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125950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5950A
CN114125950A CN202010799996.2A CN202010799996A CN114125950A CN 114125950 A CN114125950 A CN 114125950A CN 202010799996 A CN202010799996 A CN 202010799996A CN 114125950 A CN114125950 A CN 114125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data
flow
qos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999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军帅
刘光毅
黄宇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999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595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5211 priority patent/WO2022033251A1/zh
Priority to EP21855304.8A priority patent/EP4178254B1/en
Priority to US18/007,457 priority patent/US2023029217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125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2Managing session states for stateless protocols; Signalling session states; State transitions; Keeping-state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5Combined use of TCP and UDP protocols; selection criteria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所述终端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本发明实施例在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RAN中引入QoS控制新功能,实现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提供了支撑。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五代移动通信(5G)服务质量模型(QoS Model)是基于服务质量流(QoS flow)构建。其中,QoS模型中相关的QoS flow,QoS轮廓(QoS profile)、QoS规则(QoS rule)以及其它的QoS相关控制的参数由5G核心网(5GC)的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Function,SMF)进行配置。
5G的QoS的总体描述中,基站侧的QoS架构(QoS architecture)包括:
1)对于每个UE,5GC建立一个或者多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Protocol Data UnitSession,PDU Session);
2)对于每个终端(UE),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G-RAN)在建立PDU Session时至少建立一个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该PDU Session的承载QoS flow的其它DRB可以接下来再进行配置;
3)NG-RAN把不同PDU Session的数据包承载到不同的DRB上;
4)在UE和5GC的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级别的包过滤器把上下行数据包关联到QoS flows上。
5)在UE和NG-RAN的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级别的映射规则把上下行QoSflows关联到DRBs上。
图1给出了QoS架构的一种示意图。QoS flow是UE的NAS层数据面到网络侧的NAS层的UPF之间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通道。在5GC和NG-RAN之间的NG-U接口中,通过QoS flow进行数据传输。NG-RAN提供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承载QoS flow,并完成在UE和基站(NB)之间的数据传输。图2给出了Ng接口的一种协议模型。在5G的Ng接口中,无线网络层(RadioNetwork Layer,RNL)传输的数据包类型在协议中没有定义。传输网络层(TransportNetwork Layer,TNL)采用的协议为基于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的用户平面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PRS Tunnel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GTP-U)协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通过在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RAN中引入QoS控制功能,从而实现了一种新的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提供了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所述终端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在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对应的所述第一IP流;
在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IP流对应的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包括:
对第一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
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在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IP流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
在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对应的所述第二IP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
对第二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基站的非接入层;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包括:
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所述基站在其无线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传输网络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核心网设备,包括:
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一IP流,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向基站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IP流对应的第二接入层载体,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以及,
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终端还包括:
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向终端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IP流对应的第一接入层载体,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二IP流,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基站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无线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传输网络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心网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心网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在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RAN中引入QoS控制新功能,实现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提供了支撑。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实现AS层和NAS层之间数据回退机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QoS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Ng接口的一种协议模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QoS架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QoS架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网和基站间接口数据面的协议栈功能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心网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心网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文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NR系统以及长期演进型(Long Time 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并且也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CDMA系统可实现诸如CDMA2000、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等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和其他CDMA变体。TDMA系统可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之类的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实现诸如超移动宽带(UltraMobile Broadband,UMB)、演进型UTRA(Evolution-UTRA,E-UTRA)、IEEE 802.2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等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的部分。LTE和更高级的LTE(如LTE-A)是使用E-UTRA的新UMTS版本。UTRA、E-UTRA、UMTS、LTE、LTE-A以及GSM在来自名为“第三代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CDMA2000和UMB在来自名为“第三代伙伴项目2”(3GPP2)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
以下描述提供示例而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者配置。可以对所讨论的要素的功能和布置作出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各种示例可恰适地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规程或组件。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现有技术的5G的QoS架构的QoS模型中,QoS flow相对应的QoS参数由核心网进行配置,并且AS层和NAS层之间没有数据回退的机制。为解决以上问题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在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在RAN中引入QoS控制新功能,实现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具体的,相比于5G中的QoS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在NAS层和AS层之间使用IP的方式承载数据包,另外,在AS层引入IP包的处理以及面向空口和高层的共同的QoS控制机制。
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两种Qos架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是基于5GQos架构的增强,使用了5G的QoS Flow和DRB,在AS层和NAS层增加了IP包的方式承载方式,在AS层增加了IP包的处理和QoS控制功能。图4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只有一个AS层的承载。
本发明实施例引入了接入层载体(AS Bearer,ASB)接入层载体是指AS层中能够承载IP包的载体。另外,请参照图3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还引入了功能A实体,该功能A实体用于实现IP包的处理和QoS控制功能(在上下层之间实现QoS过滤功能)。PDU会话(PDUSession)为两个对等的功能A实体之间的会话连接。IP flow是PDU Session的最小粒度,一个PDU Session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IP flow。PDU Session的输入和输出都是IP数据包。一个PDU Session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接入层载体。
图3中,接入层载体为QoS Flow和DRB的组合,每个DRB可以承载一个或者多个QoSFlow,一个DRB只能属于一个PDU Session;一个终端可以同时建立一个或者多个PDUSession。QoS flow和DRB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图3中,IP数据流(IP Flow)由QoS Flow承载(IP Flow映射到QoS Flow,下同),QoS Flow由无线承载(Radio Bearer)承载(QoS Flow映射到RB上,下同)。其中,一个或者多个IP Flow可以映射到一个QoS Flow上,一个或者多个QoS Flow可以映射到一个RB上。图3中的映射关系是:IP Flow-QoS Flow-RB三级映射关系。
图4中,IP Flow直接通过接入层载体实现端到端连接。具体的,接入层载体可以为如下的一种:
A)QoS Flow;
B)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
C)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
D)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
E)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
F)定义的能够承载IP数据包的AS层的其他载体,该其他载体不同于以上A~E。
图4中的映射关系为IP Flow-接入层载体间的两级映射关系。图4中,每个接入层载体可以承载一个或者多个IP Flow,一个接入层载体只能属于一个PDU Session;一个终端可以同时建立一个或者多个PDU Session。IP Flow和接入层载体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
基于以上架构,本发明实施例在AS层增加了IP数据包的处理功能(即功能A),实现了AS层能够缓存IP数据包并为低层发送提供IP数据包,并且当低层需要重传IP数据包时,直接向功能A实体申请IP数据包即可,不需要再像4G/5G那样需要向NAS层(终端侧)/UPF(网络侧)发送数据前转(Data Forwarding)请求,从此实现了AS层和NAS层之间数据回退的机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侧和网络侧在功能上是对等的。具体的,
对于终端侧:
本发明实施例在AS层增加了功能A实体(IP包的处理和QoS控制功能)。在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数据时,该功能A实体按照网络侧配置的IP数据包处理机制、QoS参数以及映射关系,得到IP格式的数据包并递交给上层。这里,针对图3,所述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具体可以是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IP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或者IP流与“QoS流和DRB的组合“之间的映射关系;针对图4,所述映射关系为IP数据流与ASB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发送给网络侧数据时,该功能A实体按照网络侧配置或者参考网络侧配置自行完成IP包的处理,按照QoS流上发送数据包时的数据包格式产生发送的数据包,并经过QoS flow和DRB发送给网络侧。
另外,NAS层和AS层之间使用IP包的数据方式传输。NAS层和AS层之间的层间承载是IP流(IP Flow)。
对于网络侧:
本发明实施例在基站上增加了功能A实体(IP包的处理和QoS控制功能),具体的:
1)产生适用于空口传输质量的QoS。例如,接收核心网配置的业务QoS需求,并根据用户在空口上数据收发的信道质量或者无线系统在空口上的总体要求,产生适合该业务的数据在空口上收发的QoS需求。
2)触发基站的控制面产生对用户的配置信令,把AS层的QoS参数配置给终端,并在基站侧生效该信令。对于上行业务(终端发送给基站的),基站可以配置明确的QoS需求控制命令,让终端必须执行;也可以配置可选择性的QoS需求命令,让终端在此QoS需求控制命令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灵活选择。配置信令可以在PDU Session的建立、添加或者重配置信令中携带,也可以在在DRB的建立、添加或者重配置信令中携带。
3)把发送给终端的IP数据包转换成QoS Flow可以承载的数据包,以QoS Flow上指定的数据包格式和方式发送到空口。接收到终端通过QoS flow发送的数据包后,转换成IPFlow的包格式把数据包发送给上层。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在核心网和基站之间的接口上采用IP包的数据传输方式。因为核心网和基站之间的接口涉及传输网络层(Transport Network Layer,TNL)和无线网络层(Radio Network Layer,RNL),RNL上传输的数据包为IP包,TNL层使用IP路由协议。如图5所示,针对无线网络层(RNL),传输的数据包为IP协议格式的数据包。针对传输网络层(TNL),具体包括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IP层,以及TCP/UDP层,可以根据不同业务或者数据包发送时的数据包传输特征(数据包大小,两个相邻的数据包间隔的时间长短,数据包的可靠性要求等)和QoS要求等,选择采用TCP或者UDP方式。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的QoS架构和协议栈功能,下面分别从终端、基站和核心网侧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
请参照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时,该方法包括:
步骤61,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这里,所述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可以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一IP流。
这里,终端在其接入层(AS)接收到网络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执行步骤61的处理后,将所得到的第一IP数据包发送至非接入层(NAS)。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在在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
另外,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具体可以包括:对第一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步骤62,所述终端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这里,所述终端在向基站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可以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IP流对应的第二接入层载体。
这里,终端在其接入层(AS)接收到终端的非接入层(NAS)发送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时,执行步骤62的处理后发送出去。
通过以上步骤,本发明实施例在终端的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RAN中引入QoS控制新功能,实现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提供了支撑。
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上述步骤62中,在其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后续所述终端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通过上述步骤,本发明实施例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可以直接根据接入层的缓存数据,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从而无需向终端NAS层发送数据前转(Data Forwarding)请求,实现了AS层和NAS层之间数据回退机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参照图3所示的架构,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层载体具体可以是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此时,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另外,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参照图4所示的架构,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层载体具体可以是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此时,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终端,可以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然后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61和62之间并无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可以步骤61在前,步骤62在后,也可以步骤62在前,步骤61在后,还可以是两者同时执行等。
请参照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时,该方法包括:
步骤71,所述基站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这里,所述基站在向终端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可以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IP流对应的第一接入层载体。
这里,基站的接入层在接收到来自基站非接入层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步骤72,所述基站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这里,所述基站在接收终端发送的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可以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二IP流。
这里,基站的接入层在接收到来自终端的所述第二数据时,按照所述映射关系,将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数据包后发送至基站的非接入层。
另外,按照IP包处理机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处理,具体可以包括:对第二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基站的非接入层;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通过以上步骤,本发明实施例在基站的AS层和NAS层的层间采用IP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RAN中引入QoS控制新功能,实现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方案,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提供了支撑。
为实现IP包的回退以及无损切换,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上述步骤71中,在基站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后续所述基站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通过上述步骤,本发明实施例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可以直接根据接入层的缓存数据,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从而无需向UPF发送数据前转(Data Forwarding)请求,实现了AS层和NAS层之间数据回退机制,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类似的,参照图3所示的架构,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层载体具体可以是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此时,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另外,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参照图4所示的架构,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层载体具体可以是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此时,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为了实现QoS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基站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然后,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具体的,基站可以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针对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在基站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基站的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时,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另外,所述基站在基站的无线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基站的传输网络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71和72之间并无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可以步骤71在前,步骤72在后,也可以步骤72在前,步骤71在后,还可以是两者同时执行等。
请参照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核心网设备时,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在核心网的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网元上实现,该方法包括:
步骤81,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这里,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转换为IP数据包后发送至核心网网元的无线网络层。
步骤82,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81和82之间并无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可以步骤81在前,步骤82在后,也可以步骤82在前,步骤81在后,还可以是两者同时执行等。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下面将进一步提供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
请参照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90,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91,用于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第二处理模块92,用于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91,还用于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一IP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模块92,还用于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IP流对应的第二接入层载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对第一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以及,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
可选的,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
可选的,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可选的,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可选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可选的,所述终端还包括:
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请参照图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终端1000包括:处理器1001、收发机1002、存储器1003、用户接口1004和总线接口。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设备10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003并可在处理器1001上运行的程序。
所述处理器1001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在图10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0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0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0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10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10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003可以存储处理器10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设备是与上述图3所示的方法对应的第一通信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第一通信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第一通信设备中,收发机1002与存储器1003,以及收发机1002与处理器1001均可以通过总线接口通讯连接,处理器1001的功能也可以由收发机1002实现,收发机1002的功能也可以由处理器1001实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终端,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实现上述应用于终端侧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所有实现方式,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110,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111,用于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第二处理模块112,用于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111,还用于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IP流对应的第一接入层载体;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112,还用于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对应的第二IP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对第二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基站的非接入层;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向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同一个DRB仅能属于同一个PDU会话。
可选的,一个PDU会话包括至少一个IP流。
可选的,IP流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和一对一;QoS流与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可选的,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可选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
可选的,所述基站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可选的,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无线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传输网络层。
请参考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网络侧设备1200的一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201、收发机1202、存储器1203和总线接口,其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12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203并可在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图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2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2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
处理器12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203可以存储处理器12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终端是与上述图7所示的方法对应的基站,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基站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基站中,收发机1202与存储器1203,以及收发机1202与处理器1201均可以通过总线接口通讯连接,处理器1201的功能也可以由收发机1202实现,收发机1202的功能也可以由处理器1201实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基站,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实现上述应用于基站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所有实现方式,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心网设备130,该核心网设备13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网元或功能实体,如图13所示,该核心网设备130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131,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第二处理模块132,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请参考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网络侧设备1400的一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401、收发机1402、存储器1403和总线接口,其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14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403并可在处理器1401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14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在核心网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在所述核心网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401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在图14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4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4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4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
处理器14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403可以存储处理器14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终端是与上述图8所示的方法对应的核心网设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核心网设备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核心网设备中,收发机1402与存储器1403,以及收发机1402与处理器1401均可以通过总线接口通讯连接,处理器1401的功能也可以由收发机1402实现,收发机1402的功能也可以由处理器1401实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核心网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核心网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在核心网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实现上述应用于核心网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所有实现方式,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所述终端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对应的所述第一IP流;
在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IP流对应的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包括:
对第一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的非接入层;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则发送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终端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
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基站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所述基站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IP流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入层载体;
在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接入层载体对应的所述第二IP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处理,包括:
对第二IP数据包进行报头和值校验;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通过,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发送至所述基站的非接入层;
若所述报头和值校验失败,则发送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所述基站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包括:
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所述基站在其无线网络层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传输网络层。
1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所述核心网设备在其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18.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承载于第一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一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二IP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二IP数据包;以及,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二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二IP数据包。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与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在基站建立、添加或重配置所述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接收基站发送的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根据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确定所述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2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2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的第一IP流的第一IP数据包时,将所述第一IP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接入层载体上发送出去;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接收承载于第二接入层载体上的第二数据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二IP流的第二IP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二IP数据包进行接收处理。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入层缓存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重传请求时,重新发送接入层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在接收到指示所述第一IP数据包的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时,删除接入层中缓存的所述第一IP数据包。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服务质量QoS流与数据无线承载DRB的组合,所述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为:IP流、QoS流和/或DRB之间的映射关系。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层载体为以下任意一项:QoS流、DRB、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和在接入层中定义的用于承载IP数据包的载体。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在建立、添加或重配置终端的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过程中,确定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根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入层的QoS参数配置命令,所述QoS参数配置命令用于在所述终端侧配置所述第一业务的PDU会话的IP流与接入层载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核心网配置的所述第一业务的QoS质量要求、所述终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基站所属无线系统对空口传输质量的要求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在空口收发的QoS质量需求。
3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三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三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三IP数据包转换为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基站的无线网络层接收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四IP数据包后发送至传输网络层。
3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32.一种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将所述第一TCP数据报文或第一UDP数据报文转换为第三IP数据包后发送至其无线网络层;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核心网设备的传输网络层接收到来自其无线网络层的第四IP数据包,根据所述第四IP数据包对应的数据包传输特征和/或QoS质量要求,将所述第四IP数据包转换为第二TCP数据报文或第二UDP数据报文后发送出去。
33.一种核心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2010799996.2A 2020-08-11 2020-08-11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41259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9996.2A CN114125950A (zh) 2020-08-11 2020-08-11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CT/CN2021/105211 WO2022033251A1 (zh) 2020-08-11 2021-07-08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EP21855304.8A EP4178254B1 (en) 2020-08-11 2021-07-08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8/007,457 US20230292177A1 (en) 2020-08-11 2021-07-08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9996.2A CN114125950A (zh) 2020-08-11 2020-08-11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950A true CN114125950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246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9996.2A Pending CN114125950A (zh) 2020-08-11 2020-08-11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2177A1 (zh)
EP (1) EP4178254B1 (zh)
CN (1) CN114125950A (zh)
WO (1) WO2022033251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2178A (zh) * 2015-06-18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ip协议头压缩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99634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会话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90253938A1 (en) * 2016-11-04 2019-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sioning quality of service in next radio
CN110831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105036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IP flow和QoS flow的映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050420A (zh) * 2018-10-12 2020-04-2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无线电资源控制连接重建非接入层数据包重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0746B (zh) * 2017-02-03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和网络系统
CN108924958B (zh) * 2017-03-24 2023-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20180324631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Mediatek Inc. Using sdap headers for handling of as/nas reflective qos and to ensure in-sequence packet delivery during remapping in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8809584B (zh) * 2017-05-05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KR102359316B1 (ko) * 2017-08-31 2022-02-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콜 제어를 제공하는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2178A (zh) * 2015-06-18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ip协议头压缩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US20190253938A1 (en) * 2016-11-04 2019-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sioning quality of service in next radio
CN10999634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会话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831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105036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IP flow和QoS flow的映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050420A (zh) * 2018-10-12 2020-04-2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无线电资源控制连接重建非接入层数据包重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2-063472", 3GPP TSG_SA\\WG2_ARCH, no. 2, 17 October 2006 (2006-10-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92177A1 (en) 2023-09-14
EP4178254B1 (en) 2025-04-09
EP4178254A1 (en) 2023-05-10
EP4178254A4 (en) 2023-12-20
WO2022033251A1 (zh) 2022-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2650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8684218B (zh) 切换方法和装置
KR101879969B1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CN11035261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tcp ack分组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366401B (zh) 基站以及可在两基站间切换的通信装置
CN109691168B (zh) 一种处理控制信令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622558B (zh) 切换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1866908B (zh) 一种通信系统和网络设备
CN110505714B (zh) 多链接通信方法、设备和终端
CN107733577A (zh) 进行重传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JP6897692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1405625B (zh)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1190977B2 (en) Method for handling data lossless in a UM RLC ent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CN102870490B (zh) 数据传输方法、网元设备及通信系统
EP4221005A1 (en) Multipath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7011128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entral processing node, gateway, and base station
JP2022520786A (ja) 無線通信における不必要なメッセージの送信を回避するための方法、ならびに関連した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CN11649121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115360B (zh)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通信系统
US10764794B2 (e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an handover between two base stations
CN111277556B (zh) 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2514454B (zh) 切换网络的方法、网络节点、芯片和通信系统
CN11412595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263742B2 (en) 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apparatus
CN105519189A (zh) 用于切换的方法、演进型基站以及移动管理实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