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4013233B -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13233B
CN114013233B CN202111295475.4A CN202111295475A CN114013233B CN 114013233 B CN114013233 B CN 114013233B CN 202111295475 A CN202111295475 A CN 202111295475A CN 114013233 B CN114013233 B CN 114013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ntrol arm
arm body
transmission shaf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54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13233A (zh
Inventor
华江海
徐祖锋
谢成玉
肖俊华
孙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54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13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13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13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13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13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6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or unsprung part of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controlled by an external actuator, e.g. a fluid or electrical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和两个衬套(2);控制臂本体(1)包括主体延伸部(11)和两个衬套安装部(12),两个衬套安装部(12)分别连接在主体延伸部(11)的两端;主体延伸部(11)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两个衬套(2)通过衬套安装部(12)分别安装在控制臂本体(1)上,且两个衬套(2)分别适于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抗弯刚度较强,且占用空间较小。

Description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悬架系统是指车辆的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减振器和控制臂等部件组成的车辆支持系统。其中,控制臂用于将车轮和车身弹性的连接在一起,其作为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导向和传力元件,能够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
相关技术中,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一般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件相互焊接得到。此类控制臂本体占用的空间较大,成型难度较高,边界紧凑复杂时,结构抗弯能力弱,不适用于布置空间较小且边界紧凑复杂的多连杆悬架系统。
因此,降低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占用空间,提高其结构抗弯能力,对于后悬架上控制臂及多连杆悬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该控制臂结构抗弯能力强,占用空间较小。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所述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和两个衬套;
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主体延伸部和两个衬套安装部,所述两个衬套安装部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延伸部的两端;
所述主体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
所述两个衬套通过所述衬套安装部分别安装在所述控制臂本体上,且所述两个衬套分别适于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
可选的,所述主体延伸部包括减振器避让部,所述减振器避让部靠近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外侧,且其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弧形,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外侧指所述控制臂本体安装在整车中时远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减振器避让部在所述主体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Γ形。
可选的,所述主体延伸部包括纵梁让位部,所述控制臂本体整体呈U形结构且所述纵梁让位部构成所述U形结构的底部,所述纵梁让位部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纵梁。
可选的,所述衬套安装部包括衬套安装孔,所述衬套被压装在所述衬套安装孔中。
可选的,所述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一体成型,所述衬套安装孔为采用机加工方式制备。
可选的,所述主体延伸部包括传动轴避让部,所述传动轴避让部位于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下侧,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传动轴,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下侧是指所述控制臂本体被安装在整车中时靠近地面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传动轴避让部靠近车辆传动轴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传动轴的弧形。
可选的,所述主体延伸部还包括弹簧避让部,所述弹簧避让部位于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后侧,且靠近车辆后弹簧的一侧呈现背离所述车辆后弹簧的弧形,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后侧指所述控制臂本体靠近车尾部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和两个衬套,控制臂本体包括主体延伸部和位于控制臂本体两端的两个衬套安装部。两个衬套分别通过控制臂本体两端的衬套安装部安装在控制臂本体上,且该两个衬套能够分别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以将控制臂与车辆其他部件稳定安装。其中,主体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该部分能够有效提高控制臂的抗弯刚度,同时降低控制臂所需占用的空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占用空间较小,抗弯刚度较高,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空间利用率以及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等轴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仰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前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沿BB的剖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沿AA的剖视图。
图10为图6所示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沿CC的剖视图。
图11为图6所示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后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沿DD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沿EE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再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控制臂本体;2-衬套;
11-主体延伸部;12-衬套安装部;
113-减振器避让部;114-纵梁让位部;115-传动轴避让部;116-弹簧避让部;121-衬套安装孔;1150-传动轴避让面。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车辆所示方位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车辆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描述方便,以整车为基准,采用“前”侧指代构件靠近车辆车头的一侧,“后”侧指代构件靠近车辆尾部的一侧;采用“外”侧指代构件安装在整车中时远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采用“内”侧指代构件安装在整车中时靠近车辆中轴线的一侧,这里的车辆中轴线可以是两前轮连线中点与两后轮连线中点所定义的线;采用“上”侧指代构件安装在整车中时远离地面的一侧,采用“下”侧指代构件安装在整车中时靠近地面的一侧。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使用场景,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术语进行说明。
车辆悬架系统: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前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成。其作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承力)、纵向反力(牵引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都传递到车架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
车辆悬架系统至少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传力元件。按照在整车中的位置,车辆悬架系统可以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
弹性元件:用于缓解因地面不平导致的车辆上下振动的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弹簧在收到地面冲击后会发生形变,进而能够避免车身出现大幅度振动。但是,弹簧形变后会回弹,容易导致车身持续振动。因此,弹性元件一般与减振器并联安装,以借助减振器的阻尼作用来抑制弹簧的来回摆动。
减振器:用于降低车架与车身振动的部件。例如可以为液力减振器。在此以液力减振器为例,对减振器的一般原理进行说明:当车架与车桥作往复相对运动而减振器内部活塞在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振器壳体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内腔通过一些窄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及液体分子内摩擦便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使得车身和车架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被油液和减振器壳体吸收,然后散到大气中,进而使得振动被削减。
导向传力元件:用于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的元件。具体的,可以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后悬架上控制臂即是指安装在车辆后悬架、位于上侧的控制臂。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和衬套2。
控制臂本体1包括主体延伸部11和两个衬套安装部12,该两个衬套安装部分别连接在主体延伸部11的两端。
主体延伸部11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
两个衬套2通过衬套安装部12分别安装在控制臂本体1上,且该两个衬套2分别适于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
具体的,在图1中,两个衬套2是处于安装状态,即该两个衬套2通过衬套安装部12分别安装在控制臂本体1的两端。继续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爆炸图,在图2中衬套2处于未安装状态。结合图1和图2可以理解,在该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实际使用中,可以将两个衬套2分别借助衬套安装部12安装在控制臂本体1上,再将两个衬套2分别与车辆的其他部件连接(具体可以为车辆转向节和车辆副车架),便可以将控制臂本体与车辆其他部件连接,进而该后悬架上控制臂便可以起到导向和传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和两个衬套,控制臂本体包括主体延伸部和分别连接在主体延伸部两端的两个衬套安装部。两个衬套可以通过衬套安装部分别安装在控制臂本体上,并分别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使得控制臂本体分别与车辆转向节和车辆副车架稳定连接,实现导向传力作用。控制臂本体的主体延伸部中包括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该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控制臂本体的抗弯刚度,降低控制臂所需占用的体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车辆安全性,以及提高车辆空间利用效率。
可选的,该横截面形状为T形的部分可以为主体延伸部11中需要承受较大弯矩的部分。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整车轴荷,借助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Engineering,简写为CAE)分析计算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横向上各部分所需达到的抗弯能力(如抗弯强度),并通过拓扑运算,确定控制臂本体中需要承受较大弯矩的部分(如抗弯强度需达到预设阈值的部分)。通过设置这些部分在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其中横截面形状中较宽的一侧为控制臂本体的上侧),便可实现对这些部分的结构加强。经过加强后的控制臂本体具有较高的横向承载能力。
可选的,参考图2,控制臂本体1的主体延伸部11包括减振器避让部113。该减振器避让部113靠近控制臂本体1的外侧,且其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弧形。其中,控制臂本体1的外侧指控制臂本体1安装在整车中时远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
具体的,图3-6分别给出了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6可以看出,控制臂本体1的主体延伸部11包括减振器避让部113。该减振器避让部113的位置对应于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被安装于整车上时控制臂本体1最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位置。该减振器避让部113靠近控制臂本体1的外侧,此处的外侧是指构件远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并且,该减振器避让部113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弧形。借助该弧形设置,可以实现控制臂在靠近减振器的位置对减振器进行空缺让位,保证控制臂本体的主体延伸部在靠近车辆减振器的部分不与车辆减振器接触,进而避免控制臂与车辆减振器相互干扰,满足减振器和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动态运动空间需求,保证整车安全性。
可选的,该减振器避让部113在主体延伸部11的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Γ形。
具体的,参考图7和图8,图7示出了图6中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前视图,图8示出了沿图7中BB线进行剖切得到的剖面图。可见,减振器避让部113在主体延伸部11的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Γ形,且该Γ形的较宽的部分处于主体延伸部11的上侧,且该Γ形的凸出的部分位于主体延伸部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换句话说,主体延伸部11的最靠近车辆减振器的部分的上部,仅在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存在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凸出结构,而在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呈现出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弧形。这样的设置,可以一方面保证主体延伸部11不与车辆减振器相关干扰,另一方面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的凸出结构,可以对控制臂本体的结构进行加强,保证控制臂本体的抗弯刚度较高。
可选的,参考图1-2和6-7等,主体延伸部11包括纵梁让位部114,控制臂本体1整体呈U形结构,且该纵梁让位部114构成该U形结构的底部,纵梁让位部114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纵梁。此外,结合图1-2等,该纵梁让位部114可以处于控制臂本体1的更靠近车辆中轴线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方位描述仍然是基于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被安装在车辆中时的状态为基准,在另外的状态下,该方位描述可能存在变化。
通过设置控制臂本体1整体为U形结构,以及纵梁让位部114构成该U形结构的底部,可以保证控制臂本体1在实际安装于车辆中时,不对车辆纵梁造成干扰,各部件可以以较为紧凑的方式安装,使得车身空间利用率较高。
可选的,参考图2,衬套安装部12包括衬套安装孔121,衬套2被压装在衬套安装孔121中。
可选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为一体成型,衬套安装孔121为采用机加工方式制备。参考图10,图10中示出了沿图7中CC线剖切得到的剖切面示意图,可以看出,衬套安装孔121的圆度较高,衬套2可以压装在该衬套安装孔121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领域中,车辆控制臂本体一般是将预先冲压好的板件进行焊接得到的。焊接得到的控制臂本体与衬套之间也需要焊接实现彼此的固定连接。但是,由于焊接过程中焊接配合间隙难以被精确控制,焊接得到的控制臂总成的尺寸容易存在较大波动,进而导致后轮外倾角超差且波动,造成车辆轮胎偏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臂本体1两端连接具有衬套安装部12,该衬套安装部12包括衬套安装孔121,衬套2可以被压装在衬套安装孔121中,从而控制臂总成的尺寸可以被控制在较精确的范围内,不会出现尺寸波动较大的情况。进一步的,该衬套安装孔121为采用机加工方式制备,可以保证衬套安装孔的尺寸精确度更高,衬套安装孔的圆度更佳,便于衬套的压装以及提高衬套的压脱力,进而保证控制臂总成的尺寸精确度和稳定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可以为一体成型,成型难度较小,无需对多个板件进行焊接,进而能够有效避免焊接配合间隙无法有效控制导致的控制臂总成尺寸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
可选的,参考图1,主体延伸部11包括传动轴避让部115,传动轴避让部115位于控制臂本体1的下侧,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传动轴。这里,控制臂本体1的下侧是指该控制臂本体1被安装在整车中时靠近地面的一侧。
具体的,结合图4、5、11、12和14-15可知,传动轴避让部115位于控制臂本体1的下侧。具体的,传动轴避让部115位于主体延伸部11的下侧,且在主体延伸部11的靠近车辆传动轴的一侧具有传动轴避让面1150(图11中虚线圈指示的即为传动轴避让面,图12中虚线框指示的为该传动轴避让面所在位置对应的剖面线)。
可选的,传动轴避让部115靠近车辆传动轴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传动轴的弧形。具体的,该传动轴避让面1150可以为背离车辆传动轴的弧面。并且,该传动轴避让面可以位于主体延伸部11的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不与车辆传动轴相互干涉,保证整车安全性。
进一步的,图9中示出了沿图7中AA线进行剖切得到的剖面图,结合图7-9和图11-13可知,主体延伸部11在其延伸方向上可以具有不同形状的截面形状。在BB线处,主体延伸部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Γ形;在AA线处,主体延伸部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T形,且该T形的远离减振器的一侧的凸出结构的尺寸大于靠近减振器一侧的凸出结构的尺寸;在EE线处,主体延伸部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T形,且此处的T形两侧的凸出结构尺寸可以相近或相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仅示例性给出了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几个剖面图,并不对主体延伸部在这几个剖面之间的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延伸部在这几个剖面之间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逐渐过渡变化。
通过将主体延伸部不同部分在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设置的不同,可以保证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与车辆其他部件以较紧凑的方式配合安装,在保证不相互干扰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车辆空间利用率。
可选的,参考图3-4,主体延伸部11还包括弹簧避让部116,弹簧避让部116位于控制臂本体1的后侧,且靠近车辆后弹簧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后弹簧的弧形。这里,控制臂本体1的后侧指控制臂本体1靠近车尾部的一侧。
该弹簧避让部116可以位于纵梁让位部114的靠近车辆后弹簧的侧面,且呈现背离车辆后弹簧的弧形。通过在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中设置弹簧避让部,可以保证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与车辆后弹簧均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后弹簧的正常工作。
可选的,控制臂本体1为锻造铝合金材质。
通过该锻造铝合金材质来制备控制臂本体1,能够保证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总体的抗弯刚度较高,提高整车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其控制臂本体的主体延伸部中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多个剖面中主体延伸部的横截面形状仅为一种示例,并不用于具体限定该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的结构和形状。
在实施中,还可以根据车辆中其他部件的位置,来调整后悬架上控制臂不同部分的横截面形状,只要设置该后悬架上控制臂的承担较大弯矩的部分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以对控制臂进行针对性的结构加强即可。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和两个衬套,该控制臂本体包括主体延伸部和连接在主体延伸部两端的衬套安装部。该两个衬套可以通过衬套安装部安装在控制臂本体上,以实现将该控制臂与车辆其他部件稳定连接。该主体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能够实现对主体延伸部进行结构加强,提高控制臂结构抗弯能力。该主体延伸部还包括减振器避让部、纵梁让位部、传动轴避让部和弹簧避让部等,能够对车辆的减振器、纵梁、传动轴和弹簧进行有效避让,避免控制臂与这些部件的相互干涉,保证各部件充分的活动空间,同时,控制臂与各部件可以以更紧凑的方式安装在一起,有效的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中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
通过在车辆中安装上述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能够在保证各部件具有充足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以更紧凑的方式布置各个部件,进而能够在保证车辆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3)

1.一种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1)和两个衬套(2);
所述控制臂本体(1)包括主体延伸部(11)和两个衬套安装部(12),所述两个衬套安装部(12)分别连接在所述主体延伸部(11)的两端,所述衬套安装部(12)包括衬套安装孔(121),所述衬套安装孔(121)为采用机加工方式制备,所述衬套(2)被压装在所述衬套安装孔(121)中;所述两个衬套(2)分别适于与车辆转向节以及车辆副车架连接;
所述主体延伸部(11)包括减振器避让部(113)、纵梁让位部(114)、传动轴避让部(115)和弹簧避让部(116);
其中,所述减振器避让部(113)靠近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外侧,且其靠近车辆减振器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减振器的弧形,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外侧指所述控制臂本体(1)安装在整车中时远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所述减振器避让部(113)在所述主体延伸部(11)的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Γ形,且所述Γ形的凸出的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延伸部(11)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
所述纵梁让位部(114)位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更靠近车辆中轴线的一侧;所述控制臂本体(1)整体呈U形结构且所述纵梁让位部(114)构成所述U形结构的底部,所述纵梁让位部(114)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纵梁;
所述传动轴避让部(115)位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下侧,被配置为避让车辆的传动轴,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下侧是指所述控制臂本体(1)被安装在整车中时靠近地面的一侧;所述传动轴避让部(115)靠近车辆传动轴的一侧呈现背离车辆传动轴的弧形,所述传动轴避让部(115)具有传动轴避让面(1150),所述传动轴避让面(1150)为背离车辆传动轴的弧面,且所述传动轴避让面(1150)位于所述主体延伸部(11)的远离车辆减振器的一侧;
所述弹簧避让部(116)位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后侧,且靠近车辆后弹簧的一侧呈现背离所述车辆后弹簧的弧形,所述控制臂本体(1)的后侧指所述控制臂本体(1)靠近车尾部的一侧;所述弹簧避让部(116)位于所述纵梁让位部(114)的靠近所述车辆后弹簧的侧面;
所述主体延伸部(11)在所述减振器避让部(113)与所述纵梁让位部(114)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一T形横截面,且所述第一T形横截面的远离减振器的一侧的凸出结构的尺寸大于靠近减振器的一侧的凸出结构的尺寸;所述主体延伸部(11)从所述纵梁让位部(114)继续向远离所述减振器避让部(113)的方向延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二T形横截面,且所述第二T形横截面的两侧凸出结构的尺寸相等;所述主体延伸部(11)在所述第一T形横截面与所述第二T形横截面之间逐渐过渡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一体成型。
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中安装有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
CN202111295475.4A 2021-11-03 2021-11-03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Active CN114013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5475.4A CN114013233B (zh) 2021-11-03 2021-11-03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5475.4A CN114013233B (zh) 2021-11-03 2021-11-03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13233A CN114013233A (zh) 2022-02-08
CN114013233B true CN114013233B (zh) 2024-07-09

Family

ID=8006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5475.4A Active CN114013233B (zh) 2021-11-03 2021-11-03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1323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64733U (zh) * 2016-11-01 2017-06-20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控制臂及汽车
CN209616819U (zh) * 2019-03-13 2019-11-12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后悬控制臂、多连杆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N210478324U (zh) * 2019-07-31 2020-05-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的h臂总成结构
CN210851917U (zh) * 2019-06-13 2020-06-2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束控制臂及悬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9639B2 (ja) * 1994-03-15 2005-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懸架装置
KR100259701B1 (ko) * 1997-08-30 2000-06-15 김태구 자동차 현가장치용 상부 콘트롤암 구조
JP3661404B2 (ja) * 1998-05-14 2005-06-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AU2004236571B2 (en) * 2003-12-06 2011-06-16 Hyundai Motor Company Multi-link rear suspension system
US8033557B2 (en) * 2006-10-10 2011-10-1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and method
JP2008183984A (ja) * 2007-01-29 2008-08-1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配設構造
CN203681183U (zh) * 2013-11-29 2014-07-02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后副车架上控制臂
CN208630289U (zh) * 2018-07-26 2019-03-22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锻铝控制臂及车辆
CN112078314A (zh) * 2019-06-12 2020-12-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五连杆悬架系统及车辆
CN110497755A (zh) * 2019-08-29 2019-11-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臂、悬架和控制臂的制造方法
CN210941224U (zh) * 2019-10-30 2020-07-0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控制臂
CN212400806U (zh) * 2020-06-01 2021-01-2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臂、前悬架系统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64733U (zh) * 2016-11-01 2017-06-20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控制臂及汽车
CN209616819U (zh) * 2019-03-13 2019-11-12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后悬控制臂、多连杆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CN210851917U (zh) * 2019-06-13 2020-06-2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束控制臂及悬架系统
CN210478324U (zh) * 2019-07-31 2020-05-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的h臂总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13233A (zh)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67325B2 (en) Control arm of multilink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
CN101905637B (zh) 具有钢板弹簧和选择性夹紧组件的车辆悬架
CN110626137B (zh) 一种重载乘用车后悬架
US20190030972A1 (en) Suspension control arm with integrated resilient element
CN113232469B (zh) 一种前悬架系统及车辆
CN107984998B (zh) 一种商用车用独立悬架前桥总成
CN113829816A (zh) 一种重载乘用车前悬架系统
CN111231593B (zh) 纵臂式独立悬架
CN210760117U (zh) 五连杆后悬架及具有该后悬架的车辆结构
CN217259450U (zh) 双横臂悬架及车辆
CN114013233B (zh) 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及车辆
CN113518722B (zh) 缸筒装置
CN106347052A (zh) 后悬架系统、缓冲方法及具有该后悬架系统的车辆
CN116968488A (zh) 适配后悬电机的五连杆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215687A (zh) 一种纵向臂扰动杆式独立悬架结构
CN216467234U (zh) 一种新型汽车减震悬架结构
CN112622550B (zh) 导向结构、车辆悬架及车辆
JP2022114964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06141255U (zh) 后悬架系统及具有该后悬架系统的车辆
CN222610860U (zh) 一种采用扭杆弹簧的独立悬架以及车辆
CN214564439U (zh) 减振器安装结构
CN215398051U (zh) 摆臂组件、悬架结构及车辆
CN219191849U (zh) 一种汽车悬架减振器结构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CN216101398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