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3367B - 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23367B CN114123367B CN202010893485.7A CN202010893485A CN114123367B CN 114123367 B CN114123367 B CN 114123367B CN 202010893485 A CN202010893485 A CN 202010893485A CN 114123367 B CN114123367 B CN 1141233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member
- movable
- support device
- restricting
- electron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2—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with approximately constant height, e.g. with constant length of column or of le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74—Devices having four or more poles, e.g. holders for compact fluorescent lamp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承装置,在与支承装置支承的电子设备电连接时,发出声音。包含端子(41)的支承装置(1)包含:第一可动部件(60),其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限制部(53a);第二可动部件(70),其相对于限制部(53a)在相对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可相对移动,从第一可动部件(60)承受负荷;第一弹簧(110),其位于第一可动部件(60)和第二可动部件(70)之间;被碰撞部(63a),其承受第二可动部件(70)引起的碰撞。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从限制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上下移动的限制位置(P1)变化为允许上下移动的允许位置(P2)。第二可动部件(70)在允许位置(P2)承受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与被碰撞部(63a)碰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支承操作器件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是用于对操作器件进行充电的支承装置,设计为在支承操作器件的状态下,能够将支承装置的端子和操作器件的端子电连接。下述专利文献1中,在操作器件的背面,支承装置和操作器件的端子彼此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1176号公报
支承装置优选具有将能够与该支承装置支承的电子设备电连接的意思通过声音等传递给用户的机构。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与支承装置支承的电子设备电连接时,发出声音的支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支承装置包含与电子设备电连接的端子,其中,包含:第一可动部件,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承受所述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限制部;第二可动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可相对移动,在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处于限制位置时,通过所述限制部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在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处于允许位置时,允许上下移动,且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承受负荷;第一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之间;被碰撞部,其位于比所述允许位置更下方,承受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引起的碰撞,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及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包含位置变化机构,该位置变化机构承受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下方的移动,使第二可动部件和所述限制部的相对位置从所述限制位置变化为所述允许位置,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在所述允许位置承受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与所述被碰撞部碰撞。根据本发明,在与支承装置支承的电子设备电连接时,能够发出碰撞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编入支承装置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壳部件及第一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B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C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A是表示连接器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6B是表示连接器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6C是表示连接器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了支承装置1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图2中示出了编入支承装置1的连接器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等所示的X1及X2分别设为右方向及左方向,将Y1及Y2分别设为前方及后方,将Z1及Z2分别设为上方及下方。但是,这些方向及配置位置为了说明支承装置1的要素(零件、部件、及部分)的形状及相对的位置关系而规定,不限定这些姿势。
[支承装置]
支承装置1作为电子设备,例如用于支承接受人的手进行的操作的操作器件(未图示)。操作器件例如具有按钮或操作杆等操作部件,用作相对于信息处理装置的输入装置。
如图1所示,支承装置1包含箱状的壳体11和位于壳体11的左右并支承壳体11的2个支承板12。在此,在壳体11形成有2个凹部13。在这些凹部13的内侧配置电子部件,支承装置1支承电子部件。
另外,支承装置1包含与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连接的连接器2。支承装置1不仅支承连接器2,而且还用作例如相对于连接器2的电源供给装置。在支承装置1中,在凹部13的底面形成开口13a,连接器2的上端(更具体而言,后述的盖部件20)从开口13a的内侧露出。因此,通过在支承装置1的凹部13配置电子设备,将电子设备装在连接器2上。
[连接器]
图3是连接器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连接器2通过组合多个部件而构成。如图3所示,连接器2例如包含:盖部件20、摇动部件30、端子单元40、第一壳部件50、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可动部件70、第二壳部件80、第一弹簧110、第二弹簧120。盖部件20、摇动部件30、第一壳部件50、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可动部件70、以及第二壳部件80例如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如图3所示,在端子单元40设置有端子41。端子41为与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电连接的端子,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在图3所示的例中,在端子单元40设置有4个端子41,它们均从平板状的基部42朝向上方突出。更具体而言,棒状的端子41折弯成山形。端子41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基部42向上下方向弯曲。这样,能够确保与装在连接器2上的电子设备内的端子的接触。
摇动部件30具有箱形状的收容部31,在其内侧收容端子单元40。在盖部件20和摇动部件30分别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孔部O1、O2。在这些孔部O1、O2的内侧配置端子41。
在摇动部件30的上方安装有盖部件20。在摇动部件30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爪部32,在盖部件20形成有作为被卡合部的槽部21。爪部32形成于板簧上,位于收容部31的左侧和右侧。槽部21位于盖部件20的左侧和右侧。如图2所示,爪部32嵌入到槽部21的内侧,从而,盖部件20安装于摇动部件30。
另外,在摇动部件30的左侧和右侧设置有向左右方向突出的筒状的轴部33。轴部33也可以由支承装置1的内部结构支承,摇动部件30也可以在支承装置1的内侧以轴部33的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这样,从开口13a露出的盖部件2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电子设备被人的手等强力地插入凹部13的情况下,能够释放额外的力。
第一壳部件50和第二壳部件80从上依次配置于摇动部件30之下。第一壳部件50及第二壳部件80均为圆筒状,通过将它们相互安装,构成稍后详细的描述的收容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可动部件70、第一弹簧110、以及第二弹簧120的一个外壳。第一壳部件50具有构成其上端的圆盘状的上壁51(参照图4)和包围其侧面的圆筒状的周壁52。另外,第二壳部件80具有构成其下端的圆盘状的底壁81和包围其侧面的圆筒状的周壁82。在第一壳部件50的周壁52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爪部58,在第二壳部件80形成有作为被卡合部的槽部88。如图2所示,通过爪部58嵌入到槽部88的内侧,第一壳部件50及第二壳部件80被相互安装。
另外,在第一壳部件50的周壁52形成有从其外面突出的凸缘部59。同样,在第二壳部件80的周壁82形成有凸缘部89。在这些凸缘部59、89形成有孔,通过在该孔的内侧插通螺丝90,将第一及第二壳部件50、80相互固定。
在第一壳部件50的上壁51形成有从其上面向上方突出的2个支承部57。这2个支承部57从下方支承端子单元40。
在由第一及第二壳部件50、80构成的外壳的内侧收容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可动部件70、第二弹簧120。第一可动部件60为下侧开口的圆筒状,具有圆盘状的上壁61和包围其侧面的周壁62。在圆筒状的第一可动部件60的内侧从上依次收容第一弹簧110和第二可动部件70。
第二可动部件70为直径比第一可动部件60小的圆筒形,具有圆盘状的上壁71和包围其侧面的圆筒状的周壁72。另外,在周壁72形成有从其外面向外侧突出的凸部73。在图3所示的例中,凸部73为圆柱状。
第一弹簧110为螺旋弹簧,与第二可动部件70一起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内侧。第一弹簧110的直径与圆筒状的第二可动部件70的直径大致一致。第一弹簧110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壁61和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上壁71之间,在第一可动部件60和第二可动部件7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可弹性变形。
第二弹簧120为与第一弹簧110同样的螺旋弹簧,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下方。第二弹簧120的直径比第一弹簧110的直径大,与圆筒状的第一可动部件60的直径大致一致。第二弹簧120支承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弹簧120装在第二壳部件80的底壁81上,在该底壁81和第一可动部件6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可弹性变形。
图4是在图3所示的连接器2的分解立体图中,对第一壳部件50和第一可动部件60进行放大的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壳部件50中,在周壁52的下端形成有切口53。切口53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圆筒状的周壁52的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该周向的切口53的下缘53a构成限制向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下方的移动的限制部53a。通过将限制部53a形成于第一壳部件50,与另行设置限制部53a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关于限制部53a的功能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60的周壁62的下端形成有切口63。切口63沿着圆筒状的周壁62的周向延伸,在切口63的内侧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且周向倾斜延伸的下缘63a和向上下方向且周向倾斜地延伸的上缘63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部件60的切口63的下缘63a构成承受第二可动部件70的碰撞的被碰撞部6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部件50及第一可动部件60的双方形成有切口53、63。由此,在组装连接器2时,能够将第二可动部件70的的凸部73从切口53、63的端部(图4中下端)插入,且容易将第二可动部件70配置于第一壳部件50及第一可动部件60的内侧。此外,在第一壳部件50及第一可动部件60也可以形成有孔,而不是切口。该情况下,限制部53a可以形成为第一壳部件50的孔的缘,被碰撞部63a及后述的倾斜部63b也可以形成为第一可动部件60的孔的缘。
[动作]
第二可动部件70(更具体而言,凸部73)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变化,通过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与被碰撞部63a碰撞,产生碰撞声(咔哒声)。以下,对产生碰撞声时的各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A、图5B、以及图5C是连接器2的侧视图,示出了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装在盖部件20上时的各部件的动作。图6A、图6B、以及图6C是表示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6A、图6B、以及图6C与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对应。图5A及图6A表示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未装在连接器2上(更具体而言,盖部件20上)的状态,图5B及图6B表示电子设备装在连接器2上之后的状态,图5C及图6C表示从图5B及图6B所示的状态之后的状态。此外,在图5A、图5B、以及图5C中,省略第二壳部件80及螺丝90的图示。
承受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的负荷的盖部件20配置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方。如图5A所示,盖部件20被直接装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壁61。在盖部件20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柱部22,柱部22的下端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壁61相接。因此,在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装在盖部件20上的情况下,第一可动部件60由于电子设备的重量而承受向下方的负荷。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一壳部件50的上壁51形成有孔部O3。柱部22贯通该孔部O3,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壁61相接。
如图5A所示,第一可动部件60被第二弹簧120支承。如图5A~C所示,通过第二弹簧120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第一可动部件60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第一可动部件60承受装在盖部件20上的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另外,在从图5A所示的状态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时,如后所述那样,在第一可动部件60与第二可动部件70之间,第一弹簧110压缩。因此,在第一可动部件60上,由于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而产生上推盖部件20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第一弹簧110以及第二弹簧120的弹性力,以使第一可动部件60仅由于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这样,在支承装置1上设置电子设备时,能够不增加额外的力而进行连接器2的端子41和电子设备的端子的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相对于电子设备在上下方向上挠曲的4个端子41,设计仅以电子设备的负荷使第一可动部件60下降的反力(例如,形成为棒状的端子41的硬度、粗细)。更具体而言,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第二弹簧120的弹性力以及4个端子41的反力的和设置为比电子设备的重量小。
如图5A、及图6A所示,在电子设备没有装在盖部件20上,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限制部53a上。
此外,在图5A、及图6A所示的例中,被碰撞部63a在连接器2的周向上处于与限制部53a同位置,在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被碰撞部63a处于比限制部53a略上方。在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装在被碰撞部63a上。
如图5B、及图6B所示,通过将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装在盖部件20上,第一可动部件60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然后,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被碰撞部63a也下降,但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限制部53a上(参照图5B及图6B所示的P1),因此,通过限制部53a限制向下方的移动。以下,将限制向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下方的移动的情况的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的位置也称为限制位置P1。
如图4所示,限制部53a形成于形成在第一壳部件50上的切口53的缘,如图5B所示,该切口53和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切口63在圆筒状的第一壳部件50的周向上重合。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切口53、63的内侧,在相对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更具体而言,圆筒状的第一壳部件50的周向)上相对于限制部53a可相对移动。
另外,切口53、63均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在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位于相对于限制部53a沿第一壳部件50的周向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下(参照图5B及图6B所示的P2),第二可动部件70允许相对于限制部53a上下移动。以下,将允许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上下移动的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相对的位置也称为允许位置P2。第一可动部件60承受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由此,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被碰撞部63a也下降。由此,被碰撞部63a配置于比允许位置P2靠下方。
第一可动部件60及第二可动部件70包含承受第一可动部件60向下方的移动,使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从限制位置P1变化为允许位置P2的位置变化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变化机构通过使第二可动部件70沿圆筒状的第一壳部件50的周向旋转,使第二可动部件70从限制位置P1向允许位置P2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切口63的上缘63b构成位置变化机构。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缘63b在圆筒状的第一可动部件60周向且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因此,以下,也称为倾斜部63b。如图5B、及图6B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60下降时,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倾斜部63b下降,由此,将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从限制位置P1推向允许位置P2。由此,第二可动部件70脱离限制部53a向下方的限制,能够在允许位置P2上上下移动。
在第一可动部件60和第二可动部件70之间配置有第一弹簧110,第二可动部件70经由第一弹簧110承受来自第一可动部件60的负荷。如图5A及图5B所示,通过第一可动部件60下降,第一可动部件60和第二可动部件70各自的上壁61、71间的距离从H1缩短为H2。由此,第一弹簧110的弹簧长也从H1缩短为H2,在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限制位置P1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件70承受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
在此,如图5C、及图6C所示,通过位置变化机构,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从限制位置P1变化为允许位置P2,由此,第二可动部件70承受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向下方移动,与处于比允许位置P2靠下方的被碰撞部63a碰撞。由此,发出碰撞声。如图5B及图6B所示,通过第二可动部件70向下方移动,第一可动部件60和第二可动部件70各个上壁61、71间的距离从H2变长为H3。第一弹簧110的弹簧长也从H2变长,通过第一弹簧110的力,第二可动部件70被向下方推。这样,通过第一弹簧110的力,使第二可动部件70与被碰撞部63a强烈地碰撞,从而增大碰撞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C所示,通过将电子设备装在盖部件20上,盖部件20下降,但第一壳部件50未下降,装在第一壳部件50的支承部57上的端子单元40(参照图3)也未下降。因此,配置于盖部件20的孔部O1的内侧的端子41相对于盖部件20相对地移动以接近孔部O1的开口的缘。在图5C中,省略图示,但在盖部件20由于电子设备的负荷而被压下的情况下,端子41也可以从孔部O1露出。由此,能够确保端子41和对方的电子设备的端子的电连接。另外,此时,第二可动部件70与被碰撞部63a碰撞,从而发出碰撞声,因此,能够将可进行与电子设备的端子电连接的意思传递给用户。
如果电子设备从盖部件20上脱离,则第一可动部件60通过支承第一可动部件60的第二弹簧120的弹性力上升。在此,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被碰撞部63a也上升。如图5A及图6A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被碰撞部63a处于比限制部53a略上方。此外,在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被碰撞部63a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处于与限制部53a同位置。
如图5A所示,被碰撞部63a以朝向限制部53a下降的方式倾斜。另外,即使在第一可动部件60没有承受操作器件等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件70也由于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而承受向下方的加重。因此,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以滑动倾斜的第二可动部件70的方式配置于限制部53a上。即,电子设备从盖部件20上方脱离,因此,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限制位置P1。另外,在电子设备被再次装在盖部件20上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配置于相对于限制部53a可上下移动的允许位置P2,通过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与被碰撞部63a碰撞,发出碰撞声。
另外,不仅被碰撞部63a,限制部53a也以朝向允许位置P2上升的方式略倾斜。这样,能够抑制在倾斜部63b推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前,凸部73掉落到被碰撞部63a。在被碰撞部63a下降到允许位置P2的下方的位置(图5C、图6C所示的位置)前,凸部73落下的情况下,担心被碰撞部63a和允许位置P2的距离短,碰撞声小。因此,通过使限制部53a倾斜,抑制凸部73的落下,能够保证被碰撞部63a和允许位置P2的距离,并能够抑制碰撞声变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支承装置1中具备的连接器2包含位置变化机构,其承受电子设备装在支承装置1上引起的第一可动部件60向下方的移动,使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从限制位置P1变化为允许位置P2。通过位置变化机构配置于允许位置P2的第二可动部件70承受第一弹簧110的弹性力,与配置于允许位置P2的下方的被碰撞部碰撞,发出碰撞声。在连接器2中具备的端子41和对方的电子设备的端子电连接时,发出碰撞声,因此,能够将可与电子设备的端子电连接的意思传递给用户。
[变形例]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支承装置1,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使第二可动部件70和限制部53a的相对位置从限制位置P1变化为允许位置P2的位置变化机构,在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倾斜部63b将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从限制位置P1朝向允许位置P2推的例进行了说明。不局限于此,位置变化机构通过移动限制部53a,也可以使限制部53a相对于第二可动部件70的相对的位置从限制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上下移动的限制位置变化到允许第二可动部件70的上下移动的允许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二可动部件70的圆筒状的凸部73从限制位置P1朝向允许位置P2推的部分即第一可动部件60的切口63的上缘63b倾斜的例进行了说明。不局限于此,推出的一侧的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可动部件60倾斜。这样,通过第一可动部件60下降,第二可动部件70的凸部73也能够从限制位置P1向允许位置P2移动。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承装置、11壳体、12支承板、13凹部、13a开口、2连接器、20盖部件、21槽部、22柱部、30摇动部件、31收容部、32爪部、33轴部、40端子单元、41端子、42基部、50第一壳部件、51上壁、52周壁、53切口、53a限制部、57支承部、58爪部、59凸缘部、60第一可动部件、61上壁、62周壁、63切口、63a被碰撞部、63b倾斜部、70第二可动部件、71上壁、72周壁、73凸部、80第二壳部件、81底壁、82周壁、88槽部、89凸缘部、90螺丝、110第一弹簧、120第二弹簧、O1,O2,O3孔部、P1限制位置、P2允许位置。
Claims (7)
1.一种支承装置,其包含与电子设备电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可动部件,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承受所述电子设备的负荷而下降;
限制部;
第二可动部件,其在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可相对移动,在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处于限制位置时,被所述限制部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在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处于允许位置时,允许上下移动,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承受负荷;
第一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之间;
被碰撞部,其位于比所述允许位置靠下方,承受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引起的碰撞,
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及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包含位置变化机构,该位置变化机构承受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下方的移动,使第二可动部件和所述限制部的相对位置从所述限制位置变化为所述允许位置,
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在所述允许位置承受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与所述被碰撞部碰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第二弹性部件,其支承所述第一可动部件,
所述被碰撞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
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没有承受所述电子设备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被碰撞部在比所述限制部靠上方或在上下方向上处于与所述限制部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碰撞部以朝向限制部下降的方式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为圆筒状,
所述位置变化机构通过使所述第二可动部件沿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周向旋转,使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允许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变化机构包含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下降时,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从所述限制位置推向所述允许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收容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及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外壳,
所述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外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盖,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上方,承受所述电子设备的负荷,
所述端子在所述盖由于所述电子设备的负荷而被压下的情况下,从所述盖露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93485.7A CN114123367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支承装置 |
PCT/JP2021/031594 WO2022045310A1 (ja) | 2020-08-31 | 2021-08-27 | 支持装置 |
EP21861731.4A EP4207957A4 (en) | 2020-08-31 | 2021-08-27 | SUPPORT DEVICE |
JP2022545744A JP7425211B2 (ja) | 2020-08-31 | 2021-08-27 | 支持装置 |
US18/041,110 US20230291151A1 (en) | 2020-08-31 | 2021-08-27 | Supporting apparatus |
TW110132116A TWI808475B (zh) | 2020-08-31 | 2021-08-30 | 支承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93485.7A CN114123367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支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23367A CN114123367A (zh) | 2022-03-01 |
CN114123367B true CN114123367B (zh) | 2024-05-07 |
Family
ID=80355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93485.7A Active CN114123367B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支承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91151A1 (zh) |
EP (1) | EP4207957A4 (zh) |
JP (1) | JP7425211B2 (zh) |
CN (1) | CN114123367B (zh) |
TW (1) | TWI808475B (zh) |
WO (1) | WO2022045310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4961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Denso Corp | 充電システム、携帯器及び充電装置 |
CN2610455Y (zh) * | 2003-01-08 | 2004-04-07 | 瑞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升降导引功能的承载基座 |
CN102306877A (zh) * | 2011-06-20 | 2012-01-04 | 深圳视融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机与座机电连接装置 |
CN103328058A (zh) * | 2011-02-01 | 2013-09-25 |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 控制器支承装置和控制器的充电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79952A (en) * | 1965-08-24 | 1968-04-23 | Emanuel B. Tarrson | Electric toothbrush which is rechargeable with or without a recharging stand |
US5657201A (en) * | 1995-11-06 | 1997-08-12 | Teletransactions, Inc. | Portable data collection terminal including arm mounting assembly |
JPH11111344A (ja) * | 1997-10-02 | 1999-04-23 | Sony Corp |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充電装置 |
KR101253569B1 (ko) * | 2006-05-09 | 2013-04-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장치용 지지장치 |
CN201414866Y (zh) * | 2009-03-23 | 2010-03-03 | 永胜(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 可360度旋转接电的皮肤护理熔蜡器 |
KR20100129164A (ko) * | 2009-05-28 | 2010-12-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장치 |
KR101646520B1 (ko) * | 2009-11-03 | 2016-08-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기기 간의 전기적 연결 구조 |
US8840430B2 (en) * | 2012-07-31 | 2014-09-23 | Harri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GB2517969B (en) * | 2013-09-06 | 2015-09-09 | Contour Electronics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FR3014051B1 (fr) * | 2013-12-03 | 2016-12-16 | Jodon De Villeroche Gerard Alain Jacques Marie | Support d'attache d'un appareil portable a un retroviseur interieur |
US10027152B2 (en) * | 2014-11-27 | 2018-07-17 |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harging device |
TWI550275B (zh) * | 2015-07-14 | 2016-09-21 | 亞克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承載托盤之浮動定位裝置 |
TWI665547B (zh) * | 2018-09-12 | 2019-07-1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承載基座及其鍵盤設備 |
-
2020
- 2020-08-31 CN CN202010893485.7A patent/CN114123367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27 WO PCT/JP2021/031594 patent/WO2022045310A1/ja unknown
- 2021-08-27 US US18/041,110 patent/US2023029115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27 JP JP2022545744A patent/JP74252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8-27 EP EP21861731.4A patent/EP420795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30 TW TW110132116A patent/TWI80847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4961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Denso Corp | 充電システム、携帯器及び充電装置 |
CN2610455Y (zh) * | 2003-01-08 | 2004-04-07 | 瑞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升降导引功能的承载基座 |
CN103328058A (zh) * | 2011-02-01 | 2013-09-25 |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 控制器支承装置和控制器的充电系统 |
CN102306877A (zh) * | 2011-06-20 | 2012-01-04 | 深圳视融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机与座机电连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07957A4 (en) | 2024-09-25 |
CN114123367A (zh) | 2022-03-01 |
EP4207957A1 (en) | 2023-07-05 |
WO2022045310A1 (ja) | 2022-03-03 |
TW202211583A (zh) | 2022-03-16 |
JPWO2022045310A1 (zh) | 2022-03-03 |
TWI808475B (zh) | 2023-07-11 |
JP7425211B2 (ja) | 2024-01-30 |
US20230291151A1 (en) | 2023-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37610B2 (en) |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 |
US6952197B1 (en) | Pointing device | |
CN114361862B (zh) | 连接器 | |
US9103484B2 (en) | Connection device | |
US10930451B2 (en) |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 |
US7083429B2 (en) | IC socket | |
TW200947489A (en) | Multidirection input device | |
JP2009294944A (ja) | 電子機器 | |
CN114123367B (zh) | 支承装置 | |
US11735380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 |
CN113168987B (zh) | 输入装置 | |
EP3611600B1 (en) | Keyboard | |
JP4121941B2 (ja) |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 |
US8129643B2 (en) | Pushbutton type switch device | |
JP4333332B2 (ja) | スイッチ | |
US20190333718A1 (en) | Push switch | |
JP4692404B2 (ja) |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 |
JP7536659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7122874B2 (ja) | 電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装置 | |
JP424593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078262B (zh) | 滑动开关 | |
KR20160004305U (ko) | 저소음 마우스용 택트 스위치 | |
WO2025074508A1 (ja) | 周辺機器 | |
JP2021149538A (ja) | キートップ構造 | |
JP3816076B2 (ja) |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の出力信号処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