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8403B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38403B CN114038403B CN202111341338.XA CN202111341338A CN114038403B CN 114038403 B CN114038403 B CN 114038403B CN 202111341338 A CN202111341338 A CN 202111341338A CN 114038403 B CN114038403 B CN 1140384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threshold voltage
- light emitting
- voltage
- thin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4—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41—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所述电路包括:直流电驱动单元,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及驱动控制单元,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了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进而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应用Micro LED时,其所存在的亮度均匀性和低灰阶展不开这两个主要问题,通常需要采用相应的补偿技术进行解决。补偿技术又可以分为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内部补偿是指在像素内部利用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构建的子电路进行补偿的方法,而外部补偿则是指通过外部的驱动电路或设备感知像素的电学或光学特性,然后进行补偿。
进一步地,亮度均匀性问题主要由Micro LED对应的直接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所引起。但是,现有技术中多从其它角度进行亮度均匀性的调整,而非直接补偿调节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使得其亮度均匀性的改善效果有限。
因此,如何直接基于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进行亮度均匀性补偿调节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驱动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发光二极管驱动技术方案中驱动管的阈值电压存在温度漂移、亮度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
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包括:
直流电驱动单元,与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通过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所述发光二极管进行直流驱动;
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及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连接,根据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所述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在上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中,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
可选地,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及采样保持电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
可选地,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及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经串接的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后接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时的输入电压进行采集。
可选地,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还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还经串接的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后接参考电压。
可选地,所述驱动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及所述参考电压。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之前,通过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预充电,通过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包括:
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计算所述实时阈值电压与所述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所述偏差对所述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所述驱动管在所述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
在上述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中,计算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
可选地,所述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包括:
通过所述直流驱动电压导通所述驱动管,同时对所述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持续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所述驱动管关断;
当所述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所述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计算所述直流驱动电压与所述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获取所述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漏极。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N个发光二极管及N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呈阵列设置,且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与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一一对应连接设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包括:
提供上述显示面板;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计算所述实时阈值电压与所述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所述偏差对所述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所述驱动管在所述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
可选地,所述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直流驱动电压导通所述驱动管,同时对所述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持续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所述驱动管关断;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当所述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所述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计算所述直流驱动电压与所述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所述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漏极。
在上述显示面板驱动方法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计算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图2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驱动时序图;
图4-图7为图2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采集补偿周期的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中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直流电驱动单元;2-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3-驱动控制单元;T1-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二薄膜晶体管;T3-第三薄膜晶体管;C1-采样保持电容;Q-发光二极管;S1-第一控制开关;S2-第二控制开关;VDD-第一工作电压;VSS-第二工作电压;Scan1-第一扫描信号;Scan2-第二扫描信号;Vdata-直流驱动电压;SW1-第一控制开关S1的控制信号;SW2-第二控制开关S2的控制信号;Vref-参考电压;Vg-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位;Vs-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电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发明人研究发现:单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问题主要由对应的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所引起;但是,现有技术中多从其它角度(如直接基于亮度补偿驱动电流)进行亮度均匀性的调整,而非直接补偿调节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使得亮度均匀性的改善效果相对有限,整个显示面板阵列仍然存在亮度均匀性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其包括:
直流电驱动单元1,与发光二极管Q连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通过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对发光二极管Q进行直流驱动;
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连接,对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3,分别与直流电驱动单元1及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连接,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1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直流电驱动单元1还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采样保持电容C1,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VDD(如10V),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接发光二极管Q的阳极,发光二极管Q的阴极接接第二工作电压VSS(如5V),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接直流驱动电压Vdata,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接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采样保持电容C1的一端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采样保持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
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位记为Vg,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记为Vs。
详细地,如图2所示,直流驱动电压Vdata通过第二薄膜晶体管T2施加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导通第一薄膜晶体管T1并调节流过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的大小,进而调节发光二极管Q的亮度。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T3及第一控制开关S1,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接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接第二扫描信号Scan2,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经串接的第一控制开关S1后接驱动控制单元3,驱动控制单元3对第一控制开关S1导通时的输入电压进行采集。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还包括第二控制开关S2,第三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还经串接的第二控制开关S2后接参考电压Vref。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驱动控制单元3分别与直流电驱动单元1及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连接,驱动控制单元3输出直流驱动电压Vdata、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信号Scan2、第一控制开关S1的控制信号SW1、第二控制开关S2的控制信号SW2及参考电压Vref,在对发光二极管Q进行驱动点亮之前,驱动控制单元3先获取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再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1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第一薄膜晶体管T1(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Q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Q的亮度控制精度。
详细地,如图2所示,该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具有采集补偿周期和驱动周期,而采集补偿周期又包括预充电阶段、充电阶段、保持阶段及侦测阶段。也就是说,在通过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对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之前,通过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对采样保持电容C1进行预充电,通过直流电驱动单元1对采样保持电容C1进行充电,对采样保持电容C1上的电荷保持一段时间后,通过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2对采样保持电容C1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漏极的一端电位进行采集侦测。
更详细地,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在预充电阶段,即图3所示的a阶段,驱动控制单元3输出的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信号Scan2、第一控制开关S1的控制信号SW1及参考电压Vref为高电平,其余信号为低电平,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三薄膜晶体管T3及第二控制开关S2为导通状态(图4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导通),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第一控制开关S1为关断状态(图4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关断),直流驱动电压Vdata为低电平(如0V),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位Vg为低电平,高电平(小于直流驱动电压Vdata的高电平,如1V)的参考电压Vref接采样保持电容C1,对采样保持电容C1进行预充电,此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被拉升到参考电压Vref的高电平。
其中,第一控制开关S1与第二控制开关S2采用相同开关结构,控制端施加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关断,低电平时导通。
更详细地,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在充电阶段,即图3所示的b阶段,驱动控制单元3输出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信号Scan2、第一控制开关S1的控制信号SW1及第二控制开关S2的控制信号SW2为高电平,其余信号为低电平,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第三薄膜晶体管T3为导通状态(图5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导通),第一控制开关S1及第二控制开关S2为关断状态(图5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关断),直流驱动电压Vdata为高电平(如5V),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电位Vg为高电平,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源电压大于阈值电压,第一薄膜晶体管T1为导通状态,高电平(如1V)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接采样保持电容C1,对采样保持电容C1进行充电,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被拉升,直到被拉升到Vdata–Vth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源电压小于等于阈值电压,第一薄膜晶体管T1关断。其中,Vth为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
更详细地,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在保持阶段,即图3所示的c阶段,驱动控制单元3输出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信号Scan2、第一控制开关S1的控制信号SW1及第二控制开关S2的控制信号SW2为高电平,其余信号为低电平,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第三薄膜晶体管T3为导通状态(图6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导通),第一控制开关S1及第二控制开关S2为关断状态(图6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关断),直流驱动电压Vdata对采样保持电容C1持续充电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被拉升到Vdata–Vth,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源电压小于等于阈值电压,第一薄膜晶体管T1关断。采样保持电容C1上存储有大量电荷。
更详细地,如图2、图3及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在侦测阶段,即图3所示的d阶段,驱动控制单元3输出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第一扫描信号Scan1、第二扫描信号Scan2及第二控制开关S2的控制信号SW2为高电平,其余信号为低电平,第一控制开关S1、第二薄膜晶体管T2及第三薄膜晶体管T3为导通状态(图7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导通),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及第二控制开关S2为关断状态(图7中的×表示对应晶体管或开关关断),采样保持电容C1上存储有大量电荷,驱动控制单元3通过第一控制开关S1对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进行采集侦测,并进行模数转换(ADC),得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的实时值。
更详细地,如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对应的驱动时序如图3所示,在其采集补偿周期内,可采集侦测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电位Vs的实时值Vdata–Vth,基于已知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可通过驱动控制单元3快速地计算出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实时阈值电压,再将其与驱动控制单元3获取到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理想阈值电压进行差值计算,得出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基于该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1的直流驱动电压Vdata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避免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Q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Q的亮度控制精度。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如图8所示,其包括:
S1、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S2、计算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驱动管在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发光二极管。
详细地,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步骤S1进一步包括:
S11、通过直流驱动电压导通驱动管,同时对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S12、持续对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驱动管关断;
S13、当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S14、计算直流驱动电压与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S15、获取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驱动管的栅极接直流驱动电压,驱动管的漏极接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驱动管的栅极,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驱动管的漏极。
详细地,在步骤S2中,计算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进而能有效提高多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N个发光二极管及N个上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N个发光二极管呈阵列设置,且N个发光二极管与N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一一对应连接设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在上述显示面板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包括:
Stp1、提供上述显示面板;
Stp2、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Stp3、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计算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驱动管在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发光二极管。
详细地,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步骤Stp2进一步包括:
Stp21、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通过直流驱动电压导通驱动管,同时对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Stp22、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持续对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驱动管关断;
Stp23、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当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Stp24、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计算直流驱动电压与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Stp25、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获取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驱动管的栅极接直流驱动电压,驱动管的漏极接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驱动管的栅极,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驱动管的漏极。
详细地,在步骤Stp3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计算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了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中,针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计算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从而能有效避免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提高了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每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的亮度控制精度,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流电驱动单元,与所述发光二极管连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通过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所述发光二极管进行直流驱动;
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及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连接,根据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理想阈值电压与所述实时阈值电压的偏差,对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及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经串接的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后接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时的输入电压进行采集;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还包括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还经串接的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后接参考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还包括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采样保持电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单元输出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及所述参考电压。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实时阈值电压进行采集之前,通过所述驱动管阈值电压采集单元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预充电,通过所述直流电驱动单元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5.一种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计算所述实时阈值电压与所述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所述偏差对所述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所述驱动管在所述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包括:
通过所述直流驱动电压导通所述驱动管,同时对所述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持续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所述驱动管关断;
当所述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所述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计算所述直流驱动电压与所述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获取所述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所述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漏极。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发光二极管及N个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呈阵列设置,且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与N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一一对应连接设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8.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计算所述实时阈值电压与所述理想阈值电压的偏差,并根据所述偏差对所述驱动管上施加的直流驱动电压进行补偿调节,以补偿所述驱动管的阈值电压的温度漂移;
其中,所述驱动管在所述直流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与理想阈值电压,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直流驱动电压导通所述驱动管,同时对所述驱动管连接的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持续对所述采样保持电容进行充电,直到所述驱动管关断;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当所述驱动管关断之后,采集所述驱动管的漏极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计算所述直流驱动电压与所述漏极电压的差值,得出所述驱动管的实时阈值电压;
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获取所述驱动管的理想阈值电压;
其中,针对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所述驱动管的源极接第一工作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接所述直流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管的漏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工作电压,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栅极,所述采样保持电容的另一端接所述驱动管的漏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41338.XA CN114038403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41338.XA CN114038403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38403A CN114038403A (zh) | 2022-02-11 |
CN114038403B true CN114038403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0137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41338.XA Active CN114038403B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38403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73541B (en) * | 2003-09-08 | 2007-02-11 | Tpo Displays Corp |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ctive matrix OLED pixel with threshold voltage compensation |
CN102930824B (zh) * | 2012-11-13 | 2015-04-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CN104658484B (zh) * | 2015-03-18 | 2018-01-16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像素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 |
CN109192142A (zh) * | 2018-09-19 | 2019-01-11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Oled像素驱动电路及驱动方法 |
CN112071265A (zh) * | 2020-09-15 | 2020-12-1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像素补偿电路及显示面板 |
-
2021
- 2021-11-12 CN CN202111341338.XA patent/CN11403840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38403A (zh) | 2022-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08879B (zh) | 有机发光显示器和感测其劣化的方法 | |
CN105741782B (zh) | 感测电路及具有该感测电路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 |
CN108074528B (zh) |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器 | |
EP3649635B1 (en) | Oled pixel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2619313B1 (ko) | 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 |
CN1989539B (zh) | 显示驱动装置、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 |
EP2876634B1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of compensation for threshold voltage thereof | |
US8299984B2 (en) | Pixel circuit, display system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2428508B (zh) |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EP2889861A1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wherein driving characteristic values are sensed by a reference line in common to neighbouring pixels | |
GB2581424A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pixel sensing method of the same | |
US10672337B2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ixel circuits including display elements driven by electric current | |
CN112331113A (zh) | Oled驱动特性检测电路及包括其的oled显示装置 | |
US11030951B2 (en) | Light-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 |
CN104700761A (zh) | 一种检测电路及其检测方法和驱动系统 | |
WO2007037269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
US10504435B2 (en) | Pixel and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4038400A (zh)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0517641A (zh) | 像素电路、参数检测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1910671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 |
CN109243367B (zh) | 阈值电压侦测电路及侦测方法 | |
CN103310730A (zh) |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和像素阵列结构 | |
KR101370044B1 (ko) | 데이터 구동 장치, 데이터 구동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패널 | |
CN114038403B (zh) |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方法、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
US12100346B2 (en) | Pixel circuit and external compensation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402760 No.69, Wushan Road, Biquan street, Bish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Kangjia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02760 No.69, Wushan Road, Biquan street, Bish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