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5091A -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05091A CN114105091A CN202111205647.4A CN202111205647A CN114105091A CN 114105091 A CN114105091 A CN 114105091A CN 202111205647 A CN202111205647 A CN 202111205647A CN 114105091 A CN114105091 A CN 1141050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ion space
- fluid
- fluid outlet
- disposed
- re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06—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 C01B3/065—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from a hydri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26—Nozzle-type reactors, i.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itial reactants within the reactor is effected by their introduction or injection through nozzl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5—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artial oxidation ste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5—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artial oxidation step
- C01B2203/0261—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artial oxidation step containing a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step [CPO]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氢气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A)引导流体反应物沿一预设路径向一反应空间的底部流动,其中该预设路径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和(B)向该预设路径喷射反应液,以使该反应液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中该流体反应物含有金属氢化物,该反应液为水或含水溶液,其中本发明氢气制备方法的反应物反应充分,制备氢气的气压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气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的水解制备氢气的系统和水解制备氢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其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与氧反应后生成水,产物零污染、可通过其他途径再生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特别的是,氢气可用于燃料电池发电,而后者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氢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其能量转换率高,反应产物零污染,整个能量转换循环不产生有害物质。因此,氢气被视为极具吸引力的,具替代传统煤炭、石油等石化燃料潜力的清洁能源。然而,氢气重量轻、易扩散、稳定性差,给氢气的安全储存和运输带来了困难。氢气的高压气化运输和低温液化运输均对储存设备有很高的要求。安全高效的储氢方式的缺乏制约着氢能源的利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金属氢化物(metal hydride)是由某些金属元素(例如,碱金属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镁、氢化钠、氢化钾、氢化钙、氢化亚铜、氢化铝锂、氢化锂等离子型金属氢化物热稳定性高、可与水快速发生反应得到氢气、反应物不含有害杂质,可直接供给燃料电池使用,是非常理想的储氢和供氢材料。然而,现有利用金属氢化物快速制氢的技术具有反应速度慢、反应速度不易控制、反应产物阻碍反应继续进行、反应系统过于复杂,难以实际应用等诸多缺陷。
申请号为CN 201510012793.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氢气制备设备和方法,其制氢材料是经过预处理的氢化镁颗粒,通过控制氢化镁颗粒向反应器内的加入速度,控制氢气的制备。该发明专利公开的制氢技术具有诸多缺陷:首先,该制氢技术方案采用的制氢材料为氢化镁颗粒,其在与水进行反应时,生成的反应物氢氧化镁会积聚在氢化镁颗粒的表面,阻止剩余氢化镁与水的进一步反应。其次,氢化镁的预处理工艺很难确保氢化镁颗粒之间的质量均一性,这导致氢化镁颗粒的制氢反应速率难以控制。再次,氢化镁颗粒与氯化镁溶液接触后的反应速率非线性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的,导致反应器5中的压力不稳定。最后,制氢装置停止工作后,反应产物氢氧化镁很容易残留在螺旋反应管6的内壁,不断积累后将导致螺旋反应管6被堵塞。
申请号为CN 202011263772.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氢气制备设备和方法,其制氢材料是包裹在包覆材料内的氢化镁粉末,制氢材料通过料斗被添加至制氢装置内。该发明专利公开的制氢技术的优势是制氢材料可根据制氢设备内氢气气压的大小控制添加,燃料电池生成的水被排放至制氢装置,从而使燃料电池生成的水被循环利用。此外,储氢材料氢化镁为粉末,可增大与水的接触。然而,该发明专利公开的制氢技术也具有诸多缺陷:首先,制氢材料被包裹在包覆材料内,其在被加入制氢装置后,与反应物水的接触不够完全,制氢材料与水反应产生的反应产物阻碍反应继续进行的问题并未解决。其次,制氢材料包裹在包覆材料内,形成了颗粒或团块,被加入到制氢装置中后,其分布难以控制均匀,其反应速度也难以被控制稳定。再次,将制氢材料被包裹在包覆材料内的预处理过程较为复杂,氢化镁颗粒或团块之间的均一性较差,难以精确控制制氢材料的加料。最后,水溶性聚合物虽然可以采用快速溶解材料制成。然而,水溶性聚合物的溶解有个过程,其存在本身就不利于快速反应和供应氢气,无法即时满足燃料电池等用氢设备的需求。以上诸多缺陷容易导致制氢装置提供的氢气的压力不稳,影响燃料电池的运行,甚至导致燃料电池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其中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的制氢速率更为可控,其反应器内氢气的气压波动更小和有利于确保氢气的稳定供应。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其中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更适于为恒定功率工作的负载(如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供应氢气。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其中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的制氢材料与反应液(例如,水)的反应不受反应产物的影响和反应物的反应更加完全,从而使制氢材料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本发明用于制备氢气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引导流体反应物沿一预设路径向一反应空间的底部流动,其中该预设路径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和
(B)向该预设路径喷射反应液,以使该反应液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中该流体反应物含有金属氢化物,该反应液为水或含水溶液。
依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氢气制备系统,其包括:
一个第一供料端,其形成一个第一流体出口;
至少一个第二供料端,其形成一个第二流体出口;和
一个反应器,该反应器形成一个反应空间,其中该反应空间具有一个顶部和一个与该顶部相对的底部,其中该第一供料端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的该顶部,以使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该第二供料端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的该顶部,以使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其中一预设路径被设置自该端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延伸至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且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正对该预设路径,以使自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流出的流体反应物能够沿该预设路径流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其中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成角度地朝向该预设路径,从而使得自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喷射出的反应液能够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
结合下述描述和说明书附图,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说明书附图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氢气制备系统的反应液暂未喷向该流体反应物。
图1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氢气制备系统的反应液被喷向该流体反应物。
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反应器、第一供料端和第二供料端。
图3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被提供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替换、修改和变形。因此,本发明所保护范围不应受到本文所描述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除非本文中特地指出,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除非本文中特地指出,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所指代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涉及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因此,上述术语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考说明书附图之图1A至图2,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被阐明,其中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包括一个反应器10、一个第一供料端20和至少一个第二供料端30,其中该反应器形成一个反应空间100,该第一供料端20形成一个第一流体出口200,该第二供料端30形成一个第二流体出口300,其中该反应空间100具有一个顶部101和一个与该顶部101相对的底部102,其中该第一供料端20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100的该顶部101,以使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100内,该第二供料端30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100的该顶部101,以使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100内,其中一预设路径103被设置自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延伸至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且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被设置正对该预设路径103,以使自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流出的流体反应物401能够沿该预设路径103流向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其中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被设置成角度地朝向该预设路径103,从而使自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喷射出的反应液402能够与流经该预设路径103的该流体反应物401相接触和发生反应。换句话说,该流体反应物401在流向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的过程中,该反应液402被喷向该流体反应物401,从而使该反应液402能够与该流体反应物401接触和发生反应,并将该流体反应物401打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流体反应物401为含有氢化镁、氢化锂或其它金属氢化物的膏状混合物,该反应液402为水或含水的溶液。优选地,该反应空间100被设置与外界环境密封地相隔开,以便于该流体反应物401中的金属氢化物与该反应液402中的水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被收集和被供应给氢气使用设备,如氢燃料电池。优选地,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的该反应器10的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被预先加入适量的反应液402,以使被反应液402打散和分散落入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的该流体反应物401能够与该底部102中的水继续和充分反应,更好地制备氢气。优选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所处位置高于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所处位置。更优选地,该第一供料端20的该第一流体出口200被设置正对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被设置倾斜朝向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优选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第一供料端20为鸭嘴阀或形成自鸭嘴阀。优选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料端30,从而使该流体反应物401与该反应液402接触更加充分和更容易被分散。更优选地,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的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料端30分别和同时将该反应液402喷向该预设路径103(或该流体反应物401)。
值得注意的是,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流体反应物401含有的金属氢化物为能够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氢化物。进一步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流体反应物401还含有酯等成型材料,以使该流体反应物401为膏状流体。该流体反应物401还可能含有氯化镁或氯化锌等具有催化反应功能的催化物质。氢化镁等金属氢化物与水的反应的水解动力学性能较差,氯化镁和氯化锌可催化氢化镁与水的反应。氯化镁和/或氯化锌等反应催化剂也可溶解在该反应液402中,形成水溶液。通过将氢化镁、氢化锂或其它金属氢化物制成膏状流体,可使金属氢化物均匀分散在膏状流体中。此外,将氢化镁、氢化锂或其它金属氢化物制成膏状流体,还可避免块状金属氢化物难以反应完全,金属氢化物粉末难以定量添加和将其加入反应器时,受力不均,导致其分布难以控制的难题。如上所述,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能够在该流体反应物401被加入该反应器10的该反应空间100,但还未落入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时,将该反应液402喷向该流体反应物401。将该反应液402喷向该流体反应物401,不但可使该反应液401含有的水能够与该流体反应物401接触和发生反应,还可打散该流体反应物401,使其分散落入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的水中和与该底部102中的水充分反应,制备氢气。因此,本发明氢气制备系统不但能将该流体反应物401定量加入该反应器10的该反应空间100,控制制氢速度,还可使该流体反应物401含有的金属氢化物与该反应液402中的水充分接触和确保该流体反应物401含有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完全。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成角度地朝向该预设路径103,且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的朝向与该预设路径103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个预设角度α,其中该预设角度α的大小不大于90度,以确保未参加反应的剩余流体反应物401、未参加反应的剩余反应液402、该流体反应物401和该反应液402反应生成的固体或液体反应产物均可向下落到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优选地,该预设路径103自该第一流体出口200竖直向下地延伸至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以使该流体反应物401自该第一流体出口200竖直向下地流向该反应空间100。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反应器10进一步形成一个氢气供应开口104,其中该氢气供应开口104与该反应空间100相连通,且该氢气供应开口104位于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的上方。相应地,氢气可通过该氢气供应开口104被提供或被供应。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示例性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反应器10的该氢气供应开口104与一个氢气供应管道51相连通,以使该反应器10内被制备的氢气通过该氢气供应管道51被输送向氢气使用端,如氢燃料电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氢燃料电池对氢气纯度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当该反应器10内被制备的氢气通过该氢气供应管道51被输送给氢燃料电池时,该反应空间100被预先抽真空至该反应空间内的气压不大于-750mbarg,以确保该反应器10内被制备的氢气的纯度满足燃料电池的使用要求。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挡板52,其中该挡板52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100内,其中该挡板52被设置在该第一供料端20和该第二供料端30之间,且该挡板52被设置在该第二供料端30的该第二流体出口300的正上方,以防止自该第二流体出口300流出的反应液402沿非预期方向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向该第一流体出口200。优选地,该挡板52被设置围绕该预设路径103。部分反应液402向上流向该第一流体出口200,可能导致该流体反应物401在未完全流出该第一流体出口200时提前反应,生成的固态反应产物可能不断残留在该第一供料端20,长期堆积甚至将堵塞该第一流体出口200。更优选地,该挡板52被设置水平延伸。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气压传感器61,其中该气压传感器61被设置能够检测该反应空间100内的气压,其中当该气压传感器61检测到的该气压小于一预设增压气压时,则控制增大该流体反应物401的流速;当该气压传感器61检测到的该气压大于一预设减压气压,则减小该流体反应物401的流速,其中该预设减压气压大于该预设增压气压。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液位传感器62,其中该液位传感器62被设置能够检测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内的液位(或液面高度),其中当该液位传感器62检测到的该液位小于一第一预设液位时,则向该反应空间100内加入反应液402,当该液位传感器62检测到的该液位大于一第二预设液位时,则减少该反应空间100内的反应液402的量或清理该反应空间100内的金属氢化物水解产生的反应产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第二预设液位大于该第一预设液位。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流体供应装置71,其中该流体供应装置71包括一个流体管道711和一个储料容器712,其中该流体管道711的一端与该储料容器712相连通,该流体管道711的另一端与该第一供料端20相连通,以使该储料容器712内存储的该流体反应物401可通过该流体管道711被提供给该第一供料端20。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流体供应装置71进一步包括一个挤压机构713,其中该流体管道711和该挤压机构713被分别设置在该储料容器712的两端,且该挤压机构713被设置能够挤压该储料容器712内存储的该流体反应物401,以使其通过该流体管道711被提供给该第一供料端20。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反应液供应装置72,其中该反应液供应装置72包括一个液体管道721和一个储液容器722,其中该液体管道721的一端与该储液容器722相连通,该流体管道72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供料端30相连通,以使该储液容器722内存储的该反应液402可通过该液体管道721被提供给该第二供料端30。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进一步地,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反应液供应装置72进一步包括一个流体泵723,其中该流体泵723被设置在该液体管道721,且该流体泵723被设置能够抽取该储液容器722内存储的该反应液402,以使其通过该液体管道721被提供给该第二供料端30。
如附图之图1A至图2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个反应物收集装置73,其中该反应物收集装置73包括一个收集容器731和一个收集管732,其中该收集管732分别与该收集容器731和该反应器10的该反应空间100的该底部102相连通,从而生成在该底部102内的反应物可通过该收集管732被输送至该收集容器731。可以理解的是,该收集容器731可以但限于是收集罐、收集箱或废液收集袋等。
附图之图3所示的是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可选实施包括一个反应器10、一个第一供料端20、一个第二供料端30和一个流体供应装置71A,其中该流体供应装置71A包括一个流体管道711A、一个储料容器712A和一个隔板713A,其中该流体管道711A的一端与该储料容器712A相连通,该流体管道711A的另一端与该第一供料端20相连通,该隔板713A被设置在该储料容器712A内,以驱动该储料容器712A内的流体反应物401通过该流体管道711A流向该第一供料端20。如附图之图3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的氢气制备系统的该流体供应装置71A进一步包括一个测距传感器714A,其中该测距传感器714A被设置能够检测该隔板713A单位时间内相对该储料容器712A的移动距离,从而得出该储料容器712A内的流体反应物401单位时间内通过该流体管道711A流向该第一供料端20的速率。如果该储料容器712A内的流体反应物401单位时间内通过该流体管道711A流向该第一供料端20的速率低于预设速率,则可通过一个控制模块715A控制增加该隔板713A的移动速度;如果该储料容器712A内的流体反应物401单位时间内通过该流体管道711A流向该第一供料端20的速率高于预设速率,则可通过一个控制模块715A控制降低该隔板713A的移动速度。可以理解,该隔板713A可在气压压力的作用下朝向该流体管道711A移动,从而推动该储料容器712A内的流体反应物401通过该流体管道711A流向该第一供料端20。
如附图之图4所示,依本发明实施例,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氢气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A)引导流体反应物沿一预设路径向一反应空间的底部流动,其中该预设路径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和
(B)向该预设路径喷射反应液,以使该反应液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中该流体反应物含有金属氢化物,该反应液为水或含水溶液。
优选地,在该流体反应物进入该反应空间与反应液反应之前,先对该反应空间抽真空,以确保和提高制备得到的氢气的纯度。优选地,该反应空间的底部被加入适量的反应液,以使流至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该流体反应物能够在该底部与反应液反应和生成氢气。可以理解,加入到该反应空间的底部的适量反应液可以是预先加入,也可以是制氢开始一段时间后加入。优选地,适量反应液被预先加入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该流体反应物在落入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与该反应液反应和被打散,该流体反应物自一第一流体出口流出和流入该反应空间和沿该预设路径流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其中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正对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该反应液自一第二流体出口流出和向该预设路径喷射,其中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且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成角度地(或倾斜地)朝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换句话说,该第二流体出口的朝向与该预设路径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个预设角度α,其中该预设角度α的大小不大于90度,以确保未参加反应的剩余流体反应物、未参加反应的剩余反应液、该流体反应物和该反应液反应生成的固体或液体反应产物均可向下落到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优选地,该流体反应物定量地流入该反应空间。
如附图之图1至图4所示,进一步地,一挡板被设置在该第一供料端和该第二供料端之间,且该挡板被设置在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的正上方,以防止自该第二流体出口流出的反应液沿非预期方向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向该第一流体出口。更优选地,该挡板被设置围绕该预设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第一和/或第二仅用于对本发明的不同部件(或元件)的命名和使本发明的不同部件(或元件)之间产生区分,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描述和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示例性地解释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所有在本发明精神之内的等同实施、修改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氢气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A)引导流体反应物沿一预设路径向一反应空间的底部流动,其中该预设路径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和
(B)向该预设路径喷射反应液,以使该反应液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中该流体反应物含有金属氢化物,该反应液为水或含水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该预设路径喷射的该反应液自一第二流体出口流出,其中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且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倾斜朝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该预设路径流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该流体反应物自一第一流体出口流出和流入该反应空间,其中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且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正对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该预设路径流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该流体反应物自一第一流体出口流出和流入该反应空间,其中一挡板被设置在该第二流体出口的上方,以防止该反应液向远离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方向流动,其中该挡板被设置围绕该预设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流体反应物定量地流入该反应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反应液的喷射方向与该流体反应物流入该反应空间的流向之间的角度不大于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路径自该第一流体出口竖直向下地延伸至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以使该流体反应物自该第一流体出口竖直向下地流向该反应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下述步骤:
(X)对该反应空间进行抽真空,其中该步骤(X)位于该步骤(A)之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下述步骤:
(Y)检测该反应空间内的气压,其中当该气压小于一预设增压气压时,则增大该流体反应物的流速,当该气压大于一预设减压气压,则减小该流体反应物的流速,其中该预设减压气压大于该预设增压气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下述步骤:
(C)向该反应空间的底部提供适量的反应液,以使流至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该流体反应物能够在该底部与反应液反应和生成氢气。
11.一种氢气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第一供料端,其形成一个第一流体出口;
至少一个第二供料端,其形成一个第二流体出口;和
一个反应器,该反应器形成一个反应空间,其中该反应空间具有一个顶部和一个与该顶部相对的底部,其中该第一供料端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的该顶部,以使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该第二供料端至少部分地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的该顶部,以使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其中一预设路径被设置自该端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延伸至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且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正对该预设路径,以使自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流出的流体反应物能够沿该预设路径流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其中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成角度地朝向该预设路径,从而使得自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喷射出的反应液能够与流经该预设路径的该流体反应物相接触和发生反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反应器进一步形成一个氢气供应开口,其中该氢气供应开口与该反应空间相连通,且该氢气供应开口位于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的朝向与该预设路径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个预设角度,其中该预设角度的大小不大于9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挡板,其中该挡板被设置在该反应空间内,其中该挡板被设置在该端第一供料端和该第二供料端之间,该挡板被设置在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的正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端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被设置正对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挡板被设置围绕该预设路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反应空间被设置与环境密封地相隔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被设置倾斜朝向该反应空间的该底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供料端的该第一流体出口所处位置高于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所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供料端,其中该第二供料端的该第二流体出口分别被设置成角度地朝向该预设路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05647.4A CN114105091A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05647.4A CN114105091A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05091A true CN114105091A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376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05647.4A Pending CN114105091A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05091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82110A (ja) * | 2010-10-13 | 2012-04-26 | Bio Coke Lab Co Ltd | 水素生成装置 |
CN104254417A (zh) * | 2012-04-27 | 2014-12-31 | 活性金属粒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生产粒子的设备和方法 |
JP2015081221A (ja) * | 2013-10-24 | 2015-04-2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水素発生装置 |
CN106006552A (zh) * | 2016-05-17 | 2016-10-12 |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氢化镁复合物粉末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制氢储氢一体化装置 |
CN108011118A (zh) * | 2017-11-14 | 2018-05-08 | 上海柯来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化氢化镁的能源系统 |
CN109415205A (zh) * | 2017-04-22 | 2019-03-01 | 银河测试有限公司 | 用于产生氢气的设备 |
-
2021
- 2021-10-15 CN CN202111205647.4A patent/CN11410509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82110A (ja) * | 2010-10-13 | 2012-04-26 | Bio Coke Lab Co Ltd | 水素生成装置 |
CN104254417A (zh) * | 2012-04-27 | 2014-12-31 | 活性金属粒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生产粒子的设备和方法 |
JP2015081221A (ja) * | 2013-10-24 | 2015-04-2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水素発生装置 |
CN106006552A (zh) * | 2016-05-17 | 2016-10-12 |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氢化镁复合物粉末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制氢储氢一体化装置 |
CN109415205A (zh) * | 2017-04-22 | 2019-03-01 | 银河测试有限公司 | 用于产生氢气的设备 |
CN108011118A (zh) * | 2017-11-14 | 2018-05-08 | 上海柯来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化氢化镁的能源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41889B1 (en) | Hydrogen generator | |
EP2414096B1 (en) | Hydrogen gene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sodium silicide | |
US7976786B2 (en) | Portable gas 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fuel cell power supply comprising such a device | |
JP4489144B2 (ja) | 水素発生剤、製造方法及び水素発生装置 | |
US20060042162A1 (en) | System for hydrogen storage and generation | |
CN1384044A (zh) | 一种氢气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 |
US7648540B2 (en) | System for production of hydrogen with metal hydride and a method | |
CN101884129A (zh) | 从硼氢化物和甘油制备氢气 | |
CN101973520A (zh) | 一种基于铝水解反应的便携式制氢发生器及控制方法 | |
JP2010105910A (ja) | 流動化反応器を用いる六フッ化タングステ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
CN111137858A (zh) | 一种利用氢化镁水解制氢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6671708U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供氢系统 | |
CN110002398A (zh) | 一种以氢化镁为原料的制氢装置及制氢方法 | |
US20200180951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aking metal hydride slurries | |
CN117404602B (zh) | 一种pem电解槽用氢气密封设备 | |
CN212425434U (zh) | 一种集成式千瓦级燃料电池硼氢化钠水解制氢装置 | |
CN114105091A (zh) | 氢气制备系统和方法 | |
CN102076603A (zh) | 用于氢气发生的胶体悬浮液 | |
CN201777878U (zh) | 一种微型化学制氢器 | |
AU2017410250B2 (en) | Device for generating hydrogen gas | |
CN209815678U (zh) | 一种以氢化镁为原料的制氢装置 | |
CN101327907A (zh) | 一种储氢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
CN113264502B (zh) | 一种千瓦级燃料电池硼氢化钠水解制氢装置 | |
CA2863839A1 (en) | Hydrogen gene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tilizing sodium silicide and sodium silica gel materials | |
CN112354501A (zh) | 一种氢气发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