则执行第四动作;所述第四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一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一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二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所述第一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和免提规范HF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和所述HFP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并将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不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不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通过上述方案,当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和第一电子设备,而机主使用第二电子设备时,当第二电子设备有通话业务(包括来电或去电)时,由于蓝牙耳机当前不是机主佩戴,因此,第二电子设备不会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通过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主的通话隐私被泄露,并且能够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蓝牙耳机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包括:所述蓝牙耳机根据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或者语音识别的方式,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对于不同业务并发场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不同的抢占策略:对于两个设备均发起媒体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采用先发起先使用耳机、后发起业务在本机侧处理的抢占策略;对于两个设备分别发起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采用优先级高的业务优先使用耳机的抢占策略;对于两个设备均发起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采用后一路来电优先使用耳机、前一路来电在本机侧保持的抢占策略,并且各场景均遵循用户手动操作优先级最高的耳机抢占策略。本申请方案可以避免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5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5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5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7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7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9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9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9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9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1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1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1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图1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六。
图1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5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5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5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七。
图17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7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7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7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八。
图19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9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19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应用的音频控制系统中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九。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十。
图2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设置过程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设置过程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2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2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2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涉及的一些名词或者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蓝牙基带技术支持两种连接类型:异步无连接(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ACL)类型和同步定向连接(synchronous connection oriented link,SCO)类型,分别称为ACL连接和SCO连接。
(1)ACL连接:也称为ACL链路,可以定向发送数据包,既支持对称连接,也支持不对称连接(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
(2)SCO连接:也称为SCO链路,SCO连接为对称连接,利用保留时隙传送数据包。SCO数据包既可以传送话音,也可以传送数据。SCO数据包主要用来传输对时间要求很高的通信数据。此外,扩展的SCO(extended SCO,eSCO)链路也可以用于传输对时间要求很高的通信数据。
其中,ACL链路主要用于分组数据传送(例如媒体业务),SCO链路或eSCO链路主要用于同步话音传送(例如通话业务)。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不限定SCO链路还是eSCO链路,为了便于说明,下文以SCO链路为例对本方案进行示例性的描述。
为了实现不同平台下的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在蓝牙音频传输协议方面,针对各种可能的有通用意义的应用场景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比如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dvancedaudio distributionprofile,A2DP)和免提规范(hands-free profile,HFP)等。
(3)A2DP规范:支持传输立体声音频流。A2DP规范是跑在ACL链路上的高品质音频协议。A2DP规范定义了ACL链路上传送单声道或立体声等高质量音频信息的协议和过程。设备之间基于A2DP规范的连接可称为A2DP业务规范连接,简称为A2DP连接。
示例性的,若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激活A2DP规范,即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建立A2DP连接,则电子设备可以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高质量音频信息。
(4)HFP规范:代表免提功能,主要定义了与接/打电话相关的一些功能的实现。设备之间基于HFP规范的连接可称为HFP业务规范连接,简称为HFP连接。
示例性的,若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激活HFP规范,即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建立HFP连接,则电子设备可以基于HFP规范,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信息,并且蓝牙耳机可以控制电子设备的电话功能,如接听、挂断、拒接、语音拨号等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ACL连接和SCO连接分别为蓝牙音频输出协议物理层上的连接,A2DP连接和HFP连接分别为蓝牙音频输出协议应用层上的连接。
目前,一些蓝牙耳机可以支持同时与两个电子设备连接,其中两个电子设备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连接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业务仲裁和抢占。尤其对于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连接、且两个电子设备没有连接的情况,完全需要蓝牙耳机来仲裁。并且,在两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即业务并发)时,蓝牙耳机侧可能会出现业务冲突,而导致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下面以两个电子设备分别为手机1和手机2为例,介绍相关技术中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一种现有方案中,当蓝牙耳机与两个手机连接时,蓝牙耳机只与一个手机建立一种类型的业务规范连接(例如A2DP连接或HFP连接),比如蓝牙耳机与手机1建立A2DP连接,并与手机2建立HFP连接。两个手机区分不同的业务,即这种方案下,每个手机只能进行一种类型的业务,比如手机1与蓝牙耳机建立A2DP连接,则手机2上的音乐、提示音等音频类业务就无法在蓝牙耳机上出声;或者,在蓝牙耳机与手机2建立HFP连接的情况下,手机1上的电话也无法在蓝牙耳机上出声。
上述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如果两个手机需要切换业务,那么需要用户手动在电子设备的蓝牙设置中切换A2DP连接或HFP连接。(2)当一个手机与蓝牙耳机保持HFP连接和A2DP连接时,另一个手机无法再主动连接蓝牙耳机。
在另一种现有方案中,当蓝牙耳机与手机1在媒体音频业务中时,手机2发起媒体音频业务时,蓝牙耳机会先接受,并马上发起暂停手机2的媒体音频业务。如果该媒体音频业务(例如游戏业务或视频业务)不支持暂停,那么手机2的媒体音频流会被蓝牙耳机丢弃,即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
当蓝牙耳机与手机1在媒体音频业务中时,如果手机2来通话音频业务,那么暂停手机1的媒体音频业务,如果该媒体音频业务不支持暂停,则将手机1的媒体音频流在耳机上丢弃,即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手机2拒接或接听结束后,蓝牙耳机恢复与手机1的媒体音频业务。
当蓝牙耳机与手机1在通话音频业务中时,手机2发起通话音频业务,如果在蓝牙耳机上接听手机2的通话语音,则手机1的通话语音被挂断;如果在手机2上接听通话语音,则手机2的通话语音继续被传输给蓝牙耳机,但无法出声,只有手机1的通话语音在蓝牙耳机上出声。
上述方案存在如下问题:如果音频业务是视频类业务,对于大多数应用,耳机发起暂停无法生效,将会继续向蓝牙耳机出声,导致蓝牙耳机存在两个手机的业务并发,影响稳定性;同时该手机的声音无法出声,只有断开蓝牙连接才能从手机出声。
如上述的,对于手机1在蓝牙耳机语音通话业务下,如果手机2来语音通话业务并在手机接听,也存在无法从手机出声,导致手机2的电话无法接听,需要手动切换到手机才能出声。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各个示例性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无线设备10,以及至少两个电子设备(例如1、2、3、4)。无线设备1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同时与至少两个电子设备保持无线连接。例如,该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是蓝牙(bluetooth,BT),可以是传统蓝牙或者低功耗BLE蓝牙,或通用2.4G/5G频段无线通信技术等。
其中,该无线设备10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蓝牙耳机,当然也可以为无线音箱,无线手环,无线车载,无线智能眼镜,无线手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媒体播放器(例如MP3、MP4等)、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视或智能手表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无线设备10和至少两个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不予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以无线设备为蓝牙耳机为例进行说明。该蓝牙耳机可以有多种类型,例如可以是耳塞式、入耳式、头戴式、耳罩式或挂耳式蓝牙耳机等。蓝牙耳机可以包括分别佩戴于用户左耳和右耳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通过连接线相连,例如颈带式蓝牙耳机;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例如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
示例性的,图2示出了一种蓝牙耳机10的结构示意图。该蓝牙耳机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1、至少一个存储器102、无线通信模块103、音频模块104、电源模块105以及输入/输出接口106等。该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用于与蓝牙耳机10的其他部件相连。该蓝牙耳机10通过耳机盒进行收纳。下面结合图2对蓝牙耳机10的各个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其中,存储器102可以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如用于蓝牙耳机10与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物理连接,以及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业务规范连接,处理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例如音乐播放、接/打电话等),以及用于蓝牙耳机10进行充电,蓝牙耳机10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配对连接的程序代码等。存储器102还可以用于存储其他信息,例如电子设备的优先级。
处理器101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应用程序代码,调用相关模块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蓝牙耳机10的功能。例如,实现蓝牙耳机10与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物理连接,业务规范连接,音频播放,接/打电话,根据设备优先级切换与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业务规范连接等功能。再例如,支持业务抢占功能。示例性的,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建立业务规范连接且正在处理电子设备1的音频业务1(例如播放音乐)的情况下,若蓝牙耳机接收到电子设备2的连接请求信息,则蓝牙耳机可以基于与电子设备2的业务规范连接,处理电子设备2的音频业务2(例如接/打电话),以实现电子设备2的音频业务2的业务抢占功能。
处理器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中。处理器101具体可以是集成的控制芯片,也可以由包括各种有源和/或无源部件的电路组成,且该电路被配置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属于处理器101的功能。
无线通信模块103可以用于支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蓝牙耳机10与其他电子设备或耳机盒之间的数据交换,无线通信技术例如为BT,WLAN(如Wi-Fi),Zigbee,FM,NFC,IR,或通用2.4G/5G无线通信技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103可以为蓝牙芯片。蓝牙耳机10可以通过该蓝牙芯片,与其他电子设备的蓝牙芯片之间进行配对并建立无线连接,以通过该无线连接实现蓝牙耳机10和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和业务处理。通常,蓝牙芯片可以支持基础速率(basic rate,BR)/增强速率(enhanced data rate,EDR)蓝牙和BLE,例如可以收/发寻呼(page)信息,收/发BLE广播消息等。
另外,无线通信模块103还可以包括天线,无线通信模块103经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01。无线通信模块103还可以从处理器101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音频模块104可以用于管理音频数据,实现蓝牙耳机10输入和输出音频流。例如,音频模块104可以从无线通信模块103获取音频流,或者向无线通信模块103传递音频流,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打电话、播放音乐、启动/关闭与耳机连接的电子设备的语音助手、接收/发送用户的语音数据等功能。音频模块104可以包括用于输出音频流的扬声器(或称听筒、受话器)组件,麦克风(或称话筒,传声器),与麦克风相配合的麦克收音电路等。扬声器可以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并播放。麦克风可以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音频电信号。
电源模块105可以用于提供蓝牙耳机10的系统电源,为蓝牙耳机10各模块供电;支持蓝牙耳机10接收充电输入等。电源模块105可以包括电源管理单元(powermanagementunit,PMU)和电池。其中,电源管理单元可以接收外部的充电输入;将充电路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提供给电池充电,还可以将电池提供的电信号变压后提供给音频模块104、无线通信模块103等其他模块;以及防止电池过充、过放、短路或过流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05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用于对蓝牙耳机10进行无线充电。另外,电源管理单元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
多个输入/输出接口106,可以用于提供蓝牙耳机10与耳机盒之间进行充电或通信的有线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USB接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输出接口106可以为耳机电连接器,当蓝牙耳机10放置于耳机盒中时,蓝牙耳机10可以通过耳机电连接器与耳机盒中的电连接器建立电连接,从而为蓝牙耳机10中的电池充电。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该电连接建立后,蓝牙耳机10还可以与耳机盒进行数据通信,例如可以接收来自耳机盒的配对指令。
另外,蓝牙耳机1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107。例如,该传感器107可以是距离传感器或接近光传感器,可以用于确定蓝牙耳机10是否被用户佩戴。示例性的,蓝牙耳机1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来检测蓝牙耳机10附近是否有物体,从而确定蓝牙耳机10是否被用户佩戴。在确定蓝牙耳机10被佩戴时,蓝牙耳机10可以打开扬声器。
再例如,该传感器107还可以包括骨传导传感器,结合成骨传导耳机。利用该骨传导传感器,蓝牙耳机10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从而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蓝牙耳机10还可以根据骨传导耳机获取的用户语音信号进行语音鉴权,以在支付交易等业务场景中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等。
再例如,该传感器107还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指纹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指纹,识别用户身份等;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的亮度,自适应调节一些参数(如音量大小);以及其他可能的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可以检测用户的单击、双击、多次点击、长按、重压等触摸操作,还可以进行用户指纹识别,以在支付交易等业务场景中对用户身份进行鉴权。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蓝牙耳机10的具体限定。其可以具有比图2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例如,在蓝牙耳机10的外表面还可以包括按键108、指示灯(可以指示电量、呼入/呼出、配对模式等状态)、显示屏(可以提示用户相关信息)、防尘网(可以配合听筒使用)等部件。其中,该按键108可以是物理按键或触摸按键(与触摸传感器配合使用)等,用于触发开机、关机、暂停、播放、录音、开始配对、重置等操作。
图2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示例性的,当该蓝牙耳机为TWS耳机时,该蓝牙耳机10可以包括分别佩戴于用于左耳的耳机本体01(也称左耳塞,或第一部分)和佩戴于右耳的耳机本体02(也称右耳塞,或第二部分)。该耳机本体可以包括外壳和内部部件。内部部件设置于外壳形成的腔体内。内部部件可以包括上述音频模块、电源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模块中的器件。
当蓝牙耳机为TWS耳机时,用户可以在双耳模式或单耳模式下使用TWS耳机。在单耳模式下,用户佩戴左耳塞,或者佩戴右耳塞,进行听音乐或接/打电话等音频业务。在双耳模式下,用户可以佩戴两个耳塞欣赏音乐或进行其他音频业务。在双耳模式下,两个耳塞有主耳塞和副耳塞之分。并且,在TWS耳机的使用过程中,两个耳塞的主、副角色还可以基于不同的条件进行切换,例如电量较高的耳塞可以切换为主耳塞,电量较低的耳塞可以切换为副耳塞。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通常收纳于耳机盒内。耳机盒内部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磁体,以将耳机本体吸引到耳机盒内的腔体中。该耳机盒可以包括电池和多个输入/输出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盒电连接器。当耳机盒中的一对盒电连接器,分别与耳机本体中的两个耳机电连接器建立电连接后,耳机盒可以通过自身的电池为耳机本体中的电池充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耳机盒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触摸控件,可以用于触发蓝牙耳机进行配对复位或对蓝牙耳机进行充电等功能。耳机盒还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量指示灯,以向用户提示耳机盒中电池的电量大小,以及耳机盒中每个耳机本体中电池的电量大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盒内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部件。该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代码,并由耳机盒的处理器来控制执行,以实现耳机盒的各项功能。例如。耳机盒的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代码,在检测到蓝牙耳机被放入耳机盒,且耳机盒的盖子被盖合后向蓝牙耳机充电等。
此外,该耳机盒上还可以设置有充电接口,用于耳机盒为自身的电池进行充电。耳机盒内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用于对耳机盒自身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可以理解的是,该耳机盒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此处不再一一说明。
可以理解,图2所示的部件并不构成对蓝牙耳机10的具体限定,蓝牙耳机10还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终端可以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上述应用场景、系统架构以及硬件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系统以及音频控制方法,该音频控制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以下称为电子设备1)和第二电子设备(以下称为电子设备2),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第一蓝牙连接和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蓝牙耳机,也可以为该蓝牙耳机中能够实现该方法的功能模块和/或功能实体,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下面以执行主体为蓝牙耳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音频业务可以包括多种类型,例如音频业务可以包括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也称为语音通话业务或语音业务)等。其中,媒体业务可以包括播放音乐、录音、视频文件中的声音、游戏中的背景音乐、来电提示音、信息提示音、语音消息、导航语音播报、智能播报、闹钟、按键音等业务,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任意可能的业务。该通话业务可以包括在电话呼叫(包括电话呼入和电话呼出)、视频通话、音频通话、语音消息、游戏或语音助手等场景下,为用户播放对端的语音数据,或者采集用户的语音数据发送给对端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媒体业务对应的音频流称为媒体音频流,将通话业务对应的音频流称为通话音频流。
当电子设备1发起音频业务时,若该电子设备1与无线设备之间建立有音频业务连接(例如A2DP连接),则无线设备可以基于该音频业务连接自动处理该电子设备1的音频业务;若无线设备当前与电子设备2也建立有音频业务连接,则无线设备可以断开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音频业务连接,并基于与该电子设备1之间的音频业务处理该电子设备1的音频业务。因而,无线设备可以自动切换处理多个(可以大于2个)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多个电子设备可以共享一个无线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电子设备可以共享一个蓝牙耳机,假设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蓝牙传输协议规范A2DP和HFP,其中A2DP为支持音频业务的传输规范,HFP为支持通话业务的免提规范。也就是说,蓝牙耳机与这两个电子设备均保持A2DP连接和HFP连接(双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安全的考虑,可以是同一账号;也可以是不同账号,账号可以是云账号、手机号码等。即,多个电子设备均为与蓝牙耳机连接的可信设备。
在蓝牙耳机与这两个电子设备均保持双连接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1发起媒体业务且电子设备2未发起音频业务时,电子设备1可以基于与蓝牙耳机之间的A2DP连接,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并由蓝牙耳机输出该媒体音频流;在电子设备1发起通话业务且电子设备2未发起音频业务时,电子设备1可以基于与蓝牙耳机之间的HFP连接,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并由蓝牙耳机输出该通话音频流,从而通过蓝牙耳机实现通话免提。
或者,在蓝牙耳机与这两个电子设备均保持双连接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2发起媒体业务且电子设备1未发起音频业务时,电子设备2可以基于与蓝牙耳机之间的A2DP连接,向蓝牙耳机传输音频流并由蓝牙耳机输出该媒体音频流;在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且电子设备1未发起音频业务时,可以基于与蓝牙耳机之间的HFP连接,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并由蓝牙耳机输出该通话音频流,从而通过蓝牙耳机实现通话免提。
然而,对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发起音频业务的场景,此时会出现蓝牙耳机被两个电子设备抢占的情况,出现由于音频业务并发引起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问题。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在蓝牙耳机与多个电子设备保持双连接的情况下,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可以使得蓝牙耳机自动切换处理多个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避免由于音频业务并发而导致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问题。
下面详细说明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连接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如何切换处理两个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的具体实现方式。
首先结合图3说明电子设备与蓝牙耳机保持连接时音频切换的界面示意图。图3中的(a)为电子设备的蓝牙设置界面的示意图,如图3中的(a)所示,电子设备已开启蓝牙功能,并且电子设备与蓝牙耳机配对连接,例如电子设备与蓝牙耳机建立A2DP连接和HFP连接;示例性地,电子设备还与音箱配对连接,例如电子设备与音箱建立A2DP连接。图3中的(b)为电子设备的下滑通知栏界面的示意图,如图3中的(b)所示,下滑通知栏界面202中可以显示有“音频切换”控件203,若接收到用户对“音频切换”控件203的操作,则如图3中的(c)所示,电子设备可以显示音频切换界面204,该音频切换界面204中可以包括与该电子设备建立A2DP连接的设备的名称,以及与该电子设备建立A2DP连接和HFP连接的设备的名称,例如,该音频切换界面204中可以包括“本机”项,“蓝牙耳机”项和“音箱”项,电子设备可以接收用户对上述选项的操作,在不同的音频输出方式进行切换。
可选的,可以预设置电子设备每次发起音频业务时音频声音的出声通道。例如,当电子设备与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时,默认将蓝牙耳机作为电子设备发起音频业务时音频声音的出声通道。当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在音频切换界面的选项中选择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音的出声通道。示例性的,假设电子设备1当前通过本机播放音频声音,那么电子设备1可以响应于用户对“蓝牙耳机”项的操作,从本机通道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通过蓝牙耳机通道输出音频声音。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2当前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频声音,如果用户需要将音频声音切换到本机出声通道,那么用户可以选中“本机”项,此时电子设备2可以响应于用户操作,通过本机的出声通道(例如扬声器或听筒)输出音频声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示例性地说明了音频切换的选项,可以理解,在实际实现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不限于此,例如“本机”项可以替换为“扬声器”项和“听筒”项,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下面以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设置为在发起音频业务时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频声音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如何处理多个电子设备音频业务并发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双连接,且这两个电子设备均设置为在发起音频业务时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频声音,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的音频切换界面中选择“蓝牙耳机”作为出声设备,那么在不同情况下蓝牙耳机遵循不同的抢占策略:
(1)先发起先使用
若蓝牙耳机当前未处理音频业务,即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则蓝牙耳机可以支持输出这两个电子设备中任一电子设备传输的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可以遵循先发起先使用的抢占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仍然保持连接,此时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没有实际音频数据的传输。
示例性的,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若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例如接收到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点播歌曲、播放视频等操作),则电子设备1通过蓝牙耳机播放媒体声音,相应地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耳机收听媒体声音。
再示例性的,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若电子设备2先发起通话业务(例如电话呼入或者电话呼出),则电子设备2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通话语音,相应地佩戴该蓝牙耳机的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耳机接听通话语音,从而实现通话免提。
(2)优先级高的业务优先
若蓝牙耳机当前处理某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即蓝牙耳机处于工作态,此时另一电子设备也发起音频业务,则可以根据音频业务的优先级确定两个电子设备中哪个电子设备占用或使用蓝牙耳机。
可选的,可以根据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处理优先级,确定耳机抢占策略,例如优先级高的业务可以优先抢占蓝牙耳机的出声通道。其中,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处理优先级可以预先设置,例如可以预先出厂设置,也可以由用户设置。例如,通话业务的处理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处理优先级。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通话业务的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优先级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对于不同音频业务而言,蓝牙耳机可以遵循优先级高的音频业务优先的抢占策略。示例性的,假设电子设备1正在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即先发起媒体业务),在此过程中,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来电信号(即后发起通话业务),其中通话业务的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优先级,则蓝牙耳机可以自动切换处理,即停止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切换为处理电子设备2发起的通话业务。也就是说,电子设备2可以抢占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语音,相应地佩戴该蓝牙耳机的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进行免提通话。
可选的,在发起音频业务时,可以基于该音频业务的优先级自动拉起蓝牙耳机工作或者拉起A2DP连接。例如,在蓝牙耳机正在处理低优先级的业务1时,或者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若发起高优先级的业务2,则可以自动拉起蓝牙耳机处理该业务2;若发起高优先级的业务2时未建立A2DP连接或者A2DP连接已被断开,则该业务2可以自动拉起A2DP连接重建,进而拉起蓝牙耳机处理该业务2。
可选的,被设置为高优先级的音频业务可以包括闹钟提醒,会议提醒,备忘录提醒等业务,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任意可能的业务,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假设闹钟提醒业务的优先级高于音乐业务,在电子设备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乐时,若电子设备发起高优先级的闹钟提醒业务,则高优先级的闹钟提醒业务可以自动拉起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闹钟提醒的提示音。
可选的,对于两个电子设备均发起媒体业务而言,蓝牙耳机可以遵循先发起先使用的抢占策略。示例性的,假设电子设备1正在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即先发起媒体业务),在此过程中,若电子设备2也发起媒体业务(即后发起媒体业务),电子设备2和电子设备1均发起了媒体业务,则后发起媒体业务的电子设备2不抢占蓝牙耳机,而是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例如扬声器或听筒)输出媒体音频流;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不排除电子设备2通过除蓝牙耳机和本机之外的其他出声通道输出该媒体音频流的实现方式。如此可以避免由于业务并发引起电子设备2的媒体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问题。
可选的,对于两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通话业务而言,后一路通话可以优先于前一路通话抢占蓝牙耳机。示例性的,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将当前通话业务的状态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或者可以将通话语音切换到除蓝牙耳机之外的出声通道,或者显示消息提示框,提示用户已切换到听筒出声通道,或者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通话语音从耳机通道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供用户选择。
可选的,在上述两个电子设备各自发起的音频业务抢占蓝牙耳机的方案中,蓝牙耳机可以混合输出两个音频业务对应的音频流(即混音),也可以不进行混音,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假设蓝牙耳机当前输出电子设备1的媒体音频流,若电子设备2有来电,则蓝牙耳机可以既输出电子设备1的媒体音频流也输出电子设备2的来电提示音;或者,蓝牙耳机可以仅输出电子设备1的媒体音频流,而不输出电子设备2的来电提示音,该来电提示音可以在电子设备2本机侧输出。
(3)手动抢占,用户操作优先
在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中,可以不区分音频业务的优先级,蓝牙耳机优先处理用户选择的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
示例性的,假设蓝牙耳机正在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音频业务,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选择蓝牙耳机作为出声设备的操作,则蓝牙耳机可以不考虑音频业务的优先级,遵循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即蓝牙耳机优先处理电子设备2发起的音频业务,并停止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音频业务。此时,电子设备1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本机或其他音频出声通道输出音频流。
再示例性的,假设蓝牙耳机正在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音频业务(例如媒体业务或通话业务),且此时电子设备2未发起音频业务(即处于无业务状态),在此情况下,若用户在电子设备2上选择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则蓝牙耳机可以遵循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即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2抢占,并停止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音频业务。此时,电子设备1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音频出声通道输出音频流。
又示例性的,假设电子设备1当前未发起音频业务(即处于无业务状态)且设置为在发起音频业务时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频声音,且此时电子设备2也未发起音频业务且设置为在发起音频业务时通过本机播放音频声音,在此情况下,若用户在电子设备2上选择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则蓝牙耳机可以遵循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即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2抢占。
可选的,在出现业务并发引起蓝牙耳机被抢占的场景下,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执行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项:将当前播放的音频声音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例如本机的扬声器通道、听筒通道或处于蓝牙连接态的音箱等的出声通道,具体可以根据预设的优先级确定切换顺序;弹框提示当前播放的音频声音已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或者弹框提示是否将当前播放的音频声音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停止或暂停播放当前的音频业务;将当前播放的音频声音静音;降低当前播放的音频声音。可以理解,上述操作为示例性的列举,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操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选的,在出现业务并发引起蓝牙耳机被抢占的场景下,被抢占方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如下操作:先判断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的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执行下述第一处理策略还是第二处理策略:
第一处理策略:若电子设备判断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属于第一类媒体业务,例如视频、游戏等,则电子设备1继续音频业务(例如继续显示游戏视频),并将音频声音自动切换到本机通道输出。可选的,电子设备弹框提示用户当前音频已从耳机通道切换到其他通道(例如本机)输出。
第二处理策略:若电子设备判断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属于第二类媒体业务,例如音乐、闹钟等,则电子设备1暂停音频业务(暂停播放音乐),并弹框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音频从耳机通道切换到其他通道(例如本机)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音频业务中的媒体业务可以包括播放音乐、录音、视频、游戏的背景音乐、信息提示音、语音消息、导航语音播报、智能播报、闹钟、按键音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任意可能的业务。可以理解,第一类媒体业务和第二类媒体业务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几种业务,具体业务类型划分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出现业务并发引起蓝牙耳机被抢占的场景下,被抢占方设备可以显示消息提示框1,以提示用户蓝牙耳机被占用,或者提示用户当前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可选的,被抢占一方电子设备可以在预设时长后隐藏该消息提示框1。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出现业务并发引起蓝牙耳机被抢占的场景下,被抢占一方电子设备可以显示消息提示框2,以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音频出声通道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用户可以在消息提示框2上操作以确认切换或取消切换。可选的,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被抢占一方电子设备可以隐藏该消息提示框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消息提示框2则需要用户操作以触发确认切换或取消切换,而上述消息提示框1仅作为提示,无需用户操作。
可选的,一个电子设备发起音频业务,先检测该音频业务是持续性音频业务还是非持续性音频业务。针对抢占方设备发起音乐、视频、游戏等的持续性音频,才发起断开蓝牙设备与被抢占方设备的A2DP连接;对于抢占方设备发起消息提示音、按键音等非持续性音频,可以不断开蓝牙设备与被抢占方设备的A2DP连接。其中,持续性音频业务的检测方法包括抢占方设备主动通知蓝牙耳机所发起业务是否为持续性音频,或者蓝牙耳机通过延迟检测来判断所发起的业务是否为持续性音频业务。例如,电子设备1来的是提示音,业务持续很短,没有必要立即断开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的A2DP连接。若检测到所发起的业务在预设时长内(例如5秒或10秒)结束,则可以判断该业务为临时的短音频业务,因此可以不断开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的A2DP连接;若检测到所发起的业务在预设时长后仍未结束,则可以判断该业务为持续性音频业务,因此断开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的A2DP。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常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可能存在如下几种可能场景:第一场景:【媒体业务和媒体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第二场景:【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第三场景:【通话业务和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不同业务并发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不同的抢占策略,下面结合上述几种可能场景及抢占策略,详细说明音频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一场景:【媒体业务和媒体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
在第一场景中,假设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电子设备2后发起媒体业务。由于媒体业务和媒体业务的业务优先级相同,因此抢占策略为先发起业务优先抢占耳机通道。
图4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激活了A2DP规范,并且与电子设备2激活了A2DP规范。需要说明的是,蓝牙耳机可以在检测到用户的触发操作(例如用户佩戴耳机)的情况下,与电子设备1和/或电子设备2激活A2DP规范。蓝牙耳机的初始状态为空闲态。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场景中,由于不涉及通话业务,因此可以不考虑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是否激活了HFP规范。
下面结合图4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01-S204。
S201、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并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
可选的,第一操作可以为用户触发电子设备1启动音频业务的操作,例如用户对电子设备1屏幕上的音乐播放图标、视频播放图标、游戏应用图标等的操作(例如点击操作或拖动操作),再例如用户佩戴蓝牙耳机的操作。当然,第一操作还可以为其他任意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操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S202、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
其中,上述蓝牙耳机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可以涵盖如下含义: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连接被断开;或者,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CL连接被断开。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的第一操作时,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一操作,获取第一媒体音频流,并且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该第一媒体音频流,即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先占用蓝牙耳机。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一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一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音乐,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蓝牙耳机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和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的执行顺序,蓝牙耳机可以先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再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蓝牙耳机也可以先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再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或者,蓝牙耳机还可以同时执行这两个动作。
S203、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去激活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显示第一提示消息。
其中,该第一提示消息可以用于提示蓝牙耳机出声通道已被占用,或者用于提示电子设备2的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出声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可选的,上述第一提示消息可以在预设时长后隐藏或取消显示。
此外,上述次级出声通道可以为比蓝牙耳机的优先级低的出声通道。例如预设的出声通道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蓝牙耳机、电子设备本机、音箱,则次级出声通道为电子设备本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去激活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显示第一提示消息,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S204、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的第二操作,并响应于第二操作,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或其他出声通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其中,上述第二操作可以为用户触发电子设备2启动音频业务的操作,例如用户对电子设备2屏幕上的音乐播放图标、视频播放图标、游戏应用图标等的操作。其中,第二操作可以是点击操作,也可以是拖动操作,或者可以为其他任意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操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的第二操作,则电子设备2响应于该第二操作,获取第二媒体音频流,并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例如扬声器或听筒)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视频声音)。即,在蓝牙耳机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后发起媒体业务,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输出媒体音频流,蓝牙耳机侧不会发生业务并发。与相关技术中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业务并发时音频流均会正常输出,从而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情况下业务并发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是以电子设备2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到电子设备2本机,然后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播放音频流为例示意说明的,若电子设备2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到其他可能出声通道例如音箱通道,则电子设备2可以响应于第二操作,通过该其他可能出声通道播放音频流。
可选的,在上述的步骤S204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05-S208。
S205、在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
可选的,触发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的原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一项:用户触发停止播放音乐,或者音乐结束后自动停止播放,或者用户摘掉蓝牙耳机。
在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且此时电子设备2当前有媒体业务且本机输出媒体音频流,在此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按照下述的任一种音频业务切换策略进行音频业务切换。
策略一:自动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电子设备2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并且,蓝牙耳机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在策略一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在自动切换的情况下,被抢占一方电子设备可以显示提示消息,以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或者提示当前音频出声通道已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
策略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切换。在蓝牙设备处于空闲态时,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提示消息,该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音频出声通道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并显示第二提示消息,供用户查看并选择,用户可以在第二提示消息上操作以确认切换或取消切换。
示例性的,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2发送消息,提示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若电子设备2可以接收到用户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的确认操作,则进一步可以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下面描述了如何激活该A2DP规范的三种可能实现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该确认操作,则电子设备2向蓝牙耳机反馈电子设备2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进而蓝牙耳机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电子设备2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该确认操作,则电子设备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视频声音,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旦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则蓝牙耳机自动激活与这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A2DP规范,而无需用户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再激活,因此处于空闲态的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本申请上下文中以此方式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策略二中,蓝牙耳机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这样的音频业务切换策略可以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图4,上述策略二对应于图4中的步骤S206-S207,上述策略一对应于图4中的步骤S208-S209。
S206、蓝牙设备向电子设备2发送第二提示消息,电子设备2接收并显示第二提示消息。
其中,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出声声道切换到蓝牙耳机。示例性的,第二提示消息为提示框的形式,第二提示消息中可以包括确认切换到蓝牙耳机的确认选项和取消切换到蓝牙耳机的取消选项。
S207、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对第二提示消息的第三操作。
其中,上述第三操作用于触发将音频出声声道切换到蓝牙耳机。示例性的,第三操作可以为用户对确认选项的操作。
S208、电子设备2向蓝牙设备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
S209、蓝牙设备接收并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并去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蓝牙耳机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和去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的执行顺序。
图5A至图5E分别为结合图4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4以及图5A至图5E,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5A所示,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操作以触发播放歌曲1,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发起媒体业务,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被去激活。如图5A所示,电子设备1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其中包括“本机”项、“蓝牙耳机”项和“音箱”项等音频切换选项,还可以包括音量调节控件、暂停键、“下一首”控件等。其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获知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这些选项中选中另一项,以触发电子设备1切换音频流的输出通道,例如若用户选中“本机”项,则电子设备1可以将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切换到本机输出;可选的,媒体音频流通常默认通过本机的扬声器播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音频控制界面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锁定状态下显示的界面,也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解锁状态下显示的界面。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当前无音频业务,可以为亮屏状态,也可以为灭屏状态。电子设备2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如图5B所示,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播放歌曲2的操作,则电子设备2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通过本机(例如扬声器)播放歌曲2。如图5B所示,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其中包括“本机”项和“蓝牙耳机”项等音频切换选项,还包括音量调节控件、暂停键、“下一首”控件等。其中,“本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获知电子设备2的音频流当前通过本机输出。由于当前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被去激活,此时无法实现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因此音频控制界面中可以不显示“蓝牙耳机”项,或者可以将“蓝牙耳机”项置灰显示,即“蓝牙耳机”项不可选。具体的,是否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5C所示,若电子设备1上播放歌曲1的音频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可以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以提示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相应地,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该提示信息,若用户选择“是”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则如图5D所示,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电子设备2与蓝牙耳机之间的A2DP规范被激活,然后电子设备2基于该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被去激活,且电子设备1的音频控制界面中可以不显示“蓝牙耳机”项。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5E所示,若电子设备2的媒体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此时由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无音频业务,因此蓝牙耳机返回到空闲态。在此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重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并保持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也就是说,处于空闲态的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方法的实现方式,该方法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去激活/重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或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不不能正常输出。不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下面示例性地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两种实现方案:
第一方案:激活/去激活A2DP规范
假设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在其中一个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1)发起媒体业务且占用蓝牙耳机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去激活与另一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4、图5A至图5E以及对应的具体方案描述均基于该第一方案。
在第一方案中,如果电子设备1发起音频业务,耳机起业务后,主动断开与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耳机与电子设备2断开A2DP连接后,当电子设备2播放音频时,可以直接在电子设备2出声,如果电子设备2需要在耳机出声,则需要先停止电子设备1的业务。当电子设备1的音频业务结束,耳机主动与电子设备2建立A2DP连接,此时如果电子设备2在音频业务中,则会发送到耳机出声,并且类似的,耳机判断是否要断开与电子设备1的音频A2DP连接。相对于上述相关技术在业务并发时会吞噬音频流的情况,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当一个手机在与耳机业务中时,另一个手机发起音频业务,可正常在手机出声,其业务出声不会被耳机吞噬(比如视频、提示音等无法暂停的音频)。
第二方案:通知禁用蓝牙耳机通道
假设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在其中一个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且占用蓝牙耳机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向另一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发消息通知蓝牙耳机被占用,该另一电子设备根据该通知消息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也可以主动去查询蓝牙耳机当前的工作状态,当得知当前耳机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可以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可以看出,在第二方案中,蓝牙耳机无需去激活与电子设备之间的A2DP规范。
下面基于上述第二方案,并结合图6示例性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可能实现方式。图6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如图6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10-S220。
S210、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并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
对于步骤S210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4中对步骤S20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211、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2发送第一提示消息,以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其中,上述步骤S211与上述图4中的步骤S202不同之处在于,蓝牙耳机无需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而是向电子设备2发消息进行通知,以指示该电子设备2将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
当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的第一操作时,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该第一媒体音频流,即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先占用蓝牙耳机。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一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一媒体音频流。
S212、电子设备2接收第一提示消息,并根据第一提示消息,将音频通道从耳机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可选的,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第一提示消息。
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2发送第一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电子设备2在接收到该提示消息后,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在此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发起音频业务,则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音频流,而是通过次级出声通道。
S213、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的第二操作,并响应于第二操作,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或其他出声通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对于步骤S213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4中对步骤S204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的第二操作,例如用户点击电子设备2屏幕上的视频播放图标,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二操作,获取与视频播放图标对应的第二媒体音频流,并通过电子设备1本机(扬声器或听筒)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即,在蓝牙耳机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后发起媒体业务,可以通过本机输出媒体音频流。与相关技术中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业务并发时音频流均会被输出,从而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情况下业务并发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S214、在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2发送第二提示消息,以提示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
其中,上述步骤S214与上述图4中的步骤S205不同之处在于,蓝牙耳机在处于空闲态时,无需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而是向电子设备2发消息进行通知,以提示蓝牙耳机可用,电子设备2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耳机通道。
S215、电子设备2接收并显示第二提示消息。
S216、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对第二提示消息的第三操作,并响应于第三操作,将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耳机通道。
当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时,例如用户触发停止播放音乐,或者音乐结束后自动停止播放,或者用户摘掉蓝牙耳机,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并且此时电子设备2当前有媒体业务且本机输出媒体音频流,在此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按照下述的任一种音频业务切换策略进行音频业务切换。
策略一:自动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通知电子设备2当前蓝牙耳机可用,电子设备1在接收到通知后可以自动启用蓝牙耳机通道,然后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视频声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策略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切换。如图6所示,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2发送消息,提示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的第三操作,则电子设备2相应第三操作,启用蓝牙耳机通道,并且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视频声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这样的音频业务切换策略可以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S217、电子设备2向蓝牙设备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
对于上述步骤S215-S217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4中对步骤S204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218、蓝牙设备接收并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其中,上述步骤S218与上述图4中的步骤S205不同之处在于,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2的媒体业务抢占后,无需去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S218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业务切换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19-S221。
S219、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第一提示消息,以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S220、电子设备1接收第一提示消息,并根据第一提示消息,将音频通道从耳机通道切换次级出声通道。
可选的,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第一提示消息,便于用户查看并获知音频出声通道被占用或已切换。
S221、在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第二提示消息,以提示是否将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耳机通道。
上述步骤S219-S221与上述步骤S211-S214类似,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电子设备1在接收到该提示消息后,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在此情况下若电子设备1发起音频业务,则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音频流。进一步的,当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时,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消息,提示蓝牙耳机可用,然后电子设备1在接收到该消息后可以启用蓝牙耳机通道。
图7A至图7D分别为结合图6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6以及图7A至图7D,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案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7A所示,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操作以触发播放歌曲1,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发起媒体业务,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均保持A2DP规范的激活状态。如图7A所示,电子设备1显示有音频控制界面,其中包括“本机”项、“蓝牙耳机”项和“音箱”项等音频切换选项,还可以包括音量调节控件、暂停键、“下一首”控件等。其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获知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这些选项中选中另一项,以触发电子设备1切换音频流的输出通道,例如若用户选中“本机”项,则电子设备1可以将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切换到本机输出;示例性的,媒体音频流通常默认通过本机的扬声器播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音频控制界面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锁定状态下显示的界面,也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解锁状态下显示的界面。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当前无音频业务,可以为亮屏状态,也可以为灭屏状态。由于电子设备1正在占用蓝牙耳机,因此电子设备2被通知禁用蓝牙耳机,并自动从蓝牙耳机出声通道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如图7B所示,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播放歌曲2的操作,则电子设备2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例如扬声器)播放歌曲2。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其中“本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查看并获知电子设备2的音频流当前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播放语音或者媒体业务的操作的时候,电子设备2响应于该操作,弹出上述音频控制界面,该音频控制界面包括当前电子设备2可用的音频通道,例如包括“本机”项和“蓝牙耳机”项等音频通道,响应于用户对上述音频通道的选择操作,电子设备2进行播放语音或者媒体业务的操作。
进一步的,如图7C所示,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暂停播放歌曲1的操作,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可以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提示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相应地,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该提示信息,供用户选择,若用户选择“是”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则如图7D所示,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电子设备2基于该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并且向电子设备1发消息通知蓝牙耳机已被占用。电子设备1接收到该消息后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从蓝牙耳机出声通道切换到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如图7D所示,电子设备1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在此情况下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操作以触发继续播放歌曲1,则电子设备1通过本机播放歌曲1。如此,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在均发起媒体业务时不会因抢占蓝牙耳机而发生冲突,从而也不会出现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问题。
再进一步的,若电子设备2的音频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此时由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无音频业务,因此蓝牙耳机返回到空闲态。
综上所述,在第一场景的第一方案中,在业务并发时需要去激活A2DP规范并重激活A2DP规范,即断开A2DP连接并重建A2DP连接;而在第一场景的第二方案中,在业务并发时可以无需去激活A2DP规范,而是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向被抢占的电子设备通知蓝牙耳机被占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避免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问题,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除此之外,在第一场景中,还可以采用业务并发时用户手动抢占耳机通道的方案(称为第三方案),下面结合图8、图9A和图9B对第三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图8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如图8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230-S240。
S230、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并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
S231、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2发送第一提示消息,以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S232、电子设备2接收第一提示消息,并根据第一提示消息,将音频通道从耳机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可选的,次级出声通道可以是本机通道,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第一提示消息。
S233、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的第二操作,并响应于第二操作,通过电子设备2本机或其他出声通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对于上述步骤S230-S233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6中对步骤S210-S21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电子设备1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用户的第一操作,例如用户点击电子设备1屏幕上的音乐播放图标,获取与音乐播放图标对应的第一媒体音频流,并且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该第一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一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一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音乐。
进一步的,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电子设备2在接收到该提示消息后,禁用蓝牙耳机通道,例如从蓝牙耳机通道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比如本机扬声器),在此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发起音频业务,则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音频流,而是通过次级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的第二操作,例如用户点击电子设备2屏幕上的视频播放图标,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二操作,获取与视频播放图标对应的第二媒体音频流,并通过电子设备1本机(扬声器或听筒)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即,在蓝牙耳机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后发起媒体业务,可以通过本机输出媒体音频流。与相关技术中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业务并发时音频流均会被输出,从而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情况下业务并发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S234、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的第四操作,并响应于第四操作,启用蓝牙耳机通道。
在电子设备2已发起播放语音或者媒体业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2响应于用户操作(例如下拉菜单或状态栏),弹出音频控制界面;或者电子设备2可以响应于用户点播音频或视频业务等操作,弹出音频控制界面。该音频控制界面包括当前电子设备2可用的音频通道,例如包括“本机”项和“蓝牙耳机”项等音频通道,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用户对“蓝牙耳机”的选择操作(即上述第四操作),则电子设备2可以启用蓝牙耳机通道。
S235、电子设备2向蓝牙耳机发送通知消息,通知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并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
S236、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已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在电子设备2通过次级出声通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的过程中,若用户选择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则电子设备2启用蓝牙耳机通道,并向蓝牙耳机通知蓝牙耳机通道被用户手动抢占,然后电子设备2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二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二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二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视频声音,此时蓝牙耳机停止播放第一媒体音频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发起的媒体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S237、电子设备1接收提示消息,并判断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的类型。
S238A、若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为第一类业务,则电子设备1继续处理当前音频业务,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或者静音播放。可选的,电子设备1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用户音频出声通道已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通道)。
S238B、若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为第二类业务,则电子设备1暂停处理当前音频业务,并显示消息以提示用户是否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步骤S238A和S238B,电子设备1择一执行。
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相应地,电子设备2在接收到提示信息后,可以先判断电子设备1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的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执行下述第一处理策略还是第二处理策略:
第一处理策略:如图8中的虚线框中所示,若电子设备1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属于第一类媒体业务,例如视频、游戏等,则电子设备1继续该音频业务(例如继续显示游戏视频),并将音频声音自动切换到本机通道输出。第一处理策略对应于上述的步骤S238A。
第二处理策略:若电子设备1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属于第二类媒体业务,例如音乐、闹钟等,则电子设备1暂停音频业务(暂停播放音乐),并弹框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音频切换到本机通道输出。第二处理策略对应于上述的步骤S238B。
S239A、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触发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的确认操作,将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然后,电子设备1通过次级出声通道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
S239B、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触发取消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的取消操作,向蓝牙耳机发送通知消息,通知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并且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步骤S238A和S238B,电子设备1择一执行。
S240、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以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在电子设备1执行第二处理策略的情况下,若接收到用户在弹框上的确认切换操作,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操作,将当前音频切换到本机通道输出。若接收到用户在弹框上的否定切换操作,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操作,向蓝牙耳机通知蓝牙耳机通道被用户手动抢占(即回抢),并且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第一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停止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并且与上述实现方式类似,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
图9A和图9B分别为结合图8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8以及图9A和图9B,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案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9A所示,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与蓝牙耳机均建立连接。其中,电子设备1发起媒体业务,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且其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并且,电子设备2也发起媒体业务,通过本机输出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且其中“本机”项为被选中状态,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本机输出。
进一步的,若用户在电子设备2的音频控制界面上选中“蓝牙耳机”项,即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则如图9B所示,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2抢占,电子设备2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即可以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2。此时,在电子设备2的音频控制界面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蓝牙耳机输出。由于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2抢占,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1判断当前业务为音乐类型后,暂停播放歌曲1,相应地,在电子设备1的音频控制界面中,各个音频出声通道的选项均未被选中。并且,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本机或音箱,供用户选择。若用户选择切换到音箱,则如图9C所示,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1将音频输出通道切换到音箱并通过音箱播放歌曲1。
进一步的,如图9C所示,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的音频控制界面上选中“蓝牙耳机”项,则如图9D所示,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抢占(即回抢),电子设备1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并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1。此时,由于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抢占,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2判断当前业务为音乐类型后,暂停播放歌曲2,相应地,在电子设备2的音频控制界面中,各个音频出声通道的选项均未被选中。并且,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本机,供用户选择。若用户选择切换到本机,则电子设备2响应于用户操作,将音频输出通道切换到本机,并通过本机播放歌曲2。若用户取消切换到本机,则电子设备2响应于用户操作,将音频输出通道切回蓝牙耳机(即回抢),进而可以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2。
在电子设备1的音频控制界面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指示当前歌曲通过蓝牙耳机播放。在电子设备2的音频控制界面中,“本机”项为被选中状态,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本机输出。如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触发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通过第三方案可以看出,蓝牙设备遵循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
第二场景:【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
在第二场景中,假设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电子设备2后发起通话业务。由于通话业务的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优先级,因此抢占策略为通话业务优先抢占耳机通道。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分别基于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第一场景的描述,下面同样分别基于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第二场景进行示例性的描述。
<第一方案>下面先描述第二场景中基于第一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基于第一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去激活/重激活A2DP规范,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图10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基于第一方案实现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并且与电子设备2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蓝牙耳机的初始状态为空闲态。如图10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301-S304。
S301、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并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
S302、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媒体音频流,并去激活与电子设备2的A2DP规范。
对于上述步骤S301-S302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4中对步骤S201-S202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的第一操作(例如点击媒体应用图标)时,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一操作,发起媒体业务,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业务的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例如播放音乐,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
S303、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并向蓝牙耳机传输该通话业务的通话音频流。
可选的,通话业务可以包括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或者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等,还可以包括其他可能的通话业务。
S304、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通话音频流,并去激活与电子设备1的A2DP规范。
可选的,在步骤S304之后,音频控制方法还包括下述的步骤S305-S312。
S305、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并判断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的类型。
S306A、若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为第一类业务,则电子设备1继续处理当前音频业务,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或者静音播放。可选的,电子设备1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用户音频出声通道已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通道)。
S306B、若当前处理的音频业务为第二类业务,则电子设备1暂停处理当前音频业务,并显示消息以提示用户是否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步骤S306A和S306B,电子设备1择一执行。对于上述步骤S305-S306B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8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07、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触发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的确认操作,将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然后,电子设备1通过次级出声通道输出第一媒体音频流。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触发取消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的取消操作,向蓝牙耳机发送通知消息,通知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并且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媒体音频流。
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则电子设备2基于HFP规范,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即,在蓝牙耳机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后发起通话业务,则电子设备2可以抢占蓝牙耳机。此时,蓝牙耳机可以输出通话音频流,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相应地,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并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的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继续当前业务还是暂停当前业务。如上述第一场景中所述的第一处理策略和第二处理策略:对于第一类业务,继续音频业务,电子设备1自动切换到本机通道或者静音播放;对于第二类业务,电子设备1暂停音频业务,并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是否切换到本机通道,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确认切换到本机通道的第二操作,则电子设备1将音频切换到本机通道,然后电子设备1通过本机输出该媒体音频流。与相关技术中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业务并发时音频流均会被输出,从而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情况下业务并发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S308、在电子设备2结束通话业务并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S309、蓝牙设备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电子设备2接收并显示提示消息。
其中,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出声声道切换到蓝牙耳机。示例性的,提示消息为提示框的形式,提示消息中可以包括确认切换到蓝牙耳机的确认选项和取消切换到蓝牙耳机的取消选项。
S310、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对第二提示消息的确认切换操作,并响应于该操作,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
其中,上述确认切换操作用于触发将音频出声声道切换到蓝牙耳机。示例性的,确认切换操作可以为用户对确认选项的操作。
S311、蓝牙设备接收并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S312、在电子设备1结束媒体业务并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的情况下,蓝牙耳机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
当电子设备2结束通话业务,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按照下述的任一种音频业务切换策略进行音频业务切换。
策略一:自动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询问电子设备1当前是否有音频业务,若蓝牙耳机获知电子设备1当前有音频业务,则蓝牙耳机可以重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电子设备1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在策略一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发起的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相对于技术方案需要用户手动切换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正常耳机空闲态下,两个手机均可以自由发起业务,不需要手动切换。
策略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消息,提示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并且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的确认切换操作。进一步可以重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下面描述了如何激活该A2DP规范的三种可能实现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该确认切换操作,则电子设备1向蓝牙耳机反馈电子设备1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进而蓝牙耳机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电子设备1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该确认切换操作,则电子设备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然后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旦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则蓝牙耳机自动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而无需用户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再激活,因此处于空闲态的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若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例如用户点击暂停控件会触发停止播放音乐,或者音乐结束后自动停止播放,或者用户摘掉蓝牙耳机会触发蓝牙耳机停止播放音乐,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一旦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则蓝牙耳机自动激活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而无需用户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再激活。
在策略二中,蓝牙耳机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发起的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这样的音频业务切换策略可以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图11A至图11E分别为结合图10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0以及图11A至图11E,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11A所示,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操作以触发播放歌曲1,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发起媒体业务,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被去激活。如图11A所示,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其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获知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音频控制界面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锁定状态下显示的界面,也可以为电子设备1的屏幕处于解锁状态下显示的界面。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当前无音频业务,可以为亮屏状态,也可以为灭屏状态。电子设备2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如图11B所示,若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例如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则电子设备2抢占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如图11B所示,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通话控制界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耳机”项30,该“蓝牙耳机”项30用于指示电子设备2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相应地,电子设备1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为第二类业务,因此暂停该媒体业务(暂停播放歌曲1)。并且,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本机或音箱播放,若用户选择“音箱”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音箱播放,则电子设备1可以响应于用户操作,通过音箱播放歌曲1。
进一步的,如图11C所示,若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可以重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进一步的,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消息提示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相应地,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该提示信息,若用户选择“是”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则如图11D所示,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电子设备1基于该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
进一步的,如图11E所示,若电子设备1的媒体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此时由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无音频业务,因此蓝牙耳机返回到空闲态。在此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重激活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因此,处于空闲态的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和HF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
综上,在第一方案中,当电子设备1与耳机在音频业务中,并且耳机断开了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后,电子设备2来电仍可在耳机有来电提醒,因为耳机与电子设备2的HFP连接是没有断开的。当电话接听在耳机出声后,再主动断开耳机与电子设备1的A2DP连接。通话结束后,耳机与电子设备1再重新建立A2DP连接,并恢复音频业务。由于大部分视频应用、游戏在A2DP断开后不会暂停,在重建A2DP后,需要确定是否发起播放指令。可行的方法是,A2DP重建成功后,耳机检测是否有手机主动发起A2DP,如果手机没有主动发起,则耳机再发起,以避免在游戏中时发起播放指令导致手机的音乐被播放。
相对于上述相关技术在业务并发时会吞噬音频流的情况,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当一个手机在与耳机业务中时,另一个手机发起音频业务,可正常在手机出声,其业务出声不会被耳机吞噬(比如视频、提示音等无法暂停的音频),可以解决无法起播(比如音乐会传送到蓝牙但会被很快暂停)的问题。当一个手机的视频、游戏业务被语音抢占后,语音结束恢复时,不会导致音乐被唤起。
<第二方案>下面再描述第二场景中基于第二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在基于第二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无需去激活/重激活A2DP规范,而是蓝牙耳机向被抢占的电子设备发消息通知蓝牙耳机被抢占,进而该电子设备根据该通知消息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图12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基于第二方案实现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如图12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320-S324。对于上述步骤S320-S321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8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22、电子设备2接收提示消息,并禁用蓝牙耳机通道,或者将音频通道从耳机通道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可选的,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提示消息。
S323、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并向蓝牙耳机传输该通话业务的通话音频流。
S324、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通话音频流。
可选的,在步骤S324之后,音频控制方法还包括下述的步骤S325-S33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步骤S325-S332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8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10中不同的是,图12中无需去激活与电子设备1的A2DP规范,也无需将已去激活的A2DP规范再次激活。图12中是以通知消息的形式通知被抢占的一方禁用蓝牙耳机通道。
当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的第一操作时,电子设备1响应于该第一操作,获取与媒体应用图标对应的媒体音频流,并且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该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
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电子设备2在接收到该提示消息后,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例如本机)。进一步的,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例如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则电子设备1基于HFP规范,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即,在蓝牙耳机处理电子设备1发起的媒体业务的情况下,若电子设备2后发起通话业务,则电子设备2可以抢占蓝牙耳机。此时,蓝牙耳机可以输出通话音频流,并且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占用。相应地,电子设备1接收该提示消息,并根据该提示消息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在此情况下,电子设备1可以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的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继续当前业务还是暂停当前业务。如上述第一场景中所述的第一处理策略和第二处理策略:对于第一类业务,电子设备1继续音频业务,并自动将音频切换到本机或者静音播放;对于第二类业务,电子设备1暂停音频业务,并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是否切换到本机通道,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确认切换到本机通道的第二操作,则电子设备1将音频切换到本机通道,然后电子设备1通过本机输出该媒体音频流。与相关技术中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保证业务并发时音频流均会被输出,从而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情况下业务并发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当电子设备2结束通话业务,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此时蓝牙耳机可以按照下述的任一种音频业务切换策略进行音频业务切换。
策略一:自动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当前可用,则电子设备1在接收该通知消息之后,直接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在接收到媒体音频流后,输出该媒体音频流。在策略一中,蓝牙耳机可以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发起的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策略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切换。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时,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是否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电子设备1在接收到该提心消息之后,显示该提示消息,若接收到用户的确认切换操作,则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即启用蓝牙耳机通道),并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在策略二中,蓝牙耳机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发起的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这样的音频业务切换策略可以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图13A至图13D分别为结合图12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2以及图13A至图13D,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13A所示,若用户在电子设备1上点击媒体应用图标以触发播放歌曲1,则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无需被去激活。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音频控制界面,其中“蓝牙耳机”项为被选中状态,由此用户可以获知电子设备1的音频流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在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占用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被通知禁用蓝牙耳机,例如电子设备2可以将音频输出通道切换为预设的次级出声通道。此时,电子设备2当前可以为亮屏状态,也可以为灭屏状态。电子设备2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如图13B所示,若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例如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则电子设备2抢占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无需被去激活。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通话控制界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耳机标识40,该耳机标识40用于指示电子设备2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相应地,电子设备1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为第二类业务,因此暂停该媒体业务(暂停播放歌曲1)。并且,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本机或音箱播放,若用户选择“音箱”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音箱播放,则电子设备1可以响应于用户操作,通过音箱播放歌曲1。
进一步的,如图13C所示,若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提示电子设备1是否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相应地,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该提示信息,若用户选择“是”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则如图13D所示,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电子设备1基于该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1的媒体音频流。电子设备2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若电子设备1停止媒体业务,则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此时由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无音频业务,因此蓝牙耳机返回到空闲态。在此情况下,处于空闲态的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和HFP连接。
<第三方案>下面再描述第二场景中基于第三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在基于第三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操作“回抢”蓝牙耳机,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图14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基于第三方案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2,如图14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如图14所示,该音频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S341-S351。对于上述步骤S341-S346的描述可参考上述图12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47、电子设备1接收用户操作,并响应于用户操作,启用蓝牙耳机通道,并向蓝牙耳机传输媒体音频流。
在电子设备1已发起播放语音或者媒体业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1响应于用户操作(例如下拉菜单或状态栏),弹出音频控制界面;或者电子设备1可以响应于用户点播音频或视频业务等操作,弹出音频控制界面。该音频控制界面包括当前电子设备1可用的音频通道,例如包括“本机”项和“蓝牙耳机”项等音频通道,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对“蓝牙耳机”的选择操作(即上述用户操作),则电子设备1可以启用蓝牙耳机通道。
S348、蓝牙耳机接收并输出媒体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通知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
S349、电子设备2显示提示消息。
S350、电子设备2接收用户操作,并响应于用户操作,切换蓝牙耳机通道,并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
S351、蓝牙设备接收并传输通话音频流,并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通知用户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
与第二方案类似,电子设备1先发起媒体业务,抢占蓝牙耳机。然后,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直接抢占蓝牙耳机。在此情况下,电子设备1可以判断当前处理的媒体业务的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继续当前业务还是暂停当前业务。
在第三方案中,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选中音频控制界面中的“蓝牙耳机项”的第三操作,则电子设备1可以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即“回抢”蓝牙耳机通道,进而电子设备1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该媒体音频流。并且,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2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用户手动抢占,询问用户是否同意将音频切换到本机耳机通道。相应地,电子设备2接收该提示消息并弹框提示,并停止向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进一步可选的,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不同意将音频切换到本机通道的第四操作,则电子设备2可以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即“回抢”蓝牙耳机通道,然后电子设备2基于HFP规范,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如此,与上述实现方式类似,蓝牙耳机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耳机被用户手动抢占,询问用户是否同意将音频切换到本机耳机通道。
图15A-图15D分别为结合图14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4以及图15A-图15D,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案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15A所示,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与蓝牙耳机均建立连接。其中,假设电子设备1通过本机播放歌曲1,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并占用蓝牙耳机。电子设备2显示的通话控制界面中耳机标识30用于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耳机输出。若电子设备1接收到用户对音频管理界面中的“蓝牙耳机”项的操作,则电子设备1可以抢占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播放歌曲1。此时如图15B所示,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提示消息31,或者如图15C所示,电子设备2显示的通话控制界面中可以弹框显示音频切换界面33,提示电子设备2的通话语音从蓝牙耳机切换到听筒出声通道。示例性的,音频切换界面33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扬声器”项、“听筒”项和“蓝牙耳机”项。其中“听筒”项为被选中状态,用于提示电子设备2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听筒出声。相应地,通话控制界面还可以显示听筒标识32,用于提示通话语音当前从听筒出声。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用户的操作,则电子设备2可以隐藏该音频切换界面3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5C所示,用户可以直接在音频切换界面33中选择其他选项,例如若用户选择“扬声器”项,则电子设备2可以将通话语音切换到扬声器出声;若用户选择“蓝牙耳机”项,则电子设备2可以将通话语音切换到蓝牙耳机出声,即回抢蓝牙耳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音频切换界面33隐藏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电子设备2的通话控制界面上点击听筒标识32,调出音频切换界面33。如图15C所示,若用户选中“蓝牙耳机”项,则电子设备2抢占蓝牙耳机通道,基于A2DP规范,通过ACL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歌曲2的媒体音频流。进一步的,如图15D所示,在电子设备2的通话控制界面中切换显示为耳机标识30,用于指示当前媒体音频流通过蓝牙耳机输出;电子设备1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提示将当前播放的媒体音频切换到本机或音箱,供用户选择。如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手动抢占蓝牙耳机通道,触发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通过第三方案可以看出,蓝牙设备遵循用户操作优先的抢占策略。
在第三方案中,蓝牙耳机可以根据用户操作,智能切换处理这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发起的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可以提升多电子设备共享蓝牙耳机时的音频播放效果。
第三场景:【通话业务+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
在第三场景中,假设电子设备1先发起通话业务,电子设备2后发起通话业务。对于相同优先级的通话业务,抢占策略为后一路通话可以优先于前一路通话抢占耳机通道。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分别基于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第一场景的描述,下面同样分别基于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第三场景进行示例性的描述。
<第一方案>下面先描述第三场景中基于第一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基于第一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去激活/重激活A2DP规范,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图16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基于第一方案实现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6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并且与电子设备2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蓝牙耳机的初始状态为空闲态。
如图16所示,若电子设备1发起通话业务,例如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则电子设备1基于HFP规范,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通话音频流。相应地,蓝牙耳机可以输出第一通话音频流,并且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进一步的,若电子设备2接收到来电信号,则电子设备2显示来电界面,并将来电提示音发送给蓝牙耳机,此时蓝牙耳机可以输出第一通话音频流和来电提示音,即发生混音。用户可以在电子设备2的来电界面上选择接听或拒接,其中拒接不影响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状态。
进一步的,若用户选择接听电子设备2的来电,则电子设备2可以将第二通话音频流传输到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并且蓝牙耳机可以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在此情况下,电子设备1可以将当前通话业务的状态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在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结束(例如用户挂断电话)之后,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蓝牙耳机通道可用。电子设备1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提示消息,直接将电话呼叫保持状态切换为电话接听状态,并通过SCO链路向蓝牙耳机传输第一通话音频流,因此蓝牙耳机可以继续处理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即电子设备1可以通过蓝牙耳机继续输出第一通话音频流。若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重激活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
图17A至图17D分别为结合图16所示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6以及图17A至图17D,示例性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频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
如图17A所示,电子设备1发起通话业务,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语音。其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被去激活。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通话控制界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耳机标识40,该耳机标识40用于指示电子设备1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此时,蓝牙耳机被电子设备1抢占,电子设备2可以显示消息提示框,提示用户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通道切换到本机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如图17B所示,若电子设备2接到电话,则电子设备2通知蓝牙耳机有来电,并且电子设备2显示来电界面。此时蓝牙耳机可以同时输出电子设备1的通话语音和电子设备2的电话提示音。
进一步的,若用户选择接听,则如图17C所示,电子设备2显示通话控制界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耳机标识40,该耳机标识40用于指示电子设备2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蓝牙耳机输出。相应地,如图17B所示,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状态或等待状态。或者,电子设备1的通话语音自动切换到本机出声通道(例如听筒)输出,如图17C中听筒标识41所示,该听筒标识41用于指示电子设备1的通话语音当前通过听筒输出。
进一步的,如图17D所示,若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结束,则蓝牙耳机将自动切换处理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并提示电子设备1当前通话语音已切换到耳机播放。或者,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是否将当前通话语音切换到耳机播放;相应地,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该提示信息,若用户选择“是”以确认将音频切换到耳机播放,则电子设备1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语音。
进一步的,在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无音频业务时,蓝牙耳机返回到空闲态。在此情况下,蓝牙耳机可以重激活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规范。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保持A2DP连接和HF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
在第一方案中,一旦电子设备1与耳机建立语音通话业务,则立即断开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此时电子设备2的音频播放业务在手机出声。当电子设备2有电话来电时,仍可在耳机上收到来电提醒,并可在电子设备2或耳机上操作接听,接听后在耳机出声,同时将电子设备1的电话转移到电子设备1上进行保持。当电子设备2的通话结束后,电子设备1的通话可以重新恢复到耳机出声。相比相关业务并发时音频流不能正常输出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同时保证两个手机的来电不漏接。
<第二方案>下面再描述第三场景中基于第二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在基于第二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无需去激活/重激活A2DP规范,而是蓝牙耳机向被抢占的电子设备发消息通知蓝牙耳机被抢占,进而该电子设备根据该通知消息禁用蓝牙耳机通道,并自动切换到次级出声通道,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图18示出了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连接时基于第二方案实现蓝牙耳机切换音频业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8所示,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并且与电子设备2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蓝牙耳机的初始状态为空闲态。
如图18所示,若电子设备1发起通话业务,则电子设备1可以将第一通话音频流传输到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与图16所示的流程不同的是,这里无需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
进一步的,若电子设备2接到来电,则电子设备2将来电提示音发送给蓝牙耳机,或者电子设备2通知蓝牙耳机有来电,触发蓝牙耳机调用并播放本地预存的来电提示音。此时蓝牙耳机可以输出第一通话音频流和该来电提示音,即发生混音。
进一步的,若用户选择接听电子设备2的来电,则电子设备2可以将第二通话音频流传输到蓝牙耳机并通过蓝牙耳机输出。与图16所示的流程不同的是,这里蓝牙耳机无需去激活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之间的A2DP规范。在此情况下,电子设备1可以将当前通话业务的状态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或者可以将通话语音切换到除蓝牙耳机之外的出声通道,或者显示消息提示框,提示用户已切换到听筒出声通道,或者提示用户是否将当前通话语音从耳机通道切换到其他出声通道。
进一步的,在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结束(例如用户挂断电话)之后,电子设备2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向电子设备1发送提示消息,提示蓝牙蓝牙耳机通道可用。电子设备1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提示消息,直接将电话呼叫保持状态切换为电话接听状态,并通过蓝牙耳机继续输出第一通话音频流。若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结束,则电子设备1停止向蓝牙耳机传输通话音频流。此时,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蓝牙耳机可以保持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A2DP连接,这样蓝牙耳机可以随时处理处于蓝牙连接态任一电子设备发起的音频业务。
<第三方案>下面再描述第三场景中基于第三方案实现的音频控制方法,在基于第三方案实现音频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操作“回抢”蓝牙耳机,如此蓝牙耳机可以在业务并发时合理切换不同电子设备的音频业务并且可以保证音频流正常输出。
在第三方案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均激活了A2DP规范和HFP规范。与第二方案类似的是,电子设备1先发起通话业务,抢占蓝牙耳机。然后,电子设备2发起通话业务,直接抢占蓝牙耳机。
可选的,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1可以判断当前处理的业务类型,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确定是继续当前业务还是暂停当前业务。例如被抢占方设备若检测到当前业务为通话业务,可以根据预设策略,保持通话呼叫,并且出声声道切换为本机出声通道。或者,被抢占方设备可以将出声声道切换为本机出声通道,然后通过本机出声通道输出通话语音。可选的,被抢占方设备还可以显示消息提示框,提示当前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耳机通道已被切换到听筒出声通道。或者,被抢占方设备还可以显示音频切换界面,提示用户是否同意将当前音频出声通道切换到听筒出声通道。或者,用户可以在通话控制界面中操作以触发设备显示音频切换界面,进而用户可以在音频切换界面上操作以触发切换音频出声通道。
示例性的,如图19A所示,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1可以显示提示框42,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到本机出声通道。电子设备1显示的通话控制界面中听筒标识41用于指示当前通话音频流通过耳机输出。电子设备2显示的通话控制界面中耳机标识40用于指示当前通话音频流通过耳机输出。电子设备1此时可以显示提示消息42,提示音频出声通道已从蓝牙耳机通道切换本机出声通道。
示例性的,如图19B所示,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1的通话业务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状态。用户可以选中通话控制界面中的听筒标识41以触发设备1显示音频切换界面43,进而若用户选中音频切换界面43中的“蓝牙耳机”项,则如图19C所示,电子设备1可以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即“回抢”蓝牙耳机通道,进而电子设备1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语音。如图19C所示,作为被抢占方的电子设备2的通话业务切换为电话呼叫保持状态。用户可以选中通话控制界面中的听筒标识41以触发设备2显示音频切换界面43,进而若用户选中音频切换界面43中的“蓝牙耳机”项,则电子设备2可以响应于用户的该操作,将音频切换到蓝牙耳机通道,即“回抢”蓝牙耳机通道,进而电子设备2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语音。如此,与上述实现方式类似,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通过操作触发电子设备对蓝牙耳机通道的抢占。
可选的,相关技术中蓝牙耳机暂时还不支持两路A2DP音频的混音或电话与A2DP音频的混音,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实现A2DP音频流与本地提示音的混音。下面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种实现方式。
本方案支持两个手机音频的混音处理,需要蓝牙耳机与手机首先协商混音支持的能力,包括确认信令交互能力、解码能力、支持混音的方式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手机上可以为蓝牙耳机配置进行提示音通知的类型或应用。
子方案1:采用蓝牙耳机本地预存的提示音进行混音。如图20所示,当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在音频业务中且蓝牙耳机断开与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时,如果电子设备2发起音频业务,例如有提示音,则电子设备2可以通过提示音消息通知给蓝牙耳机,则蓝牙耳机可以在本地调用提示音,与当前的音频业务进行混音。
子方案2:将电子设备的提示音传输给蓝牙耳机进行混音。如图21所示,当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在音频业务中时,如果电子设备2支持音频混音信令的交互能力,那么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可以不断开。其中,蓝牙耳机可以通知电子设备,蓝牙耳机支持的混音音频类型,或者电子设备可以配置为蓝牙耳机支持的混音音频类型,如果电子设备2有满足支持条件的音频业务时,那么电子设备2可以将该音频流发送给蓝牙耳机,并在蓝牙耳机侧进行混音处理。
可选的,如果电子设备1与蓝牙耳机在通话中,电子设备2的来电为虚拟通话类型,比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则蓝牙耳机在识别虚拟通话类型后可以将该音频语音作为特殊语音对待,控制来电不在蓝牙耳机侧出声,而是转到电子设备2接听。
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连接下的音频控制方法,当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建立第一类音频业务时,确定与电子设备2的音频业务策略:
1、如果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1在语音通话业务中、或在音乐、视频、游戏类持续性的业务时,可以不接受电子设备2的A2DP音频抢占,蓝牙耳机主动断开与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此时可以接受电子设备2的语音通话业务。
2、音频业务类型的检测方法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主动通知蓝牙耳机音频业务类型,蓝牙耳机确定是否断开第二路音频;蓝牙耳机通过延迟判断第二路音频是否为持续性音频业务。
3、当电子设备1的业务结束时,蓝牙耳机可以主动重建与电子设备2的A2DP连接。
4、蓝牙耳机恢复音频业务方法包括:蓝牙耳机记录之前的音频状态,在恢复A2DP连接后,蓝牙耳机可以先等待电子设备主动发起业务,如果电子设备未发起,则蓝牙耳机再主动发起。
5、在蓝牙耳机和电子设备支持关于音频能力的协商和信令交互情况下,可以扩展支持不断开A2DP的操作,并且可以在蓝牙耳机侧进行多个音频混音。
当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共享同一个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不仅能够播放电子设备1中的音频信息,还能够播放电子设备2中的音频信息。因此,用户基于保护自身及他人隐私的考虑,通常不会使用蓝牙耳机连接他人的电子设备。也就是说,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2和蓝牙耳机通常属于同一用户,本实施例将该用户称为机主。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机主可能会将电子设备1和蓝牙耳机一起借给其他人(本实施例称之为非机主)使用,而自己仅使用电子设备2。在该场景下,当电子设备2接收到通话业务(例如来电/去电)时,电子设备2会将本次通话业务通知到蓝牙耳机,由于非机主能够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因此可能会导致机主的通话隐私泄露。
下面以电子设备1是平板电脑、电子设备2是手机为例,结合【媒体业务和通话业务】的业务并发场景对该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应理解,【通话业务和通话业务】并发的场景中,以及蓝牙耳机处于空闲状态时,也可能存在上述问题。
图2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22所示,蓝牙耳机同时与平板电脑和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即平板电脑和手机共享该蓝牙耳机。其中,平板电脑当前正在播放视频,并且基于与蓝牙耳机的A2DP连接,通过蓝牙耳机播放视频中的声音。此时,当手机来电/去电时,由于通话业务的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优先级,手机将抢占蓝牙耳机执行通话业务。具体地,蓝牙耳机可以断开与平板电脑的A2DP连接或者ACL链路,并建立与手机的HFP连接,配合手机进行通话。
关于蓝牙耳机配合手机进行通话,具体地,当手机来电时,手机在本地进行来电提醒,并建立与蓝牙耳机的HFP连接,控制蓝牙耳机进行来电提醒。其中,手机进行来电提醒的方式可以为显示来电界面、播放来电提示音(也称为响铃)、振动等,蓝牙耳机进行来电提醒的方式可以为响铃、闪烁指示灯等。在来电提醒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接听/拒接电话,也可以通过蓝牙耳机接听/拒接电话。当电话接通之后,本次通话默认通过蓝牙耳机出声。
当手机去电时,手机在本地进行去电提醒,并建立与蓝牙耳机的HFP连接,控制蓝牙耳机进行去电提醒。其中,手机进行去电提醒的方式可以为显示去电界面、播放去电提示音(例如“嘟~嘟~嘟~”等)等。蓝牙耳机进行去电提醒的方式为播放去电提示音。当电话接通之后,本次通话默认通过蓝牙耳机出声。
基于图22所示的场景,假设蓝牙耳机、平板电脑和手机的机主均是用户A,且用户A将蓝牙耳机和平板电脑借给用户B观看视频,而自己仅使用手机时。那么,在用户B使用蓝牙耳机看视频的过程中,当手机来电/去电时蓝牙耳机被手机抢占后,蓝牙耳机不仅会进行通话提醒(包括来电提醒和去电提醒),而且无法播放视频中的声音,导致用户B无法正常观看视频,用户体验不佳。
此外,针对手机来电的场景,蓝牙耳机在响铃之后具备根据用户操作接听/拒接电话的能力。如果用户B通过蓝牙耳机接听了用户A的电话,由于本次通话将默认在蓝牙耳机出声,可能会导致用户A的隐私泄露。针对手机去电的场景,蓝牙耳机在播放去电提示音的过程中,当电话被对方接听之后,由于本次通话将默认在蓝牙耳机出声,实际是用户B通过蓝牙耳机和对方通话,也可能导致用户A的隐私泄露。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话方法,涉及手机根据蓝牙耳机的用户(即佩戴者)是不是机主来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配合执行通话业务。当多个设备共享一个蓝牙耳机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主的通话隐私,并且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是基于蓝牙耳机已开启识人通话功能(即具备识人通话功能)进行的。蓝牙耳机在绑定机主之后,可以默认已开启识人通话功能,也可以根据用户指令开启识人通话功能。在本实施例中识人通话功能包括电话识人接听功能,以及电话识人拨打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手机本身支持识人通话,但并未开启识人通话,则认为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如果蓝牙耳机本身支持识人通话,但并未开启识人通话,则认为蓝牙耳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
下面对根据用户指令开启蓝牙耳机识人通话功能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2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设置过程示意图,涉及用户在手机上操作开启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的过程。
例如图23中的(a)所示,手机的桌面上显示有各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图标,其中包括“时钟”、“日历”、“图库”、“设置”、“浏览器”、“智慧生活”等图标。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手机桌面中的“设置”图标的操作之后,显示设置界面。
例如图23中的(b)所示,设置界面包括“账号”设置项、“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WLAN)”设置项、“蓝牙”设置项、“移动网络”设置项、“桌面和壁纸”设置项以及“显示与亮度”设置项等内容。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蓝牙”设置项的操作之后,显示蓝牙设置界面。
例如图23中的(c)所示,蓝牙设置界面包括蓝牙的开启控制图标、手机的名称(如HUAWEI P40)、手机已配对的电子设备(即已配对设备)的基本信息(例如蓝牙耳机FreeBuds3、手机1、手机2等),以及手机能够搜索到但尚未配对的电子设备(即可用设备,如智能手表、蓝牙音箱)的基本信息。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蓝牙耳机的设置图标的操作之后,显示耳机设置界面。
例如图23中的(d)所示,耳机设置界面包括“识人通话”设置项、“重命名”设置项、“通话音频”设置项、“媒体音频”设置项、“共享联系人”设置项等。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识人通话”设置项的操作之后,显示识人通话设置界面。
例如图23中的(e)所示,识人通话设置界面包括“耳道识别”设置项、“骨声纹识别”设置项和“识人通话”设置项。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开启识人通话的操作之后,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启用。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对图标、选项、设置项等控件的操作包括单击、双击、多次点击、长按、重压、拖动目标滑动等触摸操作。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手机的设置界面中也可以包括一个“耳机识人通话”设置项,该设置项用于控制所有与该手机连接且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蓝牙耳机开启/关闭识人通话功能。通过该方式,当手机连接不同的蓝牙耳机时,无需再针对各个蓝牙耳机分别开启/关闭识人通话功能。
图2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设置过程示意图,涉及手机根据用户操作设置蓝牙耳机的机主识别方式的过程。
在识人通话设置界面中,用户可以选择将蓝牙耳机识别机主的方式设置为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语音密码识别(图24中未示出)等。其中,耳道识别是指,在用户每次佩戴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会自动通过声波识别用户的耳道特征,以判断该用户是不是机主。骨声纹识别是指,在用户每次佩戴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会获取用户输入的验证语音(如“我的耳机”)的骨声纹信息,以识别该用户是不是机主。语音密码识别是指,在用户每次佩戴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会获取用户输入的语音密码(如“123456”),以识别该用户是不是机主。
以耳道识别为例,如图24中的(a)所示,手机在检测到用户开启耳道识别的操作之后,显示例如图24中的(b)所示的耳道特征获取界面,该界面包括“开始录入”图标。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开始录入”图标的操作之后,控制蓝牙耳机获取并存储用户的耳道特征信息。蓝牙耳机在成功录入耳道特征信息之后,通知手机录入完成。例如图24中的(c)所示,手机在确定蓝牙耳机完成耳道信息录入之后,显示提示信息“录入完成”及“确定”图标。当手机检测到用户对“确定”图标的操作之后,耳道信息的录入结束。
此外,手机也可以根据用户指令控制蓝牙耳机录入用户的骨声纹信息、语音密码信息等,具体录入方法可参见图24所示的耳道特征的录入过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识人通话功能通常是通过手机和蓝牙耳机所属供应商的私有协议实现的,因此,在蓝牙耳机所连接的手机中,有的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并支持相关的设置,而有的手机可能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且不支持相关的设置。基于此,可选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智慧生活应用对蓝牙耳机进行管理与设置,其中包括对蓝牙耳机进行设备连接管理(如建立/断开与电子设备的蓝牙连接),快捷操作设置(如选择双击左/右耳机所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及开启/关闭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选择机主识别方式等。可以理解,通过智慧生活应用,即使是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也可以对蓝牙耳机进行与识人通话相关的设置。
在打开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之后,当蓝牙耳机连接的手机来电/去电时,手机和蓝牙耳机即可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下面分别结合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以及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手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通话方法进行说明。
图2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在与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通话时如何使用蓝牙耳机的过程。
S2501,手机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
手机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手机作为主设备(master,即发起连接的设备)寻呼作为从设备(slave,即接收连接的设备)的蓝牙耳机。具体地,手机在扫描到蓝牙耳机广播的基本信息(如耳机地址、耳机型号等)后,根据用户指令以跳频的方式根据耳机地址寻呼蓝牙耳机。蓝牙耳机以固定的载波频率间隔去扫描外部寻呼,并在扫描到手机的寻呼后进行响应。
(2)手机和蓝牙耳机之间根据链路管理协议(linkmanager Protocol,LMP)建立异步无连接ACL链路。
(3)手机与蓝牙耳机根据链路控制和适配规范(logical link control andadaptionprotocol,L2CAP)建立信道连接(channel link)。
(4)手机采用会话描述规范(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查询蓝牙耳机所支持的规范(Profile)如A2DP、HFP等,从而建立应用连接。
S2502,蓝牙耳机识别蓝牙耳机的用户是否为机主。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蓝牙耳机和手机关联同一账号时,蓝牙耳机识别蓝牙耳机的用户是否为机主。这是由于当多个电子设备共享一个蓝牙耳机时,尽管通常情况下机主仅会使用蓝牙耳机连接自己的电子设备,但是仍然不能排除连接非机主的电子设备的情况。因此,蓝牙耳机需要对其所连接的电子设备是否为机主的电子设备进行判断。具体地,当手机和蓝牙耳机关联同一账号时,认为手机属于机主,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当手机和蓝牙耳机关联不同账号时,认为手机不属于机主,蓝牙耳机将控制非机主的电子设备,因此不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判断蓝牙耳机和手机是否关联同一账号,也就是说,无论该手机是否为机主的手机,均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
对于蓝牙耳机,根据用户设置的不同,蓝牙耳机进行机主识别的方式不同。示例性的,机主识别的方式可以为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语音密码识别等,本实施例对其具体实现方式不进行限制。
耳道识别基于用户的耳道特征确定用户是否为机主。具体地,用户在佩戴蓝牙耳机后,蓝牙耳机向用户的耳道发出一个声波,该声波经过外耳道的鼓膜到中耳、内耳,再反射回鼓膜,形成声学共振频谱。由于每个人的耳道特征不同的,当同一声波在不同的耳道中传播时其形成的声学共振频谱具有个体差异。蓝牙耳机采集该声学共振频谱并对其进行分析。当用户的声学共振频谱与蓝牙耳机中预先存储的机主的声学共振频谱匹配时,确认该用户是机主。而当用户的耳道特征信息与蓝牙耳机中预先存储的机主的声学共振频谱不匹配时,确认该用户不是机主。耳道识别技术不受人体的运动状态影响,即使用户处于活动状态仍能对用户身份进行准确地识别。
骨声纹识别利用骨传导技术确定用户是否为机主。具体地,用户在佩戴蓝牙耳机后,蓝牙耳机能够通过骨传导传感器(voice pick-up unit,VPU)采集用户说出特定词条(例如“我的耳机”)时,声波经过骨头传导的骨声纹信息。同时,蓝牙耳机通过麦克风捕获词条信息,确定词条对应的目标操作,并结合骨声纹信息和该目标操作对蓝牙耳机进行控制。例如,当蓝牙耳机确定用户说出的词条信息是“我的耳机”时,将VPU捕获的该词条的骨声纹信息与预设的机主说出该词条时的骨声纹信息进行匹配,如果二者匹配则确定该用户是机主,如果不匹配则确定该用户不是机主。
语音密码识别是通过语音所对应的词条信息确定用户是否为机主。具体地,用户在佩戴蓝牙耳机后,蓝牙耳机能够通过麦克风捕获用户所说出的词条并对其进行识别。如果该词条与蓝牙耳机本地存储的预设词条(例如“123456”)相同,则确定用户为机主;如果该词条与蓝牙耳机本地存储的预设词条不相同,则确定用户不是机主。
用户每次耳机佩戴时,都会触发蓝牙耳机进行机主识别。如果蓝牙耳机未正确识别机主(指识别失败,而非识别出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可以在手机上弹框提醒或在耳机发出提示音,以提醒用户识别失败,并建议用户再次进识别。例如,如果蓝牙耳机当前采用的是耳道识别,可以在识别失败后提醒用户调整蓝牙耳机的佩戴位置,重新进行识别。如果蓝牙耳机当前采用的是骨声纹识别或者语音识别,可以在识别失败后提醒用户再次说出识别口令,重新进行机主识别。
S2503,蓝牙耳机向手机发送识人功能通知,该通知包括蓝牙耳机已开启识人通话功能的指示信息,以及机主识别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在完成机主识别之后,可以主动通过蓝牙链路向手机发送识人功能通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通常是通过预置的识人通话规范实现的,因此,手机也可以通过SDP业务查询蓝牙耳机是否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在接收到手机发送的查询消息之后,蓝牙耳机可以将向手机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包括上述识人功能通知。
S2504,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响应消息,该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手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
对于蓝牙耳机而言,其并不确定所连接的手机是否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因此,手机在接收到识人功能通知之后需要进行响应。具体地,当手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时,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手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当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时,手机将不能识别该识人功能通知,因此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
S2505,手机进入呼叫状态,本地进行呼叫提醒。
呼叫状态包括来电呼叫或者去电呼叫,呼叫提醒包括来电提醒和去电提醒。当手机来电时,手机本地进行来电提醒,显示来电界面。此外,如果手机未开启静音模式,手机还会通过响铃进行来电提醒。如果手机开启了振动模式,手机还会通过振动进行来电提醒。当手机去电时,手机本地显示去电界面进行去电提醒。应理解,无论手机最终是否通知蓝牙耳机进行呼叫提醒,手机本地都会进行呼叫提醒,以提示用户有电话呼入/呼出。
在S2505之后,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执行S2506,而不执行S2507~S2511。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时,不执行S2506,而执行S2507~S2511。
S2506,当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
当手机去电时,当对方接通电话之后,本次通话在本地出声。
当手机来电时,手机可以根据手机用户的第一接听操作接听电话,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听操作包括在手机的来电界面滑动(包括上滑、下滑、左滑、右滑)接听图标、点击接听图标、将手机靠近耳边、长按指纹感应器等。当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的听筒播放对方的通话声音,手机本地的话筒采集用户的声音。
此外,手机用户也可以在手机本地操作拒接电话。例如,可以通过点击或者滑动(包括上滑、下滑、左滑、右滑)电话拒接图标,或者通过按压手机侧壁设置的电源键拒接电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用户希望本次通话在蓝牙耳机侧出声,例如在图22所示的场景中,机主(即用户A)希望用户B去接听电话,那么可在电话接通后,手动在通话界面选择将本次通话切换到蓝牙耳机出声,否则蓝牙耳机不出声。
综上所述,在手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情况下,当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手机来电/去电时,只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而不通知蓝牙耳机执行通话业务。该方法可以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话被非机主接听而造成机主通话隐私泄露的问题。
基于此,结合图22所示的蓝牙耳机应用场景可知,当用户B使用蓝牙耳机时,即使用户A的手机来电/去电也不会影响用户B的耳机使用体验,并且用户B也无法通过蓝牙耳机接听/接听手机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A的通话隐私。
S2507,当蓝牙耳机的用户是机主时,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手机通过根据HFP协议中的注意(Attention,AT)命令来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该通话消息包括来电消息或者去电消息。当手机来电时,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来电消息以提示用户。当手机去电时,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去电消息以提示用户。此外,通话消息还包括蓝牙耳机的通话提醒方式,例如,播放来电消息所携带的音频信息进行通话提醒,或者播放蓝牙耳机本地的预设音频进行通话提醒。
S2508,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eSCO链路建立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不限定进行语音通话的链路是SCO链路还是eSCO链路,为了便于说明,下面以eSCO链路为例对本方案进行示例性的描述。
eSCO链路用于传输通话音频流,在蓝牙耳机在与手机建立eSCO链路之后,才能传输通话过程中的音频信息。应理解,无论是手机来电/去电,手机均需要和蓝牙建立eSCO链路才能传输通话音频流。因此,手机在来电/去电时,需要主动请求蓝牙耳机建立eSCO链路。
S2509,蓝牙耳机接受eSCO链路建立请求,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蓝牙耳机在接受手机的eSCO链路建立请求之后,eSCO链路建立成功,蓝牙耳机与手机成功建立HFP连接。蓝牙耳机可以基于与手机的HFP连接,播放本次通话的来电提示音或者去电提示音,蓝牙耳机也可以控制手机的电话功能,如接听、挂断、拒接、语音拨号等功能。
S2510,电话接通后,蓝牙耳机出声。
当手机来电时,在蓝牙耳机当前被机主佩戴的情况下,手机可以根据用户在手机本地的第一接听操作接听电话,也可以根据用户对蓝牙耳机的第二接听操作接听电话。本次通话在接通后默认由蓝牙耳机出声,蓝牙耳机和手机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音频流。然而,如果蓝牙耳机当前处于未佩戴状态,那么本次通话在接通后由手机本地出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听操作可以是双击左耳机、双击右耳机、发出接听语音指令(如语音“接听电话”)、按压蓝牙耳机的电话接听按键等。当接通电话之后,蓝牙耳机的听筒播放对方的通话声音,蓝牙耳机的话筒采集本侧用户的声音,并通过手机将其发送给通话对端。
此外,通话音频流括通话对端的语音数据、蓝牙耳机采集的本侧用户的语音数据以及其他通话音频,例如通话过程中新呼入电话的来电消息等。
当手机去电时,在蓝牙耳机当前被用户佩戴的情况下,当对方接通电话之后,本次通话默认在蓝牙耳机侧出声,蓝牙耳机和手机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过程中的音频信息。然而,如果蓝牙耳机当前处于未佩戴状态,那么本次通话在接通后由手机本地出声。
S2511,手机和蓝牙耳机之间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音频流。
当通话结束后,用户可以在手机本地操作挂断电话,也可以在蓝牙耳机侧操作挂断电话,也不可以不进行操作而等待通话对端挂断电话,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基于上述内容,在手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情况下,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时,手机来电/去电时,可以通过正常的流程通知蓝牙耳机配合执行通话业务。由于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用户在蓝牙耳机接听电话之后不会造成机主隐私的泄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机和蓝牙耳机均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手机在进入呼叫状态后,完全由手机本地决策是否将电话通知到蓝牙耳机,以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下面对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在与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通话时如何使用蓝牙耳机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2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涉及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在与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通话时如何使用蓝牙耳机的过程。
S2601,手机与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
S2602,蓝牙耳机识别用户是否为机主。
S2603,蓝牙耳机向手机发送识人功能通知,该通知包括蓝牙耳机已开启识人通话功能的指示信息,以及机主识别结果。
S2601~S2603请参见上述S2501~S2503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604,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二响应消息,该第二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
手机和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通常是通过私有的协议实现的,当手机与蓝牙耳机不属于同一供应商时,其可能不具备识人通话的功能,不能识别蓝牙耳机发送的识人功能通知。因此,手机需要向蓝牙耳机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以通知蓝牙耳机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
S2605,手机进入呼叫状态,手机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在本实施例中,S2605具体请参见S2505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606,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能力,因此其不会根据蓝牙耳机的当前的用户是否是机主来主动选择是否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而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在进入呼叫状态后,主动选择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其中,通话消息的具体内容请参见S2507,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607,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eSCO链路建立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S2607具体请参见S2508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S2607之后,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执行S2608~S2609,而不执行S2610~S2612。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时,不执行S2608~S2609,而直接执行S2610~S2612。
S2608,当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且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蓝牙耳机拒绝手机的eSCO链路建立请求。
蓝牙耳机拒绝手机的eSCO链路建立请求之后,手机和蓝牙耳机的eSCO链路建立失败,HFP连接也建立失败。当手机来电/去电时,蓝牙耳机将不进行通话提醒,用户也无法通过蓝牙耳机接听、拒接或者挂断电话,并且只能在手机上接听、拒接或者挂断电话。
S2609,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
在本实施例中,S2609具体请参见S2506,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尽管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但是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能够实现,当耳机用户不是机主时,手机来电/去电时只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而蓝牙耳机不进行通话提醒。该方法不仅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的使用体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话被非机主接听造成机主通话隐私泄露的问题。
基于此,结合图22所示的蓝牙耳机应用场景可知,当用户B使用蓝牙耳机时,即使用户A的手机来电/去电也不会影响用户B的耳机使用体验,并且用户B也无法通过蓝牙耳机接听手机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A的通话隐私。
S2610,当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且耳机用户是机主时,蓝牙耳机接受eSCO链路建立请求,蓝牙耳机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在S2610中,蓝牙耳机接受eSCO链路建立请求,并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的内容请参见S2509,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611,电话接通后,蓝牙耳机出声。
S2612,蓝牙耳机和手机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音频流。
具体地,S2611~S2612请参见S2510~S251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内容,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情况下,手机采用常规的方法在进入呼叫状态后自动选择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而由蓝牙耳机根据耳机用户是否为机主决策是否建立HFP连接,配合手机进行通话。其中包括,当蓝牙耳机的用户是机主时,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以及,当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机主时,不激活HFP规范,不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同时,用户也不能够在蓝牙耳机侧对本次通话进行操作,以避免该用户接听机主的电话,以及导致机主的通话隐私泄露的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图26所示的实施例中,当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但是蓝牙耳机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时,手机在进入呼叫状态后按照正常耳机使用流程使用耳机,而由蓝牙耳机根据机主识别结果决策是否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以及是否配合手机进行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蓝牙耳机能够独立判断是否进行配合手机执行通话业务,在图26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也可以分别不执行S2603和S2604。手机在进入呼叫状态之后按照正常的通话流程请求蓝牙耳机建立eSCO链路,而无论手机是否具备识人通话能力,均由蓝牙耳机完全独立决策是否接受请求以配合手机进行通话。
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手机本身支持识人通话的基础上,用户也可以在手机中设置是否开启手机的识人通话功能。如果用户开启手机的识人通话功能,说明用户希望通话进行隐私提醒,手机来电/去电不通知非机主佩戴的蓝牙耳机。具体地,当手机开启识人通话功能,蓝牙耳机也开启识人通话功能时,可以执行图25示出的通话方法。
如果用户关闭手机的识人通话功能,说明用户不希望对该手机的电话进行隐私提醒。具体地,当手机关闭识人通话功能后,无论蓝牙耳机是否开启了识人通话功能,手机均控制蓝牙耳机正常进行通话提醒。可以理解,当手机关闭识人通话功能后,即使蓝牙耳机开启了识人通话功能并向手机发送了识人功能通知,手机也会忽略该通知,正常使用蓝牙耳机。
在电子设备1和电子设备2在共享同一蓝牙耳机的过程中,蓝牙耳机同时与两个电子设备保持蓝牙连接,蓝牙耳机的功耗较大,充电后的使用时间较短。为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电子设备在共享同一个蓝牙耳机的过程中,蓝牙耳机可以仅与发起业务(包括媒体业务或者通话业务)的电子设备建立蓝牙连接,而与其余电子设备通过广播连接。由于广播连接的能耗较小,因此该方法可以起到减少蓝牙的功耗。
在本实施例中,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过广播连接是指,在蓝牙耳机与电子设备已配对的基础上,蓝牙耳机广播耳机的状态信息(例如业务状态),电子设备接收蓝牙耳机广播的状态信息,通过该状态信息了解蓝牙耳机当前的工作情况。当电子设备有音频业务要向蓝牙耳机发起时,再根据蓝牙耳机的工作状态建立与蓝牙耳机的连接,通过ACL链路或者SCO链路传输音频信息。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在蓝牙耳机处于空闲态或者处理低优先级业务时,建立与蓝牙耳机的连接,抢占蓝牙耳机。
图2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耳机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27所示,蓝牙耳机与平板电脑通过蓝牙连接,和手机通过广播连接。其中,平板电脑当前正在播放视频,并且基于与蓝牙耳机的A2DP连接,通过蓝牙耳机播放视频中的声音。此时,当手机来电/去电时,由于通话业务的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的优先级,手机首先与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随后,自动或者根据用户指令抢占蓝牙耳机执行通话业务。具体地,蓝牙耳机可以断开与平板电脑的A2DP连接或者ACL链路,并建立与手机的HFP连接以配合手机进行通话。
参见关于图22所示场景的描述,基于图27所示的场景,当手机来电/去电时,手机也会抢占蓝牙耳机,因此可能会导致机主的隐私泄露,并影响非机主的耳机使用体验。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通话方法来确定在通话时是否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
图2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在与蓝牙耳机通过广播连接的情况下,在通话时如何使用蓝牙耳机的过程。
S2801,蓝牙耳机识别用户是否为机主。
具体地,S2801请参见上述S2502,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802,蓝牙耳机向手机广播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包括蓝牙耳机的业务状态和机主识别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可以通过HiBeacon广播向手机广播蓝牙耳机的状态信息。示例性的,参见表1所示,HiBeacon广播可以包括广播地址、长度、类型、通用唯一识别(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设备信息以及设备状态。本实施例可以在设备状态中添加耳机的状态信息,从而通过HiBeacon广播将蓝牙耳机的状态信息发送给手机。
表1 HiBeacon广播格式
Figure BDA0002784196070000481
具体地,在蓝牙耳机与手机已配对的基础上,蓝牙耳机每间隔预设时间,根据手机地址向手机广播蓝牙耳机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业务状态以及机主识别结果。其中,业务状态包括空闲态、媒体业务或者通话业务等,不同业务可以对应不同的优先级,优先级较高的业务可以被蓝牙耳机优先处理。机主识别结果用于指示蓝牙耳机的当前的用户是否为机主,包括当前用户为机主或者非机主两种情况。
可选的,蓝牙耳机的状态信息还包括佩戴状态。佩戴状态用于表示蓝牙耳机当前是否被用户佩戴,包括已佩戴和未佩戴两种情况。手机根据蓝牙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来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当手机是机主的电子设备时,蓝牙耳机识别耳机当前的用户是否为机主,以便后续在手机来电/去电时,根据机主识别结果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
可选的,蓝牙耳机的状态信息还包括电量信息、设备型号、设备名称、连接状态等。其中,连接状态包括可发现、可配对或者可连接等。
S2803,手机进入呼叫状态,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具体地,S2803请参见S2505,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S2803之后,当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执行S2804,而不执行S2805~S2809。当蓝牙耳机的用户是机主时,不执行S2804,而直接执行S2805~S2809。
S2804,当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手机不建立与蓝牙耳机的蓝牙连接,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
具体地,在S2804中,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的具体内容请参见S2506,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805,当蓝牙耳机的用户是机主时,手机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的基础上,如果蓝牙耳机当前业务的等级低于通话业务的等级时,手机抢占该蓝牙耳机,与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而当前业务的等级等于或高于通话的业务等级时,将不建立与蓝牙耳机的蓝牙连接,仅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可选的,手机根据蓝牙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来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具体地,在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且蓝牙耳机当前业务的等级低于通话业务的等级时,如果蓝牙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则手机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如果蓝牙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则手机和蓝牙耳机不建立蓝牙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手机与蓝牙耳机通过广播连接的情况下,手机和蓝牙耳机已进行配对并创建共享链路秘钥(linkkey),该链路秘钥可以用于两个设备在建立蓝牙连接时进行认证。具体地,手机和蓝牙耳机通过根据该蓝牙秘钥派生出来的字符来快速验证对方是否具有匹配的链路秘钥。若链路秘钥匹配,则手机和蓝牙耳机可以继续创建会话密码,建立蓝牙连接。
S2806,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
S2807,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eSCO链路建立请求。
S2808,蓝牙耳机接受eSCO链路建立请求,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S2809,电话接通后,蓝牙耳机出声。
S2810,手机和蓝牙耳机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音频流。
具体地,S2806~S2810请参见上述S2507~S251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内容,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手机只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而不与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也不通知蓝牙耳机进行通话提醒。该方法可以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话被非机主接听造成机主通话隐私泄露的问题。
结合图27所示的蓝牙耳机应用场景可知,当用户B使用蓝牙耳机时,即使手机来电/去电也不会影响用户B的耳机使用体验,并且用户B也无法通过接听手机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A的通话隐私。
由于手机和蓝牙耳机的识人通话功能通常是通过私有的识人通话协议实现的,当手机与蓝牙耳机不属于同一供应商时,手机可能不具备识人通话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但蓝牙耳机开启了该功能之后,手机和蓝牙耳机可以采用如图29所示的通话方法进行通话提醒。
图2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的流程图,涉及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的手机,在与蓝牙耳机通过广播连接的情况下,在通话时如何使用蓝牙耳机的过程。
S2901,蓝牙耳机识别蓝牙耳机的用户是否为机主。
S2902,蓝牙耳机向手机广播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包括蓝牙耳机的业务状态和机主识别结果。
S2903,手机进入呼叫状态,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S2904,手机和蓝牙耳机建立蓝牙连接。
在手机与蓝牙耳机通过广播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即手机本地无法根据耳机用户是否为机主来裁决是否使用蓝牙耳机。因此,当手机进入呼叫状态后,将默认使用蓝牙耳机,并执行S2904~S2906。
S2905,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通话消息。
S2906,手机向蓝牙耳机发送eSCO链路建立请求。
S2901~S2906的具体内容,请参见上述S2801~S2803和S2805~S2807,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但蓝牙耳机开启识人通话的情况下,蓝牙耳机在接收到手机发送的通话消息后,在本地根据耳机用户是否是机主来确定是否配合手机进行通话。具体地,在S2906之后,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不是机主时,执行S2907~S2908,而不执行S2909~S2911。当蓝牙耳机当前的用户是机主时,不执行S2907~S2908,而直接执行S2909~S2911。
S2907,当耳机用户不是机主时,蓝牙耳机拒绝手机的eSCO链路建立请求。
S2908,电话接通后,手机本地出声。
具体地,S2907~S2908请参见S2608~S2609,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909,当耳机用户是机主时,蓝牙耳机接受eSCO链路建立请求,在本地进行通话提醒。
S2910,电话接通后,蓝牙耳机出声。
S2911,手机和蓝牙耳机通过eSCO链路传输通话音频流。
具体地,S2909~S2911请参见S2610~S2612,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当手机和蓝牙耳机通过广播连接时,即使手机和蓝牙耳机不属于同一供应商且手机不具备识人通话功能,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识人通话。即当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进行通话提醒,配合手机进行通话;当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蓝牙耳机不进行通话提醒,不配合手机进行语音通话。
基于此,结合图27所示的蓝牙耳机应用场景可知,当用户B使用蓝牙耳机时,即使手机来电/去电也不会影响用户B的耳机使用体验,并且用户B也无法通过接听手机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A的通话隐私。
此外,手机可能设置有隐私电话,即不便于非机主接听的电话。基于此,在手机通过蓝牙或者广播连接蓝牙耳机的情况下,手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使用蓝牙耳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有隐私电话呼入/呼出时,手机执行上述本申请提供的通话方法,即根据耳机用户是否为机主来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配合手机执行本次隐私通话。而对于其他非隐私电话,则无论耳机用户是都为机主,均将电话通知给蓝牙耳机,以使用蓝牙耳机配合手机通话。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有隐私电话呼入/呼出时,无论耳机用户是否为机主,均不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以尽可能保证用户的隐私。此外,该实施例也扩展应用于手机连其他电子设备(例如车载通话装置、蓝牙音箱等)的情况下。
综上所述,当多个电子设备共享一个蓝牙耳机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主的通话隐私,并且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
本文中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为独立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内在逻辑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这些方案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进行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现即可。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蓝牙耳机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控制系统800的示意性框图。该系统800包括蓝牙耳机810、第一电子设备820和第二电子设备830,蓝牙耳机810与第一电子设备820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第二电子设备830建立第二蓝牙连接,第一蓝牙连接和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在一种可行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8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述第一场景下的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应的音频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系统800,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其中一个电子设备传输媒体业务的媒体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再发起媒体业务,对于设备均发起媒体业务,先发起的业务先抢占蓝牙耳机,后发起的媒体业务不抢占蓝牙耳机,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被抢占方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被抢占方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媒体音频流,被抢占方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媒体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行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8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述第二场景下的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应的音频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系统800,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一个电子设备传输媒体业务的媒体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发起通话业务,由于通话业务被设置为优先级高于媒体业务,因此通话业务可以抢占蓝牙耳机来输出通话音频流,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另一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另一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媒体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行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8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述第三场景下的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对应的音频控制方法。通过上述系统800,在蓝牙耳机与两个电子设备均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在蓝牙耳机与一个电子设备传输通话业务的通话音频流时,若另一电子设备后发起通话业务,对于两个设备均发起通话业务,后一路通话业务可以优先于前一路通话业务抢占蓝牙耳机,并且通过断开蓝牙耳机与被抢占电子设备之间的蓝牙连接或者通过向被抢占电子设备发送消息指示其禁用蓝牙耳机的方式,使得抢占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输出通话音频流,被抢占一方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本机或其他蓝牙音频设备输出通话音频流,从而避免蓝牙耳机侧出现业务并发的情况,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多个电子设备均发起音频业务时出现业务冲突而引起信息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行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8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通话方法。通过上述系统800,手机在通话时可以根据蓝牙耳机的用户是否为机主来确定是否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其中,当蓝牙耳机的用户是机主时,使用蓝牙耳机配合通话,而当蓝牙耳机的用户不是机主时,在手机本地出声进行通话。当多个设备共享一个蓝牙耳机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话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主的通话隐私,并且提高非机主使用蓝牙耳机时的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8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音频控制方法,并且系统800中的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900的结构性示意性图。该电子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10、存储器920、通信接口930、总线940。
其中,该处理器910可以与存储器920连接。该存储器920可以用于存储该程序代码和数据。因此,该存储器920可以是处理器910内部的存储单元,也可以是与处理器910独立的外部存储单元,还可以是包括处理器910内部的存储单元和与处理器910独立的外部存储单元的部件。
可选的,电子设备900还可以包括总线940。其中,存储器920、通信接口930可以通过总线940与处理器910连接。总线940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9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1中仅用一条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910可以采用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或者该处理器910采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该存储器92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910提供指令和数据。处理器91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处理器91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电子设备900运行时,该处理器910执行存储器920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通过系统800执行上述方法的操作步骤。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900可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系统800中的第一电子设备或第二电子设备,并且系统800中的各个单元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其中,硬件层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操作系统层的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应用层可以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
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制品”可以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
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例如,RAM可以用作外部高速缓存。作为示例而非限定,RAM可以包括如下多种形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或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此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上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包括若干指令,该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音频控制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二操作,通过除所述蓝牙耳机之外的第一预设声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当接收到用户的所述第一操作时,所述蓝牙耳机还执行以下至少一项动作: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的情况下,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音频声道已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则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和所述第一预设声道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正在被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三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所述第三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为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降低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音量,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除所述蓝牙耳机之外的第一预设声道输出第二媒体音频流,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向其他蓝牙设备发送第二媒体音频流,其中所述其他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建立第三蓝牙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扬声器或听筒播放所述第二媒体音频流。
10.一种音频控制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第一媒体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执行第一动作;所述第一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并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一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检测到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为预设业务提示音,则将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和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混音输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为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继续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降低所述第一媒体业务的音频音量,暂停处理所述第一媒体业务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一预设声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通话音频流,则执行第四动作;所述第四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一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选项;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一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二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所述第二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媒体音频流,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和免提规范HF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和所述HFP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并将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不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不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包括:
所述蓝牙耳机根据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或者语音识别的方式,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21.一种音频控制系统,包括蓝牙耳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蓝牙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二蓝牙连接,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和所述第二蓝牙连接支持媒体音频流传输和通话音频流传输;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一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一动作;所述第一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被占用;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用于:发起第一通话业务,并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第二通话音频流;
所述蓝牙耳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二通话音频流,并执行第二动作;所述第二动作为以下任一项:断开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
若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则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一预设声道;或者,
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确定当前处理的第一通话业务的业务类型,并根据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业务类型,执行第三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为所述第一通话业务的音频流,所述第三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将所述第一通话业务切换为呼叫保持,通过第一预设声道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通过所述第一预设声道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降低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的音量,将所述第一通话业务切换为呼叫保持并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是否将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所述第一预设声道。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则执行第四动作;所述第四动作为以下任一项:在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蓝牙连接被断开的情况下,重建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并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在所述第一蓝牙连接未被断开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蓝牙耳机未被占用;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二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二消息,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第一预设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或者,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消息的确认操作,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所述确认操作用于触发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切换到所述蓝牙耳机。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一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一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一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在发起所述第二通话业务时,显示第二音频切换界面,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包括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和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所述至少两个音频声道选项中包括所述蓝牙耳机的选项,所述声道使用状态信息指示所述所述蓝牙耳机正在被使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在所述第二音频切换界面上的第一操作,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所述第一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通过所述蓝牙耳机被输出;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输出所述第一通话音频流,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接收蓝牙耳机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消息,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道从所述蓝牙耳机切换到第二预设声道。
27.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连接包括高级音频分发规范A2DP连接和免提规范HFP连接;所述第二蓝牙连接包括所述A2DP连接和所述HFP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并将识别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用于: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执行通话业务时,不将通话音频流发送给所述蓝牙耳机。
29.根据权利要求2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耳机还用于:
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当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不是所述机主时,在接收通话音频流之后,不输出所述通话音频流。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包括:
所述蓝牙耳机根据耳道识别、骨声纹识别或者语音识别的方式,识别所述蓝牙耳机的佩戴者是否为所述蓝牙耳机的机主。
CN202011292453.8A 2020-09-10 2020-11-18 音频控制系统 Pending CN1141733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865812.8A EP4199558A4 (en) 2020-09-10 2021-08-17 AUDIO CONTROL SYSTEM
PCT/CN2021/113063 WO2022052756A1 (zh) 2020-09-10 2021-08-17 音频控制系统
US18/044,451 US20230325145A1 (en) 2020-09-10 2021-08-17 Audio 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08081 2020-09-10
CN202010950808 2020-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3309A true CN114173309A (zh) 2022-03-11

Family

ID=8047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92453.8A Pending CN114173309A (zh) 2020-09-10 2020-11-18 音频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5145A1 (zh)
EP (1) EP4199558A4 (zh)
CN (1) CN114173309A (zh)
WO (1) WO2022052756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1796A (zh) * 2021-06-30 2021-09-17 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层进群式蓝牙设备音频传输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5175065A (zh) * 2022-09-06 2022-10-1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广播方法、tws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5190197A (zh) * 2022-09-13 2022-10-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230063515A1 (en) * 2021-09-01 2023-03-02 Arista Networks, Inc. Bootstrapping and troubleshooting of remote devices
CN116017388A (zh) * 2023-02-17 2023-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音频业务的弹窗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74986A (zh) * 2023-01-28 2023-05-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6088787A (zh) * 2022-08-26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音频流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528325A (zh) * 2023-12-04 2024-02-06 深圳市博陆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双模连接控制方法、装置、蓝牙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7581526A (zh) * 2022-09-13 2024-02-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082855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业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8042351A (zh) * 2024-01-19 2024-05-14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60565A1 (en) * 2021-09-29 2023-04-05 GN Hearing A/S A system for locating an electronic accessory device
CN115767488B (zh) * 2022-07-19 2025-02-18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真无线蓝牙耳机的通信方法、装置及耳机、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8782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Bose Corporation Wireless low-latency audio content sharing
CN110191442A (zh) * 2019-04-18 2019-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198535A (zh) * 2019-04-30 2019-09-0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切换控制方法、通信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0510054B1 (en) * 2013-12-30 2019-12-17 Wells Fargo Bank, N.A. Augmented reality enhancements for financial activities
CN111372159A (zh) * 2020-03-17 2020-07-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耳机播放控制方法及耳机
CN111447602A (zh) * 2020-06-17 2020-07-24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设备及其蓝牙抢占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6672B (zh) * 2018-09-30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蓝牙耳机
CN112596907B (zh) * 2019-12-31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占用设备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1246441B (zh) * 2020-02-26 2021-08-24 深圳市岍丞技术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与终端的连接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10054B1 (en) * 2013-12-30 2019-12-17 Wells Fargo Bank, N.A. Augmented reality enhancements for financial activities
WO2019108782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Bose Corporation Wireless low-latency audio content sharing
CN110191442A (zh) * 2019-04-18 2019-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198535A (zh) * 2019-04-30 2019-09-0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切换控制方法、通信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372159A (zh) * 2020-03-17 2020-07-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耳机播放控制方法及耳机
CN111447602A (zh) * 2020-06-17 2020-07-24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设备及其蓝牙抢占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1796A (zh) * 2021-06-30 2021-09-17 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层进群式蓝牙设备音频传输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US20230063515A1 (en) * 2021-09-01 2023-03-02 Arista Networks, Inc. Bootstrapping and troubleshooting of remote devices
CN116088787B (zh) * 2022-08-26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音频流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088787A (zh) * 2022-08-26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音频流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5175065A (zh) * 2022-09-06 2022-10-1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广播方法、tws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5190197A (zh) * 2022-09-13 2022-10-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190197B (zh) * 2022-09-13 2023-0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581526A (zh) * 2022-09-13 2024-02-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4366286A4 (en) * 2022-09-13 2024-11-13 Honor Device Co., Ltd. Call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bluetooth earphon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4082855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业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6074986A (zh) * 2023-01-28 2023-05-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7119614A (zh) * 2023-01-28 2023-11-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6074986B (zh) * 2023-01-28 2023-08-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7119614B (zh) * 2023-01-28 2025-03-21 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6017388B (zh) * 2023-02-17 2023-08-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音频业务的弹窗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17388A (zh) * 2023-02-17 2023-04-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音频业务的弹窗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7528325A (zh) * 2023-12-04 2024-02-06 深圳市博陆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双模连接控制方法、装置、蓝牙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8042351A (zh) * 2024-01-19 2024-05-14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及系统
CN118042351B (zh) * 2024-01-19 2025-02-18 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蓝牙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25145A1 (en) 2023-10-12
EP4199558A1 (en) 2023-06-21
WO2022052756A1 (zh) 2022-03-17
EP4199558A4 (en) 202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52756A1 (zh) 音频控制系统
JP7293398B2 (ja) ブルートゥース接続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EP3300396B1 (en) Broadcasting a device stat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0107485A1 (zh)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及设备
CN115002934B (zh) 音频业务处理系统、电子设备及蓝牙耳机
WO2021082829A1 (zh) 蓝牙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US839179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ting ad-hoc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headsets
TW201511578A (zh) 具有姿勢控制的耳機
US20150172878A1 (en) Acoustic environments and awareness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devices
WO2022135303A1 (zh) 一种tws耳机连接方法及设备
CN114499587B (zh) 音频同步的通信方法、系统、无线耳机、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082745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a notification to a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dio output device
WO2020019820A1 (zh) 麦克风堵孔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6074986B (zh)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2213689A1 (zh) 一种音频设备间语音互通的方法及设备
WO2022068517A1 (zh) 蓝牙通信系统、蓝牙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356232B1 (en) Dual-transceiver wireless calling
WO2021233398A1 (zh) 无线音频系统、无线通讯方法及设备
EP4246982A1 (en) Sound effect adjust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17291A1 (zh) 功能冲突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885440B (zh) 多个音频设备间语音通话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823211B (zh) 車載通訊系統及方法
WO2025044345A1 (zh) 蓝牙通信系统、回连方法、蓝牙设备、存储介质和芯片
CN119586161A (zh) 耳机贴合度检测方法和耳机
CN114885317A (zh) 设备间协同控制的方法、通信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