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1124A -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61124A CN114061124A CN202111201650.9A CN202111201650A CN114061124A CN 114061124 A CN114061124 A CN 114061124A CN 202111201650 A CN202111201650 A CN 202111201650A CN 114061124 A CN114061124 A CN 1140611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 state
- unit
- input end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772 system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基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基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设备和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设备由于具备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制热或者制冷的功能,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得到的了广泛的安装与应用。随着空调设备的广泛应用,用户对空调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家庭、工作等各种环境中,安装的空调设备也越来越多,而空调设备小型化以降低空调设备所占用的空间成为发展趋势。而目前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过程中,对室内机电控电路的小型化设计尤为重要。目前,对室内机电控电路的小型化设计过程中常用技术方案主要有:选择封装更小的元器件和/或优化线路减少元器件等。
但是,上述常用技术方案采用封装更小的元器件时,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优化线路减少元器件造成室内机控制电路的可靠性较低,如此,导致目前并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
申请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所述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热敏电阻、第二继电器、第一整流单元、整流桥、电路保护单元、第二整流单元、开关电源模块和室外机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第二方面,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和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的空调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
基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第三方面,一种空调设备,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室外机中,用于实现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以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工作;
所述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室内机中,用于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工作,并与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进行通信连接,使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配合工作,实现空调功能。
第三方面,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这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上设置两个继电器,来替换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上设置的用于控制空调设备能源消耗的继电器,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所占据的空间,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参照图1所示,该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101、热敏电阻102、第二继电器103、第一整流单元104、整流桥105、电路保护单元106、第二整流单元107、开关电源模块108和室外机控制器109;其中:
第一继电器101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继电器101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105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热敏电阻102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21连接,热敏电阻102的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103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102的电源输出端还与第一整流单元104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可以是市交流电中的一个电源输入端,例如可以是市交流电中的零线输入端,热敏电阻具体可以是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热敏电阻的作用是避免输入电流突然变大导致热敏电阻后接的模块被损坏。
第二继电器103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105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第一整流单元104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108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第一整流单元可以是二极管元件。
整流桥105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22连接,整流桥105的直流正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106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105的直流负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106的电源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可以是市交流电中的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不同的一个电源输入端,例如可以是市交流电中的火线输入端。电路保护单元可以是用于保护电路,以防止继电器闭合瞬间电电流较大,对整流桥等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元器件损坏。
电路保护单元106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二整流单元107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第二整流单元可以是二极管元器件。
第二整流单元107的电源输入端接地,第二整流单元107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108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开关电源模块108的电源输出端与室外机控制器109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室外机控制器109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其中,室外机控制器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室内机控制电路为控制空调室内机工作的控制电路,其可以与第三方控制设备例如空调设备的遥控设备、智能移动终端、智能中央控制平台等通信连接,以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其还可以用于接收或处理空调设备室内机上设置的物理按键或对应的显示屏幕上对应的虚拟按钮发送的控制指令,并进行相应的响应处理。室内机控制电路上不包括继电器设备,如此,室内机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体积可以明显减小,有助于室内机的小型化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还与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接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室外机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这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上设置两个继电器,来替换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上设置的用于控制空调设备能源消耗的继电器,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所占据的空间,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室外机控制器均有稳定的供电电源,以保证室外机控制器随时响应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信号指令。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若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用于指示室内机控制电路处于第一目标模式的第一控制信号,室外机控制器控制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第二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使电路保护单元处于充电状态;
其中,电路保护单元可以是大电容,例如可以是极性电容。其中,第一目标模式可以是指室内机控制电路控制空调设备工作的模式,即空调设备至少处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对应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的工作模式,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控制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第二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时,市外交流电提供的工作电流可以经由热敏电阻后,使电路保护单元进行充电操作。
若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用于指示室内机控制电路处于第二目标模式的第二控制信号,室外机控制器控制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第二目标模式至少包括以下模式之一:休眠模式或关机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内机控制电路和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连接即上电后,室内机控制电路未接收到任何控制室内机控制电路工作的控制指令,例如制冷或制热指令时,室内机控制电路处于休眠模式,此时,室内机控制电路不发送任何信号至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此时,对应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空信号,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或者,室内机控制电路接收到控制室内机电路进行关机的控制指令时,对应的第二控制信号为关机信号,此时空调设备进入关机模式,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这样,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均处于断开状态时,使市交流电通过热敏电阻,经过第一整流单元传输至开关电源模块,使开关电源模块将市交流电转换为低电压电源例如5伏特(V),以为室外机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源,这样,与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连接的其他耗电模块不工作,能够有效节约电源的消耗。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在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且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若室外机控制器检测到电路保护单元的充电电量达到预设电量,控制第一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并控制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电量可以是指电路保护单元的最大电量容量,即市外交流电提供的工作电流可以经由热敏电阻后,使电路保护单元进行充电操作,直至室外机控制器检测到电路保护单元充满电后,才控制第一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并控制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以将热敏电阻短路处理,增大流入后续工作模块的电流,使后续的工作模块快速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此时,室外机控制器的工作电流由与开关电源模块连接的第二整流单元提供。
基于前述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电路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0;其中:
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0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与整流桥105的直流正输出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0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整流桥105的直流负输出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0的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106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单元110的第二电源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106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使功率因素校正单元设置于整流桥和电路保护单元之间。
其中,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单元用于进行功率因素校正。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电路还包括:智能功率模块111;其中:
智能功率模块111的功率控制端与第二整流单元107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内置的驱动和保护电路,这样可以使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简单、可靠,有效缩短了系统开发时间,也提高了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故障下的自保护能力,有效保证了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其他芯片,降低了其他芯片损坏的可能性。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电路还包括:电流环112;其中:
电流环112设置于室外机控制器109的信号输入端与室内机控制电路3的信号输出端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流环用于保证室内机控制电路与室外机控制器之间的传输信号的信号质量,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噪声干扰。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电路还包括:电磁兼容性单元113;其中:
电磁兼容性单元1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21连接,电磁兼容性单元113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22连接,电磁兼容性单元113的第一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105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电磁兼容性单元113的第二电源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10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兼容性单元用于提高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对当前所处环境中的电磁干扰进行抵抗的能力,并降低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产生的电磁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单元和模块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还与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接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室外机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这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上设置两个继电器,来替换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上设置的用于控制空调设备能源消耗的继电器,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所占据的空间,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室外机控制器均有稳定的供电电源,以保证室外机控制器随时响应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信号指令。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方法应用于包括如图1或图2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和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的空调设备,参照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确定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可以是关机模式、休眠模式或工作模式,工作模式至少可以包括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步骤402、基于工作模式,确定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不同,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可以是断开状态或导通状态,在第一继电器为断开状态时,第一继电器将通路断开,此时电流信号不能通过第一继电器输出,在第一继电器为导通状态时,第一继电器相当于导线,此时电流信息可以从第一继电器传输至第一继电器连接的模块。
步骤403、基于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与第一继电器当前的连接状态相同时,保持第一继电器的当前的连接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一继电器当前的连接状态不同时,控制第一继电器将当前的连接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步骤404、基于第二状态,控制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与第二继电器当前的连接状态相同时,保持第二继电器当前的连接状态,在第二状态与第二继电器当前的连接状态不同时,控制第二继电器将当前的连接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来基于工作模式,确定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和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并基于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基于第二状态控制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这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上设置两个继电器,来替换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上设置的用于控制空调设备能源消耗的继电器,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所占据的空间,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室外机控制器均有稳定的供电电源,以保证室外机控制器随时响应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信号指令。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方法应用于包括如图1或图2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和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的空调设备,参照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确定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可以是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接收到用户对应的操作指令后确定得到的。用户对应的操作指令可以是用户对空调设备上设置的物理按钮进行操作得到的,还可以是用户对空调设备上设置的显示屏上设置的虚拟按钮进行操作得到的,还可以是用户通过第三方控制设备例如遥控设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操作得到的。
其中,空调设备执行步骤501之后,可以根据工作模式选择执行步骤502、步骤504~505,或步骤503~505,若工作模式为第一目标模式,选择执行步骤502、步骤504~505,若工作模式为第二目标模式,选择执行步骤503~505。
步骤502、若工作模式为第一目标模式,确定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导通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导通状态时,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IPM模块、PFC模块等接入电路中,对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提供保护作用,为室外机等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和电流。
步骤503、若工作模式为第二目标模式,确定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断开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目标模式时,确定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断开状态,此时,使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IPM模块、PFC模块等耗电模块处于断电状态,停止工作,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耗能。
步骤504、基于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步骤505、基于第二状态,控制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空调设备选择执行步骤502、步骤504~505时,空调设备执行步骤505之后,还用于执行步骤506~508:
步骤506、在工作模式为第一目标模式,且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电路保护单元的充电电量达到预设电量,确定第一继电器的第三状态为导通状态,第二继电器的第四状态为断开状态。
步骤507、控制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
步骤508、控制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路保护单元可以是极性电容,预设电量可以是根据大量实验得到的经验值,在一些情况下,通常可以是该极性电容可存储的最大电容容量。在工作模式为第一目标模式,且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断开状态,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检测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电路保护单元的充电电量达到预设电量时,将第一继电器切换为导通状态,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时,可以是热敏电阻短路,从而增大流入PFC模块的电流,让后续的与PFC模块连接的模块快速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此时开关电源模块的供电路径由第二整流单元提供。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可以参照图6所示。基于图6所示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的一种控制方法可以参照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MCU 109检测电流环112是否发送控制指令,若没有接收到电流环发送的控制指令,执行步骤602,否则执行步骤603~605或步骤606。
其中,控制指令为室内机控制电路通过电流环发送至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的MCU处的。
步骤602、MCU 109控制继电器RY1 101和RY2 103均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开关电源模块通过PTC 102和续流二极管D3 107组成的路径获取电流,并提供工作电流给MCU。需说明的是,在一般情况下,继电器RY1和RY2通常处于默认的断开状态,此时,MCU只需不控制继电器RY1和RY2导通,既可以实现控制继电器RY1和RY2均处于断开状态的操作。此时,MCU可以处于休眠状态,进行低功耗运行模式。
步骤603、若确定控制指令为指示空调设备执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的指令,MCU109控制RY1 101保持断开状态,控制RY2 103处于导通状态。
这样,RY1保持断开状态,控制RY2导通时,电流通过PTC流入PFC电路,这样,可以通过PTC避免电流的突然增大损坏后级的PFC电路,实现防冲击。此时,PFC电路和IPM模块通过PTC和RY2路径供电。
步骤604、等后级PFC电路110的电感电容106充满电后,MCU 109控制RY1 101处于导通状态,控制RY2 103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电感电容充满电所需时长较短,通常为几秒时长即可充满电。MCU109控制RY1 101处于导通状态,控制RY2 103处于断开状态时,PFC电路和IPM模块的供电状态不发生改变,正常工作,此时,开关电源模块108由续流二极管D3 107提供工作电源。
步骤605、室外机设备工作。
步骤606、若控制指令指示执行的是关机的指令,MCU 109控制继电器RY1101和RY2103均处于断开状态。
MCU执行步骤606之后,重复执行步骤60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来基于工作模式,确定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和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并基于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基于第二状态控制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这样,通过在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上设置两个继电器,来替换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上设置的用于控制空调设备能源消耗的继电器,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中由于继电器所占据的空间,解决了目前没有有效针对室内机电控电路进行改进以提高实现空调设备小型化设计的方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室内机进行控制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从而减小了室内机电控电路所占空间,进而可以实现空调设备的小型化。并且,无论在何种情况,室外机控制器均有稳定的供电电源,以保证室外机控制器随时响应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信号指令。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参照图8所示,该空调设备7可以包括:如图1或图2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1、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3、室内机71和室外机72;其中:
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1设置于室外机72中,用于实现如图3~5等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以控制室外机72的工作;
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3设置于室内机71中,用于控制室内机71的工作,并与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1进行通信连接,使室内机71和室外机72配合工作,实现空调功能。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简称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图3~5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热敏电阻、第二继电器、第一整流单元、整流桥、电路保护单元、第二整流单元、开关电源模块和室外机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电源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开关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与对应的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所述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用于指示所述室内机控制电路处于第一目标模式的第一控制信号,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电路保护单元处于充电状态;
若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所述室内机控制电路发送的用于指示所述室内机控制电路处于第二目标模式的第二控制信号,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且所述第一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若所述室外机控制器检测到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充电电量达到预设电量,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单元;其中:
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一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第二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的电源输出端连接,使所述功率因素校正单元设置于所述整流桥和所述电路保护单元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智能功率模块;其中:
所述智能功率模块的功率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电流环;其中:
所述电流环设置于所述室外机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室内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电磁兼容性单元;其中:
所述电磁兼容性单元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兼容性单元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兼容性单元的第一电源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兼容性单元的第二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目标模式至少包括以下模式之一:休眠模式和关机模式。
9.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和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的空调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设备的工作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
基于所述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工作模式,确定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包括的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包括: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目标模式,确定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导通状态;
若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目标模式,确定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状态为断开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状态为断开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目标模式,且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所述断开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为所述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若检测到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中的电路保护单元的充电电量达到预设电量,确定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状态为导通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状态为断开状态;
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切换为所述导通状态;
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连接状态切换为所述断开状态。
12.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不包括继电器的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室外机中,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以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工作;
所述空调室内机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室内机中,用于控制所述室内机的工作,并与所述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进行通信连接,使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配合工作,实现空调功能。
13.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01650.9A CN114061124B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01650.9A CN114061124B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1124A true CN114061124A (zh) | 2022-02-18 |
CN114061124B CN114061124B (zh) | 2024-02-13 |
Family
ID=80234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01650.9A Active CN114061124B (zh) | 2021-10-15 | 2021-10-15 |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6112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26000A (zh) * | 2022-12-12 | 2023-04-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36A (zh) * | 1995-03-31 | 1996-10-02 | 东芝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04315672A (zh) * | 2014-11-25 | 2015-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及其功耗控制系统 |
CN109442595A (zh) * | 2018-11-05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控制电路 |
CN209169958U (zh) * | 2019-01-16 | 2019-07-26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供电控制电路和变频空调器 |
CN209181199U (zh) * | 2018-11-05 | 2019-07-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控制电路 |
WO2020232995A1 (zh) * | 2019-05-17 | 2020-11-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空调器 |
CN113339988A (zh) * | 2021-05-31 | 2021-09-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空调器 |
-
2021
- 2021-10-15 CN CN202111201650.9A patent/CN1140611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36A (zh) * | 1995-03-31 | 1996-10-02 | 东芝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04315672A (zh) * | 2014-11-25 | 2015-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及其功耗控制系统 |
CN109442595A (zh) * | 2018-11-05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控制电路 |
CN209181199U (zh) * | 2018-11-05 | 2019-07-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控制电路 |
CN209169958U (zh) * | 2019-01-16 | 2019-07-26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供电控制电路和变频空调器 |
WO2020232995A1 (zh) * | 2019-05-17 | 2020-11-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空调器 |
CN113339988A (zh) * | 2021-05-31 | 2021-09-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空调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漆逢吉: "《通信电源》", 31 August 2020, pages: 206 - 207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26000A (zh) * | 2022-12-12 | 2023-04-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电加热处理方法、装置、空调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1124B (zh) | 202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77820B (zh) | 空调控制系统、检测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5135594B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待机控制系统和空调 | |
CN104101033B (zh) | 空调机 | |
US20230332799A1 (en) | Control circuit for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electric control component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104024754B (zh) | 空调装置 | |
CN202973440U (zh) | 空调装置 | |
JP201211770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5376120A (zh) | 家用电器控制方法及家用空调器 | |
CN114061124B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363318A (zh) | 一种控制开关状态切换的方法、系统及一种控制芯片 | |
CN114704934B (zh) | 用于控制直流空调器的方法及装置、直流空调器 | |
CN112594892B (zh) | Ptc电加热控制装置、方法、空调、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
CN103378770A (zh) | 压缩机启动电路、空调器和压缩机启动方法 | |
CN110500696B (zh) | 一种控制电路及空调 | |
CN206973839U (zh) | 变频空调控制电路 | |
CN105465951A (zh) | 一种保护压缩机的方法及装置 | |
CN203147980U (zh) | 空调装置 | |
CN21620394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2393395B (zh) | 用于识别低待机功耗室外机的电路和空调 | |
CN110701762B (zh) | 空调器的过温保护电路、空调器及空调器的过温保护方法 | |
CN110120617B (zh) | 一种关闭家电设备的方法和智能插座 | |
CN208282283U (zh) | 空调、空调控制系统和室外机开关电路 | |
CN103363616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终端和控制系统 | |
JP2013137115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397173B (zh) | 一种防漏电控制装置、空调及其防漏电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