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4110A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14110A CN114114110A CN202111589395.XA CN202111589395A CN114114110A CN 114114110 A CN114114110 A CN 114114110A CN 202111589395 A CN202111589395 A CN 202111589395A CN 114114110 A CN114114110 A CN 1141141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head
- flexible sheath
- neck
- coil un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2—Excitation or detection systems, e.g.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 G01R3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 G01R33/340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sonat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MR implantable coils or coils being geometrically adaptable to the sample, e.g. flexible coils or coils comprising mutually movable pa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壳,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头部的头部凹陷;第一柔性护套和第二柔性护套,分别连接到头部凹陷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柔性护套和第二柔性护套均能够围绕受检者的头颈方向弯折变形;多个线圈单元,设置在底壳、第一柔性护套和第二柔性护套内。该装置适用性广,且成像质量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属于磁共振成像领域。
背景技术
磁共振系统是一种医学成像设备,其中射频(RF,Radio Frequency)接收线圈是磁共振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射频接收线圈在其中的作用可以比喻成人的眼睛,影像的最终清晰度直接跟它的信噪比(灵敏度)成正比。为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或信噪比,或灵敏度),一般线圈设计的首要出发点是确定线圈的形状和内腔尺寸,尺寸既不能不太也不能太小。因为如果线圈尺寸太大的话,线圈单元距离人体部位的距离就会比较远,从而降低磁共振图像的清晰度;而太小的话,可能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特定部位无法放置入线圈内部。所以线圈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在满足扫描部位或对象的尺寸的情况下,将线圈的尺寸做得尽量贴近扫描部位或对象。比如一个头部线圈的设计,它的尺寸能满足绝大部分病人(比如95%以上的病人)的头部都能放入线圈内即可。
射频接收线圈可根据扫描部位或对象的名称命名,多种多样。在扫描人体不同部位的时候,一般需要用专用的线圈才能获得最好的图像效果,比如扫描头部的线圈称为头部线圈、扫描膝关节的线圈称为膝关节线圈,扫描手部的线圈称为手部线圈或手腕线圈。磁共振扫描采用专用线圈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临床图像的性能。
颞颌关节和耳蜗均位于人体头部,因此在当前的医院临床检查中,普遍选择头部线圈用来检查。然而,标准的头部线圈因为在设计上兼顾了整个头部成像的通用性,并没有依据这2个部分的特殊性做出有针对性的专业设计,随着临床检查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通过标准头部线圈获取的颞颌关节和耳蜗图像已经难以胜任当下业内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该装置适用性广,且成像质量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头部的头部凹陷;
第一柔性护套和第二柔性护套,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分别连接到所述头部凹陷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均能够围绕所述受检者的头颈方向弯折变形;以及
多个线圈单元,所述多个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底壳、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柔性护套的外侧设有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柔性护套的外侧设有第二连接元件;
所述磁共振线圈装置还包括一U字型的弹性夹臂,所述弹性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元件以及适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元件;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和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均为卡接元件。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弹性夹臂的中部可围绕受检者左右方向的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底壳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处于所述头部凹陷远离所述受检者颈部的一侧。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弹性夹臂的中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位仅能围绕所述轴心线转动。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底壳包括底壳本体以及从所述底壳本体向上凸起的凸块,所述凸块在所述头颈方向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受检者的头顶相适配的弯曲表面,所述头顶阻挡件具有所述第一部位。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底壳还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颈部的颈部凹陷,所述颈部凹陷和所述第一部位分别设置于所述头部凹陷沿所述头颈方向的相对两侧。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多个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从所述头部凹陷至所述颈部凹陷的所述头颈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
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一线圈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并与所述头部凹陷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二线圈单元,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并与所述头部凹陷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第三线圈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线圈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线圈单元全部设置于所述底壳内、且位于所述颈部凹陷的下方,每个所述第三线圈单元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共设置7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共设置8个,所述颈部线圈共设置1个,并且各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各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及所述第三线圈大小相同。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一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三个第一直线折槽,所述第二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二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三个第二直线折槽;
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二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
每个所述第一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多个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从所述头部凹陷至所述颈部凹陷的所述头颈方向排列的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
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一线圈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
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二线圈单元,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二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
所述第一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一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一直线折槽,所述第二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二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二直线折槽;
每个所述第一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
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在底壳上设置容纳受检者头部的头部凹陷,并于头部凹陷两侧分别连接可弯折变形的柔性护套,底壳和柔性护套内设有用于获取磁共振信号的线圈单元。在使用时,两侧可弯折变形的柔性护套可适应各个受检者的头部大小,并使得底壳及两柔性护套内的线圈单元能够尽可能地贴近所有受检者的头部,不仅提升了医师的操作便利性和病人的舒适性,同时有助于提高线圈的信噪比和临床图像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磁共振线圈装置处于非使用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磁共振线圈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磁共振线圈装置内各个线圈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图6是图5展平后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磁共振线圈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磁共振线圈装置内各个线圈单元展平后的排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柔性护套,2-第二柔性护套,3-底壳,4-第一线圈单元,5-第二线圈单元,6-第三线圈单元,7-弹性夹臂;
101-第一直线折槽,102-第一连接元件;
201-第二直线折槽,202-第二连接元件;
301-头部凹陷,302-颈部凹陷,303-凸块;
401-第一非重叠区,501-第二非重叠区;
701-第三连接元件,702-第四连接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一些技术手段可相互替换或结合。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对象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对象。并且,“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连接”、“固定”、“收容”等,如无特别说明,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地连接。又例如,“收容”并不一定表示整体完全收容,该概念还包括一部分突出于外部的部分收容情况。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前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且简化地描述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若图中装置被翻转,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位在其他元件的“上方”。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图1至图6示出了本申请磁共振线圈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用于对受检者的颞颌关节及耳蜗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该磁共振线圈装置包括底壳3、第一柔性护套1、第二柔性护套2和多个线圈单元。
底壳3具有下凹的头部凹陷301,头部凹陷301适于容纳受检者头部。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分别连接到头部凹陷301的左右两侧,并且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均能够围绕受检者的头颈方向弯折变形。示例性地,在图1至图4中,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可分别沿着其上带有的直线折槽弯折变形。多个线圈单元设置在底壳3、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内。头颈方向,是指由受检者的头部至颈部的方向或由受检者的颈部至头部的方向。
本实施例在底壳3上设置向下的头部凹陷301,并于头部凹陷30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可弯折变形的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底壳3和两柔性护套内设置线圈单元。在使用时,底壳3的头部凹陷301为受检者提供良好的头部支撑,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可向内弯折以贴靠在受检者头部两侧。在使用时,两侧可弯折变形的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可适应各个受检者的头部大小,并使得底壳3、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内的线圈单元能够尽可能地贴近所有受检者的头部,不仅提升了医师的操作便利性和病人的舒适性,同时有助于提高线圈的信噪比和临床图像的质量。
请参照图1至图4,为便于将弯折后的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固定地贴附在受检者的头部两侧,防止两柔性护套散开,本实施例在第一柔性护套1的外侧设有第一连接元件102,第二柔性护套2的外侧设有第二连接元件202。而且,该磁共振线圈装置还包括一U字型的弹性夹臂7,弹性夹臂7的两端分别设有适于与第一连接元件102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元件701以及适于与第二连接元件202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元件702。
在使用时,当受检者头部进入头部凹陷301并摆正体位后,可将弹性夹臂7两端的第三连接元件701和第四连接元件702分别连接第一柔性护套1的第一连接元件102和第二柔性护套2的第二连接元件202,进而借助弹性夹臂7的弹性夹紧力将第一柔性护套1和第二柔性护套2分别夹紧贴附在受检者的头部两侧。
请再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2、第二连接元件202、第三连接元件701和第四连接元件702均为卡接元件。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元件102和第二连接元件202为卡柱,第三连接元件701和第四连接元件702为卡环,卡环能够可拆卸地卡合套设在卡柱外。
为提升该装置的结构整体性和使用便利性,本实施例将弹性夹臂7的中部可围绕受检者左右方向的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到底壳3的第一部位,前述第一部位处于头部凹陷301远离受检者颈部的一侧。如此,在非使用状态下,弹性夹臂7仍会稳定地连接在底壳3上而不易丢失;在使用时,只需转动弹性夹臂7至合适位置后,并借助弹性夹臂7的变形将使其两端的第三连接元件701和第四连接元件702分别对准第一连接元件102和第二连接元件202后扣压连接即可,尤为方便。
进一步地,上述弹性夹臂7的中部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位仅能围绕上述轴心线转动。即,弹性夹臂7的中部相对于底壳3的第一部位只能在围绕前述轴心线的方向上转动,而不能在其他方向上(例如左右方向上)运动。如此设置是具有优势的:在使用时,该弹性夹臂7将线圈贴近到受检者头部的同时,还可以借此固定受检者的头部,使其受检时不会产生运动伪影,一举两得。
进一步地,底壳3包括底壳3本体以及从底壳3本体向上凸起的凸块303,凸块303在头颈方向的一侧具有与受检者的头顶相适配的弯曲表面,头顶阻挡件具有上述的第一部位,即上述第一部位具体处于该头顶阻挡件上。凸块303可防止受检者头部的在该装置上过于靠后,而且抬升了弹性夹臂7中部转接部位的高度,利于缩减弹性夹臂7的尺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凸块303的下端可绕受检者左右方向的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到(转动角度可锁定)底壳3本体上。由此,可以调整弹性夹臂7中部的位置,进而更好地适应受检者的头部大小。
此外,请再参照图1和图3,底壳3还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颈部的颈部凹陷302,该颈部凹陷302和上述第一部位分别设置于头部凹陷301沿头颈方向的相对两侧。
请参照图5和图6,上述多个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从头部凹陷301至颈部凹陷302的头颈方向上依次排列的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
第一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第一柔性护套1、底壳3和第二柔性护套2内的多个第一线圈单元4。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线圈单元4部分重叠设置,以去耦。位于底壳3内的第一线圈单元4设置在头部凹陷301的下方、并与头部凹陷301的形状相对应。
第二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第一柔性护套1、底壳3和第二柔性护套2内的多个第二线圈单元5。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部分重叠设置,以去耦。每个第一线圈单元4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部分重叠设置,以去耦。位于底壳3内的第二线圈单元5设置在头部凹陷301的下方、并与所述头部凹陷301的形状相对应。
第三线圈组仅包括一个第三线圈单元6,该第三线圈单元6设置在底壳3内、且位于颈部凹陷302的下方,并且该第三线圈单元6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部分重叠设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线圈组仅包括多个第三线圈单元6,多个第三线圈单元6全部设置在底壳3内、且位于颈部凹陷302的下方,每个第三线圈单元6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部分重叠设置。
具体地,上述第一线圈单元4共设置7个,第二线圈单元5共设置8个,而且各个第一线圈单元4、各个第一线圈单元4及第三线圈大小相同。
第一柔性护套1上设置有沿着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一柔性护套1的三个第一直线折槽101,这三个第一直线折槽101且在垂直于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第二柔性护套2上设置有沿着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二柔性护套2的三个第二直线折槽201,这三个第二直线折槽201在垂直于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在实际使用时,柔性护套能够在直线折槽的位置轻易地弯折,而非直线折槽位置的柔性护套则基本保持稳定不变形。如此,可让柔性护套基本上只在设定位置(例如变形时对内部元件损伤较小的部位)发生弯折形变,而其余位置(例如变形时对内部元件损伤较大的部位)保持固定形状。
上已述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线圈单元4部分重叠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部分重叠设置。不过,每个第一线圈单元4或第二线圈单元5的面积并没有全部被与之相邻的一个或多个线圈单元重叠覆盖。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线圈单元4均具有与其余第一线圈单元4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401,每个第二线圈单元5均具有与其余第二线圈单元5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501。
请参照图7和图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直线折槽101均在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第一非重叠区401和一个第二非重叠区501,每个第二直线折槽201均在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第一非重叠区401和一个第二非重叠区501。通俗来讲,即,每个第一直线折槽101均布置在对应的一个第一非重叠区401和一个第二非重叠区501处,每个第二直线折槽201均布置在对应的一个第一非重叠区401和一个第二非重叠区501处。
发明人发现,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线圈单元4(及相邻的两个第二线圈单元5),若在二者的重叠区域发生围绕头颈方向的弯折变形,不仅存在较大的弯折阻力,而且容易导致这两个第一线圈单元4产生明显的难以复原的形变和相对位移,甚至在弯折过程中这两个第一线圈单元4会产生明显的摩擦和拖拽。前述这些现象不仅导致线圈单元难以具有稳定的形状和位置,从而影响磁共振图像的质量(例如图像的稳定性),而且缩短了线圈单元的寿命。对此,发明人认为直线折槽不宜设置在同组中相邻线圈单元的重叠区域,故而在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将各个直线折槽全部布置在同组中相邻线圈的非重叠区,从而避免了前述问题。尽管图7和图8中直线折槽的一部分处于第一线圈单元4与第二线圈单元5的重叠区域,不过因为第一线圈单元4与第二线圈单元5沿头颈方向排列,而弯折是在围绕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实施,况且该处的弯折轴线更加靠近两线圈单元的中部,故而前述问题并不突显。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并没有配置上述第三线圈单元6,其只配置了在头颈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柔性护套1上仅设置有两个第一直线折槽101,第二柔性护套2上仅设置有两个第二直线折槽201。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头部的头部凹陷;
第一柔性护套和第二柔性护套,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分别连接到所述头部凹陷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均能够围绕所述受检者的头颈方向弯折变形;以及
多个线圈单元,所述多个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底壳、所述第一柔性护套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护套的外侧设有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柔性护套的外侧设有第二连接元件;
所述磁共振线圈装置还包括一U字型的弹性夹臂,所述弹性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连接元件以及适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的第四连接元件;
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和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均为卡接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臂的中部可围绕受检者左右方向的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底壳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处于所述头部凹陷远离所述受检者颈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臂的中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位仅能围绕所述轴心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底壳本体以及从所述底壳本体向上凸起的凸块,所述凸块在所述头颈方向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受检者的头顶相适配的弯曲表面,所述头顶阻挡件具有所述第一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具有下凹的、适于容纳受检者颈部的颈部凹陷,所述颈部凹陷和所述第一部位分别设置于所述头部凹陷沿所述头颈方向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从所述头部凹陷至所述颈部凹陷的所述头颈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
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一线圈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并与所述头部凹陷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二线圈单元,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并与所述头部凹陷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第三线圈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线圈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线圈单元全部设置于所述底壳内、且位于所述颈部凹陷的下方,每个所述第三线圈单元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共设置7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共设置8个,所述颈部线圈共设置1个,并且各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各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及所述第三线圈大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一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三个第一直线折槽,所述第二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二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三个第二直线折槽;
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二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
每个所述第一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从所述头部凹陷至所述颈部凹陷的所述头颈方向排列的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
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一线圈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
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依次排列在所述第一柔性护套、所述底壳和所述第二柔性护套内的多个第二线圈单元,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每个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均具有与其余所述第二线圈单元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所述第二线圈单元设置在所述头部凹陷的下方;
所述第一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一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一直线折槽,所述第二柔性护套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头颈方向贯通该第二柔性护套、且在垂直于所述头颈方向的方向上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二直线折槽;
每个所述第一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每个所述第二直线折槽均在所述头颈方向上横跨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非重叠区和一个所述第二非重叠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89395.XA CN114114110A (zh) | 2021-12-23 | 2021-12-23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589395.XA CN114114110A (zh) | 2021-12-23 | 2021-12-23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14110A true CN114114110A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362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89395.XA Pending CN114114110A (zh) | 2021-12-23 | 2021-12-23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1411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88692A (zh) * | 2024-08-15 | 2024-09-24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毯式磁共振线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267059A1 (en) * | 2010-04-30 | 2011-11-03 | Alexander Shvartsberg | Rf coil assembly for use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CN207650376U (zh) * | 2017-09-30 | 2018-07-24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线圈装置 |
CN111693913A (zh) * | 2019-03-14 | 2020-09-22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射频线圈组件 |
CN112816924A (zh) * | 2021-01-22 | 2021-05-18 | 深圳市一康云智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颞颌关节/耳蜗线圈 |
CN113253173A (zh) * | 2021-05-08 | 2021-08-13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磁共振颈部成像的射频线圈装置 |
CN217060476U (zh) * | 2021-12-23 | 2022-07-26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
2021
- 2021-12-23 CN CN202111589395.XA patent/CN1141141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267059A1 (en) * | 2010-04-30 | 2011-11-03 | Alexander Shvartsberg | Rf coil assembly for use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CN207650376U (zh) * | 2017-09-30 | 2018-07-24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线圈装置 |
CN111693913A (zh) * | 2019-03-14 | 2020-09-22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射频线圈组件 |
CN112816924A (zh) * | 2021-01-22 | 2021-05-18 | 深圳市一康云智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颞颌关节/耳蜗线圈 |
CN113253173A (zh) * | 2021-05-08 | 2021-08-13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磁共振颈部成像的射频线圈装置 |
CN217060476U (zh) * | 2021-12-23 | 2022-07-26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88692A (zh) * | 2024-08-15 | 2024-09-24 | 苏州众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毯式磁共振线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ootell et al. | Functional analysis of V3A and related areas in human visual cortex | |
Hill et al. | Voxel similarity measures for automated image registration | |
Fiedler et al. | Novel multipin electrode cap system for d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
Sereno et al. | Borders of multiple visual areas in human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
Sneag et al. |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 |
Dalal et al. | Localization of neurosurgically implanted electrodes via photograph–MRI–radiograph coregistration | |
US20060122496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positioning a probe or sensor | |
CN109754448A (zh) | 一种ct心脏扫描伪影校正方法及其系统 | |
Wiener et al. | Measurement of pituitary gland height with MR imaging. | |
CN107133637B (zh) | 一种手术导航图像自动注册设备以及方法 | |
CN217060476U (zh)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
Wang et al. | Combination of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recordings for abnormal visual cortex in two types of amblyopia | |
CN114114110A (zh) | 用于颞颌关节及耳蜗成像的磁共振线圈装置 | |
US20130231555A1 (en) | Image guided surgery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20210369133A1 (en) | Coil positioning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 |
Block et al. | Improving the robustness of clinical T1-weighted MRI using radial VIBE | |
CN118688692B (zh) | 毯式磁共振线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Lamm et al. | Co-registration of EEG and MRI data using matching of spline interpolated and MRI-segmented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calp surface | |
Moon et 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ory m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horizontal strabismus | |
Epprecht et al. | Human cochlear nucleus on 7 tesl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sights into micro-anatomy and function for 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 surgery | |
Piccirelli et al. | Local deformation of extraocular muscles during eye movement | |
EP4324508A1 (en) | Medical catheter an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positioning system | |
WO202014112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head motion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
Pizzagalli et al. | Local landmark alignment for high-resolution fMRI group studies: toward a fine cortical investigation of hand movements in human | |
Simons et al. | A fast,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lumbar spine vertebrae using positional MRI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