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6896A - 用于设计边缘-边缘光致变色软性接触镜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设计边缘-边缘光致变色软性接触镜片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96896A CN114096896A CN202080049978.0A CN202080049978A CN114096896A CN 114096896 A CN114096896 A CN 114096896A CN 202080049978 A CN202080049978 A CN 202080049978A CN 114096896 A CN114096896 A CN 114096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hthalmic lens
- optical
- photochromic
- zone
- photochromic ophthalm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786 scler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10041 presb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0675 Hypermet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9091 Refract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430 amet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735 defic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5 hype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6318 hype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4733 refractive err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2287 Keratocon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050 diffra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9 pupill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9—Contact lenses having special fitting or structural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6—Contact lenses having an iris patter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 G02C7/102—Photochromic 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0—Diffractive and Fresnel lenses or lens por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具有边缘‑边缘光致变色材料的新型软性接触镜片,其中该镜片的光学区域和周边区域的几何形状被优化以对眼睛赋予最佳美容效果。该软性接触镜片的视力矫正部件和机械部件彼此独立地设计。每个部件(视力和机械)的设计通过使用衍射光学器件来实现。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1.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眼科装置诸如可佩戴镜片,该可佩戴镜片包括接触镜片、可植入镜片,包括嵌体和高嵌体以及包括光学部件的任何其他类型的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眼科装置和用于设计边缘-边缘光致变色眼科装置的方法。
2.相关领域的讨论
软性接触镜片主要被设计用于矫正视力损伤,但在设计过程中也考虑镜片的其他方面,诸如处理(用于镜片插入和移除)、舒适度、贴合性或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任何其他方面。标准美容镜片诸如着色镜片在角膜区域中提供美容增强作用。一般来讲,印刷图案和/或着色区域不向上到达镜片的边缘,因此不会在视觉上影响眼睛的巩膜区域。
在本公开中,软性接触镜片可包含含有光致变色染料材料的单体混合物或可由含有光致变色染料材料的单体混合物形成。在一个方面,由于光致变色染料与镜片材料单体被完全混合,因此光致变色区域可覆盖镜片的整个表面,从而不仅影响眼睛的角膜区域而且影响巩膜。一旦镜片在眼睛上并且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镜片的外部区域可变暗(例如,对观察者而言表现出透光率T%的减小和较暗的外观)。如果镜片的周边厚度和光致变色染料的量未被正确地选择,则镜片边缘到巩膜的过渡将看起来对佩戴者不具有美学吸引力,这归因于至少该区域的暗度的快速变化。此外,由接触镜片提供的视力矫正通常通过调节光学区域内的屈光焦度来获得。对于具有大焦度矫正的镜片,在该光学区域中存在厚度的显著变化。高正焦度镜片(例如,高于+6.00D)将具有厚的中心光学区域,而高负焦度镜片(例如,低于-6.00D)将具有厚的周边光学区域。例如,高正焦度镜片将具有朝向该区域的边缘变薄的厚中心光学区域,而高负焦度镜片将具有朝向该区域的边缘变厚的薄中心光学区域。光学区的中心或边缘处的最小厚度主要由材料模量驱动。光学区厚度的变化也由光学区直径的选择驱动。光学区内的厚度的这些显著变化也将对镜片的美容产生影响。
仍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眼科镜片和方法,其中镜片厚度分布被设计成在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时优化眼睛上的镜片的颜色变化和外观。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边缘-边缘光致变色材料的软性接触镜片,其中该镜片的光学区域和周边区域被设计成对眼睛赋予目标美容效果。
瞳孔区域内的光致变色效应必须在其整个孔径上保持恒定。所谓的光致变色效应为透射到眼睛的光的量,其被描述为%T,该%T表示当染料被活化时通过的光的百分比。这可通过将前表面曲率从后表面偏移一定量使得沿该区域的径向厚度保持恒定或基本上恒定来获得。径向厚度是在垂直于镜片的后表面的方向上计算的镜片厚度。该设置提供与所用镜片的区域无关的相同%T量。通过屈光焦度获得的视力矫正不可能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因为基于折射规则(斯涅耳折射定律),镜片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需要具有不同的曲率来提供特定的屈光焦度。
可能期望周边区域中的光致变色效应不会与内部区域相差太多。如果周边区域远厚于光学区域,则周边将看起来更暗并且将不会对佩戴者具有美容吸引力。这种情况将发生在高负焦度的镜片中,如图1所示,其中中心厚度最小并且周边厚度最大,从而提供最大的厚度差。类似地,对于具有高正焦度的镜片,如图2所示,大的厚度差将出现在光学区的边缘与周边区域之间。
对于软性接触镜片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不存在设计从其几何中心到其边缘具有恒定厚度的接触镜片的困难(图3)。此类镜片将提供完全美容有益效果,但不能提供适当的视力矫正,仅此而已。
在本公开中,视力矫正(例如,根据目标视力分布)可使用衍射光学方法获得,其中视力矫正被设计用于光学区内的给定厚度分布。厚度分布可并非针对镜片的光学方面进行优化,而是针对其机械方面和几何方面进行优化,以用于美容、舒适度、处理和贴合目的。更具体地讲,镜片的美容外观或美容分布可包括目标镜片厚度或光致变色染料的百分比,从而在活化时产生特定水平的%T和暗度,或两者。其他特性或性能度量可包括在美容分布中。
根据本公开,由镜片材料特性结合镜片的机械特性和几何特性所限定的镜片的舒适度、处理和贴合方面可独立于视力矫正进行优化或定制。镜片材料的机械特性可取决于添加到形成镜片材料的基础单体中的光致变色材料的量。由于视力矫正可与镜片的机械方面分离(例如,完全分离、独立),因此几何形状可经美容优化以获得对眼睛的最佳视觉效果,尤其是对于覆盖巩膜的一部分的镜片的周边区域,其中光致变色染料在被活化时可能对佩戴者在视觉上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附图所示的本公开优选实施方案的更为具体的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图1为高负焦度镜片的横截面,其中中心光学区中的最厚区域位于其中心。
图2为高正焦度镜片的横截面,其中中心光学区中的最厚区域位于其边缘。
图3为镜片的横截面,其中径向厚度从中心到边缘保持恒定。
图4A至图4B示出了针对-12.0D至+8.00D范围内的多个SKU的单视型接触镜片的径向周边厚度的示例。
图5A和图5B为示例性衍射表面的两个视图。
图6A和图6B示出了包含1%的已被活化的光致变色染料的软性接触镜片和包含4%的已被活化的光致变色染料的软性接触镜片的示例。
图7为包含4%的已被活化的光致变色染料的软性接触镜片的示例。
图8为包含1%的已被活化的光致变色染料的软性接触镜片的示例。
图9为包含1%的已被活化的光致变色染料的软性接触镜片的示例。
图10为镜片的横截面,其中中心光学区和周边区域中的厚度分布已被设计成当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时优化镜片在眼睛上的美容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中,接触镜片可包括前表面或屈光表面、后表面或底曲面以及边缘。镜片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由至少三个区域描述,即,可供获得视力矫正的内部区域、提供镜片在眼睛上的机械稳定性的镜片的外周边、以及位于内部区域与外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该中间区域用于以平滑方式融合两个前述区域,使得不会出现不连续性。
“光学区”被定义为镜片的大致中心部分,其包括用于佩戴者的屈光异常和/或老花眼的视力矫正。“屈光异常”被定义为通常在远距离处提供良好视敏度所需的光焦度。已经认识到,这将包括近视或远视。通过下述方式来矫正老花眼:将代数正光焦度添加到光学区的一部分以矫正佩戴者的近距视敏度要求。已经认识到,可通过折射装置、或衍射装置、或者这两者来产生这些光焦度。
周边区可提供镜片在眼睛上的稳定性,包括定心和取向。镜片的该区域还提供机械性能,诸如与易于插入和易于移除相关的处理、舒适性和贴合性。眼睛上的镜片紧密度驱使产生可导致移动过多的松散贴合性或可导致不足移动的紧密贴合性。当光学区包括非旋转对称特征(诸如散光矫正和/或高阶像差矫正)时,取向稳定可为期望的。中间区可使光学区和周边区利用正切曲线进行融合。重要的是应当指出,光学区和周边区两者可被独立地设计,但有时当特定需求为必要条件时它们的设计是极为相关的。例如,具有散光光学区的复曲面镜片的设计可能需要周边区以用于将镜片以预定取向保持在眼睛上。
光致变色效应可在镜片的整个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上以恒定厚度来美容地获得。这不能在镜片的内部区域中实现,因为视力矫正通常通过屈光焦度获得,该屈光焦度需要镜片的中心或处光学区的边缘处的厚度变化以适应镜片的前表面的曲率变化。
图4A至图4B示出了针对-12.0D至8.00D范围内的SKU的单视软性接触镜片的镜片径向厚度的示例。中心厚度(CT)可在整个SKU范围内从0.70mm变化至0.270mm,其中最小厚度值和最大厚度值由镜片材料折射率、光学区直径的选择和镜片材料机械特性驱动。最大周边厚度(PT)可基于与CT相同的镜片材料和镜片设计选择而有所变化。
镜片的机械部件可被设计成最佳地提供美容效果。目标光致变色效应(例如,基于美容分布)可在镜片的整个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上以恒定厚度来美容地获得。例如,可基于由存在于单体混合物中的光致变色染料的量驱动的期望暗度来调节中心厚度。对于低浓度(例如,低于1.00%的浓度)的光致变色染料,可能需要较大的中心厚度才能实现与利用较高浓度的光致变色染料获得的相同量的暗度。还可基于期望的%T量来调节中心厚度,该%T量也可导致不同的暗度水平。
对于软性接触镜片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已知的是较厚的周边区域提供较好的处理性能。周边区域中的厚度可取决于材料刚度。相比于较软的材料,较硬的镜片材料在周边中需要较小的厚度以实现相同的处理性能。光学区的边缘与周边的内部区域之间的厚度差通过中间区域来管理,该中间区域的目的为以平滑方式融合这两个区域。对于光致变色镜片而言,周边厚度可能需要有所让步,使得镜片的周边区域比镜片的内部区域厚,以保持处理性能并且仍然提供比常规镜片更好的美容效果。
在镜片设计过程中还可考虑其他标准,例如通常通过FEA建模评价的镜片倒置、镜片折叠、镜片包裹。与镜片机械性能相关的此类标准也可包括在优化美容效果的过程中,并且根据期望的镜片性能进行调节。
视力矫正部件(例如,基于视力分布)可基于镜片内部区域的所选择的厚度分布来设计。对于软性接触镜片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应当充分理解,内部区域可针对多个水平的厚度进行优化。必须注意,本公开的该第二步骤可与本公开的第一步骤并行执行。
使用衍射方法存在有益效果,因为衍射光学区可在镜片的表面处产生与表面形状无关的焦度。此外,镜片焦度可为可提供总体所需焦度的屈光焦度和衍射光焦度的组合。衍射镜片表面具有如图5A和图5B所示的平面表面分布和横截面表面分布所描绘的一般特性。其由通过台阶分离的许多小区组成。这些台阶在图中被夸大,但它们通常将仅为几微米高。该结构将被添加到下面的基弧上。对应于环的每个区具有大致相同的表面积,并且宽度以环距几何中心的越远而减小。给出第i区边界距中心的径向距离ri的一般简化公式为
其中P为设计波长ω下的衍射光焦度,单位为屈光度。单位的方便使用是将以微米为单位的波长(例如,0.543)和以屈光度为单位的焦度设定成以mm为单位的半径。
考虑衍射镜片的一种方式是注意光波是周期性的,并且它们在每个波长之后重复。区边界通常设置在通往所需图像点的光学路径增加一定波长的位置处。这可被认为是看到光在整个表面上传播,以便识别各个波。对于标准单焦衍射镜片,将物理台阶高度放置在台阶位置处以将光延迟1个波长。台阶之间的区域是基本上也将光聚焦到所需图像位置的抛物面。在设计波长下,原则上,所有光均被正确地聚焦,并且所有进入焦点的光线的光线跟踪概念与光的波前概念一致。
衍射结构可被实现为镜片表面中的一个镜片表面上的物理微起伏,并且据推测这将与具有约1.336的折射率的泪膜接触。一种替代形式是在镜片自身内不同材料的两个表面的交汇处产生物理分布。每个台阶的高度由下式给出
h=ω/(n2-n1) (2)
其中n2和n1为两种材料的折射率值。使用例如1.42和1.336的折射率值,对于0.543um的波长,物理台阶高度将为约6.5微米。
用于给定衍射镜片直径的区的数量由公式1给出,该公式可被重新布置成
N区=((0.5.直径)2.P)/(2.ω) (3)
对于8.5mm的衍射直径和4.0D的焦度,这将为66个区,每个区在6.5微米的边界处具有台阶。
外部区的宽度也在下表1中给出。这给出了为了不阻挡区的显著部分而需要制造台阶的准确度的指示。对于直径为8.5mm的4.0D,32微米的外部区宽度为台阶高度的约1/5。
表1
对于软性接触镜片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驱动光学性能的衍射表面中存在尚未详细描述的其他关键方面。这些可包括纵向色差、衍射效率和来自台阶的散射。
衍射表面可放置在镜片的前表面或镜片的后表面上。衍射表面必须一直被泪膜覆盖,其中泪膜表面是连续的,而没有来自衍射结构的图案。衍射表面可优选地放置在镜片的后表面上。衍射焦度也可在两个表面之间划分,以使高镜片焦度的区高度最小化。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将衍射表面嵌入镜片内。
对于基于屈光焦度的软性接触镜片而言,光学区直径由于厚度约束而在整个SKU范围上有所变化。需要平坦前曲率的高负焦度镜片(例如,低于-6.00D)因光学区边缘处的大厚度而具有比低焦度镜片更小的光学区直径。为了控制该位置处的厚度,减小光学区直径,使得厚度与最大周边厚度具有大致相同的量值(图4A和图4B)。高正焦度镜片(需要步进前曲率)因光学区的中心处的大厚度而也具有比低光焦度镜片更小的光学区直径。为了控制该位置处的厚度,减小光学区直径,使得中心厚度与最大周边厚度具有大致相同的量值。
由于光学器件是基于衍射原理设计的并且独立于基部表面/承载表面,因此不再存在厚度约束,从而允许SKU在整个SKU范围内具有相同的OZ直径。通常,OZ直径在7.00mm至9.50mm的范围内,这取决于那些厚度约束。对于衍射型设计,光学区直径不限于用于高焦度SKU的小直径。OZ直径优选地设定为至少8.50mm并且优选地9.00mm的最小值。可能驱动OZ直径变为较小值的唯一约束将是衍射区的尺寸。衍射表面的外部区的宽度必须足够宽以仍然是可制造的。
实施例
厚度比可被定义为中心厚度与最大周边厚度之比。在第二段的示例性部分中引入厚度比。比率越小,中心厚度与最大周边厚度之间的厚度差异就越大。比率一将对应于恒定厚度的镜片。
在图6A和图6B中,利用软性接触镜片诸如Acuvue2镜片的标准几何形状来获得光致变色镜片。该镜片的处方为-1.00D。第一实施例(A)和第二实施例(B)之间的染料量从1.0%变化至4.0%。两个图像均示出了染料被活化时的镜片。在每种情况下,由于暗度的差异,很明显从镜片的周边辨别光学区。在该实施例中,镜片中心厚度为约0.124mm,并且最大周边厚度为约0.240mm。CT/PT厚度比为约0.51。
在第二实施例(图7)中,利用添加到单体混合物中的1%的光致变色染料来获得-1.00D焦度光致变色镜片。镜片中心厚度为约0.080mm,并且最大周边厚度为约0.203mm。CT/PT厚度比为约0.39。类似于前一实施例,光学区的暗度比镜片的周边区域更浅。当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时,这两个区域彼此极其不同。
在图8中,利用添加到单体混合物中的1%的光致变色染料来获得-1.00D焦度光致变色镜片。镜片中心厚度为约0.158mm,并且最大周边厚度为约0.187mm。CT/PT厚度比为约0.8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9),也利用添加到单体混合物中的1%的光致变色染料来获得-1.00D焦度光致变色镜片。镜片中心厚度为约0.117mm,并且最大周边厚度为约0.182mm。CT/PT厚度比为约0.64。因此,通过在减薄周边区域的同时加厚光学区域,可以在减少透射光的量(%T)的同时实现整个镜片上的暗度的平衡。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CT/PT厚度比必须至少大于0.65以获得美容上可接受的镜片,但优选大于0.85。图10示出了厚度比为0.85的软性接触镜片的径向周边厚度。对于将产生更好处理性能的相同厚度比,更大的中心厚度将提供更厚的周边厚度。
在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比率由CT和最大周边厚度限定,因为折射镜片焦度为-1.00D。对于正焦度镜片,厚度比应由光学区边缘厚度和最大周边厚度限定。优选地,厚度比应由光学区内的最小厚度和最大周边厚度限定。
如果在镜片的周边区域中逐渐施加一定量的光致变色染料,则可获得较低的纵横比,从而提供较大的周边厚度,以便在需要时进一步改善处理。
对于软性接触镜片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当光致变色染料将被活化时,将衍射部件添加到具有对应于最后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的厚度分布的镜片将不会改变该镜片的美容特性。
设计方法
本公开涉及设计具有光致变色材料的软性接触镜片的方法,其中镜片的光学区域和周边区域被设计成对眼睛赋予最佳美容效果。接触镜片包括用通常用于软性接触镜片的材料的表皮覆盖的刚性替代物。反应性光致变色染料材料可为形成镜片的外皮的单体的一部分(与构成软性接触镜片的材料的主单体混合)或形成替代物的刚性材料的一部分,或两者,使得镜片的光致变色区域被限定在镜片的几何中心内或者在光致变色区域构建在外皮内的情况下直到其边缘,或者由外皮和替代物的组合限定。
替代物的一个目的是使用衍射光学器件作为创建所需视力矫正的装置来提供所需的视力矫正。本公开的方法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视力矫正,包括但不限于低阶像差,诸如由近视或远视、散光、老花眼等引起的散焦;以及由诸如圆锥角膜等病症引起的高阶像差;或使用患者特定视力信息的任何其他视力矫正。使用衍射光学器件的一个优点是替代物的机械几何形状不必有很大差异来提供较大范围的视力矫正。
软性接触镜片主要被设计用于矫正视力损伤,但在设计过程中也考虑镜片的其他方面,诸如处理(用于镜片插入和移除)、舒适度、贴合性或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任何其他方面。标准美容镜片诸如着色镜片在角膜区域中提供美容增强作用。一般来讲,印刷图案和/或着色区域不向上到达镜片的边缘,因此不会在视觉上影响眼睛的巩膜区域。
在本公开中,光致变色区域可覆盖镜片的整个表面,从而不仅影响眼睛的角膜区域而且影响巩膜。一旦镜片在眼睛上并且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镜片的外部区域将也有可能变暗。如果镜片的周边厚度和光致变色染料的量未被正确地选择,则镜片边缘到巩膜的过渡将看起来对佩戴者不具有美学吸引力,这归因于该区域的暗度的快速变化。本发明的设计提供了该视觉效果的解决方案,其中周边厚度被设计成在光致变色染料被活化时优化眼睛上的镜片的颜色变化和外观。
由于镜片的视力矫正方面由替代物提供,并且镜片的剩余方面诸如处理、舒适度、贴合性或设计过程期间所需考虑的任何其它方面由外皮提供,因此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被独立地控制,从而为接触镜片提供多种有益效果。独特的软裙边可被设计用于特定需要,诸如处理、贴合性、舒适度,或者可在整个SKU范围内相同地设计,使得其提供:
-在整个SKU范围内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处理性能
-在整个SKU范围内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贴合性
-在整个SKU范围内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舒适性能
衍射光学器件可以施加到替代物的前表面、替代物的后表面或两者的组合。
以下是关于两个部件可如何组合以获得不同光致变色效应的示例:
-其中替代物仅提供仅限定在镜片的中心区域中的光致变色区域的特定情况。
-其中外皮仅提供从镜片的边缘到边缘限定的光致变色区域的另一种特定情况。
-其中替代物和外皮提供从镜片的边缘到边缘限定的光致变色区域的另一种特定情况。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光致变色染料的效果(暗度水平)可在两个区域中相同或不同。
尽管所示出和描述的据信是最为实用和优选的实施方案,但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所描述和所示出的具体设计和方法作出变更,并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变更形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和所示的具体构造,而是应当构造成与可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相符。
Claims (44)
1.一种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光学区和邻近所述光学区设置的周边区,其中所述光学区包括折射结构,并且所述光学区和所述周边区中的一者或多者包含光致变色染料;和
衍射结构,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学区内或邻近所述光学区设置,其中所述眼科镜片具有基于与目标透射水平(%T)相关联的美容分布来配置的厚度分布,并且
其中至少基于所述衍射结构来限定与所述眼科镜片相关联的视力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厚度分布基于所述视觉分布上的所述美容分布进行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美容分布包括在所述光学区和所述周边区中的一者或多者中的目标量的所述光致变色染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视力分布包括光焦度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视力分布基于至少所述折射结构和所述衍射结构限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视力分布与目标光焦度相关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目标光焦度介于-20D和+20D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目标光焦度介于-12D和+8D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后光学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前光学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前光学表面或后光学表面中的一者或多者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嵌入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包括软性接触镜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厚度比大于0.65。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厚度比大于0.7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厚度比大于0.8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邻近所述光学区的周边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邻近所述周边区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的圆周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的至少一部分周向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以距所述光学区的中心预定半径来周向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镜片,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包括被配置成展现入射光的光学衍射的机械特征。
23.一种制备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方法,包括:
确定视力分布;
确定与目标透射水平(%T)相关联的美容分布;
形成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光学区和邻近所述光学区设置的周边区,其中所述光学区包括折射结构,并且所述光学区和所述周边区中的一者或多者包含光致变色染料,其中所述光学区和所述周边区中的一者或多者具有基于所述美容分布来配置的厚度分布;以及
基于所述视觉分布形成设置在所述光学区内或邻近所述光学区设置的衍射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厚度分布基于所述视觉分布上的所述美容分布进行优化。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美容分布包括在所述光学区和所述周边区中的一者或多者中的目标量的所述光致变色染料。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视力分布包括光焦度分布。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视力分布基于至少所述折射结构和所述衍射结构限定。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视力分布与目标光焦度相关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光焦度介于-20D和+20D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光焦度介于-12D和+8D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后光学表面上。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前光学表面上。
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的前光学表面或后光学表面中的一者或多者上。
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嵌入所述光致变色眼科镜片中。
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光致变色眼科镜片包括软性接触镜片。
3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厚度比大于0.65。
3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厚度比大于0.75。
3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厚度比大于0.85。
3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邻近所述光学区的周边设置。
4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邻近所述周边区设置。
4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的圆周设置。
4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的至少一部分周向设置。
4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围绕所述光学区以距所述光学区的中心预定半径来周向设置。
4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衍射结构包括被配置成展现入射光的光学衍射的机械特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6/406470 | 2019-05-08 | ||
US16/406,470 US11209670B2 (en) | 2019-05-08 | 2019-05-08 | Method for designing edge to edge photochromic soft contact lenses |
PCT/IB2020/054393 WO2020225795A1 (en) | 2019-05-08 | 2020-05-08 | Method for designing edge to edge photochromic soft contact lense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96896A true CN114096896A (zh) | 2022-02-25 |
Family
ID=73045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49978.0A Pending CN114096896A (zh) | 2019-05-08 | 2020-05-08 | 用于设计边缘-边缘光致变色软性接触镜片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09670B2 (zh) |
EP (1) | EP3966607A4 (zh) |
JP (2) | JP7508484B2 (zh) |
KR (1) | KR20220006590A (zh) |
CN (1) | CN114096896A (zh) |
AU (1) | AU2020268978A1 (zh) |
TW (1) | TW202109094A (zh) |
WO (1) | WO20202257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92822B2 (en) | 2019-05-08 | 2021-08-17 |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 Photochromic soft contact lens with cosmetic and efficacy consideration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64355B1 (en) * | 1997-09-02 | 2002-10-15 | Thieberger Gil | Ophthalmic lens synthesized from its specification |
US20080221674A1 (en) * | 2006-03-20 | 2008-09-11 | High Performance Optics, Inc. | High performance corneal inlay |
US20100053549A1 (en) * | 2008-09-04 | 2010-03-04 | Jerome Legert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ng a contact lens with optic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93246U (zh) * | 1976-12-28 | 1978-07-29 | ||
US20080033546A1 (en) | 2006-05-31 | 2008-02-07 | Junzhong Liang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vision |
US7641337B2 (en) | 2006-12-22 | 2010-01-05 |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 Ophthalmic lens including photochromic material |
US7883207B2 (en) * | 2007-12-14 | 2011-02-08 | Pixeloptics, Inc. | Refractive-diffractive multifocal lens |
US8317321B2 (en) | 2007-07-03 | 2012-11-27 | Pixeloptics, Inc. | Multifocal lens with a diffractive optical power region |
US20160313572A1 (en) * | 2007-07-03 | 2016-10-27 | Mitsui Chemicals, Inc. | Multifocal lens with a diffractive optical power region |
IT1393919B1 (it) * | 2009-04-16 | 2012-05-17 | Marinelli | Metodo per la produzione di elementi ottici fotocromatici ed elementi ottici fotocromatici |
WO2012051223A2 (en) * | 2010-10-11 | 2012-04-19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Telescopic contact lens |
EP2813881B1 (en) | 2012-02-09 | 2016-07-06 | Menicon Co., Ltd. | Diffraction-type multifocal ophtalmic le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US10209534B2 (en) | 2012-03-27 | 2019-02-19 |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 Increased stiffness center optic in soft contact lenses for astigmatism correction |
US9827250B2 (en) * | 2012-07-31 | 2017-11-28 |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 Lens incorporating myopia control optics and muscarinic agents |
CN106575037A (zh) | 2014-08-13 | 2017-04-1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头戴式显示系统和部件 |
US9929046B2 (en) * | 2016-07-21 | 2018-03-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elf-aligned contact cap |
-
2019
- 2019-05-08 US US16/406,470 patent/US1120967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06 TW TW109114999A patent/TW202109094A/zh unknown
- 2020-05-08 KR KR1020217040228A patent/KR20220006590A/ko active Pending
- 2020-05-08 AU AU2020268978A patent/AU202026897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5-08 EP EP20801629.5A patent/EP396660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5-08 WO PCT/IB2020/054393 patent/WO2020225795A1/en unknown
- 2020-05-08 CN CN202080049978.0A patent/CN114096896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5-08 JP JP2021565967A patent/JP7508484B2/ja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6-19 JP JP2024098787A patent/JP2024116390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64355B1 (en) * | 1997-09-02 | 2002-10-15 | Thieberger Gil | Ophthalmic lens synthesized from its specification |
US20080221674A1 (en) * | 2006-03-20 | 2008-09-11 | High Performance Optics, Inc. | High performance corneal inlay |
US20100053549A1 (en) * | 2008-09-04 | 2010-03-04 | Jerome Legert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ng a contact lens with optic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09670B2 (en) | 2021-12-28 |
US20200355941A1 (en) | 2020-11-12 |
JP7508484B2 (ja) | 2024-07-01 |
JP2022531469A (ja) | 2022-07-06 |
WO2020225795A1 (en) | 2020-11-12 |
TW202109094A (zh) | 2021-03-01 |
EP3966607A4 (en) | 2023-01-25 |
AU2020268978A1 (en) | 2021-12-02 |
EP3966607A1 (en) | 2022-03-16 |
JP2024116390A (ja) | 2024-08-27 |
KR20220006590A (ko) | 2022-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60548B1 (ko) | 근시를 예방하거나 또는 근시 진행을 늦추는 렌즈 디자인 및 방법 | |
US6474814B1 (en) |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with induced aperture | |
EP2762953B1 (en) | Asymmetric lens design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or slowing myopia progression | |
CN101090686B (zh) | 光学治疗系统 | |
US9500880B2 (en) | Presbyopia lens with pupil size correction based on level of refractive error | |
TW201621403A (zh) | 用於預防及/或減緩近視加深之自由形式鏡片設計及方法 | |
CN116057460B (zh) | 近视控制隐形眼镜及其相关方法 | |
JP2024175071A (ja) | 美容的配慮及び効能の注意事項を有する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ソフト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 |
US10838234B2 (en) | Contact lens with improved visual performance and minimized halo utilizing pupil apodization | |
JP2024116390A (ja) | エッジトゥエッジのフォトクロミックソフト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を設計する方法 | |
CN116368424B (zh) | 用于预防或减缓近视的发展或恶化的隐形眼镜及相关方法 | |
RU2824432C2 (ru) | Способ 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ия безрамочных фотохромных мягких контактных линз | |
JP7664477B2 (ja) | 眼鏡または他の眼科用レンズに適用するためのグリン要素を有するフィルム | |
TWI869006B (zh) | 眼科鏡片及其相關方法 | |
RU2783105C1 (ru) | Фотохромная мягкая контактная линза с косметическими соображениями и соображениями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 |
JP2024524760A (ja) | 眼鏡または他の眼科用レンズに適用するためのグリン要素を有するフィルム | |
CN118524927A (zh) | 制造包含非对称梯度折射率光学元件的眼科镜片的方法 | |
TWM611615U (zh) | 隱形眼鏡(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