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105312A -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05312A
CN114105312A CN202111452379.6A CN202111452379A CN114105312A CN 114105312 A CN114105312 A CN 114105312A CN 202111452379 A CN202111452379 A CN 202111452379A CN 114105312 A CN114105312 A CN 114105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oculation
inoculum
point
wastewater
microorganis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23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Weiai Quantum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Weiai Quantum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Weiai Quantum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Weiai Quantum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523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053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0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5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02F3/347Use of yeasts or fungi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6Nutrient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08Treatment of wastewater in the sewer, e.g. to reduce grease, odou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ycolog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流经入水点至排放点的多段管道中,设置有接种点;通过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管道系统内;将与接种点连接的一段管道设置为用于接种物培育的位点;在位点内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且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影响靠近接种点及其下游的管道系统中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并促进微生物繁殖;其中,所述接种物培养物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本发明具有能够有效改变污水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进而降低污水厂处理压力的有益效果,适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包括:通过污水管道系统收集污水,并将其输送到位于或靠近排放点的污水处理厂;在传统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历一系列厌氧和好氧培育,去除包括有机物、其他固体、氮和磷酸盐在内的废物,并在污水排放之前进行消毒,以减少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污水的成分在其流通过程中不断变化,当污水流经管道系统时,管道内存在的微生物种群作为促进物与污水产生反应,形成反应物,这类反应物通常包括:硫化氢和氨,或其他含氮化合物(如硫醇);形成的反应物会在泵井附近区域产生有害的气态化学物质,发出严重的气味,同时还会腐蚀管道系统中的管道及其表面。
当污水到达污水处理厂时,经过流经管道内存在的微生物后,使得污水中含有比初步进入管道系统时更复杂的化学物质,变得更难处理。
因此,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需要涉及更多的运行单元,才能排放被处理过的污水,导致污水处理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改变污水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进而降低污水厂处理压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流经入水点至排放点的多段管道中,设置有接种点;
通过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管道系统内;
将与接种点连接的一段管道设置为用于接种物培育的位点;
在位点内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且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影响靠近接种点及其下游的管道系统中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并促进微生物繁殖;
其中,所述接种物培养物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优选地,所述位点为静态区管道,所述静态区管道用于放缓污水向排放点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接种物培养物包括: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且所述接种物培养物中的微生物之间形成彼此存在的共生关系。
优选地,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静态区管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粘附有接种物培养物;
其中:接种物培养物粘附在所述表面上的粘附力大于或等于有害微生物粘附在所述表面的粘附力。
优选地,靠近入水点的接种点为初级接种点;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初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二级接种点,所述二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二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三级接种点,所述三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
其中,三级接种点位于靠近排放点的位置,以使所有的废水流经三级接种点。
优选地,每个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相同,并且在单位时间段内有规律均匀地输送接种物。
优选地,所述二级接种点或三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高于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
优选地,所述接种点至少为纵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接种点。
优选地,所述接种物在所述管道系统内培养的微生物的底物或种群相对稳定,并且在纵向间隔开的所述两个接种点之间的变化不超过20%。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中,通过接种物培养物,能够在废水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废水中有害细菌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进入污水处理厂后的污水处理压力,实用性极强。
2、本发明中,由于引入到管道系统内的废水是动态的,并根据管道系统中不同位置经历不断变化,对于某一点来说,某些选定微生物的种群将增加,某些选定微生物的种群将减少;因此,本发明通过多级接种点的设置,如:设置有二级接种点和三级接种点,二级接种点和三级接种点的的接种可以有效地增补先前已接种废水中的培养物不足;本发明通过再次接种,可以增加希望选定的微生物数量,从而继续降解废水中的废物,通过增加接种点的方式,实现覆盖效应,能够基本上覆盖整个系统静态区管道内所有影响废水的接种物培养物。
3、本发明中,在废水系统中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气味、腐蚀性气氛)的有害微生物的培养物大部分位于静态区中的管道表面上,因此,将由接种物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顽固地粘附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能够进一步减少废水中有害细菌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位于不同住宅、商业和工业的接种点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静态区管道为总管泵井时接种点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中可采用的一种接种室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中可采用的一种接种物储存器的示意图;
图中:
10为泵井,11为壳体,12为废水入口,13为废水出口,14为泵井的内部区域,15为废水,16为微生物,17为喷嘴,18为配料管线;
20为接种室,21为接种室壳体,22为入口,23为出口,24为第一层,25为第二层,26为第三层,27为第四层,28为生物活化陶瓷,29为聚乙烯棒,30为细长轴,31为承载培养基,33为接种室喷嘴,34为接种室配料管线;
40为接种物储存器,41为储存器壳体,42为接种物源,43为供给线,44为配料管线,45为水源;
70为初级接种点,71为二级接种点,72为三级接种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流经入水点至排放点的多段管道中,设置有接种点;
S20,通过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管道系统内;
S30,将与接种点连接的一段管道设置为用于接种物培育的位点,所述位点为静态区管道,所述静态区管道用于放缓污水向排放点的位移;
S60,在位点内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且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影响靠近接种点及其下游的管道系统中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并促进微生物繁殖;
其中,所述接种物培养物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一中,静态区管道是指沿管道长度的某处区域,在该区域水流被中断或至少被显著减缓;静态区可由泵井,两段管道互连处的低点或部分管道暴露并且水蒸气聚集的任何其他区域形成;与泵的间歇循环或流经管道的流量变化有关,静态区也可能断断续续地出现在特定管道中。
一般地,持续的高速水流能够显著抑制废水流中负面影响的产生,相反,有害生物更倾向于在静态区管道中繁殖,在静态区管道有害生物易于附着在管道的表面上,如:有害生物体附着在与水接触的浸没表面以及与水面上方的气体或空气接触的暴露表面上;鉴于水在静态区中没有显著的路径长度或纵向流速,在这些区域出现培育有害微生物的培养物,这些有害微生物的培养物产生释放有毒气体(例如硫化氢)的化合物,以及侵蚀管道材料(例如混凝土)的化合物。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接种物被引入静态区管道,在所述静态区管道内所述接种物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具体地,通过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将有益生物体引入系统中,并在废水中产生积极反应(即部分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这使得原本不会蓬勃繁衍的生物体能够维持可独立繁衍的种群;其中:有益微生物指的是专门分解废水流中的有机物质而不会大规模产生负面物质或产生负面影响的微生物。
进一步地,所述接种物培养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入到所述静态区管道中;间接引入是指将培养物放入静态区上游或下游的管道中,并让系统中的流体(如:气体或液体)将其带到静态区管道中;或者,可以将所述接种物培养物作为静态区上游或下游的细小液滴引入到管道的空气中,并由上游空气携带到静态区管道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接种物培养物包括: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且所述接种物培养物中的微生物之间形成彼此存在的共生关系;彼此共生关系使得当接种物培养物中的微生物被水带到厌氧环境中时,需氧生物的存活种群将被保留,而当接种物培养物中的微生物被水中携带进入需氧环境时,厌氧生物的存活种群将被保留。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所述接种物可包括光合微生物、异养细菌和乳酸菌,并且所述接种物可进一步包括底物。
具体地,所选微生物的接种物优选为混合菌群,其比例可根据引入到管道系统内的废水种类而变化;如:当引入到废管道系统内的废物水具有高比例的脂肪或油脂时,可以选择乳酸菌,或接种物可包含高比例的乳酸菌;当接种物含有高比例乳酸菌时,可以在接种物的制备过程中添加相对大量的糖,作为乳酸杆菌和其他发酵生物的底物,从而形成有助于降解脂肪和油脂底物的乳酸和乙酸的组合。
进一步地,接种物可以包括光合细菌、乳酸杆菌、酵母、放线菌、诺卡氏菌、射线真菌、浮游生物和其他化能自养细菌。
更进一步地,接种物由可商购的EM(有效微生物)制剂产生。
一般地,管道系统沿其长度包含多个静态区管道,本方法可以将接种物引入位于多个静态区管道的多个初级接种点中,这使得具有许多分支朝向其上游端的广泛管道网络能够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的方式进行处理。
每个初级接种点的选择,优选为使至少50%的水在其通过初级接种点时花费少于其在系统中滞留时间的25%。
本实施例中,靠近入水点的接种点为初级接种点;所述步骤还包括:所述步骤还包括:
S40,在所述初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二级接种点,所述二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
S50,在所述二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三级接种点,所述三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其中,三级接种点位于靠近排放点的位置,以使所有的废水流经三级接种点。
具体地,二级接种点的选择,优选为使至少50%的水在其通过二级接种点时花费少于其在系统中滞留时间的50%~75%。
进一步地,三级接种点的选择,优选为流经其中的水花费了其在系统中总滞留时间的50%~80%。
本实施例中,二级接种点和三级接种点的设置用于增加所选微生物的种群数;由于引入到管道系统内的废水是动态的,并根据管道系统中不同位置经历不断变化,对于某一点来说,某些选定微生物的种群将增加,某些选定微生物的种群将减少;因此,通过再次接种,可以增加希望选定的微生物数量,从而继续降解废水中的废物;二级接种点和三级接种点的的接种可以有效地增补先前已接种废水中的培养物不足;通过增加接种点的方式,实现覆盖效应,能够基本上覆盖整个系统静态区管道内所有影响废水的接种物培养物。
一般地,单位时间引入到管道系统的接种物量可以是管道系统内表面的表面积和废水所流经的静态区的数量、大小或体积的函数,并不一定与流经系统的水量有关。
此外,各个初级接种点的接种物剂量率之差可小于20%,优选小于5%,更优选地,大部分位点的剂量率基本相同;所述二级接种点的数量可优选为至少两个,并且所述二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剂量率之差小于20%,优选小于5%,更优选地,所有二级位点的剂量率基本相同。
同时,一个系统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具有更高剂量率的位点,通常具有较高剂量率的位点是二级和三级位点,当管道具有至少一个三级位点时,三级位点和二级位点之间的接种物剂量率之差可小于20%,每一个初级接种和二级接种点剂量率的差异不得超过5%。
因此,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每个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相同,并且在单位时间段内有规律均匀地输送接种物;所述二级接种点或三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高于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
本发明可采用上水管、重力下水管和各种泵井作为静态区管道来接种微生物的特定培养物;接种所选定的微生物能够导致争夺可获取的营养物,从而改变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污水所产生的发酵产物的种类和数量。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位于不同住宅、商业和工业的接种点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多根从多个入水点延伸到排放点的管道系统。该系统相对于各个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具有多个初级接种点、二级接种点和三级接种点。
具体地,管道系统中的静态区管道与每个接种点相关联,静态区管道可由泵井,两段管道互连处的低点或部分管道暴露并且水蒸气聚集的任何其他区域形成;接种点是进入系统、尤其是进入静态区管道的入水点。
实施例二
一般地,在废水系统中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气味、腐蚀性气氛)的有害微生物的培养物大部分位于静态区中的管道表面上,而不是在废水本身中;因此,必须设法处理静态区管道表面上的培养物。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步骤还包括:
S70,在所述静态区管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粘附有接种物培养物;
其中:接种物培养物粘附在所述表面上的粘附力大于或等于有害微生物粘附在所述表面的粘附力。
具体地,所述静态区管道中包括至少一个表面(通常为多个表面),因此,可将由接种物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顽固地粘附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
SS10,在流经入水点至排放点的多段管道中,设置有接种点;
SS20,所述接种点至少为纵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接种点,并通过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管道系统内;
SS30,将与接种点连接的一段管道设置为用于接种物培育的位点;
SS40在位点内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且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影响靠近接种点及其下游的管道系统中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并促进微生物繁殖。
具体地,选择的纵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接种点位置使得管道系统内接种的正常微生物群所产生的负面底物相对稳定地位于位点下游,并且所述位点处建立的微生物种群所产生的底物不会显著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接种物在所述管道系统内培养的微生物的底物或种群相对稳定,并且在纵向间隔开的所述两个接种点之间的变化不超过20%。
进一步地,接种点的间距,使得接种物培养物所培养的微生物种群所产生的底物相对稳定,根据沿纵向间隔的接种点之间的管道路径的任何点处的变化不会超过20%为原则,选择下游的位点,以便沿管道系统的合适点处适当地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具体地,本方法中可优选为三个彼此纵向间隔开的所述接种点。
本实施例中,每个接种点的接种物剂量率基本相同,并且接种物在单位时间段内被有规律地且均匀地输送。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接种装置在接种点进行接种。
具体地,所述接种装置可为:从喷嘴喷洒接种物或使废水流过接种有选定微生物的承载培养基;所述承载培养装置可包括第一层(沙子或碎石层,如:碎青金石层、沸石层),第二层多孔粘土或混凝土砖,与第一层使用材料类似的第三层,生物活化陶瓷的第四层;
其中:第二层多孔粘土可包括碎石(如:直径大于第一层材料直径的青金石),所述生物活化陶瓷包括其中所含的选定微生物。所述生物活化陶瓷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废水变得混合、通过湍流而被掺气并接种有所述生物活化陶瓷中的微生物。
进一步地,所述接种装置还可为:接种室,所述接种室位于两个总管之间并且用作接种废水的场所;同时,所述接种室可串联设置在泵井中或管道之间;在接种室中接种的废水能够使选定的微生物适应废水以及与废水相关的静态区并在其中繁殖,作为部分制备的培养基源;减少了选定微生物被释放到管道系统时对它们的环境冲击负荷。
更进一步地,接种室还可包括喷雾装置,用于向流入该室的废水和接种室的表面(包括承载培养基)提供雾态接种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接种装置还可为:具有壳体的接种物储存器、容纳在壳体内的接种物源以及用于在特定位置分配接种物的装置;接种物可以是浓缩形式并在分配前稀释,接种物可被其他添加剂稀释。其他添加剂可包括乙酸、柠檬酸或糖溶液。
本实施例中,接种点可设置在污水总管、泵井、淤泥收集井和转运站等位置。
采用的接种方法因地点条件而定;如:由于长上水管或缓流造成长滞留时间,无氧活动水平较高时,首选气溶胶接种,其能够增强好氧和异养生物繁殖,有利于维持好氧和厌氧活动的平衡;另如:在重力下水管长且需氧活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选择承载培养基接种微生物,能够使得废水中增加的厌氧生物繁殖,有助于维持有氧和厌氧活动的平衡,从而使得在主要氧环境中增加一些厌氧活动。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静态区管道为总管泵井时接种点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泵井10中具有壳体11、废水入口12和废水出口13,废水通过废水入口12进入泵井10的内部区域14;泵井10中的废水15上升到一个点,在该点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起动泵发出信号并将废水15通过废水出口13泵出腔室。
本发明方法通过将选定微生物16的接种物引入井或腔室中来处理废水,其中流经井或腔室的废水携带部分微生物;接种物16由连接到配料管线18的喷嘴17引入。配料管线18随后连接到接种物储存器。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中可采用的一种接种室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接种室20具有接种室壳体21、入口22和出口23。
接种室20包括四层承载培养基31,基层或第一层24由碎沸石组成;第二层25由多孔粘土或混凝土多孔砖组成,这些砖也可以相互堆叠以增加第二层25的深度;第三层26由碎沸石组成并为第四层27提供平坦表面;第四层27由安装在聚乙烯棒29上的生物活化陶瓷28组成。
具体地,聚乙烯棒29由细长轴30连接在一起,该细长轴30用作聚乙烯棒29相互保持在一起的骨架;本实施例中,细长轴30由不锈钢制成;由于生物活化陶瓷28的位置横切水流方向,从入口22进入接种室20的废水水流湍动,湍流搅动废水,使废水混合空气,并且当废水流经承载培养基时,来自生物活化陶瓷28的微生物对其进行接种。
进一步地,接种室20还包括连接到配料管线34的喷嘴33,喷嘴33向腔室10喷洒选定微生物的接种物,配料管线34连接到接种物储存器。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中可采用的一种接种物储存器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接种物储存器40其具有储存器壳体41、接种物源42和用于将接种物供应给配料管线44的供给线43。
具体地,接种物储存器40还包含用于在接种物供应给配料管线44时稀释接种物的水源45;其他添加剂可以在配料管线44处添入接种物中。
进一步地,添加剂可能包括乙酸、柠檬酸和糖溶液。
更进一步地,接种物源42可选为:有提供营养底物的情况下维持在指数生长期或接近指数生长期的批量培养物;如:提供有助于保持厌氧细菌的浮动隔板。
更进一步地,水源45和上部接种物保持槽可包含至少一公斤生物活化陶瓷介质,该介质有助于培养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生物体。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更优选的实施例包括:对几乎所有废水至少接种一次,约75%的废水接种两次,并且约50%的废水接种三次。
可依次使用收集/滞留/培育区,以便所有废水的50%在通往处理厂的管道系统中花费有25%的滞留时间通过此类区域。
具体地,预期正常废水流量的每125000Uday(对于较小系统为7.5%)设有一个接种室/泵井接种室;大约20%的接种室最好是串联接种室,
更进一步地,处理过的废水可被循环到一个或多个初级接种点以保持废水流经该点一天至少8小时。
接种点可分为三类:初级位/接种点、二级(加强)位点/接种点、三级(加强)位点/接种点;
在初期可能的采集点(现有的或安装的)选择初级接种点,在那里每天至少有8小时的持续流量;实际上,一般等同于收集系统中最早的泵站或指定的接种室站点,该系统通常最多可处理75000Uday的污水(对于较小系统,或为总系统污水流量的10%)。
二级(加强)接种点来覆盖废水汇合处,使得每200,000Uday有一个位点(对于较小系统,或系统总废水流量的20%有一个位点。
三级(加强)接种点安装在每个总管泵站,即直接泵送到处理厂或系统中的主要收集点的那些泵站,该泵站每天收集七十五万升至一兆升的污水;在上水管后面0.25公里或更远的地方,最好有一个接种点。
此外,还可考虑在可能发生的故障点位置作为追加的接种点;故障点位置包括废水中脂肪浓度高的区域或滞留时间异常长的区域。
此外,还可选择整体接种点,使得每125000UDay污水流量平均有一个接种点,这种方式下,至少要实现上述初级和二级接种,并且在无论上水管还是下水管后面1.0公里或更远具有主要收集点的系统,在污水输送之前也有一个或多个三级接种点。
一般,根据接种要求,意味着对于每天输送1兆升污水的管道系统将有13个接种点,其中8个为初级接种点,4个为二级接种点,1个为三级接种点;如果能够在每天10兆升或更大流量的系统的多个部分之间累积剂量,则很可能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
接种物可使用EM“有效微生物”制剂或含有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放线菌、射线真菌、芽孢杆菌、化能自养细菌、浮游植物和其他协同生物的类似制剂;废水处理中的气味控制和脂肪去除的处理需要接种物浓缩液在污水中整体2.5ppm的接种率。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部分养分去除,去除剩余的侵蚀性大气,并随着时间降低BOD、TSS和其他指标,需要接种物在污水中整体25ppm的接种率;针对给定系统中的特定问题,可能需要更高速地接种。例如,1,000,000Uday的废水流量需要处理大约25Uday的接种浓缩液。
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Em-1作为接种物浓缩液;可以扩增/稀释这种浓缩的接种物,以便按以下方式组成待注射材料:
3%接种物浓缩液,
3%糖蜜或糖溶液,以及
94%陈化水(氯化或以其他方式消毒的水,在封闭但通风的容器中阳光下放置至少3天);例如:25升接种浓缩液相当于833升扩增接种液。
扩增的接种物优选在密封压力通风容器中间接阳光下静置5至7天或直到稀释液的pH值达到3.5或更低;可以在接种点现场以至少4份水与1份扩增的接种物的比例进一步稀释;上述扩增的接种物应在系统接种的第三阶段注入10%,其余部分在所有其他位置之间平均分配;例如:三级位点83升/天加上所有其他位点12x62.5升/天,对于1,000,000升/天的污水流来说是833Uday。
在所有接种点,应完成扩增的接种物的配料,以便在给定时间段内(即每天24小时)均匀且有规律地输送接种物;在初级和二级接种点,此类配料应使用脉冲作用配料泵完成,该配料泵采用的脉冲间隔和体积被量化成在每24小时内输送所需的材料量;在三级接种点,在每24小时内应通过加压持续完成此类输送。
在脂肪或油脂浓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可通过包含接近3%浓缩接种物和10%糖/糖蜜的糖溶液进行有效地解决;扩增的接种物产生更高浓度的乙酸,也可用载体水稀释之前向接种物中加入柠檬酸或乙酸获得同样的结果。
喷嘴直接在流入废水表面和湍流上方喷洒,因此,优选在此处进行接种物与废水的混合;配料喷雾不触及腔室壁或井中的其他设备;喷雾液滴应直接落在废水表面。
低剂量、多点、有规律接种可应用于任何系统,包括:部分封闭系统和现场系统;在这些情况下,选择较早配料点(最早在第一个废水井或隔油池或马桶水箱或抽水马桶),并在现场处理厂中安装再循环回路以促进重新接种或积累(加强剂量)剂量;二级接种点安装在靠近处理厂的培育室(通常是转运站或泵井);同样,首先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发酵,然后是需氧腔室;发酵通常在安装好的发酵槽或发酵室中进行,将在类似空气净化槽中进行掺气。
本发明涉及系统性的接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处理系统中的所有废水,在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到废水在系统中花费的时间,例如,滞留时间和由趋势明显的滞留点造成的任何时间延长,计算适当的接种率。
本方法的一个变形是将污水处理厂的功能分开,并安装设计用于在收集系统中在线执行发酵和掺气功能的大型腔室;即:在系统中安装收集每50至70户或同等的废水的水箱及设备,并且下线只有三级处理过程。
在串联接种室中,陶瓷片的圆柱形形状,螺纹连接到柔性杆上,使得废水在通过接种室时能够产生起伏运动,这种运动近似于小溪在砾石床上的运动,并且确实促进接种室内陶瓷片下方的厌氧保持区域之间的转移,还促进陶瓷片内外部分有氧活动;起伏运动还用于保持接种室中部分自清洁过程。
累积和一致性接种的相同原则,也可以应用于现场再循环污水处理系统中;例如: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可用于实现水的再循环。这要求:
a在补充水进入生长/保持槽的入口处进行初级接种;
b在保持/生长槽的排水点或附近安装被接种的串联生物过滤器;
c在回水管线到保持/生长罐之前安装带接种的厌氧滞留点;
d广泛达到大约10ppm水体接种率的一致性接种系统;
e在植物之间,保持在厌氧槽中捕获的任何絮凝剂/污泥。
同样,在现场污水处理系统中,在第一个污水收集点或附近(甚至早在抽水马桶或废水井)处进行早期接种;在厌氧发酵槽前安装带有接种的浸渍坑,在掺气过程以及从生物过滤器流到初始浸渍池大约10%的再循环之后,安装被接种的串联生物过滤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致的接种率最初可能与流通式废水收集系统一样高(即:25ppm),但通常会在6到12个月内下降,直到达到废水流量约2.5ppm的平衡水平。
采用上述方法可具有以下优点:
1、气味控制:通过使用上述方法,能降低整个系统的降低。
2、脂肪消耗:一致接种的一个显着结果是接种点下游整个系统脂肪在井和驻留点中消耗,使得脂肪不会像往常一样在下游井中堆积;与原有在系统中存在脂肪堆积问题相比,井壁上的任何剩余材料都可以轻松地冲洗掉,堆积物不会从井壁上的结块结构中延伸出来,并且不需要手动刮擦或切碎来去除,使得维护变得明显简单;一般地,连续接种大约90天后,可以观察到水性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3、泡沫控制:由于上述原因,污水处理厂中较低的脂肪含量引起丝状细菌数量减少,从而明显降低了处理厂的泡沫。
4、有害和侵蚀性气氛控制:在建立一致和累积的接种程序后,整个收集和输送系统中的有害和侵袭性气氛会明显减少。
5、长上水管氧气增加:长上水管是收集和输送系统某些事项的源头,使得此类管路内部厌氧活动和腐烂会导致产生大量硫化氢和其他气体,传统解决的方式是向此类管线注入氧气;本方法中,在整个给定系统中,通过早期接种程序和低温发酵生物的持续培养能够导致产生的微生物活动得到平衡,从而能够存在溶解氧,这些溶解氧等于或高于通过正常水平注入氧气所获得的溶解氧,可以降低注氧成本。
6、趋势明显的养分去除:在12到18个月的时间内持续进行一致的接种程序,可实现废水中养分(N&P)水平的累积降低;随着有益菌种的繁殖,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率上升到50%去除率的稳定水平;在处理厂中进行第三阶段处理时,当来自处理厂的污水中已经存在被微生物接种的培养物时,会发生快速的养分去除。
7、BOD(生化需氧量)降低趋势明显:随着有益培养物的建立,BOD降低的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发生。
8、TSS(总悬浮固体)减少趋势明显:随着有益培养物的建立,TSS减少的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出现。
9、病原体控制:作为分散污水溢出、漫出等风险的一种手段;接种物中有益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活动导致病原体的增殖比在废水中预期的要少得多,并且排放到环境中这些病原体种群的下降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得多;当接种物暴露在阳光下时,如果排放发生在废水含有“EM”组分的区域中尤为明显。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污水中的细菌,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实用性极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流经入水点至排放点的多段管道中,设置有接种点;
通过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管道系统内;
将与接种点连接的一段管道设置为用于接种物培育的位点;
在位点内培养并形成接种物培养物;且形成的接种物培养物影响靠近接种点及其下游的管道系统中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并促进微生物繁殖;
其中,所述接种物培养物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点为静态区管道,所述静态区管道用于放缓污水向排放点的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物培养物包括: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且所述接种物培养物中的微生物之间形成彼此存在的共生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静态区管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粘附有接种物培养物;
其中:接种物培养物粘附在所述表面上的粘附力大于或等于有害微生物粘附在所述表面的粘附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靠近入水点的接种点为初级接种点;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初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二级接种点,所述二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二级接种点的下游设置有至少一个三级接种点,所述三级接种点将接种物引入与其连接的静态区管道中;
其中,三级接种点位于靠近排放点的位置,以使所有的废水流经三级接种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相同,并且在单位时间段内有规律均匀地输送接种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接种点或三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高于初级接种点处的接种物的剂量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点至少为纵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接种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物在所述管道系统内培养的微生物的底物或种群相对稳定,并且在纵向间隔开的所述两个接种点之间的变化不超过20%。
CN202111452379.6A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Pending CN1141053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2379.6A CN114105312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2379.6A CN114105312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5312A true CN114105312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69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2379.6A Pending CN114105312A (zh) 2021-12-01 2021-12-01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0531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5321A (zh) * 2000-09-21 2001-02-28 上海佛欣爱建河道治理有限公司 城市地下管道式污水处理方法
US20020189996A1 (en) * 1998-06-29 2002-12-19 Bellamy Kenneth Michael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US20150353394A1 (en) * 2014-06-05 2015-12-10 Nch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CN111153547A (zh) * 2018-11-07 2020-05-15 株式会社京玉工程 污水处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89996A1 (en) * 1998-06-29 2002-12-19 Bellamy Kenneth Michael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CN1285321A (zh) * 2000-09-21 2001-02-28 上海佛欣爱建河道治理有限公司 城市地下管道式污水处理方法
US20150353394A1 (en) * 2014-06-05 2015-12-10 Nch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CN111153547A (zh) * 2018-11-07 2020-05-15 株式会社京玉工程 污水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359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waste water using an inoculum
Nagadomi et al.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itrate in aerobic treatment of sewage wastewater using an immobilized photosynthetic bacterium of porous ceramic plates
CN104829050B (zh) 全自控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1514047A (zh) 复合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
US2003020948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ediation of waste
US7544298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decomposing bacteria into a waste stream
CN105330096B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外置式全流程除臭系统和应用
CN1234783A (zh) 有机质废液的曝气槽及采用该曝气槽的曝气处理装置
CN219628639U (zh) 水产养殖系统
CN114105312A (zh) 一种管道系统内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950774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回用设备
CN102101722A (zh) 处理猪场废水新型膜生物反应器
CN111453843B (zh) 一种可升降的充氧和厌氧污泥消解生化装置
CN210340470U (zh) 一种新型的曝气生物滤池
AU737685B3 (en)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SK282083B6 (sk) Jednonádržové čistiace zariadenie
CN1328192C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
AU767439B2 (en)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CN113800707A (zh) 一种畜禽粪污发酵后的沼液的高效率处理系统
EP0943677B1 (en) Automated biogenerator
CN114804518B (zh) 一种一站式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JP2588151B2 (ja) 有効菌培養補給装置
CN202880997U (zh) 一种地下生物伴侣的配套设备
RU76909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очистк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ых концентрированных сточных вод
CN202272774U (zh) 固定化微生物折流生物滤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